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15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1
小數除法例4是以買東西為題材,因為它容易激活已有的經驗,有助于學生領悟算法。前后共提出三個實際問題,教學三個除法豎式,各有重點。三個豎式中教學的除法知識綜合起來,就是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法則。
第一個問題是求每千克蘋果多少元,計算9.6÷3。學生第一次遇到小數除以整數,可以想到的方法是把9.6元看成96角,于是把小數除法轉化成整數除法。還可能想到9.6元是9元6角,于是分步計算求得結果。這些方法都是接受小數除以整數的認識基礎,看著教材中的豎式,體會9.6÷3應該分兩步算,以及每一步算什么。“商的小數點為什么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對算法深入地思考,既可以聯系前面的算法作出具體的解釋,也可以根據小數的組成進行推理。通過9.6÷3的教學,學生初步理解小數除以整數的基本算法:可以像整數除法那樣列豎式計算,商的小數點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著寫。
第二個問題求每千克香蕉多少元,計算12÷5。整數除法中,除到被除數的個位,把剩下的不夠商1的部分作為余數,不再繼續除了。小數除法中,要在余數的.小數末尾添上“0”繼續除。教材先在商的個位的右下角點上小數點,再在余數“2”的右邊添一個“0”,讓學生明白這里在應用小數的性質,除法還可以繼續算。又通過“20”表示20個十分之一,除以5商4個十分之一,既清楚了“4”在商里的位置,又突出了在商里及時點上小數點的必要性。
第三個問題求每千克橘子多少元,計算5.7÷6。這道題的商不滿1,可以從總價5元多一些,數量6千克,因此單價不滿1元的具體數量里感覺到。也可以根據整數部分“5”比除數6小,作出判斷。教學著重解決“應該在整數部分寫0”,而且要求學生自己想到這一點。
還有一點在教學時應該注意。小數乘法的例題只是初步體會它可以用豎式計算,算法的得出在“試一試”后。所以,例題和“試一試”的教學要一氣呵成,待形成計算方法后再進行練習。小數除法例題里的三個計算都有預設的教學內容,需要及時鞏固,才能進入后面的教學。所以,每個問題解決以后,都要適量安排練習,使教學的新知識消化、內化,保障后面的教學能突出重點。
基于以上的要求,本人教學過程如下:
一、引入課題。
由一個生活中討價還價的情景,引入避免可笑的情景,可以用小數乘法也可以用小數除法來解決,這樣引出課題,學生產生強烈學習小數除法的愿望。
二、教學例題。
1、創設情景:創設一個購物的生活情景,引出1千克的蘋果如何算。
2、進行估算單價。這是生活中經常要甬道的。
3、獨立探索,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9.6÷3的商。其中重點是解決用豎式來做的方法,知道商的小數點為什么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的算理,如果對答案有懷疑的還可以檢算。
4、理解算理:繼續探索:12÷5=?5.7÷6=?重點解決余下的2怎么辦?整數部分的5比6小怎么辦?
5、學生完成試一試以及改錯的練習,最后學生自行總結小數除法的方法。
三、鞏固練習。
結合生活中的里子商場促銷活動,請同學幫忙買哪種比較合算,最后提示學生學好小數除法就不會出現開始的笑話了,只有多算、多練,才能提高口算以及計算的基本技能。
教學反思
本節課學生能主動探索,找到計算的方法,由情景的引入,引起學生學習小數的欲望,由討價還價的場景吃到學好小數除法的必要性;學生能通過探索、討論、嘗試掌握小數除法的方法。
但嘗試中學生對9.6÷3,商是3.2都會,但余的6角學生還是習慣表示成0.6,很難轉變成6角再除的思維,接著用12÷5大多數同學只會商2(元)……余2元,沒有想到精確地算出幾元幾角。而5.7÷6有許多學生整數部分要商0再除的想法一點都沒有。確定商中的小數點是學生作業中難點。總之學生嘗試中,有部分對算式有些無從下手的感覺。
最后的試一試又是兩道加除題0.2÷53÷15學生對3的后面加不加小數點起爭論,加了就把被除數改了,不加很對齊再算,不加也容易把商的小數點對錯。
這一節自我感受內容很多,同樣小數除法,各種可能遇見的問題都在這一教時完成,有些貪多不爛,部分同學在云里霧里,算理不能理解的非常到位,象這樣的課如何呈現,如何處理例題與試一試中5種不同的種情,而且還要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這是專家才能解決的了,或者是編教材的人才能很好把握,本人有些手忙腳亂。以上僅此課的一些不成熟的反思。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說教材內容: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六年制小學數學教材第七冊P1—3的例1、例2以及相關的課后練習題。這部分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個級的所有計數單位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高一級數(萬級)的讀法,教材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數級的學習,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較大的數用個級來計數是不能滿足的,從而理解學習億以內數的必要性。
2、說教學目標: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懂得如何正確讀億以內數的讀法,并且弄清楚中間有0和未尾有0的數的讀法。為學習億以內數的寫法和億以內數的加減法打下基礎。
3、說教學重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主要是引導學生弄清億以內數的計數單位有哪些和數位表;引導學生正確讀億以內較大的數,特別要注意糾正學生在讀中間有0和未尾有0的數時所出現的錯誤。
4、說教學難點:
本課的教學法難點主要表現在各數級中間或未尾有0的數的讀法。必須讓學生明白哪些情況下讀0,哪些情況下不讀0。
5、教材編排的特點:
本課教材是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來編排的,首先教材列舉生活中較中的數據,如北京的人口數量一千一百零八萬,光的速度每秒三十萬千米等,這些都是很大的數,用個級的計數單位來表示很困難,從而引出萬級數的學習,并且讓學生懂得學習億以內數的必要性。教材編排時很注重科學性和合理化,先提出學生熟悉的記數單位個位、十位、百位和千位,然后引出萬級的計數單位:萬位、十萬位、百萬位、千萬位等計數單位,由于萬級數都小于億,所以教材把此部分的內容稱為億以內數,既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又既有數學的科學性和嚴肅性。教材共安排了例1和例2兩個典型內容和一些相關練習題,不僅加深學生對本課的理解,還有助于學生對本節內容的消化及鞏固。
6、教具準備:計數器或算盤一個。
二、說教法
1、本課的教學方法主要采用觀察法和發現法,老師要適當地設計教學內容,讓學生從觀察中發現數的讀法原則,之所以采用這兩種教法,是針對學生以前在學習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懂得了個級數讀法而設置的,用原有的經驗和方法來解決本課的問題,應該是可行的。
2、本課在提問方式上,應多用啟發式提問,首先讓學生質疑,然后讓學生經過自身的經驗尋找解決的方法。
三、說學法
根據我的學生情況,我認為本課的學法,應該是以自主探究式學習方法為主,學生通過觀察以及總結來解決問題,在這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不需要做太多的講解,只適時作適當的引導。為什么采用此種方法,主要是因為學生已經有了個級數讀法的經驗,移植到本課,用來解決本課問題是很自然的,大多數的學生是可以獨立完成的。
四、說教學設計
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教學目標,以及本課的教學內容步步逼進的特點,我認為本課教學應按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一)設置問題,巧妙導入
為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先列舉一些比較的大的數,如:北京市的`人口一千一百零八萬,光的速度每秒三十萬千米等較大的數,然后讓學生用口頭來描述,學生覺得用原來學的計數單位(個級)很難正確描述這些數據,從而引出新的課題,教師可以不失時機地導入新課內容。并板書:億以內數的讀法。
(二)復習舊知,先立后破
1、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先以復習舊知為基礎,先喚起學生對個級(千位、百位、十位、個位)的印象,為達到這個目標,教學可以這樣設計:
師:我們已經學過個級的計數單位,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然后板書:一萬。
由于學生以前學過一萬,對這樣的知識不會感到陌生,因而教學可以用步步遞進的方法引出后面更大的計數單位。
2、教師接著問學生:十個一萬是多少?學生經過思考可以得結論,知道是十萬。根據回答板書:十萬。
3、教師可用類似的辦法,讓學生繼續觀察,得出后面的更大的計數單位:百萬、千萬、億等計數單位。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主要是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然后順理成章地引入新的內容。為什么采用這樣的方法,是因為學生已經認識計數單位,在此教師只不過引導他們提升對更高一級計數單位的認識,所以要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總結。
4、引學生看數位表,并說明個級和萬級。個級有四個數位(個、十、百、千),萬級也有四四個數位(萬、十萬、百萬、千萬)。
(三)通過觀察,找出規律
教師可以這樣設計,用計數器演示,個級的各個數位,然后讓學生觀察找出萬級的計數單位,學生很快從中找出萬級的計數單位,知道萬位、十萬位、百萬位和千萬位,這時為了加深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可以通學習例1和例2的內容。
學習例1,教師出示例題內容:470000、3080000、40500000。為了讓學生直觀地看出以上數所占的數位,可以用計數來幫助,把相應數位相互對齊。學生經過觀察可能發現其中的道理,以470000為例,4對應十萬位、7對應萬位、后面全部是0,學生很快讀出這個數,讀作47萬。用相似的方法來學習其它內容,學生會總結出這些數的讀法。
接著學習例2,情況和教學內容雖然稍有不同,但經過教師適當地引導,學生肯定能夠掌握,由于方法相似,在這里就不展開討論。
通過以上兩個例題的學習,學生應該明白了億以內數的讀法了,不過由于0在各種情況下出現,其也有不同的讀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弄清在何種情況下如何讀中間有0或未尾有0的數,這是本課學習的重點與難點,必須讓學生掌握。
最后要引導學生總結億以內數的讀法,總結出億以內數讀數的方法。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找出學生補出學生的錯誤,并加以糾正,最后總結億以內數的讀法:
先讀萬級,再讀個級;萬級的數,要按照個級的數的讀法來讀,再在后面加上一個“萬”字;不管每級未尾有幾個0,都不讀,其它數位有一個0或連續幾個0,都只讀一個“零”。
(四)加深理解,巧設習題
適量完課后的習題,以加深理解,鞏固新知。
五、說板書
例1
470000讀作:四二七萬
3080000讀作:三百零八萬
40500000讀作:四千零五十萬
例2
24600讀作:二萬四千六百
6407000讀作:六百四十萬七千
10030040讀作:一千零三萬零四十
板書簡潔,突出重點,列舉了億以內數的各種情況下的讀法,對學生對億以內數的讀法有很大的幫助。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3
一、教學內容:
西師大版實驗教材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旋轉與平移》第1課時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結合生活中實例,感知平移、旋轉現象;
2、能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生活中的常見的平移和旋轉現象。
(二)能力目標:
通過讓學生觀察、操作、比較、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抽象思維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
(三)情感目標:
1、能積極參與對旋轉與平移現象的探究活動,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對身邊與旋轉和平移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
2、充分感受數學樂趣,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三、教學重點:
能判斷生活中的旋轉和平移現象
四、教學難點:
1、對沒轉到一周的旋轉現象的判斷,如蕩秋千。
2、建立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抽象思維。
五、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朋友卡;
2、陀螺、風車、學生學習環境中的書、文具盒、桌椅等;
六、教學過程:
(一)聯系實際,激趣導入。
師:小朋友,你們平時課外喜歡玩什么呢?(彈彈珠、踢鍵子、滾鐵環……)你們的課外活動真是豐富多彩呀!今天,老師打算帶大家出去玩一玩,想去嗎?(想)那就跟我來吧!
設計意圖:數學來源于生活,通過聯系農村孩子的生活經驗,自然地引入新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二)探究旋轉與平移現象。
旋轉現象(12分鐘):
1、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師:老師先帶同學們到公園來玩一玩,你們能說說公園里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嗎?(出示課件1)
同學們說得真不錯,現在一起觀察一下,秋千、水龍頭、風車、方向盤等是怎樣動的?并用手來比一比。
生1:風車在轉動。
生2:方向盤在旋轉。
大家觀察得真仔細(出示課件2),這些物體運動時都會轉彎。
設計意圖: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通過生動形象的畫面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靜態的書面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把旋轉的表象印在腦子里,從而能夠形象直觀地感知到旋轉現象,
利用多媒體單獨演示旋轉圖形,突出物體旋轉的中心點和旋轉軌跡,在建立表象的基礎上,抽象出旋轉的本質,遵循兒童從直觀到抽象的認識規律,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辨識能力,給旋轉現象。
你們能給這種運動方式起個名字嗎?(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旋轉)
設計意圖:起名符合兒童年齡特征,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進步提高學習興趣。
2、動手操作,繼續探究。
師:剛才我們在生活中認識了旋轉現象,現在你們能讓陀螺和風車旋轉起來嗎?(學生分四人小組合作,輪流玩一玩,并在小組內說一說怎樣讓它們旋轉起來,合作得最好的小組上臺來演示。)
設計意圖: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進一步強化了對旋轉現象的認識,提高了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3、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師:其實,我們身邊的旋轉現象可多了,下面你們能動腦筋、想辦法,讓你身邊的東西或自己的身體旋轉起來么?
學生小組內交流、探究,演示讓東西旋轉,小組間交流、演示。
設計意圖:通過對身邊的旋轉現象的探究,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平移現象:
1、創設情境,合作探究。
師:我們再到另一個公園去看看,大家都在干什么?(出示課件3)
大家再觀察一下猴子、滑梯上的小朋友等是怎樣動的?用手比一比,并給這種現象起名。(小組合作探究)
師生交流:
生1:它們是直直地移動;
生2:它們運動的方向是不變的;
生3:可以取名為移動、平移。
師:你們都說得不錯(出示課件4),像這樣直直地移動的運動方式通常稱它為平移(相機,板書:平移)
設計意圖:在“情境”中營造氛圍,讓學生思考有活力,陶行知先生說:“要解放兒童的.頭腦”。所謂解放頭腦,也就是培養學生自由的心靈、樂觀、自信,在心理上消除畏懼,鼓勵他們敢于思考,善于思考,樂于思考,同時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2、聯系實際,解決問題。
學生運用學習“旋轉現象”的方法,小組合作,探討怎樣讓身邊的東西或自己的身體作平移運動?辦法好的小組上臺演示。
設計意圖:信賴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通過學生的自我展示,教師的適當表揚,使他們深深體會溫馨與和諧,并沉醉其中。
(三)聯系生活實際判斷旋轉與平移現象。
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教師要對課堂中的“主體”充滿真切的關懷鼓勵,妙趣橫生的“動物王國”有效觸動學生心靈,讓心靈智慧、知識的光輝盈溢課堂。
1、找一找。
師:剛才我們去了公園,現在有位小朋友想帶你們去動物園和游樂園,想不想去?(想)那就趕緊跟她去逛逛吧!(播放課件5)
學生找一找錄相里的旋轉與平移現象,找得準的獎勵朋友卡。
生1:黑天鵝在湖里游泳是平移現象,因為它是直直地移動。
生2:大象的耳朵扇動是旋轉現象,因為它扇動時改變了方向。
生3:馬兒跑步既是旋轉現象,又是平移現象,因為直著跑的時候是平移,拐彎跑的時候是旋轉。
2、說一說。
師:我們生活中旋轉和平移的現象可多了,大家能說一說么?(說得好的發朋友卡)
學生先在小組內說一說,再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讓學生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旋轉與平移的現象,使其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來源于生活,從而學會數學地看問題和關心,解決數學問題。
(四)總結。
說說這節課你們有什么收獲?
設計意圖:總結特點,將知識優化,完善和深化所學內容,并對本節課學習外延進行拓展,讓學生到生活中去探索數學的奧秘。
(五)課外延伸。
剛才很多小朋友得到了朋友卡,這些卡片都是我們班學生制作的,他們聽說你們是一群聰明好學的學生,都特別想跟你們做朋友呢,你們愿意嗎?(愿意)現在他們想請大家當小老師,教教他們:卡片中他們參加的活動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哪種現象?
原來呀,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只要善于觀察,愛動腦筋,你們將會在身邊發現更多、更有趣的數學奧秘。
(六)板書設計。
旋轉與平移
旋轉平移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4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長方形和正方形》。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今天我將貫徹這一理念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教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紐帶,在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這節課的內容選自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二節,是學生在對長方形和正方形已經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認識。它為以后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與面積以及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作奠基。
二、說學情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為此我分析了學生的情況。在一年級下學期學生已經對長方形、正方形有了直觀感知,大部分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也能說出長方形有兩條長邊和兩條短邊,4個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條邊都相等,4個角都是直角,不過對于精準的語言表達和概念的描述上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本節課的學習應重點放在學生的驗證過程和表達上。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學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從邊和角的角度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稱,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二)過程與方法
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具體的操作思考過程中,增強觀察、操作、猜想、驗證等數學思維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探究過程中,感受學習空間與圖形的價值,增強空間觀念。
四、說教學重難點
通過以上我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為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學難點為觀察、猜想、驗證等自主探索的過程。
五、說教法和學法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鑒于學生思維發展的階段特點,我采用了觀察法、實驗法及嘗試練習法,并把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經驗建立聯系。這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習知識,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六、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重點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新課導入
首先是導入環節,我將采取復習導入的形式請學生說說在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是四邊形,四邊形有什么特征。
接下來利用大屏幕展示一些常見的四邊形,請學生將黑板上的四邊形進行分類。選擇出較為特殊的四邊形即長方形和正方形,此時我會提問:你能準確說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嗎?順勢引出本節課課題:長方形和正方形。
【設計意圖】從簡單的回顧中引入新課,既復習了舊知,又為探索新知做好鋪墊,同時使學生感受到知識之間的系統性。
(二)新知探索
接下來是教學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環節,我主要采用談話法、啟發法等。
(1)首先請同學猜想:仔細觀察手中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紙,猜一猜它的邊和角有哪些特點?在小組里說一說。
(2)其次請同學針對猜想進行驗證并出示小組活動要求:
①用直尺量一量或動手折一折、比一比,你能發現哪些邊的長度相等?
②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四個角,你能發現什么?
(3)其次小組匯報介紹驗證方法并匯報長方形的特征:
預設學生可能會出現三種情況:
①學生通過量一量,從中看出上下邊長度相等,左右邊長度相等。我順勢介紹“對邊”的概念。并與學生一同總結:通過用直尺測量長方形的不同邊,驗證了長方形對邊相等的特征。
②有的學生通過折一折,說明對邊相等。
③當學生充分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之后,我會請同學們舉起手中的長方形,互相看一看,你們的長方形一樣嗎?(顏色、大小都不相同)雖然長方形的顏色大小不同,但是不是驗證后都發現長方形的對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這一特征?那也就是說,無論什么樣的長方形,它的邊和角都有這樣的特征。
我因勢利導介紹“對邊、長、寬、邊長”等各部分名稱,并讓學生指一指數學書的封面哪條邊是長?哪條邊是寬?在自己的正方形紙上標出邊長。
(4)最后提問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和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我會根據學生的回答形成表格。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提供大量的機會讓學生去動手和表達,具有時效性,使數學充滿真實感和親切感,學生能感受其存在的價值。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做課堂的小主人去探究發現,印象更深刻。
(三)課堂練習
接下來是鞏固提高環節,我會設置三道不同層次的練習題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點。
1、辨一辨:下面的圖形哪些是長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平行四邊形?把序號填出來。
2、填一填。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不同層次練習題讓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完成,在解決問題中強化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認識,起到深化理解的作用。
(四)小結作業
在課程的最后我會提問:今天有什么收獲?
引導學生回顧: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本節課的課后作業我設計為:你能從生活中找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嗎?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驗證。
【設計意圖】這樣的設計能讓學生理解本節課的核心,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提高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和應用意識。
一、說教材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分數的初步認識”《幾分之一》。
根據《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1、使學生認識、讀寫幾分之一的數,會比較大小。2、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語言表達能力。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其中我把“認識、讀寫、比較大小”確定為本課的重點。把“理解含義”確定為本課的難點。
二、關于教法、學法
教學中,我采用“問題解決式”的教學方法,力求知識讓學生自己學會。同時利用、圖形等輔助教學。
下面,我就把這節課的教學過程展示給大家。
三、教學流程
(一)第一個環節:復習導入,計劃2分鐘完成。首先我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秋節吃月餅導入復習。我是這樣導入的:中秋節的時候你們吃月餅了嗎?今天啊,老師也帶來了一些月餅,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你們愿意嗎?(出示復習題)①把4塊月餅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塊?②把2塊月餅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塊?③把1塊月餅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塊?從而引出課題:這半塊月餅用我們以前學過的數應該怎樣表示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幾分之一”。(板書、齊讀課題)
【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切入,既激發了興趣,又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
(二)第二個環節探究新知,計劃用20分鐘完成。
1、第一個步驟自主探究。我出示自學指導:①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寫作()。②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寫作()。③把一個圓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寫作()④先自己看書自學,想一想,填一填,再和同桌說一說。(時間3分鐘)
【自學指導的設計,能夠更加明確地引導學生自學。】
學生自學過程中,我要深入其中,了解學情督促自學,為匯報作準備。
2、第二個步驟匯報交流,①我組織學生逐題匯報,并借助幫助學生理解1/2的含義: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寫作1/2。(板書)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說理訓練,通過練說、指名說、互說等形式理解的1/2含義。
②接著引導學習讀寫。重點強調書寫順序,并介紹各部分名稱及讀寫方法。1/2讀作二分之一(板書)。
③1/4、1/3的認識方法與1/2基本相同,但要大膽放手,讓學生通過知識的遷移,自主理解1/4、1/3的含義。(我適時板書)
④接下來設計了一個拓展練習:舉出生活中幾分之一的數,說說它的意義。【使學生知道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可以用幾分之一的數來表示,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最后進行小結:像1/2,1/4,1∕3,這樣的數都是分數。(板書)
3、第三個步驟動手操作。共設計2個操作活動:①第一個活動按要求折出一個長方形的1/5,并涂上顏色。②第二個活動拿出喜歡的圖形,折出幾分之一涂上顏色。
【這個環節將例1和例2的活動進行了有機的整合,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分數的含義。】
匯報時組織學生到前面邊演示邊匯報,并貼在黑板上,觀察不同的折法,異中求同。
4、第四個步驟比較分數的大小。(5分)
出示例題【引導學生借助實物比較分數大小,并總結規律:分子
是1的分數,分母越大,分數越小。】
【以上就是探究新知,也是本節課的核心環節。我采用想、說、折、比等活動強化重難點;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說來強化思路,培養思維能力。】
(三)第三個環節:鞏固提高,計劃10分鐘完成。
我設計了3組練習題
1、看圖寫分數2、判斷對錯。3、寫分數,比大小。
【通過各種不同層次的練習,鞏固本節課知識。】
(四)第四個環節:本課總結(2分鐘完成)
【讓學生談收獲,總結歸納本課的內容。】
(五)第五個環節:課堂作業(5分鐘完成)
【目的是了解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
1、填一填:1/5讀作( ) 三分之一寫作( )
2、比大小:1/4()1/5 1/6() 1/3
最后設計了一道思考題【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得到發展。】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6
教材解讀:
億以內數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和掌握萬以內數的基礎上學習的。生活中大數廣泛存在,對大數的認識是萬以內數的認識的拓展,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最基本的數學基礎之一。本冊教材先教學億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再教學億以上數的讀法和寫法,并對數的理論進行整理,在兩部分認識數教學中間安排十進制計數法,知道數位,數級,對億以內數的認識的內容進行歸納整理,也對億以上數的認識起承上啟下作用。加強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同時對學生進行綜合知識的滲透,從萬以內數的'認識到億以內數的認識是學生數概念的又一次擴充。教材提供了較豐富的素材,讓學生感受大數,不僅為學生認識大數提供豐富的內容,也為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提供了好素材。突出數概念教學,從數學的高度把握十進制原理,培養數感。教學內容的呈現給了學生自主探索和自主交流的空間,也為教師組織教學提供了思路,如:讀、寫數的法則教材上不給出現成的結論,而是讓學生通探究自主過討論得到。
教法學法:
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對大數的感受,發展學生的數感。大數對于學生讀起來比較困難,教師應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創設具體教學情境,讓學生對大數獲得豐富感受,注意放手讓學生探索,理解大數的讀法后,通過獨立練習,小組合作交流訓練,達到熟練程度。
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教學,給學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間,對于數位、數級,十進關系等知識,應該讓學生牢固掌握,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去發現,去體會,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達到對這些知識的理解。
密切了大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收集大數的習慣和能力,數的產生與發展都是生活實踐的需要,認識數是為了用它來交流,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數學意識。
教學理念:
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打基礎。遵循兒童心理規律和認知規律。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學生必須獲得有價值的數學,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師精心組織下充分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索億以內數的規律,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有學習成功的體驗。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7
【《認識分數》】
說教材
1、說課的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小學數學課本第五冊第七單元“分數的初步認識”第一教時“認識分數”及93頁做一做。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擴展。無論在意義上、讀寫方法上以及計算方法上,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差異。學生初次學習分數會感到困難。分數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但“物體和圖形的一半”卻是學生所熟悉的,因此,本節課主要從學生所熟悉并感興趣的現實經驗出發,并通過動手操作,幫助學生理解一些簡單的分數的具體含義,讓學生體會到分數來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況下才能產生分數,給學生建立初步的分數概念,為進一步學習分數和小數打下初步的基礎。
3、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幾分之一,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
(2)能直觀地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3)溝通生活和數學的聯系,感知生活中的數學。
4、教學內容的編排特點:
(1)教材以“游樂園”的形式,呈現了本單元的基本學習內容,體現了在玩中認識數學以及人與生活、自然的有機聯系。
(2)“認識幾分之一”通過兩個學生分月餅的情境引入分數,使學生知道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塊月餅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寫作。利用遷移推想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3)學生通過動手折出之分幾一、創設學習情境,重視教學知識的操作性,讓學生充分感知分數,并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5、教學重點、難點及關鍵
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產生分數和認識幾分之一是教學重點;感知分數的意義和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比較是教學難點;教學的關鍵是提供學生盡可能多的材料,通過學生折、玩、涂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知分數的意義和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比較,重視學生的思維發展。
說教法
設計這節課主導思想是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讓學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玩一玩中探索分數的意義,親自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新課標》中提出的:“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說學法
1、通過直觀形象的圖形、實物中認識“平均分”、進而感知分數的意義。
2、進行比較、動手實踐中學習數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
本節課教學設計主要分四個環節進行:
1、活動引入,體會平均分。
2、主動探索,感悟新知。(從面到點)
(1)認識幾分之一:平均分——分母的意義——幾分之一的意義——揭示課題。
(2)認識1/2:不同的圖形用相同的分數表示。
3、利用學生資源(動手操作)比較分數的大小。
4、在生活中找分數,讓學生體驗分數來源與生活。
【《周長》】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P41
二、教學準備
各種形狀的圖形、繩子、卷尺、彩帶、賀卡。
三、教學目標與策略選擇
1、目標確定:
《周長》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P41的
教學內容,它是一節數學概念課。它是在學生掌握認識各種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通過本節課學習,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①知識目標:通過多種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長的含義;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②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想象、分析的綜合能力及小組合作能力。
③情感目標:通過探究合作的學習運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以及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
2、教學策略選擇:
本課教學以學生程度參與為基本原則,采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中,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發現知識和學會學習的過程,真正的使學習變得快樂起來。因為周長是一個數學概念,而且在我們整個小學階段,大部分概念沒有下嚴格定義,而是從學生所了解的實際事例或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幫助他們感悟概念的本質屬性。所以本節教學內容結合了大量實物和圖形,通過學生的感知、動手操作來理解周長的含義。
本課教學分為三個環節:首先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節日到了,制作賀卡,出示各種形狀,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接著,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感知并抽象出周長的概念。最后通過結合具體圖形探究求周長的策略,進一步鞏固周長的概念,為下節學習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集合》】
一、說教材
《集合》是三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的內容,它主要是介紹和滲透一些數學思想方法,涉及的重疊問題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在本節課前,學生雖然已經學習過分類的思想方法,但《集合》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在這里只是讓學生通過生活中容易理解的例子去初步體會集合思想,為以后繼續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學生只要能夠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就可以了。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中感受到交集的含義,能借助直觀圖,體驗利用維恩圖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能力目標:通過小組合作設計集合圖的活動,啟發學生對交集部分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創新能力、評價說理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生活情景的課堂再現,讓學生在探究、應用知識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學會利用交集的含義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用圖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所表示的'意義。
四、說教法
本節課劉老師主要采用游戲法、直觀演示法、講解法、師生合作探究法,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引導學生一步步的深入探究,進而將問題解決,達到教學目標。
五、說學法
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游戲、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動手操作等方法來理解集合各部分表示的意義,根據集合圖直觀形象的解決問題。
六、說教學過程
1、劉老師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的積極性,為學生營造了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利用猜拳和搶凳子的游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集合圖的理解。
2、在游戲中引起矛盾沖突,提出問題,使學生的思維世界中出現碰撞,便產生了求知的火花,從而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領悟問題存在的根源——重復。
3、借助呼啦圈套小朋友的方法,演示出集合圈的知識,能夠幫助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集合圖各部分所表示的意義。
4、借助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的語數競賽活動的情況,讓學生充分探究集合的知識及解決問題的計算方法。
5、小組合作,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設計集合圖,進一步加深對集合知識的理解和認識。
6、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注重學生思維的拓展,讓學生考慮到集合與集合之間關系的多樣性使所學知識得到了延伸。
總之,數學課不僅是讓學生學數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欣賞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從欣賞和體驗中去感悟數學道理、培養數學素養。本節課學生在學習活動的參與中,真正的做到了自主探索、不斷創新,體驗到了數學學習的快樂與成功。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8
一、簡析教材
循環小數是個新知識。這部分內容概念較多,又比較抽象,是教學的一個難點。教材通過例7和例8,先讓學生做除法。通過實際計算,發現這些除法無論除到小數點后面多少位都除不盡。根據學生計算出的除法豎式,讓學生觀察它們商和余數的關系,由于余數是重復出現,商也重復出現,而且這樣的重復是循環不斷的,從而引出循環小數的概念。進而簡單介紹循環小數的簡寫。接著,教材通過兩個數相除時商的兩種情況介紹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的概念。最后簡單教學循環小數的近似值。
以前學生對小數概念的認識僅限于有限小數,學了循環小數等概念,小數概念的內涵進一步擴展了,學生認識到除了有限小數以外,還有無限小數。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和掌握循環小數的概念;掌握循環小數的計算方法。
2、能力目標:培養觀察能力,提高計算能力。
3、思想目標: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法學法
依據新課程的理念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在教學中采用了如下的教學學法。
1、以趣激趣,引入新課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斯基指出:“如果教師不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只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情懷,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可見,新課導入中激趣的重要性。新課開始,我采用故事情境法,讓學生體驗“循環”的意思,從而說說生活中的“循環現象”,深入理解循環的.意義,為后面學習新知作個好的鋪墊。
2、主動探索,建立認知
新課程指出: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依據這一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一個小組計算的動手情境,讓學生動手計算,引導學生主動探索,通過讓學生試算、觀察、比較、討論等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讓學生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在大腦中建立多層次多網絡,讓學生更深入理解小數還可以分成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無限小數中還有循環小數等。
3、練習中滲透數學思想
好的練習設計能夠鞏固學生的知識,進而延伸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學完新知后,我設計了三類練習,一類是填“有限小數、無限小數、循環小數”,在學生填完后我適當進行總結,深入滲透“循環小數是無限小數,但無限小數不一定循環小數;有限小數一定不是循環小數”的思想。第二類是練習循環節的近似值,這也是本課的教學內容之一,主要讓學生理解循環小數的簡寫形式時進一步鞏固以前學過的求近似值,加強知識間的聯系。最后我設計了一道“趣味數學”題,一方面讓學生學研究循環小數的規律,另一方面感受數學給我們帶來的內在美。
四、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
1、講故事“從前有座山……”讓生說說為什么這個故事講不完?
2、揭示“循環”,讓生舉例生活中的循環現象。
3、引入到數學現象中。
以故事引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也是現在課堂所追求的一種情境教學。并讓學生結合生活說說循環現象,為新知教學架梁鋪橋。
(二)探索新知
1、小組合作計算四道題目,其中一道的商是除的盡的,三道的商的是除不盡的。并組織討論:將這些商分分類,你們發現了什么?
2、交流總結得出: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以及循環小數。
3、重點研究:循環小數的特征(得出定義及探索是怎樣發現它是循環小數的)
4、讓學生出題判斷是否是循環小數,加強理解循環小數的定義。
5、深入得出:循環小數一定是無限小數,無限小數不一定是循環小數,有限小數一定不是循環小數。(并舉例證明)
6、看書并教學循環小數的簡寫形式。
這部分內容是本課的重點,我采用小組合作探索的方法讓學生自主地研究小數的兩種形式: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及循環小數。這充分體現新課標提出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最后一個環節的設計――看書質疑,對新知及時進行鞏固,并讓學生提出想學習循環小數的簡寫形式,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三)練習設計
1、填空(有限小數、無限小數、循環小數)
(1)出示六個數,你們有什么疑問?(3.1604是什么意思?)并教學三個循環節的寫法。
(2)讓學生填空。交流并小結:先選出有限小數,再做無限小數,從無限小數中得出循環小數。滲透數學思想。
(3)教學循環小數的近似值。
2、填空:用“四舍五入”法取循環小數的近似值。
3、判斷題:錯的說說原因。
針對本課知識點較多,我在練習設計時考慮到多層次、多角度。并在第一題的練習中滲透數學思想,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
(四)總結延伸
1、說說本節課學到什么知識?
2、趣味數學(課外延伸題)
最后我設計了一道“趣味數學”題,一方面讓學生學研究循環小數的規律,另一方面體驗數學的美。(教師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靈活運用,比如玩個數學游戲等)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9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認識幾分之一,是蘇教版20xx秋季版三年級上冊第87—88頁例1、例2。
二、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分數的初步認識” 這一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使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從整數到分數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因為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它們都有很大的差異。分數概念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不容易一次學好,所以,現行的小學數學教材,分數的教學分兩次進行。第一次是分數的初步認識,第二次才是系統的學習分數知識。本單元只是初步認識。認識“幾分之一”又是認識幾分之幾的第一階段,是單元的“核心”,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學生的后續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學生以后學習分數、小數等知識以及分數應用題是十分重要的。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點:初步認識分數,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會讀寫幾分之一。
2.能力發展點:親歷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遷移類推的能力。
3.情感滲透點:在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及自主學習的精神。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
4.創新開發點:通過折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創造幾分之一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的思維品質。
三、說教法
1.轉變角色 放手促學
現代教育理論告訴我們:“學生存在著主體性的巨大潛能,他們完全有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為的主人”。因此,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我努力創設平等、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生生交流,親力探究新知的全過程。體會到探究的快樂,成功的欣喜,合作的愉悅。
2.聯系生活 引探創新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巨大的數學課堂”。因此,本節課我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認識幾分之一,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并鼓勵學生創造出幾分之一,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3.創設情境 升華認識
小學生思維活躍,但只有在寬松、愉快的環境中,他們的聰明智慧才能充分施展發揮,他們的真情實感才能毫無忌諱的流露。針對這一點,我以學生喜歡的野餐為主線,創設教學情境,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大大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積極地意義建構。
四、說學法
1.自主學習策略
在本課教學中,我堅持以學生為主,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由選擇材料表示它的二分之一,自己創造正方形紙的四分之一和幾分之一,通過折一折、涂一涂、說一說等實踐活動,自主探究,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2.合作學習策略
建構主義特別提倡合作學習,認為“合作”是建構主義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因此,在通過折紙探究幾分之一的含義時,我鼓勵學生充分地合作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取長補短,增長見識,真正實現“1+1〉2”。與此同時,學生的表達能力,觀察能力,比較能力,辨析能力,傾聽的習慣等,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合作意識不斷增強,為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鋪墊孕伏
通過創設野餐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分食物的`過程中,體會怎樣分才能使兩位同學美譽意見,這邊學生會講到每人分“兩個”這樣就比較公平,公平的分我們也叫做“平均分”,為本節課認識幾分之一奠定了一個基礎。
(二)自主探究、合作共研
就本節課而言,感悟分數的含義和理解“是誰的”的含義是教學的重點、難點所在。為此,我設計了有梯度的三層探究活動。
1.認識二分之一
當結合學生的敘述和課件演示,使學生明確:把一塊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每 份是這塊蛋糕的一半后,激疑:半個蛋糕用我們學過的1、2、3這樣的整數還能表示嗎?引出二分之一這個分數,同時教學二分之一的讀寫法。并引導學生理解: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十一。讓學生借助生活經驗,初步理解二分之一的含義。緊接著,教師讓學生分小組任選一個圖形材料折出它的二分之一。這樣,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組內交流,進一步深化對二分之一的理解。也為后面對四分之一的理解做好了應有的知識準備。
2.認識四分之一
由于有對二分之一的理解作為基礎,在對四分之一教學的處理時,我主要采用遷移的策略,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出:把一張正方形紙平均分成兩份和四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并鼓勵學生創造出多種方法折出一張正方形紙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同時,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折法不同卻都能表示這張正方形紙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使學生認識到:不論一個圖形形狀如何,只要是把它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3.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回到分食物的情境中,通過剛才的學習,讓學再說說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兩份、四份、八份,每份是它幾分之幾,通過分同一個物體比較每份的大小,我們可以得到:當物體相同時,分的分數越多,每一份就越小。找到規律后緊接著進行練習,加深認識。
(三)應用辨析 深化認識
通過尋找身邊的分數和幫助張大伯解決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我們的生活運用于生活,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歸納總結 拓展延伸
課的最后,讓學生自己談感受和收獲,引導學生自覺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梳理,并利用課外拓展題,再次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進一步加深對分數的理解。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10
一、 說教材
24時記時法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屬于數與代數領域常見的量的知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鐘面,學習了時、分、秒有關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24時記時法作為記時的方法,學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現在課程中還是第一次。教材為學生提供現實的、感興趣的題材,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而主動了解24時記時法的規律,理解和發現12時記時法和24時記時法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并能正確的進行兩種記時法的互換。為以后進一步學習有關時間方面的計算打下基礎。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學習基礎,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了解24時記時法,并會運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
2、能正確地把24時記時法和普通記時法進行互換,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樂于和同伴合作交流的習慣。
3、體會24時記時法在生活中的應用,建立時間觀念,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了解24時記時法,明確兩種記時法的異同。由于學生在生活中絕大多數用12時記時法表示時刻,因此正確地運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和進行記時法之間的互換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在教學中,以學生的發展為立足點,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全過程,運用以下教法進
行教學:
1、情境教學法。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有所悟,在問題情境中學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學有所樂。
2、直觀教學法。百聞不如一見。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供豐富的表象信息,激發學習欲望,突破重難點,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三、說學法
教會學生學習是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落實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運用以下學法有效學習:
1、實踐探索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誘發他們內在的潛力,使他們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2、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張揚個性,互相促進,互相提高,實現資源共享,獲得成功體驗。
四、說教學程序
鑒于對以上的認識,我力求以學生為主體,在活動中建構,設計以下五個教學環節:
(一)、鏈接生活,初步感知
奧蘇貝爾認為,有意義的學習必須具有兩個條件,即認知基礎和情感動力。課始,播放學生熟悉的新聞聯播片頭音樂,讓學生說說這個節目是播出的時刻,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再通過屏幕上的19:00,初步感知兩種記時法在生活中的存在。
再出示電視節目預報,讓學生說說最喜歡的節目是在什么時刻播出,通過討論,讓學生把對應的12時記時法寫在24時記時法的旁邊。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初步嘗試進行互換。
(二)、實踐探索,自主建構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的發展總是伴隨著特定的活動過程,活動過程展示得愈充分,學生的體驗就愈深,也就愈有利于學生的發展,立足學生的知識起點和生活經驗,通過以下活動讓學生自主建構。
1、比一比
現在黑板上出現了兩種記時法,這兩種記時法有什么不同?分別給他們起個名字,你更喜歡哪種記時法?向學生提出探究性的問題,為學生提供了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投入到富有挑戰和探索的數學活動中去。
2、議一議
在學生自主探究之后,創設平等、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暢所欲言,在交流、討論、比較中達成共識,得出12時記時法和24時記時法的名稱。并說說為什么不叫25時記時法或26時記時法,強化一天24小時。
在討論兩種記時法的異同時,適時結合鐘面,引導學生探索24時記時法的記時規律,并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隨著鐘面的變化,周圍環境的變化,讓學生整體感受一晝夜從0時到24時的變化過程。通過對0時的討論,強化對0時的理解,知道今天的0時就是昨天的24時。
并讓學生在對喜歡哪種記時法的討論中明白,使用兩種記時法是源于生活的需要,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記時法。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3、換一換
讓學生試著把24時記時法表示的時刻,很快的用12時記時法表示出來,再讓學生出題考老師,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互換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表述互換的方法,提高熟練程度,加深對兩種記時法之間聯系的認識。
本環節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積累,引導學生自己去系統探索兩種記時法,在教師有條理的引導下,一步一步梳理兩種記時法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找到聯系點。輔助多媒體直觀的優勢,讓學生親歷數學化的建構過程,突破重難點。
(三)、回歸生活,應用拓展
學以致用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目的,數學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本環節結合書中的想想做做,設計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體驗成功。
1、說一說。結合銀行門牌、汽車站牌、公路標志、火車票讓學生在小組里說說從這些材料上知道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將書中的問題以開放式的形式出現,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讓每個學生都能給出自己的想法,鞏固兩種記時法的互換,建立起初步的時間觀念。
2、畫一畫。給想想做做中的第6題四個鐘面畫上指針。
3、小小播報員。結合本校的紅領巾廣播站用12時記時法表示的時刻,讓學生在小組里用24時記時法播報節目,讓學生在內化知識的過程中獲得成功體驗。
(四)、總結評價,促進發展
課的最后讓學生說說收獲和體會,以學生自我回顧的方式進行小結,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掌握,培養反思自己學習方式的習慣,通過評價激勵,激發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學習中去。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11
教材分析:
《地磚的周長》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周長》的第四課時。本節課突出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了解、認識正方形的周長,解決實際問題。本節是本單元的第四節課,由于學生對周長的概念、以及怎樣計算圖形的周長已經有一定的認識和生活經驗,因此教材中創設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情境——幫我的女兒丫丫測量和計算裝修房間所需的相關數據,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探索和歸納出計算正方形周長的正確方法。通過“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說一說”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充分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以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2。能夠運用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3、培養學生通過數學實踐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教學設想:
通過計算“地磚的周長”這一真實、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掌握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然后通過量、算、歸納、說、拼等手段,加深學生對正方形的周長的認識。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斷創設情境,讓學生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培養學生樂于助人的愛心意識,從小樹立“我能行”的自信心,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將數學課與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具準備:
正方形圖片、實物(地磚)、題單、課件。
學具準備:實物(地磚)、尺子。
教學流程:
一、復習舊知。
1。師:同學們師:同學們,前兩天大家已經初步認識了圖形的周長,那誰能用一句話告訴老師,什么是周長?怎樣求圖形的周長?
2。出示正方形。
師:請說出圖形的名稱。
正方形的特點是什么?
如果要計算正方形的周長,需要測量它的哪些邊的數據?
師:真是一群能干的孩子,那現在林老師遇到了一些問題,你們愿意用你們學到的這些本領來幫助林老師,做一個能干、又有愛心的'孩子嗎?
【設計意圖:鞏固舊知,為今天的新課做好鋪墊,奠定基礎。】
二、創設情境,教學新知。
1。談話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老師有一個非常可愛的小女兒,名叫丫丫,就快滿五歲了,和你們一樣,她非常非常渴望擁有一間屬于自己的漂亮房間,所以呢,我按照裝修師父的要求買了一些材料,需要同學們來幫助老師測量和計算一些數據,你們可以嗎?
【設計意圖:情境的創設,是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知道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同時,幫他們樹立信心,讓他們知道原本屬于大人的世界,小孩子也可以參與,并有能力去解決一些問題,更在情境創設中培養他們樂于助人的愛心意識。】
2。教學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A。展示實物(地磚),請生觀察其形狀。(板書:地磚的)
B。學生分組測量地磚邊長數據,(提示:測量是盡可能的取整厘米數。)并用至少兩種不同的方法計算出地磚的周長。抽生說算理,師板書。
方法一:10+10+10+10=40(厘米)
方法二:10×2+10×2=40(厘米)
方法三:10×4=40(厘米)
C。全班討論:你覺得那種方法最好記憶,最簡便?為什么?
如果正方形的邊長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呢?
由此得出:(板書)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生齊讀公式兩遍,并在題單上默寫。
師:邊長代表什么?4代表什么?
師:要求正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什么?知道正方形的邊長,就可以求出什么?
【設計意圖:從實際情境出發,充分放手讓學生動手、動嘴、動腦、獨立思考,通過探索、交流、觀察、歸納等形式推導出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三、練一練
判斷題:
(1)正方形的周長等于它的邊長的4倍。
(2)兩個正方形的邊長相等,周長也相等。
(3)邊長5厘米的正方形,周長是25厘米。
(4)一個正方形的周長是24米,邊長是6米。
【設計意圖:對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加以鞏固。】
四、數學與生活:
丫丫的一張正方形照片,邊長30厘米,要給這張照片做一個邊框,邊框有多長?
丫丫的正方形窗簾,邊長為100厘米,給三邊做漂亮的花邊,需要多長的花邊?如果做兩層呢?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時檢測學生是否掌握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并能在此基礎上加以靈活運用,同時,為學生樹立“我能行”的自信心。】
五、實踐活動:
(1)學生分組用2個地磚拼大的長方形。
(2)計算其周長。
(3)請生說說想法。
(4)與原來兩塊地磚的周長相比,拼成的長方形的周長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親手“拼一拼”的操作,再求出新拼成的長方形的周長,并組織小組及小組間的交流,肯定不同的方法,提倡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策略,逐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12
我說課的內容是認識分數,本節課選自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十單元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與學法以及教學過程這5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
在本冊本單元學習之前,學生認識的數都是整數,而認識分數是數的概念的第一次拓展。并且分數的意義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本節課認識分數,是認識一個圖形或物體的幾分之一。幾分之一既是一個分數,又是一個分數單位,對以后認識幾分之幾、分數大小的比較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基于本課教學內容在本單元的地位與作用及教材編排意圖,我擬定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初步認識分數,能結合具體圖形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會讀寫幾分之一,能直觀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運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2.能力目標:讓學生經歷幾分之一的'認識過程,體驗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獲得數學學習的活動經驗。
3.情感目標:通過具體實例,體會分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幾分之一的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產生分數,建立幾分之一的表象。
三.教學方法
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基于這一理念,本節課我采用了情境教學法、直觀演示法、操作實驗法、觀察法和討論法等教學方法,通過設計豐富多彩的分食物、折紙片、涂顏色、找分數等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主動構建數學知識。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長方形紙、圓片等圖形的圖片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由小朋友到郊外游玩引入分食物。
(1)有四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平均每個小朋友分幾個?
(2)有2瓶水,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幾瓶?這兩個問題,學生很自然的用2、1等整數來描述分的結果,這時我出示第三個問題:
1個蛋糕平均分給兩給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多少?學生會說每個小朋友分半個,“半個”還能像剛才那樣用整數來表示嗎?那該用什么樣的數來表示呢?
設計意圖:這個問題成為教學的出發點和矛盾產生的創生點,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此時教師揭示本節課教學內容并板書課題:認識分數(板書)
(二)自主探索、合作學習
1.認識1/2 (1)課件演示,初步認識:多媒體課件演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的過程。指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個蛋糕的一半。用數學的語言來說,就是這個蛋糕的二分之一,寫作1/2。(板書: 1/2 ) 接著引導學生明白:中間短短的橫線叫分數線,表示平均分;分數線下的“2”表示平均分成兩份,分數線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再讓學生一起讀一讀,讓學生借助分蛋糕說一說你是怎么理解1/2的,明白平均分成的兩份中,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2)動手操作,促進內化:
①讓學生動手用長方形紙來表示出1/2,體驗不同折法。
②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學生運用準確的數學語言描述1/2所表示的意義,特別要講清是誰的1/2。并啟發學生思考:不同的圖形,只要是把它平均分兩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③判斷涂色部分是不是1/2,引導學生進行討論,通過這些反例來突出“平均分”在分數概念中的核心作用,形成有意義的建構。 這一環節著眼一個“動”字, 通過教師有意識的引導,讓學生主動地從不同的角度去進一步認識1/2,豐富1/2 的表象,建構1/2 的意義,使學生對數的認識由整數擴展到了1/2,也為后面學習其他分數提供思路和方法。
2.認識幾分之一 出示一個1/3的圖形,讓學生交流指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1/3,追問4份、5份·······又應該怎樣用分數來表示?課件出示已經分好的圖形,讓學生試著用分數來表示。總結:把一個圖形或物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它的幾分之一。
3.比較分數的大小 課件出示課本的例2,通過讓學生折一折進一步感知分數的比大小。先折出圓片的1/2,1/4,直觀比較大小,再猜猜看與1/8比較誰大誰小,并且通過折紙驗證自己猜想的對不對。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使學生體會和感悟:同一個物體,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得到的每一份就越少,完善學生對幾分之一的認識。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把練習按照基礎——提高——拓展分成了三個層次,意在能讓學生更好的鞏固新知,并能在此基礎上有所提高和拓展,做到有趣、有益、有層、有度。
1.基本練習:把一張紙條平均分成三份,用紅色線表示的那一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數表示,分成六份呢?加深對分數的認識。
2.找出下圖中生活中的分數。提供生動有趣的畫面,讓學生感知并找出其中藏著的分數。并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解決問題。
(四)總結提高,拓展延伸
老師做簡單總結,激發學生學習分數更濃厚的興趣,為下面的學習打基礎。讓學生找出多美滋廣告里藏著的分數,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13
說教材分析:
本單元學習除法的豎式計算,“買新書”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連除和乘除的混合運算,是本學期學習解決問題的一個難點。教學時應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提出問題并選擇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我知道解析應用題的核心是分析數量關系。因此在教學中用三個環節處理這個問題,首先采用看圖找信息、根據信息提問、讀題、找關鍵句子等過程讓學生理解題目的意思上;其次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采用了讓學生匯報思路想法,教師點撥的方式,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學生學情分析:
學生在此之前學習過很多有關應用題的問題,如:比多比少問題、連乘法問題等;也曾學習了兩位數、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有關計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最大的困難不是計算的問題,而是分析數量關系。學生學習數學時能正確分析把握數量關系一直是個難點。需要對加、減、乘、除的`意義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需要從實際生活事件中進行抽象。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了乘加、乘減、除加、除減、連乘等兩步運算,而對于連除法數量關系是第一次接觸。面對這種實際情況,要達到預期的目標要求,就需要借助一些直觀的手段和一定的方法。學生由于個性的影響,遇到解決問題的題型,個別學生沒有搞清題意就著急動手計算;再有部分學生不分析數量關系,因此理解題意不夠準確。
教學目標:
1、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連除、乘除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能夠正確運算。
2、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經過獨立分析,合作交流的過程獲得良好的情感的體驗,感受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連除、乘除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能夠正確運算。
教學難點: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講解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這節課我們主要來學習運用以前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問題一:管理圖書室的劉老師在整理圖書時,遇到了一個數學問題,板書:“學校圖書室買來200本書,放在2個書架上,每個書架有4層。”你能根據這幾個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嗎?
1、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師適時板書。
2、我們先來解決“平均每層放多少本書?”這個問題。
3、師:誰能把這些信息和剛才的問題完整的描述一遍。
(先指名讀,然后全班齊讀題目。)
4、師:同學們思考這個問題怎么解決?
(有思路的同學把手舉起來,試著在練習本上列出算式。)
5、匯報:找不同的寫法到黑板板書。
(1)200÷2=100(本);100÷4=25(本)。
師:這樣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呢?請結合這道題的信息,給大家講講。
(2)200÷2÷4=100÷4=25(本)。
師:這樣列算式解決問題的想法和(1)這種想法一樣嗎?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14
908978797有人說,課堂教學是一幅畫,潑墨如注,惜墨如金;有人說,課堂教學是一首詩,起承轉合,跌宕起伏。所有這些都在向我們傳達同一個理念,那就是:教學是一門藝術。下面我就結合《看一看,擺一擺》的教學設想談談我對課堂教學藝術的理解與把握。我對本課作了如下設計:一、依據課標,說教材;二、教學法設想;三、預設教學程序;四、教學效果預測與反思;五、板書設計;六說評價
一、依據課標,說教材
(一) 教材分析 :
本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上冊第 八單元“可能性”的內容。在現實世界中,嚴格確定性的現象十分有限,不確定性現象卻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論正是研究不確定性的規律的數學分支。標準將“概率”作為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四個學習領域之一“統計與概率”中的一部分,從第一學段起就安排了有關的學習內容。本單元主要是教學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使學生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著不確定的現象,并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這部分內容可用四個課時來教學。我講的主要是第1課時,例1和例2的內容,使學生初步體驗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下面我就本節課說一說教學目標。
(二)設計理念:本著讓學生學習身邊的數學,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的理念。讓學生在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感悟、體會、認識、基于這樣的理念,設計了一個個游戲,讓學生去動手實踐,感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
(三)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 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2) 結合具體的問題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簡單描述事件發生結果。
過程與方法 :(1) 創設有趣的活動和游戲,如摸球實驗、涂色活動及抽簽游戲等,讓學生經歷“猜想—實踐—驗證—推測”的過程,體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 (2) 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積極參與、勇于交流的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四)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初步體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 難點:結合具體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現象,能夠描述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
(五)教具準備: 乒乓球、盒子、抽簽的卡片 、課件
二、教學法設想
在本課教學中我運用了以下的教法:創設愉快的教學情境,利用有趣的數學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挖掘教材及學生的潛在因素,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本節課主要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組內設有組長、匯報員、記錄員來組織和調控整個學習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通過親自動手操作,獲得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體驗,同時養成學生樂于與同伴合作、交流的習慣。
三、預設教學程序:
綜上所述,我將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分為了五大環節:
(一)、游戲激趣,導入新知;
(二)、活動體驗,合作探究;
(三)、體驗激趣,深化所學;
(四)、聯系生活,拓展視野;
(五)、動手操作、實踐感知
下面我就將本節課具體的設計意圖闡述如下:
(一)、游戲激趣,導入新知:
新的課程改革在數學教學方面,十分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而創設的情境一定要包含數學模型,因此,在上課伊始,我丟掉了教材中聯歡會主題圖的引入,而是選用了“石頭、剪子、布”這一項師生互動的游戲來導入新課,這項游戲學生再熟悉不過了,在他們猜測了老師和自己誰會贏之后,師生共同進行游戲,并要求學生做好記錄,游戲結束后,從同學們的記錄結果和開始猜測的結果的對比中得出結論,自然的引出一些事件的發生是有可能性的,指出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從游戲的形式導入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的欲望,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進入到教學的第二環節。
(二)、活動體驗,合作探究:
在本環節中設計了一組摸棋子的游戲,共將此環節分成三個板塊來進行:
一是讓學生感知“一定”與“不可能”在課前教師為每組的同學各準備一袋大小個數相等的棋子。二是體驗“可能”并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大小。三是實際感知可能性的大小,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新知,上下相連,使所學過渡自然進入教學的第三環節。
(三)、體驗激趣,深化所學
此環節的設計來源于聯歡會情境圖的啟發,依據學生的分組情況為每組學生準備了各種水果和托盤,來進行“水果拼盤”的競賽,共設立了五項內容A.一定是桔子B.一定不是桔子C.可能是桔子D.很可能是桔子E.桔子的可能性很小,讓學生在托盤中擺出相應的答案。實物的再現再一次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參與,動手、動腦、動口,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小組合體的意識,對所學的知識達到了貫通,進入教學的第四環節。
(四)、聯系生活,拓展視野
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用“一定、可能、經常、偶爾、不可能”等詞語,說說生活中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來源于生活,同時又應用于生活,進而完成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動手操作、實踐感知”讓學生用手中的圓形紙制做搖獎轉盤,并用顧客或商場經理的不同的身份來設計,再次感知所學。
四、教學效果預測與反思
我想:通過以上環節的教學,在課上,同學們都將以全部的熱情和精力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積極思考、自主探究,在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獲得樂學、愛學、會學的情感體驗,感受到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是生活中存在的,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通過板書突出教學的難、重點,為學生掌握知識和記憶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在設計板書時注意兩點。
(1)圖文并茂,條理清楚,層次明確。
(2)突出重點.與課堂教學的小結相呼應
六、說評價
數學教學應提倡“學中用、用中學、學用結合、學以致用”。在教學過程中,學和用事一個整體。這節課中,為實現教學目標,我所設計的每一個教學游戲活動始終將學生置于一種自主、和諧、輕松的自然學習氛圍中,從而使學生在不斷地習得中將知識內化,為學生自我求知、自我獲取知識創造了有利條件,促進了學生思維的活躍和才能的發揮。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1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24時記時法。此前學生已經認識過鐘面,會看鐘面表示時間,另外24時記時法也是生活中常見、常用的記時方法。鑒于學生這樣的學習基礎。本課確立如下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點和難點。
整個教學分、體驗感悟、揭示本質、生活提升三個學習環節,體驗感悟環節增強學生對一天24小時的理解,同時也為后繼研究記時法服務;揭示本質環節主要研究兩種記時法,發現兩種記時法的特征和關系;生活提升環節進行實際應用,體會有限鐘面表達無限時間的精妙,這樣達成悟、思、練的教學效果。下面我就結合具體環節談談我將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的幾點思考。
一、化靜為動----激活已有認知
學習24時記時法首先要對一天24小時有精確的理解。學生知道一天是24小時,但不知道為什么,地球與太陽轉動的資料,讓他們恍然大悟;,一天24小時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學生意見也不一致,春晚的倒計時場景倒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要表示一天的時間,那得對一天是怎樣過來的有充分的'體驗。因此有必要帶著學生再次回顧一天的經過。,在設置中我特意安排畫面可以隨時點擊暫停,學生回憶并表述此時他通常在干什么,,像這樣一直播放到一天24小時結束。
如此,借助多媒體技術可以突破時空限制,化靜為動的特點。彌補了靜態回憶的弊端,激活并重建了學生已有認知。
二、引發碰撞----盤活教學內容
學生體驗了一天24小時,接下來就要引導學生會用兩種記時法表示時間,而且理解為什么這樣表示。普通記時法學生明白,可是24時記時法學生雖然會表示,但并不太明確為什么。因此我帶領學生再次細看鐘面的轉動,讓鐘面上的彩色條與時間尺上的彩色條同步出現,學生能明確地看出走了幾小時就用幾
時表示。以下午1時為例,這樣學生能夠很清楚地看出一天過去了12加1也就是13小時,表示成13時,強化了表象,加深了理解。另外要比較兩種記時法的關系還要強化他們的對比,將兩種記時法同時展示,引發認知的碰撞,繼而深入討論,尋找異同,揭示知識本質就水到渠成了。
這樣借助多媒體直觀形象的功能,摒棄了單純文字交流的單薄,將教學內容盤活了。
三、立體呈現----用活所學知識
數學學習應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同時還要高于生活,立體式展開。本課中幫助學生體會時間的流動以及用有限表達無限的數學思想是重要目標之一,可是時間的流動以及一天的有限和時間的無限,鐘面的有限和表示時間的無限之間的關系,這些都需要學生去體會、想象。那么能不能將這些不可感知的東西轉化成可感知的東西,幫助學生體會呢?我在課堂開始和課末各設置了一個前后呼應的環節,課始出示一條靜靜流淌的小河,同時引發學生思考我們身邊也有一條看不見的流淌著的河流,是什么,時間。課末練習環節分別出示四個畫面:朝陽初升,烈日當空,夕陽西下,繁星滿天,學生尋找符合場景的時間卡片,交流。然后揭示我們每一天都經歷著這樣的輪回,時間就在這樣的輪回中一直向前流淌。同時驚嘆鐘面設計成圓形,用有限表達無限的精妙的創造!
這樣借用信息技術的動畫功能,為學生搭建了想象的平臺。在鞏固所學知識的同時又用活了知識,實現了提升。
以上是我的一點實踐反思,如有不當,還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10-18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02-16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實用02-16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推薦]10-19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02-04
小學三年級上冊美術說課稿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