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心理健康教育論文一: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優缺點都能作出恰當的、客觀的評價;對自己不會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與要求;對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實際,因而對自己總是滿意的;同時,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即使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安然處之。
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缺乏自知之明,并且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由于所定目標和理想不切實際,主觀和客觀的距離相差太遠而總是自責、自怨、自卑;由于總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卻又總是無法做到完美無缺,于是就總是同自己過不去;結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狀態永遠無法平衡,也無法擺脫自己感到將已面臨的心理危機。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項原則: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
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征的具體體現。而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它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沖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后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表現在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和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于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
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生一般年齡在十七、八歲至二十二、三歲,正處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由于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沖突矛盾時有發生,如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理智與情感的沖突、獨立與依賴的沖突、自尊與自卑的沖突、求知與辨別能力差的沖突、竟爭與求穩的沖突等等。
這些沖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爭中取勝,幾乎是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從環境因素看,竟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使人產生了時間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沖突,產生了無所適從的焦慮感。
凡此種種,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所以大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應該具備良好的情緒狀態、正確的自我觀念、恰當的自我評價、完整的個性結構、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擇業心理,應該符合社會的要求,能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和對環境有適應能力。倘若具備了以上素質,則我們的心理健康不成問題,則一定能在學業和事業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心理健康教育論文二:
內容摘要:由于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人們對健康的要求,加強和全面提高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重要。對中職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需要,是素質教育的需要,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需要。
關鍵詞:中職生 心理健康 教育
當今社會發展迅猛,市場經濟大潮洶涌沖擊著每一個人,社會角色和社會環境的多面負重,家庭結構和社會結構多種影響,勞動的形式、選擇關系的重新組合,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職業和就業渠道的不斷拓寬,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高標準化等,都會或多或少、或強或弱、或急或緩或主動或被迫地在自己的心理上,引起一系列的新異刺激,而作為21世紀的中職生所面臨的心理壓力也越來越大,像學習考試、升學、就業、生存和適應環境等等。隨著學生心理壓力的增大,大多數學生都會出現一些心理障礙。因此,加強和全面提高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勢在必行。
一.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1.適應未來社會人才素質的要求。
21世紀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將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競爭說到底就是人的綜合素質的競爭,人的心理素質健康與否直接影響著人的素質的提高。作為世界人口大國之一的中國,要想在未來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把提高人口的心理素質放到議事日程上來,青少年作為未來祖國的建設者,擔當著建設祖國的重任。因此,就必須對跨世紀的青年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復雜多變的世界環境。
(二)滿足人們對健康的要求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健康的要求已不再只是身體健康而是逐漸趨向全面了。關于健康的概念已遠不再沒有疾病或衰弱現象,健康的定義在不斷發生變化。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近年來對健康的規定是,具有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的道德健康等四方面。
人是身心的統一體,他既是一個生理意義上的人,又是一個心理意義上的人,青少年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的全面發展與心理健康是密不可分的。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世界、走向現代化、走向未來建功立業的重要條件。具有健康的體魄,成為全面發展的四有新人是青少年自身發展的要求。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學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的組成部分。
(三)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時代對教育提出了挑戰,現代化教育需要更新觀念,重視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充滿感情的教育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啟發學生自我認識,自我調適、自我表現、自我激勵、自我教育、自我實現、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挖掘自身的潛能資源,發揮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既能體現教育的本質,又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滿足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
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需要
心理健康是指主體對客體的一種穩定、持續、積極適應的心理狀態健康的人,他不僅能接受環境的影響并能積極反作用于環境,而且還能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中職生正處在心理發展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差、自我調適能力還不夠強的時期,因此在處理學習、工作、社交、友誼以及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復雜問題時,常常引起心理矛盾的沖突,造成心理障礙甚至心理疾病,從而影響德智體全面發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職生身心發展的需要。
1.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基本保證。
我國醫學一向認為生理和心理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黃帝內經》中就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說法,表明情緒的過分激動或緊張都會引起生理上的疾病,甚至死亡。現代醫學進一步證明,生理疾病的產生與心理因素之間有一定的對應關系。如生活、學習壓力與心臟有密切關系、喜怒、憂傷、憤怒則會導致胃腸病等等。中職生正值青春期,心理和生理開始發生變化,正處于自控能力差階段,再加上自己本身素質低下,由于心理異變導致疾病的有之,由于失戀而打架的有之,由于頑世不恭、對管理自己的老師用武力威嚇的有之,這樣一來長久下去不但會影響自己的身體健康而且會影響學習成績。因此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基本保證。
2.心理健康是智力發展的重要前提
中職生的學習是一種高力度的思維活動,需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而且在學習中充滿了矛盾與困難,又需要有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我們認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會影響到學生的智力發展。在對高一輟學的65名學生的調查中發現有50%的學生患有心理疾病,他們不但有思想障礙,而且聯想渙散沒有中心,思維雜亂無章。這些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是影響這些學生智力發展停滯或倒退的主要原因。
3.心理健康是思想修養的重要基礎。
人的一切思想活動都是以一定的心理活動為基礎的。心理健康實質上是人的內心世界、自我修養,道德評價和價值趨向的綜合表現。所以具有健康心理的人易于接受正確思想,心理健康的人往往對不正確思想采取排斥態度。具有自知之明的中職生,往往具有樂觀進取的人生觀,而有自卑心理的學生則會受到消極無為的人生觀的極大影響;能順利適應社會環境的中職生,往往具有較高的政治覺悟,而偏激厭世的人常常會受到社會思潮的強烈影響;善于交際的中職生,往往具有熱誠、樂觀的品質,而孤僻厭交的人則會常常具有憂郁、冷漠的性格。
由此可見,健康心理對成才具有積極影響,而異常心理則對成才具有消極影響,因此中職生既要重視健康心理的養成,更要做好異常心理的調適。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素質有多方面的內容,心理素質不僅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而且對其他素質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制約作用。中華民族擁有許多必須繼承和發揚的心理品質,但同時存在一些與現代化不相適應的心理傾向。如比較因循守舊,過于求穩而怕冒險,易受暗示,人際關系敏感等。這些特點影響著人們創造精神、創造力的激發和應用。因此,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克服這些不良的心理傾向,有利于逐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的需要
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需要學生有穩定的學習心理。學生全面發展中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學習,但如果不重視學生心理的調節與把握,學生學習就會遇到障礙,從而妨礙他們的智力發展。在對300名高二學生的心理咨詢調查統計中,有關學習的心理問題占80%。有的認為學習沒意思,怎么辦?還得上一年才能畢業,畢業后考學校有沒有把握;有的說“我學習很努力,但由于自己基礎太差,成績總是上不來,家長埋怨,老師失望,我苦惱極了,我怎樣才能提高學習成績?我自己一點信心都沒有”;有的說“我也很想學,但部分不愿意學習的學生老刺激我,給我潑涼水,說你學習也沒用,要是考學校的料早就上重點班或普通高中班了,來職校考學校是墻上掛門簾,還不如多交幾個朋友,將來到社會上多幾條出路,于是我的學習積極性逐漸消沉”。還有許多學生存在著學習焦慮、不愿意參加考試,甚至產生考試緊張的心理疾病,他們的情緒低落,精神憂郁,有些甚至出現神經衰弱癥。這種郁悶的情趣會降低人的心理水平,導致注意力、記憶力、思維能力的下降,嚴重的會形成學習心理障礙,從而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全面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有專家稱心理健康教育是德智體美等教育的“中介”、“基礎”,認為沒有良好的心理品質,其他各育都無從落實并不可能得到發展。學生的思想品德、習慣的養成需要依據德育心理學的原理,智力的開發需要依據心理學原理,體魄的增強要依據體育心理的原理,美育要依據審美心理學原則,勞動觀點、勞動技能的教育和培養要運用職業心理學的原理等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時代對職業教育的挑戰所帶來的必然結果,保持人們的心理健康已成為決定我們整個社會未來前途的一個重大課題。
【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論文范文02-26
心理健康教育在美術教學中滲透教育論文08-19
關于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09-26
2017心理健康教育碩士論文提綱11-08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園合作論文07-26
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論文11-09
重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見的論文10-21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格式09-26
高職思想政治及心理健康教育論文09-28
關于心理健康教育古代文學論文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