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心理健康知識專題講座內容
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動正常、心理素質好。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心理健康知識專題講座內容,一起來看一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心理健康知識有哪些
心理煩惱
心理煩惱是指有重大或者持久的心理刺激因素,或伴有不良教育及文化背景,導致出現暫時的情緒煩惱,但是自己可以識別、調節,身邊人可能沒有發現或者發現了完全能夠理解并提供有效幫助。
一般不會持續影響社會功能,不影響他人,包括日常生活中各種超出正常的情緒煩惱如天災人禍、生離死別等等,如果沒有刺激性社會因素,就不會出現情緒煩惱。這種明顯由社會因素引起的心理煩惱治療效果好,損害完全可逆,一般在一周以內緩解。
但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就有可能形成持續的心理問題,這種類型是心理咨詢的最佳選擇,一般不使用藥物治療,即使需要也是短期的,當然如果當事人有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不一定需要專業幫助。
心理問題
心理問題是指不良教育或者文化背景造成一定的個性偏差,可能由一定的心理刺激因素誘發,出現暫時或局部的情緒問題,自己可以識別但是難以擺脫,必須需要旁人或者心理醫生調節,身邊人也許能發現但是發現了只能部分理解,正常人如果處于相同的環境不會出現類似的問題。
如果沒有刺激性社會因素,也許不會馬上出問題,但以后仍然可能出現。在局部輕度影響社會功能,不影響他人,中樞神經系統或許功能性異常、治療效果較好,損害是可逆的,一般在半年以內緩解,也有可能長期遺留少許癥狀,這種類型是心理治療的主要選擇,如果配合藥物治療也是輔助手段。
心理障礙
心理障礙是指有明顯的個性偏差,伴隨一些輕度的心理刺激因素,出現持久的、較大范圍的情緒障礙,自己可以識別但是無法擺脫,因此主動求助,普通人難以提供幫助,一般需要心理醫生調節。身邊人經常可以發現異樣但是難以理解,正常人在相同處境下不會出現類似問題。
如果沒有刺激性社會因素,當事人也會出現情緒煩惱。部分影響自己的社會功能、一般不影響其他人,有中樞神經系統神經遞質障礙,治療效果尚可,部分損害有可能不可逆,但是程度較輕,這種類型可以叫神經癥,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同樣重要。
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指有明顯的生物學因素,出現認知、情感和意志行為等心理過程的障礙,精神活動和環境不協調,影響嚴重、廣泛而持久,一般病人自己無法識別和調節,也拒絕治療,嚴重影響社會功能,并且會影響他人。普通人可以很容易地識別這種異常,但是非專業的幫助可能無效甚至是有害的。
社會學、心理學因素不是主要原因,和遺傳變異、神經生化以及腦結構異常等關系密切。在社會干預下治療效果尚可,損害基本上是不可逆的,需要長期治療和社會監護,藥物治療是主要的,心理治療和社會支持在康復期是有效的,這種類型一般叫精神病。
二、什么是心理學
“ 心理學(英文名稱Psychology)的正式定義是:關于個體的行為及精神過程的科學的研究。定義中的關鍵部分:科學的,行為,個體,心理。心理學的科學性要求心理學結論要建立在依據科學方法原則收集到的證據的基礎上,而行為是有機體適應環境的方式,心理學分析的對象往往是一個個體——一個人或動物,同時不理解精神過程---人類精神過的活動---是不能理解人的行為的。心理學既研究動物的心理(研究動物心理主要是為了深層次地了解、預測人的心理的發生、發展的規律)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現象為主要研究對象。因此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和心理規律的一門科學。”{引用于“百度百科”心理學}
心理學有許多分支,每一分支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研究心理現象。但是,任何一個分支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對心理和心理現象的總的看法,如心理學的對象和方法,心理的實質和心理現象的規律性等。對這些心理學一般理論問題的闡述,構成了普通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即心理學基本原理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對其他心理學分支有重大的意義。
在普通心理學中,心理學基本原理與心理現象一般規律的研究是兩個重要方面。心理學基本原理的研究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以心理實質的問題為核心,涉及心理與客觀現實的關系,心理與腦、心理與社會、心理與實踐的關系,以及心理活動的規律性等 ,這些通常稱為心理學的哲學問題;另一類是以心理的結構問題為核心,涉及心理活動的層次組織,心理現象的分類,如各種心理現象的聯系等。這兩類研究是互相聯系的,有時統稱為心理學的方法論問題。對這些問題的不同觀點表現出不同的心理學的理論傾向。
在近代心理學史上,出現過許多重要的心理學思潮。如早期的構造心理學、機能心理學,以及行為主義心理學、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學和巴甫洛夫學說等。它們對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各有不同的論述,都對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普通心理學對心理學基本原理的研究與一定的哲學思想緊密地聯系著,同時也依賴于心理學的具體研究的發展,并常受到鄰近學科的影響。心理學的發展離不開基本原理的研究,而隨著心理學的科學材料的積累,某些心理學基本原理也將發生變化。
在普通心理學中,心理現象一般規律的研究常分為幾個領域:感覺與知覺;學習與記憶;思維與言語;情感與意志;人格與個別心理特征。這些領域包括了人的心理活動的極為重要的方面。許多心理學家認為,普通心理學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動為研究對象。
從整體上看,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動達到心理發展的高級水平,體現出人類心理活動的特征,具有典型性。但是,普通心理學并不研究人的某一年齡階段或人的某一特定社會生活頓域中的心理現象的特殊規律,而是研究心理現象的一般規律,如有關感受性的測量和各種感知覺的機制,學習與記憶的形式和過程,思維的各種操作,言語的知覺和理解以及能力的測量、人格的結構等。這些研究所得到的結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在一定程度上能適用于人的不同年齡和不同的活動領域。可以說,普通心理學主要是通過對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動的研究來揭示心理現象的一般規律的。
三、健康心理的標準
心理學家將心理健康的標準描述為以下幾點:
①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的成就有價值感。
②適度地自我批評,不過分夸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主動性,不為環境所左右。
④理智,現實,客觀,與現實有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無過度的幻想。
⑤適度地接受個人的需要,并具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客觀的估計。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適應社會的標準,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
⑨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改變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愛人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在不違背社會標準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既不過分阿諛,也不過分尋求社會贊許,有個人獨立的意見,有判斷是非的標準。
老人標準
良好的心理素質有益于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老年人怎樣的心理狀態才算是健康呢?有關學者制定了10條心理健康的標準:
①充分的安全感。
②充分地了解自己。
③生活目標切合實際。
④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
⑤保持個性的完整與和諧。
⑥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
⑦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⑧能適度地表達與控制自己的情緒。
⑨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與興趣愛好。
⑩在不違背社會道德規范的情況下,個人的基本需要應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
中年人標準
①感覺、知覺良好。判定事物不發生錯覺。
②記憶良好。能夠輕松地記住一讀而過的七位數字電話號碼。
③邏輯思維健全。考慮問題和回答問題時,條理清楚明確。
④想象力豐富。善于聯想和類比,但不是胡思亂想。
⑤情感反應適度。碰到突發事件時處理恰當,情緒穩定。
⑥意志堅強。辦事有始有終,不輕舉妄動,不壓抑傷悲,并能經得起悲痛和歡樂。
⑦態度和藹,情緒樂觀,能自得其樂,能自我消除怒氣,注重自我修養。
⑧人際關系良好。樂意助人,也受他人歡迎。
⑨學習愛好和能力基本保持不衰。關心各方面的信息,善于學習新知識、新技能。
⑩保持某種業余愛好,保持有所追求、有所向往的生活方式。
與大多數人的心理基本一致。遵守公德和倫理觀念。
保持正常的行為。生活自理能力強,能有效地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
青少年標準
①智力正常。
②有情緒的穩定性與協調性。
③有較好的社會適應性。
④有和諧的人際關系。
⑤反應能力適度與行為協調。
⑥心理年齡符合實際年齡。
⑦有心理自控能力。
⑧有健全的個性特征。
⑨有自信心。
⑩有心理耐受力。
兒童標準
一、智力發育正常。
正常發育的智力指個體智力發展水平與其實際年齡相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
二、穩定的情緒。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樂觀、滿意等積極情緒體驗方面占優勢。盡管也會有悲哀、困惑、失敗、挫折等消極情緒出現,但不會持續長久,他們能夠適當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使之保持相對穩定。
三、能正確認識自己。
對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價值,對自己感到滿意,并且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加完善。對自己的優點能發揚光大,對自己的缺點也能充分認識,并能自覺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對未來充滿信心,在學習、工作等各方面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四、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心理健康的兒童少年,有積極、良好的人際關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學習他人的長處補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寬容的態度與別人相處。他們在別人面前能做到真誠坦率,從而容易得到別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際關系。在集體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實。
五、穩定、協調的個性。
人格亦稱個性,人格表現為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并能對自己進行客觀的評價,能對自己的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進行有效的控制和調節。
六、熱愛生活。
心理健康者熱愛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樂趣,積極憧憬美好的未來。能在生活中充分發揮自己各方面的潛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敗而對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確對待現實困難,及時調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為策略以適應各種不同的社會環境。
四、情緒變化不良導致軀體疾病
現代人遇到的各種事情比古人要多得多,所以面臨的心理困惑也實在多,容易產生了五花八門的復雜情緒,身心是一體的,現在疑難雜癥多也就不足為奇了。
身體最喜歡處于心態平和之中,情緒在平靜的狀態下最有益于健康,平靜就是保持健康的屏障,無風不起浪,病邪在平靜面前束手無策,無縫可鉆。情緒起伏不定,好比風雨吹打著這道屏障,有隙可透,病邪乘虛而入。如果情緒大起大落,狂風暴雨般的心情使得身體門戶大開,病邪長驅直入,于是體內氣血大傷。
人在情緒大起大落的時候免疫力最差,往往一個事情鬧過了,才發現身體開始不舒服了。其實,在鬧情緒的時候,內環境就已經發生變化了。古人很早就意識到情緒的過極對五臟的損傷。大喜傷心,心腦血管病人往往高興過度容易發病,有人就是在麻將桌上倒下去的;大怒傷肝,右脅下岔氣作痛,引發肝火,使氣血上逆,頭暈目眩,甚則昏厥;大悲傷肺,憂傷過度,往往感到氣接不上來;大恐傷腎,恐懼使得二便失調,腎氣虛弱;多思傷脾,太執著于思考一件事,就會廢飲食,沒胃口,脾氣郁結。
我們再來看看患者的“患”字,上面一個“串”字,下面一個“心”字,便組成了“患”。心總是往上串,一會兒擔心,一會兒著急、一會兒憂慮、一會兒恐慌……心隨著外境的變化沒一刻平靜的,對待事物不能保持平常心,你的身體已經符合做患者的條件了,還能不生病嗎?
我們要善于化解情緒,記住,是化解掉,而不是去壓抑。有人總以為我讓他什么事都忍著,這又的一個誤解,忍下去還是在體內,郁結久了,危害更大。當情緒升起時,我們要抱著無所謂的態度,讓它自然滑過心間,不留一絲痕跡。
成長中七種不健康心理
1、憂郁:由于種種原因,青少年會出現悶悶不樂,愁眉苦臉,沉默寡言的現象。如果長時期地處于這種狀態,就應當予以充分重視。
2、狹隘:表現為斤斤計較,心胸太狹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別人。對小事也耿耿于懷,愛鉆牛角尖。
3、嫉妒:當別人比自己好時,表現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懷有敵意,更有甚者竟用打擊、中傷手段來發泄內心的嫉妒。
4、驚恐:對環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針、怕暗、怕鬼怪。輕者心跳厲害、手發抖,重者睡不著覺、失眠、夢中驚叫等。
5、殘暴:有點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別人發泄,摔摔打打罵罵咧咧,有的則以戲弄別人為自己開心,對別人冷嘲熱諷,沒有溫暖之心。
6、敏感:即神經過敏,多疑,常常把別人無意中的話,不相干的動作當做對自己的輕視或嘲笑,為此而喜怒無常,情緒變化很大。
7、自卑:對自己缺乏信心,以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家,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總把自己看得比別人低一等,抬不起頭來。這種自卑嚴重影響了自己的情緒,對自己都缺乏情趣,壓抑感太強。
五、常見心理問題
1.抑郁癥: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心理問題,表現為情緒低落、無助感、失眠、缺乏興趣和歡樂感等。解決方案包括尋求專業心理治療、進行心理咨詢、藥物治療(抗抑郁藥)、認知行為療法、心理支持和自我管理技巧。
2.焦慮癥:焦慮癥是一種過度擔憂、緊張不安的心理問題,常伴有恐慌發作等癥狀。解決方案包括尋求專業心理治療、進行認知行為療法、深呼吸、放松技巧、體育鍛煉等,這些方法可以幫助緩解焦慮癥狀。
3.社交恐懼癥:社交恐懼癥是對社交場合極度不適、害怕被他人評價、容易心慌、面紅等表現的心理問題。解決方案包括進行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療法、曝光療法、社交技巧訓練等,這些方法有助于改善自我感覺和社交能力。
4.強迫癥:強迫癥是一種常見的心理問題,表現為頻繁重復某些動作或思維,以減輕焦慮。解決方案包括融入認知行為療法、藥物治療(選擇性抑制劑)和暴露與反應預防治療以減輕強迫癥狀。
5.創傷后應激障礙:創傷后應激障礙是指對創傷性事件持久性的不適、閃回、惡夢等反應。解決方案包括接受心理治療,如眼動脫敏再處理(EMDR)和認知行為療法,以減輕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癥狀。
6.成癮問題:成癮問題是指對某種活動或物質過度依賴,無法自控的心理問題。解決方案包括尋求成癮治療專家的幫助,可能包括戒斷計劃、康復計劃、心理治療、行為療法、藥物輔助治療和支持群組。
7.睡眠障礙:睡眠障礙包括入睡困難、多夢、頻繁驚醒等問題。解決方案包括建立規律的睡眠時間表、保持良好的睡眠環境、避免刺激性物質、放松技巧和咨詢專業人士尋求治療建議。
8.心身癥:心身癥是指心理因素引起的身體疼痛或癥狀。解決方案包括進行心理治療以解決心理病因,并結合藥物治療或替代療法來減輕身體癥狀。
9.自卑感或自尊心問題:自卑感或自尊心問題指對自己價值的否定、自我評價過低或過高。解決方案包括進行認知行為療法、自我決定理論(SDT)干預、自我接納、情緒調節技巧來增強自尊心和建立積極自我形象。
10.性心理問題:性心理問題包括性欲減退、性功能障礙等。解決方案包括咨詢專業的性治療師,進行心理治療,可能包括認知行為療法、情緒調節技巧和性教育。
11.壓力和應對問題:壓力和應對問題是指處理來自工作、學習或生活的壓力時的困難。解決方案包括學習應對技巧如時間管理、積極應對策略、尋求支持和參與舒緩壓力的活動如運動、冥想等來減輕壓力。
12.決策困難:決策困難是指無法做出選擇或擔心做出錯誤的選擇。解決方案包括學習決策技巧如權衡利弊、尋求多元角度、尋求專業咨詢來輔助決策過程。
13.戀愛和人際關系問題:戀愛和人際關系問題包括處理感情問題和人際交往中的沖突。解決方案包括進行情緒管理和溝通技巧的學習,尋求情感支持和進行夫妻或家庭治療。
14.思維失調:思維失調包括邏輯混亂、思維偏執、脫離現實感等。解決方案包括接受認知療法,幫助客戶辨識和糾正不合理的思維模式,并結合藥物治療輔助。
15.自殺傾向:自殺傾向是指有自殺念頭或行為的心理問題。解決方案包括尋求緊急心理協助,聯絡當地的心理健康熱線或求助組織,接受緊急危機干預。
16.飲食失調:飲食失調包括厭食癥、暴食癥等問題。解決方案包括尋求專業的飲食心理治療,進行身體和心理健康評估,并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和自我形象。
17.注意力不集中問題(ADHD):注意力不集中問題包括注意力難以持久、多動、沖動行為、學習困難等。解決方案包括接受認知行為療法,并在必要的情況下結合藥物治療以改善個體的沖動性、多動性和學習能力。
18.身份危機:身份危機是指對個人身份、職業選擇等產生迷茫和焦慮。解決方案包括進行身份探索和職業咨詢,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來找到適合自己的身份和職業道路。
19.異常恐懼:異常恐懼是指對特定物體、動物、環境或情景的過度恐懼。解決方案包括進行系統脫敏療法、暴露與反應預防療法、認知療法等以減輕恐懼和焦慮。
20.心理創傷:心理創傷指的是創傷經歷后面臨的應對和恢復困難。解決方案包括接受心理治療如心理創傷干預、眼動脫敏再處理(EMDR)和支持治療群組以幫助處理和恢復創傷后的心理困境。
六、心理問題形成原因
一、個體因素
個體因素是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個體因素包括個體的性格、心理素質、心理狀態等因素。個體的性格特征是心理問題產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過于敏感、焦慮、孤獨、缺乏自信等性格特征會使人更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同時,個體的心理素質和心理狀態也是心理問題產生的重要因素。比如,缺乏應對壓力的能力、經歷嚴重創傷、患有心理疾病等因素都會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
二、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是產生心理問題的另一個重要因素。社會環境包括工作、學習、生活等方面。在工作方面,工作壓力大、工作環境差、工作內容繁重等因素都會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在學習方面,學習壓力大、學業競爭激烈、學校環境不良等因素也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不良影響。在生活方面,社會競爭壓力大、社交不暢、家庭關系緊張等因素都會對人的心理產生不良影響。
三、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也是產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教育方式、家庭關系、家庭氛圍等因素。家庭教育方式對個體的心理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如果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包括過度保護、過度控制、過度批評、過度懲罰等方式,都會對個體的心理造成不良影響。同時,家庭關系和家庭氛圍也是產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關系緊張、親子關系不良、家庭氛圍不和諧等因素會對個體的心理造成不良影響。
四、遺傳因素
心理問題的產生與遺傳因素有一定的關系。研究表明,心理問題的發生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具有遺傳傾向。如果家族中有直系親屬患有心理疾病,其后代患有心理疾病的概率會相對較高。
五、疾病原因
如果患者本身患有其他精神疾病,比如焦慮癥、狂躁癥等,隨著病情的發展也可能會出現上述癥狀。
六、其他因素
除了個體因素、社會環境和家庭因素外,還有一些其他因素也會對人的心理產生不良影響。比如,生活習慣不良、缺乏運動、飲食不健康等因素都會對人的心理產生不良影響;另外,社交不暢、人際關系不良、缺乏支持等也會對人的心理造成負面影響。
七、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影響因素及對策分析
1、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出現的問題及體現的特殊性
青少年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看似和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沒有差異,如情緒持續低落,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顯著下降,行動遲緩、活動量減少,沉默寡言等。但與成年人不同,比如,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大多是由典型的事件或因素觸發的,主要集中在學習和人際關系方面。有調查發現,青少年的心理壓力事件30%屬于學習方面,40%屬于人際關系方面,其他方面的占30%。可見,學習、自我認知、人際關系、生活和社會適應方面的心理行為問題是中小學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現。
但從本質上說,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與成人心理健康問題的顯著特點又有所不同。以抑郁情緒為例,主要表現在:
第一,青少年抑郁的典型臨床表現是情緒低落、記憶力和思維能力下降,負面自我評價以及意志和行為減退等,其臨床特征與成人組有顯著差異,較少有成人主觀上的抑郁感覺等。
第二,抑郁青少年往往不能準確描述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而是通過行為或軀體癥狀表達出來。這可能會掩蓋抑郁癥狀,導致誤診和漏診的發生,延誤疾病的治療。
第三,伴隨癥狀有焦慮、煩躁、緊張不安、易激怒等癥狀,還可伴有多動、不守紀律、沖突、反抗、逃學、厭學等,甚至有打架或其他違紀行為。
除了關注那些達到抑郁臨床標準的青少年,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青少年這個群體,為什么當今有那么多青少年不快樂,甚至有些青少年出現了極端不良情緒的情況?
2、導致青少年不快樂的影響因素分析
導致青少年不快樂的因素有很多,但這些因素之間并非是孤立的,而是有一定規律和聯系的。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把這些因素進行歸類,就能很好地理解這些因素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更有利于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案。馬斯洛把人類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自我實現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
需求層次理論有兩個基本出發點,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層需要獲得滿足后,另一層需要才出現;二是在多種需要未獲滿足前,首先滿足迫切需要,該需要滿足后,后面的需要才顯示出其激勵作用。一般來說,某一層次的需要相對滿足了,就會向高一層次發展,追求更高一層次的需要就成為驅使行為的動力。相應地,獲得基本滿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勵力量。下面來分析青少年在這些層次需求的缺失。生理需求在此就不做討論了。
安全感。
安全需要包括安全、穩定、依賴、保護,免受恐嚇、焦慮和混亂的折磨,對體制、法律、界限的需要和對保護者實力的要求等。父母是給青少年造成安全感缺失的主要來源。“父母的不公平、不公正或相互矛盾會讓他們感到焦慮和不安全”,這些不僅會給他們造成痛苦,也會讓他們感到這個世界是不可靠、不安全和不可預見的。另外,家庭內部的爭吵、肢體沖突、分居、離婚、對孩子打罵、發脾氣、恐嚇、責罵、粗暴的體罰等不僅會讓孩子驚慌失措、惶恐萬分,還會讓他們害怕失去父母的愛,從而引發他們的抑郁情緒。
四川大學附屬小學心理中心小組協同四川大學心理科研團隊對該校1843名學生施測的結果顯示:學生的情緒問題、品行問題以及多動等,與家庭環境密切相關。知識性、親密度和組織性高的家庭學生心理行為問題少;矛盾性、追求成功、道德性高以及離異留守等非核心家庭學生心理行為問題多。可見和諧、親密的親子關系能夠大大減少學生的心理行為問題。
愛與歸屬。
對愛的需要包括感情的付出和接受,歸屬感需要是指個體需要在其隸屬的組織中感受到被接納和認可。如果兩者不能得到滿足,人會產生強烈的匱乏感和孤獨感,極度渴望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
愛與歸屬的需要對青少年來說主要來自父母、同性甚至是異性朋友。如果感受不到父母無條件的愛,沒有朋友,感受不到來自家人、朋友、老師或同學的認可和接納,會引發他們的抑郁或焦慮情緒。青少年對父母情感的依賴逐漸減少,而對同伴的需求更高。但是由于我國青少年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家里缺少同齡伙伴;又由于學習任務繁重,跟同齡人交往的機會減少,難以發展友誼,導致他們產生孤獨感。
自尊需要。
每個人都需要獲得一種對自己穩定的、較高的評價,或者說對于自尊及來自他人的尊重有需要或欲望。馬斯洛認為這種需要分為兩類,一是對能力、成就、權勢、優勢、勝任感以及自信、獨立和自由的欲望。二是來自他人的尊敬或尊重的欲望,包括地位、聲望、名譽等。自尊需要的滿足會帶來自信,使人感受到在這個世界上是有價值的、有能力、必不可少的。而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則會產生自卑和無助的感覺,讓人喪失基本的信心,產生焦慮和其他神經癥傾向。
青少年如果自尊水平低,對自己的能力沒有信心,感受不到來自父母、老師和同伴的尊重,感受不到自己被需要,都會導致其不快樂或其他抑郁焦慮的情緒。當前無論是父母還是教師,大多只關心青少年學習成績,對青少年的評價主要放在學習成績上,會讓許多青少年感受到挫敗感,嚴重打擊他們的自信心,無法滿足自尊需要。
自我實現。
自我實現指的是一種使人的潛力得以實現的傾向。如果前幾個層次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青少年則會缺乏目標感,也缺乏持之以恒不懈努力的意志力。表現為對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沒有概念,學習動力不足,對未來沒有清晰的規劃和目標。
除了缺少馬斯洛提出的五個層次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之外,青少年還有幾個方面的因素會導致他們無法感受到快樂。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感受不到學習和生活中的樂趣。首先,落后的教學模式及學習方式,大量低效、重復的學習活動使他們失去探索世界和知識的好奇心和學習的興趣。其次,兩點一線的生活、永遠都做不完的作業使他們沒有時間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發展個人興趣、參加課外的團體性活動以及與他人進行交往。這些都會讓青少年無法感受到學習和生活樂趣,產生厭學甚至厭世的情緒。再其次,家庭中嚴肅緊張的氛圍和充滿沖突的親子關系也會引發青少年焦慮和抑郁情緒。
缺乏掌控感,形成習得性無助。對青少年來說,學校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都無從選擇,受到的評價也主要來自學習方面。如果在家庭中,父母習慣于控制,不能給青少年獨立自主的機會,就都會讓青少年缺乏掌控感。當他們無力與這些因素抗衡時,他們只能選擇逃避、拖延等消極抵抗方式。
心理空虛,感受不到生活的意義。在當前社會,心理空虛、感受不到生活的意義并不只是青少年獨有的。但與成人相比,他們更可能為此引發焦慮抑郁情緒。2018年,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課題組第四次對全國中小學生思想品德狀況進行了調查。調查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學習的方向感有時會越來越模糊;到了高二年級接近40%的學生缺乏清晰的學習或職業目標;農村學生比城市和縣鎮學生更缺乏清晰的未來職業方向;女生比男生更缺乏對自己清晰的學習與職業目標設計;有10%的學生缺乏生命意義感。其中高二年級學生的生命意義感不如初二年級學生;縣鎮和城市學生的生命意義感不如農村學生;女生與男生相比,更加認為自己生活得沒有價值。
學習壓力。之所以把學習壓力放在最后,是因為學習壓力并非是導致青少年不快樂的主要或核心因素。學習壓力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以上各個方面的因素都不存在或者影響不夠嚴重,青少年就能更好地應對來自學習的壓力。
3、青少年需要層次模型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在分析當代青少年現實困惑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提出青少年需要層次模型,這一模型也呈金字塔結構,從底端到頂端依次是:愛與安全感、愉悅感、歸屬感、掌控感、成就感。其中,愛與安全感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根基,處于底部。愉悅感來自學習和生活帶給他們的快樂感受,對青少年來說,愉悅感對保持心理健康非常重要。歸屬感滿足的是人的社會需求,青少年在學校環境或同伴群體中被認可、被接納是他們歸屬感的來源。掌控感也叫作內在控制感。個體的內在控制感越強,焦慮或抑郁情緒就越低,價值感和幸福感等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成就感與自尊需要有緊密聯系,關系到青少年的自我評價水平。只有讓他們在某些方面體驗到成就感,才能更有利于他們對自己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
4、解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青少年只有在認知能力、社會和情感能力方面獲得平衡發展,才能更好地適應充滿變化和不確定性的現實社會,應對來自各方面的挑戰。通過以上影響因素分析,就能清晰地認識到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構建一個有利于他們身心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
第一,父母應努力與孩子建立健康和諧的親子關系,構建寬松愉悅的家庭氛圍。
父母需了解孩子青春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需求,給孩子創造充滿愛和接納的環境,讓青少年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與安全感。愛與安全感是青少年底層和最重要的心理需求。愛與安全感的缺乏會導致包括抑郁在內各種心理或行為問題。然而父母如果忽視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沒有時間和能力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或者對孩子過度關注、越俎代庖,過多地干預或控制孩子,或者不恰當地恐嚇和懲罰孩子,這些行為都會給孩子帶來愛的缺失或心理的不安全感。
對孩子的期待要合理,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和能力水平幫助制定切實可行的長期和短期發展目標。由于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響,每個孩子的能力有很大的個體差異。過高的期待會給孩子帶來壓力感,而沒有期待也容易讓孩子失去積極上進的動力來源。
正確處理夫妻之間的矛盾和沖突,為孩子營造輕松愉悅的家庭氛圍。夫妻之間爭吵甚至肢體沖突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很大困擾。因此,父母應首先學會處理夫妻之間的矛盾和沖突。
第二,學校應構建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學習環境,提升學生的幸福感。
學習方面,首先需要改進教與學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其次要提高學習的趣味性,減少枯燥重復的低效練習和作業,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樂趣。再其次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開展分層教學或布置作業。
開展豐富多彩的團體活動和藝術或體育活動,促進他們建立健康的同伴關系。改變單一的以學習成績為主的評價方式,讓他們在不同領域發揮自己的優勢,發展青少年多方面的技能,建立成就感,讓他們都能體驗到成功,提高自信心。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讓青少年了解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特點,提高社交技能,掌握壓力應對策略。發源于美國并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教科文組織在全球推廣的社會情感學習項目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社會情感技能和幸福感,可以在全國中小學中大力推廣。
第三,社會應重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并為他們創設適宜的軟硬件環境。
僅僅依靠學校無法完全滿足青少年發展個人興趣和潛能、提高社交技能的需求,因此必須調動全社會的力量,為青少年構建能夠促進他們身心健康成長的軟硬件環境。
硬件方面,需要創設適合青少年進行娛樂、運動和交往的活動場所。現在很多兒童活動場所只適合12歲之前的嬰幼兒和小學生,適合青少年的活動場所非常少。軟件方面,社會組織或機構一方面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獨特功能,為青少年組織適合他們年齡特征的各種團體性活動或興趣活動,讓他們在豐富的活動中發展自己的興趣,提升自己的社會技能;另一方面開展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或公益活動,幫助青少年在服務他人的過程中找到人生的目標和意義,讓青少年擺脫虛無感。意義療法創始人弗蘭克爾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中指出,“個人一旦成功地找到了意義,那他不但會感到幸福,還會具備應對磨難的能力”。那么意義從何處來?弗蘭克爾說,能支撐他在集中營活下來有兩個因素:一是他深愛的妻子;二是在集中營幫助別人讓他體驗到自身的價值,感受到快樂。對青少年來說,體驗到愛與被愛是找到人生意義最基本的前提。每個家長都愛自己的孩子,但只有真正地懂孩子、科學地愛孩子才能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愛。多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和公益活動才能讓他們走出自我的狹小圈子,學會關心他人、關注社會,從而找到人生的目標和意義。
八、心理健康的維護秘訣
1、善良是心理養生的營養素
心存善良,就會以他人之樂為樂,樂于扶貧幫困,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就會與人為善,樂于友好相處,心中就常有愉悅之感;心存善良,就會光明磊落,樂于對人敞開心扉,心中就常有輕松之感。總之,心存善良的人,會始終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經細胞的興奮度調至最佳狀態,從而提高了機體的免疫能力。所以,善良是心理養生不可缺少的高級營養素。
2、溝通與寬容是心理養生的調節閥
人在社會交往中,吃虧、被誤解、受委屈的事總是不可避免地要發生。面對這些,最明智的選擇是學會溝通與寬容。這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它不僅包含著理解和原諒,更顯示著氣度和胸襟、堅強和力量。一個不會溝通與寬容,只知苛求別人的人,其心理往往處于緊張狀態,從而導致神經興奮、血管收縮、血壓升高,使心理、生理進入惡性循環。學會溝通與寬容就會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這就等于給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調節閥。
3、淡泊是心理養生的免疫劑
淡泊,即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清末張之洞的養生名聯說:“無求便是安心法”;當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認為“人到無求品自高”,這說明,淡泊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和心態,是對人生追求在深層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態,就不會在世俗中隨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會對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會對世事他人牢騷滿腹,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態使人始終處于平和的狀態,保持一顆平常心,一切有損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將被擊退。
4、樂觀是心理養生的不老丹
樂觀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發人的活力和潛力,解決矛盾,逾越困難;而悲觀則是一種消極頹廢的性格和心境,它使人悲傷、煩惱、痛苦,在困難面前一籌莫展,影響身心健康。
九、如何改善心理健康問題
一、把社交聯系放在首位——尤其是面對面的社交
無論你花多少時間改善你的精神健康,你仍然需要別人的陪伴來感受和發揮你的最佳狀態。人類是一種社會生物,對與他人的積極聯系有情感需求。我們注定無法在孤立中生存,更別說茁壯成長。我們的社交大腦渴望友誼——即使經歷了一些使我們變得懦弱和不信任的事情。
為什么面對面交往如此重要?
手機和社交網絡有他們的地位,但沒有什么能比得上與其他人面對面交流時的那種減壓、振奮情緒的力量。
關鍵是要有一個良好的傾聽者——一個你可以經常主動交談的人,她/他會傾聽你,而不會限制你的思考和感受。一個好的傾聽者會傾聽你說話背后的感受,不會輕易地打斷、評判。
向他人求助不是軟弱的表現,也不會讓你成為別人的負擔。如果你足夠信任他們,向他們傾訴,大多數人都會感到受寵若驚。如果你覺得自己沒有可以求助的人,那么可以想方法建立新的友誼,并改善你的人際網絡。同時,與熟人或白天遇到的人(如鄰居、排隊結賬的人或巴士上的人,或早晨為你提供咖啡的人)面對面交流還是很有幫助的。可以適當地進行眼神交流和點頭微笑,一個友好的問候,或閑聊。
二、保持身體健康和大腦活躍
心靈和身體是有內在聯系的。當你改善你的身體健康,你也自然能體會到更好的精神和情感上的健康。身體活動也會釋放內啡肽,這是一種強大的化學物質,可以改善你的情緒,提供額外的能量。有規律的鍛煉或活動對精神和情緒健康問題有很大的影響,可以緩解壓力,提高記憶力,讓你有更好的睡眠。
但如果我討厭鍛煉呢?
其實,你并不孤單,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在健身房舉重或在跑步機上慢跑。你也不必非要成為一個健身狂熱者來獲得健身的好處。午餐后在公園里散步,購物時在商場里散步,和狗狗一起扔飛盤,聽著你喜歡的音樂跳舞,和你的孩子玩活動類的電子游戲,騎自行車或步行去赴約。
你不必一直運動到渾身是汗或肌肉酸痛。適量的體力活動就可以對你的精神和情緒健康產生很大的影響——這也是你現在就可以做的事情,增加你的能量,幫助你控制情緒。
鍛煉的小貼士:
1、在平常,活動時間為30分鐘。如果想變簡單一點,分成三個10分鐘也同樣有效。現在開始散步或跳舞,唱一首喜歡的歌。
2、嘗試有節奏的運動,讓你的手臂和腿活動開來,如步行,跑步,游泳,舉重訓練,武術,或跳舞。
3、把注意力集中在鍛煉上。不要專注于你的想法,而要專注于你運動時身體的感覺——例如,你的腳是如何踩到地面,或者用你皮膚去感受風。
三、了解如何控制壓力
壓力會對精神和情緒健康造成嚴重影響,所以控制壓力很重要。雖然不是所有的壓力都可以避免,但關于壓力的管理策略可以幫助你更好恢復平衡。
與友好的人交談。與關心你的人面對面進行社交互動是鎮定神經系統和緩解壓力最有效的方式。與其他人互動可以舒緩情緒,釋放減壓荷爾蒙,即使你無法改變壓力的情況本身,你也會感覺好一些。
讓你的感官放松。聽一首喜歡的歌會讓你感到平靜嗎?還是聞到咖啡味或其他喜歡的氣味?或者擠壓壓力球能讓你集中注意力?每個人對感官輸入的反應都有點不同,所以現在開始嘗試,找出最適合你的東西。一旦你發現如何能讓自己感覺變好,你就能在遇到壓力時得到及時的平靜。
過好閑暇時間。參加你最喜歡的活動,沒有任何理由,只是因為它們會讓你感覺良好。去看一部有趣的電影,在海灘上散步,聽音樂,讀一本好書,或者和朋友交談。僅僅因為它們有趣才去做,這并不是放縱。游戲是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必需品。
花時間去沉思和欣賞。想一想那些讓你感激的事情。帶著欣賞的目光去看周圍的一切,享受日落、感受花香,花一點時間去留意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美好的事物。
做放松練習。雖然感官輸入可以緩解當下的壓力,但放松技巧也是可以幫助減壓的,盡管它們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去練習。瑜伽、正念冥想、深呼吸或漸進式肌肉放松都可以緩解壓力,使你的身心恢復平衡狀態。
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意義?
1.有利于學生的身體健康成長。
中學生正處在心理機能迅速發育成熟的時期,因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就是及時地針對性地施以教育,對癥下藥。使學生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學保持心理健康就能促進學生身體健康成長。
2. 有利于學習、工作效率的提高。 健康的心理對于學習、工作的效率起重要的作用,對競賽技能的發揮更為重要。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是朝氣蓬勃,開朗樂觀,學習和工作就有勁,效率就高。而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心神不定,思慮過多,不能集中精力于學習和工作上,既影響生活效率,也大大妨礙創造才能的發揮。
3. 有利于智力與個性的和諧發展。 心理健康對于促進人的智力與個性和諧發展,發揮人類最大的聰明才智,對培養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對于處在智力發展成熟和個性形成時期的中學生尤為重要。一個人重視心理健康,可使大腦處于最佳狀態,更好地發揮大腦功能,有利于開發智力,充分發揮各種能力,有利于個性的和諧發展。
4. 有利于心理疾病的防治。 心理疾病的發生,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我們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就會注意防止和消除產生心理疾病的各種因素,以防止病變的發生和發展。人的心理疾病,大多數是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而積累逐漸形成的。如果發現學生有了心理病變的苗頭,就及時采取適當措施,使它在量變過程中得到以終止和消失;如果確實患了心理疾病,應及早給予積極的治療,使之盡快恢復健康。
【心理健康知識專題講座內容】相關文章:
防疫知識宣傳內容10-14
防汛知識培訓內容12-15
安全小知識內容09-27
心理健康知識03-14
防疫知識培訓內容總結03-19
個人知識管理的方法的內容03-04
汛期安全知識培訓內容12-12
知識產權專題講座心得體會03-18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內容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