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壓抑表現有哪些
在成年人眼中,兒童生活是無憂無慮的,因為兒童不用像成年人那樣考慮那么多的問題,他們只要玩得開心就可以。但實際上,兒童也不盡然是無憂無慮的,兒童心理也有壓抑的時候。
兒童心理的壓抑通常都會通過各種行為表現出來,因此,家長在看到孩子行為出現異常的時候就要注意了,很可能這些異常就是孩子心理壓抑的表現。那么,兒童心理壓抑都有哪些外在的表現呢?
1、欺騙
5歲左右的學齡前兒童有時會撒謊,但他們通常并不知道他們行為的后果。大一點的孩子在已經能夠分清真假的情況下也會撒謊,這大多數是因為他們受到很多的心理壓力。如果你的孩子聽到你吹噓自己停車沒付費,或撒謊以避開工作會議,你要小心自己在樹立壞榜樣。最好把誠實的重要性和說謊的后果講給孩子聽。如果說謊已成了他的一種習慣,你就應該帶他去看心理醫生了。
2、拒絕吃飯
心理專家指出,兒童心理的壓抑,往往會通過飲食來表現出來。一般來說,孩子如果出現心理壓抑,一般會出現厭食現象。作為父母,此時千萬不要強迫孩子吃飯,而是應該經常改變飯菜的種類,鼓勵孩子幫你做飯,幫你準備他愛吃的飯菜。如果他在飲食方面的不良傾向持續很長時間或體重減輕很多,應及時看醫生。
3、過度憂慮
孩子看到電視里颶風災難的報道后而害怕颶風是情理之中的事。同樣,學生害怕臨近的考試也是正常的。但如果他們害怕所有的人和事就不正常了,他們越感到軟弱無助,害怕的東西就越多。
4、攻擊性行為
每個人都知道咿呀學語的孩子也會發脾氣,但這些行為總是古怪的。語言能力有限的兒童,減輕壓力的唯一方式就是咬、激怒或欺負他的玩伴。造成這種行為的原因雖然和電視上的暴力情景不無關系,但孩子的憤怒更可能源于心理壓抑,這就是說,你應該盡量少一點地告訴他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否則只能增加他的壓力,因為孩子需要無憂無慮地玩耍,做自己想做的事。
對兒童心理壓抑表現出來的這些行為,家長要予以包容。每個人都有心理壓抑的時候,兒童也不例外。對壓抑的負面情緒,孩子會通過各種行為來表現出來,只要孩子宣泄負面情緒的方式是合理的,家長就不應該強行阻止,而應該幫助孩子來解決導致壓抑的問題。
兒童心理壓抑的表現:
亂扔東西愛打人
一般而言,孩子的攻擊性在2―3歲左右開始體現,比如沒輕沒重地隨手把東西扔在地上,或莫名其妙地推別的孩子。這是因為,幼兒是不會約束自己的。對孩子的這些行為,有的家長覺得好玩而放任不管,反而會固化其攻擊行為。據研究,攻擊行為有一定程度的遺傳傾向,但后天的養育也很重要,如果父母或家人過于粗暴,對孩子的關愛不夠,更有可能固化其先天的攻擊傾向。
對策:家長不要急著教訓孩子,首先要了解導致攻擊行為的事件始末和孩子內心的想法,弄清楚后再思考從何入手來教育孩子。切忌不分青紅皂白就打孩子,以暴制暴只會強化攻擊行為。對于只是偶然出現攻擊行為的孩子,只需給予適當的教育和引導,等孩子大一些,心理成長了,攻擊行為自然就會消失。對于常表現出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家長可以安排一些簡單、需要耐心的游戲,以確保他有足夠的時間完成。
總是不愿意睡覺
目睹同學被老師責罰,或許被責罰的人心里沒當回事,可看到的孩子卻被嚇壞了。這其實與孩子天生的氣質類型不同有關。有的孩子天生憂郁、敏感,情緒易受影響,容易受到創傷性事件的影響。有的孩子區分不開想象與現實的世界,會被想象中的怪物嚇到,會因白天看到的動畫片、聽到的故事中有一個嚇人的怪物,而認為怪物就在身邊。還有的孩子對公平和溫暖的要求很高,一旦老師和家長冷落了他們,或對他們有所不公,就會內心受傷。因此,家長一定要讀懂孩子的心,關注孩子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有時候,許多困難在家長眼里不值一提,但卻會讓孩子受到傷害。
對策:睡覺前和孩子聊聊天,給他們關愛和安全感,也給他們機會說出心里話。如果是因為看了什么嚇人的.東西,可以通過一些小故事引導他們克服恐懼,同時要讓孩子看積極快樂的動畫片和圖書。如果在學校出了問題,家長應該與老師溝通,并與老師達成共識,善待孩子,多給他們一些鼓勵。
經常性地說個謊
說謊是孩子心理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在成長中,孩子發現自己的某些行為能引起父母的重視,有時會靠撒謊來吸引父母注意。成人常會使用善意的謊言來處理人際關系,可許多家長不注意回避孩子,會被他們模仿。因為某些愿望無法實現,類似吹牛、說大話這樣的謊言,在孩子成長經歷中也屢見不鮮。
如果家庭環境過于嚴苛,孩子的撒謊行為就會被固化。不少家長常常責備孩子,卻從不思考自己有沒有錯,有沒有對孩子關心不夠。這種粗暴的教育方式,使孩子下意識地逃避懲罰,而撒謊就是最便捷的方法。謊言被識破,家長會更生氣,打罵得更狠;如果說謊成功了,就會加強孩子的僥幸心理,更加習慣撒謊。久而久之,甚至會發展到品行障礙的程度。
對策:父母要因勢利導,鼓勵孩子說實話,這對于孩子心理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父母還需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支持,要告訴他們:“不要怕,跟爸爸媽媽說實話,把你的遭遇和困難都與我們分享,我們和你共同面對一切。”有了父母的支持,孩子才不會選擇用撒謊來逃避。此外,父母千萬不要輕易地將謊言與孩子的品質聯系在一起,以為孩子不學好,這些想法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評價,把自己定位成壞孩子。需要提醒的是,如果說謊已經成了孩子的一種習慣,你就應該帶他看心理醫生了。
哭哭啼啼招關注
孩子的有些哭泣是有心理需求的,表現一般是,偷偷抹淚,哭聲較小,哭泣中穿插一些行為來吸引大人的注意,比如發出聲響或做小動作等。出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家長一般不鼓勵孩子哭出來,導致他們的情緒無法釋放和表達。不少家長在孩子哭泣時,會采取3種錯誤的處理方式。
1.責怪與評判:諸如“走路怎么不小心”、“這點小事也哭,太懦弱了”之類的話,使孩子得不到家長情緒上的認同和安慰,讓他們不敢再在家長身上尋找依靠和支持,損害親子關系;同時,孩子會將“懦弱”之類的負面詞語接納到潛意識中,降低自我價值感,容易導致他們缺乏自信。
2.錯誤轉移:很多家長在孩子遇到挫折時,會給他們食物來轉移注意力,這導致孩子成年后會將食物或購物與解除痛苦的情緒聯系起來,形成錯誤的壓力應對方式。轉移注意力也是對孩子情緒的變相壓抑,剝奪了孩子表達情緒的機會。
3.推卸責任:“都怪桌子不好,弄疼寶寶”,許多家長說過這樣的話,殊不知這會讓孩子養成推卸責任的習慣,導致孩子長大后遇到挫折時,不會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而總是把責任推卸到別人身上。這也會讓孩子不愿意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不知如何從挫折中總結出經驗和教訓。
對策:孩子哭的時候,父母首先要接納哭的情緒,明白孩子有這個情緒需求,需要經歷哭的過程。家長還要對此情緒持認同、支持的態度,比如可以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摔跤了很痛,媽媽也很心疼,別害怕,媽媽和你在一起。”這是家長增進親子感情的一個契機,讓孩子感受到“在我傷心的時候,還有人在支持我”。
上學就喊肚子疼
有些孩子一提上學就喊肚子疼、頭暈,甚至嘔吐、暈厥,可到了醫院又查不出原因。這就是孩子的軀體障礙。焦慮時,人常常會呈現出一些軀體性癥狀,如肚子疼、發燒、腹瀉、出虛汗等。比如有的孩子害怕上學,就會每到周日晚上開始肚子疼,這并不是裝出來的,而是一種軀體障礙的表現。還有的孩子心理壓力很大,不但會壓抑他們的發展能力,扼殺創造性,還會降低自尊和自信,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導致身體上的障礙。
對策:家長需要先帶孩子去醫院,排除器質性疾病。如果查不出問題,那說明很可能是孩子心理有問題了。家長需要詳細詢問,讓孩子覺得父母可以信賴,以便找出他們焦慮的原因,并想辦法解決。父母如果發現孩子過度自責,就應該及時調整對他們的期望和要求,中止各種偏激的、有悖情理的“高標準、嚴要求”。父母應該學會通過評價孩子努力的過程來肯定孩子,充分肯定他們所付出的艱辛和取得的進步。對處在發展過程中的孩子來說,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兒童心理壓抑表現有哪些】相關文章:
兒童心理變態的表現有哪些10-11
兒童心理障礙的表現有哪些09-28
兒童心理異常的典型表現有哪些08-26
兒童心理壓抑的癥狀10-07
意味著兒童心理不健康的表現有哪些10-06
兒童心理疾病表現有什么09-05
公積金取現有哪些條件11-13
兒童心理不健康的表現有什么10-02
嬰兒缺鈣的表現有哪些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