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與生活:心理效應
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心理學與生活:心理效應,歡迎閱讀!
心理效應--半途效應
“半途效應”是指在激勵過程中達到半途時,主體由于心理因素及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導致的一種試圖放棄目標的負面效應。
大量的事實表明,人的目標行為的中止期多發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標行為過程的中點附近是一個極其敏感和極其脆弱的活躍區域。
“半途效應”的心理因素:
當目標太高、太宏偉,主體就會覺得由于難以實現而感到緊張,思想就會不由自主地發抖,產生所謂的“目標性恐懼”。
“目標性恐懼”經常使人產生中途放棄的念頭。
導致半途效應的原因:
一是個人的意志力,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現半途效應。
二是目標選擇的合理性,目標選擇得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現半途效應;
產生“半途效應”的人性基礎:
產生“半途效應”的人性基礎是人性的畏難型懶惰和缺少耐性。
解決半途效應的方法:
一是加強個人思想意志力的磨練,多學習各方面的知識,培養多方面的能力,做到藝高人膽大,站在一個更高層次的思想境界或技能境界看待“目標性恐懼”,將“目標性恐懼”的`心理壓力降減。
二是選擇的合理性目標。
行為學家提出了“大目標、小步子”的方法,對于防止半途效應的發生具有積極的意義。
也可以轉換成另外一個通俗的概念,就是目標分解。在目標實現過程中,當快達到目標半途時,可以重新在大目標的基礎上,再制定若干個小目標,充分將目標分解成可行性較大的小目標分步實現。
在半途附近由于其特殊性,可以多設置幾個小目標,如此,人們在接近半途時會有不斷去實現的小目標,建立一個不斷自我正向循環激勵的過程。
一勞永逸的大目標激勵是不現實的。
持續不斷的大目標循環激勵必然導致持續不斷的疲憊,這是人性的心理和生理機制所決定的。而且,不斷重復的激勵還會導致“敏感遞減效應”,非但不會再對激勵感到熱血沸騰,反而會像討厭廣告一樣回避激勵,別指望人在他不喜歡做的事上取得成功。
選擇持續不斷的小目標循環激勵方式更便于宏偉目標的實現。
與其持續不斷地激勵使之完成宏偉目標,不如把宏偉目標分解成不同階段、不同時期的小目標,使之具備更優的可執行性,增大在能力范圍內能夠勝任的感覺,增高完成各個小目標時的自我成就感。
分解目標的意義在于建立一種來自人性的“勝任”感、“成就”感。或者說,激勵的本質就在于讓人感到能夠“勝任”、完成目標后有“成就”的喜悅。人只有做自己能力“勝任”度較大的工作才有輕松感,在有輕松感時才能做出“成就”,在“成就”的驅動下才有更高的動力去完成更多的小目標。
心理效應--暗示效應
所謂的暗示是指:人或環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個體發出信息,個體無意中接受了這種信息,從而做出相應的反應的一種心理現象。
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化、最典型的條件反射。
“暗示效應”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間接的、抽象誘導的方式對別人的心理和行為施加影響,從而使被暗示者不自覺地按照暗示者的意愿行動。
“暗示效應”的核心是主導“暗示”。生活在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其實經常使用著暗示,或暗示別人,或接受別人的暗示,或進行自我暗示。
“暗示效應”的目的是誘導人們的心理從而對行為產生影響。通過誘導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謀求被暗示者的思想、行為向暗示者期望的目標靠攏。
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暗示就像一把“雙刃劍”,它可以救治一個人,也可以毀掉一個人,關鍵在于接受心理暗示的個體自身如何運用并把握暗示的意義。
因此,“暗示效應”具有雙向屬性,既可達到積極效果,也可誘致消極目的。
“暗示效應”的內容因其目的內涵廣泛而豐富多彩,如有“語言暗示”、“行為暗示”、“信譽暗示”、“情境暗示”、“表情暗示”,“動作暗示”等等。
日常生活中運用最多的是“語言暗示”。也是間接“暗示”中比較直接的方法。
“暗示效應”的“語言暗示”既可采用顯性語音語言,也可采用肢體語言。
積極的“語言暗示”原理是利用積極的語言激發積極的思想,使人產生積極的情緒,修復消極的心態,養成積極的習慣,修成積極的行為準則。
積極的的思想產生積極的心態,如熱情、激勵、贊許或對他人有力的支持等等,使他人不僅得到積極暗示,而且得到溫暖,得到戰勝困難的力量。
反之,消極的心態,如冷淡、泄氣、退縮、萎靡不振等等,則會使人受到消極暗示的影響,使人承受的不僅僅是暗示帶來的壓力與痛苦,而且還會波及到人的身體健康。
“語言暗示”所利用的人性基礎是:不自信,好輕信他人,好借助外力。
如教師在集體場合對個體同學進行好行為表揚,就是對其他同學起到暗示作用。
也可以有意識地用“你真聰明”“你一定行”等語言為孩子打氣,還可以讓學生之間相互鼓勵,比如:我很棒!你很棒!你也行!我也行!
有經驗的班主任還常常針對學生的某一缺點和錯誤,選擇適當的電影、電視、文學作品等同學生邊看邊議論,或給學生講一些有針對性的故事,都能產生較好的效果。
肢體語言暗示是暗示中比較間接的方法。
肢體語言暗示如“動作暗示”,“表情暗示”,“行為暗示”等等是采用肢體行為間接地表達需要表達的語言。
肢體語言暗示所利用的人性基礎是:人性善于 “歸納--總結--推演”。
當我們在與他人交往時,如果發現他人有可能受到自己的暗示時,也要注意暗示的方式和度,盡量使他人接受積極的、適度的暗示,防止因為暗示而導致他人心理甚至行為方面出現不必要的問題。
當我們感覺到來自他人的暗示,甚至已經因此而導致自己身心發生改變時,一定要注意分析暗示的來源、原因以及對自己的作用,盡量做到接納積極暗示,摒棄消極暗示。
例如在心理診所里,催眠醫療師拿起一顆水晶球來吸引被催眠者的注意力,并慢慢地說:“你開始睡吧!”經過反復暗示,被催眠者閉上眼睛,逐漸進入昏睡狀態。昏睡者并非真正地睡著了,仍然保持一點清醒,來接受催眠者的暗示。
再例如美國心理專家對F1賽車手進行催眠暗示,將比賽的實際路線與技巧在催眠中讓車手暗示自己,例如在彎道控制方向,變成一種下意識的動作,結果大幅度提高了車手的成績。
【心理學與生活:心理效應】相關文章:
我們生活中的心理學效應10-01
戀愛心理學效應10-14
心理學與生活定律10-07
心理學書籍之《心理學與你的生活》05-16
心理學與生活:焦慮障礙10-09
心理學與生活之佯笑10-09
心理學與生活之害羞10-09
心理學與生活之知覺10-08
心理學與生活的距離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