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兒童有哪些心理障礙
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會存在一些心理障礙,患上心理障礙的兒童表面上看來很正常,與其他兒童沒什么區別,但實際上在性格、情緒、注意力等方面與正常兒童有很大的差別。兒童的心理障礙主要有以下幾種:
1、焦慮癥
這是最常見的兒童情緒障礙。表現為焦慮不安、心神不安、坐立不停、心煩意亂、無心學習及作業、無心參加文體活動。除了這些焦慮的心情和不安寧的外表外,還見有心悸、氣喘、出汗,甚至腹痛、惡心嘔吐及頭痛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癥狀。兒童焦慮患兒常有認真仔細、膽小多疑的性格,在某些精神因素如親人重病、意外事件或學業失敗等誘發因素影響下而發病。
2、多動癥
主要表現不能較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容易分心或思想開小差,非但上課時不能專心聽課,作業不能認真完成,就是游戲時也有始無終,東闖西鉆,擾亂別人,即使是看最有興趣的卡通片,也是忙碌不停,不能專心看完。兒童多動癥的患兒,形如頑皮兒童,但二者卻有本質上的區別,因為頑皮兒童對自己感興趣之事注意力非常集中,且行為有目的、自控能力很好。
3、學習技能障礙
這是感知統合失調引起的。這些患兒形如多動癥,但學習困難比多動癥更為嚴重。因為他們的學習技能發生問題,除了多動癥狀外,還發生倒讀、倒寫,計算困難等癥狀,他們常將“P”寫成“B”,將“E”寫成“王”,還會把“月亮”叫成“亮月”,將“十”當作“一”運算,將“×”當作“+”運算。如此顛倒紊亂,學習困難勢在必行。
4、抽動癥
兒童抽動癥是不自主的、反復的,一小群肌肉快速抽動為主要癥狀的兒童心理障礙。表現為無目的地擠眉、眨眼、吸鼻、努嘴、點頭、伸脖、踢腳、扭動手等動作,有人還不斷發出怪聲。這些怪現象入睡后消失,緊張時加劇。他們這種癥狀不是腦部疾病引起的,因為沒有腦電圖異常。這種癥狀是在膽小、多慮的性格基礎上受了若干刺激以后所發生的。
5、強迫癥
有的患兒會不停地洗手,多次檢查門戶是否關上,反復整理書包等。另有一些患兒卻不斷地想一些問題,如2+2=4對嗎?會不會等于3,為何一定等于4而不是……這種多次重復想某個問題或做某些動作,稱為強迫思想或強迫行為。患兒自知不對卻無法控制,稱為強迫癥。
6、學校恐怖癥
患有學校恐怖癥的患兒,平時往往是優秀學生,他們學習認真、主動、學習成績優良。他們自己對自己的要求很嚴,老師和家長對他們的期望值也很高。他們長期處于緊張狀態中,一旦某次學業失敗即會出現不敢去學校,不敢見老師與同學的情緒。于是每天上學之前會出現心神不寧,不斷跑廁所去小便、大便,哭著要求不去學校。若勉強送去上學后,在教室里如臨大敵一樣難受,坐不寧,聽不進,還會出現肚子痛、嘔吐,最終不是逃離學校就是被老師送去急診求醫。奇怪的是這些孩子得到病休或在雙休日就一切正常,故常被懷疑是學了壞樣,想賴學,于是采用嚴厲手段令其上學,最后患者會因焦慮、恐怖得實難忍受而尋死覓活。
另外還有一些兒童心理障礙的表現:
(1)被害妄想:患者堅信自己或家人受到打擊、陷害、監視、圍攻,或在食物中放了毒,或者財物被竊等。常見于精神分裂癥、中毒性精神病。
(2)物理影響妄想:患者堅信自己的精神活動被人用雷達、無線電、超聲波或某種儀器所操縱,使他有各種不舒適的感覺。多見于精神分裂癥。
(3)夸大妄想:患者認為自己有驚人的能力、大量的財富、很高的職位、許多發明創造等。常見于精神分裂癥、躁狂癥、藥物中毒性精神病、麻痹性癡呆等。
(4)罪惡妄想:患者毫無根據地認為自己犯了嚴重錯誤和罪行,以致和人民遭受了不可彌補的損失。
(5)關系妄想:患者把與他無關的一些現象認為與自己有關,并堅信不移,如刮風下雨都與他有關。
(6)鐘情妄想:患者堅信自己已被異性愛上了,并有相應的行為,如寫信、打電話、約會等以表示愛情,雖遭拒絕仍不灰心。多見于精神分裂癥。
(7)嫉妒妄想:患者認為自己愛人對他不忠實,總懷疑愛人與他人有不正當男女關系。多見于精神分裂癥、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礙。
(8)疑病妄想:患者堅信自己患了某種疾病,雖經多方證實并無此病,但他仍堅信不疑。見于精神分裂癥、更年期精神病。
(9)虛無妄想:患者認為世界上一切都不存在,一切都是假的,連自身也不存在,只是一具空虛的軀殼。多見于更年期精神病、老年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癥。
(10)變獸妄想:患者確信自己變為某種動物,如狗、豬等。
兒童心理障礙的發生與家庭環境有很大的關系。那些父母不和或者父母離異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患上心理障礙。另外,家庭教育方式的不當也是兒童心理障礙的一大誘因,學校環境對兒童心理障礙也有一定的影響。
應對孩子心理障礙的對策
1、亂扔東西愛打人
5歲的小威是個讓人“頭痛”的孩子:在幼兒園總是搶小朋友的玩具;做游戲只能贏不能輸,否則就會耍賴;想要什么就大哭大鬧,從不會好好說……小威媽媽深感無奈,只好帶他到醫院兒童心理科咨詢。醫生發現,小威的父母由于工作忙,很少帶他出去玩,以致小威缺乏與人交流和相處的機會,父母的冷落也讓他的心靈受到傷害,從而導致了“不合群”等表現。
一般而言,孩子的攻擊性在2-3歲左右開始體現,比如沒輕沒重地隨手把東西扔在地上,或莫名其妙地推別的孩子。這是因為,幼兒是不會約束自己的。對孩子的這些行為,有的家長覺得好玩而放任不管,反而會固化其攻擊行為。據研究,攻擊行為有一定程度的遺傳傾向,但后天的養育也很重要,如果父母或家人過于粗暴,對孩子的關愛不夠,更有可能固化其先天的攻擊傾向。
對策:家長不要急著教訓孩子,首先要了解導致攻擊行為的事件始末和孩子內心的想法,弄清楚后再思考從何入手來教育孩子。切忌不分青紅皂白就打孩子,以暴制暴只會強化攻擊行為。對于只是偶然出現攻擊行為的孩子,只需給予適當的教育和引導,等孩子大一些,心理成長了,攻擊行為自然就會消失。對于常表現出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家長可以安排一些簡單、需要耐心的游戲,以確保他有足夠的時間完成。
2、總是不愿意睡覺
上5年級的小洋晚上不愿意睡覺,整天無精打采,還常常無故亂發脾氣。醫生檢查發現他并無軀體原因,經心理醫生詢問得知,小洋在學校目睹沒寫作業的同學被老師懲罰,這讓他總擔心作業做不完,會受到同樣的懲罰,所以睡不著覺。
目睹同學被老師責罰,或許被責罰的人心里沒當回事,可看到的孩子卻被嚇壞了。這其實與孩子天生的氣質類型不同有關。有的孩子天生憂郁、敏感,情緒易受影響,容易受到創傷性事件的影響。有的孩子區分不開想象與現實的世界,會被想象中的怪物嚇到,會因白天看到的動畫片、聽到的故事中有一個嚇人的怪物,而認為怪物就在身邊。還有的孩子對公平和溫暖的要求很高,一旦老師和家長冷落了他們,或對他們有所不公,就會內心受傷。因此,家長一定要讀懂孩子的心,關注孩子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有時候,許多困難在家長眼里不值一提,但卻會讓孩子受到傷害。
對策:睡覺前和孩子聊聊天,給他們關愛和安全感,也給他們機會說出心里話。如果是因為看了什么嚇人的東西,可以通過一些小故事引導他們克服恐懼,同時要讓孩子看積極快樂的動畫片和圖書。如果在學校出了問題,家長應該與老師溝通,并與老師達成共識,善待孩子,多給他們一些鼓勵。
3、經常性地說謊
說謊是孩子心理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在成長中,孩子發現自己的某些行為能引起父母的重視,有時會靠撒謊來吸引父母注意。成人常會使用善意的謊言來處理人際關系,可許多家長不注意回避孩子,會被他們模仿。因為某些愿望無法實現,類似吹牛、說大話這樣的謊言,在孩子成長經歷中也屢見不鮮。
如果家庭環境過于嚴苛,孩子的撒謊行為就會被固化。不少家長常常責備孩子,卻從不思考自己有沒有錯,有沒有對孩子關心不夠。這種粗暴的教育方式,使孩子下意識地逃避懲罰,而撒謊就是最便捷的方法。謊言被識破,家長會更生氣,打罵得更狠;如果說謊成功了,就會加強孩子的僥幸心理,更加習慣撒謊。久而久之,甚至會發展到品行障礙的程度。
對策:父母要因勢利導,鼓勵孩子說實話,這對于孩子心理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父母還需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支持,要告訴他們:“不要怕,跟爸爸媽媽說實話,把你的遭遇和困難都與我們分享,我們和你共同面對一切。”有了父母的支持,孩子才不會選擇用撒謊來逃避。此外,父母千萬不要輕易地將謊言與孩子的品質聯系在一起,以為孩子不學好,這些想法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評價,把自己定位成壞孩子。需要提醒的是,如果說謊已經成了孩子的一種習慣,你就應該帶他看心理醫生了。
4、哭哭啼啼招關注
孩子的有些哭泣是有心理需求的,表現一般是,偷偷抹淚,哭聲較小,哭泣中穿插一些行為來吸引大人的注意,比如發出聲響或做小動作等。出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家長一般不鼓勵孩子哭出來,導致他們的情緒無法釋放和表達。不少家長在孩子哭泣時,會采取3種錯誤的處理方式。
責怪與評判:諸如“走路怎么不小心”、“這點小事也哭,太懦弱了”之類的話,使孩子得不到家長情緒上的認同和安慰,讓他們不敢再在家長身上尋找依靠和支持,損害親子關系;同時,孩子會將“懦弱”之類的負面詞語接納到潛意識中,降低自我價值感,容易導致他們缺乏自信。
錯誤轉移:很多家長在孩子遇到挫折時,會給他們食物來轉移注意力,這導致孩子成年后會將食物或購物與解除痛苦的情緒聯系起來,形成錯誤的壓力應對方式。轉移注意力也是對孩子情緒的變相壓抑,剝奪了孩子表達情緒的機會。
推卸責任:“都怪桌子不好,弄疼寶寶”,許多家長說過這樣的話,殊不知這會讓孩子養成推卸責任的習慣,導致孩子長大后遇到挫折時,不會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而總是把責任推卸到別人身上。這也會讓孩子不愿意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不知如何從挫折中總結出經驗和教訓。
對策:孩子哭的時候,父母首先要接納哭的情緒,明白孩子有這個情緒需求,需要經歷哭的過程。家長還要對此情緒持認同、支持的態度,比如可以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摔跤了很痛,媽媽也很心疼,別害怕,媽媽和你在一起。”這是家長增進親子感情的一個契機,讓孩子感受到“在我傷心的時候,還有人在支持我”。
5、上學就喊肚子疼
有些孩子一提上學就喊肚子疼、頭暈,甚至嘔吐、暈厥,可到了醫院又查不出原因。這就是孩子的軀體障礙。焦慮時,人常常會呈現出一些軀體性癥狀,如肚子疼、發燒、腹瀉、出虛汗等。比如有的孩子害怕上學,就會每到周日晚上開始肚子疼,這并不是裝出來的,而是一種軀體障礙的表現。還有的孩子心理壓力很大,不但會壓抑他們的發展能力,扼殺創造性,還會降低自尊和自信,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導致身體上的障礙。
對策:家長需要先帶孩子去醫院,排除器質性疾病。如果查不出問題,那說明很可能是孩子心理有問題了。家長需要詳細詢問,讓孩子覺得父母可以信賴,以便找出他們焦慮的原因,并想辦法解決。父母如果發現孩子過度自責,就應該及時調整對他們的期望和要求,中止各種偏激的、有悖情理的“高標準、嚴要求”。父母應該學會通過評價孩子努力的過程來肯定孩子,充分肯定他們所付出的艱辛和取得的進步。對處在發展過程中的孩子來說,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兒童有哪些心理障礙】相關文章:
兒童心理障礙的表現都有哪些09-26
溝通心理障礙都有哪些07-11
兒童才藝表演有哪些05-17
兒童健身項目有哪些05-21
勵志兒童故事有哪些02-09
兒童基礎繞口令有哪些11-11
兒童室內游戲項目有哪些08-08
兒童學習下棋的好處有哪些08-29
適合兒童學習的樂器有哪些08-29
形體對兒童有哪些益處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