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范文4篇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范文1
本學期,根據新的教學要求,我的教學工作始終堅持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和學會做人的宗旨,從學生的品德形成,社會認識的需要出發,以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和法制教育,歷史和地理教育,國情教育以及環境教育隔為一體,把學生培養成為富有愛國心,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的現代公民。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給予學生一個自主的空間,師生平等、民主、安全、愉悅,才能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心靈得到釋放,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得以調動,課堂得以真正“活”起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是一個有生命的個體,要讓其活力都得到充分的展示,就要讓課堂完全成為他們自我發展和自我展示的舞臺。對他們而言,課堂不能是一個簡單的探求知識的過程,而是他們快樂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他們不能是“配角”,不能只是在老師的指揮下沿固定軌道前進去捕獲某個答案,而是實際的參與者,教育教學中的主角。課堂是他們的,自由而且快樂,他們是在快樂中學習。這樣,每個學生作為有生命的個體,作為活生生的人,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才能讓他們的生命的活力得以充分的發揮。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我通過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身邊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
在教學工作中,我認真研讀教材,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精心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在真切的情境中獲得直接體驗,在教學活動中,把自己當做一個平等的參與者,組織者、和引導者、努力構建寬松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探究并嘗試自己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提高道德認識,升華道德情感。課堂上在認真學習教科書的知識之外,精心設計課外閱讀資料:如國家大事,身邊模范等,用品德與社會的眼光給予學生拓展訓練,打開他們的思路,使課本知識得以有效的補充。讓他們進一步了解我們這個社會,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與輝煌,感受社會,感受歷史,讓他們對社會中的是與非,善與惡有一個更加感性的認識。這樣潛移默化地指導著學生的思想與行為,收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教學效果。
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會更加努力學習理論知識,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與時俱時,教學相長,提高教學與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學實效。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范文2
本學期,本人承擔了六年級二班品德和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照大綱要求制定并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現對一學期來的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轉變觀念,樹立課程觀、學生觀、教師觀。
在教學中我注意到轉變觀念,力求樹立先進的課程觀、學生觀、教師觀。所以,我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并聯系本地區和學生的實際和學生生活中的現象,對教科書中提出的問題、預設的活動進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時、合理地調整教學目標,靈活有效地推進教學過程,增強教育的針對性、生動性和實效性。引導他們去關注生活,珍視學生獨特的生活經驗,強調體驗式、探究式和研討式等學習方式,幫助他們嘗試著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認真鉆研教材,探索種種教學方式。
品德和社會科目涉及歷史、地理、人文、科技、心理等諸多領域,對教師備課的要求也相當高,尤其是教授新教材。本學期我力爭在教學中認真鉆研教材,多渠道地搜集資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總體效果良好。通過一學期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三、注重實效情感的評價,加強德育方面的滲透。
小學生由于受年齡、家庭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對道德評價標準難免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所以,導行階段的教學首先借助教材,從理性的角度向學生闡明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念、道德行為和是非標準,但僅有這些理性的標準是不夠的,還必須在學生的情感世界里樹立起情感的評價標準。
四、善于從教材出發,激發積極的情感體驗。
依據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利用教材中的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高漲。學習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我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形成道德認識前后,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設計一些富于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并借助假設、聯想、想象、對色、角色互換,心理移位等心理體驗,把學文和明理,知識上的接受和情感上的認同有機結合起來。
五、利用網絡資源,引導探索更廣闊的世界。
本冊品德和社會的內容網絡上有豐富的課程資源,教師收集和課堂上能夠展示的都還只是極小的一部分。在課前我會布置學生搜集資料,在課堂上來交流,課后再做拓展的要求,每個學生選擇其中一個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自己本期研究的對象,形成一個專題,期末的時候再將同一專題的同學集合起來召開發布交流會。這樣,很好地體現了新課標“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學生興趣濃,教學效果好。
六、拓展課堂教學的內涵,充實課程內容。
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活動,是有效實施道德品質教育和社會知識教育的客觀要求。本學期,我強調拓展課堂的內涵,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各種活動,承擔一定的腳色,在做中不斷領悟、感知,在做中培養社會生活能力,發展個性品質,體驗道德準則并規范自身的行為。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社會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和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系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以上是我對一個學期以來品德和社會的教學總結。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會更加努力學習理論知識,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和時俱時,提高教學和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學實效。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范文3
本學期本人擔任思想品德課教學。教學過程中本人能適應新時期教學工作的要求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使教學工作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立足現在放眼未來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進步,現對本學期教育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一、深入鉆研教材認真備課精心選擇教法。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和保證。我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堂教學擬定采用的教學方法。在深入鉆研教材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認真寫出了切實可行的教案,使每一節課都能做到“有備而上”。同時積極采用多媒體教學,使現代教學技術走進課堂并做到課堂形式的多樣化。通過培養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達到愉快教學的目的,在教學中,注重學生活動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良好。
二、精心組織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上好課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課堂教學中我盡量做到講解清晰化、條理化課堂語言力求準確化、情感化和生動化教學思路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在課堂上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松,學得愉快,注意精講多練,在課堂上,老師講得盡量少些,學生活動盡量多些,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
努力實現思想品德課的.趣味化。思想品德課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緊密,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與實際緊密聯系,切實解決學生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學生在日常行為習慣、思想素質等方面有了較大改變。
三、加強課后輔導提高教學質量。
課后輔導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鞏固。因此本人針對中學生愛動、好玩缺乏自控能力的特點經常通過談心、主題探究等方式抓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并使這一工作貫徹到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中去。耐心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對后進生努力做到從友善開始,比如:多與他們談心,從贊美著手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在和學生交談時,對他們的處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改變教師角色,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的朋友,讓他們敢說話說真話,這樣讓學生感到你與他是平等的,那么,他就能很好的去接受你的觀點,從而轉變自己的思想改變自己的行為。從而真正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總之,時間飛逝轉眼間一個緊張而又充實的學期即將過去,總體來看這學期在上級部門的正確領導下在全體同仁的幫助下,在本人的刻苦努力下,在全體學生的共同努力下,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不斷總結經驗,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我相信有耕耘總會有收獲。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范文4
一、學期目標
本期來,本人承擔了四年級的《品德和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一學期來,按照課程特點制定實施了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和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和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實施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品德和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和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所以,在教學時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三、評價方法
1、教師觀察記錄描述性評語。教師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能力、行為進行觀察,并做記錄。
在和學生進行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學習本課程的學習態度、表現等以描述性的語言寫成評語于素質報告冊上,鼓勵學生鞏固進步,修正不足,繼續努力。
2、學生自評
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對自己在學習中的表現和成果進行自我評價,以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的能力。
3、學生互評
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互相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幫助學生逐步養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相互促進。
通過一學期的教育教學,教學效果良好,達到了預期效果。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范文4篇】相關文章: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15篇)09-27
品德與社會高效教學模式創建分析論文07-31
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學生品德的實踐建構論文08-01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創新教學初探論文08-08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方法分析論文07-13
小學品德與社會《歡樂水果大餐》說課稿范文07-19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方法淺析的論文06-16
品德與社會教學中道德情感培育探析論文07-14
小學品德與社會《人有兩件寶》說課稿范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