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學齡前期兒童的心理特點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到兒童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學齡前期兒童的心理特點,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學齡前期兒童的心理特點 1
一、學齡前期兒童心理特點
4~6歲的幼兒時期又稱學齡前期。這時兒童的心理發展是具體性、不隨意性(無意性)占主導地位,抽象概括性和隨意性(有意性)也在逐步發展。這時腦生長不如前幾個階段快,但發展較為迅速。6歲時腦重量為成人的90%,神經纖維分支增多加長,神經傳導更迅速和準確。由于腦的日益成熟,加上外界經驗的增多,大大有助于孩子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孩子4歲能說很多話,5歲說的話已接近成人,但思維尚未發育完善,不能把復雜的事物表達出來。在滿6歲后,能初步掌握一些簡單的書面語言,具有認識字母,會拼音,會辨四聲,會寫字的能力。
這時孩子的無意注意高度發展,因此注意力易轉移,有意注意也逐步形成,開始獨立組織、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在教育的影響下,有意的識記和追憶能力逐步發展,能運用一些識記方法,記憶的持久性也進一步發展,但精確性不足。
這時孩子能更好地分析、綜合外界事物,能更好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行為,所以能接受成人的教育,改正一些不正確的語言和行為。
這個階段孩子的活動范圍已很廣闊,喜歡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耍,好奇,愛問,是增長知識的好時機。抽象邏輯思維和數的概念都開始有一定的發展,想象力也進一步發展,但以無意想象為主。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在正確的教育下也發展起來。意志也有一定的發展,如自覺性、堅持性、自制力等。
這時孩子的情感富有易變性和沖動性、穩定性和有意性逐步增長,能有意地控制情感,但也有一些不良情感如嫉妒、虛榮心等。孩子的個性初步形成,兒童心理活動的獨立性和目的性逐步增長,初步形成較穩定、較經常的心理特征。
二、學齡前兒童如何教育
每一個孩子是家庭的一個希望,我們再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方法上要推陳出新,不能固步自封,這樣會耽誤孩子的最佳教育時機,作為孩子的家長每一個人都要認真的總結經驗和教訓。
教育孩子不能只關注眼前的利益,我們每一個人的小孩子在小的時候,學習深奧的知識不是重點,因為這時候孩子需要的是健康的身體和好的思想品德。
孩子的教育需要從心靈深處引導,給孩子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樣孩子才可以在長大以后有一個好的發展,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孩子只能是嬌生慣養。
家長需要注意的是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要不斷的提高我們本身的素質,帶孩子出去玩或者在學習和交流的時候,要注意自己言談舉止,不要給孩子留下不文明的一些行為習慣。
孩子在家庭里是最寶貝的人,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都會十分嬌慣,這樣的情況下,作為父母,一定要抓住孩子的教育,讓孩子知道珍惜家庭和孝順長輩,這樣可以很好的避免孩子出現自私自利的心理。
作為家長絕對不能大罵自己孩子,這樣會給孩子造成心理的創傷,我們要鼓勵孩子,讓孩子有獨立自主的思考和判斷能力,讓他們從小就明白獨立的重要性,這樣才是教育孩子的真諦。
三、學齡前的孩子該具備的能力
1、自我管理能力
一個人應該具備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就是自我管理能力,也叫自我服務能力。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養成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基礎。但是很多家長都忽視了培養孩子的生活習慣,把它和學習習慣分開來。其實,一個孩子如果從小就有自己整理玩具的好習慣,那么上學時就很容易養成自己整理書包的好習慣,如果孩子在家里的生活非常有規律,那么也能很好的適應學校里的生活。反之,孩子如果在家里就習慣丟三落四、拖拖拉拉,作息時間也極其不規律,那么這就是家長生活習慣對孩子的影響結果了,應該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所以說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是想通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礎。
2、語言能力
孩子在0-6歲這個年齡段是語言飛速發展的一個階段。有的孩子剛進入小學時語言能力就發展得非常好,和同學之間的交往,對老師課堂上的提問都能很流利的完成。而有的孩子則明顯落后一部,在語言能力方面存在一些問題:
表達不清晰。孩子詞不達意,說出來的話和想表達的意思不一樣,讓人不好理解,或者口齒不清等。孩子之所以會有這個問題很可能是因為父母平時太遷就孩子,常常用兒語和孩子說話,或者當孩子話說到一半就自己揣摩出孩子的意思,久而久之,家長和孩子之間是養成了特有的語言默契,但是在學校里,老師和同學就很難聽得懂了。
不會傾聽,插話。孩子從幼兒園時就可能養成不停插話、不會傾聽的習慣,因此家長應該注意教導孩子多傾聽他人在說什么,別打斷他人的談話,然后把自己的話講完整。
3、社交能力
孩子上學前應該培養的交往能力主要包括他會不會主動去認識新朋友,愿不愿意主動幫助別人。大多數孩子都能做到,然而也有少部分孩子可能會存在交往方面的問題:有的是看起來很孤單、沒什么朋友。這類孩子一般都很聽老師的話、很乖巧,然而也很被動,不會主動去交往朋友,交往能力欠缺,對今后的發展不利。而有的則是很活潑外向,但是卻不懂得交朋友的方法,常用開玩笑或者打鬧的方式和同學玩,這樣反而引起同學反感。此外,在交往方面有問題的孩子語言發展也有問題,說話說不清楚。因此,家長要鼓勵孩子多做語言表達,引導孩子和他人進行正確的交往行為。
學齡前期兒童的心理特點 2
學齡前期兒童的心理特征
兒童心理發展是指從不成熟到成熟這一階段所發生的積極的心理變化。換句話說,是人對客觀現實反映活動的擴大、改善、日趨完善和復雜化的一個過程。在一定社會教育條件下,在一定年齡階段,大多數兒童處于一定的發展水平上,表現出基本相似的心理特點,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個體的心理發展就是指個體從出生到成人再到老年的心理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的過程。學齡前期是指兒童從3周歲到6~7周歲這個年齡時期。這一時期是兒童進入幼兒園接受教育的時期,也是正式進入正規學校學習之前,為接受學校正規教育做準備的時期,所以,稱學齡前期(簡稱學前期)。
學齡前期兒童最突出的心理特征
在幼兒期心理發展的基礎上,獨立意識發展,并初步形成參與社會實踐的愿望和能力(具體表現在愿意幫助父母干活,也有能力給父母拿板凳、吃飯前拿筷子等),獨立生活能力有了很明顯的發展(如能自己吃飯,自己蹲盆撒尿等)。了解學齡前兒童心理特征后,成人和社會也對幼兒提出了較高要求,如要求小孩住進寄宿幼兒園,逐漸擔當起自我服務的簡單職責,包括自己穿衣、吃飯、收拾玩具等,還可以在老師指導下當衛生值日員等,這些活動顯示了他們已經具備了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我們觀察到:當小孩參加了上述社會實踐活動后,又產生了新的心理需求(如要求參與更多的社會實踐活動),社會環境和成人對他們又提出新的要求,新的要求和新的心理需求促進了他們心理活動的進一步發展。
具體表現
(1)渴望獨立參加社會活動的心理需求和學齡前期兒童從事獨立活動的經驗與水平不足之間產生了矛盾。通過幫助、教育在不斷提高社會活動水平的過程中,即可促進他們心理向新水平發展,心理發展又使他們在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不斷提高,這是學齡前期兒童心理發展的突出規律。
(2)隨著心理過程的不斷發展,學齡前期兒童可以具有最初的對事物的分析、綜合與抽象概括的能力,這使他們在游戲等活動中,初步學著運用邏輯思維。比如,我們觀察4周歲左右的兒童在“過家家”游戲中可能有:菜必須切碎,否則煮不熟,煮不熟吃了就會肚子疼,就得到醫院打針等一系列簡單的合乎邏輯的思維活動。不過,在此時期由于知識少、經驗不足,還不能經常有意地調節和控制自己的行動,因此,心理的穩定性還較差。
(3)學齡前期的兒童的個性特征已開始形成(兒童的個性傾向在幼兒期萌芽,在學齡前期就可形成較為明顯的個性傾向)。
【學齡前期兒童的心理特點】相關文章:
智障兒童的心理特點03-25
9歲的兒童的心理特點03-15
學齡期兒童的心理問題10-17
幼小銜接期兒童的心理特點03-25
兒童的消費心理特點分析03-24
9歲兒童心理特點分析02-07
學齡前兒童玩游戲的種類12-06
學齡前兒童的心理健康標準05-08
三歲兒童有什么生理與心理特點09-28
盤點退休老人的心理特點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