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參加小學數學培訓心得體會范文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心得體會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參加小學數學培訓心得體會范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參加小學數學培訓心得體會范文1
暑假這十一天學習活動,豐富了使我的假日生活。下面,我來談談對這次培訓活動的幾點心得。
對于如何才能更好地“關注課堂,實施有效教學”,確實是我們每一位老師值得討論、研究的一個問題,也是我執教近幾年來的最大困惑,現在我以一名參與者的身份來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首先,培訓活動加深了我對課前備課環節的理解。
平時教學中,我知道了小學數學備課都應該備什么,都應該關注哪些方面。但具體在實際操作中該怎樣去落實,還是很模糊的。
通過這次培訓活動后,我真正弄清了有效教學準備活動的流程是:課標解讀與教材分析————學習者特征分析—————確定教學目標——————最近發展區分析——————教學處理及策略選擇—————展示教學預案。
先說一下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不單單是就教材去談教材。還要在教材分析中明確編者意圖,我們可以借此落實哪些階段目標?我們應該在怎樣的總目標的.指引下具體落實到課堂上的目標?我們的教學到底要使學生形成怎樣的能力?另外,從其他幾塊的準備中,我還知道了我們的教學還要關注學習者的特征,關注他們的最近發展區,怎樣才能使我們的教學真正使他們受益,形成他們的一種能力,這才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
因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合作的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計算與實際應用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所以,數學教學應該能夠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就是說,我們的教學要使學生形成能力,形成能力的最終目的是為社會服務。只有明確了這一點,我們的教學才會更有效。
其次,為我創造了一個學習的機會。
現代的教育強化了學科的整合,要求教師做教育的研究者。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學會合作,同伴互助,發揮團隊的力量,才可以把我們的教育搞好。事實也是如此,在這次培訓活動中,每每思考之余,渾身都不由然汲取一種力量,那就是為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奮發努力!這也許就是人為什么是群居動物的原因吧。
再次,通過這次培訓,使我能夠取長補短,見識到了很多老教師的風采,也認識了不少優秀的年輕教師,通過交流我了解了自身確實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可以向他們學習、請教,對我自己也是一種成長的好方式。
另外,參加本次活動后我也有以下一點思考:
因為這種教學準備活動耗時費力,不可能把準備過程全部呈現給大家。所以,應該思考怎樣處理好“研磨”的真實有效性問題?
通過參加這次的培訓學習,確實使我大開眼界,從其他老師身上學到了很多有價值的東西,我會把學到的技能用于今后的教學當中。
參加小學數學培訓心得體會范文2
20xx年5月20————25日在綿陽電大和重慶參加《小學數學培訓學習》20日報到;21日上午聽取了綿陽東辰學校謝強老師的講座《以模促變》,知道了在新教學理念下變什么?為什么變?怎樣變?還向我們傳授了如:洋思中學的“堂堂清”教學模式;杜郎口中學的“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東廬學校的“教學合一講學稿”;黛溪學校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紹興學校的“一、二、三”教學法;受益匪淺。我將會把這些先進的教學模式,因地制宜的應用于我的教學之中。
下午聽了綿陽外國語學校的二年級《找規律》一課,從楊歡歡老師那淡定從容的教學中體會到了語速緩慢有度、抑揚頓挫;駕馭課堂收放自如、巧到好處;在教學生找規律時,教學生如何觀察?步驟清晰,教法得當;這正好印證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
從動手操作的設計中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回歸生活,并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審美能力,這與新課標下的“四基”(即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遙相呼應;22日到重慶,23日聽了兩堂講座:一堂是西南大學李達武教授的《快樂國學與師德師風建設》,另一堂是重慶市北碚區進修學院院長朱福榮教授的《教師的教學行為》;24日到大坪小學聽取了兩堂不同學段、不同類型的課:五年級數學廣角《植樹問題》和二年級的《表內除法的整理與復習》通過幾天的學習,使我們深深地認識到:作為教師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滲透數學的思想和方法。現根據我的學習和理解談談幾點體會:
一、教學設計方面
通過聽他們的三節課,我認為可以用“生活、興趣、直觀、創新”這八個字來該概括。他們抓住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可實際上,學生在生活中是不易發現數學問題的,那么教師就一定要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到數學問題,并且會分析和挖掘生活中蘊涵的數學信息,把書本上的知識與學生熟視無睹的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就是要加強學生學習數學的應用意識,使學生會用學到的數學知識發現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這才是學習數學的價值體現。如:《植樹問題》這堂課讓學生操作,比較、發現規律和方法,再用發現的方法去解決實際問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通過數學再次回歸生活,幫助學生認識到:數學與我有關,與實際生活有關;數學是有用的,我要用數學,我要學數學。
二、教學方法方面
在他們的課堂教學中,我真正體會到學生是學習活動中的主人,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往往擔心不能完成教學任務。在實物演示時都是教師演示給學生看,教師是操作者,是主動的,而學生是觀察者,相對是被動的;而在他們的教學中,是學生實踐操作,人人動手,認真思考,思維隨之展開,容易把學生推到主體的地位,他們善于用實踐的眼光來處理教材,把書上靜止的教學內容設計為物質化活動,讓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體驗學習樂趣,理解數學知識。
符合《數學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中就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通過學習使我認識到:小學生,聽過了可能就忘記;看過了,可能就記住;只有做過了,才會真正理解。
三、在數學思想方面
平時老師們都議論:“數學成績好的學生都很聰明”。其實這就是一種數學精神,一種數學思想方法,它不是天生的,是在學習和運用數學的過程中熏陶、感染、領悟和實踐鍛煉出來的。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獲得:對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包括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術。”長期以來,我對數學教學效果的評價總是以對“顯性知識”的掌握而展開的,因此,導致在課堂上我只單純的“解題教學”,只講解題步驟,不展示思維的過程;只講解題結果,不探尋來龍去脈。
通過聽老師的《植樹問題》這節課中經典發問:“為什么植樹顆樹老是比間隔數多1呢?”從這一反問讓我找到了我與名優教師教學上的差距那就是:缺少這樣點睛之筆的“為什么”;讓我深深體會到“思想是課堂的核心,問題是課堂的靈魂”的意義所在;還有老師在滲透數學思想方法上做得很好。
例如;在教學《植樹問題》這節課中,老師先出示例題: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呢?他先啟發學生猜想:有的同學猜20棵、有的猜21棵,還有的猜22棵;這時老師就利用同學們猜測的不同結果啟發學生去思考。
接著老師又出一道題(降低難度):下圖是表示12米的線段,請同學們按相同的距離設計植樹方案,(兩端要栽)可以怎樣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出來(驗證猜測)。同學們通過設計、比較不同方案,發現規律;棵數=間隔數+1間隔數=總長×間距從而得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是;總長÷間距+1=棵數(200÷5+1=21)。
這一過程老師不僅教給學生解題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滲透一種數學思想;這堂課知識遷移很到位:每出一道題老師都要問:你把什么看作樹?什么看作間隔數?還有這堂課遵循了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如例題中是100米,老師不急著講100米而是降低難度先弄清12米(兩端都要栽)栽樹要多少棵?然后再講100米要栽多少棵?再者就是由原來的栽一邊變成了兩邊都要栽又該如何解等等。
四、樂教善思,提升自我
從兩位教授的講解中使我茅塞頓開;讓我知道了處事哲理:順應自然,清靜無為;讓我懂得了如何提升自己的快樂?快樂從哪里來?從學問中來,從實踐中來,從得一知已中來,從心胸開闊中來;從案例:“弘一法師”——————李叔同的故事中讓我得到這樣的啟示:一個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這就是人生的樂趣;一個人做了什么就要把它做到最好,這就是人生的價值;一個人在短暫的人生中,能夠盡可能多的領域施展才華,創造業績,這就是人生的華彩與壯麗,這正是李白《將進酒》中所說的:“人生得意須盡歡”。
感受還很多,只嘆紙短話長。總之,我會將學到的有用的東西運用于今后的教學工作中,讓我的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和教學思想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參加小學數學培訓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參加小學數學培訓心得體會05-21
參加小學數學培訓心得體會【優選】06-11
參加小學數學培訓心得體會[優選]05-22
參加數學培訓心得體會09-28
[優]參加小學數學培訓心得體會8篇06-11
參加小學數學培訓心得體會【常用8篇】05-21
參加小學培訓心得體會06-01
參加小學美術培訓心得體會03-23
參加培訓的心得體會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