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詩詞教學培訓學習心得體會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詩詞教學培訓學習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詩詞教學培訓學習心得體會1
詩歌教學的重點是品味語言、體驗情感,適當傳授知識。基本教學策略是誦讀與鑒賞,即通過朗讀了解作品中的內容,初步感受詩中所傳達的情感,進而通過背誦來積淀語料、加深印象,最后要披文入情地進行鑒賞。
學習詩歌最基本的策略是誦讀,古人常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蘇軾也有三分詩,七分讀的說法。詩歌與韻律、節奏密不可分,在反復誦讀中讀出詩的節奏韻律,感受音樂美,體味詩人的情感。這里要強調的是誦讀時要使用普通話,以避免因方言造成字詞的誤讀并嚴重影響詩歌的'美感。
誦讀主要由以下幾個階段組成:
1、正確朗讀
該階段要求讀準字音,自然上口。課本中出現的一些生字詞和多音多義的字詞,教師要指導學生借助工具書讀準字音。另外,在朗讀時要做到不增減、顛倒、重復字、詞,力求讀順詩句以便更好地理解詩意。
2、流利朗讀
這是以第一階段為基礎,朗讀時做到語氣連貫,節奏分明,句讀清晰,沒有句中停頓錯誤,符合詩句節拍,句中停頓長短適宜,長短句能讀出應有氣勢,各種句式能讀出恰當語氣,并且能讀懂詩歌的大致內容。這是對詩歌內容的初步感知,不要求學生馬上讀出詩的全部內在涵義,[為您編輯]重點要求學生從字面意義上疏通詩意。這一階段是詩歌鑒賞的起點和基礎,是由詩歌的表層意義向深層含義的過渡。
3、有感情地朗讀,也稱為情讀
詩是心靈的燃燒,情感的噴發,古人讀詩時常常低聲吟哦或漫聲長吟。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毛詩序》),這正是領悟到了詩中情感后以移情的方式表達自己內心的激動。
詩詞教學培訓學習心得體會2
7月15日參加了宜賓市組織的研修學習,通過學習、交流,獲得了一些教學經驗,尤其是在古詩文鑒賞與解題方法方面有了較深刻的認識,現就古詩歌解讀與解題方法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古詩歌的解讀主要從形象分析、表達賞析、內容把握、語言鑒賞四方面進行。
一、形象分析
詩歌形象分析,主要是指對詩歌中意象的分析。意象是詩詞情感的載體,是指詩詞中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對象。
(一)形象的分類:
1、詩人自己的形象。詩詞這種文學樣式,偏重于抒情言志,為了便于抒發自己內心之情感,詩人詞家常常將自己融入詩詞中。如陸游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將自己年老體衰、壯志未酬卻矢志愛國的形象呈現在讀者面前。
2、詩詞中描寫的景與物,也就是詩詞的意象。在詩人詞家心目中,世間萬物——花草蟲魚、風雨霜雪、湖光山色、大漠孤城等等都可以入詩。如杜甫的《春望》中,草、花、鳥等景物都是形象(即意象),都傾注并融入了詩人無限的思想感情。
3、詩詞中的人物形象。古代詩詞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詩人詞家自己的替身,他們婉約地將自己與詩詞中的人物融為一體,表達出自己的精神面貌,如柳宗元《江雪》中的“漁翁”。
(二)了解物象的特定含意:要真正理解詩詞藝術形象,就必須了解古代詩詞中的一些特定的意象,因為這些意象通常表達固定的思想感情。例如,“折柳”是贈別的代稱,“月亮”是思念故鄉、盼望團圓的標志,杜鵑(子規)渲染的是哀怨悲涼的氣氛或思歸的心情,落葉的失意的代名詞,“征蓬”“孤蓬”“歸雁”是思念家鄉的寄托物,松竹蘭梅是高尚情操的象征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詩人的情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表達風格不同,再加上意象自身的多義性,鑒賞詩詞時不能生搬硬套、牽強附會,要仔細分辨、掌握分寸。如牡丹,一般都把它看做富貴的象征。然而,宋代詩人陳與義的“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清墩溪畔龍鐘客,獨立東風看牡丹”卻與眾不同。原來,詩人寫這首牡丹詩的時候正在浙江公干。當時,他的故鄉洛陽已經被金兵侵占,不能回去了,詩人只得獨立風中看牡丹,是借看牡丹抒發戰亂使自己游離他鄉、思念故鄉的深情。
二、表達賞析
詩歌表達賞析,主要是對古詩詞表達方式、結構技巧、表現手法、修辭技巧以及語音表達的賞析。
理解并掌握表達技巧:
1、基本的表達方式有:記敘、描寫、抒情、議論;
2、表現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托物言理)、欲揚先抑、欲抑先揚、以小見大、化虛為實、虛實結合、動靜相依、以樂寫哀、對比映襯、巧用典故、比興等等;
3、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雙關、對偶、夸張、借代、設問、反復等等;
4、語言風格主要有:樸實與華麗、含蓄與明快、文雅與通俗、豪放與柔婉等。
三、內容把握
這主要包括內容理解、情感體味、主旨領悟。
(一)內容理解:就是把握詩詞所敘何事、所詠何人、所寫何景等,有時也要求我們對詩詞內容的理解做簡單的推斷、概括、分析、探究等。要注意抓住古詩詞的特點來進行內容理解,平時有意培養古詩詞的語感,積累古詩詞相關知識。要注意詩詞題材的不同類型,不同題材的詩詞,內容理解自然不同。比如,邊塞詩以描寫邊塞風光、反映邊疆將士生活為基本內容。
(二)情感體味:即體會詩歌中所蘊涵的感情基調以及作者的情緒、態度、價值觀等。
古詩詞中常見的情感主要有:離情別緒(依依不舍、勉勵),寄情山水、田園(悠閑、傷感、喜悅、贊美、向往、隱逸),憂國傷時(借古諷今、同情百姓、為國擔憂),思鄉懷人,建功報國。
要注意了解詩人詞家的生平、思想、寫作風格和寫作背景,做到“知人論世”。如陶淵明向往田園歸隱之樂;王維的詩歌多是寄情山水之作;杜甫的詩作多是憂國傷時,同情百姓的疾苦;李清照后半生的詞作婉約凄切;陸游的詩詞多是抒發山河淪喪的痛苦和報國無門的孤寂;李煜的詞風多是頹靡傷感等。
(三)主旨領悟:即領悟詩詞里作品的思想,或者理解作品蘊涵的哲理。常見的.提問方式是“某句蘊涵了怎樣的道理”、“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么”等。初中階段對古詩詞主旨的領悟,主要集中在理趣詩詞、懷古詩詞、詠物詩詞中。理趣詩詞中,一般都有膾炙人口的哲理句,抓住這些哲理句,就能準確的領悟主旨了;懷古詩詞中,歷史故事、古人事跡,只是感慨的觸發點,懷古傷今、借故諷今才是他們的目的;詠物詩詞往往不是單純地描摹事物,詠物是為了抒情、言志。
四、語言鑒賞
詩歌語言鑒賞是詩詞閱讀的重要環節。只有準確理解作品的語言,才有可能對其進行更進一步的判斷、評價和鑒賞。語言鑒賞一般側重從煉字品析、語句理解兩方面進行。
(一)煉字品析
煉字品析,就是品味、分析古詩詞中用得精妙的字詞。古人寫詩,為了表達的需要,往往在遣詞用字時進行精細推敲和創造性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詞達到凝練精美、形象生動、含蓄深刻的表達效果。這種隊字詞進行藝術化加工的方法,就是煉字。要抓住所煉之字(即“詩眼”),探求該詞對突出主旨、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要注意煉字品析的“析”,不能憑空分析,泛泛地說用了什么修辭,說生動、形象、富于感染力等空話,要結合語境,分析煉字使怎樣的事、景、人、物、情更形象、更含蓄、更有意蘊等。
(二)語句理解 指詩人所描繪的景物的特點、詩詞意境、名句所展現的畫面等。
1、景物描寫: 即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它往往能給詩詞增添無限的意趣。大自然的花草風雨、鳥樹蟲魚等都是詩人愛寫的,詩人借助它們表現自己豐富的情感。要留意作者觀察景物的立足點和描寫景物的角度,如遠近高低俯仰的變化,景物所處的時空范疇。
2、意境欣賞:意境,是詩歌的靈魂。意,指作者的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繪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意境欣賞,包括描述意境、概括遠近氛圍、選擇意境相近的詩句等。我們在欣賞古詩詞時應力求進入意境。這就需要借助想象和聯想。要根據作品中所表現的部分去想象、意會那些沒有表現的景和情,體會其“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藝術效果。
欣賞詩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內容:用自己的語言把詩歌所營造的意境描摹出來;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些景物所營造的情境氛圍;根據這首詩情境氛圍的特點分析詩人的思想感情。
3、畫面描繪:就是發揮想象和聯想,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詩句中展現的畫面。這要求忠于原作,抓住主要景物,展開合理的想象與聯想,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語言力求優美。
培訓是短暫的,但收獲是充實的。我將繼續通過這個研修的大好平臺,不斷學習充實自我,爭取更大的進步。
詩詞教學培訓學習心得體會3
今天有幸參加了新教育古詩吟誦培訓活動,其實對于我們來說“古詩詞”這種文學體裁并不陌生,有四言的,五言的,七言的,而且押韻,朗讀的時候要有感情要把握節奏,雖然這些我們都懂,但是怎么教小學生學會有感情有節奏的朗讀詩歌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今天聽了市金海岸小學牛見玉等幾位老師的吟誦課,以及中華吟誦學會秘書長徐健順老師的講座,讓我豁然開朗,原來詩歌教學可以這樣教。
首先我對古詩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徐教授的專業講解真是讓我們大開眼界。幫我們揭開了古詩吟誦的三個誤區:兩字一頓法、一句兩頓法、隨心所欲法。我們在吟誦古詩的時候只要掌握好幾個常識,也就會減少錯誤的發生。古詩吟誦有哪幾個常識呢?徐教授為我們仔細的分析了一下:平仄聲調、平仄句式、平低仄高、平長仄短及四種平仄基本句式。同時為我們展示了古詩吟誦藝術。這對于我們古詩教學上有了一個很好的指導!誦讀是語文的第一教學法,是學習語言文字的第一基本功,是一種最簡便,最實在,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初讀時的范讀、領讀、自讀、輪讀,理解中的指名讀、集體讀、查讀,鞏固提高中的接力讀、配樂讀、表演讀、比賽讀等。通過各種形式的讀,既能激發學生讀的興趣,又能使學生真正達到“熟讀成誦”、“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的目的。讀古詩,如果片面理解為一味地讓學生讀,學生像小和尚念經一樣——有口無心地讀,哪怕讀上千遍,也只能使學生養成“唱仰天書”的壞習慣,而“其義”是不能“自見”的。因此,誦讀古詩時我們教師還要加強指導。為了提高古詩詞的誦讀效益、鞏固古詩詞的誦讀成果,我們還應把“讀”與“畫”、“演”、“寫”、“編”有機結合起來。“畫”、“演”、“寫”、“編”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讓讀與這些活動相結合,不但有效提高了古詩誦讀效益,有效鞏固了古詩誦讀成果,而且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充實了學生的心靈。學習古詩文是孩子們一輩子的事,我們在小學階段進行的古詩文教學活動,僅僅是為他們的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 其次,有關“詩歌吟誦藝術”,在沒有聽這個講座之前,對于“吟誦”我只能解釋為“與朗誦的意思一樣,有感情有節奏的朗讀”,但徐老師把吟、誦分開做了解釋,“誦”是“節奏上比‘讀’緩慢,”“吟”是“是一種沒有譜、自我性很濃重的哼哼唱唱,具有音樂性”,而“吟誦”是“以唱的方式來讀,運用的是樂調”,徐老師親自給我們吟誦了張繼《楓橋夜泊》,還讓我們看了臺灣一位老師吟誦的《敕勒歌》教學片段,用唱的方式來學詩歌,頭一次聽到讓我們感到很是新鮮,如果也這樣教學生們,他們肯定也會很感興趣,加快背誦的速度但不能刻意地去模仿別人的唱腔,要唱出自然的韻味。
參加這次學習之前,“新手上路”的我上過幾次古詩詞鑒賞課,但每次都覺得無從下手。記得第一次講古詩詞,一節課下來,老師口干舌燥,學生頭暈腦脹。而第二次講古詩詞,嘗試著讓學生小組合作當小老師賞析詩詞,氣氛確實很熱鬧。雖說第二次的效果比第一次好,可是,我發現學生也是照本宣科,并沒有真正品味詩歌。總而言之,我對古詩詞鑒賞教學一籌莫展。感謝學校和領導的栽培,這次的古詩文研討會是一次非常難得且寶貴的學習機會,確實讓我受益匪淺! 在古詩文研討會中,我聽了十節同課異構的研討課,見識了眾多名家的風采。沒有熱鬧的場面,沒有激情澎湃的表演、花樣翻新的課堂形式。學生在每位老師的匠心引導和無痕點撥下,智慧的火花時時迸發出來,師生產生共鳴,問題得以解決。各路名師,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第一,知人論世,熟悉背景。 古詩詞鑒賞也需要抓基礎,需要介紹詩人和詩歌寫作背景。“文章合為時而作,詩歌合為事而作”,每一首詩歌,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根源和時代特征。因此,必須對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及其個人實際情況作一個詳細介紹,從中獲悉作者對社會的人生的思考與感悟及其創作意圖。這樣對詩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體,并且對詩人情感世界的把握會更為準確,為詩歌意義的挖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例如,講《湖心亭看雪》時,首先要全面地介紹張岱所處的時代、張岱的生平、思想和個性,努力還原出他那個特定的政治、經濟、思想和文化環境中的.張岱。這樣才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增加他們的生活經驗、情感體驗,從而對古文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減少理解的難度,達到和詩人情感上的共鳴。
第二,讀出詩歌的韻味。
在詩歌的學習過程中如果缺少了朗誦,就如同歌舞缺少了音樂。古人讀書講究吟誦之道,在吟誦過程中達到口到,心到,情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詩歌中包含著豐富的情感世界,就是要反復朗讀,學生才能懂得它的真正含義。誦讀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聽讀、教師范讀、全班齊讀、小組合讀、個人讀、接龍讀、分角色表演或比賽讀。甚至是讓一些讀得好的同學演讀,劉霞老師的吟誦更是點燃了學生閱讀的高潮。在執教《武陵春》一課時,劉霞老師先讓學生自己讀詩,要求學生找出每一句的韻腳。通過押韻,指導學生用平長仄短的方法讀出韻仄回環的效果。老師的范讀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的范讀使得學生的情感也得以綿延。為下文學生體會李清照“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愁緒、難言苦衷做了情感鋪墊。但這種方式的教學,我想是有一定難度的,一些老師的課堂效果很好,但往往很難被其他教師模仿或借鑒,就是因為其朗誦、吟誦的扎實功底需要長期的訓練與積累才能打牢。而這,就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并且去長期堅持對自己的素養進行提升了。
第三,注重故事性和趣味性,營造情境。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作為老師都會有這樣的發現,許多上課不專心聽講的學生,聽故事卻聽得聚精會神、津津有味,惟恐自己少聽一句。足以可見故事對學生影響之大、感染力之強。在教學古詩前,可以把詩人的心態、所處的時代背景、古詩中的科學知識、古詩意境編成一個趣味盎然的故事,用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叩響學生求知的心靈大門,以故事導入式來學古詩。如李老師講授《木蘭詩》時,讓學生發揮想象,講述木蘭在離開父母,走在征途中發生的所見所聞,借機品木蘭形象。陳老師在《曹劌論戰》中讓在整體感知文本環節,讓學生用曹劌的口吻講述這個故事,情節設計很有趣,學生興致很高。 第四,重視背誦。 在教學中,通過加強誦讀訓練,不但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而且背誦、理解的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那聲情并茂的誦讀,更可以直接把學生帶入文章的意境,產生生動的聯想和情感的共識,達到提高學生欣賞古詩文水平的目的。在課堂尾聲,教師都能有意識地讓學生去讀背,經典之所以稱之為經典,在于我們能從中不斷汲取智慧,汲取力量。教師采取的方式一般是挖空背誦。如《曹劌論戰》、《湖心亭看雪》、《木蘭詩》。 古詩文教學除了重視讀背,還要重視語言的品析與文化的滲透。讓學生掌握文言文的字詞句的解讀,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文言文以其言簡意豐而傳承千古,我們應該把文中的文化的東西滲透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浸染,讓學生既得其言,又得其意。 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因此,古典詩歌鑒賞教學應以“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為教學方向,還古詩文教學以讀為本的重要地位,讓古詩詞綻放永恒的魅力!讓學生在美妙的文字世界里徜徉,思想和靈魂接受美的浸潤和洗禮!篇五:詩歌活動總結 詩歌學習活動總結 在本次的詩歌學習活動中,我們首先把活動中分為兩個板塊:一是“詩海拾貝”。活動內容為:搜集詩歌、整理資料、欣賞詩歌。二是“與詩同行”。活動內容為:自己動手寫寫詩、舉辦詩歌朗誦會、合作編輯小詩集、進行詩歌知識競賽。
其次,全班分成八個學習小組里,先制定小組學習計劃,再進行明確的人員分工,然后各自回家搜集唐詩、宋詞、元曲與現代詩。最后將搜集來的資料聚集在一起,在小組長的帶領下,進行閱讀與交流。
這一次的詩歌學習活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體驗。 首先,我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初次嘗試了探索性自我學習方法。培養了我們小學生初步的自學能力,為我們今后對詩歌的學習指明了方向。
其次,體會了古典詩歌與現代詩不同的韻味。古詩的語言比較凝煉、內涵豐富;現代詩的寫法則比較自由,更適合抒發了詩人內心的情感和真正的想法;此外,我們還了解到了詩歌的分類與詩歌的表現手法等詩歌寫作的基礎知識。這次學習,我們受益匪淺,我們全組成員身心都得到了極大地愉悅。
再次,通過學習,我們深深知道,中國的詩歌浩如煙海,僅僅靠一次學習活動只能是對中國詩歌做了一次嘗試性的學習。因此,我們還應該利用課余時間去收集和整理,去認真閱讀和欣賞,甚至是要去做一點嘗試性的創作。 這次活動時間雖然很短暫,但我們已經輕叩開了詩歌大門,在我們面前展出了一個美麗的詩歌的世界,我們肯定能夠挖掘到了詩歌海洋中的無數珍寶。
【詩詞教學培訓學習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教學培訓學習總結11-24
教學設計模板培訓學習心得體會11-03
教學設計模板培訓學習心得體會12-01
教師教學培訓學習心得體會11-10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06-12
學習培訓的心得體會04-23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06-01
暑期美術教學培訓學習總結06-06
教學技能培訓學習總結范文05-09
自主學習教學模式培訓心得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