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心得體會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么好的心得體會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道德經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道德經心得體會1
道德經第章是一篇關于道德、哲學的經典之作。從中我們可以讀到涵蓋了關于生命、道和自然的思考。每一位讀者對這篇經典的理解都可能不盡相同,就我個人的閱讀體驗而言,感悟和體會如下:
第一段:道德經的基本思想。
首先,道德經第章所表達的基本思想無疑是“道”。“道”是這篇經典的核心概念,也是古代哲學的基本概念。經文提到,“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意味深長,道是一個無法被言語、符號詮釋的概念,它是普遍存在于人內心深處的本質。人們無法看到它,但可以通過道德經將其表達出來。道德經多次提到,道是至高至遠的存在,它與自然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我們應該尊重大自然,感受自然的力量,因為它正是“道”的一部分。
第二段:詮釋經文的關鍵詞匯。
“無,有之間”是另一個關鍵詞,這是作者在經文中所使用“道”的兩種不同面貌。這種面貌的轉化代表了世界萬物的不同狀態。無是自然狀態,有是物質狀態。在“無有之間”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動態的存在與靜態的存在之間交替出現的哲學思想。人類和自然之間的相互作用被稱為“道”的一部分,這是人們應該如何根據恰當的原則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道路。
第三段:大道運作的核心。
“反之則為道.”,這是經文所描述的一個非凡的闡述。在我的理解中,它意味著我們應該時刻保持冷靜的頭腦。無論是遇到好的.事還是壞的事,我們都應該想一想它所展示的意義,在這里,我們可以看見“道”與人性之間巧妙的聯系。任何一位理性的人都發現自己內心中有著此種思想方法。大道運作的核心是保持平靜,而人性的本質也是如此。
第四段:闡述的智慧。
“上善若水”,這是經文中的另一個哲理智慧。這是道德經中對人類為何要盡可能地遵循大自然原則的解釋。水是自然界最常見的物質,而作者認為,上善若水者,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因此,我們應該像水一樣,時刻保持平靜的頭腦,表現出平和、謙卑的態度。這種態度不僅適用于個人道德價值,還適用于社會道德。
第五段:意義和價值。
道德經是一個充滿意義和價值的哲學作品。作為一位讀者,我深信這篇經典結合了人類對自然、道德和人性等多方面的認知。第一章首先引導我們認識到“道”的存在,而后通過具體的描繪、詮釋,揭示出自然與人的交互和共享等現象。我們也看到了人性的本質,正如古人曾說過,同風相濟,其效倍增;同德相求,其功未嘗不立。這種想法被形塑成一種等候吸納的方式,這才被稱為“道”。因此,我深信這篇論述了“道”如何運作及其道德境界的哲學性作品,將成為人類哲學思考的經典之作。
道德經心得體會2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經典之一,被譽為“道家經典”。其影響之深遠,至今仍為人們所推崇和借鑒。道德經第章是其中一章,它強調了道的無形無名、無欲無為的特點。通過閱讀并思考這一章,我深感中國古代智者的深邃思考和卓越智慧。在我看來,它給我們提供了如何追求內心和諧與修養的啟示,也給了我許多思索和反思的動力。
首先,在讀道德經第章時,我被引人注目的是它強調了道的無形無名的特點。它說:“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一個十分抽象而深刻的名詞,它無法完全用語言來解釋,也難以理解。這種無形無名的特點意味著它不容易被抓住和定義。這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即無形無名的東西有可能是最有價值和最重要的嗎?在我理解中,這告訴我們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上的追求,重要的是我們要超越外表和表面的東西,進入內心深處去感悟和尋找真正有意義的東西。
其次,在道德經第章中,“道”又被描述為“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太過于追求物質和外部表現,忽略了內在的平靜和內心的安寧。我們常常陷入紛繁的世俗事務中,為了成功和名利而努力奮斗,卻忽視了內心的聲音。然而,在這一章中,“道”告訴我們,其實在無為中才能無不為。這提醒我,通過寧靜和放下欲望,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和滿足。這也讓我開始關注自己內心的平靜和安寧,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滿足。
進一步閱讀道德經第章,我們可以發現其中提到的“名與身孰親”這句話非常有啟發性。這句話讓我意識到人們往往會為了名聲和地位而努力追求,忽視了自己真正的內心需求。名利并非真正的幸福,它只是表面和外部的東西。如果我們過分追求名利,就會迷失自我,遠離內心的真實。這句話也提醒我們要反思自己的行動和追求,關注內心真正渴望的東西,而不是隨波逐流。
最后,我在讀道德經第章時深切體會到,無論是無形無名還是無為無為,它們都是內心和諧與修養的'重要途徑。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被各種外界的影響和誘惑所迷惑,很難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安寧。然而,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我們都可以通過沉淀內心、反思和修養來保持自己的平衡。正如道德經告訴我們的那樣,我們應該學會適應和接納變化,同時也要注意內心的修煉和提升,以便能夠在各種困境中保持內心的堅定和安寧。
總而言之,讀道德經第章給了我許多思考和反思的機會。它提醒我們要超越物質追求,關注內心世界的平衡和修養。同時,它也警示我們不要為了外在的虛榮和表面的成功而犧牲自己的內心。通過讀道德經第章,我學到了如何追求內心和諧與修養,以及如何在紛繁的世事中保持自己內心的平靜和安寧。這讓我感到非常幸運和慶幸。
道德經心得體會3
《道德經》,以其精煉的八十一章,寫出了世間萬物的博大精深。從社會中的政治,談到經濟,有時又涉及到教育,從中又寫了軍事,用這些實際中的事物來體現老子的哲學思想。在優美的文字中構造了一個樸素、自然、豁達、飄逸的宇宙觀、人生觀以及方法論的框架。
一開始我根本是看不懂的,在旁邊注解的幫忙下才稍微明白一點,就這一點點,讓我領略了他的辯證的哲學思想。
讀完到《道德經》,使我對這位古代賢哲提出的以提高道德修養為核心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方法有了正確的認識,自身的人文知識、個人道德修養和為人處世的本事也有了提高。比如在第四十五章中,老子用辯證的思想闡釋有些事物表面看來是一種情景,實質上又是一種情景,表面情景與實際情景有時完全相反。“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就是體現了這一點。還有“躁勝寒,靚勝炅”則說明事物的對立面常常互相制約,異常是對立面的主導方面作用更大。
《道德經》的第六十三章說出了做事的'原則,即“無為而無不為”的原則。也說出了“天下之難作于細,天下之大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從而說明在辦事情是要從客觀條件出發,一旦條件成熟,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時也告誡我們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下手,實現遠大的目標,要從細微的地方下手。處理問題時,要是遇到微易的事物,萬不可掉以輕心,或許細微的才是事物的關鍵所在。老子也說出了“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臺,作于壘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說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都是從小到大的。我們做事情時必須有恒心一點一滴的去完成,不然就會功虧一簣,半途而廢。
《道德經》的許多哲學限于我的學識,不能完全理解,可是讀它真是獲益匪淺。在我讀完《道德經》后,忽然想起古代的另一位教育家----孔子,于是就有了比較的念頭。
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據說孔子還對飲食有研究。作為我個人的觀點,我認為孔子不及老子,孔子的哲學不能算作作哲學,他的觀點,我認為其實是對現實中事物的一般發展規律的總結,只是別人照著孔子的言行去行事時,還沒有發現或許很少發現錯誤。孔子的哲學,我認為并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只能說是孔子比別人多了一項概括的本事。比如“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都是一般人們的生活規律,生活常識,并沒有太多的理論價值,說明了一點,就是一張教別人如何做菜的烹飪單子,別人看到只需要照著上頭的步驟,基本上不需要研究什么的。
可是老子不一樣。他的《道德經》從一開始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銘刻名也,非恒名也。”到最終的“和大怨,必有余怨,焉能夠為善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亦責于人。故有德思介,無德思徹。夫天道無親,恒與善人”都是告訴人們做人的道理,為人處事的哲學。如果從開始你不認真體會,你就沒有辦法領會到這些深刻的觀點。他用一種樸素的語言,用哲學中辯證的方法寫出了客觀的自然規律,書中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法因素。
最終我感激徐教師能為我們大學生讀經的活動作了一個很好的開端,讓我們認識到中華民族遠古的精髓,讓我們對于我們偉大的民族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使我們在現代禮貌的熏陶下不會忘記我們以前的禮貌,從而增加我們的文化及道德修養。我真誠期望你的可能繼續開展下去。
道德經心得體會4
剛讀完《道德經》,我從中遭到很多啟迪。作者老子是我國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這本書是老子的亂世之道和人生哲學,而非我原以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要20多頁,可是由于領悟力有限,通讀全書,能了解的必須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當時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變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變去。指出“物極必反”的通則,簡直無論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認識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態度,主張貴柔、守雌,反對堅強和進取,老子的思想是無為。
如今的人普通都以為他的思想十分消極,其實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對廣闊勞動人民的酷愛。他期望經過它的思想來影響統治階級,讓老百姓能夠得到更多涵養生息,讓老百姓安居樂業。
我以為“無為”包含著順其自然不勉強去做的指導思想,因而能夠浸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就比方說教育理念中也能夠自創。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學習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學生只要主動的學習,把學習當成一件歡樂的事,才干夠學有所成,這就需求我們教育者在教育理論中引導學生歡樂、簡便、盲目、自愿的學習。教育中的無為而治,不是不論,而是因勢利導,絕不拔苗滋長。不順應自然規律,濫施各種生長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覺參與各種奧數,學鋼琴,拉小提琴等培訓常常適得其反。
同時老子的“物極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預言今日的社會。人類所追求的所謂文化,所謂科技,現代化,都應當是為人類效勞的,可是環境污染,能源耗盡,消費率提高,失業率上升,貧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謂高科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人們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無暇關注本身和家庭,有時間的時分沒錢,有錢的時分沒時間。又或者說兩者都沒有。這樣的社會又怎能說是美妙的呢在高度興旺之后,人類當有所回歸,以免到達極致走向另一面,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國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并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遠遠超越孔子。老子的學說“玄之又玄”,可是我卻沒有能發現“眾妙之門”,自古以來研討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總以為體會到“物極必反”,“無為”之類的人生哲學,對個人來說更有意義。我以為他的許多觀念值得我們去深深地思索。
道德經心得體會5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名著,其智慧和深刻的思想影響著無數古今中外的讀者。第一章是《道德經》的開篇之章,內容簡短而精準,蘊含著豐富的哲學道理。通過閱讀和思考這一章,我對于人生、道德和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將展開我對于《道德經》第一章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追求真實的道德之道。
《道德經》第一章以“道可道非常道”開篇,直接點明了人們追求真實的道德之道。在當今社會中,人們往往被物質利益和功名利祿所迷惑,追逐著表面上的虛名和財富,而忽視了內心的真正需求。然而,這種追求只能帶來短暫的滿足感,而不是真正的幸福。《道德經》提醒我們,道是難以被言語準確描述的,只有通過超越表面的現象,深入內心尋找真實的道德之道,我們才能達到真正的滿足和幸福。
第三段:返璞歸真,與自然相融。
《道德經》第一章提到“名可名非常名”,意味著人們習慣于給一切事物貼上名字和定義,卻忽略了事物本身的本質。現代社會中,人們過分強調個人利益和競爭,導致了人與自然的疏離和生活方式的不健康。相比之下,我們應該學會返璞歸真,與自然相融。只有像自然一樣,恪守規律,順應自然,我們才能夠找到與自然共存的和諧之道,實現真正的自由和成功。
第四段:無為而治,以和為貴。
《道德經》第一章還提到了“道,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告訴我們在人生中要學會無為而治。現代社會中,人們過于追求權力和利益,經常處于競爭和壓力之中。然而,《道德經》告訴我們,只有放下欲望,讓自己的心境保持安寧與寧靜,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人生的美妙。此外,《道德經》強調以和為貴,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只有在和平與和諧的環境中,我們才能夠實現個體的幸福和社會的穩定。
第五段:啟示與反思。
通過閱讀《道德經》第一章,我深刻體會到了追求真實道德的重要性,返璞歸真與自然相融的價值,以及無為而治的效果。這些心得不僅對于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具有指導意義,也對于整個社會和人類文明的進步有著深遠的影響。在當代社會中,我們往往被功利和物質所驅動,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因此,我們需要時刻反思自己的行為和追求,保持內心的寧靜與平和,以更真實的道德為指導,追尋真正的幸福和成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追求人生意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道德經心得體會6
“道可說,非常道……”一陣讀書聲在校園里回蕩。自從學校開展了“與圣賢交朋友,與經典同行”的讀書活動后,校園里每天都飄著一種工整而有節奏的讀書聲。
當老師第一次舉辦《道德經》,告訴我們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時,我暗暗決定認真學習。
但是當老師第一次帶領我們用清脆的聲音讀《道德經》的時候,我覺得很枯燥,沒有表現出任何學習的興趣。即便如此,我還是每天都不忘看,漸漸的發現自己喜歡上了。所以每天早上,伴隨著鳥兒的歌唱,面對著初升的太陽,我坐在陽臺上,享受著新鮮的空氣,開始晨讀。它為我打開心靈的大門,引導我從小成為一個正直的人,一個不追求名利的.人,一個健康向上的人。
看完《道德經》,漸漸發現自己粗心了,安靜耐心的思考,作業里潦草的字跡也變得正確了很多。從閱讀經典書籍中,我也體會到了做人的一些道理。比如文中“知人者智,知人者明;它告訴我們,一個人不僅要能戰勝別人,還要有戰勝自己的勇氣。
《道德經》讓我受益匪淺。“永遠永遠。天地那么長,因為不是自生,所以可以長生不老。是圣人先他身后身;身外而活。不是因為它無私的邪惡?因此,它可以成為私有的。”意思是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是為自己而活,自然存在,所以能長久。所以,圣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卻是德高望重,把自己放在一邊,卻是自救。這難道不是因為圣人不自私嗎?所以他才能形成自己。
在應對競爭時,要敢于迎接挑戰,在應對失敗和不平等時,要用平常心去報道,用恰當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是一味地爭魚死。這樣有助于自救,獲得最終的成功,只有積累才會蓬勃發展。同樣,“無為”是用來寬容待人的。“海納百川,氣度大,墻立千里,物欲剛剛好。”
道德經心得體會7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經典,記錄了他思考和探索人生道德問題的心得和體會。作為一名現代人,在學習和領悟道德經的過程中,我深感其中的智慧和啟示,對生活和人生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體悟。以下將從道德經所強調的自然與無為、無欲與淡泊、克己與寬容、從容與堅毅以及大愛與感恩五個方面,談談我在學習道德經中所得到的心得和體會。
在學習道德經的過程中,最讓我感悟的是自然與無為。道德經強調“道法自然”,主張我們要順應自然規律,放棄對于個人欲望的過度追求。人類過度的行為往往是因為我們與自然的和諧斷裂,對外在的事物過分依賴和追逐。而當我們明白自然運行的規律,學會與自然互動,就能實現內心的平靜與寧靜。這讓我想起了自己工作時的繁忙與焦慮,我常常處于緊張的'狀態,時刻追逐目標和成就。而當我學會了無為而治時,將焦點放在當下而不是未來,順應自然的力量,我的工作變得更加從容和自然,也提高了工作的效果。
無欲與淡泊是道德經所強調的另一個重要觀點。人類常常因為個人的欲望而追逐利益和權力,使自己沉迷于物質的世界中不能自拔。然而,道德經告訴我們,追求物欲只會讓人更加困頓和苦惱,而真正的自由來自于對物欲的超越和淡泊。我曾經在工作中追逐名利和地位,以為這能帶給我幸福和滿足感。然而,當我學會淡泊時,我才發現幸福和滿足來自于內心的寧靜和自在。現在,我不再追逐權力和地位,而是追求內心的快樂和平靜,我覺得自己的生活更加地充實和有意義。
道德經倡導克己與寬容的品質。人們常常容易陷入自我中心和自私自利的境地,只關注自己的利益,忽視了周圍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而道德經告訴我們,只有克己以待人,寬容以待物,在關心他人和體諒他人的過程中,我們才能更好地成長和進步。我曾經急于追求自己的目標,常常忽視了身邊的人們。而通過學習道德經,我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并開始進行自我反省和改變。現在,我更加注重與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尊重他人的意見和權益。這不僅提高了我的人際關系,也豐富了我的人生經驗。
從容與堅毅是道德經所倡導的品質。人們常常會在困境和挫折面前表現出惶恐和退縮。然而,道德經告訴我們,只有保持從容和堅持,不畏艱難,才能達成自己的人生目標。我曾經在工作和學習中遇到過很多挫折和困難,有時候甚至想要放棄。然而,通過學習道德經,我明白了困難和挫折是人生中必經的過程,只有堅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現在,我不再輕易放棄,而是保持從容和堅毅的態度,積極面對和解決問題,取得了更好的成果。
大愛與感恩是道德經所強調的價值觀念。道德經告訴我們要學會愛和感恩,在與他人交往和與自然互動的過程中,我們要保持一顆寬容和感恩的心。我曾經陷入消極與抱怨的狀態,常常忽視了周圍他人的付出和關愛。然而通過學習道德經,我開始學會感恩和珍惜身邊的人和事物。我開始與他人建立更加深入和真誠的關系,也開始更加體恤和關心他人。我明白了只有在愛與感恩中,我們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幸福和快樂。
總之,學習道德經是一次對自己內心和生活的反思和領悟的過程。通過道德經的指引,我更加明白了自然與無為、無欲與淡泊、克己與寬容、從容與堅毅以及大愛與感恩等品質的重要性和價值。這不僅使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了更好的成果,也給我帶來了內心的平靜和滿足感。因此,我會將這些感悟和體會融入自己的生活中,不斷地修身養性,追求內心的平靜與寧靜。
道德經心得體會8
讀道德經已經仔細讀了一年,每一段都以往背誦過,可是此刻竟然也忘記了每一段具體的文字,僅有一點心得留下,我也沒法用準確的文字來描述它。可是有幾點在結合我的經歷進行反思的時候經常出現,記錄如下:
1.守弱。我以往小的時候說某某人真厲害,可是等我到了他那么大年紀的時候反而只是認為他是平常人。每當認為自我無所不能的時候,總是自我面臨最終的苦果。我有點明白了,道德經里說的弱是一件好事,因為我一個人真的不能做到像上帝一樣無所不能,我的認識、思考、本事都是有必須限度的。正是因為我明白了原先自我真的是有限度的認識、思考、本事,所以對待所有人所有事都要認真去對待,因為這么有限的我必須要盡全力才能夠把人和事處理好。在每一次的處理中,我看到了人和事的閃光點,我沒有遇到過的。
2.謙虛與好奇。正是因為感受到了自我的限度存在的確定性,所以明白自我是弱的。世界的萬物是經過我們人的觀察,記錄,整理構成了文字記載的書籍、數據等。可是我們每個人都是有限度的,所以記錄的資料也會是片面的,隨后構成的結論更加的可能是片面的。每當我看到一個記錄的時候,我就開始透過文字的表面嘗試去還原事實,當我回不到記錄的場景的時候,我會有疑問的',這個大概就是好奇吧。我透過書籍、生活中的人和事學習,可是因為我的限度存在,所以我看到東西可能是我想看到的,忽視了一些東西,結論也不必須正確。當我無所欲求,心思寧靜的時候,得到正確結論的概率越高;當我心境起伏,被貪嗔癡等雜念環繞的時候,必須會得到一個偏離結論,這個偏離的結論將我引向困境。每一個經過我的結論,我總是審視多遍,唯恐得到一個偏離的結論。這個大概就是我認為的謙虛吧。
3.守中。中是陰陽中和的線,是陰陽河蟹的,是不走極端的,可是我覺得應當是保證自我處于最多的可能性。因為守住了最多的可能性,所以面臨問題的時候我能有最多的幫忙,最多的解決辦法,最好的處理環境,最終我能獲得最好的效果。走極端就是不斷的減少自我獲得各種可能性,最極端僅有一條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4.以無事取天下。我覺得它十分有意思,于是我在想以無事求學,以無事求發展。在那里有所得,可是無以言語可述。
5.外物必反求之。想要少出現問題,那么平時就要力求多出問題。想要更多的財,平時就要不以求財為目標。想要大的功績,那么就要平時就要將功績舍于自我的合作伙伴,自我不要一絲一毫的功績。這是從水近乎道的特性得出心得。此刻因為中國西化嚴重,變得越來越外物正求,所以求不得,心不平,偏頗走極端。中國的追求是不敗,是不停的修正自我處的環境中最低的下限;西方的追求是必須贏,是不斷拔高自我處的環境中最高的上限。這個真的是十分有意思。
6.守靜。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動的越多,消耗越大。動的越頻繁,受到反彈的壓力越大。在追求強權制霸的過程中,真的是人在做,天在看。
道德經心得體會9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創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第章是道德經的開篇之作。通過學習道德經第章,可以深入了解老子的哲學思想,對于培養正確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有著重要的意義。以下將從“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幾個方面,對學習道德經第章的心得體會進行闡述。
首先,在“道可道非常道”一句中,道德經告誡人們,道是無法被凡人完全理解和描述的,它是遵循自然規律的無所不在的力量。道德經第章鼓勵人們去追求道,但也要認識到人們的能力是有限的,對道的理解只能是有限的。這種思想對于培養謙虛和謹慎的態度非常重要,使人們明白世界的真理非常復雜而深奧,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探索。
其次,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告誡人們,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其本質和含義,但這種本質和含義無法用任何名字或語言來完全描述和解釋。名字只是對事物的一種標簽,它只能提供有限的信息,無法涵蓋事物的全部。這使人們明白,名字只是現實世界的一個表象,真正的`本質和意義需要通過直接經驗和內心感悟來領悟。這就要求人們要超越表面的名義,去尋求事物的真實本質,培養敏銳的感知能力和思考能力。
再者,無名天地之始。道德經第章告誡人們,宇宙的起源是無名的。無名不代表不存在,而是代表著深不可測的力量。宇宙之初沒有任何個體的存在,只有無限無盡的潛能。這種思想對人們培養開放和包容的心態非常重要。它使人們明白,一切存在都有其價值和意義,沒有任何一個個體可以被忽視或輕視。人們應該尊重每一個個體的存在,并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此外,有名萬物之母。道德經告訴我們,所有的事物都來自于一個根源,這個根源是萬物的母親。這種思想體現了道德經關注整體和系統性的觀點。它使人們明白,每一個個體都是一個整體系統中的一部分,我們的行為和決策會對整個系統產生影響。在處理問題和做出決策時,我們既要關注個體的利益,也要考慮整個系統的利益。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和諧發展的目標,實現個體與整體的統一。
最后,故常無欲以觀其妙。道德經告誡人們要保持內心的平靜和滿足,不要貪婪和覬覦物質的欲望。只有擺脫對物質追求的束縛,我們才能看到世界的真諦,體驗生命的美妙。這種思想呼吁人們追求內心的平靜和寧靜,追求與他人和諧相處和自我完善的目標。它使人們明白,真正的幸福來自于內心的滿足,而不是外界的物質財富。
總之,學習道德經第章有助于我們理解老子哲學思想的精髓,培養正確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深入學習道德經,我們可以明白道的深遠意義,超越名字的束縛,培養開放和包容的心態,關注整體和系統性,追求內心的滿足。這些都是快節奏和物質化社會中培養內心的重要指引,對于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道德經心得體會10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呵!似萬物之宗。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1、[見]。
這一章非常重要,從觀心角度而言,這是老子對他看見道時的直觀感受的描述,這種描述遠離大腦思維,而是當下最直接的體驗,即直接對[道]的體證。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這一句的斷句與常見的斷句方式不同,之所以這樣斷句,筆者認為這樣更符合以[觀心之境]解讀這一章的主旨。
沖,一般解讀為空,但在觀心之中,不僅僅為空,而是[動態的空],這個“動態”是指帶有能量和活力的意思。這樣這句話的意思就更明了了。
在[觀心之境]中看見[道]的時候,[道]是什么樣的呢?
沖而用之,有弗盈也!這個道啊,無形無相如同虛空卻潛藏著無窮的能量與活力,其作用的發揮即體現為[有],而這個[有]是永遠也無法窮盡的啊。
這樣的一句話,就已經把[道]的本質揭示得清清楚楚。
一方面,道是空,是虛,但不是頑空,不是死寂般的空,而是[鮮活的空],當這種[鮮活的空]處于靜寂狀態時,就好像成了虛無,但只是好像而已。這有點像科學家說的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奇點],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任何物質,看似絕對空無,但實際上蘊藏著無窮的能量,我們所看到的無邊無際的宇宙、星系、時間、空間,皆是從這看似虛無的“奇點”演變而來。
另一方面,當[鮮活的空]發生作用的時候,則可以產生無窮無盡的作用,所有人類知道和不知道的宇宙中所有的一切,都是這[鮮活的空]作用生起之展現,而且,沒有例外。
有弗盈也,從[鮮活的空]產生的[有],是沒有窮盡的。
那么在[觀心之境]中看到的這[鮮活的空],與觀心之人是什么關系呢?
這[鮮活的空]不是外在的,而是深藏于我們自己之內的。
而實際上,應該這樣描述才是真相——你,或者我,真正的本來面目就是這[鮮活的空],我們自己所認為的你、我、他、生命、世界、時間、空間、宇宙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這[鮮活的空]作用的顯現。
[觀心]其實,是[鮮活的空]在[觀照][鮮活的空]自己而已。
覺悟,是[鮮活的空]覺悟[鮮活的空]自己的真相而已。
[觀照]本身,就是[鮮活的空]所本具的功能作用之一,即[有]的其中之一種。
但只有[觀照],是[鮮活的空]認識自己真相、覺悟自己真相的唯一途徑。
而所謂的[迷],就是[鮮活的空]對[映現]在自己之中的而且是由自己作用產生的[有],產生了一種錯誤的認識而已。
什么樣錯誤的認識呢?
這些[有]是[鮮活的空]自身作用的顯現。而[鮮活的空]的作用是不斷流動變化的,否則就不再是[鮮活的空]了,既然是鮮活的,那么作用的展現也是鮮活的,是一個瞬間接著一個瞬間不斷更新的,而且,正是因為這相續不斷的'更新既相互聯系又不斷變化,就產生了[鮮活的影像世界]。
關鍵是,這[鮮活的空]是可以[看見]自己所產生的[鮮活的影像世界]。
這就像,你在虛擬現實當中看一部全方位的3d電影一樣,除了電影,你根本找不到自己在何處。
你所見的一切,皆是鮮活的影像,而且其[真實]的程度足以令你忘記了這僅僅是[影像],而把這一切錯誤地當成了[真實]。特別是當這[影像]以圖像、聲音、氣味、味道、觸覺、感受、思想、情緒、情感......直接被你所體驗到的時候,你就已經分不清楚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了。
更加可悲的是,你已經全然忘記了自己的“真身”是[鮮活的空],而把佩戴的虛擬現實設備以及在虛擬現實中的各種體驗,當成了自己。
在不同的虛擬現實影片中,你對自己有不同的認知。有時,你認為自己是某個男人,有時,你認為自己是某個女人,有時你認為自己是個長著翅膀在空中飛的“飛人”。你總是在不停地變換著各種不同的身份,每一次都把新的身份當成真實的自己,卻不知道自己已經無數次地把某種身份當成過自己。在每一個新的身份里,你都演得不亦樂乎,無怨無悔。從這一點來看,我們每個人天生都是好演員。
但總會有厭倦的時候,總會有感覺不對勁的時候。
[鮮活的空]怎么會永遠一直迷惑在由自己的運動作用所產生的如夢如幻的現象之中呢?
[鮮活的空]永遠鮮活,導致的自然結果就是[現象]不可能永恒。
而[鮮活的空]卻希望在[現象]里找到永恒。
當[鮮活的空]在某一天發現在[現象]里無論如何尋找都找不到永恒的時候,覺悟的路就開始了。
當[鮮活的空]不再去追逐自己生出的各種現象,而是去追尋能夠[看見]這一切現象的[看見]之本源,終有一天,[鮮活的空]就會看見[鮮活的空]自身的真面目。
道德經心得體會11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經典之一,被譽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它含有極為豐富的道家思想,讓人們在生活中得到很多啟發和感悟。下面我將結合我對道德經章節的理解,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道德經中的“道”的意義。道德經全書重點強調的的就是“道”,那么什么是“道”呢?《道德經·第一章》對“道”的解釋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告訴我們,道是極為抽象和難以言說的,不能被界定。我們聽到的、看到的、感知到的,都只是偏離了此道的表象。只有深入此道,才能看清本質,抽離出一切萬物的表象。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受到種種雜七雜八的影響,心情難以平靜,而把“道”當成自己慢慢追尋的目標,持之以恒去追求它,能夠幫助我們保持冷靜,解決一切困擾。
第二段,道德經中的“無為而治”的思想。《道德經·第二章》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句話告訴我們,善與美存在對立統一的關系,我們只能通過純熟的“無為而治”的方法去處理事物。“無為而治”,就是不要去追求結果,不要讓自己麻煩更多,而是要尊重自然,不與事物對抗,隨時隨地保持著一種平靜的內心。這不僅能讓我們處理事物更高效,還能夠讓我們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第三段,道德經中的“養生”的思想。徐坊對“養生”有著特別的講解,他認為:“養生入道,入道縱使其本來狀態無需調整,也會產生增強自我、內心沉淀等悟道效果。”在《道德經·第十六章》中,莊子曾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意思是說治理大國如同烹制小魚,必須有分寸,不能妄加干預。對于人的身體健康同樣需要這樣的分寸和尊重。《道德經》中提出的許多方法,如飲食、運動、休息等,都是為了達到“身自而止”的.目的。
第四段,道德經中的“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道德經中的無為不是指不做事,而是指沒有“自我”的干預,去順勢而為。有時候,我們覺得某些事情要去追求,有時候又覺得某些事情不必去追求。如果我們能夠適時的“無為而無不為”,就能夠更好地遵循人生的規律,并應對生活中各種變化。同時,還能夠讓生活更加自然、流暢,不必強求。
第五段,總結。道德經的思想對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有著極大的啟發意義。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到許多關于生活的哲學智慧,在處理生活中遇到的難題時做出更明智的決策。只要我們能夠保持這種心態和狀態,能夠穩步前行,我們的內心就能夠越來越平和,越來越富足。所以,對于我們現代人來說,深入理解并遵循道德經中的哲學思想,絕非一件可或缺的事情。
道德經心得體會12
《道德經》我認真讀了一年,每一段都是以前背過的,現在每一段具體的文字都忘了,只留下一點點體會,無法用準確的文字來描述。然而,在反思我的經歷時,有幾點經常出現,記錄如下:
1、軟弱。
年輕的時候,我常說某某真的很神奇,但是到了他這個年紀,我就覺得他很正常。每當你認為你可以做任何事情時,你總是面臨著最終的苦果。我有點明白《道德經》里的弱點是個好東西,因為我自己真的做不了神一樣的事,知識、思維、技能都是有限的。正是因為明白了原來的自己在理解、思考、能力等方面確實有限,所以要認真對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因為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處理好人和事。在每一次治療中,我都看到了一個從未謀面的人和事的閃光點。
2、謙虛和好奇。
正是因為我們感受到了自我極限存在的確定性,我們才明白自我是軟弱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我們的人觀察、記錄和整理出來的,構成了書籍和數據的文字記錄。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是有限的,所以記錄的數據會是片面的,后續的結論更有可能是片面的。每當我看到一個記錄,我就開始試圖通過文本的表面來還原事實。當我無法回到錄制的場景時,我會有疑問。這大概是好奇吧。我在生活中通過書、人、事來學習,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看到了自己想看的東西,忽略了一些東西,得出的結論也不一定正確。當我沒有欲望,頭腦安靜的時候,得到正確結論的概率就越高;當我的情緒起伏不定,被貪婪、無知等雜念包圍的時候,我一定會得出一個偏差的結論,導致我陷入困境。每次得出結論,我總是多看幾遍,免得得出偏差的結論。這大概就是我認為的謙虛吧。
3、留著吧。
是陰陽中性線,屬于陰陽蟹。不至于走極端,但我覺得應該保證小我在最大的可能性里。因為我保留了最多的可能性,所以我在面對問題的時候能有最多的幫助,最多的解決方案,最好的處理環境,最后能得到最好的結果。走向極端意味著不斷減少自我獲得的可能性。極端的話,只有一條路:“痛苦之海無邊,回頭是岸”。
4、不勞而獲。
我覺得很有意思,就想著沒事干的學習,沒事干的發展。有收獲,卻無話可說。
5、外來的東西一定要反過來。
如果你想少出問題,那就努力平時多出問題。如果你想要更多的錢,你通常不會以錢為目標。想要大的成就,就要把平時的成就讓給伴侶,不要一絲一毫的成就。這是源于水靠近道路的事實。此刻的中國,因為嚴重西化,對外國的東西越來越渴望,所以無法乞求,內心不平,偏見偏激。中國的追求是不敗的,在自己的環境中不斷修正最低下限;西方的追求是贏,這是在不斷提升自尊的環境下的最高極限。這個真的很有意思。
6、保持安靜。
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他動的越多,消耗的越多。動作越頻繁,反彈壓力越大。在追求權力主宰的過程中,人是真的在做,天是看的。
道德經心得體會13
在中國大概印刷最多的就是《論語》,《道德經》和《孫子兵法》了。(當然《毛澤東語錄》的印刷數量可能也很多,這本書里面也有寫得很精彩的部分,但是有鑒于此書主要目的是利用毛澤東本人的智慧和威望扭曲真理。所以不在本文之列。不過,如果有人希望到中國大陸去從政,我覺得《毛澤東選集》是必須要讀懂讀透的。)
《道德經》作者老子,是道家的鼻祖。說起來慚愧,我小時候就嘗試著讀這本書,可是完全讀不懂,于是我就放棄了,在我記憶里是一本和我無關的書,估計大概是道家的一本經書之類的書。
三年前,我已經在英國讀書生活幾年了,已經很少看中國的書了。有一次聚會,認識了一位來自意大利的女士,她是做外貿行業,是位成功的女士。她知道我是中國人于是很有興趣的和我聊起東方的哲學。并且她提到了“老子”和“林語堂”。她的中文發音完全不準,我是猜出來的,還好我知道的作家不少,要不然都猜不到她說的這兩個人了。她提到老子的`時候,滿臉嚴肅,我們幾個人都很認真的聽,我很驚訝她對老子道家思想的了解。我對她說我對老子的哲學并不熟悉,我甚至沒有讀過《道德經》。她笑著鼓勵我讀一讀。(注,林語堂是中國臺灣的著名作家,也是大翻譯家,他精通幾種歐洲主要語言,許多的中國的名著都是林語堂翻譯成的西方文字。)
于是馬上從網上下載了這本書,開始讀。可是很多地方都不懂,于是在網上下載了各種版本的白話文解釋,然后對比著讀。反正,花了個把月的時間終于全部讀完了第一遍。讀后感是---這真是我讀過最好的一本書啊!
道德經心得體會14
《道德經》主要論述了兩個問題:“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林語堂是這樣評價《道德經》: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魯迅先生對《道德經》評價道: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我看完《道德經》,觸動最大的是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意思就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水樂意使萬物滋長而不與它們競爭,它甘心居于眾人不愿處的下位,所以最接近于道。
我喜歡水的團隊精神。小小的水滴凝聚成水流,在廣袤的大地上流淌,沐浴眾生,滋潤萬物。水滴石穿,持之以恒。水滴憑借團隊的力量,持之以恒的精神,用看似渺小的力量戰勝了強大的頑石,一改給人的柔弱表象,讓人肅然起敬。
我喜歡水以柔克剛的精神。水在遇到石頭打擊的時候,從來不做過多的抵抗,但它的“軟弱”卻是一種無比深奧的智慧,因為這種“軟弱”有時候正是化解矛盾的神奇力量!人生,其實也需要這種智慧。遇到事情找簡單的方法去解決,做到以小勝大、避實擊虛、曲線靈活,放棄硬碰硬的做法,不要針鋒相對,不要以死相拼,懂得這些,我們的生活便會靈活和簡單。
我喜歡水包容的`精神。水無形,卻虛懷若谷,包容天地;火剛烈,卻鋒芒盡露,過早夭折。生活中,具有水一般性格的是能屈能伸、不計較一時得失者;具有火一般的是只認死理、不撞南墻不回頭之人。因此,當前方遇到艱難險阻時,水一般性格的人能分流而過,火一般性格的人卻往往撞得頭破血流。
水與人類更是有著極深的淵源。有水是星球有生命的基礎。水是萬物之源,是萬物的供養者。而做人,更應該像水那樣清清白白,處世要像水那樣安心低下,辦事要像水那樣靈活變通。
道德經心得體會15
寒假之前學校組織大家學習了道德經的前兩講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學完后當時心靈很是觸動,于是利用寒假時間又繼續學了道德經的其它幾講,當然觸動還是挺多的。
我覺得《道德經》潛藏的一個主題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學思想的核心。道的含義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從各個方面來理解。事實上,宇宙萬物之運行,是存在一定的客觀規律,這個客觀規律,需要我們有聯系的、全面的來認識,來理解。但人類限于時間和空間,能全面系統地認識宇宙萬物,看來是虛渺而不可能的。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自己走過的路,要不斷總結,不斷思考,找出規律,逐步認識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來世界的運行規律。所以對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他的許多內容在今天看來也是十分具有指導和教育意義的。例如功成身退寵辱不驚等為人處事的原則是中華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為人處事的基礎。在物欲橫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虛守靜,少私寡欲等處事的哲學是拯救人們心靈的一劑靈藥,讓我們正確的看待得失,可以凈化人的心靈。
以上是我對道經總的認識,下面就具體談談我對其中的一些觀點的感悟認識。
每個人都有私有欲,面對私欲,必須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虛,若能做到自知、自勝、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當社會需要用禮智維系的時候,虛偽巧詐也就慢慢的產生了,禍亂也跟著來了,自以為聰明的人,以智取巧,實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們應守質樸的大道,不要虛偽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棄禮智的浮華。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謙下,天下萬物是從有而產生的,而有卻是從無產生而來的,無是道之體,有是道之用,人應無為、無事、無智、無知、無欲、無我、無私才能達到道德最高境界。隨著科技的日益發達、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卻越來越空虛,人類的道德觀念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其中不乏有些人沖破道德的底線,追求權力,物質,金錢,榮譽。物欲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應對這些問題,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為人謙虛、心態平和、淡泊名利、時刻反省,盡職盡責!。
人生短暫,笑對人生也是過,心情煩躁也是過,我們何不在工作學習中端正心態呢?謙虛是一種美德,更是一個人的修養,并不是象人們所說的謙虛就是虛偽,我覺得謙虛有兩層意思,謙是謙卑,是一種處事的修養,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虛就是虛心學習,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當別人夸獎你時,你完全可以說聲謝謝,因為這是別人對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說你就此停滯不前了,還需要虛心求教,找出不足,讓自己有更大的進步。心態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不僅如此,平和的心態還可以幫助處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系,使之變得融洽。觀看《道德經》后,我覺得接受老子的思想是一種愉悅,是一種洗禮,是一種靈魂的滋養。
現代社會的道德問題似乎已被人們淡忘了。中國以禮儀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傳統道德自應繼承光大。而我們呢?我們應做些什么呢?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無為而治,任何時候做到寬容(設身處地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向善(對善良的人善待他,對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謙卑(要能如水的品質)、知足常樂(凡事適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貧樂道,放下名利、放下虛榮、放下固執,多一些知足、寬容和快樂)
【道德經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學習道德經心得體會04-20
學習道德經心得體會11-22
道德經學習后心得體會10-04
關于學習《道德經》心得體會06-15
老子道德經心得體會優秀01-23
老子道德經學習心得體會03-03
讀道德經的心得體會范文模板04-18
《道德經》讀后心得體會03-16
讀道德經心得體會(精選14篇)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