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故宮紀錄片觀后感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后感了。可是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故宮紀錄片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故宮紀錄片觀后感1
昨晚一口氣看完這三集的紀錄片,時時有淚目的沖動,但那只是出于我一直以來對故宮的莫名深愛,以及對中國傳統工藝的自豪和對這些大師們的敬佩。但是今天做家務時,一種慢悠悠。穩當當的節奏感支配了我,這時又一下子想起了這部紀錄片,和那些閑散而踏實地生活在故宮的人們。
我特別喜歡這種淡然的.不慌不忙的節奏。在浮躁的生活里,能保持自己的本心,然后全神貫注。一絲不茍地去做好一件事,這真的難得,帶來的也會是別樣的成就感。這也是故宮里的大師們對待修文物的態度。修復精密的鐘表,可能一坐就是半天。一天,要慢慢地讓裝飾盤上每一個翅膀。每一處關節動起來;修復漆器,每一滴漆都得在深夜去山里親手采集;絲織品要親自緙絲,女子不能涂香水。化妝,保持最本真的狀態,用肉眼去調節每一點色差;面對陶器。青銅器,一點點的調色。上釉,做舊如舊,點滴也精選不得;書畫作品復原,拉起薄如蟬翼的紙張,稍有不慎就可能毀掉一幅無價之寶......年復一年地做著這樣的工作,感覺紀錄片里的大師個頂個兒地性子溫和。耐心,心態分外平和。在故宮的偏院里,他們自己種樹。種菜。打水。掃地。采果子。開開風趣的小玩笑,在紛紛擾擾的現代世界過著與世無爭的古代生活...... 從這部紀錄片里,其實可以看出中國人祖輩的生活態度。上等的工藝品,絕不能靠急功近利的機械制造批量得到。中國人的書畫。織品。器具,無一不是慢工出細活兒,這里面傾注的是時間。是精力。是金錢,更是情感和風骨。 而在今天的喧囂世界,我們更該去留住這種心無旁騖的較真態度。我愿意相信,真能成事兒的,總會是能傳承這種精神的一批人。此外,在這樣的精神狀態下做事,更好似平白多了股信心,好似在心里某處就是知道,這么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就能走到終點。
故宮紀錄片觀后感2
有一種類型的片子,是你的心靜不下來,就沒法看下去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就是屬于這類的紀錄片。給這部片子打上標簽的話,我想到是工匠精神、匠人、匠心、禪者、手藝人的信仰。
如果你的內心滿是喧囂,看到這樣平淡瑣碎的日常片段,沒有精湛的剪輯,炫目的特效和悅耳的配樂,你肯定忍不住想按下快進鍵。白天身軀為了生活奔波忙碌,夜晚靈魂需要一個棲息的地方。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個人看這部片子最適合。
你隨著鏡頭來到故宮,看著四合院里這些手藝人們,幾十年如一日地專注地干活。文物修復手藝人們的一天是從享受陽光開始的,蹬著自行車,踩過皇城腳下,在歷史與現代相融合的這座城市,最原始最古老的地方,開始自己的手藝活兒。因為一件文物,穿越到另一個時代。在書畫里和唐宋才子對話,在瓷器里領略明清風貌。每完成一件作品的修復,都仿佛記錄和還原了那段歷史。我相信,每一位手藝人心里都是有著信仰的。這是對文化的信仰,對傳統的敬畏,對每一件經手作品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每完成一件作品,手藝人們內心都會感受到巨大滿足感和喜悅感吧。這種由內心發散出來的喜悅,是多少外在的東西都替代不了的。
那位修復鐘表的師傅,在展館里面的會心一笑,畫面一直在我腦海里面揮之不去。那是一種打心底里的散發出來的'幸福感。我在想,自己有多久沒有露出過那樣的笑容了。
不為了任何功名利祿,那一刻的專注只為了讓自己的內心更加豐盈一點點。這讓我想到了《禪者的初心》里面描述的“初心”。專注于當下,品味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我所理解的初心的狀態,是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真正的活在當下而不是感受到一種活在當下的感覺,是一種真正的忘我而“無我”的狀態。關于禪,我目前還只讀了這一本書,就已經感受到了禪的藝術,以及它帶給我內心的平靜與平和。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在漫漫人生路上繼續修行。
故宮紀錄片觀后感3
自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后,點擊量破萬。不少年輕網友紛紛求王師傅收徒弟,只想安靜地掃掃地。面對日益科技化的時代,王津師傅是靠著勤勞淚水,不辭辛苦的工作,弘揚著工匠精神,復蘇著鮮活生命。豈能被輕易視之?那些沒有兢兢業業、踏實艱苦態度的人,那些沒有追求,不能正確對待勞動的網友,豈不令民眾笑之?汝若盛開,清風自來!
王津修文物,是日夜辛苦地奮斗工作,一絲不茍,極度認真用心的`踐行,那些歷史悠久的古鐘古琴在沉睡中復蘇,被世人所歌詠。那是對事業的敬仰盡責,讓文化花壇里鳥鳴花更香,山高谷更幽。汝若盛開,清風自來!
不必羨慕王津,他只是做好本職工作而已,才會享有應得的名譽。如果你能用心做好自己的工作,事無大小,不論是清潔工人、交警、邊遠山區的志愿者,抑或現在的高三畢業生,只要我們懇切堅持做好本職工作,自會有溫煦的清風在你盛滿淚與汗的雨季輕拂!
那么多網友紛紛求拜師收留,哪怕在故宮掃掃地,是因為如今一批大學生不能樹立正確價值觀,盲目追逐,不能盡才所用,人才資源浪費現象嚴重。三本的退卻,讓人人都有資格成為大學生,卻不知在大學勤奮刻苦,不斷武裝自我。
當然,勤學用功,一絲不茍的榜樣也有。南開學子郭鑫建立“誠信通”跨境通電子商務平臺,把退耕還林地區農民生產的產品借由這一平臺銷售到國外,幫助人們增收,踐行環境政策與經濟發展同步。郭鑫也因此受到農民及大眾的好評,沒有去故宮,做好本職工作,不也實現了人生價值嗎?對工作持敬仰之情,一絲不茍,勤懇堅持,汝若盛開,清風自來。
有那么多網友想去故宮掃地,顯然不可能!更深一步,當今時代,勞動者應樹立正確價值觀,敬業愛業,同時政府促進就業,鼓勵創業,培育工匠精神,弘揚敬業愛業風尚!
汝若盛開,清風自來!沒有波瀾不驚的光芒,亦有石破驚天的感動!尼采有言:“誰終聲將震天,必將長久緘默!”做好本職工作,在盛開的花季沐浴清風!
故宮紀錄片觀后感4
我在故宮修文物,講述的是一群專職修繕文物的匠師們在故宮修文物的日常。故事講述平靜而溫和,一共三集的紀錄片,大約3個小時就看完了,總覺得意猶未盡,不夠看。
第一集講述青銅器、宮廷鐘表和陶瓷的修復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寶鑲嵌、織繡的修復故事,第三集為書畫的修復、臨摹和摹印。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唐代三彩馬,遼金木雕佛像,康熙皇帝60大壽的32扇屏風等,每一件出現在紀錄片里的知名或者不知名的作品都凝聚了故宮匠師們的心血。觀眾平時只能遠觀的稀世珍寶,在這里成為這些匠師們每日捧在手心里打磨的作品。
最讓我觸動的一幕是第一集中,一位修補陶瓷的年輕女孩,踩著自行車在故宮里騎行的場景,她說她最喜歡星期一的故宮博物院,因為星期一閉館,騎行在沒有人的故宮中最為愜意自在。紀錄片旁白講述道:“據說第一次享受這種待遇的人是末代皇帝溥儀……”這句話一出,心里莫名的咯噔了一下,穿越百年的'故宮,見證了多少歷史人物的游走,經歷了多少輝煌與落寞的歷史時刻。故宮早已經不是一座建筑,而是一種文化的承載。
在這里工作,和在北京其他地方工作的感受完全不一樣,宮門層層,阻擋了外界的喧囂,修補匠師們說他們能夠在文物修補中和古人對話,看到上一次修補這件文物的匠師的故事和性格。文物的修補講究的是修舊如舊,殘損的文物需要匠師們的一雙巧手拼接與復原,耐心與藝術想象力缺一不可。對自己的作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力求最大限度的還原文物的原本風貌,這樣的工匠精神在如今這個有些浮躁的社會里顯得特別珍貴。
一件文物,經歷幾百乃至上千年,早已因為時間而變得斑駁,感謝這些文物修復匠師們,讓我們看到了最大程度上的文物原貌,讓我們還有機會看到這些代表著中國古代文化的藝術珍品。
故宮紀錄片觀后感5
這幾天,故宮特別火,宮里的人也特別火。12.4,也就是昨天,從松江一路趕到人民廣場,到了大光明影院門口差點嚇死。領票的長隊已經從大廳里七拐八繞,甩在南京西路上。一邊拍照發給小伙伴一邊排隊,心里嘀咕:這也太火爆了。
這部大火的紀錄片,我其實兩個星期前才開始刷。在B站刷比較火的正經片子,如《河西走廊》等,一周目非得屏蔽彈幕不可。沒有彈幕加成還能被圈粉的片子,那才是好片子啊。北京離自家很近,去故宮次數卻少。第一次留下印象的只有東西暖閣逼仄的'空間,窗邊的大炕,珍寶館的點翠鳳冠,夕陽西下時樹影竹影在北風中颯颯作響,寒氣從地底下泛上來。
幾年之后看到紀錄片,才發現隔著紅墻,竟然有那么多可愛的人和故事。與心里想的.一兩百人小聚的場面完全不同,偌大的放映廳坐滿了兩層人。電影結束之后是見面會,有人離場,我們匆忙跑到前面。
導演,B站的人,投資方的人,都來了,當然還有眾人的故宮男神王津師傅。王師傅還是像片子里一樣,溫和地笑著。看著臺上的他,我想起紀錄片里的他。一周目時關了彈幕,二周目才打開。所以一周目時我并不知道“前方高能”“男神上線”的提醒。前半段沒怎么特別注意王津師傅,他還不如陶瓷組王五勝給我的印象深。但是看到他和亓昊楠一起去廈門,香港的鐘表收藏家拉著他展示自己的收藏。“你們故宮有這樣的懷表嗎?”“我這里有幾個故宮沒有的,我就很開心了。”王師傅全程一直很寬和溫厚地微笑,像對著一個有小脾氣的孩子。
“他收藏了一些還也不錯,比較早期的一小部分,可能就是想跟故宮的比試比試吧……但是故宮鐘表,可以說在世界上,藏品或是件數,可能都是獨一無二的。”他這段話的語氣并非不屑或者驕傲,而是非常平和內斂,不卑不亢,還有點面對鏡頭的靦腆,但整個人非常地淡然。那語氣,仿佛在談論明天是不是下雨。他還是微笑著的,很淡然的笑容,臉上歲月的痕跡都成了沉淀而不是衰老,像淺淡的水墨畫,有林下之風。
故宮紀錄片觀后感6
紀錄片記錄著這群有意思的人,還有他們手中的代代傳承。如今早已見不到的師徒制,依然存在于故宮這門久遠的手藝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畢業之后因為各種各樣的機緣,來到這里有了自己的師傅。這是傳承的溫度。他們要怎樣適應里外這種反差的'呢?都是同齡人,好有興趣去采訪一下……正因為有他們,才能有修復的新生。
無論如何新生,紀錄片中依然能看到那些已經延續了千年的技法,樸素而有效。高科技的當下看著這些傳統的方式,感覺特別有意思。制漿糊,晾樹漆,用豬血,諸如此類。這也是傳承的溫度。
篇幅所限,短短3集,已經沒有更多容量去告訴人們何以完善修復技藝,怎樣才能更加規范有效,而現代技術又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國家和社會需要做些什么,以及每個個體應該如何面對。如果能夠篇幅加大,讓闡述更全面,當然會更好。我們也感受得到工作環境看上去也比較簡單,陳舊。但換個角度想,這種自由舒服的狀態,略顯陳舊但熟悉的陳列和工具,是幾代人共同的記憶,或許更能給人以安全感和溫暖呢?每件工具都飽含著傳承的溫度。等幾年之后,老一輩都退了休,中堅力量和越來越多的新生力量崛起,與之相伴的環境也會相應發生著變化。
不過能夠感受到紀錄片更側重于講述人,告訴我們這是一份怎樣的工作,他們是一群怎樣的人,這神秘的深宮有著怎樣一種生活。只看片名,應該不會能想到是這樣一種平實的風格。我很喜歡這種側重,濃濃的人情味。這本身就是一份需要太多真摯感情才能從事一生的職業。文物是有溫度的生命,他們理應需要更多人的執著與熱忱。
至于文物保護中還有著諸多的問題,那是當然的。如何讓修復的工作環境更規范,更先進。保護不當,資金不足,最最重要的是法律和條文的缺失,讓很多人鉆了空。怎樣才能讓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永遠能肩負傳承千年文化與精神的使命,這其中還包含著太多的內容,太多的路要走,當然,這就是后話了。
紀錄片起碼給了我們一個啟發,一個起點,讓我們認識了一群執著又從容的有意思的人。也衷心的期盼在保護的這條路上,他們能夠走得更堅實,更完善。
一道宮門,兩重世界。
故宮紀錄片觀后感7
昨晚一口氣看完這三集的紀錄片,時時有淚目的沖動,但那只是出于我一直以來對故宮的莫名深愛,以及對中國傳統工藝的自豪和對這些大師們的敬佩。但是今天做家務時,一種慢悠悠、穩當當的節奏感支配了我,這時又一下子想起了這部紀錄片,和那些閑散而踏實地生活在故宮的人們。
我特別喜歡這種淡然的、不慌不忙的節奏。在浮躁的生活里,能保持自己的本心,然后全神貫注、一絲不茍地去做好一件事,這真的難得,帶來的也會是別樣的成就感。這也是故宮里的大師們對待修文物的態度。修復精密的鐘表,可能一坐就是半天、一天,要慢慢地讓裝飾盤上每一個翅膀、每一處關節動起來;修復漆器,每一滴漆都得在深夜去山里親手采集;絲織品要親自緙絲,女子不能涂香水、化妝,保持最本真的狀態,用肉眼去調節每一點色差;面對陶器、青銅器,一點點的調色、上釉,做舊如舊,點滴也馬虎不得;書畫作品復原,拉起薄如蟬翼的紙張,稍有不慎就可能毀掉一幅無價之寶。年復一年地做著這樣的工作,感覺紀錄片里的大師個頂個兒地性子溫和、耐心,心態分外平和。在故宮的偏院里,他們自己種樹、種菜、打水、掃地、采果子、開開風趣的小玩笑,在紛紛擾擾的`現代世界過著與世無爭的古代生活......
從這部紀錄片里,其實可以看出中國人祖輩的生活態度。上等的工藝品,絕不能靠急功近利的機械制造批量得到。中國人的書畫、織品、器具,無一不是慢工出細活兒,這里面傾注的是時間、是精力、是金錢,更是情感和風骨。
而在今天的喧囂世界,我們更該去留住這種心無旁騖的較真態度。我愿意相信,真能成事兒的,總會是能傳承這種精神的一批人。此外,在這樣的精神狀態下做事,更好似平白多了股信心,好似在心里某處就是知道,這么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就能走到終點。
故宮紀錄片觀后感8
看了《我在故宮修文物》第一季,我對片中陶瓷組完美修復唐三彩馬的故事記憶深刻。影片中,王五勝和兩個徒弟紀東歌。竇一村在安靜的小屋里,面對破裂嚴重的唐三彩馬,粘貼。磨平。上色,用自己的巧手使它恢復昔日的風采! 在這段影片中,大國工匠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們內心熱愛,靜心鉆研,追求極致,將艱難的文物修復工作做到最好。
工匠精神源于對工作對象的興趣。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影片中,他們就是以修復文物為樂,才把這件事做到極致。只有熱愛,才會執著。在我7歲時,就能搭建議_歲+拼的樂高玩具。當時,我特別喜歡一艘大船,并全神貫注地玩了起來,樓下的小伙伴們叫我去踢足球,我也不去。最后,用幾千個比指甲蓋還小的積木搭成了半米長的大船。這就是熱愛的成果。 工匠精神意味著耐性。在影片里,他們工作的西三所屬于冷宮,空無一人。每天大清早騎著自行車穿過寂靜的故宮,獨自工作。修復文物是件很考驗耐性的活兒。你可能要反復重做,每一處細節,馬鞍。韁繩,都要一絲不茍地打磨。我在生活中也要有耐心,有一次我在做口算,卻因為量太多(有10頁),又想著待會兒要買新水杯新鋼筆,晚上又要去吃米其林大廚燒的自助餐,便失去了耐心,胡亂做一通,結果書寫極亂,錯題也有一大堆。看了這段影片,我以后一定要靜下心來,因為靜能生慧。定能生智。
工匠精神需要不斷地學習,虛心發問,拓寬知識邊界。唐三彩馬的尾巴完全消失了,為了更好地修復,王武勝三人向木器組求助,討論馬尾的形態,雖然他們都是專家,但工匠精神需要他們博采眾長,借鑒采取別的專家的意見和作品。他們又到了博物館,觀察別的'唐三彩馬尾的造型,以運用在這匹上。看到他們的虛心求教。我想起語文老師在講解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時向同學們請教有關唐朝宵禁的問題。她的不恥下問讓我十分敬佩。
《我在故宮修文物》加深了我對工匠精神的理解,我要向他們學習,向他們致敬,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做到極致。
【故宮紀錄片觀后感】相關文章:
《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觀后感10-08
紀錄片鏡子觀后感03-17
地理紀錄片觀后感08-27
紀錄片觀后感內容11-08
海洋紀錄片觀后感12-08
紀錄片實習報告04-07
紀錄片我是知青觀后感11-08
大國工匠紀錄片觀后感12-26
紀錄片大國崛起觀后感03-23
紀錄片軍工記憶觀后感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