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經典禪語
要了生死就要斷生死的根,要斷生死的根一定要見到生死的根是什么才能從根斬斷。這個生死的根就是愛,所以古人說:“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凈土。”以下是小編分享的益西彭措經典禪語,歡迎大家閱讀!
1、在臨終念佛時,每一句佛都要帶有‘我愿往生’,在念佛這一句上面著力地念出,念念佛來接引、念念我愿往生,這樣專注一心拼命念去,身心忽然粉碎,識和境都轉變,到那時不但不知道有這個病的身體,盡大地都變成無量光明寶藏,這時才知道彌陀極樂都是由我這一念心識轉而變現的,不是在這一念心識之外。
2、學佛根本不是在形相上燒香、拜佛、求保佑,或者求世間名利及財富等。所以想真正學佛的人,必須要依照從導師佛陀圓滿的智慧和慈悲中流現的無量甘露圣法而去聞思修行。
3、偉大的導師佛告訴我們佛弟子:每個人一切生活當中的痛苦不是其他神等的安排,而是自己的愚癡無明造成的。同樣,每個人生命中的一切幸福快樂也不是神等的恩賜,而是自己的智慧創造的。學佛就是學修大覺佛的般若慧。
4、人又是忍的意思。就是人能夠忍勞忍苦,擔當起柱地撐天的事業,所以稱之為人。也就是人能夠發大心、成大業。比如只有人的心力能發起大菩提心,能荷擔為無量眾生與樂拔苦的事業重擔,而且為此難忍能忍、難行能行,能克服一切艱辛困苦而完成偉大的事業。
5、人是仁的意思,就是人心上具有仁慈的德能。借助于因緣方法,就能把仁慈的德能啟發出來,由此就能做一切自利利他的事業,因此稱之為“人”。
6、所謂的“人”,不是指有個人的形象,有人身體的皮、肉、骨骼、內臟,而是指有人內在的品德。內心如果喪失了人的品德,沒有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不是以學圣賢為理想。那么心就會干什么呢?就是只會盡情享樂了。這樣就和禽獸有什么差別呢?
7、死只是一個假名,而不是徹底斷滅。死是宿世業力所感的這一期業報身已經用完了,心識就從身體中出來,再去受一個身體。這樣舍離一個身體、又受取另一個身體的事,就叫“死”。身體好比房屋;心識好比主人;今生好比主人搬到這屋子里住;死就是這個屋子已經壞了,主人從里面搬出來,而遷居到另一個屋子。
8、在佛法里提供了很多解脫生死的辦法,其中以阿彌陀佛大愿普度眾生的凈土法門,是人人有希望修成的法門,是能讓眾生平安度過死亡的法門,是非常簡單有效的法門。
9、不知道佛法的人,對于死的狀況和應對死的方法完全不知道,更不可能做相關的準備和練習。這樣的人就只是一天天地混吃等死。像這樣麻痹自己,一天天地過去,逐漸就走到了死前。臨死的時候,沒有解脫的辦法,就只有隨業流轉了。
10、為了最廣大、最圓滿、最徹底的利他,我們現在是以往生西方凈土作為殊勝方便。因為蓮花一開見了佛,得到佛加持很快就證悟無生法性,這以后就會出現極廣大的智慧、神通、陀羅尼、三摩地等等。由于功德迅速地增長,也就使得度生能力迅速地增長。
11、真實智慧是能度過老病死海的堅固航船,是無明黑暗中的大明燈,又是能治一切生死病患的良藥,也是斬斷煩惱樹的利斧,這一切都要由智慧來成辦。所以自己要增長聞思修三慧來發起無漏智慧,證得圣果。人有智慧照見萬法真相,雖不具天眼,也是明眼人。
12、“若有智慧,則無貪著”就是以智慧照見世俗現相一切皆空,不著于世俗的幻相而證得解脫。知道智慧難得之后,要常常省察,恒時不要失去智慧覺照。
13、堅強的念力是修行人的鎧甲!入到五欲里好比戰士在敵人的包圍里,處處可能遭到箭射刀砍,就是一入到世間五欲里,時時都可能被貪箭所傷、嗔箭所傷、放逸的箭所傷等等。在這時,什么能保護自己不被五欲賊所傷?就是不忘念!因為心不忘失正念,一直緣在道上,就一切無法侵入。
14、堅持正念的人,幾十年如一日,不會有大的變動;沒有正念的人,今天還在這里聽法、思維法、修法,還能翻兩下法本,一到紅塵里去了,三、五年回不來,甚至一生回不來!這就是忘失正念跑到世俗里去了!
15、修道是正邪交戰,凡夫心里有各種習氣、煩惱,它會不時地生起,如果正念很強,邪的力量就無法發展壯大;如果沒有以正念守護,最開始就是一念忘失,在隨著不好的習氣走,一點點地發展、積聚,就會起很多煩惱、造很多業,然后已有的功德都會失壞。人就是這樣墮落的!
16、正念強,妄想就做不了主,各種不正行為就得不到支持,這樣就以正念制止了一切邪念侵入。因此,堅持正念至關重要!就像兩軍交戰,任何時候都不能喪失警覺,一喪失警覺就會慘遭失敗。
17、佛法最重要的是落實在每一個人的心相續中,如果心里沒有念法、沒有住在法義上,佛法和自己的距離還是很遠。不論在哪個時代、哪種區域,正法是住持還是隱沒,完全看佛弟子的心中有沒有受持法義。心中能記住一句法,能實行一個法,正法就會有一分住持。
18、穩重是指我們的心有一種把持的力量,能完全控制好身口意,不折不扣的、如理如量的來進行,在聞、思、修的每個地方都必須堅持不懈地努力,這樣才聞有聞的成就,思有思的成就,修有修的成就。這樣具有穩重的品德,就顯得極其重要。
19、如果有很堅固的穩重的品德,他就能把握得住,能做到始終安住在正法上,那是長年累月、有條不紊地按次第進行,初善、中善、后善,這樣到一定的量時,自然會凝結成一股力量,最終會由量變達到質變。
20、如果不穩重,修行就成了半途而廢,就像燒水才燒到五十度又冷下來,冷到二十度再繼續燒,燒了三十度又冷下來,這樣燒燒停停、停停燒燒,就永遠都燒不開。
21、成佛之道是非常漫長的,要從一個凡夫修到成佛,中間有很多過程需要一步步地完成。那在這段時間里,就必須要有穩重的品德。有了穩重,具有那種“十年磨一劍”的恒心和毅力,這種人終究是會成功的。
22、當稱佛名的時候,無論你念得多念得少,都須要一心一意、心心相續,不能三心二意,不能間斷,這樣才能夠一念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如果不是這樣,口念心不念,或者念念又緣其它,像這樣要滅罪是很難的。持咒亦復如是。
23、口稱佛名的方法,必須控制自己的心,使它不緣在其它上面散亂,一念接一念相續,心就系在佛號上,口里一聲一聲地念阿彌陀佛,心要聽念佛的聲音,清清楚楚、字字分明。若念心咒亦復如是。
24、現代人以沒有現量見為理由,判定不存在前后世,僅僅承許有現量能見的現世。其實可以將昨天、今天、明天分別比作前世、今世、來世,雖然昨天和明天在當下的此刻不見,但誰也不能否認昨天、明天的存在。同樣,以未現量見前世、后世也不能說它不存在。
25、人最恐懼的莫過于死亡。斷滅論者認為人死如燈滅,死后歸于一片寂滅,無聲無息、無蹤無影。從一種多姿多彩的世界進入絕對虛無之境、生命完全斷滅,這讓人難以接受,也令人恐懼;然而這只是不承認三世因果者的一個假立。生命真的只有中間短暫的一世嗎?死亡實際只是從一種生命形態轉換為另一種形態而已。
26、明白了三世因果的道理,就知道自己今生辛勞仍舊度日艱辛,那是前世沒有多修善業的緣故;有些人不勞而獲,那也是他前世種了福田今生顯現果報;有人造惡未見他今生受惡報,那是罪業尚未成熟,到未來世才會顯現苦果。
27、有些人認為因果報應是陳舊落后的觀念,早已跟不上時代了,如果一種法以年代久遠,就必須要舍棄的話,那人們幾千年來都是吃飯睡覺,這種生活方式是不是陳舊落后而應當舍棄呢?恐怕誰也不能缺少這些基本的生存條件,同樣,善惡報應如影隨形,不會說對古代人適用而對現代人就落后不適用了。
28、善惡因果,在古代社會人們把它看成理所當然的事實來接受,這一點類似于科學公理。科學中有一層架構其它理論的基礎,稱為公理。同樣,古代人們認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深信因果是一切道德善行的基礎,人的身語意行為必須遵循這個亙古不變的因果規律,才能使自己獲得安樂。
29、近現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普遍承認存在外在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實際上科學所揭示的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恰恰是因果律在某個層面上的具體體現,它說明物質世界不是雜亂無序,不是什么現象都可以隨便產生,而是嚴格受著因果律的支配。
30、這個宇宙大到天體的運行,小到有情內在微細的起心動念,一切都那么森然有序而不是雜亂無章,究竟是什么規律在支配這一切呢?就是因果律。“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因果律就是一張遍布情器世間一切時空的天羅地網。
31、人心里想的多是自己的`事情、自己的利益,內心變得幽閉,不會去關心他人的疾苦,慢慢地內在的心靈世界也日漸沙漠化。貪欲使彼此卷入到利益爭執的漩渦之中,為了一點些微的利益,有時連親友也翻臉不認,“唯利是圖”之風如同癌細胞一樣在人們的內心世界中擴散,由此帶來的是倫理道德觀念深刻的裂變。
32、貪欲對人內心世界的影響:人們追逐財物滿足貪欲時,人與人的關系也變得日益冷漠,人變得自私只顧謀求自身的發展,很少考慮是否會傷害他人利益,社會財富的總量是有限的,一部分人多了,另一部分人就少了,自然會引起矛盾沖突,有人看別人有而自己沒有,會產生嫉妒和憤憤不平,這都是社會不穩定的因素。
33、許多人除了追逐物質財富,根本不知道作為人還應有其它的人生目標。在這個時代,擁有財富的多少成了一個人一生奮斗的成就標志,許多人的一生只是為追求財富、享受妙欲而活,所思所行都由此而發,千千萬萬人如同過江之鯽般涌向財富之門。
34、世間人們認為只有豐裕的物質生活才是人生幸福安樂的基礎,只有物質享受才是人生的價值所在。由于這種觀念在社會上大量傳播渲染,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使得它在人們的意識里變得根深蒂固,深深影響著人們的行為。
35、一旦被嗔心控制,就會喪失理智,傷害他人甚至自己的惡念如同滾滾烏云一般,內心像燒焦的炭木灼痛難忍,心中的怒火等待渲泄,可是一旦渲泄出來,就會做出不可理喻的舉動,等情緒緩和下來檢點自己的行為,又會后悔莫及。嗔怒狀態下的人,往往只會把事情搞得更糟。
36、日常生活中,脾氣暴躁的人,也難有好人緣,人們避之惟恐不及,即使他對別人施予饒益,別人也不領情,走到哪里都容易破壞他人的情緒。
37、對現代人來說,貪欲貫穿著一生,大量的時間都花在滿足這種占有外物的欲望上,正是為了滿足這些層出不窮的貪欲,人們消耗了自己寶貴的暇滿人生。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一般人一輩子都被世間的財富牢牢套死。
38、現代人對物質世界的寄托是更高更新更快更多,這已成了一種共業趨勢和難以制止的慣性運動。人們似乎步入了一個怪圈,相對于正常的生活所需,現代人已制造了不知超過多少倍的財富,但卻不讓自己停下來安靜地享受,而繼續制造更多的財富。到底是什么驅使人們如此樂此不疲?其中的發動者就是內心的貪欲。
39、要了生死就要斷生死的根,要斷生死的根一定要見到生死的根是什么才能從根斬斷。這個生死的根就是愛,所以古人說:“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凈土。”
40、生死猶如晝夜,有白天就有夜晚,夜晚過了,黎明又重現,新的一天又開始了。此世的生命結束后,進入中陰階段(如同黑夜),然后又投胎,開始了又一生。這樣循環往復,生生死死,生命的流轉就像一條連綿不斷的長河。身軀如旅店,心識則如旅客,在輪回漫無邊際的旅途中,心識轉換了一個又一個的生命形態。
41、再分析后世存在的原因:凡夫眾生到死亡的時刻,心相續中仍然具有根本俱生我執之因,依靠其所產生的煩惱和業障仍然存在,如果不具足能對治我執的無我智慧,決定會轉生后世。如果此因存在,卻如現代人所認為的人死如燈滅、一切化為烏有,則成有因無果了。但有因無果的現象在這個世界何時何處也不會存在。
42、生物學認為由母卵父精結合成一個受精卵,不斷分裂形成人體胚胎,就好像一粒沙子發展成一座大山一樣,在母親的子宮中孕育成形而后出生。此說法只反映了人的物質方面從簡單發展為復雜,但是卻無法解釋嬰兒剛一出胎便會啼哭、便具有苦樂感受等人生伊始就具有的這些心識特征,這恰恰才是生命最本質的地方。
43、成就心咒的關鍵是信心。以兩種信心可以成就心咒:一是具有了知金剛薩埵圣尊與金剛薩埵心咒無二的信心,這是對于甚深法義遠離疑惑的殊勝信心;二是雖然沒有智慧這樣了知甚深義,但相信佛在圣教里所說的法義都真實不虛,這樣相信不起懷疑,并且一心念誦,依靠這種信心也能成就。
44、現在要一次性認定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境界,全部是本無,是客塵,不是主人。而且以后當你看到生活中忽生忽滅、忽聚忽散、忽來忽去、忽增忽減這一切時,都要記住這是虛幻的客塵,全是錯覺。
45、自性光明——從它絕離一切戲論,沒有任何二邊的相,叫做空如來藏;從自性上具足無量無數的德相,就叫做不空如來藏。由于它不是因緣所生,所以永遠不壞,這叫“金剛體性”。
46、成佛并不是要從外面去求。向外只會越走越遠,越求越得不到。因為,最初入迷的時候,就是一念向外攀緣,立了法見;之后不斷地奔逐,波波浪走;結果輪轉了一世又一世,始終無有了期。現在既然要回歸本來,就不必再向外求。正所謂“苦海無涯,回頭是岸”。
47、為了積累財富,或者為了保護生命,而用身口意去造作很多惡業,就是在把自己抵押作人質,也就是說,利用著這個暇滿人身寶造惡,是以后世墮入三惡道受異熟痛苦為代價的。
48、在做這些世間沒有意義的俗事時,損失了自己的壽命,浪費了本可以用來解脫的暇滿人身寶。那么在臨終的時候呢,因為心中沒有一點修行,也沒有積累清凈的功德,因此就會陷入到巨大的恐懼之中,后世也將面臨黑暗與痛苦。
49、對于學佛人來說,大家擁有的時間是暇滿難得的,可以用來聞思修行,因此比不學佛的人更加地珍貴。如果將本可以用來學佛的時間,去做了其他沒有意義的事情,這是一種巨大的損失。
50、苦的根源,是眾生的貪愛。苦和貪愛是成正比的,貪愛越深,苦就越重,貪愛越淺,苦就越輕。如果一個人的苦在減少,那就說明他的貪愛也在減輕。
【益西彭措經典禪語】相關文章:
1.佛家經典禪語語錄
2.經典佛語禪語語錄
3.本性法師經典禪語
5.佛家經典靜心禪語
8.禪語人生經典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