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大班科學說課稿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我們應該怎么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大班科學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幼兒大班科學說課稿1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大班科學“莖輸送水”,是明天出版社出版的《山東省幼兒園教育活動教材》上冊主題網絡教育“奇妙的植物”中的一個活動。
一、說教材
植物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路邊有茂密的大樹,院子里有綠油油的草坪,公園里有五顏六色的花,這些植物為什么生長的如此茂盛,在進行主題活動“奇妙的植物”時很多孩子曾向我提出疑問,于是,我用“莖輸送水”這節活動來為幼兒解開這個謎團,此活動材料來源于生活,正如綱要中所說:“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此活動來源于幼兒生活,又能服務于幼兒的生活。
大班幼兒對事物表面特征的觀察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本活動通過有趣的實驗,激發幼兒探索植物的莖輸送水和養料的奧秘,針對本班幼兒的發展水平和幼兒學習科學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探索植物的莖吸收水分和養料的奧秘,滿足其好奇心
2、幫助幼兒簡單了解植物的莖能儲存、輸送水分和養料
這兩個目標蘊含了激發幼兒的人生興趣和探究欲望,體現了目標的綜合性和層次性。 根據《綱要》中科學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幼兒的已有經驗水平,我認為本次活動的重點是“激發幼兒探究植物的莖吸收水分和養料的奧秘,滿足其好奇心”,難點是:“了解植物的莖能儲存、輸送水分和養料”。
我通過幾組有趣的實驗及啟發性提問,讓幼兒在有趣的情境中主動探究,從而形象直觀的了解植物莖能儲存、輸送水分和養料,將抽象的科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使活動的難點得以有效的突破。
結合本次活動目標,我做了兩方面的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幼兒有酷暑天萎蔫的樹木,雨后旺盛起來的經驗
2、物質準備:兩盆萎蔫的草本植物,去根芹菜若干,水盆,紅藍顏料,白色花朵(玫瑰火康乃馨 )剪刀,杯子,橡皮筋
二、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因此,本次活動我除了和幼兒一起準備豐富的活動材料外,還采用集體教學,分組教學和個別教學相結合的組織形式和適宜的方法,具體的方法有:實驗法,觀察法,啟發提問法,這些方法的應用,克服了教師傳統的說教形式,在活動中,我力求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用啟發,引導的方式,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讓幼兒親自動手操作,在快樂中獲得知識,習得經驗,同時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創造力和樂于探索的科學習慣 。
本次活動打算在自然角用2天的時間完成活動目標。
三、 說學法
本活動引導幼兒通過實驗法、操作法,歸納法等來獲得知識,活動前我為幼兒提供實驗材料,放在自然角,通過啟發性提問“你知道植物是怎么喝水的嗎?”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那就讓我們一起做個實驗吧”幼兒最喜歡自己動手,這時候他們一定會躍躍欲試,期待著實驗,幼兒做完實驗后,隔段時間去觀察并作記錄,最后,用歸納法得出實驗結論,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時間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培養樂于探究的科學習慣。
四、說活動程序
(一)、創設情境,激發幼兒探究欲望,給幼兒2盆萎蔫的花
問題:1、這兩盆花為什么萎蔫了?
2、你有什么辦法讓花重新旺盛起來?
這一環節,提出開放性的問題,讓幼兒根據已有經驗自由討論,出謀劃策,解決問題,并將討論得出的解決方案付諸行動,幼兒會拭目以待,結果會怎么呢?活動一開始就調動了幼兒探究的積極性。
(二)、一小時后觀察結果,并討論原因
問題:哪盆花最先旺盛起來?為什么?幼兒討論后得出結論,:將水澆在花盆里的那盆花最先旺盛起來,將水澆在葉子生的花不如前一盆花旺盛,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我們來做實驗。
(三)、實驗
1、芹菜實驗
將芹菜的莖剪短一些,葉子摘掉一些,(目的是讓實驗效果跟明顯,便于幼兒理解),把橡皮筋套在被子上,再裝進一些水,并滴進一些紅墨水,將芹菜插在被子里,并調整橡皮筋到水面位置作記號。第二天觀察:1、水面和橡皮筋的位置是否一樣,(水面低于橡皮筋)
芹菜的莖有什么變化(變紅了)
2、兩色花實驗
老師將花朵的莖剪開,兩個杯子各放進一些水,分別滴進紅藍墨水,將花朵剪開的莖分別插入不同的'杯子。
第二天觀察:1、看看花朵有什么變化(植物的莖將兩種顏色的墨水往上吸)2、白花怎么樣了?(變成紅色和藍色了)
這一環節,給幼兒分組,每組幼兒同時進行兩組實驗給每個幼兒參驗的機會,體現了《綱要》中科學領域指導思想:盡量創造條件讓每個幼兒實際參加探索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索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
(四)、討論試驗結果
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結論:植物的莖能吸收并輸送水分和養料
這一環節。鼓勵幼兒根據已有經驗及實驗大膽想象、思考,使幼兒的發散思維得以擴展,在交流中探索出植物的莖能吸收并輸送水分和養料。
(五)、討論植物的莖還有哪些功能?
問題:仙人掌在酷暑天好幾天不用澆水,為什么死不了?結論:植物的莖還有儲存水分和養料的作用.這一環節,提出更為開放性的問題。啟發幼兒思考,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
五、說活動延伸
幼兒和家長共同收集各種變態莖的植物,放在自然角為下節活動“變態莖”作準備。活動暫時結束了,但幼兒的探索欲望和認識興趣卻在延伸,并將更多的關于奇妙的植物的內容滲透在多種活動中,使幼兒獲得更多有益的知識經驗,促進幼兒多方面能力的發展。
幼兒大班科學說課稿2
教學目標:
1、關心樹朋友的變化,學習比較、概括落葉樹與常綠樹的明顯特征。
2、活動中能積極交流并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
教學準備:ppt、各種樹葉
教學過程:
一、說說樹朋友的變化
1、最近我們都在觀察了解你的樹朋友,那就說說你的樹朋友吧!
(通過已有經驗回憶,引導幼兒進入主題。)
2、詩歌小結(進一步幫助幼兒感受樹朋友的變化及生活中的美景。)
二、議議兩類樹的不同
1、剛才有的孩子說樹朋友落葉了,那你們的樹朋友是不是都落葉呢?
(了解幼兒已有經驗。)
2、聽聽落葉樹和常綠樹的話。
3、你能聽出落葉樹和常綠樹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嗎?交替是什么意思?
(關注孩子們的傾聽理解能力。)
三、找找兩類樹葉的不同特征
1、這些樹葉你們都認識嗎?這三片落葉樹和三片常綠樹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2、觀察要素:
關注幼兒在觀察比較操作中是否指向-----類的概括。
3、交流梳理落葉樹和常綠樹不同特征。
4、驗證表述各自的想法。
小結:如果看到樹葉比較薄、暗、脆的樹葉可能是落葉樹;比較厚、亮、韌的樹葉可能就是常綠樹。
(由于孩子們是針對具體的樹葉進行比較,挑戰點是對兩類樹種的主要特征進行歸類概括。我試圖運用實物觀察比較、同伴共同驗證的方法幫助孩子區分落葉樹和常綠樹的`明顯的普遍性特征,在認識周圍的世界的同時慢慢習得一些邏輯思維的方法。)
四、延伸教學
你對樹朋友還有什么想了解的?你還有什么問題嗎?
(提出問題,為以后進一步探索活動做好延伸。)活動點評金曉燕執教的集體活動《落葉樹與常綠樹》則激勵幼兒調動多種感官,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角度深入觀察、細膩體會、專注探索落葉樹和常綠樹樹葉的不同,并充分利用"電子白板"等高科技媒體將靈動的PPT、悠揚的散文詩作為手段激發幼兒大膽表達、深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精彩活動離不開多年的積累和磨練。
幼兒大班科學說課稿3
本次研說我分別從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程序設計三個方面進行。
一、說教材
1、說教材內容
“男孩女孩有多少”是《山東省幼兒園課程指導用書》大班下冊主題二中次主題一的一節教學活動。
2、教材內容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復習過6以內數的組成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對組成已有了初步的認識。《綱要》提出“數學教育必須要讓幼兒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教師要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并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在設計本次活動時,我注重從感知入手,有具體到抽象,由易到難,通過多樣的教學問題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3、說教學目標
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要求與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再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確定了以下兩個教學目標:
(1)運用組成的規律,學習7的組成,能用6種方法將7分成兩部分。
(2)尋找并理解7的組成中的互換和互補規律。
(3)培養幼兒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4、說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
由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可確定能運用組成的規律進行判斷,用6種方法將7分成兩部分是本課時的重點。
培養幼兒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是本課時的難點。
能運用組成的規律學習7的組成,是這次活動的關鍵。
二、說教法和學法
說教法
1、根據教材內容特點與學生的認知水平,本節課在教法上我采取了游戲導入法、操作法、嘗試發現法、觀察指導法、講授法、談話法、演示法等教學方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學資源,結合活動室的環境,利用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為幼兒展現一環環的活動過程,引發幼兒的興趣,調動幼兒的情感投入,激活幼兒的原有知識和經驗。
2、鼓勵幼兒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3、尊重幼兒個體差異,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注意個別進行輔導。
說學法
以引導幼兒自主探索學習,培養有良好的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為主,在本節課中幼兒的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幼兒親自學會解決問題,體驗探索的成功、學習的快樂。
2、在動手操作、獨立思考、進行個性化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同伴交流和全班交流活動,通過互助,讓幼兒構建學習方法。
3、通過靈活、有趣的游戲,鞏固新舊知識,提高計算技能。
三、說教學程序
(一)說設計思路
本節課我總共分為五個環節來完成,分別是:
1、游戲導入,復習6的組成。
2、男孩女孩站一排,學習7的組成,發現互換規律。幼兒在自主探索中發現互換規律。
3、幼兒自主探索不一樣的分法。
4、理解互補規律。
5、游戲:《鴨子走》
(二)說活動流程
1、游戲導入,復習6的`組成。
出示數字6,(碰球游戲):嘿、嘿、嘿,我的1球碰幾球?嘿、嘿、嘿,你的1球碰5球等。
這樣的設計是遵循“游戲是幼兒的主要活動”的原則,重在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2、學習7的分解。
通過拋出問題,把7位小朋友分成兩部分,使數學貼近于生活,激發了幼兒的探索興趣。
大班幼兒具有活動的自主性、主動性、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特點,我安排了操作圓形卡片和數字卡片的活動,讓幼兒在操作中自主探索7的6種分法,啟迪幼兒的智慧。
由于大班幼兒已有一定的自我約束能力、規則意識、堅持性的增強,所以我提出操作活動要求時,讓幼兒服從一定的紀律,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
3、幼兒自主探索不一樣的的分法。
大班思維中出現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在認識事物方面,不僅能夠感知事物的特點,而且能夠進行初步的歸納和推理。啟發幼兒利用互換規律,7可以分成5和2,5和2合起來是7;7可以分成2和5,2和5合起來是7。
4、找一找,合一合,理解互補規律。
教師擺出7的所有分合式,但只出現左邊的一排數字,請幼兒觀察:從上到下發現了什么?從下到上有什么特點?然后用手指游戲的方式加深幼兒對7的組成的認識。
5、游戲出活動室《鴨子走》。
根據第二環節中《鴨子坐客》的故事,引出《鴨子走》的游戲:1只鴨子前面走,6只鴨子后面走;2只鴨子前面走,5只鴨子后面走,等等。
這樣教學前呼后應,讓幼兒興致濃濃地在復習7的分解和組成中結束本節課。
幼兒大班科學說課稿4
說活動來源:
“停水的日子真的很難過!”這是在一次城市停水后我和孩子們發自內心的感嘆。近日,又和孩子們聊起那日的停水事件,一個孩子說:“老師,爸爸說我們人類要保護水資源,地球上的水用光了就沒有了”。這句話引起了其他孩子的討論:“不是的,水是從大海里來的,大海很大,不會沒有水的。”“不是,大海的水是苦的,不能吃的,我們用的水是從地下挖出來的!”水哪里來的?用過的水到哪里去了?誰會用完嗎?怎樣讓水用不完?一連串的問題從孩子們的嘴里問出來,也預示著孩子對生活中的水資源有了一定的興趣。抓住這個孩子感興趣而又有價值的教育點,故預設了本次活動。
說活動價值:
我們常常在有水的日子里一點都不覺得用水的方便,沒水的日子里才發現一點一滴水的珍貴。環境在我們身邊一點點惡化,但我們每個人卻常常視而不見。本次活動的價值點就是想通過現場的實驗活動使孩子們親身感受到水對我們生活的重要以及保護水資源的重要。
因此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為:
1、通過實驗感知水變臟容易和臟水變干凈困難的道理。
2、感知水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
3、有良好的堅持參與探究的科學品質和積極動腦解決問題的能力。
說目標定位:
目標是集體教學活動的核心和精髓,明確細致的目標將幫助教師精確地描繪出活動的重點和難點。在本次活動中,我把目標定位在三個方面:
第三組觀看視頻——“處理臟水要到專門的水處理廠,運用一些大型的工具,經過一次次的過濾最終才變成生活中能用的水”。在交流的過程中同時關注各小組的記錄方式,幫助幼兒知道記錄也是很好的交流表達方法,同時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科學思維習慣和積極解決問題的能力。
4 、歸納總結。
教師對各小組的探究活動進行客觀的評價,讓幼兒清楚地知道尋求答案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同時也通過活動總結出:水變臟的容易和臟水變干凈的困難,知道珍惜水資源,知道少使用化學物品,知道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5、延伸活動。
護水小衛士:還有很多人們不知道或者做不到保護水資源,讓我們一起來做個護水小衛士,提醒大家:你認為可以告訴他們什么話呢?如:水龍頭,擰小些,節約水,好處大。洗碗少用洗潔精,身體健康好處多等等,與幼兒一起制作成護水標語,貼在班級、校園里。
說活動亮點:
水是人類最好的朋友,有了水才有地球上的所有生命,當人們人人都樹立了這樣的理念后,我們的環境惡化的腳步才可能越走越慢,我們的生命才能更加燦爛。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在孩子小小的心中種下一棵保護環境的種子,使“保護環境”的愿望能最終實現,使地球母親越來越健康美麗。
目標1——基礎知識目標:通過實驗感知水變臟容易和臟水變干凈困難的道理。是本次活動力爭闡述清楚的主要問題。這個目標是整個活動展開和幼兒能力提升的載體平臺,在教學活動的兩個對比實驗環節中能夠非常顯性地達到,也是具體的基礎知識目標。
目標2——價值目標:感知水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這是本次活動的重點,更是本次活動的價值點,在兩大環節中,不論是第一環節“水變臟了”能幫助孩子感受到水無處不在,人們生活離不開水,懂得珍惜水;還是第二環節“把水變干凈”使孩子們懂得水處理的困難和復雜,知道要愛惜水資源,都是圍繞這一目標開展的,這是貫穿整個活動的主線,更是本次教育活動最具價值的教育點。
目標3——情感能力目標:有良好的堅持參與探究的科學品質和積極動腦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本次活動的難點,因為的幼兒能力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一次教學活動能夠完成的。在本次活動的特定情景中,我預想我的孩子們在獲得知識意識的同時,能獲得更多的情緒體驗和能力培養,為今后學習打下基礎,因此此目標的設定是為了放大并著力進行養成教育,以期幫助孩子們獲得更大的收益。
說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知道生活中哪里需要水及水的用途。前期的經驗就是孩子的生活經驗,在活動中只需要通過教師的提問幫助其會憶和再現。
材料準備:生活中用水的圖片,生活廢水若干盆(肥皂水、洗手水、洗菜水),過濾物若干(紗布、濾紙、活性炭、網兜等)選用的材料不脫離孩子的生活而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肥皂水是化學物廢水,洗手水是泥水,洗菜水是附有垃圾的廢水。這些不同的廢水為孩子進入下一環節“把水變干凈”提供了不同的實驗平臺和實驗結果。也預示了我的預設價值。二過濾物的選擇也是基于不同的過濾要求挑選的,具有一定的層次性。
說教法學法:
教無定法,學無定法,在本次的活動中,根據科學活動的特點我首先采用了問題教學法來對幼兒常見的“水”的情況進行設疑。圍繞從幼兒最有生活經驗的“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到水”——具有一定困難情境的“怎樣把用臟的水變干凈”——運用已建構經驗的“如何保護地球上的水”等主要問題的展開,使活動環環緊扣、步步深入地展開,而幼兒因此產生的疑問與驚奇正體現了其主動思維的開始。
其次在活動中運用比較教學法來強化了幼兒對水的變化的認知。因為水的變化具有一定的可逆性,但是正是因為干凈水變臟和臟水變干凈的互逆過程有著很大的差別:干凈水變臟是極其方便快速的過程,而臟水變干凈則是非常復雜和繁瑣的過程。因此在這鮮明的對比過程中,幼兒能實實在在地感知到愛惜水資源、節約用水等有價值的知識。
探究實驗法是本次活動中最主要的學法:當幼兒針對問題情境“如何把水變干凈”有了主動探究的欲望后,提供多種探究實驗的機會就成了幫助幼兒解決實際困難的良好平臺。在多途徑(實驗、看視頻、現場采訪等)的探究活動中,幼兒不僅了解的是知識,更收獲了學習知識的多種方法,這比單純習得知識要有意義得多。
說說活動過程:
1 、提出問題,刺激幼兒思考。
活動開始,開門見山,提出第一個疑問:哪里有水?(海、河、水管、身體、植物、地下、瓶子里)幫助幼兒建立水資源存在于地球的任何一個地方的概念,為目標“樹立環保意識”埋下伏筆。緊接著出示一盆清水后提出第二個疑問:地球上的水是哪里來的.?引導幼兒回憶已有的有關水循環的知識經驗,了解水是循環利用的。提出第三個疑問“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到水?”后及時通過洗毛巾、洗蔬菜的生活情境再現,讓幼兒感知水是人們生活離不開的東西,同時,親自體驗清水很快變臟的過程。最后提出本次活動的重要設疑點:我們都知道地球上的水是循環利用的,那么我們用下來的臟水怎樣才能再用呢?
2 、自主探究,教師適時點撥。
本環節提供三個可選情境開展分組活動:
1是電腦觀看水處理視屏,了解臟水變干凈的過程;
2是詢問現場教師了解臟水變干凈的大概過程;
3是現場實驗水過濾的過程。
要求三個小組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將方法以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提供交流材料。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尋找臟水變干凈的方法,其主要目的
1是幫助幼兒知道尋找問題的答案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
2、感知臟水變干凈的過程是復雜而又漫長的;
3、學會用自己的符號記錄臟水變干凈的方法。在幼兒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密切關注幼兒的需求,及時進行點撥,如:幼兒遇到記錄困難時的點撥,幼兒遇到操作困難時的點撥等等,以幫助幼兒更好地進行探究活動。
3、交流互動,呈現探究結果
本環節讓各個研究小組展示自己的記錄單,交流自己的答案,進行經驗分享和遷移。順序依次是:第一組現場采訪——達到“知道處理臟水是個非常專業的問題,很復雜,需要很長的時間和很多的步驟,而且有的含有化學物質的臟水很難再利用,會污染環境。”第二組過濾實驗——通過一些簡單的過濾能吸掉臟水里的臟東西,要讓水變得更干凈需要許多次的過濾,而肥皂水需要特殊的過濾材料過濾,代價很高。”
幼兒大班科學說課稿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美麗的彩虹》,本次活動選自幼兒園多元能力實踐課程大班下冊科學領域,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活動目標、活動的重點與難點、活動準備、教學與學法、活動過程六個方面來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首先我對教材進行分析,先說一下我的設計思路,正如《綱要》中所要求的,選取事物要貼近幼兒生活,就拿"彩虹"這一自然現象來說吧,它常常出現在夏天雷雨后,云層中的水珠大量聚集時,經過陽光的折射,就會在天空中出現美麗的彩虹。但往往孩子們還未仔細欣賞時,它轉瞬即逝,猶如曇花一現,讓人難以捉摸。根據以上情況便生成了《美麗的彩虹》這次活動。
接下來我對幼兒現狀進行分析:大班的孩子探索欲望強,能夠相互合作也有競爭意識,而且喜歡動手,敢于嘗試。在生活中感覺自己很棒,信息十足。《綱要》中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要既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我設計了此次科學活動《美麗的彩虹》。
二、說活動
目標教學
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教學活動起著指引和導向作用。依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生活經驗,我制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知識目標:
認識彩虹,了解它有七種順序排列的色光。
2、能力目標:
嘗試用多種方法制造"彩虹",產生對自然界奇妙現象的興趣。
3、情感目標:
愿意與同伴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為了更好的完成本次活動,達成以上活動目標,我制定了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
認識彩虹,了解它有七種順序排列的色光。
教學難點是:
嘗試用多種方法制造"彩虹",產生對自然界奇妙現象的興趣。
四、活動準備
為了使活動呈現出趣味性、綜合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中、游戲中,我做了以下活動準備:
1、空間準備:選擇晴天開展活動2、物質準備:課件一份,鏡子人手一份,盆中裝滿水,圓珠筆,色拉油,白紙,三棱鏡,放大鏡,泡泡等。
五、教學與學法《綱要》提出:
創設一個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探究活動,進行嘗試,感受參與的樂趣,并能鼓勵幼兒自主探索,大膽嘗試,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提問法:
教師有意識地提出幼兒所關注的、感興趣的、有益于發現某種關系的問題為幼兒指引了探索的方向,減少了探索的盲目性。
2、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自主建構過程,采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教師通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性的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綱要》中指出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此次活動中,幼兒的具體學法有:
1、操作法:操作活動,是幼兒獲得并理解知識的最好的方法,這是此次活動中,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
2、嘗試探究法。在活動中,幼兒通過不斷地嘗試失敗,最終在探索中獲得成功。使孩子們懂得真理存在于客觀事實之中,并體驗探索的樂趣。
3、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后,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不僅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
六、活動過程
為了達到以上活動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活動的過程:
猜謎語,激發幼兒探究欲望——認識彩虹,了解它有七種順序排列的色光。——學習動手制造"彩虹"——交流總結——延伸活動。我是讓孩子們在操作探索中親身體驗,認識彩虹,了解它有七種順序排列的色光,克服重點和難點。具體過程如下:
在第一個環節中,我會以猜謎語的方式引起幼兒的注意,激發幼兒的興趣,把幼兒的注意力一下子帶入活動中。(彎彎一座橋,掛在半天腰,七色排的巧,一會不見了。請你猜猜我是誰?引導幼兒根據經驗猜出謎底——彩虹。)第二個環節是認識彩虹,了解它有七種順序排列的色光。
在這個環節中,我通過以下三個小環節來實施:
1、幼兒自由玩鏡子。幼兒在玩中和同伴說說從水中的鏡子中找到了什么?
2、引導幼兒在水中把鏡子對著太陽照射。
3、說說自己的發現。數一數有幾種顏色?它們是怎么排列的?
我開始的直接提問是讓孩子們拿著鏡子在水中自由玩耍,討論自己的發現,幼兒討論的問題肯定不充分,之后我用語言提示他們"在水中把鏡子對著太陽照一照",這樣有目的的引導,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彩虹"這一奇妙的自然現象:鏡子中能反射出七彩的顏色。
第三個環節是學習動手制造"彩虹"。
經過前一環節的介紹,幼兒對"彩虹"已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教師可以這樣引導"這么漂亮的彩虹一會就沒有了,怎么辦呢?"我直接把問題拋給幼兒,讓他們想辦法解決,孩子們肯定會說:"我們可以自己做一條'彩虹'呀?那怎么制造'彩虹'呢?"帶著這個問題,讓孩子們自己尋找材料,如:泡泡、放大鏡、三棱鏡、圓珠筆、白紙……幼兒自由地嘗試用多種方法制造"彩虹",教師用問題設置的方法邊觀察幼兒操作,邊及時地提出問題進行引導,幼兒在嘗試操作過程中交流、合作。本環節是運用了嘗試法和操作法,也是活動的難點之處。
第四個環節是交流總結。
幼兒互相欣賞制造的"人造彩虹"與同伴交流著自己是用什么材料制造"彩虹"的,并用語言總結、演示自己的實驗過程。在看看、說說、做做中進一步了解到彩虹這一現象的由來,真正做到了《大綱》中提出的"引導幼兒對身邊的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索欲望。"讓幼兒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探索過程和結果,增進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
第五個環節是延伸活動活動結束后可以繼續讓幼兒在科學探索區中,尋找多種制造彩虹的方法,產生對自然界奇妙現象的興趣,并體驗著成功的樂趣。
本次活動的內容源于生活,滿足了幼兒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動結束后,幼兒繼續探索,將學到的技能進行運用,已達到教育的最終目的。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幼兒大班科學說課稿6
我說課的內容是《有趣的尾巴》,這是幼兒園大班主題活動《小動物是怎樣過冬》中的一節生成課。
一、說教材
動物是孩子們喜歡的對象,各種動物的不同外形特征、生活習性常會引發孩子們的探索興趣。在《小動物是怎樣過冬》主題活動中,幼兒表現出了極大興趣,因此,生成了"有趣的動物尾巴"這一科學活動。
大班幼兒對動物的特征、生活習性等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根據大班幼兒發展水平和幼兒學習科學的特點,我制定了本節課活動目標:
1、認識一些小動物的尾巴,了解尾巴的用途。
2、激發幼兒探索動物尾巴的興趣、滿足其好奇心,加深幼兒愛護動物的積極情感。
3、培養幼兒良好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根據《綱要》中,科學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幼兒教育已有的經驗水平,我確定了本次活動重難點重點:讓幼兒掌握孔雀、松鼠、啄木鳥、小燕子等動物尾巴的用途。
難點:讓幼兒了解老虎、魚、袋鼠尾巴的用途。
為了讓幼兒更好的了解動物尾巴的用途,我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幼兒主動探究,從而將抽象的科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使活動的重點難點得以有效的突破。
活動準備:
布偶小猴子一只,各種動物圖片,多媒體課件,錄音機、磁帶。
二、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本次活動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特點,我采用了觀察法、討論法、啟發提問法等教學方法,這些方法的應用,能夠克服教師傳統的說教形式,充分尊重幼兒,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讓幼兒在快樂的游戲中,再次了解動物尾巴的用途,同時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三、說流程
(一)設疑導入、激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學習興趣往往是幼兒學習的直接動因。然而興趣和動機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過外界事物的新穎性、獨特性來滿足幼兒探究心理需要而引起的。教師出示只露出尾巴的小猴子,讓孩子們猜猜它是誰。
(這一環節的設計,教師為幼兒設置了一個懸念,通過猜測活動能夠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二)互動探究、掌握新知
1、利用課件出示各種各樣動物尾巴的圖片(播放幻燈片)(通過觀察圖片這一環節,讓幼兒觀察各種動物的尾巴,同時讓幼兒自主學習,滿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
教師提出問題:小動物的尾巴分別是什么樣的?孩子們有可能會說小動物們的尾巴有的長長的、毛茸茸的、有的像把小剪刀······那你們知道它們的尾巴各有什么用途嗎?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通過欣賞圖片,對動物尾巴的用途進行描述。
(正如新《綱要》所指出:"語言教育應該滲透在所有的活動中"。本環節通過讓幼兒觀察動物的尾巴,不僅能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積極性,而且加深對動物尾巴作用的了解,同時也發展了幼兒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在小朋友知道孔雀、猴子、松鼠等動物的尾巴用途的基礎上,教師引領孩子探究其它動物尾巴的用途。
(《綱要》中指出重視以兒童認知發展為基礎,發揮教師的主導的作用,引導幼兒循序漸進地積累科學經驗,促使兒童思維能力不斷發展。)
2、播放課件,幼兒欣賞《為什么動物有各種各樣的尾巴》
(幼兒的思維離不開具體的事物,借助多媒體的優勢,直觀形象的幫助幼兒了解不同動物的尾巴,用處也是不一樣的)。
通過觀看《為什么動物有各種各樣的尾巴》,讓幼兒知道當有其它動物襲擊老虎時,老虎可以把自己的尾巴當作武器來保護自己;魚在游泳時尾巴起到推動作用,加快速度,同時也有方向盤的作用控制自己游泳的方向;袋鼠的尾巴在奔跑時起到平衡的作用,在休息時,與它的后兩條腿形成三角形,起到了支撐的作用。
(這樣借助信息技術手段,通過豐富的畫面,讓幼兒分別了解老虎、魚、袋鼠尾巴的用途,從而突破難點。)
(三)趣味游戲,玩動輸出《綱要》中指出要以游戲為幼兒的基本活動,根據幼兒年齡特點、現有的經驗及興趣創設游戲環境。為了幫助幼兒掌握動物尾巴的用途,我設計了"找尾巴"這一游戲環節。
教師提出游戲規則,幼兒活動.幼兒拿著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去尋找它們的尾巴。小朋友找到之后,互相之間進行交流。
教師再以小記者的身份進行采訪,孩子們可能會說出小動物尾巴的用途。動物尾巴的神奇用途,會給孩子們帶來無窮的樂趣。
(通過這一環節,讓幼兒進一步了解尾巴的用途。同時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四)活動牽引、情感升華教師引導幼兒回顧動物尾巴的用途,了解幼兒掌握新知識的情況。提升幼兒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目標中要求加深幼兒愛護動物的積極情感。通過這一環節,幼兒不但知道動物的尾巴可以保護自己,而且還可以幫助它們適應周圍的環境,更好地生活在大自然里。因此,教育幼兒要保護小動物、愛護小動物,人類和動物和諧共存。)教師以小動物的口吻邀請小朋友參加舞會。教師播放音樂,在輕松愉快的旋律中,活動結束。
(通過這一環節讓幼兒體驗參與活動的.樂趣。)
四、設計理念:
本節活動課,是以猜測、觀察、描述、游戲為主體地教學,在整個活動中,教師充分利用圖片、多媒體手段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讓幼兒從中知道各種動物尾巴的用途。通過觀察、描述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在游戲環節里,幼兒體驗參與活動的樂趣。提升幼兒熱愛科學,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出示圖片及觀看課件,讓小朋友認識了幾種動物,這樣激發幼兒課堂興趣,并了解到每一種小動物的尾巴都是有作用的,而且不同的小動物其尾巴的作用是不同的,更不能沒有尾巴。小朋友聽得很認真,課堂興致很高。
在為小動物找尾巴這一環節中不是會都能做好。既有一定的動手能力深透到里,也有對第一部分老師告訴他們知識的記憶體現。動手能力差的及沒有仔細觀察的幼兒,就較難正確完成這個作業。不過在老師的巡回指導與啟示下。孩子都完成了。這樣既鼓勵幼兒大膽動手操作,又增強了幼兒的自信心。讓幼兒感覺自己也不錯。在游戲中讓幼兒感到科學課的趣味性,也可以發展孩子個性的空間。游戲中力爭照顧每位,讓孩子都有機會參與。教室里充滿了歡樂。愉快的氣氛。
最后,活動延伸把孩子帶進無限的思考,讓孩子帶著諸多的思考去觀察自然界動物的特征。了解它們的特性。但也有不足之處,在探索操作過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沒有擴散以外的動物,我的知識面也不夠廣,今后要加強知識能力方面的修養。
幼兒大班科學說課稿7
一、說教材
新學期開學的第一天,當孩子看到我日漸大起來的肚子時,很多孩子好奇的問:陳老師,你的肚子怎么變大了呀,是不是要生小寶寶了?陳老師,你的寶寶是怎么出來的呢?我笑著反問他們:那你們是怎么出來的呢?當時孩子的答案千奇百怪,有的說:我是媽媽在醫院,醫生在媽媽肚子上弄了個小洞才出來的;有的說:我是從媽媽的肚臍眼里冒出來的;有的說:我是從媽媽的膝蓋上生出來的……聽了他們的答案后,我迫切地感到要幫助孩子們形成最初的正確、科學的生命觀,正確引導他們的好奇心,從小培養幼兒健康的心理,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因此我設計了大班科學活動《我從哪里來》。
二、說目標
根據本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及孩子的需求,我從社會認知和社會情感兩方面制定活動目標:1、認知目標:讓幼兒初步了解胎兒的主要生長過程,能較完整表述觀察結果,大膽地說出自己是從哪兒來的。2、情感目標:了解媽媽懷孕十月的辛苦及撫養自己長大的艱辛,激發幼兒愛母親的情感。活動的重難點都是讓幼兒初步了解胎兒的主要生長過程,能較完整表述觀察結果,大膽地說出自己是從哪兒來的。
三、說教學準備
為了突破活動的重難點,更好達成活動目標,我做了以下物質方面的準備:課件《我從哪里來》、教學掛圖、陳老師懷孕前后的照片、音樂《感恩的心》及感恩媽媽的PPT圖片一張。
四、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次活動的教學目標,整個活動我采用了以下幾個教學方法:
1、比較法:在活動的開始部分,引導幼兒比較老師懷孕前后的身體變化,從而自然的導入活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2、觀察法:讓幼兒觀察胎兒生長發育的圖片,形象地幫助幼兒正確了解胎兒每個階段生長的過程,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及表述能力。
3、多媒體演示法: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很直觀的讓幼兒了解關于生孕育的知識,同時也吸引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4、討論法:在整個活動中引導幼兒自由討論,鼓勵孩子提出問題然后與同伴、老師共同討論,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使師生互動及生生互動真正落到實處,活動氛圍更加融洽。
5、表演法:在活動的最后組織孩子進行表演《感恩的心》,進一步升華本次活動的情感教育,知道媽媽懷孕十月的辛苦及撫養自己長大的艱辛,激發幼兒愛母親的情感。
五、說活動過程
下面將進入我的活動過程,活動一開始出示陳老師懷孕前后的照片,引導幼兒進行比較,發現老師現在懷孕要生小寶寶了,從而引出問題:小朋友,你們是從哪來的呢?你們知道媽媽肚子里為什么會有小寶寶嗎?通過這兩個問題,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從而進入活動的第二部分也是活動的重要部分:通過讓幼兒觀看直觀的flash課件《我從哪里來》了解了很多有關生命孕育的知識,使生活中大人們難以啟齒,遮遮掩掩的問題迎刃而解,使幼兒能從小用科學的眼光看待生命孕育的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幼兒積極討論,大膽地表述生命孕育的過程。如:小朋友,現在你們知道自己是從哪兒來的嗎?小寶寶在媽媽肚子里是怎樣形成的呢?等問題,鼓勵幼兒大膽表述觀察結果,說出自己是從哪兒來的及胎兒在媽媽肚子里的變化。之后,再出示教學掛圖,讓幼兒觀察胎兒生長發育的圖片,引導幼兒主動觀察胎兒每個階段生長特征,自由討論,大大地激發了幼兒的探究意識,進一步了解胎兒的主要生長過程,更好的完成社會認知目標。緊接著進入活動的第三部分,通過觀察老師懷孕前后身體活動的變化照片,如:上樓、撿東西、做操等對比圖片,讓幼兒直觀的感受媽媽懷孕后的辛苦,從而激發幼兒愛母親的情感,在此部分教師充分運用了觀察討論法,提出問題:我們從媽媽的肚子里來到了這個世界肯定很開心幸福,但我們在媽媽肚子里一天天長大的時候,你覺得媽媽的身體會有怎樣的感受?為什么?
長大了應該怎樣感謝媽媽呢?可以對媽媽做些什么、說些什么呢?鼓勵幼兒用較完整的語言表述自己的想法。在活動的最后創設溫馨的氛圍,組織幼兒為媽媽表演《感恩的心》,讓孩子在輕松、溫馨、感恩的氛圍中結束此次活動。
在此次活動中我充分尊重了大班幼兒活潑好動,充滿了好奇心的特點,鼓勵大膽講述自己的想法,提出為什么,此階段幼兒的思維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向幼兒介紹小生命的形成、成長和分娩的過程,我采用了圖片和課件的形式,讓幼兒直觀的了解生命的形成過程,通過這種多媒體演示法和圖片觀察法,使孩子在一個很輕松、快樂的討論氛圍中掌握到了科學知識,很好的完成了社會認知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在這次教學活動中,教師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和教師自己懷孕的契機,利用圖片、課件等直觀的教學手段,對幼兒進行科學的啟蒙知識。本次教學活動來源于幼兒的生活,是他們所感興趣的問題,所以在活動中,他們始終保持著飽滿的熱情。整個活動尊重了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激發了幼兒熱愛生命的情感。但也有不足之處,在活動的導入部分,老師的對比照片不明顯,提出的問題針對性不強,使簡單的導入活動變得復雜化,同時也拉長了活動時間。整個活動如果在以老師懷孕為線索而展開討論的同時再滲透本班孩子媽媽講述在懷孕過程中的感受的視頻,或是邀請已懷孕的媽媽來到活動現場與孩子一起參與活動,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媽媽懷孕的不容易及艱辛,從而激發幼兒愛媽媽的情感,這樣將會更好的完成活動目標。我的說課到此結束,也請各位老師對本次活動提出寶貴意見。
幼兒大班科學說課稿8
磁鐵是幼兒現實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物品,磁鐵能夠吸鐵的特性決定了它備受幼兒青睞。特別是在區域活動的時候,小貓釣魚的玩具和磁性教具幼兒們總是愛不釋手,但是他們大都只是單純的玩耍,還沒有知識的建構。新《綱要》科學領域提出了:對周圍事物和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的目標。針對幼兒對磁鐵的這種興趣和此目標我設計了這節活動。試圖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了解磁鐵的特性和作用這也是此活動的知識目標。讓幼兒嘗試按一定標準(能吸住的物品和不能吸住得物品)分類是這次活動的能力目標。
本次活動的重點是了解磁鐵的特性和作用,難點是嘗試按一定標準分類。
活動前教師和幼兒一起搜集了各種各樣的磁鐵以及各種試驗材料:鈴鐺、木塊、插塑、釘子、曲別針、硬幣、鑰匙、玻璃球、布條等
除了探索區小貓釣魚的玩具外教師又在活動室添放了大量的磁性玩具及鐵制品。
針對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設計了如下幾個環節:
1、設置情景,引發興趣。
幼兒喜歡游戲,活動的開始幼兒以小貓的身份介入到小貓釣魚的游戲中,
幼兒很快就能進入角色,專心的投入游戲。
好奇心是幼兒的天性,求知欲是幼兒的本能。教師引導幼兒探索“為什么有的魚能吊到魚竿上,有的魚卻吊不到。”幼兒初次探索磁鐵的存在和奧秘(會吸鐵)。“原來有的小魚上有回形針,有的沒有。”
將情景游戲和科學有機知識結合,使幼兒在玩的過程中,學會了探索和發現。
這一環節主要采用的是情景激趣法和問題設置法。
2、試分類,滿足求知欲。
通過前一環節的開展,幼兒已經對磁鐵有了濃厚的興趣。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繼續探索磁鐵的特性并嘗試探索分類。“桌子上有很多物品,你去試一試那些能被磁鐵吸起來那些不能”幼兒自由的嘗試分類。最后得出結論:能吸起的是鐵做的,不能吸起的不是鐵做的。教師用問題設置的方法,邊觀察幼兒操作,邊及時地提出問題進行引導。幼兒嘗試操作的過程中提倡幼兒交流、合作。幼兒學習方法,主要是嘗試法和操作法。
3、聯系生活,感受樂趣。
幼兒自由在活動室內“尋找”鐵制品,并能夠用語言來總結自己的活動過程。這次活動從探索熟悉的游戲,到探索身邊的事物,做到了《大綱》中提出的.“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的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索欲望。”讓幼兒用語言表示出自己的探索過程和結果,增進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
最后是活動延伸部分:
活動結束后可以繼續讓幼兒玩玩各種大小、形狀不同的磁鐵,發現磁鐵同極相斥、異極詳吸的現象。
引導幼兒尋找、發現更多的利用磁鐵吸鐵的性質制做的物體。
本次活動的內容源于生活,滿足了幼兒的需要,在活動結束后,幼兒繼續探索,將學到的技能進行運用,已達到教育的最終目的。
教學反思:
上完課之后我并沒有覺得頓時輕松了,我知道冷靜的反思能帶來更多的收獲。本次活動是從幼兒的興趣出發選擇活動內容和設計活動過程,讓幼兒通過對磁鐵的探究,初步了解磁鐵的性質,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讓幼兒借助對磁鐵的探究,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掌握觀察、思考、實驗等探究方法,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整個活動過程圍繞著觀察、思考、動手操作來展開。小朋友既有觀察的過程,思考動口的空間,又有動手操作實踐的過程,讓他們經歷“發現問題——實驗探究——獲得結論”,因此小朋友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積極的探索,從而培養了小朋友的探索精神。但是本節課有許多不足之處,首先從內容的選擇上,一些老師課后跟我說,磁鐵“同性相斥,異性相吸”這個內容比較深奧,小朋友不易理解和記住,所以這個環節應該放到后面來進行。這是我對課前所選擇的內容和過程設計上考慮不周的表現。其次是在上課的過程中,有的環節交代不太清楚,某些細節不能根據小朋友活動過程中反映出的問題而及時的靈活的整改,環節的設計還有待改進,我想這跟豐富的經驗有著直接的關系,“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幼兒大班科學說課稿9
一、教學目標
(一)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攝影的簡單技巧。
2、樂意嘗試操作,能夠積極地參與合作、討論、探索。
3、體驗攝影帶來的快樂,感受幼兒園、家鄉、大自然的美。
依據:一是根據大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發展特點:5-6歲幼兒能表現出對美的事物的敏感性,能發現并欣賞周圍生活中多種形態的美。他們用自己獨特的感受欣賞藝術作品,分析一些美的性質。在認識活動中,由于掌握了觀察、記憶等方法,活動的效果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幼兒在解決問題或行動之前,不僅具有明確的目的,而且具有計劃的萌芽,能事先思考活動計劃和行動方法,并能在行動中加強自我控制,以有效地完成任務。
隨著心理發展水平的提高,幼兒表現出智力活動的積極性,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欲和認識興趣,好學、好問、喜歡操作、樂于探索,嘗試自己解決問題。他們對富有挑戰性的學習活動表現出興趣、對學習成功感到滿足。二是根據《綱要》的指導精神:在教育的影響下幼兒能參與團體合作活動,互相分工、互相學習、互遞信息,在遇到困難與沖突時,也能協商解決,接納別人的想法與觀點。具備一定的自我評價和評價他人的能力。由此制訂了認知、情感、行為三方面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重、難點
本活動著重點是讓幼兒初步了解攝影的簡單技能,培養幼兒在操作照相機的過程中主動地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難點是幼兒樂意嘗試操作,積極參與討論、探索,培養幼兒合作、探索的能力。
設計理念:教師在活動中的如何作好指導者、觀察者、合作者、評價者的角色。作為指導者:不直接干預幼兒的探索活動,教師的指導變成一種隱性指導;作為觀察者:通過觀察去了解幼兒的發現和需要,去幫助幼兒尋到正確的操作照相機的能力;作為合作者:教師是幼兒活動的伙伴,尊重幼兒對美的作品的分析,相信幼兒能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作為評價者:在活動中注意對幼兒進行觀察和指導,對整個活動進行分析、評價。
(三)教學準備
1、物質準備:多媒體課件、數碼照相機、筆記本電腦、投影儀、電視機
2、心理準備:幼兒對攝影文化節有初步的體驗、感知
3、前期準備:課前教師拍攝幼兒在游戲中的照片
二、說教學方法:
因為活動本身借助于豐富的教育媒體技術,如:投影型視覺媒體教育技術。可以當場通過電腦連接使學習資料等視覺材料投影。所以我主要采用了直觀實物演示法、討論法。
1、直觀實物演示法:運用直觀的實物(照相機)進行示范,引導幼兒理解操作相機的基本步驟、要領。并將活動素材投影到銀幕上,擴大可見度,便于教師演示講解、幼兒觀察、分析。
2、討論法:指教師根據幼兒已有經驗互相合作,共同探討問題答案的方法。在整個活動中教師指導幼兒對操作照相機進行討論:如"你們覺得剛才小朋友拍攝的照片,美不美?為什么?"幼兒會對問題進行"美"與"不美"的探討。其中教師引導幼兒對拍攝技巧的'評價。
三、說學法指導:
本次活動采用體驗發現法、操作嘗試法、小組合作討論法。
1、體驗發現法:我們提供給幼兒進行發現活動的照相機,使他們通過自己的探索,發現如何拍攝出美妙的作品,旨在引導幼兒尋到正確地操作方法。
2、操作嘗試法:幼兒通過自己的操作,真實地得到知識經驗。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嘗試問題。嘗試過程中幼兒的嘗試和教師的指導是互相依存、親密聯系的。也充分體現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小組合作討論法: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由組合成一小組。在解決如何拍出美妙照片的問題之前,通過互相的討論、交流,先思考行動方法,再在行動中加強自我控制,以有效地完成任務。
四、說教學程序:
整個活動步驟為:提供環境條件--提出嘗試問題--幼兒第一次探索--幼兒小組討論--幼兒第二次探索--教師歸納,活動延伸
(一)序:教師帶領幼兒安靜地進入活動室,欣賞課件。(課件內容為麗水攝影節的歷屆獲獎作品,包括:家鄉自然風光、風土人情)
教師提問:剛才你在大屏幕上看到了什么?幼兒討論。(教師及時表揚、肯定幼兒)
說明:教師以提供材料、經驗、環境為前提,借助為探索提供的物、事、景的條件,為幼兒探索基本的攝影技巧做準備。
(二)幼兒觀看并討論電視視頻上關于自己的游戲照片,激發拍照的興趣。
教師提問:
1、你們在照片里看到了誰?
2、想不想自己動手為好朋友拍張照片?
說明:教師抓住一個"趣"字,激發幼兒較快地投入問題的情境之中。
(三)初步了解攝影的基本要領
1、幼兒初步了解照相機。
教師提問:
⑴誰會使用照相機?能告訴大家這是什么嗎?(鏡頭、取景框、快門)
⑵它是做什么用的?(幼兒共同交流照相機的功能)
2、教師示范講解。
說明:通過個別幼兒對照相機已有經驗的交流,教師通過實物針對性地示范講解,幫助幼兒了解捕捉鏡頭的基本常識。
(四)幼兒自由探索
1、自由組合,互相探索拍照。教師巡回指導。
2、教師利用電視視頻連接剛才幼兒操作拍攝的照片,共同欣賞。
3、自由組成小組討論、評價。
教師提問:
⑴剛才看到的照片美不美?
⑵哪些照片拍得美?為什么?
⑶哪些照片拍的不夠美?為什么?(照片是否模糊;取景是否正確)
(4)你們認為如何拍攝出美妙的照片?
4、小組匯報討論結果,教師小結拍攝的要領。
說明:幼兒開始探索,關鍵抓住"探"字,善思、敢思。教師及時掌握幼兒探索的反饋信息,了解幼兒學習的難點。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初步了解、掌握拍攝的基本要領。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與此同時也學會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結果。
(五)個別幼兒示范練習,然后分組探索
1、個別幼兒再次利用教師的主相機嘗試,其余幼兒當小模特。同步顯示照片的效果,師幼共同評價。
說明:幼兒第一次討論,是信息的集合與反饋。是為了試探一下幼兒掌握知識的情況。關鍵要抓住"評"字。把幼兒探索中出現的不同答案、產生的疑問,放到討論中。讓幼兒嘗試充分講道理、例證,知道自己探索的結果是否正確。
2、幼兒再次分組探索。
說明:這一環節是給幼兒"補償"的機會,關鍵要抓住"實"字。在第一次探索練習中,幼兒可能會做錯。有的幼兒雖然做對了,但沒有弄懂道理。經過討論,得到了反饋信息,幼兒可做第二次探索練習,一方面自我進行改正,另一方面是對自己的探索過程再次作驗證。教師盡量為每個幼兒提供表現自己長處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增強其自信心和自尊心。
(六)教師總結:為了讓你們的照片拍的更美妙,老師編了首兒歌,我們一同來念。
小朋友,來來來;
我們一起來拍照;
調焦距,調光圈兒;
手拿穩了按快門兒;
喀嚓、喀嚓、把它照;
我們的照片美不美妙!
教師和幼兒在兒歌中離開活動室,拍攝幼兒園的景色。
說明:這步關鍵是"引"字,教師要把活動從一節教學活動中拓展開來,在日常生活、游戲中引導、培養幼兒探索的精神。
延伸活動:教師與家長帶領幼兒拍攝家鄉的自然美景。
幼兒大班科學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在孩子們的眼里,大自然的花花草草是那樣的漂亮神奇,沒有善惡之分。孩子們生活的周圍永遠都有花草樹木的陪伴:春天,公園里觀賞各種各樣開放的鮮花;夏天,在綠蔭底下乘涼;秋天,一起撿落葉;冬天,給小樹穿上棉襖……所以,孩子們喜歡花花草草,也愿意了解它們,對大自然充滿著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世界上的植物有很多種,而每一種植物又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地方。植物們在外形、生長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著許多的不同。由于環境資源的破壞,有的植物繁殖過多,而有的植物又瀕臨滅絕……在這樣一個廣闊的植物世界之中蘊涵著多種多樣的教育價值。
大班幼兒對植物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通過各種教學活動,幼兒已經初步認識了園內的各種花草樹木,但是,幼兒的有關植物的知識和經驗是零散的,需要教師給予孩子們歸整和梳理,幫助孩子們形成一個有關植物的比較完整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的花花草草,熱愛整個世界,熱愛整個地球的美好情感。這才是一個完整兒童、完整人的基本素養。通過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探索、討論等等,大膽表述對植物世界的認識,發現植物之間的不同,探討植物的獨特之處,了解植物世界和我們人類世界之間互相依存的關系,激發幼兒熱愛植物和保護植物的美好情感。
在《奇特的花草》這個活動中,我著重解說一下植物的自我保護。因為我認為,植物的自身保護與它們的生存環境和它們各不相同的外形特征有著很大的關聯。另外,如今對獨生子女進行自我保護意識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而植物的自我保護教學活動的開展恰恰可以激起幼兒進行自我保護的意識。
二、說活動目標 基于教材的綜上特點,我從認知、情感、能力三方面來制定這次活動目標。
1、了解植物保護自己的方法,知道植物自我保護的方法與生存環境、外形之間的關系。
2、能把觀察到的植物的信息大膽地用語言表達出來,學會按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
3、激發幼兒探索植物世界奧秘的興趣,樹立自我護的意識。
目標(1)(2)綜合了認知和能力方面的目標。幼兒的科學教育重在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給予幼兒正確的.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所以重點目標定位在認知和能力兩方面。其中“知道植物自我保護的方法與生存環境、外形之間的關系,學會按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是本次活動的難點,因為幼兒能夠對植物的各種自我保護的方法進行分析分類,這是更高層次的。目標(3)是社會情感目標,通過活動激發幼兒探索植物世界奧秘的興趣,同時樹立自我保護的意識。這三個目標中蘊涵了科學能力的培養、主動探索的經驗獲得和對事物歸納總結能力的提高,體驗了目標的綜合性和層次性。
三、說活動準備
只有了解了幼兒原有的經驗,才能提升幼兒的已有經驗,所以以下兩經驗是這
次活動的成功開展的有力保障。
1、知識準備:
認識各種植物,對各種植物感興趣,通過看書、看錄象、問成人的途徑對植物保護自己的方式有所了解。
2、物質準備:
(1)、玫瑰花
(2)、錄象:“植物的自我保護”
3、植物的圖片、標記、白紙、筆
四、說教學方法
為實現本次活動目標,我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調查問卷法、語言討論法和游戲法
1、調查問卷法:教師鼓勵幼兒運用調查、分析、討論和統計的方法獲得各種植物保護自己的方法,并鼓勵幼兒大膽表述自己的調查分析,和同伴資源共享。
2、語言討論法:在教學活動中,討論是一種常用的方法,但是,討論的時機選擇在操作的不同時間,就會對幼兒的具體操作及思維活動起不同的作用。因此,在對植物自我保護方法的分類時,我就引導幼兒對各自的調查分析進行討論與分享,同時集體歸納植物的自我保護方法。
3、游戲法:通過“會保護自己的植物”的游戲,進一步使幼兒通過競爭性的游戲,達到在玩中學的目的,在游戲中發展幼兒的思維,變被動為主動,既使知識得到了鞏固和深化,又使幼兒的分析、比較、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同時,在幼兒學習過程中,教師做到面向全體,注意個別差異,讓每個幼兒在各自不同水平上有所提高。
五、說活動過程 (一)、導入課題:引導幼兒回憶已有經驗,對花草保護自己產生興趣。
1、出示玫瑰,這是什么?請你們仔細地看一看,它有什么特征?
2、原來玫瑰的身上有刺,你知道這個刺是它用來做什么的嗎?
3、小結:為了防止人們來采摘它,玫瑰的身上長滿了刺,這個刺是它用來保護自己的。
(這一環節通過幼兒回憶已有經驗導入課題,同時調動起幼兒活動的興趣。)
(二)、共享調查問卷 玫瑰在遇到危險的時候能想辦法保護自己,你們已經對其他植物的自我保護進行了調查,請你們拿出來和好朋友說一說。
(這一環節中教師鼓勵幼兒展示并大膽表述自己的調查分析,和同伴資源共享。)
(三)、集體討論分析,對有相同自我保護方法的花草進行分類 教師請個別小朋友對自己的調查進行大膽表述,同時對有相同自我保護方法的花草進行分類,邊分類邊出示標記和幼兒共同記錄,共分為以下幾種保護方法:
1、放臭氣:煙草、水毒芹
2、身上有有毒物質:絲蘭、龍舌蘭
3、身上有刺:金銀花、月季花、薔薇花、玫瑰
4、擬態:圓石草、角石草
5、小結:植物們也很聰明,想了許多辦法來保護自己,有的依靠自己的氣味,有的依靠自己身上長刺,還有的利用擬態來保護自己。這些植物真能干!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和幼兒對各自的調查分析表進行討論與分享,同時集體歸納它們的相同。通過表述、操作分類、分析探討、記錄等方法,使重點得以突破,難點目標進一步解決。)
6、觀看錄象“植物的自我保護”在觀看的過程中,引導幼兒仔細觀看并幫助幼兒驗證自己的調查分析。
(在此環節中,通過直觀的錄象觀看,幫助幼兒驗證自己的調查,充分調動起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使重難點目標也得以突破提升。)
(四)、鞏固游戲:會保護自己的植物 我們一起來做一個游戲,叫“會保護自己的植物”,當老師出示植物的保護方法的圖示后,請你們找一找哪個植物用的是這個保護方法,然后學一學它保護自己的動作,看看誰找到的速度最快。
(利用游戲的形式,,進一步使幼兒通過競爭性的游戲,達到在玩中學的目的,在游戲中發展幼兒的思維,變被動為主動,既使知識得到了鞏固和深化,又使幼兒的分析、比較、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五)、“我的自我保護” 植物們都想辦法來保護自己,我們小朋友能不能為自己想象創造一種自我保護的方法,請你們動腦筋想一想,然后在紙上畫下來。
(此環節運用繪畫這一表現方式,鼓勵幼兒想象創造自我保護的方法,增強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最終使活動目標得以深化,并回歸生活。)
幼兒大班科學說課稿11
一、設計思路
本活動是五月主題探索活動“水”的一個幼兒生成活動。源自幼兒對沖劑類藥物放入水中后會發生溶解現象的好奇。
根據大班幼兒的興趣所在以及他們在認知活動方面,無論是觀察、注意、記憶過程或是思維和想象過程,都有了自己的觀點和方法這一年齡特點。我主張讓幼兒通過自己動手嘗試、實驗,從中發現有些物質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質不能溶解于水。重點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和細致的觀察力。
二、活動流程和教學方法
首先把活動室布置成實驗室,投放大量的實驗材料。以幼兒到實驗室做實驗的形式展開活動。
嘗試1:幼兒自行實驗→記錄結果并進行比較→交流討論
教師巡回觀察指導幼兒,傾聽幼兒的想法,但并不真正加入實驗,旨在培養幼兒的獨立操作能力。
得出結論:
1、一些物質放進水中會不見,這種現象叫溶解。
2、有些物質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質不能溶解于水。
嘗試2:教師提出操作要求→幼兒自行實驗→交流討論
教師以平行者的身份參與
幼兒實驗,進行個別輔導。
得出結論:容器內水位升高,投放的物品卻不再溶解于水,這種現象叫飽和。
三、活動分析
在活動中,幼兒對顏色鮮艷、常見的實驗材料興趣較濃,使用頻繁。同時,幼兒獲得多次嘗試機會,運用一定的觀察操作方法,能將所獲取的經驗用記錄的方法表述。
四、延伸活動
在嘗試2中,幼兒發現飽和現象,提出許多解除飽和現象的方法,鼓勵幼兒進行嘗試,看看是否會解決飽和現象。
教學反思:
采用個別引導和間接指導的方法。通過講解、示范讓幼兒認識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溶解”的方法。而且通過記錄使幼兒對各種物體在水中是溶解的過程一目了然。這樣有效的幫助幼兒掌握理解溶解的有關知識。增強幼兒對科學的`探索興趣。活動中教師通過兩個問題情景的創設,把模式貫穿其中。通過孩子的猜想,驗證,發現溶解的秘密, 培養孩子嚴謹的科學態度,懂得只有通過實驗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
幼兒大班科學說課稿12
教學目標:
1、讓幼兒初步了解自己從哪兒來,是如何長大的。
2、激發幼兒探索自身奧秘的好奇心。
3、激發幼兒尊敬、熱愛長輩的情感。
教學準備:
孕婦、胎兒在母腹中的解剖圖,錄音機、磁帶,幼兒每人一張紙,勾線筆若干,油畫棒。
教學過程:
一、引出課題,激發興趣。討論----看圖片----討論
1.教師:昨天老師在回家的路上,聽到有一個寶寶,問他媽媽"我是從哪里來的.。"今天我想問問你們,你們知道,自己是從哪來的嗎?
2.教師:"這位阿姨遇到了什么高興的事?小寶寶在出生以前住在什么地方?--幼兒議論并按自己的意愿回答。
二、觀察圖片,了解寶寶在母腹中的生活情況
1、教師:在每個媽媽的肚子里都有一間小房子,這間小房子叫"子宮",寶寶出生以前就住在這間"子宮"房子里。(出示圖片)
2、教師:小寶寶一天天的長大,他沒有牙齒,會吃東西嗎?不會吃東西怎么長大呢?
--幼兒討論--教師小結:"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還不會吃東西,可寶寶的肚子上有一根長長的帶子,叫'臍帶',媽媽把營養送給臍帶,臍帶再把營養送給寶寶。
3.教師:寶寶越長越大,'子宮'房子快裝不下寶寶了,這時,會發生什么事情呢?"--幼兒議論--教師小結:這時媽媽就走到醫院,請醫生把寶寶接出來
三、寶寶長大了。
1.教師:寶寶出生以后不會說話不會吃飯,大人要為寶寶做哪些事情呢?
2.教師:我們應怎樣做來感謝他們呢。
四、幼兒繪畫來感謝爸爸媽媽(可以請老師幫忙寫一句感謝的話)
結束:帶著畫畫去送給爸爸媽媽。
幼兒大班科學說課稿13
說設計思路:
幼兒對知識的掌握是在自我探索、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獲得的,《綱要》中也指出要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所以我選擇認識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人民幣,讓孩子通過看一看、說一說、用一用的方式去認識1元、5元、10元三種錢幣的特征,采用游戲的形式,使幼兒在玩中認識人民幣的面值。
說活動目標: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目標從兩方面設定。
1、知識與技能---------認識三種面值人民幣,能正確辨認三種面值人民幣,能用錢幣購買相應價格商品。
2、方法與過程---------運用游戲的方式,讓孩子們體會人民幣在商品交換中的功能和作用說教材:
人民幣是我國法定貨幣,它在人們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認識人民幣》是大班數學中重點章節內容,學習認識人民幣,使幼兒初步知道人民幣的知識和如何使用人民幣,提高社會實踐能力,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幼兒動手"做"數學,在教學中要結合實際給幼兒創設實踐機會,這節課的設計我充分利用幼兒已有的經驗,把這一學習設計成實踐活動,讓幼兒通過游戲認識錢幣。
教學重點:認識三種面值人民幣教學難點:能正確使用人民幣購買相應價格商品教學方法:
幼兒的數學學習應該是在數學活動中完成,幼兒掌握知識的最終目的在于應用,經過自身實踐獲得的知識和經驗才是最有價值的,獲得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所以通過用錢幣進行商品交換的游戲,讓孩子們體會到認識人民幣的樂趣,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活動過程:
這節課我設計了四個環節,第一個環節認一認,我準備了1元、5元、10元三種錢幣(選擇這三種是因為他在我們的.生活中比較常見),帶小朋友認識后,請小朋友通過觀察想辦法快速分辨錢幣,這一個環節主要是認識錢幣,讓小朋友對這三種錢幣有初步印象,第二個環節是個小游戲,通過這個小游戲孩子們可以進一步熟悉錢幣,第三個環節我準備了很多分別貼有1元、5元、10元價格的玩具,另外還為每個孩子準備了三種面值的錢幣,讓孩子們在前面兩個環節學習的基礎上運用錢幣,請小朋友利用自己手里的錢幣買自己喜歡的玩具,這個環節要求小朋友要會分辨錢幣面值才能買到自己喜歡的玩具,這主要是鞏固的過程,孩子們在這個環節可以體驗到運用錢幣交換商品的樂趣,也是一個實踐的過程,最后一個環節是小結,讓小朋友知道人民幣有很多面值,而且還有其他種類,錢幣在我們生活中很重要,整節課都是以游戲的形式進行,做到了讓孩子們"玩"中學,"做"中學。
教學反思:
這節課中,我覺得我的活動提問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問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說在大家的討論下,提問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兒不僅會說了,而且還更會問了。這樣的自由探索活動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孩子們在輕松、愉快地氛圍中,發揮了他們在活動中的主動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幼兒大班科學說課稿14
一、設計意圖
《綱要》中指出幼兒園科學教育的內容應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利用身邊常見的事物或發生的事情進行探索和實驗。小蘇打、醋是我們常見的生活用品,氣球也是每個孩子們都喜歡的玩具。但是小蘇打和醋混合會產生的氣體能夠吹起氣球卻是絕大多數孩子不知道的。讓幼兒探索小蘇打和醋混合,產生氣體將氣球吹起,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對幼兒來說,富有一定挑戰性,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生活經驗與科學視野,活動詣在讓幼兒親歷一次真實的探究過程,從而感受到“科學并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科學非常有趣”。因此,我設計了本次的科學活動《瓶子吹氣球》。
二、說教材
說教材:本次活動是科學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班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孩子有時會缺乏科學性,希望幼兒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大膽探索,以事實為依據得出推理,懂得科學存在于客觀事實中的道理,《指南》明確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教師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
三、說活動目標
《指南》明確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教師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依據《指南》的要求,結合幼兒的認知基礎、年齡特點和本次活動的內容,我擬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活動,發現小蘇打和醋混合會產生氣體的科學現象,了解產生氣體多少,與材料的用量有關。
2、嘗試合作進行實驗,學習記錄實驗的結果。
3、能在科學實驗中,積極探索、樂于合作,體驗成功的快樂。
根據大班幼兒的學習特點,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設立為:發現小蘇打和醋混在一起發生反應能將氣球吹起來的現象。活動難點是:嘗試合作進行實驗,了解產生氣體多少,與材料的用量有關。
四、說重點難點
在活動目標的指引下,結合本次活動內容的特點和幼兒現有的發展水平,將此活動的重點定位為:
難點:通過實驗活動,發現小蘇打和醋混合會產生氣體的科學現象,了解產生氣體多少,與材料的用量有關。
重點:嘗試合作進行實驗,學習記錄實驗的結果。
五、說教法
陶行知先生提出,不要先教給他解決的方法,而應該指導兒童,自己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利用這種經驗來解決別的問題。因此在活動中我運用了做中學五類快樂教學法。
六、活動總結
在整個活動中,孩子們探索興趣濃厚,對產生的現象充滿好奇,能利用多種感官體驗,辨別生活中常見的生活用品。在操作實驗環節,能提供多種材料讓幼兒進行自由探索,創造了自由寬松的操作環境,當孩子合作、商量進行探究活動時發現醋和小蘇打混合產生很多泡泡能將氣球吹大時,幼兒能在實驗中感受到成功的快樂!把整個活動推向了高潮,也體現了目標的重點和難點。最后能聯系生活實際,知道二氧化碳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拓展了幼兒的生活經驗和科學視野。也體現了蒙臺梭利說的一句話:我看到了,我忘記了;我聽到了,我記住了;我做過了,我理解了。
七、說學法
“做中學”主張幼兒在前、教學在后,不同于以往單純的先傳授知識再動手操作的.常識教育。而是激勵幼兒從玩、做、想、試、用中去發現問題、探究知識、解決問題、體驗快樂!在做做玩玩的輕松氛圍中自主學習,從而實現了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學習目的。
八、說活動過程
(一)出示瓶子吹起的氣球,激發探索的興趣。
老師:小朋友,今天老師請你們來當小小科學家一起來玩一個好玩的科學游戲,游戲的名稱是《瓶子吹氣球》。
教師神秘的出示瓶子吹起的氣球,思考:瓶子為什么能把氣球吹起來呢?瓶子里裝的是什么?ㄆ球里面的氣體是從哪里來的?
在這個環節,我先為幼兒設置了一個懸念,(瓶子為什么能把氣球吹起來呢?氣體是從哪里來的呢?瓶子里裝的是什么?)通過提出疑問,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為后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同時這一環節我先讓幼兒自由討論,大膽的猜想。幼兒在同伴中討論說出自己的看法,充分體現了幼兒的主體地位,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力和源泉,通過談話,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探究欲望,進而順利地進入下個活動環節。
(二)尋找神奇的泡泡溶液,探索出小蘇打和醋混合會產生氣體。
1、出示材料,幼兒看一看、聞一聞,認識醋、小蘇打和白糖。
2、出示實驗表格,猜想哪兩種材料在一起會產生氣體,鼓勵幼兒用自己的記錄方式表達自己的猜想。
3、幼兒探索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4、交流總結,小蘇打和醋在一起會產生氣體。
在這個環節,我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讓幼兒猜一猜、聞一聞,嘗一嘗等感官直接感知材料。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操作的能力,還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在此環節中,我更多的是以觀察者的身份去觀察幼兒的實驗,采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方法。通過讓幼兒動手操作,發現醋和小蘇打混在一起會產生氣體的科學現象。
(三)嘗試用瓶子吹氣球,更加直觀的感知小蘇打和醋混合產生了氣體。
老師:我們找到了能夠產生氣體的這兩種材料,你打算怎樣用它們
幫助瓶子把氣球吹起來。
1、討論怎樣幫助瓶子把氣球吹起來,操作過程要注意什么?
2、幼兒實驗,教師指導。
3、展示結果,分享經驗。
ù嘶方諼胰糜錐再次探索,將把氣球套在瓶口上,他們發現氣球馬上就吹起來了,幼兒都覺得很神奇,我借此我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利用啟發式的語言:“氣球為什么能吹起來呢?”“你是怎么做到的?”啟發幼兒用完整的語言總結實驗的結果:“小蘇打與醋混合產生的氣體能將氣球吹起來。”并記錄探索結果,同時也引導幼兒觀察:“為什么有的氣球大,有的氣球小呢?”為實驗的下一個環節做好了鋪墊,激發了幼兒積極參與活動的欲望,讓幼兒從中感受到快樂,提高了幼兒的思維能力,突破了重點目標。
(四)讓氣球吹得更大,進一步驗證產生氣體多少和材料的用量有關。
老師:如果再做一次你打算怎樣才能把你們組的氣球吹得更大呢?
1、幼兒討論:多用材料、套氣球速度快點、用手捂一捂瓶口……
2、再次嘗試瓶子吹氣球,體驗科學游戲的樂趣。
3、總結:小蘇打和醋在一起產生的氣體能吹起氣球,而且兩種材料用的越多,氣球就會吹得越大。
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總結了上次實驗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第二遍吹氣球游戲,在這個環節中體現幼兒的合作實驗的重要性,在小蘇打和醋發生反應是很快就能產生氣體,如果套氣球慢了,氣體跑掉了,氣球就吹不大,因此就需要幼兒相互的配合和商量,幼兒有了第一次的體驗,他們做的更投入、更認真、合作的人更好。我讓個別幼兒說說他是怎樣做實驗的?又發現了什么秘密呢?讓幼兒發現氣球的大小跟我們操作實驗的材料的用量是有關系的。
在這里,我盡量為幼兒提供一個寬松的環境,讓幼兒將自己的發現分享給自己的同伴,即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又了解到了實驗的成功的秘密,從而突破了活動難點目標。
(五)、拓展延伸——吹起氣球的神奇氣體是什么,在我們的生活有什么用處嗎?各種各樣的飲料中有它、醫生幫助病人緩解病痛要用到它、消防員滅火要用到它……
在這個環節利用開放式提問,在問答的過程中引導幼兒用比較清晰、準確的語言歸納自己所學的內容,我設計了活動延伸:(請小朋友回去找一找在生活中的各種有關二氧化碳的應用。)這樣使活動并沒有完全結束,讓他們帶著問題繼續探索,只有貼近幼兒生活的教育內容,才能讓幼兒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才能保持對周圍生活中科學現象的強烈好奇心和探究欲。
九、說活動延伸
根據綱要要求,教育應該與生活相結合,所以此次活動延伸教師給幼兒布置任務,在生活中還有什么材料混合會產生氣體的科學現象。
幼兒大班科學說課稿15
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抽取的是大班科學活動課《西紅柿旅行記》。食物進入我們的身體后,究竟去了哪里?對于這個話題,孩子一定會很感興趣。本活動一開始,便通過簡單的故事介紹人體消化系統和各個消化器官的功能,借此了解更多關于人體的知識。而孩子對消化系統及功能的認識是有限的,因此本次活動的重點是:認識人體的消化系統。難點是:了解各種消化器官的功能。為了突出重點,我提供了故事錄音及故事圖片等材料,為了突破難點,我準備了人體消化系統的圖片及立體模型,讓孩子們更加直觀的了解人體消化系統的過程和功能。
我的整個教學過程分為五步:
第一步:品嘗食物,談談所吃西紅柿的去向
在此步驟中我運用了談話法,我先讓孩子們品嘗西紅柿,然后提出問題西紅柿去了哪里,讓孩子們說一說西紅柿的`去向,目的在于擴展孩子的思維,激發孩子們對食物消化過程的探究欲望。
第二步:傾聽故事,說說西紅柿的消化過程
在此步驟中使用了故事課件,通過傾聽故事觀看故事圖片,讓孩子更加直觀的了解食物消化過程。
第三步:觀看圖片,講講各種消化系統功能
我運用了觀察法和討論法,讓孩子們通過已有的經驗交流,并通過直觀的觀察去了解各消化系統的名稱及功能。
第四步:拼圖活動,擺擺人體消化系統模型
這一環節是在前一環節的基礎上進行鞏固復習,孩子們自由選擇一種消化器官進行拼圖,并簡單介紹所拼器官的名稱及功能。
第五步:生活踐行,聊聊飲食和衛生好習慣
通過談話,孩子們知道各個消化器官的重要性,知道如何保護自己的消化器官。
我覺得這節課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從聽故事到談話讓孩子們了解消化器官的名稱及功能、食物消化的過程,孩子們通過動手拼圖,更直觀的了解食物消化過程,更讓孩子充分發揮了他們最大的自主性,孩子們在動手的過程中也動了腦,進一步了解了消化系統。謝謝!
教學反思:
對于此節課,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下面簡單的講述下自己對于此節課的反思:以謎語導入的方式可以很好的激發幼兒的興趣,但是,提問幼兒謎底是什么的時候,幼兒未能正確的猜出謎底。自己未能加以在重新引導幼兒正確的猜出謎底。課堂氛圍師幼互動活躍,幼兒能大膽的舉手回答,講述自己在對西紅柿觀察中的發現。能讓幼兒知道西紅柿的內外部特征及西紅柿對人體的作用。較好的完成教學目標。
【幼兒大班科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06-16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的說課稿11-23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說課稿10-26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10-26
幼兒園大班《大班科學人在變》說課稿08-12
幼兒園大班科學《常用的標志》說課稿11-03
幼兒園大班科學說課稿精選范文01-11
幼兒園大班彈性科學說課稿10-23
大班科學領域的說課稿01-31
大班科學領域說課稿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