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心理學書籍《情緒親密》簡介
快樂、恐懼、憤怒和悲傷,當這些情緒升起時,你是什么感覺?你是怎么對待它們的?在作者這位深度心理靈性治療師的眼中,不了解、不熟悉自己的情緒,基本上就等于不了解自己。“活著就是去感覺,去感覺就是經驗情緒。”情緒是我們存在的象征。在本書中。作者系統地探討了十九種基本情緒和復合情緒的特征和運作模式,以及我們如何對其進行工作。
作者簡介
羅伯特·馬斯特斯(Robert Masters),心理學博士,心理靈性導師,關系治療專家。他和妻子黛安共同創辦了“馬斯特斯轉化中心”,這是一所根植于心理靈性工作,致力于深度療愈和充分覺醒的學校。在35年的治療生涯中,馬斯特斯發展出獨特的、直覺性的整合工作,系統地結合了心理學、生理學和靈性三個維度,強調了富有活力地活在具體的生活中,敞開表達情緒,提高情感素養,深入的陰影工作,以及發展成熟的關系。馬斯特斯也是13本書的作者,包括廣受歡迎的《親密關系的轉化》和《靈性逃避》。
編輯推薦
這本書*吸引我的地方是作者對情緒細致入微的觀察。不夸大地說:他給出了一副詳盡的情緒地圖,難怪著名的超個人心理學家肯·威爾伯會稱“你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和情緒這個主題有關的任何東西”。
當一種不愉快的感覺升起時,我們往往還沒有分清它是什么,就想著將它趕走。這樣做帶來的后果是,這種情緒被壓抑,然后成為你生活中各種事件的幕后主宰力量。正因為情緒這種巨大的指南針作用,所以在各種心理治療、靈性療愈中,對情緒的覺察和體認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在情緒背后,是引發案主產生某種痛苦,乃至心理模式的原始事件。借由情緒,找到那個原始事件,充分體會和釋放那個事件產生的原始情緒,生命之流才能從那個事件中流過。所以稱“情緒是人存在的本質”,一點也不為過。
本書中隨處可見的洞見令人嘆服。他教給我們如何分解復合情緒。假如別人做了一件事讓你感覺自尊心受傷,如果按照作者教導的方法,耐心觀察,會發現你身體的具體感受、你心中涌出的念頭、不快的情緒夾雜在一起。此時你*應該做的是將注意力放在身體的緊縮、膨脹、刺痛、酸麻的感受上,這樣做意味著那個情緒在一起,而不是跟隨情緒產生的念頭亂跑。長久的練習,你可能會發現自尊心受傷的**層情緒是憤怒,然后層層剝繭,你會發現悲傷、恐懼、羞恥等*原始的情緒,然后直達*原始的創傷事件。
作者對健康和不健康的恐懼、憤怒、羞恥、厭惡的區分也頗有見地。在他看來,一個覺醒的人不是一個沒有情緒的人,而是一個擁有健康的情緒,能夠讓情緒自由流動的人。
內容推薦
快樂、恐懼、憤怒和悲傷,當這些情緒升起時,你是什么感覺?你是怎么對待它們的?在作者這位深度心理靈性治療師的眼中,不了解、不熟悉自己的情緒,基本上就等于不了解自己。“活著就是去感覺,去感覺就是經驗情緒。”情緒是我們存在的象征。在本書中。作者系統地探討了十九種基本情緒和復合情緒的特征和運作模式,以及我們如何對其進行工作。
在作者的情緒地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下面的內容。
適應性恐懼:生物本能的,對當下威脅的反應
非適應恐懼,投射到過去和未來的恐懼,表現為擔憂和焦慮
健康的羞恥:觸發我們的良知
不健康的羞恥:是偽裝成良知的“內在批評家”,試圖操縱我們
潔凈的憤怒:是保護我們脆弱和弱小的部分,可以和慈悲共存
不潔凈的憤怒:混合侵犯、敵意、憎恨,可能變形為攻擊
情境之樂:基于外在物的獲得產生的快樂
非情境之樂,單純的存在之樂。
集體恐懼:人們用心理情緒的麻木、逃避、攻擊和和沉迷于性欲來應對
集體吞沒:一種全球性的不穩定狀況,混合了過度的刺激、過載的信息、無情的壓力和可怕的麻木。
目錄
第一部分 情緒地圖
第一章 解剖情緒003
第二章 培養與情緒的親密 .015
第三章 沒有負面情緒 .029
第四章 情緒失聯039
第五章 情緒與比喻 .045
第六章 關系中的情緒親密 .053
第七章 性別與情緒親密 .061
第二部分 遭遇情緒
第八章 恐懼:步入龍之洞穴 .075
第九章 集體恐懼:讓他人的恐懼打開你的心 .097
第十章 羞恥:從有毒的崩潰到療愈性的揭露 .109
第十一章 憤怒:道德火焰 .133
第十二章 悲傷:心的損失 .163
第一章
解剖情緒
情緒不僅是名詞,更多的時候屬于動詞范疇。情緒并不是人們能從自身系統里獲得的某件實物或東西,在某種程度上,情緒是一個動態過程。
情緒是人類存在的基本屬性,我們每時每刻都受到情緒的左右,可是很多人并不清楚我們與情緒之間到底存在怎樣的密切聯系。比如,我們經常會感到羞恥,但如果對這一種情緒的實際特征并沒有更深入的認識,也就無從知曉它會對我們產生哪些影響。
為什么情緒對我們來說如此重要呢?因為沒有情緒,我們進行有意義的交流的能力幾乎不可能存在。情緒屬于進化現象為熱血動物所特有,使得人類更有可能理解復雜的關系,對情境更敏感,同時更具創造性地利用我們的外在世界與內在世界。談論起我們的情緒,原本是一件很尋常的事情,似乎它們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內在力量。我們可以描述一股“自然力量”如何貫穿人的身體:我們“氣沖沖”地走出房間;我們內心充斥著“悲傷”;我們因為狂怒而“爆發”。然而,我們并不了解情緒,就像我們不了解天氣一樣,即便天氣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生氣的時候(不論我們是否意識到這一點),但很少有人了解憤怒,可能是因為早前沒有在“情感素養101”教室(EmotionalLiteracy 101)里認真學習過。
在晚上我們進入深度睡眠狀態并且無夢之時,是情緒唯一不會影響到我們的時刻;在這個階段,我們的身體知覺、大腦思維均失去意識。一旦我們處于做夢或者清醒狀態,情緒又會對我們產生同等重要的影響。夢境不僅是反映我們個人意圖的畫面(我們的夢是否一直靜止不動過呢?),同時也是我們的情緒圖像。事實上,我們很多的內在生活——無論是在夢中,還是在清醒狀態——都可以被描述成多維的情緒圖像(從快照到充滿個人特色的戲劇),其中眾多的畫面場景都源自我們的外在生活環境。與此同時,我們的外在生活又浸透了情緒。
情緒并不只是感覺
那么,究竟什么是情緒呢?難道它只是另外一個用來描述“感覺”的詞語?在有關情緒的文獻作品中,“情緒”與“感覺”(甚至還有更具學術氣的“情感”)經常交替使用。即使分別使用,就它們的含義而言,也沒有一致的用法。總之,區別感覺與情緒的差異,是我們解剖情緒至關重要的一步。感覺,是對知覺的一種記錄(比如,石頭放在手上帶來的知覺,或者腹部產生的饑餓感)。此外,感覺還指代一種具體知覺,也就是一種內在的、非認知性評估的知覺,位于情緒的核心,比如,發自本能的害怕、羞恥或者愉快等情緒。這里“非認知”指的是,在形成感覺的過程中,不需要進行任何思考;事實上,思考能夠即時地引發感覺。當有什么迅速地涌入,思考是遠遠落在感覺之后的。比如,如果我們在馬路上突然被人撞了(今天可真倒霉啊),那么我們的第一反應不是思考更不是評估,而是瞬間爆發出憤怒的情緒。這是一種充斥著腎上腺素的純粹的原始感覺,猛烈地流淌過我們。
通常情況下,感覺會在思考之前形成。其好處在于,這種極快的喚醒促使我們準備以便于瞬間采取行動(這就好比緊急剎車,避免猛烈地撞到前方橫著駛來的車上);其壞處在于,在采取這種即時行動之前,我們沒有時間去重新評估剛才究竟發生了什么(比如,你可以試著想象一下,剛才阻礙我們前行的司機或許載著一位病人,正在火速趕往醫院的路上)。情緒由此產生,在交通受阻時我們感到憤怒,不僅在于我們在這一情境中感到挫敗和被不公正地對待,而且我們還慮及過去的憤怒經歷和其他影響這個情境的因素。現在,除了放開束縛或者大發雷霆,我們有了更多的選擇,盡管仍受過去憤怒經驗的限制。
情緒不僅包含感覺、認知、社會因素和其他相關的行動傾向,同時還囊括了四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彼此間不存在絕對的孤立,而是融合成了一個整體。
所以,如果想真正了解一種情緒,我們需要研究的范圍絕不僅限于它所帶來的感覺。比如,我們必須了解——不僅是在頭腦層面——早年生活的動力系統。在很大程度上,這個系統決定著我們在特定的情境如何表達相應的情緒。我們也需要帶著充分的臨在和關愛感受那個時刻,并與之產生關聯,這樣,它們就更少涉入我們對當下情緒的處理。
如果不清楚自己為什么要保持某一種特定情緒,我們就更傾向于使用父、母親那代人所教授的老一套的方法來表達情緒。假如我們未能充分意識到有哪些社會因素(包括現在的和過去的)影響了我們的情緒表達,這就意味著這些因素今后極有可能主導我們的情緒表達。情緒是對感覺的一種戲劇化詮釋。只有認真學習有關情緒方面的知識,我們才能充分了解它的構成;除非我們深入了解各種情緒的來龍去脈和形成因素,否則我們無法與與情緒親密。
舉個例子,假如有個兄弟姐妹對你冷酷、無情,你對此感到無比憎恨,而父母卻反復告誡你:這種憎恨是錯誤的,是罪惡的。那么接下來,你的這種恨意就很可能演變成一種內化的、自我導向的負擔,由內在強勢的批評家施加給你。如果你不探索和穿越這方面的歷史遺留問題,那么以后每當有人對你不好,你就會習慣性地受到內在憎恨的支配,竭盡所能地避免與之對抗,然后將憤怒轉向自身。 相較之而言,感覺屬于一種“反應”,而情緒指代一種“改寫”。所以說,感覺是即時性的、非反思性的(因為根本沒有時間反思!),但是情緒卻與我們如何處理感覺有關。
比如,身體內部會突然升起一種純粹的羞恥感:臉瞬間紅了、眼神垂下、腦袋耷拉著、思維變得迷惑或者一片空白,我們被強烈的尷尬捕獲,卻無法脫身。。我們感到寸步難移、極端不舒服,就好像在大庭廣眾中被脫得一絲不掛。然后——通常只有幾秒鐘——我們表現出慣常的羞恥,很可能腦海里會浮現出以前發生過的與之類似的事情。
現在,我們有必要把研究重心移向情緒,也就是所謂的“改寫”。我們的羞恥處于一個特定的舞臺上;戲劇正在上演——極不情愿地作為主角陪伴著我們——已經自動地求助于某個預先設定的策略來處理羞恥。于是,我們最初的羞恥反應已經讓位給已有的策略,至少其目的是如此,很可能已經轉變為其他情緒,比如憤怒或恐懼,或者進入退縮或疏離狀態。所有這些會根據當時的情境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
情緒能夠吞沒我們,尤其是當核心感受特別強烈或有強制性之時,或者被壓抑了太久之后。之所以說“強制性”,是因為當一個人的情緒狀態特別強烈的時候,他就很容易被相應的觀點迷惑,甚至執著于此,盡管這種觀點可能是很不切實際的我們可能極度渴望“釋放”這種感受,而這種感受可能會“讓我們心中的猛獸出籠”,或者“讓我們在悲傷中溺斃”(正如我們將要看到的,這類關于情緒的比喻建基于我們感知和運動的經驗)我們將在后面進行討論:關于情緒的這類比喻,我們可以利用感官與肢體方面的經驗做出解釋。)盡管人類都屬于感情動物,但我們難免會指責他人過于激動或者冷血。有時候,過度的情緒表達會令我們感到很尷尬,尤其是當它與我們平時的自我控制相比之時(比如說,“堅定沉著”“撲克臉”或者“冷靜的面容”)。
許多人傾向于認為情緒顯得更低級或更原始,因此情緒不值得信任。通常情況下,我們覺得情緒會妨礙理性思考,影響我們的客觀判斷。我們經常用這個借口來責備情緒,比如,“我被自己的情緒打敗了。”在這個比喻當中,情緒成了自己的對手。然而,若與情緒展開爭斗,我們就無法與培育與情緒的親密。“親密”暗示著友誼——只有與情緒建立友誼,我們才能對之進行工作,從而獲取收益。
【心理學書籍《情緒親密》簡介】相關文章:
關于情緒的心理學書籍12-08
心理學書籍之《情緒心理學》10-29
心理學書籍《意念的治愈力》簡介11-18
心理學書籍情緒的解析免費閱讀06-06
心理學書籍《溫尼科特傳》簡介03-05
情緒怎么主宰親密關系01-31
《焦慮情緒調節手冊》書籍04-05
《性心理學》簡介12-16
《心理學與文學》簡介03-13
《博弈心理學》心理學書籍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