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說課稿大班集合6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么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說課稿大班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1
尊敬的評委老師,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說說我家的人》。下面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本次活動來源于明天出版社《山東省孩子園活動教材》第二個主題第一個活動。
家是每個人生活的港灣,家庭的溫暖和親情關系會影響孩子對人和社會的態度,孩子對家庭的感受也將影響其人生的道路。孩子自己家里的人,孩子并不陌生,但是孩子對家庭成員的生日、職業、愛好等并不是很了解。“說說我家的人”是通過孩子熟悉的人物來激發孩子對調查的興趣,并通過調查及記錄增進孩子對家人和家庭的了解,幫助孩子樹立對家人、家庭的愛。正如《綱要》中所說,“既符合孩子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孩子的生活,選擇孩子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孩子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此活動來源于孩子生活,有服務于孩子生活。所以我選擇了本次活動。鑒于對以上內容的分析,特制定以下目標:
1.知識目標:激發孩子調查的興趣,增進對家人的了解。
2.技能目標:引導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記錄調查結果,并能有條理地講述。
3.情感目標:培養孩子對家人的愛。
根據《綱要》中教育目標及孩子的年齡特點,我將激發孩子調查的興趣,增進對家人的了解和愛作為重點,引導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記錄調查結果,并能有條理地講述作為難點。
為了使活動呈現出綜合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中,特做以下準備:
1.知識準備:事先讓孩子調查家人的生日、職業、愛好等并于活動前和孩子討論調查的結果。
2.教具準備:
(1)請孩子每人帶一張家庭成員較全的全家福照片
(2)提供擺放照片的版面
(3)孩子人手一份彩筆、畫紙
二、說教法
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孩子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孩子,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研究理念,讓孩子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本活動采用的教學法有:
(1)啟發提問法:這種方法在各活動中是最常見的。通過啟發提問激發孩子的調查興趣。
(2)討論法:通過師幼、幼幼之間的討論,使孩子對家人有了一些了解,也讓孩子在討論中解決問題,達到教學目標。此外還有繪畫法,通過繪畫制作小冊子,來增進孩子對家人的了解和愛家庭的情感。
三、說學法
孩子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孩子能主動積極的參與活動,根據孩子年齡特點,圍繞目標,主要運用的方法有:
(1)調查法:通過對家人的調查,激發孩子了解家人的積極性。
(2)記錄法:通過動手、動腦記錄家人的生日、職業、愛好等更直觀形象地加深印象。此外還有動手操作法,用畫筆來記錄家人并做成小冊子,能進一步鞏固對家人的了解。
四、說活動過程
1.導入。老師這里有一張我的全家福照片,上面有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和我,小朋友有這樣的照片嗎?教師用一張自己的全家福照片給孩子介紹,從而引出孩子自己的全家福,并讓孩子分組交流。孩子的思維是直觀形象的,孩子通過對照片上的人的了解,激發孩子主動調查的興趣,孩子很快進入主題。
2.介紹家人。
(1)請部分孩子展示照片和調查表,教師通過提問照片上的人是誰、做什么的、喜歡什么、生日是什么時候啟發孩子介紹對自己的家人的調查結果。此環節體現了孩子對家人的初步了解。
(2)請孩子說說自己的記錄方式。教師引導孩子觀察討論并得出結果。如:爸爸可畫男人的頭像、媽媽可畫女人的頭像;生日可用數字,可以畫上蛋糕或蠟燭;喜歡的衣服、食物可直接畫出來;喜歡的顏色可用相應的彩色筆涂畫出來;職業可以畫相應的標志等。《綱要》中指出“寓教育于各種活動中”,這一環節主要是通過討論增進孩子對家人的了解和愛以及記錄的方式,既鍛煉了孩子的思維能力,動腦筋積極思考記錄的方法,又培養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一起交流經驗、分享快樂,在說中學、聽中學、思考中學,以孩子為主體,孩子才是學習的真正主人。
3.制作家庭小檔案
(1)請孩子通過繪畫制作自己的家庭小檔案,必要時補充對其他家人的調查結果。本環節通過孩子自己動手操作,進一步鞏固了對家人的了解。
(2)在家庭小檔案的首頁畫上自己的全家福,與補充的其他家人的調查結果裝訂成小冊子。
4.課堂小結,對孩子制作的家庭小檔案進行展評。
5.延伸活動
(1)將全家福照片布置在墻面上,供孩子自由欣賞、介紹和交流。
(2)家庭小檔案可根據孩子需要隨時添畫內容。
延伸活動不是一個活動是結束,而是另一個活動的開始。因此,通過延伸活動可增進孩子對家人的了解和愛,又能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及新知識新經驗的獲得。
以上活動過程環環相扣,循序漸進,既關注了孩子原有的生活經驗,又有新經驗的獲得。
我說課的內容到此結束,其中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請各位評委老師多多指教,謝謝!
注:在說課時要聲音洪亮,要有起伏,要與評委進行眼神交流,要在半脫稿的情況下完成說課。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2
分析與思考:
所謂工具,指的是人類在生產勞動時所使用的器具。它具有針對性使用對象或范圍的特點,是人類在勞動實踐中的智慧結晶。工具廣泛存在于生活及各行各業中。人的一生都離不開工具的使用。對于大班幼兒來說,他的生活周圍也充滿各種各樣的工具。他見過也已經使用過不同的工具并成功地完成各種任務。但是,所有這一切經驗都含糊地存在他的頭腦中。正因為工具太常見,反而容易讓人熟視無睹了。如何把這些經驗從他的腦海中喚醒,進行概念上的明晰并激起他再一次的興趣和好奇就是成功開展學習活動的關鍵。
再者,《勞動者的工具》這個內容非常廣泛,大到人類發明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小到一根秀花針。工具不僅代表著一件具體的器具物品,更凸顯住深層的精神內涵。如何從這個浩瀚的工具海洋里汲取適合大班幼兒認知和探索的學習內容并產生情感上的觸動和共鳴是本次活動的根本。
大班幼兒所擁有的經驗和技能使他樂于自我發現和探索,他們不滿足于知識的傳授而更愿意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更多的經驗和知識。同時,他也能夠通過同伴間的合作完成更艱難和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享受成功的滿足。《勞動者的工具》所顯現的內容是完全靜態的成品。大班幼兒會滿足于這樣的學習方式嗎?怎樣讓靜態的東西動起來,成為孩子樂于探索,能夠發現的新材料呢?正確選擇跟學習材料適合和匹配的教學方法,讓枯燥的認知活動成為快樂的事,是成功開展本次活動的精髓。
思路定位:
1.選擇幼兒熟知的、同時具有安全操作性日常生活工具作為本次科學活動的探索和認知對象。引導幼兒用“陌生”的眼光去重新審視熟悉的材料,激發好奇心和活動的興趣,
2.讓靜態的材料“動”起來。將認知的重點從被動接受轉移到主動發現探索上。通過幼兒的親歷親為去發現工具的特點,并通過與同伴的交流探討建構成新的內需的知識。
3.在與同伴的合作中常識使用工具并獲得成功的體驗。通過操作和實踐來驗證自身的發現,同時也進一步了解工具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具體教案與環節分析:
活動目標:
1.運用多種感官探索和發現工具的秘密,積極探討交流自己的發現和見解。
2.嘗試和同伴合作使用某一工具完成任務,體驗合作的快樂和嘗試的成功。
3.初步了解工具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激發自豪感。
活動準備:
1.安全工具:小刀、小鏟、螺絲刀、剪刀、夾子、小推車等若干。
2.輔助材料:水果、大積木塊、黃豆、布袋、布、玩具點心、大嘴娃娃
活動流程:
引題激發興趣→自由探索和發現工具的秘密→拓展經驗→小組合作嘗試使用工具
活動環節:
(一)引題,激發興趣
1.教師講述故事《小熊造房子》,引發幼兒思考。
輔助問題:“有了木頭、釘子,小熊就能造房子了嗎?”
“它還需要什么可以幫它又快又方便地造房子?”
2.談話理解工具的概念
講解:工具就是一些可以幫助我們更好、更快、更順利地做好一件事情的物品。
(簡單的提問,有懸念的小故事,將枯燥的內容巧妙地隱身其中。通過小朋友自己的思考和探討,將日常的常見工具呼喚出來,在喚起生活經驗的同時,言簡意賅的講解幫助幼兒迅速明晰和梳理已有的模糊概念。全新的審視目光激發了內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自由探索和發現工具的秘密
1.明確探索目的
輔助語:“工具為什么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做事情呢?”
“它的秘密在哪里?”
2.自由挑選工具,探索和發現工具的用途及秘密
3.集體交流探討
圍繞中心話題:“我發現XX是用來干XX的。”
“它的秘密是XXX。”
“使用它的好處是XXXXX。”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發現工具的秘密”這一充滿挑戰性的任務強烈地激發了幼兒無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們簡直迫不及待要大展身手。原來已熟悉的操作材料重新變得陌生。原有的生活經驗正好為他的成功探索提供了必要的基礎。他們會想盡辦法運用各種可以運用調動的器官,去探索、去發現,并樂此不疲。每一個細小的成功和發現可以激勵他更深入再一次的探索。認知在過程中慢慢得以積累和形成。充分的嘗試達到經驗的概括。
因地制宜的工具材料,讓孩子真切體會到科學就在身邊,工具就是人自己發明創造的。通過幼兒的操作,材料揭示出的有關特性和事物間的關系,正是我們所期望幼兒獲得的,也為下一個環節做了很好的知識積累。
讓孩子自由選擇工具是根據大班幼兒的特點決定的。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和選擇探索的材料是幼兒主動學習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條件,不僅有利于幼兒運用原有經驗,澄清自己想法,按自己的方式方法獲得有益的經驗,還有利于他們產生一種想法進行發現的要求,一種前進的動力,這種熱情會讓他們專心致志地投入研究和探索。
集體的探討交流促進語言和思維的發展,幫助幼兒在與同伴的觀點交融、碰撞中豐富和建構新的知識經驗,完善自己的想法,獲得成功體驗。)
(三)拓展經驗
1.引導思考:工具從哪里來?
了解工具是人類的智慧結晶。
2.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還見過或用過什么工具?
(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的啟蒙教具,他的知識主要是經驗性的知識。通過自身的探索,幼兒獲得了大量的豐富具體的實際經驗,在這里,通過老師巧妙的鋪路搭橋,用幾個小小的問題就幫他們歸納、概括最終理解、內化對工具的認知。引導幼兒從眼前的幾件具體工具拓展到整個工具海洋,逐步將經驗遷移和拓展,通過回憶、思考在脫離實物的狀況下驗證自己的知識使經驗真正得以內化。)
(四)小組合作嘗試使用工具。
1.提供材料,明確任務目標
工具任務:
小刀水果拼盤
小推車運送大積木塊(上下坡)
小鏟將黃豆裝袋
螺絲刀組裝小木盒
剪刀剪布片
夾子喂娃娃吃點心
2.小組成員商量分工共同完成任務
3.集體探討,說說自己是怎樣完成任務的,工具幫了什么忙?
總結:工具的用處真大呀!工具是在勞動時發明的,我們只要會動腦筋,也可以發明有用的工具!
(通過剛才的探索、討論,幼兒發現了許多工具的優點。但這只是表面上的發現,要驗證工具的真正本領,讓孩子心服口服,真正認識工具為勞動帶來的便利,最好的辦法就是“用事實說話。”俗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親身的體驗才能使經驗真正的內化。
孩子是主動學習者。他們要主動讀探索、研究和發現才能主動建構知識經驗。教師要盡量創造條件讓他們實際參加探究活動,引導幼兒在多的過程中真實感受,才能真正體驗發現的樂趣,成功的快樂!
活動內容的生活化,讓孩子體驗和感受到這就是我想要知道、想要解決的問題,更能激發起自豪感和成功感。
小組合作探究共同的主題和內容,不僅有助于他們的合作能力發展,也為孩子們提供了更多的相互交流和協作機會。在這過程中,他們會在過程中不斷思考,會控制自身,會主動協商,會發現和認識別人的長處和價值,獲得更多的新信息、新經驗。每一個孩子都會通過集體的、成功的探索獲得新的經驗,都在自身的基礎上有了更大的進步和提高!)
教材分析:
勞動者的工具在小朋友的周圍無處不在,有食堂工作人員的飯勺,保育員阿姨的拖把,花園里花匠的修花剪刀,有農民的鋤頭,還有工人的榔頭等等,多得不能再多,而大班孩子已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此內容完全符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通過此課時的學習,定會讓孩子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有新的提升。
說目標:
根據綱要的目標、教材本身的特點以及大班孩子的特點,我將目標設置如下:
1.知識目標:初步感知不同的勞動者都有一套自己特有的工具,認識一些常用的工具。
2.技能目標:學習常用工具的一些簡單使用方法。
3.情感目標:引導幼兒珍惜勞動成果,初步培養對勞動者的崇敬之情。
根據孩子已有的經驗水平,我將目標1設定為重點,目標2設定為難點。
說準備:
(一)知識準備:
1.事先豐富概念:勞動者(知道勞動者不單單是農民,工人、醫生、科學家等都是勞動者)
2.幼兒事先進行一些觀察部分勞動者的工作情況。
(二)物質準備:
1.實物工具人手一份以上,部分大件的工具用圖片代替。
2.錄像帶一份,攝像機等多媒體的工具。
3.幼兒自帶一些常用的小工具。
說教學法:
《綱要》里提出:創設寬松的環境,讓每一幼兒都能參與實際探究活動,感受嘗試的樂趣,感受發現的喜悅。我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中自主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而我始終只是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結合自主探索法、觀察法、討論法等進行教學。克服傳統的說教形式,幼兒始終是活動的主體,在具體的操作中學習知識和技能,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參與法、討論法、觀察法等等進行學習。
說活動過程:
(一)帶孩子到食堂、花園里、教室里、附近的模具廠觀察。(教師將過程攝下來)
引導孩子帶著問題去觀察,食堂的工作人員,花匠,保育員阿姨、模具廠的叔叔他們都是用哪些工具進行勞動的?
(幼兒的思維是直觀形象的,由于受思維的限制,幼兒是通過自身的感知、積累一定的感性經驗,才能進行科學活動,因此我選擇的內容都是圍繞在幼兒周圍,符合幼兒的生活經驗,是幼兒熟悉的、感興趣的,所以幼兒很快就進入了課題,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為以下的重難點的突破奠定了基礎。)
(二)通過談話、觀看錄像,認識一些常用的工具。
(這個環節主要目的是落實重點,為難點的突破奠定基礎)
1.你剛才看見誰在使用什么工具?(提問具有針對性,目的非常明確)
2.幼兒每說出一種工具,就出示相應的鏡頭,學習相關的詞語,認識相關的工具。
3.我們小朋友也帶來了一些工具,請你說說,你帶來的工具叫什么,干什么用的?是誰用的?
(充分利用家庭這一重要的資源,讓幼兒從家中攜帶各類工具,一方面是幼兒熟悉感興趣的,另一方面涉及的面會更廣)
4.這些工具是誰用的?給工具進行一些簡單的分類。
(在這個過程中,我鼓勵幼兒用完整的句子大膽講述,大膽地與同伴交流經驗,分享快樂,分享彼此的經驗,在說中學,聽中學,以幼兒為主體,幼兒才是學習的真正的主人,落實了目標1即活動的重點。)
(三)學習使用常用工具的一些簡單方法。
1.我們認識了這么多的工具,那這些工具是怎么使用的呢?幼兒自主探索。
(幼兒是通過自身與物質世界的相互作用建構知識,學習科學的,我為孩子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體現了《綱要》中的精神:盡可能創造條件,讓每一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探究的機會,感受參與的過程和結果,體驗發現的樂趣。)
2.探索以后進行交流,對于較難的、不常見的工具,教師在集體面前示范、講解。
3.播放錄像,播放其他勞工者使用工具的情況,如:科學家、醫生、清潔工人等等。
(一方面可以拓寬幼兒的視野,另一方面能給孩子更直觀更真實的體驗,使孩子潛在地知道每個勞動者都有自己特有的勞動工具,知道他們的'使用方法是怎樣的?從而升華了重點和難點。)
(四)感受勞動者的不容易,知道珍惜勞動成果。
剛才我們在參觀、和看錄像的時候,那些工作的人都是怎么樣的?那我們平時應該怎么做呢?
(具體聯系到了幼兒的實際生活,如要愛護桌椅,珍惜飯粒等等,通過層層的提問,讓幼兒知道勞動者的不易,應該珍惜勞動成果,從而達到了目標3。最后的提問,幼兒又回歸到了生活,所謂科學來源于幼兒的生活,也服務于幼兒的生活。)
延伸活動:
(延伸活動不是一個活動的結束而是另一個活動的開始)
1.這些工具是誰發明的呢?如果你是科學家,你想發明怎么樣的工具呢?
2.農民為什么要用到這些工具,而廚師為什么要用這些工具,他們能交換嗎?為什么?
(如此開放性的提問,促進幼兒擴散性思維的發展,引發了幼兒的創造的欲望,進一步激發了幼兒學習科學的興趣。)
以上的活動設計環環想扣,循序漸進,即關注了幼兒原有的生活經驗,又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關注新經驗的獲得,整個設計體現了以下幾個特色:
1.幼兒園的課程是全面的、啟蒙的,各領域的內容要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在孩子的心里是沒有學科的界限,因此在整個活動中,我融入了語言,如讓孩子用完整的句子講述,在講述的過程中提高了傾聽能力等,又融入了分類等內容,全面的促進孩子的發展。
2.利用了現代化的工具及媒體的介入,給予孩子更直觀、更科學的經驗,即驗證了幼兒操作的結果,又能給孩子科學的知識。
3.教師引導的關鍵是提出有質量的問題,所有問題的提出,我都是根據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和重難點的突破而展開。教師只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孩子才是學習的真正的主人。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3
一、說教材分析
瑞吉歐主張"從幼兒身邊最熟悉的事物出發"。《認識樹葉》這一活動是在平時到戶外散步的時候,小朋友對樹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樹葉身上怎么會有花紋""為什么樹葉會掉下來"等等,孩子們有問不完的問題。
新《綱要》中科學領域也提出了:對周圍事物和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的目標。要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經驗,葉子是我們生活中唾手可及的教育資源,它的內部構造也非常有趣,此我設計了此活動。在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我細致地觀察、傾聽幼兒的言行,及時捕捉他們的興趣點,層層深入開展活動。從不同角度出發引導幼兒通過各種手段來發現問題。
二、說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我確立了情感、認知、能力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本次活動目標為:
1.能用觀察比較,認識樹葉的不同
2.了解葉子的構成葉肉、葉柄和葉脈,知道葉子有葉綠素
3.發展幼兒的比較能力、思維能力,激發幼兒的探索的興趣
重點:觀察、對應、和比較,認識樹葉的不同。
難點:了解葉子的構成,知道葉子有葉綠素。
在活動中我先讓幼兒觀察樹葉的顏色、大小、形狀等特征,然后引導幼兒運用觀察、比較的方法認識葉子的不同,接著通過比較引導幼兒發現每一種不同的葉子都有葉肉、葉柄和葉脈,通過實驗讓幼兒知道葉子有葉綠素。
三、說教法
《綱要》強調幼兒是中心,教育活動應以幼兒的需要、興趣,尤其是幼兒的經驗來進行,學決定教,在活動中我對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一個參與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發現、討論、尋找,讓孩子在觀察樹葉時享受探索的快樂。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了以下幾種教法:
1.情境教學法
創設一個自由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本次活動以撿落葉來引發活動、激發興趣。
2.問題設置法
我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如:激發興趣的提問:這些樹葉是從那里來的?激發情感的提問:
請幼兒找一找自己喜歡的樹葉做朋友并說一說它像什么?摸上去有什么感覺?是什么顏色?你們還見過哪些葉子?它們都有葉肉、葉柄和葉脈嗎?它們的葉肉、葉脈、葉柄在哪里?使幼兒不斷的思考,不斷的進取。
3.操作法
讓幼兒通過動手操作,在與實物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從而獲得感性經驗。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激發興趣(拾落葉)
播放音樂,請幼兒想象自己是一片從樹上飄落的葉子,配合音樂模擬葉子飄蕩。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機,活動一開始幼兒小樹葉隨音樂做動作,引起幼兒參與的興趣小朋友拾起散落在地上的樹葉。
第二部分:引導幼兒觀察樹葉(發現樹葉的特征)
通過讓幼兒找一找自己喜歡的樹葉做朋友并說一說它像什么?摸上去有什么感覺?是什么顏色的?這一啟發性合理想象,來引發出一片葉子有不同的想象。例如:"這片樹葉(楊樹葉)像什么?""扇子""它還像什么?"教師可以再次啟發幼兒的想象,讓他們深入思考,出現各種奇思妙想。
第三部分:讓幼兒感知不同的葉子都有相同的結構
讓幼兒觀察樹葉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主要運用小組交流--個別交流--結合掛圖展示葉子的各部分構成讓幼兒了解。再通過一系列的啟發性問題:你們還見過哪些葉子?它們都有葉肉、葉柄和葉脈嗎?它們的葉肉、葉脈、葉柄在哪里?來引導幼兒發現每一種不同的葉子都有葉肉、葉脈、葉柄。
第四部分:是為幼兒創造實驗的機會,了解葉子的成份
葉子除了這些葉肉、葉柄、葉脈,葉子還有什么秘密呢?讓幼兒進行實驗,教師重點指導幼兒放適量的葉子,把葉子捶爛后,引導幼兒觀察和交流自己的發現。然后教師進行小結:葉子捶爛后會出現了一些綠綠的汁,是因為葉肉里有許多的綠色素,它叫葉綠素,這些葉綠素能夠制造出氧氣,還可以幫助我們凈化環境。葉子如果沒有了葉綠素就不能吸收水份就會離開樹媽媽。
本活動堅持以幼兒為主體,教師通過為幼兒創設寬松自由的探索空間,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使幼兒在直接觀察,直接操作,具體表現的活動中,能動地建構著知識經驗,發展幼兒的認知結構,而教師不再是教練式的指揮者,也不是混同于幼兒的玩伴,而是與幼兒協調著,合作著去探究發現問題。
自由探索
根據幼兒好奇的特點,請小朋友找一片你喜歡的樹葉和自己做好朋友。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你的好朋友它像什么?是什么顏色的?摸上去是什么感覺?我們可以幫小樹葉做些什么?它的媽媽是誰?
(四)體會成功的喜悅(課間操)
幫助小樹葉找到媽媽,并于它們一同跳舞。
(五)知識拓展(知道樹的種類、作用)
通過課件的演示讓幼兒了解其他樹的種類。組織幼兒互相交流并討論樹木有什么作用,給人類帶來哪些益處。樹木能給我們帶來這么多的好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愛護花草樹木,做個保護環境的小衛士。
六、延伸活動(制作葉子畫)
這一環節是在前一環節的基礎上進行選擇性的創造制作,對孩子們來說,這種充滿自信和自主的操作同樣具有想象、創造性的成分,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操作可以使幼兒按目前的心理需要(成功需要、嘗試需要)選擇不同的方式,在已有的基礎上將自己的創造向前推進一步,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體驗成功的喜悅。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4
一、說設計背景:
中國·國際麗水攝影文化節在美麗的毆江之畔——浙江麗水召開。1999年,麗水被授予中國第一個“攝影文化之鄉”,并連續承辦六屆國際攝影文化節。人們都在體驗著攝影帶來的美的文化沖擊。為了讓幼兒對家鄉的文化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并在學習過程中繼承、發揚、創新家鄉的本土攝影文化。我們開展了一次攝影作品展,我們的孩子在欣賞美妙作品的時候,一個幼兒用象聲詞“喀嚓、喀嚓”表現拍照的模樣,其余的孩子馬上跟著“喀嚓、喀嚓”。我想他們在感受、欣賞美的同時,產生了強烈地操作照相機的欲望。他們都想通過自己的鏡頭去發現生活中的美。但是大多數孩子都不能正確地操作照相機,何不讓他們真實地體驗?于是《鏡頭里的我們》這堂課孕育而生。
(一)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攝影的簡單技巧。
2、樂意嘗試操作,能夠積極地參與合作、討論、探索。
3、體驗攝影帶來的快樂,感受幼兒園、家鄉、大自然的美。
依據:一是根據大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發展特點:5-6歲幼兒能表現出對美的事物的敏感性,能發現并欣賞周圍生活中多種形態的美。他們用自己獨特的感受欣賞藝術作品,分析一些美的性質。在認識活動中,由于掌握了觀察、記憶等方法,活動的效果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幼兒在解決問題或行動之前,不僅具有明確的目的,而且具有計劃的萌芽,能事先思考
活動計劃和行動方法,并能在行動中加強自我控制,以有效地完成任務。
隨著心理發展水平的提高,幼兒表現出智力活動的積極性,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欲和認識興趣,好學、好問、喜歡操作、樂于探索,嘗試自己解決問題。他們對富有挑戰性的學習活動表現出興趣、對學習成功感到滿足。二是根據《綱要》的指導精神:在教育的影響下幼兒能參與團體合作活動,互相分工、互相學習、互遞信息,在遇到困難與沖突時,也能協商解決,接納別人的想法與觀點。具備一定的自我評價和評價他人的能力。由此制訂了認知、情感、行為三方面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重、難點 本活動著重點是讓幼兒初步了解攝影的簡單技能,培養幼兒在操作照相機的過程中主動地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難點是幼兒樂意嘗試操作,積極參與討論、探索,培養幼兒合作、探索的能力。
設計理念:教師在活動中的如何作好指導者、觀察者、合作者、評價者的角色。作為指導者:不直接干預幼兒的探索活動,教師的指導變成一種隱性指導;作為觀察者:通過觀察去了解幼兒的發現和需要,去幫助幼兒尋到正確的操作照相機的能力;作為合作者:教師是幼兒活動的伙伴,尊重幼兒對美的作品的分析,相信幼兒能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作為評價者:在活動中注意對幼兒進行觀察和指導,對整個活動進行分析、評價。
(三)教學準備 1、物質準備:多媒體課件、數碼照相機、筆記本電腦、投影儀、電視機2、心理準備:幼兒對攝影文化節有初步的體驗、感知
3、前期準備:課前教師拍攝幼兒在游戲中的照片
二、說教學方法: 因為活動本身借助于豐富的教育媒體技術,如:投影型視覺媒體教育技術。可以當場通過電腦連接使學習資料等視覺材料投影。所以我主要采用了直觀實物演示法、討論法。
1、直觀實物演示法:運用直觀的實物(照相機)進行示范,引導幼兒理解操作相機的基本步驟、要領。并將活動素材投影到銀幕上,擴大可見度,便于教師演示講解、幼兒觀察、分析。
2、討論法:指教師根據幼兒已有經驗互相合作,共同探討問題答案的方法。在整個活動中教師指導幼兒對操作照相機進行討論:如“你們覺得剛才小朋友拍攝的照片,美不美?為什么?”幼兒會對問題進行“美”與“不美”的探討。其中教師引導幼兒對拍攝技巧的評價。
三、說學法指導:
本次活動采用體驗發現法、操作嘗試法、小組合作討論法。
1、體驗發現法:我們提供給幼兒進行發現活動的照相機,使他們通過自己的探索,發現如何拍攝出美妙的作品,旨在引導幼兒尋到正確地操作方法。
2、操作嘗試法:幼兒通過自己的操作,真實地得到知識經驗。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嘗試問題。嘗試過程中幼兒的嘗試和教師的指導是互相依存、親密聯系的。也充分體現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小組合作討論法: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由組合成一小組。在解決如何拍出美妙照片的問題之前,通過互相的討論、交流,先思考行動方法,再在行動中加強自我控制,以有效地完成任務。
四、說教學程序: 整個活動步驟為:提供環境條件——提出嘗試問題——幼兒第一次探索——幼兒小組討論——幼兒第二次探索——教師歸納,活動延伸
(一)序教師帶領幼兒安靜地進入活動室,欣賞課件。(課件內容為麗水攝影節的歷屆獲獎作品,包括:家鄉自然風光、風土人情) 教師提問:剛才你在大屏幕上看到了什么?幼兒討論。(教師及時表揚、肯定幼兒)
說明:教師以提供材料、經驗、環境為前提,借助為探索提供的物、事、景的條件,為幼兒探索基本的攝影技巧做準備。
(二)幼兒觀看并討論電視視頻上關于自己的游戲照片,激發拍照的興趣。 教師提問:
1、你們在照片里看到了誰?
2、想不想自己動手為好朋友拍張照片?
說明:教師抓住一個“趣”字,激發幼兒較快地投入問題的情境之中。
(三)初步了解攝影的基本要領 1、幼兒初步了解照相機。
教師提問:⑴誰會使用照相機?能告訴大家這是什么嗎?(鏡頭、取景框、快門)
⑵它是做什么用的?(幼兒共同交流照相機的功能)
2、教師示范講解。
說明:通過個別幼兒對照相機已有經驗的交流,教師通過實物針對性地示范講解,幫助幼兒了解捕捉鏡頭的基本常識。
(四)幼兒自由探索 1、自由組合,互相探索拍照。教師巡回指導。
2、教師利用電視視頻連接剛才幼兒操作拍攝的照片,共同欣賞。
3、自由組成小組討論、評價。
教師提問:⑴剛才看到的照片美不美?
⑵哪些照片拍得美?為什么?
⑶哪些照片拍的不夠美?為什么?(照片是否模糊;取景是否正確)
(4)你們認為如何拍攝出美妙的照片?
4、小組匯報討論結果,教師小結拍攝的要領。 說明:幼兒開始探索,關鍵抓住“探”字,善思、敢思。教師及時掌握幼兒探索的反饋信息,了解幼兒學習的難點。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初步了解、掌握拍攝的基本要領。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與此同時也學會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結果。
(五)個別幼兒示范練習,然后分組探索 1、個別幼兒再次利用教師的主相機嘗試,其余幼兒當小模特。同步顯示照片的效果,師幼共同評價。
說明:幼兒第一次討論,是信息的集合與反饋。是為了試探一下幼兒掌握知識的情況。關鍵要抓住“評”字。把幼兒探索中出現的不同答案、產生的疑問,放到討論中。讓幼兒嘗試充分講道理、例證,知道自己探索的結果是否正確。
2、幼兒再次分組探索。
說明:這一環節是給幼兒“補償”的機會,關鍵要抓住“實”字。在第一次探索練習中,幼兒可能會做錯。有的幼兒雖然做對了,但沒有弄懂道理。經過討論,得到了反饋信息,幼兒可做第二次探索練習,一方面自我進行改正,另一方面是對自己的探索過程再次作驗證。教師盡量為每個幼兒提供表現自己長處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增強其自信心和自尊心。
(六)教師總結:為了讓你們的照片拍的更美妙,老師編了首兒歌,我們一同來念。
小朋友,來來來;
我們一起來拍照;
調焦距,調光圈兒;
手拿穩了按快門兒;
喀嚓、喀嚓、把它照;
我們的照片美不美妙!
教師和幼兒在兒歌中離開活動室,拍攝幼兒園的景色。
說明:這步關鍵是“引”字,教師要把活動從一節教學活動中拓展開來,在日常生活、游戲中引導、培養幼兒探索的精神。
延伸活動:教師與家長帶領幼兒拍攝家鄉的自然美景。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5
一、設計意圖
本節課的內容是學習8的加法,是幼兒在學習8的組成知識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我在設計《8的加法》這節課時,注重從感知入手,由具體到抽象,有易到難,通過豐富多彩的情境和數學問題,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并從中發現數學問題、解決問題。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目標:在學習1~8各數的認識和加法的基礎上,根據8的組成知識掌握8的加法。
2、技能目標:通過觀察活動,讓幼兒在活動中發現一圖兩式的一般規律,并會列式計算。
3、情感目標:在學習的過程中,使幼兒體會用數學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樂趣以及熱愛大自然地情感體驗。
這三個目標在教學中是相互滲透,相互交融的。
本節課的重點是:根據8的組成掌握8的加法并理解算式的意義。難點是讓幼兒學會觀察、分析,提出合適的數學問題。
三、教法、學法
為達到以上教學目標,我主要采取情境教學法、直觀演示法、嘗試發現、綜合對比等方法,指導幼兒完成一個個具體的學習任務而展開課堂教學。以引導幼兒自主探究學習,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入手,讓幼兒看一看、想一想、練一練,以親自實踐、積極動腦動手來學習新知。
四、準備
為了更好地開展教學,我還作了如下準備:郊外情境圖一幅、毛絨手偶小兔、算式卡片、教具小鴨、蘋果、西瓜、蘿卜和幼兒操作的小花等等。
五、教學過程
本節課共分為五大環節來進行教學的
1、猜拳幼兒,激趣導入
針對大班孩子純真幼稚、富于幻想的心理特征,因此上課一開始進行復習時,我設計了如下導語:小朋友們,智慧爺爺給你們帶禮物啦,表現好的都能得到,讓我們先來做一個猜拳游戲吧!點出復習題,在這種刺激下,人人都想當老師眼中的小能手,興趣一下就調動起來。
2、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在新課學習中,通過孩子們所喜歡的卡通動物形象-----小兔姐姐,以小兔姐姐邀請小朋友去郊游這一情境貫穿全課,從而激發幼兒學習新知的欲望。通過郊外蘋果樹上的蘋果,引導幼兒感知,探索1+7=87+1=8,并發現數量關系,理解算式的意義,然后出示小鴨圖,讓幼兒提出數學問題,并列出算式2+6=86+2=8
3、觀察算式,發現加法交換律
作為幼兒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我讓幼兒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來發現算式的相同和不同之處,與幼兒一同歸納出:加號兩邊的數交換位置,得數不變。
4、應用新知,培養能力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用,因此,我安排了幫助小兔姐姐摘西瓜、拔蘿卜、分小花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動,其目的是為了鞏固8的加法知識和一圖兩式的一般規律。
5、游戲:坐車結束活動
給每位孩子發一張“車票”“車票”上有一道算式題,算出得數是幾就上幾號車。
總之,我在教學中,注重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孩子的能力,我相信這“郊外的一游”會讓孩子們擁有一份沉甸甸的收獲。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6
一、說教材
(一)材料分析:
音樂《小樹葉》選自南京教材大班部分,音樂簡短,結構工整,對比性強,兩段音樂運用了連音和斷音,進行了不同處理。為了讓孩子能夠理解連音和斷音。在活動中我設計了音樂活動“有趣的連音和斷音”充分調動幼兒的視覺、聽覺、運動覺等各種感官參與活動,初步對音樂中的連音和斷音進行審美感知,并積極引導幼兒進行審美相似聯想和審美表現激發幼兒對連音和斷音的審美興趣。
(二)活動目標:
1、通過多能道參與感知連音、斷音的美感特征。
2、有對連音和斷音進行審美相似布設主審美表現的能力。
3、培養幼兒對連音和斷音的美感特征。
重點:感知連音、斷音的美感特征。
難點:能聽辨出連音和斷音并進行相似聯想。
二、說教法: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在整個活動中我主要用電化教學的手段對孩子進行誘導。生動形象的音響效果,積極調動了幼兒對連音、斷音的審美情趣,還充分調動幼兒各種感官參與活動,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感知理解連音和斷音。
三、說學法
本次活動幼兒的學習是在聽聽、看看、想想、說說、做做、玩玩中輕松愉快地進行的。
四、教學過程
我將本次活動過程分成了五個環節來進行:
第一環節,導入部分。
我導入的方法是談話法,我的導語是這樣的:“小朋友,現在是什么季節?”(幼兒說出秋天),接著我提問秋天的特征當幼兒說到樹葉從樹上飄落下來時,我及時告訴幼兒“小樹葉從樹上飄落下來,飄到我們班來了,還帶來了一首好聽音樂呢!”幼兒欣賞音樂后問幼兒聽后有什么感覺?引導幼兒感受第一段是連貫的,第二段是斷開的。
第二環節,看錄相從視覺上感知連音和斷音。
請幼兒觀看錄相,欣賞電視中的連音和斷音,并學一學它們發出的聲音,初步感知連和斷音。
第三環節,聽模擬音從聽覺上辨別連音和斷音。
為了讓孩子對連音和斷音更有興趣,我出示了音樂娃娃,我采用了這樣的導語:“小朋友,小樹葉來我們班作客時,還帶來了位好朋友呢!”請你們閉上眼睛,我數到三再睜開一、二、三,孩子們充滿了好奇,我出示音樂娃娃,利用電子琴模擬出各種聲音讓孩子進一步從聽覺上了解連音和斷音。
第四環節,運用圖片感受連音和斷音,并進行審美、相似聯想。
為了讓孩子從視覺上再次感受連音和斷音,我出示了畫面,我的過度語是這樣的:“小朋友不僅的好,說的更好,音樂娃娃決定送給你們一樣禮物,是什么呢?”(出示圖片),問幼兒圖片上哪一處可以表示連音,那一處可以表示斷音,接著我引導幼兒總結連音和斷音。
第五環節,運用動作進一步感受連音和斷音。
“小朋友已經知道什么是連音什么是斷音了。”那么,誰能用一個動作表示連音呢?(幼兒充分發揮想象力做出不同的動作)“誰能用一個動作表示斷音呢?”為了讓幼兒更充分的理解連音和斷音,我請幼兒玩游戲《定定定》我彈奏各種連和斷音的曲子,讓幼兒泊后用動作表現出來,幼兒在聽聽、看看、說說、做做、玩玩中自然結束本次活動。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集合6篇】相關文章:
【必備】幼兒園說課稿大班集合6篇07-12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音樂集合10篇07-11
關于幼兒園說課稿大班集合六篇07-10
【推薦】幼兒園說課稿大班集合五篇06-25
精選幼兒園說課稿大班集合10篇06-23
關于幼兒園說課稿大班集合9篇06-21
【精品】幼兒園說課稿大班集合六篇06-19
【推薦】幼兒園說課稿大班集合九篇06-13
關于幼兒園說課稿大班集合7篇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