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說課稿范文(精選15篇)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優秀的說課稿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一年級說課稿范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一年級說課稿范文1
一、說教材:
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數學》一年級第二學期第四單元的《統計》,這節課是在學生對用數杠進行統計,100以內數的數數和寫數的一定基礎上進行學習的。
為此,我設定了:
1、認知目標:
(1)能將信息整理分類。
(2)能對每類的對象進行統計并將結果登入表內。
(3)會在格子紙上畫簡單的統計圖。
2、情感目標:
(1)通過信息的整理、分類,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的意識。
(2)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將數學知識融入日常生活。
3、思維拓展目標:
使學生通過學習,初步了解統計的優點,會對生活中的簡單事例進行統計。
二、說教法學法:
一年級的學生對統計的認識非常的淺薄。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興趣入手。本來是用學生的生日作范例,進行統計認識的教學。但是很多學生對自己的生日并不了解,也不感興趣!所以,我利用書本第55頁的小調查作為新授的切入口。從學生喜愛的水果入手,引起他們的興趣與注意力,從學生自己的需求出發,作為一項游戲來完成信息的整理、分類與統計。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發揮他們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總體設計:
這節課,我安排了兩個環節。
1、詳細對學生喜愛的水果進行統計。
第一個環節是這堂課的重點。我來重點說一說我設計的教學環節。
在開始時,第一個步驟是通過實物的出示。用擺放在桌子上的水果,對學生進行感官上的刺激,使他們很快投入到注意的狀態中。通過對個別學生最喜愛的水果的調查,體會到用數學的樂趣。并請回答的學生嘗一嘗水果,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隨著學生都要吃水果,自然地引入第二步驟。
第二步驟是通過要分這些水果給學生,首先要知道每人喜愛的水果,再進行分配。從此開始新授內容的探究。又通過學生自己的討論,運用舉手表決或排隊分組等形式進行,完成了對所需信息的整理和分類以及統計表的填寫。這樣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中,把新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
第三步驟是請學生根據統計表來繪制統計圖。通過教師繪制一條到學生小組完成一條到最后每人在書上繪制一條。通過統計圖很清楚看出信息的多與少。突出了統計圖的優點。
2、學生自己對生日進行統計。
這一環節在前面環節的基礎上,估計學生沒有什么難度。只要按照第一環節的步驟,一一分析、逐步深入,就可以完成了。把它作為鞏固練習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統計的認識。
以上就是我對《統計》節課的說課。
小學一年級說課稿范文2
一、說教材
《認識圖形》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認識了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平面圖形,為以后學習更深層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教材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注重讓學生通過操作活動體會面與體之間的關系。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征,能辨別出這四種平面圖形,體會“面在體上”。
2、能力目標:通過實踐活動,初步培養學生的操作、觀察、表達及思維能力和應用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感知這四種平面圖形的特征,并會辨認。
教學難點:體會“面”在“體”上。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立體圖形實物若干、平面圖形若干、白紙、彩筆等。
二、說教法學法
學生在一年級上學期已初步認識了立體圖形,有了一定的動手操
作能力及合作意識,所以這節課我將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精講釋疑、訓練檢測”四環節教學模式呈現教學內容。融觀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學習方法為一體,讓學生在操作中體驗學習。
三、說教學流程
為了體現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我以學生的學為立足點,設計了如下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感知
通過課件出示一個由一些立體圖形拼成的機器人,目的是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新課做好準備。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達到新課標強調的“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探索學習,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的`目的,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活動。
1、幫新朋友取名
2、給新朋友找家
在這個環節中,我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讓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口來親自體驗從體上找面,體會面在體上。通過摸的活動讓學生知道面都是平的。然后通過觀察課件:面從體上滑下,加深學生對面在體上的理解。突破本課的難點,切實反應“學數學”不如“做數學”的理念。
3、新朋友自我介紹
這個環節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假如你是這些圖形,怎樣向大家介紹自己呢?我這樣做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合作交流抽象出四種平面圖形的特征,突出本課的重點。
(三)、聯系生活,深化新知。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為了將數學課上的圖形與生活中的物體融合,加深學生對圖形的認識,我設計了這樣的活動:生活中,你還在什么地方見過這些圖形呢?通過找圖形讓學生體驗到,這些圖形在生活中廣泛的應用,增進了學生對數學價值和作用的認識,同時滲透了交通安全教育。
(四)、趣味練習,拓展新知
我通過讓學生找、涂、數、拼等多層次的練習,鞏固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訓練他們的數學思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知識應用能力。
1、教材37頁練一練第一題,以游戲的形式進行,先指名學生蒙上眼睛摸一摸、猜一猜,再連一連。
2、第2題涂一涂,第5題數一數。加深學生對平面圖形的認識。
3、拼一拼,在動手操作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美,幾何美。
四、板書設計
平面圖形
長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圓
小學一年級說課稿范文3
一、 說教材。
《熱鬧的菜地》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小學語文一年級
下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除本文外,在課文的編排上,本單元還有《種水珠》、《三個伙伴》、《岳飛練字》、《達爾文澆花》和古詩《所見》,這六篇課文,內容生動,反映了兒童的生活情趣,貼近兒童的生活,易于引起孩子們的共鳴,使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感受生活的樂趣。
《熱鬧的菜地》一文以兒歌的形式生動形象地介紹了豆角、茄子、絲瓜、蘿卜、番茄、蓮藕、辣椒、南瓜等蔬菜的顏色、形狀,以及生長地,讀起來瑯瑯上口,易于理解,仿佛把我們帶回了美好的童年,是訓練孩子背誦的好材料。
介于此,在本文的教學,便應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孩子感受生活樂趣方面入手。
二、 說學情。
教育教學的受體是學生,教育教學效果的達成情況也應以學生的所得為
標準。在《課程標準》中,將教學定位于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最重要的內容,故此,在教育教學中,考慮作為受體學生的應有水平,是教師教學設計的重要出發點之一。本次授課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具體一定的學習能力,但由于年齡較小,又地處山區,以下兩方面的特點值得注意:
1.低年級兒童注意力持久性較弱,在教學設計時應用孩子最歡迎的學習活動形式來轉移注意力,激發興趣。
2.語言表達不完整,語言表達方式單一、口語多是低年級兒童的常見現象,在教學設計時多種語言表達引導,督促說話的準確、完整,方式的多樣性。
三、說目標。
根據本課的文本特點及本班學生的實際,在教學目標的確定時,
我定下了以下幾個目標:
1、 會認本課11個生字。
2、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感受生活的樂趣,背誦課文。
3、 訓練孩子們的語言,做到說一句完整通順的'話。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起點,也是教學的歸宿。在《課程標準》中,結合語文是
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統一這一學科特點,將語文教學目標分為三個維度,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語文教學中,以此為出發點,設計出旨在體現這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已經成為教學設計的首要問題。但這三個維度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不可割裂開來獨立地去理解。在本課中,通過對師生與文本的對話,“學會本課11個生字”和“訓練孩子語言,做到說一句完整通順的話”這一知識能力維度的要求,在這一過程中注重方法的引導,讓孩子明確學習方法同樣是有效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而產生對學習的興趣產生閱讀的興趣,方能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達到“感受生活樂趣”這情感目標。
四、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實施以來,一直倡導著新的教學模式,新的教法學法。在教師教法設計中,根據本課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了媒體展示法、游戲激趣法和情境演示法。在學生的學法中,根據課文形式優美,形象生動的特點,將本課的學法定為自主識字法、游戲鞏固法和朗讀法。這些教法學法的設計,能在很大程度上啟迪學生的思維,使其在教師的引導下,正確有序地走進文本,讓課堂成為師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
五、說流程。
為了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課教學各個環節均打破教師一統課堂的局面,設計出孩子們的小伙伴“小辣椒”作為學習向導,讓孩子們在小辣椒的帶領下,逐步深入蔬菜王國,在進入蔬菜王國的過程中,自主識字記文,在參觀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學習。
小學一年級說課稿范文4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找規律》是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找規律”的第一課時
2. 教材分析
《找規律》是在學生認識了20以內數及20以內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學生第一次系統學習找規律的問題,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嘗試發現事物中隱含的簡單規律,初步感知找規律的方法。同時,教材內容是學生經常看到的一些現象,有利于吸引學生參與探索活動,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識,增強對數學的認識,提高學數學的樂趣。
教學內容是發現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隱含的規律,其中有顏色、形狀、大小的變化規律及圖形的排列規律。
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找出簡單圖形的變化規律。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和操作找出圖形的排列規律,并能根據找出的規律往下擺、往后涂,加深對圖形排列規律的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運用簡單的規律解釋現實中的現象,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在與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3.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并能夠找出所列舉事物的規律。能夠觀察出事物的規律是《找規律》這個知識點最基本的基本。
2)、教學難點:發現圖形的排列規律,體會數學的思維方法。
二、說學情分析
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到一些規律性的現象,只是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在課堂中,只要老師稍加規范和引導,就可以使學生的思路變得清晰。
一年級的小孩子很活潑,思維很靈活,這就需要串聯一個情景,引起他們的興趣。找規律這個知識點相對來說很簡單,關鍵就看老師怎么規范學生已有的凌亂的知識,怎么引導學生跳一跳再夠到新的桃子。另外,一年級的小孩子能夠集中精力的時間很短,這就對我提出了挑戰。我怎樣設計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學生的興趣,我怎樣抓住學生集中精力的這段時間把我要突出的重點講出。
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按照從易到難的層次逐步提高。從簡單的顏色規律到形狀規律,再過渡到數字規律,之后,聯系生活、發現規律,最后能夠擺出規律、運用規律。由易到難,一步一個腳印,層層遞進。
三、說教法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規律的事物總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如節日里各種美麗的彩燈和彩旗都是有規律的排列,很多物品上裝飾的圖案也是有規律的排列,這些都為從數學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規律提供了很多素材。所以在教學時,特別要注意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另外,還注意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實驗、猜測等活動去發現規律。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是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對數學教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以上理念,我采用了情景導學法,并構建了這樣的教學模式:
1. 創設情景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2.引導探索,進一步認識規律
3.聯系生活,發現規律
4. 動手操作,擺出規律,鞏固發展
5.教學總結
四、說學法
本節課要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隱含的規律,其中有顏色、形狀、大小的變化規律,有數字、算式及圖形的排列規律。學生在學的時候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觀察比較法;2、討論交流法;3、練習法;4、動手操作法。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情景導入
師:小朋友們喜歡看魔術表演嗎?(喜歡)今天老師來變個魔術,猜猜老師今天會變什么?學生說(……)說完后,教師先從口袋里變出一朵紅花,又問:猜猜老師還會變出會什么?(生猜……)接著教師從口袋里變出一朵紫花,接著讓學生猜猜老師下面一朵是什么花?學生說,老師出示,并說說自己的理由。繼續讓學生猜下一朵是什么,接著把花全部拉出來,讓學生說一說這些花是怎么排的(一朵紅花、一朵紫花、一朵紅花、一朵紫花……)
師:看來規律能告訴我們接下來的花的顏色。那么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找一找規律
板書課題:找規律
(這部分設計是根據兒童愛猜的心理,首先讓學生猜沒有規律的東西,學生猜不準,接著讓學生猜有順序的花朵(即有規律),學生一片高興,這樣有意識地按規律呈現,讓學生對比猜測中意會,積累感性經驗,從而初步感知規律。這樣的設計,從學生角度出發,充分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正確把握學生的起點,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思考、嘗試的機會,在猜想中感知規律存在的同時,初步感知了規律的價值。)
(二)新授
師:過幾天是什么節日呀?(六一兒童節)六一兒童節是我們小朋友的節日,有一個一年級小朋友正在布置教室,我們一起去看看他們布置得漂亮嗎?
出示課件:
師:誰能說一說天花板上有什么?是怎么排列的?
1、出示主題圖,引導觀察:小花是怎樣放的?燈籠是怎樣放的?小旗是怎樣放的?同學們站得有什么規律?(學生回答)
師:我們可以從什么地方來研究它的規律呢?
生1:紅旗按紅黃、紅黃這樣排列的。花是按綠紫、綠紫排列的
師:他是從
生:顏色上觀察的。
生2:他們都是一種一個的。
師:哦,你是從數量上來觀察的,也就是XXX對嗎?
(教師邊說邊板書:XXX)
2、小結:小朋友真厲害,發現了這組圖形不僅在形狀、顏色上有規律,而且在數量上也是有規律的。
3、講解例1,課件出示例1,后面一個應是什么?
師:小朋友們,你能猜猜后面一個應該是什么嗎?請在你的書上完成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匯報,說說理由
4、師小結:像這樣一個紅一個黃,一個紅一個黃……這樣的稱為一組,像這樣一組組重復三次以上我們就把它稱為有規律。
讓學生練習說“紅旗是一面紅一面黃重復排列,花是一朵綠一朵紫重復排列……”
5、闖關游戲
(小朋友們真聰明)
師:你能應用你剛才學到的知道完成下面的闖關游戲嗎?看看誰闖關又快又好,老師就送給他一個紅蘋果。
(1)第一關,擺一擺
課件出示例2,先讓學生說說哪些圖形為一組,它是按什么規律重復排列的?
小組討論后匯報。
(2)第二關:涂一涂
課件出示例3,同桌交流,并說一說它是按什么規律重復排列的,應該怎樣來涂?
(3)第三關,猜一猜
課件出示做一做,
把題目改成,猜一猜是什么顏色的?
先讓學生猜,再獨立完成。
6、生活中的數學
(1)先小組討論再說一說,我們身邊有哪些東西是有規律的。比如說:我們的桌椅排列,衣服上的圖案。
(2)生活中很多東西都是有規律的擺放的,請看(播放動畫)
7、小結
師:小朋友們,能說說你今天學到了什么嗎?
8、拓展練習
師:小朋友,你們說得可真好,那你能用學到的知識來設計你的作品嗎?
用準備好的圓片按一定的規律擺一擺,可以擺成條形的,也可以擺成正方形的。展示學生作品,學生邊展示邊說:我設計的是xxx的圖案按一個x一個x依次重復排列。
板書設計:
找規律
一組組重復三次以上稱為有規律
小學一年級說課稿范文5
一、教材分析
《看菊花》是蘇教版第一冊中的一篇課文。文章記敘了小作者與爸爸媽媽在公園里賞秋菊的經過,向人們展示了深秋季節,各色各樣的菊花迎著寒風爭奇斗艷的美麗景色,從中讓學生體會菊花不怕冷的品質。把這一個個抽象的方塊字化成學生腦海里生動而又可以感知的圖像,讓其感受菊花的美,并感悟菊花的勇敢品質,是我本課教學的重點。
二、指導理念
1、情境性原則。語文學習強調的是“披文入境”,只有深入地感受到課文所展示的情境,那么就能使學生領略到課文的美。
2、體驗性原則。語文學習強調在體驗中讀,在讀中體驗。
3、師生互動原則。建立人人參與,平等對話的課堂情境,可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
三、設計思路
在以上理念的.指導下,我這樣安排教學:
利用課堂內有限的空間,進行精心布置,讓學生仿佛置身于菊花盛開的秋天的公園內,營造了較為真實的氛圍,把孩子的心靈帶到廣闊而繽紛無限的大自然里,盡管學習在課堂里,但是學生的思緒已飛翔于菊花叢中;并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多角度感受菊花的美,在此過程中,教師的相機指導,也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培養。
利用實物的展示,讓學生理解“一朵朵,一叢叢,一片片”等重點詞語,把文字描述化為直觀形象動態的表現,在腦海中建立相應的表象;并創設情境,讓學生幻化成迎著寒風開放的小菊花蕾,從而感悟菊花的品質,對課文的理解也上升到一個新的層面,真正地投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中。
在學生對美的感受不斷深入的過程中,采用多種不同的讀書方式,組織學生對課文進行反復誦讀;在反復誦讀中又進一步感悟,體會課文內涵。在此過程中,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體驗。
詞語的積累與詩的拓展,豐富了教學內容。拓寬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視野,將菊花的品質用詩來表達,也滲透了對學生語文學習詩意化的培養。
在寫字教學中,用學生熟悉又喜歡的事物來幫助他們記憶字形,并讓他們通過仔細觀察,教老師寫好字,更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并采用兒童化的語言描述,指導學生寫好字。
語文教學應成為教師、學生與教材信息交流分享的過程。在這份教案設計里,我充分挖掘和拓展教材蘊含著的想象空間,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讓學生充分地說,使他們有機會充分展示個性化的閱讀理解,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彰顯。
小學一年級說課稿范文6
一、關于教材:
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20以內的退位減法”,第一課時十幾減9。
2、教材簡析:20以內退位減法對進一步學習多位數計算和其他數學知識非常重要,必須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學會計算方法。作為第一課時尤為重要,通過系統學習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為十幾減幾的學習構建基本的學習思路。
3、教學目標:⑴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理解十幾減9的算理,構建20以內退位減法的基本思路。⑵正確計算十幾減9的題目。⑶感受20以內退位減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⑷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體驗探索與創造的快樂。
4、教學重點:探究算法,正確計算。
5、教學難點: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計算方法。
二、關于教法:
本節課屬于計算教學。傳統的計算教學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單一)及技能訓練,比較枯燥。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本節課在教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愉悅的情景中學習數學知識。充分運用教材提供的教學資源,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為學生展現一幅幅帶有活動情節的畫面,引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以此為基礎展開想象和思考,自覺地構建知識,學會計算方法。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并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計算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他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提倡算法多樣化,使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這里要說明的一點是:多種方法中肯定有比較簡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個同學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師只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同時給他們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間,千萬不要強加給學生,應讓他們在逐步的體驗中自然而然的接受,從而選取更優的方法。
三、關于學法:
依據新的課程標準,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在具體情景中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和初步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的成功、學習的快樂。
2、在動手操作、獨立思考、進行個性化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活動,通過比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學習方法。
3、通過靈活、有趣的練習,鞏固計算方法,提高計算技能。
4、聯系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數學的應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四、關于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選擇話題,通過節日愉快的情景與數學學科的聯系,引出課題。
(二)探究新知,構建方法。
1、解決“賣氣球”問題。
2、解決“套圈游戲”問題。
3、解決“賣風車,猜字謎”問題。
4、小結計算方法,選取自己喜歡的比較簡便的方法。
5、閱讀課本,質疑問難。
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景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通過動手實踐,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決問題。在親身經歷探究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自己認為好的計算方法,自覺地構建退位減法的基本思路。
(三)課堂練習,鞏固提高。
通過由淺入深,形式各異的練習,鞏固基本的計算方法,提高計算的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的應用,同時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
(四)課堂小結,激勵評價。
對學生在知識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與發展方面的情況作全面的總結;讓學
生結合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自評、互評,發揚優點,彌補不足,不斷進步。
一、關于教材:
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20以內的退位減法”,第一課時十幾減9。
2、教材簡析:20以內退位減法對進一步學習多位數計算和其他數學知識非常重要,必須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學會計算方法。作為第一課時尤為重要,通過系統學習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為十幾減幾的學習構建基本的'學習思路。
3、教學目標:
⑴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理解十幾減9的算理,構建20以內退位減法的基本思路。
⑵正確計算十幾減9的題目。
⑶感受20以內退位減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
⑷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體驗探索與創造的快樂。
4、教學重點:探究算法,正確計算。
5、教學難點: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計算方法。
二、關于教法:
本節課屬于計算教學。傳統的計算教學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單一)及技能訓練,比較枯燥。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本節課在教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愉悅的情景中學習數學知識。充分運用教材提供的教學資源,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為學生展現一幅幅帶有活動情節的畫面,引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以此為基礎展開想象和思考,自覺地構建知識,學會計算方法。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并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計算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他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提倡算法多樣化,使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這里要說明的一點是:多種方法中肯定有比較簡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個同學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師只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同時給他們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間,千萬不要強加給學生,應讓他們在逐步的體驗中自然而然的接受,從而選取更優的方法。
三、關于學法:
依據新的課程標準,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在具體情景中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和初步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的成功、學習的快樂。
2、在動手操作、獨立思考、進行個性化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活動,通過比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學習方法。
3、通過靈活、有趣的練習,鞏固計算方法,提高計算技能。
4、聯系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數學的應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四、關于教學程序
㈠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選擇話題,通過節日愉快的情景與數學學科的聯系,引出課題。
㈡探究新知,構建方法。
1、解決“賣氣球”問題。
2、解決“套圈游戲”問題。
3、解決“賣風車,猜字謎”問題。
4、小結計算方法,選取自己喜歡的比較簡便的方法。
5、閱讀課本,質疑問難。
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景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通過動手實踐,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決問題。在親身經歷探究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自己認為好的計算方法,自覺地構建退位減法的基本思路。
㈢課堂練習,鞏固提高。
通過由淺入深,形式各異的練習,鞏固基本的計算方法,提高計算的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的應用,同時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
㈣課堂小結,激勵評價。
對學生在知識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與發展方面的情況作全面的總結;讓學生結合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自評、互評,發揚優點,彌補不足,不斷進步。
小學一年級說課稿范文7
教材分析
《認識圖形》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它通過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系引入教學,讓學生感知兩者之間的關系,進一步了解立體圖形各個表面的特征;再從眾多不同的平面圖形中分類,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圖形的一般特征,并能辨認、拼組。
教學目標
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征,能根據它們的特征,并從具體的情景中辨別出這四種圖形,初步運用這些圖形進行拼圖。
培養操作、觀察、表達及思維能力,學會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發展空間觀念,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流程
一、活動一:借玩具小熊貓引入新知。
出示套在手上可以進行表演的玩具小熊貓,“小朋友們,我是誰呀?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來玩玩,好嗎?我還給大家帶來了許多的禮物,請你們從中挑選出自己最喜歡的拿在手里,誰來告訴大家,你手里拿的物體是什么形狀的?”
學生自由回答。
讓學生觸摸物體表面,初步感知“體、面”的不同,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覺。在此基礎上全班交流。生1:摸起來挺硬。生2:滑滑的。生3:有的面平平的,有的面彎彎的……
揭示課題:認識平面圖形。
【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和參與動機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這里,教師將學生們喜歡的玩具動物小熊貓帶進了課堂,將教師的語言轉換成小熊貓的語言,讓學生感到十分親切有趣。再讓學生觸摸物體的表面,感知其不同,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二、活動二:感知“面”是從“體”得到的。
出示長方體,讓學生試試能從長方體上找出什么圖形;學生回答后,課件動態演示。再讓學生從桌面上的物體中找出長方形。
生答:從長方體上找到長方形;從三棱柱上找到長方形。
師啟發談話:“我們能從這些物體上找到長方形,那么能從它們上面找到其他的圖形嗎?請大家4人一組,找找看。”讓學生自主活動,通過觀察、探索、合作、交流,從其他物體上找出其他圖形。
結合學生匯報小組活動結果進行課件演示:
①從正方體上分離出正方形,揭示名稱。
②從圓柱上分離出圓,揭示名稱。
③從三棱柱上分離出三角形,揭示名稱。
通過直觀演示,讓學生明白“體、面”之間的關系。
一起出示四種圖形,讓學生說出它們的名稱并板書在黑板上的四座房子里。
【大部分學生在生活中已經認識了各種平面圖形,但對體和面的關系理解得還不透徹,因此教師通過課件的動態演示揭示了體和面的關系。教師同時設計了小組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探索、合作、交流,進一步體會體和面的關系。同時,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讓不同知識水平的學生在小組學習中進行互補、互學。教師拓展性的設問,也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提供了空間和時間。】
三、活動三:用“體”描“形”。
小熊貓說:“小朋友真能干,已經能從不同的物體上找到不同的圖形了,那我們能不能自己想辦法用桌上的物體來描這些圖形呢?小朋友試試看。”放手讓學生思考探索合作交流,尋找用“體”描“形”的方法。
在黑板上展示學生“作品”,并讓學生說說是用什么物體描出來的,描出的是什么。
師說:“小朋友們,這些圖形擠在一張紙上一點也不舒服,于是它們找到了四座房子,它們跳呀跳,跳到了我們的黑板上,想請小朋友幫它們分房子。小朋友愿意嗎?”(小黑板出示各種平面圖形的卡片)點名請學生給圖形按“門牌”分房子。
讓學生評價結果。
【如何對學生的已有知識進行強化和鞏固呢?教師首先放手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用物體描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接著,分房子的游戲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對圖形的認識更增進了一步。】
四、活動四:實踐運用。
師(出示課本第36頁第一題的圖)說:“圖形在房子里美美地睡了一覺。第二天,它們來到花園捉迷藏。小朋友找找這里有我們認識的哪些圖形。”學生自由發言。
“你們看這些圖形都穿著白色的衣服,小朋友愿不愿意給它們穿上它們喜歡的衣服。”請學生給課本第36頁第一題的圖形涂色。
讓學生找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是這些平面圖形,想起來的就站起來說。
【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是課標精神的體現。教師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提供一些具有一定綜合性
的題目,對知識進行強化鞏固;結合生活實際設計了尋找身邊圖形的活動,使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緊密相連。】
五、活動五:圖形拼組。
小熊貓:“小朋友玩得真不錯,你們還能設計出新的玩法嗎?”生1:用圖形拼各種物體。生2:用圖形畫各種物體……
放手讓學生分小組用圖形進行拼組:可以用各種圖形畫,也可以用現有圖形拼組,由學生自由選擇。
有的學生拼出了一輛車;有的畫出了一幅美麗的風景畫,有房子、有花草、有小雞,煙囪還冒著煙;有的拼出了挺奇怪的汽車,好長好長的車廂,他說,我要在這兒安我的家,我住這,小貓住這,等等,我們想到哪兒,馬上就可以出發……
拼好后,學生們離開座位互相參觀學習。有的學生看見了別人的.作品,很快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修改自己的作品。可見學生的互相學習是多么的有效。在學生廣泛參觀的基礎上,進行評價。
讓學生各自說說自己用什么圖形拼成了什么東西。
展示部分優秀作品,并說說用了什么圖形拼成了什么物體。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在設計上采用了開放式的教學,讓學生自己設計活動,并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活動。使學生的個性得到了發展,創造欲望得到滿足。在學生的作品中,我們能充分感受到學生那極其豐富的想像和不受拘束的創造。而這,無不得益于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教學開放式的組織。教師讓學生離開座位參觀,給學生的互相學習提供了機會;再通過對作品的展示和評價,讓學生學會自我欣賞和互相欣賞,有利于學生自信心的培養。】
六、活動延伸。
小熊貓:我們今天認識了哪些新朋友?一起說說。想想和這些新朋友還有什么新玩法,想到的小朋友別忘了告訴我。小朋友再見!生:小熊貓再見。
【簡單的課后練習,為學生提出了具有挑戰性的要求,有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
評析
這是一節充滿童趣的數學課。教師采用游戲活動的方式將教學內容進行組織,提供給學生愉快的學習環境,體現了課標提出的采用不同的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安排了大量的實際操作活動、小組活動,體現了課標提出的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
本節課教師還注重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比如:指導學生在課前收集各種形狀的物體;在生活中尋找各種圖形,體現了數學的生活性。此外,教師也十分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開放性地尋找圖形活動和拼組圖形的活動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造力的培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小學一年級說課稿范文8
一、說教材
分類和比較是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也是學生學習其他數學知識的基礎。本課教學以“幫媽媽放衣服”為主情境,通過媽媽與小朋友的對話,引發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學習比較“厚薄”,同時根據圖中提供的花瓶、琉璃球、瓷馬等物品還可以比較“長短”、“多少”、“大小”、“輕重”、“粗細”、“高矮”等。通過“在情境圖中找一找,比一比”,讓學生自己尋找可比的對象,選擇比較的標準來“比”,給學生較大的自由發揮空間,體現“以人為本”、“以發展為宗旨”的素質教育新理念和目標。
二、說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使學生學會比較事物的多少、大小、輕重、高矮、長短、遠近、寬窄、粗細、厚薄等。
(2)、讓學生在比一比的過程中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能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并提出有關“比較”的簡單數學問題,能初步匯報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2)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積極參與、勇于交流的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經歷比較的過程,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物產生好奇心和興趣。
三、 說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使學生學會比較事物的多少、大小、輕重、高矮、長短、遠近、寬窄、粗細、厚薄等。
難點:讓學生在比一比的過程中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能
四、 說教學策略
1、說學情
根據日常的生活經驗,學生對比較事物的多少、大小、輕重、高矮、長短、遠近、寬窄、粗細、厚薄等,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考慮比較的多種方法。
2、設計理念
本著讓學生學習身邊的'數學,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的理念。設計了一定要讓學生在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感悟、體會、認識。基于這樣的理念,設計了一個個游戲,讓學生去動手實踐,感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
3、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氣球、彈力球
五、課前游戲:對口令。
師說上句,生對下句。
我說大,我對小;我說高,我對矮;我說低,我對高;我說長,我對短;我說薄,我對厚;我說輕,我對重;我說寬,我對窄;我說遠,我對近……
熱鬧的師生互動的對口令游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對口令的內容緊扣本課知識點,便于學生感知、理解,為“比一比”的學習做好鋪墊。
六、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教師請班里一名比較高的同學與自己合作比一比個子。得出老師比同學矮的結論。
2、再請兩個同學與第一個同學比個子,分別得出結論。
3、引出課題。這些結論都是通過“比一比”得到的(板書:比一比),今天我就來研究“比一比”,看通過“比一比”的活動,還能知道些什么?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生活小事引出“比一比”的學習,使他們切身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教師民主地參與到學生活動中去,和學生打成一片,教師以一名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勵學生大膽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反駁,培養學生敢于發表自己見解的精神,充分調動學生研究“比一比”問題的積極性。】
二、引導探究。
1、整體感知情境圖。(課件出示情境圖)
師:仔細觀察,說說圖上都有什么?
學生們通過觀察說出畫面中左邊有掛衣櫥和存衣柜,放有爸爸、媽媽和小明衣服;右邊是博古架,擺放著瓷馬、花瓶、琉璃球等。
2、比多少、厚薄。
(課件播放)小明說:媽媽的衣服真多呀!
師:你和小明的看法一樣嗎?你怎么知道的?
(多媒體突出放大存衣柜,便于學生觀察。)
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1)數一數媽媽的衣服有11件、小明的衣服有4件,所以媽媽的衣服比小明的多。
(2)媽媽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厚,所以媽媽的衣服多。
(多媒體演示比厚薄的過程)……
小結:同學們用了不少好方法比較出媽媽的衣服最多,通過“比一比”,我們還可以發現許多問題呢。
3、比長短。
師:秋天到了,天氣涼了,媽媽準備了三件外衣掛在衣櫥里,(多媒體突出放大掛衣柜),比一比,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討論并在全班匯報。
學生們會出現許多不同的結論,如:媽媽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長;小明的衣服比媽媽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長;小明的衣服比爸爸的衣服短;媽媽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長,比爸爸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最長,小明的衣服最短……對于能用多種標準進行比較的小組進行表揚。
小結:比較的時候一定要確定誰跟誰比,比的標準不同,結果也會不同。
3、你還能比什么?
仔細觀察情境圖,小組確定研究內容,選擇一樣主題圖中的一件物品,合作進行比較研究。
小組匯報,其它組補充、評價。
小組可以選擇琉璃球比較大小、輕重等;可以選擇瓷馬比較高、矮、多少等;也可以選擇花瓶比較胖瘦、高矮等。
小結:(根據小組合作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設計意圖: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先帶領學生充分感知情境圖,說一說看到了什么,由“媽媽的衣服真多呀,你也這樣認為嗎”這個問題,激起學生運用生活經驗進行自主探索的興趣。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采取由扶到放的方式幫助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先是領著學生比較衣服厚薄,再半放給小組交流比較衣服長短,最后通過“還可以把什么東西比一比”,讓小組自選研究題目,進行比較,這樣一步一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小組合作,互相補充、互相啟發,使他們對新知識得到比較清晰、全面的認識。】
三、“闖關”鞏固。
第一關比多少、厚薄(多媒體出示第23頁第1題)
師問:哪邊的書最多,哪本書最厚?
學生獨立思考完成。
第二關比輕重(第24頁第2題)。
用多媒體模擬天平稱量水果的過程,
學生獨立思考后判斷輕重。
說說理由。(學生可以結合壓翹翹板的生活經驗直觀感受天平杠桿重的一端下沉,輕的一端上翹的原理。)
【設計意圖:通過多媒體演示,變教材的靜態呈現為動態呈現,引起學生對已有的生活經驗感受,從而更直觀形象的感知天平稱重的有關原理。】
第三關比手的長短(第24頁第4題)。
演示活動:教師演媽媽,大同學扮演“我”,小同學扮演“弟弟”,比手。誰的手最長?
【設計意圖:結合自主練習中的的插圖在課堂上組織分角色表演演示活動,緊緊抓住了學生們的注意力,符合兒童欣賞、認知特點,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第四關:實踐應用活動:誰哪合適?
1、出示一個氣球和一個彈力球。
師:請你猜一猜哪個球重?哪個球輕?
2、學生們掂一掂、試一試后,說說實際比較的結果。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猜測一下哪個球重,哪個球輕?熟悉這兩種球的孩子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很快判斷出彈力球比氣球重,對與沒有這種生活經驗的孩子教師要組織他們親身試一試,體會大得物體不一定重,小的物體不一定輕的辨證思想。這是一道綜合性較強的開放題,一定要留給學生充足的空間在組內交流各自的想法。】
第五關:實踐拓展活動
找一找,生活中、教室里還有什么可以比的東西,小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說一說。
小學一年級說課稿范文9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人教版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100以內數的認識”第三課時“數的順序及比較大小”。
2、教材分析
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20以內各數的認識及比較大小,這為過度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38頁百數表格圖有助于學生形成初步的數感,“做一做”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比較兩個兩位數大小的方法。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
能力目標:在觀察、操作、比較的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積極思考、善于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良好學習習慣。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10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及數的順序。
難點:正確熟練地進行比較。
二、教學流程
(一)復習
首先進行讀數和寫數的復習,使學生對100以內的數有更好的認識,為本節課的學習做一個鋪墊。
(二)教授新知
復習完以后我就開始進入新課,利用多媒體課件顯示百數圖,讓學生按照數的順序逐行獨立完成。通過填寫100以內的數目表,使學生更清楚地了解100以內數的排列順序,為后面學習比較數的大小做了準備(板書課題:數的順序)。之后讓學生利用手中的水彩筆來完成例七中的第1題:給十位是3的數涂上*;個位和十位數字相同的涂上粉色。學生在涂色活動中加深對數位意義的理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之后的第2題,讓學生進一步探索百數圖的排列順序,找出圖中有哪些有趣的排列。通過觀察學生會發現從左上到右下這一斜行中的數個位和十位數字都相同;從右上到左下一樣數中(10除外),十位上的數從1開始,逐漸增大到9,而個位上的數則相反,從9開始逐漸減小到1。對于這樣的回答我會給以肯定,表揚學生觀察仔細,積極動腦。
講完數的順序后我開始引導學生:既然我們已經認識了100以內數的順序了,想不想比較一下他們的大小。(板書課題:比較數的大小)用課件出示例八,先讓學生利用實物的多少比較相應數的大小,接著在做一做中直接比較數的大小。兩人小組進行交流,之后在班上交流學生的不同比法。比較學生的各種比法后,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沒有圖,怎樣比較兩個數的大小?能不能找到一個較方便的比較方法呢?由此引入用計數器表示的兩個數比較大小的問題。用計數器擺出例八左圖中的兩個數39和45,然后想一想怎樣比,就能很快知道哪個數大?再用同樣的方法完成右圖中比較32和30的大小的數學。聽了學生比較的方法后引導學生歸納比較兩個兩位數大小的一般方法:先看十位上的數,十位上的數大,這個兩位數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數相同,再看個位上的數,個位上的數大,則這個兩位數就大。這個過程體現兒童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特點,便于學生掌握比較兩個數大小的一般方法。
三、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因此教師是學生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本課教學中讓學生認識100以內數的`數的順序,我讓學生拿出彩色筆親自動手操作體驗來完成百數格子圖,對數的順序有了一定的認識,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讓學生從生活中的實物來比較,引申到用計數器,最后總結歸納出比較兩個兩位數大小的方法。這種教法一改過去的例題——示范——講解——練習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積極投入的觀察、探索的活動中,真正體現了教師的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特征。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四、板書設計
數的順序及比較大小
38、45
五、學習評價
教學中我采用了師評、互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我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學習熱情的評價,以此來發揮評價的作用。
小學一年級說課稿范文10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數學(北京版)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認識圖形》第一課時。教科書第75—76頁的內容。
2、教材簡析
《認識圖形》這部分內容,是在第一冊認識了立體圖形的基礎上,讓學生初步認識平面圖形,為以后學習更深層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教材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注重讓學生通過操作活動體會面與體之間的關系。
二、說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學生觀察、操作,經歷從立體圖形到平面圖形的過程,初步認識并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和平行四邊形,初步體會“面”在“體”上。
能力目標: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形成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
情感目標:通過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三、說重難點
教學重點
經歷從立體圖形到平面圖形的過程,初步認識并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和平行四邊形
教學難點
體會“面”在“體”上。
四、說準備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立體圖形實物若干、平面圖形若干、白紙、彩筆等。
五、說教學過程
(一)說導入
同學們,上學期我們學過一些圖形,你還認識么?看課件說名字。
再看桌面的立體圖形,說給大家聽你手里拿的是什么立體圖形?
規范語言:我手里拿的立體圖形是長方體。
剛才大家認得都很清楚,記憶力真不錯!
它們都是立體圖形。在圖形的大家庭里,除了立體圖形,還有另一個龐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圖形。(課件出示:平面圖形)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這些平面圖形。
【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再讓學生認識和了解立體圖形,豐富學生對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感性認識。還可以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從常見的物體出發,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初步體會圖形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體”上
(1)觀察操作。
提出要求:這些平面圖形就藏在你的立體圖形上,它的某一個面就是平面圖形,請你找一找、摸一摸,趕快行動吧!
(2)匯報交流
追問:你的手掌上是什么感覺。(滑滑的,平平的。)摸:平。對了這就是平面圖形。(引導學生說出“面”的主要特點是平。)
小學一年級說課稿范文11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二冊第七單元加與減(三)第一課時76頁《套圈游戲》。這節課是在學生學完100以內加減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我通過課件創設套圈游戲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中體驗數學和理解數學,強調數學與社會的聯系,通過學生數學活動的參與,目的是讓學生探索并掌握100以內數連加的計算方法,進一步體驗算法的多樣化,并滲透估算意識的培養。
教學目標
⑴認知目標:結合教學情境,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法的意義;探究并掌握100以內數連加的計算方法,掌握連加豎式的寫法;進一步體驗算法多樣化。
(2)能力目標:發展初步的'估算意識和能力。
(3)情感目標:引導學生探索與解決問題,激發并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究并掌握100以內數連加的計算方法。
難點: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
二、 說學情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還是以無意注意為主,教學時盡可能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密切知識與生活的聯系,使知識變成學生的切身需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他們在玩中學,在動中求知,通過探究、交流去探索創新。
三、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屬于計算教學。為了避免單純計算而帶來的枯燥無味,我抓住低年級學生好動愛玩,好奇心強這一特點,按排了四種教學方法來完成教學,運用觀察法-獲取已知的條件,用估測法-體會估算必要性,用引導法-體驗算法多樣化,用游戲法-擴展學生的思維,讓計算教學也生動豐富起來。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按以下四個環節進行: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上課前和學生課前談話問學生平時喜歡玩什么游戲?引出課文所學內容。出示課件讓學生觀看后提問。你能狜狜誰會贏。
(二)驗證猜測,探索算法
1、估算.
學生通過分析統計表上的數據,初步估計淘氣是贏家,培養學生初步的估算意識和能力。此處,學生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采用多種估算方法去進行估計。
(1)、比較每一次得分的多少;
(2)、比較贏的次數;
(3)、通過移多補少比較贏的次數;
小朋友說得都真不錯!但是你的估計真的對了嗎?我們用什么樣的方法來驗證一下呢?
(1)學生說方法:可以先算出三次比賽結束后,淘氣共得了多少分?
再算出三次比賽結束后,笑笑共得了多少分?然后再比較。
(2)揭示課題. 生說師板書:淘氣共得多少分?24+29+44=
您現在正在閱讀的一年級下冊數學《套圈游戲》說課稿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一年級下冊數學《套圈游戲》說課稿觀察這個算式有什么特點呢?(三個數連加)以前我們也學過,你知道連加的運算順序是什么呢?(生:從左到右計算)
師: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100以內數的連加。(板書課題:連加)
2、探索算法.
(1)學生自己探索算法。(學生通過預習,通過對前面所學知識的遷移,自己嘗試計算三個兩位數連加)
(2)反饋,交流算法. 學生上臺介紹自己的方法。教師適時講解。
(3)優化算法. 讓孩子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法,并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出三次比賽結束后,笑笑共得了多少分?
3、小結:
通過計算,可以驗證我們的估計是對的,其實估算在我們的生活中起很大的作用,我們經常要運用它。
(三)鞏固新知,運用新知
出示一個舉重運動員參加比賽時的情境,讓學生記錄課件中運動員每回所得的分數。當裁判,觀看比賽,記錄分數。先估估誰會贏。然后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此處以學生生活為背景,有意識地將計算知識與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緊密結合起來。積極引導學生發現原型以外的知識,賦予學生在數學深層次上思考的機會。
(四)交流評價,課堂總結
這一環節是全課的總結部分。我以這節課你學會什么?這一問題引導學生交流本節課學習的內容,使他們強化對新知的理解。
五,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采用了這樣的板書設計,簡明扼要,一目了然,重點突出,充分強調了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以上是我對《套圈游戲》這節課的教學設想,突出了以問題為教學線索,以學生為課堂主體,以情緒為學生動力的特色。
小學一年級說課稿范文12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音樂欣賞活動《龜兔賽跑》非常活潑可愛,適合小學一年級教學。
2.教材分析:《龜兔賽跑》是一部有大管,單簧管主奏的管弦樂作品,完成于1959年,并在1960年第一屆“上海之春”音樂會上首次演出。演出后深受兒童的喜愛和歡迎,于19xx年出版總譜并灌制了唱片。多年來一直作為我國少年兒童管弦樂欣賞教材的主要曲目之一。
作者根據童話《龜兔賽跑》的故事情節,采用模擬和描述性的手法作了音樂的陳述。以管弦樂器特有的音樂和表現力,塑造了小兔子和烏龜的形象以及他們各自的動態。樂曲發揮了管弦樂隊豐富的表現力,生動地描繪了林中的清晨景色和龜兔賽跑的熱鬧場面以及歡樂愉快的舞會等情節。樂曲通俗易懂,特別是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兒童一邊聽故事一邊聽音樂,更能激起他們豐富的想象,從中獲得思想情感上的教育和關于管弦樂隊的知識。
3.教學目標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目標在教育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育者從事教育活動的指南。根據教材的特點以及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本課的教學目標我是這樣來設置的:
(1)指導學生感受不同的節奏、旋律、速度及不同樂器的音色所表現的不同
音樂形象(烏龜和兔子),并理解這首樂曲所表現的內容,通過音樂故事使學生獲得思想情感上的教育。
(2)通過提供開放式情境化的音樂場景,并運用多媒體引導學生進行自由發揮的探究與創造活動。
4.教學重點:調動多種感官感受、理解單簧管,大管所奏出的《龜兔賽跑》的情緒和意境。
5. 教學難點:用各種藝術表現形式表達自己對《龜兔賽跑》音樂的獨特感受與見解。
6.教學準備:烏龜、兔子、小鳥,小猴等小動物的頭飾,飛天小女警的小貼標,多媒體課件。
二、說教法
許多美學家認為,音樂是最富有情感的藝術,同時又是最講究形式結構的藝術。對于兒童來說,音樂情感與形式幾乎都能誘發其天然的審美沖擊與興趣。音樂教學應努力創設一些美的情境,使兒童在充分地體驗中既受到情感地熏陶,又獲得形式、技能的領悟。
1.在本節課中,我以“美”為突破口,以實踐為中心,以技能為手段,以能力為重點,讓學生在大量的音樂活動中學會學習、學會創造。
2.由于本課是欣賞課,所以我選用“情境法”教學,這是音樂欣賞教學的主要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多媒體為輔助教學手段,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處于一種舒適,富有樂趣的情境之中,這樣既陶冶了情操,也不知不覺地體驗到音樂表現的意境,從而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欣賞能力。
3.感知—理解—想象—實踐
從一年級學生的注意力分析,他們的注意力不能持久,思維方式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同時唱唱、跳跳、玩玩、笑笑是他們身心發展的需要,也是他們認識世界的主要形式,所以在教學中就必須重視音樂欣賞形式,而利用各種形態,動作,游戲,歌舞等形式參與欣賞,就可以適當而充分的發揮學生通感作用,培養學生專注地傾聽、傾聽、再傾聽,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盡情地表現,將音樂這種極為抽象的聽覺藝術與視覺,運動覺聯系在一起,發揮諸感官及意象之間的交錯,混合的聯覺作用,促進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深入理解,幫助學生藝術、思維能力和審美心理的發展,利用他們認識音樂的規律有機的學習音樂,從而提高他們的音樂文化素質。
三、說學法
在學生學習方法上,我選擇“欣賞法”。日本教育家鈴木認為:天賦不是天生固有的,音樂的耳朵在聽力訓練中得到,多練習就多出效果。音樂欣賞又是發展聽覺才能的一種強有力的手段,通過欣賞,能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感性認識和審美經驗。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只做簡單提示,給學生盡可能大的空間,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1.創設情境
兒童是以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針對這一特點我創設“動物王國”這一情景提供了具體生動可聯想的音樂環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對音樂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
2.角色扮演
“愛動”是兒童的天性。在學習和生活中,兒童總是喜歡親眼看一看,親耳聽一聽,親手試一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設置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是非常重要的。
3.合作學習
新課程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合作表演《龜兔賽跑》時,我充分滲透了這一教學理念,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來表現各種大自然生靈的形象。這一學習方式不僅為學生創設了寬松、民主、自由的氛圍,更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增強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自信心。通過合作,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在群體中的協調能力得到了發展。
四、 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首先在教室里進行了場景布置,在黑板的正中間畫上了幾棵大樹,并在教室四周掛上了小鳥、小草等來作為“動物王國”。通過創設與情景,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拓寬了他們想象的空間。隨后我又以“動物王國發生了一件激動人心的事情”請學生扮演小鳥一起飛去“動物王國”引入“龜兔賽跑”這一話題 。
2.實踐體驗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是這樣設計的:先播放無聲動畫問同學們你看到了動物王國里的什么動物?然后告訴同學此時沒有音樂的兔子和烏龜看起來很頹廢,需要同學們用好聽的音樂為他們打起精神!請同學們為兔子和烏龜配上適合他們的音樂。多媒體上出現了兩種不同的'管弦樂器——單簧管,大管,并由此奏出對應的音樂。接著請同學們來配樂,并說說為什么要這么配!而后再出示配上音樂的烏龜和兔子的動畫效果,告訴孩子們他們迫不及待地跳起了舞。在這樣一個輕松的場面《龜兔賽跑》開始了,單簧管奏出的音樂輕快,跳躍,活潑,好象蹦蹦跳跳的小兔子;大管奏出的音樂低沉,平穩,好象慢吞吞爬行的烏龜。并請同學們聽到相應的音樂做出相應的音樂形象。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感受欣賞音樂的同時,我特意設計了一個孩子們喜歡的英雄卡通人物——飛天小女警。以多媒體小女警出示問題,并說回答的好的同學可以得到小女警帶來的獎品——小女警的小標簽。
把這個故事分為三個環節來欣賞,并分別提出了三個問題:
⑴.學生聽音樂故事至“比賽開始了”多媒體出現小女警說:小朋友們,先聽到這兒。接下去你能聽出下面的音樂表現的是哪只小動物嗎?
⑵.學生聽音樂故事至“喊叫聲驚醒了小兔子”。多媒體出現小女警說:小朋友們順利地通過了第一關,接下來你能聽著下面的音樂作出合適的動作嗎?
⑶.學生聽音樂至結束。出現小女警說:聰明的小朋友,故事講完了,你知道跑的快的小兔子為什么輸給慢吞吞的烏龜嗎?
3.合作與探究
復聽音樂故事,引導學生進行合作表演。
(1)出示小動物的頭飾:誰想來表演“龜兔賽跑”?
(2)請三個小朋友分別做小兔子、小烏龜、小猴子,其余小朋友做森林里中其他的小動物,到音樂結束時,老師帶領下面小朋友戴上頭飾和小兔子小烏龜一起跳起歡樂的舞蹈。
過渡:小朋友表演得真棒。呀,時間過得真快,發生在動物王國的事情也在不知不覺中結束了!我們也該回家休息一下了。
在這里,我要布置一個任務:請小朋友們回去將這個發生在動物王國的故事用彩筆畫出來,下次讓我們來比一比誰畫得最好!好,讓我們一起和小動物們和飛天小女警說再見!
4.活動結束。
學生隨鳥飛的音樂飛出教室。
五、感悟與反思:
各位領導、各位同行:俗話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具備人本思想的教育理念,自由活潑的教學方式,為我們教師開啟了一片教育新天地。一堂好的音樂欣賞課應該體現“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教學理念,讓課堂教學充滿生命活力,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平等互動與交流,使學生在饒有趣味和充滿情感的情境中輕松愉快地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審美能力,主動獲得感受與鑒賞、表演、創造、評價等多方面的藝術能力,完成審美教育。作為一名農村小學的兼職音樂教師,我將朝著這個方向繼續努力。今天的說課便是一種嘗試,不當之處,希望得到各位領導和同行的指導、幫助。謝謝!
小學一年級說課稿范文13
一、說教材
本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一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感知分類,通過操作學會分類的方法。
能力目標:
2、通過分一分、看一看,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
情感目標:
4、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難點:學會對物體進行分類的方法,并能正確的分類。
教學資源:學具袋、掛圖、小黑板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演示法 討論法 練習法
教法的思路:復習鋪墊,激趣導課——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展示匯報,質疑點撥——鞏固新知——拓展提高
學法的思路:自主探索——動手實踐——活中學,學中用
三、說教學過程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激趣導課
1、出示小黑板(做習題)
復習前一節課學過的知識,在學生數圖形時無形中就把圖形分了類,所以我找準新舊知識的聯系點,為新知識的獲取做好鋪墊。
2、出示掛圖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㈠感知分類
1、你看到了什么?發現了什么?
(小組討論,交流匯報結果)
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圖中所見,充分發揮小組合作交流的優勢,通過生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思維互補,都能感知什么分類。并且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引導:商場是把一樣的物品放在一起。
㈡明確分類
1、像售貨員阿姨把同樣的物品放在一起,就叫分類。(引出課題)
2、小組合作整理學具,讓學生體驗分類。
3、討論、匯報。
在小組展示分類情況后,并說明分類的理由,總結分類的方法。
三、展示匯報,質疑點撥
1、小組里同學把自己所有的鉛筆拿出來,放在一起。
2、互相說一說這些鉛筆可以怎樣分類。
讓學生在一次動手操作,把本組所有學生的鉛筆根據不同的標準進行多次分類,從而使分類過程細畫,讓學生體會按不同標準分類的意識。比如:可以按長短、按顏色都是正確的。
3、匯報交流。
4、游戲:整理我的小書包
(先自己整理,然后同桌交流是怎樣整理的)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數學。所以我在實際生活中尋找數學題材,讓學生整理自己的書包,進一步鞏固體驗分類的'方法,讓數學走進生活、接觸數學。
四、鞏固新知
1、做教材第39頁的"做一做"
(出示圖片,板演)
在這個環節中我把書中的圖做成能活動的,讓學生親自來前面動手操作,給學生提供一個分類活動的平臺,這樣更讓學生一目了然。
2、做練習六的第1題,把同類的圈起來。
(先自己觀察,在小組交流,說說是怎樣圈的,為什么這樣圈)
3、做練習六第2題,涂色
(先讓學生自己涂,然后同桌互查)
4、做練習六第3題。
(出示掛圖,集體做,說出那個不同,為什么不同)
五、展示提高
1、今天我們學習了分類的知識,課后能運用這一知識做些什么?
2、實踐作業:整理自己的小書包,還有回家把自己的玩具分分類。
最后再次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去尋找數學,接觸數學,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后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了許多游戲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中,加深了對分類的認識,重點是讓學生學會了選擇不同的分類標準的方法。開闊性、活動性的練習讓課堂洋溢著愉快的學習氛圍,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更為重要的是獲得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1、從生活切入數學,激發學習欲望。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的生活背景越按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導入,容易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整節課始終注意從生活中取材,無論是整理學具、觀察超市,還是開闊的練習,都賦予有趣的生活情境。由于是發生在身邊的事例,學生很容易產生親切感,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很自然地形成數學與生活的鏈接。同時開闊學生思維,讓學生說說分類的好處、找找生活中的分類現象,使數學不只是局限在課本上,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應該為生活服務。
2、以游戲收獲知識,調動學習興趣。
《新課標》提出:"教師就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游戲是一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游戲讓他們的注意力更持久,游戲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到知識,.因此,教學中努力開展形式多樣的數學游戲,使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數學游戲中來,在游戲中樂學,在獲得數學知識和方法的同時,基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諸方面都能得到發展。如案例中游戲之一:比賽整理學習用品,讓學生在整理的過程中認識到把文具分類擺放會更好看、更方便。在好勝心的驅使下,學生迫不及待地動腦、動手整理,不知不覺中鞏固了所學知識。
在本節課的教學實踐中,既產生了我所意想不到的驚喜,也留下了值得我進一步思考的問題:游戲中如何靈活、有機地處理好課堂中的"動"與"靜";如何讓學生的思維更開闊、更活躍,形成更具生機和活力。
小學一年級說課稿范文14
一、說教材
《奶奶的白發》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第二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這一單元都是寫人的,有孩子最熟悉的爸爸、奶奶這些普通人,還有毛主席、陳毅、鄧小平這些偉人。但不管是誰,身上都閃現著人性的光輝。課文圍繞“白發”,展開奶奶和孫子的對話,表現了奶奶的辛勞、孫子對奶奶的關心,再現了一種樸素而又感人的親情。課文以第一人稱來寫,共兩個自然段。內容貼近學生生活,敘述簡潔,又配有插圖,容易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是一篇朗讀訓練的好教材,也是對孩子進行思想教育的好。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目標要求和“少教多學”課題研究,我把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定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結合重點詞句體會長輩為晚輩的成長付出了許多艱辛和勞累,從小要懂得尊敬長輩,不讓長輩為我們操心。
3、掌握“玩、會”兩個生字。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本課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把理解重點詞語“黑黑、雪白雪白、好奇、不再”和句子“這白發,一半是你爸爸給的,一半是你給的。”體會長輩為晚輩的成長付出了許多艱辛和勞累,從小要懂得尊敬長輩,不讓長輩為我們操心作為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1、情境教學法:結合課文插圖和語言描繪再現課文對話情境,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文、說話、想象、表演,激發學習興趣性,啟迪思維,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2、讀中感悟法:“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的讀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有助于學生充分體悟語言文字蘊含的情感,并將之內化、積淀,從而形成良好的語感。
3、學習方法;通過朗讀、比較、想象、說話,理解詞語,體會奶奶為晚輩的成長付出了許多艱辛和勞累,從而產生感恩之情,學會感恩,孝敬長輩,自覺替長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
六、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共設計了五個環節,即復習檢測、精讀課文、引導背誦、指導寫字和拓展練習。
1、生字詞的掌握。
對一年級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安排復習檢測,認讀詞語和寫生字筆順,目的是幫助孩子明確哪些字是要求會認不寫的,哪些字是要求按筆順會寫的。掌握了生字詞語,為學習課文打好了基礎。
2、精講課文。
根據《新課標》對小學低學段的閱讀教學目標要求,結合一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需要,踐行“少教多學”課題研究,教學中我始終做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引導學生抓住兩個自然段中的.重點詞語“黑黑、雪白雪白、好奇、不再”和重點句子“這白發,一半是你爸爸給的,一半是你給的。”通過比較句子找不同、分析詞義、找同類型詞語、仿例句練習運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疊詞的用法;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奶奶為孫子和兒子都做了些什么,體會奶奶是因為長期的辛苦和勞累才長出了滿頭的白發,卻風趣地說白發是兒子和孫子給的,小孫子聽懂了奶奶的話,心生慚愧低下了頭,他會想些什么?通過想象說話,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突破了課文的重難點;
3、朗讀背誦課文。
《新課標準》低學段閱讀目標要求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在教學中,我努力營造“我想讀、我來讀、我要讀”的氛圍,在學生朗讀之后,給予其充分的肯定和鼓勵,使學生在整堂課中能始終保持著那份“讀”的熱情與渴望,再通過分角色讀,結合圖畫和提示語填課文內容,帶動作、表情練習背誦,在形象生動的情境中輕松、快樂地完成背誦積累的任務。
4、指導寫字。
寫字教學中只有堅持既動“口”,動“腦”,又動“手”的“三動”方法,學生才能真正做到“字字入心”。指導“玩”、“抬”和“會”三個字的書寫,我按“五步”寫字法引導學生,“五步”即一看、二記、三寫、四評、五練,并重視及時糾正學生的寫字姿勢和練字方法,培養良好的寫字習慣。
5、拓展練習。
我設計的兩個作業,“積累本課所學詞語”和“幫助長輩做力所能及的事,選自己覺得難做的一件事寫下來”。(課文描寫的就是一個對話場面。)目的是積累語言,學習做人做事,創設寫話場景,進行片段練習,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6、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文內容的濃縮和提煉,要能簡潔明了地體現課文的主旨。我設計的板書是:奶奶為“爸爸”和“我”操心(用單箭頭分別指向我和爸爸),“我”關心孝敬奶奶(再加一單箭頭指向奶奶)。
小學一年級說課稿范文15
【說教材】
本說課稿遵循陶行知先生倡導的“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以讀為主線,由“初讀”到“細讀”到“精讀”,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讓學生在朗讀、表達中感悟語言、學習語言、積累語言。在教學方法上,試圖采用“扶”與“放”相結合,再輔以多媒體課件演示的方式,讓學生自主讀,鼓勵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并自主、合作地探究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氛圍里始終處于積級主動的學習狀態。通過“求異、創新”及“課外練習”收集有關橋的圖片、文字,舉辦拓展活動——展覽,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獲取信息的能力。
【教學目標】
1、學會5~10自然段的5個生字及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塑料橋的輕巧簡便。
3、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激發學生愛科學的興趣,培養思維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本課生字、生詞,理解課文內容。
難點:了解課文中介紹的兩種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見過什么樣的橋?在哪里見過?快把你見過的橋說給同學、老師聽。(學生自由答)
2.課件(出示不同橋的圖片)邊播放邊向學生介紹:從古到今,橋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著的巨大的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橋也在不斷地變化著。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有趣的課文(板書課題),課文里所講的橋會讓同學們大開眼界。)
二、初步學習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1.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2.蘭蘭跟爺爺過了幾種橋?各是什么橋?
(1)你是從課文的哪個地方找到這個答案的?
(2)鼓勵引導:你很會讀書,請再往下讀課文,看看爺爺是怎么告訴蘭蘭的。
3.課文的哪段寫潛水橋?誰來讀讀?
4.課文的哪段寫塑料橋?誰愿意讀讀?請舉手的學生齊讀。
5.再讀全文,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三、說板書
我的板書采用文字式,把課文中關鍵詞句列舉出來,簡單明了,能讓學生更清晰理解、記憶課文內容。
潛水橋:架在水里 玻璃磚造 像一幢長長的房子
塑料橋:架在小河上 塑料管子 像雨衣大小
【小學一年級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一年級說課稿03-30
小學一年級體育說課稿07-28
小學一年級音樂說課稿10-27
小學一年級說課稿范文10-18
小學體育一年級說課稿11-08
小學一年級美術說課稿11-08
小學一年級《江南》說課稿12-02
小學一年級上冊說課稿11-29
小學一年級下冊說課稿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