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時代楷模黃大發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有了一些收獲以后,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時代楷模黃大發先進事跡心得體會,歡迎閱讀與收藏。
時代楷模黃大發先進事跡心得體會1
“我的生命在其(去)哪一天,就干其(去)哪一天。不驕傲,不自滿,再多的困難我都不怕。只要人民能得到好處,我愿意用命來換......”
《榜樣6》錄制現場,一個并不算高大的的身影,在初心臺前宣讀著自己的《入黨志愿書》,聲如洪鐘,鏗鏘有力。
即便操著一口不易懂的貴州話,現場的每一個人還是被他的情緒所感染。
他便是用36年時間,在懸崖峭壁上鑿出9400米“救命渠”的黃大發。
他是“七一勛章”獲得者,是“時代楷模”,是“感動中國人物”,是“最美奮斗者”......
而在這些閃耀的榮譽之下,他也是————
團結村的老支書,永遠的共產黨員,以及,一位可愛的“80后”。
走路兩步并作一步、上臺階小跑著......如果無人告知,很難相信眼前這位精神抖擻、步伐穩健的老人家已經86歲。
“老支書修渠這么多年,上上下下,已經習慣了。”同行的團結村村民說————他們都是黃大發看著長大的,兩位稍年長一些的村民還曾跟著黃大發一起參與修渠工作。
即便已經卸任村支書近17年,大家也依然親切地稱呼他為“老支書”,因為他帶領著村民們一步步走出了曾經貧窮、困頓的`生活,讓村民們過上了有白米飯吃、有水喝的日子。
現在的團結村,彼時的草王壩,曾是遠近聞名的窮村子。
“‘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沙,過年才有點米湯喝。’那時候的草王壩,沒水、沒電、沒路,群眾一年到頭吃苞谷飯。”黃大發這樣說道。
草王壩屬于喀斯特地貌,海拔1250米,山高巖陡。雨水剛一落地,就順著空洞和石頭縫流走,很難留存。村民經常要走兩三公里才能找到一個河溝,來回走兩個小時挑水吃。
“第一遍淘米洗菜,第二遍洗臉洗腳,第三遍喂豬喂牛,一盆水,村民要用三遍。”
水,是草王壩人的窮根,也是他們日日夜夜的期盼。
1995年,一條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的水渠竣工。
這條由黃大發帶頭開鑿的、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大發渠”的天塹之渠,跨過了3個村、10余個村民組,不僅解決了數百戶村民人畜飲水難的問題,還滿足了田地灌溉用水等,徹底結束了草王壩滴水貴如油的歷史。
渠修好后,黃大發又帶著村民們改造了400多畝梯田,種上了水稻。此后,即便遭遇旱情,有“大發渠”的滋潤,村里的水稻也能保證豐收,徹底實現了“旱澇保收”。近些年,隨著產業發展,更是形成當地特色品牌————“天渠大米”。
“1996年通電,20xx年通路,現在我們家鄉正在修高速路,明年就完成了!”黃大發驕傲地說道,言語之間滿是欣慰————那個他為之奮斗了一輩子的村落,已經脫貧摘帽,正大踏步走在鄉村振興的路上。
時代楷模黃大發先進事跡心得體會2
“這個是杜富佳,杜富國的姐姐,現在在貴陽。”“這個是山東電視臺的記者,她之前來采訪過我”......在讓記者輸入自己的手機號后,黃大發開始邊翻手機里的通訊錄,邊向記者一一介紹。
“您記性真好!”“那是,我記性好得很!”看著記者震驚的眼神,黃大發有點“小傲嬌”地說道。
生活中的黃大發,就如同鄰家的老爺爺一般,真實、質樸、親切、可愛。
“吃飯沒得?不拍了不拍了,先坐下吃飯。”
“我不累,我不累,你們辛苦了。”
看到記者吃飯時候還在拿著照相機拍照,他會招呼記者趕緊入桌吃飯。
緊張錄制之余,面對記者的詢問,也一直表示狀態良好。
交流過程中,黃大發會提出殷切期望,“要好好工作,精益求精”“要多傳遞好人好事,要講好我們的中國故事”。
也會叮囑記者“要好好吃飯,注意身體”“找朋友不要慌,要合適才行,要對你好”......如同家里的長輩,言談間盡是關切。
聊到興起時,甚至還老頑童般地跟記者比起了手勁。那雙手握起來溫暖、有力,手上的“一溝一壑”都是常年勞作、開渠墾地的見證。
《榜樣6》錄制結束的第二天,一行人就要返回貴州。臨別的時候,黃大發反復向記者發出邀請:“一定要來看我,一定要來找我耍哈!”
我們一定會去看您的,看看您生于此長于此奮斗于此的`團結村,走走凝結您畢生心血的“大發渠”,嘗嘗清冽的泉水和它孕育的“天渠大米”,最后,再聽您跟我們講講共產黨員的精氣神!
時代楷模黃大發先進事跡心得體會3
“要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
“不要為自己著想,要為人民著想。”
“做每一行事我們都要帶頭。”
“我們作為一個黨員的話,就是要多做事,不管你怎么說,如果一件事沒做,就沒得意思。”
這是記者問到黃大發對青年黨員有什么寄語時,黃大發提到的。
而實際上,這也是這名有著62年黨齡的老黨員一直踐行著的初心與擔當。
在那個物資緊缺、技術落后的年代,“大發渠”的開鑿可謂困難重重。一錘錘鑿、一釬釬撬,前后兩次動工,跨越整整36年,最終引得活水來,憑的就是“一錘一釬干革命,愚公移山志如鋼”的精神,靠的就是“我們共產黨員不講虛的,就是要帶頭干,干出來讓老百姓看到”的勁兒。
1958年,黃大發被推選為草王壩大隊長,次年,24歲的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我決心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電。”這是黃大發當時立下的“軍令狀”。雖然在村民看來無異癡人說夢,但黃大發心里卻有底:“草王壩缺水,但幾公里外的野彪村水源富足,只要劈開阻隔兩村的靈寶山,水就能流進草王壩。”
那個時候,一千五百公里外的河南林州“紅旗渠”工程火熱進行,黃大發備受鼓舞,第一時間響應號召,帶著鄉親們開始修建草王壩的“紅旗水利”,計劃將附近一條水量豐富的螺絲河水引進村里,工程總計15公里。
“我們修的渠一開始也準備叫‘紅旗渠’。”一位村民笑著說。
不過草王壩的“紅旗渠”最后以失敗告終。
“那個時候不懂技術,測量豎起竹竿用眼睛瞄;沒得水泥,溝壁直接糊上黃泥巴作數,錘子鋼釬靠蠻力鑿,進度特別慢,洪水一來,溝渠被沖得稀巴爛......修修補補十幾年,辦法想盡,可水就是進不來。”
“我當時很難過,但我覺得,我們黨員必須遇事堅定,不能動搖,渠總有一天要修成功。”黃大發并沒有就此被嚇倒。
1992年春天,修渠工程再次啟動。因為有上次的失敗,村民們對這個修了十幾年都沒修通的水渠還是持懷疑態度,黃大發堅定地回應:“我是黨員,我是拿生命去換水,我用我的黨籍來保證。”修渠開始后,從材料運輸到實地施工,年近六旬的黃大發總是沖在最前面。“那會兒我們就跟著老支書,早出工晚收工,穿草鞋上工地,手腳都磨出了血泡。”“遇到一些危險陡峭的地方,老支書自己綁著繩子就去干了......”
放炮需要的炸材,是他來回步行36公里到鄉鎮背回來的。筑渠需要的`水泥,是他親自到縣城“押運”回來的。有一次運水泥車行至半路突遇暴雨陷入泥潭,黃大發擔心水泥被偷,硬是在水泥包上睡了一夜。
如今的“大發渠”已是熱門景點,渠道邊上修建了木棧道,黃大發的老房子也被改造成“黨代表工作室”,各地前來參觀學習的人絡繹不絕。
“我接待我們的游客,能講一下我們修渠的故事,講一些共產黨人的精神。我很高興啊!”
時代楷模黃大發先進事跡心得體會4
1992年底,新上任的鄉長商順模十分奇怪,為何草王壩村一半以上的戶數姓徐,這么多年卻選擇一個姓黃的人做支書? “是公心!”每每談起老支書,70多歲的老黨員徐開倫都豎起大拇指。“對他來說,公家的事怎么硬都行,自家的事怎么軟都成。”遵義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吳剛平跟黃大發打過幾次交道。
計劃經濟時代,農民頭上壓著糧、油、煙、豬、人五大指標。“鄉、村干部為了完成任務到農戶家里牽牛牽豬、揭瓦拆房比較普遍,黃大發不肯這么干,在鄉里是有名的‘刺頭’,敢對我和書記拍桌子。”商順模說。
修渠那幾年,車子拉來的水泥堆得像山一樣高,車廂里灑落一丁點,黃大發都要清掃入庫。有一次老伴兒掃了多半碗水泥,想著補補家里破損的灶臺,黃大發一把拉住。“那是我第一次看見父親對母親急吼。”二兒子黃彬權說。
“那時候買炸藥水泥,過他手的錢有二十來萬,硬是沒出過一分差錯。”往事歷歷在目,村里的老會計楊春有拍著手說,“摳啊,他真的是摳得很。”修渠時工地上天天要錢付賬,三天兩頭倆人就往鎮財政所跑。住,3塊錢一晚的旅社;吃,就將就一碗飯,不然就一塊泡粑。
“溝是我修的`,我放心不下,隨時都牽掛著。”時光逝去,但初心不變、本色不改,退職后黃大發仍然帶領村民修溝補渠。“只要是黃支書帶頭決定的事情,我們二話不說就跟著干。”一呼百應,村民們將渠取名為“大發渠”。
2014年10月,照習俗,黃大發提前一年過八十大壽。問他有什么愿望,他說:“活了80歲,最遠的地方就去過遵義市,我想有生之年去省城看看。”
去省城的當天,黃大發和妻子特地穿了一身新衣服,帽子洗得一塵不染。陪同的鄉干部徐飛還沒到,老兩口就早早等在路邊。
到了貴陽,黃大發既沒去景點,也沒去商場,而是要求直接去省委。“老支書在省委有相識?”徐飛心里一陣嘀咕。進了省委大院,黃大發卻不進大樓,根本沒有找人的意思。“就見他挺起腰,注視著大樓,還有遠方飄揚的五星紅旗,一言不發......”
這是一個老共產黨人的初心!在黔北深山當了幾十年村支書的黃大發,在耄耋之年,想來省委看一眼,看看黨組織到底是什么模樣。
當天,黃大發就回草王壩了。回途車上,徐飛問:“老支書,落心了沒得?”
“落心了。”
多少年滴水貴如油,如今一渠春水流入草王壩家家戶戶。
多少年天黑孤村閉,如今這里夜晚如同掉下星星一片。
多少年山深人絕音,如今通村路將草王壩與外面緊緊相連。
青山不負英雄志,流水有情入心田,奔騰不歇的渠水悠悠長長,拍得懸崖直作響,崇山峻嶺再難阻隔。陽光下的草王壩,像一只振翅欲飛的雄鷹。
時代楷模黃大發先進事跡心得體會5
黃大發,男,1935年11月生,中共黨員,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
他一心為民、埋頭苦干、百折不撓。為解決草王壩村山高石多、缺水嚴重的問題,他帶領村民歷時36年,靠著鋤頭、鋼釬和鐵錘,建成一條跨3座大山、大小9個懸崖,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的“生命渠”,兌現了“水過不去、拿命來鋪”的錚錚誓言,為改善山區群眾用水條件、實現脫貧致富作出巨大貢獻,被譽為“當代愚公”。他堅守初心使命,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無論是在村干部任上,還是離任后,他心里始終裝著群眾,千方百計帶領村民發展生產。村里缺什么,他就帶頭干什么;群眾期盼什么,他就謀劃推動什么。村里通水后,他又先后組織了通電工程、通路工程,徹底改變了村民用電和出行問題。他說:這是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在黃大發精神的'感召下,近年來,村“兩委”班子帶領村民發展中藥材,種有機稻米、有機高粱,發展精品水果產業,養殖肉牛、生態豬、蜜蜂等,群眾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20xx年底,該村順利脫貧出列,全村建檔立卡人口全部脫貧。
曾榮獲“全國勞動模范”、“時代楷模”等稱號。“七一勛章”獲得者。
【時代楷模黃大發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關于黃大發先進事跡心得體會01-17
學習黃大發先進事跡心得體會01-17
時代楷模先進事跡學習心得體會12-11
黃大發事跡介紹11-25
黃大發的優秀事跡02-14
學習貴州遵義老支書黃大發先進事跡心得體會12-21
時代楷模先進事跡材料(精選8篇)08-10
關于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跡03-24
時代楷模先進事跡材料(通用9篇)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