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標解讀培訓的心得體會范文(精選6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你想好怎么寫心得體會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課標解讀培訓的心得體會范文(精選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課標解讀培訓的心得體會1
今年有幸參加了由天水師范學院承辦的國培計劃初中語文的培訓,本次培訓周期長,資源豐富,教授專家眾多,內容切合實際,示范性強,簡直是雪中送炭,促進了語文教學的新課程改革的步伐,讓我深受感動,啟發頗多,下面就我最近十幾天的培訓心得加以總結。
一、領導高度重視本次國培計劃
本次國培計劃中小學語文期間,牛振乾碩士給我們講解了《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與方法》,讓我們明白了教師這個職業的產生、發展歷程,教師職業的社會地位,教師專業的發展問題和過程,教師職業的角色和形象等一系列長期困惑不得其解的難題,讓我們擺正了教師的'心態,改變了傳統教法的老觀念,為以后的培訓和語文新課改打開了方便之門;天水師院教育學院院長李艷紅教授帶著病體給我們講授了《教育公平與西部農村教育發展》,在課堂上,李教授給我們分析了農村教育現狀,突現了農村教育的不公平,農村教師隊伍現狀,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列舉了學生眼中的好老師的幾條標準,讓我們感到自我實現是教師的最高境界,只有不斷實現理想,老師的地位才會不斷升值、提高。
當然還有吳彥文博士的熱情洋溢的講述,課堂上的師生互動。更為有幸的是杭州師大教授語文大師江平教授給我們講述了《義務教育語文教學規律探索》,他給我們講述了“規律”的概念,參與式培訓采用了“頭腦風暴”式的互動探索,讓我們受益匪淺,還作了“語文”的功能,與文化的關系,與思維訓練的關系,語文中的語感,這些都是我們所見未聞的,見所未見的鮮為人知的常識;還有謝文武教授、郭昭弟教授、王德軍艦手偶、李聰亮教授、西北師大的靳健大師的講解等,他們的講解各具形態,令我目不暇接,心中為之大受感動,對我啟發很大。
二、學員積極參與國培計劃初中語文培訓
在本次培訓中,我們初中語文班共四十個學員,來自定西市隴西縣和臨洮縣的四十個學員都積極參與了每一堂培訓課的互動探索活動,在課堂上,大家分成六個小組,分組討論,各抒己見,表現出熱烈而活躍的熱鬧場面,令授課的老師專家感動不已,把我們這次的語文培訓搞的扎實有力,嚴肅而不乏活潑;學員們互相認識,互相學習,熱情洋溢,充滿了美好的設想,深刻地表達了這次培訓的重要意義,因此,在課堂上大家積極記錄筆記,認真聽取專家們的講解重點,并利用課余休息時與專家討論不懂的問題,下載專家們的講義,課后及時地寫下當天的學習筆記。
總而言之,本次培訓雖然剛開始不久,但讓我們不收獲甚豐,感受頗多,啟發很大。我相信,在以后的培訓學習中,我們會更加有力、準確、全面地投入到培訓研修中去的。
語文課標解讀培訓的心得體會2
“雙減”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新課改”接踵而至。4月21日新課標正式出臺,她如一縷春風撲面而至,給疫情下的我們帶來了新鮮的空氣。我們如獲至寶似的積極參加學校線上組織的學習新課標活動。
20xx年版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新增了核心素養內涵,并給出了詳細的解讀。下面我簡單從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談一談我的看法。
一、文化自信
2011版的課標中,提出來“激發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我們知道中華上下五千年,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不少經典之作。所以老版課標把傳統文化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而新版課標提出“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關注和參與當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鑒人類文明優秀成果……”
可見新課標從古代的優秀傳統文化,到近代的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讓孩子們越來越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的堅定信心。
所以,我們在教學時就要注重成語、名言警句和古詩的積累等。在教學時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學習方式和活動,把這些文化融入其中。
比如:成語接龍、詩歌朗誦會、故事會、傳統節日手抄報比賽等,也可以模仿優秀的電視欄目,比如:“朗讀者”“經典詠流傳”“詩詞大會”“聲臨其境”“紅色記憶”等等,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受到文化的熏陶。
我們做孩子們的引路人,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們對自己的文化濃厚的興趣,發現中華文化之美,培養文化自信。
二、語言運用
雖然在老課標中也有“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但是,在新課標中,把這一點也單獨列出來,并加以強調。尤其是“了解祖國通用文字的`特點和規律,形成個體語言經驗。”
針對這一點,我想說的是,在第一學段中,新增的關于整本書閱讀的建議,不僅看讓孩子們嘗試閱讀整本書,還鼓勵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向別人介紹整本書。
看似簡單的“輸入”和“輸出”的關系,在很大程度上也考驗著孩子們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正確運用,因為我們要給別人介紹最基本的要求應該是“說清楚”。
所以,這就關系到“怎么說才能說清楚”的問題。也就是在正確運用中形成自己的個體經驗。
比如在教學《水滸傳》名著閱讀時,要讓孩子們有計劃地讀整本書,在此基礎上,我讓孩子們互相講故事,復述自己所看的內容,這個過程既考驗了孩子們對語言的靈活運用,又增強了孩子們對名著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獨特體驗。
反之,那些對祖國語言的隨意使用,難免會對我們的中華文化的傳承有一定的影響。像大街上的某些廣告,網絡用語等。最常見的比如“尋物啟示”。可見,正確運用語言文字的重要性。
三、思維能力
這一點在2011版課標中有這樣一個詞語“發展思維”,但是發展到哪種程度?如何發展?都沒有給予十分明確的建議。而新版課標中,就有了更加詳細的內容。
比如“聯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以及思維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敏捷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同時鼓勵創新,積極思考。
語文學科的學習能有什么創新?新課標提出了學習任務群(只有語文課標中有),還有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跨學科學習等。
比如教學七年級第一單元,可以設計“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單元學情分析”“單元教學提問”“單元作業”等。
比如給孩子們布置作業時就以整個單元為整體,各科老師可以集體設計作業,語文老師讓孩子們寫觀察日記,美文朗誦比賽等,美術老師讓孩子們畫畫……從觀察日記到圖畫的制作,再到學生的分享以及提出自己的疑問等,融合了語文、科學、美術、數學等多個學科知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也十分濃厚。
這樣的教學方式是不是培養了孩子們的好奇心、求知欲呢?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是不是要去聯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呢?是不是要去創新、積極思考呢?
四、審美創造
在2011版的課標中,提出來“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但是新版課標中,不僅要讓學生感受美、發現美、還要有運用語言文字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同時涵養高雅情趣具備健康的審美意識和正確的審美觀念。
這些內容的提出其實是對學生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因為我們要培養出更高素質的人才。與以往相比僅僅會欣賞已經遠遠不夠了,還要會創造,也就是運用多種形式把自己認為的語言文字之美表現出來。對于表現形式并沒有限制。
比如同樣一篇課文,很多年前我們可能只是讓孩子讀讀背背。現在呢,我們可以讓孩子們演課本劇、開辯論賽、小古文或者古詩之類的可以配上音樂,加上舞蹈也可以制作繪畫、動畫等,再加上現代信息技術2。0的加持,不僅讓更多的孩子參與進來,也讓孩子們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或者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現出自己的理解。
總之,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是一個整體。在語文課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創造、文化自信都以語言運用為基礎,并在學生個體語言經驗發展過程中得以實現。
最后,我用雅思貝爾斯的話與同行們共勉。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語文課標解讀培訓的心得體會3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選自儒家經典《禮記·大學》,這告訴我們,人不能一直在原地徘徊,不思進取,應該勤于自省,常常更新自己的知識庫。20xx年《語文課程標準》的頒布是課程教材不斷自我完善革新、與時俱進以及適應新時代教育要求的典范。
正如課標前言所說,當今時代,“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網絡媒體迅速普及”信息流動速度加快,人們的生活學習方式不斷改變,兒童青少年成長環境面臨新變化,人才培養面臨新挑戰,這些都對義務教育課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接下來,我將從“破舊”“立新”兩方面論證新課標對教師的要求與期待。
一、破除舊有語文教學模式的弊端
1、堅決反對“唯成績論”“以成績定終身”,堅持評價的全面性
語文課程評價包括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兩個方面,過程性評價貫徹語文學習的全過程。長期以來,老師和家長對學生的評價絕大多數是根據成績判定的。成績的好壞似乎是判定品格的唯一標準,時至今日,這種觀念仍然根深蒂固,我認為這與學業評價的片面性有極大關系。新課標提出的“倡導課程評價的過程性和整體性,重視評價導向作用”的理念有很大的進步意義。同時,“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以及多種評價方式的綜合運用”對于教師教學也有很大的啟發意義。學生的品行與智力發展不只是試卷反映的那么單一,它還受家庭環境、個人理想目標和學校環境等多方面的影響和熏陶。例如:哈佛在招生前都會對學生進行新生家訪,這不僅是對學生素質的考核還有對其成長環境的評估,對于那些不顧一切讓孩子遠離傷害與失敗的家庭,招生時有很大可能性是不會錄取這樣的學生。縱使學生有豐富的學識,但在此環境下沒有一顆獨立自主、頑強的心,對于社會未來的發展以及孩子自身的成長是毫無益處的。
2、反對題海戰術,過壓學習,貫徹雙減政策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信息化的到來,以及對知識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家長們幾乎瘋狂地為學生們報大量的課外輔導班,學校也增強了課程學習強度,教師們為讓學生成績優秀,大量地布置作業與考試,實行題海戰術,奉行壓力就是動力的宗旨。學生近視率猛增,小學為小升初而戰,中學為高中而戰。“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的毒雞湯時時刻刻圍繞在學生的耳邊。本是體會生活、探索未知的大好年華卻被如山的作業壓著佝僂前行。為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應嚴格貫徹落實“雙減”政策,減輕學生課業壓力,關注學生心智健康發展,合理安排學生課程。例如:小學一至二年級重活動化、游戲化、生活化的學習設計,而不是小學一二年級就會乘除、會平方根這種所謂“贏在起跑線”,實則是拔苗助長的不理智行為。教育更應重視學生思維力的培養,對于大水漫灌教學法要堅決反對與革除。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根據學段特征,突出不同學段核心素養的發展需求,精準教學,減少學生無意義的工作量,減負提質。
二、立足時代發展,創新教學模式
1、新時代的教育更加關注教學方法的合理性
各課標針對“內容要求”細化了評價與考試命題,傳統老師一味輸出的模式已漸被打破,更注重教學相長。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得到更加良好的發展。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家庭專制、學校專制嚴重,學生不懂事罰跪、侮辱,被家長看作是管教嚴厲的表現,更被冠之以“嚴師出高徒”的美名。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差會被說成“天姿愚鈍”,學好則是老師的教導有方。這套說法雖不能說全是錯的,但絕不是正言。好老師會善于引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個好的課堂氛圍、教學方法,對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勁頭是很重要的。
隨著信息化的發展以及多媒體的普及,電子產品進入課堂。老師可以運用精美的PPT和有趣的視頻吸引學生,還可以及時給學生播放實事來普及知識,讓學生感受到作為社會的一份子的參與感和社會責任感,而不是做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書呆子。避免和社會脫節,同時也可以積累素材。
2、教學內容更加豐富,綜合性更強
關于課程標準提出優化課程內容結構要求,設立跨學科的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相互關聯,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強化實踐性要求。例如:酈道元的《水經注》“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從中不僅可以感受到巫峽風光、四時之景,還能夠體現其作者對漁者悲慘命運的同情。其中還有些詩句涉及到了地理知識,例如:“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峰倒影,絕巘多生怪柏。”若將有關的地理視頻放映出來可以使學生感受得更加真切,在獲得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能加強理解。
3、教學內容在符合基本大綱的情況下,加強學生思維力及創造力的訓練
關于語文教學,內容上大致分為作者簡介、文章背景、分析文章語言:修辭手法、表達手法及對后世的意義,除了這些最基本的特征外還需什么?課外拓展是很有必要的。語文課標提出了創新導向,要增強課程適宜性,堅持與時俱進,反映經濟新變化、科學技術進步新成果、更新課程內容,體現課程時代性。例如《世說新語三則》除背景介紹外,還可以提出其“新”在何處?這同樣也是值得思考的,從中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力,還能夠讓學生獲得情感的啟迪。這不是讓學生不必拘泥于參考書、閱讀題中的問題,而是創新思考,出其不意。學生的自信心和應變能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鍛煉。
綜上所述,新時代教育發展不能一成不變。教學也要與時俱進、順勢而為、破舊立新,勇于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探索新的教育教學方式,培養時代新人。
語文課標解讀培訓的心得體會4
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增強情境性、實踐性是新課標對課程理念實施提出的主要內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版)(以下簡稱標準)頒布實施,相信初中語文教師的教學理念會發生改變,語文課堂對“教”與“學”雙方要求也會有所改變,而構建語文學習任務群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語文學習任務群是以任務為導向,以學習項目為載體,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新課程標準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學習評價,學習任務群由這些學習項目組成,結構呈現更為全面完整。
新課程標準強調核心素養,要求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立德樹人、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進一步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現以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在長江源頭各拉開冬》為例,談談如何在新課程背景下完成語文學習群的組建。
《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是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文章,在文學體裁上屬于游記散文,全文以有“西藏的歌者和行者”之稱的馬麗華跟隨攝制組在各拉丹冬游覽的經歷和感受,展現了雪域高原中冰塔林的神奇與壯美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美麗景色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從課程標準看,這一單元所選課文皆為游記,目的是讓學生明白旅游其實也是一種閱讀,是學生認識世界的另一種方式。《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是采用移步換景法的觀察角度,繼上一篇《壺口瀑布》定點觀察法之后的文章,它的意圖很明晰:學習兩種不同的寫景角度。我想了解這些之后,為建設學習任務群有更好的幫助。
一、注重主題,以文化人
新課程標準提出課程內容組織原則:在加強語文基礎的基本上,堅持文化人,構建學習任務群。“以文化人”之“文”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外國優秀文化、日常生活科技進步文化,而《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通過長江源頭雪域高原的各拉丹冬雪山的雪水向前流淌,從而締造了長江,而長江一路向東奔涌,養育了兩岸的萬千子民,孕育千年文化,它不僅是生命之源,開啟長江生命之旅,更是中華民族的生命之源,它所能表達的是對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贊美。教師可以設計一個關于作者情感感受體驗的任務,可以在導入環節設計關于長江的歌曲,或是播放關于介紹長江源頭各拉丹東的紀錄片,在音頻或視頻中首先得到情感體驗,從而引導學生說出對各拉丹東的初印象,感受長江源頭的壯美。
二、貼切文本,找準任務。
新課程標準建議在教學過程中立足學習任務群,追求少而精,實而活。根據這一要求,教師在課前不僅要熟讀每一個單元提示說明,同時還要認真揣摩每一篇文本前的課前預習,文本后的課后思考探究以及積累拓展,從中獨具慧眼去找準教學目標,整體規劃學習內容,從中建立不同的學習任務群。本單元為游記散文,可以根據游記散文的特點:所至、所見、所感,從方法,語言,情感三方面去構建學習任務。
教師可以設計一個關于游蹤的尋找任務,完成“所至”:提示地點詞語,讓學生掌握根據重點詞語,去了解作者行走痕跡,從而區別定點觀察法和移步換景法的不同之處。同時在對所見的景物中獨取冰塔林的描寫組建任務,完成“所見”:尋找文本中對冰塔林的描寫句子,判斷其觀察角度,以及不同觀察角度中呈現的不同特點,從而掌握景物描寫中不同的描寫角度,除俯視、仰視、平視之外,還有遠看、近看、細看,體會在不同角度中相同景物的不同點:高處俯視的晶瑩連綿,近處平視的壯美奇特,細致觀察的熠熠生輝。當然,在感受觀察角度的過程中組建對冰塔林描寫語句的賞析任務,感受本文語言看似隨意,實則精巧,用詞很“日常”,實際上不乏精心錘煉、準確傳神之處。
三、創設情境,感受情感
新課程標準建議在構建學習任務群中要注重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注重評價和資源。根據這一要求,創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凸顯語文學習的實踐性,變得尤為重要。在這一環節中可以利用互聯網+這一學習資源,同時還可以利用跨學科融合,把相關的地理知識進行聯系,去構建情感體驗學習任務。
如何體會作者在文本中想要表達的情感,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問題:文中多次寫到作者的身體狀況堪憂,她想要表達什么情感。在此環節中可以通過資料助讀的方式,或是學生自由討論的方式,展現各拉丹東雪山自然環境的艱險,人在原始惡劣的自然環境中應該存在的哪些心理狀況,將抽象的學習具體化,從而達到與作者同行,與作者同感的情境,感受作者在困境中的那份樂觀與堅強。
四、做好評價,提高能力
當下語文教學中,針對單篇學科知識逐“點”解析的方式依然存在,語文教學依然在“刷題”和“死記硬背”中掙扎,這樣的教學很難適應初中學業水平評價方式。而當前的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在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更注重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在作業設計中注意這方面的綜合性:利用周末的休息時間,游覽美麗的家鄉風光,利用觀察的不同角度,寫下觀后感,這樣的作業設計讓學生在游中玩,在文中游,很好的詮釋學生對文本知識點的掌握,同時貼近初中學業水平評價要求。
新課程標準注重學生作為一個人的個性發展,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致力于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強調學生能主動進行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那么,作為“教”一方的我們,認真領會課程內容的變化,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的突破,在學習任務群的驅動下,把靜態的課堂過程變為動態的課堂過程,從而實現學生的“學”的突破:自助、合作、探究學習,達到師生共學,成為一個真正優秀的“引路人”。
語文課標解讀培訓的心得體會5
遵循課標精神,守正創新前行
4月,義務教育階段新課標的新鮮出爐引發了全國教師的的關注。對于一線教師而言,新課標就如一面旗子,它是前行路上無可取代的強有力的指引。新時代背景下,每一位教師必然都要面對和學習新理念、新思維、新知識,打開新視野,提升自己的學習力。遵循課標精神,在思考中守正創新前行,是每一個語文老師的責任和使命。作為一名青年語文教師,尤為如此。最近一段時間,我一直在認真地反復研讀語文新課標的文件,學習語文教育領域的專家解讀語文新課標的文章和講座。我深知:意識和理念的改版,才有可能催發教育教學行動的改變。那么接下來,我便想抓住“變化”一詞,把20xx年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新課標放在和之前版本比較的維度上,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梳理我對20xx年語文新課標學習的思考。
第一,新課標把“價值引領、以文化人”放在了首位。翻開新課標的不同版塊,我們發現育人導向一直貫穿其中,并且進一步被強化。我想舉兩個例子。第一是關于語文課程的性質,2011版課標的表述是:“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而在20xx班新課標的表述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文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加上了“國家通用”4個字,看似微小的改變在我看來其實是在進一步強調語文課程對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特別是對于促進中華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及建立文化自信上不可取代的功能和價值。第二,在“課程理念”上,明確地提出了“立足學生核心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立德樹人是語文課程的根本任務,要充分發揮其獨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可見其育人功能是語文課程要放在首位的關鍵任務。語文課程擔負著文化積淀、文化傳承的育人任務,課程的站位高了,視野也便會更加開闊。這便讓我自然地聯想到自己平時的語文教學實踐,繼而產生了兩點思考。第一,語文教師的教學絕不能只能停留在“技”的層面。“用語文的方式教語文”,語文課堂上,我們常常會設計豐富的聽、說、讀、寫的活動,讓學生在充分的語文實踐中提升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如前段時間教授《大雁歸來》一課,課堂中最重要的一個教學環節是——引導學生賞析文章中靈動的擬人修辭以及層次豐富的對比手法。這一個版塊花費了不少時間,符合這篇文章最核心的語文教學價值,但如果僅僅只是停留在為賞擬人、對比而賞析,那么這堂語文課對于學生的影響又是極有限的。從“技”上升到“道”是新課標“立德樹人”背景下的必然要求。所以,在賞析擬人和對比的過程中,我不斷引導學生感悟寫作手法中蘊含的作者的情懷,即利奧波德對于大雁的喜愛、佩服和尊重,這是一種對自然的敬畏,是一種對“自然之子”身份的堅守。這促使著學生去思考在現實社會背景下人類和自然的關系。第二,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要以語文的方式實現。我們需要明白:語文課程的立德樹人的總目標不是以喊空號為途徑實現,絕不能架空語言文字而存在。也就是說,語文課首先要是語文課,要堅守語言文字運用的底線。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是在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活動中自然地實現的。同樣以《大雁歸來》的教授為例,為了讓學生感悟到作者利奧波德的赤子之心,繼而引發學生自己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我引導學生圈劃文章出多次出現的“我們”,聯系語境理解“我們”的內涵,進而又適時補充了利奧波德《沙鄉年鑒》的資料。這樣,學生抓住文章中的“我們”,通過深入的品讀與思考才得出:在利奧波德筆下,“我們”不僅是指自己和大雁,還指土地,指植物、動物、人構成的自然共同體。其實,這也就是我們平時常說的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兩者的關系,它們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文性不能脫離工具性而單獨存在。
第二,新課標優化了課程內容的設置。我們比較20xx年課標和以前版本的課標,會發現這是“課程內容”第一次以獨立的形式出現在課標中,并且,課程內容的組織和呈現方式是學習任務群。我想這個改變,是我們一線教師最需要關心的,也是最具有挑戰性的。特別是“學習任務群”這樣一個新概念,對于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師而言,是陌生的。這六個語文學習任務群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基礎型學習任務群——語文文字積累和梳理;第二層次是發展型學習任務群,主要是“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第三個層設為拓展型學習任務群,分別為“整本書閱讀”和“跨學科學習”。課程內容這樣的組織呈現形式讓我產生了兩點思考。第一,這是初高中進行銜接的一個重要標志。2017年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內容上設置了18個學習任務群,和初中課程的6個語文學習任務群放在一起,恰恰體現了語文課程學習的階段性和延續性,體現了新課標對于學段銜接的重視。同時兩個學段的學習任務群又是有區別的,初中學段的學習任務群更加寬泛和靈活,而高中學段的學習任務群更加專業而細致,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知識體系的建構。第二,學習任務群的出現,是一種對原有線性推進、單篇教學形式的改革,是對打破以往的碎片化教學的一種嘗試。在“課程內容”這一板塊有這樣一句話:“設計語文學習任務,要圍繞特定學習主題,確定有內在邏輯關聯的語文實踐活動”;在“課程實施”中也提到“要體現語文學習任務群的特點,整體規劃學習內容”。在我看來,這是要求教師從“一篇篇教”到“一組組教”教學方式發生轉變的重要提示。而其中,“整合”的理念是關鍵。具體是指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設計不同類型的學習任務,安排連貫的語文實踐活動,從而體現不同學習任務群的聯系,這確實是擺在所有一線教師面前的難題。
第三,新課標中學習情境的重要性愈加突出。相比于之前版本的課標,“學習情境”一詞出現的頻率明顯增加。如在“課程性質”中提到“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培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再如在“課程理念”中提到“要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促進學習方式的改革”;在“課程實施”中提到“創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凸顯語文學習的實踐性”。學習情境的設置和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特征密不可分,它的重要性顯而易見。但是創設情境有怎樣的要求呢?新課標中這樣一段話引發著我的深思:“語文學習情境源于生活中語言文字運用的真實需求,服務于解決現實生活的真實問題,應建立語文學習、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之間的關聯,要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同時應整合關鍵的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體現著運用語文解決典型問題的過程和方法。”學習情境的設置充分考驗著一個語文教師的智慧,也提醒著我們引導學生“用語文”的重要性以及語文和生活密不可分的關系。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在最近這一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常常有意識地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習情境成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提升的良田。比如在在教授《“飛天”凌空——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一課時,我從課堂一開始就設置了一個大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化身新聞編輯,從結構、內容、語言三個方面編寫一本“新聞特寫”寫作指南。而后通過小組討論、師生對話,共同創作了一套“新聞特寫”的.寫作指南,具體內容是:“單刀直入寫場景;緊扣特點顯價值;拆分動作慢鏡頭;調動感官多角度;生動刻畫寫法豐。”并且這堂課的語文作業布置依舊在學習情境內,讓學生觀看“全紅嬋10米跳水決賽”的視頻,寫作一篇新聞特寫,作為這本自編“寫作指南”加上一篇范文。整堂課是學習情境下推進,這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進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創設學習情境,教師不僅要把目光放到教材中,也要把目光放到廣闊的生活中。正如新課標中提到:“教師應利用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語文學習資源與時間機會,增加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的意識,建設開放的語文學習空間。”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學習情境可以開發,比如今年的2月4日,在北京的國家體育館鳥巢,舉辦了第24屆北京冬奧會的開幕式。我抓住了這樣一個社會熱點,提取了其中的語文學習資源,設計了《向北京冬奧會學習“中國式浪漫”》這樣一節和生活緊密相關的語文課,引導學生在學習情境內學習中國傳統意象的豐富內涵;就在前幾天,五四青年節前夕,我看到了網上眾人轉發的莫言在青年節前夕的《不被大風吹倒》的演講視頻,我提取了其中的語文學習資源,設計了《向莫言學語文》一課,帶領學生向文學大師莫言學寫作、學演講,學生活。通過這樣鮮活的、有意思的、有熱度的、根植于生活中的學習情境的設置,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語文學習的魅力,激發著他們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興趣和熱情。總而言之,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離不開學習情境的設置;打通語文和生活的壁障,也絕對離不開真實的學習情境的設置。
其實,語文新課標在學業質量標準的研制上、在課程的過程性評價上、在核心素養的提煉上、在教與學方式的改革上等諸多方面都有著或多或少的改變,而這樣一些改變都值得我們一線教師關注和思考。在寫作過程中,我再一次真切地感受著自己對語文新課標的學習和認識非常淺薄。我知道,這樣的學習僅僅是一個開始,我需要在反復閱讀中,在思考中,在實踐中,遵循課標精神,守正創新前行。
【語文課標解讀培訓的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語文課標解讀心得體會09-24
語文課標解讀培訓的心得體會(通用12篇)08-12
初中語文課標解讀培訓心得體會(精選9篇)09-02
小學語文課標解讀培訓心得范文(通用6篇)10-21
體育課標解讀培訓心得體會09-13
初中語文課標培訓的心得體會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