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教育學心得體會經典[11篇]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教育學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教育學心得體會1
赫爾巴特是德國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和哲學家,西方傳統教育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在1806年,他發表了《普通教育學》一書,此書的原標題為《從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學》,全書共分三編、十四章,三編之前有一個“緒論”。
以下是我對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一書做的一些摘錄以及自己的理解:
一、心理學是教育學的基礎學科
“教育者的第一門科學——雖然遠非其科學的全部——也許就是心理學。”赫爾巴特提出了心理學是教育學的基礎學科,也是作為教育者必須學習和掌握的的一門學科。
二、教育的管理和目的
(一)兒童的管理
“滿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顧及教育,這種管理乃是對心靈的壓迫,而不注意兒童不守秩序行為的教育,連兒童也不認為它是教育。”赫爾巴特認為,對兒童的管理是教育者的一部分教育工作和責任,對兒童的管理是進行正常教育教學工作的前提和必要準備,另外對兒童的管理不能太過。
(二)兒童管理的目的
“……所以為了要使那種在烈性與欲望中成長起來的意志不被造成具有反社會的傾向,就有必要經常對它們保持明顯的壓制。”赫爾巴特繼承了中世紀的教育對兒童的看法,認為兒童起初表現出來的意志就是不服從的烈性,這種烈性是不守秩序的根源。指出為了使這種烈性不會發展為反社會傾向,就必須經常用強制來壓制。
三、教學的步驟
教學過程包括“專心”和“審思”兩個基本環節。“專心”是指集中于某一主題或對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動。“審思”是指追憶與調和意識內容的思維活動,即深入理解與思考,把“專心”中認識的個別事物集中起來,使之聯合成統一的東西。專心和審思都各有其靜止狀態和運動狀態。在此基礎上,赫爾巴特提出了教學階段理論,他把教學劃分為明了、聯合、系統、方法四個連續的階段。
(一)清楚
這是教學過程的第一步,對學生而言,這一階段處于靜止狀態的“專心”活動,其心理狀態主要表現為注意。作為教師,要采用提示等直觀教學講授新教材,以便使學生清楚而又明確地感知新教材。事物能否被感知,首先取決于學生的過去經驗,因此,要使學生清楚地感知新教材,教師必須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觀念,以便向學生提供恰當的新觀念。
(二)聯想
對學生來說,這個階段是運動狀態的“專心”活動。經過了明了階段之后,學生能夠將以往的種種觀念迅速地正確再現出來,并自然地引起某種聯想。但是,也往往會碰到新觀念與舊觀念不相一致、與舊觀念不相聯系的情況,這時,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通過其他有效方式,尋找某些較接近的新觀念或舊觀念,去代替或調和它們。在此階段,重視培養和利用良好的記憶力和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系統
經過“聯合”階段,學生的新觀念與舊觀念之間產生了一定聯系,但并不系統,需要學生進一步進行一種靜止狀態的“審思”活動。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使初步聯合起來的種種觀念進一步與課程的整個內容和目的聯合起來,使相關的新舊觀念重新聯合為集團,形成普遍性的概念。在這一階段,想象和思維表現得特別活躍,并具有更嚴密的邏輯性。
(四)方法
這一階段學生對觀念進一步思考,表現為一種動態的“審思”活動。教學過程達到系統階段,并不等于觀念體系全部形成了,還需要不斷充實和完善,這便需要借助實際的練習,使已獲得的系統知識付諸應用,使之變得更為牢固和熟練。
四、訓育及其方法
(一)訓育的定義
“現在便容易對訓育的概念下定義了。它與兒童的管理有共同的特征,它是直接對兒童的心靈發生影響的,它與教學共同的地方在于它們的目的都是培養學生。”赫爾巴特通過把訓育與對兒童的管理和教學相比較,來更清晰地理解訓育的實質內涵,它們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
(二)訓育的方法赫爾巴特在他的著作《普通教育學》里提出的心理學對教育學的意義,兒童的管理理論,教學階段論以及訓育及其方法,這些教育思想盡管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但對教育科學發展的貢獻是杰出的,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工作仍具有借鑒作用。
讀教育學心得體會2
學習了《教育學》后,知道我國有個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但那時對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連一知半解都說不上。這學期,我認認真真地讀了《陶行知教育名著》,真正認識了我國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讀罷《陶行知教育學》,掩卷沉思,頓覺獲益匪淺。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在書中先生指責現在的學校“論起名字來,居然是學校;講起實在來,卻又像教校。這都是因為重教太過,所以不知不覺地就將教和學分離了。”先生提出:“然而教學兩者,實在是不能分離的,實在是應當合一的。”現在的新課程思想,不正是從重教到重學的.思想嗎?“傳統”的教學,主要是看老師教得如何,而忽視了學生學得如何。或者誤解為只要老師教得好,學生就必然學得好。評價一堂課,也主要是看老師講得如何精彩,即使看學生,也只是看學生是否與老師的講配合得好。
陶公早在八九十年前,就深刻地提出了“老師的責任在于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這才是我們教育的真傳統!現在的新課改,其實就是回歸傳統,回歸教育的真傳統。這不由得使我想起這么些年來,教育上不斷提出新思維、新口號、新觀念,不斷地在搞著仿佛是在打破“傳統”的改革。
一會兒素質教育,一會兒新課程,一會兒創造性學習,一會兒探究性學習,把我們的一線教師弄得暈頭轉向了,無所適從了。我們何不少提那么多口號,少拋那么多新理論新觀念,靜下心來,真正回歸傳統,從孔子學起,從陶先生學起,從蘇霍姆林斯基學起。今天的新思想,新口號,新觀念,都從他們那里找得出來。
讀教育學心得體會3
客觀地說,赫爾巴特的這本《普通教育學》所帶給他的名聲,在當時還僅僅限于學術界內。赫爾巴特的學說,真正被運用于教育改革運動之中,是在19世紀中后期,是在他的學生們的努力宣講下,才開始逐漸為世人所注意的。作為現代教育之父的他,生前曾不無悲涼地這樣說過:“我早就知道,無論是我還是我的學說都不符合這個時代的精神。我也不想耍小手腕去迎合這種精神。”杜威晚年之時,常代進步教育家們受過,其實他的教育理想和主張并不為他同代人真正理解。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研究表明,杜威的理論并沒有在進步教育運動中真正得到實施,其影響也是有限的。
哲學家叔本華說過,天才總是與他的時代格格不入。相比于后人,赫爾巴特和杜威離他們的同時代人更遠。從后世來看,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深刻影響著全世界的教育狀況,而且從19世紀中葉至今,近一個半世紀的時間內,恐怕沒有一個教育家能夠像赫爾巴特那樣,對歐美各國及一些第三世界國家的教育活動發生過如此廣泛、直接、持久的影響,在長達一百年的時間里,赫爾巴特的教育教學理論成為教育學者們時常引用的經典,尤其著名的是他的教學形式階段理論成為全世界中小學教師處理日常教學工作的.現成處方。赫爾巴特努力把教育目的論建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上,從學生的個性和興趣的角度來論述教育目的。確定這個原則,是現代教育學發展中具有決定性的關鍵一步。實際上,教育心理學化的進程雖在裴斯泰洛齊已經開始,但它為世人所信服和普遍采用則應歸功于赫爾巴特辛勤實驗和研究的功勞。
我們很難想象,如果沒有赫爾巴特,杜威實用主義教育理論體系如何能夠誕生?盡管赫爾巴特的理論確實有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例如,他在教育者的立場上走得太遠,以至于他對兒童的能力越來越不信任;他對科學能夠帶給人類永恒的秩序,如此堅信不移,以至于他把他的理論機械化和教條化了,從而冷漠了人的主體性價值和創造性;他并沒有建立一套合乎理性的道德秩序理論,而是更多地停留在了對宗教和現有封建倫理規范的保守立場之上,以至于他總是因此而備受后人詬病等等。
但是,我們需要理解:赫爾巴特是位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成就指引著后人在科學教育學的道路上,不斷邁向人類智力發展的一座座高峰,他的智慧啟發著后來的教育家們,思考教育問題的復雜性,并不斷試圖以觀察、實驗和數學的而不是形而上學的方法來解釋教育現象、解決教育問題。至于他的錯誤,很大程度上,乃是一個時代的潮流使然。赫爾巴特是偉人,但他不是神仙,他無法脫離開他的時代想問題,正如我們無法提著自己的頭發,使自己離開地面一樣。
讀教育學心得體會4
幼兒園每次發的《幼兒教育》這本書真的是非常好,看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教育是有規律的,這個規律并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雖然這本書寫自八十多年以前,相比起現在所流行這個教學法、那個教學法來說,這本書寫得是相當的樸實,但確從實際出發,解決了我們家長所面臨的種種困惑,更重要的是不但有理論,而且有可以解決問題簡單易行的實際方法。我們家壯壯,有時玩得忘乎所以不肯睡覺或是看電視到入迷處不肯停下來時,以往總采用說服教育的方法,或實在不聽時采取強制手段,但效果并不好,過一陣又會重犯,看到書上介紹的游戲式的'教育法,想著嘗試一下,沒想到效果相當好當我打算讓他上床時,或停止看電視時,我就會喊:壯壯比比看,誰先跑到床邊,或壯壯比比看,誰先把電視停下來他以為我是在和他做游戲,就會很快的行動起來,生怕你超過了他。教育是要講方法的,采用合適的方法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孩子教育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對家長再教育的過程。想要教育好小孩,家長應該要起到表率的作用。你的一言一行孩子都是看在眼里的。舉個例子來說,我喜歡上洗手間的時候拿份報紙看看,壯壯看見過一次后他也學樣,每次也會拿本看這就逼著大人們時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改掉自己的一些不良習慣,其實我們是和著孩子一道在成長
家庭是幼兒成長中的第一個社會,家長是他們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對于家庭中的各種影響,孩子往往不加取舍地接受。家長的思想和行為無時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家長良好的行為能促進幼兒良好品德的建立,家長不適當的行為則影響著幼兒良好品德行為的形成。
家長的行為習慣指家長日常舉止的穩定性,包括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工作習慣等。好的習慣一生受益,壞的習慣有害終身。俗話說:積千累萬,不如有個好習慣。幼兒正處于發展時期,各方面都還未定型,既容易養成好的習慣,也容易形成不良的習慣。幼兒最善于模仿,父母則是他們模仿的首要對象。他們總是喜歡模仿父母的一些行為模式,以達到自我滿足。孩子身上不少習慣就是直接從父母那里模仿來的。因此,家長的行為習慣對孩子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事。
影響幼兒品德形成的家庭因素主要有家長的道德修養與學識水平。家長與幼兒不僅是血緣關系,更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系。家長對幼兒品德及個性形成的影響是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家長的言行對幼兒起著言傳身教和人格示范的作用,這是一種直觀、形象的教育。幼兒對父母生活、經濟上的依賴關系、情感上的依戀關系,使幼兒常以父母為自己的榜樣,因而這種教育又是最富有情感的。
另外,我很欣賞家長能和孩子間不僅是母女的關系,還是朋友的關系。就如《幼兒教育》中所述,父母若能與孩子成為朋友,那么在教育孩子時你將會發現很多的好處。
讀教育學心得體會5
醫學倫理學是研究優良的醫學道德規范的制定和實現的科學,是醫學與倫理學相交叉的學科,是認識、解決醫療衛生實踐和醫學科學發展中人們之間、醫學與社會之間倫理道德關系的科學。隨著該學科的迅速發展,其逐漸成為現代醫學科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現代醫學中,醫學倫理學已經成為醫學專業的基礎課程。
什么,最根本的.就是我們一定要有良好的醫德。社會主義醫德是傳統醫德的繼承和發展。自古以來,歷代醫家都十分重視醫德,將它視為行醫治病的一個必然條件,學習和研究傳統醫德思想,對于建設社會主義醫德規范、指導醫療實踐,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學習,讓我知道了當今社會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醫患關系的矛盾顯得尤為突出,存在著許多問題,針對市場經濟條件下醫患關系呈現的發展趨勢和影響醫患關系的因素,我們要增加資源投資,緩解醫療供需矛盾,深化醫院改革,加強科學管理,加強醫德醫風建設,促進醫患關系的改善,要規范醫德雙方的行為。
我認識到要想成為一個好醫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和完善自已,為以為作為一個好醫生打下良好的基礎,才能跟上社會的發展,滿足社會的需求。
讀教育學心得體會6
回首。曾經那本塵封在記憶中只為考試而用的《教育學》,早已從記憶中淡出、飄遠,然后相隔兩忘化無影。今。再次拿起這樣一本深邃且頗具教育使命厚重感的書時,我從目錄中找尋著自己最感興趣的兩大塊領域——班主任和教師篇章。當陶醉在濃情詩意的《金縷曲》時,微微有些觸動。反復讀著念著,腦海里萬般思緒齊涌現,無端生發一種已然"不堪回首,十年往事"的惆悵!十年,多少辛酸,多少歡笑!相關瑣事或深或淺刻進時間深處,駐足回眸,還是無怨無尤,留在心里頭。
一、《教育學》之班主任,個案研究的啟示。
班主任寫進書本里的形象是高尚品行的榜樣,有著堅定的教育信念,有著不慍不悱的柔腸剛膽,有著較強的組織能力,有著多方面的興趣和才能,有著善于待人接物的獨攬一面,班主任還應嚴于律己,不斷提高自己素質等等。如此云云,綱舉目張,以為無比正確。但現實不太需要這些,對教育起直接啟發作用的,我以為還是對個案的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對個別教育(包括問題學生)工作的開展。因此,我關注了書中的兩個案例。
案例一中的小張同學與我班的小吳同學所表現出來的問題大致相同。他執拗,頑固,沒有禮貌,不太愿意承認自己的錯誤,更談不上下定決心改正錯誤。三番五次好說歹說,效果平平。我沒有案例中的老師那么幸運,一次談話就攻下了小張心中的"堡壘"。但案例中的老師,她所表現出來的后續"保障工作"值得我借鑒。案例中的老師一次次不厭其煩的感化,特意安排優秀學生在小張身邊,時時刻刻無微不至地關注等等,使得孩子最后被感動了,懂事了,進步了。回想自己在轉化小吳的問題上,也許還是少了一點什么,也或許小吳所表現出來的問題以及造成問題的根源遠比小張要復雜得多。但我想,辦法總比困難多。對轉化問題學生的工作上,案例一給我了許多啟發。
案例二講述的是高年級老師對學生之間萌發的好感的處理。讀畢,我深深折服于老師的睿智、從容以及耐心。在對待高年級學生之間產生的好感問題上,老師不是簡單粗暴地批評,不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說教,而是站在"喜歡"的泛概念之上,通過自身的現身闡釋,將喜歡一詞的范圍擴大、延伸,爾后自然地將原本的尷尬化為了孩子學習的動力,這是智慧的展現,更有智者的風度。我喜歡這樣的老師,喜歡這樣的處理方式,既科學又充滿人情味。這個案例給予我的,更多的是對自己班主任業務的拷問和不斷自我完善的驅動。
二、《教育學》之教師,在角色沖突中尋找平衡點。
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每個人都同時扮演好幾種角色,而眾多的角色集合就形成了"角色叢"。作為教師,教育學第十五章《教師》中明確提到:"僅與學生的關系而言,教師就要扮演著豐富多彩的角色。"如,教師是"家長代理人"、"朋友知己",是"傳道、授業、解惑者",是管理者、心理調節者和研究者等等。而當所有的角色與個人的預期發生矛盾或難以取得一致時,就會出現角色沖突。對于這樣或那樣的角色沖突,我們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
一)、合理調試與家庭角色的沖突
有了家庭和孩子,特別是當孩子還小需要照顧時,教師很容易同家庭角色產生沖突。對于這點,我相信大家都深有體會,因為每個人都是這樣一路走過來。有時候我們真得無法盡到一些為人父母和為人子女的職責,我們往往因此內疚、不安甚至苦惱。特別是當孩子生病時,你會感到更加愧疚。一直以來我都把精力更傾向于學校,因為有太多的'事不得不去做,因為有太多的原因我們無法放手,更因為教了一年級真的是身心俱憊。于是,很容易忽視了自己的孩子,因為有時候真的有種被工作"抽干"和"耗干"的感覺。現在,當經歷過一些事后,我才明白,當孩子還小的時候,我覺得作為教師有理由傾向于自己的家庭角色,因為孩子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最特殊的一個學生,忽視甚至無暇顧及自己的孩子同樣是不負責任的表現。當然,這其中兩個角色也需要合理進行調試與權衡,做到有急有緩,協調控制,最好能統籌兼顧。
二)、努力讓"教育者"與"研究者"和諧統一。
作為教育工作者,其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工作的再創造性。因此,教師需要發展、需要提升,更需要自我超越。一個善于反思、善于研究的老師總能讓教育教學工作注入一些新的工作思路和思想方法。但是局限于實踐范圍的再創造很難高屋建瓴,教師的研究工作需要規劃指引,需要理論培訓習得,需要高層次的專家點撥。所以勇于抓住時機,善于創造機會,敢于沖破困難,努力讓自己走向"教育者"與"研究者"的雙重共贏身份,需要足夠的勇氣、堅定的意志,需要無怨無悔的付出,更需要默默忍受獨自行走在深造之路上的孤獨。對于自己,尚未在這方面邁出足夠有力的一步,只希望略略能有些且行且思與且得,這就是我目前所擁有的平衡點。
在教師扮演的角色叢中,由于生活的不確定性,我們還會碰到許許多多的角色沖突。在角色沖突中,努力找到一個平衡點,就會擁有一個幸福的支點。其次,教師要善于從諸多角色中掙脫出來,把時間和精力重新合理分配,盡可能把它用到那些對自身更有價值的角色上。
記錄激動時刻,贏取超級大獎!點擊鏈接,和我一起參加"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動!
讀教育學心得體會7
我很喜歡幼兒教育這本書,它貼近我們幼兒教師的生活與學習,像一盞指路燈,從不同的角度與方位給我們指明了教育教學的方向。書中有好幾個版塊,每當我一拿到這本書,第一反應就是先看看其中最最讓我體味深刻的卷首。很多的小故事,大道理,給了我心靈上的啟迪,精神上的滿足,知識上的提高與視野上的開闊。
我又一次翻開了《幼兒教育》,一冊上,卷首中的鐵杵磨成針幾個大字映入我的眼簾。很小的時候,我就學過。這個故事一直被老師作為教導孩子要有恒心的道德范例,他們希望孩子能像李白一樣領悟其中的.道理,用老奶奶鐵杵磨成針的恒心與毅力去解決問題,克服困難,不要遇到一點挫折就氣餒、逃避。曾經我也給幼兒們講過。這個故事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可是,在書中它又有了鐵杵磨成針新釋,難道在這里還有什么我們還沒有參透的道理呢?帶著疑問,我一口氣就讀完了它。讀完后,我又進入了思考,現在的孩子,是新時代的人,同樣的故事,對他們有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他們并沒有對老奶奶磨針的毅力發出贊嘆聲,而是說:那么費力氣,為什么不去買一根針呢?她真是太笨了。我們也都知道,這個故事對孩子而言,有另一層寓意,就是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不怕困難,要堅持到底。但是,又有誰能肯定這條道就不是死胡同?堅持是要的,沒有堅持就沒有勝利,但是,現在的社會,變通則顯得尤為重要。文中說到:變是生命的一般規律,適者生存,想要適就要變,如果不變通怎能適應變化的環境?而不適應又怎能生存?這個實例本身并沒有錯,錯在我們運用它進行教育的視角與方法。教育只有注入時代的信息,才會煥發出活力,出現新面貌。
感謝《幼兒教育》,讓我的心靈得到啟迪。由此感發:無論什么事,我們教師應從多個角度多思考,換一種方位,換一種角度,對我們又會有一種豁然開朗、截然不同的感受與體會。讓我們做一名適應時代的教師,多方位教育我們的孩子,讓他們在領悟道理的基礎上,同時適應時代的發展,試一試,我們會懂得更多,收獲更多,體驗得更多。
讀教育學心得體會8
教師是否愿意花時間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師是否具有專業素養的標志。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學海無涯,藝無止境。教師的專業追求、專業探索、專業提升,要靠不斷的反思,教師要學會在言說和行動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長。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種學術行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應不斷反思。這也許將成為自己需要時時溫習的功課。
寫作不僅是積累經驗的一種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閱讀和思考的強勁動力。因懂得這些,雖工作辛勞,文筆稚嫩,但我仍堅持用文字記錄自己的教育生活,讓忙碌的我不斷與寧靜的我進行對話,讓沖動的我不斷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讓實踐的我不斷接受理論的我的提升。
教師不能沒有獨特的'風格,不能沒有鮮明的個性。隨波逐流,循規蹈矩是自己成長的最大敵人。“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應成為我們為師的座右銘。我想對自己說的是,人云亦云的盡量不云,老生常談的盡量不談,要學會獨立思考,而不是跟著“風”跑。對自己的教學,不要考慮完美,要考慮最有特色。
教師要學會愛,愛在細節,因為教育就是一堆細節。比如,對待生活在當今社會環境的學生,教師缺少的不是強力和果斷,缺少的是教養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細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尤其對所謂的學習、心理有“障礙”的學生,要學會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為學生在困難或痛苦中及時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誰走在我的前面,誰就是我的老師,包括學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師——敬業,博學,鉆研,激情,嚴謹,刻苦等教育傳家寶,已經成為我們“通向現在和未來美好教育境界的階梯”,把我們引領到當今課程改革的風口浪尖上。我心中永遠銘記他們,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時時記得向周圍的教師學習。
如果說以前的成長靠的是個人奮斗,那么新的時代與環境,強調的卻是團隊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競爭環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沒有合作之心的人,內心是焦躁而絕望的,也不會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樣的情懷,就有什么樣的處世方式;你有什么樣的期許,就有什么樣的行為。因此,強調個人發展與競爭,一定要依靠環境和伙伴的合作——學會溝通、學會傾聽,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經驗,以減少由于孤立而導致的個人行為。
教育,不變的永遠不會變,改變的必將會改變。創新不是推倒歷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設大廈。回顧過去是有益處的,如果我們對前人視而不見的話,我們身上的獨創性不會很好地保存下來并取得快速的發展。教師要成為一名真正的審視者、反思者、繼承者,但應當永遠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顆海星的角色——也許這是一種理性狀態。
大量的閱讀教育書籍,給了我很多教育實踐中曾經歷過,卻未細細揣摩的教學真諦,我久久的徜徉在這片書海中,深深的懂得教書育人的不易,我們得時時反省自己,時時反思自己,才能將工作更落到實處。
教師是否愿意花時間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師是否具有專業素養的標志。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學海無涯,藝無止境。教師的專業追求、專業探索、專業提升,要靠不斷的反思,教師要學會在言說和行動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長。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種學術行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應不斷反思。這也許將成為自己需要時時溫習的功課。
讀教育學心得體會9
利用暑假的時光,我讀完了《愛的教育》。這本書的名字在我小時已有耳聞,但是在我讀后才懂得了作者想要傳達的這份生活態度,得到了許多生活態度方面的啟示。雖然只是三年級學生的日記,但給我的感觸仍然極深。
小作者寫了許多自己對所見所聞的感想,以及許多自己的想法和態度。他和書中其他的同學們一樣并非是一個完美無缺的孩子,但是他有著一顆善良的心,雖然有時會控制不住脾氣做出一些不當的事情來,但是他的身邊有父母通過在日記本上寫話的方式與他溝通,化解他的疑惑以及矛盾的心理,并且他們會經常提醒小作者家中的生活來之不易,有許多的孩子們家境遠不及他們的`好,使他能夠珍惜自己所擁有的環境,并對貧苦的人們有憐憫之心,不歧視他們。
除了父母的教育,他還有良師益友的教誨和提醒。令我印象頗為深刻的是他的朋友卡隆。他是一個正直的人,對于弱者總是盡力讓他們受公平對待,而不受欺負,如駝背的耐利就由他來同桌,使他不受同學的嘲笑,保護了他的自尊心,并鼓勵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記得一次爬竿的時候,就是卡隆的盯視使同學們沒有嘲笑耐利,而在之后他也給了耐利鼓勵,使他最終爬上了平臺。這樣的一個朋友使我敬佩不已。
除了對作者身邊的人們的敬佩之外,我心中產生了許多次的愧疚之情。三年級的意大利學生們已經能夠如此待人接物,而我們身上仍有許多未改正的問題。學習生活中總會出現同學被大家嘲弄的事情,而有些咧著嘴笑語的同學們在事后卻還不認識到錯誤,對于傷害他人自尊心的錯誤沒有絲毫愧疚與自責,使人在驚訝之余感慨日前經濟愈加發達的社會中,不少良好的道德品質已有缺失了。讀過《愛的教育》,讓我能夠自省:有沒有做傷害了他人的事?
讀《愛的教育》培養了我的心態,使之更加積極向上,能夠接受他人給予的意見,也讓我能保有一顆善良的心靈。另外,也讓我記住要關心,了解,幫助他人。其中的例話讓我明白愛國精神的偉大,以及小作者改正缺點的過程和下定決心努力學習的態度,還有許多的事件同樣讓我能從中學習而受益。讓我能更加關愛身邊的人和社會。
讀教育學心得體會10
今天,我在《學前教育》雜志上看到這篇文章。是文章的題目首先吸引了我,引起我強烈去閱讀的興趣。因為在我們以往的慣性操作中,認為只要制訂好方案,班內三名教師認真組織實施就可以了。教師就像一根指揮棒,指到東孩子就得向東,幼兒完全不知道教師有什么安排,幼兒是一個盲從的狀。所以我們各班級在每個活動前后的環節銜接很亂,幼兒常常在班內追跑打鬧,教師要一刻也不能閑的看住孩子,要孩子集體的喝水,集體的上廁,幼兒完全失去了自主,沒有自主的空間。
針對課間自由活動的場面,作者在文章中是這樣反思:我們給幼兒自主的空間了嗎?我們有提供給幼兒按自己的意愿選擇做事的條件嗎?幼兒知道在這個環節可以做什么嗎?于是,作者在每天的活動區講評時都將問題拋給孩子:活動完畢后我們有什么事可以做呢?洗手、小便、喝水等等。小朋友做事有快有慢,需要我們等待,這個時候我們還可以做什么呢?根據孩子的答復,按照孩子的想法,作者在教室中豐富了一些簡易活動材料。這樣一來,活動完畢后幼兒可以看、可以說、可以玩,多了許多自主選擇的時機,兩節活動課間的環節就顯得順暢多了。
針對每次活動在不同的場所,需要幼兒在短時間內一次次搬椅子到不同地方的問題。如何讓幼兒預知呢?作者還是把問題拋給孩子:我們每天上課的地方都不一樣,怎么才能讓小朋友都提前知道把椅子搬到哪里呢?通過幼兒的討論,最后決定用圖片的預知方式來告訴幼兒,下一環節要準備什么。于是作者在班內開設了一個溫馨提示角,每天早飯后都將當天上午的活動要求、場地安排用圖片的形式告訴幼兒。如上閱讀活動,就放一張書的圖片和一張小椅子的圖片,幼兒一看就知道老師需要他們搬椅子到上閱讀的地方上課。 通過作者這兩方面的闡述,我們可以貫穿的使用這種方法。在一日活動的其它環節中,如:戶外活動前,通過提示牌讓幼兒了解去哪兒,站幾路隊,要帶什么?音樂舞蹈要到哪里上?要帶上道具嗎?數學活動要到珠心算室嗎?要帶上書嗎?等等。做到讓幼兒預知下面的活動,了解自己要做的事情,讓幼兒從小學會有方案的支配安排自己的時間,形成有序做事的習慣,對幼兒的成長很有幫助。 幼兒園每次發的《幼兒教育》這本書真的是非常好,看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教育是有規律的,這個規律并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雖然這本書寫自八十多年以前,相比起現在所流行這個教學法、那個教學法來說,這本書寫得是相當的樸實,但確從實際出發,解決了我們家長所面臨的種種困惑,更重要的是不但有理論,而且有可以解決問題簡單易行的實際方法。我們家壯壯,有時玩得忘乎所以不肯睡覺或是看電視到入迷處不肯停下來時,以往總采用說服教育的方法,或實在不聽時采取強制手段,但效果并不好,過一陣又會重犯,看到書上介紹的游戲式的教育法,想著嘗試一下,沒想到效果相當好當我打算讓他上床時,或停頓看電視時,我就會喊:壯壯比比看,誰先跑到床邊,或壯壯比比看,誰先把電視停下來他以為我是在和他做游戲,就會很快的行動起來,生怕你超過了他。教育是要講方法的,采用適宜的方法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孩子教育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對家長再教育的過程。想要教育好小孩,家長應該要起到表率的作用。你的一言一行孩子都是看在眼里的。舉個例子來說,我喜歡上洗手間的時候拿份報紙看看,壯壯看見過一次后他也學樣,每次也會拿本看這就逼著大人們時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改掉自己的一些不良習慣,其實我們是和著孩子一道在成長
家庭是幼兒成長中的第一個社會,家長是他們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開展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對于家庭中的各種影響,孩子往往不加取舍地承受。家長的思想和行為無時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家長良好的行為能促進幼兒良好品德的建立,家長不適當的行為那么影響著幼兒良好品德行為的形成。 家長的行為習慣指家長日常舉止的穩定性,包括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工作習慣等。好的習慣一生受益,壞的習慣有害終身。俗話說:積千累萬,不如有個好習慣。幼兒正處于開展時期,各方面都還未定型,既容易養成好的習慣,也容易形成不良的習慣。幼兒最善于模仿,父母那么是他們模仿的首要對象。他們總是喜歡模仿父母的一些行為模式,以到達自我滿足。孩子身上不少習慣就是直接從父母那里模仿來的。因此,家長的行為習慣對孩子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事。
影響幼兒品德形成的家庭因素主要有家長的道德修養與學識水平。家長與幼兒不僅是血緣關系,更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系。家長對幼兒品德及個性形成的影響是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家長的言行對幼兒起著言傳身教和人格示范的作用,這是一種直觀、形象的教育。幼兒對父母生活、經濟上的依賴關系、情感上的依戀關系,使幼兒常以父母為自己的典范,因而這種教育又是最富有情感的。
另外,我很欣賞家長能和孩子間不僅是母女的關系,還是朋友的關系。就如《幼兒教育》中所述,父母假設能與孩子成為朋友,那么在教育孩子時你將會發現很多的好處。
我很喜歡幼兒教育這本書,它貼近我們幼兒教師的生活與學習,像一盞指路燈,從不同的角度與方位給我們指明了教育教學的方向。書中有好幾個版塊,每當我一拿到這本書,第一反響就是先看看其中最最讓我體味深刻的卷首。很多的小故事,大道理,給了我心靈上的啟迪,精神上的滿足,知識上的提高與視野上的開闊。 我又一次翻開了《幼兒教育》,一冊上,卷首中的鐵杵磨成針幾個大字映入我的眼簾。很小的時候,我就學過。這個故事一直被老師作為教誨孩子要有恒心的道德范例,他們希望孩子能像李白一樣領悟其中的道理,用老奶奶鐵杵磨成針的恒心與毅力去解決問題,克服困難,不要遇到一點挫折就氣餒、逃避。曾經我也給幼兒們講過。這個故事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可是,在書中它又有了鐵杵磨成針新釋,難道在這里還有什么我們還沒有參透的道理呢?帶著疑問,我一口氣就讀完了它。讀完后,我又進入了思考,現在的孩子,是新時代的人,同樣的故事,對他們有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他們并沒有對老奶奶磨針的毅力發出贊嘆聲,而是說:那么費力氣,為什么不去買一根針呢?她真是太笨了。我們也都知道,這個故事對孩子而言,有另一層寓意,就是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不怕困難,要堅持到底。但是,又有誰能肯定這條道就不是死胡同?堅持是要的,沒有堅持就沒有勝利,但是,現在的社會,變通那么顯得尤為重要。文中說到:變是生命的一般規律,適者生存,想要適就要變,如果不變通怎能適應變化的環境?而不適應又怎能生存?這個實例本身并沒有錯,錯在我們運用它進展教育的視角與方法。教育只有注入時代的信息,才會煥發出活力,出現新面貌。 感謝《幼兒教育》,讓我的心靈得到啟迪。由此感發:無論什么事,我們教師應從多個角度多思考,換一種方位,換一種角度,對我們又會有一種豁然開朗、截然不同的感受與體會。讓我們做一名適應時代的教師,多方位教育我們的孩子,讓他們在領悟道理的根底上,同時適應時代的開展,試一試,我們會懂得更多,收獲更多,體驗得更多。
讀教育學心得體會11
由于時間關系,后來雖然在圖書館找到了唯一一本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看著那泛黃且破舊不堪的書,還有一種發霉的味道,又那么厚,真是一點讀下去的心情都沒有。
于是,我就只好硬著頭皮看復印的大綱,總共才二十多頁,也不會覺得有壓力,希望看完后可以專心準備英語六級和期末考試。
緒論部分提到了一個很好的問題:“通過教育要想得到什么,教育要求達到什么目的”。只有培養目標明確了,后面的培養方案和措施才是有意義的,否則就成了瞎子亂撞,沒有頭緒,也容易走很多彎路。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有一種感覺:赫爾巴特的教學思想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樣過時、老套,雖然他是傳統的教學的代表,以教師、教材和教室為中心,但這種與新課改堅持的杜威的兒童、活動和經驗為中心大不相同的教學思想,并不是聽說的那樣的一無是處。它也有它的好處:系統的傳承優秀文化成果,對普通人而言,是獲取知識的比較有效率的途徑。
在講到“權威與愛”的時候,心智屈服的權威,十分夸大權威的作用,比如他說“對于那些具有最活躍的天性的人來說,權威是最不可缺少的,因為這些人善與惡都會嘗試,而只有當他們在惡中不迷惑時才會追隨善。”雖然他說權威是要通過卓越的智慧獲得,但是并沒有一個標準來界定這種權威,換言之,如果一個兒童被不具備這種權威的人引導,就像千里馬遭遇到伯樂的弟弟一樣悲慘,其身上的閃光點最終被一些偏見和世俗的東西抹殺掉。
說道老師對學生的“愛”,他認為教育者應該深入到學生的感情中去,十分巧妙的悄悄融合在學生的感情中。這的'確比較困難,應該屬于對教育者較高層次的要求了。“較長的時間、溫柔的愛撫、單獨的交往”這些在小班教學中都難以很好的做到,何況在很多大班化教學的地方呢?
“以教育代替的管理”中,總結道“對服從的必要性具有信念的兒童只能接受不是人們擅自作出的決定”。很多時候大人都自以為孩子還小,不用跟他們講什么道理,只是一味的讓孩子做這做那而不說理由,其實這也是家長言傳身教失敗的一個地方,一般的道理還是要講的,無論孩子當時能不能聽懂,總有一天他會懂的。大人不能因為孩子還小而偷懶。
赫爾巴特認為,真正的教育或者說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教育。這一點無可非議,一如現在的一句順口溜所說“,身體不好是廢品,學習不好是次品,思想不好是一個危險品”在一個寧要次品不要危險品的社會里,道德教育的地位十分重要。一個缺乏道德或者沒有道德底線的人是可怕的,給社會帶來很多不安定因素。
而真正教育的措施是,訓育。這一部分,是他大篇章講述的部分。只是,他說“訓育”“主要是對任性起作用”,“部分的也對認識起作用”。提到“訓育”不知道為什么老有一種消極的壓抑的感覺,像過去修道院里的兒童一樣慘淡不堪,但是百科里卻是另一種解釋,還稍微有一些褒義色彩。
1、教誨撫育。南朝梁慧皎《高僧傳義解五寶亮》:“亮就業專精,一聞無失,及具戒之后,便欲觀方弘化,每惟訓育有本,未能遠絕緣異。”明邵璨《香囊記逼試》:“自你父親亡后,訓育之功,都是我一身擔了。”陳少白《興中會革命史別錄》:“堅如母端嚴靜默,賢而知書,富大家風,子女皆由其訓育。”
2、舊指學校里的道德教育。陶行知《南京中等學校訓育研究會》:“真正的訓育是品格修養之指導。”徐特立《整頓第一女師之計劃》:“至于訓育方面,則重人格感化,與規則生活。”看來,這褒義色彩是中國文化賦予的,在西方,我就不清楚具體意思了。只是赫爾巴特的訓育措施——壓制、強迫、懲罰,是無情的。這樣的訓育,我不知道怎么才能讓兒童樂意接受?
訓育的要點,是使兒童留意周圍人的普遍意見,也就是公眾的意見。可是,公眾的意見就一定是評價標準嗎?如果是世俗的偏見或者錯誤的導向怎么辦呢?不適應就離開,或者沉默。做屈原嗎?還是在沉默中滅亡?
當孩子能奔跑時,母親不應當阻止孩子到野外自由奔跑。這一點可以算作赫爾巴特那個時期的自由思想的體現嗎?
在“教學”一章中,他批判盧梭的自然教育法,說道:“把人交給自然,或者甚至把人引向自然并讓自然來訓育,那是愚蠢的。”他認為,進一步確定人的發展和促進其天性的完善工作,“完全應該交給人類去做”。這一基本點認識的不同導致了以后所采取的教育的方案和措施的迥異。
他的“教學作為經驗與交際的補充”這一提法很恰當,而且也十分重視教學以外的各種活動,要求安排較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各種活動。他在教學上還強調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強調發展學生的自由想象。這些,在我看到他的著作以前,是絕對不會相信的。傳統的教學法居然也這么重視這些東西,為什么這些和我從小到大所接觸到的傳統教育感覺不一樣呢?我所感覺到的好像是“經驗和交際作為教學的補充”,多么可笑!是不是我們曲解了赫爾巴特的思想了呢,還是施行的時候偷懶,等到出現問題的時候,卻又來責怪思想的源泉?
在教學的材料部分,他建議教師要善于利用這樣的人——在我們附近常常有人知道如何把我們不了解的而又覺得必須教的事物恰到好處的傳授給別人。這正應了《師說》里的名言“:圣人無常師”。我們大可以放手的大膽的利用身邊一切可能的資源來進行教育,不要怕自己的地位會被這些“能人”動搖,作為教育者,不能心胸狹窄。大學,在這方面做得很好,比如開展一些名家講座,暑期社會實踐,鼓勵大學生到社會中學習……,中學,就我的感受而言,也還行,只是礙于升學壓力和學生判斷是非的能力有限等原因,沒有很好的實施。
教學的進程,這一部分我讀的有些糊涂,不作評論。唯一有共同語言的部分是“用大寫字母裝飾嬰兒室的墻壁”這一點,讓我想起了中學時候的卡片學習方法,貼在床頭,書桌上,裝在口袋里,隨時看到隨時熟悉強化。不過這對嬰兒而言,似乎過早了一些。嬰幼兒階段的教育重點還不該是知識教育。
教學的一般結果——心靈的充實。說是一般的結果,其實也是最神圣的結果,就像“每天都進步一點點”那樣難。
行動、思想范圍、素質、生活方式對性格的影響。在行動方面,我的理解是,行動大于口號,不要做口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素質方面提到“最值得教育的人”和“最需要教育的人”,他這樣分類,讓我懷疑:值得和需要,孰輕孰重?
畢竟讀的不深入,時間緊迫,現在也只能這樣了。
【讀教育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讀教育學心得體會04-16
讀教育學心得體會總結10-16
讀幼兒教育學心得體會06-20
教育學心得體會05-11
教育學生的心得體會10-13
對教育學心得體會09-29
教育學教育心得體會03-31
感恩教育學生心得體會05-30
教育學習心得體會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