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弟子規》有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弟子規》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弟子規》有感1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有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它需要很多人去接受它,學習它,傳授它。這一種思想理念在我們中華大地上延續了五千年,哪個中華人民還沒有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遺忘,而她依然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并完全消失在我們眼前,但它需要我們去學習它,感受它,傳承它。
其中《弟子規》讓我在快樂中感情得到了升華,也懂得了很多的做人的道理。教會了我怎樣對待父母,對待老師同學,對待朋友;教會了我怎么做生活中的小事,提高了我的道德修養;它啟發了我的智慧,震撼著我的'心靈。我常常在想,如果我早點知道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也許我的人生際遇會和現在大不相同。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都是《弟子規》中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們卻有很多都做不到。以前覺得父母愛子女都是非常自然的事,身在福中不知福,無法體會父母的辛苦和委屈。“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父母辛苦供養我們讀書,而我有時卻不能如他們所愿,讓他們非常失望;父母委婉的建議,我們不但不聽,聽了還會覺得煩,有時甚至故意做些讓父母生氣又傷心的事。這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作風,因為我們學習傳統文化學的太少。
所以當我們學了《弟子規》才會知道,家庭、事業和身體的好壞,不僅僅只是自己一個人的事,要時刻想著“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讀了《弟子規》,學習它里面一些行為習慣,對正在成長的我們,給了一個很好的啟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作到孝敬父母,尊敬老師,關心同學,說話做事要小心仔細,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多和思想高尚的人在一起學習,在學習之余,要多讀書,多學習一些科學文化知識,不但會對我們傳統文化有更深入了解,也會對未來我們自己留下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學習《弟子規》,學習了中華傳統文化,我想不僅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任何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學習傳統文化并傳承它,這樣,讓我們中華傳統文化在這里綻放,讓中華傳統文化走向全世界,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好!
讀《弟子規》有感2
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好思想與壞思想,我們應當分清好壞,從而正確的成長。雖然在這個時代,科技很發達,但人們的道德素質卻一代不如一代,因此我們必須借鑒先人的理念,扳正我們的行為。古人規定行為有專門的一部書叫《弟子規》。它是一部經典讀物,歸納了做人做事的各項準則。
《弟子規》共有七部分,分別是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問。可見,古人規定孝為首,學位最后。但今人把它完全倒過來,學文第一,剩下的幾乎不排名。古人為什么要這樣呢?
入則孝。“教”字是左孝右文。古人講“教者,孝之文也。”教育從何而起?從孝開始。“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叫,需敬聽;父母責,需順承”——看似簡單的話,讓我們捫心自問:我們做到了嗎?為什么孝在第一位?因為如果不孝,后面幾項全不用做了。因為生你養你的人你都不尊敬,那么你會尊敬誰呢?如果連你父母的話你都不聽,你還會聽什么呢?你更不會聽老師的.,也不會與同學和氣,還有可能成為社會敗類。可以說有地位、人緣好的人都孝順父母。你的一切功名,如果沒有父母,都會虛無。所以,人只要把“孝”做到,就能干一番大事業。
“悌”就是兄弟友愛。對自己的兄弟要讓、愛。讓就是謙讓,愛就是友愛。古代有個人叫許武,他從小沒父母,自己養育兩個弟弟。把官位給兄弟,把家產給兄弟,自己什么都不要,然后到父母墳前哭,說“我終于讓弟弟成就了”。可見悌道也是很重要的。
“謹”是對人們穿衣吃飯等的一系列要求、應:“冠必正,紐心結;襪與履,俱緊切”可現在有些社會青年,有帽歪戴,上衣不扣,穿著拖板,一身不正氣。經典的作用雖然很大,但這些人就是不按經典去做,造成世風日下。
“信”就是誠信,既指做事又指說話。“凡出言,信為先;做為妄,奚可焉”——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妄巧,事故的人們善于溜須拍馬,看人臉色,忘了“作與妄,奚可焉”尤其是“佞巧”,比如說,爸爸問孩子:“考了多少分?”孩子說:“我在班中不溜!”這就是“佞巧”。
“泛愛眾”總的來說就是互相關愛,互相幫助,有重要一點“人有能,勿輕誓”就是別人有才能,不要詆毀。有些人一看別人的分數超過他了,就用一切辦法禍害人家。這就是“輕誓”。其實,《弟子規》中類似的內容有很多,也很全。我只是寫了冰山一角。
說到“親仁”,不客氣地說,人都沒有豬更親仁,豬雖一生為吃、睡,但沒有一頭豬折騰另一頭豬,也沒有一頭豬挖個坑把另一只豬埋了。可人有,可見親仁是難得的。
“有余力則學文”,現在人們都讓孩子枉讀書,為了工作。可先人讀書是為了有更高的修養,而不是好工作。
“有余力而學文,則文滅其質;有余力而不學文,則質勝而野”誰說的?孔子說的。“紙上談兵”就是一個好例子。有文化嗎?那人文化高。但有理論無實踐,不行。所以,盲目學文是悲劇。
經典是成長的標準,只要按照經典去做,你的成長就會文明,讓我們文明的成長,為社會做出貢獻。
讀《弟子規》有感3
《弟子規》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和規范,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家里的這本是五年級時爸爸送我的。
里面的《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等我都可以背的滾瓜爛熟,它也給我日后的生活、學習都帶來不少幫助。它用最簡單的話闡述了最重要的道理:它教育我們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行為謹慎,言語誠信,相處平等,親近有德。
《在家》
在家要善事父母,心中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這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為先。在生活中不與父母頂嘴、吵架,體諒父母、熱愛父母、尊敬父母,最重要孝敬父母,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是對父母最好的禮物。
《在社會》
在社會上要順從長上,能夠事兄長行為謹慎,不可放逸,謹乃護神符。言而有信,信用是成功階梯的第一步,與朋友一起相處,要講平等博愛,愛人者,人恒愛之!“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在社會上如果人人都這樣,何愁沒有文明社會?何愁沒有和諧家庭?人人讓一步,社會就會變得與眾不同。
《在學校》
親近老師,尊重老師,以師事之,要跟她學習道德學問,仁者無敵!好好學習有益的學問,文以載道。讀書時,如果心中有疑問,就要隨時請教,以免越積越多,造成不必要的`麻煩。“能親人,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親近品德高尚的人們,你會發現,原來社會不是冷酷的,還有陽光,只是以前沒有發現。用心感受,用愛奉獻,得到的會是整個世界的關心和愛護!
這些道理讓我受益終生。道德,讓社會更美好!文明,讓城市更清潔!在生活中彬彬有禮,別人會對你刮目相看,文明一小步,道德成長一大步!這是社會中人人都該重視的,是每個人文明行為的標準。生活不是缺少真理,只是缺少發現。
讀《弟子規》有感4
接觸弟子規已經有五年多時間,不過一直都不落實,只是教小孩讀,也不去理解里面的內容。因為我一直以為,自己語文水平不高,也沒辦法給小孩解釋太多,只要教會孩子讀,等她長大,她自然會明白里面的道理。其中因為要生第二個小孩,所以沒堅持讀下去,浪費了很多時間。自年10月份左右吧(時間不是很記得)。
我進了明德國學中心這個群,在群里我雖然不常聊天,但我常常會關注群里的信息,有些熱心的朋友會發一些有益的.網址出來,我都會點來看看。就這么不經意,我進了傳統文化(圣賢教育改變命運)的網站。在里面我看了幾個老師分享的故事,給我人生很大感染和推動。
以前自己是比較任性的。小時候只要媽媽罵一下,我就會躲起來,讓媽媽找不到,讓她著急。結婚后,老公對我很好。每天三餐都是他在煮,買菜的活也是他包。
但因為自己的脾氣不好,還會經常吵架。感覺老公不能干,老拿他跟別人比。搞得自己也無心教育孩子。現在大女兒也學到我的大噪門,只要妹妹拿她的東西,就會大叫起來,從來不會讓著妹妹。自從看了傳統文化視頻后,我才感覺到自己錯得太離普啦。自己再來對照弟子規里的話“父母責,須順承”而我自己不但不順從地接
受,還偷偷的躲起來。老公對自己這么好,不但不會感恩他,還埋怨他,你說這樣的家,有幸福嗎?很榮幸的是我現在學習了傳統文化,讓我現在改變了很多,從以前每天和老公吵,減少到我現在兩個月都不會吵一次。以前一年就只打三四個電話給爸爸媽媽,到現在每個月都會打兩個或三個電話回家,讓父母安心,現在跟爸媽的感
情也加深了很多。有時忙,我沒來得及打電話回家,媽媽就會來電話,問怎么這么久沒電話,沒事吧!可想而知,父母以前對我們是多么擔心呀。
今年回家過年,都給爸媽和公婆帶了禮物。之前問他們想要我們帶些什么,他們都說不用啦。你現在是有家的人啦,要養小孩,小孩讀書都要錢。只要你們都健康平安回來就好。但是,她們收到我們的禮物時,看得出來,他們真的很開心。舉例說:“自從我買了這件衣服給公公,他穿上衣服,感覺很合身。所以他就每天都穿著這件衣服,不舍得脫下。雖然以前也有買給他,但因為不夠用心,買回去的都不是很合身,所以他都沒穿。”
我要感謝中國傳統文化,是他讓我認識到什么是對錯,讓我知道父母的不容易,所以我要加倍孝敬父母,讓他們放心。
讀《弟子規》有感5
《弟子規》,它是一本教我們如何做人的一些基礎規范,弟子規讀后感5。就是教我們如何做好一個善良的人,做好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好一個有禮貌的人。這一本書,可以說完全融入儒家經典的精華。如果每一個人能了解你應當如何做人,不但你個人的修身會得到進步,在家庭也能得到幸福美滿。所以古人非常重視兒童教育,
在一次世界各國諾貝爾獎得主的巴黎聚會上,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是最主要的東西呢?"這為白發蒼蒼的老學者回答道:"是在幼兒園。""在幼兒園能學到什么東西呢?""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洗手,做錯事要表示道歉,午飯后休息,要觀察周圍的大自然 ,小朋友要團結,要聽老師和爸爸媽媽的話,要誠實,要說話算話……"--他所提到的,我們在弟子規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美國著名教育家保羅韋地博士花了40年時間,曾收集9萬個學生所寫的信,內容是關于他們心目中喜歡怎樣的老師,讀后感《弟子規讀后感5》。保羅韋地博士概括出作為好教師的必備素質。
一、友善的態度。二、尊重課堂內每一個人。三、耐心。四、興趣廣泛。 五、良好的儀表。六、公正。七、良好的品性。八 寬容……。這些, 我們在弟子規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所以常讀《弟子規》對每一個人都是有益的。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首先是〈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如: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么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謹〉,我們生活中做什么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如: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信,代表誠信。對外人,對親人,對朋友,對同事都要守信。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因為孝敬父母,尊兄愛弟,尊敬長輩,如何為人處世,讀書求學這些道理都是我們應該從小應該掌握的。特別是老師和家長,更應該學習弟子規,因為小孩一生出來,他沒有受到社會的`污染,他很純潔。在這個時候你好好的教他,你教他善,他就是善;你教他惡,他就變成惡。你教他讀書,他就會瑯瑯上口;你教他跟兄弟姊妹友愛,他會友愛。你講故事給他聽,他能牢牢的記住。所以如果錯過小孩這一段學習的這個時段,就非常的可惜。比如,很多孩子沒養成好習慣,做起作業來速度就很慢,學校上課時有時還會分神,不專心。而且有什么不明白的也就能混就混過去了,這時我們就可以用《弟子規》里的“心有疑,隨扎記,就人問,求確意。”來要求他。又如,有些孩子不喜歡打掃衛生,自己的房間亂七八糟,書桌上到處亂放。第五章節里的“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老師和家長在家庭和學校里以身作則,做很好的表范,讓學生,子女來效法,這樣可以說是相得益彰。所以,每個人的素養提高了,整個社會也會更加的安定和諧。
讀《弟子規》有感6
最近老師發給每個同學一本叫《弟子規》的書,并叫大家在寒假期間認真閱讀。讀了這本書之后,我受到了啟發,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弟子”指的就是學生,“規”是規范。《弟子規》是用圣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道德行為規范。《弟子規》里面分別有《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這些內容。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入則孝》這一篇,“入”是在家里,“孝”是善待父母,聽從父母的教誨。“入則孝”是說在家里要善待父母,聽從父母的教誨。
記得有一次,媽媽叫我吃完早餐去晾衣服,我只是嘴上答應,一吃完早餐就跑去看小說。小說內容很精彩,我看得很入迷,完全把媽媽吩咐的事情當耳邊風。過了一會兒,爸爸發現了,催了我好幾次,我都是嘴巴上應付,心里想著看完這一篇再去也不遲,就又拖了好久。結果被媽媽發現了,她批評了我一頓。可是我非但不聽話,還大聲跟媽媽吵了起來。我學習了《弟子規》之后,看到里面有句叫“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讓我覺得很慚愧。后來我主動向媽媽道了歉。從此以后,父母交代我的事我都會按要求去做,再也不會拖拖拉拉了。
《弟子規》讓我懂事,《弟子規》讓我長大,《弟子規》就像一盞明燈,指引我往正確的方向前進!
讀《弟子規》有感7
新學期來到了,我們班級的背誦內容改成了《弟子規》。
《弟子規》主要講的就是我們做孩子,學生應該做的事。比如說:孝順、有禮貌,書里其中有一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叫我們的時候要馬上回答,父母讓我們做什么事的時候,不能偷懶。
可是想一想我自己呢。爸爸媽媽讓我干什么事的時候,我總是拖拖拉拉。而且他們招呼我過去的'時候,我也緩緩慢慢,有時候我還不答應他們。不過以后我一定服從爸爸媽媽,他們讓我做事我也會盡我的全力去做。
書中還有一條: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講的是如果父母有病了的話,爸爸媽媽吃的藥要我們先嘗一下。要晝夜侍候父母,不能離開一步。
我又回想起我小的時候:那次,我生病了。晚上的時候,爸爸媽媽一會兒給我拿藥,一會兒給我量體溫,忙的不可開交。一夜都沒有睡覺,一直守在我的身邊寸步不離。
而媽媽有病的時候我卻沒有一步不離地守在她身邊。我也就給她拿了一下水。不過以后我也會像她對我那樣寸步不離地守在她身邊。
在生活中,爸爸媽媽為我做了很多事。而我卻沒有給爸爸媽媽他們做太多事。不過以后我決定一定幫助爸爸媽媽干一些活來回報他們。我一生也不會忘記父母對我的恩情的!
讀《弟子規》有感8
可能是受爸爸媽媽的熏陶吧,我從小就喜歡讀書。從報紙到雜志,書刊甚至到字典,只要帶字的我就喜歡看。其中我最喜歡讀的一本是《弟子規》,這本書是我們生活的典范,讓我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
每天睡覺前是我最開心的時間,因為我又可以和媽媽一起讀《弟子規》了。今天,我很早就做完作業,拿著書來到媽媽身邊說:“媽媽,我會背誦《余力學文》了,我背誦給你聽好嗎?”“好啊!”媽媽馬上放下手上的`工作,拉著我坐下,示意我可以背誦了。“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我一口氣把《余力學文》背下來了。媽媽開心得把我擁入懷里說:“這么長的一段話,你是怎樣記的?”我自豪地說:“《余力學文》里不是說‘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嗎?我讀書的時候注意到眼看、心記、口念,這樣真的很快就記下來。”媽媽笑著說:“我的女兒真聰明,學以致用,《弟子規》是依據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的,教導我們為人處世的規范,你要好好學習,知道嗎?”“父母命,行勿懶,我知道了。”我再一次把《入則孝》也搬出來了。“媽媽,平時我任性,愛發脾氣,總覺得自己的想法是對的,沒有聽從爸爸、媽媽正確的教導,以后我會改了。”媽媽激動地說:“《弟子規》一下子讓我的寶貝女兒長大了。”
正如媽媽說的:《弟子規》讓我長大了。可是,我知道光說是不行的,還要學會做,今后在我成長過程中一定會以《弟子規》來鞭策自己,嚴格要求自己,讓自己健康成長。
讀《弟子規》有感9
弟子規是中國古代教育經典之一,其內容涉及到人生修養、品德修煉以及行為規范等方面。弟子規是我們成人的讀物,無論是對生活的態度還是對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下面我將從讀弟子規的心得體會來探討這一話題。
第一段:弟子規的讀書人生態度
在讀弟子規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弟子規中提到“天下之事,必勝人恒勝己”,這句話教導我們要永遠保持一種挑戰自我的精神,不斷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目標。在成人后的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面臨各種困難和挫折,但是只要我們保持弟子規中所倡導的樂觀積極的心態,就能夠勇往直前,戰勝一切困難。讀弟子規使我明白,人生的道路雖有坎坷,但只要立下正確的目標,并秉持著一顆堅韌不拔的心,就能夠戰勝困難,取得成功。
第二段:弟子規的人際關系觀
弟子規中關于人際關系的教育我們,成人更需要認真體會。弟子規告訴我們要“朋友之交,言而有信”,這意味著我們要坦誠相待,言而必信,始終對朋友保持真實和誠實。當我們成年后,交友圈會不斷地擴大,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這就需要我們具備辨別是非的能力,并且在處理人際關系時保持誠實和善良的原則。在讀弟子規的過程中,我體會到只有保持誠實、信任和關心的態度,才能夠建立起真正的友誼,贏得他人的尊重與信任。
第三段:弟子規的品德修養
弟子規強調了品德修養的重要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人不可與言官”,這意味著我們在與他人交談時,應該盡量避免說話時帶有侮辱、諷刺甚至惡意的語言。在成人后的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面臨與他人發生摩擦和矛盾的情況。但是只有我們能夠以誠待人,尊重他人的言行,才能夠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獲得更多的和諧與快樂。讀弟子規使我明白,品德修養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家庭和社會將來的發展,只有自身品德高尚,才能夠影響到身邊人的發展和進步。
第四段:弟子規的自律觀念
弟子規強調了自律的重要性,其中最經典的一句話是“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這句話告訴我們要不斷地增加知識,但知識的增加不僅僅是儲存在腦中,更要變成行動,滲透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成為一個自律的成人,意味著要積極學習,不斷提高個人素質,不斷完善自己,做到言行一致。只有養成了良好的自律習慣,我們才能夠在成人后的生活中,更好地應對各種挑戰和壓力。
第五段:弟子規的責任意識
弟子規中強調了責任意識的.培養。其鼓勵我們要承擔自己的責任,不推卸和逃避。在成人后的生活中,我們要經常面對各種各樣的責任和壓力,無論是工作、家庭還是社會,都需要我們擔當起自己的責任。讀弟子規使我更加明白,責任意識是一種擔當,是對自己和他人負責的表現。只有我們能夠勇于承擔責任,不逃避困難,才能夠在成人后的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總結:讀弟子規對成人的影響是積極的。它教會我們正確的人生態度、健康的人際關系、高尚的品德修養、自律的意識和擔當的責任。只有我們能夠將這些觀念內化至心,貫徹于行,才能夠真正做到成人的成熟和進步。因此,讀弟子規是我們成年人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必由之路。
讀《弟子規》有感10
回想《弟子規》這本書已經在我家有幾年了,記得幼兒園大班時老師每天給讀論語,媽媽也曾經給我讀過,所以這本書沒怎么翻閱就被閑在了書架上。一直到這個寒假老師讓同學背誦《弟子規》,我才把這位沉睡已久的老師請出來。
讀了這本書,雖然有些我還不是特別明白,但我還是收獲了許多,比如:“父母呼應勿緩 行勿懶父母教須聽從 父母責 須順承”的時候我想到了自己,有時候媽媽喊去擦桌子,叫幾聲我還磨磨唧唧的不想動,再叫,我有時還會回上一句:“有獎勵嗎?” “什么獎勵?”我說“那就擦一次獎勵一塊錢吧!”媽媽也許是想讓我干的有動力些,索性就答應了我的要求,說實在的.那段時間我的錢包真的是鼓鼓的。后來媽媽覺得我大了一些,媽媽再次喊我擦桌子的時候,她說:“兒子,咱家四口人,那這四口人是不是都是這個家的一份子?”我說“是”媽媽繼續說:“那既然是,那咱干點家務,做點事情,還用錢嗎?”從那以后,我感覺我再也沒有擦過桌子。讀了弟子規之后,覺得自己太不應該了。
還有“朝起早夜眠遲 老易至惜此時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 ”大意是早上應該早起,晚上不應該過早睡;因為人生易老,所以應該珍惜時光。早晨起床,務必洗臉梳妝、刷牙漱口;大小便回來,應該洗手。想想我自己呢,每天早上都是媽媽叫完一遍又一遍,像是個打鳴雞,督促我的學習,又像是個嘮叨的唐僧。
這本書讓我的臉紅了一次又一次,很多我不太明白的地方,我會仔細閱讀。以后也會以《弟子規》來要求自己。
讀《弟子規》有感11
近,我們學校開始學習《弟子規》,開始我對《弟子規》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但漸漸明白了里面深刻的意思。
《弟子規》令我感受深刻的.部分是:“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這句話大概講了:“長者站著,晚輩不要坐下;長者坐下,長者叫你坐下才坐下。”讀了這句話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對長者是那么尊敬的,但我看過一件事例,這件事例與古人的行為相反。
有一次,我乘公共汽車去爸爸的公司,因為車上太多人,所以我沒有找到坐位,然后有一位老婆婆上了車,看上去這個老婆婆非常年邁,右手拿這手杖,左手在發斗,老婆婆向左望了望,向右望了望,車開動了,突然剎車,老婆婆向前沖去,然后一位大叔把那個老婆婆抓住了,正在坐著的年輕人看見了,臉紅了,連忙起來讓坐位給老婆婆坐,老婆婆笑了。
通過了這件事和學習了《弟子規》,使我明白了我們應該尊敬身邊的老人。
讀《弟子規》有感12
寒假的那一天,我和好朋友廖在沛一起去了了麗景學校參加語文老師讓我們去的冬令營。
我們如期地來到了麗景學校。
這的老師素質非常高,有的還是北京大學的大學生和研究生與大學生呢。他們都是北京大學儒行社的,所以他們教我們的也都是與儒家有關聯的東西了。他們可個個才華橫溢,學富五車呀!
在這里的課程大多都是有關《弟子規》的。也有與歷史有關的東西。
最讓我感到深刻的便是《弟子規》中的兄道友,{我的媽媽作文100字},弟道恭。因為我在沒有學習《弟子規》之前我對弟弟十分不友好,經常對他兇巴巴的,這也因為他太討厭了,{笑死人的中考零分作文},但是我學了《弟子規》之后,明白了對待兄弟就要恭敬,這樣他也會對你好,就因為學了《弟子規》所以我和弟弟已經三個月都沒有發生爭吵了。
在麗景學校的這7天中,讓我明白了許許多多的`道理,尤其是《弟子規》給我的指引最大。是它讓我懂得了如此多的知識。我以后一定要多多看看古代的文學經典!他還讓我懂得了古人的智慧一點都不小,而是非常地高!
讀《弟子規》有感13
孝,自古以來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道集大成者孔子早就指出孝是諸德之本。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人之常情,歷史上關于孝的故事屢見不鮮。郭巨埋兒這近乎極端的做法,也體現了當時社會對孝的重視。
孝順是做人的基本原則,一個對養育自己的父母都不曾心存感恩的人,會對毫無關系的陌生人做出善舉嗎?會對社會做出貢獻嗎?我們不提倡郭巨埋兒、臥冰求鯉這些過于偏執的行為,我們需要的僅僅是《陳情表》中那一片赤誠之心,那由內而外的.感人肺腑的孝心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來。僅此而已,如此簡單,無須轟轟烈烈、上刀山下火海、萬死不辭。只要真心、真誠、真情,一個細微的舉動,或許就讓你受人敬仰。
孟佩杰自幼被養母撫養成人,8歲的時候,養母癱瘓在床,這小小的女孩自此開始了照顧母親的偉大革命。8歲到20歲,4000多個日子里,任勞任怨、不離不棄悉心照顧母親,憑著自己的努力和堅定的意志,又開始了帶著母親上大學的艱難歲月。她所受過的苦難,我們無法體會,也無法想象,只是她的行為,讓嬌弱瘦小的她使我們無法直視,只能仰望。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過于子欲養而親不待,前人的無數經歷已經為我們提供了例子,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何必還要重復前人已走過的軌跡,重復體驗前人的悲慟欲絕?父母就在眼前,為什么不行動呢?
在如今社會孝行淡化、道德松弛之際,常常翻閱《弟子規》之類的書籍,重拾人之行,莫大于孝,是迫切需要得到行動的事情!
讀《弟子規》有感14
誦讀中華經典,能讓我們意識到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能讓我們得到民族文化的滋養。
“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告訴我們要平等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還有多余的精力,就學習有益的知識。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告訴我們不要讓身體輕易受到傷害,讓父母憂慮。不可以做出傷風敗德的事,讓自己的.德行受到損害,讓父母蒙受恥辱。
“借人物,及時還,后有急,借不難。”告訴我們借來的東西要及時歸還,以后若有急用再借就不難。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告訴我們話說得多,不如說的少。只說該說的話,不要花言巧語騙人。不要說奸詐取巧的話。
“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告訴我們事情要加到別人身上之前,要反問自己喜不喜歡,如果連自己都不喜歡,就要立刻停止。
“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告訴我們如果不肯親近仁人君子,就會有無窮的禍害,因為奸佞小人會乘虛而入,跑來親近我們,日積月累,我的言行舉止都會受影響,最終導致真個人生的失敗。
弟子規告訴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要學習有益的知識、要孝敬父母、借來的東西要及時歸還、不要花言巧語騙人、不要和不肯親近仁人君子的小人做朋友。我的收獲很大。
讀《弟子規》有感15
通過單位集中組織學習《弟子規》后,我深有感觸。《弟子規》總的思想是要把圣人的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人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
《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各方面提高自己的德行。首先要孝敬父母,尊重長輩、領導、同事、兄長朋友。其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講信用,也就是誠信為本。最后是說我們與人交往要平等仁和,要親近有仁德的人,并向他們學習。在空余時間里,要學習各種方面的知識來充實自己。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身的缺點,從各個方面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入則孝、出則悌:孝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云:“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能夠孝順父母,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幫助許許多多的人。悌,說的是家中兄弟相處之道,以及如何和長輩在一起的規矩。通過學習這些規矩,可以使孩子謙恭有禮,懂得尊重別人,那樣就很容易融入團體,為大家所接納。而我們在工作或日常生活中,會接觸到不同的人,也會扮演不同的角色。那么在公司的領導、長輩面前我們便是弟子,我們應該對他們有尊敬、敬仰之情;在同事、同學、朋友面前,我們便是兄弟姐妹,相互之間要相互學習、幫助,相互關愛。所以,孝悌之義不只教會我們如何對待家中的長輩
和兄妹,同樣也是在告訴我們在其它環境中如何與他人相處,教會我們做人的根本。當然,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孝悌之義在工作當中并不是一種阿諛奉承,而是一種相互之間的關懷。古話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對的,并不只是單方面的順從、尊敬。所以我們不應過分抬高他人,貶低自己,而是應該保持一種不卑不亢的態度,互相關愛互相幫助。
謹:弟子規當中,謹的篇幅所用的筆墨最多,可見謹的重要性。行為謹慎,不給自己和家人,還有其他人添麻煩。穿著服裝,言談舉止行為,符合身份。走中道,不偏不過分,不走極端,修習德善。我們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穿著,給人一種簡潔大方,干凈利落的感覺。尊重自己也是尊重他人。工作生活中一定要注重禮節,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做事要事無巨細,悉究本末,認真努力的完成自己每一項工作。
信:凡出言,信為先。孔夫子說“人無信不立”,一個沒有信用的人很難在社會立足。所以凡是說出的話,首先要講究信用。話說的多不如說的少,凡事實實在在,不花言巧語,戒除奸邪巧辯。沒看到事實真相不要輕易發表意見;對于事情了解不夠清楚,就不要輕易傳播;覺得事情不恰當,就不要輕易答應別人什么,如果輕易答應就會使自己進退兩難。做錯事,不要故意去掩蓋,如果故意掩蓋就是又增加了一個新的錯誤。所以,對于以往的過錯,要想辦法彌補,堅決改正。
泛愛眾: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品行高尚的人,名聲自然高,因為人們敬重他的德行。才能大的人聲望自然大,因為人們信服他的真才。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以謙卑為原則,做到不自私自利,以平等心待人接物;不說人是非,不揭人短處,注意發現別人的優點;要時刻提醒自己,反省自己;與人相處時,要多幫助別人,多給予別人;要求別人做的事,自己要先做到;注意換位思考,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也不能要求別人去做;時刻記得別人對自己的幫助,找機會報答;與別人發生的.矛盾,要盡快找機會化解;多為別人著想,共同營造一個相互關懷、相互體諒的溫馨社會。
親仁:晉代文學家、哲學家傅玄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三六九等,良莠不齊。時代發展到今天,社會分工已經極為細致,同樣是為了生活奔波勞碌,難免會沾染上世俗之氣。也正因此那些仁德的人顯得更加稀少。能夠親近仁者,向他們學習就會得到無限的好處,自己的品德自然也會提高,過錯也會相應的減少。所謂“大隱隱于市”,真正仁德的人會悄居鬧市,布仁施愛,德濟蒼生。當今,有很多成功人士,為慈善四處奔走。例如:李連杰從藝多年來一直用實際行動支持和參與慈善事業,更是于20xx年創辦了“壹基金”,全身心的投入了慈善,甚至計劃把慈善作為自己終身的事業,這恰好體現了一位仁者應有的社會價值。 余力學文:指那些對于“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這些應該努力做到的本份,卻不肯力行。而只在學問上研究探索,這樣容易養成虛幻浮華的習性。所以。孔子曾指出:“立志、自立、立仁的
君子要廣博的研究各種學問,然后用禮節來約束言行。”所以,我們要珍惜剩余的時間,并在有限的時間里,努力的學習充實自己。 總之,在《弟子規》的教導下。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我們是不是每天都在虛度時間?而從《弟子規》里,我們了解到總綱領所教導我們的五項要領,都是很值得我們重新來省思的。過去我們沒有學習《弟子規》,所以不是很明白。但現在我們深刻的學習了《弟子規》,那么我們應該重新改造自己,這樣我們的生命也將過的更加有意義。
【讀《弟子規》有感】相關文章:
《弟子規》讀有感11-03
讀《弟子規》有感06-12
【精選】讀《弟子規》有感07-04
讀弟子規有感08-31
(精選)讀《弟子規》有感05-04
【經典】讀《弟子規》有感08-02
讀弟子規有感02-20
【薦】讀《弟子規》有感11-03
【推薦】讀《弟子規》有感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