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與生活》讀書筆記7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吧。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心理學與生活》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心理學與生活》讀書筆記1
隋巖的《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通俗易懂,里面穿插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經典的電影解讀,更加深了讀者對心理學的理解。心理學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就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們的生活當中。
我們在生活中有正面的情緒,比如開心,愉悅,樂觀,欣賞等;也有負面情緒,比如焦慮,緊張,憤怒,悲傷等。不同的人面對同一件事情,也有可能表現(xiàn)出不一樣的情緒,而人的心理成長和所處的環(huán)境有比較大的關系。
相信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有拖延癥,寒暑假作業(yè),不到最后一刻,不去做;入了職場,很多工作也是到了deadline才不得不匆匆忙忙地去完成它。還有每天早上頂著疲憊醒來,都告訴自己,今晚必須要早睡,然后每天晚上又重復著刷手機到半夜三更。拖延癥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到我們的健康和生活。生活中有少許負面情緒,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我們應該用更積極的方式來面對發(fā)生或將來發(fā)生的事情。
生活中,除了獨處,我們還會和很多人產生交集,親人,朋友,陌生人等。我們在打交道的過程中,也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反應。有的人熱情,而有的人冷漠,有的人寬容,而有的人計較。節(jié)奏合拍的人,相處起來很和諧,氣場不合的人就有可能弄得尷尬收場。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大概就是相處之道吧。
學習和了解心理學,是讓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讓我們更積極地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
《心理學與生活》讀書筆記2
接觸開始學習心理學時,才發(fā)現(xiàn),心理學并沒有所想的那么強大、并不能無所不知,但是,生活中處處充滿的心理學的實質,你的感覺、記憶、情緒、想像……等等這些都與心理學有著不可分開的聯(lián)系。既然想要更好的了解這么學科,那么課外書肯定必不可少。
我選擇《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來閱讀是經過自己的考慮、調查的。這本書是一本關于心理學入門的“教科書”,因為這本書比較適合初涉心理學的人,它把心理學的內容實質與生活中的人和事相聯(lián)系起來,所以這本書也是廣受好評,但是這本書有點厚,我也是瞎翻閱,看到感興趣的欄目就了解了一下,就忍不住來寫書評了!
《心理學與生活》揭示的其實是世間萬物的產生必有其原因,只有找到根本的原因,才能真正意義上解決問題。讀了這本書之后,我也開始明白效率的重要性,某天的過量工作勢必會導致人們心理上的厭煩,不知不覺就會抵制這樣的工作,所以做事情不可以心血來潮,需要究原因、有計劃、有方法、高效率地完成。其實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類似這樣的東西,都等待著我們去開掘。
除此之外,我認為不能將這些學習到的心理學知識和方法僅僅停留在恍然大悟的階段,應該充分利用這些知識,提高自己。我們學習心理學最本質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可以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為教育教學能夠更好的開展。所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應該把心理學的實質于日常生活中去實踐。
最后,一句好的摘抄分享一下——“好心情才會有好風景,好眼光才會有好發(fā)現(xiàn),好思考才會有好主意”。人生如水,是平靜,亦或是激涌,這個由你自己來譜寫。所以,我們更需要了解心理學,了解這個與生活無限貼近的學科,正是因為有了心理學,世界才會如此多姿多彩!
《心理學與生活》讀書筆記3
三年前開始接觸心理學是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開始的!缎詫W三論》,意識,無意識,潛意識讓我真的覺得大腦中有一股意識在流動,很多狀況似乎都能對號入座,問題似乎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釋。
他的人格理論,夢的解析,冰山理論給了我很大的震撼,讓我覺得自己的人生好像有一種無形的意念在操控著自己的行為。
本我,自我,超我在內心一些所不能接受的沖動在尋求釋放。自我防御機制,各種依戀關系,讓我覺得在這個世界上,會有另一個不一樣的自己,在做著不同的事情。
繼而聽到不同的聲音就是他的學生榮格的理論,發(fā)現(xiàn)了他的人格面具,有了集體無意識的概念,并知道了不同的人格面具和原型。男人的阿尼姆斯原型和女人的阿尼瑪原型,讓我想到伍爾夫的一句話,偉大的靈魂是雌雄共同。
其實掌控人生命運的是潛意識,尤其是被壓抑的潛意識。
這個時期的阿德勒也是個偉大的心理學家,他的《自卑與超越》是繼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后的個體主義心理學的先驅。并納入了對兒童的培養(yǎng)與分析。
同時期的霍妮也是人格分析的代表人物,她的書我只是粗略的過一遍,沒有很深的印象,還可以重新再閱讀一遍。
直到這兩天讀懂了這本《心理學與生活》,我才發(fā)現(xiàn)我對心理學的認知太淺薄了。心理學理論試圖揭示大腦,心理,行為和環(huán)境的功能以及它們的相互聯(lián)系性。
精神分析理論與個體人本主義理論只是龐大心理學中的一角,還有行為主義,認知理論和自我理論等等,可能我仍舊處在概念模糊的狀態(tài)。
這本書的偉大在于它們之間是彼此聯(lián)系又可以獨立成章成書的,并且可以延伸到很多領域。突然的歸納與理解讓我能更加全面地看待問題,并把他們聯(lián)系在一起,指引我去尋找那個不一樣的自己。
從生物理論到心理人格分析,到行為主義,再到個人主義最終想要達到的是自我認知來對行為進行分析。這是一種文化屬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可是如果可以意識到,改變了潛意識,是否意味著是可以改變行為抉擇呢?
看完書后我一直在思考“認知”兩個字,認——“言”和“人”,知——“矢”和“口”,知道的事物,可以脫口而出。自我認知,對自己的了解如果能達到脫口而出的地步,該是怎樣的一種英明。
“我”從出生起,就包涵了太多的基因密碼,遺傳因素,在子宮中被孕育,直到出生已經形成完善的生理體質。從嬰兒到兒童,到青少年再到成人,身體機能不斷完善,身心都得到成長,可是有一天突然問你,自己你是誰,你該怎么回答呢?
是赤裸裸的血肉之軀在日復一日的趨于成長滅亡,還是看不到摸不到的心靈意識在暗潮涌動。你的每一種行為背后在被什么支配,你的潛力究竟有多少,你真的了解嗎?當生活中一個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時,你能分析歸納出行為背后的原因嗎?
小時候學過一首詩,人有兩件寶,雙手和大腦,雙手會做工,大腦會思考,F(xiàn)在想想這首詩包涵了這本書的全貌——心理與生活。
生物的我們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具備了最完善的生理體質,包涵了神經,腦,內分泌等一系列系統(tǒng)。有大腦中的下丘腦,杏仁核,海馬,以及身體的各個器官,也有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等精神遞質。進而產生了視覺,聽覺,嗅覺等各個感覺系統(tǒng)。
去年研究《心經》,認識到了《心經》與心理學的關聯(lián)——“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應該說得正是這個意思吧!
佛說人有眾生相,著相了便是執(zhí)迷于表象而偏離了本質。破相了,便是覺性,才能見性皆佛。
從感覺到知覺,需要組織,辨認與識別,各種研究知覺的方法與理論應用而生。這些都是需要通過后天習得與記憶而來的。引領我們進入心理意識狀態(tài)。
怎樣學習與記憶,是我們一直在探索的目標。特別是對于渴求知識的人來說是一件法寶。記憶的外顯作用和內隱作用,陳述性記憶,程序性記憶,感覺記憶是如何完成的。什么是學習,怎樣去記憶,這里都可以找到解答。學習和記憶的最終目標其實是為了達到認知而做準備的。
行為主義,社會過程和關系,我們是該接受社會給予我們的角色,從眾與社會的期望,還是做個格格不入者呢?每個人期望值或許都是不一樣的。
自我認知,是我這段時間以來一直自審的東西。認知就是了解自己行為動機,認識并掌控自己的情緒,清除內心的心理障礙。我在反思中發(fā)現(xiàn),無論生活與工作,我并沒有很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包括行為才導致了一次次內心沖突與人際交往的障礙。
自我認知有一個反思的過程,學習是模仿,但創(chuàng)造出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那才是真實的自己。
雖然我不再執(zhí)著與相,不再那么焦慮,對自己不再那么攻擊,可是仍舊給身邊的人帶來了傷害。
最近也看一些形而上學的哲學書,我深感自己的無知。是接受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還是質疑我在故我死,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上帝死了,尼采瘋了。要么孤獨,要么庸俗,我喜歡的叔本華自殺了。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無新事讓我沉迷于背后的邏輯。
人生而孤獨,他人即地獄。雖然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可是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我一直尋尋覓覓,找到屬于自己的思維模式,找到自己與身邊的人與這個社會共存之的一種狀態(tài),找到那個我不認識的自己。
自己被生活深愛著,但卻淪為自己的lower。感激兒子治愈了我,孩子的愛比父母的愛要單純的多。父母只不過是打著愛的旗號進行控制和發(fā)泄自己的情緒。感激這本書對自我的認知,心理學的最終目的是理解而并非控制。
有時候突然害怕去聽懂一首歌,讀懂一本書。感激自己豐盈的精神世界,讓我找到了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每一個都是進入另一個地方的入口。人人生而平等,想要愛,先學會懂自己,去尊敬自己,然后去理解。
《心理學與生活》讀書筆記4
引子:
之前看了很多心理學相關的書,最近決定稍微深入一些,從看一些教科書開始。第一本書的名字叫做《心理學與生活》,作者是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教材被斯坦福大學采用多年。
說到這個,其實教科書比小說什么的好懂,因為它的邏輯很清晰,很多概念也會反復強調,你就很容易讀進去,好的教科書比老師能教給你更多的東西。
我推薦大家有空可以多看一些英文的教科書,既能學英語,又能了解一些專業(yè)知識。
心理學的定義:心理學是研究人的行為和行為背后的心理過程的科學。
這里其實有幾個挺有意思的概念:
行為(Behavior):在這本書里面,行為被定義成為了適應環(huán)境而采取的行動。
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有從適應環(huán)境的角度來思考行為。但從這個角度一想的話很多東西就很合理了,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想,人類之所以會是群居社會性的動物,一定程度上是為了通過群居合作來適應環(huán)境從而維持生存。我們努力學習、賺錢、健身,某種意義上講都是為了適應社會。
科學(Science):心理學也是很嚴謹?shù)囊粋學科,形成一個結論之前,心理學家首先通過觀察,形成一個假設,然后進行實驗收集數(shù)據(jù),再進一步通過嚴謹客觀地推理,最終得到一個結論。這當中有很多數(shù)據(jù)抽樣、統(tǒng)計分析、假設檢驗等等內容。
當你看一篇文章,不管是雞湯文也好,還是看理論研究也好,如果能多一些邏輯思考,少一些先入為主,或許就能更清晰地看到事實的全貌,在做決策的時候也會更加明智。所以平時對于各種觀點,都要保持一種客觀的態(tài)度去分析。
歷史上比較著名的心理實驗有:斯坦福大學的監(jiān)獄實驗
心理學的目標:
描述發(fā)生的事情,解釋背后的原因,預測將要發(fā)生的事情,并做出相應的干預和控制。
舉個例子:你看到一個人在抽煙,他為什么抽煙?明天他還會抽煙嗎?你要怎么樣能幫他戒煙?
再舉個例子:你看到一個人學習能力很強,他是如何做到的?怎樣能變成一個學習能力很強的人?
所以其實心理學的問題跟我們的生活還是非常相關的。
心理學重要的兩個流派:
結構主義:心理內容的構成,主要研究思維的成分,例如我們可以把大腦分成如下三個部分:自我、本我、超我。
功能主義:每一個生理心理表現(xiàn)/行為,它的功能和作用。功能主義問的問題是,每個心理現(xiàn)象,它是為了實現(xiàn)什么功能?比如有的人遇到精神上的打擊之后會失憶,某些理論認為是為了自我保護,避免直接面對劇烈的心理打擊。
現(xiàn)代心理學的七種觀點流派和例子:
·生理:吃巧克力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感到愉快
·心理動力:弗洛伊德,內心的種種力量沖突
·進化:例如人類對社交的需要,最初是為了通過聚集群居從而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生存
·認知:同一件事在不同的人的認知當中并不一樣,知行合一
·行為主義: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條件反射)。
·人本主義:人本主義的代表人物是馬斯洛(需求層次論、自我實現(xiàn))
·文化:東西方文化的強勢/弱勢
從這七個角度來思考,其實每個人的心理受到各種各樣因素的影響。每個人總以為自己擁有自由意志,但排除本能、生理、文化、認知等等因素的影響,你真的確定你所做的選擇是你發(fā)自內心想做的選擇嗎?還是說其實你只是一個提線木偶,在適當?shù)沫h(huán)境條件和刺激下就會做出特定的反應?這也值得我們去思考。
總結:
心理學是研究人行為和行為背后的心理過程的科學。
心理學有結構主義和功能主義兩個流派。
現(xiàn)代心理學有七種不同的思維角度:生理、心理動力(心理分析)、進化心理學、認知心理學、行為主義、人本主義、文化心理學。
一點感想:
之前總覺得自己什么都知道?戳藭蟛虐l(fā)現(xiàn),其實自己的想法很片面也很狹隘?吹絼e的思路才發(fā)覺自己想的也并不全面。
《心理學與生活》讀書筆記5
一提到心理學,我的第一反應是神秘難懂,然后是接著想到心理咨詢師這種職業(yè),甚至有會閃現(xiàn)“變態(tài)”這樣貶義的詞匯,總之就是覺得深奧但又很好奇。讀了《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后我發(fā)覺,原來心理學也可以這么幽默有趣且生活化,容易被非專業(yè)學生理解和接受。我想就其中的“戀愛心理學”闡述自己的一些觀點。
愛,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它從我們出生就緊密相隨直到我們逝世。親人的疼愛,友人的友愛,情人的相愛都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美好感情。而對于愛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體會。不管正確或科學與否,這都是個人的感受和追求的方式。
愛情的成分有三種:激情、親密和承諾。事實證明,激情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慢慢減少,而親密和承諾卻恰好相反,它們隨時間的增加而越來越高。但在學生時期的校園戀情,我覺得會存在以下一些誤區(qū)。
一、把友情誤認為愛情。有些同學不能真正區(qū)分愛情和與異性之間友情兩種不同性質的情感,然后會相互揣度彼此的心思,平白增加彼此的煩惱。
二、把愛情置于最高地位。有些同學完全沉溺于戀愛的甜蜜,時刻都想和對方在一起,甚至點點滴滴都為對方著想導致忽略了學習,這是不可取的。因為在大學時期,學生還是得以學習為主。如果彼此能在這個關鍵時期努力奮斗,那么畢業(yè)后走到一起的機率就會更大,未來也會更有保障。
三、跟風式的戀愛。有些同學看到周圍的人都戀愛了,然后認為自己也不能落后,所以就隨便找個人滿足自己寂寞的心理,同時也維護了自己的面子。但這種戀情不會長久,因為沒有投入自己真正的情感。四、片面化的戀情。有些人會因為對方出色的外貌或者優(yōu)越的家庭條件而產生戀情。這種戀情也會很短暫,因為他們看到更好的人后移情別戀的可能性極大。相比較之下,我認為校園戀情都比較單純,希望每個人都能好好珍惜。
兩個陌生人為什么會相愛?在心理學上把相愛的原因分為三種:有條件的愛、無條件的愛和有原因的愛。在我看來,無條件的愛才是最高境界。眾所周知,建筑界才子梁思成和才女林徽因之間的愛情一直被傳為佳話,讓我印象深刻。梁思成曾經問過林徽因:“有一句話,我只問一次,以后不會再問,為什么是我?”林徽因淡淡回答:“這個答案很長,我需要用一生去回答你。”這簡短的對話卻感人至深,讓人感受到彼此的深情和長情。而民國第一才女林徽因身邊一直不乏追求者,和英年早逝的詩人徐志摩為她寫詩對她熾熱的愛相比,我更欣賞哲學家金岳霖對她默默溫存一生的愛。他在林徽因的追悼會上寫了一副挽聯(lián):“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表達了林徽因在他心中無可取代的地位,最后金岳霖先生也終身未娶。他自始至終都以最高的理智駕馭自己的感情,顯出一種超脫凡俗的襟懷與品格。這使我想起了柏拉圖的那句話:“理性是靈魂中最高貴的因素!闭驗榻鹪懒叵壬鷮α只找蜻@份一生無條件的愛讓膝下無子無女的他在晚年得到了林徽因子女周全的照顧。
愛情除了年少時的激情、愛慕和溝通之外,最重要的是要經得起平淡的流年。著名女作家三毛曾經說過:“愛情如果不落實到穿衣、吃飯、數(shù)錢、睡覺這些實實在在的生活里去,是不容易天長地久的!比秃晌鞯膼矍橐沧屓诉駠u不已。雖然婚后他們在撒哈拉沙漠只生活了六年因為荷西出海捕魚不幸逝世,但這六年卻是三毛生命中最充實最幸福的'時光。因為他們彼此珍愛著對方,也喜歡在沙漠那樣樸素簡陋但卻溫馨美好的生活,恰如他們的愛情——雖然短暫坎坷卻足以刻骨銘心一生。
每個人都有愛人和被愛的權利。有人說:“白頭偕老這件事其實和愛情無關,只不過是忍耐……但忍耐卻是一種愛。所以,真正愛你的人,其實就是愿意一直忍耐你的人!蔽彝膺@個說法,其實在很多事情中愛和包容是關鍵。這道理很多人都懂,但在關鍵時刻卻很少能做到。因為很多人都會說“我的忍耐也是有限的”,所以從古至今這句“執(zhí)子之手與子攜老”才顯得如此彌足珍貴。生活中如果每個人都能多懂點心理學,可能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沖突,讓相處變得更簡單。
《心理學與生活》讀書筆記6
這學期的《心理學與生活》由南開大學副教授管健主講。課程總共有5講:第一講《發(fā)現(xiàn)自我之旅》,第二講《A型人格》,第三章《吸引力的秘密》,第四章《非言語溝通》,第五章《告別壓力山大》。第一講的《發(fā)現(xiàn)自我之旅》分五個方面來講,分別是:自我概念,文化與自我,自尊與社會比較,自我實現(xiàn)預言,自我服務偏差.自我概念是個體所擁有的有關自己的整體信息;費孝通的差序格局表明最核心的部分是自己;在第三節(jié)的自尊與社會比較中,我們知道,不同的人在不同方面不同層次會對我們的自尊產生影響。而自我實現(xiàn)的預言是指關于某些未來行為或事件的預測對行為互動改變很大,以至于產生預期的結果。在第五節(jié)自我服務偏差中講到很多人都有盲目樂觀的行為。
第二講,A型人格。A型人格的人包括:(1)喜歡過分爭先和有雄心壯志者。(2)有過高的工作要求,經常不滿足現(xiàn)有的工作成就。(3)情緒易波動。(4)有闖勁,表現(xiàn)為好斗、敏捷和強烈的進取心。(5)過分爭強好勝。(6)經常匆匆忙忙。(7)習慣艱苦緊張的工作,即使休息也難以松弛下來。(8)不耐煩,情緒急躁。(9)常常同時進行多種思維與動作,言語動作的節(jié)奏快者。而B型人格卻與之相反,B型人格的人時間觀念不強,做事更愿意授權委托他人,去允許多元化的存在方式。A型人格的正面特質:A型人格的人工作特別努力,他們有很強的工作動機,成就動機,他們比其他人要更多地沉浸在工作當
中而且還有很強的時間管理能力。負面特質:A型人格的人的抑郁感會更強,他們的內控性比較低,愉悅的體驗較少,較多的情緒的壓力,較低的幸福感,較低的幸福滿意度,較低的健康的滿意程度,較弱的家庭歸屬感,較低的生活滿意度。最后,A型行為的人可以通過以下方式改善:克服完美主義的克服暴怒,多做一些藝術的活動,多一些鑒賞的活動,更多地去交一些朋友,能夠去享受到生活當中的一些樂趣,另外還有一種方式,是運動。
第三講,吸引力的秘密!段Φ拿孛堋愤@一講包括:接近性,相似性,互補性,關系中的回報以及外貌吸引力。接近性的特質體現(xiàn)在易得性與交往性;相似性則指出相似的他人會認同我們的信念和傾向,相似性有助于順暢地互動;而互補性則指人們之間因為可以在角色或需求上以相互揚長補短和互相滿足而形成人際吸引。
第四講,非言語溝通。信息傳遞包括語言、姿勢與語音。主要講了五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何為“非言語溝通”、二是面部表情能否表達信息、三是身體姿勢可否傳達意圖、四是人際距離能傳達什么信息、五是情境文化怎樣影響溝通。
第五講,告別亞歷山大!陡鎰e亞歷山大》講了壓力的本質,壓力的反應,壓力階段模型,壓力的來源,壓力的管理與應對這五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壓力也叫應激,使機體在對生存環(huán)境中多種不利因素進行適應的過程中,由于適應和應付能力之間不平衡而導致的身心緊張狀態(tài)及其反應。壓力通常來源于生活變故,像分居、被監(jiān)禁、親密家庭成員死亡、受傷或生病、結婚、被解雇等。最后,要管理應對壓力,就要改變壓力來源,發(fā)長應對技巧,平衡生活方式,發(fā)展合力思維。
《心理學與生活》讀書筆記7
心理學到底是做什么的呢?心理家們說,他們的任務是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人類的行為,提高人類生活的質量。聽上去有點玄,不是嗎?還是舉個例子吧。
人人皆知美國曾經存在著種族隔離。在改變這一狀況的歷史進程中,心理學家也發(fā)揮了作用?夏崴"克拉克,在美國最高法院作證時報告了他對一群黑人兒童進行的研究,表明種族隔離對黑人兒童造成了嚴重心理傷害。最終,最高法院判定將黑人和白人兒童分隔在不同學校就讀是非法的。
這個例子來自《心理學與生活》,一本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科書。
什么是“好的教科書”?該書的作者說,他們的目標是“寫一本學生喜歡讀的教科書,他們可以通過它學到心理學眾多領域中激動人心的和與眾不同的內容”,“使之成為當今心理學的最新的、最準確的、最能被理解的論述”。
他們對自己的要求可是不低。我不知道中國教師寫教科書時是否心里想著學生,是否敢如此“高標準、嚴要求”,是否肯在結構、體例上下那么大的功夫創(chuàng)新。
套句中國的老話“功夫不負苦心人”,我想他們的目標是達到了。《心理學與生活》已經出了16版,成了普通心理學的經典教科書,而且也成為普通人了解心理學的極好讀物。
我非常喜歡書中特別設置的一些專欄,比如“我們如何知曉”這個專欄,它介紹了200多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讓你知道心理學的一些結論是如何得出的,而這些結論通常加深了我們對人性的理解。
還有“生活中的心理學”這個專欄,讓心理學從象牙塔來到你的身邊?纯催@些題目吧:“生活經歷如何影響你的腦?”“閑著棒子,寵壞了孩子?”“記憶研究怎樣幫助你準備考試?”“你的人格會影響你的健康嗎?”“群體如何影響決策?”“人們?yōu)槭裁匆尤虢膛蓤F體?”———原來,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學!
還有“21世紀的心理學”這個專欄,介紹的是心理學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課題。它們好似一團香餌,把有興趣的學生引向心理學的新領地。在那里他們將開疆辟壤,施展抱負,為人類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貢獻。
請帶上一個巨大的空行囊,跟著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踏上旅程,去學習這門“與人類幸福密切相關”的科學吧,相信你會滿載而歸。
【《心理學與生活》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心理學與生活 讀書筆記10-23
《心理學與生活》讀書筆記11-15
心理學與生活讀書筆記10-22
《心理學與生活》讀書筆記3篇11-15
《心理學與生活》08-31
心理學與生活11-09
心理學與生活03-24
心理學書籍《心理學與生活》10-19
心理學書籍:《心理學與生活》09-30
心理學經典教材:《心理學與生活》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