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幼兒園說課稿大班匯編五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說課稿大班5篇,歡迎大家分享。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1
首先,我對教材做如下分析:這節活動選自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上冊中的《玉米真好吃》。正是金秋時節,對于孩子們來說,玉米一定不會陌生,但是他們受年齡限制,不能更全面的了解玉米的特征。新《綱要》中說:5-6歲幼兒在感知大量事物的基礎上,逐漸能夠整理、加工已有的知識經驗,初步理解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發現一些淺顯的規律。在提倡教改的今天,我嘗試讓孩子自主學習,和家長、老師一起共同找尋、搜集資料,通過各種途徑找尋答案,同“學”同“教”,獲得更多教材以外的知識,增強家長、孩子和老師之間的情感。
其次,針對以上的教學材料分析,我設定了以下幾個活動目標:
1、認知上:感知玉米的外形特征,了解它的生長過程。
2、能力上:了解玉米制品并品嘗,知道它好吃又有營養。
3、情感上:通過和家長共同收集,培養孩子主動學習的興趣、樂于用語言大膽表述自己的發現。
根據目標,和幼兒自身年齡特點,在活動中,我把感知玉米的外形特征,了解它的生長過程設為教學重點,把知道玉米好吃又有營養,樂于用語言大膽表述自己的發現設為難點。
為了實現以上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我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我嘗試打破以往僅用圖片進行教學的傳統模式,而是根據教材內容,為幼兒創設了一個豐收的學習環境,在孩子們周圍擺放了各種秋天的水果和蔬菜、農作物。在這樣的情境中,向孩子們說:你們看,豐收的玉米在向你們招手呢!這種效果是與以前僅通過圖片理解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樣。充分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2、課件演示法:幼兒通過觀看多媒體課件《玉米長大了》發展孩子的觀察力,了解玉米的生長過程、種類、相關制品。
3、提問法:在教學中,我站在孩子們的角度,與他們一起共同探索,所以我將提問方法改成多樣性、開發性的提問,例如,看了視頻,你都了解了什么?這些問題既能啟發幼兒的思維,又能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表達自己的想法,以達到解決教學難點的目的。
4、交流討論法:《綱要》指出:要支持和鼓勵幼兒在科學活動中敢于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與看法,要引導幼兒積極參與討論。所以這是本次教學我將采用的重要方法。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解決本次活動的重難點。
在活動前我做了以下兩方面的準備:
1.物質的準備
我精心的布置了活動室的玉米豐收的環境,給小朋友準備了多媒體課件《玉米長大了》,通過各種途徑尋找生活中的玉米制品、未剝皮的玉米若干、課件、錄音機、微波爐、實物玉米植株一棵。
2.知識的.準備
課前請家長和孩子共同收集有關玉米的各種資料并了解相關知識
在活動中以激發幼兒的興趣入手,圍繞目標將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使幼兒能始終處于積極探索的狀態,為了完成本節的教學目標,我是這樣安排的: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興趣是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關鍵,我通過情景引導幼兒直接進入了活動主題:秋天是個美麗的季節,不僅有各種各樣的水果和蔬菜,還有許多農作物也在這個季節收獲。你們看,豐收的玉米在向你們招手呢!
二、情景展示,交流討論:
《綱要》提出: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和探索,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并學習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所以這一環節我主要要引導孩子們積極討論和交流。這一部分又分兩個環節:
1、孩子們帶著自己課前和爸爸媽媽搜集的玉米圖片資料和老師、同伴自由交流自己已掌握的有關知識。
2.師生共同布置豐收的展牌,將手中的玉米資料粘貼后和同伴交流。
三、觀察比較,感知特點:
引出植株“玉米”,讓孩子們通過觸摸、觀看、討論了解它的外形和有關知識。“孩子們,快看,我為你們帶來了一株玉米,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摸一摸,他長得什么樣?”培養幼兒愛觀察思考、愛提問和積極回答問題的良好習慣。
四、觀看課件,深入了解:
組織幼兒觀看課件,通過精美有趣的動畫使幼兒鞏固和加深了解玉米的生長過程、種類、相關制品,
五、做做吃吃,體驗樂趣:
通過觀看課件孩子們了解了一些玉米制品,所以這一環節,我把搜集來的玉米制品展示給幼兒,并與他們共同制作好吃的食品,在做做吃吃的過程中積極引導幼兒表達自己的感受,培養孩子們學習科學的興趣,感受玉米又好吃又有營養。教學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六、活動延伸:
幼兒園課程的實施應關注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各類活動,并注意各類活動之間的有機聯系,發揮這些活動的互補作用,要做到在生活中學習,在游戲中學習。因此繼續圍繞玉米的主題我設計了在美工區讓幼兒利用玉米皮、骨、葉進行制作活動,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同時在自然角師幼一起用玉米進行種植活動。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2
一、設計思路
本活動是五月主題探索活動“水”的一個幼兒生成活動。源自幼兒對沖劑類藥物放入水中后會發生溶解現象的好奇。
根據大班幼兒的興趣所在以及他們在認知活動方面,無論是觀察、注意、記憶過程或是思維和想象過程,都有了自己的觀點和方法這一年齡特點。我主張讓幼兒通過自己動手嘗試、實驗,從中發現有些物質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質不能溶解于水。重點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和細致的觀察力。
二、活動流程和教學方法
首先把活動室布置成實驗室,投放大量的實驗材料。以幼兒到實驗室做實驗的形式展開活動。
嘗試1:幼兒自行實驗→記錄結果并進行比較→交流討論
教師巡回觀察指導幼兒,傾聽幼兒的想法,但并不真正加入實驗,旨在培養幼兒的獨立操作能力。
得出結論:
1、一些物質放進水中會不見,這種現象叫溶解。
2、有些物質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質不能溶解于水。
嘗試2:教師提出操作要求→幼兒自行實驗→交流討論
教師以平行者的身份參與
幼兒實驗,進行個別輔導。
得出結論:容器內水位升高,投放的物品卻不再溶解于水,這種現象叫飽和。
三、活動分析
在活動中,幼兒對顏色鮮艷、常見的實驗材料興趣較濃,使用頻繁。同時,幼兒獲得多次嘗試機會,運用一定的觀察操作方法,能將所獲取的經驗用記錄的方法表述。
四、延伸活動
在嘗試2中,幼兒發現飽和現象,提出許多解除飽和現象的方法,鼓勵幼兒進行嘗試,看看是否會解決飽和現象。
教學反思:
采用個別引導和間接指導的方法。通過講解、示范讓幼兒認識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溶解”的方法。而且通過記錄使幼兒對各種物體在水中是溶解的.過程一目了然。這樣有效的幫助幼兒掌握理解溶解的有關知識。增強幼兒對科學的探索興趣。活動中教師通過兩個問題情景的創設,把模式貫穿其中。通過孩子的猜想,驗證,發現溶解的秘密, 培養孩子嚴謹的科學態度,懂得只有通過實驗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3
首先介紹教材
為了對孩子們進行環保教育,我園組織大班“環保小衛士”到市文化宮做社會調查。這時孩子們發現垃圾箱旁有一群螞蟻正“忙碌”著分吃食物,就圍在了一起,饒有興趣的觀察起來。于是,教師就抓住孩子的興趣點,結合《有趣的昆蟲世界》的主題開展了對螞蟻的探索活動,如找螞蟻、觀察螞蟻、記錄螞蟻等,而此次活動就是其中的一個。
那么我選擇教材《螞蟻奇遇記》原因是:淺顯的故事構思新穎,易于幼兒理解、接受,有趣的情節畫面能引起幼兒好奇,有利于幼兒拓展自己的思維與經驗進行大膽猜測、想象,從而提高幼兒想象與表達經驗的能力,也讓幼兒從中體驗到故事的幽默、好笑。因此,我認為此教材符合《綱要》中選擇內容的三項原則。
活動目標的制定是遵循《綱要》中提出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讓幼兒敢說、想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想法”的這一要求,我從技能、能力、態度三方面提出本次活動的目標。
活動準備從以下三方面體現:經驗準備、環境準備、材料準備。
現在重點講解活動程序:
本次活動始終以幼兒“互動競猜”的游戲方式來構建一種師生、生生之間愉快學習和互動交流的語言環境,體現幼兒以合作、探索為特征的共同學習,充分發揮了幼兒想象及濃厚的表達興趣。共分三個環節完成。
第一環節:猜猜、講講,引發幼兒互動興趣。我們將模擬“幸運五十二”的游戲方式,讓幼兒之間展開一場有趣而激烈的“螞蟻競猜”互動游戲。
玩法是:各小組推薦一名“螞蟻形象大使”當主持人,主持人根據各組對螞蟻探究的觀察記錄和收集到的螞蟻相關知識進行互動輪流提問,小組或集體互動答題,同時還可讓幼兒提出自己的疑惑和想知道的問題。
例如:問題1:4號隊幼兒圍在電腦旁,大家邊說、邊操作,一起玩認識螞蟻的電腦游戲。(其他組幼兒可通過大屏幕參與答題)當電腦提問要求回答螞蟻是否能住在河邊時,幼兒的問題產生了:“那螞蟻不小心掉到河里它會游戲嗎?”再如問題2:各小組幼兒在繪畫螞蟻喜歡吃的食物時得出了一個結論,認為螞蟻什么都喜歡吃(一幼兒提問:螞蟻會吃手表嗎?螞蟻吃那么多的東西它有大便嗎?)老師并不急于回答幼兒提出的問題,只是請幼兒把問題填寫在觀察記錄表上,以便在下次的活動中進行討論與探究。
可以說,此環節構建了幼兒愉快學習和互動交流的共同體,使幼兒積極主動參與互動,樂于表達或表現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同時讓幼兒學會自己發現問題、自己提出問題,學會收集、整理信息,也為實現本次活動的重點做好了鋪墊。
第二環節:合作學習,探索畫面基本意思。這個環節是為解決重、難點設計的。我遵循了“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在猜測活動中充分發揮、發展幼兒的自主性、主動性,引導幼兒把學習變成自己的事情,積極、主動、有創意地進行學習。
第一步:教師抓住幼兒好奇的特點和喜歡猜測的心情,給每組幼兒分發2-3套螞蟻外出旅行時的“三張照片”,請幼兒猜猜螞蟻在旅行時發現了什么?孩子們看到照片立即進行了積極而熱烈的觀察、討論與猜測,教師則輪流聽每組幼兒講述,并運用猜測討論法及間插的啟發性提問進行引導,讓幼兒在合作觀察、大膽猜測的探索學習中理解和想象螞蟻的表情、動作等情緒變化,幼兒你一言、我一語,自主觀察與討論異常激烈,思維變得極其活躍,表達興趣濃厚,由此就產生了以下的奇思妙想:
例如照片1:幼兒的猜測是……照片2:由于畫面生動、直觀形象,幼兒已認識簡單的文字描述,因此幼兒基本能容易理解、講述照片的大致內容。但想象與表達各有特色。 照片3:較好的體現了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探索事物之間的關聯及規律的經驗,幼兒的猜測是那么具有想象力……舉例:發現黑皮管--想象猜測到飛機掉下來的'線螞蟻一家三口--黑皮管--想找吃的--飛機掉下來的線正是由于教師為幼兒提供了一個合作學習、自主觀察、共同交流的語言環境,極大地調動了幼兒大膽猜測、充分想象和表達的愿望,使幼兒的思維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語言表達才會是那么的豐富與精彩。
第二步:猜測后的師生互動講述與交流。這一環節是突破難點的關鍵。于是在進行完小組的猜測后,教師運用師幼互動的策略,引導各小組采用不同的活動方式,表現與表達自己的猜測結果,體現了幼兒在學習活動的自主中進行主動的學習。
例如各組分別進行了故事大王的表演、畫出猜測的結果、創編歌曲、模擬角色表演等。(舉例創編歌曲)小小螞蟻在草地發現小繩子,用力爬呀爬上去,想要找吃的,突然發現有一個黑呀黑東西,猜一猜,想一想,是大人的肚皮。
這樣一來,就與幼兒有了一起愉愉快合作、分享交流的學習過程,即幫助了幼兒學習語言,有使幼兒在親送的表演中充分表現自我、大膽說話,從中體驗了語言交流的樂趣。(舉例創編歌曲)第三環節:體驗故事的樂趣,遷移經驗。在幼兒充分猜測,盡情表達后,教師抓住幼兒急于想知道自己的猜測結果是否正確時的激動心情,來揭曉“第四張照片”的謎底,此時的結論既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幼兒也在學說“啊呀!一只大蜘蛛的屁股”中體驗到了故事情節的幽默、好笑。
幼兒:哎呀!怎么是大蜘蛛的屁股,真好笑!
啊!怎么我們吃的是大蜘蛛的屁股,真好玩!
哎呀!怎么是大蜘蛛的屁股,它會拉屎的,好臭啊!
哎呀!是大蜘蛛的屁股吐的絲呀!屁股一動,螞蟻抱不住,就摔下來了。
……然后我將結合當代幼兒語言教育的整合觀念,引導幼兒把故事內容遷移到現實生活,借此了解幼兒的情感發展現狀,從而萌發幼兒學會關注周圍小生命,保護動物的意識。最后,引導幼兒學會用一句概括性語言歸納學習,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發揮想象,培養幼兒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快!把絲咬斷,蜘蛛就吃不到螞蟻了!
快快,躲到草地、爬到樹上、躲進洞里!
好嚇人!是蜘蛛,螞蟻快跑吧!不然沒命啦!
……最后,在突破重、難點后,我將結合當代幼兒語言教育的整合觀念,引導幼兒把故事內容遷移到現實生活,還著重讓幼兒參與提問,借此了解幼兒的情感發展現狀,從而萌發幼兒學會關注周圍小生命,保護動物的意識。
本次活動后,幼兒對螞蟻觀察、探究的興趣仍在繼續……我的設想:
1、將活動延伸到區角活動中進行,鼓勵幼兒借助指偶講述、畫連環畫、表演游戲等方式大膽創遍故事細節。
2、建立“螞蟻樂園”網站,讓幼兒學會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共同解決、探究關于螞蟻(昆蟲)的問題。
活動反思:
我認為這三個程序充分體現了《綱要》中提出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精神實質,較好地把握了《綱要》提出的教育性、整合性、互動性、合作探究性的原則。活動以幼兒的直接經驗為主,讓幼兒帶著問題的懸念,采用合作、探索的共同學習方式進行思考,并盡可能給幼兒更多表現、表達的機會,從而激發幼兒學習語言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在活動中積累講述經驗,充滿自信,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順利完成了活動設置的目標。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4
一、教材分析:
《剛要》提出:“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經驗、思維、社會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發展密切相關”,“幼兒社會態度的培養應滲透在多種活動和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之中”。大班下學期正是孩子為順利入學做好各方面準備的時期,因此要不斷對幼兒進行獨立自理等能力的培養和鍛煉,日常區域活動中孩子們已經熟悉和認可了“物歸原處”的規則,這一規則對如何保管好自己的物品起到的作用將通過這個故事得到進一步的認識。
二、說活動目標
教育目標是活動設計的重要環節,它既是教育活動設計的起點,又是教育活動設計的終點,根據近期大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實際需求,我確立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1、理解故事有趣的情節和語言。
2、懂得只有物歸原處才能保管好物品。
三、說重點難點
確立了活動的重點和難點,才能在活動組織中有的放矢。本次活動的重點為:理解故事有趣的情節和語言;難點為通過故事、親身經歷等懂得只有物歸原處才能保管好物品的道理。
四、說活動準備
為了使故事活動更加生動、有趣,增進孩子參與和表現的積極性,我做了如下準備:
1、幼兒前期經驗:區角活動中觀察每個孩子“物歸原處”的做法和表現;活動前一天布置小作業——帶自己家里的熊、松鼠、浣熊、貓頭鷹、眼鏡等玩具帶到幼兒園來,為孩子理解和主動表演故事創造條件。
2、物質準備:掛圖,背景音樂,故事錄音,熊、松鼠、浣熊、貓頭鷹、眼鏡等玩具。
五、說教法學法
《剛要》中強調:“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力爭形成積極有效的師生互動,精選的教法有:多媒體展示法、演示法、視聽講結合法、表演法等。
六、說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以“談話導入——體驗學習,構建新經驗——鞏固理解,經驗交流——活動延伸”為活動主線,具體過程為:
(一)談話導入檢查帶玩具的小作業完成情況總結:“小朋友們經常能夠完成老師布置的小作業,例如今天帶來了我們要用到的各種玩具,說明小朋友們的記性非常好,可是今天來了一位小客人小熊,它的記性不怎么好,它的眼鏡找不到了,眼鏡哪兒去了呢?”引出故事。
(二)體驗學習,構建新經驗——教師操作玩具動物,隨背景音樂分段欣賞故事。
1、從故事開頭講至“貓頭鷹聽了一愣,然后哈哈大笑起來。”提問:熊分別找誰去幫它找眼鏡?松鼠、狐貍和浣熊分別對熊說了些什么?熊的朋友松鼠、狐貍和浣熊見到熊為什么會笑?為什么會說那么稀奇古怪的話?貓頭鷹為什么哈哈大笑?你覺得它們看到了什么?請你猜猜熊的眼鏡哪里去了?(大班的孩子都喜歡聽故事,他們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傾聽習慣,這里的遞進提問意在引導孩子細致觀察,體會故事情節的趣味性;老師要特別注意回應孩子的'回答,通過有效的追問,梳理幼兒的思維。)
2、繼續欣賞故事至結尾。提問:熊的眼鏡在哪里?誰幫它找到了眼鏡?
3、討論:熊為什么找不到自己的眼鏡?眼鏡應該放在哪里?(引導幼兒進入情境講述,領悟只有物歸原處才能保管好物品的道理。物歸原處的理解:從哪里用了放回哪里、習慣成自然,好習慣的養成秘訣是貴在堅持等。)
(三)鞏固理解,經驗交流——運用掛圖,老師和孩子共同看圖講述故事。
1、進一步理解故事,回憶提問:熊的眼鏡在哪里找到的?為什么會在自己的頭上?
2、熟悉故事內容后,隨背景音樂分組進行角色表演,請小朋友分別扮演熊、松鼠、狐貍、浣熊、貓頭鷹進行表演。(孩子的直接經驗來自親身體驗,參與的過程更是理解鞏固已有經驗的過程,更是熟悉和運用知識的過程,這里的分組意在讓每個孩子在有限的時間里都體驗參與的快樂,豐富自己的經驗。)
(四)結束部分請幼兒說一說自己有沒有發生過類似的事情,說一說你應該怎樣保管自己的物品。(小結平日區域活動中孩子們物歸原處的做法,不管是公共玩具還是個人物品擺放要便于取,記得物品擺放在哪里,用完后要放回原處,這樣就不會丟失了。)
(五)延伸活動“我是小小值日生”活動,評比哪組孩子整理的區角整齊、干凈、條理;整理自己的小書包;整理自己的小房間等。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5
教材分析:
自然界中充滿著神奇有趣的科學現象,就拿“風”這一自然現象來說,一年四季天天都和我們會面,是孩子們從能來到戶外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的現象。現在正值春天,是孩子們探索風的好季節。我們江南春天的天氣,就如娃娃的臉說變就變。白天的氣溫很高,到了晚上卻會突然刮起大風來,氣溫也驟降。在幼兒園,會聽到大班孩子們在議論:我看見迎春花的花瓣被風吹到了地上;大風把垃圾吹得到處都是,清潔工人又要重新打掃了;今天有點冷,媽媽又給我多穿了衣服……從孩子的話中,發現“風”是孩子需要的、感興趣的內容。追隨孩子的經驗和生活,就讓大班孩子圍繞“風”自主生成一系列的探索“風的奧秘”的活動。
幼兒情況分析:
大班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有些幼兒能初步運用感官動手動腦,探索問題。但孩子有時會對事物現象憑主觀臆斷,缺乏科學性。希望幼兒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大膽探索,培養幼兒對現象能進行客觀描述,以事實為依據得出推理,懂得科學存在于客觀事實,而不是教師的頭腦之中。
說目標:
考慮幼兒對風的已有經驗水平和潛在的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制訂了以下幼兒最近發展區的目標。
1、引導幼兒感受發現風的大小、探究和判斷風的方向,并嘗試制造風。
2、初步了解風的利與弊,引導幼兒辨證地看待事物,從小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3、在活動中能和同伴能協調配合,會在合作中互相學習。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
(1)幼兒每日記錄天氣預報,并著重關注風的內容;
(2)根據風力的不同,讓幼兒將自己的發現和體驗用圖畫的形式進行記錄。
(3)請家長予以配合,和孩子事先一起收集一些關于“風”的資料和知識。
2、物質材料的準備:
(1)每組一塊分類板
(2)吹風機、扇子、墊板、打氣筒、紙板、書、氣球、風車、雞毛、棉花、小紙船等
(3)“笑”與“生氣”的臉譜圖各一張。
3、環境資源的準備:
選擇有微風的天氣。
設計思路:
教師在幼兒探索活動中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把孩子引向一個明確的方向”。關于風,幼兒無法真正了解它的形成,但是他們可以用自己的所見所聞和親身感受來證明風的存在,通過實驗來證明風的大小、判斷風的方向,甚至可以嘗試著用常見的工具制造風,使孩子真正接觸自然,發現自然界的奇妙。在這個活動中,遵循幼兒自主探索的原則,設置開放性的問題,通過幼兒自主地收集信息(書、網絡、實驗或詢問家長),讓幼兒在動眼看、動嘴說、、動耳聽、動手做、動腦想的過程中不斷豐富、擴展有關“風”的經驗,并自己想辦法來解決一些問題,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習得方法。
活動過程:
一、自然導入,激發興趣
師:過幾天我們就要去出游了,我知道大家都和關心天氣情況。那么,誰來向大家來介紹一下這兩天的天氣情況呢?
師:“偏北風2—3級”,我們從哪兒可以看出?你怎么知道有風?
我的提問可能會使孩子回憶以往的經驗會說“國旗、樹葉……”這時孩子的討論中對風的感受肯定還不充分,適時地帶孩子到戶外去感受風的存在,讓他們自己去發現風來的時候自然界有著各種奇妙的變化:花瓣迎風飛舞,池中的水會泛起波紋,彩旗會迎風招展。
二、感受發現風力
師:你們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覺到了什么?
幼兒歸類、集體檢查。
在對微風進行探索的基礎上,激發了孩子關注風力變化的積極性。這就自然地生成了以后的`探索活動,在中級風、大風到來時,讓他們自發地到戶外去感受,然后將自己的體驗與發現用圖畫、表格的形式記錄并分類。
師:風有風級,不同的風級表示風的大小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
三、探索判斷風向
師:天氣預報說今天是北風,這是什么意思?
“用什么方法判斷?”用這樣的話題引發孩子的小組討論,然后到戶外活動,引導孩子用他們的方法證明風來的方向。如:觀察旗桿上的國旗飄動;讓孩子將羽毛、塑料球放在操場中間,讓它們隨風滾動……讓孩子通過活動,真正明白“風真的從北邊來”。
了解風是有方向的這一特征后,鼓勵孩子想辦法把“風向”記錄下來。就方法讓孩子展開討論:可以標漢字,也可以標箭頭,記錄不求精確,只要初步學習使用科學的記錄方式。
四、嘗試制造風的方法
師:(拿出風車)這些風車在活動室能玩嗎?
孩子們肯定會疑惑地說“怎么玩,沒有風!”我就一句話燃燒孩子制造風的熱情:“沒有風不可以制造點兒風啊?”怎樣制造風呢?帶著這個問題,讓孩子自己尋找材料,如吹風機、電風扇、扇子、氣球打氣筒……孩子們可以用紙板、扇子扇,把氣球吹鼓后撒氣……鼓勵孩子用各種方式嘗試制造風。雖然他們沒有真正看到風的形成過程,但是我想這些生動有趣的探索活動對他們今后的成長將具有深遠意義。
活動延伸:
師:小朋友想了很多辦法制造了風,那你們喜歡風嗎?為什么?
課后通過孩子自己不斷地收集信息與資料,讓孩子逐步發現風能幫人類做許多事情,利用風可以發電、傳播種子等等,但也會給人類帶來危害。我想,了解風的利與弊有助于孩子辨證地看待事物,從小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相關文章: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06-13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06-09
大班幼兒園說課稿10-26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10-23
(熱門)幼兒園大班說課稿07-04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優)07-05
(薦)幼兒園大班說課稿07-05
語言幼兒園大班說課稿02-15
幼兒園大班體育說課稿11-05
幼兒園大班課程說課稿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