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家規家訓征文三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對征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征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那要怎么寫好征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家風家規家訓征文三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風家規家訓征文三篇1
俗話說,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家規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修身齊家,樹立良好的家風、社風、民風尤其重要。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但凡家規較嚴的家庭,其家庭都和睦,家人都彬彬有禮、有涵養,都文明向上向好,都事業有成,在立身處事,持家治業都十分成功。家風家訓家規又是什么呢?
家風,是家族的傳統、規范及習俗。是上輩人對下輩人的言傳身教,是靠自身的行為影響下一代,也稱門風;家訓是指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家規,是祖上對家族內人的行為規范。一般是由一個家族所遺傳下來的教育、規范后代子孫的準則,也叫家法。
我通過查閱資料,我了解了一些名人的家訓:愛國商人李嘉誠的家訓是:獨立人格、勤儉節約、凡事忍耐、不斷學習、為人正直、用心做事;而清朝大學者紀曉嵐的家訓是:戒晚起;戒懶惰;戒奢華;戒驕傲。宜勤讀;宜敬師;宜愛眾;宜慎食。
爺爺告訴我,我們家也有應該遵守的家規呢!我家的家規,是上一輩的示范、身體力行傳下來的,共六句話,42個字,即“懂得珍惜與尊重,學會理解與寬容,知道感恩與自立,明辨是非與善惡,明白事理與做人,明確目標與追求”。
爺爺說,這些文字理解起來不難,要背下來,也很容易,但要身體力行地做到,可不容易。爺爺希望它能成為我為人處世的準則。
家風家規家訓征文三篇2
說起家風、家訓、家教,總覺得是一個很嚴厲的話題。就我家的情況,我分別來簡單的說一下。
家風就是家規,是一家子的風氣。在我們家,體現在孝順上。爸爸媽媽常說,"百事孝為先"。孝順孝順,孝敬長輩,就是什么事兒盡量讓他們順心順意。在家里,姥姥姥爺說話,我們都要好好的聽,就算說錯了,也不能當面指責,要換一種他們能接受的方式悄悄的告訴他們。不跟長輩頂嘴,也是孝順的體現。長輩們說的話,我們小孩子一定要聽,讓我們做什么事兒,要立馬行動,不能拖拖拉拉的。我們家的家風還體現在飯桌上。一家子人開飯了,如果長輩們沒有動筷子,我們小孩子絕對不能先吃的。都要等到姥姥姥爺爸爸媽媽到齊了,大家才開始一起吃飯。不知不覺中,這都成了一個習慣了。當然,這是一個好習慣。
家訓,字典上這樣解釋"指對咨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由此可見,家風在人們的成長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媽媽時常教育我:做人最基本的品質就是誠實。所以,我認為,我家的家訓就是"以誠為本"。而在生活中,有很多時候我們會說謊。比如,考試成績不好了,我會說同學們考的都不好,以此想逃脫爸爸媽媽的訓導。殊不知,這樣只會害了自己。我很小的時候,媽媽就對我說過:做錯事情不要緊,如果說謊為自己開脫,那么這個說謊的嚴重性要比做錯事情的嚴重性厲害100倍。我也曾經為了好多的事情跟爸爸媽媽說謊,最后的結果就是被爸爸媽媽狠狠的打了一頓。有時候做錯事情,
爸爸媽媽反而不會打我,根據事情的嚴重程度,要么給我講道理,要么比較嚴厲的進行教育。還有一點,就是媽媽要求我言出必行,她常說的一個詞是"擲地有聲",就是告訴我,自己說出來的話要能夠做到。媽媽說,我是個男孩子,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敢于承擔。無論自己做什么事情,而在做之前要先想好后果。就算犯了錯,也要自己去敢于承擔。
家教,我自己覺得跟家風有點相像。詞典上說家教的重點在于道德禮節方面。我們在生活中,會經常聽到大人說,誰家的孩子真好啊,真有家教啊。我覺得家教就是爸爸媽媽對孩子的一種教育。在家長的幫助和教導下,從孩子身上體現出來的一種良好的反映。我的爸爸媽媽教育我講禮貌,主動跟認識的長輩和鄰居打招呼。他們不僅這樣教育我,他們自己也是這樣做的。當姥姥的朋友來家里作客的時候,都是媽媽在廚房忙活,讓姥姥陪著她的朋友聊天啊,吃零食啊。我也聽到姥姥的朋友夸獎媽媽真是個好姑娘,家教真好,每當這時,我就能看到姥姥臉上驕傲的表情,我想怎么人家夸得是媽媽,而姥姥怎么會這么驕傲的樣子呢?后來,我慢慢懂得了,夸獎孩子有家教,其實就是在贊賞家長的教育。每逢過節,家里聚會,親朋好友也是夸我特別有家教,此刻,爸爸媽媽也是一樣的驕傲的神色。家教,也是爸爸媽媽的一種言傳身教。通常,大人們就是孩子的榜樣。
家風、家訓、家教有著異曲同工的方面。而每個家庭都有自己不同的體現。良好的'家風、家教、家訓需要家里的每個人共同努力,不好的方面要及時改正,好的方面要一直一直延續下去。
家風家規家訓征文三篇3
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告訴我,人要善良的活著。漸漸地長大了,也就把善良當成了我們的家風。等到我有了家有了孩子,當聽到兒子第一次叫我媽媽的時候,我就自己在心里說,孩子媽媽不希望你多優秀,但是一定要做個真善美的人。也就從那時候開始,潛移默化的我就把"真善美"當成了我家庭的家風。
記得教孩子表演的第一個節目就是手語《感恩的心》。粉嫩粉嫩的小手,站不穩的腳步,唱不清的歌詞,卻讓孩子成了我的老師。我愛孩子的認真,但我更想讓孩子懂得:感恩,真的不是唱的,而是用一顆心用行動去實現的。而從那一天開始,感恩的種子已經在孩子的心里發芽。
孩子四歲,我就開始領著他參加所有的公益活動。在敬老院,說話并不清楚的他卻能大方的為爺爺奶奶唱《小燕子》,義工宣傳現場,他是跑得最快發名片最多的一位,在募捐衣物的現場,而他會在眾多大人的眼皮下,拖著大大的衣服,向對面撿垃圾的老爺爺走去。不知不覺中,孩子已經有了一顆向善的心。
言傳身教。參加活動越多,孩子的認識也越強烈。有一次在市場買菜,一轉眼看不到孩子了。著急的尋找,才發現他在不遠處一位賣菜的老大爺攤前。他把一張義工的聯系卡給了老大爺,并告訴爺爺如果需要衣服和錢就找臨淄義工幫忙。
我拉著他離開后問為什么這么做,兒子的回答讓我很感動。"媽媽,你沒看到爺爺腳上穿的鞋都破了個洞,衣服破破爛爛的嗎?他家里一定很窮,義工不就是幫助窮人的嗎?我是小義工,當然得幫他們了。"一剎那感覺兒子真的長大了。三天后,我和兒子再次見到老爺爺,給老人買了一雙棉鞋,那位大爺激動的恨不得把所有的白菜都給我才能表達他的謝意。
【家風家規家訓征文三篇】相關文章:
9.傳家風守家訓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