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15篇)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獲以后,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那么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1
老師的兩堂講座,分別從教學論文的寫作、教研活動的開展兩個角度,進行了深入精辟的闡述。他們總結傳授的規律性的知識,絕對是真知灼見,而且極具現實指導意義。對我們教學及研究工作的開展,是含金量極高的及時雨,也解決了很多現實工作中的疑問,并為我們指明了今后的工作方向。
收獲的理論性知識,我就不做復述了。說一說感觸最深的一點,就是兩位老師做學問的態度。如果大家留意的話,你會發現,這兩位老師都很會“講故事”。但是,這些故事絕非虛構,毫無雷同。也就是說,兩位老師絕對是生活和工作中的“有心人”,是善于積累、善于總結、善于思考、善于提煉的人。
這些“故事”是什么呢?是教育事實,是教育實踐,是我們身邊周圍的教育研究資源。這些東西,離我們并不遙遠,只是被我們無意(或有意)中忽視了。記得我們教體局郭長利局長,在一次面向教研中心召開的會議上,曾表達過類似的觀點,希望我們能用講故事的形式,積累成長經歷,總結總結成長經驗。這其實就是在提醒我們,要關注細節,要注重積累。而“三課聯動”的實質,不就是立足課堂實際,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落實課程要求,發現問題深入鉆研,形成課題嗎?這其實也要求我們,要善于發現,善于積累,善于研究。
怎樣向兩位老師學習,達到兩位老師的期望呢?私以為可以從三個方面努力。
一是要保持職業敏感,關注平常細節中的不平常之處。我們在備課時,交流的一些問題,可能蘊含著重要的.研究價值;課堂上,學生的一個活動、一個回答,可能是一個重要的課題;課后的一次反思,考后的一次總結,可能就是一篇精彩的論文。厚積才能薄發,只有平時積累一顆顆的珍珠,最后才能收獲精美的項鏈。
二是要肯下功夫,深入鉆研發現的問題。發現了問題,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立足專業視角,廣泛搜集資料,做深入細致的研究。凡事就怕認真,只要我們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韌勁,再加上精益求精的干勁,敢為人先的闖勁,一定會有所突破。當然,鉆研中要不怕失敗,善于修正;還要善于學習請教,多方吸收批評意見,讓自己的研究更深刻、更科學、更無限接近真相。
第三,要善于總結,提升理論素養。我們研究發現的原理、規律可能一開始時是粗淺的,這就需要我們不斷提煉升華。當然,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理論學習積累,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基礎。總結時,保證術語準確,立場鮮明,觀點科學。總結自己的研究成果,不是搞文字游戲,更不是追名逐利,必須充分認識所做研究的意義。
我們從事的是一項嚴肅而科學的工作,其實身邊有很多的資源在等待我們去發掘。只要我們能把平常事做好,深入研究,不斷提高,一定會把工作越做越好。
張志偉老師的話,很有哲理,讓我們學會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做,簡單的事情認真做,認真的事情重復做,重復的事情創新做。共勉!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2
算來,從事初中語文教學工作已有22年;算上求學時光,自己有36年的學校生涯。可以說親身見證了我國當代教育發展的全過程。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學校特別注重雙基訓練,強調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基本技能的訓練。小學低學段,每年級有厚厚的一本《每日一題》《每日一句》;后來,有一段時間,還推行過“標準化測試”,各科試題,全部都是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答案絕對客觀統一。結果呢?記憶力較強的學生往往會脫穎而出,對知識記得特別牢固,卻不會靈活運用,更別提掌握學科技能了。比如我,九九乘法表背的滾瓜爛熟,可母親問我一包火柴5毛錢,買一包半要多少錢?我算了三天,都沒算明白。集市上的菜販子,一斤白菜3毛7,買12斤半白菜要多少錢張口就來。母親嘲笑我念書白花錢。后來上了初中,接觸了物理化學。還是死記硬背,只會學不會用。至今記得,有一次爸爸用扳手卸螺絲,用一個扳手就是卸不下來,只見他又在扳手頭上接上了一個,結果很輕松的就卸了下來。當時就是弄不明白,為什么同一個螺絲,同一個人,扳手長了就那么容易卸下來了?考試的時候,僅憑記憶,卻也能考出高分。上高中的時候,三年中最刻骨銘心的記憶就是大摞大摞的試卷,做不完的題,考不完的試。但是,死記硬背似乎也不是那么好用了,所以高考失利,只上了個專科學校。
21世紀初,我走上了教育崗位。如果沒記錯的話,到今天我至少經歷了三次教材的改變。上班后教的第一套教材,叫“義務教育教材(實驗版)”,很快就改為了“義務教育教材(修訂版)”直到20xx年的“部編版”。教學要求也經歷了“三維目標”到素質教育,再到現在的“核心素養”的變化。
初期的語文課,要求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角度確立目標,而且要逐一落實。雖然明顯的“模式化”,但是學生的活動明顯增多,開始注重學生的切身感受,聯系生活實際,特別是強調了學生的思想教育。再后來,素質教育大行其道,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退居幕后,充當導演,放手發動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知識也和生活越來越密切,實用性越來越強。但是,仍然感覺學生們學用兩層皮。
隨著高中新課標的修訂完成,“學科素養”開始進入我們的`視野。情境化教學,項目式學習,正讓我們的教學日益發生深刻的變化。靈活運用學到的知識,掌握學科思維方式,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創造性地解決現實問題,這才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換言之,我們學知識的目的是為了用,是為了在現實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這是一種適應現代生活的基本素養,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建設創新型社會的需要。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純記憶性的知識將越來越貶值;而要想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優勢,必須要注重學生學科素養的養成。
所以,在今后的教學和評價中,我們要轉變觀念,不斷探索,用全新的眼光開展教學工作。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3
為期兩天的XX市小學科學、品德與生活(社會)鄉鎮教研員培訓已圓滿結束,這為每個教研員業務素質的提高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學習機會。通過參加這次活動,我受益匪淺,陳大偉教授的講座;每位授課教師的教學風格,深厚的教學功底和精湛的教學藝術以及徐文達主任的“讀書 寫作”報告都在我的心里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下面就談談我的一點感受。
學習期間,正趕上陰雨天氣,很多老師都是冒雨趕往二小,活動安排的也很緊湊。但沒有一個老師有怨言,一方面是與會人員的素質較高,主要的還是學習內容本身吸引了我們的目光,累并收獲而快樂著。
本次所聽的幾節課優點很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體現課標精神,重視營造愉快課堂。
通過觀摩六節展示課,感受到每位教師都是在努力體現新課標的要求。新課標指出學生的學習活動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現在的課堂教學不再是單一的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而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探究,師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課堂活動。我們看到每位教師都體現了這點――重視營造和諧、愉快的課堂。
二、教師自身的良好素質是上好一堂課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證。
1、授課教師普通話標準,表達清晰,語言感染力強。教態親切,表情豐富,在課堂上能輕松,活潑,瀟灑地進行授課,富有藝術性。尤其是重視對學生的評價,讓學生的每次回答都能得到及時恰當的評價。
2、善于利用多媒體等多種手段輔助教學,使孩子接觸到的知識更立體,更直觀,更生動。如張萍老師在《誰的本領大》一課中,用課件展示電路圖,讓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檢測器怎么使用。公緒蘭老師在《螞蟻》一課中的圖片應用,比實物更加清晰。三節品德與社會課更是借助視頻給學生以強烈的視覺沖擊。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些課中,每位教師都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使用了現代信息技術,這些現代技術的應用,突出了教學重點,同時突破了難點,提高了課堂效率。
3、體現主動性學習,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
在教學設計中,教師重視孩子的動手操作,重視孩子的手腦結合。要想真正的學好知識就是要學生們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那么動手操作就是孩子們最好的學習活動。李德英老師執教的《不愿做奴隸的人們》,課前就讓學生搜集了大量的學習素材,為課上的交流打下很好的基礎。三節科學課,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動手操作,自主探究,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學習知識。很好的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
4、上課時精神飽滿,充滿激情,教師的每一節課都是自己創作的藝術作品、都需要教師付出創造性的勞動,都需要教師的激情和智慧。教師的激情不僅可以感染和調動學生的情緒,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學習主動性和參與意識,而且可以有效地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李德英老師執教的《不愿做奴隸的人們》一課,老師激情澎湃,給聽課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這幾位教師本身扎實的基本功。吸引了所有聽課者的眼球,課后聽到最多的就是某某老師的素質太好了,這種高素質帶來的積極性一面毋庸置疑,但也給我留下了一點思考,老師太強勢了,太過于表現自己了,是否從另一個方面弱勢了學生呢,幾節課聽下來,總感覺熱鬧有余,但感覺還缺點什么,學生真的喜歡這樣的課堂嗎?學生的表現機會是否在老師的強勢下,已經被壓縮了很多呢?我們追求的高效課堂好像不是這個樣子。盡管徐主任也指出研討課不同于優質課評比,但是授課教師卻沒有很好的'落實這一點,想放手又擔心不好收,這種猶豫使得課堂本身有點意猶未盡。
21日晚上的各縣區分組議課是本次活動的中心主題,我參加的科學一組的議課氣氛熱烈,在王鑫主任的引導下,各自發表了自己的見解,通過這次活動,也從其他老師那里學到了很多東西,我想取長補短、相互借鑒學習應該是議課的最終目的。聽了徐主任的“讀書 寫作-----教研員成長的階梯”報告,感觸很深,以前因為懶惰不愿及時記錄個人的成長過程,不愿意寫一些總結感悟。我想以后要改變自己,可能一開始會寫不好,但我會堅持下去。
這次活動,留給老師們最大的“痕跡”應該是陳大偉教授講座中的幾句經典語錄,我也從中領悟了許多,“不要輕易剝別人的衣服”,這句話讓我認識到在評課時,要想讓別人接受你,首先要尊重他,只有在一個平等的平臺上對話,才能更好的讓別人接納你的見解。這需要我們很好的反思。“假如我來教”,一句簡單的話語很好的體現了這一思想,這種不帶強制的溫馨話語,應該是教研員所必備的。
總之,要跟上時代的腳步,就要不斷學習。今后,希望能多參加類似的學習活動,使我能不斷地進步。就像徐文達主任講的那樣,一個教研員水平的高低就代表了一個地區講課水平的高低。這讓我想起了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這既肯定了教研員的指導作用,又是一種壓力,這種壓力必將激勵我們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從而促使本地區教師授課水平的不斷提高。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4
短短的幾天的培訓學習,我感受頗深,縣里為我們搭建這次學習與交流的平臺,有幸聆聽了海南省教培院的陳夫義、周積昀兩位院長及縣培訓學校各位領導的學術報告,使我茅塞頓開,受益匪淺。
坦白地說,我是第一次參加教研員培訓學習,對我來說,一切都是新的,對教研員的職責認識還模糊不清。這次學習,使我了解了教研員工作的宗旨,教研員的崗位要求,在新時期里,教研工作如何適應教育發展的要求,怎樣有效地推動教育基礎改革,促進發展等等。使自己找準了角色,找準了位置,明確了責任,明確了目標。可幾天的.培訓,我卻茫然了,感覺到心頭的壓力很大,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一個老師到一個教研員的差距!教研員是教師中的教師,是教學中的評價者、監督者、管理者、研究者,是教學改革的帶頭人,肩負著教育的重任。我想:自己要成長為一名教研員,還要不斷地學習,向專家學習,向同行學習,向有經驗的教研員學習,并注意與自身的工作聯系,活學活用,逐漸豐富自身的實踐經驗。
這次培訓是短暫的,但是留給我的記憶與思考是永恒的,我將以自己的不足為起點,讓“差距”成為自身發展的原動力,不斷梳理與反思自我,促使自己不斷成長,為使自己能夠成為一名優秀的教研員而不懈的努力!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5
聽了兩位專家老師的講座,我收獲很多,極具現實指導意義。兩個講座,一個主要關于“教學寫作”,一個主要關于“教研開展”,表面看來不相關,實質上相輔相成,無論是“好課寫成好作品”,還是“有效開展教研活動”,都需要我們思考、創新、總結,更促使我反思:自己怎么做才能更好,團隊如何帶真正成長,印跡怎樣留才能看見。
一、自己怎么做才能更好
馮教授的報告,我最大的想法就是“該寫了,該動筆了”,我們每節課上課之前都有很多精心準備的思路;上課之后,也會有新的發現;上課中的靈感閃現,我們會覺得真好;教學的時間長了,我們每個人肯定有自己的一些經驗,或者想給年輕老師的一些指導的想法;但是你要讓我們說出個123來,好像不是那么容易,因為我們沒有精心的去整理過我們的思路,沒有歸納過我們的經驗,沒有隨手把它記下來,也沒有把他歸納梳理一下。近些天,我也正在給我的主持的小課題結題整理所有的資料,課題研究的事我們都做了,資料也都有,但是要把結題總報告寫流暢,還是覺得不知道怎么下筆,好像有一大堆的東西,要按照一個非常清晰的思路寫明白,讓別人也能看明白,好不容易啊!反思原因就是在行動中沒有隨手記下來把想法寫清楚。
原來為什么沒寫啊?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自己的懶,“不動筆”的懶,更是“思想上”的懶。那些專家教授,也是從我們的普通教師中走來,為什么他們會成為我們的榜樣?關鍵是因為他們有思想,在每一次行動當中去思考,去總結,聽了馮教授的講課,我突然信心倍增,如果我能夠寫,堅持寫,把我平時的教學偶爾閃現的思想火花總結歸納,說不定也會成為專家呢!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教研能力,深入思考,每節課后都要分析自己得意和不足的地方,想辦法提高,不能故步自封,不能原地不動。
每次參加局里的教研會,郭局長多次提到教師要有寫作的能力,現在看來,這是逼著我們不能不寫了。我們看作家的文章,很多細節感覺好像都在我們身上發生過,他們就是寫出了我們想說,而沒能說出來的話,那么,這些教育專家就是寫出了我們的行動,并在行動的基礎上深挖了一點,這些深挖,就是他們的思想總結,是他們在需要寫出來的時候,進一步的思想創造。希望我們都不要停留在原地,講座讓我發現,現在有一個很好的成就我們爬的'更高的梯子,那就是“寫作”,把“好課”寫成好“文章”。
二、團隊如何帶真正成長
反思:作為學校的教研組長和學科中心的帶頭人,我如何帶好我的團隊?兩年的學科中心團隊教研能力開發了多少?有沒有實質性的提高?怎樣才能真正成長。
兩年多來,學科中心執行主任的重擔倒逼著我成長了很多。比如,我們成員都是優秀教師,在每次活動中,尤其是在聽課后的評課過程中,很多老師都發表了自己的意見,最后需要我來總結,那我總結什么呢?“我重復老師們的話?我推倒老師們的理論?我一句話總結很好很好?”都不行,所以在每次活動之前,我都要在心里多次的想,我把話怎么說大家更明白,把這個事怎么讓大家更清晰的了解。評課老師們研討的時候,我思想飛轉,我有什么更深的理解能讓大家眼前一亮,讓大家能夠深入領會每次聽課評課的深度。所以我覺得成長是逼出來的。
怎樣帶動團隊教研能力的提升?張志偉老師的講座真是“及時雨”。聽了張教授的教研活動開展過程的案例,我收獲了一些直接可用的方法,比如教研先從“分享自己的教學故事”開始,既能讓大家有話可說,又能發現問題,展開對問題解決的思考,總結經驗規律,這個方法我會馬上運用在下次的教研活動中。
教研活動的開展,還需要我們根據實際情況做創新的研究,用心思考活動如何開展才能有效。不做流于表面形式的教研,只為所有教師通過教研有收獲有提高。
三、印跡怎樣留才能看見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我覺得我們教書也要留印跡,在講臺上留下了幾十年的足跡的同時,還能留下點什么呢?希望留下幾篇好作品,留下一點教研成果,當我們離開講臺的時候,能看到自己的回憶,為自己而驕傲。但是不容易啊,任重道遠!
趁我們現在還站在講臺上,努力思考和總結,留下我們教學路上成長的印跡,這樣也能“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了。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6
我很榮幸加入中小學教研員培訓班學習,傾心聆聽了各位專家生動精彩的報告,使我的理論水平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同時也深深地感到自身存在許多不足,當我剛加入教研員培訓班學習行列時,一切對我來說都是新的,尤其在教育科研這一塊我感到十分的茫然,不知如何去組織教師開展這方面的活動。但聆聽了幾位專家的報告。給我奠定了理論基礎,指點了迷津,明確了作為一名教研員今后的工作方向。下面談談我這次學習培訓的體會:
一、提高認識,努力提升自身業務水平和文化修養
“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河水。”這是現在常說的一句話,要求我們教師要不斷給自己充電,豐富自己的知識。是的,學習是現代社會永恒的,作為一名教研員,學習尤為重要,教研員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水平,才能更好的服務于教學。真正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以己服人,使自己真正成為老師們值得信賴的參謀長。所以平時要多讀書、尤其要研讀新課程教育教學理論,還要多看報、聽廣播、看新聞,汲取政治營養,了解國家的政策方針。在業務方面,要虛心向老教研員學習,經常翻閱教育教學雜志,上網查閱資料,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學信息,觀看教學光盤,并隨時做好學習筆記,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和科研能力。
二、做一名甘于奉獻的教研員
奉獻是一種責任,是一種主動的、自覺的、真誠的、發自內心的無怨無悔的積極行為。奉獻應當是默默的,不是為了做一件好事、有一點付出,唯恐天下不知,大肆宣揚、到處吹噓。無私奉獻是不求回報的才是幸福。作為一名教研工作者,我一定要敢于奉獻、勇于奉獻、甘于奉獻、樂于奉獻。“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我愿把自己的一生無怨無悔地奉獻給我所摯愛的教育教研事業,在教研工作中尋找和品嘗快樂人生。
三、求真務實,深入一線解決問題
教育科研離不開老師,離不開學生,離不開課堂,因此,教研員要走進課堂,走近教師,走近學生。教研員只有深入教學一線,才能傾聽他們的困惑,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了解薄弱環節,汲取成功經驗。掌握了真實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后,評課指導才能一針見血,教學研究才能有的放矢。因此,教研員不能遠離一線,閉門造車,也不能應付差事,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式地進行聽課調研,而要面向基層,融入課堂,使自己的雙腳踏在實踐的土壤上。作為教研員,我們要走近一線教師,扎到學校課堂中去,以參與者、合作者的身份,通過聽課、評課、座談、問卷調查、查看教案作業、指導校本教研等形式,及時了解老師們教學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傾聽他們的困惑,并采取多元互動的方式,與教師平等交流,共同切磋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提出指導性的意見和建議,雪中送炭,切實提高視導的針對性、實效性。
四、聽課評課要心中有學生,眼中有老師
聽課評課是我作為教研員工作的`重點。但我在平時的聽課活動中,往往有許多欠缺,常常就坐在教室的后面去聽老師講課,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效果一無所知。通過學習培訓,我才懂得這樣做的不足,我真的應該坐到學生的中間,心中有學生。課前做到與身邊的學生有效的溝通,這樣才可能更有效地收集學生的信息。觀課時,我們是信息的收集者,學生學習活動和學習效果的理解者,同時也是執教教師的助教,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在和講課教師一起評課時,要做到“眼中有教師”,要相信教師,尊重教師,要和授課教師彼此之間平等的對話,不要只針對授課教師提問,要學會相互提問。授課老師也不要只是被動接受詢問,要學會主動出擊,向觀課教師提問。議課時,不是去建議別人怎么教,而是主動說“如果我來教……”因為你的建議對別人未必合適。不能把課堂上的現象看成授課老師的缺點和不足,而是當成參與者需要共同面對的困惑和問題。議課者不能置身事外,而是必須從操作角度思考問題:不僅要提出問題,而且要思考如何解決問題。讓授課老師感覺到你是在幫他,而不是在挑他的毛病。
通過培訓學習,時間雖然短暫,但我收獲頗多。同時也感到做一名新時期合格的教研員,壓力很大,但我不會退縮,在教研員的主陣地上,腳踏實地,開拓進取,與時俱進,竭盡全力彰顯自己的工作特色,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將我的這份工作做的更實、更好。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7
緊張充實的教研員培訓結束了,首先感謝縣研訓學校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交流的平臺,這次培訓就像一盞明燈給我指明了方向,特別是幾個專題講座,使我受益匪淺,感觸頗深。
教研員是學校教育教學教研工作的組織者、引導者,教研員的專業水平直接影響著學校的教學工作。因此教研員就是教師中的教師。這次培訓雖然時間短且較辛苦,但我感到值得,且收獲非常大,這是給自己的一次充電機會,使我對教研員的工作有了一個更新更全面的認識,同時也擴大了自己的知識面。“聽課評課是一門科學,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作為教研員我們應該怎樣聽課評課。通過本次的培訓,使我更進一步掌握了聽課評課的.模式,特別是陳夫義院長對教研員“兵法六”的強調,使我茅塞頓開,真不虛此行。
教研員培訓讓我重新感受了一次學習的幸福,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禮。但培訓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作為教研員,要想有所作為,有所發展,需要的是自己平時不斷學習、不斷研究、不斷進步,才能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教研員。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8
今年7月,在榆次教育局局領導的親自安排下,我們赴東北師大參加了教研員研修班培訓,培訓時間雖然短暫,但是獲益匪淺。
東北師大的培訓團隊陣容強大,鄧濤、王海英、鄔志輝、侯刷孔凡哲等教授、博士生導師和碩士生導師為我們做了關于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合作、中小學生學習和心理、教師的實踐品性、中學課堂教學方法等方面的講座。東北師大附小的王廷波、于曉琳兩位副校長做了關于校本課程開發、綜合實踐活動的講座。此外還聆聽了東北師大附中的孫立權老師的關于課改和教師素養的講座。
幾位專家教授的講座為我們開拓了視野,增長了見識,讓我們從新的角度來關注教師、關注教學、關注學生。尤其是鄧濤和王海英兩位教授的講座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鄧濤教授的講座非常嚴謹,他在《教師合作文化與專業共同體建設》講座中,就“教師合作文化、教師合作的必要性和價值、教師合作的影響因素及現實障礙、如何推進教師合作”等問題進行了詳細的闡述。通過鄧教授的講座,我們對教師合作的重要意義有了更深遠的認識。尤其鄧教授把教師合作文化形象比喻為雁行文化,使我們印象深刻,他介紹的“雁陣工程”為我們進行教師培養、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頭雁領路,雁陣齊飛;
強強聯合,雁陣高飛;
優勢互補,發揮雁陣團隊效應;
打造雁陣核心競爭力工程。
合作文化,是在教師之間開放、互信和支持的基礎上形成的合作。實際上,學校中每個教師的成長都需要專業支持與幫助,而且最有益的支持與幫助往往來自于同事。教師通過合作,交流信息,分享智慧,相互支持、鼓勵,能共同提高專業素養,實現自身價值,有效地完成共同目標,促進學生發展,從而真正實現合作、提升、共贏。作為一個教研員,我們正在通過自己的努力促進教師之間的合作,校際教研聯合體不正是教師合作的一種途徑嗎?
王海英教授的講座風趣幽默,案例詳實,深深吸引了我們。她做了關于中學生心理健康和學習策略方面的講座。
我們常聽到中學老師們抱怨中學生的管理是最難的,老師就像消防員,隨時準備處理學生們的突發事件。尤其是不懂中學生心理的老師,往往因為處理不當,給學生帶來一些傷害。王海英教授的《中小學生心理發展的反思和回應》,從中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方面進行了詳盡的講解,分析了中小學生的情緒體驗、人格發展的特點,列舉了中學生容易出現的問題及其心理活動,指導教師如何正確引導學生對待挫折和進行積極的自我評價。中學也是學生容易出現學習分化的階段,王海英老師詳細分析了中小學生常用的`注意、記憶、思維等的學習策略及運用學習策略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從而能讓教師對癥解決學生在學習方面出現的各類問題。王海英教授的講座對于教師的教學實踐有很強的指導作用。
對于課改,東北師大附中的孫立權老師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指出了課改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不允許批評學生、教師主體性的弱化、每節課只講十分鐘、泛濫的分組合作學習、信息技術的過度使用、輕視知識等。這給我們一個啟示:要不斷學習、還要不斷反思。
我非常珍惜這次培訓的機會,因為這次培訓和我以前參加的培訓有很大的區別。過去,我是作為一名教師參加各類培訓,培訓的目的是希望能提高個人的專業素養和業務水平,能給自己的學生和學校提供更好的教學服務。而這一次,我是作為一名教研員參加培訓,心里有了更多的想法,希望通過培訓不僅能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業務水平,而且能有機會把自己的所得讓全區所有的教師分享,使大家都能受益,都有提高,都能更好的服務于學生和學校。
培訓時間是短暫的,收獲卻是巨大的,帶給我們的影響是一生的,留給我們的思考也是長遠的。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9
非常有幸參加德州市教研員遠程培訓活動,進過聆聽各位專家的講座,讓我的教學思路逐漸明晰起來。
考試評價的改革意味著教學的變革,我們只有順應時代的發展,才能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上立足,才能讓我們的教育發揮最大的作用。作為教師的我們,需要認真學習考試評價改革的方向,及時糾正自己教學中的不足,把學生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讓學生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葉圣陶老先生說:“教無定法、教學有法、貴在得法”。教學就是一門藝術,需要老師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真正的實現教育的價值。學習中我知道了作為一名教師應具有三種魅力:人格魅力、教學魅力、知識魅力。在人格魅力中,教師必須做到尊重學生。時代不同,學生的思想意識也在變化,這屬于正常的過程,教師只有真正尊重學生,才能取得學生的信任和喜愛,才是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教學魅力體現在三個方面:教學設計、教學藝術和教學評價。做好教學設計是一位教師必備的素質,在教學過程中要講究教學藝術,注重教學評價的方式和方法,這樣才是真正的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
在信息技術背景下我們需要開展的'生物學科的有效教學,所謂有效教學最終落實在學生身上,核心是學生有沒有提高,如果學生有成長,這個教學就是有效的。作為教師始終應該把課程標準放在首位,教學過程的設計應該以課程標準為依據,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提升思維品質。信息技術在生物教學中的運用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用的恰到好處。重點是突出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的效率。多媒體課件的制作不能流于形式化和粗糙化,只有在教學活動中恰如其分地使用,才能真正發揮現代教學媒體的功效。
教學設計是每一位老師進行課堂教學工作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學設計是教育實踐工作者以各種學習和教學理論為基礎,依據教學對象的特點和自己的教學理念、風格,運用系統的觀點和方法,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對教學活動進行系統規劃、安排和決策。只要以生物學科核心思想為引導的教學設計,才是更有底蘊的教學設計。有效的生物教學設計,必須圍繞三個基本問題展開:
1、合理分析與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
2、組織教學要素,這是教與學的結合點。
3、教學效果的正確評價,這是教與學的成果所在。
命題是評價教學的一項重要手段,我們只有做好教學工作才能培養出現代需要的各種人才,才能體現出學生的個性發展。雙減政策的開展要求教育更應該面向全體學生,五育并舉,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讓我們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通過學習,我深深的體會到自身知識的缺乏,更加堅定了終身學習的信念。“人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不善于思考和學習的人,永遠跟在別人的后面,也就永遠落后于別人,成不了職場的成功者。就像托普勒說的:“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為我們提供了無限機會的時代。傳統作用對我們的影響越來越小,無論年齡大小,我們都面臨無數條新的路徑”人只有終身學習,才能適應這個社會,不被時代所淘汰。
我更加堅定信心,努力學習,不斷的充實自己。生命不息,學習不止!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10
“學習”一詞,在本次培訓學習中出現頻率比較多的一個詞。不管是從專家的講座中,小組討論中,還是研討交流中頻頻提到。給我的感觸很大。
常言道:“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因此學習對于教研員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陸云老師在“注重專業素養、文化底蘊”中要求教研員加強讀書、積極反思,“為了理念而讀書”。李家棟老師的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教研員,就要“加強修養,重視學習”。 鄧文珍老師也要求我們教研員“能吃苦耐勞,潛下心來看書、學習”。
邢益寶老師認為教研員不但要讀書,并且讀的書量要大,只有書讀多了量變了才能導致質變, 質不變,是因為因為量不夠大。
是啊,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我們所處的環境也發生著重大的改變。由原來的工業經濟社會發展到今天的知識經濟社會,知識在不斷的創新,老化加速。據調查顯示,一個人學習過的知識,如果每年不能更新7%的話,那么這個人便無法適應社會的變化了。而每個人都遭受著知識半衰期的困擾,據了解一個工程師知識的半衰期是5年,一般技術人員的知識半衰期也只有7年。也就是說,如果不繼續學習,那么5年后這個工程師將面臨被淘汰的危險。而一般技術人員7年后也將面臨這樣的命運。所以學習要實行社會化、終身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充實自己,讓自己與時代同步,才不至于被時代所淘汰,搞教研亦如此。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11
20xx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中提出:“要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外負擔,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嚴格按照課程標準開展教學,合理設計學生作業內容與時間,提高作業的有效性。”
而從20xx年1月開始,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教育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連續發文,提出嚴控書面作業總量,提高作業設計質量。
10月,全國人大表示:雙減擬明確入法,避免加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負擔。
因此,在雙減政策下,如何提質增效,變得尤其重要。
為此,20xx年11月18日和19日,德州市教科院組織了全市中小學教研員培訓。來自上海市的王月芬博士給我們作了報告《雙減背景下單元作業設計與實施》,王鼎博士作報告《大規模測評與命題策略應用》。
王月芬博士是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教育部第x屆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王鼎博士是上海教育考試院副研究員、命題專家,PISA測試項目負責人、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博士。
上海市作為展現中國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窗口,20xx年,上海市教委印發了《上海市中小學教師專業(專項)能力提升計劃》中,作業設計和命題能力作為教師的專業能力之一,被正式在教育行政部門的文件中得以確認。
王月芬博士和王鼎博士用了兩個下午的時間,給我們詳細解讀了單元作業設計和命題策略。王月芬博士的報告層次清楚,思路清晰,解釋透徹。王鼎博士的報告專業性特別強,理論研究水平非常高。
如果說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進行學習的過程,那么作業從本質上說是學生自主學習、內化的過程。長期以來,相對于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師的作業設計能力、命題能力是相對被忽視的。作業是老師們平時做得最多卻探討得最少的教學環節,也是未被重視的提高教學質量的途徑。教師作業設計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整體提升教師的命題能力。
作業設計和命題具有相似性,但也有一定差異。作業與命題在任務設計的目的、內容、方式和完成要求等方面不完全相同。比如,作業主要指向每天進行的課外學習,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可以查閱各種工具和書本;而命題主要指向具有診斷或選拔功能的考試評價,要求學生獨立完成,或許還具有一定的競爭性質。
這兩場報告,使我們進一步感受到作業設計和命題的重要性,對于我們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落實雙減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相信我們一定能站在一個更高的起點做好作業設計和命題工作。
那么你今天的心情指數如何呢?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12
本周的兩個講座,是馮衛東和張志偉兩位老師就教學論文寫作、教研活動組織兩個話題展開的。兩位老師既現身說法,又用大量的案例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所講授的路徑和方法實操性很強,均針對在一線教研活動的開展和教師論文的寫作中存在的最實際的問題,所以,讓人感覺有很強的啟發性和指導性。
聽取了報告,我想到的是:“教”和“研”如何相濟?教師的“學”和“思”如何同行?
反觀我們當前的教研活動,教師的參與熱情不高,活動實效性不強,為了完成“活動”而活動,何嘗不是張志偉老師所說的“叫”研組長叫人來,坐在一起東拉西扯,拍個照片,填個記錄,萬事大吉。教師無功而返,怨聲載道;教研組長無計可施,滿腹牢騷。我們都看到了這個問題的存在,也就是停留在說說現象,擺擺問題,至于該怎樣去解決這個問題,張志偉老師給我們列舉了具體的案例,傳授了解決方法。
我認為最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引領參與者的思考?
首先,要不要思考?法國著名思想家帕斯卡爾說:“一個人不過是自然界一只最脆弱的蘆葦,但這是一只會思考的蘆葦,人因思想而偉大。”一個人是高貴還是平庸,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其思想的高度決定的。在今天,我們已經處在“信息時代”,處在“知識爆炸”時代,客觀上對每個人的思考能力提出了挑戰。
作為教師,面對著世界上最為復雜的對象,我們應該讓自己成為一個熱愛思考、善于思考的人。這樣,才能培養會思考的學生,凡是愈有思考能力的孩子,求知欲望就愈強,終身學習的能力就愈強,創造力就愈強。這種能力,使他能夠與時俱進,備受社會的歡迎。
其次,組織實效的活動,引領參與者的思考。活動主持人是培訓活動的設計者、促進者、引領者。組織者做好三項重要工作:活動前的過程規劃,活動中的點評推動,活動后的反饋跟進。以比賽來促進教師水平的提高,以賽代訓,把折疊的'過程展開。
最后,學會寫作。馮衛東老師稱之為讓“好課”成為好“作品”。為我們講述了三條路徑:路徑一,創新“做課”精彩寫(創意地做),既做行者,也做作者;路徑二,推開“微窗”有景深(敏銳地看)。關注課堂中稍縱即逝的細節,讓線性時間空間化,著眼于課堂,緊抓細節,生成方法,有一點引發深度的思考;路徑三,主張催放花滿樹(聚焦地演)。教師要有自己的“教學主張”,歸納規律,由課例—課理—課例,寫改課的具體內容,修改背后的滲透的思想,基于敘而反表議,達到理性提升。
張志偉老師也提到,課堂里有許多故事,故事里有深刻道理,把道理想通,想通了道理就是進步,寫出來就是論文。同樣的,每次教研活動也是有許多東西可以總結提升的,從點上進行突破。
綜上所述,教師不僅成為一個善于思考的教師,還應成為一個善于書寫的教師,這應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發自內心的自覺追尋。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13
6月16—17日,我參加了縣教研室組織的樂都縣中小學、幼兒園教研員培訓學習,在培訓過程中,我有幸聆聽教育局領導、縣教研室蔡主任、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王斌、陳澤良兩位老師及海南省教培院兩位院長的精彩報告。通過本次培訓,讓我增長見識,開闊了視野,使我對教研員的角色定位有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為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本人將這次學習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一、愛崗敬業,甘為人梯,是做好教研員的基本前提。
"干一行,愛一行",才能干好本職工作。作為教研員,必須熱愛教研工作。教研員的工作是很艱辛的,工作中加班加點是常有的事,為老師提供周到的服務是教研員工作的需要。面對工作中這樣的不“公平”,如果不情愿的話,那么教研工作干得怎樣就可想而知了。因此,作為教研員必須端正工作態度,對教研工作始終保持積極的心態,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把工作中的忙碌看作是一種樂趣,使自己覺得工作因忙碌變得更加充實。
二、加強學習,鉆研業務,是做好教研員的必備條件。
教研員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引領者,是教師課堂教學的指導者、服務者,因此,教研員加強自身的充電式學習是十分必要的。培訓過程中蔡主任、王老師和陳老師多次要求教研員要加強學習,可見,教研員只有加強學習,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研員。教研員要學習教育政策法規、教育教學理論、課標、教學策略、教材等必備的知識,同時,還要加強研究的性的學習,如:研究高效課堂的構建,研究有效的作業教學等,爭取通過學習逐步逐層提高自己,確實成為學科教師專業成長的引路人。
三、提高學科教育教學質量,是教研員的本職所在。
學校的辦法宗旨就時想方設法地提高教育教育質量,這樣一來,學校學科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任務就在學科教研員身上。教研員應如何幫助學科教師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呢?我覺著從以下三個方面做起:首先,要樹立好服務意識,讓教師樂于接近你。作為教研員,要正確的審視自己的工作崗位,不要把自己當作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把自己當作教師教學的服務者。在工作中,要主動去接近教師,加強與教師的溝通,讓教師切實感受到教研員的工作確實幫助了他們的教學,從而使教師主動走進教研員,使教研員的工作能得到順利開展。其次,要規范學科教師的教學常規管理。教師的備課、作業設計批改及學生的教學質量監測等教學業務要加強管理,作為教研員,要根據上級部門的要求,結合學校的實際,制定出科學的評價體系,以此來督促規范學科教師的教學工作,從而夯實學科教學質量基礎。最后,以教研活動為載體,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研活動開展應注重實效性。這就要求教研員根據自己平時的教研,及時發現學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爭取通過教研活動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例如:集體備課、聽評課、課題研究、學生綜合質測試、教師業考試等活動都能從一定程度促進學科教師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四、促進校本研訓的開展,是教研員工作的重中之重。
校本研訓是教研活動的主要方式。在如何開展校本研訓,校本研訓走向規范化。在聆聽省教培院兩位院長的報告中給了我們許多的參考答案。如校本教研的三大思考:一是中小學生為什么要開展校本教研活動。二是校本教研的方法、方式和途徑。三是教研員在校本教研中如何作為。為今后的校本研訓的開展提供了理論依據。
總之,這次參加縣中小學教研員的培訓學習,使我受益匪淺、收獲頗豐。不僅提升了教育理念,也拓寬了視野,使我認識到教研員的重要性。教研員個人素質會直接關系到學校教研活動的開展。只有把本研訓搞好了,教學質量才有保障,教學研究才能深入,教學成果才能豐富。
3月16日至3月22日,龍巖市教育局組織了全市各縣(市、區)80多位領導、老師赴華中師范大學參加龍巖市教研員高級研修學習,我有幸成為一名學員,非常感謝各級領導為我搭建了這樣一個平臺,使我有如此珍貴的機會從各方面提升自己。在培訓期間我聆聽了八位專家、教授的精彩講座,考察了湖北洪山區實驗外國語學校和武昌教研培訓中心。專家教授以豐富的知識、鮮活的實例、幽默的語言、精湛的理論闡述,深深吸引我們,感化我們,考察的洪山外國語學校全方位為我們展示了學校的'辦學特色,武昌區教育局教研培訓中心促進研訓一體,為基礎教育服務的做法深深讓我們贊嘆,讓我看到了“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漢人精神。培訓內容充實、形式多樣,非常接地氣,讓我感觸頗深,收獲頗豐,思考頗深。
【主要收獲】
一、更新觀念,增強了對“教育”的理解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的社會屬性,教育的價值在于促進人的發展和社會統一,這就是新的教育觀。本次培訓中,田文江博士作的《中國教育面臨的困境和挑戰》講座中指出國家與國家的競爭是綜合實力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21世紀的中國需要教育現代化,他從歷史的角度、中美教育的比較的案例,從現實的角度等多方面進行剖析,指出現代化國家需要教育現代化,需要加強創新型國家建設。因此,創新教師教育觀要求轉變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的的傳統教育觀,形成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主要教學目標的新教育觀;改變嚴守紀律死氣沉沉的課堂氛圍,營造主動探索、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鼓勵創新性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要敢于打破常規,激發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欲望;尊重學生個性,善于發現和保護學生的創新意識,使每個學生都能發揮自身潛能;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尊重學生人格,以寬容、保護、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生;注重實踐,打破封閉式教學。除了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之外,我們還需要結合個人情況及教學環境和特色來很好的貫徹和應用它們。這個過程也是一個自我發現和自我完善的過程。我們還更需要一份持久的熱情,一份對教育、對學生、對社會的神圣信仰與追求。
二、學習實踐,促進教研員專業發展
教師專業化發展體現終身教育的要求。教育應當是個人一生中連續不斷的學習過程,終身學習將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而作為為社會、為國家培養合格人才的教師,更應要求以終身教育為目標,將終身學習貫穿于自己的一生,不斷完善自己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不斷汲取本領域和相關領域的知識、研究最新的科研成果,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使自己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并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學會認知。
姜英俐專家所作的《教育敘事研究與教師專業化發展》指出教師要改變研究形式,注重教育敘事的研究,充分發揮教育工作的價值,重建教育生活,讓每位教師成為主動研究者和探究者,從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湖北大學教育學院葉顯發教授所作的《基于教學實踐的課堂教學變革》中指出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注重引導語和評價語的研究,要修煉好教師的評價語言,從而調動點燃激勵學生的學習,要研究深度教學,講好教學故事。武漢市教科院朱長華所作的《教師行為問題的研究》從影響教師行為的因素分析,教師行為存在的問題研究等方面加強教師的行為研究,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武昌區教研培訓中心沈旎教授所作的《教研員的三項修煉》中指出教研員要加強課例研修,加強課程整合,以及自我學習的能力等方面轉換教研員的角色定位:專業課程的領導者,專業服務能力,課程發展能力,自我發展能力、武昌區教研培訓中心肖作鈞所作的《怎樣提高評課的有效性》中從怎樣聽課,怎樣評課兩個方面進行有效性的實踐研究,要求聽課要明目的,摸要素,和關系,認真聽,仔細看,勤記錄,多思考,多謀略,精反饋,誠評價。以及評課要“四防八戒”等方面要求教研員切實要指導轉型。在考察洪山外國語學校以及武昌區教育局教研培訓中心中讓我切身感受到學校“互聯網+”的課程特色,以及三級教研網絡格局,多層次集體備課模式,教學主題年活動形成了序列,211培訓,案例培訓等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切身感受到他們研訓一體的累累碩果、敢于擔當,敢于作為的同時,也讓給我們教研員增進了膽識,體會到教研員專業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加強修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課堂教學新跨越
進入信息化時代,互聯網+技術、廣播、電視、衛星通訊越來越影響到人們政治、生活、學習,人們的生活、學習越來越離不開數字化、信息化,信息決定人們的生存。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運用引起教育領域里的一系列變革,引起教學內容、手段、方法、模式、教學思想、觀念、理論和教育體制等一系列變化。課堂不再是惟一傳授知識的場所,學生利用網絡去搜索學習資源,相互解決學習難點,交流心得體會,去獲得心理的滿足與榮譽的獲得,突破了時間與空間上的約束。在本次培訓中,湖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王志兵教授所做的《信息化教學評價》指出”從教“的評價”和學”的評價兩個方面闡述了教研員的工具之一——利用信息技術支持課堂觀察和教學評價。沈旎教授所作的《教研員的三項修煉》中提出了教研員要有自我學習的能力,利用在線學習經歷、翻轉課堂、微課等的學習修煉,指導教師用信息技術打造高效課堂,湖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傅華強院副長所作的《指尖上的教學研究》講座從大數據時代的課程及教學變化,現代教學理念與教研轉型等方面要求教學教研要明晰發展邏輯,轉型要有信息化,從而利用“高科技”服務我們的課堂教學,實現課堂教學新跨越。
【思考與反思】
課堂是教研員的根,研究是教研員的魂,課程是教研員的力量之源,作為直面一線的教研員,要將先進的教育理念轉化為教師普遍的教學實踐,教研員要以前瞻的視野、專業的判斷、開放的心態學習借鑒,將有價值的研究成果轉化為促進區域性、學科化的、融入常態研修的教育內涵發展的實踐智慧。因此教研員應深入課堂、走進課程、參與課題、引領教學,成為一線教師的引路人。
1、教研員要有思想,去學習
教研員只有過硬的業務知識與理論水平,才能解決教學、教研中的新問題。所以要通過不斷的學習提升自我。要向武昌區教育局教研培訓中心的老師那樣,通過閱讀專業書籍、報刊,關注網絡等媒體中教育方面的話題等手段,把握教研最新動態。
2、教研員要放下身段,去一線
教研員是一支特殊的教育群體,只有認識到自身崗位的特殊性,只有明確了當前所承擔職責的重要作用,才能有針對性地提高自身素質。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教研員的角色和職責也發生了變化。只有深入一線,才能真正了解教師的需求,才能認識到教師所面臨困難的癥結,才更有發言權。教研員的生命在基層,活力在教育教學的第一線。我們利用自身的科研優勢,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去指導教學,敢做示范,敢亮絕活,與一線教師共同磋商,共同進步。
3、教研員要自我反思,促成長
教研員要成為反思型教師。除了具備專門科學的知識和技能以及能力等外,還應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論修養,廣闊的教育前沿視野,敏感的教育問題意識,過硬的教學研究能力。我們要在在長期的教研實踐中,借助反思不斷探究和解決教學問題,掌握科學研究的本領。指導課堂教學,深化課程改革,加強課堂教學研究,及時為課堂教學把脈問診。在教研中如何創造性的開展教研工作,教研員不僅要有豐富的理論儲備,深厚的實踐積淀,更要具備超前的創新意識。正如此次培訓中沈旎教授所作的《教研員的三項修煉》中說的教研員要“經驗+反思=專業化成長”,只有不斷地反思,不斷提高工作創新能力,著力提高教研活動的創新度,在教研中反思,在反思中創新,才能順應課程改革的形勢,才能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成為一名專業的課程研究者和引領者,成為與時俱進,更好服務于基礎課程改革的新時代教研員。
總之,此次培訓是一次對教研員專業修煉的提升培訓,使我有了“開眼界、長見識、增膽識、出思路”的深刻體會,激發了熱情。我將在工作崗位上勇于創新、敢于擔當,追求卓越,為深入開展教育教學研究,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引領基層教師專業發展,促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貢獻。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14
今年11月12日,市小學語文教研員培訓會如期而至。我有幸參加了這次盛會,大家相聚一堂,研討交流,倍感收獲頗豐。雖然時間只有短短的兩天,但學習的內容與形式都很豐富。
首先,聽取了丈八丘小學董春玲校長的報告,大家都深深為董校長勤奮敬業的精神所折服。她獨特的辦學特色,于細微處見真諦,于平凡中見偉大,思路超前,理念先進,精神不倒,永不言敗。由此我深感到:
一是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丈八丘的成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因此,我們一定要更新觀念,加快發展,自主發展,有思路,有想法,有目標,有夢想。
二是扎實推進教科研團隊建設,培養優秀教師團隊,以教科研促發展。應該說我們的起點要比他們高,我們的條件要比他們好,我們可以跨越式發展。因此要著力建好四級教科研網絡,真正做到校校有課題,人人有課題,打造高效課堂,提高學生素質,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再有,敬愛的市小學語文專家陳中杰、李玉華老師的講話,是我今后工作前瞻性的指導。從他們的'講話中使我更清楚的明白了教研員的角色,教研員是新課程理念的傳遞者,承擔著對一線教師的培訓任務。雖然面對嶄新的課改理念,使我們和一線教師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但是教研員對于新課程理念的態度、理解程度,卻將直接影響著一線教師對新課程的執行力度。
總之,此次學習讓我更深刻的去思考作為教研員的角色定位。作為教研員要在不斷學習中更新觀念,創新學科教研工作思路,以敏銳的觀察力和超前的意識,發現、研究和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要在教育教學指導工作中,營造民主的氛圍,充分發揮廣大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探索教育教學規律,堅持以師生的發展為本,為實施素質教育盡職盡責。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15
感動
“春天的小雨淅淅瀝瀝地下……”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這句歌詞,雖然已是陽春四月,伴隨著天空中飄落的小雨,空氣中還是彌漫著冷的氣息,可是我們鄉鎮教研員的心卻是滾熱的,溫暖的,因為全市的教研員有幸坐在一起,共同聆聽陳大偉教授《有效觀課議課》的講座,共同聆聽六節精彩的原生態的課例,共同研究探討這六節課例,共同聆聽市教研室徐老師《讀書·寫作》的報告,我們的思維在碰撞,我們的水平在提高。會議雖然短短兩天,卻留給我們太多的“痕跡”。
成長
“教研員的高度決定了一個區域的高度,教研員的思想決定了一個區域的思想。”我深深地記住了市教研室徐老師的這句話。本學期,我剛剛加入教研員的隊伍,對我來說,一切都是新的,而市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鄉鎮教研員培訓的活動,真的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我干渴的心田。兩天的培訓,帶給我的“痕跡”有:
觀課議課要心中有學生,眼中有老師
就像陳教授所講的那樣,我們在平時的聽課活動中,往往小板凳一放,就坐在教室的后面去聽老師講課,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效果一無所知。聽了陳教授的`講座,我才懂得這樣做的壞處,我們真的應該做到學生的中間,心中有學生。課前做到與身邊的學生有效的溝通,這樣才可能更有效地收集感受學生的學習信息。觀課時,我們是信息的收集者,學生學習活動和學習效果的理解者,同時也是執教教師的助教,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在和講課教師一起議課時,要“眼中有教師”,要相信教師,尊重教師,要和授課教師彼此之間平等的對話,不要只針對授課教師提問,要學會相互提問。授課老師也不要只是被動接受詢問,要學會主動出擊,向觀課教師提問。議課時,不是去建議別人怎么教,而是主動說“如果我來教……”因為你的建議對別人未必合適。不能把課堂上的現象看成授課老師的缺點和不足,而是當成參與者需要共同面對的困惑和問題。議課者不能置身事外,而是必須從操作角度思考問題:不僅要提出問題,而且要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上課評課異彩紛呈,演繹精彩
六位講課教師各顯神通,給我們上了六節異彩紛呈的課。重點說一說三節品德與社會課。三節課都抓住了品德與社會課的靈魂:生活性和活動性。
道德存在于兒童的生活中,講課教師都密切關注學生的真實生活。把真實的生活引入課堂,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發展。謝士芹老師教授的《隨時伸出我的手》,課前,老師布置學生進行社會調查,讓學生走向生活。課中,學生“尋找身邊愛的故事”。 課后,老師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堅持做好事,并且每做一件好事就存入儲蓄罐,進行愛心儲蓄。李利老師教授的《圓明園的訴說》,課前,老師也布置學生搜集了有關圓明園的資料。老師也充分利用課本資源,讓學生了解圓明園的歷史,了解圓明園的興亡。
活動是品德課的靈魂,講課教師都充分挖掘活動資源,精心設計和組織學生活動。謝老師精心設計了四個活動:走近殘疾女孩古紅柳——尋找身邊愛的故事——傳遞愛心——制作愛心卡片。李德英老師教授的《不愿做奴隸的人們》中,以篇章的形式巧妙的設計活動,引領學生去體驗,去探究。學生充分地了解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
各位教研員的精彩評課更是讓我受益匪淺。他們的評課既有理論,又能結合講課教師的實際情況。“如果我來教……”這句話評課教師說得最多,他們真正做到了尊重講課教師,關注了學生的學習方式,關注了學生學習的效度。善于發現別人的長處,也勇于提出自己的見解。
讀書,寫作是教研員成長的階梯
市教研室的徐老師給我們教研員的成長指明了方向:讀書,寫作。“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個人的成長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 ……一句句話告訴我們讀書的重要性,徐老師同時告訴我們所讀書籍的種類和閱讀時的方法,諄諄教導我們用心讀書。寫作更是提升自己好的方法。工作中的困惑和難處,工作中的點滴收獲和真實體會,教育現象等等都可以寫下來,用我們的筆記錄著教育中的真實生活。閱讀與寫作就如同蜜蜂采百花而后釀蜜一樣。沒有見多識廣、博采眾長的“厚積”,就不可能有教研員的“薄發”或“多發”。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09-02
小學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12-16
語文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11-16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精選6篇)08-27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15篇12-19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 15篇11-15
小學數學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11-24
教研員培訓學習心得體會11-09
教研員培訓個人總結01-07
小學教研員培訓總結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