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學習方法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意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同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正確的學習方法。想知道要如何正確的學習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考語文學習方法,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考語文學習方法
語文學習是靠日積月累的,更需要課前預習。那么在課前,怎樣就行語文知識預習呢?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未來社會中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學生學會學習將終身受益。因此,作為基礎教育工作者的我們,要從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出發,努力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一、養成良好預習習慣的意義和作用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工人建房要備料,農民耕作要備耕,軍隊打仗要備戰,學語文也是如此。教師講課要備課,學生上課更要備學,這也就是預習。預習在學習知識的整個過程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學習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其主要任務是復習、鞏固有關的舊知識,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難點,為學習新知識掃清障礙做好準備。葉圣陶先生說過:“練習閱讀的最主要階段是預習。”《現代漢語詞典》就對預習解釋為:“學生預先自學將要聽講的功課。”而實際上,預習應該包含緊密聯系的兩個方面,即預先學習和預備學習。預先學習以預備學習為目標,預備學習以預先學習為基礎。預習是為了更好地聽課,以更好地掌握知識。
而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課前如果沒有準備,聽課就顯得被動了,況且課堂上還要聽講,又要記筆記,就顯得既聽得緊張,又記得忙亂,對什么是重點,哪些是難點,根本就抓不住,那么在復習的時候就會費時費力。如果學生課前有準備,那么聽起課來就主動了,課堂記錄就有了重點,對老師的啟發性問題的反應就快,預習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實踐證明,作為一名中學生,端正的學習態度、正確的學習方法,加上良好的學習習慣無疑是取得好成績的法寶。好的習慣不僅能提高學習效率,使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實現行為控制,保持智力活動的恒常性,而且會使人受益終生。
但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許多同學對預習的重要性的認識還不夠,特別是剛上中學的同學,他們認為既然老師明天還要講,上課注意聽不就行了嗎,為什么還要預習呢?甚至有的同學認為預習是浪費時間。事實上,這種觀念是錯誤的,不可取的。為了取得聽課的主動權,提高學習的效率,那么勢必摒棄這種觀念,重視預習,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二、預習的任務及方法
平時,許多同學一聽老師說要預習,就把課文看了一遍了事,他們認為這就是預習了。那么這算不算預習呢?我想,這僅僅是預習的一個步驟,但還不夠。那么到底怎樣才算是預習呢?怎樣預習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呢?
總的來說,預習可以先從老師布置的預習內容做起。預習就是在看的過程中,找出哪些地方看得懂,哪些地方看不懂,哪些地方感到困難,哪些地方覺得有問題。至于具體的步驟應做到以下幾點。
1、閱讀。閱讀就是要閱讀單元內容說明、課文前面的閱讀提示或自讀提示,閱讀文本教材,閱讀課文的注釋,閱讀課后的“研討與練習”。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習之前應通讀教材,了解教材的結構和知識的內在聯系。在進行具體的單元學習前,要了解本單元讀寫訓練的要求,通讀單元各篇課文,在這過程中初步看出各篇課文的共性和各自不同的個性來。當具體預習每篇課文,課前的提示及課后的練習均是幫助我們理解課文內容的很好資料,因此是決不能忽視它的作用的。這樣,我們就對整個單元和單篇課文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這就有利于我們日后對課文進行縱深的閱讀理解。而不同文體的文章,它的閱讀要求是不相同的。記敘文的閱讀要求我們必須做到能從整體上感知文章內容或語段,能理清文章的結構脈絡,能初步把握住文章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能初步感受到文章的語言特色。而議論文和說明文的閱讀要求就不同了,在作這兩種文體閱讀時就必須線理解掌握它們的文體知識,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內容和表現特色。
2、查閱。查閱工具書,掃清閱讀障礙,過字詞關。一篇文章里,必定或多或少有些同學們不認識的字,不會解釋的詞,不好理解的語句。那么同學們在閱讀課文的時候,就要眼、腦、手并用,將預習時遇到的這些問題用筆劃出來。如果這些問題書上有注解,那么閱讀時可以對照注釋,自己弄懂它的意思;書上沒有注釋的問題,那么就要利用工具書,查一,特別是不要放過那些模糊的字詞,似懂非懂的句子。例如“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句話,“似乎”與“確鑿”兩個詞意思相反,用在一起看似矛盾,而在這里,作者將它們放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搞不清楚,可以在句子的下面用直線劃出來,再打上問號,當老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時候,你就可帶著問題聽,就會理解得更透徹些。再比如“而我們居然站在這兒,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這無疑是一種墮落。 ”(《行道樹》張曉風)這個句子,句中的“墮落”一詞如果沒有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理解起來難度較大,所以我們就應該通過工具書去理解它的原義及引伸義等,閱讀時可結合上下語境進行理解,再不能理解的話上課時就應有所側重地聽老師講解,3、思考。這一步是較高層次的要求。要求我們根據提示、課文及練習題進行思考。如提示的內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題的概括、層次的劃分、段意的歸納、句子的理解、寫作特色的分析等問題能否解決,課后習題是否能夠回答等。當同學們閱讀課文的時候,可以帶著問題(課文后面的練習題)進行閱讀,看到課文中有問題的答案就直接在書上劃出來,并做必要的眉批。同時也可以將你認為作者寫得比較好的地方,或你認為有疑問的地方,在書的邊角上做記號,如,不懂之處用“?”,重點之處用“△”等符號。這樣,當老師在講解課文的時候,同學們也就容易心領神會。以《最后一課》為例:可以把描寫韓麥爾老師的語句、表情、動作、服飾的句子,和描寫小弗郎士心理活動的句子劃出來,有的可以打上重點符號,并在書旁注上自己的評點。再如《金黃的大斗笠》一文中的擬人化的描繪語句十分有特色,預習時就可以將其劃出來,特別是一些關鍵的、生動的詞語。這樣,在自己的賞析下,再經老師課上的點撥,領會就更快了,理解就會更加深入。應注意的是在指導學生在進行預習思考時定要結合文章體裁的特點。如在預習說明文時,要引導學生去思考歸納出作者是抓住事物(事理)的哪個主要特征進行細致說明的,在這說明的過程中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這些說明方法在文章的表述中起到個什么樣的作用,特別是要引導學生去思考品味說明語言的準確性。
一、閱讀
語文的學習過程多以閱讀為主,畢竟語文課本內容眾多,不可能一一將其背下,而高考內容也沒有那么多,那么我們就需要通過閱讀來提升我們對于文章的賞析與理解,拓展我們對于文章的解讀與文章內容所蘊含的中心意思的理解。不管是作者感受,語匯,句子理解、解讀,只要通過多方面的去進行閱讀,精讀,把握閱讀文章的總體思路與中心意思,都是提升我們在閱讀理解方面的有效幫助。
二、標記
學習就要多動手,我們在語文閱讀期間,需多多標記閱讀過程中的重點句子,中心含義,名詞新句,都要根據不同的符號來一一表明,這是提升我們對于知識點記憶的同時,也是為了再接下的復習中提供明確方向,鞏固知識點加固。
三、交流
不管是學習中還是生活中,交流都是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在自我的學習是為了知識點的記憶與自我解析,但在遇到難題時,多多請教老師更是可以大幅度的提高我們的學習進程,畢竟老師的積累與對知識點的看法運用不同,在給予解答的同時,也會傳授不同的知識點運用,這點點滴滴的累計,到最后將是沖垮大壩的洪流。
四、解題
課本內容的知識點始終在課本之中,學習的提高是需要我們通過不斷學習運用,才能取得明顯推進,多做題,多寫題,不要一直于腦海中解答,將之付諸于實戰之中,運用自身學習積累來破解一道道難題,不管是寫作還閱讀理解,都需要我們通過大量的練習來穩定提升。
五、思考
學習的關鍵往往不是解題過程,而是你將之記憶思考理解下來,這才是我們不斷做題的關鍵,不管是知識的鞏固,還是知識點的運用,我們都是需要將之串聯成線,或整體或局部,或垂直或橫向的將我們的知識點搭建成一個知識宮殿,但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出現任何難題時,都可以在知識宮殿中找到相對應的知識點,并將之結合,才是學習的關鍵。
高二語文學習方法及技巧
1、鉆透課本。
語文復習倘若漫無邊際,走馬觀花,那將事倍功半,徒勞無益。復習前要領會考綱精神,明確考試范圍,對復習的主流及重點做到心中有數。從各種類型的考試命題來看,包括諸多基礎知識、課內閱讀題、古詩文言知識,它們都來自于課本中,雖然重點考查了課外閱讀,也是課內知識的遷移與延伸,也是在課內學習基礎上進行的擴展,只有鉆透課本,對課本中各類知識理解并會運用,臨場時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2、“讀”“思”“問”相結合。
學語文“讀”是根本,復習語文“讀”還是根本。當然不是盲目的讀,而是有選擇不可少的環節。因為通過精練,不僅可以鞏固舊知識,又能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解題經驗。高度肯定和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為中外學者所共識。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學生“每事問”,他高度評價問題的價值及意義,認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
宋代學者陸九淵說:“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這是對問題意識作用的充分肯定。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說得更生動形象,他在一首詩里寫道:“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國外也有很多學者極力推崇問題及問題意識。蘇格拉底認為,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誕生。愛因斯坦也強調:“發現問題和系統闡述問題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為重要。”
3、注重作文復習。
作文寫得好不好,直接影響到語文成績的高與低,而它又不是靠一日之功就能提高的。同學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式各樣的人物,接觸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在復習中可進行梳理,把有價值的材料制成“半成品”,供你臨場時依照題目的要求選用;還可選擇各種文體中有代表性的文章來讀一讀,仔細分析它們的擬題、立意、選材、謀篇等優點,以便掌握一些寫作技巧,提高臨場作文的能力。
高二語文的四個方法
一、勤記憶。
這里的記并不同于英語語法的死記硬背,而是指理解地記。例如:當新學一個生字麗的時候,你只需理解了這個字的含義是好看的,漂亮的這個意思,你便能舉一反三地理解出秀麗、壯麗、美麗等一大幸和麗有關的詞語。長期如此,你會發現自己已經懂了許多的字、詞。
二、深感悟。
有的同學最怕在測驗中出現那些寫出文章中心思想的題目。其實要過這一關也很容易。那就是在讀文章之時用心去讀,用心去感受。當我在讀朱自清的《背影》這篇文章時,我是全身心地投入進去感受、領悟:當家境衰敗的時候,父親還處處關照著孩子的一絲一毫,就像我的父親在關愛我一樣,這時一陣感激之情頓生。如此下來,我已經深深地體會到了作者的寫作目的,輕松地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善聯想。
在學習古詩時,我推薦用這種方法來理解詩句、記憶詩句。在老師幫助同學們解釋出一句詩句時,同學們就可閉上雙眼,仿佛自己穿過了一條時空隧道,回到了詩人所描寫的境界中。比如:在學習《書湖陰先生壁》中的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這兩句詩時,在我們的腦海中可以想象出一塊種著蔬菜的菜地,綠油油的,一條婉蜒的小溪繞著菜田,推開小屋的門,對面的兩座山把青翠的顏色送到了你的眼前。就在這樣的聯想中,你已經不知不覺地記下了這兩句詩的意思。看,理解詩句的難題便迎刃而解了。
四、多練筆。
作文,一個讓許多學生頭痛的難題。其實也不算什么,只要你記住這幾個字:閱讀、積累、練筆。從多閱讀好的課外書到積累好同、好句,最后勤動筆寫文章,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到了關鍵時刻,自然而然就下筆如有神了。
語文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
(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
(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后置句、定語后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活澤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澤成(湖面)風平浪靜。
三、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照顧前文,聯系后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系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號,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吾余為我,爾汝為你。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后,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理解記憶法
理解是記憶的前提,要記住一首詩,就先要弄懂詩中每一句的含意。在了解全詩層次大意的基礎上,反復地讀幾遍,印象就深了。否則,對詩意一知半解或層次不清,記憶就慢,即使暫時記住了,也會很快又忘掉。
形象背誦法
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意境是一首好詩的標志。因此,如果我們能在理解詩意的過程中展開豐富的想象,使一首詩所反映的畫面在頭腦中再現出來,記憶就會更加牢靠,背誦時就會流暢自如。
專注背誦法
注意力集中是提高記憶的關鍵。因此,給自己限定時間,規定數量,按慢讀一一快讀一一特快的程序,迫使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這樣,大腦皮層留下的痕跡深刻,記憶效果就好。
抓頭字背誦法背誦時常有這種情況,一些本來記得很熟的詩,突然在某個環節上卡殼。這時如果有人提示一下領頭字(或詞),就會很快地接上。這說明每句詩的領頭字,都具有誘發思維、幫助記憶的作用。所以,要下功夫盡可能將它記牢。
1.基礎部分
這里指的基礎是說卷子中考察的字音字形、成語、病句、文學常識、默寫部分。這一部分往往都拉不開差距,所以大家的這一部分必須保證拿到高分,才能為后面的閱讀寫作留出空間。第一輪復習伊始便是這些基礎的復習。大家一定要重視,不要想著考試前看看就行,老師布置的背啊,默寫的任務一定要認真完成。
具體方法:
一般老師會給出常考的字音字形,成語,文學常識的內容,這些東西要爭取在一輪復習的時候就很踏實。利用瑣碎的時間,把這些弄成一個小本,時常看看,讀一讀,平常說話時也要注意這些詞的發音。
另外,像成語、病句這些題目,都會是讓你判斷正誤的題型。在做題前,先要弄清楚每種病句的類型,成語用錯的幾種情況。每次做題的時候,要把每一個選項里的錯誤都找出來,并且要弄清楚它們的類型。尤其是成語題,做完后要把選項里每個成語都積累下來。久而久之,你會發現考的成語也就那么些,會出現重復。
默寫不說了,只能背了,而且要盡早背好,不要等到考試前再去看,非常累。
文學常識經常會在非常細小的地方出題,例如作者的國籍啊,作品名稱啊,朝代,或者作品的類型等等。所以大家一定要非常仔細的去看每個選項再做選擇。
P.S:這一部分要經常做題訓練,保持手感,而且要鍛煉速度,這部分在考試時不可浪費過多時間。平常和考試前每天可做與高考題型相同的題。例如字音字形,成語,病句,文學常識等等各一題。在自己沒有把握的那一類型題上,要下功夫練。
推薦
專題練小題的:龍門專題,試題調研,天利38套(有那種隨身做的小冊子)可以每天練上五道小題,每天積累也很不得了的。
2.文言文部分
該部分,不得不說,非常重要。不光光是語文方面,還涉及到文綜方面。歷史很多人看不懂材料就從這里找找原因吧,絕對有關系。
高一高二老師在講文言文的時候必須好好聽,所有要考察的用法都要記下來,這些都是很有用的,說不定高考就會考到其中一個。
多讀,多看,多練,多積累,這就是通法。
具體方法:
想要提高的方法也是要多練。每次練習時,記住先看文章,再看題。先把文章大概掃一遍,了解大致內容后再去看題目,否則容易被題里的錯誤選項帶著走。
實詞題目需要大家的實詞積累和聯系上下文分析的能力。這種題目,大家在選的時候如果實在沒有想法,就根據自己的第一感覺走。往往像選項里的通假字,這些一般都是對的。至于怎么提高,每次在做完一篇后,最好將整篇文章串一遍,無論根據翻譯還是自己都可以。串的時候要注意里面比較重要的或者自己不明白的實詞用法,這些實詞可以積累起來。一來鍛煉你對文章的語感,二來增加你對實詞的感覺。
虛詞不多說,大家老師會給你們18個虛詞的用法,一定把每種都弄清楚,課內的典型例句也要弄清楚。
文章大意理解屬于等級要求更高的一種題型。這種題目一般也會在一個很小的地方給你埋下一個錯誤,所以大家要仔細審每一個選項。有時拿不準就憑第一感覺。這種題的練習也就是我上面所說的做完一篇要大致翻譯一篇。
翻譯這種題目,結合了上面的每種題型的特點。只要能把實詞,虛詞,文章文意理解的練習做好,這種題目也不是難點。
推薦都是專題練習的。同基礎部分的。另外可以多做做各種套卷上的文言文,做一篇翻譯一篇,積累一篇里出現的各種用法。增強語感和基礎知識。
1、先是字音字形,這個沒別的方法,就是積累,積累,再積累。每一次小測驗的考點都拿個本子專門記下來,錯過的,都記住,錯一次可以,誓死不能錯兩遍。
然后說詞語。同樣是積累。把近幾年全國的高考題都看看,把那些容易出題的“望文生義”啊,出現語法錯誤的經典考點的詞,都記住。
2、病句,這個是一勞永逸的。語法啥的學一次,受用三年。把那幾種錯誤,和因為成語或一些副詞帶來語病的情況都看看。每次考試之前都拿出來看看,培養考試前的題感。
社科文閱讀,千萬不要先看題,否則容易出現先入為主。先第一遍文章,力求讀懂。再看題,再分選項回到原文對照。別嫌麻煩,社科文真的可能會全錯。
文言文閱讀是我的強項。這個還是靠積累。把文言現象多記記。多看幾遍。讀不懂可以先做題,題目會給你很多思路。可以幫助你理解原文。
3、接下來是翻譯。
一般來說,文學性翻譯要做到信,達,雅。而高考我們不需要做到雅,但一定要信,達。就是準確,流暢通順。翻譯題一般是按得分點得分,得分點是什么?就是特定的字。你把那些重點的會是考點的字翻譯對,句意大體搞對,就可以拿滿分。
私以為,文言翻譯最重要的是句意的理解,然而高考的考察重點不是宏觀的句意,而是重點實虛詞。所以,你要做的,就是記住易成為考點的詞(這個前人已經總結過太多…)
4、之后是詩詞鑒賞。
詩詞的理解很難做到把握的很準確,我有的時候也抓不住中心思想。然而,兩個小題,第一個分析手法的是可以做對的呀。看看動靜啊,遠近啊,修辭啊,什么的。一定養成一種職業性敏感,比方說看到有聲音的就想是不是以動襯靜,動靜結合。
在之后的默寫,沒啥可說的。
之后是語言運用。多練。分類練。掌握每一種題型的方式方法。
閱讀理解的部分來了。
閱讀其實是很好的得分的一個項目。每一個題對應的題型問法一般很固定。做六套閱讀,兩套小說兩套散文兩套說明文,平行著看,仔細思考都考了哪些內容。每次考試前都拿出來看,思考,記憶強化考點和術語。
5、作文是大頭。我不否認有很多牛人作文永遠高分,但一般人包括我都做不到。作文是看眼緣的。保證48以上,不低的離譜就可以。
寫作文之前,一定一定要審題。讀懂題,不拘泥于字句,宏觀去看,去理解。然后,定立意,思考文體,文章結構,填充事例。記敘文和議論文其實都OK,但是,千萬千萬別輕易嘗試小說和散文。小說的評分會嚴格的卡三要素卡要點,特別是山東的老師不喜歡這種文體。散文做到形散神不散很難,很難,很難。高考那區區一個小時的作文時間是很難錘煉出一篇成型的散文的。沒有金剛鉆,就別攬瓷器活,別在考試中碰這兩種文體。
字體對于作文真的很重要。可以不夠好看,但一定一筆一畫,干凈利索。
很多語文老師都會強調閱讀啊、翻譯啊、詩歌鑒賞的字體。其實我還是感覺,字好不好對于翻譯詩歌閱讀影響并沒有那么大。高考的評分是按答案要點得分,只要有點,就一定有分(現在三人看卷極大的避免了因為字體壓分的情況)但是你要寫的干凈清楚!至少能讓老師一眼看到你的要點呀!
宏觀上來看,答好語文卷子還是很累人的。沒有哪一個部分是可以放松警惕的。前面36分選擇一不留神就分很低,后面也需要靜靜思索,思維量真不小。
我一直認為現在的大多語文老師在對學生的教育中存在一個誤區,就是要求學生多拿出時間給作文。其實我還是那句話,對于語文連130都不一定能上的我們大多數,作文真的沒有那么拉分。一步一步靜下心做前面的,穩下來前面的的前提下,再去考慮作文的問題。一個小時給作文已經算最多啦!
提高語文成績的32種方法
1、背字典。不是在開玩笑,當然,發明這個方法的不是我,是已故名家錢忠書老先生;
2、每天堅持寫一段200字的豆腐塊,沒必要要求字字珠璣,主要是你可以通過這種方法知道你的腦子里缺少哪些詞匯;
3、多上類似于教育類的相關教育網站,下載名校試卷,各地復習診斷試卷等,熟悉知識點與考試技巧。
4、多看一些偉人傳記。不僅能起到勵志的效果,對于豐富作文的內容和給文章加彩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5、即使暫時看不懂也要每天都讀幾篇文言文。讀文言文最需要的是語感,經常的接觸對于語感的培養大有好處;
6、讀文言文的時候一定要用文言文去理解文言文,不要一上來就用漢語去理解文章。學著用古人的思想理解古人的文章(此方法同樣適用于英語學習);
7、沒事的時候多參加一些成語接龍等的游戲;
8、每天早上起來,哪怕是走走路,新鮮的空氣也會讓你的思想生活更加豐富;
9、偶爾做首詩,不好不要緊,要緊的是你可以知道你的詞匯到底夠不夠,哪方面的詞匯量不夠;
10、盡量不要在你的作文中用到非主流詞匯;
11、多看點高考試卷的精析文章,而非一味地做試卷。有時候吃透一篇好的試卷精析比悶著頭做十套卷子管用;
12、對于高考語文的前三項題目,在平時訓練中,遇到自己做錯的拿本子記下來,沒事的時候翻翻,無須特別記憶也一樣能記得住;
13、早上大聲朗讀課文,不僅是用聲音,還要用心讀;
14、做詞匯選擇題目的時候,對于近似的詞匯,多念幾遍,培養語感。別以為語感可有可無,早早晚晚他會讓你大吃一驚;
15、閱讀文章完成題目類試題,在讀文章的時候切不可一字一句死摳,也不能一目十行。只要按照正常的速度就可以。一定要注意培養自己的第一感覺;
16、針對作文進行專項訓練:一周一篇作文,切記構思不要超過一個小時;時不時練習一下為某段話擬個題目;
17、自己不要試圖壓題,猜題。只需要按照正常復習步驟循序漸進即可;
18、針對各種文體的文章做下專項練習;
19、寫作的時候要收放得體,別搞得憋半天好容易憋出個思路,一下筆就收不住,記住一句經典成語:過猶不及!
20、培養自己的想像能力;
21、每天看看電視新聞,讀讀報紙,至少30分鐘,少玩手機電腦!
22、在兜里準備一個手掌大的小本和筆,碰到好的語句和詞匯,記下來。可不是只有在看書的時候,時時刻刻都要準備記;
23、每天看十五分鐘廣告。經典的廣告往往蘊含著語言的力量;
24、培養反向思路,換個角度能讓你的文章先聲奪人。當然,要在言之成理的范圍內;
25、培養在作文中駕馭情感的能力;
26、多看看《荷塘月色》,多體會修辭的運用;
27、不要以為語文學得好就能讀懂名著,但是名著看得多語文也差不到那里去;
28、看看小小說,試著寫兩篇。小小說惜墨如金的精簡能讓你養成一種良好的寫作習慣;
29、多記兩首詩,盡量用詩人的角度理解詩歌;
30、看到一個新的問題想一想有什么例證;
31、每周練習一次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寫段話;
32、平時寫作文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卷面整潔,字體工整。你沒必要字寫得比龐中華還好,但至少應該讓人認為你是在很認真地答卷。
高考語文不同知識點學習方法歸納?
1.課文預習六步法:
A查注生詞,掃清三字
B朗讀課文,感知內容
C了解作者,把握背景
D標明段序,分清結構
E畫關鍵句,體會作用
F簡寫主旨,歸納特色
2.學生課堂聽講五法(細聽講做筆記):
A聽到listen
B看到look
C寫到write
D說到 speak
E思到think(耳眼手嘴腦五官并用)
3.賞詩三步法:
A知人論世(了解作者,把握背景)
B譯析字面(通譯全詩,分析景情)
C闡明主旨(簡述內容,闡明理趣)
4.劃分文章結構四法:
A依據表達方式
B找尋明暗線索
C依據時空順序
D依據邏輯順序
5.分析八種關鍵句作用:
A點明題目,引起下文(點題句)
B點明中心,亮出主旨(中心句)
C設置懸念,引發興趣(懸念句)
D承上啟下,自然銜接(過渡句)
E前后照應,和諧統一(照應句)
F側面烘托,間接映襯(烘托句)
G 后文鋪墊,埋下伏筆(鋪墊句)
H增強語言,突出特征(修辭句)
6.辨別七類文章寫法:
A對比寫法
B象征寫法
C烘托寫法
D以小見大寫法
E先揚后抑寫法
F虛實結合寫法
G夾敘夾議寫法
高考狀元學習方法:語文基礎題答題技巧
高考狀元自述:
先說時間的分配。第一大題的3個選擇題,一般同學可控制在5分鐘。這部分題目因題型穩定,平時訓練也多,基本套路考生應該是相當熟悉的,因此在審題清楚的前提下可大膽作答,中等速度解答為宜。另外,答案要看重第一印象,沒有充分的依據,不要擅自改動。
答題策略:
1.看清題干要求。選的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項,有沒有其他可供答題參考的信息等,務必看仔細,看清楚。
2.先排除最有把握排除的選擇項。如“詞語、成語(含熟語)辨析題”可從感情色彩、范圍大小、程度輕重、搭配得當與否、是否重復累贅等方面考慮。
3.幾點常規的提醒。讀音正誤辨別時,注意越是你平常最有把握、人人似乎都這么讀的字越要謹慎;錯別字正誤辨別,看題不宜太長久,時間長了原本是正確的反而會覺得像是錯的,如無把握,可先放一放不去做它;選詞填空題宜用“排除法”,而且要注意“搭配”問題;成語使用題忌“望文生義”的理解,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語越要注意陷阱,有時試題中那“特別陌生”的成語往往是對的。
一、基礎知識積累期(一個月)
在這一時期,我復習語文的主要方向就是基礎知識。或許大家會問:語文有什么基礎知識啊,不就是幾個字的讀音,幾篇文言文背誦,還有一些詩句的默寫嗎?難道這也需要花時間去復習嗎?在我看來,恰恰是這些最不起眼的基礎知識,才是我們成功的關鍵所在。
所以,考試大綱要求背誦的文言文篇章,一定要集中起來復習,而且不要對自己過于自信,背誦過后要默寫,默寫完之后一定要記得對照課本檢查。千萬別嫌麻煩,有時候,就是我們不怎么注重的東西到頭來成為我們成功的推動力的,所以,在這個階段,我希望大家沉下心來,認真去做。
二、專項突破期(三個月)
這一時期,我開始主攻考試的各個專題,比如語音、成語、病句、文言文閱讀、古詩詞鑒賞,現代文閱讀,作文。這一時期可以說是整個備考過程中復習壓力比較大的一個時期。我的做法是選擇了一本比較適合自己的復習資料(按專題分類的)開始了針對性的訓練。每個專題的用時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安排。自己哪些地方薄弱,就應該在那些地方多花時間,多下功夫。
三、沖刺補充期(三個月)
這一時期,我們就到了沖刺階段,在經歷了基礎知識積累和專項訓練之后,我們便可以開始高考真題的訓練了,我是堅持每兩天做一套高考真題(包括作文)。這里我要強調一下參考答案的重要性。在做完一份高考試卷后,我們要養成一個對答案的習慣,而且著重關注自己出錯的題目和一些在答題過程中表述不當的地方。想想自己在做題的時候是怎么想的,是自己思維的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四、總結反思期(一個月)
這一時期,我的做法是每三天做一套高考真題,這個階段的真題練習需要限時。并且我建議大家在這一階段再一次回歸基礎知識,結合自己在專項突破期和沖刺補充期的總結,對自己的應試能力和狀態做一個較為準確的評估。這個時期很特殊,因為是高考前的最后一段集中的復習時間了,很多同學會產生焦慮、煩躁、悶悶不樂等情緒,建議大家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按照之前的復習節奏和作息就好,不過一定要堅持到最后,不要在最后階段泄了氣。
一、以規律解文
這里的規律既包括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材料和規則,也包括言語運用的具體規律。文言詩文特殊的語法規范、修辭手法,遣詞用語、煉句煉意方面的獨特規律,都是我們理解文言作品的切實有效的工具,準確地認識和把握這些規律,從規律出發來解讀作品,很多問題便可迎刃而解。
比如辭賦一類的作品,上下句多采用相似的語言結構,處在相對應位置上的詞語往往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利用這一特點來推斷詞意,可以避免望文生義的錯誤。如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有一個對句:“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對“游泳”二字,教材沒有注解,而譯文多是“游來游去”“穿來穿去”之類。其實這是不確切的。上句“翔集”既為兩個不同的動作,下句的“游泳”與之相對,也應是兩個不同的動作。原來“游”和“泳”是有區別的,“泳”不是一般的游,而是指潛行水底。這樣,上句譯為“沙灘上的鷗鳥一會兒展翅飛翔,一會兒棲止聚集”;下句譯為“五色的魚兒一會兒浮上水面,一會兒潛入水底”,正好對應。這不僅涉及到一個詞的理解,也涉及到是否真的領悟到作者所描繪的境界。
文言文行文簡潔,省略很多。從成分上說有省主語、省謂語、省定語、省賓語、省兼語、省介詞等;從省略方式上說有承前省和蒙后省。閱讀時要根據上下文弄清楚到底省略了什么。如1994年全國高考語文試題中有這樣一題,“月俸得白米,輒貨市粟麥”中的“貨”“市”詞意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要答好此題,關鍵是弄清“輒貨市粟麥”是一個省略句,應是“月俸得白米,輒貨(之)市粟麥”,這樣一來句子意思就清楚了,是賣出白米,買入粟麥,應選C。
文言文中經常使用通假字,如果對這一特點有所認識并形成閱讀意識,解讀時就會時時提醒自己,少犯錯誤。如《漢書李廣蘇建傳》中關于蘇武的一節,其中有一句“單于招會武屬,前以降及物故,凡隨武還者九人。”教材把“前以”注解為“以前因為”,翻譯過來就成了“以前因為投降(匈奴)以及死亡,跟隨蘇武回到漢朝的共九人”,這在文理上根本不通,如果通假的意識強一點,判斷或查明“前”同“翦”,即“除去”的意思,那么譯文就是“除去投降(匈奴)以及死亡的,跟隨蘇武回到漢朝的共九人”,如此便可文通字順。
二、以文解文
以文解文,就是根據文章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對詞句作出分析判斷。一個詞,一個句子只有聯系它所處的語境才能產生實際的意義,如果將它們從中孤立起來,就有可能不知所云或發生誤解。因此,結合語境理解詞句的意義就成了古詩文解讀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白居易《琵琶行》中“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這里的“弟”和“阿姨”,指的是誰,他們與琵琶女是什么關系?對此教材并沒有作出注解,我們可以根據這一句與上下文的連貫情況來推斷其在文中的所指對象。琵琶女在自述身世遭遇時,只說了自己的籍貫和住處,沒有涉及家世,所述內容全是教坊里的歡樂奢華和嫁作商人婦后的孤苦凄涼,看不出同家人有何來往。從“十三學得琵琶成,名數教坊第一部”一句可知,琵琶女自幼就來到教坊,早已失去了和家人的聯系,可見“弟”和“阿姨”是她的親屬的可能性極小,因此也就不可能翻譯成“弟弟”和“姨媽”。查唐代《教坊記》中的記載:“坊中諸女,以氣類相似,約為香火兄弟。”由此可知“弟”應當是指琵琶女在教坊中氣類相似的諸姐妹。從琵琶女自幼生活在教坊的事實可知,“阿姨”所指應當是教坊中歌伎娼女的養母(即鴇母)。據此,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我的同教坊的姐妹們,前去從軍服役(充當營妓),教坊的鴇母也離開了人世,隨著歲月的流逝,自己的容貌也已衰老。”這等于教坊散伙,琵琶女無以為生了。迫于生計,不得不嫁給商人。這樣的解釋,與琵琶女年輕時歡樂奢華的生活敘述以及她嫁作商人婦后的孤苦凄涼的寂寞生活敘述恰好一脈相承。如果按照現代漢語的用于習慣不假思索將“弟”和“阿姨”解釋為“弟弟”和“姨媽”,就會造成前后內容難以貫通。
三、以事解文
以事解文就是根據相關的種種事實去解析文意,其中包括與詩文有關的事實、作者的經歷、創作的動機和目的、社會時代背景和文化、風俗、習慣等,也包括可以作為參照的相關文章。作者寫詩著文,并不需要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相關的事都說得明明白白,有很多意思是蘊含在相關的事實之中的。讀者從作品中能解讀出多少信息,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作品,永遠和這相伴隨的事實有關。
《木蘭辭》中“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對于詩中的“思”“憶”一般都作“想”“考慮”來理解。我們知道木蘭在織布時是懷著滿腹的心事的,下文木蘭也向母親說明了自己的心事就是想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可她為什么還要向母親表白自己“無所思,無所憶”呢?這不是前后矛盾了嗎?其實這里的“思”“憶”并不能當泛指的“想”“考慮”來講,而是有著特定的意義和內涵的。與《木蘭辭》同時代的樂府民歌《折楊柳枝歌》中有這樣幾句詩“
敕敕何力力,女子臨窗織。不聞機杼聲,只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阿婆許嫁女,今年無消息。”這里的“何所思”、“何所憶”分明的道出一個多情的女子,希望與有情人終成眷屬,卻因母親的阻撓而不得如愿的幽怨和愁悶。同樣《西洲曲》中的“憶梅下西洲”,“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漢樂府民歌中的《有所思》等,“思”和“憶”都是表達女子的愛情之思,相思之憶的。根據民歌的這一傳統再來看《木蘭辭》中的詩句,原來是母親聽到女兒的嘆息聲,便敏感到已長大成人的木蘭是不是有心上人了,想出嫁了?木蘭的回答是對母親猜想的否定。母親問中含有關切,木蘭答中帶著斬截。這樣一個不為兒女情長所困,勇敢地站出來為父分憂,報效國家的女英雄形象便清晰的展現在讀者的眼前。而不了解這些背景,則解讀不出這些詩句中的豐富內涵,對木蘭形象的認識也會受到局限。
四、以理解文
所謂以理解文,是指要根據事實常理去理解文意。作者是根據生活的邏輯、事理常情來創作詩文的,這就給我們解讀詩文提供一種參照的思路。如果解出的意義有悖于常理,不合邏輯,就需要回過頭來再作仔細的推敲。
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是語文教材的傳統名篇,但教材對其中“借書滿架”的“借”字向來不注,而譯文則是“借來的……”。有人著文說:“所謂借書滿架,也是散人閑趣;未必都是借來的。”看到“未必都是借來的”,說明已注意到了事之常理,對“借”的解釋產生了懷疑,但所謂的“散人閑趣”之論,卻未免牽強附會。歸有光當時所讀何書?那又是怎樣的家庭?為什么要“借書”?何況,即使真需要“借”,哪有“滿架”之理?這樣以理推究,問題就來了,因此就需要查閱,《康熙字典》上就有:借,音積義同。原來“借”就是“積”,即使堆疊,碼放。于是文意便豁然貫通。在“借書滿架”之后,接的一句就是“偃仰嘯歌”。教材注為:“偃仰:安居,休息。指生活悠然自得。嘯歌:長嘯或吟唱。這是顯示豪放自若。嘯,口里發出長而清越的聲音。”“借”來滿架的書,這個歸有光還不好好念,“生活悠然自得”還不算,還要顯示什么“豪放自若”。如果真如此,他的滿腹經綸從哪里來的?他真的那么懶散或者豪放嗎?特別是為什么要在“借書滿架”之后緊接“偃仰嘯歌”一句?這些事“理”、文“理”,使我們對上述注釋大惑不解。其實,偃仰者,頭之低昂也;嘯歌者,吟誦詩文也。原來這是在描寫他自己非常投入地讀書的情景。真是讀書不講理,相差十萬八千里。
五、以情解文
以情解文的情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詩文中作者流露出的情緒和情感,另一方面則是作品中作者所描繪的生活和藝術情景。只有從這些思想情感、生活情景、藝術境界出發,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才能追尋詩文的準確含義。
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作者思想感情的指向決定了詩文語句的意義歸屬。魯迅先生的《為了忘卻的記念》中有一首七律詩“慣于長夜過春時”,該詩的頷聯“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中的“慈母淚”,一般都認為是和文中“不幾天,即聽到外面紛紛傳我被捕,或是被殺了”“連母親在北京也急得生病了”相照應。如果單從這兩句來印證理解的話,“慈母淚”顯然是指作者的母親因擔憂作者當時的險惡處境而落淚,這樣的理解固然有道理,但如果僅限于此,就失之浮淺了。這首詩在課文的第四部分,是魯迅得知柔石等人遇害,在極度壓抑悲憤中所作的。魯迅在與朋友的信中也明確指明了這是一首“悼念柔石的詩”。詩的其它幾聯盡管都曲折的表達了對柔石的悼念,但顯然都不及“夢里依稀慈母淚”更恰切更深刻的濃縮了對柔石的深深懷念。文章在引了這首詩后,緊接著有一段對柔石母親的敘述,這段文字實際上就是對“慈母淚”的照應和具體解釋。文中說,“我知道這失明母親的的眷眷的心,柔石的拳拳的心”。作者想寫一點關于柔石的紀念文章而不能,只得選了一幅一個母親悲哀的獻出自己的兒子取得名曰《犧牲》的木刻,算是只有作者一個人心里知道的關于柔石的紀念。木刻中這位悲哀的母親不正是現實中柔石母親的形象化身嗎?作者知道柔石失明的母親眷眷的心,是因為自己也有一位摯愛著自己的母親;作者知道柔石那拳拳的心,是因為自己也和柔石一樣一往情深的關愛著老母親。這是基于這種強烈的情感體驗,心靈才會產生強烈的震顫:自己的老母親在異地聽到自己被捕的傳言時已經是“飲泣”而至于生病了,那么由己推人,柔石雙目失明的老母親呢?如果他得知自己摯愛的兒子被殺害的消息后將會怎么樣呢?“夢里依稀慈母淚”正是這種假想情景的藝術概括,“慈母淚”也就成了巧妙融會作者悲與憤兩種情感的鮮明意象。它既是對柔石的最深沉的紀念,又是對反動派暴行的無聲勝有聲的血淚控訴。照此說來,“慈母淚”除了寫自己的母親外,更重要的是寫柔石的母親,因為作者寫自己是為了更好的寫柔石,寫自己的母親,恰恰是為了襯托寫柔石的母親。把握住了詩中作者情感的脈絡,才會對詩中所透露出的作者的寫作用意有更深刻的領會。
高考文言文翻譯方法有哪些
1、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2、掌握文言文翻譯的三條標準。將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漢語,通常講究信、達、雅。所謂信,指的是忠實于原文。原文講的是什么意思,譯成現代漢語后應能如實傳達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隨意增減文意,更不能曲解。所謂達,指的是譯成的話要符合現代漢語的規范,要文通字順,不能夠雖然忠實原文,卻譯得句子拗口,令人難讀或難懂。至于雅,則是比較高的要求,指的是譯成的現代漢語具有較高的表達水平,不但能忠實于原文,還能把原文的意蘊較好地傳達出來,文筆流暢優美。
高考文言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照顧前文,聯系后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系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號,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吾""余"為我,"爾""汝"為你。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后,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文言文翻譯技巧
1.釋
一般來說,一個詞語怎樣解釋就怎樣翻譯,這種方法,在文言文翻譯中用得最多。文言文與現代漢語相比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單音節詞占多數。所以,考生在進行翻譯的時候,應盡量把原文中的單音詞翻譯成能夠解釋的現代漢語雙音詞。
2.留
在文言文中凡是國名、地名、人名、官名、帝號、年號、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譯時,可以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不用翻譯,因為這些詞一般都無法與現代漢語對譯。
3.去
文言文中常有一些這樣的虛詞,它們僅有語法作用,而無實際意義。這些詞包括:發語詞、音節助詞、主謂之間的虛詞、結構倒裝的標志、加強語氣的詞、表句中停頓的詞、表恭敬的詞、個別連詞及偏義復詞中虛設成分等。盡管它們在原文中必不可少,但這些詞語在翻譯的時候,因為沒有相應的詞義可以來表示,因此必須刪去。
4.替
隨著時代的發展,古漢語中有些詞語已經不再使用,或者是意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的詞義擴大了,有的詞義縮小了,有的詞義發生了轉移,有的感情色彩發生了變化,有的名稱說法已經不同等。因此,翻譯時,應該用現代漢語替換的地方必須替換,千萬不能以今義當古義。
第一,對于古詩歌來講,特別是詩詞曲,要讀懂詩家語。對于詩歌的基本知識,特別是字詞,詩人是如何構造的,其中有幾個關鍵點我們可以注意一下,讀詩的時候要先看題目,同學們就是往往忽略了在考場上這個題目的重要性。因為不管現代文還是古文,或者古詩歌,題目對于給我們的指引特別大,有的時候題目告訴我們寫作內容,有的時候告訴我們作者特別是詩人來寫作的一個目的和意圖,也有的時候告訴我們傳達的信息詩歌的對象是寫給誰的,會以什么身份和角度去寫的,這樣在緊張的考場上有助于學生很快地很好地理解詩歌。
第二,注意意象了。因為中國古人表達情感是比較含蓄的,一般情況下不會直接抒發情感,詩人會借助周遭的人物、動物、自然天象,能承載作者思想感情的這么一些意象去傳達他的情感,很多同學就是不理解這個意象所表達一些情感,所以詩歌的整體情感就不會把握了。
我們要記得一些常見意象。比如說柳樹代表送別,桑梓代表家鄉,杜鵑代表一種哀愁,紅豆代表相思類似于這樣的。當然了我們所做的一些題和高考中出現的詩歌和詞,未必會大量出現常見意象,但是反過來說,我們最基本的不知曉,那可能對于詩歌的其他方面解讀就不是特別靈光。
第三,注意詩歌的注釋。在試卷上出現每一個信息,都是非常值得我們重視的。對于同學們沒有干擾的一些信息點是不會出現注釋的,出現注釋信息點就是出題人讓學生去看借助它去理解詩和詞。
第四,把握詩歌的整體。做到把每一個句和句之間的關系找出來。把一首詩翻譯成一幅畫面,用一段完整的散文或者記敘的文字把詩歌翻譯,這也是我們能不能讀詩歌的一個關鍵。
在我們的生活中,時時處處都在講究方法,認識思考、工作勞動、體育運動、生活起居也講究方法。學習是手腦并用,身心共濟的復雜的活動當然更要講究方法。法國生理學家貝爾納曾經說過:“良好的方法能使我們更好地發揮運用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阻礙才能的發揮。”古人也說過這樣的話:“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大科學家愛因斯坦還有一個著名的公式,叫做:W(成功)=X(刻苦努力)+Y(方法正確)+Z(不說空話)。這里也強調了使用正確方法的重要意義。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國際發展委員會編著的《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因此,我們從小就應該培養自己成為能運用學習方法,去主動地獲取需要的知識、會學、善學的人。而不要成為只會被動地接受知識的“死讀書”、“讀死書”的人。
常有同學發出這樣的疑問:記得以前自己的語文成績也不錯,為什么到高考后突然感覺語文基礎很差?為什么其他學科學起來得心應手,可語文學習卻變得無所適從?語文到底該怎樣學?怎樣才能盡快提高語文成績?許多同學帶著這樣的疑問艱苦摸索,收效甚微,從致苦惱重重,浩嘆連連:學好語文真難呀!
客觀地說,語文作為基礎性工具學科,想要學好是不容易。它體系博大內容浩繁,融思想、知識與藝術為一體,需逐步培訓良好的感知與接受能力、但作為中學階段的一般性學習,需要的是扎實的文字、語言功底,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順暢的口頭與書面表達能力,而達此目的、應該說是不太困難的,是有規律可循的。這里,首先需要端正一個認識,即語文成績的提高有賴于語文素養的增強,是一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過程。語文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學習時間的長久性決定它不能一蹴而就,所以不能急功近利,為應試求成績,而應砸實語文基礎,將其作為一項立身處世的本領努力學習下去。
現代語文教育認為,閱讀和寫作是體現一個人語文能力的主要標志。大家在學習中要把握好這兩點精髓。閱讀是語文材料的主要來源,從小學高年級始,就應對一些名家名作進行有計劃的閱讀,不斷擴展知識面。高考生已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要根據有關的閱讀書目制定自己的讀書計劃,時代上分古典和現代,體裁上分詩詞和散文。國別上分中國和外國,可就自己的喜好側重讀來。還要涉獵當今報刊雜志和精妙時文,關心時事新聞。需知學語文僅有課本是遠遠不夠的,要讀社會,悟人生。其時有更多的東西是無須講解的,多讀多看自能領悟,自能通神、自能提高。閱讀要和背誦結合起來,要廣泛積累語言素材。閱讀還要和寫作聯系起來,古人說“不動筆墨不讀書”是很有道理的,寫作能加強記憶、整理思維、提高認識。閱讀中可廣泛摘抄詞語、警句、俗語、名人名言、精采語段,還可提煉情節梗概:做作品評析、鑒賞、讀后有感等。真正的寫作不是被動地完成任務,而是主動地創作。貴在多練筆,常堅持,抒寫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情懷。
語文學習中要用好三個本子。除了學校和老師要求的語文用本外、我們倡導同學手中還要備三個本:知識本、雜記本和隨筆本。知識本是用來記錄語言和文學方面基本知識的,可用于隨堂筆記和個人整理。經過初中學習,絕大部分的語法知識和語言現象都有觸及,但限于理解能力,許多同學是一知半解,支離破碎的。到了高考,有必要對其進行系統梳理,同學們可參照有關講解,從字形、詞語、標點到句法、修辭,用一年時間歸納整理,同時對文學常識,寫作知識等注意搜集,可構建起自己語文知識的框架體系。雜記本是一個極廣義的稱謂,針對的是語文學習的包羅萬象,無所不及。從妙辭佳句到到精美文章、從歷史掌敵到民間俚語、從術語名詞到文學流派、從文學描摹到專題研究,可作隨時的大量的摘錄抄寫。此本要常備手邊,努力堅持、庶乎成為語文資料的重要積累。如果說以上意在汲取,那么隨筆本則是用于創造的寫作園地。這里沒有老師的任務,有的是觸景生情、有感而發、熔鑄古今、筆下生花。好文章常常是切實有感后帶著強列的創作沖動而形成的酣暢文字。同學要多積累、多感觸、多思索,勤于動筆,養成良好的筆力文風。
語文學習的要義在于勤和恒。大家要五法并用,充分調動起眼、耳、口、手、心各感官,實現聽、說、讀、寫、思諸種功能。如果說聽和讀這兩種視聽手段是吸收營養,是“進”的過程;那么說和寫則是加工和生成的過程,是進行人際交流的必需。人在社會中能表情達意、交流思想、自如往來、充分協作,不正是語文學科最根本的目標嗎?還有什么“成績”的問題不能解決呢?想以此奉送給努力求知的學子們。
理解記憶法
理解是記憶的前提,要記住一首詩,就先要弄懂詩中每一句的含意。在了解全詩層次大意的基礎上,反復地讀幾遍,印象就深了。否則,對詩意一知半解或層次不清,記憶就慢,即使暫時記住了,也會很快又忘掉。
形象背誦法
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意境是一首好詩的標志。因此,如果我們能在理解詩意的過程中展開豐富的想象,使一首詩所反映的畫面在頭腦中再現出來,記憶就會更加牢靠,背誦時就會流暢自如。
專注背誦法
注意力集中是提高記憶的關鍵。因此,給自己限定時間,規定數量,按慢讀一一快讀一一特快的程序,迫使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這樣,大腦皮層留下的痕跡深刻,記憶效果就好。
抓頭字背誦法背誦時常有這種情況,一些本來記得很熟的詩,突然在某個環節上卡殼。這時如果有人提示一下領頭字(或詞),就會很快地接上。這說明每句詩的領頭字,都具有誘發思維、幫助記憶的作用。所以,要下功夫盡可能將它記牢。
接力式背誦法
在背誦古詩時,用接力競賽的形式,幾個同學在一起,你說上句,我接下句,并不斷輪換同學間的背句次序。這樣,就會在興味盎然的游戲中熟記全詩。
【高考語文學習方法】相關文章:
高考狀元的學習方法(語文篇)07-19
高考狀元語文學習方法07-21
高考狀元的語文學習方法08-08
高考狀元語文學習方法大全07-26
高考狀元談語文學習方法02-11
2016關于高考狀元語文學習方法01-11
高考學習方法05-29
高考沖刺學習方法12-04
高考沖刺學習方法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