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心理健康的案例分析
心理健康的案例分析
我們這里主要為大家介紹一則關于小學心理健康方面的案例,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啟發。這是一個三年級小學生,由于父母到外地打工,心理狀況發生嚴重變化的真實案例,下面來看一下具體情況。
關于心理健康的案例分析:
個案基本情況:
林林,10歲,三年級學生。該生一至二年級,品學兼優。自從升入三年級,他發生了很大變化,成為問題學生。究其原因:林林的父母去年暑假都到深圳打工,由于工作忙,一直沒時間回家看望兒子。雖大還小的林林跟隨著年邁的奶奶一起生活,由于奶奶教育觀念落后,對林林的生活與學習照顧的不如父母那樣周到。
輔導方法及成果:
1、消除敵意,建立信任感。
2、幫助提高,增強自信心。
(1)心理引導。在上課時只要林林聽課,讀書,我就不斷激勵、表揚,使他的學習積極、主動意識增強。一點做的好,通過表揚,樹立他的自信心,使他有追求更高目標的意愿。
(2)輔導功課。他很厭惡做作業,特別是作業較多時就非常的不愿意做,我將他獨自留下,一個一個指導他,當他寫對了的時候及時肯定鼓勵,他表現出了不同尋常的認真,速度也快了許多。
(3)營造溫暖的集體環境。每當林林有了點滴進步時,我就在全班極力表揚,讓全班同學改變看法,愿意和他做朋友。讓同學們也越來越關注他的變化。
3、與家長溝通。我多次與他的父母溝通,委婉地建議,希望他們多抽些時間陪陪孩子。林林的父母接受了我的建議,都回來看望林林,林林重新感受到了父母的關愛與溫暖,性格又回到了以前。
經過幾個月細心輔導林林已經有了明顯的變化,學習成績穩步提高,與同學的關系也融洽了許多,慢慢的容入到集體生活中。
通過以上這則關于心理健康的案例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對一個小學生來說,父母的關愛是多么的重要。因此,我們也希望廣大的家長朋友們,在工作之余,能夠抽出更多的時間來關心孩子、愛護孩子,讓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
小孩動不動以死相逼!專家快救救我們吧,該怎么辦?
只要一提寫作業,9歲男孩就要跳樓!
“乖兒子怎么會變成這樣?”困惑的媽媽劉女士求助本報。
“沒招,兒子還和全家對著干”
陶陶(化名)在沈陽市沈河區一所小學讀二年級,在上學前,他一直是媽媽眼中的乖孩子。
“我兒子小時候很聽話,鄰居們都夸他!”昨日,陶陶的媽媽劉女士說,可上二年級后,這個乖孩子卻性情大變。
“干脆就不寫作業了,咋說、咋獎勵也不行……老師發8張卷子,他一個字都不寫,還把卷子卷成團扔了……老師以為他沒卷子,就幫著復印,結果他一看到卷子,就氣得臉通紅。
”劉女士說,9歲的兒子聰明,學習成績也還可以,可是在學校,他卻是老師們公認的淘氣包,不聽講寧可出門罰站!
不過,最讓劉女士無法忍受的是,這孩子經常尋死覓活!“一讓寫作業,就暴跳如雷,用玩具砸腦袋,拿菜刀抹脖子,頭往墻上撞,還氣得朝窗戶跑,抬腿就要跳……”劉女士說,兒子的這種行為讓她不知所措。
劉女士還告訴記者:“因為學習,兒子沒少挨打,現在我一打他,他還敢動手打我呢,還和姥姥對著干,罵爸爸,簡直是不像話!”
分析:孩子內心封閉渴望被呵護
昨日9時許,記者陪著劉女士和陶陶來到了沈陽市心理研究所。
陶陶告訴記者,他上課也說話,他不愛學習,一提學習,心里就難受。“但我沒辦法,我爸總打我,我比別人慢寫兩行,他就打!”
在近半個小時的交談中,沈陽市心理研究所心理專家發現,陶陶的自我保護意識非常強!不想把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說出來。心理專家讓陶陶在一張白紙上畫兩幅畫(一張是自我發揮,另一張是要畫出人、房子和樹)。
在第一張畫上,記者看到陶陶畫了太陽、大海、海鷗、魚,還有蝴蝶。“這是小魚,后面兩條鯊魚,他們想吃它,后面3條小魚是來救的……”陶陶解釋著。
通過兩張圖畫,心理專家分析:“這個孩子的想法很多,心思細膩,畫中能表現出他雖然很陽光,但自己心是封閉的!并且希望得到呵護。”
支招:換種方式和孩子溝通
通過和陶陶的交流,專家說:“早期生長環境造成孩子行為偏差!”
心理專家分析,老師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有時可能是不經意間使孩子產生挫折感。而家長打罵孩子,望子成龍心切,對孩子提出不切合實際的要求也會使孩子干什么都沒興趣,甚至出現逆反。
“孩子要跳樓,往往是想向家長示威,讓家長擔心。大人不再過多地要求,孩子的目就達到了,他們就以為找到了獲勝方式。”專家說,“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想獨立,想展示自我,但又缺乏是非觀念,久而久之就會產生行為偏差。
專家給劉女士支招:“別輕易激怒孩子,找到孩子的亮點,多鼓勵他。此外,家長要和老師勤溝通,引導孩子帶著興趣學習,別強行逼他寫作業,換一種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專家還建議陶陶做心理疏導和行為訓練,徹底解決“低自尊”問題。
一種最優的迎考心態
眾多考生的實踐表明,迎考的最好心態就是在塑造并保持一種不驕不躁的平和心態。以下,心理專家給出五條措施幫助你調整自己的心態。
1.正確評價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可以把以前的卷子拿出來看看,主要是看那些答錯的題,并根據此判斷哪些是已經掌握的知識點,哪些是自己不會且短期不能學會的知識點。由此做到對自己的水平心中有數。
2.期望要合理。根據自己的客觀評價,確定一個正常發揮的分數標準,并給予上下20分的浮動空間,作為自己允許的波動范圍。期望過高會加重你的焦慮,不利于考場正常發揮,期望太低會影響你大腦的興奮程度,也不利于挖掘你的潛力。
3.順其自然的心態。告訴自己,現在,我只需要去做自己能做的事,至于考試結果,是以后的事。將注意力集中到當前的事情上來。
4 重溫成功的體驗,排除雜念,培養自信心。自信可以喚醒個體成功的愿望和動機,可以賦予個體冷靜的頭腦和積極的自我暗示。所以在考前,有意識的用過去的成功體驗來激發個體的自信心有助于考試發揮。
5 注重細節和答題過程。在考試過程中,專注于答題過程和細節,有助于個體忽略外界的環境變化和內心的情緒體驗,這樣可以最大程度排除干擾,做到超水品發揮。考生在考前一周就要有意識地訓練自己關注細節、關注過程的能力。
如何做到上課不走神?
在學習中,同學們也常有分散注意力的現象出現。比如,老師在課堂上講課,有的同學卻偷偷地玩玩具,或者想著未完成的作業,想著電影、電視中的情節,想著運動場上激烈的比賽。結果,當老師課堂提問到他時,就往往站起來答非所問,弄得哄堂大笑。要知道,注意是心靈的'警衛,學生上課時分散注意力,就等于注意這個警衛失職了,它將該接收的信息拒之門外,而讓不該接收的信息闖入人心靈,使正常的學習受到了影響。
導致學生走神的原因因人而異,也有很多是由于突發事件引起,從一般情況來看,來自學生自身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對學習內容不感興趣。上不喜歡或感到乏味、沒用的課程時,學生聽課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動輒走神;而遇到那些內容新、感覺好的課,則學起來容易跟上老師的思路,不分神、聽課效率高。
二是學習上存在困難。有的學生難以真正理解和掌握老師講授的內容,對知識點的理解和反應比較慢,思想容易“開小差”。
三是過重心理壓力造成的。在工作中發現,學生中的走神現象大都是消極心理造成的。比如,有的學生父母離異或病重、有的學生與同學和老師的人際關系處理不當等,此類心理因素也會造成走神現象。四是學生自身性格因素使然。自卑感強烈的學生總覺得己不如人,再努力也沒用。心理上顧慮太多使他們不僅在學習上分心走神,而且在成長過程中容易走向自我封閉。盲目自大的學生恰好相反,總以為自己什么都勝人一籌,甚至把老師都不放在眼里,不容易安心聽課。
那么,怎樣克服上課分散注意力的毛病,專心致志地聽好課呢?
第一,要重視45分鐘的聽課時間。小學生的學習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來完成的,但是有些同學沒有把握好這一重要的學習機會,他們往往寄希望于課后自己看書來解決老師所講的問題。因而在這種思想支配下,他們上課也就沒有要求自己集中精力去認真聽課,結果將寶貴的時間白白浪費掉。因此,希望同學們懂得珍惜上課45分鐘的寶貴學習時間,保證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
第二,明確聽課的具體任務。一節課剛開始時,老師往往會將本節課所要完成的任務和要求達到的目的明確提出。這時同學們一定要一一記住。并根據這些要求認真聽好老師的課。這樣,帶著一定的任務聽課。注意力就容易集中了。
第三,打好知識基礎,掃除聽課障礙。有些同學學習基礎不夠扎實,知識缺漏多。造成聽新課困難和聽不懂,這樣就很難集中精神往下聽了。這些同學解決上課分心的首要任務是扎扎實實打好基礎,及時補好知識缺漏,形成學習上的良性循環。
第四,加強意志鍛煉,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上課坐45分鐘難免會辛苦,也難免會有內外的干擾,這時,同學們要憑意志力來自我約束、自我監督、自我控制。把注意力自始至終集中到聽課上來。
第五,生活要有規律,要按時作息,并且要克服看電視或玩游戲機到深夜的習慣,不要讓無聊的事耗費寶貴的精力,以保證有充沛的精力來滿足學習的需要。
識別小學生的性格缺陷
小學生常見的性格缺陷的表現有:
1)敏感:青少年自我意識強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當他們意識到某種威脅自尊的因素存在時,就會產生強烈不安、焦慮和恐懼,當自尊心受到傷害時,就會生氣、憤怒,常常神經過敏,多疑。
2)叛逆:由于小學生正處于成長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家長和老師的監護,反對成人把自己當成小孩子,同時,為了表現自己的與眾不同,易對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態度。
3)嫉妒:這是對他人的優勢地位在心中產生不愉快的情感。當別人比自己強(如學習、相貌、人緣等),表現出不悅、自殘、怨恨、憤怒甚至帶有破壞性的負面感情。
4)失落:小學生抱有許多的幻想,希望將其變為現實,他們會付出種種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當這種需求持續得不到滿足或部分滿足,就產生了挫折,多表現在學習、吃穿、玩高檔的玩具等方面。這容易給中小學生帶來緊張、恐懼、憂郁和失望。
5)自卑:它是一種印過多的自我否定而產生的自慚形穢的情緒體驗。對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覺。在人際交往中對自己的能力過低評價,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謹小慎微,行為萎縮,瞻前顧后等。
6)孤獨:通過調查發現有些學生常常覺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葉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與人交往,卻抱怨別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納自己。心理學把這種心理狀態稱為閉鎖心理,由此產生的一種感到與世隔絕,孤獨寂寞的情緒體驗稱為孤獨感。
由性格缺陷導致的心理疾病處理起來較為棘手,但是并非與生俱來,更不是不可救治的。關鍵在于要以人為本,從學生自身的特點出發,對癥下藥,才能收到積極的成效。在實踐中,可從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入手,與孩子多溝通交流。比如,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磨練自己的思想意志,樹立正確“三觀”,多從積極層面去開導孩子,讓他們從心理上自己說服自己,而不是一味的說教式的灌輸孩子心理健康知識。如果孩子因為性格缺陷導致抑郁癥、焦慮癥等精神疾病,應盡快接受專業心理治療。
貪玩的孩子是聰明還是笨
淘氣、調皮的孩子總是貪玩,他們不停地擺弄著各種各樣的物品、玩具,從許多相近似的物品中形成概括力;他們喜歡“逮貓貓”捉迷藏,認真觀察排除假象尋找目標,養成細致的思維習慣;他們能把一根竹竿當成駿馬、火箭、飛機、機關槍,把眼前子虛烏有的東西想象得活靈活現;他們玩耍時激動、舒暢、愉快的情緒激發和調動著大腦神經的高度活動能力。
所以貪玩的幼兒多智慧。對此,成長心理學家做了大量的研究。
生物心理學家馬克——羅森茨威格在他的實驗室里選擇了一批遺傳素質一致的老鼠,把它們任意分成三組。
第一組三只老鼠被關在鐵籠子里一起喂養,此為“標準環境”;第二組老鼠被單個隔離起來,只身處在三面不透明的籠子里,光線昏暗,幾乎沒有刺激,這叫做“貧乏環境”;第三組十幾只老鼠一起被關在一只大而寬敞,光線充足、設備齊全的籠子里,內有秋千、滑梯、木梯、小橋及各種“玩具”,此所謂“豐富環境”。
經過幾個月的環境熏陶后,“豐富環境”的老鼠最“貪玩”,“貧乏環境”的老鼠最“老實”。將老鼠的大腦摘出解剖分析,發現三組老鼠在大腦皮層厚度,腦皮層蛋白質含量,腦皮層與大腦的比重,腦細胞的大小,神經纖維的多少,突觸的數量、神經膠質細胞的數量以及與智力有關的腦化學物質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豐富環境”組的老鼠優勢最為顯著。實驗揭示,環境越豐富,玩耍得越充分,大腦的發育就越好。
玩,有助于孩子智力發展,也有助于許多非智力因素的發展。玩耍滿足了孩子們的欲望,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和同伴們一起玩耍,完善了孩子的個性、發展了相應的社交能力。所以,幼兒的早期教育只能是在玩中學,切莫只學不玩或多學少玩,就違背了小學教育學和兒童行為科學的規律。
【關于心理健康的案例分析】相關文章:
關于創業融資案例分析09-13
關于考生心理健康的分析09-15
關于孤兒的心理健康分析09-15
關于成功項目管理案例分析08-14
關于企業危機公關的經典案例分析05-25
銷售的技巧案例分析09-28
求職陷阱的案例分析07-02
游戲景觀的案例分析08-13
逆向物流的案例分析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