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設計心理學
什么才是好的設計產品?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實用的設計心理學!
在產品設計過程中,考慮到的功能是重要的;產品讓人易學會用也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這個產品要能使人感到愉悅。”
在挑戰、發現、口語化、成就感、流暢體驗等方面,它們都能為用戶帶來愉悅認知,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產生積極情感體驗。讓用戶感受到產品的用心,更重要的是“貼心”。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 Donald Norman 在2002年提出產品設計的”情感化“理念,隨著“體驗經濟時代”來臨,“情感化”業已成為當前互聯網產品主要的設計趨勢之一。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情感是人格的核心,產品真正的價值在于滿足人們情感需求,帶給人們內心愉悅的審美體驗。我們應從“功能控“思維怪圈中出逃,將注意力轉移到用戶的情感化需求,將情感化設計融入到產品中,達到美感和可用性的統一,使”有魅力的物品更好用“。
那我們在設計時該如何進行情感化設計?本文從情感化設計認知模型出發,解析引發愉悅情感化設計的元素。
什么是情感化設計認知模型?
情感化設計認知模型認為:情感通過個體對生理喚起的評價和對環境感知而產生,情感化設計核心主要在于引發用戶認知愉悅從而為用戶帶來積極的情緒體驗。其中愉悅元素包括:
1、可控感
社會心理學家塞利格滿(Martin E.P. Seligman)指出人們對外部世界的控制感能帶來積極的情緒體驗,也更愿意接受挑戰和嘗試新鮮事物。
調查顯示,在界面無提示情況下,80%用戶等待超過2秒后會立即關閉窗口,但如果界面有等待提示一類的文字,則會極大的降低用戶離開的機率。等待提示增加用戶對當前界面狀態的可控感,減弱用戶對等待時間的感知,增加用戶留存的可能性。
在用戶界面設計時,我們可以通過設計進度條、及時的錯誤提示和等待提醒等,讓用戶明確感知當前界面狀態,產生可控感,形成操作預期,減少迷茫和等待,引導用戶繼續操作。
2、社會互動
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奧爾波特曾以“社會性動物”來指稱人類,因為社會性是人的基本屬性。
通過社會互動可以滿足個體的歸屬感、尊重感,甚至可以自我實現。微博、論壇、微信、陌陌等建立在“強弱關系”理論基礎上的熱門應用成為現代社會新型社會互動變式。
在交互設計中,我們運用社會互動因素,可極大提升用戶界面的參與感和趣味性。一般形式多為參與和共鳴。
1) 參與
讓用戶積極參與到當前界面內容,完成操作。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應該吸引用戶參與,但應引導用戶適度參與,否則會導致用戶疲勞或者產生挫敗感。
我們在線購買商業保險時,保險公司為避免客戶需求與營銷套餐的不匹配,通常會讓客戶自行選擇或填寫客戶的現實情況,按照客戶的實情來計算投保金額。
這種模式能積極調動用戶參與到保險方案的制定過程中,避免用戶因營銷方案不匹配或者對保險公司商業營銷的不信任心理而放棄,使得客戶投保行為能順利進行,促成的投保方案適用劃算。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過程中,不可設置過多的項目讓用戶選擇或填寫,用戶很可能在選擇或填寫中途放棄。對于一些選項,可以在調研的基礎上給予默認設定,減少用戶時間,增加成功交易的概率。
2) 共鳴
讓用戶看到界面即能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和情緒體驗,用戶與界面產生情感互動,引導用戶積極操作。
一般多以新鮮、時尚、熱門、搞笑等形式為主,這些形式非常切合當前年輕用戶的心態。
比如百度首頁會經常根據一些熱門事件或者節日進行更新,采用涂鴉、動畫、圖片等形式,受到用戶歡迎。這種方式迎合當前用戶的“熱鬧”心態,還能讓用戶更深層次的認同產品品牌和文化,而這正是增加用戶留存的必備利器。
3、社會參照
當嬰兒處于陌生的、不確定的情境時,他們往往從成人的面孔上搜尋表情信息,然后再采取相應的行動或作出相應的反應。
這種進化而來的認知方式稱為社會性參照。
“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常面對各種復雜或者矛盾的信息,認知心理研究指出人是“認知吝嗇鬼”,大多數人都希望付出較少認知資源獲取最大的回報,而社會性參照通過參考他人的信息,獲取有效的信息資源,即便出現錯誤,但是由于他人也一樣,能極大緩沖錯誤信息帶來的傷害。
這種方式在商業產品運用較多,形式大多為品牌關聯和他人記錄。
1) 品牌關聯
將其他品牌logo運用到自己網站中,人們會將對其他品牌的評價移植到該品牌上,決策時會不自覺的參考對其他品牌的感受和評價。
比如某在線保險商城在首頁不僅給出了各項保險的內容,同時還將這些保險公司的logo引入到網站較顯著的位置,用戶在該商城購買保險的時候會受到原來對其他保險公司印象影響,比如A原來在B公司買過保險,當他看到B公司的`logo時會增加對該商城的好感,增加交易的概率。
2) 他人記錄
一般通過實時滾動購買記錄或數量,給用戶心理上帶來強大的從眾壓力。
而在這種從眾壓力情境下,用戶通常的心理感受是:“別人都用,肯定沒什么大問題”;“別人都用,而我不用,我out啦”。毫無疑問,這種心理感受的極大刺激客戶購買的沖動。
而實時滾動購買記錄(或剩余時間)能給用戶心理上帶來較大緊迫感,讓用戶感覺“過了這村就沒那店”,催促用戶快速促成完成交易。
從前段時間鬧出的“團購網站在團購數量上作弊”新聞中,我們也可見他人記錄對用戶購買決策行為的意義非同一般。
4、可用性
Jacob Nielsen(1995)提出“可用性”概念,產品可用性是建立在用戶的感知特點、認知模式、人格特征等基礎上,讓設計尊重用戶的心理模型,讓用戶“好用、易用“產品。
可用性強的界面不僅方便用戶操作,帶給用戶積極情感體驗;同時還為企業帶來不可估量的商業價值。
一位可用性測試專家根據可用性測試結果,花了一小時重新設計出一種簡單的撥號界面,提高界面可用性,使用戶撥每位號碼的撥號操作時間縮短了0.15秒,每年為企業在減少中央交換機需求方面節省了近100萬美元(Fisher & Sless ,1990)。
用研人員經常遇到客戶在訪談過程中頻繁提及“這個提示我沒看見”“我不知道可以這樣操作”“要點幾次,好麻煩“等,這些原因往往會造成用戶棄用。Nielsen指出用戶的痛點大都跟界面的可用性有關,而可用性是一種純主觀的心理感受,不可觸摸,很難直接測試。
他將用戶的主觀心理感受拆分為幾個關鍵的可觀察、可操作、可度量的指標,通過觀察用戶在這些指標上的變化來對產品的用戶體驗進行總體的評估,這種方法就是“可用性測試(Usability Testing)”。
當前我們注意到界面可用性的價值和意義,但在應用設計和開發過程中缺乏或弱化了可用性測試。
在”敏捷開發“快速迭代模式下,企業為快速推出產品搶占市場,對產品可用性重視度不足,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贏得用戶市場;但產品可用性不強,輸掉了用戶口碑,往往得不償失。
除此之外
情感化設計元素還包括挑戰、發現、口語化、成就感、流暢體驗等,它們都能為用戶帶來愉悅認知,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產生積極情感體驗。設計們可以在用戶界面的視覺層面和交互層面納入這些情感化設計元素,讓用戶感受到產品的用心,更重要的是“貼心”。
柏拉圖曾說“人的行為就好比一輛有兩匹馬拉著的馬車,一匹代表理智,另一匹就是情感。”現在業界大力提倡“用戶體驗“,但我們的“用戶體驗“更偏重產品的功能性需求,而對用戶的情感性需求熟視無睹。這好比柏拉圖的”馬車“,如果我們不重視”情感“這匹馬,終究我們會迷失在路途中,找不到產品的出口。
【實用的設計心理學】相關文章:
平面設計色彩設計心理學10-08
設計心理學讀后感09-19
超實用的心理學書籍12-04
生活中實用的心理學知識12-19
職場中實用的心理學效應12-10
《設計師要懂心理學》的讀書筆記09-03
住宅室內設計中視覺心理學的應用10-09
基于心理學的多媒體教學設計思考論文07-14
淺析城市廣場設計中環境心理學的應用10-15
推薦幾本好看又實用的心理學書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