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培學習心得體會錦集2篇【熱門】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么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培學習心得體會錦集,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國培學習心得體會錦集1
有幸在我工作7年之后,有機會參加了三個月的國培培訓,這么一整塊的時間,每天都是集中學習和課后反思。
有句話:學到老,活到老。的確,不學習的話,人就要落后。不學習就不能使我們的教育具有后續動力,不學習就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要求,不學習就會使人的頭腦僵化,終身學習是當今的時代要義;“國培計劃”就是一次難得的機會。經過這一階段的學習,我受益匪淺,并有以下幾點深刻的心得:
一、“國培”學習使我們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了新課標理念,為實施素質教育奠定了基礎。
新課標理念強調語文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應注重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強調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整合。“國培”專家深入淺出的講析、詮釋無不緊扣新課標理念,讓我們這些一線的教師對新課標又有了一個全新與更深刻的認識,豐實了我們的頭腦,使我們領悟到了新時期語文教學的精神實質,為教學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礎。
二、國培讓我認識到我們教師應樹立新觀念。
新課程已經走進課堂,作為教師,我們應把握時代的脈搏,順應歷史的要求,那就要迅速轉型,由“知識倉庫型”升級為“創新型”教師,以創新教育來促進社會的發展。教師要勤于學習,充實自我,使自己具備相應的知識結構、教育理念、文化素養、道德素養。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結構,要視角敏銳,跟上時代步伐,勇于接受新思想,新觀念。根據學生的不同個性特點,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總之,不能停滯不前,不能只靠過去的`經驗,不能做個教書的匠人,而應做個育人的藝術家。一個知識面不廣的教師,很難給學生以人格上的感召。所以我們要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
三、國培讓我學會從聽課人的角度去反思課堂。
上班以來,一直都是備課,上課,改作業,都有點機械化了,只是一直往前走,好像也顧不上停一停,這次參加國培,在影子培訓期間,聽了很多老師的課,終于從上課的角色轉變到聽課的角色,結合幾個月專家老師們的理論講座,大腦突然有了新的思路,對課堂的構建有了更深刻地認識。這對我今后開展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三個月的國培,一眨眼就過去了,值得反思的還有很多,就讓我在以后的工作學習中慢慢消化吧!
國培學習心得體會錦集2
劉毅偉老師從多角度闡述了提高教育智慧的方法及必要性。其中她舉的關于著名學者斯霞老師巧設情景,讓學生輕而易舉地牢記漢字“滅”的形和義的例子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全班學生面前點燃一支拿在手里的火柴,任其熊熊燃燒。眼看火焰就要燒及手指,全班學生驚呼,“快弄滅!快弄滅!”不慌不忙的老師把火柴頭放在講臺上,拿起一塊兒板擦順勢一壓,火就“滅”了。于是老師胸有成竹地在黑板上寫下了“滅”。
試問,經歷了這樣形象的教學過程學生還會輕易地忘記“滅”這個字嗎?這種方法是否比直白地告訴學生“滅字是火上加一橫,回去寫十遍”來得有效呢?
想想看,我們繁重的實際教學任務是多么需要多一些巧妙設計有效情景教學的教育智慧啊!
高中英語教學中有一個難點就是對“讓步”狀語從句的理解和掌握。一開始我嚴格地把語法書中該從句常啟用的引導詞及結構上的注意問題一字一板地告訴給學生。第二天進行復習性提問時,學生也能夠用恰當的引導詞造出呈讓步關系的主從復合句。但是課下有一個女同學問了我一個問題,“老師,對于時間或原因狀語從句我很容易就理解了它們的含義和功能,但是我不明白為什么昨天我們見得那些從句要被稱作讓步狀語從句?”我愣了一下,想想自己閱讀的'諸多語法書中確實沒有專門介紹過這個問題,但我覺得對“讓步”兩個字的理解對該從句的透徹把握真的很重要。于是我對她說,“你讓我想一想,今天晚自習的時候咱倆針對這個問題詳細地談一談吧!”下午我坐在辦公室中盯著手中的多個包含讓步狀語從句的例句,發現主從句一般翻譯為“雖然……但是;即使……還是;無論……仍然”也就是說從句雖然敘述了一個情況或條件,但主句內容的存在或發生不受其影響;換句話說就是從句的內容要為主句的內容“讓步”。唉,也真難為給這種從句起名字的語法研究者了。晚上我給那位女同學這樣解釋了一下,她表示清楚多了。那天晚上回到家我又多準備了一些更典型的表示讓步關系的例子,并潤色了一下自己的教學語言。第二天我在課堂上向全班同學闡述了“讓步”的含義。
這個過程我覺得應該是開發了一回自己的教育智慧吧!
【國培學習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國培學習總結06-17
國培學習總結(精選)07-08
(精選)國培學習總結07-06
(精選)國培學習總結07-07
【精選】國培學習總結07-07
[精選]國培學習總結07-07
“國培”學習總結04-28
國培學習總結11-18
國培學習總結06-17
國培學習總結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