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怎么關心留守兒童心理
怎么關心留守兒童心理?留守兒童在成長中缺少父母的關注和呵護,情感豐富而脆弱。在正常家庭下成長的我們,不能完全理解那份依賴性和獨立性、沖動性和理智性、自覺性和任性并存的心理現象。那么,怎么關心留守兒童心理?
怎么關心留守兒童心理1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1:情緒失控
“留守的花朵”缺乏父母關愛的陽光,年幼時便與父母長期分開,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自己卻被留在了農村家里,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微乎其微。在情緒上沒有正確的引導,心理上的缺失,讓他們對于社會的不平衡產生抵觸甚至攻擊。有些意志薄弱的兒童總感到別人在欺負他,一點小事就斤斤計較,對教師、監護人、親友的管教和批評也易于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嚴重者往往還有暴力傾向。內心的敏感脆弱,就這樣長期的影響著這些孩子。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2:自我封閉
孤僻、冷漠、散漫……當這些帶著灰暗色調的詞匯集中在一些農村留守兒童身上時,其凸現出來的心理問題就變得不容漠視。家庭環境的不穩定使他們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帶來較強的孤獨感。沒有最親的人在身邊溝通,收到其他朋友的排擠,柔弱無助的孩子只能將自己完全與這個陌生世界隔離,保護自己。長期的寡言、沉默、焦慮和緊張,極易使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閉的心理。久而久之對周圍人產生戒備和敵對。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3:認知偏差
缺乏父母的關注和相應的家庭教育,紀律渙散,家里無人輔導,學習成績普遍較差,他們的內心變得敏感迷茫。少數留守兒童對父母的離去偏激怨恨。即使父母回家后,也疏遠他們,情感隔膜。在他們人格定性的年代,正常的人生觀、價值觀都難以樹立。也是現今社會留守兒童逃學、輟學比率不斷增加的原因。
關注留守兒童,要靠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不是一兩天所造成,如果能夠依靠學校的`精神培養,社會的關心,家長的輔助,我們從內心不要歧視,不要疏遠,留守的花朵就能美麗綻放。當然,我們在此也建議一些忙于掙錢與孩子溝通較少的家長,負起責任,畢竟你們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針對以上成因,加強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搭建親子溝通的橋梁,讓孩子感覺家長就在身邊。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良好的親子關系能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相反,則阻礙其發展。為了“留守兒童”能夠像其他兒童一樣健康快樂地成長,即使家長自己不能陪在孩子身邊也應該盡可能地保持和孩子天天聯系,經常交流!關心他的生活,了解他的想法,讓他們時時刻刻感受到父母的關愛,恰當地引導孩子健康的成長。曾有位留守兒童的家長是這樣和孩子溝通:每日固定時間給孩子打一通電話,關心孩子的衣食學習。并且每周給孩子深入交流一次,幫助孩子整理遇到的問題,交給他們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做人的道理。另外寒假暑假他也盡量把孩子接到身邊,讓孩子和自己一起住。有空還帶孩子出去走走,增加孩子的見識,拓展孩子的視野,讓孩子在更廣泛的空間內懂得更多。這樣一直持續了五年。五年來,家長不僅很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且和孩子的情感深厚,促進了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而這個孩子也很一直活潑開朗,甚至比很多不是留守兒童的學生還要優秀。
二、加強家長和監護人的溝通,把對孩子的教育落到實處。
監護人是留守兒童的直接管理者,監護人的管理態度直接影響留守兒童的發展。家長和留守兒童的監護人經常交換教育孩子的意見,有助于雙方在孩子的教育方面達成共識,促使監護任務的落實,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如果和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經常交換意見,不僅能了解孩子的在家的行為動向、思想意識,而且能讓老人學習現代教育方法。發現問題,雙方還能及時梳理,商討出更合適的教育方法。如果和照顧孩子的親戚朋友經常交換意見,則能更了解自己孩子的為人處事,還能讓監護人明白家長的教育意愿,達成教育共識,促進對孩子教育落到實處。
小超2歲時父母就外出打工,從此他就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爺爺奶奶每天在田里忙著,小超要么跟著爺爺奶奶到田里玩泥巴,要么自己和差不多大的孩子四處玩耍。4年之后小超上一年級了,媽媽回來帶他去學校報名,發現小超行為習慣很差,愛說臟話,愛在地上爬著玩……一說他,他還很不高興,倒地就打滾。媽媽問奶奶,奶奶說他一直都是這樣,哄哄他就好了。媽媽心里很難受,找回孩子的爸爸,坐下來和父母徹談了一天,讓年邁的父母明白了除了照顧好孩子的衣食健康以外,還應該多關注孩子的思想行為,嚴格教育。并且給父母提供了一些自己認為適當的教育方法。在兒子媳婦的時時提醒下,爺爺奶奶加強了對小超的行為習慣教育。一段時間過后小超說臟話的次數明顯減少,衣服也干凈了很多,教育效果十分明顯。
三、創設恰當的挫折情景,培養留守兒童承受挫折的能力。
當今的兒童備受家庭和社會的寵愛。他們從小受贊揚多,批評少。過分的保護使他們不知受挫的滋味是什么,面對困難他們無所適從、驚惶失措。留守兒童在各方面遇到的問題比同齡孩子多得多,遇到困難時又常常缺乏家長的及時指導,因此培養他們的受挫能力顯得更加重要。在教育中,我們可巧妙地創設情境,如設置難題、制造挫折等,使留守兒童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既不是望而生畏、束手無策,也不是一帆風順、輕而易舉,而是需付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難后才能取得,以增強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們懂得如何迎接困難的挑戰,以適應生活中常常發生的各種突發問題。
留守兒童王小虎,一個特別愛哭的孩子。語言課上老師教寫“會、寫、認、識”四個字,多數小朋友寫完出去活動了,而王小虎和另外兩個小朋友卻還在心不在焉地寫著,老師督促他們寫字要專心。一會兒,那兩個小朋友也寫完了興高采烈地出去玩了。王虎一看,教室里只剩自己一個孩子,開始著急了,低頭自己寫著寫著哭了。老師知道他自尊心強,不愿意落在別人后面,也知道他的動手能力比較差,不喜歡寫字。老師輕輕地來到他身邊,并沒有責罵他,而是微笑著鼓勵他說:“今天你寫字很用心,還有兩個字就寫完了。相信下次你一定會寫得快一點,和其他孩子一起出去玩”。在老師的幫助和鼓勵下,不多一會兒,王小虎也寫完了,開心地和伙伴們玩了起來。以后的日子老師只要發現他寫字有一點進步就在班里表揚他,發現他有問題就耐心地幫助他。慢慢地王小虎不怕寫字了,寫字的速度也有了很大的變化。
四、交給孩子調節情緒的方法,培養留守兒童情緒調控的能力。
善于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有助于兒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有益于兒童的心理健康。然而兒童之間發生沖突,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為當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好沖動的兒童尤其是如此。留守兒童由于常得不到父母的關愛,缺乏疏導,常常比較沖動,經常為一點小事而把矛盾激化、放大,讓自己的人際關系出于比較緊張、被動的狀態,不利于其健康成長。因此培養留守兒童情緒調控能力尤顯重要。
培養留守兒童的情緒調控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善于抓住機會,教會留守兒童一些簡單易行的情緒調控方法和策略。比如,對于那些情緒容易沖動的同學,可以讓他請一個穩重的同學在自己情緒沖動前提醒自己;在感覺到壓力太大的時候,可以通過寫日記、談心的方法來舒緩壓力;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可以聽聽音樂,散散步……讓他們掌握了一些具體的情緒調控方法,能緩解他們內心的壓力,減少人際交往中的沖突,有助于和其他孩子和睦相處,大大降低心理問題發生的可能性。
五、交給孩子與人相處的方法,讓留守兒童學會人際交往。
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中,需要得到別人的關心、支持和重視,因此不可避免要與他人進行交往。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是心理健康所不可缺少的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而多數留守兒童內向,不善于表達和溝通,受點打擊,悶在心里,關在屋里,不愿見人。長期下去,思想壓力大,包袱重,使其身心不能健康成長。所以,讓留守兒童學會如何與他人交往是非常必要的。
讓留守兒童學會人際交流,首先應該讓他們認識到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彼此的權利和責任,要平等對待對方,要像尊重自己一樣尊重他人。其次要樂于與他人交往,能夠與同伴合作,能夠與教師和家長溝通、交換意見。同時,讓他們明白在人際交往中不能只考慮自己的需要,還要關心他人的需要,懂得體諒他人。再次,要讓留守兒童學習一些正確的溝通技巧和有效的交往態度,能夠寬以待人,真誠地贊美他人,也能夠接受善意的批評。最后,要讓他們在人際交往中保持人格的獨立和完整。由于生活環境的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有自己獨特的行為模式,在與他人交往的時候,能夠適當遷就別人,隨和的態度在人際交往中是必要的,但是這種遷就是有限度的,隨和并不意味著放棄原則,更不等于失去自己完整的人格。
怎么關心留守兒童心理2
父母陪伴缺失影響兒童心理健康
“孩子是否在早期和父母或者重要看護者形成安全良好的依戀關系,是影響兒童青少年心理與人格健全發展的關鍵因素。”陜西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院長、中國心理學會社會心理學分會理事何寧指出,良好親子關系下成長的兒童更加自信、自尊、樂觀、充滿希望,對于失敗和挫折有更好的心理彈性,期待與他人建立良好關系;而留守家庭中,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期不在身邊,兒童建立親密情感聯結的需求常常得不到滿足,就容易觸發孤獨、恐懼、無助等情緒體驗,安全感較低,自卑感較強,容易引發心理和行為問題。
河北省張家口市外口泉小學是一所鄉村學校,該校校長賈江表示:“鄉村留守兒童缺乏父母在身邊的關愛,大多數農村老年人文化程度偏低,僅能夠保證孩子吃飽穿暖,部分兒童可能因為正常的情緒無法及時表達,長時間壓抑,從而出現心理問題,但老人很難發現并有效疏解。”
何寧認為,兒童能夠通過觀察父母的行為,逐步學會如何有效應對壓力挫折、積極面對負面事件、成功建立人際關系,但留守兒童常常缺乏這樣的`學習經歷,一定程度上妨礙了他們形成良好的應對方式與靈活的調節能力,也容易導致他們的低自尊和低效能感,容易陷入消極被動和抑郁無助的困境。
推動家校社協同關愛留守兒童
調查中,超過四分之一的網友表示,開展學生心理輔導遇到的難題是家校溝通困難,一些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后,與其共同生活的監護人缺乏輔導能力。如何解決此類問題?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在花表示,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實施,讓帶娃“有法可依”,對學校而言也有積極意義,一方面為家校共育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也督促家校社協同配合。為此,任課教師及班主任可能要付出更多努力,即使家長外出務工,也可以靈活多樣地為家長提供指導,比如開展線上講座等,促進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更多的有效參與。
此外,超三分之一的網友認為,留守兒童出現心理問題后,可以由班主任、學科教師進行家訪和心理輔導。何寧對此表示贊同,倘若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教師尤其需要與父母進行耐心溝通和共同協商,借助家庭的情感優勢與資源進行心理支持與撫慰,使父母能夠及時和柔性地為孩子提供物質幫助、情感支持和行為建議。如能利用專職心理教師或專業輔導機構的力量,效果會更好。
賈江介紹,通過近幾年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深入實施,社會各方對鄉村留守兒童的關愛度有所提高,一些公益機構和社會團體對留守兒童進行了物質上的幫助,有一些高校還對留守兒童提供了“代理媽媽”等服務,及時疏導孩子心理問題,效果良好。
留守兒童父母如何實現“情感在場”
“父母‘親自養育’有助于緩解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若要最大化‘親自養育’的效用,要提高父母陪伴和‘在場’的質量。”何寧強調,父母能否提供良好的社會性支持與工具性支持,是更為實質和關鍵的問題。
留守兒童的父母往往無法常伴孩子身邊,在缺少“物理在場”的情況下,如何實現“情感在場”?
網友@蔡妮說:“我的孩子也是留守兒童,我們每天至少視頻一次,固定時間,我會提前把聊天話題、主要事項寫在備忘錄里,讓視頻高效有趣,并且長期堅持下來。”
劉在花建議:“現在溝通方式比較多元,可以通過打電話或者微信視頻等,增加親子溝通的次數。父母要了解和掌握一些親子溝通的技巧,比如,多鼓勵和稱贊、給孩子說‘不’的權利、建立長期的雙向溝通,提高溝通質量。有時也可以采用書面語言溝通,比如給孩子寫封信等,讓孩子盡情吐露。要更加專注于使孩子產生被關愛被接納的感受,激發孩子主動與家長分享情感和思想的愿望,不要在沒有深思熟慮的情況下‘封住’孩子的嘴,隨意否決孩子的發言權。”
【怎么關心留守兒童心理】相關文章: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有哪些12-12
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03-17
關于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淺析01-13
西北農村留守兒童心理探析與對策10-28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4大表現04-08
關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淺析06-28
留守兒童心理學書籍推薦03-19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調查報告08-28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案(通用5篇)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