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在平凡的學習生活中,看到知識點,都是先收藏再說吧!知識點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數學的知識點除了定義,同樣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為知識點。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識點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知識點,歡迎大家分享。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問題,影響著我們的人生。擁有健康心理的人,不僅能給自己帶來快樂,同時也把快樂傳遞給別人,用快樂去溫暖和感染別人。
心理健康是幸福感的來源。只有擁有陽光心態的人,才能積極地面對人生的各種困惑,才能處理好生活中的黑暗和悲傷。每一個人在生活當中都會遇到各種不同程度的挫折與不如意的事情,然而結果卻不同。就像拿破侖說的一樣“人的一生就像一趟旅行,沿途有數不盡的坎坷泥濘,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如果我們的心總是被灰暗的風塵所覆蓋,干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機,喪失了斗志,我們的人生豈能美好?”
心理健康是人生發展的基石。在人生的過程中,態度決定命運,這句話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并不陌生,而這態度正是由我們的心理決定,沒有良好的心態,處理起自己的事情來相對來說有些困難。在我們成長的過程當中,每一個階段心理總會有變化,這就需要我們學會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
心理健康有以下的幾個特征:
1、智力正常;
2、穩定適中的情緒和情感;
3、意志健全;
4、有良好的自我意識;
5、和諧的人際關系;
6、擁有幸福感,過有效的生活。
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心理健康對我們的人生有重要的作用,而和諧的人際關系,在我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馬克思曾經說過,人是社會性的動物,生活在這個世界中,就離不開與其他人的聯系。因此,學會與他人勾通,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相信每一個人都渴望與他人交流,但是也會有些人怕與他人交往,這是由心理引起的。
有一句名言道:一個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專業技術,而百分之八十五則要靠人際關系和他的做人處世能力。在當今的社會里,成功只有專業知識遠遠是不行,如果沒有好交際能力,很難找到出路。在交際的過程中,保持著良好的心理素質對于每個人都很重要。
心理健康沒有絕對的分界線,在成長的過程中,心理狀態也會有變化。在這過程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困擾,但是不等于心理不健康,重要的是能有效地解決困擾,就是以積極的心態去享受生命的過程。
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學習了《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問題及其對策研究》,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首先,教師心理健康關系到自身健康、生活幸福與家庭幸福。心理健康的教師,同時也是一個心理健康的社會人,一個心理健康的家庭成員,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以及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調節心理的能力,能合理安排工作與家庭的關系,安排好自己的生活,經營好自己的家庭,才能為全身心地工作提供保證。
其次,教師心理健康關系到一個學校的工作環境。心理健康的教師能恰當地處理人際關系,不嫉妒,不誹謗,不拆臺等,教師之間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團結協作,和諧共處,愉悅心情,提高效率,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
再次,老師心理健康關系到一個班級的班風。心理健康的教師可以影響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習慣,可以幫助學生疏導心理,可以為學生提供正面的、健康的指導,使學生健康、積極、快樂地成長。
另外,教師的心理健康還關系到每一個學生的心理。教師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成為學生有意無意間學習和模仿的榜樣。比如,當班級在學校某項比賽中失利時,教師能振作精神,奮起直追,而不是萎靡不振,消沉、抱怨、郁悶,學生就會從教師的表現中獲得暗示,明白遭遇挫折時最應該做的就是振作精神,努力趕上,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將對學生一生的學習和生活有極大的益處。再比如,與其他班級發生一些利益沖突時,老師的大度、忍讓,會使學生懂得,要有廣博的胸襟,一切事情從大局出發,而不是只顧一己私利,為學生的人際交往樹立榜樣。
總之,作為教師,健康的心理對自己、對學校、對學生、對他人都有著不可抹滅的作用。心態陽光,健康向上,努力!
心理健康的標準
1、智力標準。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條件,良好的智力水平是一切社會人學業成功、事業有成的心理基礎。用IQ值來表示。智商≥90為正常,上不封頂,<70為智力落后。智力不正常的人心理不可能健康,但是IQ不能說明一個人的成就,IQ高也不能保證心理健康。因此,IQ高的人不要幸災樂禍。
2、情緒標準。情緒是指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所產生的一種主觀體驗。情緒穩定,而且還得心情愉快才是情緒健康的標志,且情緒的變化應由適當的原因引起,還要與情緒反應的程度相適宜。
3、意志標準:是指人自覺地確定活動目標,支配自己行動,克服重重困難,以實現預定的目標的心理過程。意志是成功做任何事情的階梯,如果做事過于優柔寡斷、徘徊不前、思前想后,或不計后果、草率等都是意志不健康的表現。
4、社會適應標準:較好的社會適應性主要包括
①具有較好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
②能建立積極而和諧的人際關系,能適應周圍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既治病也致病,所以,和諧的人際關系是身心健康之必須;
③處理和應付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的能力。如作出決定、解決問題、批判性思維、情緒控制、心理換位、人際溝通等能力。
5、“理想的我”與“現實的我”基本相符。研究證明,不能有效地面對現實、處理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是導致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所以要面對現實、把握現實,主動適應現實。
6、心理活動特點應符合年齡、性別特點。人的一生要經歷各個不同年齡階段,每個年齡階段都有該年齡階段的特點。
7、注意力集中度。注意力是一切活動取得成功的心理保證。如果一個人缺乏注意集中和保持穩定的能力,就不能很好完成有目的的活動,如兒童多動癥,成人的焦慮抑郁癥等都會存在注意力問題。一般5~7歲可連續注意時間約為15分鐘;7~10歲為20分鐘;10~12歲為25分鐘;12歲以上為30分鐘,甚至更多。
8、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健康人格就是寬容、悅納、善待他人,不斤斤計較、怨天尤人、百般挑剔,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能正確評價自我。即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9、在不違背大家的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獨特的個性特征。
10、在不違背社會倫理道德規范和法規的情況下,對個人的基本需求能作恰當的滿足。
心理健康的調節方法
1、笑是營養素
研究證實,笑能降血壓;笑1分鐘可以起到劃船10分鐘的效果;笑還能釋放壓力,減輕沮喪感;笑可以刺激人體分泌多巴胺,使人產生欣快感。中老年人應多與有幽默感的人接觸,多看喜劇、漫畫,多聽相聲。
2、“話療”是特效藥
美國白宮的保健醫生曾給布什開過一個健康秘方:話療,每星期至少與家人交流15個小時以上;夫妻之間每天至少交流兩個小時,包括共進晚餐或是午餐。
3、朋友是“不老丹”
老人長期獨處會造成巨大的社會心理壓力,甚至有可能引起內分泌紊亂和免疫功能下降。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發現,朋友圈廣的人平均延壽7年。所以,即使是離退休的老年人,也不要總憋在家里,要努力擴大生活圈子,多和老朋友聚聚,并試著主動向素未謀面的鄰居問好。
4、寬容是調節閥
人在社會交往中,吃虧、被誤解、受委屈的事總不可避免。面對這些,最明智的選擇是學會寬容。一個不會寬容,只知苛求別人的人,很容易導致神經興奮、血管收縮、血壓升高,使心理、生理進入惡性循環。而學會寬容就等于給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調節閥。
在生活中,當你出現有失眠、情緒低沉、煩躁、自責、疲乏等等情況的時候,往往是不能忽視的,這樣的情況考慮有心理方面的因素存在的,是需要及時的進行心理調節的,而上述講的主要就是有關心理健康調節方法有哪些的知識,需要大家多去學習的,更需要我們能用健康的心理從容面對。
促進心理健康的六個要素
1、經常參加社交活動
經常與親朋好友聯絡的人更長壽。在交往過程中給予他人幫助,有益長壽。如果你朋友不多,建議多參加社會組織或者志愿工作。
2、愛操心不是壞事
如果你是個愛操心的人,那或許是件好事。很多實例證明適當憂慮有益健康,尤其是對于男性而言。當你為某件事擔憂的時候,自然會考慮可能會出現的各種情況,并且制訂相應的預案。這時候,操心就是有益無害的。
3、別把寵物當成最好的朋友
養寵物的確有益健康,但是寵物畢竟無法代替人與人之間的接觸。研究發現,養寵物的人并不比其他人群更長壽。相反以寵物取代人際交往的人,壽命更短。
4、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
盡管健身有益,但研究發現,一些長壽者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并不怎么鍛煉,反而是通過多做自己感興趣的事,讓自己活動起來更能長壽,比如種花、種菜、做木匠活等。
5、防止過度樂觀
過度樂觀的人往往沒有那些小心謹慎的人細心。為了保持健康,小心謹慎的人更懂得自我防護,更少從事高風險活動,比如,抽煙、酗酒、吸毒或者飆車等。這些人也會遠離有不良嗜好的人群。
6、“好壓力”有益健康
如果你討厭所從事的工作,那么工作壓力就是有害健康的“壞壓力”;如果你熱愛自己的事業,因力爭在事業上有所成就而產生的壓力,就是有益健康長壽的“好壓力”。關鍵一點是,工作必須是你的最愛,而且能讓你產生成就感。
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1、消除身體疲勞疲勞是一種綜合性癥狀,既有生理性的,也有心理性的個人的情緒低落,或任務超出個人能力時,在心理上和生理上會產生疲勞。大學生持續緊張的學習壓力容易造成身心疲勞和神經衰弱,通過參加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可以提高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提高身體抵抗疲勞的能力,也可以使身心得到放松。
2、改善情緒狀態情緒狀態是衡量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影響的最重要的指標。不良情緒是導致生理和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體育鍛煉能直接給人帶來愉快和喜悅,并能降低緊張和不安,從而調控人的情緒,改善心理健康狀況,長期有規律的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有助于情緒的改善。學生常因學習的壓力、同學間的競爭、人際關系的復雜以及對未來前程的擔憂而持續產生緊張、焦慮和不安,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使這些不良情緒得到改善,增強心理承受能力。
3、幫助提高智力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對提高腦細胞的功能及工作效率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為智力發展提供了生理基礎。研究表明,一般情況下大腦耗氧量是人體耗氧量的25%,運動時可達到32%。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有利于頭腦清醒、精力充沛,有益于血液循環和神經細胞興奮與抑制的交替,更有助于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穩定、知覺敏銳精確、記憶狀態良好、想象力豐富、思維靈活等智力因素的健康發展。同時體育鍛煉使非智力因素,如興趣、動機、情緒等得到發展,有助于興趣廣泛、動機良好、情緒穩定,對提高智力具有促進作用。
中小學生常見心理健康問題及解決對策
1、焦慮、緊張的情緒狀態
焦慮狀態常表現為持久地出現強烈的擔心、煩躁不安的情緒體驗,這是一類初中生較常見的情緒問題。這些學生總是訴說內心的煩躁不安,他們經常為小事抱怨父母、抱怨周圍環境,總是不高興、不滿意,感到精神緊張和無法放松。無故地擔心親人、擔心學業失敗、人際關系不良或被老師批評、被同學嘲笑等。
小處方:對于焦慮狀態,家長和老師應給以更多的關懷,使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批評以委婉為宜,特別是對于他們的微小進步及時給以鼓勵。心理治療(對學生及家屬)、松弛療法、生物反饋治療都是一些可以選擇的應對方法。嚴重焦慮癥的學生可適當地使用一些藥物。
2、考試焦慮
考試焦慮是一種復雜的情緒現象,學生在考試期間心理上的緊張、不安、焦慮、恐懼等在情緒上的反應都可稱之為考試焦慮。當考試焦慮加劇時,其狀態反應也更為強烈,如眼花耳鳴、頭痛腦昏、注意力無法集中、思維處于僵滯停頓狀態,嚴重的還可能引發呼吸困難、尿急、尿頻、嘔吐、腹瀉甚至昏厥等癥狀,“暈場”就是其最為典型的一種表現。
小處方:每位學生對考試的意義都要有客觀正確的認識,認真準備,適度降低求勝動機,減輕心理負擔,真正做到輕裝上陣。當怯場現象發生時,只要掌握必要的技巧,也可以順利度過這一危機期。
3、人際關系緊張
在人際關系方面,有調查顯示,有22.45%的中學生存在問題,主要表現在與同學、老師、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相處不融洽,不善與人交往,與別人合作有困難;其中,有3.8%的中學生人際關系很差,很難與他人融洽、愉快地相處。這些學生給人的感覺缺乏熱情、缺乏耐心,有的甚至喜歡強詞奪理,不合群、孤僻,或者愛發脾氣、罵人等,包括親子沖突、師生關系緊張等。
(1)與教師的關系問題。其主要問題是教師對學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學生產生的對抗心理,以及教師的認知偏差等情況給學生造成的壓抑心理,攻擊行為等問題。中學時期,教師仍然是學生的理想目標、公正代表,他們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理解與愛。如果教師缺乏理解、耐心與愛心,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指導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則會失望。更有甚者,教師對學生缺乏尊敬,貶低其價值的不良態度使學生的心理遭到嚴重的創傷。
(2)與父母的關系問題。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給中學生一個溫暖的歸屬港灣,專制式的家庭中父母與其子女之間不能進行正常的溝通,造成兒童孤僻、專橫性格。家庭的種種傷痕,會給中學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傷害。有研究認為,父母雙方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會給兒童在心理問題上造成更大傷害,因為他們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際關系的惡劣性。
小處方:要幫助初中生解決這類問題,首先,父母和老師要有正確的態度;其次,是從調整認知、建立新的人際交往習慣出發,針對學生的具體問題采取措施幫助這些學生。在心理輔導中,要強調有明確具體的目標,無論是老師、家長還是學生都要明白到底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同時,要從集中解決一個問題入手,注意到改變中的細微進步,及時給予表揚。
4、對抗行為
這類學生約占學生總數的10%,往往表現為思想絕對化(非黑即白),過分自以為是,但常常“眼高手低”。愛唱反調,對老師、長輩沒有禮貌;對父母的意愿服從性降低,經常與父母頂撞,有時會用離家出走的形式來對抗父母。
小處方:由于對抗行為有時容易被老師、家長誤認為僅僅是道德問題,而只是加以批評、懲罰等,最終導致結果適得其反。為此,對于這類學生切忌用生硬的態度,而應當首先學會理解他們,用心理咨詢的技巧和方法幫助這類學生做出態度的改變。從心理治療而言,認知治療、行為治療及集體心理治療都是可以采用的方法。
5、自卑
自我評價偏低,缺乏自信,感到別人什么都行,而自己恰恰什么都不行,這是自卑的表現。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一些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對什么都處以冷漠的態度;上課因害怕講錯而不敢舉手發言;老師提問,因怕錯而不敢大聲回答;班級布置的活動,經常以力不勝任而推辭,或者勉強應付;做事缺乏主動性;做作業不敢相信自己是對的,總要與別人對答案以后才放心;“我不行”、“我不會”、“我不去”成了口頭禪;如是等等的這些自卑自棄的心理現象,長此以往,會使他們變得孤獨、畏縮、與世無爭,嚴重妨礙了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對班級成長也會造成消極的影響。
小處方:學生的自卑可能與其性格、生活有關,但主要原因還是取決于我們教育的方式方法。那么,如何糾正學生的自卑心理呢?
第一,幫助學生樹立“我不完美,但是我明天總可以更好”的信念。
第二,讓學生學會正確歸因,進一步提高能力。
第三,肯定優點,擺出實績,給其成就感。
第四,交給任務,培養自信,助其自立形象。
第五,行為遷移。對有自卑感的學生,還要進行行為訓練,引導他們昂起頭走路,訓練他們敢于盯住別人的眼睛看,教會他們積極的自我暗示。
6、問題行為出現頻率高
中小學生常見的問題行為有攻擊性行為、破壞性行為,違抗性行為、說謊、偷竊、逃學或離家出走等。
小處方:品行問題的治療比較困難,常用的方法是:行為矯正治療、家庭治療等。由于治療效果差,為此預防此行為有著重要的意義,應當說,預防得越早效果越好,這其中主要強調的是: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干預高危兒童、樹立和宣傳良好的社會風范。
7、早戀
青春期是中小學生成為個體發展中的“暴風驟雨”期,他們身心發展處于不平衡狀態,其情緒波動往往比較大,情緒反應的強度也相對較高,這個時期的學生最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困惑。我國青少年兒童性意識萌發成熟的平均年齡在11、12~16、17歲,近幾年來還有提前的趨勢。身高、體重的迅速增長以及性器官的成熟促使青少年對異性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微妙的愛慕之情,于是注意自己的儀表、舉止,在異性面前變得熱情興奮,或者變得羞澀不自然,許多學生把這種異性間的吸引誤認為是愛情。
小處方:在處理男孩和女孩的交往問題時,一定要非常謹慎,不能對青春期孩子的異性交往過分敏感和警惕,也不能不聞不問,也不能心急,更不能“草木皆兵”,避免用“早戀”等字眼。要給他們正確的引導,讓他們能正常的交往而不是早戀。
8、過度迷戀網絡
調查發現,過度迷戀網絡與學生成績、心理、情緒因素以及一些不良行為有著較高的相關性,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迷戀網絡的人較少。迷戀網絡的學生焦慮的傾向比較明顯,性格內向,有孤獨感、感覺被其他學生孤立的學生更傾向于迷戀網絡。有吸煙、吸毒、打架、賭博、觀看色情信息、離家出走傾向、自殺傾向的學生對網絡的迷戀程度明顯高于一般的學生。
小處方:迷戀網絡的影響因素較為復雜,有家庭、學校、社會的因素。對班主任來說,可以使用以下方法改變學生迷戀網絡的行為習慣。
(1)時間管理技術。核心在于通過給予適當的支持,幫助學生發展一種積極的行為方式以取代消極的迷戀行為。比如,可以打亂學生的網絡使用時間表,如果學生喜歡在中午上網,那就在中午監督其午睡,讓其適應一種新的時間模式,從而打破其上網習慣。還可以請父母監督上網情況,用小鬧鐘等手段安排他準時下網,從而逐步減少上網時間。
(2)支持群體。讓學生參加諸如互助小組、興趣小組之類的團體。提高學生結交具有相類似背景的朋友的能力,從而減少對網絡交往的依賴。比如,可以參加一些流行音樂的合唱團或歌友會,先在現實生活中,和有共同愛好、共同語言的同學建立良好關系,再進一步發展其他的人際關系。
(3)家庭治療法。讓家長明白孩子可能具有強烈的迷戀傾向,減少對網絡迷戀者的責備。建議家長和孩子之間多就孩子的迷戀網絡原因進行開誠布公的交流,家長要真誠地傾聽孩子的感受,與孩子一起外出度假或幫助孩子培養一些新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愛好。
(4)行為契約法。讓過度迷戀網絡的學生和自己或家長,在協商的前提下,共同制定行為契約,主動接受外界的監督,以達到擺脫迷戀的目的。
引發心理疾病的十大誘因
1、感情與家庭的變故
現代社會中,因為感情受挫和婚姻變故所引發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
失戀無疑是很痛苦的情感體驗,失戀的一方會因對感情的難以割舍而痛苦不已,失落感會加重心理失衡的程度,有些人因此產生心理障礙甚至是不理性的過激行為,給對方和自己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隨著現代思想觀念的轉變,以及對婚姻質量的重視和要求,離婚率在我國也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
離婚后的受損方,尤其是女性,往往經受不住這種變故的打擊,造成心理傷害。一項相關調查表明,目前我國離婚人群中,感到心理壓力過重的約占70%,這一群體非常需要心理支持與幫助。
2、超負荷的工作壓力
在社會整體節奏迅速加快的同時,都市白領群體更是被高強度的工作壓力所困。
他們中的很多人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下,且常常得不到及時的調適,久而久之便會產生焦慮不安、精神抑郁等癥狀,重則誘發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
從生理角度講,一個人的精神如果總是高度緊張的話,會造成內分泌功能失調及免疫力下降,易產生各種身心疾病,甚至會導致“過勞死”。
3、對網絡的依賴心理
網絡的出現,極大地方便了現代人的生活和工作,但其負面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
尤其是廣大青少年,對網絡有著極大的興趣,上網成了他們生活中重要的部分。
其實,適當上網是有益的,因為智能手機的普及,現實生活與網絡已經沒有太清楚的分界線,但如果上網是為了逃避現實,不愿意正視在現實的所遭遇的挫敗,不愿面對自己內心真實的無力感,那么,長此以往就有可能出現問題,對社會功能造成一定的損傷,進而造成心理疾病。
4、生活貧困加重心理壓力
這一群體主要是無業人員和高校的貧困生。
有些人在遭遇公司裁員后,因一時找不到工作,亦或不愿意從頭開始,容易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局面,特別是有家庭的成年人士,懷著對家庭的內疚,在心理壓力與生活壓力的雙重作用下,極易導致心理疾患,甚至造成家庭破裂。
“貧困生”一直是高校的敏感話題。對于邁入高等學府的有些貧困生而言,一方面是經濟狀況的窘迫,一方面是虛榮心的作祟,這種現實會加劇矛盾心理,使這些貧困生心理疾患的概率增高。
5、急功近利的心理傾向
在對事業的追求上,有些人具有急功近利的傾向,他們往往經不起失敗的打擊。
由于他們對成功的期望很高,且不想耗費太多的力氣,總想以小博大,希望事半功倍。可現實又往往不因人的主觀意愿而改變,當然就容易失望、失落。
也有些人因急于求成而拚命工作,不斷自我加壓,總是苛求自己,結果常常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導致失敗,并誘發抑郁癥、焦慮癥等神經癥。
6、學習任務過于繁重
眾所周知,從某種角度而言,目前最苦的是學生,尤其是中學生。
他們天天面對著讀不完的書和看不完的復習資料,面對著父母老師的殷切期盼,深感不堪重負。目前無論是小學生、中學生還是大學生,患有各種不同程度心理疾病者不在少數。
考試壓力所引發的心理癥狀主要有:反應遲鈍過激、焦躁不安、學習恐懼、抑郁及厭學心理。
學習壓力往往只是誘因,這背后的深層原因更是來自家庭氛圍、父母關系,有的孩子為了拯救危危可及的家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心理疾病癥狀,吃著精神疾病的藥物治療的卻是父母的心理問題。
如果發現孩子出現了比較嚴重的情緒問題,請家長一定要自己覺察一下,是不是讓孩子承擔了太多事不該承擔的,比如把對自己未來的焦慮轉移到孩子身上,或者在孩子身上汲取本應該由伴侶承擔的情感需求。
7、過分溺愛獨生子女
不少獨生子女任性、自私、不善交際、適應力差等現象已成為家長和學校都感到較為棘手的問題,而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源卻在家長。
他們對獨生子女過于溺愛,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除了養成任性、自私等不良習性之外,還常常表現為性格孤僻、耐挫力差、社交恐懼甚至有暴力傾向。
家長的溺愛會造成孩子的心理病灶,這種潛在危機就像定時炸彈,引爆后的殺傷力是巨大的。
8、投資受損后無法承受
近年來,人們的投資意識不斷增強,如買股票、買彩票、買房子、做生意等等。
這其中既有投資的成分,也有投機的操作,當長期的投入沒有得到期望的回報或資本嚴重虧損時,難免造成人們心理失衡。
強烈的挫敗感、情緒的劇烈波動、巨額資金的流失,極可能摧垮一個人的心理防線,有的人甚至因此而輕生。
9、老年人缺乏精神關愛
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對老年人的精神關愛是全社會都應當關注的大事。
目前,我國絕大部分老年人的物質生活基本得以滿足,但他們的精神生活和心理需求卻未必盡如人意。
一項調查表明,目前我國老年人心理疾病有上升趨勢,而其主要是由于缺乏精神關懷所致。
由此可見,老人晚年失愛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這是引發老年人心理問題的重要誘因。
10、難以適應社會發展
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瞬息萬變,有些人卻因種種原因而難以適應。
這種不適應包括很多方面:
對社會的不公平現象看不慣,又因自己無力改變現狀而郁悶、煩躁;
對單位里的分配不均看不慣,為自己的報酬偏低而憤憤不平;
因信仰的蒼白而產生失落感、無歸屬感;
因個人技能與現代化的差距而焦急、無奈等等。
在上述這些情況下,如果情緒不能及時得到疏導和調整,就容易導致人們產生“心病”。
心理疾病癥狀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社會也出現了很多新的心理疾病癥狀,常見的例如:
1、信息焦慮癥
一旦家中或單位出現網絡堵塞、電視斷電、電子讀物無法打開等現象,有些人就會感覺極其不適應,變得焦慮不安、心情浮躁,總擔心漏掉重要的信息和新聞,害怕給工作帶來負面影響,并引發精神、生理上的反應,出現失眠、頭痛、食欲下降、惡心嘔吐等癥狀。
2、成功后抑郁癥
在事業有成是令人羨慕的好事,但是越來越多的成功人士卻被成功所累,患上抑郁癥,痛苦得不能自拔,甚至想以死來解脫。升遷壓力過大,對自己信心不足。
白領人士由于社會競爭加劇,工作節奏快,以及自身期望值過高,導致整天像機器人那樣拼命。
如果心理素質較差或不善于自我疏解則更易罹患心理疾病。
3、瘋狂購物癥
患貪購癥的人對商品有一種病態的占有欲,面對琳瑯滿目的商品,人們常會不假思索地掏腰包,購買的同時會有占有的滿足與快感。
如果硬是控制不買,就會出現焦慮不安、周身不適,勉強控制一次只會使下一次購物更瘋狂。
但當理智占上風時,后悔和苦惱必然伴隨而來。如此周而復始,自然影響心情與工作。
因此,出門不要帶太多的錢,每次逛商店之前想清楚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必要時與同伴一塊去逛街,并要同伴幫助提醒。最關鍵還在于搞清楚購物欲望的背后有哪些心理問題,是否有對現實的不滿和對自己的不滿。當一個人敢于面對問題并去解決問題時,心理才會平衡。
心理困擾幾乎是人人都可能遇到,如失戀、落榜、人際關系沖突造成的情緒波動、失調,但一定要注意,如果這樣的情緒波動無法自行恢復,并在一段時間內造成了興趣減退、行為異常,性格偏離等等,就有可能引起心理障礙。
遇到這些問題時,大多數人往往選擇自我調節,如果有比較豐富的支持系統,像能理解自己的父母親朋,可以從中得到慰藉,那就能自行恢復,但有些人正是因為在現實世界缺少這樣的支持系統,才無法從心理困境中走出來。
調節自己情緒的方法
1、大哭一場。
當自己感到被負面情緒壓抑著時,可以選擇大哭一場,釋放自己的情緒,可使情緒平靜下來。
2、找人傾訴。
當產生負面情緒的時候,可以找自己信得過的親朋好友進行傾訴,說說你的壓抑,聊聊你的痛苦,一吐為快。朋友的理解和支持會讓你的身心得到被認可的舒暢。
3、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做自己喜歡、感興趣的事情,轉移注意力,讓自己不再過度的沉浸在負面情緒中,全身心的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可以暫時忘卻使你感到壓抑的負面情緒,最大程度的得到愉悅感,滿足感。減少壓抑感。
4、享受大自然。
大自然的一切生機,可以有效去除心中的霧霾,讓自己感到愉悅。沉浸在大自然中會遠離世俗,得到心理的凈化。
5、去運動。
運動可以使人精神集中,緩解負面情緒,疏導被壓抑的思想,當你感到自己累了就不會有多余的精力去想不愉快的事情。
6、去見自己喜歡的人。
當你決定去見自己喜歡的人時,你更多的關注在于要見的那個人,心中的負面情緒會被即將到來的喜悅而沖淡,減少負面情緒的關注。
7、大吼。
大吼也是一種釋放壓抑情緒的很好方式,你可以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大吼幾聲,可以有效宣泄心中的郁結。
8、靜心。
被負面情緒所圍繞的時候,可以試試做一些能夠讓自己靜心的事情,比如,閱讀、聽音樂。讓心情靜下來,不要那么的心煩氣躁,當情緒不在激進的時候,就能解決產生負面情緒的根源。
9、玩游戲。
負面情緒充斥著心理,讓你感到壓抑痛苦,不妨去玩幾把游戲,盡情的在游戲中體驗輸贏的快感,釋放心中的苦悶。
10、好好的睡一覺。
負面情緒的產生總會讓腦子里思考很多東西,越是思考越是走不出負面情緒,倒不如放空思想,好好的睡一覺,醒來你就會發現沒什么好糾結的。情緒會好很多。
一個人的情緒產生是沒有辦法控制的,但你要學會出現負面情緒的時候及時調節情緒,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去生活。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相關文章:
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性10-17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05-18
小學生心理健康重要性02-02
小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01-29
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07-23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02-20
談準媽孕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08-12
小學生心理健康輔導重要性10-05
中專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