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語文教學心得體會模板錦集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么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語文教學心得體會模板錦集,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于語文教學心得體會模板錦集1
在小學六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應該體現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個性融合,師生能夠共同享受愉悅、享受自由、享受人生,六年級的語文課堂應該是充滿詩意、生機盎然的。但是,綜觀今天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的現狀不難發現,教師仍然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甚至有種愈演愈烈的發展趨勢,小學語文教學的詩意和魅力在逐漸喪失,其結果是學生失去了自己的個性,學生的語文素養不能得到提高。在閱讀課上,很少有學生能夠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在作文課上,很少有學生能夠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情感。那么,如何才能改變這種現狀,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高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呢?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提出以下六點經驗和體會。
一、尊重學生,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
六年級的學生處于小學階段的末期,即將踏入初中階段,學生的身體和心理都開始發育,人格開始走向獨立發展,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把學生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教師只有尊重學生,學生才會認識到自身的重要性,才會更加親近教師,從而對語文學習更加感興趣,尊重學生對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還有具有重要意義。比如,筆者在教學生學習每一篇xx之前,都非常注重讓學生自己明確學習目標,讓學生自主創設自學情景,給學生創造一種自主學習的氣氛,從而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能夠自主參與到學習中去。在課堂上,對于那些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就能解決的問題,教師應該讓學生自主解決,例如,碰到難以理解的字詞,就應該讓學生通過等方式解決,這樣對于加深學生的印象、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具有重要意義。
二、教學生學會進行知識積累
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性、工具性的學科,所以積累是語文學習的基礎,教師應該教學生學會進行知識積累,加強語文知識的積累,首先應該重視讀。早上或者上課之前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大聲朗讀需要背誦的課文、古詩、名言警句等;課外閱讀也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師應該給學生指定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經典名著,讓學生在課后進行閱讀;此外,教師還應該教學生把平時看到的好的句子和段落摘抄到集錦本上,在課余時間進行反復朗讀和背誦。
其次,教師還應該重視學生的寫作能力。寫作能力的提高也是一個過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事情,所以教師應該幫助學生積累寫作水平和寫作素材,可以通過讓學生每個周寫幾篇隨筆、在作文課上加強對學生的指導、讓學生創建自己的集錦本等方式加強學生的寫作積累。
關于語文教學心得體會模板錦集2
放棄了學校組織去游玩的機會參加了廣西小學語文教學展示觀摩活動,這一天半的時間里,我們欣賞了這個會場11名教師的精彩表演。他們帶來的課型有別,風格各異,卻是各有千秋,精彩紛呈,他們那種大家風范,那種信手拈來,那種自然而然的教學風格、那種充滿感染力的語言、那豐富的文化底蘊讓我如飲甘霖,如沐春風,也使我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寫下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開幕式時朱老師說的語文課要追求真實、真切,要讀懂教材、學生和課堂,把思想高度提高一些,問題放大點,辦法多一點,交流多一點讓我印象深刻,聽課時帶著這些觀點仔細觀摩,每堂課確實做到了真實、真切,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放飛自己的思維,讀出了自己的體會。
二、明白了要上好一堂好課,前提是老師要讀懂甚至熟透教材,設計出一份好的教學設計。其次要時刻關注學生,認真聆聽學生的發言,并及時作出評價和指導,這樣,不僅鼓勵了學生,也能使更多的學生獲得有效指導。最后要充滿激情、自信低地把握課堂,把握預設與生成,善于撲捉課堂中的閃光點。我想,這也是同樣課文,不同老師上出風格迥異的特點吧。
三、更區別了各個年級的教學標準,這些觀摩課,很多老師課堂上都注重學習生字詞語,或把識字滲透其中,例如《金子》《懷素寫字》知道識字的重要和讀好書讀熟是前提。其次很注重品讀,品詞、品句、品段。例如《黃鶴樓送別》,毛老師讓學生通過“您”“夫子”“譽滿天下”“兄長”等詞體會句子意思,從而體會整段的感情,并讓學生把不舍、敬仰、深情厚誼讀出來。學生品得真,讀得好。還有《最后一頭戰象》時劉老師在指導學生品讀“莊嚴離去”時也非常地感人等等。很多老師朗讀水平高,范讀很精彩,讓我再次汗顏,下決心加強自己的教師的基本功。還有的老師更是注重學生的積累,并通過讀寫結合達到了學以致用。印象最深的是《四個太陽》和《花鐘》這兩課。 四、了解了第一課時的定位和教學策略。 ……
這樣觀摩的機會平時太少了,感悟太多,夜已深,就此先擱筆吧。總之,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我將以此為動力,腳踏實地面對課堂,不斷充實自己,為做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而努力。
關于語文教學心得體會模板錦集3
一、關注學生需求,尊重學生個性
關注的心理基礎則是尊重,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體體現,是社會交往中的素質要求,是誠信、關愛、協作等品質的形成基礎。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前言部分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正是老師把學生的學習過程看作是它“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學生的學習不是他個體的獨特行為,而是建立在師生間、生生間中的一種互動行為。就目前國內學生而言,學生獲取知識的最佳途徑是在課堂中。教師是課堂活動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師生的關系由以前的上下級關系變成平等關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做到充分尊重學生。教師尊重學生,是實行新課程改革的關鍵所在,不能尊重學生,就無法實現有效教學。古人常說的“師道尊嚴”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解釋,即有“尊嚴”的是知識,而不僅僅是早一點掌握知識的人,教師不應該僅僅停留在“陽光下最燦爛的職業”這一光環下沾沾自喜,而是要平和心態,平等尊重,只有尊重學生,才能切實地關注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關注學生的情商,才能真正的接近學生,使每一個教學環節能夠在學生身上發生作用。我始終認為,課堂不僅是教師展示自己才華的舞臺,更應是學生表現自己思想和才智的劇場。從這一點出發,我們的教學,就應該克服一“灌”到底,一唱“終”場的做法,而要把較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有思考、探究和表達的機會。 我在語文教學時十分注意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讀,鼓勵學生求異、求新,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努力尋求獨特的認識、感受、方法和體驗,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過程,從而體現出學生的首創精神,尊重學生和學生間認知上的差異,尊重學生和學生間情感上的差異,尊重學生與老師、作者間的差異。我曾經教過一個學生小沈,語文基礎差,而且很調皮,老師上課他總不愿聽,我從發現他的優點入手,尊重他,表揚他,鼓勵他舉手發言,結果他對語文的興趣日益濃厚,經常看課外書籍,中考語文考了118分,有效教學在他身上得到體現。
二、多積累,重運用,夯實語文基礎
初中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打好語言基礎,使學生正確的理解祖國的語言文字。語文最重要的基礎,是語言的積累;語文最基本的素養,是語言的運用。只有夯實認字、組詞、造句的基礎,才能構建、組段連篇、成文的語文大廈。積累,首先要積累字詞。就目前農村初中語文教學而言,重人文,輕工具的現象比較嚴重,不少學生常見常用的字詞不能掌握,語文基礎非常薄弱,這將根本無法形成語文能力。其次,要積累詩文。“腹有詩書氣自華”,熟讀、背誦一定數量的經典詩文,對于增強語感,提高語言表現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后還要引導學生學會生活積累、思想積累、創新積累。“生活積累”指的是深入觀察生活,積極體驗生活,關注社會熱點,體察世態人情;“思想積累”指的是養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辨的習慣,拓寬自己的認識空間,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創新積累”指的是在積累過程中,善于生疑、質疑、釋疑,鼓勵學生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對身邊的生活和周圍的事物,學會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去分析思考,達到更高的層次的積累。積累的目的在于運用,在于提高語言修養,讓字詞、詩文的積累,內化為自身的語文素養,從而豐富自己的生活,健全自己的人格。
我們知道,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能力的提高是以一定的知識為基礎的。具體到語文教學上來說,語文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而要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首先就要打下堅實的語文素質基礎學好語文知識。因此,我在語文教學中,非常注重落實各項語文知識,以便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打好基礎。我是這樣做的:采取分階段、分步驟、分類、分點的方法進行。七年級時,我在教學過程中,比較注意復習小學已學過的語文知識,并結合單元教學,介紹和講解語文知識有哪些類別、哪些知識點;到八年級時,有意識訓練學生在閱讀課文時找出相關的語文知識,并分類歸納,讓學生在“找”的過程中熟悉和掌握各項語文知識;到了九年級時,由我作示范,再讓學生分類歸納,進行各項語文知識的梳理。這樣,學生不僅能夠熟練地掌握語文知識,并且還能了解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事實證明,準確掌握語文課中所涉及的各項知識,有利于進一步實施語文素質教育。
三、選擇可行教法,提高學生語文素質
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與老師辛勤的教導和采取可行的、適合學生特點的教法是分不開的。在語文教學中,我非常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力求讓課課都有新鮮感,堂堂都有誘惑力。 首先,不同文體的課文采用不同的教法,有時同一文體的不同課文也采用不同的教法。例如:《春》和《濟南的冬天》都是寫景抒情散文。我在講朱自清《春》時主要是采用“朗讀體會法”。如:在講“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時,為了讓學生體會“鉆”字用得好。我先讓學生省略“鉆”朗讀(小草偷偷地從土里出來),后全讀(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比較二者的'效果。學生認為有這個“鉆”字好,我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朗讀思考:“鉆”這個詞用得好,好在哪里?讓他們明白用了這個詞,不僅把小草擬人化了,而且還透露出小草頑強的生命力。在教讀《濟南的冬天》時,我采用了“討論歸納法”。如:課文最后一段中的“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其中“不忍得”用得好嗎?我是先讓學生相互討論,后舉手發言,最后由我或學生盡量采用同學們的意見來歸納:這三個字將水人格化。水是那樣的多情,為了水藻的綠,為了垂柳的倒影,到了冬天仍然“不忍得凍上”。事實上,這樣的教學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不同年級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即使同一年級不同班級的學生其教法也不完全一樣。如訓練七年級學生閱讀xx時,我是先出好題目,然后有針對性地帶學生進行分析,而在教八年級學生閱讀xx時,我多數情況下是鼓勵學生自己出題目,自己品析xx。到了九年級,在分析xx時,我是放開手,讓學生自己做,我只是一個適時點撥的“引導者”。
四、讀寫結合,相得益彰
我認為,在語文學習中,閱讀的過程是“吸收”的過程,寫作的過程是“傾吐”的過程。閱讀過程是學生理解感悟xx的過程,寫作的過程是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思維訓練的過程。閱讀和寫作是互為逆反應的東西:閱讀,是別人寫好的xx我們去讀;寫作,是寫好xx讓別人來讀。閱讀對學生的寫作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反過來,寫作又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閱讀。課文是學生寫作的最好范例,學生通過教材中課文這一范例,可以找到很好的寫作范本和素材。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我經常將“讀”與“寫”有機地結合起來,在閱讀中給學生以寫作借鑒,在寫作中促進閱讀。我還經常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這方面的體會,在閱讀教學中注重與寫作的聯系,在寫作教學中又注重聯系參考閱讀過的課文,讓課文成為學生寫作的最好范例。
關于語文教學心得體會模板錦集4
課堂上充滿著流動的陽光,平等、和諧與交流共存,發現、挑戰與沉思同在,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這樣的教學,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師生的情感與個性融在其中,現實的生活進入課堂,學生在互動中求知,在活動中探索,既輕松地掌握了知識,又潛移默化地培養了能力,學生的綜合素質有了質的提高,語文課堂真正煥發出它應有的活力,課堂教學效率也大大提高。
一年級的孩子們就像一張白紙,純潔而無暇,他們需要老師最無私的關懷和愛護,我們只有用我們滿腔的熱情去愛護每一個孩子,用我們無私的真誠去培育他們健康成長,這是我們的`責任! 宋曉丹老師重視了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朗讀訓練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朗讀是語文教學中一項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從而達到閱讀教學美感,樂感,語感,情感的和諧統一。朗讀本身是一種有聲語言的藝術,學生只有在讀懂的基礎上,才能有感情朗讀。
情感并不是一件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說有就有,說無就無。它需要感染,需要激發,它具有共鳴性,它可以隨著環境氣氛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在感情朗讀課文時,創設一定的情境,渲染適當的氣氛是非常必要的。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需要與興趣的教學,只有能夠帶給學生理智挑戰的教學,只有能夠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的教學,也只有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才能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得到根本改變,使語文課堂成為探究課堂,充滿生機,充滿生命活力。
【語文教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語文教學心得體會05-13
語文線上教學培訓心得體會01-11
中職語文教學心得體會06-29
語文教學心得體會范文04-26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體會05-09
語文教育教學心得體會11-15
語文教學的心得體會范文11-15
語文教學實習心得體會04-06
關于語文教學心得體會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