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勵志故事:管理的“有為”和“無為”
作為寧波方太廚具公司總裁的茅忠群內向、理性,似乎過分謹慎,在遇到“新問題”時略有停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會像圓滑的外交官,把話題“扯”到“吹噓”方太的產品上。但是,這絕不是他的全部,他不過才四十歲。從1996年以來,他就是方太實際的掌舵者了。他的青春年華全都播種在方太里了。
“富二代”的高端路線
受惠于“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茅忠群與父親——享有“世界點火槍大王”的茅理翔——簽訂的協議:一是搬家,把企業從小鎮搬到慈溪開發區;二是搭新班子,父親的老部下一個不要;三是“鬧獨立”,項目決策自己說了算。
在茅忠群看來,首先,作為浙江人和寧波人,自己天生具有商業的基因;其次,茅家做企業比較早,自己耳濡目染;第三,既然父親已是“大王”,所以茅忠群決定投筆從商時就決心不再做點火槍業務。
“重新尋找項目花了大半年的時間。”茅忠群說。在這半年里,除了找項目,他就在父親的飛翔公司“閑逛”:“體驗父親的`管理,找感覺。后來經過體驗,和部門經理也比較熟,和他們打成一片。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了不少問題。”正所謂“旁觀者清”,“如果一下子就成為主角了可能發現不了任何問題”。
茅忠群這個“富二代”注定要走一條與父親完全不一樣的道路。茅忠群放棄了留學讀博士、當科學家這件有意義的事情后,從上海這個繁華之地,回到“小地方”慈溪。經過市場調查,當時的抽油煙機市場,全國共有三四百家企業,但是“集中在中低端,只有高端市場是空白”。其次,這個行業與彩電等行業相比,本土企業具有跨國企業無可比擬的競爭優勢,“油煙機、中國烹飪文化的特殊性,爆炒油煙大,國外的概念在中國就不好使”。就這樣,茅忠群不自覺地運用了“藍海”思維,選擇了走高端路線。
茅式領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茅忠群從在飛翔“閑逛”的副總成了方太的總經理,茅理翔擔當董事長,“扶上馬,送一程”。茅忠群說自己的性格是天生的,即使做企業后,也沒有刻意地改變過。當然,這多少得歸功于他的父親。
他本來很可能成為一個科學家的。雖然“轉行”了,他仍然能給人一種學者的印象。他的領導方式也是如此:“孔子有句話,‘其身正,不令而行’。我們不一定要擺出什么架式,(因為)擺出架式的人,我感覺肚子里沒貨。只要你的下屬服你,服你的學問和見識,自然就聽你的話。你沒有必要一定要兇巴巴的樣子,大家才會聽你的,那是表面聽你,而不是背后聽你的,你一定要讓大家從內心服你,這樣才是水平比較高的領導方式。”
對于企業管理,“我對管理各個方面從理念到整個管理體系都比較感興趣”。從某種意義上說,方太就是他在此方面的“實驗室”。
1999年,方太在經歷了較大的發展之后,從世界500強公司招募了“空降師”:人力資源總監來自日本美能達,企管總監來自日本富士施樂,銷售總監來自美國可口可樂,熱水器業務總監來自德國西門子。“我對西方管理也是非常了解的,我可以向他們學習。”
這個學習的過程的重大成果就是在碰撞中“誕生”的“方太管理的25條原則”。他們將其定位在“方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介于方太理念與制度之間。”
“三不”原則
不急于做大,每年保持20%~30%的增長率即可,這就是方太的路徑選擇。歸結起來,有“三不”:不上市、不打價格戰、不并購(品牌輸出)。至少到現在,這三把經常被國人使用的“厲斧”還未進入方太的戰略列表之中。
有為:中西結合
“我們在西方管理體系上還是很扎實的,在這個基礎上還要再提升,光是學西方是沒有空間了,所以我們覺得還是需要從中國產生文化中吸取一些東西。”
這很容易讓人想起前幾年異常火爆的“老板國學班”和國學熱潮。那些打著飛的到北京來上課的老板中,“文科不好”的茅忠群就是其中之一。方太愿意實踐,喜歡嘗試。“思想層面已經很豐富了,關鍵是缺怎么用。”方太希望能讓國學,讓大放光芒的思想為我所用,而不是僅成為一種談資。茅忠群知道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會組建專門的隊伍,帶領方太逐步修正制度,用“五常”這把剃刀,剃掉與“仁義禮智信”不和諧的制度主義,為制度中注入東方的“魂魄”。
我們有理由相信,茅忠群領導的方太會在未來創造值得仿效的“方太管理模式”:這里沒有體用之爭,只有在集百家之賢的基礎上,為實現其“有意義的事情”所做出的創新之舉。
其他的職場勵志故事推薦:
【職場勵志故事:管理的“有為”和“無為”】相關文章:
職場的勵志故事10-24
職場勵志故事08-19
關于職場的勵志故事-職場禮儀12-20
職場經典的勵志故事10-24
關于職場的勵志故事08-08
關于職場勵志的故事11-20
勵志小故事職場的10-24
職場勵志哲理的故事12-16
職場的勵志小故事12-14
職場勵志的哲理故事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