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關于議家風談家教征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寫過征文吧,征文沒有題目、題材、格式的限定,與作文大體上一樣。那么一般征文是怎么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一關于議家風談家教征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一關于議家風談家教征文1
我的童年是在文革中渡過的,記得那時凡是孔孟之道,都是作為“毒草”成為被鏟除的對象。也許是父親從小讀過私塾的緣故,四書五經對他的影響根深蒂固,在我的家父親卻把《弟子規》當作我們兄弟姐妹的行為規范。父親在家有絕對的權威,每當我們在心里有點小叛逆的時候,父親便向拿出法寶似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們只得乖乖滴~~
父親灌輸我們最多的是“孝”,他說“百善孝為先”,《弟子規》中基本思想便是“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是第一位的。雖然一開始我們內心也有些許抵觸,但久而久之,《弟子規》的思想正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孝敬父母,姊妹團結便成了我們的家風。
如果說父親是以一個教員的身份,教會我們讀懂《弟子規》的文字意義,而母親便以師者的行為去詮釋了《弟子規》深刻內涵。
我五歲那年,四川老家來電報,說奶奶病重,奶奶特欽點母親回老家照顧。當時我父親是單位出了名的老病號,一直離開不母親照料,但接到電報后,父母立刻做出決定:母親帶著我回老家。
回到老家,看到奶奶腿都浮腫,流出的黃水浸透著綁帶,大冬天,奶奶一直覺得渾身冰冷。為了讓奶奶晚上的被窩更暖和,母親帶我和奶奶一起睡,五歲的我也學著母親,把奶奶浮腫的腳抱在懷里,奶奶帶著安祥走了……辦完奶奶的喪事,我們準備回家。走時爺爺激動地對母親說“以后我要是生了病,你也會回來嗎?”我看到母親仁慈的目光做出了回答。
在我小時候,父母的孝敬、尊老留下無數的記憶。記憶最多的還有就是父母不斷地把省下的定量換成全國糧票,每個月發了工資的第一時間就是寄錢回老家。
隨著自己結婚成家,生活中多了兩位長者。公公去世后,我考慮方便照顧婆婆,主動將婆婆接到家中居住。一直在山里生活的婆婆,思想觀念,生活習慣的確同我們生活有很大差異,私下里我心中難免有了些抱怨。回到娘家想向母親一倒苦水,母親卻開導說,“孝順孝順,不只要孝,更重要是順。老人家多年形成的觀念,難以改變,不如順其自然”。從此,我改變一種態度,凡事多依婆婆,大多數老人最怕晚輩“色難”,我就每天想著讓她開心。因此婆婆經常在人前夸我“這個愛笑的媳婦,是個最孝的媳婦”。
今年83歲的母親,前不久因心臟病住院。為了減輕母親的痛苦,醫院建議安裝心臟起搏器。家里的兄弟姐妹達成一致意見,用最好的材料,請最好的專家為母親手術。術后,姊妹們精心護理,哥嫂安排好營養食譜,姐夫成了醫院和家中兩地聯絡人。每天晚上我家的3歲小孫子都嚷嚷要去關心一下太奶奶,看到太奶奶正準備服藥,孫子突然冒上一句“親有疾,藥先嘗,讓寶寶嘗嘗水燙不燙呀?”在場的.護士及病友們個個都笑了起來。最開心的是坐在旁邊的老父親,《弟子規》及我們的家風又有了新的傳人……
高一關于議家風談家教征文2
父親南懷瑾的離世,對所有的人來說都超乎想象的早。不論是子女還是學生,每個人都懷著尊崇,期盼這盞燈能長明,讓自己在為人處世上不致迷茫。
父親常教導我們,人貴自立。以他老人家為例,從不愿意接受子女的回報,也從不要求子女參與他對國家和社會的工作。父親對一生取得的成就,都秉持“為而不有”的原則,父親出生地——地團葉故居的捐贈如是,金溫鐵路的建設亦如是。父親為了保護子女免受爭名奪利的無妄之災,從來沒有要求我們參與任何他做的事。我們似乎也天生與他有著觀念上的契合,從未因任何自身的利益向父親開過口。我們從小就學習著“放下”,對名利權情,對世俗世事,對物質欲望,大多沾而不黏。
父親的朋友圈,亦對我們影響很大,我們從小接觸的都是才華橫溢的長者,像王鳳嶠先生、劉大鏞先生。每次這些朋友來的時候,我們小孩子們也很高興地跟著大人“吃喝玩樂”,搬藤椅、凳子到住宅外、到房子前,把門口當院子,坐在外面喝茶、吃柚子、聊天、笑鬧。父親跟朋友聊天時,我們小孩也會旁聽,那些不經意流露出來的詩詞典故,在我耳中如雅樂般動聽。現在回想起來,那些時刻是多么幸福。
雖然排行老三,但因我是在臺灣出生的長子,所以父親對我還是懷有期望的。很小的時候,他就讓我背誦《三字經》《千字文》《古文觀止》《千家詩》和《唐詩三百首》,每天早上出門的時候指定一段文辭讓我背,傍晚回來的時候考我。現在回想,當年父親每天要求我背誦內容的不過一百來字,沒有太多任務,也沒有逼迫太緊。當時背得深惡痛絕,如今卻深入骨髓,雖不能說這樣就把我的國學基礎打好了,但至少奠定了我對中國文學文化的興趣。
從我會看書起,父親就讓我隨意進出他的書房。我喜歡不時地看看父親在讀什么書。他讀完的書,如果不是太過艱澀難讀,就會成為我讀的下一本書。父親讀書,時常會做點評,有時就在書頁空白處寫下些心得或是評語;對他喜歡的字句,也會在旁邊加以圈點,有如古人讀書的習慣。后來我也學會了這樣的習慣,喜歡的書總有些地方讓我畫花了。
長大的孩子,會懷念父母小時候的督導,我就是這樣。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遺憾父親在我小時候沒有再督導我久一點。好在我喜歡讀書,已經養成和父親一樣廣博的閱讀興趣。父親對子女的教育往往是開放式、啟發性的。除了最初對我讀的書有所要求外,之后給我的只是一個環境,一個靠自己去學習的環境。
赴美前,雖然能帶的行李有限,我還是從父親的書架上拿了許多的書。一套小字的二十四史演義,從小讀到大,看了幾遍,實在舍不得離身,也被我帶來了。每次看到書架上的書,都會感念父親和我分享他的藏書。這些書,還有父親的教誨,會隨著我的足跡而延續、存在,這是我對父親永遠的懷念。
【高一關于議家風談家教征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