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小學二年級語文說課稿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二年級語文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二年級語文說課稿1
聽了施xx老師的《揠苗助長》,我想從以下三個方面談談對提升學力的看法。
一、板塊教學,關注學力成長
1、教學思路清晰
2、教學內容優化
板塊式教學思路所表現出來的外部特征是教學結構清晰,無論是學習者,還是聽課老師都感到這樣有利于教學任務的落實。板塊式教學思路所表現出來的內部特征是教學內容優化。教師不再關注環環相扣的教學設計和精彩的過渡,教師的鋪路搭橋、啟發引導,完全服務于學生學習的需要,教師更多關注每個板塊里學習目標的達成,關注和傾聽學生的學習情況,關注學力的成長。
施老師今天的課堂教學清晰地分為四大活動板塊:
學習活動一:把故事讀正確、讀通順,讀懂故事
學習活動二:學習找近義詞
學習活動三:創設情境,明白寓意
學習活動四:寫字教學
這種簡單有序的板塊式課堂,改變了傳統線性結構的教學模式,打打破了以往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理念,還給了學生完整地大版塊的學習時間,有有利于學力的成長。
二、任務驅動,致力學力形成
施老師的這堂課,從課堂呈現來看,任務的驅動性很強。
優點:
1、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
2、提升學生對課堂的積極參與感
3、不斷獲得探究與回答問題的成就感
這堂課,一導入課題,施老師就呈現了四個學習目標:
1、把故事讀正確、讀通順,讀懂故事;
2、知道巴望、焦急、白費的近義詞;
3、明白故事包含的道理;
4、會寫“焦、望、費、算”。
這四個學習目標和四個學習活動一一對應。在學生明確任務后,這節課就根據這四個學習目標分板塊進行教學,完成任務。在這個過程中,結合學生上課的表現進行任務評價,使學生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中,不斷獲得成就感,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這節課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重點是初步學會在語境中辨析近義詞的方法。具體的說就是讓學生學會通過讀句子,換一換詞語,比較句子的意思并沒有改變,找到近義詞的方法。施老師會把學會找近義詞作為這堂課的重頭戲,來自她對課堂作業本的思考。
找近義詞,我們以前有方法嗎?只能是憑感覺、靠積累。但是今天,施老師讓孩子知道了找近義詞的`方法——讀句子、換詞、再讀比較、找到近義詞。
自始至終,這個活動板塊,孩子們就一個任務——學會找近義詞的方法。自始至終,這個活動板塊,老師就一個任務——引導孩子掌握找近義詞的方法。
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生,高度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從而充實、豐富了自身的知識和能力,學力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發展起來。
三、問題提煉,加速學力提升
1、什么問題適合學生獨立解決?教師要把這類問題納入學生自學環節。
2、什么樣的問題需要學生共同解決?教師要把這類問題放入討論、交流、展示環節。
3、什么樣的問題必須由教師引導學生解決?教師要把這類問題的解決放入點撥、精講環節。
教師有鮮明的問題意識,對上述三類問題要準確把握,強化知識內容與學生學情有機結合起來。在課堂上,教師要努力考慮問題呈現的時間序列、頻率與方式。一個問題在課堂流程的什么環節提出來更有利于學生解決,有利于提高課堂的流暢度;一個問題在課堂流程中出現幾次、頻率如何安排?才有利于學生認識的深化和掌握程度的鞏固;一個問題是有老師還是學生、什么類型的學生,以什么方式提出來(文本呈現、多媒體、口頭呈現)才有利于學生的關注和思考,才能加速學生學力的成長。
本課(教案上)提了14個問題。
1、第1-7個問題,基本上用“你能來??”、“誰來??”
建議:為了調控課堂紀律,學會自律,可以指一個“坐得端正”獎勵朗讀、也可以目的很明確的讀,字正腔圓地讀2.8號問題:需要共同解決,納入討論、交流、展示環節
建議:緩一緩,讓同桌互相交流討論,形成習慣、態度。展示階段,不能照抄文本的語言,應該有所提煉,(表格)平行移動,應該有所提煉。3.9-10-11-12號問題:給巴望、焦急、白費找近義詞,辨析體會用詞準確
巴望→希望、盼望、期望
A這是學生根據已有經驗、知識積累而回答,算一層
B在這基礎上,教師引導發現:相似特點,提煉方法。巴望的近義詞是由“望”字引申出來的:張望、看望是眼睛看;希望、期望是心想。找準情感、意義,算二層。
C體會準確:焦急(火在燒)急躁(腳在跺)
小學二年級語文說課稿2
一、說教材
(一)教材說明
《水鄉歌》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第21課。本課是一首詩歌,歌詠了水鄉的秀麗風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詩共三小節,分別寫了水多、船多、歌多。每一節的開頭都采用問答的形式,回環復沓,瑯瑯上口。詩人以活潑清晰的語言,抓住綠水清波、白帆如云的特點,勾勒出一幅幅流動的水鄉風光圖。篇末點睛之筆使人如聞勞動者的愉快歌聲,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幸福。詩歌每小節字數相等,句句押韻,富有鮮明的節奏感與和諧的韻律美,是一篇訓練朗讀的好材料。
(二)學習目標及教學重點、難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低年級課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指導識字、寫字和進行朗讀、背誦訓練,教學中應以讀為主,以讀代講,指導學生感悟課文意境,重點抓好識字教學。根據《課標》要求和低年級兒童的認知特點,我制定了以下學習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學習目標:
認知目標:學會本課生字新詞,重點寫好“蕩”、“船”、“飄”、“裝”。
2、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
3、情感目標:通過朗讀和想象體會詩句所描繪的水鄉美景,感受到水鄉人民的美好生活,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識字教學。
2、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使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引起學生共鳴,感受到水鄉人民的美好生活,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四)課時安排
本課安排兩課時
二、說教法
由于低年級學生年齡較小,注意力不夠穩定,不易持久,容易被一些新鮮奇異的東西所吸引。根據孩子這些年齡特點和教材自身的特點,這一課我主要運用課件進行輔助教學。在教學中運用闖關游戲、多種形式的朗讀等符合孩子年齡特點,孩子樂于接受的形式進行教學。最后進行遷移練習,讓學生體驗到成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整節課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學習任務。
三、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借助多媒體課件創設了一個闖關摘荷花的游戲,寓教于玩,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生字;通過學生自讀自評、加動作讀、師生比賽讀、以唱促讀等多種形式的讀,感悟課文內容;最后的遷移運用更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鍛煉。
四、說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為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誘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使他們一上課就進入想學、愿意學習的境界,上課伊始,通過課件向學生展示江南的美,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勾起學生對《識字一》江南水鄉的回憶。接著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想去水鄉游玩嗎?完成以下闖關練習,就可獲得船票,前往水鄉一游。有信心嗎?這樣的導入,即復習舊知而提出新課題,既激發了學習興趣,又達到了“溫故而知新”的目的。
(二)前置性作業檢查。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一、二年級的教學重點。”按照學習的循序漸進原則,我按順序出示了帶有拼音的生字、去掉拼音的生字、帶有生字的詞條,引導學生同桌互學,開火車讀、抽查讀等多種活潑有趣的讀,使學生掌握了生字的讀音。
再讓學生跟著課件書空,在課本上描紅。做到了《課標》要求的“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最后讀新詞,提出不理解的詞語,通過課件,理解詞義。
(三)感情誦讀,感悟詩句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自由選擇喜歡的一小節來朗讀,并讓學生間互相評價,重視對學生閱讀過程中感受、體驗和理解的評價。在讀的過程中,教師應做好“導”的工作,采用加動作進行朗讀、師生比賽讀、唱歌促讀、師生齊讀等多種生動活潑的形式,讓學生在愉快的朗讀中感悟課文內容,感受閱讀的樂趣,進而喜歡閱讀,愿意閱讀。此外,每一節的開頭都采用問答的形式是本篇課文的一大特色。根據《課標》第一學段中對閱讀的.要求:“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找出每小節都有的一個相同的句子,即問句,讓學生練習朗讀,并說說為什么這樣讀。這樣,學生通過自身的體驗、感悟,把握了問句所表達的疑問語氣。
(四)遷移運用,綜合提高
學習語文,就是要學習如何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使學生持續發展。”在教學的最后,我引導學生:我們的家鄉什么多?使學生感受到家鄉的美麗,再模仿課文說說“家鄉什么多?”并動手寫下來。這一環節的設計,既是滲透了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又提高了學生運用語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為課堂教學向課外延伸鋪設橋梁,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
小學二年級語文說課稿3
一、說教材
《假如》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二年級第23課,是一首兒童詩,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詩的內容雖然簡單,但字里行間卻充滿了兒童一顆愽大而純真的心,是培養學生關愛他人,關愛生活,關愛環境的好教材。這一課需要用兩個課時完成。
二、說理念
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這一基本理念,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在學生疑難處適當點撥,從而突破重難點。
三、說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會認“良”等九個字,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
2.過程和方法目標: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使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并且在讀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有關愛他人、關愛環境、關愛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四、學習重點分析:
1.識字和寫字
2.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從而對課文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五、學習難點分析:讀悟結合,理解文意。
六、說教學流程
一、故事導入
二年級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時間不長,教師應選用孩子們喜愛的`方式出現文本,讓他們樂于接受。“神筆”可謂神來之筆,它既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又可貫穿全文始終,因此,上課伊始,我便用《神筆馬良》的故事導入新課,這既為口語交際和朗讀做準備,又奠定了學生的情感基石。過渡:“有了神筆多好啊,能為鄉親們做那么多的事情,有個小女孩也想像馬良一樣,有一枝神筆,并把她的美好心愿寫成了一首詩,題目叫《假如》。”(出示課題的課件)師順勢而引,將文本自然呈現于學生的學習過程中。
二、聽讀課文,訓練說話
新課標注重培養孩子聽的能力,而詩歌是藝術創作的經典,它融音樂、美術、文學于一體,以精粹的語言包含了極其豐富的內容,教學初始,讓學生聽配樂朗讀,想象詩中所描繪的畫面,形成感性認識,將學生帶入文本,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自讀課文,檢查生字詞
1.過渡:“你也想學著老師的樣子和著音樂動情地朗誦這首詩嗎?這節課我們就來讀好這首詩歌。要想讀好這首詩,首先要把它讀通順,讀正確,現在就請你翻到108頁,開始讀吧!”
2.檢查生字詞。出示詞組“紅紅的太陽、好吃的谷粒、健康的身體,這三個詞語為一組,語調都較高昂。寒冷的北風、遙遠的地方、不幸的朋友,這三個詞語為第二組。先發現,指出這些都是帶“的”的詞組;然后指導朗讀。再出示詞組“縮著身子、輕輕嘆息、苦苦等待、餓得哭泣”指導朗讀。最后指名讀,用動作加以理解,讓學生想象畫面,體會感情,指導朗讀。指導好詞語的朗讀,將奠定后來課文朗讀的基調。
四、精讀課文,指導朗讀
閱讀亦要有一定的層次性,在此環節中,我設計了三個層次
1、有節奏地讀
2、有節奏又有重音地讀
3、帶上表情美美地讀。層層遞進,讓學生感受詩歌的美感。
總之,整個設計,我把學習的自主性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地參與學習,加深理解和體驗,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能以長久保持,做到樂學、主動地學,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發展,讓學生學有所得,在輕松、愉快中體會情感,發展語言。
小學二年級語文說課稿4
一、說教材
《揠苗助長》位于本冊教材的第七單元,本單元教材圍繞著“要正確看待問題,善于思考”這個專題選擇了幾篇不同體裁的課文,內容豐富,意在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懂得做事要善于動腦思考,要正確地認識自己。《揠苗助長》是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古時候有個人盼望禾苗長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爬,結果禾苗都枯死了。這則寓言告訴人們: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急于求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作者安排這篇課文的意圖是:讓學生讀懂課文,初步了解寓言表達上的特點,體會寓言包含的道理。寓言本身通俗易懂,故事情節鮮明有趣,但寓意深刻,體會這個故事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踏踏實實,不能急于求成學習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本課我準備用一課時來完成。
根據新課程標準,課文特點和中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讀本課“焦、喘、截”3個生字,會寫“焦、望、費、算”4個字,理解并掌握“巴望”、“焦急”“筋疲力盡”等詞語。掌握由本課生字組成的詞語。
2、讀懂故事內容,體會故事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實實,不能急于求成。
3、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寓言故事。
二、教法學法
1、自主識字法
新課程的識字教學重在教給學生識字方法,教師不以零為起點,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字。打破以往傳統的老師教讀學生跟讀的做法,體現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2、情境教學法
我除了充分運用課文中的精美插圖外,還應該充分運用多媒體資源,為學生提供一種氛圍,一個場景,從而有效地喚醒學生的內心體驗,3、朗讀感悟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形成語感、在讀中學會讀書。
三、教學流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求知獲藝的先導”新課程理念強調:課堂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所以上課伊始,我先播放《揠苗助長》的動畫視頻)有效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出課題:同學們,我們剛才看的動畫片有個名字叫《揠苗助長》,是一個寓言故事。接著在學生討論什么是寓言的基礎上我簡單介紹:寓言是一種文章的體裁。“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話,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講一個有趣的故事,用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啟發。那么揠苗助長這個寓言故事中包含這什么道理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故事吧。以此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順利地帶學生進入文本的學習中。
(二)自學字詞,整體感知
1、自主識字,交流方法。《課標》指出“要讓兒童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這就必須先幫助學生掃除文字的障礙,這樣,他們的情感才能融入到語文學習之中,才能引發他們的探究欲望。不過本課生字并不多,而且二年級學生已經有一定識字能力,所以先我引導學生先自主學習,然后通過小組討論,全班交流,互教互評,教師點撥等方式,鼓勵學生采用多樣方法來識記生字,如:區別比較法、部件分析法,動作演示法、自編兒歌法等。
2.學生再讀課文,并把自己最喜歡的`段落多讀幾遍,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讀給同學聽,師生共同評議。這一設計意在引導學生進一步熟悉課文,同時體現尊重學生選擇,以生為本,體現個性化閱讀。
3、出示古時候有個人,因為想讓禾苗,就把禾苗,結果。引導學生用這個句式,說說自己對課文的初步理解。這樣學生對課文會有一個整體上的感知,有了這個淺層次的理解。為下面深層次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品讀課文,悟出寓意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在這一環節中,我準備引導學生從課文內容和種田人心情變化兩個方面展開學習與討論。抓住幾個主要問題,讓學生自主學習基礎上交流討論,同時以讀貫穿始終。如:“你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希望自己的禾苗長得快些,畫出有關的詞語”,再如“此時,農夫的心情如何?請帶著這種著急的心情讀一下”如:課文的最后提出“兒子看到禾苗都枯死了,就急匆匆的趕回家,他會怎樣對他的父親說”“而農夫聽了兒子的話,看見枯死的禾苗,想著自己拔禾苗那么辛苦,他會說些什么呢?”。就這樣通過品詞析句、通過朗讀指導、通過想象補白等方法,逐步引導學生從中體會種田人的急切、興奮、得意、后悔;從中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從中明白做事要遵循規律,不能急于求成的道理。
在這一環節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理解課文,激發情感、培養語感。這樣設計與安排,能夠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文本內容;在想象創造中加深對文本內容的感悟;將較深刻的寓意層層推進地展現在學生面前。
(四)演演比比,加深理解
在學生對故事情節比較熟悉的情況下,分小組讓學生自己演一演這個寓言故事,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小學生,尤其是中低年紀的小學生,對表演的欲望很強烈,他們非常想把自己當作課文中的人物。這一環節的設計既使學生好表演的天性得到了釋放,同時也再現了課文內容,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為學生復述課文降低了難度,三全其美。
(五)文本延伸,訓練語言
在課末,通過“復述故事”、“運用詞語”的設計,既訓練了學生的復述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力求體現寓言梗概和深刻寓意,既重點突出,又便于學生復述。
五、說效果
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我認為我的這課時設計注重培養孩子們的語文學習能力,突出了四個亮點:
1、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識字,提高了認字能力。
2、注重書寫指導,培養了良好書寫習慣
3、以讀為本,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4、注重語文實踐,培養了學生的聽說、表達能力。
小學二年級語文說課稿5
一、說教材:
《揠苗助長》是人教版第四冊第七單元的課文,講的是古時候有個人盼望禾苗長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結果禾苗都枯死了。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急于求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理解這則寓言故事所蘊含的寓意,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為此,須根據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注意形象渲染,重視情境感受,讓他們在具體形象、生動有趣的情境中,感知語言情境,感受語言內容,感悟語言內涵,并讓他們在形象的想象和創造中培養創新能力。
二、說目標:
基于這樣的本文解讀,考慮二年級學生認知特點,本文本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會認4個生字,會寫4個字,能結合語境猜測、驗證“巴望、焦急、疲勞”等詞語的意思。隨文識字,理解詞語意思是重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在讀、說、想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這也是教學難點。
三、說流程:
基于寓言的人文性特點與教學目標,我把教案設計成:談話——初讀,——究因——感悟——明理——拓展六個環節。
第一環節:談話
同學們,你們喜歡聽寓言故事嗎?這節課老師再給你們講一個寓言故事,也就是我們要學習的27課寓言兩則的第一則寓言,《揠苗助長》。請聽課文欣賞(放課件)同學們認真聽認真看
第二環節:初讀,整體感知課文
這環節讓學生帶著課題中的疑問,反復讀課文,進行整體感知。
先從課題中的“苗、助、長”的理解入手,問,如果你想讓自己的禾苗長得快些,有什么好辦法呢?引出“揠”的理解。先猜測,后查字典。
再從課題質疑:然后請小朋友們朗讀課文,并把覺得有意思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第三環節:究因,理解操之過急
通過對文本的閱讀,明確農夫操之過急的心態,為下文的理解打下鋪墊。同時,抓住這一主線,帶動“巴望”“焦急”等詞語的教學。利用這些詞語帶動上下文閱讀,結合語境想象理解,借助關于“急”的成語小結內容,巧妙地將識字與理解課文相互滲透,真正實現隨文識字。
主要過程如下:
1、農夫種了禾苗后是怎樣的心情?請學生從文中找依據。
2、你好像聽到了農夫對禾苗說什么?想象,進一步體會“巴望”的心態。
3、讀出焦急的語氣。
4、“急”字換成語,(詞卡揭示:迫不及待、急于求成、急不可待、操之過急)一起讀一讀。既積累詞語,又能巧妙概括此段內容。
第四環節:感悟,換位發表看法
引導學生進入不同的角色情境,多角度展開想象,體會農夫做法的愚蠢,并表達自己的觀點。
第五環節:明理,表演創編故事
1、情境再現:如果你是這個農民的鄰居,看到這幅情景,你想對他說什么?小組想像一下,演一演,看誰演得最好
第六環節:拓展,說一說
2、在我們生活中,你見過哪些事就像“揠苗助長”一樣急性子辦了壞事呢?(小組討論)
四、說理念:
在《揠苗助長》這課設計中,我著重于讓學生隨文識字,隨文理解,隨文創造。
首先是引導大膽猜測。對課文中的詞語解決,運用“猜想”的方法,要學生聯系課文內容,結合生活實際,借助知識基礎,能夠自己猜出意思的就不要查字典,對猜測不放心的可以查字典進行驗證補充,這樣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以培養學生獨立求索的精神和獨立學習的'能力。
其次是引導創造形象。為使學生深切感受和理解課文情境,一是引導展開豐富想象,還原具體形象。通過“從課文內容你好像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引導將課文的語言文字還原成具體形象。二是展開豐富想象,創造新的形象。注意隨機引導,促進學生拓展開去,創造新的形象,諸如:兒子焦急的形象、那人悔恨的形象、重整其鼓的形象。這就能讓學生在形象的想象創造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受和理解,加強對課文的感悟。
再則是引導介入評價。小學生對蘊含于課文情境中的深刻蘊含往往難以理解,就事論事地引導理解,學生則難以接受。為此,教者引導學生一會兒充當拔苗人,一會兒充當旁觀者,進入情境,介入其中,談看法,說感受。這樣,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生活儲備和知識積累,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在動力,以淺化知識難點,活化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課文蘊涵的領悟同時,得到創新能力的培養。
【小學二年級語文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二年級說課稿04-26
小學語文經典說課稿11-06
關于小學語文說課稿 小學語文課說課稿02-21
小學二年級語文說課稿10-19
小學二年級語文《寒號鳥》說課稿10-28
小學二年級語文《泉水》說課稿10-28
小學語文二年級《坐井觀天》說課稿12-22
小學二年級語文泉水說課稿12-29
小學二年級語文《雷雨》說課稿11-30
小學語文二年級說課稿《畫風》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