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學習《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歡迎閱讀與收藏。
學習《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篇1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與過去的教學大綱相比,語文新課標在許多方面都有突破,從理念到目標、從實施到評價都呈現出一種嶄新的面貌。
在學習了新課標后,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發揮主動性,培養創造思維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一種互動、和諧、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自信地想、大膽地說,賦予他們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創造的自由,給他們一片自由翱翔的藍天。徹底改變以往的填鴨式教學,轉變成以學生的自我發展為中心,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真正“活”起來,把過去以為主的“一言堂”變為學生積極參與的“多言堂”。只有這樣,學生的.主體精神才能充分發揮出來。而則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正如杜威所言:“教師,一個引導者,他撐船,學生們用力地用槳把船劃向前。”在組織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努力轉變自身的角色,努力為學生創造寬松自主和諧的學習空間和氛圍。讓學生與文本之間,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中進行心靈深處的碰撞,實現情感的交融,在自主與互動之間敢于想己之所想,言己之所言,在自主感悟,主動探究的基礎上迸發出創造的火花,從而塑造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實現師生的共同創造,共同進步。
二、尋求開放性,培養綜合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溝通課堂內外”,“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這就需要教師實現教學觀念的開放,采取開放性的教學形式。語文是一門極其生活化的學科,課文是社會生活的反映。語文教學應該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縮短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距離,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開拓學生視野,滿足學生獲取知識的愿望。使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培養由課內延伸到課外
。例如,教師在完成一節課的基礎上,可以舉一反三地溶入課外知識——日常生活中的事例、電影、電視及文學作品中的某些情節、人物等。除此,還要鼓勵學生走出狹窄的課室,讓學生在與大自然、與社會、與家庭的接觸習語文,運用語文。
知識是教不盡的,學生在實際的生活接觸中具有了一定的語文能力,便可以自學知識,再生知識,自覺提高語文綜合素質。這樣,就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目標。
學習《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篇2
新課程標準設計理念及主要內容的變化給我帶來了以下思考:
一、如何“以文化人”
在課程目標部分,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文化自信”這個詞,我們的祖國日益強大,綜合國力逐漸增強,我們五千年的優秀文化是我們的驕傲。在課程內容方面增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主題,我們就應該讓學生通過鄧教授的解讀,我明確了新課程標準設計理念為:
一、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充分發揮語文課程育人功能;
二、構建語文學習任務群,注重課程的階段性與發展性;
三、突出課程內容的時代性和典范性,加強課程內容整合;
四、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促進學習方式變革;
五、倡導課程評價的過程性和整體性,重視評價的導向作用。
在這一理念的倡導下,新課程標準的主要內容有四個主要變化:
l價值引領,以文化人;
2素養為綱,任務導向;
3立足生活,實踐主線;
4強調情境,主題統整。
通過語文學習,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
其次,讓孩子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教師應增強閱讀方法的指導,重在教給學生方法,還應關注學生個性情感體驗,提高學生對作者感情的體會,發展學生個性。“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二、如何“落實語文素養”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與寫字的能力、閱讀與鑒賞的能力、表達與交流的能力、梳理與探究的能力。
三、如何“構建任務群”
“構建語文學習任務群”對于學生能力的發展將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師要進一步關注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核心素養形成的內在邏輯,建立以生活為基礎,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學習主題為引領,以學習任務為載體,整合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為核心的語文學習任務群,并在這個任務群中不斷發展學生能力,并在這個任務群中不斷發展學生能力。
四、如何“增強情境”
小學生的`閱讀教學應以讀為主。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指導學生讀出感情,這種感情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在教師指導學生讀書的過程中學生自悟,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入境,入情,入景。同時教師還可在教學中結合語言、互聯網等手段促進情境的產生。
五、如何“善用評價”
新課改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體系,重視評價的激勵與改進功能,關注個體的進步和多方面的發展潛能。因此實施新課程中應有多元化的評價方法,一段激勵性的話語、一個豎起的拇指、一種會意的微笑都是我們常用的評價方法。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更要樹立每個學生都能成功的信念。
新課程標準的頒布給了我們語文教師很多引領,也讓我更感覺語文教學任重而道遠,我會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且行且思,且思且進。
學習《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篇3
今年暑假期間,我認真學習了《20xx版小學語文新課標》,受益頗深。它加深了我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進一步認識到了貫徹執行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下面是我的幾點心得體會:
一、語文教學必須加強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語文教學上,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將來學習和今后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這種基礎,就是讀讀背背、說說寫寫。“能說會道”“出口成章”不就是對一個人語文水平高的最好評價嗎?當前在語文教學中許多老師受教育部門的統考和評價體制的束縛,還沒有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模式。小學語文教學仍然體現的是“講”、“練”、“考”。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應該回歸到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上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是語文教學返璞歸真的要義所在。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各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二、語文教學必須注重學生的閱讀、背誦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能作詩也能吟”,古圣先賢也很早就指出了讀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我們可能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學方式很單一,熟讀成誦,積少成多,然后融會貫通,化為已有。他們一味的讀,一味的背,不也培養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見“讀”在學習語文中還是具有相當的重要的作用。我們看到有些語文教師卻對“讀”束之高閣,在閱讀教學中去搞新花樣。教師純粹“為講而講”,學生純粹“為學而學”,“方法”看似靈活多樣,課堂也頗顯熱鬧,可學生學完后實質上卻知之甚少,并且遺忘很快。
三、語文教學要注重學生自悟探究
當前的語文教學,不管是老式的“教師講授,學生聆聽”,還是翻新的“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或是改革的“教師撥,學生轉”,實際上還是以教師為中心。其實,語文教學應該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去感受體驗,強調學生的自悟探究。
四、語文教學由課內拓展到課外。
首先,要更新教學理念,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要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真正做到“減負”,讓學生成為支配課余時間的主人。
五、突出學生學習語文的體驗性。
體驗是伴隨著積極的心理活動,尋求未知的實踐過程,是獲取直接知識,形成學習能力,喚起創造潛能的基本途徑。語文教學的體驗性是指從學生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從事學習和交流的機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展學生自由學習、思考、體驗的時空,崇尚個性化的理解,注重體現學生認知、思維等心理的活動過程。體驗性學習應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學生要用腦子去想,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嘴說話,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語文教材的內容十分豐富,不僅有生動故事的感染,優美語言的欣賞,而且有人文品質的熏陶。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在體驗感知、體驗思維、體驗積累、體驗情感、體驗合作、體驗創新、體驗挑戰、體驗成功的過程中,促進知識的感知和內化,陶冶情感,開啟智慧,積累良好的現狀。學生學習的真諦在于“自悟”。語文教學的體驗性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態度、意識和觀念。
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語文教學的過程性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和思維方式等。學生在學習體驗的過程中,學習者對所學的內容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應是全體學生積累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的年齡、知識積累和個性特點,決定了其學習品質的差異性、因此,反映在學習結果上差異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學生的差異有多大,只要是積極參與了學習研究的過程,都要給以肯定和鼓勵。承認差異就是尊重學生的學習過程。體現語文教學的過程性,就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邊讀邊思,領悟語言表達之精妙,獲得情感體驗之愉悅。給學生充分的討論交流時間。討論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可同桌交流,或分組討論,自由組合交流,達到全員參與、各抒己見的目的;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時間,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并尋找解決的途徑。教學過程中體現新的學生觀和質量觀,是對以往注重學習結果而忽視過程的評價觀念的挑戰,值得我們深思。
總而言之,這次新課改帶給我很多感悟。今后,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需要我們老師引領學生開辟出一片語文學習的新天地。在這片天地里,我們師生將共同努力,共同成長,迎風破浪,展翅翱翔!
學習《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篇4
我們這次研修活動圍繞“聚焦核心素養,提升生命質量”展開,當我剛看到標題時,就一直在思考“什么是有生命質量的課堂”,王校長在開幕式致辭中談到:有溫度有活力的生命課堂,是聚焦核心素養、是建設學習共同體,是提升生命層次的生命課堂。我是一名語文老師,有了這些基礎認識,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一談我的學習收獲:
第一,讀進去,跳出來
在新課標公布電子版的時候,我就已經自己打印好開始研讀。偶爾跟隨線上名師的解讀進行梳理。那時只是在理解“是什么”的問題,什么是學習任務群,增添了什么,修改了什么。而這次的集中研修,在專家老師的解讀下,我在一定程度上明白了“為什么”的問題,課標的修訂在社會發展、政策背景下的必然需求。對于新課標的學習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將內容熟記于心,更要跳出來更全方位地理解新課標。
第二,學進去,用起來
18日的兩位專家老師在講座中都重點提到了“語言文字運用”的核心意義,并且通過對課例的解析來凸顯學以致用的重要性。這三天的學習收獲讓我對新學期的課堂教學充滿了信心,新學期我執教的是二年級語文,在內化理解核心素養的基礎上,緊抓“語言文字的運用”,以此來提升學生學習活動的.“語文味兒”。這段時間我也在圍繞學習任務群,探索二年級上冊的語文實踐活動,努力找到統編教材與新課標的融合點。也希望自己在實踐中始終保持著研究的姿態進行再學習。
第三,領進去,研起來
我非常喜歡申宣成教授在分享的最后說到的一句話: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我就想到了我們在拼盡全力探索學生應具備哪些核心素養,反觀我自己是否也同樣具備這些呢?新課標關于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的第一點就提到了教師應該堅持終身學習,提升專業素養。教學相長,應該就是最好的解釋了。在探索研究新課標的過程中,我對自己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專家把我領進門,努力修行在個人。最簡單又最重要的途徑就是讀書,先通過閱讀提升自己的生命質量,才能來通過教育教學影響學生的生命質量。“聚焦核心素養,提升生命質量”是學習新課標的精神,同樣也將成為我的工作、生活常態。
學習《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篇5
第一、明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要求
自主學習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自立(基礎)、自為(實質)、自律(保證)。具體表現為:學生參與制定自己的學習目標與內容,參與制定學習計劃,參與設計評價指標,學生自己發現認識解決問題,發展思維,掌握方法,養成習慣。有自己的情感投入和體驗,并以之激發自己學語文、用語文,自己能在語文實踐中及時反思并調整學習活動。合作學習要求明確共同的任務,要求學生積極承擔個人的責任,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支持和配合,共同完成任務,要求師生共同評估學習活動,尋求改善途徑。合作學習不僅要求掌握合作的學習方式,更要培養合作的生活態度。探究學習著重探索和研究。探究學習要求在語文實踐中,學生自主獨立的發現重要現象,在對重要現象的觀察體驗感悟中,有針對性的所及與處理相關信息,在對問題的探索認識體驗感悟的過程中,積極表達交流,逐步形成,并呈現、說明、評價和檢驗探究解惑,在
探究學習中掌握防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特別是發展實踐創新和探索進去精神。
第二、正確認識自主合作探究的對立面
對立面包括教師的'指導性學習,教師應該有意識的強化學生的學習的主體地位,要對學生驚醒必要的指導和要小的幫助。包括使他們明了學習目標和內容,開發和利用學習資源,涉及語文學習活動,發現所學知識的意義和價值,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反思評價學習過程和結果。合作學習的對應面是學生的個體學習。合作學習錢,個體都應對學習內容有自己的思考和認識,這樣,合作學習才會有知識和經驗的新的建構。探究學習的對應面是學生的接受學習。如果接受學習中學習者是主動地,能夠將新知識與已有的知識體系建立實質的聯系,就是有意義的。
第三、在綜合性學習中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綜合性學習既符合語文教育的傳統,又具有現代社會的學習特征,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應該積極提倡。
學習《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篇6
進行完本次新課標的學習,我收獲頗豐,我深刻領悟到,教師的指導一定要和學生的思考形成共鳴。正如古人所說“水本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要想形成共鳴,首先就要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教師再怎么引導,也是勞而無功。我的收獲總結如下:
一、課程性質明確定位。
其定位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長期以來,語文課程的研究和實踐陷入了一定的誤區。現在理論研究者普遍傾向于認同將“言語性”作為語文課程、語文教學最核心、最本質的屬性。語文教學的目標指向是語言文字運用,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在此過程中,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這就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語言文字運用”僅在前言中就出現了四次。新課標從“語言文字運用”的領域、能力規范等角度進行了全面論述,而且將重視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培養的思想體現在課程標準的各個部分,這是實驗稿中所沒有的。這些論述,表明了語文課程應主要“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更加貼近了語文的本質,學科特點更加凸顯,課程目標更加具體和明晰。這對于切實糾正語文教學實踐中出現的一些非語文、泛語文的現象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 加強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縱觀語文教學的歷史,在古代,說某人能寫一手好字,寫書信,這人的語文素養就好,可見古代私塾的語文教學目的是何其簡單。雖然簡單卻包含了教會做“人”的基本能力這一亙古不變的道理。因此,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將來學習和今后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這種基礎,就是說說寫寫、讀讀背背。當前在語文教學中許多老師受教育部門的統考和評價體制的束縛,還沒有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模式。小學語文教學較大程度上仍在“講”、“練”、“考”中兜圈子。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應該回歸到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上來,這才是語文教學返璞歸真的要義所在。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三、高度重視識字寫字——識字減數量、寫字提質量
隨著電腦的.廣泛應用,人們日常大量使用鍵盤輸入文字,使人們對漢字的讀寫和識記長期處在模糊化和替代化的狀態中,常常會出現提筆忘字的現象。而且,由于一些人只狹隘地單純從實用的角度認識漢字書寫,認為鍵盤輸入已經可以代替寫字,久而久之,錯別字隨處可見、全社會漢字書寫水平每況愈下也早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就語文教學而言,有的教師認為指導學生寫字是軟任務,缺少對寫字的練習指導,就是識字課中的寫字指導環節也常常是指導多、練寫少,學生真正寫字的時間少得可憐!有的教師教學中習慣用播放課件指導寫字,即使有教師板書范寫,其書寫水平也難如人意。
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識字、寫字的過程不能簡單地認為是為了有效地進行書面交流的需要而掌握字形的過程,同時也是體認民族文化、增強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和對中華民族文化理解的過程。寫字還可以陶冶學生的性情,培養審美能力,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更何況“與其他任何一種文字的書寫相比較,漢字的書寫無疑是具有最多的講究,因而也是最需花費心智的一種活動。與此相應,在世界各民族文字之林中,惟有漢字的書寫才能形成人類最偉大的藝術門類之一——書法。”
基于這樣的認識,在第一學段,新課標已將原來的“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改為“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其中800個左右會寫”;將第二學段的“20xx個左右會寫”減少為“1600個左右會寫”。減少了寫字數量,適當減輕了學生的識寫負擔,體現了多識少寫的思想。這樣,不但符合低中年級孩子生理發育的特點,同時也便于提高寫字教學的質量。第三學段的硬筆字還增加了“力求美觀”的要求。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強調識字寫字“也是貫串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按照規范要求認真寫好漢字是教學的基本要求,練字的過程也是學生性情、態度、審美趣味養成的過程。每個學段都要指導學生寫好漢字。要求學生寫字姿勢正確,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提高書寫質量”。新課標還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學段,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要在日常書寫中增強練字意識,講究練字效果。”本標準還附有“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要求先寫“字表中的300個字”。可見,新課標將識字寫字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常言道;活到老學到老,這次網絡學習我獲益匪淺,并會將自己所學應用到自己的教學中去,學以致用,不斷進步!
學習《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篇7
課改走過了十年,我看到了教育教學生機勃勃的局面,看到了自己的發展和成長,看到了學校的孩子們無比的幸福感,我也充滿了期待和希望。
在學習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修訂和審議工作情況介紹》的報告后,我認識到新課程改革和國家《英語課程標準》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的傾向,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
首先充分認識了課程的價值。開設英語課程對國家發展和對學生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價值。因為英語課程不僅僅是一個語言教學的問題,它對于學生素質的發展和國民素養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我進一步地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
第二,深刻認識了英語課程的性質。英語課程的本質屬性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過去的課程更多地強調工具性,認為學習語言就是為了交流,就是用語言做什么事情。課程不僅僅要關注語言,更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人生觀、價值觀。
因此,我也對課改的理念進行了一些學習并付諸實踐。
首先,應體現語言功能、結構、話題和任務的有機結合。以話題為核心,以功能和結構為主線,以任務型活動為目標安排各單元或各課的教學。大中小學英語教師提出了嶄新的課題,并指明了英語教師的發展方向。英語教師要勇于面對新的挑戰,積極主動地實行英語教育教學改革。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實現三個轉變,即轉變觀念、轉變角色、轉變功能,變教師教育教學的.組織者設計者和指導者,變以老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中心和活動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第二,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創設情景、相互交流、激勵情意,啟發學習動機,樹立學習信心。
用外語來布置教室、雙語校園等等都可以營造一定的外語環境。不過,對學生來說,外語環境的最主要作用,是使他們的耳朵里多聽到外語。要給我們的學生較好的外語習得環境,首先就是我們要多和學生講外語;不僅用外語上課,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在校園里、在宿舍或飯廳里,都和學生講英語。應當看到,在教室上課,無論老師如何使自己的教學內容和形式多么貼近真實生活,仍然是人為的、虛構的環境。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真實的交流,才是真正地運用語言。因此,我們要創造外語習得的環境,就是要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多“輸入”外語,尤其是通過耳朵輸入,同時也從眼睛輸入。
學習《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篇8
20xx年4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版)》正式發布,為了深刻領會新課程標準的內涵實質,本人利用暑假時間對新課標進行了研讀,對新課標的理解和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有了新的思考。
新課標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要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目的。所謂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它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言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語言發展的過程也是思維發展的過程,二者相互促進。語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審美對象,語言學習與運用也是培養審美能力和提開審美品位的重要途徑。語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也是學生文化積淀與發展的過程。在語文課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創造、文化自信都以語言運用為基礎,并在學生個體語言經驗發展過程中得以實現。而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核心,也是培養及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環節。接下來,本人將以《雷鋒叔叔,你在哪里》為例,談一談如何在教學過程中落實核心素養。
《雷鋒叔叔,你在哪里》是一首兒童詩,文章采用了擬人的手法,以問答形式與小溪、小路對話,在對話中讓學生去尋找雷鋒的足跡,從而感悟到“哪里需要獻出愛心,雷鋒叔叔就出現在哪里”的雷鋒精神。
一、創設情境,指導朗讀、落實語言運用
新課標在對第一學段的閱讀要求中提到: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結合、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語“泥濘”、“晶瑩”、“荊棘”等,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年邁”等,通過朗讀加深對重點詞匯“背”、“踏”、“灑”等動作和短語“蒙蒙的細雨”、“泥濘的小路”、“路上的荊棘”等情景的理解,從中體會雷鋒的辛苦,同時借助“?”等標點符號進行重點語句的理解,指導學生讀好詩歌,比如:指導學生讀好兩個“你在哪里”,讓學生感受到第二個“你在哪里”要比第一個“你在哪里”語氣加重,語調拉長,要讀出深情呼喚的語氣,讀出急與緩的變化。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主動學習,使學生輕松而深刻地掌握本課的生字詞,并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二、深入閱讀,想象畫面,豐富審美經驗
新課標在對第一學段的閱讀要求中還提到: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本課是一首兒童詩,極具詩歌的節奏美和韻律美,另外本首兒童詩還采用了自問自答的形式,非常適合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合作朗讀,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感受美、發現美。另外,想象畫面,講述文中的.故事是本課的重點,課上可以通過抓住關鍵詞讓學生展開聯想,并配樂朗誦創設情境,將雷鋒冒雨抱小孩、小路上背大娘的形象具體化,將內心視像轉換為語言表達,通過多次朗讀將雷鋒無私奉獻的美好形象深入到每個孩子心中,不斷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
三、入情入境,聯想分析,提升思維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學生通過圈畫描寫雷鋒叔叔動作的詞語以及描寫當時環境的詞語,展開無限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話描述“你沿著長長的小溪邊看到了什么”,再把詩歌中看到的感人畫面讀出來,接著引導學生分享感受“此時此刻,你想對雷鋒叔叔說什么”,在學生心中深化雷鋒無私奉獻的形象。接著,讓學生繼續采用找詞語、想畫面、讀出情的方法自學三、四小節,進一步感受到雷鋒叔叔那無私奉獻、樂于助人的精神。最后,通過提問“我們找到雷鋒叔叔了嗎?他在哪里?”引導學生理解“哪里需要獻出愛心,雷鋒叔叔就出現在哪里”的含義,接著提問“雷鋒叔叔已經離開我們很久了,我們現在找到的雷鋒叔叔會是誰呢”,啟發學生思考,那些像雷鋒叔叔一樣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的人就是“雷鋒”。讓學生在閱讀和想象的過程中提升思維能力,加深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感悟精神,升華情感,增強文化自信
教材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資源。要深化學生對雷鋒這一英雄人物的認識,課前可以搜集更多關于雷鋒的故事供學生們學習,也可以把舞臺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提前搜集并利用課上時間講好雷鋒故事,深刻感悟雷鋒精神。為了將學生的情感體驗進一步升華,還可以通過“尋找身邊的雷鋒”活動走進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觀察和發現身邊像雷鋒叔叔一樣默默無聞、甘于奉獻的人,并呼喚學生向“雷鋒們”學習,弘揚和傳承雷鋒精神,爭做新時代好少年,把愛灑向人們需要的地方。最后,全班齊誦本首兒童詩,在誦讀中進一步升華情感,增強文化自信。
以上就是本人在研讀新課標之后,就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落實核心素養的一些思考。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本人會更加深入地學習新課標,努力將新課標的精神和理念落到實處,爭取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為學生呈現更高質、更高效、更具時代感的課堂。
學習《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篇9
暑假是教師學習充電的好機會,8月22日,我有幸參加了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開展了義務教育階段的暑期培訓活動。通過認真聆聽何老師主講的對新課標方案和內容的解讀,我對新課標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明晰了今后教學的方向。
“學習任務群”是本次新課標中新增的內容,包括基礎學習型任務群、發展型任務群和拓展型學習任務群,強調在真實情境下以語文為軸心發展學生的各項能力。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何老師對于發展型任務群的闡釋。閱讀和寫作是小學生發展的兩件大事,發展型任務群也就是讀寫型任務群,包括實用型閱讀加交流(真實文本),文學性交流加創意表達(虛構),思辨型閱讀加表達(好好讀)。這對于我以后的閱讀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醒我在教學時要兼顧各類閱讀活動的運用,以學生為閱讀的.主題,而不是教師提問的被動回答者,進一步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核心素養形成的內在邏輯。
此外,“文化自信”也是本次學習的過程中讓我受益匪淺的一點。一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以“天地人”開頭,并不是簡單地帶領孩子們識字,而是讓孩子們體會屬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圖騰。原來革命文化、中華傳統文化、先進文化,都是閱讀與學習的寶藏源泉。語言與文字承載著文化,作為語文老師,我們也有著自己的責任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成為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者。
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將在反思以往的教學方法,面對這次新的挑戰,不斷學習,繼續奮進!
學習《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篇10
有幸與XX教授相遇云端,聽著溫教授的講座,學習《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主要內容和變化后,我最大的感觸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緊扣核心素養,采用多種學習方式,創建語文學習任務群,加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開展高效的教學,促進每位學生都取得自己最大的進步。
在新課標的引領下,我們要不斷創新自己的授課方法,提升自己的語文教學能力。新的學習任務群指明了教學方向,為開展教學工作提出具體可操作的行動指南。每個任務群都承擔著一個學習內容,任務群的提出,既有內容的呈現,又有教學的方式。根據學習任務群和課程整合的要求,我們既需要將課程文本進行整合,還需要將課堂符合“任務驅動,情境體驗,真實探究”的要求。
在日常教學中,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滲透學習任務群,不斷地去幫助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嘗試著以生活為基礎,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整合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設計教學活動,讓語文教學從靜態的知識轉化為動態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學完語文后,可以充分感受到語文的魅力,愛上語文,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提高自己的語文學習能力。
溫教授的講座讓我對新課標有了更多的感觸和思考,真是受益匪淺!更多的問題還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慢慢去探究和改變。
學習《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篇11
因為學習,才有荀況的“學不可以已”,才有劉向的“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新課程改革對當前的教育教學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轉變觀念,適應新課改是我們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故課標學習迫在眉睫。
在深圳市教研室的精心組織下,XX老師和白晶老師帶領我們從宏觀到微觀認真學習了“20xx版新課標”。兩位老師再次強調了新課標帶來的變化,我在這次學習中也有了新的提高和新的認識,要清楚明晰了以下問題:一、語文學段明、暗線
在20xx版新課標中,語文課程學段要求以“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四大核心素養為暗線,以【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四類典型的.語文實踐活動為明線,雙線融合呈現目標內容。
二、語文學習任務群
語文學習任務群是由若干同類任務的學習單元組成的課程群組。每個學習單元以學習主題為統領,以學習任務為導向,以學習活動為載體,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資源和學習評價等關鍵要素,打通課程內容、學生生活和語文實踐,追求語文課程促進學生成長的綜合效應。小學語文課程包含三個層面的學習任務群,第一層是基礎型學習任務群,包含“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一個學習任務群;第二層是發展型學習任務群,包含“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三個學習任務群;第三層是拓展型學習任務群,包含“整本書閱讀”“跨學科學習”兩個學習任務群。
白晶老師以各種主題的單元、各種題材的文章為例,深入淺出地示范了語文學習任務的設計,特別強調了語文學習任務一定要讀寫結合,體現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的特點。
三、中段表達與交流
XX老師是全國習作訓練方面的頂級專家,他帶領我們再次細細研讀課標的“表達與交流”部分,告訴我們要明確表達類型,強調表達意愿,重視表達情感,遵循“快樂為首”原則。何老師認為,在起步階段,鼓勵在閱讀中積累就好,邊讀邊寫,讀寫共進。何老師介紹“百字作文天天練”“學生自改”是極好的方法。對于這一點,我是非常認同的。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也是很重視學生的自評互評,而且實踐證明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何老師反復強調,我們要重視課內習作指導,全年16次,一次都不能少!不能用講評代替作文指導!何老師提醒我們,老師要注意統篇教材作文科學設計的決定性三要點:教材訓練點、寫作支撐點、教學著力點,支撐點要轉化為可視化、真實性、能參與的情境,確保作文有真實的情境、有具體的任務、有集中的思考、有明晰的讀者、有過程的推進,讓寫作關閉美顏依然美美的。
學而不思則罔。在接下來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將博觀約取,學以致用,有的放矢轉化“他人經驗”為自身實踐基石。
學習《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篇12
綠樹濃陰夏日長,在這樣一個如水的夜晚,打開XX教授的講座,聆聽溫教授對于新課標的解讀收獲匪淺。
溫教授開篇用風趣的語言告訴我們,也許課標不是最完善的,但它卻能為我們的教學提供指導,我們的教學是需要課標的精神去引領的。確實如此,面對紛繁復雜的國情、情況多樣的學情,我們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因時而為,因勢而行。在雙減政策之下,如何讀好新課標,既要讓學生考得好,又不能教那么死,這也是時代給我們青年教師的一道考題。
新舊課標之間,更多的是一種銜接。日趨完善的概念提供了一個指向性的'空間,更多的是需要我們循序漸進用好統編教材,在教學過程中一步一個腳印落實這些內容,這才是尤為重要的。新課標提出了一個很高的站位,那就是“立德樹人”。語言是民族文化構成的主要載體,文化的血脈和DNA都體現在了語言之中。新版課標把之前所說的“語文素養”這一概念改為“語文核心素養”,概念更明確、定位更清晰,讓“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在教學中潤物無聲。
其次,對于整本書的閱讀,溫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中國人讀書最好的時間在小學,而我們在這個階段更應該給學生以引領,教給學生一定的方法,要讓學生有自己喜歡的書單,引導他們在整本書的閱讀中培養耐性。因趣而讀,讀中尋味,張弛有度,快樂讀書!
整場講座與我而言也是潤物無聲,在一些自己做的不夠到位的地方我也將繼續探索,在學習的路上一往無前!
學習《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篇13
在這次教學中,我對于小學語文新課改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在《新課標》中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
“核心素養”在實踐活動中得以培育,“實踐”在具體情境中得以開展。缺乏學習情境,實踐活動就是沒有依托,素養也就無從談起。知識不根植于情境,就是抽象的,孤立的、靜止的、僵化的,就不會在學生的身體里生根發芽,這樣靠機械記憶習得的`知識很快就會被遺忘,或無法被運用。
思維能力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聯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等認知表現,其主要包括直覺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
審美創造是指學生通過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語言文字及作品,獲得較為豐富的審美經驗,具有初步的感受美、發現美和運用語言文字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是一個整體。語言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語言發展的過程也是思維發展的過程,二者相互促進。在語文課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創造、文化自信都以語言運用為基礎,并在學生個體語言經驗發展過程中得以實現。脫離語言文字的實踐來談核心素養的培育,就如同空中樓閣。
【學習《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學習心得體會02-1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06-09
學習《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12-05
學習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06-11
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解讀心得12-18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最新03-27
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解讀心得范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