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以讀為本讀中感悟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么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以讀為本讀中感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以讀為本讀中感悟,學習心得體會 1
《大綱》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書,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薄耙宰x為本”是語文學科的主要特色,是感悟型語文教學遵循的極為重要的原則。
語文教學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通過有指導的讀書活動,把課本的規(guī)范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同時全面提高學生自己的語文素質的過程,擯棄繁瑣分析,注重讀中感悟,這不僅是教學方法的改變,而且是教學思想的根本轉變。讀中感悟則相反,是教師的啟發(fā)誘導和激勵下學生自己去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蘊含著的思想感情。即由讀生疑,由讀求悟,由讀生趣,由讀生情。
以讀為本讀中感悟,在課堂教學如何具體操作呢?閱讀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讀書內化的過程。學生學習一篇課文,總是初讀感知,再精讀理解,而后熟讀積累,最后遷移運用。各個階段的任務不同,因而引導感悟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下面結合《豐碑》一文教學實踐談點個人的具體做法。
一、初讀階段如何引導學生感悟
教師教學一篇課文,首先應引尼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教《豐碑》一文時,從題入手,通過審題,引導學生從整體上去領悟課文。我先問學生:“看了課題,你腦海里出現(xiàn)了什么問題?。一個學生問:“這篇課文的題目為什么叫《豐碑》?”我當即肯定,并在課題后畫了個問號。又一個學生問:“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我也給予肯定。接著,我便鼓勵學生自己通過讀書思考來解決。由于學生是帶著問題去讀書的,所以讀得十分投入。通過初讀,學生大體上知道課文敘述了一件什么事,歌頌了誰,課文為什么要以豐碑為題。這樣學生初步感知了課文,為進一步把握課文的重點奠定了基礎。
二、精讀階段如何引導學生感悟
當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的把握和整體認識后,就要針對重點和難點幫助學生體味領悟。所謂重點,就是課文中具有關鍵性主導性的內容,所謂難點,就是學生在初讀課文時的疑惑的地方,抓住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整篇課文就迎刃而解了。
如《豐碑》一課的重點是第三段,以將軍的情感變化為主線,以將軍誤解軍需處長為重要情節(jié),在讀中進行理解,抓住重點詞句讀,“將軍的臉色頓時嚴峻起來,嘴角邊的肌肉抽動著”,從而體會將軍之所以如此悲憤,是因為看到老戰(zhàn)士被凍僵的悲壯場景。接著以“抽動”與“抖動”兩個詞比較,來體會此時此刻將軍悲憤加氣憤的特殊感情。還要讓學生反復讀這一段,讓學生體會到:不是戰(zhàn)士沒聽見,也不是戰(zhàn)士們不愿服從將軍的命令,因為他們知道被凍僵的是軍需處長。此時此刻戰(zhàn)士們似乎“血”凝固了,“淚”往心里流,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讀“將軍愣住了,久久站在雪地里……”將軍為什么愣住了?他在想什么?通過讀原文,體會將軍因眼前的事情,完全出乎意料而呆住了,由誤解到內疚這一心理變化過程,再把將軍神態(tài)、語言描寫的兩個句子用氣憤的語氣、輕快的語速加以比較,使學生明白將軍愈悲痛氣憤,愈能顯示出軍需處長的崇高偉大,使學生用心感受軍需處長的“豐碑”形象。
第七自然段是教學的重點,教學時仍然要通過多種“讀”來理解課文。面對死亡,軍需處長為什么那么鎮(zhèn)定?那么安詳?因為他為了革命,為了戰(zhàn)士,視死如歸,體現(xiàn)了他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讓同學們用敬佩的語言朗讀這段文字。目睹此情此景,將軍的淚止不住了,“他的眼睛濕潤了”,將軍千言萬語化作一個莊嚴的“軍禮”,這軍禮包含著怎樣的感情?從哪能些詞中體會到的?(飽含著悲痛、愧疚、激動、自豪……的情感),從下列詞語中可體會到:“緩慢地吸了一口氣”“舉到齊眉處”,這時老師引導學生,帶著對軍需處長的深深敬意,朗讀第十二自然段,語速緩慢,由悲痛到激動,讓學生感悟到軍需處長是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作出自我犧牲抉擇的,可見其精神偉大,品德崇高。
配以低沉的哀樂,老師再引讀第十三自然段,課堂教學再一次理入高潮,這位可敬的軍需處長,就這樣離我們遠去了……“風更大了,雪更狂了,大雪很快地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將“覆蓋”換成“掩蓋”、“遮蓋”,讀一讀,可以體會出“掩蓋”意思不符;“遮蓋”不能反映出整個身體被包圍的事實。只有“覆蓋”寫出了風狂、雪大,同時表達了作者地限的崇敬之情。課文教學重點,在朗朗中得到突破,從形象上看大雪覆蓋著軍需處長的身軀,確實是一尊晶瑩潔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他那舍己為人、勇于獻身的精神與山河同在,與日月共存,在后人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豐碑”。
三、熟讀遷移階段如何引導學生感悟
熟讀遷移階段引導學生感悟,主要是通過范文語言的遷移運用,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在閱讀實踐活動中,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讀幾遍,才會讀得一遍比一遍好,感受一次比一次深。正如古人所說:“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逐步形成了對語言文字的悟性,有了這個悟性,也必將遷移于表達,使學生逐步達到準確、得體、生動地運用語言。更重要視遷移性的練習,并注重練后評議。如《豐碑》一文讀過后,學生知道了這篇課文主要寫什么,對哪些地方感受最深。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難道你們不想對軍需處長說些什么嗎?學生紛紛舉手回答,之后,布置學生寫讀后感,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表達對烈士的崇敬之情。學生寫好后,請幾個學生當眾讀自己的話,并帶領學生進行評議,通過評議,學生知道哪兒好哪兒不好。為什么不好,進一步鍛煉了感悟語言的能力。從而實現(xiàn)了以讀為本,讀中感悟的最佳境界。
以讀為本讀中感悟,學習心得體會 2
“以讀為本”即是指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這是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提出的明確要求。在語文課堂中開展讀悟教學,正確引導,不僅符合新課程理念,也能培養(yǎng)個性化的人才!白x悟式”閱讀教學模式,就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讀”為主線,以疑促讀,以讀促思,讀思結合,讓學生在“讀”中“悟”,在“悟”中“讀”,在“悟”中提高自己,認識自己,形成讀書的能力。
一篇好的課文,往往都飽含著作者濃厚的感情色彩,學生的情感活動能否和作者和課文中的藝術形象獲得和諧共振,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課文的感情朗讀來實現(xiàn),要真正發(fā)揮讀中悟的激活作用。那么教學中怎樣做到以讀為本呢?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朗讀的“量”要足。
以我國幾千年的教育史為依據(jù)。以讀為本是繼承我國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經驗的精華,有“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薄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等諺語。可見,多讀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是個重要的途徑。讀的遍數(shù)多了,自然會了解它的'意思。蜻蜓點水,沒有數(shù)量保證的讀,只能使讀流于形式,不能起到朗讀激活情感的作用。只有通過多次朗讀,才能使使學生逐步掌握文章的語言、節(jié)奏、句式、格調,表達出作者蘊含的情趣和意圖,領悟課文的用詞、造句和巧妙的布局以及感人的情感,進而對文章的內容產生真切的感受。
二、讀悟式教學應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角色互換等手段營造生活化的學習場景
將學生內部積累與新的學習內容發(fā)生聯(lián)系,讓學生的心靈走進課文、走進生活,在無拘無束的自然狀態(tài)下欣賞、體味祖國語言文字帶來的語言美、人文美、精神美……讓每一個個體都親歷學習過程,讓學生在精神放開、無拘無束的學習過程中,敢于去嘗試探索、樂于去交流展示,從而享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并培養(yǎng)學生對課文語言文字的領悟能力,在不斷地學習生活中產生的感悟,積累的體驗。
三、做到讀思結合
邊讀邊想是最基本的讀書方法,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以讀促思,以讀助思。講解課文時,讓學生反復讀書,引導品詞、析句,聯(lián)系段篇,感悟課文的主要內容。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語言表達之微妙,“讀了有思,思了有讀”才能入情入境。在讀文感悟的過程中,老師設計的問題應有目的,有層次,適時適當,恰到好處,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教師教給學生基本的思維原則和主要的思維方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當然,問題有時可以是教師點撥的,但更需要培養(yǎng)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有意識地將課文與先前的生活經驗、閱讀經驗聯(lián)系起來,就能找到所學課文的異點,從而發(fā)現(xiàn)問題。有了問題,學生帶著問題讀書,目標明確,就讀有所得,讀有所悟,達到大綱所要求的“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
新課標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課堂上,教師應做好“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引發(fā)學生的閱讀需要,激發(fā)學生讀課文的高漲熱情,帶動學生通過讀從而逐步深入地理解課文,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總之,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一定要深入備課,吃透教材,采用“讀悟式”閱讀教學模式,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以讀為本”。
以讀為本讀中感悟,學習心得體會 3
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曾說過一句話:“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就是給了孩子什么樣的生活。一念及此,我不由感到了肩上擔子的沉重。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是新課程理念的核心,也結結實實成了我課堂教學的惟一標準。
一、創(chuàng)設情境,披文入情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課堂上激動學生的是情,打動學生的是情,震撼學生的仍然是情!每節(jié)課上,調整好自己的心緒,深挖教材、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過程當中的每一個情感因素,把對于課文內容、對于生活、對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種情感,用語言、眼睛、動作……激發(fā)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展現(xiàn)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讓語文成為學生們人生成長的心靈雞湯,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用情感去融化語言。
在教學實踐中,努力從日常生活入手,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fā),在研究現(xiàn)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同時把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使學生親近語文,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二、創(chuàng)造“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盡情地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課堂上,千萬別讓我們的“告訴”扼殺了屬于孩子的一切!讓他們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吧!
在課堂上,有許許多多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資料都是學生自己通過課外書、網絡、家長等多種途徑搜集來的。他們往往期待著能將自己的成果展現(xiàn)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xiàn)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的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
2、在生活中學語文環(huán)顧周圍,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許多這樣的現(xiàn)象:一些學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東西,我們還在不厭其煩地從頭講起;一些具有較高綜合性和較高思維價值的問題,教師卻將知識點分化,忽視了學生自主探究和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一些本該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試驗、討論、歸納、總結的內容卻被老師取而代之;一些學生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形成的獨特見解和疑問,往往因為老師的就照我教的來而扼殺。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為學生提供從事活動的機會,構建開展研究的平臺,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
靈活使用挖掘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現(xiàn)有水平,在認真領會教材編寫意圖的同時,學會靈活、能動地運用教材,根據(jù)學生實際進行必要的增刪、調整,這樣才能從有限的教材中無限延伸。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三、多一些感悟
要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讓課堂充滿思維的張力。既要有個人的靜思默想,又要有同學之間的思維的碰撞;既要發(fā)展形象思維,培養(yǎng)想象力,又要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讀、思、議,不僅要展開師生之間的對話,而且要組織好、引導好師生之間的對話。要圍繞有價值的問題,抓住交流中的閃光點、稍縱即逝的思維火花,進行思維碰撞,展開真實的對話、交流,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語習文的舞臺,成為老師培育和綻放創(chuàng)新思維之花的沃土。
“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發(fā)展”為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未來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面對這個大課題,面對新課改,讓我們大膽地去實踐,留下我們共同探索的足跡。
上周我們學校利用下午的自習課開了一堂閱讀課,專門為我們學生提供閱讀的書籍,讓我們暢游在書海里,我在這個課里體會到濃濃的書香,格外的令人欣喜。這個閱讀課也給了我很大的體驗和收獲。我的閱讀課心得如下:
小學以來,我讀的書除了課本就是童話和寓言這兩類,因為比較好懂,字也比較好認,但是一直閱讀這一類的書籍也是很無聊的,我都快把書翻爛了。原本因為小學就這樣讀過去了,沒想到這次學校直接開展了全校師生閱讀課,這讓我很激動和期待。確實這天的閱讀課讓我受益頗多。
在閱讀課上,老師搬來了很多書,各種各樣的,隨我們去看,有經典的四大名著讀本,有關于動植物的,有講歷史的,等等書籍,讓我看的眼花繚亂,真是打開了我的視野。原先我以為我們就只能讀童話,現(xiàn)在我知道我還有很多書可以閱讀。這節(jié)課,老師為我們給我們介紹了很多書,包括書的作者,同時還推薦了幾家書店給我們。書人手一本,每個人拿的書都不一樣,每個人喜歡看的書種類也不一樣,但是渴求知識的心卻是一樣的。這節(jié)課,在老師講解的過程,我看著書,慢慢的就沉浸在了書海里,已經聽不到周圍的聲音了。
當這堂課結束的時候,我還有點意味猶深呢,真是不想放下手中的書,小學四年,我才真正群接觸到其他的書籍,那樣繁多的種類,讓我每一本都想看,都想去深究,想知道書里面精彩的世界。原來自己若不去接觸其他的書,就不可能知道書原來那么好看,好看的不想放手,想一直看下去,體會書中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想要知道作者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書。一堂閱讀課,讓我知道我雖然是個小學生,雖然認識的字有限,但是還是有很多書我們可以去看,可以去品味。
通過這一次的閱讀課,我知道未來還有更多的書等著我去閱讀,同時也提高了我看書的興趣,讓我想要去探究,也增加了我的課外知識,讓讓我能夠體會不同書籍帶給自己的震撼。希望學校還能在舉行這樣的閱讀課的活動,讓小學生的我們能夠接觸更多有趣的書。今后我還想去涉獵更多的書籍,想要自己在小學就積累這個的課外知識,為以后的學習打基礎。
以讀為本讀中感悟,學習心得體會 4
書是知識的海洋,讀書對每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它甚至可以影響人的一生。讀書能改變一個人的品德,提升一個人的思想,鑄造一個人的靈魂。通過讀書,讓我們學會了本領,掌握了技能,得以在這個世界上有了生存的資本,通過讀書,讓我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書是我們的良師益友。讀書是一種享受;讀書是一種情懷。
堅持讀書是教師最起碼的職業(yè)底線。
尤其是處在這樣一個學習社會化的時代,只有讀書,才能不斷完善自己,提升人生品位,促進專業(yè)發(fā)展,超出“匠”的局限。讀書,能夠促進教師的精神生長。人,最可怕的是靈魂空虛和精神萎縮。由于生存的壓力和物質利益的誘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其結果是靈魂日益萎縮和空虛,只剩下了一個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軀體。
對于一個人來說,沒有比這更可悲的事情了。避免陷入這種“更可悲”狀況的最可行的辦法唯有讀書。書籍會使教師不再自甘平庸、俗不可耐。讀書,才能消除“職業(yè)倦怠”生命衰微,、使教師具有充實的靈魂和不斷生長的精神。書籍中,那些大師充滿生命激情和智慧的言語,超脫的情懷,會使我們變得特別開闊、靈動、開放、樂觀、曠達。一個對書籍敬而遠之的人,不管他怎樣刻意包裝,總是難以瀟灑起來的,惟有經過書卷的浸潤,才有可能超越自我、發(fā)展自我。當我們獨處的時候,享受讀書的樂趣;當我們交往的時候享受讀書帶來的文雅和氣度;當我們創(chuàng)造教學生活和生命的時候享受讀書而獲得的魅力。這時候,就會產生一種奇異的感覺:書中那金子般的思想和奇妙的靈智是支持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諦之一!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教育家的成長歷史,就是他的讀書的歷史。
教師作為傳承文化的使者,必須伴隨著讀書而發(fā)展而超越自我。
讀書,能夠使教師不斷增長職業(yè)智慧。讀書是課改的需要。新課程的實施,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尖銳而有力的挑戰(zhàn)。新課程不再像傳統(tǒng)課程那樣統(tǒng)一機械、墨守成規(guī),很少變通,而是具有許多不確定性:多元智力和多元價值取向,決定了教學目標和結果的不確定性;個別化教學決定了教學對象的不確定性;綜合性的加大決定了教學內容的不確定;師生共同探討新知決定了教學過程的不確定性;教師作為課
程具有的自主性決定了教學方法的不確定性;……教學的多樣性、變動性決定了教師必須是個嫻熟而高超的教育教學設計者、決策者、支配者、智者、專業(yè)知識的發(fā)展者和創(chuàng)造者。
不讀書,就不知道當今教育觀念變化之大,教育形勢發(fā)展之快,也不知道自己的教學觀念落后到什么地步,自己過去的教學是多么可悲、可笑。只要一讀,就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心里就會敞亮多了。要讀教育改革的理論,讀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經驗總結,讀哲學,讀文學,讀歷史,讀科學……在與大師、優(yōu)秀教師的對話中反思自己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將讀與思,讀與教,讀與研等結合起來。
書讀多了,認識提高了,實踐也就有了方向,有了信心,有了力量,就能使自己的教學閃耀著睿智的光彩,充滿著創(chuàng)造的神奇。教育需要知識淵博的教師,教育要培養(yǎng)出智慧的人材,而只有知識淵博的教師才能培養(yǎng)出智慧的學生讓書的精髓融入我們的生活、融入我們的生命,讓我們的生命之花開得更加絢麗多彩、富有活力,那就讓我們多讀書吧。
辨證唯物主義者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彼此聯(lián)系,相互關聯(lián)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把聯(lián)系得比較緊密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客觀存在的形態(tài)稱之為“場”,如“電場”“磁場”等等。在我們的閱讀教學中,處于立體的、互動的、多層次平等對話的教師、學生、文本實際上也存在一個“場”。在這個“場”中,教師、學生和文本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學生身心無比愉悅,知識體系得以建構,能力得以形成,方法得以掌握,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得以養(yǎng)成。我們把這樣的理想化的課堂教學境界可以稱之為“對話場”。而這個“對話場”的創(chuàng)設與形成,正是我們改變課堂教學現(xiàn)狀,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一個重要途徑。
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對話,以至于最終形成和諧、融洽的“對話場”呢?
一、在學生的獨立閱讀中進行對話
學生和文本的獨立對話,是閱讀教學過程中“對話場”得以形成的基礎。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生知識、能力的形成過程,是學生自身在外因和內因的相互作用下,自我建構的過程。沒有學生和文本的獨立對話,沒有學生的獨立思考,分析理解,內因不發(fā)揮作用,學生是很難無法完成知識體系等方面的自我建構的。
怎樣才能使學生和文本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對話呢?關鍵是我們教師要學會做一個“隱藏者”,在課堂中隱去我們的身影,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而要確實做到成為一個“隱藏者”,我們的教師要努力做到“兩個保證”。一是要保證學生和文本獨立對話的時間。二是要保證學生和文本獨立對話的空間。
第一個保證中要特別注意保證學生質疑問難的時間。質疑問難是學生和文本獨立對話的一個重要形式,也是幫助學生形成“對話場”,完成意象建構的一種基本策略。它能引導學生真正經歷與文本對話的全過程,有利于教師進一步明確學生與文本對話時出現(xiàn)障礙的真正原因,便于集中火力,解決根本問題。學生也能通過在“對話場”中解決這些問題,而獲得一次又一次成功的閱讀體驗,從而幫助學生培養(yǎng)閱讀的興趣,進一步樹立學生自主閱讀的信心。
二是要保證學生和文本獨立對話的空間。一個教師在教學《木蘭從軍》這篇課文時,在總結階段,讓學生完成了這樣一個填充題:你認為花木蘭是個的女英雄。教師的目的是讓學生談一談對花木蘭的整體印象,相互交流對課文的整體感受。但學生交流起來很困難,甚至出現(xiàn)了“花木蘭是一位巾幗英雄的女英雄”的狀況。這就是因為這位教師沒有給學生充足的和文本獨立對話的空間,學生被緊緊地束縛在一個小小的框子里。如果我們這樣問:學完了課文,你想對花木蘭說些什么?你覺得花木蘭是個怎樣的`人?則對話的空間要大出許多。
二、在教師的科學整合中進行對話
學生和文本的獨立對話,是“對話場”得以形成的基礎,但它并不是全部。學生和文本的對話,在學習之初,肯定是膚淺的,不完整的。僅僅依賴這種對話,是不能完成對文本的深刻理解和感悟的。而教師的科學整合,則是對話場得以形成的關鍵。
教師的整合一般有這樣的兩種形式。
1、預設性整合。
一般在上課之前,教師都要對教學過程進行預設,都會設想如何在學生獨立對話的基礎上,通過一兩個大的問題,不斷把對話引向深入。而這一兩個問題的確定,關鍵是要看教師是如何對“三個思路”進行整合。“三個思路”即作者的寫作思路、學生學習的思路、教者的教學思路。而對“三個思路”整合的關鍵,則在于教師確定怎樣的“三個思路”的交叉點作為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和突破點。這種預設性整合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對話場”是否最終形成。
2、生成性整合。
上課時,教師還要注意對學生在課堂中形成的一些生成性問題給予及時的整合。學生課堂中形成的一些生成性問題,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形式是教師在第一課時,讓學生在充分的閱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質疑時所產生的問題。對這些生成性問題的整合,我們教師一般有三種處理辦法:①當場解決。②整合后作為第二課時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問題來解決。③在語文課外活動中組織學生解決。第二種形式是教師在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突然提出的一些問題或出現(xiàn)的一些意料之外的答案。對于這種形式的問題,一種方法是學到相關的內容時,教師隨機給予解決;另一種是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整合,形成一兩個有價值的核心問題,臨時改變自己的預設性教案,并圍繞著這一、兩個核心問題組織教學。這對教師的教學藝術,教學機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在文本的多向拓展中進行對話
文本,不僅僅指教材這種文本,也包括其他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其他各種教學資源。“文本拓展”可以從兩個層面上來理解。一個層面是從“客觀文本”的拓展來說的。什么叫“客觀文本”的拓展呢?我們說,教師、學生、文本三者進行對話時,教師不僅僅引導學生和教材對話,還努力調動學生已有的與教材內容密切相關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積累以及其它各種背景資料、音像資料來共同參與對話,我們就認為它對“客觀文本”進行了拓展。這種拓展是文本在外延上,在橫向上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另一個層面是從“主觀文本”的拓展來說的。學生對文本是否真正地理解和掌握,關鍵是要看學生頭腦中的“主觀文本”是否已經通過對話,經過激活,而變得鮮活、靈動起來;是要看文本中的那些冰冷、生硬的鉛字是否已變成活靈活現(xiàn)、有聲有色、充滿情感的畫面。這就是以往我們所說的人物形象是否“立”了起來,課文內容是否“活”了起來。這是從縱向來說的,從文本的內涵不斷得到充實、豐滿的過程來說的。
1、在“客觀文本”的拓展中進行對話。
這是現(xiàn)在很多老師經常采取的一種教學方法。一位教師在教學《孔子游春》一文,引導學生體會的“泗水春景”之美時,學生卡住了。讓學生講出美在何處十分困難,教師嘗試著讓學生讀出景色之美,學生讀得也不行。這時,學生和文本對話出現(xiàn)了障礙。但這位教師處理得十分巧妙:播放課件,讓學生一邊聽描寫春天景色的音樂,一邊欣賞描繪春天明媚景色的畫面,喚醒學生對春天美景的已有感知。再讓學生吟誦一下描寫春天美景的古詩。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練讀、指名讀。這時,學生的朗讀果然出現(xiàn)飛躍。“不著一言,而盡得風流!睘槭裁催@里他教得如此成功呢?關鍵是因為教師在這里,對“客觀文本”進行了拓展。這時參與對話的文本,不再僅僅是教材了,還包括了一些能激活學生對春天已有感知的音樂、圖畫,詩歌等等各種教學資源。正是在這種與多種文本的對話中,正是在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情感交流以及和諧、融洽的“對話場”的形成過程中,學生順利地完成了意象建構和情感表達。這是煩瑣分析所不能夠達到的。
2、在對“主觀文本”的拓展中,進行對話。
學生的“主觀文本”,是他們頭腦中建構的一種意象,教師是無法直接看到、觸摸到的,但教師可以在傾聽、觀察,了解學生已有“主觀文本”建構情況的基礎上,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通過對話,對學生既有的“主觀文本”進行修正、補充和拓展。從而在形成“對話場”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完成“主觀文本”重新建構。
情境表演是對“主觀文本”進行拓展的一種非常有效的策略。很多老師認為,對話就是指語言上的平等交談,實際上,學生的傾聽,教師的一種姿態(tài)以及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一個眼神,都在傳遞著某種信息,從這個角度來說,集語言、動作、表情一身的情境表演,則更是一種對話。而這種對話,更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完成“主觀文本”的建構與拓展。于永正老師在這個方面,可以稱得上是個“高手”和“大師”。在情境作文《捕鳥》中,教師在讓學生聽音樂,感受并描寫森林、小鳥的美麗和可愛之后,教師竟扮演成一個偷獵者,在大森林中偷獵。在學生義憤填膺之時,請全班同學推薦一個同學扮演“紅領巾”上臺對教師的“偷獵”進行勸阻。在這個情境表演中,教師創(chuàng)設了一個鮮活的“文本”在與學生對話,這里的教師即文本,文本即教師,教師和“文本”已經融為一體。學生正是在與教師這個“活化”的文本的對話中,順利地完成“主觀文本”的建構和拓展。這也正是后來學生“主觀文本”物化后的作文,十分成功的一個根本原因。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不管是在學生的獨立閱讀中進行對話,還是在教師的科學整合中進行對話,還是在對文本的多向拓展中進行對話,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學生真正經歷和文本完整對話的過程,充分發(fā)揮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有的指導作用,并通過這種和諧、融洽而又高效的對話場的創(chuàng)設,確實提高學生的各項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不斷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這或許就是新課改要求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與歸宿吧。
【以讀為本讀中感悟】相關文章:
暑假讀一本好書征文【薦讀】12-20
讀一本好書征文04-20
讀一本好書的征文07-15
讀一本好書的征文10-22
暑期讀一本好書征文10-08
寒假讀一本好書征文10-22
寒假讀一本好書的征文10-21
讀一本好書征文范文12-20
暑假讀一本好書征文11-04
寒假讀一本好書征文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