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教師心理健康的調查報告(精選10篇)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于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下面跟著小編來看看關于教師心理健康的調查報告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教師心理健康的調查報告 1
1、課題的背景及意義
近年來,在筆者從事的心理咨詢工作中,發現師源性心理障礙的比例不斷上升。特別是教師不健康的心態所引起的學生不良的學習態度、師生敵對、甚至輟學事件時有發生。這不僅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也給學校的聲譽帶來負面影響。在筆者接觸的中小學教師群體中也有因為心理健康問題停課甚至自殺的案例。這些現狀給我們敲起了警鐘,我們在關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也應該關注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有專家指出“一個人心理不健康影響的是他自己和家人,可一個老師心理不健康,禍及的是一批學生或許多批學生”。作為基礎教育的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現狀如何?調查研究這個課題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它不僅關系到教師自身的生活質量、職業生涯發展,更關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長。筆者在仙游師范學校暑期舉辦的莆田市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培訓班這個平臺上,展開了莆田市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現狀的調查。
2、調查的目的與方法
2.1調查的目的:
一是了解本市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現狀;
二是了解其心理問題的成因;
三提出合理的建議與對策,為下一步培訓的內容與形式提供有建設性的建議。
2.2調查方法:采用SCL90量表作為測量工具。SCL90對心理癥狀(即有可能處于心理障礙或心理障礙邊緣的'人)有良好的區分能力,適于測量某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礙?哪種心理障礙及其嚴重程度。其總分超過160提示陽性癥狀,其中因子分2-2.9為輕度;3-3.8為中度;3.9及以上為重度。
2.3調查對象:莆田市80所小學,參與調查人數2人,其中女教師188人,男教師76人。
3、結果與分析
3.1小學教師心理問題現狀
SCL90調查數據顯示:莆田市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現狀不容樂觀,其中表現出輕度心理癥狀的比例為20.2%;有3.4%的小學教師存在中度心理障礙。從以上數據還可以看出,在被調查的教師中很多項目出現陽性癥狀,其中強迫癥狀比較突出排在第一位,比例為26.8%,表現為腦子變空了,記憶力下降,明知道沒必要但又無法擺脫的無意義思想、沖動及行為表現。在談中一老師提到我現在一躺到床上,就開始想我的學生什么時候會打架,若打架會以哪種方式打?哪幾個學生可能參加?明知道沒必要想卻又控制不了,晚上睡不好,第二天沒精神,我真不知道這日子什么時候是個頭,我現在才32歲呢。其次是抑郁,比例為26.6%,表現在精神不振,沒有目標感,不想說話,不想上課,自責等。排在第三、第四位的分別是人際關系敏感(19.1%)和敵對(17%)。在談中教師提到人際關系的圈子小,沒有什么社會性的交往,同事的性別比例又是女性明顯多于男性,愛計較,喜歡咬舌頭,導致人際關系出現矛盾;加上目前評聘分開,競爭激烈從而引發人際關系緊張。同時有10.9%的老師出現軀體化癥狀,表現為呼吸系統的不適以及身體的不適感,如頭痛、頸背部及肌肉酸痛,有的出現胃口不好,入睡難,早醒多夢等癥狀。
3.2小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在職稱、性別等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
對不同性別教師的心理健康進行T檢驗,結果顯示女教師除了人際關系敏感和軀體化癥狀較男教師高外,其它因子上都沒有顯著性的差異;對農村的教師與城里的教師進行T檢驗,結果顯示城里的教師與農村的教師在各個因子上都不存在顯著性的差異;對不同職稱的教師進行方差檢驗,結果顯示不同職稱的教師在心理健康方面不存在顯著性的差異。
3.3不同年齡段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存在明顯差異
對各年齡段的教師的心理健康進行方差檢驗,結果顯示在總均分上各年齡階段的教師心理健康水平存在顯著性的差異。進一步的事后檢驗顯示,25-30、31-35年齡段的老師與36-40年齡段的老師之間存在顯著性的差異,從平均數上可以顯示25-30歲(1.50±0.40)教師的心理健康情況不如36-40歲(1.31±0.28)教師,31-35歲(1.56±0.42)教師的心理健康情況不如36-40歲(1.31±0.28)教師。40歲以上(1.36±0.28)的教師的心理健康也與31-35(1.56±0.42)年齡段的老師之間存在顯著性的差異,40歲以上教師的心理健康情況比31-35歲教師好。
從以上數據可以得出:36歲以上的教師心理健康狀況比25-35歲的教師相對較好。這與教師的角色適應,教學經驗,家庭情況有著密切的關系。剛畢業不久的教師沒有教學經驗,角色適應能力較差,難免出現緊張、焦慮、等消極情緒。等短暫適應后,對教師職業有了認同,也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卻面臨戀愛、結婚、生子,繁重的教學任務和多重的社會角色,使得一些老師產生了消極的情緒,引發心理問題。36歲之后,生活多穩定,孩子相對一些,教學經驗豐富,因此處于這個年齡段的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相對較好。
4、結論
莆田市的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現狀不容樂觀。SCL90調查顯示莆田市小學教師輕度心理問題檢出率為20.2%;有3.4%的小學教師存在中度心理障礙。心理問題主要集中在強迫癥狀、抑郁、人際關系敏感、敵對、焦慮和軀體化等方面。調查還得出:小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在職稱、性別、區域等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但不同年齡段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存在明顯差異,35歲-45歲之間的教師心態相對較好。
5、建議
5.1加培訓力度,提高教師的自我調適能力
教師心理問題的產生與較的職業壓力有關,但是與教師缺乏心理健康知識與自我調適能力有著密切的關系。從調查結果得出:有62%的被調查教師對心理健康知識不太了解,只有9.8%的教師認為自己比較了解心理健康知識。從心理健康知識獲取的途徑上看,通過培訓獲取的只占13.4%。當問到出現心理問題時如何調適?有36.8%老師回答不知道。不了解心理健康知識和自我調適的方法,使得很多教師對自己出現心理問題時,不知所措,沒有相應的防御和疏導機制,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和加重。莆田市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培訓每年200多人,這遠遠不能滿足教師對心理健康知識的需求。因此希望相關部門能給予高度重視,加培訓力度,增加培訓人數,盡可能做到全員接受心理健康專題培訓。授人以漁,終身受用,只有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力度,讓教師通過正式的渠道獲得心理健康知識,習得心理調適方法,才能有效提升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
5.2增強管理者心理健康意識,優化校園心理環境
領導者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關系到整個教師隊伍的心理健康建設。筆者通過問卷調查了秀嶼區70所小學校長,您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采取了哪些具體的方法措施?您知道什么是師源性心理障礙嗎?從調查中得出: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視67%,只有7.8%校長回答不重視;但問到具體采取什么措施?79.8%沒有采取任何措施,11.6%回答偶爾開會有正面引導,主要靠教師自學吧;37.5%的校長不知道什么是師源性心理障礙。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學校領導并未真正重視教師的心理健康,如果說重視也只是表面文章,停留在口頭上。在談中一部分校長應自己對心理健康教育這一領域都十分陌生,更不用說去引導其他老師或開展相關活動;另有一部分暑期參加培訓的老師也應,學校并不重視,看誰方便就叫誰去。通過追,這些參加培訓的老師回去后多數都沒有開專題講座或為學校的心理健康建設做些什么。但從饋中了解到教師本人通過培訓后心理健康意識提高,并能習得一些方法進行自我調適。
因此,希望負責各學校心理健康有關工作的校長、副校長或分管行政應先接受相關培訓,提高管理者心理健康意識,促進其從管理者角色出發,構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平臺,優化校園心理環境,促進教師群體心理健康朝良性發展之路邁進。
5.3改進心理健康培訓模式,增強培訓實效性
仙游師范暑期小學心理健康師資培訓班,為期10天,從初期的以講座為主的模式逐漸向以講座、案例、討論、演練相結合的培訓模式,提高了實效性。但仍然存在培訓內容過多,專業性過強,教師自我調適內容較少,實例分析與操作層面的訓練也相對薄弱。因此,改進培訓的模式與內容,增加實例分析以及教師常見心理問題的調適方法與訓練,采用小班上課與輔導,增強培訓實效性,才能有效提高小學教師隊伍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師心理健康的調查報告 2
摘要:
近年來,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備受關注,為了對此問題有充分的認識,通過一份調查問卷對昆山市102名一線教師進行調查和分析,發現當前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不好。因此,通過本研究,讓廣大幼兒教師了解自身的真實情況,并為提高幼兒教師心理素質提供參考意見,從而促進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
關鍵詞:
幼兒教師;心理健康;調查研究
一、研究意義及方法
(一)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對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展開研究,能夠豐富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理論,為幼兒教師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并在原有的理論基礎上加以補充和概括,使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理論更完善。為了提高幼兒教師的心理素質,我們首先就要了解、解剖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
2、實踐意義。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研究是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從以往的研究中可以發現,許多幼兒教師都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因此,本研究的實踐意義之一是通過對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調查,找到緩解幼兒教師心理問題的方法,以此促進幼兒教師工作效率的提高、人際交往和諧,以及幼兒教師幸福指數的提高。另外,還有利于幼兒園教學質量的提高。對于自身而言,對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對于即將成為幼兒教師也有一定的幫助和指導意義。
(二)研究方法
1、訪談法。與幼兒教師的訪談:訪談幼兒教師,了解他們對工作的態度及是否有職業壓力。
2、問卷法。由所選幼兒園的幼兒教師填寫,主要針對幼兒教師當前心理健康狀況提出相關問題。如是否覺得受到社會尊重、是否實現個人價值等問題的提出,旨在了解當前一線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真實情況。
3、文獻檢索法。借助網絡、圖書館等渠道,查閱各類幼教專業書籍和雜志,獲取關于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相關資料。
二、調查結果和分析
(一)調查結果
通過對昆山市102名一線教師的調查、采訪,研究者做了一定的歸納總結,對問卷設計中的13個問題,回答“是”的占比情況如下:
1、是否覺得教師職業的社會意義重大,占65.69%;
2、是否感到沒有受到社會的尊重,占72.55%;
3、是否感到社會、幼兒家長、幼兒園的要求過多,占60.78%;
4、是否感到付出太多,所得報償太少,占87.25%;
5、是否感到社會地位低下,難以找到自信,占50.98%;
6、是否覺得教師應該多奉獻少索取,占6.86%;
7、是否感到教育理論與實踐熱點變化過快,占50%;
8、工作最大愿望是否是受到尊重和重視,有歸屬感,占70.44%;
9、是否感到幼兒教師這一職業無法充分體現個人價值;56.86%;
10、是否對從事幼兒教育職業曾經后悔或一直后悔,50.9%;
11、是否希望得到進修機會,98.04%;
12、是否感到進修機會很少或總是輪不到自己,90.20%;
13、平均日工作時間是否在八小時以上,占80.39%。
(二)結果分析
第一項結果顯示,65.69%的幼兒教師認為這一職業社會意義重大,而與此同時感到沒有受到社會尊重的竟有72.55%,兩項比例都如此之高的主要原因就是一方面認為從事的職業社會意義重大,另一方面卻得不到社會給予的足夠肯定,這一落差造成幼兒教師心理上的極度不平衡,從而產生不自信感。在第6項“教師應該多奉獻少索取”這一點上僅有6.86%的人同意,由此可見,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師也在不斷追求個人價值的體現。同比第一項,這表明絕大本部分幼兒教師在追求個人價值的同時,渴望自身社會價值的實現,以至于造成第9項有56.86%的教師認為這一職業無法充分體現個人價值。對比第11、12項希望得到進修機會和認為平時進修機會很少輪不到自己的比例竟如此之高,都高達90%以上。這“兩高”的出現,表明隨著時代的發展,大部分幼兒教師都認識到了職后進修的重要性,也渴望獲得進修深造的機會。而第7項50%的`教師認為教育理論與實踐熱點變化過快,正是因為職后教育的嚴重缺乏。
三、思考與對策
(一)造成原因
從上面的調查結果與分析不難看出,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確實非常嚴重,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多種多樣,例如工作落差大、工作壓力大、工作太過瑣碎、幼兒園內男女比例不當,等等。種種原因使幼兒教師在工作中常常感到乏力,繼而成為心理壓力。
(二)研究對策
對此現狀,研究者為提高幼兒教師的心理素質提供了三條參考意見:
1、轉變教師對工作的態度。法國著名作家、教育家羅曼羅蘭曾說:“要播散陽光到別人心里,首先自己心里要有陽光。”作為幼兒教師,首先自己應懷揣著一顆愛孩子的心出發來教育孩子。幼兒園在提升教師的自身素養、給教師布置任務的同時,可采用一些更具吸引力的方式提出,使教師用積極的態度面對煩瑣的工作。
2、分享好辦法,高效完成工作。在幼兒園中,各個教師的教學水平、業務水平是各不相同的,但工作量卻相差不大。這時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就顯得至關重要。除去自身的能力以外,好方法也十分重要。幼兒園可經常組織老師們交流、分享工作中的一些好方法、小技巧等,共同提升工作效率。
3、給予機會,達到自我實現。作為幼兒園的管理者,要多為教師們增強多方面的自我實現的機會,讓教師們的自信得以提升。在評價的過程中同樣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多一點鼓勵、多一點機會,給教師充分表達的機會。
教師心理健康的調查報告 3
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是目前備受關注的一個問題,要促進幼兒教師心理健康首先需要對心理健康標準有充分的認識,并明確其影響因素。促進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包括:注重引導,變壓力為動力;給予機會,達到自我實現;優化組合,提高工作效益;創造環境,給教師一分溫馨。
一、對幼兒園教師進行健康調查及結果
近些年來,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一直備受關注。幼兒園進行的幼兒教師心理檢測結果為:52.1%的教師存在心理問題,其中33.24%的教師屬于輕度心理障礙,16.65%的教師屬于中度心理障礙,2.51%的教師已構成心理疾病。最近有調查結果表明,幼兒教師總體心理健康水平明顯好于常模,特別是敵對、抑郁兩項存在問題少于常模,但在強迫、偏執、虐待、人際關系等方面,幼兒教師存在的問題比較嚴重。所以,關注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
二、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
調查表明,很多幼兒園教師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幼教中的現實壓力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頒布在當今幼教界掀起了教育的滾滾浪潮,《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對幼兒教師角色作了新的界定,同時提出了新的期望與挑戰。而“班級人數太多”“設備材料不足”“新舊觀念制約”等狀況,還有面臨的職評問題、考評問題以及來自自身的情感問題、家庭問題、子女問題等等,凡此種種,幼兒教師身上的壓力遠遠超出其他職業者的壓力。
2、生理癥狀
長期的心理困擾會使幼兒園教師產生一些生理上的.疾患,常見的有厭食、失眠、頭痛、惡心、心律失常等。
3、工作上不斷磨難的困擾
幼兒教師其職業的特殊性在于她面對的是36歲的幼兒,由于年齡小,加之生子女備受父母關注、疼愛,面對班級中30多名幼兒以及身后的家長,幼兒教師往往感到有很重要的社會責任賦予雙肩,很多幼兒教師把幼兒能不能得到發展的責任歸咎于自己,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而有些幼兒園為了滿足家長的需要,開設各類興趣班,周六班、加時班,使幼兒教師始終處于疲憊的狀態。一些幼兒園園長,不僅要為教學質量的提升而煩惱,更要為幼兒園的生存問題、資金問題而苦惱。
4、不良情緒
幼兒園教師常見的不良情緒主要有抑郁、焦慮、人際關系敏感、敵對、偏執、強迫、軀體化、等。
5、工作倦怠
幼兒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量太多,節奏緊張。76.6%的教師認為,盡管很努力工作,卻沒有成就感;部分教師認為教師的付出與獲得不均衡,幼兒園的獎勵制度不太合理和公正等等。
6、家庭矛盾升級、個人問題受挫,使教師身心受到傷害
由于社會環境的影響,部分教師家庭問題突出,主要有丈夫下崗失業;子女教育問題;夫妻矛盾,時有吵鬧;年輕教師個人問題得不到解決等等,這些都嚴重影響教師的心理狀況,誘發心理問題。
除此之外,心理壓力、人際關系出現障礙等都是很多幼兒園教師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
三、幼兒園教師心理健康的改進和建議
改進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是一項系統過程,需要從社會層面、組織層面和教師個體層面入手,綜合各種因素,創設和諧發展的組織氛圍,進而提高教師的適應能力,促進教師的心理健康。
1、注重引導,變壓力為動力
時代的發展使教育的功能發生了巨的變化,對教師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這些挑戰,幼兒教師要積極應對。在注重業務提高的同時,更要重視教師的理論學習,加強教師的職業道德教育,使教師意識到,幼兒教育工作是一種承擔著社會責任的專業性的職業,從而使其能自覺地提高自己的敬業精神和專業素質,并以自己職業的社會價值和專業特性而自豪。
2、把做好教師心理疏導工作擺在思想工作的重要位置
心理疏導以平等對話、理解為先,尊重隱私,重在心靈啟迪,通過熱情的關懷、寬慰、理解和開導,助情緒受困擾的教師樹立信心和勇氣,引導他們開展自我心理調適。
3、開展對教師的心理輔導
在教師中普及有關“心理健康”知識,對教師進行心理保健的訓練,可以請有關專業人員進行講座,還可以建立教師的心理檔案,由專業人員實施,專業人員有義務與教師溝通,發現問題應及時干預,使其得到矯治,并進行保密。
4、完善幼兒園管理,減輕教師的工作負荷
工作壓力是影響教師健康的主要因素,適當減輕教師的工作量,提高其工作效率是很有必要的。要調整競爭機制,滿足多數教師的成就感,盡可能地關心每個教師。要建立寬松的幼兒園心理氣氛,發展積極的人際關系。
除此之外,還要給予機會,達到自我實現;優化組合,提高工作效益;創造環境,給教師一分溫馨;完善幼兒園管理;爭取社會支持,形成疏導網絡等都可以改進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
總之,幼兒園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守系到教師切身利益的問題,也是全面貫徹素質教育的需要,必須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在新的形勢下,以新的工作視角,把思想工作融入個人、集體、社會的發展體系中,從而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
教師心理健康的調查報告 4
研究方法
1.采用問卷洲查法。我們選用SCL--90量表作為測量工具。該量表共有10個因子90個項目,包含有比較豐富的精神病癥狀學內容,如思維、情感、行為、人際關系以及生活習慣等,能全面反映被試的心理和行為的全貌。該量表采用5級評分法。無癥癥狀反映的評1分,輕度評2分,3分為中度.4分為癥狀相當嚴重,5分為癥狀嚴重。
2.研究對象。為調查方便,我們以陜西省銅川市9所中小學的專任教師作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358份,其中有效問卷320份.在320份有效問卷中,男教師116人,女教師204人;中學技師222人,小學教師98人;班主任147人,非班主任173人;大學學歷50人,大專學歷153人,中師學歷117人;25歲以下45人,26-35歲134人,36--45歲95人,46歲以上46人。
問卷回收后在微機上進行統計處理。
結果
1.32o名中小學教師SCL-90各因子得分與全因常模之比較與全國常模相比,本研究的32o名中小學教師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均比全國常模低,差異很見著(P<0.05,p<0.01),說明本研究的320名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比全國普通人群好。
2.小學教師與中學教師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比較與中學教師相比,在SCL-90各因子的得分上,小學教師均比中學教師低.盡管差異不顯著.但也說明,相對于中學教師,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好,
3.中小學男女教師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之比較在男女教師SCL-90各因子得分的比較中,除在人際敏感、偏執、精神病性三個因子上女教師得分比男教師低外,其余各因子的得分,女教師均比男教師高.盡管差異不顯著.但從相對意義上也說明女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在整體上不如男教師好。
4.中小學不同學歷的教師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之比較不同學歷的教師SCL-90各因子的得分不同。其中,中師學歷的教師各因子的得分均比大學、大專學歷的教師低,差異很顯著;大專學歷的教師除了在敵意、恐怖、偏執及精神病性這四個因子上的得分低于大學學歷的教師外;其余各因子的得分都比大學學歷的教師高。而且就不同學歷的教師SCL一90各因于得分的整體比較而言,在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焦慮、偏執以及精神病性等因子方面均有顯著差異。P<0.05 , P<0,01 。
5.擔任過班主任的教師與從未擔任過班主任的教師SCL--90各因子得分之比較擔任過班主任與未擔任過班主任的教師在SCL-90各因子分的比較中,除了在恐怖因子上兩者得分相同,無差異外,其余各因子的得分班主任均比非班主任高,在抑郁因子上差異顯著P<0.05;其余各因子差異不明顯。相對來說,擔任過班主任的教師,其心理健康水平在整體上比沒有擔任過班主任的教師差。
6.不同年齡的教師SCL一90各因子分的比較
除軀體化因子的得分隨年齡面增高外,其余各因子的得分,均有隨增齡而減低的趨勢。各因于分經過中間年齡組。到46歲以上年齡時又有相對增高的跡象。而且,就年齡差異的整體比較而有,在軀體化、人際敏感、偏執及精神病性等因子上的差異明顯P<0.05,P<0.01.
分析討論
1.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總體情況
本研究的結果表明,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國內普通人群高。這一結果推翻了我們研究前的假設。在研究前,我們曾假設.我國中小學教師目前的社會、經濟地位相對較低,工作復雜、負擔重,其心理健康狀況可能比較差。但結果卻正相反。本研究的結果與Honochs等人1970年的'大樣本研究結論一致,也與國內學者自在等的小樣本研究結論一致;但與王玲及高峰等的研究結論相反。之所以如此,可能與以下原因有關:
首先,近幾年,特別是近兩年,國家在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改善教師的工作條件以及提高教師的生活待遇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生活待遇則有較大的提高。特別是《教師法》的頒布,更使教師的一些權利得到法律的保護,使教師感到有法可依,獲得了心理上的安全感。
其次,可施與所選被試的地區不同有關。Horrochs等的大樣本研究所選被試的地區屬于何種類型,我們無法從其研究中得知,但自在等的研究所選的被試為江西、浙江等地的經濟不甚發達地區,這與我們所選的被試所在地區基本一致。陜西省屬全國經濟欠發達省份,盡管鋼川市經濟發展在陜西省屬中上水平,但就整體而言,它仍屬經濟欠發達地區。這類地區的教師的生活節奏、所面臨的競爭受該類地區整體生活節奏和競爭的制約,而且這類地區的教師所面臨的應激源相對較少,因此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較高;王玲及高峰等的研究從反面支持了我們的觀點。
再次,可能與教師所從事的職業有關。盡管中小學教師的社會地位、經濟待遇相對較低,物質生活狀況較差.但他們所從事的職業使其有可能獲用比其他職業更多的心理滿足。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教師可能會體驗到痛苦煩惱;但更多的是體驗到成功的歡樂。從心理上產生滿足感和成就感。教師勞動是個體勞動與集體勞動相結合的過程,在勞動過程中教師個體具有相當強的獨立性,而很少受他人的影響,工作中的壓抑感也就較少。教師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教師的職業生活應愉快、健康、樂觀.使教師不得不隨時調節自己,并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狀態。此外,從知識層次上講,教師是社會中知識層次較高的人,他們洞察個人和社會的能力較強,借得利用心理衛生知識去調節、調整自己的心態,因此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相對較好。
2.不同教師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
盡管從總體上來看,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好,但就教師內部而言,不同群體的教師心理健康有差異。
(1)中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相對不如小學教師。這主要是由于中小學的任務及教育對象的特點不同造成的。例如小學生對老師言聽計從.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教師自尊的需要。中學教師面臨升學率壓力、中學生心理的閉鎖性增強及形成逆反心理等,這就在無形中難強了教師工作的難度,很多教師為此憂心仲忡,欲罷不能,欲干無招。
(2)女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對比男教師差,這可能是傳統的文化意識影響的結果。“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文化背景,使女教師承受比比男教師更沉重的工作、生活和精神負擔。她們既是學校中的主體力量,又是家庭中的主婦。工作、生活的雙重壓力使她們在心理上出現不良癥狀的機會較多,心理健康狀況也比男教師差。
(3)不同學歷的教師心理健康水平差異顯著。我們的研究顯示出中師學歷的教師心理健康狀況最好,這是因為,我們隨機抽取的幾所小學專任教師的學歷均為中師,教師之間不存在學歷上的比較和競爭,更不會因學歷層次不同而產生心理壓力。故而,我們在此僅就大專與大學兩個學歷層次加以分析和討論。在中學,無論是初中還是高中,都有教師學歷不同的問題。而學校在具體分工時,往往讓學歷層次高的教師給重點班上課,而讓學歷層次低的教師給普通班上課(盡管國家一再強調不應分快、慢班,但各學校出實際上存在著這樣的班)。而且直接把升學率與獎金、福利掛鉤。這樣,即使學歷層次高的教師感到領導的信任和器重.又因升學的壓力、工作負擔太重而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同樣,學歷層次低的教師因為自己不能帶重點班、領導不信任而產生煩惱、壓抑.又在實際上減輕了自己的工作負擔和心理壓力,這也是為什么他們在某些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較高,而有些方面又較低的原因。從整體比較而言,大學學歷的教師心理健康水平比大專學歷教師高的事實又說明.學歷層次的高低確實影響著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學歷反映了一個人的知識層次和能力的高低,知識層次越高的教師,越能站在較高的層次上去看待社會、洞察人生.對事物發展的規律把握的較準,不易產生心理障礙,而且,即使在心理狀態不佳時,他們也能相應地采取措施,自覺地加以調整。
(4)擔任過班主任與從未擔任過班主任的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同。擔任過班主任的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對不如沒有擔任過班主任的老師.但二者在心理健康的總體水平上并無顯著差異。
(5)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隨增齡而增高的趨勢。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經驗的增加,社會閱歷的擴大、個體在思想上、行動上逐漸接近社會的要求,對人生、社會、家庭以及社會上的其他問題都能產生比較正確的看法,看到社會的光明面多于黑暗面,并逐漸認同社會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隨著個體社會化進程的不斷完善,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個體就會產生相應的社會順從.自覺地按照行為規范與道德準則行動,感到心安理得,而不是壓抑。
25歲以下年齡組的教師剛參加工作.對教師職業的認識模糊,心理上還未完全準備好.對教師角色的適應較差,又無教學經驗,心理上難免犯怵,焦慮、恐怖等消極體驗就應運而生;從社會化進程來看,此期正是個人解決婚姻問題的時期,戀愛中的各種困難和挫折都有可能造成他們對人生、社會以及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的消極看法。我們不能不承認,由于教師社會政治、經濟地位尚不夠高,加之許多教師在校偏僻的學校工作,雖然對配偶的文化、性情等要求較高,但往往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26-35歲年齡組的教師經過前一階段的短暫適應,對教師職業有了較正確的認識并從心理上產生認同教師職業的情感體驗,又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在學校中屬挑大梁的人物;從社會化進程來看,此期他們的社會角色較多,具有溫暖和睦的小家庭,生活比較穩定.孩子又小,不存在升學和就業的問題,這一階段的教師年富力強.志得其意;雖然學校對其委以重任,但他們感到的只是領導的器重和信任.而無工作的壓力感。因此,處在這個年齡階段的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最好;36一45歲年齡組的教師,雖然年富力強,但經過前一階段的磨練.在體力和精力上已不如前一年齡段的教師,由于教學經驗豐富,學校往往委任重任,使他門既感到領導的信任和器重,又感到體力精力不支,身心俱疲,從社會化進程看,這一階段的教師面臨的家庭問題較多.既要贍養老人,又擔心子女的升學和就業問題;既要完成沉重的工作任務,又要應付家庭中的瑣碎事務,心理壓力較大。因此他們的心理問題較上一階段的教師多,心理健康水平不如上一階段的教師;46歲以上年齡組的教師是學校中的老教師,經過前半生的努力,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但經過歲月的蹉跎,他們的健康狀況較差。他們處于既想承擔重任.又擔心身體不支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的矛盾心理中;從杜會化進程來看,這是個體社會化的較高級階段。同時人到黃昏.面臨著退休,家庭、子女等一系列問題都不斷地擾亂其平靜的心態,盡管他們此時人在工作崗位上,但焦慮、抑郁等情緒都早已萌生。此外,更年期就處于這一階段,更年期所發生的一系列生理變化;都會對人的心理產生影響,使他們郁悶、煩躁等。因此,這一階段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盡管比第一階段即青年組教師的心理健康程度高.但又次于中年階段的教師。
結論
1.本研究的320o名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國內普通人群高.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被認所在地址的綜合影響最大。
2.不同群體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顯著或不顯著的差異,說明不同群體教師的心理健康程度不一。
教師心理健康的調查報告 5
一、關注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北京師范大學許燕教授在一份調查報告中發現,警察、教師、醫生是當今社會的高風險職業,因為他們面對的是各種特質的人,多扮演著助人的角色,被稱為助人群體,最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產生心理枯竭。關心和維護高中教師這一重要而特殊群體的心理健康無論是對教師自身、學生還是基礎教育的整體發展都有重要意義。教師的心理健康是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因素,這早已被以往研究所證實。我國大部分學者在確立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時主要是從認知、情緒、人際關系、意志品質、人格、自我意識和人生態度等方面來考慮。
中國人民大學在20xx年在新浪網發放的一份問卷《中國教師職業壓力和心理健康問題》調查發現,從幼兒園到大學教師,在被調查的8699人中,80%壓力較大,30%存在嚴重的職業倦怠。20%的被調查教師生理健康狀況不佳,超過60%的被調查者對工作不滿意。中學教師心理問題的高發人群為(1)男老師(2)年輕教師(3)工作量大的教師。教師這個職業本身充滿光環的同時,也對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產生了負面影響。
二、高中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
1.研究對象
本次調查以廣東省某一高中教師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100份,回收75份。其中男老師29人,女老師44人,其中兩份未填寫性別。
個別訪談的對象既包括非班主任、教學新秀,也包括富有經驗的優秀班主任和專家型教師,以使我們的訪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見表1)
2.研究方法
采用自編的《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對高中教師進行問卷調查,以期了解高中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高一、高二老師問卷發放到各辦公室,請級長收取,高三老師在中考期間完成。同時,為了更深入了解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對部分教師進行了個別訪談,訪談內容主要涉及到選擇做教師的原因、從教以來心態的變化及變化原因、自己的職業理想及對幸福所下的定義。也對個別教師訪談了專業發展的歷程及對新教師的建議。
3.調查結果分析
3.1教師職業的滿意度調查
調查主要針對教師職業的總體滿意感進行,結果發現,44%的教師對教師這一職業滿意,一般和不滿意的教師分別占調查人數的52%和4%。“一般”是一個帶有一些感情色彩的詞,不是很滿意但也不討厭。
3.2教師工作量情況
教師的工作量是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問卷調查了教師的工作量情況,對班主任與非班主任、工作年限及年齡與工作量進行了一定的比較。結果發現:教齡在10年以上、年齡在40歲左右的教師工作量大,尤其是工作了16-20年、年齡在41-50歲的班主任、級長或行政人員感到工作量大,甚至是超負荷工作。此次調查共有三位50歲以上的教師參與,三人在工作量的選擇上從正常到超負荷都有,但因為人數較少,我們并不能確定這部分教師的工作量情況。
3.3教師在工作中最開心的事情
教師希望從職業中獲得什么呢?高收入?高認可度?還是其他什么?58.9%的教師希望能從教師這個職業中獲得自我實現,56.2%的教師希望獲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希望從教師這個職業中獲得社會認可和高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6.2%和34.2%。
在日常的教學及管理工作中,教師最開心的事情是什么呢?調查表明在工作中開心的事情依次是學生考出好成績(62.2%)、放假(43.2%)和發獎金(40.5%),公開課的成功及成功地改變一個學生也是老師們感到開心的事情。
3.4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在對教師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的調查中,發現對教師心理狀況影響最大的是考試和升學壓力(78.4%),半數以上的老師(52.7%)認為工作量對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影響很大。領導評價(33.8%)和經濟狀況(25.3%)也是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約1/3的教師認為領導評價影響著教師的心理狀況,領導評價是否公正客觀,是否給予了教師應有的尊重和鼓勵。領導處事不公或評價偏頗也是部分教師在工作中經受挫折的重要來源。
3.5教師存在的心理問題
我們對教師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整理,發現突出存在的問題主要有:(1)職業本身所帶來的心理壓力①升學考試帶來的巨大壓力②職業倦怠,沒有發展空間③擔心學生的'紀律問題而引起的緊張和無力改變學生而帶來的焦慮④評價機制不科學(僅以學生成績作為評價標準)帶來的心理壓力(2)工作與家庭難以平衡(3)工作得不到認可和支持(包括領導的評價)(4)人格特點:追求完美或缺乏自信(5)找不到合理的宣泄途徑,無法解壓。
3.6教師工作中遇到的挫折
在工作中遇到的挫折和教師存在的心理問題之間存在一定的重合。教師工作中遇到的挫折主要有:(1)學生方面。學習態度差,缺乏學習動機,學習成績差。(2)師生關系不融洽,得不到學生的理解和尊重。(3)付出的努力得不到認可和收獲,甚至被家長和學校誤解。(4)欠缺公平的評價。(5)學生出現的任何問題全部由老師負責尤其是班主任。(6)同事競爭激烈帶來的人際關系摩擦。
3.7教師幸福感的來源
調查表明,老師們認為教師這一職業的幸福感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1)自己:①自我實現,自我成長。潛能得到發揮,需要得到滿足,自身力量得以增長。②有對教師這一職業的職業歸屬感。③生活有追求,有目標。(2)付出的努力有回報,收入體現付出的價值。獲得社會、學校、家長、學生的認可和尊重。(3)學校:寬松的工作環境,學校的人文關懷,領導和同事之間的相互信任,客觀公正的評價機制。(4)學生:學生取得成功,學有所成,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5)同事:相互之間關系融洽。
三、討論
1.收入是否會增加幸福感
從調查中發現,約34.2%的教師希望能從這一職業中獲得高收入,40.5%的教師認為工作中最開心的事情是發獎金,25.3%的教師也認為經濟狀況是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那么金錢、收入與疼痛、幸福之間是什么關系呢?收入的增加是否會提升幸福指數呢?為了解決這一問題,2009年6月正值金融大風暴期間,中山大學副教授周欣悅通過實驗證明了金錢對于生理性疼痛與社會性疼痛(即社會排斥)的抵御作用,即金錢有鎮痛的功能。但與此同時,大量的研究也表明,金錢的效用并不持久。社會支持抵御痛苦的能力比金錢更有效且更持久,即便是一句親切的問候都會有重要的“止痛”功能。
2.建立和借用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
社會支持系統指的是個人在自己的社會關系網絡中所能獲得的、來自他人的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和支援。一個完備的社會支持系統包換親人、朋友、同學、同事、鄰里、老師、上下級、合作伙伴等等,當然,還包括由陌生人組成的各種社會服務機構。每一種系統都承擔著不同功能:親人給我們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朋友較多承擔著情感支持,同事及合作伙伴則與我們進行業務交流。
3.創設學校良好的人文氛圍
教師作為一個個體,有被尊重、被愛和自我實現等高級需要,教師在學校、社會中的主體地位得到認可,作為“人”的價值得以體現,情感、需要得到重視。教師有了這種自我實現的環境,其幸福感相應的也會得到提升。
建立公正、公平、靈活的評價機制。教師職業幸福感并不是空泛的一個概念,而是立足于教師這一崗位,在教育教學中使教師擁有成功的體驗。學校主要是通過評價對教師職業的成果和價值進行衡量。學校評價也是教師獲得成就感的一個重要途徑。公正合理的評價有利于保護教師的自尊心,而不公正的評價則會傷害到教師的自尊心和積極性,從而也抑制了教師工作的熱情和主動性。因此,建立更為公正合理的評價標準,對教師從多方面進行發展性的評價,將會使得學校的評價機制更為人性化,符合教師的基本需要,讓老師們擁有更多的幸福感。
教師心理健康的調查報告 6
一、研究時間:xx年9月—xx年12月,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的第二階段,實踐檢驗階段。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教師的心理健康是對一名教師的最基本要求。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直接而巨大的,正如人們所說:“教師性格優良可以帶出性格優良的學生,而性格不良的教師,可能帶出性格不良的學生。”因此教師的心理是否健康,不僅影響教師本身的身體健康,而且影響到素質教育的推進和發展,甚至關系到國家與民族的興衰存亡。為此,我們根據《決定》的要求,針對當前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現狀,開展“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的課題研究,其目的是提升教師心理健康水平,增進教師個人生活的幸福感和職業生涯的快樂感;提升教師實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使學生不僅能通過專門課程和活動訓練獲得自我心理調控與成長的能力,更能在教師的所有交往中獲得有助于他們人格健全發展的影響。
三、研究對象:涪陵城區第七小學全體教師。
四、研究方法:
本階段的研究主要以調查研究為基礎,以行動對策為目標,多種研究方法的有機結合。
1、調查與比較研究。對我校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分析是本階段研究的重要方法。通過調查,找出教師心理健康的不良表現;探究出教師不良心理健康的原因及維護教師心理健康的策略。比較我市不同地區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我校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特點,發現和分析我市小學教師心理教育發展的問題和探尋相關的策略。
2、文獻研究。學習借鑒國外、我國港臺及東部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地區和學校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學習心理學家及有關專家的文獻資料。
3、經驗總結與案例研究。
4、行動研究。在調查研究、文獻研究、經驗總結和案例研究的基礎上多角度探索,有效推進學校教師健康教育行動策略,在行動中研究、總結、提煉和推廣。
五、研究過程總結
1、加強理論學習,提升教師心理健康理論水平。學校為全校教師統一購買《教師的心理教育》一書,采取多種方式組織教師學習,如個人學習、集體學習相結合;系統學習與需要學習相結合;學校在本階段還多次舉辦《教師的心理教育》知識講座和學習心得交流活動。學校《實踐與研究》刊物定期選編有關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資料,實驗教師的研究文章,其他地區的研究成果等供老師們學習。通過學習,極大地提升了教師的理論水平。
2、課題組的實驗教師深入教師當中,調查分析各年齡、各學科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教師身體狀況、心理狀況,還兩次通過問卷調查方式找出教師存在的不良心理健康表現,如:軀體化;抑郁;偏執;人際敏感;敵意;強迫;恐怖;健忘;神經衰弱;失眠等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并幫助這些教師分析形成原因。
3、課題組每月定期召開一次課題研討會,組織實驗教師學習有關文獻資料及其他地區,特別是我國港臺、東部地區以及國外學校開展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及實踐經驗,學習的文獻材料有莫玉霜、廖芳芳《論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結構及其培養》;謝福勝《小學教師的`心育能力培養階段性實驗研究報告》;張明《淺談教師的心理健康》;林金水《提高教師素質是辦好學校的根本》;宋錚《教師心理健康水平亟等提高》;賈林祥、宋廣大《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調查研究》(健康頻道);孫開基、徐振波《教師心理健康:不容忽視》;賈曉波《心理健康教育與老師心理素質》;康靜梅等:《新課程改革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等。研究會上各實驗教師暢所欲言,談感想、談認識、談做法、談效果,相互交流,取長補短,有效地開展了實驗工作。
4、針對教師中出現的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學校領導給予極大的關心或照顧,對于病情較輕的在上課、聽課、論文、反思、案例等方面減輕工作負擔及壓力;病情較重的讓他們帶薪休假,以便調理。學校還設立了心理咨詢室,幫助教師及時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況,每一學年組織全體教師到涪陵中心醫院體檢,了解教師的身體狀況。為了提高教師的身體素質,學校工會還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文娛、體育活動,如每天早上8點全校教師做10分鐘左右的早操;每月一次集體工會活動。三月開展了以《巾幗才藝多,風采秀真情》為主題的慶祝“三八”婦女活動;四月組織全校教師到涪陵戒毒所參觀,并聽取吸毒人的現身說法;五月開展了全民健身活動;六月組織教師參加《我為教師添光彩》的演講活動;七、八月暑假,教師自行旅游;九月開展了《揚自信風帆,促學校發展》國慶慶祝活動;十月開展了《職工小家籃球比賽》;十一月由各小家組織教師到郊外的踏青活動;十二月開展了冬季健康競賽活動等。學校通過一系列的工會活動,為教師調節心理壓力,增強了教師的身體素質,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
5、經驗總結。20xx年的1月、20xx年7月及20xx年12月共三次學校組織了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教師進行實驗階段小結。總結會上各實驗教師談自己的個案分析,談自己的實驗研究情況,總結自己探索出的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行動策略,并于20xx年12月每人上交實驗研究論文1篇,個案分析1篇。學校實驗組對第二階段的資料作了搜集整理,并為第三階段(20xx年1月—20xx年8月)實驗總結階段作好了充分的準備。
六、第二階段實驗工作的認識與反思
課題組在20xx年9月—20xx年12月開展的《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現狀與對策研究》工作得到了學校領導及全體教師的大力支持和幫助,研究工作開展得比較順利,許多教師對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有了較高的認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學校工作繁忙,實驗教師的研究時間不夠充足,再加上理論水平有限,維護心理健康的知識欠缺,能力不夠強,所以,研究工作不是十分完善,研究成果不是十分豐碩。這要求課題組的全體實驗教師進一步加強理論學習,提高理論水平,多向實驗區的名校名師學習,提高科研能力,為提高全體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做出自己的全部貢獻。
教師心理健康的調查報告 7
通過對我校26名教師進行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其中22人完成了問卷,22份為有效問卷。調查具有較高的可信度。調查結果表明有12%的教師存在心理問題,73%的教師感到職業壓力很大,其中班主任壓力大于非班主任教師,考試期間壓力大于平時。
22名有效問卷調查問卷中,出現職業倦怠的16人,占73%。
近一半受訪教師認為工作很勞累,出現明顯疲勞、記憶力下降、頭疼、身體痛、失眠多夢等癥狀。其中,大部分教師認為影響個人健康狀況的最主要因素是工作壓力,排在第一位的是來自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壓力,其次,來自學校管理的壓力等。而這種種心理壓力進一步加重了教師的身體亞健康的狀態。 調查顯示,上班時間越早,壓力越大,亞健康水平越高。下班時間越晚,壓力越大,亞健康水平越高。而且,班主任的心理壓力明顯大于科任教師;美術、音樂、體育這類老師課余時間相對輕松,其他科任老師都比較忙,這說明應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教師心理壓力大,心理健康情況不佳,具體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30%的被調查教師反映壓力非常大,有42%的被調查教師反映壓力比較大,兩者加起來說明絕大部分教師都感覺壓力比較大,教師的壓力已經成為我校教育改革必須關注的問題之一。
2、73%的被調查教師存在嚴重的工作倦怠,也就是每10個被調查教師基本上有7個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工作倦怠。雖然我們對教師的工作倦怠還沒有高度重視,但實際上某些教師的工作倦怠情況已經非常明顯,學校很有必要馬上采取措施來幫助教師治療與預防工作倦怠,以進一步提高教學的質量與水平。
3、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學生的心理健康,而從調查結果來看,有36%的被調查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不佳。心理健康狀況不佳的教師如何去培養心理健康的學生?我們又如何能保證這批教師的教學質量與效果?因此,在我們推行教育與教學改革的同時,必須高度關注教師的心理狀況。
4、雖然有62%的被調查教師的生理狀況比較好,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還有38%的被調查教師的生理狀況不是很理想,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情況在我校還很嚴重。學校有必要進一步加大力度,采取措施來確保教師的生理健康,平時注重組織教師參加體育活動等。
是什么影響著教師的心理健康呢?通過問卷反映了產生的原因:
一、難釋的教育教學重負
1、教師的日平均工作時間長。在升學壓力越來越大的今天,對于大多數教師來說,日平均工作時間越來越長,隱形勞動付出越來越多。
2 、小學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發展學生的智力,還要承擔起培養學生優良品德和良好個性、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等重任。而要完成這一重任,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特別是現在的小學生,很大一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身上存在著許多個性方面上的缺陷,如自我為中心、依賴、孤僻、集體意識和勞動觀念淡薄、意志薄弱等。另一方面,當前應試教育依然存在,“以分數論學生,以升學率論教師”的現象還相當普遍。家長在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上重點中學、考上大學乃至名牌大學的動機驅動下,更是把學生的未來完全寄托在教師身上,希望教師對自己的孩子加大投入,給自己的孩子“開小灶”,無形之中增加了教師的心理壓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追求升學率的大背景下,學校也以學生成績的好壞來評估教師,并與職稱評定、年終考核等直接掛鉤,因而,迫使教師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精心備課,精心設計教學。
3、教師的工作項目繁多。各任課教師除正常的教學工作外,還有一部分教師承擔其它工作項目。如指導課外活動、興趣小組活動及各類競賽活動、上公開課或參加聽課、說課等教研活動。很多教師還擔任了班主任工作,僅此一項便又增加了許多連帶性工作,如班級紀律、衛生工作;組織出黑板報、班隊活動、社會實踐等工作;學生的思想工作,如個別教育、培養班干部、與家長交流聯系(家訪、家長會等);其它,如寫品德評估、指導學生寫成長記錄冊等。教師的工作可謂名目繁多!這無疑給教師帶來了心理上的緊張感和壓力感。
二、難卸的多重角色
如上所述,教師在學校里扮演著多重角色,肩負著多方面的重任。教師不僅僅為學生而存在,作為社會個體,她們分散和生活在其他社會群體中,無疑扮演著其他各種社會角色。一般說來,教師是重要的家庭成員,這便決定了他們對家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諸如瑣碎繁重的家務勞動、家庭的管理和家庭的發展目標、家庭成員關系的協調、子女的就業安排及與社會關系的聯系等等,無一不在他們的考慮之中,成為他們精神負擔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作為尚不富裕的“工薪”族,面對購買住房、積累子女教育基金等等大宗開支,他們不得不承受著日益沉重的經濟壓力。另外,由于多重角色與角色間的沖突,更導致她們心理沖突的加劇和心理壓力的加重。出于知識分子的良知和責任感,教師們常常是全力顧及工作而放棄家庭,顧及學生的前途而犧牲子女的未來。社會對于教師的高期望值和高標準要求,也給教師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教師同什么人交往,怎樣交往及交往過程中的行為,時時刻刻處在周圍人的有形和無形的監視之中。因此,教師總是努力成為模范公民,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和法律法規,文明禮貌,為人表率。盡管這也是社會對普遍公民的行為要求,而且作為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之一,這些文明行為也應該成為教師的自覺行為,但與普通公民一樣,教師并非圣賢,也有犯錯誤的時候,教師一時的行為閃失會遭到社會輿論的強烈譴責,社會道德要求對于教師的雙重標準致使教師必須處處留心,盡是做得盡善盡美,從而加重了教師的心理壓力。
三、 難圓的職稱夢
教師具有強烈的精神需要,他們熱愛知識,有強烈的求知欲,追求事業的成功,渴望得到同事同行的尊重和學生的尊敬,在工作上作出較大成績,學術上保持自己的優勢地位。晉升高一級職稱能夠滿足教師豐富強烈的精神需要和價值認定。再說,因為職稱與教師工資聯系在一起,因此,晉升高一級職稱就成了教師一定時期內的第一需要,成為教師職業過程中的第一追求。因為指標有限,接踵而來的是職稱評定過程中人為造成的教師心理不平衡,并因此所引起的心理壓力。
醫學專家認為,過重的心理壓力會加重亞健康身體狀況,亞健康主要表現在儀器無法檢測,但是又出現失眠、心悸、腰酸背痛、反復感冒等癥狀。有人把亞健康稱為“慢性疲勞綜合癥”。亞健康人群如果不注意調整,就會進入10%的生病人群,但是,如果阻斷其發展,就會回復為15%的健康人群。所以要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從多渠道來阻斷病因,關注教師的身心健康。
教師是一種神圣而又特殊的職業,是一種用生命感動生命、用心靈澆灌心靈的職業。要關注學生的心靈成長,我們不能忘卻呵護教師的心理健康。全社會要共同營造有利于教師心理健康的氛圍,要從社會、學校管理等各方面盡可能地為教師創造寬松、愉快的工作環境,不斷提高教師待遇和社會地位,切實減輕教師負擔,努力為教師創造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關心教師生活,促進教師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問題是環境和個體共同作用的結果,面對環境的變化和外在的壓力,教師應及時轉變觀念、調整心態、悅納自我,做一個快樂的自己。
教師心理健康的調查報告 8
一、調查目的
為了解我區中小學教師的職業壓力與心理健康狀況,昌平區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參考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與人力資源研究所李超平博士設計的“20xx年中國教師職業壓力和心理健康調查”問卷,進行本次調查并分析撰寫調研報告。
二、調查方式
1、調查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法、抽樣分析法。
2、調查對象:我們對區60所學校的教師進行了《教師職業壓力與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收回42所學校的有效問卷共計2151份,對收回有效問卷按照城鎮中小學、農村中小學的比例進行抽樣分析,
3、調查步驟:統一下發試卷,各學校組織卷調查工作;統計上交調研結果和調研報告。統一對上交的調查結果進行合計并抽樣進行分析。
三、當前昌平區教師職業壓力與心理健康狀況
(一)教師的職業壓力過大,有78.2%的被調查教師反映職業壓力較大
調查統計結果表明:有28.6%的被調查教師反映壓力非常大,有49.6%的被調查教師反映壓力比較大,兩者加起來占到了被調查教師的78.2%。說明絕大部分教師感覺壓力比較大,感覺沒有什么壓力的教師只占4%。教師的職業壓力成為教育改革的關注點之一。
(二)教師職業倦怠現象嚴重,在影響教師身心健康發展的同時也影響著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職業倦怠是指個體無法應對外界超出個人能量和資源的過度要求而產生的身心耗竭狀態。教師的倦怠是指教師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的一種反應。一般表現為以下的三種行為反映。
1、情緒耗竭。這個階段的教師表現為疲勞、煩躁、易怒、過敏、情緒緊張。情緒耗竭的教師常出現畏懼早晨去上班,形成對學生消極地、玩世不恭的態度。調查統計結果表明:有78.6%的被調查教師經常或頻繁出現早晨起床時,感覺非常累,可是又不得不去面對一天的工作;有65.2%的被調查教師在工作中整天與學生打交道,感覺確實壓力很大;有54.3%的被調查老師經常或頻繁有工作讓自己快要崩潰的感覺。
2、性格解體。一般表現為通過減少和斷絕與學生的聯系來表現出來。
調查統計結果表明:50%的被調查教師對學生越來越不像以前那么熱情了;39.7%的被調查教師擔心工作使自己變得越來越沒有同情心了;24.9%的被調查教師現在并不真正關心有些學生的狀況了。
3、降低成就感。教師職業是使學生獲得知識,為社會培養有用的人。教師一旦發現他們的職業為他們提供較少的反饋時,他們就不再做出努力了。
調查統計結果表明:63.9%的被調查者感覺工作缺乏成就感;33.4%的教師感覺自己的工作對學生的生活沒有什么積極的影響。
(三)教師的工作滿意度比較低。
教師是一種助人發展的職業,是學校教育的關鍵所在。因此,教師的工作滿意度與教師工作積極性有密切關系,與教師本身的身心健康有很大關系。
調查統計結果表明:有44%的教師對所在的工作單位不太滿意。有38%的教師擔心下崗;有33.3%的教師想離開所在的工作單位。
(四)教師生理健康狀況不理想。
調查統計結果表明:經常或頻繁的有57%的教師經常失眠。有54.4%的教師出現比較嚴重的消化不良或者食欲不振現象;有50.9%的教師經常出現呼吸困難或者頭暈現象。
在壓力狀態下,機體必然伴有不同程度的生理反應,主要表現在中樞神經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等方面。壓力過大就會引起身體不適,導致各種疾病。
(五)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不佳,應引起學校和社會的高度重視。
調查統計結果表明:有57.6%的被調查教師因為工作上的事情,經常或頻繁的出現情緒低落;有54.1%的被調查教師因為工作上的事情,經常或頻繁的出現非常生氣;有62.1%的被調查教師因為工作上的事情,經常或頻繁的出現非常緊張。
承受壓力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適當的壓力是健康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但是壓力過于強烈、持久,超過個人的耐受能力,會引起人煩躁、抑郁、焦慮、激動不安、憤怒、沮喪、失望、消沉、健忘等心理反應,會破壞人的心身平衡,影響人的學習與工作,損害心身健康。
四、造成教師職業壓力過大與心理健康狀況不佳的原因分析
(一)社會因素
1、社會對教師的期望高讓教師感到有壓力感。
教師承擔著培養下一代,承傳歷史文化的重任;但是,在今天這樣迅速變遷的社會里,價值觀念日趨多元化,社會各界對教師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對于教師的.要求過多過全。過高的要求和期望讓教師產生壓力感。
調查統計結果表明:造成壓力的重要和關鍵原因,有50.8%的被調查教師認為社會對教師的基本道德要求過高;58%的被調查教師認為對教師業務能力要求越來越高;70.3%的被調查教師認為學校與家長過分關注學生的分數。
2、工資待遇低、經濟負擔過重,社會地位不高等也是造成教師壓力過重的主要原因。
調查統計結果表明:有58.9%的被調查教師認為經濟負擔較大。有63.1%的被調查教師認為教師的社會地位不高;有63.9%的被調查教師認為工作缺乏成就感是造成壓力的重要和關鍵原因。
(二)學校因素
1、教師工作量大,工作時間長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長期超負荷工作,導致教師身體健康狀況下降并產生心理問題。
調查統計結果表明:有61.7%的被調查教師工作時間在8小時-10小時,有30.9%的被調查教師工作時間超過10小時。教師即使下班后腦子還要想著工作,負擔過重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有62%的被調查教師認為負擔過重(比如,工作量大,經常需要加班等)是造成壓力的重要和關鍵原因。教師除正常的課堂教學外,還要在課堂外傾注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備課、制作課件、對學生進行課后輔導和作業批改。在當今個性化的時代,教師還需要研究、落實適應不同學生的個性化教學、創新性教學以便適應新可改的需要。
2、學校的考核評比制度也給教師工作帶來很大的壓力
調查統計結果表明:有71.1%的被調查教師反映所做的工作不能得到客觀、公正的評價與回報;有68.2%的被調查教師反映考核與評比(比如,評比太多,考核內容與模式僵化等);有59.1%的被調查教師反映職稱評聘是造成壓力的重要和關鍵原因。
有些學校無論是新教師還是有經驗的教師都用一把尺子衡量,忽視了教師之間的差異性;評價方法過于片面、簡單。學校簡單地用及格率、排名次、分數高低等指標來衡量教師業績,實行末位淘汰制。另外,職稱評聘、獎金分配、評優、等競爭的方式不太公平,使得教師們感到自己被埋沒,產生煩悶和消極情緒,工作熱情降低。
3、學校的教育管理體制對教師的影響很大,也是一個重要的壓力源。
調查統計結果表明:有55.6%的被調查教師反映單位的規章、制度和各類要求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有61.6%的被調查教師反映被動地適應單位各種改革;
有56%的被調查教師反映工作不能得到領導的理解與支持都是造成教師壓力的重要和關鍵原因。學校管理不科學,會造成教育教學工作效率低下,挫傷教師的積極性,嚴重影響教師的心理健康。有些學校教學管理制度落后,對教師的管理太機械、太死板,且不注重實效,要求搞得很煩瑣,應付檢查多,無實質性進展的重復工作多等,使教師疲于應付。
4、另外,學校人際關系問題、學生出現的各類問題、子女教育或就業問題、家人對自己工作的態度問題也是教師壓力產生的原因。
單位人際關系復雜,影響教師心態,導致教師產生壓力。隨著學校內部各種競爭現象的加劇,如評優、晉級,排序、競爭等等,進一步加劇了教師之間的緊張關系,使教師產生壓抑感,有些教師不能愉快的從事工作。
學生出現的各類問題,影響教師的教學,給教師造成重大壓力。學生的品行、學生的紀律問題、學生的學習情況很多時候使教師們感到困惑、費解、寒心,認為是學生對自己辛苦付出的不尊重,師生間的心理距離與隔閡正逐日拉大。隨著社會變化,學生的問題行為更加突出,嚴重影響教師的教學,成為教師較大的工作壓力。
(三)教師的個人心理因素
調查結果表明,24.3%的被調查教師并不了解應該如何去應對壓力,有60.3%的被調查教師雖然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卻是通過非正式渠道了解到的,只有15.3%的被調查教師是通過正式渠道了解到的。調查結果還表明,有23%的被調查教師會去“積極解決問題”,而絕大部分被調查教師,不知如何正確地解決問題,要么是“向家人、同事、朋友傾訴,以緩解壓力占49%”,要么是“逃避17%”、“回避問題6%”或者“消極等待5%”,而這些方式并不一定是最有效的方式。針對這種情況,有56.7%的被調查教師反映學校并不重視,沒有考慮這方面問題;有43.3%的被調查教師反映學校比較重視并采取了相應措施。可以說,我們在這方面的工作還做得非常不夠,教育部門與學校很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來通過正規的渠道與方式為教師提供“如何應對壓力”、“壓力管理”等方面的培訓,以幫助教師去有效地應對壓力。
分析可以看出,現在教師的生存狀況不佳,存在較大的職業壓力與一定的心理健康問題。但是他們對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又缺乏了解;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壓力;很大一部分教師在遇到壓力的時候,都是采用“逃避”“回避問題”“消極等待”等策略,這就使得教師的生存狀況一步步在惡化,要改變中國教師的生存狀況,我們就必須去改變這一現狀,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培訓與支持。
五、緩解和克服中小學教師職業壓力的建議
教師壓力產生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解決教師壓力問題必然也要求多方面的努力。
(一)尋求社會的支持,社會應為教師“減壓”
社會各界應充分認識教師工作的特殊性、艱巨性,不應求全責備;不應把培養下一代的責任全都壓在教師身上,教育是家長,社會和學校三者共同承擔的,作為教師不是所有教育工作的承擔者。家長和社會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1、對教師的期望和要求應合情合理。
2、提高教師的社會和經濟地位。
(二)學校及教育行政部門要為教師“減壓”
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對教師的管理和要求應樹立“以人為本”,充滿人文關懷的管理理念,實行民主管理,使教師感受到組織的溫暖。
1、改進學校的管理,建立良性支援機制
2、營造寬松、和諧、民主的工作氛圍和人際關系
3、改革評價制度,建立“發展性教師評價制度”
(三)教師個人的主觀努力,自己給自己“減壓”
來自社會與學校管理者的支持固然是重要的,這是外因,而外因畢竟通過內因才起作用,內因才是關鍵。因此,有效緩解教師壓力最重要的還是教師的自我調節和自我支持。
1、應正確認識壓力。
2、應要修正自己的認知觀念,堅定正確的職業理想和信念。
3、要善于接納他人,學會欣賞別人。
4、加強體育鍛煉。
總之,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更需要我們積極行動付予實施。只有通過社會各界的不懈努力,我們才會擁有一支具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達者不戀”的情操高尚的教師隊伍;只有這樣一支身心健康、蓬勃向上的師資隊伍,才能真正肩負起社會、家長賦予教師的諸多角色和極高的期望,圓滿地完成教書育人的使命,成為合格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教師心理健康的調查報告 9
1、調查目的
隨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和深入,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日漸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核心問題。教師的心理健康不僅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還有利于教師在職業生涯上的發展,使其更快地由新手型教師成為專家型教師,有利于教師的身體健康、生活幸福。教師心理健康的研究必將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一個重點,因此,本次調查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次調查的目的:
1.1了解百色市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
1.2了解百色市中小學教師心理問題的集中、多發群體。
1.3分析百色市中小學教師心理問題的成因。
2、調查方法
2.1調查對象
調查的對象為廣西百色市的小學、初中、高中(包括重點高中和普通高中)的教師共280名。調查對象的選取采用整體抽樣法。參加統計的學校為四所。
2.2調查工具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王極盛教授編制的《中國人心理健康量表》。量表由80項有關心理健康的問題組成,80項問題分出10個基本因子:
(1)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
(2)心理承受力差;
(3)適應差;
(4)心理不平衡;
(5)情緒失調;
(6)焦慮;
(7)抑郁;
(8)敵對;
(9)偏執;
(10)軀體化。
因子分=組成某一因子的各項總分/組成某一因子的項目數
每個因子反映出被試者某一方面的癥狀,通過每一個因子的得分了解癥狀分布的特點。
每個因子得分低于2分表明該因子健康狀況正常,得分在2~2.99分表明存在輕度心理健康問題,得分在3~3.99分表明存在中度心理健康問題,4~4.99分表明存在較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
2.3調查數據收集過程
采用團體施測法,由經培訓的教師擔任主試,由主試向被試說明測驗要求后,被試填寫問卷,當場回收。經持有心理測驗使用資格證的教師認真審閱,篩除無效問卷后,確定有效問卷268份。
2.4調查數據的處理
各校利用OFFICE系統的電子表格軟件將調查結果全部輸入,將結果拷貝在3.5英寸軟盤上,與調查表一起交由研究人員進行統計分析。
3、調查結果
3.1百色市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表現
表2中的年齡分為4段,1代表20~29歲;2代表30~39歲;3代表40~49歲;4代表50歲以上。
T12代表年齡1、2段,如果是正號,代表1年齡段比2年齡段得分高,如果是負號則相反。T13等依此類推。由表2可知,20~29歲和50歲以上年齡的教師與30~39歲年齡段的教師心理健康狀況有顯著的差異,30~39歲和40~49歲年齡段的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沒有顯著差異。
30~49歲以上的教師(尤其是40~49歲的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較好,因為這一年齡段的教師生活相對穩定,工作上也取得一定的成績,是學校的教育教學骨干力量;20~29歲的年輕教師由于工作經驗不足,心理尚未成熟,導致心理健康狀況相對較差。因此,低于30歲的教師心理健康問題顯著比年齡高于30歲的教師多。而50歲以上的教師中有一部分快到退休年齡,有“船到碼頭車到站”心理,面對教育改革中的現代化教育信息技術的應用以及教師角色的轉換,他們的心態不如30~39歲和40~49歲年齡段的中年教師那么積極,一些教師仍滿足于傳統的“粉筆加黑板、課本加筆記”的教學方式,而目前國家又正在實行新的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全方位的`要求,所以他們在新的教育改革形勢下,一時難以適應,心理承受力和適應性相對就比30~49歲年齡段的教師差。
已婚教師在焦慮、抑郁方面比未婚教師好。
4、分析和討論
4.1本測驗結果的可信度
4.1.1標準化的取樣保證了檢測結果的可信度。
4.1.2本測驗采用的《中國人心理健康量表》經信度和效度檢驗都達到心理測驗的要求。
4.1.3測試實施的時間是教師工作壓力最小的時期之一,施測過程嚴格按心理測驗要求去做。
4.2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需要高度重視
調查結果表明,在抽樣的中小學教師中有44%的教師有輕度的心理問題;4.48%有中度的心理問題;0.37%有較重的心理問題。教師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心理承受力差——遇到困難、挫折灰心,心理壓力大;適應性差——對環境及人際關系不適應;情緒失調——心情不愉快,情緒不穩定,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焦慮——心理煩躁,對許多事情感到心煩,無緣無故緊張;抑郁——情緒低落,感覺疲勞,對事情不感興趣,感到憂慮等;偏執——對人不信任,固執己見,總認為別人背后議論自己,和自己作對,不能接受別人的意見,我行我素等;軀體化——情緒緊張產生的軀體不適癥狀,如頭痛、睡不好覺、胃不舒服、心跳加快等。
4.3百色市中小學教師心理問題高發群體以及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
4.3.1女教師。
女教師在調查的總人數中約占59%(在小學和初中教師中較多),與男教師相比,心理健康水平明顯要低。有些女教師依附心理較強,在日常工作、生活和社會交往中,他們缺乏主見,心理承受力相對較差。另外,女性特有的細膩感情,一方面有利于教育工作,另一方面也使女性多愁善感,情緒不穩定,容易為小事心煩。
4.3.2年輕教師(特別是未婚的、工作量較大的、有升學壓力的初、高中以及中級以下職稱的教師)。
年輕教師心理問題較多的原因有:
(1)年輕教師在學校里往往做班主任,承擔了比較繁重的教育教學任務;學校對年輕教師的要求高;當前基礎教育改革正在全面深入展開,教材的更新力度之大、速度之快,使年輕教師難以適應,感到心理壓力較大。
(2)年輕教師參加工作時間短,面臨組建家庭、孩子小、老人需要照顧等生活問題。
(3)年輕教師由于工作經驗不足,加上心理不夠成熟,面對教師的角色與自我沖突,教師的表率與常人的沖突,教師的創造性與常規性的沖突,教師的工作負荷與自身價值的沖突,教師的職業要求與個人能力的沖突等等,會出現煩悶、抑郁、心理承受力差和適應性等心理問題。
5、建議
5.1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領導要認真落實教育部關于“要重視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
各級教育部門的領導要把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的一個方面,為教師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提供必要的條件;要從實際出發,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減輕教師的精神緊張和心理壓力,使他們學會心理調適,增強應對能力,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5.2轉變教學效益觀,建立科學評價體系
從新課程對教師自身素養和專業水平發展的要求出發,提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進教師不斷提高,尤其是創新能力發展的評價體系,不但有利于教師發揮自己的優勢,改善自己的不足,而且能將工作中的壓力變為不斷完善自身素質的動力。
5.3定時、定期測試分析,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以減少教師心理問題的發生
學校要定時使用心理健康量表對全體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測試,測試的結果分別報給每一個教師,使他們了解自己存在的問題。同時,把心理健康測試的結果作為檔案保存起來,定期分析本單位教師存在的心理問題,從學校的角度采取一些措施,減少教師的心理問題。
5.4學校要為教師創造一種和諧的教育教學環境,減輕對教師的各種壓力
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主要在學校中進行,學校環境不良最容易引起教師心理壓力。學校要為教師營造一種和諧、融洽、積極進取的工作環境,給教師更多的自主性;要根據教師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勵方式,滿足教師的心理需要;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增加教師交際的機會,減輕教師的心理壓力。另外,還要認真舉辦教師心理知識講座,為教師提供及時咨詢與合理宣泄的渠道。
教師心理健康的調查報告 10
教師職業的特殊性要求教師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中小學教師對他們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教師心理健康如果出了問題,給學生帶來的傷害是巨大的,教師的一言一行在學生心目中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注重學生心理健康的同時,也一定要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只有重視教師的心理研究,才有利于更好地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
1.調查工具及問卷說明:
本問卷采用國內通用的《教師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問卷。從四個維度對教師進行調查。生活包括正視現實、有幸福感、有效應對日常壓力3個子維度;工作包括工作(職業)角色認同、有成就感、有效完成本職工作3個子維度;自我包括正確的自我認識、自尊感、有效的自我控制3個子維度;社會包括良好的人際關系、具有社會責任感、較多的親社會行為3個子維度。量表共有12個子維度。
2.統計分析過程
本次調查目標是原平市中小學教師,參與者1084人,其中男性227人,女性857人;班主任430人,普通教師654人;教師從教年齡段及實際年齡等方面。應用SPSS建立數據庫并進行數據分析,采用SPSS軟件進行描述統計、t檢驗等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分析調查結果
3.1整體水平
我市教師心理健康的基本現狀: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各分量表均值并不相同。其中,社會得分最高,為4.92分,而生活最低,為2.88分。工作和自我分別為3.94和3.90。總均值為3.70。可以看出,被調查對象在生活方面的心理健康最低,處于中等偏下水平。工作、自我和社會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中等水平。總分也高于中等水平,說明我市的教師心理健康問題不算特別嚴重。
3.2不同組別教師狀況比較
(1)教師是否為班主任在心理健康上的差異分析
對是否為班主任的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在工作維度、自我維度、社會維度和心理健康總分上,是班主任的教師比不是班主任的教師更加健康(p<0.01,p<0.05,p<0.01,p<0.01)。
(2)教師性別在心理健康上的差異分析
對是不同性別的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在生活維度、自我維度、工作維度和社會維度上,女性比男性更加健康(p<0.001,p<0.05,p<0.01)。
(3)教師婚姻狀況在心理健康上的差異分析
對不同婚姻狀況的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婚姻狀況在心理健康各維度以及總分上差異不顯著,也就是說,教師是否結婚對心理健康狀況沒有影響。
(4)教師年齡在心理健康上的差異分析
對不同年齡的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教師從教年限在自我維度上差異顯著,具體表現為,26-35歲的教師比36-45歲的教師更加健康(p<0.05);46歲以上的教師比26-35歲的教師更加健康(p<0.05)。
(5)教師從教年限在心理健康上的差異分析
對不同從教年限的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在工作維度上,0-5年的教師比10-15年的教師更加健康(p<0.05)。在自我維度上,25-30年的教師比0-5年的'教師更加健康(p<0.05)。在生活維度上,25-30年的教師比15-20年的教師更加健康(p<0.01)。
(6)學校關注度在心理健康上的差異分析
對學校不同關注度的教師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學校關注度在心理健康各個維度以及心理健康總分上差異都顯著,具體表現為,在生活維度、工作維度、自我維度、社會維度和心理健康總分上,學校非常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程度大于略有關注大于不關注,也就是說學校對教師的心理健康越關注,教師心理越健康。
(7)學校是否應該配備讓教師減輕心理壓力的設施或人員在心理健康上的差異分析
對學校學校是否應該配備讓教師減輕心理壓力的設施或人員對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教師對是否應該配備讓教師減壓的設施或者人員在工作維度和心理健康總分上存在差異,具體表現為,在工作維度,自己可以調節的教師的心理健康程度大于認為學校應提供專業人員大于認為學校應提供設備,這表明教師自己的調節對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幫助。在心理健康總分上,自己可以調節的教師的心理健康程度大于認為學校應提供專業人員;自己可以調節的教師的心理健康程度大于認為學校應提供設備,這表明,教師的自我調節能力在心理健康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4.建議:
4.1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促進教師群體職業化的進程,形成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
4.2社會支持系統是個體應對壓力的重要外部資源,系統中的個體能進行各種信息的交流,這些交流使教師相信自己是被關心的、被愛的、被尊重的、有價值的,歸屬于一個互惠的、能互相交流的社會網絡。
4.3提高學校行政管理人員對教師的壓力源及其他問題的敏感性,提高群體支持,給予教師更多的工作靈活度和自主權,提供更多職前和職中訓練等。成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為教師提供專業的心理咨詢服務,使其獲得專業的幫助,解決生活和工作困擾。
4.4促進教師心理健康的主要措施是提高教師的壓力應對技術。定期組織心理方面相關培訓,提高教師自身覺察和調節能力。
【教師心理健康的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心理健康教育調查報告12-28
教師的心理健康標準05-20
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03-18
中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05-23
小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12-05
中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06-16
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10-28
城管女隊員心理健康的調查報告10-14
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