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心得體會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本教育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生本教育心得體會1
按照學校的安排,我認真拜讀了華南師范大學教科院副院長郭思樂教授的新著《教育走向生本》,并做了很詳細的讀書筆記。通讀后該書后,我覺得它具有以下五點突破性的貢獻:
一、關于兩種教育體系
作者認為,師本教育體系和生本教育體系這兩種教育體系的存在是事實。“僅僅是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經不足以解決今天的問題了”。因為過去基本上是一種師本的教育體系--“一切都是為老師好教而設計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我們需要設計一種以學生好學為中心的教育體系”。生本教育體系“不僅在方向上強調學生為主體,------而是要徹底解決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的整個體系問題”。
作者能揭示出兩種教育體系,是以深入的研究作為基礎。例如對成人的理智律和演繹為主與兒童的情感律和歸納為主的區別;接流式和源流式教學的`區別;連動式機制和激發式機制的區別都做了有價值的探索。
“師本體系”和“生本體系”的區別具體體現在理念、課程觀、方法論和管理和評價等方面。
二、 關于兩種不同的理念
生本教育的價值觀是“一切為了學生”。
作者分析了許多偏離本體的現象,說明尋找到本體,真正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的價值觀并不容易。這點我深有體會,例如“走教案”現象的產生,就是“師本體系”評價造成的。那種為了評選而精心設計的教案,課堂上教師關心的是如何展示自己的風采,讓學生“出彩”也是為教師設計的教案服務。表面看,這樣的課,教學目標正確,一切按計劃進行,學生也在參與,也有收獲,高高興興,熱熱鬧鬧,天衣無縫,準時下課。但是教師實際上事前不向學生進行調查,課上也不關心學生在想些什么,這樣的課怎么能使每個學生得到主動發展?
生本教育的倫理觀是“高度尊重學生”。
師本教育常常看到的是這樣的現象:“同學們,現在可以上課了嗎?”,有些教師連上課都要征求學生的意見,好象相當尊重學生了,其實這是一種膚淺的理解,好象在“做秀”。本書鮮明地指出:“高度尊重學生”就應該是相信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人人可以創新”,“潛能無限”。我體會應該區別的是:老師是在尊重學生的獨立見解(雖然可能是幼稚的),是認真地發現、理解學生自己的思想火花;還是視而不見,急忙,甚至強硬地讓學生去“痛飲”教師準備的那“一桶水”(包括有時是讓學生高興地去“痛飲”)?這其實是“師本體系”和“生本體系”兩種不同對待學生的態度。
生本教育心得體會2
寒假我學習了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我才對這個陌生的詞語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所謂的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應是控制生命,而是要激揚生命,教要以學為皈依,讓生命自己行動。所謂教學,應該是教師支持下的學生的自主學習。而我們現在的教學用個詞來描述就是“師本教育”,而更讓我感慨的是,我們現在的教育方式在幾年之前就已經落伍了,值得慶幸的是,我們意識到了,在我們學校也開始邁出了課改的步伐。
在郭思樂教授的博客中給我們列舉了幾個實例,看完后我想,究竟怎樣才會出現這樣的課堂,老師究竟做了哪些工作,學生又是如何完成的呢?我相信,剛接觸生本教育的老師肯定都有這樣的`困惑,尤其要說的是“生本教育”可是適用于所有年齡段的學生。在我還沒接觸“生本教育”之前,我對“素質教育”這個詞可不陌生,可是如果讓我說出“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我還真說不準確,但是讀了郭教授的“生本教育”之后,我認為,“生本教育”和“素質教育”是相通的,而我們現在進行的素質教育,無非就是增添了不少活躍的課外活動,也常常將以學生為主掛在嘴邊。但究其實際,它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起了作用,仍值得懷疑。
在現實中,我們經常可以看這樣的情景:教師照本宣科“滿堂灌”,學生鴉雀無聲,臨下課,教師小結,問學生:“這節課的內容大家聽明白了嗎”,假如有學生說“不明白”的話,教師必定勃然大怒:“我都講得那么詳細了,這么簡單的問題都不會,真是蠢得要命”,這就是傳統教學課堂的一個縮影。而在生本教學課堂里,我們看到的將是另一番情景:學生之間你問我答,小組成員激烈討論,小組之間激烈爭論,整個課堂生機勃勃。現在我們不妨換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一個學生,你會選擇怎樣的課堂?
我們所有的教育希冀和理想,都可以依托生命而實現。而生本教育就是教育和人的生命自然的和諧結合。它正在改變教育生態,它拒絕冗繁,通過教育的生態保護,讓所有的人,享受為生命的神奇所氤氳著的美好的教育。它是一種崇高的理想,雖然舉步維艱,但絕不是夢想。郭教授一直在研究“生本教育”的課題,以下是該課題的主要理念,讓我們共勉。
當然也有很多弊端,我們會慢慢的找準方法,一一克服。生本教育、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課堂上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地學習,主動的探究,主動合作、主動展示,甚至主動評價。課堂上應該盡量講得少些,引導孩子發現的盡量多些。這就是我理解的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心得體會3
自師從先生以來,求習生本理論,走進生本學校,觀摩生本課堂,然總未能領悟先生的學問真諦。私下思之,又總覺得“此中有真義”,每每想寫點感悟,卻 “欲辨已忘言”,乃知自己的學識功底尚淺,需繼續勤勉求學。在反復習讀先生的書和文章,特別是在學習《研究法:回歸本體》后,“歸一”的方法論引發我對下面幾個問題的再思考,雖是幾個平常的問題,但對我來說思維已是經歷了大的且不容易的扭轉,故書寫成文,作為近來學習的總結和體會。
一、教師的位置在哪里?
中國人向來強調“素位而行”,正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大概意思就是做人做事要格守自己的本份,根據自己處于什么位置來做自己份內的事情,不要去干涉,包攬別人的事情或是不屬于自己份內的事情。那么要做到這一點,首先需要明白自己所處的位置,其次需要知道自己應該做并可以做的事情。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越出自己的位置去包攬別人的事情,費力不討好還不自知。教師就是這樣一個尷尬的群體。在教學中,我們總是梳理好每一個我們或者權威認為重要的知識點,并不厭其煩的把“它”教給學生,看似我們在很細致,很辛苦,很認真的“教”,實則我們是在剝奪了學生自己學習,自己探究知識的權利和機會,我們用自己的“教”替代了原本應屬于學生的“學”。殊不知我們教得越細致,我們就越是偏離了自己的位置!就越是在做自己不該做的事情!那么教師的位置究竟應該在哪里呢?
在確定“教師的位置在哪里”之前,我想首先需要判明誰是教育的真正主體。只要判明誰是教育的真正主體,其它問題都是不證自明的。
教育的主體一直是教育學界樂此不疲的論題之一。可以說,學界近年來形成的“教師主體論”、“學生主體論”、“師生雙主體論”、“教師、學生、 教材三主體論”、“主導主體論”等這些關于教育的主體的主要觀點,都沒有逃脫西方傳統的邏輯思維為主體的二元論方法的思維定勢。他們都在試圖通過對主客體關系范疇上的邏輯推理,尋找并確定教育的“主體”、“客體”、“非主體”,以確定現實教育中教師和學生的位次并為研究找到“科學”的依據。然而在這種“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二元思維模式下注定找不到教育的真正主體。事實也證明如此,在喋喋不休的關于主體爭論中,誰又能說服誰,誰又能證明自己的學說和觀點就無可爭議?靜思下來,這些主體論跟“教師中心”、“學生中心”論幾乎沒有太大的區別!他們都是二元思維的產物。
曾有段時間,自以為找到了生本教育理論的疏漏,那就是我在生本課堂的講臺上我看不到老師,老師到哪里去了?這是不是生本教育理論的一個缺陷呢?畢竟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我現在看不到教師的“教”,我如何來評價這堂課的質量,我甚至覺得這樣的課無法參加全國的調教評比。現在看來,這是我太習慣于將事物納為“主體和客體”的思維方式犯的錯。這種二元的思維方式使我習慣于將事物分離為主客,是非,善惡,美丑等相對的概念來認識事物,往往認為執著一方,就是忽視甚至拋棄另一方,這種思維的結果必然導致我無法判明誰是教育的真正主體?導致我無法知道教師的位置應該在哪里乃至教師本應該做些什么?
因此,我們必須擺脫二元的思維模式才能明確教育的真正主體。生本教育理論提倡的方法論是:歸一 ——回歸本體 。它的立場是,“教育的“一”就是提升生命,實現這個“一”最終和本質上要依靠被提升的生命自己。” [1]顯然,教育的本體在于學生生命的提升,而這種提升主要依靠學生自己。教育教學確能有效推動兒童的自主學習和提升,但學習是必須依靠學生自身的生命機制才得以發生的事情,任何外部力量是無法代替的。教師的“教”充其量也只是這外部力量而已,只是一個外因,真正的起作用的內因卻在于學生本身。回歸教育本體的方法論,我們就無需再糾纏于誰是主體,誰是客體的爭論中。師生共處于一個沒有被割裂的整體,居于中心地位和起作用的是學生的學習,教師的位置也就理所當然的不應占據教育教學的中心,自然我們也就不需要以“教”去作為評判“學”的依據。相反,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多一些不作為,少“教”一些,不以教者自居,我們倒認為這是教師“不越位”的表現,因為她把有限的時間和空間留給了學生,讓學生能充分依托生命的內在機制去發展自身,去實現自身。畢竟教師的“教”作用只在于幫助、成全學生的“學”,而不是替代,包攬學生的“學”。
用“歸一”來取代“二元”的割裂;用“回歸本體”來擺脫“主客”的思維窘境,不僅能充分明證了教育的真正主體,也為教師“正位”,更是對傳統文化思維的繼承與發展。這也許就是生本教育理論生命之基。
二、美德可教嗎?
蘇格拉底認為:“美德即知識”。那么按照他的論述,美德當然可以教授。但蘇格拉底自認無知,他論證說,因為他無知,所以他不可能教授任何人任何東西。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悖論:美德是知識,但它是不可教授的。至少蘇格拉底不會承認他教授美德。不可教授,那么還有別的手段使美德被人們獲取嗎?當然有,蘇格拉底也給我們最好的例證。他整天流連于雅典的街市,與人們討論各種關于美德的問題。在談論中他就象一個助產士那樣去接生存在于人靈魂中的思想,幫助人們認識,發現自己內心中固有的善念和美德,引導人們向善,從而助其成為一個完善人格、擁有美德的人。顯然,蘇格拉底在用助產的方式而非說教的方式使人們獲取美德。的確,美德是能夠為人獲取,人們甚至能夠學習美德,但卻很難證明我們可以教授美德。所以,美德是不可教授的,尤其是不可以以說教的方式教授。然而,今天我們學校的道德教育卻正在以“上課”的形式向學生教授美德,然后以“考”的形式去檢驗學生的德行,不知不覺學生德性的真正形成卻被簡化和忽視了。
其實就在我們教授道德的同時,我們還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當道德被解析為體系化,邏輯化的科學的知識,當他以知識的面目呈現于學生時,這種理性化的知識還是原本的道德嗎?顯然不是:他更確切的名稱應該是道德知識。因此可以說,學校是在教授道德知識,而后再通過考試等了解學生是否已經“知道”了我們教授給他們的“道德知識”,可事實上,學生記住道德知識并不意味學生獲得了道德,畢竟“知道”某條道德條律并不能保證一個人就具有了相應的德性!而且這些靠記憶所得的道德條律對他們具體的行為并沒有絕對的指導意義,他們依然會順其本性去做他們要做的事。
由此可見,我們的學校德育必然低效,低效的原因不僅在于灌輸、訓斥、說教類似這樣的方法上的錯誤,更在于德育真正基礎——良好的教學—學習生態的兒童的美好學習生活的失落。道德的形成離不開美好的生活,生活是道德的根基之源,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說學校德育脫離兒童生活,這應該也是無可爭議的。其實,最初的德育是生活的一部分,與生活是完全融為一體的。正所謂:擔水劈柴皆是道,舉手投足皆教育。在生活中存在著大量不可言說的道德,人們往往是通過自身的體驗去感悟它們,從而構建自己的道德體系。人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中追求道德,沒有強制,沒有灌輸,沒有說教,一切都是自主和愉悅的。但是隨著制度化教育的產生,學校教育與生活開始分離,德育也隨之遠離生活,施教者把人類形成的傳統美德解析成空洞的道德條律,并把這些抽象的行為規定強加給受教者。這時失去生活根基的德育也就演變成了課室里枯燥無味的說教,充斥著壓抑,強制,痛苦和虛偽,當然也就伴隨著無效的結局。因此要克服道德教育與兒童生活相脫離的狀態,只有讓兒童置身于道德生活的自然之境中,育德于生活中,對其學習、交往以及各種生活境遇做出合理指導,使他們獲得知識的樂趣并領悟到生活的真諦,從而提升道德境界。簡言之,就是要讓學生在道德的生活中而獲得道德。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校中過上道德的生活呢?
生本教育理論給我們提供了最好的方法:那就是依托學生內在的生命機制,建立美好學習生活的教學生態。“學習生活作為兒童生活的基本的、核心的部分,是兒童天性得以啟動和發展,形成美好本性的搖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兒童自在德性及其未來走向,并借以迎接社會對兒童道德成長的進一步要求。” [2]在美好的教學—學習生活中,兒童會在不經意中自然形成了許多美德。諸如:自信、友愛、樂觀、熱情、進取、公正等等。這是因為,生本化的教學生態:美好的教學—學習生活使兒童獲得了盡可能大的自主學習空間,最大限度的調動了他們情感的積極性與求知的主動性,使他們得以在生命的舞臺上展示自我的'美,同時欣賞他者的美,就在這追求真善美的過程中,在這美好的學習生活中,素樸的,毫無功利的德性就融入了他們的本性,并成為其中的一部分。無需苦口婆心說教,無需蠻橫無禮的強制,兒童在美好的教學—學習生活中自然而然地獲得了道德,在這良好教學生態中孕育出的道德將融入他們的本性并影響他們對未來的思考和行為。美好的教學生態,成就美好的道德,成就美好的人,成就美好的生活,這確是一個令人向往的前景!
三、 教師能做些什么呢?
我從來沒有如此地懷疑過教師的作用!教師能做什么?想想總讓人有些沮喪:很多時候我們居然是在教學生的本能,教他本來就會的東西。可是,我們一直以來都習慣于以教者自居,并無限擴大自己的職業功效,我們的口頭禪或或者應該說是我們的自勉語:“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就是最好的證明。于是我們費勁心機的研究教法,從教學內容到時間的安排,從詩意的語言到優美的教態,我們力求把“教”達到科學化,技術化的完美的同時,卻把本屬于學生學習和求知的課堂成了我們教技表現的舞臺,我們對于自己的越位和失職卻渾然不知。何其不幸!事實上,這種外在于學生的“教”不僅不能促進學生的學習,反而是學生學習的干擾。就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吧:院子里幾個小朋友拿著一根跳繩,他們想玩跳繩的游戲。我,一個成年人,理所當然我要教他們玩。于是我很費勁教他們游戲的規則并不停給他們做示范,結果卻變成了他們牽著繩子而我在跳繩,與我的初衷截然相反,原本是他們要玩跳繩!后來,我放棄了教(實在是無能為力),然而他們卻以他們的方式解決了規則問題,而且玩得很開心,很盡興。顯然,我的“教”既沒有讓孩子們學會任何規則,也沒有達到玩的目的。反而成了他們的干擾,反而使他們失去玩的樂趣,我對“教”的自信受到了嚴重的打擊。
那么該怎樣去改變這種“教”的尷尬呢?我首先想到了“留白”這個詞。中國古文化是比較崇尚空白的,古詩有云:不到處皆詩。中國畫也非常講究布白,總會在畫里留下那么一片空白,這空白不僅不會讓人感到遺憾,反而引起人的無限的遐思,從而增加了畫的整體與和諧之美。那么,我們的教是不是也該借鑒“留白”,不要執著于完整知識的教授,把我們要教的知識留出來,少教甚至不教,留給孩子們自己去想象,去探索,去感悟。要知道只有深入他們內心并融入他們生活的知識才是屬于他們的知識。因此,留白,留白,再留白,只有我們留出越多的空白,學生才能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施展生命的智慧。其次,我想到的是,我們在“教”中應創設一個展示知識的原本面目的情境。這個情境能把生活世界的知識與科學世界的知識聯系起來,讓那些經過邏輯分析,抽象的、系統化的知識在這個情境中能顯現出它最原初的,生活的摸樣,于是學生就可以通過這個情境中,從自己生活世界中的知識去認識、領悟科學世界的知識,使科學的知識成為于自己的自身知識。只有這樣,我們慣常靠“教”的科學的知識才能與學生的生活和生命產生聯系,他們將內在于學生并能為學生所用,他們與考試無關,他們只為學生更好的生活做準備并成為學生的不可言說的智慧。最后,我想到的就是行不為之教,把學交付給學生,安守做一個生命的牧者,欣賞生命的成長,觀看生命之花的綻放,于生命中感受自然和生命的美。
四、結語
不論是西方后現代哲學所提倡的口號“回到事物本身”,還是中國禪宗的精髓要義“重現本來面目”,其主旨都是要克服主體與客體分立的二元思維。他們都在致力于尋找事物的本源、本相,沒有主客、沒有是非、沒有彼此的對立,一切都處于本源性地同一之中。生本教育理論提倡“回歸本體”,歸一的研究方法與他們有類似之處。因此可以說“歸一”,既能與古老的中華智慧息息相通,又與現代西方哲學的思辨成果站到了同一思想高度,也更是對二元思維方式的超越。在對“本體”的追問中,我們能更明晰問題的矛盾所在,更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思維局限所在,也就能更有效的幫助我們解決教育現象中的問題。
生本教育心得體會4
近年來,教育教學改革呼吁一種真正適合學生的教育。然而,《生本教育》給我們每一位教育者帶來了光明,為我們翻開了一扇光明的窗!
生本教育既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教學模式。生本教育課堂,就應當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采納自主探究、合作溝通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積極參加到學習中。它的核心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敬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是以生命為本,關注學生的終身進展。
一、生本教育引領敦坊學校課堂教學大變樣。
以前在我們的課堂上,往往是教師們在口若懸河、喋喋不休得講個不停,學生們干巴巴地坐在那里聽,只是在聽教師講,而他本身并沒有真正參加到學習中來,即便是教師在課堂上設計了“小組合作”環節,但也只是“蜻蜓點水”,幾分鐘而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想而知。
如今,我校領導及全體教師努力踐行生本教育。走進我們的課堂,看吧!學生是學習的仆人。在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孩子們自主學習、合作溝通、相互質疑、展現成果,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主動學習,獵取學問和解決問題的力量,經過自己的實踐獲得的`學問,他們特殊有成就感,自信念大大增加,對學習的興趣更濃了。
近來,聽了我們學校幾位教師的生本課,我很震撼:原來,書可以這么教!原來,課堂可以如此精彩!這僅僅是一位一年級的學生,在學完《小時候的周恩來》一課時,一個孩子大膽地提問:“假如你是周恩來的母親,你會如何夸獎他?”看到了吧!生本教育下的孩子前途無量!他們思維活潑、語言暢達、大膽自信、友愛合群。于是,我頓悟,這不就是教育所要追求的最高境地嗎?
二、生本教育更讓我感受到了教的歡樂,讓學生感受到了學的樂趣。
過去,我始終認為自己設計的分析課文的思路很好,總想通過我的引導把學生帶到課文中去,還經常為學生沒能答出我想要的答案而嘆息!而現在,學生興致盎然地圍繞話題侃侃而談中,我常常聽得入神。
在學習《第一次抱母親》一課時,課堂上學生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我賜予了學生充分的時間自主學習、小組溝通。孩子們展現自己的學習成果時,有的談了對課文的理解,有的談了該怎樣讀好課文,聽!我們班溫鑫玥同學的答復:“我們組認為母親的話應讀得輕,由于母親當時病得很重。”
學生通過自學不僅能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還感受到了文字背后的情感。學生的自學力量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當時我就情不自禁地贊揚道:“你真是個會讀書的孩子!”還有的同學能夠準時給其他組補充或訂正,有的還能很好地評價別人的答復。生本課堂里,精彩的是學生,不是教師。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仆人,他們要溝通,要合作,要展現。
生本教育不僅讓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更開拓了學生的思維。我們學了謎語之后,孩子們自己創編謎語。請聽我們班同學創作的謎語:“一根柱子三只眼,每次只睜一只眼。”——這不就是交通信號燈嗎?多么形象!“稀奇,稀奇,真稀奇!拿上鼻子當馬騎。”——不用說,大家都知道謎底。在自學、探究中,孩子們閃動著才智的靈光,對自己喜愛的文章進展再創作。有的學生為課文畫插圖,有的將自己的感悟寫成書法作品,有的為文章配樂。
生活詩情畫意,其樂融融。真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教師費盡心思地“講”,抵不過學生發自肺腑的“研”,教師苦口婆心的“教”,趕不上學生發自內心的“學”!
《生本教育》從根本上轉變了我的教學思想及方法,讓我感受到教育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制造。此時此刻,我真誠地召喚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將生本教育深入開展下去,真正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努力構建積極、歡快、自主的課堂。同時,自己也要學著做一個魅力教師,從而讓我們的課堂更加有精彩!
生本教育心得體會5
閱讀了《教育走向生本》這本書后,使我受益匪淺。
“生本教育”是郭思樂教授通過對傳統教育模式的深刻思考和研究實驗總結出來的,與“師本教育”相對的一種教育方法,是對“師本教育”全方位、多方面的改革,強調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
作為一位長期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我深感遺憾,很少意識到學生是獨立的生命個體。當站在講臺上時,我只把他們視為渴望知識、缺乏學習動力和方法的求知者,因此我不斷地傳授知識給他們。考試即將來臨時,我只把他們看作需要驗證的教育產品,不停地修補他們的短處。當學生違紀時,我只視他們為行為有問題的學生,強制進行糾正。但很多時候,我沒有意識到他們內心深處隱藏著人類數千年的經驗積累。如果我們把學生視為真正的生命個體,尊重生命、敬畏生命,這豈不是在釋放我們自身的潛能呢?
每次備課時,我都習慣上網尋找相關材料,提前準備好一些素材。似乎這樣做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因為在課堂上,我總是以展示自己的材料和學識為主。這種做法激發了我的潛力,但對于學生來說呢?他們甚至連查資料都要反復向我詢問:“你知道哪里可以找到嗎?能否為我們提供一些現成的?”這樣的結果更像是嬌慣學生,每天都會出現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情況。
很多時候我們遇到學生不理解的地方,常見的做法就是不斷講解、重復講解和大量練習。然而,這種形式的訓練往往導致學生厭煩和疲倦,無法提高他們的成績。實際上,智慧的獲得并非通過反復練習,而是通過感悟和頓悟來實現。從舉一反三到以點帶面,這樣的教學方法為什么無法使學生真正理解呢?因為我們都追求快速、立竿見影的`教育效果,將學生當作產品來對待,認為只需要經過簡單的外部琢磨就能提高他們的能力,卻不知道能力的提高最終要依靠內在的變化。因此,每個老師都應該耐心一些,將學生視為獨特的生命個體,讓他們參與活動和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去感悟、總結,并最終學會運用知識,使之成為他們自己的一部分。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我深知要成為一位真正優秀的教育者,學生取得滿意的成績并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是否能讓學生體驗到教育所帶來的無比快樂,我為提高學生素質做了哪些努力,以及我為學生的和諧發展提供了哪些幫助。《教育走向生本》這本郭思樂的著作解答了許多令我們困惑的問題。作為教師,我們需要思考教師的觀念、教育態度和教育境界。只有深入思考這些問題,我們才能在教育方面產生不同的影響和效果。
生本教育心得體會6
自20xx年開始,我校開始探索和實踐生本教育理念。這是一段艱辛的教育改革歷程。20xx年,我有幸加入xx小學,開始接觸生本教育的理念和實踐。通過專家報告、優秀教師的示范課、觀摩學習、自主研讀等方式,我逐步深入了解和認識生本課堂。在實踐中,我不斷嘗試將生本理念落實到自己的教學中,收獲頗豐,也有了長足的成長。現將這一年來的一些感悟總結如下:
1、生本教育注重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發展,這與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有很大不同。
2、生本課堂強調互動交流、探究合作,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很有幫助。
3、生本教育的實施需要教師角色的轉變,從知識的灌輸者變為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者,這需要教師不斷學習和反思。
4、生本教育的推行需要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需要學校管理層的支持和教師團隊的通力合作。
5、生本教育的實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不斷探索和完善。
現代教育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個性與需求,相信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這不僅能讓學生獲得全面發展,擺脫死記硬背、機械記憶的學習方式,更能培養他們終生學習的能力,為未來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教育應該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激發他們的內在動力,讓他們在自主探索中收獲知識和成長。
我理解您提出的這個教育理念很有意思。我來嘗試對這段內容進行修改和創作:"理想的教育應該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則扮演引導和支持的角色。教師不應該過多地灌輸知識,而是要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欲望,幫助他們發現和發展自身的潛力。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探索精神和終身學習的習慣,讓他們成為真正的學習者和知識的創造者,而不僅僅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只有通過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實現教與學的和諧統一,讓學習成為一種自主、主動和充滿樂趣的過程。"
以前的課堂教學模式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主導性過強,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乏主動參與和探究的機會。教師過多地講解和灌輸知識,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課,缺乏主動思考和互動交流。
2、小組合作環節流于形式,時間太短,學生參與度不高。教師設置的小組討論環節往往只是一過場,學生無法真正投入其中,難以發揮自主學習的潛力。
3、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并未真正體現出來,缺乏主動探索和建構知識的機會。"生本教育"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應該放下講解的角色,設計有價值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討論和交流,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生本教育的實踐啟示生本教育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給予學生充分的主動性和探索空間。在實踐中,我親身感受到了這種教學模式的優勢:
1、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索。課堂上,學生們主動交流討論,展示成果,相互質疑,在合作學習中主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這種主動學習的過程,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了自信心。
2、教學氛圍輕松愉悅。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放松自己,對學習更加感興趣。我從之前口干舌燥的講授,轉變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學效果明顯提升。
3、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生本教育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潛力。這種因材施教的理念,讓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總的來說,生本教育的實踐讓我深刻感受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能夠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教學質量,是值得推廣的教育理念。
現代教育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應當從主導者轉變為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知識,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這種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更好地滿足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關于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以前的時候在課堂上總是像一個老大媽一樣,嘮嘮叨叨,生怕孩子們聽不懂,總是反反復復的講個不停,自從接觸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識到,我這樣的教師太強勢,并且我發此刻教學中我們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時候我們一廂情愿承擔了許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們設計的方向去發展,但到最終卻往往是自我失敗。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質——是(在教師幫忙下的)兒童發展”。從這句話中能夠看出郭教授對于教師這一主角的重新定位。教師的職責就是幫忙,幫忙的好處僅僅是激發和引導。郭教授引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僅有能夠激發學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師有超出專業要求多么高的知識水平,而是有指導學生、激發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學會學習的方法的潛力,教師的這種對學生學情的駕馭潛力,是與教師在平時教學中不斷積累經驗,不斷進行反思離不開的。
我理解您在學習"生本課"方法時的困惑。作為教師,確實需要在引導和給予學生發言空間之間找到平衡。我的建議如下:
1、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他們自主探究和表達的機會。但同時也要適當引導,幫助學生梳理思路,深化理解。
2、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做出反饋和總結。適當的點評和補充有助于鞏固學習效果。
3、在課堂上保持靈活性和開放性很重要。要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整教學策略,給學生足夠的發展空間。
4、教學是一個不斷學習和積累的過程。通過反思和實踐,教師會逐步掌握把握恰當度的能力。希望這些建議對您有所幫助。祝您的教學越來越出色!
我理解您在實施生本教學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難。這些問題確實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和學習。我的建議如下:
1、加強對學生合作學習技能的培養。可以專門設計一些小組合作活動,引導學生學習如何有效溝通、分工合作、解決問題等。
2、提高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可以通過設置合理的激勵機制,增強學生的主動性和責任心。同時也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與其他教師交流經驗。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好的做法,并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調整和改進。
4、保持耐心和積極的態度。生本教學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總結反思,持續優化教學方法。希望這些建議對您有所幫助。我們一起努力,相信一定能夠在課堂上取得更好的效果。
您提出了一個很好的教育理念。我認為,在未來的教學中,我們應該繼續秉持生本教育的理念,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們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發現知識,在反復驗證的過程中學習,讓他們在歡樂中成長。作為教師,我們也要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魅力,讓課堂充滿吸引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讓他們成為終身學習者。我會努力踐行這一理念,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自主、快樂地學習。
生本教育心得體會7
我們學習了《生本教育學習材料》,特別是認真學習了其中的《以生為本的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教少學多如何實現》《我的成長我作主》《讓教師在生本教育實踐中收獲幸福》等篇章,使自己對教育教學的認識更加明朗。綜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有如下心得體會:
一、有了愛的教育,才有教育的成功。
有了愛,就有了一切。特別是教師這個職業,我們常說,教師的職業,是一份良心的買賣,也就是說,作為一名教師,在工作中是離不開愛心的,沒有了愛心,就沒有了教育,缺少了愛的教育就永遠不會成功。因為我們教育的對象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孩子,他們有思想,有靈魂,我們首相用愛的力量影響他們,在愛的環境里,一切才能水到渠成。學習材料中的霍懋征老人就是這樣的,正是因為他把自己的愛心獻給了孩子們,他的教育才是成功的,他的回報才是豐厚的。當我們全身心的愛學生的時候,其實,在工作中的難題也就沒有了。每個學生都把老師當成父母,那教育中還會存在什么問題呢?沒有!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只要抓住一點機會給學生一點愛,學生就總會津津樂道,學生是容易忘記的,但也總會記憶猶深的。
二、一個成功的班集體,才能造就成功的`學生。
學校教育是一種集體教育,班級授課制是以班級為單位的,所以班集體本身就是教育環節的一部分,并且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總希望在好的班級里上課,學生也喜歡在一個自己喜歡的班級里學習,一個班集體的力量會超越一個班主任的力量,會超越全體老師的力量。當我們離開學校我首先懷念的是班集體,然后是這個班集體的老師和同學。我認為班主任的重要責任是通過學生努力去建立一個充滿愛心,充滿溫暖的班集體,然后建立一個積極向上的,團結一致的,能教育和感染人的班集體。一個什么樣的班集體,就會培養一個個什么樣的學生。如果班主任建立和培養了一個健康的班集體,別的事情就很好解決了,或許那一個、兩個的頑固派也會被慢慢感化,徹底消失,因為沒有他存在的土壤。教育教學中因班風轉變而學生的面貌轉變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建立班風優良的班集體是班主任的首要責任。
三、教育的舞臺上,學生是永遠的主角。
學校的一切工作都應該緊緊圍繞著學生來進行,緊緊圍繞學生的個體發展來決定,緊緊圍繞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況來實施,這已經是共識。但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又總是忘記了學生。這在光華學校應該是基本扭轉了這種局面,這是我們學校的多年積極地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的結果。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生本教育”就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老師僅僅是學生自主發展的指導者和引領者。以前在我們的課堂上,往往是老師們在口若懸河、喋喋不休的講個不停,學生們干巴巴的坐在那里聽,只是在聽老師講,而他本身并沒有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即便是老師在課堂上設計了“小組合作”環節,但也只是“蜻蜓點水”,幾分鐘而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想而知,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體性并沒有真正體現出來。“生本教育”要求教師放棄講解,而是拋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討論,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生本教育心得體會8
近期研讀了郭思樂和他的生本教育,感受頗深,從心里到精神上真正體會到教育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創造。是以“一切為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為核心的一種教育模式。 在現實中,我們經常可以看這樣的情景:教師照本宣科“滿堂灌”,學生鴉雀無聲,臨下課,教師小結,問學生:“這節課的內容大家聽明白了嗎”,假設有學生說“不明白”的話,教師必定勃然大怒:“我都講得那么詳細了,這么簡單的問題都不會,真是笨得要命”,這就是傳統教學課堂的一個縮影。而在生本教學課堂里,我們看到的將是另一番情景:學生之間你問我答,小組成員劇烈討論,小組之間劇烈爭論,整個課堂生機勃勃。現在我們不妨換位思考一下,假設你是一個學生,你會選擇怎樣的課堂?我想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質(在教師幫助下的)兒童開展”。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對于教師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師的職責就是幫助,幫助的意義僅僅是激發和引導。郭教授引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師有超出專業要求多么高的知識水平,而是有指導學生、激發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學會學習的方法的能力。
我們經常會發現在教學我們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時候我們一廂情愿承當了許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們設計的方向去開展,但發現自己失敗了學生不領情,,因為教育不可能像修剪樹苗對學生進行外在的改造,這就要求我們在“生本教育”理念下開展教學活動!郭思樂教授提出了讓學生進行前置性學習(由教師提供一個最根本的,最簡單的問題),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內交流自學的成果),班級交流學習(提出更深刻的問題),熟悉學習(穩固學習內容)四步教學模式。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教師引領著學生,既能讓學生夠得著,又要留給學生一定的空間,教師的設計要把握知識的要點,又要把握整體。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更是鼓勵者。郭教授指出,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才能走出師本,走向生本。先做后學,先學后教,少教多學,以學定教,直至不教而教。先學要注意:低入(簡單、根本、開放),多做,深思,高出。就語文教學來說,方向是閱讀,整體感知,然后品讀,并在課外進行了大量的閱讀,培養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在教學中,開始是自由作文,先寫后評,先評后改,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興趣。
粗淺的學習讓我認識到教學最大的資源是孩子本身,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應該對我的學生應該多一些理解、寬容和耐心。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引導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在反復驗證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快樂的成長。
生本教育心得體會9
通過去廣州學習,我對生本教育有了更深的認識。“生本”既是指以學生為本,也是指以生命為本,尊重生命發展規律。而生本教育則是在尊重生命發展規律的前提下,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一種教育。生本教育既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教學模式。生本教育課堂,就應該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構成積極、歡樂、高效的課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是以生命為本,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
利用“先做后學、先會后學、先學后教”等多種方法,才可以真正做到少教多學,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通過聽觀摩課、聽專家講座、與名師交流、上網查生本教育的資料,我簡單談一下自己對生本教育的幾點體會:
首先,生本教育的理念非常關鍵。
不僅要使教師認識到什么是生本,生本的重要性,而且要讓學生了解生本的含義。只有理念灌輸好了,才能在實踐中不斷堅持。針對我們學校的學情,生本教育實施起來肯定會有難以想象的阻力,所以一定要灌輸好理念,讓教師和學生都有自己的信念,這樣才能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做到堅持不懈。
其次,生本課堂中,學生是課堂的“主角”。
生本教育的課堂,精彩的是學生,他們才是課堂的主人。作為教師,我們要相信,學生完全擁有自學的天賦和潛能,他們能夠通過自己的學習掌握很多的知識,并能在自學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與快樂。在生本的課堂上,學生是那樣的投入,他們要合作、要交流,要展示自己課前搜集的資料等,他們在課堂上表現的機會多了,自然就會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人人想展示自己,人人有事做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的課堂。總之,在生本的課堂上,所見到的學生,個個都處于一種積極主動學習的狀態,在課堂上,他們可以發揮想象,積極思維,對事物都有著執著的探索精神。這種課堂,讓學生充滿了自信,讓課堂呈現出精彩,學生活起來了,快樂起來了,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學到了新知識,同樣,對于他們的綜合素質,創造力的培養也有莫大的好處。
第三、生本課堂中,學生是主人,教師是引領者。
生本課堂主張教師不要給學生過多的干預,而是給學生學習盡可能的自主。在課堂上,教師只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引領者,是學生學習的協助者,是課堂的策劃者,教師要以同伴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教師只是給學生指個方向,剩下的時間都交給學生,而學生在課下的準備工作也有趣而生動了,通過這種方式,大大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量。在生本教學中,教師要做好下面三點:
1、設置好前置小研究。
生本教學的原則是“不學不教,先學后教,讓學生有備而來”。這“有備”就是指提前做好預習作業,做好上課的準備。在廣州學習的'過程中,我曾聽荊志強老師說過:他的學生有的回家“備課”,這應該是前置的最高境界了。你想啊,學生都在想如何去教,那他學起來會是怎樣的輕松。通過“前置性作業”的形式,提前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先學,學生通過先做后學,對新知識有了初步感受和淺層理解,從而更有目的性地進行課堂的學習,提升課堂的有效性。因此設計布置“前置性作業”就成了生本教育操作的重要環節。我對前置研究的設置有以下幾點認識:
①在設計前置性作業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考慮學生的思維規律,布置的幾個問題要有梯度,而且要符合“最近發展區”的理論,做到讓學生“好學”。
②教師要提前整合教材,可以的話,要讓學生通過前置作業做到溫故知新。
③我理解您提出的這些建議。作為一名AI助手,我沒有教學經驗,但我可以根據您的意見提供一些建議:前置作業的批改非常重要,它可以幫助老師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從而更好地組織課堂教學。如果發現學生存在問題,老師也可以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因此,前置作業就像一座大廈的地基,老師在設計和批改時都需要格外用心。除了作業批改,老師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如課堂提問、小測驗等,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只有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老師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效果。總之,前置作業只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但它對于后續教學的開展非常重要。老師需要高度重視前置作業的設計和批改,為后續的課堂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2、好的,我明白了。讓我嘗試重新組織這個課堂學習的內容:在課堂上,我們應該給學生更多的主動權和自主探究的機會。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由小組長負責組內的任務分配和紀律管理。學生可以先在小組內討論交流,解決不了的問題再向大組長或老師求助。這樣不僅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能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在小組討論過程中,要鼓勵全員參與,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頭腦風暴和觀點碰撞,學生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老師則應該適當引導,給予必要的幫助,而不是一味地灌輸知識。總之,我們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他們足夠的空間去探索和實踐,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舞臺。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習效率,也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他們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3、學生積極展示,成為課堂的主導者。
通過第二階段的交流討論,每個小組找出一或兩個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向全班同學展示。問題可以重復,但思維不能重復,每個人對問題的看法都將不同,在展示過程中,如果有其他意見或看法,可以補充,如果出現問題,其他同學可以加以指正。這是學生自我價值得以實現的階段,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發揮好自己的作用,適時適當的給與學生夸獎或點撥,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在課堂上保持高漲的熱情,并激發學生對與知識,對于自我價值實現的渴望。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就說過,自我價值的實現是人最高層次的需求,如果學生都能在這個過程中實現自我,那他們的信心將會不斷樹立。
4、教師點撥。
生本教育課堂中,學生是主角,但教師的引導作用也不容忽視。教師需要在正確的范圍內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和展示,并在課堂尾聲發揮關鍵作用。教師不僅要對知識有深入理解,還需要出色的語言組織能力,通過點撥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知識,使其認知上升到更高層次。同時,教師還要避免過度引導,防止出現揠苗助長的情況,讓學生自主探索和思考。總之,教師在生本教育課堂中扮演著重要的引領和支持角色。
第四,選擇恰當的激勵機制。
積極的評價,以下是我對原文的修改: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通過適當的小組評比機制,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具體來說,可以設置小組評比的指標,包括小組成員的行為表現、學習成果的展示以及完成任務的表現等。每個小組長負責日常評分記錄,并在一周總結時公布得分情況。對于表現優秀的小組給予適當的獎勵,讓學生明白什么樣的行為和表現是受到認可的,從而激發他們更好地發揮自身潛能,為小組共同目標而努力。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也提高了他們的合作技能,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用。
生本課堂雖然看似簡單,但實際上要想上好生本課并非易事。關鍵在于教師在點撥指導時的把握。教師需要具備獲取和靈活運用課堂生成資源的能力,通過恰當的點撥,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深入探討,從而實現自主學習,提高學習效果。教師應該適時"收"和"放",引導學生思路,同時給予適當的空間,讓學生自主發揮,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探索欲望。只有教師做到這一點,生本課堂才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中的"放"與"收"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掌握"放"與"收"的藝術。"放"即給予學生更大的空間去思考、探索和實踐,讓學生主動參與,發揮主觀能動性。"收"則是適時地引導學生,幫助他們理清思路,走上正確的學習道路。這需要教師具備深厚的教育理論功底和豐富的教學經驗。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技巧,在"放"與"收"之間靈活把握,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以生命為本。只有教師做到"放"與"收"的得當,學生才能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內在的學習動力,真正實現自主學習,獲得全面而深入的知識與能力。這需要教師不斷反思與提升,不斷探索教學藝術的奧秘。
總之,通過學習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我深受啟發,認為這對我們的課堂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我將嘗試采用生本課堂教育模式,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引導他們自主探索、發現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也有助于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促進全面發展。我將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傾聽學生的聲音,設計更富啟發性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生本教育心得體會10
20xx年7月2日~6日,我有幸赴廣州參加了由生本教育創始人郭教授舉辦的全國第二十七期生本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習班。
這次培訓資料分三部分:一是觀摩課展示、教學點評;二是由郭教授做的關于生本教育的講座;三是與執教教師交流,并進行課堂教學講座和問題解答。透過這次學習使我對生本教育有了全新的認識,更真切地感受到,那里的教學不僅僅無限精彩,而且是在教學中播種人文情懷,喚起生命的激揚。
課前研究:
充分的先學是構建生本課堂的法寶。先學就是將新知識、新任務提前讓學生在課前進行充分地研究,把個體的想法帶入課堂,從中選出化的學習方法,把學習變成一種享受,老師則要抓住文本的關鍵點去布置前置性課前小研究。這次印象特深的就是一節五年級的數學課:《圓的周長》,課前老師給學生安排了四個前置性小研究: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是圓的周長找一個圓形物品,你能想出什么方法測量出它的周長再找幾個不同的圓形物品,分別量出它們的周長和直徑,完成表格;說說自己的感想。
課前自學讓學生對新知有了初步感受和淺層理解,課內又在充分交流、相互質疑中提升認識。學生不僅僅理解了概念,而且會用具體的例子來說明概念之間的關系,不僅僅學會了如何求圓的周長,而且還理解了圓的周長和直徑相互依存的關系。正因為教師把一切學習的權力還給了學生,學生的表現才會如此精彩,這不正是生本教育的魅力體現嗎?
課前見聞:
不管什么樣的課堂,課前都有幾分鐘的講述見聞時間,語文課前學生或帶來一則文學笑話,或講述閱讀故事,或背一段優美的文章、詩句等等,數學課前學生或出一道腦筋急轉彎,或課外攻克的趣味數學題等與大家分享,英語課前學生將課外學來的某一個新單詞、句子等教給大家,這種模式化的課前見聞講述訓練,有專門的學生主持,鍛煉了學生的組織潛力,同時,每個學生都在收集、整理、積累知識中成長。
課堂教學:
小立課程,大做功夫,實現教少學多。小立課程指教給學生的基礎知識盡可能地精簡,而騰出時間和精力讓學生超多地進行活動,以此實現教少學多,提倡教師的無為便是有為。數學課,只要引導明確思路即可,解題方法學生能解幾種就解幾種,不必強加。一旦測試,學生出題互考互改,學生的潛力的確很強,但基礎知識可能較弱,怎樣辦老師就經常組織一些針對性的課題研究。比方說“基礎概念的研究”,教師引導學生研究概念錯誤的種類,成因等等,以此來解決基礎資料但是關的問題。
課堂組織:自從自己實驗生本課堂以來,我的課就亂了。小組交流時,有的學生默默不語,有的學生滔滔不絕,可一句話也說不到點子上;還有的學生趁機搗亂,整個課堂怎一個亂字了得。課堂組織方式通常都是口令化的,如“一、二、三,要坐端”,“小眼睛,看黑板”等等,為此我困惑,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怎樣會學到東西呢廣東省不僅僅在教學上生本化,連課堂組織模式也發生徹底的改變,所有的機械口令全由名言警句,詩句或教師自創對子代替,如:一年級孩子在認完一課的簡單字后準備攻克最難的幾個字時,教師喊:“奇思妙想”,生接“記難字”,師再說“四人小組”,生接“應對面”,學生邊說邊坐好,并且手不停地做好了下一步學習的準備,把會認字卡放一邊,不會認的擺桌面,小組討論字的記憶方法,然后交流。而中、高段更多的采用名言警句等方式組織課堂,如師說“書山有路勤為徑”,而生接“學海無涯苦作舟”,師“開卷有益”,生“博覽群書”等,課堂組織充滿了文學的色彩,學生在復習背誦經典名言的同時,教師簡單完成了組織課堂的任務。
課堂氣氛:
生本的課堂學生絕對是分小組學習的,在我的課堂中,當孩子匯報時,語言拘謹,不連貫。臺下的同學,有的持觀望態度,有的是看熱鬧,還有的趁機搗亂,只有一小部分在認真傾聽,課堂中同學之間不能構成互動,之間的交流語言要一句一句地交給孩子們說。
為此我也困惑,這樣不是限制孩子了嗎而且人云亦云,自己也覺得很別扭。但是透過聽課我發現,生本課堂小組的組織很有序,組長負責,組員人人有責,有記錄員,有監督員等,課堂上小組的加分也是策略多多,如群眾的獲獎,個人的獲獎,回答問題的次數,資料收集的多少等都與小組成績掛鉤,因此各小組做到了人人參與,人人發言,回答問題總是以小組為單位,而不是學生個體。小組發表意見時又是按第一發言人、第二、第三、第四發言人的順序輪流發言,而不是個別學生一言堂。由此,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氣氛熱烈的課堂,人人參與,不是口號,而是事實。
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團結奮發的團隊,伶牙俐齒、充滿自信、儀態大方。課堂上實驗教師和學生的狀態給了我追求的感受,因此,剛開始的學話很必要,透過學話,孩子們才能學會匯報的流程,同學之間交流的語言,慢慢的會內化成自己的語言,在以后的課堂中,學生們才能有的放矢,活而不亂,更有序。
課堂評價:
課堂評價是一個關鍵環節。我們看到他們的學生在課堂上認真傾聽,評價準確,語言婉轉,被評價者虛心理解,用心回應。其實,訓練學生相互評價要做到“靜待花開”,要有一個過程,一年級的孩子總是在老師提醒下用稚嫩的聲音問:“我的想法說完了,誰來與我交流或“我讀的怎樣樣請給我提提意見”;中高段的學生評價交流就顯得成熟流暢了,課堂上總是話筒搶但是來,“我來補充一點”,“我不同意你的觀點,我認為你的觀點錯在,我認為就應是”等等,教師只是在享受著學生的爭論和評價,并適時點撥。課堂上回蕩的是學生的聲、影,激揚的是學生的生命,課堂上的主體回歸,詮釋了生本教育的全部內涵。
知識解決:
我們的課堂知識解決經常是教師越庖代俎,教師的思維畢竟有限,生本的課堂老師變得聰明而簡單,有困難找學生,學生豐富的思維使知識的解決更加多元化。
這次學習中,我深深感受新理念對心靈的撞擊。身臨課堂的感受,又聽郭教授《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揚生命》的專題講座,以及實驗學校的校長和特級教師的經驗介紹,給我以巨大的震撼。我也真切感受到:生本教育所揭示的教育本質就是提升生命質量。我們實施的教育就是要使人的生命潛能得到充分發揮,使人的天性得到自由發展。生本教育是激揚生命的教育,是提升學生生命質量的教育。
生本教育心得體會11
從初識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到此刻,已經有很長的時間了。在這段時間里,我們經歷了從學習生本到在實際教學中運用,不斷的用生本教育的理論指導我們的教學工作。
生本教育的核心是接近自然,放飛孩子的天性。透過看觀摩課,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在生本教育的課堂上,學生們暢所欲言,充分表達自我的想法和觀點。每一個看過錄像的教師,都對課堂上孩子們的表現印象深刻。我也不列外,我多么期望上頭這些口齒清晰,知識淵博,侃侃而談的是我的學生啊!
我也在我的課堂上嘗試了添加適量的生本理念。我嘗試著讓學生成為一名小教師,讓他們過一把當教師的癮,結果證明這次試驗是十分成功的,上臺來的學生,不但讀的很成功,并且沒有一點膽怯。就像我平時在講臺上上課那樣。下頭學生的反應比平時都好。
原先的時候,我總怕學生學得不準確,可事實證明我錯了。生本教育對兒童的看法中提到,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這種天性既是一種人類的生存邏輯,也能夠從大自然為人帶給的種種未確定性中找到信息。兒童是有發展潛力的人,是有無限發展潛力的人。而之所以沒有表現出來,是因為我們沒有給出時間、空間和氛圍去激勵它。
在生本教育的課堂上,教師是策劃者,是引導者。教師只是給學生指個方向,剩下的'時間都交給學生,教師再也不用一遍遍的重復了。而學生在課下的準備工作也搞笑而生動了。透過這種方式,擴大學生的知識量,學生在透過準備語文資料的同時,也增加了其他學科的知識,從而實現自身的整體素質的提高。
生本教育是貼合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在深刻研究新課標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在經過了10年的實踐從而在全國推廣的。它徹底改變了傳統課堂上,教師總是想把孩子致力于自我的掌控之下,把孩子變成一個被灌注的容器。
學生是一個具有獨立個性的生命體,有自我的思想和意志。如果教師單方面的向他們灌輸知識的話,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從而影響他的學習的熱情,造成了好多學生從小學就開始厭學的狀況。
在生本教育的課堂上,學生是課堂的主人,他們控制著課堂,透過親自全身心的去查閱與課文有關的知識,擴充了自我的知識。同時這種學習是自愿的,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我覺得生本教育這種教育理念是十分好的,如果我們能根據自我的實際狀況調整運用生本教育的理念,我們的學生也必須會樂學,會學,發現知識的好處,投入真正好處上的學習。
生本教育心得體會12
20xx年4月7日~10日,我有幸赴廣州參加了由生本教育創始人郭思樂教授舉辦的全國生本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習班。這次培訓內容分三部分:一是由郭思樂教授做的關于生本教育的講座;二.是觀摩課展示、教學點評;三是與執教教師交流,并進行課堂教學講座和問題解答。通過這次學習使我對生本教育有了全新的認識,更真切地感受到,這里的教學不僅無限精彩,而且是在教學中播種人文情懷,喚起生命的激揚。
什么是生本教育?郭思樂教授是這樣說的:“真正以學生為主人的,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我們稱之為生本教育。”課堂是學生學習的舞臺,是學生盡顯天性的舞臺,因此教學活動應當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目標,這樣就必須給學生以最多的思考、動手和交流的機會。與此相應的是教師要在課堂上承擔著怎樣的角色呢?
生本教育認為:教師應從拉動學生的“纖夫”轉變為生命的.“牧者”。以往我們教師整個人就像一個“纖夫”,工作千頭萬緒,總感覺有處理不完的事情,艱難地拖著班級這艘“船”前行,身心疲憊,而且收效甚微。那么牧者呢?他不是去代替或包辦羊群的吃食,而是把羊群帶到水草豐盈之處,讓它們自主地快活地吃草。這意味著既要管理著羊群,又要尊重著羊群的獨立活動。
教師是學生的服務者,幫助者,保護者,唯獨不是他們的任何學習活動的代替者,不是拉動學生的“纖夫”。在課堂中教師拋磚引玉提出學習的主題與需要解決的問題,維持必要的教學秩序,給予學生支持,鼓勵,還有及時的、恰到好處的引導。教師不會急于判斷學生表現的好壞對錯,更不會以知識代言人出現。知識是靠學生自己去尋找、發現的,知識要與學生的經驗、感悟相連。這樣獲得的知識是有意義的,是根深蒂固的。
可見,纖夫用的勁大,學生被動前進;牧者用的勁少,學生受益之多,如何使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盡情遨游,還有待于我更深地探索。
生本課堂主張教師不給兒童過多的干預,而是給他們學習盡可能的自主。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立意識,保證他們有獨立的活動空間、人格空間和學習空間;同時創設情景,引發學生自我意識的產生,并不斷強化。在生本課堂中,不是“教”覺得“學”,而是“教”引導“學”,為“學”服務。
課堂是學生生長的地方。在生本課堂上,學生不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可點燃的“火把”。1
總而言之,我們的教學,停留在教師“教”上的居多,關注學生“學”的過少。“生本教育觀”的提出,讓我對教育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思考。
生本教育心得體會13
有幸兩次參加到廣州學習生本教育的座談會,同行的發言讓我充分體會到了思維的激蕩,生命的閃光!讓人看到了興文教育實踐生本教育的希望,更增強了踐行者們的信心。提出些想法,也很粗淺,更期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
一、領導再重視 頂層再設計
興文推進課程改革,是否走生本教育之路,事關興文教育的全局,也是將來一定時間內影響興文教育的重大事項!管理者們必需走進生本,認識生本,才能領導生本;各職能部門也必需認識生本,學習生本,才能配合做好生本;學校的校長及到中干也必需走進生本,研究生本,這樣才能帶頭踐行生本。從目前情況下,觀望者還很多,沒有領導的高度重視,強力的推進,也許效果就不明顯!
實施生本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需要有頂層設計的思想,從戰略上去構建,從戰術上去實施。一是目標如何定位;二是責任如何明確(有些同志在私下交流,校長認為課程改革是分管副校長的事,分管副校長認為是教導主任的事,教導主任認為是學科教師的事,最后效果可想而知);三是具體如何去做;四是評估如何去改。這些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事情,沒有頂層設計的思維,恐怕實施生本教育的效果也難盡人意!
二、學習再深入 認識再提升
參加了兩次學習生本教育座談會,感覺大家積極性很高,思維也在激烈的交鋒,這本來就是好事!但感覺得我們中的部分人,好象自己完全弄明白了生本教育,能一攬眾山小的樣子!其是生本教育是一項由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成果,只有我們不斷去學習,去踐行,認識才會更深入!所以,管理者有必要提醒大家,深入去學習生本教育,組織相關活動,進行多層面的研討,才會提高大家的認識,才會在行動上真正去踐行生本教育。
學習生本的成本很高,但學校的管理者如果沒有真正去體會,那實施的效果是不明顯的。所以個人認為,無論是從主管局到學校,還得需要堅持派出去學習,只有相應的管理人員有體會,有思考,這項工作才會有成效。學校的設備可暫時少一點,但學校的管理者必需要懂課程改革,知道如何改!如果沒有人思想的變化,再多的物也只是一種擺設而已!
三、點面要結合 措施要配套
如何在興文的學校實施生本教育,這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課題,也一定是一個有很大爭議的問題。綜合相應一些地區實施的情況來看,個人粗淺的認為,應點面結合,精準發力:從縣級層面來看,點是確定部分重點推進學校,面是全縣的小學、初中、高中的起始年級,其是生本教育從起始年級做是最容易的,從起始年級開始也少走彎路;從學校層面來看:點是選擇好一批班級,面是一個班的各學科整體推進,這樣容易形成生本教育的學習模式,縮短學生養成習慣的時間,突顯成效!
實施生本教育,相應措施要配套,實施生本教育的實驗校,實點班,涉及到教師的配套、學生的評價、家長的配合等諸多事項,所以相應的措施必需要配套,才能有利于生本教育的實施。
四、平臺要搭建 活動要開展
一個人低頭走路,總不知道自己走在那兒了!有些學校總是愛單干,總怕別人超過自己,我們缺乏的是團隊精神,有思想的原因,也是體制的因素。從生本教育的實施來看,只有搭建起相應平臺,才能讓相應學校少走彎路,才能促進其同學、同研、達到共成長目的!因此,建議一是可結合原來學區的基礎上,參照教育集團的一些做法,成立起生本教育學校共同體,建立相應機制,明確相應責任和權利,給予相應經費保障,切實開展系列活動,真真實實的去做生本;二是建立生本教育專家指導團隊,可借助名師隊伍、學科教研員等建立起自己的本土專家團隊,對生本教育學校進行一定的指導;三是進一步開闊視野,適當的時候邀請郭教授的生本教育專家團隊或生本教育名校的名師給予指導,也可適當組織生本學校去部分生本教育名校跟崗學習,努力讓其學以致用!
五、考試要改變 評價要跟上
課程改革實施困難的原因是多樣的,考試評價的導向是一個重要原因。廣東的生本教育實驗校是小學六年級才統一考試,初中是初三才統一考試,山東省的整個高中是高三才統一考試,生本教育的實施,開始成績肯定是有差異的,如果這些不改變,很難去實施。我們要想一下達到廣東生本教育實驗校的做法,估計也是不現實的。是不是我們就無所改變了呢?我個人覺得還是我們思想解決得不夠,放手不夠,是不是嘗試一下:一是取消學期的.過程性檢測,這是下面一些學校和老師呼聲,因為這樣的檢測沒有什么意義?二是能不能在起始年級第一學年不統一考試,由生本實驗校自己組織考試或按生本教育的要求來考,要給改革者留有時間。
我們評價整體太粗略;一是內容較單一;二是方法較簡單。現代義務教育的評價都在轉向引導學校特色發展上來,我們并不是說分數不重要,但我們要的是利于學生發展的分數,有內在質量的分數,但我們更要關注學生完整人格的形成,學生的特長發展。所以是否考慮把評估的內容分成幾個類,各類評各類的,總要讓那些分數差的學校看到自己的長處,找到自己特色發展的著力點,而不是一個所謂的綜合督導評估;二是評估的方法更多樣些,加大過程性的抽測評估的分值,壓縮學年督導評估的分值,三是否可探討引入第三方的評估,努力讓其更客觀公正。如果評價不改變,那些實施生本教育的學校,剛開始起步階段,估計很難堅持下去,要讓改革的學校有理由改下去!
六、困難要估足 花開要等待
郭思樂教授帶領他的生本教育團隊走過了17個年頭,現參與的學校近千所,他們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肯定碰到了許多的困難!我有機會與實施生本教育的龍泉四校的領導們無數次、多方位的交流,也深感他們的不易!他們開展生本教育五年來,至今也還感覺有很多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我們縣實施生本教育的學校剛起步,要想沒有困難是不可能的,對此,領導、教師、學生及家長都必需有足夠的認識,把困難估計足,這樣在碰到困難時才有心里準備,才不會對實施生本教育失去信心!改革是一場革命,也可以說實施生本教育是一場對師本教育的革命!
種子變成生命有其自然的過程,教育有其自身的規律,因此,對實施生本教育的學校,我們需要的是等待,需要的是點滴的積累,需要的是對學校、對教師、對學生、對家長的鼓勵!我們需要靜下心來思考,彎下腰來傾聽,俯下身子去落實!那我們一定會靜等花開,諦聽到興文教育的春天!
生本教育心得體會14
生本教育成為時下一個鮮活的話題,吸引著我們的思想,去追尋人本的主旋律;吸引著我們的眼球,去追尋生本課堂的奇跡。
走近邯鄲,走近鋼苑中學,還未踏進學校校門,似乎已經嗅到生本教育的氣息,鋼苑中學,全國生本教育實驗基地,這所中學把生本理念與學校實際相結合,走著一條屬于自己的特色之路,生本教育開展兩年來已經取得驕人的成績。
走進鋼苑中學,踏進生本教育的這片沃土,撲面而來的是一塊石碑,上面布滿了不同字體的立字,下面是周恩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八個大字。這些不同的立字和周恩來的這一讀書立志名言,透露出鋼苑中學的師生們那種頑強的自立精神與執著的探索意志,不斷地進行教育改革推進生本教育。
走進生本課堂,那是一節語文課,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學生的精彩無限。
鏡頭一:學生替代老師,主持課堂,有板有眼,言語流暢,是那么嫻熟;
鏡頭二:學生講故事并寫出關鍵詞,然后學生根據故事談自
己的看法;
鏡頭三:學生記誦成語然后進行搶答,場面異常激烈;
鏡頭四: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然后其他學生講解問題,隨后進行質疑或補充,并進行錯誤分享。
走進生本課堂,那是一節歷史課,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教師的指導與點撥。
鏡頭一:教師盡量不占用更多的時間,把課堂時間留給學生去思考,個別問題點到為止;
鏡頭二:教師不斷地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教材,引導學生分析教材;
鏡頭三:在做解析問題時,教師引導學生要抓住關鍵詞,通過抓住關鍵詞并聯系課本知識解決問題,引導學生把相關知識有機地串聯起來;
鏡頭四: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空間,提升學生的能力,教師引導學生巧妙地進行小結。
無論哪一節課,每一位老師都面帶笑容,態度很和藹,他們落落大方,不拘束,他們打破了教師一統課堂的局面,一堂課是那么輕松和快樂,他們按照各自學科的模式與特點進行流暢教學,時而引導,時而點撥,時而為學生鼓掌喝彩,時而對學生做出評價,不斷激勵學生,他們讓課堂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他們實踐著新的教育理念,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鋼苑中學通過生本課堂這一平臺,真正的把生本理念不斷地滲透到教學中,教育是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課堂是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課堂,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充分信任學生,全面依賴學生。不同的學科有著不同的教學方法,不同的課堂體現著不同的教育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只做一點點,學生要做一大片,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生本教育在鋼苑中學正在生根發芽,并且茁壯成長。
看到生本教育下一幕幕讓人心動的場面,我們在以后的教學中,也需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結合教材,結合學生,不斷地改進教學,以人為本,以生命為本,激發學生的內在潛力。
轉變思想,堅定生本理念。生本教育符合社會發展潮流,是一種與時俱進的理念;生本教育符合學生個性發展,是一種鮮活的有生命力的理念,生本教育尊重學生的價值,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理念;因此我們要真相信,真實踐,不斷地完善它,以這種思想為指導,提升我們的教學水平和思想水平,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盡管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對這一理念還存在懷疑態度,甚至否定,有的在實踐中,不知如何操作,存在怕苦畏難心理,不愿去實踐,有的在實踐中,甚至不相信學生能學好能學會,這些都是要不得的,因為這一理念已經證明并且繼續證明它能給教育帶來強大的生機和活力。
實踐生本課堂,設置好前置作業。在實踐生本課堂中,前置作業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保障,是實施生本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也就是說教師是否抓住了學生心理并找到了學生的興趣。前置作業的設置不僅關乎著教師對整個教材的把握程度,挖掘程度,也關乎著學生是否能夠深入淺出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進行有效的把握這一堂課;也關乎著學生是否能夠參與到課堂中來,活躍課堂氣氛,把課上活,因此前置作業是一堂課的`關鍵。盡管我們自己也在不斷嘗試著設置前置作業,也深知前置作業的重要性,但是總覺得設計時不盡如人意,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摸索,不斷地去完善。前置作業的設置要簡單、根本、開放;這六個字雖然看起來簡單,但卻包含著豐富的內容,所以我們要精心備課,備學生,備教材,設計出符合課堂實際情況的好作業。
生本課堂切記只注重形式忽視課堂根本內容。生本課堂不是只講究形式,而是通過種種的形式,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學會,動是形式,會才是目的;因此,我們反對把課堂搞成形式課堂、作秀課堂、文藝課堂等等,華而不實。生本課堂是實實在在的,是切合學科實際的,是切合學生心理特征的,更是切合課堂環境的;生本課堂不是死板的是靈活的,不是學生講得多就是生本課,生本課有時候也需要教師去講一講;不是教師講的多了點就不算是生本課,生本課有時候也需要學生多接受新內容,只要我們把握一個重要的原則,那就是教師一定要少講,讓學生多活動,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因此教師該講的講,不該講的不要講,像摘葡萄一樣,學生跳一跳能夠夠得著的,就讓學生自己去解決。
所以,作為生本課堂,要時刻以生本為理念,用這種思想指導我們的課堂,以學生學會為根本,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學會解決問題,學會自主學習,學會合作探究,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實惠和快樂,把學習當成一種生活的享受。
生本教育心得體會15
在校長的帶領下,我和十幾位同事有幸到蕉嶺參加了全國生本教育高級研修班的學習。在本次學習中,我們聆聽了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秘書長楊春茂、廣州駿景小學陳武校長,重慶鳳鳴山中學龔雄飛校長的報告,還在蕉嶺縣小學聽了語、數、英三節生本公開課。每一場報告都讓我感受到進行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生本教育的成果;每節生本公開課都那樣精彩地傳遞了先進的生本教學理念。兩天的學習充實有效,使我對生本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開闊了眼界,收獲甚多。其中駿景小學的陳武校長也講到他們學校的課堂模式,對我們學校現在研究的學科課堂模式有一定的啟示。下面摘錄一些陳武校長的觀點跟大家分享:
生本教育的三個轉變:把為教師好教而設計的教育轉變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把全面依靠老師教轉變為全面依靠學生學;把教育從控制生命轉變為激揚生命。
依靠學生的課堂基本模式:
語文:以讀引讀,以讀引說,以讀引研,以讀引寫。
如何推動閱讀?
課前:根據主題確定閱讀書目或篇章,人人確定研究的方向或提出自己的觀點、興趣點,做好匯報的'準備。
課中:展示、交流、交鋒、交融
課后:繼續新一輪的閱讀、思考、研究
數學:根本、核心、具體(帶例子或方法)。整體模塊,把教材變學材。將教材由厚到薄,由薄到厚。
單元備課三種層次:
總理式備課:下載新課程標準各年段教學目標,作為這個年段的總綱,了解、熟悉。
將軍式備課:把一冊教材每個單元的教學目標具體化,整理成一張紙,正面為知識整理,背面為單元評研。
士兵式備課:就是備課前小研究——先學,這個過程就是將單元目標要求逐一化為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將教材有薄到厚的過程。先學:簡單、根本、開放、高出。
英語:劇本教學,以演促說,以演促讀,以演促寫,以演促研。
劇本哪里來?模仿、改編、創編。
劇本怎樣分工?分工合作,角色扮演,體驗提升。
劇本教學效果:表達流暢,熟練運用,積極歡樂。
教師的導體現在哪里?做學生的幫學者。
什么是教學?就是在老師的幫助下讓學生自己學。
課堂教學要處理好的幾個關系:教與學,模式與理念,效果與結果。
【生本教育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生本教育心得體會11-04
生本教育的心得體會04-28
學習生本教育心得體會10-14
學習“生本教育”心得體會09-06
2022生本教育心得體會12-20
關于生本教育的心得體會03-24
生本教育培訓心得體會09-18
學習生本教育的心得體會05-29
生本教育培訓心得體會10-23
【通用】學習生本教育的心得體會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