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0篇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你想好怎么寫心得體會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
今天參加學校疏簾淡月漢服社辦的中國傳統知識競賽的決賽,雖然只是一個很小很不值一提的活動,本來也是抱著分享不去爭什么的態度去的,但是之后卻是因為現場的情況氣氛還有各種問題把心情搞砸了,最重要的,想想,可能就是言不盡意與詞不達意都是讓人很痛苦的事情。每個部門或者社團承擔一個活動要辦好都不容易,我也曾經這么過來的,所以那些小問題可以忽略,只是希望,大家,尤其是作為志于傳播傳統文化的同學們,記得擺正好自己的心態,人不可無傲骨,但不可有傲氣。
正因言不盡意,想好好整理下自己的講稿,也是了了一顆對傳統文化愛得深沉的心。
首先,感謝主辦方給了這樣一個平臺可以認識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我能進入決賽,是一種僥幸,但僥幸,也是一種天意。
我選的是第一個題目,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落點在精髓二字,精髓的基本解釋為精氣真髓,比喻事物的精華部分,我個人不太贊同這種解釋,對于我們的傳統文化來說,經歷了幾千年的吸收和沉淀,到現在糟粕其實已經很少,我更愿意將其理解為靈魂,也即我們傳統文化的靈魂所在。那么,靈魂在哪里?我們可以把文化分為有形和無形兩個部分,有形的物質和無形的思想,而文化的靈魂則在于其無形的思想層面,換一個詞,哲學。并不是我一人這么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一書中文化的靈魂直接指的就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還有后來傳進來的佛家等等,這些在現代都被籠統地稱為哲學。再論述到中國哲學的鼻祖,是哪里?可以比較東西方的不同,西方的東西好像就是在不斷地創新然后推翻前面的結論,但是中國不一樣,我們國家的文化就像金字塔一樣,從上到下,不斷增加;從古到今,不斷擴充。而金字塔的頂端應該算哪里?我想,當之無愧的當屬《易經》,或名《周易》。可能至今還有很多人都認為《周易》更多的是一本卜筮之學,是迷信。但顯然不是這樣的。以其第一卦乾卦來說(也許沒有背下來的必要,只是我背下來了,這里不管了),這一卦屬于大吉的卦,好像其中的利見大人啊,無咎啊,吉啊等等講的就是卜筮,你會遇到什么,你要怎樣面對,結果會是怎么樣的,跟算命差不多;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它更多的講的是安身立命出世處世的道理,比如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這句話就會被人拿來當座右銘或者拿來教訓晚輩,因為這是實實在在的道理。而且,這里面有很多都講的是象,系詞里面說,圣人是:仰觀于天文,俯察于地理,乃始作八卦,彖言乎象,爻言乎變,所以六十四卦里面有很多關于象的描述也是暗含著處世之道。
我想要強調的一點是,中國傳統文化是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的,之前有一些國學朗誦活動的普及就是很好啊,雖然說美國那些地方的教育是多么多么好,但我依舊認為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抓起的重點是要從小給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現在的人有好有壞,為什么我們會有好壞的概念,就是因為我們是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準繩的,如果什么時候這個準繩沒有了,我們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復存在了。為什么現在沒有以前那么多的大家,一是環境所致,二,還是環境所致,現在應該抓緊的還是精英教育,但是可惜上下不同體,社會太浮躁,但,大亂之世必有偉人出,也許是現在還不夠亂,也許,偉人還在成長。
對于某位菇涼提的問題,為什么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還在?用一句文言回答。我實在不知道你想要的答案是什么,我想說的是,文化的傳承和延續必然是以人為載體的,如果人都不在了,再牛掰的東西也只是個東西,沒有了創始者賦予它靈魂,就只是死物,死物如何延續?不才認為這就應該歸于中國醫學的作用,沒有中醫都活不下來!當然,真相不是這么詭異耍流氓的,只是我現在能想到的也只有一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因為代代人都有這樣的抱負,靈魂不死,故而永存!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2
觀看陳大慧老師講的《中國傳統文化圣賢教育》后,感觸很深,同時也深感自己傳統文化知識的匱乏,所以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一起觀看,重新接受圣賢教育,重新認識人類的瑰寶——中華傳統文化,這部紀錄片,通過大量的史料和事實,幫助今天的人們,認清楚、想明白,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把已經混亂和顛倒的,善惡、是非、美丑、智愚的標準,通通糾正過來。
在影片中陳老師講到《三字經》中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會背的人很多,但真正能理解的人卻很少。意思是凡是人他天然的那個人性,那個天性,那個人性是本善的,本來就是善的。善是什么呢?純凈純善,這是它的天性,自然的,道,人與生俱來就這樣。就像剛出生的嬰兒,就像一杯清水,無色,無顏色,無味,無味道,無嗅,也無這個氣息,沒有氣味。透明的,這就像人性一樣。人之初,性本善,天然的人性。
原本像一杯清水一樣的我們,現在卻面臨著重重“污染”,翻開報紙,打開網頁,天天充斥著我們視野的是:一件件罪惡的事件,一段段見不得光的丑聞,扭曲的價值觀,罪惡的金錢觀,老無所依,少無所養。為什么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的現在人們,精神文化卻如此的可怕。陳老師講到“茍不教,性乃遷”意思是假如你不教育他、不讓他保持他這個純善的人性的話,他那個剛出生的時候、從娘胎里就帶來的本善的人性啊就改變了,特別是傳統文化匱乏的今天,人們脫離了圣賢教育,拋棄了世界觀、價值觀,放縱了自己,丟失了本性。受電視、網絡、報刊雜志、周圍的朋友,周圍人的錯誤的價值觀、不道德的價值觀的影響,養成自私自利的性格,這已經成了很多人的通病,也是社會噬待解決的問題。
所以,現在的人們更應該接受圣賢教育,改變自己的錯誤價值觀與自私自利,多學習古人留給我們的傳統文化,接受真善美的教育。并且要拋棄一切雜念,真正的理解和體會傳統文化的精髓,其實這一過程并不難,只要我們善于學習,接受正確圣賢教育,拋棄太多的物欲和金錢觀,一旦這教育恢復,實現和諧社會、和諧家庭、和諧身心,絕對不難。現在的人欲望太重,每一個人都欲望熾熱,完全糊涂了,欲望把我們的心給包裹住了,像廚房里的燈泡一樣,被油煙熏黑了,到最后到廚房開燈跟沒開燈一樣了。所以我們要擦燈泡,先擦自己的燈泡,和諧自己的身心,擦一點亮一點,最后身心就光明了,一切罪惡、不和諧全都消失了。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3
《從中華傳統文化領悟學習之道》心得體會露天煤業財務總監、副總經理何宏偉給我們青工上一堂精彩而博學的傳統文化課從中華傳統文化領悟學習之道,通過古代學者的小故事及詩句來引導我們從學習的用途、如何學習、學習什么三個方面著手,讓我們懂得學習理念的內在重要性和外在表現性,讓我們青工受益匪淺。通過三個方面談談個人的體會
一、學習目的
在課堂上何總用四個方面來闡述了學習的目的:
1.學習是解惑的最有效方法;2.學習是實現個人抱負的途徑;3.學習是造就臨危善斷自信心的根本;4.學習是來源于自己的快樂。這四個方面也可以說是結合了我們青工本質思想做出的一個總結。時至今日,學習早已超出了傳統意義的讀書考證。旅游是學習,健身是學習,上網是學習,工作是學習,一種終身學習的理念正逐漸深入人心,學習也從單純的求知成了一種生活方式,但最終是要學以致用,探尋從辛苦中獲得的快樂與成果。
二、學習理念內化成為一種激情
學習需要一種態度。牛頓有過這樣的名言“你想獲得知識,你該下苦功;你想獲得食物,你該下苦功;你想獲得快樂,你也該下苦功;因為辛苦才是獲得一切的定律。”我們知道對于我們喜歡做的事情,時間是過得非常快;對于我們不喜歡做的事情,時間過得是‘一時三秋’啊。我們可以想一想,對于那些枯燥無味的、不喜歡閱讀的書籍,是不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呢?牛頓給學習的概念已經做一個總結,就是一個字“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所以,學習的苦與樂取決于對待學習的態度,如果把學習做為一種生活的方式,把學習當做生命過程去經歷,最終會把學習這種理念內化為一種激情,外化為一種習慣。做到快樂學習、輕松學習、享受學習,你還會覺得苦嗎?
三、學習是現實適應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前提
在當今信息更新速度非常快的環境下,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才不會被時代所淘汰。那應該學習什么呢?人的素養有三點很主要,包括:綜合素質、生存能力、個人內涵。
1.綜合素質
有很多朋友都對這個問題有所疑問,為什么有一些小學畢業或中學畢業的人會成為大老板或富翁,而有很多人卻上了大學還要給這些大老板打工呢?經過長時間的討論,重點問題停留在了綜合素質方面上。大家都經過了小學、中學、高中、大學的學習,可以說都掌握了一些學科的基本知識,但是進入社會后,在綜合素質方面上,我們卻遙遙不及這些人。因為這些人在進入社會的第一天起,就已經開始對綜合素質方面上有所磨練了。我們只有隨著社會發展的同時,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還要我們不斷的學習,這樣才能使我們更早地適應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
2.生存能力
結合當今社會現狀及企業情況來講,生存能力不僅僅是指我們手上的基本技能了,何總總結了做為露天煤業青工應該具備的生存技能。首先要掌握法律知識,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只有懂得行為規范,才能不逾矩;其次要懂財務管理知識,財是金錢和物資的總稱,財務管理教給大家的'是聚財用財理財之道,做企業也罷做事業也好,都離不開它;再其次要會人力資源管理知識,完成任何工作離不開人,如何做到“能位匹配”?如何評價員工的績效?如何使員工薪酬體現均衡性?這是人力資源管理所能告訴我們的;最后知曉相關聯專業,專業是由于社會分工而產生,但一項工作常常涉及多個專業,只有了解和掌握了一些相關專業的知識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把專業水平發揮到極致,不僅如此知曉相關專業還能建立全局理念。
3.個人內涵
強化個人內涵,就是強化個人修養,如同武林高手要練內功一樣。國學是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單純的說國學,乃獨指經、史、子、集部的語言文字經典訓詁學問。它不僅可以加強你對人生的認識,還可以提升你的個人修養。曾國藩曾說:“讀書以訓詁為主。”多看經典訓詁學問,可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對事物遵循過程了然于胸,穩坐泰山。正所謂“掌上握有千秋史,胸中自有百萬兵。”所以實現這高標準人生目標唯有學習、學習、再學習。
學習,我們可以解惑;學習,我們可以實現抱負;學習,我們可以擁有臨危善斷的自信心;學習,我們可以擁有快樂。雖然學習很幸苦,但是做為一種生活方式,它會實現我們高標準的人生目標。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4
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是什么?她由那些文化符號組成?她的主要外在表現在哪里?都值得認真思考。
不久前,一位知名教授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道和術,道家之道,儒家之術。從內容上看,很難判斷他說的對還是不對。
說他對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確實包含著道家、儒家思想,也有著關于道家之道、儒家之術的闡釋。
說他不對,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絕不僅僅是道家之道和儒家之術。其中還有更博大精神的內容和對人文、自然、宇宙萬物的精準解讀。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內容是包含了道家、儒家、佛家最高精神凝煉而成的抱樸守拙、清靜無為、天人合一,自然圓融、和而共生的精神境界。那是一種豁達、達觀、舍得、放下、循天理、重人倫、崇尚普惠、雨露均沾、包容、恩養、果報大善之念的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本質區別在于棄鬼神,而信人倫。將一切付諸神話色彩的信仰斥之為“怪力亂神”而崇尚自然。西方文化講以人為本,上帝造人。中國傳統文化講以家為本,家和萬事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伏羲、女媧人文初祖造人,人類造人。
中國傳統文化中釋道儒是其中主要內容。但道家之道是有的,儒家之術就不準確了。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何謂中庸?不偏不倚是為中庸。中正、公允、公平、公道,秉承天地之德是為中庸。而道家的道,是事物平衡之法,陰陽調和之術。也有著融和、平抑、取中的意思。我們中國的中,不是隨便叫的,這個中字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確定位,持中守正。
易經把事物形成乃至發展過程用一個周圓表述。
數數成像的概念12345是生數,67890是成數。生數和成數的契合點分別是5和0,恒居中位。河洛圖笈,白馬、神龜數據。頭1、6,尾4、9,左3、8,右2、7,唯獨沒有0和5。0和5在哪里?居中。中為土,中土即此域中之國——中國。
易經解釋世界講境域生成。原生態世界是虛、是無。無不是沒有,而是隱含無數生命體、生命基因、元素符號、各種成像因子。進入適當的土壤、遇到諸多適宜的溫度、濕度、養分、水分、各種氣候環境誘因,這才促成生命的誕生,完成從無到有的生命創造。就是無中生有。即:從無極到太極,然后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從而生生不息。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從無名到有名的過程就是一次生命創造的過程。從有名到繁衍生息乃至無限,即是母體孵化繁育的浩瀚過程。
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這兩個過程。將這兩個生成過程用一個字概括,就是“和”。與天地之和;與環境之和;與氣候條件之和;與生命基因之和。然后,和而共生,和而不同、和而共榮,世界乃成。
這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宇宙觀、世界觀。天人合一,是和天之德普惠世界,雨露均沾。和地之德包容萬物,恩養生命。和人之德,親近天地、親近自然、親近生命。人類只有和衷共濟,才能繼往開來。
中國傳統文化講和之道就需要遵循道家的剛柔相濟、陰陽互補。
中國傳統文化講和之道就需要遵循儒家的不偏不倚,公正無私。
中國傳統文化講和之道就需要遵循佛家的圓融一體,舍得、放下,慈悲為懷的博大胸襟。
偉大的中國傳統文化和之德、義之理,奧妙就在于此。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5
感謝院長給我們提供這次傳統文化學習的機會,感謝全院職工在我們學習期間辛勤工作,讓我們安心學習。下面匯報一下9天學習的體會和心得。
一、各位老師、義工從自身實踐和落實傳統文化,示范作用好。使每位學員有了一個很好的學習環境,有了學習的榜樣,如鞠躬、吃素、講話隨和等。大福地確實是傳統文化的示范基地。
二、自己的受益和體會。
50多歲了,在部隊25年的時間,接受過黨和軍隊不少教育,也有傳統教育,學習了哲學、政治經濟學,回想起來,這些對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影響較大。但社會上和軍隊內部有的現象,也是自己的疑惑,就是官當的越大,這些理論學習的越多,學習的層次也越高,可貪腐的就越嚴重,可以說理論學習和實踐完全背離。
自己也變得麻木,說麻木是對這些不正常現象思空見慣,從當初的氣憤,到后來的無視,甚至隨波逐流。反思一下,完全是自己的自私造成的,一是對壞的社會風氣默認了、明哲保身了,二是也伸手占點國家的便宜了,比如說:在部隊醫院,酒精、棉球、膠布開始需要什么拿什么,沒有感覺到。
但通過短短九天的學習,對自己有了很大的觸動,在以下幾個方面有大的受益:一是人不管學多少為人民服務的理論,如果潛意識里(思想深處)不扎根,是無濟無事的。這次學習深入了靈魂,對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深信無疑,建立了自己的信仰,今后必將深入學習和理解、傳播,不斷去落實。二是太上感應篇對我的警示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通過幾天來幾位大師的案例分享,以及回顧自己前半生的經歷和果報,(好的果報感恩黨和政府好的政策對家人和自己的護佑、聽家長老師的話得好報;聽黨的話得好報,不聽放任自己則有壞的果報)深有感觸,對父母、生靈、圣賢必需有敬畏之心,對自己有緣的人和事有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是律己的根源或者是保證。
三、做踐行傳統文化的使者。
學習傳統文化關鍵再做,不在說。
一是自己要按傳統文化的標準要求規范自己的言行,做到語善、視善、行善。播種福田。
二是傳播好傳統文化。
三是除正惡,不斷反省自己,懺悔自己,除不作惡。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6
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中國文化便一直熏陶著我們成長。當時間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砂粒,金子的本色才會如此燦爛;當貝殼的淚痕劃過最后一瞬間,珍珠的色彩才會如此耀眼;當六年的養分在體內積累,毛竹的生機才會如此蓬勃。正是由于歷史的洗禮,在漫漫的長河中,最后誕生了華夏兒女的獨一無二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的使命。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就要正確對待外來文化。現如今,知道重陽節的人越來越少,知道感恩節的人越來越多了;知道七夕節的人越來越少,而知道情人節的人越來越多了……對于我們先輩留下來的許多傳統節日,在我們當中的許多人都置之腦后了,這難道不是一種崇洋媚外嗎?這難道是我們口口聲聲說的責任感嗎?然而,我們身邊也有不少的人在為我們做榜樣。他們能堅守自己的信念,鼓勵人們學習繼承傳統文化,著名學者馬寅初不就是嗎?他積極倡導我們青少年應當多學習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雖然現在的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不能丟!因為我們是否想過,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否被他國文化所取代?這個答案無非是用我們的行動來回答。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要用行動來作為回答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繼續發展的基石;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共同保護,工同繼承的使命……
傳承中國文化,讓我們堅定信念,共創美好中國。昔往矣,若不是司馬遷瀝盡心血,怎會有《史記》這樣的千古佳作流傳至今,若不是李時珍跋山涉水,怎么會有《本草綱目》的。福祉遺留萬年,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么會有《石頭記》的哀婉催淚……看今朝,是誰苦心專研十余載,終便兩星成?是誰奮斗十八年,終抱金牌歸?是錢學森,是申雪與趙宏博。是他們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們能夠這般堅定,這般執著。
近百年來,由于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今,有的人“啃老”就像一只“吸血蟲”一樣,在吸食著父母長輩們的“血”。我認為這些人當中有一點共同的因素,那就是沒有繼承優秀的中國文化。東漢黃香年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己的體溫將父母的被子溫暖之后,再請父母安睡,在夏日時,自己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還有孔融,只有四歲就懂得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們,自己卻吃小的梨……這不正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嗎?
傳承中國文化,我們雖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能點亮一點星光;傳承中國文化,我們雖如綠葉,但能點綴整個春天;傳承中國文化,我們雖如一葉扁舟,但能驚動大海。朋友,讓我們一起傳承我們優秀的中國文化吧!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7
富而不樂,貴而不安。人生最難的不是奮斗,而是抉擇。這些都在于我們每一個人的判斷力、智慧以及不斷的學習,所以人要時時地停下腳步來思考,方向是不是正確,不能在“忙、盲、茫”中度過。在我們的人生中,處處都充滿了抉擇,從擇食、擇言、擇業、擇偶、擇友等各方面,都需要我們要有判斷力,要有智慧,而這些都歸于我們是否學明白了,不能因為我們自己退卻的心,消極的心,壞習氣而打敗自己,福田靠心耕,量大才能福大,大舍才會有大得。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倫八德:夫義婦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為首,我們就應該以身作則,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
人生當中有很多挑戰,改壞習慣的過程是不斷上進的,但不是直線上升,而是總會有很多波折的曲線上升。在我們平常處事行事的過程中,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確。“各自擇,天心地寧;各相擇,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少說抱怨的話,多說寬容的話;少說諷刺的話,多說真誠的話;少說命令的話,多說尊重的話;少說批評的話多說鼓勵的話。家里的每個人,都做好了,那這個家自然興盛,自然和諧。
[百善孝為先]張曉東老師什么是孝?如何行孝?有父母去奉養,又親爹、親娘可以叫,是一種人生的幸福,不能做“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后悔事。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故天經地義乃為孝。
并且我們中國人的孝并非愚孝,舜的故事告訴我們孝敬父母,不能讓父母難受,傷心,“大杖則走,小杖則受”的心靈才是對父母真正的孝順。
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今之孝者,立身行道,而揚名于后世。
[禮在人際關系中的運用]李越老師李越老師,聲音靈動如水,思想深刻有理,她告訴“禮”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重大作用。
“鞠躬”之禮,并非在于形式,而真正的是關乎行禮之人的內心是否恭謙,鞠躬之禮就是要告訴自己應該常處下,用來降服自己的傲慢之心。
有禮之人,禮可以成為他生命中的助力,而無禮的人,則是阻力。“禮者,敬而已矣”,有禮之人,為人真誠,可以得到長輩的幫助和提攜,因為人際關系就像一面鏡子,你對他笑,他就對你笑,你對他不友善,他也不會對你好,“而凡人之所以為人也,禮儀也”。
弟子規就是人生的交通規則,學弟子規的每一句,是學她每一句話后面的存心。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從行住坐臥處著手,吃、穿、思想、行為都要健康,我們每個中國人都要做中國的形象大使。
雖然離在南京上課的日子已經有幾天了,但當時的欣喜、感動、禮敬仍然歷歷在目,記憶猶新。從校園已經走出來一段日子了,剛開始的時候,總是懷念象牙塔里的單純的美好,懷念坐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的那種如沐春風的感受,懷念儒學社的同學們一起學習圣賢文化的溫暖,懷念著以前的一切,總是不想告訴自己要向前看,總是把自己蒙蔽在過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總是抱怨周邊的環境太過復雜,抱怨這個社會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繼續追尋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憶里,痛苦在現實中。后來有一次在網上碰到老師,跟老師說了一些目前的情況,聽了老師的開導,才發覺自己是多么的無知,多么的窮酸,也許這正是自己學習不扎實才有的后遺癥吧,在不遇到問題的時候,充滿自信的對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戰的時候,原來自己只是一個會選擇退卻的人,既沒有小隱于野的氣魄,更沒有大隱于市的心境,也只不過是俗人一個。幸好身邊還有老師和那么多同學,可以時刻幫我自省,帶我前進,記得老師說過,不管身處什么環境,只要內心安定,再大的阻礙都可以克服,再難的境地都可以游刃有余。所以非常感謝老師在我彷徨的時候給了我這次機會參加傳統文化的學習,提醒自己應該如何繼續以后的人生。
還記得那天剛到南京的傳統文化培訓中心地點的時候,已經是晚上六點多了,剛下車,就有一排的老師給我們真誠地鞠躬,微笑的給我們引路,為我們安排住宿。宿舍雖然只是簡單的上下床鋪,卻整理的非常干凈,腳臉盆、拖鞋、茶杯、曬衣架、一應俱全,擺放的整整齊齊。當輔導員老師帶著微笑,并鞠了一躬,叫了我一聲“解冉老師”的時候,我是多么的慚愧,看著老師的眼睛,清澈透明,只知道當時的感覺是那么的舒坦。我們用過晚飯后,隨老師去教室,觀看了知名古琴演奏家的雅致演奏,《高山流水》、《漁舟唱晚》、《陋室銘》、《一剪梅》、《平沙落雁》這些靈動、古樸的樂曲不斷從我們的耳邊響起,沁人心脾,余音繞梁不絕于耳,這些演奏家們時而獨奏,時而邊唱邊彈,他們彈唱自如,神情淡定,仿佛把我們帶回到了古代,一同感受伯牙和子期的真摯友情;一同來到劉禹錫的陋室,體會他“惟吾德馨”的精神氣質
時間很快在淡雅的演奏中結束,我們有序的退場,跟老師互道晚安后回到宿舍,發現床鋪已經為我們鋪好,在洗漱間各自用水,雖然人很多,但井井有條,相互恭敬有禮,笑容可掬。第二天早晨,大家都很早起來,老師在國旗下教我們做操,鍛煉身體,學習的人排滿了整個廣場,大家一起舒展身姿,享受早晨的陽光和空氣,所有的清新一直深發到了心底。早操過后,我們排隊走進教室,朗誦《弟子規》、《孝經》,聲音洪亮,響徹心底。晨讀過后,老師安排我們用早餐,餐廳并不是很大,人卻很多,但聲音不會嘈雜,不會發生插隊的現象,大家都井然有序,彬彬有禮,每個用餐的人心情都非常的愉悅,享受著這些美好。用餐過后,大家稍作休息后,就進入教室,聽老師們講課。這幾天的生活就在吃飯和聽課中反復著,但是沒有會覺得單調,因為有精神食糧陪伴在我們,有這些大德,大智慧與我們相伴,只會覺得生活中充滿了美好,充滿了人和人的友善。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8
在學校領導對新教師的關心和重視下,在路老師的率領下。我有幸于20年5月23日到5月27日參加在昆明舉辦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這次學習受益頗多,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有了一次深刻的了解。這也是一次文化大餐,豐富了大腦的知識。現將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感受如下:
學習傳統文化,讓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和諧快樂,這既是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原因,又是這段時間以來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收獲。以前,我們遇事很多時候都是根據自己當時當地的心情、情緒來處理面對的問題。如果我們學了傳統文化,有一顆寬愛地心,我們會在矛盾沖突發生以前有預見性地化解矛盾,無論何時,都可以以一份“共情”的心,從對方的出發點考慮問題,理解對方,從而更有效地溝通思想,解決問題。
《中庸》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講的是治學求進得道理。一個人要廣泛地多方面學習,詳細地問,慎重地思考,明確地分辨,踏踏實實地行。在工作中,如果我們時時如此,積極主動地工作。那么,我們的工作該是多么和諧愜意的一件事。因此,我們要把傳統文化學深,學透,學到我們的骨髓里,運用到我們的工作中去。
學習傳統文化,對于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用傳統文化中蘊涵的高尚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風尚,不斷提高人們的道德素質和文明程度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學習傳統文化應該體會到以下幾點:學會愛社會,愛祖國和遵紀守法、學會感恩、學會禮儀為先、學會尊重別人、學會廉恥、學會替他人著想、學會與人和諧相處等等。
希望中國的傳統文化越來越深入更多人們的心靈,走向大眾。帶來一個和諧的社會。走向一個美好的未來。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9
中國傳統文化燦若星空,有無窮的底蘊。她源遠流長,即從中國產生人類起就有了中國歷史,也有了中國文化。中國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遠、最穩定、最輝煌、最豐富、最發達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悠悠五千載,經歷了萌生期、形成期、確立期、繁盛期和總結轉型期幾大時期。在中國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時代,出現了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觀,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兩漢司馬談和劉歆的劃分,諸子主要為儒、墨、道、法、農、雜、縱橫、名家等,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理論的奠基石,深遠地影響著后來中國文化的發展。
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培養文化氣質,開拓我們的人生境界,并能啟悟生命的智能,發揮理性的功能。我們學習唐詩宋詞,我們誦讀名家經典,最重要的是我們要領悟這其中的民族精神。我最喜歡的莫過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化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由此可見一斑。其大意是天體運行體現剛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強不息;君子的胸懷像大地一樣寬廣,德行像大地一樣深厚,所以能滋長萬物,承載萬物,容受萬物。
在當今世界,無論是經濟發達的西方社會,還是正在崛起的中國,社會生活都面臨著過度物質化功利化的問題。作為社會精神支柱的人生理想,價值觀發生了偏差。然而人作為人的存在,還應是以智慧、德行和審美情趣為表現形式的文化存在。從這個意義上看,以注重心性,長于倫理為基礎特征的中國傳統文化能為現代人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啟迪。
在對待思想文化上,中國傳統文化,是千方百計限制思想自由,搞一言堂。要求民眾的思想,與官方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否則,則視為離經叛道。這使各種新思想新觀點難以發展。在社會矛盾的處理上,中國傳統文化崇高人治。以權力代替法律。司法不公的現象十分普遍。
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我還深深的感受到忠孝禮儀這四個字的重要性,最近北京電視臺的一檔節目吸引了我的眼球,叫做幸福秀,昨天播出的家庭故事叫家有四鳳。幾個兒女為了爭奪老人的財產來到了這個節目,老人已經是中重度的老年癡呆。目光呆滯的老人看著幾個兒女在臺上唇槍舌劍,自己全然不知。在陌生人看來,老人是特別可憐的,可是老人的幾個兒女臉上冷漠的表情,真是讓人們寒心。難道現實的社會真的事利字當頭嗎?你有沒有想過你在和誰談利益,是你至親至愛的娘啊,你有沒有想過,你的娘是怎么把你們四個人拉扯大的?孝順孝順,在孝順之前,是不是應該先做到順呢?
我聽過一句話,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忠是舍棄小家顧大家的大無畏精神。這個固然重要,但是,世界一直像現在一樣和平,不用我們拋頭顱、灑熱血,我們就多關心關心我們的親人吧。
我們都知道,老人老了,是沒有多大的用處了。但是咱們不能把它們當做累贅,他們是我們的寶貝。最值得珍惜的寶貝。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0
中華傳統文化是文明的結晶,通過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感想、體會頗深。
一是認識上的轉變。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只知道是儒家學問,還有些封建思想意識,認為學這些也沒有多大的用處,與自己的工作關系不大。然而,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為,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于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
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為我們后人所一一品讀,并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是學習的重要。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干,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干。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三是努力踐行。孔子在《論語》這部書中,教給我們很多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這些道理看起來很普素,這些辦法有時候在原則中透著一些變通。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什么是好事情,什么事情是壞的。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園長面對老師,尤其女性,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對員工提出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于承擔責任。
身為一名教師,在工作中一是要以身作則,身體力行。要求員工做到的,自己必須首先做到;要求學生不能做的,自己堅決不能做。要給學生做出表率,正確引導員學生的行為,樹立良好的風氣,只有員工心平氣順,工作才能有積極性,才能達到和諧共處,更好的工作。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0篇】相關文章:
中華傳統文化手抄報春節11-28
中華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及資料11-20
廣告設計中的中華傳統文化元素11-10
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02-25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6篇01-19
中華傳統文化手抄報關于京劇的11-20
中華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及內容資料11-20
中華傳統文化在幼兒教育的運用論文10-20
傳統文化相關雅思詞匯學習10-27
中華傳統文化手抄報三年級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