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活著》有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活著》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活著》有感1
這本書表面上叫《活著》,但實際上每個人最終都死了。當我和朋友《活著》時,我會說這句話。
《活著》這本書給我的閱讀體驗太諷刺,太戲劇,太沉默,夾雜著一些無法理解的痛苦,讓我久久放不下。我跟著福貴,看著他從一個愛賭博的公子哥變成了一個窮光蛋,覺得自己活該。但看到后面,看著他身邊的家珍,有慶,鳳霞……。一個接一個地死去,看著他一次又一次地被生活殘酷無情地打擊,我開始期待,期待它有一個轉折點,期待福貴最終有一個安慰的結局。但越看后面越沒希望,越看后面甚至想:接下來福貴也應該死吧。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福貴平靜地接受了一切,作為家里最后一個人默默地生活著。看到這個結局,我心中的郁結就像和他的歌聲一樣,在空曠的夜晚和風一樣飄揚,感覺也沒那么沉重。回過神來,是他的活著安慰了我。生活在我們的.中國語言中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大喊大叫或進攻,而是來自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現實給我們的幸福和痛苦、無聊和平庸。中國的思想一直是這樣的,沉默,溫柔,沉默。
我們討厭激進的爭論和暴力的沖突。我認為活著本身就是一件幸運的事情,其他的都不那么重要。活著本身就值得活著。
讀《活著》有感2
《活著》這部小說所講述的,是一個荒誕卻又真實的故事。這部小說的主題與內涵,一直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許多人都認為這部小說太過于消極,過于沉重,對讀者可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會有這樣的評論也是難免的,因為的確,這部小說從頭至尾都浸沒在一種悲劇的氣氛中,主人公富貴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慘的,他的親人一個個的離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難得的溫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讀者讀完整部小說,合上書本,看到封面上小說的題目——活著二字時,都會思索: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么?是否像主人富貴一樣,活著就是為了承受活著的痛苦?
另外,小說的結局——富貴和老牛一起生活,似乎也暗示著一種消極的觀點:人和動物的生命價值是一樣的,并沒有什么區別,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僅僅是一種活著的狀態而已。 然而我認為上述觀點并不完全準確,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慘,但他從未放棄,一直堅持活下去,無論或者是多么辛苦。因此我認為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這樣一個道理:活著雖然充滿了苦難,但路還得走下去。
余華在書中寫道:“活著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叫喊,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責任,是活著的意義,也許生命有些事你無法預料,無法改變,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負責,去擔當。因此不論活著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為了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活著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責任。
讀《活著》有感3
陪著米姑娘寫作業的同時,翻出來之前讀《活著》,瀏覽著里面的那些情節,不自覺地心緒很復雜,感嘆于福貴在經歷了變故、所有親人,妻子、兒子、女兒、女婿、外孫,在所有親人離開之后,他竟然選擇活了下來。我詫異于他堅強的同時,仿佛也感受到了了一種力量,是活著的力量,這樣力量不來自于無聲的廝喊,也不是來自于對命運的攻擊,而是忍受,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與我們的幸福與苦難、無聊與平庸,而“活著”兩個字代表了所有這些內在所包含的力量,不為其他,而只為體驗這活著這一世,活著只為活著,不為其他,因為活著實屬不易,因為生命真的很珍貴,傾盡一切也換不回來。
我常常會因為爸爸的離開而自責,抱怨自己成熟的太晚了,可是在經歷了很多事情之后,慢慢地覺察到成熟是一個相對的過程,也許自己永遠無法達到一個真正的成熟,因為成長是一個永不停歇的過程,而幸福的搖籃里不能帶來真正的成長,而只有經歷過挫折、磨難、痛苦之后才能經歷真正的成長,這可能就是生命賦予我們的意義,在經歷過磨難之后,心性變得堅強與豁達,同時也可以帶著體驗的心態去看待自己的生活,也帶著看電影的心態去體驗自己的生命,想看看接下來的情節是怎樣的.。
而成長其實是一個找尋自我,改變自我的過程,也是一個反復確認反復思忖的過程,慢慢地形成的自己的思想、模式,也就形成了自我的認識,對他人的認知、對世界的認知,對生命的認知。
在體驗生命、觀察生命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一種無形力量的存在,我現在的知識解釋不了這樣的力量,我只能簡單地將它描述為一種積極地選擇,就像我在與別人有沖突的時候,我在感受到被背叛的時候,一種選擇是將人和人的行為解讀為壞的,人心是壞的,一種是將人解讀為模式和需求所致,這是兩種不同的選擇,但是,給我的能量是不一樣的,一種是消極內耗的,一種的積極正向的,我選擇了后者,因為這樣的選擇讓我是舒服的。同時因為是這樣的選擇,我的生活中總是充滿了積極、溫暖、善良,可能不是我真的遇到多少善良,而是至少我這樣的選擇模式,沒有激起別人的敵意和對抗,所以,關系是融洽的,我也感覺到是舒服的。
我愿意選擇與我的命運和平相處,我愿意以友情的方式與他相處,不指責、不抱怨,只是帶著拆開禮物的心態,去看它想帶給我的是什么,每一份都是我賴以成長的資糧,我期待著接下來精彩的情節,也期待在不精彩的時刻體驗內心的喜樂與富足,僅僅因為如此,我是富有的。
讀《活著》有感4
《活著》講述的不是一個人的故事,是一段歷史的剪影,是一首社會的挽歌,是一位不幸者對后來幸者的悠悠敘述。他款款而談,他讓我們陷入一個巨大的哲思漩渦,讓我們重回那個生命起點的終極疑題。活著,該是怎樣地活著。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中國有句老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句妯娌間的謔語在福貴的世界里無限放大。他曾是徐家少爺,花天酒地,揮金如土,拿著家里的田產一次次做賭資,騎著妓女給老丈人請安,當眾毆打懷胎的妻子家珍。最終,他為此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家產四散而空,一家人守著一座茅屋艱難度日。但福貴自知是孽子,自此也就安心過著他的貧苦生活。徐家少爺拿起鋤頭,正如一個老農般一下一下地耕作著一家人的希望。賣田以后的他,再也沒有富裕過,其間起起落落,最后還是剩下了一個人。他親眼看著靠賭博發家的龍二被擊斃,不可一世的國民黨軍官戰場上未放一槍就被流彈擊殺,做縣長的春生文革時被迫害。他們發跡好像一瞬間,所謂張揚也不過一刻,惡事做多了,要還;放肆太久了,要還;太過突出了,也都有突出的代價。而最沉重的代價,莫過于死。余華好像在清算著每個人的賬目,每一個人都死得明明白白,意料之外而情理之中。他就是把最簡單,最明白的道理如水一樣浸在看似千瘡百孔的人生當中。每一個人物的退場都沒有悲痛的'理由,但魔術般的氛圍已經完全籠罩在讀者的內心,在一次次地拷問中,余華讓我們從自己的心里尋找答案。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有人說,福貴苦了半輩子,但苦的半輩子也是甜的,畢竟他擁有了多少人不曾有過的。當他被抓壯丁抓去兩年,歸去家鄉,與妻子家珍的抱頭痛哭,見到鳳霞時激動地哽咽,那一刻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個家的溫暖,柔軟的溫情地始終伴他左右。妻子任勞任怨,拖著病體下地干活;鳳霞伺候一大家子,無怨無悔;有慶一邊養羊,一邊上學,心疼鞋子光腳在雪地里奔跑。他身邊的人太多太多,太暖太暖。福貴遇不到好事情,但身邊總有許多好人。一家人雖然貧苦,雖然常常掙扎在生死線,但他們的每一個行為都在傳遞著愛的火把,正是這把火,驅散了黑暗,在生活的壓迫下救出了福貴。也是它,讓福貴恰擁有了一切的一切。我們總是習慣現代電視劇中的家庭關系,妻子與丈夫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總是經不起一點火星,好似隨時會爆炸。活著,有時更多是為了他們而活著。
中國故事
《活著》有許多語言版本,外媒對這部小說的評價也都很高,看我看到外文序的時候只能搖搖頭。我想作者和我的觀點一樣---這是中國的故事,沒有中國文化沉積是很難理解這部作品的。所以在外文序中,他更像是把自己的福貴直接點開,外國友人們或許在書中找的只是證據,但在中文版序中,他正像是引導讀者進入他的世界,并祈禱其從中獲取新東西。
小說的背景貫穿了中國一個起伏漲落的大時代,那些好的東西,壞的東西或許都給福貴留下了痕跡,或許說他的幸與不幸并不是他自己的幸與不幸,而是當時病態中國的幸與不幸。他嫖,他賭,是在那個時期地主階級普遍的丑惡面貌,是那個曾經黑暗的社會給他們烙下的傷痕。兵、匪、饑荒、文革,每一個社會的災難都爆發了大量的沖擊波,無一例外地給這個本已無奈的家庭增加不幸。那是中國的故事,是中國的泣血自白,是對那段心酸歷史的回望,而福貴做了一個時代的犧牲品,他的身后,是新的光芒。
尾聲
《活著》有一種魔力:當你不幸時,看看它,無論你對情節已經多么爛熟,合上書時,精神還是會驕傲地升華,阻擋不了。有些書是百讀不厭的,《活著》正是如此。在困苦下,活著不意味著單是生存,是有尊嚴,有溫情地使用上帝賜予的一分一秒。
讀《活著》有感5
直到此時莫名的沉重感和震撼感充斥在心中難以散去,想起魯迅曾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想來用這句話來形容福貴一生的經歷真心恰到好處。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曾見證每次苦痛之后星星點點的亮光,像是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懷了孩子,這些溫情脈脈的細節總是讓我們以為峰回路轉,天真地以為噩夢終于不再縈繞他們,每每此時,余華絲毫沒有猶疑,在他冰冷的筆下,角色們毫無征兆地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瞬間粉碎讀者們微弱的希望。因為遠離那段動蕩年代,因為從未有過真正的饑寒交迫的艱難與困頓,那些生離死別對于我們來說顯得那樣遙遠,卻又在余華的筆下如此靠近。
但我相信,余華是希望我們在這部充滿無情、絕望和死亡的故事里,學會活著,學會生活。就如同故事主人公福貴,即使經歷了人生的'各種痛苦絕望,也依然能夠笑對人生,這就是生命的張力。福貴沒有因為親人的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就像他說的,活著是為了讓死去的人安心。其實他并不知道什么是活著,他只知道人活著就是這樣,經歷一下酸甜苦辣,有錢就賭一賭,沒錢就種種田,活著就是這么簡單。
是的,在面對苦難時,福貴——蕓蕓眾生中的一個普通人,卻能拾起如此之大的勇氣,不禁讓我們反思,現今的社會上,自殺比率的連年增高,而其中不乏被稱作“七八點鐘的太陽”充滿希望與朝氣的青年,為什么會這么容易放棄自己的生命?當我們還在為物質上的需求挑三撿四時,我們是否能夠想起上一代人為了生存而掙扎,一個月工資可能只有幾十塊的情形?當我們還在抱怨命運的不公時,是不是也應該想想這世上更苦難的人呢?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是幸運的,但同時順利的生活讓我們禁不起苦難與挫折,讓我們往往迷失人生的方向,失去前人們那種頑強堅韌的生命的張力。
生活從來不缺乏希望,就好像在失去親人之后福貴還有那頭與他同名的老牛一起走在夕陽下,當你受到挫折時,不妨想想至少你還有父母親人和朋友,想想起碼你四肢健全,身體健康,如果這些都沒有,想想你至少還活著。
就像小丸子說的那樣,“只要活著,總會有好事發生的”。
余華自己在序中寫到,“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叫喊,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生命的張力促使我們,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承納的苦痛,依然要學會堅忍、頑強。
讀《活著》有感6
那天下午,我在書架前逡巡,希望找到一本書,洗一洗我那被塵世喧囂弄得灰蒙蒙的心靈。當我看到這本書——《活著》時,就感到一種力量——“活著”,那是一種怎樣震撼人心的沖擊力啊!余華以其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真摯的情感帶領我們去探索人——它是怎樣一步步走來,又怎樣一步步走去。用他自己的話說,這是一次冒險,而我容忍了他的冒險。
開頭的幾頁內容十分美麗,好似一幅美麗的畫卷,展現在我面前的是一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農村的男男女女都生活在盎然中,充分享受著生命的美好。
主人公的名字叫福貴,他的生命應該是大富大貴才對。但出乎我意料的是,他的生命軌跡與我的猜想完全不同。從主人公輸光家產開始,災難便接踵而至。
父親因自己的不孝而離去。母親和妻子也因困苦的日子而失去了生命,女兒也因沒錢看病而失聰。
福貴沒有退縮。他試著學做農活,曾經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現在卻要承擔起養家的重任。可每當生活有所起色時,打擊總是接踵而至,親人一一故去。父親的振興家業的期望完全成了泡影。可悲,但又沒有辦法,“想哭,都沒了眼淚”。
一個公子哥兒經過40年歲月的蹉跎,儼然如同農家翁,命運的力量不得不讓人感佩。
夜愈深,思之愈深。
生命是多彩的。
生命中的人和事物時時刻刻在經歷著變化,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構成不同的景象。不論這些景象是美好還是丑惡,其本身的'豐富性也是令人感佩的。人生多彩,世態萬千,我們有幸經歷這一切,不得不對生命的磅礴肅然起敬。
生命是堅強的。
福貴在一系列常人難以想象的沉重打擊之后仍然能夠繼續忍受苦難,堅強地生活,用一切辦法鼓勵自己,而沒有向命運低頭。一個紈绔子弟,從拖朱曳紫到下地干活,不論從身體上還是心理上,有千般難萬般難,卻最終能夠適應,我們又還有什么理由向生命中的困難畏縮呢?
生命是令人感動的。
福貴在生存的最底線掙扎的時候,仍是萬分善良地總能想到辦法寬慰自己。“只要人活得開心,就不怕窮。”“想來想去,這都是命。”“再苦也得熬下去。”他甚至不惜用苦難安慰受傷而疲憊至極的心靈,哪怕在親人一個個故去后還想著,也好,所有親人都是我親自安葬的,都葬在祖墳邊,也不再有什么牽掛了。善良與忍受,是傳統,也是本能!
生命是偉大的。
生命是雪山之巔千年積雪融成的溪水,載著渾厚的積淀卻始終歡樂地發源,流向遠方。不因為歷史的沉重而背有包袱,不因為面前的艱險而有所停頓,婉轉著傾瀉而下,尋找本位的歸宿,直到投入大海的懷抱。
生命如此偉大而美好,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珍視她呢?
既然我們沒有理由逃避生命中的苦難,那么就奮起努力吧!珍愛自己的生命,好好活著,有質量地活著!
我們要迎接的是人性的救贖與靈魂回歸!
所以珍愛生命吧,讓生命放出光彩!
我堅信:長歌懷采薇,明天會更美。
讀《活著》有感7
像每一個春節一樣,假日里我又讀了幾本書,尤其是余華的《活著》,已經是我第二次拾起它了。幾年前,這本書的悲劇故事讓我心情壓抑,讀不下去,而且內心里對于作者充滿了怨氣,好心狠的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難道人生真是這樣的無奈嗎?!”
春節里的一個下午,我的老父親和母親坐在門口曬著太陽,慈愛的目光正望著門前的停車場上打牌的姐姐與侄女們,那里有熱鬧地嘻笑聲。這時陽光也一樣暖融融地照在家里的木制長廊上,長廊的旁邊便是伴我成長幾十年的浦溪河,河水像個時間使者不急不息的流著,河面上的水紋被陽光照著,泛起閃亮亮的一層碎金,長廊的對面是連著天空的高山,小時候,坐在家門口的門檻上,我經常想,如果能爬上這座山,是不是就可以摸到光滑滑的天空和白軟軟的云朵了。就坐在這間長廊上,我讀著余華的《活著》,而且終于讀完了它,六歲的侄孫女不停地過來問“小奶奶,你怎么總是在看書呀?”,我笑望著她稚氣地小臉,“因為書里有很多的故事。”她一聽說故事,連忙說“那你給我說說這書里的故事吧”并且搶過書,煞有介事地指著一面“就說這一頁的.故事”,我就指著這一頁,給她說了一個“凡是瓜都能吃的笑話”,她笑得直在我身上打滾。
這樣祥和溫暖的午后,讀著這本書,恍如隔世,我是讀者,我又是福貴,就像余華在書序中寫的那樣“寫著寫著,我成了讀者,書里的人物他們自己說了許多很了不起的話”。雖然讀它一樣的壓抑,使得我不得不找借口去倒杯水喝,以讓潛在我身心里的福貴暫時離開一會。終于讀完了它。我不再怨恨作者了,也許幾年前我就知道,書里的故事和演繹故事的人每一個都是真實的。我知道,時間使者曾經見證過這每一個故事的,曾經認識過這其間的每一個人的。它聽見過那個光著腳,提著鞋跑步的男孩子走在回家路上的咚咚聲,聽見過那只羊跟著男孩后面“咩咩”叫媽媽的聲音;它聽見了苦根對爺爺說“福貴,我只吃一顆糖,我們要攢錢買牛呢”;它聽見家珍整日靠在床上穿針引線時心底里的嘆息聲;它甚至還聽見啞了的鳳霞在新房里發出的鈴瓏般的笑聲:它更聽懂了那只取名也叫“福貴”的老牛與名叫“福貴”的老人日日在田間地頭的嘮嗑。而那飄蕩在風中酸酸楚楚的歌聲,“少年去游蕩,中年去掘藏,老年當和尚”,在這個絮日的午后,我也是聽得真切的。
和上書本,我微笑地望著我年老的父親和母親,牽著侄孫女的小手,我說“走,小奶奶不看書了,我們一起去給老太太和太公講笑話”。
讀《活著》有感8
帶著沉重的心情,我讀完了《活著》這本書。主人公富貴的一生由富及貧、由家有兒女到孑然一身,可謂悲劇也。造成富貴一生悲劇的原因有哪些?其自身不思上進,時代的推波助瀾,政策的影響巨大都是其悲劇的劊子手。不過,從富貴的一生,我們也看到了富貴一步步步入成熟,走向剛強。很少人的一生如富貴這樣的悲慘,更很少有人能夠承受住這樣的悲慘,就像春生,最后忍受不了現實而自縊。其實,今天我不想談論富貴的高貴品質。我想說的是那個時代的“活著”演變到現在的“活著”,現代人應該怎樣才能像富貴一樣的“活著”。
今天在食堂吃飯時,一同事說“我現在還是沒有學會享受孤獨,我現在就是一具行尸走肉,上班與否對我而言沒有區別”。不要認為我的這位同事生活潦倒或遭遇不好。其實就我所知,她家景充裕,小孩由父母帶。天天就是上上班、搞搞運動。在我們看來她活得特殊灑脫和安閑。為什么她說自己是一具行尸走肉,要享受寂寞?其實,現在好多人不必擔心吃、穿、用,不必擔心工作被炒,不用擔心煮飯問題、洗衣問題、帶小孩問題等等。在別人眼中的幸福,在他們自己看來真的是幸福的嗎?
就我自己而言,我讀書時候的夢想是讀好書,找一份好一點的工作,幫媽媽爸爸減輕負擔。所以我學習很賣力,因為我的目標很明確。大學畢業后,我如愿以償找到一份人稱“鐵飯碗”的工作,工作穩定,收入不差。另外,我嫁了一個疼自己的老公,生了一個可愛的'寶寶,我的一切似乎都完美了。天天周一至周五朝九晚五的上班,周末時間自由支配,不用曬太陽,不用淋雨,不用扛東西。看來一切都是那么的完美和愜意。可是為什么我越來越覺得累,越來越覺得生活沒有活力和動力呢?這就是今天我要說的現代人的“活著”。
富貴那個年代的人活著是為了物質,物質關乎他們的生命,而現在的人缺的是精神食糧。沒有精神食糧,他們的身體是活著的,但是精神是萎靡的。這樣的感受生不如死。那什么是精神食糧,怎樣獲取精神食糧呢?那就是給自己重新樹立目標,培養自己愛好興趣。
目標包括工作目標和生活目標,短期目標和長遠目標。工作目標不僅是天天做好份內事。還應該有進一步提升自己的長遠目標。要相信自己可以通過努力獲得別人對自己工作的肯定,獲得相應的榮耀,或者努力走向更適合自己的領域或地域。說到底,人活著要有目標,就像大海中的一艘帆船,只有明確自己航行的方向,才能安全、快捷的駛向目的地,不至于在中途迷失方向,把自己置于險境。人只有有了奮斗的目標,才能有活著的盼頭,有盼頭,才能算是真正的活著。這就是我想說的活著。
從小的方面來說,我們在閑暇時,應培養自己的愛好興趣,讓自己的時間充實起來,只有這樣,人才會覺得充實和滿意。也能夠使自己得到進一步的提升。當然嘍,作為一位父親或母親,小孩的教育問題是不容忽視的。結婚了就要對自己的家庭負責,有小孩就要對自己的小孩負責。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買單。這才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本質。
這就是我讀完《活著》的感想。愿每個人,不管是有錢的、沒錢的,有權的、沒權的,都能好好“活著”。
讀《活著》有感9
作為一部作品,《活著》講解并描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相互感謝,同時也相互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埋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福貴的一生,經驗了年少闊綽、家道敗落、斗爭離亂、賢妻早逝、兒女雙亡,最終只和一頭老牛相伴……這些苦難疊加于一個人的身上,的確顯得有一點戲劇化,但是許多時候,我們或許不必執著于苦難本身的'形式,于人而言,活著的苦痛常常是一樣的,或殘陽如血,或黯然如塵,盡管苦難的形式會不同。
因為遠離那些動蕩的年月,因為并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讀起來平淡中有些窒息,卻也不乏溫情和感動。
當我們知道苦難是生命的常態,苦惱苦痛總不離不棄時,也便沒有必要自怨自艾。正如我們終會明白,無論現時經驗的是措手不及的華蜜喜悅,亦或是無可告人的艱辛苦難,只要接著活著,它們中的大多數細微環節和感受都將被我們和時間一一遺忘,只留下蒼白的結果。而對那個結果,我們終將毫發無傷。
讀《活著》有感10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是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活著就是為了活著本身而不是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
——余華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人一生的故事。書中主人公福貴,經歷了從內戰到新中國成立后50年的所有災難,破產、被抓壯丁、經歷戰爭逃亡、然后是新中國成立后物質極度匱乏條件下的一系列運動,父母、子女、愛妻、外孫一個個相繼離世,丟家喪子,最終孤身一人,與衰老、無力、病痛相伴。
這本書中的死亡真的太多了,書名是“活著”,但結局只有“福貴”們一人一牛活著,而他們終究也是要死的。是勇敢地向死而生么?不太像。樸實的他們沒有顯現視死如歸的宿命感和豁達,他們在努力地活。努力地活為何還是家破人亡?怪命運?怪時代?怪災害?怪惡人?
從余華老師自序中的話來分析,誰都不應該怪,一件事物如果要被怪罪,那證明這件事物是有錯的。可其實,命遠去蕓,錯綜復雜,不帶固定立場去辯證判斷的話,就會發現沒有一件事是絕對錯誤的。
余華老師自序里的意思是說,從旁觀者的角度看,福貴一家無疑是飽受磨難,可從福貴自己的視角來看,他未必是不幸福的。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愛自己的子女并相信他們是世上最好的子女,還有他的女婿外孫,還有那頭老牛,還有曾經一起生活過的朋友們,生活的點點滴滴。
在這段話中,在他的心里,他苦難的經歷里充滿了幸福和歡樂。所以生活是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于任何別人的看法。
初讀這本書時,讀時壓抑沉重,而后給人一種后勁未回過神的沖擊感,只覺得處處揭露了現實生活的心酸和困苦,很難讓人向往未來的生活。
如今再一次細細品味,我從壓抑的悲劇中看到了溫暖,從漫長黑暗中看到了微光,感受到了無奈和堅定信念的力量。福貴起起落落的經歷,年少時揮金如土到后來為生活中的五斗米折腰,每次希望都被無情破滅,生活中有太多的無可奈何,麻繩專挑細處斷,厄運只找苦難人的那種絕望到窒息的不公平的'命運的慘烈,到最后福貴平淡如水的接受一切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感慨之余又驚嘆,人如雜草,火燒燎原一片死寂,但火燒過后依然瘋狂的破土生長。
這就是《活著》的意義,即使人生充滿苦難,充滿痛苦和絕望,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我們孤獨一人,沒有任何伴侶,努力活著本身就具有意義。
“世界上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情,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情。”余華先生在書中已經給了我們答案,希望我們如福貴一樣,面對生活的困難和逆境時,坦然面對,活著本身沒有意義,而是我們賦予了它特殊的意義。
在這生與死并存的世間,只要活著,我們就是幸福。疾病和災難的發生是無法預料的,生命的流逝是無法挽回的,所以我們應該懷著感恩的心珍惜每一天生活,也要活著就好。我們曾為生命的脆弱而唏噓,為疾病而憂心,為死亡而驚懼,為世事無常幣慨嘆等等,我們可曾是想過,正是因為短暫而不可知的生命。人無論偉大還是渺小,生為人三餐一宿,喜怒哀樂,酸甜苦辣,皆為人生,活著就是為了不斷隱忍,堅持,拼搏,去賦予生命存在的過程中更多的精彩瞬間,幸福剎那。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部歷史,也正因如此,在歷史的浩渺無垠里,大多數人隨著潮起潮落,來了又去,時間一過,了無了痕跡。貧賤也好,富貴也罷,人終歸是要過完也只能過完自己那天定的日數兒。這不是宿命的論調。冷眼旁觀,無不如此。
所以,活著的意義,便在于活著。
有人說:生命必須有裂縫,陽光才能照進來。那些路上的坎坷,都是教會我們堅強的必修課。人活著,就會有苦難。常聽有人說,哎呀,這份苦若放在我身上,我可真受不了!我想說,誰都別說受不了,受不了是因為沒有發生在你身上。苦難它像沒眼睛的蒼蠅,在人間亂飛亂撞,撞到誰身上誰都得受著,但是撞到了你身上,你也別絕望,要知道人生的路,有起必有伏,有苦也必有甜。莫語常言道知足,萬事至終總是空。誰無暴風勁雨時,守得云開見月明。
愿我們生如夏花!
讀《活著》有感11
《活著》講述的是地主少爺富貴嗜賭成性,最后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富貴的富貴因為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后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明白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聾啞人,兒子機靈活潑然而,真正的杯具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每讀一頁,都讓我們止不住淚濕雙眼,因為生命里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這一切,又一次引起了我對生命好處的思考。人只要活著,就有期望。人只要活著就是一種勝利。但是似乎作品帶給我們的,不僅僅僅是人在苦難中堅強地活著。
我們能夠說,福貴老人是樂觀、達觀的,他對生活充滿著一絲可憐的期望,他對苦難命運平靜的.理解,甚至是忍受,但這也悲哀顯示他精神上的逆來順受。他已經被苦難壓平了,他的活著幾乎失去了活著的價值。但這也使他看淡了苦難,學會同情的眼光看世界,這是一種活著的態度。才會出現最后的福貴花了很多錢卻買了一只老牛回來,到風燭殘年之時,牽著一頭老牛做伴過日子。還會和作者平靜的講述自我的一生。
不久前發生的5·12四川大地震,無情地襲擊了一個古老而又頑強的國度中國,在這一瞬間,四川人民以前棲息的地方成了一片廢墟;也就在這一瞬間,多少個鮮活的生命悄然而逝,一個個生命奇跡的創造給了我們太多的驚喜,一個個英雄故事的演繹又給了我們太多的感動。
然而,世上卻有成千上萬的人始終不明白,他們總以為活著只是為了幸福,只為了感情,只為了養家,只為了金錢,只為了做官,只為了別人。當他們達不到目的時就跑去結束自我的生命。
有些人覺得自我的命不好,自我改變不了自我的命運,對自我前途不懷有任何期望,于是他們也選取了在這個世界上消失。
也有些人,在碰到丁點兒大的困難時,選取了后退,之后他們覺得退縮也不是解決方法時,于是他們也與世界說了聲再見,然后揮手而去了。
當解放軍不知疲倦爭分奪秒地搶救被埋的群眾時,其他地方卻又有人自殺了,如此大的反差有說明了什么?
有一位哲人說:生命就是這天,雖然不能預測明天,但你能夠精彩。是的,生命就是這天,只有把握住這天,生命才能精彩。然而,如此淺顯的道理也許只有到了生命的界點才會有更深切的體會,假如讓地震中逝去的生命再來一次,相信他們會創造出生命更多的顏色。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我們是幸福的,因為我們還擁有人生最寶貴的財富生命。
《活著》是一面人性的鏡子,它讓我們懂得了人為什么活著。活著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叫喊,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職責,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無論生活多么悲慘,人都要堅韌地活著。只要活著,就有期望。只要活著,就是勝利。
活著,為自我,為愛你和你愛的人。
讀《活著》有感12
在神圣的黑夜中走遍大地,熱愛人類的痛苦和幸福,忍受那些須忍受的,歌唱那些應該歌唱的。——海子
坐在窗口,看著群鳥一起飛向樹枝,又一起飛向藍天……他們想去哪兒就飛向哪兒,活著是一種蓬勃的生機。這種感覺真美好。但是我們呢?福貴呢?生命里難得的溫情將會被一次次撕扯得粉碎。溫情末了只剩得老頭與一頭老牛在陽光下慢慢回憶。但他還是活了下來。我不止一次無止境的探求思考著到底是什么才讓能早該被折磨瘋了的人活下去?無數次地翻閱福貴的故事久久才終于醒悟。
我靜靜地聆聽這個靈魂的述說,想幫他吶喊命運的不公,也想幫他對抗這不公的命運。但是,我不行,也不能。
有種麻木的感覺,感覺自己好渺小,生活鞭撻我們。完全無法左右任何事,面對命運,我們無能為力……我們只能看著這一切摧毀著人們悲慘的人生。厄運的陰影一直追隨著他的腳步,曾經風光一時的富家少爺因為年輕的無所顧忌的胡鬧和為所欲為毀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最后在貧困中醒悟,但殘暴地奪走了每一個與他有緣的人的生命,毫不同情。福貴的“活著”,明白了為什么說‘活著就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因為在那個畸形的年代能活下來就很好了,福貴也說了他只想平淡的活著,其實我們所有人又何嘗不是如此。
如果你去過黃土高原上極度貧困的地區,你會發現那里的生活無比的規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被寂靜籠罩的夜晚狗吠雞鳴都是固定的時間。人們的娛樂少得可憐,他們的語言卻是夸張又大膽,“天燒開了個大洞”“地球被煮開了”這些是黃土高原上的魔幻主義。生存孕育出的魔幻主義,而非浪漫。所有一切都只是為了活著,單純地活著。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那活著到底是什么?古往今來我為什么而活?既要面對死亡我又為什么還得痛苦地活著?但為什么還要有好死不如賴活著這種說法?等等的一切都是未知。
未知苦處不信神佛,福貴的活著我們終不能理解。“看那最后一念怎樣滅絕怎樣被風吹散”,極端的感情糾葛下顧城自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在困頓的憂郁中海子臥了軌;“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恒,沒有悲歡的姿勢”,在喪夫的悲痛里三毛自縊了。在那本該平凡的活著中,為什么又有這么多人選擇永遠離開?生命能否給我一個回應?一路的坎坷,一路的艱辛,一路的執著,為什么都越不過最后的那一道坎?生命是自然的賦予,卻為什么要將他不情愿的畫上句號?百般波折,春去秋來,綠葉哪怕是凋落的最后一刻還是用光合作用供給養料;蠟燭即使到了化成蠟油的前一秒也是發著燃著發著光。身邊的`風,花,云,霧哪個不是活著,他們活得平凡,他們也有盡頭,他們生命卻不曾被認可。
是的活著是無形的,活著在我們中國道德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它本不應該作為任意一種詞性存在,因為活著就只是生命韌性的體現罷了……
21歲的霍金患上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癥,全身癱瘓不能言語,生命的韌性支持他艱難的活著,最終他在天文與物理上的造就無人能及,這便是生命的韌性,這就是活著。我曾看著被踩踏的蝶艱難地爬起,揮動殘缺的翅。不是為了什么,就是為了活著。是的,不只是只有我們,想在這個世界活著。
“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這種韌性最終讓福貴老時以一種超然的、怡然自得的、平靜的態度面對生活,難道不是在告訴世人,如此凄慘的福貴,尚且能夠平靜地認真地活著,既然無法改變活著的事實,但可以改變活著的態度即生命的韌性,只要活著就會有希望,無論好與壞,至少在生命的盡頭可以告訴自己,我們活過,也曾努力奮斗過,始終堅持不氣餒,不抱怨,坦然面對這一切。做到活得袒胸露背去迎萬箭攢頭,仍能舉頭對蒼天一笑。
活著只是活著,只是生命的韌性和世間的對抗。靜靜地活著,強烈而又無聲,像泥濘里的玫瑰,悲慘而又高貴。世界有壓迫,命運會捉弄我,可我要緊緊扼住他的咽喉。我們不都是這樣嗎?一次次失望一次次爬起一次次攀登一次次一次次……活著我從不后悔,就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奮力舒展開一樣,我的韌性不止于此。這種韌性與我個人而言才是真正的活著,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身在泥潭里的人也會仰望星空,心系鯤鵬,則能見九萬里天地。
我似乎真的明白到底什么是活著,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形形色色的人們在這個叫做活著的故事里死去,這寬廣又沉重的話題壓抑得欲哭無淚。
是的,它太沉重,害怕它刺痛我的心。是的,它太寬廣,凝聚了太多責任和使命。
人總說,時間會掩蓋一切…可那一切像是春風吹又生的枯草,總是在人們的心中放映著。“活著”,那個黑暗的時代亦像是逝去了又像是仍舊鮮活著;那兒悲慘的人們亦像是死去了又像是活著的。
讀《活著》有感13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活著,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更要善待自己。魯迅先生說過:“悲劇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這部小說就極大的展示了悲劇這一面。
《活著》這本書講述的是福貴的一生。他少時是地主的兒子,娶著有錢人的女兒,過著富裕紈绔的日子,因此也染上了賭博,最終敗完了家業,家庭的沒落、父親的去世,一貧如洗的福貴因為給母親救病去城里抓藥,在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拉去當兵。在戰場上九死一生,當他幸運歸家時,卻發現女兒成了啞巴,母親死了,兒子也被活生生抽干血而亡,好不容易嫁出去的女兒卻因為產后失血過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時被石板壓死,外孫子吃豆子撐死在家中,最后只剩下年老的他和老牛相依為命......福貴這一生經歷著身邊親人一個個的死去,自己卻仍然活在這個世上。我會想,在經歷一次又一次的悲劇,無奈的看著身邊的人一個一個相繼離去,他不應該絕望嗎?他不應該對生活失去信心了嗎?他不應該很崩潰嗎?我想,福貴是絕望、痛苦和崩潰的。可余華偏偏讓福貴活著,這活著是一種折磨,也是一種磨煉。
福貴不是簡單的活著,因為他承受住了所有難以忍受的苦難,他卻仍然還有強烈的`活著的信念,他有著一股與命運抗爭不屬的精神。命運的殘酷并沒有讓他罵天罵地,他帶著他的樂觀隱忍在那片土地上繼續活下去,他的堅忍與抗爭升華了他的價值,活著,是他對命運抗爭取得勝利的最好證明。
有些人覺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便對自己前途不懷有任何希望,于是他們選擇了對這個世界失去希望;也有些人,在碰到丁點兒大的困難時,選擇了后退,后來他們覺得退縮也不是解決方法,于是他們選擇了自暴自棄,放棄對未來的向往。然而活著是生命的本能,是生命的本質,是對生的信念。當你失去了一切,你會發現,你還有生命,你的生命仍在繼續,你仍然還活著,你仍然還要為活著而活著。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為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雙手。不管身上承受著什么,不管脖子上套著什么,不管肩上負載著什么!”人活著就要有希望,活著才有改變命運的機會;人活著就要去面對,活著才能歷風雨見彩虹;人活著就是最偉大的勝利,因為我們為活著而活著,為更好的明天而活著。
讀《活著》有感14
余華的所有作品里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活著》,即使看完之后心里還是有深深的震撼。對換角度而看,若是我活在那荒亂的時代里,或許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并沒有主人翁那么堅韌。身邊的親人獨個在眼前離去,如今還是有絲深感同受的觸動。
在看完小說《活著》之后,我才稍微明白生命的厚度。主人公福貴在曾經是個不管世事的公子哥,年輕的他敗掉了家中的'田產和房子,氣死自己的父親。那是的他和現在的許多人一樣對生命沒有任何定義,直至生活落沒,母親因得病沒錢醫治而死,兒子為縣長老婆獻血而死,老婆因生活貧苦病死,就叫女兒也因生孩子而死,女兒為他留下的唯一外孫也因為饑餓而吃豆子給撐死啦!人一生最痛苦的,我想莫過于陪伴你的親人一個一個的離開消失,而你只能目送著他們一個一個離開。仿佛在福貴的心中,他的家人并沒有真正的離開,他們把生的意義交托在福貴手上。每次看到福貴一人在田間伴著老牛耕作,嘴里還念著“家珍、鳳霞、有慶”的時候,眼眶總會涌出淚水,中國式的活著不是咆哮,不是掙扎,而是默默忍受。
他的作品文字并不華麗,只是簡單的描述便將人的心理描述出來。令我沒齒難忘,從一開始奢華的地主生活,敗家的行為,將整個家產都敗完。然而地主時期的改革來臨,新中國的崛起,掀起一陣熱潮。或許對于農民來說這是新時期,但是對于地主而言,這是殘酷的殺戮。
他的堅韌他的隨時代改變的心智,無論是哪個時期哪個改革帶來的悲劇,他依舊還是他,這個讀后感給我帶來強烈的打擊,當我面對打擊時,常常想起如果是他,會不會如我一般的放棄,錯了他會一如既往的往前走,就如同十字軍時期,他被充當兵役,南方走向北方,他依舊想著家,在這大亂的時代,他依舊往前走。
《活著》顧名思義便是活著,在惡劣百變的時期,隨著時代主治時期的主事人變化。他活在凌亂時代,險些被炸彈擊中,身處戰亂之處,眼見親近之人的離去。他所堅守的便是活著,即使再艱難的困難,他依舊勇往直前,最后他的身側只遺留一頭與他般黝黑的老牛。最初,我以為他只是無意識的活著。后面當看到他在夕陽下的背影,喊著他親人名字的小牛。其實,他是將所有人的那份一起活著,看著這世界的朝陽,看著這世界的色彩。這便是《活著》給我深刻的讀后感,在未來改變我的人生指導。
讀《活著》有感15
絕望
“絕望”確實是我讀完《活著》的第一感覺。這種感覺不會讓你嚎啕大哭,相反,它會讓你向心里塞了塊鐵一樣哭不出來。每當看到主人公福貴與家人的生活越過越好,福貴從家人身上得到越來越多幸福時,我也會跟著高興起來。但希望總被突如其來的意外打破:日子越過越艱難,親人一個個接連離開福貴,最終只剩一頭老牛陪伴晚年的福貴。讀完《活著》,我簡直想痛罵作者余華:“有你這樣寫小說的嗎?總得給我點希望吧!”
悲壯
是的,是“悲壯”。整本《活著》就是一部福貴與殘酷命運的抗爭史、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史。從福貴將短暫的奢侈生活親手結束在賭桌上開始,福貴就開始直面現實,努力的愛身邊的人,努力地讓生活變得更好。他一直在追求親人帶來的幸福,而這幸福每次卻只如蜻蜓點水般稍作停留,之后便匆匆離去。接二連三的災難奪走了他一個又一個親人,但他依然堅持在剩下的親人中尋找幸福的火種。他一邊失落,一邊振作;一邊受苦,一邊追尋幸福。在命運自以為勝利地奪走福貴最后一個親人——外孫苦根后,福貴又在他新的親“人”——一頭老牛身上探尋幸福的曙光。一直被打敗,一直在追求,從未被消滅,這就是福貴,以及千千萬萬在無盡的苦難中追求幸福的人的悲壯!
希望
事實上,余華還是給了讀者希望的。這個希望不是那頭老牛,而是“活著”。是的,福貴還活著,所以他才可以去嘗試,去追求。即使老牛死了,只要福貴還活著,他就還可以等待幸福的再次敲門。活著是艱難的,但只有活著,才有希望。未來是有無限可能的,只要活著,就有擁有幸福,實現愿望的可能性。這大抵也是余華用“活著”做書名的原因。活著的意義,不在于你追求的東西,世事難料,人生無常,也許你追求的東西一輩子也得不到;活著的意義,在于你抓住一絲希望,不斷追求,屢敗屢戰的過程。不要因為失敗而懷疑自己活著的意義,只要你在努力追求,不斷嘗試,你活著就是有意義的!如果命運嘲弄了你9999次,那就在它第10000次嘲弄你時,對它大聲喊道:“你盡管來打敗我吧!我還堅持活著!我是絕不會被你消滅的!”
【讀《活著》有感】相關文章:
讀《活著》心得10-28
讀《活著》有感04-05
讀《活著》有感10-20
(優選)讀《活著》有感11-09
高中生讀《活著》有感12-28
《活著》讀書心得 活著讀書心得與體會03-07
《活著》讀書心得03-06
活著的讀書心得01-06
活著讀書心得05-10
《活著》讀后感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