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學科學說課稿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么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小學科學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小學科學說課稿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這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單元的第1課時。
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四個方面對這一課作一個簡略的分析。
一、首先對教材的分析
《 …》單元… ,引領學生探究…,本單元知識的編排由淺入深逐步展開,先研究…,再……,
本課是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教材共2頁,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研究…,這一活動是要求學生根據材料來自行設計實驗、檢驗推測。教科書設置了幾個連續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實驗后,進行思考與討論,并進行科學的推測。第三部分…本課的教學為后續學習…打好基礎。
課程標準提出:要加強探究式學習和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結合對教材研究,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通過對…實驗操作活動,學生初步認識……,明白……
(2)在對…的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親歷…會…,掌握…
(3)在探究活動中,能積極提問、思考、闡述依據;樂于合作交流,養成細致的觀察習慣和態度,培養…意識。
本課的主要科學詞匯有:數據測量、對比實驗、…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將本課的重點確定為:通過…等活動,理解…,
由于…,我將難點定為: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注意…
二、對學情的分析
五年級學生通過2年多的科學課學習,求知欲和參與科學活動的愿望明顯增強。他們已具有了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思維已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但仍然需要直觀形象作支撐。他們已經初步掌握了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技能,學會了自己收集資料和進行課堂記錄的習慣,大部分學生已會進行仔細的、持續的觀察,學生在實驗前已具備了提出假設,然后設計實驗計劃,最后進行實驗驗證的探究能力。但學生常常急于動手,過多地沉溺于動手的快樂中,而缺少理性思維,教學中教師要留足時間給學生思考,要強調實驗前的推測、解釋要有充分的依據,并認識到重復實驗的意義。
五年級學生對于…是有一定認識的,生活中…,他們能夠…;但缺乏系統的知識建構,還不能準確地說清楚…,大多數同學沒有深入地研究、思考過…因此,以…活動為載體,引領學生在…中理解本課知識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實驗的方法,學生已接觸過,有一定的了解。但學生的思維還缺乏嚴謹性,知識遷移的水平也有較大的差距,因此學生設計對比實驗,尤其對于實驗的細節還是有一定困難,進一步掌握控制變量實驗的技能等都需要老師的指導。他們還將學習用圖畫、文字等方式記錄觀察現象,用表格處理數據。
三、說教法與學法
科學課堂好比引導學生過河,教學中必須運用好恰當的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過河"的下腳石,但又不能越過這個度,教師只著重從內容、方法上作啟發式點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根據《新課程標準》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我從生活中已有的感性認識出發,適當創設一些教學情景,主要采用"引導-探究"的教學方法,同時綜合運用討論法、實驗觀察法,并結合多媒體來組織課堂教學。
與教法相適應,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落實科學教學的開放性,本課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讓學生分組實驗,小組合作交流,思維互補,在課堂上"授以魚",更"授之以漁".本課我會特別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教給學生觀察、推測、探究、驗證的科學學習方法。重點培養學生善于動手、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科學學習習慣。
為了促進學生有更為豐富的觀察手段,積極探究,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我將在課前作如下充分的準備:首先我會精心制作好多媒體課件,…小組探究準備:實驗記錄表,…
為簡約課堂教學,以平常心上好常態課,()落實科學作業進課堂,我會靈活運用省教研室與省教材中心合編的作業本。里面的活動記錄作為課堂探究記錄表使用,并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適當調整;里面的課堂練習作為教師和學生了解自己達到教學要求程度的練習題。
四、說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本課在啟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讓學生經歷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探究過程。本課我主要通過四個環節來展開:
1、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2、提出問題、探究新知;
3、設計實驗、深入探究;
4、拓展延伸、深化認識。這四個環節的`時間比預設為3、10、17、5分鐘。具體闡述如下:
第一個環節是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著名教育家于漪說得好:"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教學開始,我出示…,并提問:
當學生還在回味…帶來的視覺上的沖擊時,我抓住這個機會讓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作出自己的猜測。
然后,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使他們真正參與到科學探究中,訓練孩子們的思維能力,了解學生的前概念水平。
在此引出今天的新課,并板書課題。
第二個環節是提出問題、探究新知…
這一環節,我一步步引導學生思考
1、觀察……
2、小組合作記錄討論……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在學生在……過程中,發現問題,并作出自己的推測。為下面的探究活動作鋪墊,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真相的欲望)
第三個環節是設計實驗、深入探究…
這是本課教學的中心環節,也是突破重難點的重要環節。關鍵就在與設計好實驗,控制住變量,在學生掌握大量事實資料后,通過交流比較分析,抽象歸納形成新概念。
(1)小組匯報并確定實驗方案(要求學生說出方案設計的理由)
(2)師指導:
(3)學生分組實驗,教師進行巡視和指導,親身介入并認真觀察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隨時掌握他們在活動中所取得的進展、面臨的困難和出現的問題。對活動的狀況及時作出判斷,并決定應當采取的指導策略。
實驗結束后,匯報實驗現象,我在課件上展示實驗結果,然后引導學生交流:先讓學生說說他們自己的發現和總結出來的結論。在他們原有的結論上加以指導和糾正。
這樣對不同實驗方法的思考與比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4) 師生小結:
1、小組再實驗觀察、記錄現象。
2、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討論。
3、歸納整理,對教學效果及時進行反饋,了解學生的探究情況。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在讓學生在動手之前先動腦,動手之后也動腦,給他們充分的思考空間和探索空間,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概括能力。鞏固學生知識;提高探究能力,體會反復實驗的重要意義。)
課到此時,進入第四個環節:拓展延伸、深化認識
"學以致用",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希望學生在掌握知識后把它轉化為技能,去解決新的問題。多媒體展示幾個常見而沒有認真觀察過的現象,學生解釋。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在:進一步促使學生對大千世界的熱愛和精細觀察,活躍課堂氣氛,培養激發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課外探究活動,使學生養成課外堅持探究的好習慣)
最后2分鐘讓學生完成課堂練習,教師巡回面批,對教學進行評價。
為集中學生注意力,突出教學重點,本課我設計了動態的圖文式板書,直觀的圖畫,簡潔的文字,結合課件展示,使學生一目了然地看清知識結構,形成完整的認知體系,加深對新概念的構建和理解。
總的來說,我這節課,突出了以下幾點:
1、體現科學要以探究為核心,在課堂上,我充分讓學生……;
2、注重材料的結構性。在某種程度上說,科學課堂的有效性,往往被材料所控制,在我的教學中,這些教學材料在適當的時候分階段地呈現或分發給學生,教師注意做好材料在實驗前的保密工作。在學生實驗完成后,準備反饋交流前及時提醒學生整理回收材料,完善科學記錄單,使學生養成一心一意地傾聽的習慣。
3、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還注重評價機制的運用,本課我在教師觀察、與學生談話、指導學生實驗及報告單填寫等過程中,了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并運用激勵性語言給予適當的鼓勵,倡導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
關于小學科學說課稿2
一、說教學分析
1、教材分析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是教科版科學課四年級(上)《聲音》單元第二課時內容。它屬于“科學探究”的目標系列,通過實驗和觀察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創新能力。本課在本單元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節《聽聽聲音》來研究、探索“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為后面《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控制物體發出聲音》等課時的探究活動作好充分的知識準備。與舊教材相比,本課能夠xxx地以探究為核心,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機會,嘗試運用科學的探究方法,讓學生充分經歷探究過程,逐步形成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迎合了新課改的基本理念。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整個探究活動,我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把它分為4個部分:
1、創設情景、制造聲音
2、收集事實、提出假設
3、設計實驗、驗證假設。
4、欣賞樂曲、思考延伸。每個環節層層推進,有扶到放。主要通過讓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和常見材料來“制造聲音”,并對發聲的物體與不發聲的物體進行觀察、比較,就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積極思考,建立起“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的初步感性認識。最后從正反取證,驗證假設。滿足了社會和學生雙方面的要求,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別是讓學生經歷了整個探索求知的過程。
2、學生分析
在進行本課學習前,作為四年級的學生對聲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對聲音有著最直觀的感受,有些學生還通過不同的信息渠道獲得了一些聲音的知識,尤其是一些學聲樂或樂器的學生,他們對聲音的了解更加專業。但是熟悉的現象并不一定引起學生的關注,學生并不會花很多的時間去探究聲音更多的奧秘,這恰是我們教學有價值的地方。我們可以在“熟悉”兩個字上做文章,上課前可以由老師收集聲音的錄音材料,以便在引課時讓學生做“聽聲音,猜物體”的游戲。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學生感覺到自己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環境中,激發學生想知道聲音更多知識的興趣。
3、教學方式的分析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屬于探索性實驗,從教學進程來分析,對于四年級的學生的認知水平來說,這種實驗并不適合大步子教學,四年級的學生從接觸科學到現在,他們經歷的觀察活動比較多,驗證性實驗比較多,而對探索性實驗在三年級下冊部分單元學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學期望與實際效果有一定距離,為此,本課宜采用層層推進的方式設計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他們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而我們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說教學理念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慮,我對本堂課的設計理念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讓學生展開一系列實驗活動,探究聲音產生的緣由,知道整個的探究過程。“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是經過抽象和概括出來的話,學生并不這么認為,有人認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產生了聲音,這是他們已有的經驗,他們關注的是動作的本身,而不是發聲物體的變化,所以很難進行科學的概括和抽象。為此設計了幾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主要分為實驗探究、觀察討論、教學評價三個部分。
三、說教學目標:
(一)、科學知識:
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二)、科學探究:
1.通過探究聲音產生緣由的整個過程,知道探究的步驟、所涉及的主要活動,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知識、經驗和現有信息的基礎上,通過簡單的思維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釋或結論。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與發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歡嘗試新的經驗、樂于探究與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欲望。
2.知道科學已經能解釋世界上的許多奧秘,但還有許多領域等待我們去探索。
教學重點:通過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創新能力。
教學難點:設計實驗,驗證假設。
四、說教學程序設計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恰當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新課教學創造最佳的學習氛圍,我從小學生喜歡“做游戲,猜謎語”的心理特點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在上課之前準備好一些物體發聲的錄音材料,收集一些有關聲音的'資料。上課伊時,做“聽聲音,猜物體”的游戲,引起學生對聲音的關注,通過讓學生說說聽到的聲音,進一步“喚醒”學生對聲音的直接認識。讓學生初步感覺到我們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環境中,激發學生想知道聲音更多奧秘的興趣。此時,老師進一步引導:“其實,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我們總能聽到各種聲音,大自然的風聲、雨聲、雷聲,鄉間的蛙叫蟬鳴,城里車水馬龍的聲音。所以聲音對于我們來說,是一種再也熟悉不過的東西,它看不見,摸不著。現在你們身邊有許多物體,你能不能自己來制造聲音呢?在制造聲音的過程中,你想提出什么問題呢?”。這些物體事先準備好,起到一個導向作用。學生肯定會提出許多問題:比如,聲音是怎樣來的?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里來的?我們怎樣才能控制聲音等問題。——揭示了課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二)、分組操作,解決問題。
1、引導學生用各種方法使物體發聲。
首先組織學生觀看桌子上許多能夠發聲的物體,主要起到一個導向作用,同時適當的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接著對學生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有目的的實驗。
(1)、這些物體你不動它,它會發出聲音嗎?你能使它們發聲嗎?
(2)、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體發聲嗎?
每個學生明確要思考的內容并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參與小組活動。但是讓學生發出聲音太簡單了!學生會不以為然地亂敲亂打,所以這里教師應該提出:“老師不是看哪個學生制造的聲音響,而是誰想到的辦法多。”這樣既可以管理課堂,又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活動后教師做適當的總結:物體靜止時都不能發聲,對它們進行敲、打、吹、撥就能發出聲音。那么,聲音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步步深入。
2、活動:觀察發聲的物體并做記錄,提出假設。
(1)、在教師引導下觀察鼓、尺子、橡皮筋發聲與不發聲現象的活動。
(2)、學生自主活動:觀察其他物體在發聲前后的變化,作好觀察記錄。
(3)、歸納得出這些發聲物體的共同點。
在活動中教師巡視,關注每一組的研究情況,并適當插入到個別組的研究中。記錄各組的研究情況,并適當引導學生進行評價。研究物體為什么會發聲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很難說清楚,這個活動有扶到放,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記錄、學會思考。通過相同現象的觀察分析,自然而然想到發聲物體與振動有關。但是為了科學的嚴謹性,我們需要用實驗的方法進一步驗證我們的想法,所以就很自然地提出了“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的假設。
3、活動:再次利用實驗從正反兩方面收集事實,驗證假設。
(1)使三角鐵、音叉、聲帶等物體發出聲音,引導他們通過看、聽、摸,甚至用一些間接的方法驗證物體發聲時確實是在振動。
(2)而后讓學生充分利用有結構的材料自行設計實驗驗證。
(3)使原來發聲的物體停止振動,從反面驗證假設。
這是一個加深理解的活動,這里圍繞“發聲的物體一定是振動了嗎?”從正反兩個方面驗證,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而且通過實驗的方法把這個過程觀察得更仔細,當然學生理解起來就更通徹。讓學生感受積極參與合作能得到別人的尊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三)、思考延伸
讓學生欣賞一首吉他或者口琴等其他樂器彈奏的樂曲,再次體會一下動聽的聲音。并引導學生樂曲動聽是由于聲音有高低,讓學生思考聲音為什么有高低?把課內的研究引向課外使學生的探究活動繼續下去,逐步形成自覺的探究習慣。
關于小學科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果實累累的季節》是本冊書《秋天,一幅美麗的圖畫》這一單元的第二課,它在學生學習《尋找秋天》這一課,對秋天有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科學、準確地認識果實。本節課屬于綜合過程能力訓練教學范疇,由三個活動組成,即"秋天的果實"、"‘找星星’"和"果實分類",把探究的事實定位于果實。從三個不同的層面、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果實,使學生對果實的認識由表象到理性,層層深入,最后上升到科學理論上,重點培養"觀察與提問"的能力目標,同時也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知事物,探究事物,檢驗探究性學習的成果。
二、說學情:
三年級的學生在學習這部分之前,在日常生活中肯定見過以及吃過一些水果,所以有了一定的經驗與基礎,但對果實的認識比較淺顯,籠統。本節課通過指導學生對果實的充分觀察,掌握果實的特征,并用這一知識分辨果實與非果實。這些都是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實際的,學生喜歡和愿意了解的知識。這些都是進行本課探究學習的有利條件。但三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小,對事物的認知和分辨能力稍差。所以對于本課內容,要采取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由簡入深,逐步遞進的方式來學習本課。
三、說教學目標: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全面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實,明確果實的特征。
2、能力目標:能從不同角度對特定事物進行定向觀察和提問。
3、情感目標:樂于對生活中和學習中的各種現象,提出問題。
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和正確的科學價值觀。
4、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探究果實的特征。
難點確定為:分辨果實與非果實。
四、說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本節課我主要采用探究法,它通過讓學生對自然事物的觀察、描述、互相交流,形成對事物的認識。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鍛煉兒童思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我又把比較法、發現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起來,期望學生既能獲得大量豐富的感性材料,又可以提高興趣和求知欲,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美好情感態度。以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
2、說學法:在指導學生的學法時,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生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力求將學生的知識、能力、興趣等心理素質融為一體。為此我倡導學生"善于觀察,善于提問,善于思考"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
五、說教具學具準備:
教學中要加強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所以我準備了以下教具:各種各樣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盤、頭飾、課件等。我為每組學生也準備了各種各樣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盤等。
六、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幾個環節展開:
環節一:
1、導入新課,我設計的導語是:
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人們滿載豐收的喜悅,各種果實也相繼成熟。在這個喜悅的季節里,老師也同樣帶著喜悅的心情來上這節課,大家想知道今天的課題嗎?(板書課題)
2、緊接著詢問學生生活中所見過和吃過的水果,并出示課件(一副水果圖),讓學生說說果實的名稱。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里,我首先采用談話法導入新課,消除了學生上課開始的緊張感。接著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的水果,在課件的幫助下,強化了學生對各種水果名稱的認識,隨即引出后續探究活動】
環節二:活動一"感知果實"
1、以一個驚喜的形式拿出果籃,并讓學生說出果實的名字,然后引導學生換一種方式猜果實,介紹游戲"感知果實".
2、講述游戲規則,找2-3位學生以比賽的形式進行,并且教師參加其中。蒙眼做游戲,在游戲過程中表現好的同學獎勵。結束時師提問:"你是用什么方法,猜出這些果實的?"引導學生加深對"五官"的作用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拿出果籃,激發出學生的興趣,在"感知果實"的游戲中,教師參與其中,更好地激發了課堂氣氛,還達到了師生互動。這個游戲主要引導學生通過用眼看,手摸、鼻聞、耳聽,舌嘗等方式來辨認果實。這一環節我采用了發現法,觀察法,比較法等來指導學生。】
活動二:"找星星":在學生對秋天的果實有了一些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我設計學生用找"星星"這一趣味活動,探究什么是果實,什么不是果實。
1、表揚并提問:你們吃過的水果里,它們里面是什么樣子的呢?并詢問學生有什么好的辦法可以看到果實的內部。引導學生說出:橫切和縱切。并播放課件。
2、學生可以用桌上的的材料,利用剛剛獲得的方法(橫切和縱切)去探究果實里面到底是什么樣的。在活動之前,首先,介紹實驗材料(各種果實,小刀,盤子,餐巾紙)接著介紹注意的事項。如:安全,衛生方面。并且在活動過程中,囑咐學生把觀察記錄記下來。接下來活動,在活動結束時,小組匯報觀察結果,在匯報中對表現好的.小組適當表揚。
3、出示課件:各種切開的果實的圖片,讓學生通過觀看圖片以及剛剛的實驗記錄,引導學生分析,總結果實的共同特征,并板書:果實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種子組成。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是一個教師導趣、學生生疑——教師導思、學生質疑的漸變過程。教學時首先我指導學生自主去生疑、質疑,然后通過找星星的活動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去發現。我想,這不僅可以培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還讓他們在活動中體會成功與喜悅,更好地激發在以后的活動中主動探究的欲望。】
活動三:"果實分類"
1、播放課件:各種果實,考考學生對果實共同特征的掌握情況。(對回答正確的同學表揚)首先以談話的方式介紹蘋果(帶頭飾)出場,并與大家打招呼,說出此行的目的(找朋友一起參加果實大會)接著鼓勵學生一起幫助蘋果找朋友。
2、(其他小朋友帶上頭飾,比如:蘿卜,姜等一些非果實的圖片)播放課件"找朋友"學生游戲,并以開火車的形式進行。在游戲結束時,一起看看蘋果都找了哪些朋友。(一一說出它們的名字)。緊接著詢問蘋果:"為什么找到它們呢?"引導學生說出"我們都是果實,都是由果皮和種子組成".然后大家歡送蘋果。
3、師以驚訝的口氣詢問:"咦!怎么還有一位呀。"引導學生說出馬鈴薯別名土豆。并介紹馬鈴薯也是來參加果實大會的,可是它們沒有和它一起去,誰知道為什么呀。接著找個別的學生說出理由。并表揚。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角色扮演,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游戲中學生沒有壓力,在愉快的氣氛中,教學重,難點會不知不覺突破。使學生在游戲中掌握了知識,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一環節的教學也體現了"做中學"這一教學主旨。)
活動四:拓展活動。
為使學生學以致用,課后我給他們布置了一道實踐作業:采集南瓜的種子。目的是對學生進行動手、動腦的訓練,讓學生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體會獲得知識的愉快和歡樂,把科學課從課堂走到生活實踐中。
七、板書設計
果實累累的季節
果實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種子組成
果實:蘋果、橘子、西瓜、辣椒
非果實:土豆、紅薯、蘿卜
關于小學科學說課稿4
說教材:
《研究自行車》是粵教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簡單機械》的最后一課。教材利用研究自行車中的簡單機械,把前幾課所學習的有關內容綜合起來,對所學的簡單機械進行綜合的觀察、認識、應用,使學生知道簡單機械的應用無處不在。在本課中,教材安排了2個活動,分3課時完成。在任務驅動頁里,主題人物圍繞著一輛變速自行車提出了一系列有關簡單機械的問題。在接下來的活動1“自行車中的簡單機械”中,鼓勵學生在自行車中發現簡單機械的應用,加深對簡單機械的了解;接著,活動2“變速自行車中的秘密”, 從變速自行車的傳動部分入手,了解自行車傳動裝置,研究變速自行車前后齒輪的搭配,對簡單機械的應用有進一步的了解。
本課在學習了杠桿、滑輪、輪軸和斜面知識基礎上,把前幾課所學習的有關內容綜合起來,對所學的簡單機械進行綜合的觀察、認識、應用,是學生綜合認識簡單機械的重要一步,是學生形成合理知識鏈的重要一環,對以后學習復雜的'機械具有著重要意義。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心理認知的規律,我擬定了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利用機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2)了解一些簡單機械在實際中的應用。
2、能力培養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描述和表達的能力,提出問題、猜測、設計實驗和驗證,學習使用工具和解釋使用工具的意義。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會給人類和社會帶來好處,尊重證據,愿意與他人合作學習和探究問題,分享他人的智慧。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把識別自行車里的簡單機械作為教學重點,把了解這些簡單機械的實際作用作為教學難點。
說學情:
自行車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廣泛的交通工具,學生對自行車都比較熟悉和了解,但學生對自行車的結構及其應用簡單機械的地方未必都清楚。
說教法學法:
教法:教師講授、演示與學生自主探究相結合。
學法:以交流、動手操作為主。
說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自行車,變速自行車。
說教學流程:
提出問題——觀察思考——分析交流——歸納運用
一、情景導入:
媒體:出示課本圖。
導入:波 波和其他小朋友圍著自行車在研究。
問題:自行車里都應用了哪些簡單機械呢?
交流:交流各自的想法,看看能發現哪些地方應用了簡單機械。
二、活動一:自行車里的簡單機械
導入:自行車由許多部件組合而成,我們先來認識各部件的名稱。
媒體:出示課本圖或自行車的實物。
思考:自行車各部件有什么特點?
問題:在設計自行車的各個部件時,工程師都做了周詳的考慮。自行車中的許多部件實際上都是一種簡單機械。我們能認識這些簡單機械在自行車里的作用嗎?
任務:觀察自行車的圖片或實物,研究其部件所運用的簡單機械原理,以及它們所起的作用。
活動:小組活動,研究自行車中的簡單機械。
交流:各小組代表介紹本小組的研究成果。
媒體:播放“自行車” 視頻。
小結:
自行車部件 簡單機械的類型 所起的作用
車把 杠桿、輪軸 轉向、平衡
踏腳與大鏈輪 輪軸 動力傳遞
剎車裝置 杠桿、滑輪、輪軸 剎車
三、活動二:變速自行車的秘密
媒體:出示課本圖。
導入:這是一種新型的自行車,大家認識它嗎?它和普通的自行車有哪些不同?
引導:引導學生認識變速自行車的可變速特點。
問題:變速自行車可以改變速度,使我們在不同的路況中都能方便地行駛。請仔細觀察變速自行車,看看它的哪個部件能起到變速的作用?
活動:
1. 觀察變速自行車,找到自行車的傳動部分,通過畫圖了解自行車的動力是如何傳遞的。
2. 觀察變速自行車的變速器,看看它是由什么簡單機械組成的?這些簡單機械是如何運動的?試試探究變速器的變速原理。
思考:利用簡圖進行分析。
交流:請各小組介紹自己的發現,教師引導學生對探究的結論進行梳理和完善。
小結:
了解自行車的傳動部件:踏腳板、大鏈輪、鏈條、小鏈輪、后輪。
了解自行車的傳動過程:踏腳板→大鏈輪→鏈條→小鏈輪→后輪。
了解變速自行車的傳動部件:踏腳板、大鏈輪、鏈條、小鏈輪、后輪和疊加在大小鏈輪上的齒輪。
了解變速自行車的變速原理:疊加在大小鏈輪上的齒輪大小不同,通過手把的調節,組合成不同的搭配,使傳動裝置搭配出不同的轉速。
拓展:自行車發明于19世紀初,后來經過不斷的改良,才變成今天這個樣子。你知道有哪些不同年代的自行車嗎?它們有哪些特點?你還可以在現有的自行車中加以改良,設計一輛更方便、更省力的自行車嗎?
四、閱讀:自行車博覽會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讓學生分組討論總結,然后我再進行補充,總結性復述,最終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轉化為學生頭腦中的知識。
總之,教學過程一直貫穿面向全體學生的思想,以探究活動為科學學習的核心,培養尊重事實和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發展創新思維。
說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設計我力求做到結構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小學科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說課稿09-20
小學科學杠桿說課稿02-27
小學科學磁鐵說課稿11-07
小學科學活動說課稿09-09
小學科學優秀說課稿09-09
小學科學說課稿06-25
小學科學《傳熱比賽》說課稿03-13
小學科學《尋訪螞蟻》的說課稿10-16
【推薦】小學科學說課稿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