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總結是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進行分析研究的書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膚淺的、表面的感性認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統的、本質的理性認識上來,是時候寫一份總結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總結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1
20xx學年度五年級第二學期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在這一學期中,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按照課標要求制定并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期末有總結, 本人承擔了五年級思想品德課的教育教學工作,現對一學期來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1、激活教學新觀念。教學中認真鉆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2、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丑,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3、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后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總之,通過一學年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4、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活動,是有效實施道德品質教育和社會知識教育的客觀要求。本學期,我強調拓展課堂的內涵,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各種活動,承擔一定的腳色,在做中不斷領悟、感知,在做中培養社會生活能力,發展個性品質,體驗道德準則并規范自身的行為。
5、教學中論題鉆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所任科目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6、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丑,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后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一、成績與經驗。
本學期,能認真學習《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準》,深入鉆研教材,針對學生特點備好課,適時恰當運用電教媒體上好每一節課;精心設計靈活多樣、注重雙基的教學環節和課堂作業,培養學生能力,鞏固所學知識;認真耐心細致地輔導學困生,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提高其積極性,讓他們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掌握學習技巧,提高學習成績。
二、改進與展望。
為了教育事業的發展,為了學生的未來,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沿著教育改革的軌跡不斷探索,勇于創新,努力工作。首先是認真搞好課堂上的組織教學活動,賦予《品德與社會》課堂新生命;其次是深入學生生活,走進小朋友,建立師生“零”距離之關系;最后是加強課堂教學評價,加強學生作業評價,用激勵的語言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總之,為學生的一切而努力,為教育的發展而奮斗。
總之,通過一學期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本學期我承擔了三年級三班的《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任務。
在教學過程中,我能夠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上課時我能夠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范,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
在教育教學中,我隨時隨地引導孩子們做一個保護環境的好孩子,提高孩子們的環保意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我通過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身邊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環保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做一個環保的好公民。
注重對學生進行道德行為的自我訓練、自我監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就需要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進行實踐。因為通過活動,不僅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社會交往能力,而且使學生在實踐中學會關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認真鉆研教材、教法,正確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選擇恰當教學方法,才能 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明確正確的行為方式。有充分的理論指導,才能避免以往滿堂灌的錯誤。
注意理論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引導學生用理論指導自己的行動,并在生活中適時遵守,學生的各項行為習慣有很大的進步。
能夠聯系學校開展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自覺糾正行為錯誤,提高水平。
當然,教學中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學生和教師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夠濃厚。
2、有些學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個難題
3、上課形式單調、說教意味濃厚,枯燥乏味,實際效果存在欠缺。
在今后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我要針對上述問題,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1、改變課堂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運用好電教手段,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必要時使學生有效的接觸大自然,接觸生活,接觸社會,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2、緊密結合班級管理和學生的實際,進一步加強養成教育,這是思想品德教學的關鍵所在。
3、作好與家長的溝通
家庭與學校聯合起來,形成強大的教育勢力,共同把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人。不斷了解學生在家中的表現,同時結合學校的活動如:家長會等有效的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結合在一起。
4、儉以養德,創設情境,提高孩子們的環保意識
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身邊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環保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做一個環保的好公民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2
本學期,我承擔了六年級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有愛心、責任心;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相對本學期的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具體措施
1.辯證把握課程目標。教學中,在全面把握課程目標的基礎上,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提高學生的理性認識。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因此,在教學時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內心體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因此,教學中要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4.充實教學內容,拓展教學空間。教學中要善于利用本學科教學內容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聯系,教學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系起來,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要教師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
二、取得的成績
1.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取得了成績良好,提高了自己的整體素質。
2.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真善美與假惡丑,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生理素質。
3.使學生養成勤勞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4.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的自覺性得到提高。
5.教學中不僅鞏固了學生的道德的認識,培養了學生的道德行為和能力,而且使學生萌生了崇高的道德情感。
6.教學中有機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初步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三、存在的不足
教學方式不夠多樣化,學生課前查閱資料的條件有限,不夠主動,學習上顯得有些被動。部分學生學習不夠扎實,成績不夠理想。
四、改進措施
1.在今后的教學中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讓學生通過合作、動手、對比實驗體會集體的涵義。
2.積極嘗試設計多種教學方式,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在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的同時提高教學成績。
3.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4.教學中把教學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5.繼續關注言行不良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從而校正學生錯誤的言行。
教師:田金紅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3
本學期,我承擔了四年級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一學期來,按照制定的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促進了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礎。現將一學期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二 、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學習新知,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三、采取互動的動態式討論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要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開放的動態式討論、小組合作形式,使學生的主體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特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在有了更為真切的情感體驗,有利于道德認識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意識,增強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四、與各項活動相結合
1、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
我們的作業設計要沖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趣。
2、與少先隊活動緊密結合。
學生的天性是樂于自己探索,好游戲、活動,課堂上的說教再生動也缺乏形象性、參與性,而少先隊活動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藝術性、知識性、參與性于一爐。因此,作為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把思品教學與班隊活動結合起來,從班隊活動中深化思品教育。
縱觀得失,覺得社會學科面對不同的學生,面對不同的內容,要靈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來教學,并著眼于更開放的、更廣闊的學習空間,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力圖在短短的40分鐘內開拓學生的視野,讓他們對自己所處的這個世界更感興趣,更想探究,更能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做自己的小主人,做社會的小主人。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4
本人承擔了小學四--------六年級的頻道與社會教育教學工作,現對一學年來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在這一學年中,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按照大綱要求制定并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質量分析。教學中論題鉆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教學中把思品與社會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丑,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后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總之,通過一學年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5
本學科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設置的一門新課程。它的設置反映了加強和改革德育課程的時代要求,也順應了課程綜合化的時代潮流。這門新課從內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或《社會》課。為了上好這門課,我認真學習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并遵照課標的要求切切實實把每個目標落到實處。現就對這學期《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
一、明確課程標準,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學科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范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讓品德與社會教育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系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范,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如:在教學《社會生活中的民主》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規則,以及這些規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方便。在學生列舉社會生活事實的基礎上,我們又適當幫助學生歸類,以使學生對生活中的規則有一個總體認識,并自覺遵守這些規則。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范、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范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如換位觀(嘗嘗苦滋味)、雙贏觀(我們的國粹)、依存觀(我們的地球村)、分享觀(擁有好心情)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并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在教學中有機地結合校本教材《生活中的快樂》和《生活在地球村的人們》,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四、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經過一個學期學習,同學們的思想覺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師應進一步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組織教學的能力。老師應繼續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學科教學的整合,提高課堂效率。課堂教學應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上(搜集材料的能力、閱讀能力、理解能力、運用能力)。應在今后對自己的全面素質再做更進一步的提高,在教學手段、資料上加大投入,不斷的學習,提高自身素質,這樣會更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本學期,本人承擔了六年級品德課的教育教學工作,現對一學期來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在這一學期中,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照大綱要求制定并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質量分析。
1、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丑,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2、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后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3、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活動,是有效實施道德品質教育和社會知識教育的客觀要求。本學期,我強調拓展課堂的內涵,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各種活動,承擔一定的腳色,在做中不斷領悟、感知,在做中培養社會生活能力,發展個性品質,體驗道德準則并規范自身的行為。讓學生通過合作、動手、對比實驗體會集體的涵義、集體的作用。
教學中鉆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
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所任科目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本學期我力爭在教學中認真鉆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通過一學期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6
本學年度,我承擔了五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的教育教學工作,現對一學期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在這一學期中,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按照大綱要求制定并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期末有總結。
1、教學中認真鉆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各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有效的教學途徑。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2、教學中把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丑,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
3、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及造成的嚴重后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總之,通過本學期的品社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4、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活動,是有效實施道德品質教育和社會知識教育的客觀要求。本學期,我強調拓展課堂的內涵,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各種活動,承擔一定的角色,在做中不斷領悟、感知,
在做中培養社會生活能力,發展個性品質,體驗道德準則并規范自身的行為。如:《我們的民主生活》,就是通過幾個相關專題的活動,讓學生通過合作、動手、對比等方式體會集體的涵義、集體的作用。
經過一學期的摸索,我和學生雖有了收獲,同時也看到了自己在教授課程時,缺乏深度性、靈活性。要想教好這門課程,我必須嚴格要求自己,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讓品德教育回歸生活,為學生打好做人的基礎.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7
本學期,本班在《品德與社會》科的教學中能圍繞:
1、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形成自覺愛護自己身體的意識和行為,知道交通規則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自覺遵守交通秩序,注意交通安全,在面對各種誘惑或求助騙局時,能夠沉著應對,不上當受騙,掌握一些事故的預防及解除辦法。
2、知道學習、做事要抓緊時間,學會合理安排和利用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對自己有信心,愿意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學習,體會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愉悅;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能夠在老師和家長的指導和幫助下,學習培養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3、在與人的交往中,能夠意識到別人的不高興,知道日常交往中讓人討厭、生氣的言行舉止;當朋友間出現和矛盾時,能夠反思自己的言行,并以恰當的方式加以化解;知道真正的朋友應該以誠相待、互信互助。
4、知道自己是集體的一員,關心集體,主動承擔集體交給的任務,維護集體榮譽;感受集體生活中的規則的作用,初步具有規則意識,遵守活動規則和學校紀律;具有現代民主意識,了解民主選舉的基本程序,正確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
這些目標展開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良性發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社會性的良性發展。
一、上課、備課是關鍵。
只有認真鉆研教材、教法,正確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才能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明確正確的行為方式。有充分的理論指導,才能避免以往滿堂灌的錯誤。
二、抓好訓練,學以致用。
注意理論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引導學生用理論指導自己的行動,并在生活中適時遵守,學生的各項行為習慣有很大的進步。
三、抓好落實,常抓不懈。
緊密聯系學校開展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在正確引導下,自覺糾正行為錯誤,提高水平。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應該與學生的生活、學習實際緊密聯系,這樣學生的水平才能有所提高,而且做好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光靠課堂上的說教是不行的。
四、對于思想品質良好的同學,再進行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
對于習慣較差,思想觀念差的同學,從生活中入手,正面疏導,教育,使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思想品質。
五、存在的問題。
1、有些學生理論與實踐結合不起來。說道理,同學都能明白,但是真正到生活中,甚至關系到自己的利益的時候,往往言行不一。
2、由于學生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學習興趣淡化,過于敷衍了事。
3、有些學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個難題。學生的影響來自于多方面,家庭、社會、學校。學校教育固然重要,其他方面不容忽視。有些家庭教育受家長思想品質、價值觀、世界觀的影響,往往與學校的教育背道而行,因此,學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仍然有一定的難度。
4、上課形式單調、說教意味濃厚,枯燥乏味,實際效果存在欠缺。
5、學生不能把學到的道理和實際行動有效的結合起來。這一點是做得最欠缺的一部分,需要結合實際進行教育,切實使學到的知識落實到行動上。作到理論聯系實際。
六、今后努力方向
1、加強自身的修養。教育學生,首先要身正為范。隨著時代的發展,世界觀和價值觀、社會公德都在不斷變化。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更好地教育學生。
2、緊密結合班級管理和學生的實際,進一步加強養成教育,這是思想品德教學的關鍵所在。
3、改變課堂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引導學生有效的接觸大自然,接觸生活,接觸社會,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4、作好與家長的溝通。家庭與學校聯合起來,形成強大的教育勢力,共同把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人。不斷了解學生在家中的表現,有效的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結合在一起。
5、注意學生的一言一行,及時糾正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出現。做到防患于未然。
6、加強備課的力度,上好每一節課。講求上課的形式,活躍課堂氛圍,使學生能真正的上好每堂課,學到扎實的知識。
經過這一學期來的努力,本班終于完成了教學任務,教學的實際效果比較好,學生的養成教育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學習習慣、紀律習慣、衛生習慣、文明禮貌、都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但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道理,不能有效的落實到行動上,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加強實踐。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8
在這一學年中,我擔任六年級品德課的教育教學工作。教學中鉆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有效的教學途徑。
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丑,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后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為了積累經驗,以后把工作做得更好,簡要總結如下:
1、廣闊的教學陣地。開放教學要打破教學場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學外,還可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教室以外的場所去進行教學活動。領學生在校園內甚至到學校附近的小公園、街道進行教學活動,及時進行“打掃落葉”、“你丟我撿”的活動。強化“知”、“行”統一,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互動的動態式討論。“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要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這一教學理念,它真正讓學生成為主體,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整個教學過程都是學生主動活動和自主探索。學生們主體積極參與,萌發了高度的熱情。使整個課堂成為學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場所,使課堂成了信息交流所。
3、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我們的作業設計要沖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趣。
4、與少先隊活動緊密結合。學生的天性是樂于自己探索,好游戲、活動,課堂上的說教再生動也缺乏形象性、參與性,而少先隊活動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藝術性、知識性、參與性于一爐。因此,作為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把思品教學與班隊活動結合起來,從班隊活動中深化思品教育。
運用開放式的評價考核。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獲得反饋信息,促進兒童發展。根據思品課的學習評價,即“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各方面的表現進行綜合性評價,具體包括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方法、學習結果。”實施思想品德教育課開放化,將引起教學結構、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的變化。總之,只有真正改變過去從教材到課堂封閉、單一的思品教學模式,從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加強思品教育,才能真正提高思品教育效益,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9
本學期我任教三年級《品德與社會》的課程。在教學中,我結合三年級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以及實際學情,設計教學方案,扎扎實實抓教學。在工作中,我不斷反思,總結,在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下面我對本學期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進行總結。
一、加強理論學習,為課前備課教學指明方向
抓好教學,掌握理論是關鍵。我認真學習《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掌握本學科教學理念,我深知備課要備學生,備教材,備教法,并能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習經驗出發,根據教材內容設計不同類型的課,認真預設教學,為上好每一堂課做好充分的準備,更懂得了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讀透教材,嚴抓教學,力爭課堂的有序、有趣、有效
在教學活動中,我根據課程標準的各項規定制定教學計劃和教案,幫助學生展開活動。小學生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因此,教學活動中我注意活動之間的連續性,幫助小學生獲得彼此聯系的、不斷深化的經驗和體驗。作為教師,我首先是對自己有信心,對學生有信心,始終牢記自己是一名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以尊重學生、熱愛學生的態度投入到實際教學當中。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深感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幫、導、帶的重要作用,努力確保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促使教學最終實現它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學習、學有成效的目的,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
三、以鼓勵性評價為主,講究評價方式多樣化。
評價應求“全”,包括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生活動和實踐過程等,進行全面而有針對性和合理性的評價。其次是評價渠道多樣化,采用教師評、學生小組互評、自評、家長評等多種評價方式,并且評價講究及時、適度,這樣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很多情況下都能得到老師的鼓勵和學習引導,充分地發揮評價的功能,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受到老師及時的表揚、激勵,在本學期的教學中,我通過《品德與社會》課與班級學生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大部分保持良好的品德與生活學習興趣,并養成了良好的品德與生活習慣。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加強專業教學水平。教師的專業即是教師之本,我將是具體的教研活動中,在教案編寫、課堂教學、課后反思等方面加強鉆研,不斷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教學水平,并通過聽課加強互相學習,通過撰寫反思、教學論文等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讓《品德與社會》教學更有趣、有效,更富創新思想,更能促進學生的成長。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10
這一學期,本人承擔了二年級品德與生活的教育教學工作。一學期來,按照課程特點制定實施了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在教學中我主要實施的措施有: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品德與生活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
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4、充實教學內容
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注重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系,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教學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社會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系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
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為此,鼓勵教師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我的評價方法主要有:
1、教師觀察記錄。教師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能力、行為進行觀察,并做記錄。
2、描述性評語。在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學習本課程的學習態度、表現等以描述性的語言寫成評語,鼓勵學生鞏固進步,修正不足,繼續努力。
3、學生自評。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對自己在學習中的表現與成果進行自我評價,以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的能力。
4、學生互評。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互相評價,這種評價可
以幫助學生逐步養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相互促進。
5、作品評價。將學生調查、訪問、收集資料等活動產生的作品進行展示和交流,師生共同進行評析。
6、個案分析。教師針對某一學生學習的特殊狀況進行跟蹤評價,它有助于教師因材施教和個別化教學。
良好的思想品德體現于具體的道德實踐,在導行訓練和實踐中,讓學生不僅鞏固道德的認識,培養道德行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熱情鼓勵,積極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讓學生產生成功的歡樂情感體驗,從而順利地實現課堂教學的目標。
這個學期學生對品德與社會這一學科的興趣更加濃厚,學生能對所學的知識有較深的印象,對社會常識、科技知識方面的.知識有比較全面深入地了解,對一些常識性的知識掌握得比較好,對一些社會問題也能提出自己的看法。現將這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要求學生上課自主學習、交流討論。
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非常感興趣,特別是在社會課堂上經常有一些學生提出他們非常感興趣的問題,每當這時候,教師從來不打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是圍繞這些課堂的生成資源來進行進一步的教學,這樣大大調動了絕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對于社會這一門知識的學習都是非常有效的。
二、用品德與社會的視眼來給學生做拓展訓練,打開了學生的思路,使課本上的知識得到有效的補充。
平時上課的時候明確要求學生當堂作好課堂筆記,對于要求掌握的知識劃記好,加深印象。
三、結合教材內容與國家大事精心準備課外閱讀資料,并開展相應的活動。
通過閱讀與活動進一步了解我們這個社會,了解我們民族曾經的災難與屈辱,讓學生通過大量翔實的歷史與現實資料直接感受社會,感受歷史,讓他們對社會中的是與非、善與惡有一個更加感性的認識。如針對于《不能忘記的歷史》與學生一起搜集“回看歷史振我中華”的演講資料,舉辦演講比賽;在汶川大地震時期,與學生一起收集“眾志成城,抗震救災”的感人故事來閱讀,并抒發自己的感想。學生從民族的大災難中學會了珍惜生命,學會了團結,學會了奉獻自己的愛心,感受到了心靈的震撼,感受到了眾志成城的力量!社會知識只有與社會生活相聯系,才具有更深的感染力,更深刻的教育意義。
在教學中還有不足的地方如還可以設計更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給學生展現更大的更豐富的世界;對于個別學習興趣缺乏的學生可以采取個別輔導的方式及時鞏固所學知識,讓他逐漸對社會學科產生興趣;另外學生對于社會知識的復習與鞏固還可以進一步加強。
縱觀得失,覺得社會學科面對不同的學生,面對不同的內容,要靈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來教學,并著眼于更開放的、更廣闊的學習空間,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力圖在短短的40分鐘內開拓學生的視野,讓他們對自己所處的這個世界更感興趣,更想探究,更能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做自己的小主人,做社會的小主人。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11
本學期,我承擔了五年級的《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一學期來,按照課程特點制定實施了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現將本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本學期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課件、課文中的插圖等直觀教具和掛圖,使學生能夠直觀地、形象地理解和掌握課文內容。注重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從他們常見的社會事物和現象入手由遠及近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堂上讓學生聯系自己、班級、自然社會多講、多討論,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經常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促進活動的正常開展。在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培養教育。經常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社會中實踐,在自然生活中觀察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能力。
激活教學新觀念。教學中認真鉆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活動,是有效實施道德品質教育和社會知識教育的客觀要求。本學期,我強調拓展課堂的內涵,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各種活動,承擔一定的腳色,在做中不斷領悟、感知,在做中培養社會生活能力,發展個性品質,體驗道德準則并規范自身的行為。
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丑,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后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
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總之,通過一學期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12
本學期,本人承擔了六年級二班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照大綱要求制定并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現對一學期來的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轉變觀念,樹立課程觀﹑學生觀﹑教師觀。
在教學中我注意到轉變觀念,力求樹立先進的課程觀﹑學生觀﹑教師觀。因此,我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并聯系本地區和學生的實際和學生生活中的現象,對教科書中提出的問題、預設的活動進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時、合理地調整教學目標,靈活有效地推進教學過程,增強教育的針對性、生動性和實效性。引導他們去關注生活,珍視學生獨特的生活經驗,強調體驗式、探究式和研討式等學習方式,幫助他們嘗試著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認真鉆研教材,探索種種教學方式。
品德與社會科目涉及歷史、地理、人文、科技、心理等諸多領域,對教師備課的要求也相當高,尤其是教授新教材。本學期我力爭在教學中認真鉆研教材,多渠道地搜集資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總體效果良好。通過一學期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三﹑注重實效情感的評價,加強德育方面的滲透。
小學生由于受年齡、家庭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對道德評價標準難免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導行階段的教學首先借助教材,從理性的角度向學生闡明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念、道德行為和是非標準,但僅有這些理性的標準是不夠的,還必須在學生的情感世界里樹立起情感的評價標準。
四、善于從教材出發,激發積極的情感體驗。
依據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利用教材中的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高漲。學習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我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形成道德認識前后,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設計一些富于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并借助假設、聯想、想象、對色、角色互換,心理移位等心理體驗,把學文與明理,知識上的接受與情感上的認同有機結合起來。
五﹑利用網絡資源,引導探索更廣闊的世界。
本冊品德與社會的內容網絡上有豐富的課程資源,教師收集和課堂上能夠展示的都還只是極小的一部分。在課前我會布置學生搜集資料,在課堂上來交流,課后再做拓展的要求,每個學生選擇其中一個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自己本期研究的對象,形成一個專題,期末的時候再將同一專題的同學集合起來召開發布交流會。這樣,很好地體現了新課標“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學生興趣濃,教學效果好。
六、拓展課堂教學的內涵,充實課程內容。
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活動,是有效實施道德品質教育和社會知識教育的客觀要求。本學期,我強調拓展課堂的內涵,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各種活動,承擔一定的腳色,在做中不斷領悟、感知,在做中培養社會生活能力,發展個性品質,體驗道德準則并規范自身的行為。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社會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系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以上是我對一個學期以來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總結。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會更加努力學習理論知識,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與時俱時,提高教學與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學實效。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13
小學思想品德教育,是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思想、錘煉學生的品格、磨練學生的意志、提升學生的道德觀念,是為學生健康、全面的成長奠定基礎一門道德教育課程。四年級是一個較特殊的年級,是高段的起始點,是學生的新一個適應期。學生在這個年紀段里,身心各方面的變化都是比較大的,從聽老師的話到有自己的想法,這個階段里的孩子,其逆反心理已經初露端倪,其懵懂的道德觀、價值觀、學習觀正在產生著變化,讓其思想會產生矛盾、摩擦。這個年紀段里的學生,對其思想教育就顯得特別的重要,具有特殊意義。鑒于此點,特制定本學期教學計劃如下。
一、班級情況分析
四年級共有學生14名,其中男生6名,女生8名。從學生身心發展方面來說:大部分同學的思想精神面貌,還是顯得朝氣蓬勃的;小部分同學,顯得有些畏首畏尾,性格內向,不自信,不敢大膽和別人交往。學生大部分能夠懂得應有的禮貌、禮節,極小部分同學對于思想道德問題,不太重視,還需要加強訓練。
二、教學要求及目的
1、能夠養成以誠待人、禮貌待人的習慣。
2、知道家鄉的不同風俗習俗,能夠尊重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
3、了解家鄉的風土人情,體會家鄉人民的性格特點。
4、培養學生熱愛家鄉、保護家鄉環境意識。
5、明白集體榮譽是關乎班級里的每個人榮譽的事,要努力做好集體的每一件事,為集體爭榮譽。
6、了解珍惜勞動成果的意義,明白珍惜勞動成果的重要性,學會珍惜勞動成果。
7、懂得講信用,是尊重他人的表現。
8、理解團結合作、與人交流的重要性。
9、要積極參加家鄉各種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動。
10、學會熱愛祖國,明白家鄉的巨大變化是和祖國的富強分不開的。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禮貌待人篇、尊敬師長篇、集體榮譽篇教學難點:信用篇、公益篇
四、本學期提高質量的措施
1、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思品的興趣,讓學生樂學、愛學、會學。
2、把教學內容和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緊密的結合在一起,讓課堂融入到生活中去。
3、每次授課前,通過一個實際生活中的小故事引入主題。
4、課內運用主體活動(心理游戲、角色扮演、分組討論、自我訓練等形式),讓學生在玩之中學懂、理解、掌握知識。
5、授課時,盡量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主體能動意識,讓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內涵,自覺接受、實施。
五、周進度計劃表周次授課內容課時數
1第一課我的家鄉在哪里2
2第二課我的家鄉風光好2
3第三課家鄉的四季變化2
4第四課家鄉物產知多少2
5第五課民居與飲食2
6—7第六課家鄉的方言4
8第七課多彩的民間藝術2
9--10第八課家鄉民俗探秘2
11第九課他們是家鄉人的驕傲2
12第十課家鄉的發展變化2
13第十一課讓家鄉環境更美好2
14第十二課家鄉的明天什么樣2
15第十二課《祖國的巨大變化》
16-17復習2
18期末測試2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14
一、學期目標
本期來,本人承擔了四年級的《品德和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一學期來,按照課程特點制定實施了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和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和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實施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品德和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和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所以,在教學時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三、評價方法
1、教師觀察記錄描述性評語。教師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能力、行為進行觀察,并做記錄。
在和學生進行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學習本課程的學習態度、表現等以描述性的語言寫成評語于素質報告冊上,鼓勵學生鞏固進步,修正不足,繼續努力。
2、學生自評
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對自己在學習中的表現和成果進行自我評價,以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的能力。
3、學生互評
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互相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幫助學生逐步養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相互促進。
通過一學期的教育教學,教學效果良好,達到了預期效果。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15
小學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設置的一門新課程。它的設置反映了加強和改革德育課程的時代要求,也順應了課程綜合化的時代潮流。這門新課從內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或《社會》課。為了上好這門課,我年級認真學習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并遵照課標的指引切切實實把每個目標落到實處。現就對這學期《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
一、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范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讓品德教育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系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范,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范、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范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并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有機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相關文章:
品德與社會教學下冊工作總結05-01
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工作總結05-01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05-04
有關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04-30
品德與社會高效教學模式創建分析論文07-31
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學生品德的實踐建構論文08-01
上半年《品德與社會》個人教學工作總結01-20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15篇01-05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創新教學初探論文08-08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方法分析論文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