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畫》說課稿(精選20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語文《畫》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語文《畫》說課稿 1
一、教材分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教學要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看畫識字真有趣》是一年級第一單元識字(一)中的看圖識字課。本課所在的單元以集中識字為教學重點。本單元的識字內容是在學習漢語拼音之后,所識的字大多是獨體字。這些字不是作漢字的部首,就是作合體字的部件。為此,在這一單元,我要扎扎實實教好漢字的筆畫、筆順,要認真指導寫字,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識字、寫字習慣,培養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在本課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結合圖學會日、月、水、火、鳥、馬、蟲、魚、8個象形字和兩個新筆畫,教學生能借助拼音正確、流利地朗讀短文。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掌握基本的按筆畫識字方法。
二、學生分析
學生剛學完漢語拼音,急切需要接觸漢字及一年級學生好動,集中注意力時間不長的特點,在教學中設置了許多游戲的環節,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努力激發學生識記漢字的興趣,使學生熱愛語文課學習,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三、說教法
通過觀看畫面,對照生字,找出圖和字的相似點,引出象形字的特點。通過組詞、說句、,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鞏固識字。《看畫識字真有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S版)一年級上冊識字(一)第二課。本課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兒歌,第二部分是會認字和會寫字的書寫內容。兒歌分別寫了紅日、月牙、河水、火苗、鳥兒、小蟲、馬兒。此外,文中還印有一些圖和有關象形字。教材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能借助圖與字的關系幫助識字。在老師和學生范寫、書空、描紅、仿寫的過程中,掌握生字的筆順筆畫,能夠在田字格里正確書寫。根據本課的特點,讓學生在認識事物的同時認字,讓學生在感受美好的景色,感受美好的生活的同時,初步感知不同事物的數量詞表達方式。通過多種游戲、猜字方法,創設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識字欲望,使學生主動識字,樂于識字,從而提高識字教學效率,實現本課識字教學的目標。
四、說學法:
圍繞單元訓練目標,強化識字訓練。.引導學生觀察圖畫,了解日、月、水、火、鳥、馬、蟲、魚、這八個字的演變過程。啟發學生思維,掌握象形字的識字方法。充分利用本課的圖畫,幫助學生了解字意,激發學生學習生字的興趣。使學生能借助拼音正確、流利地朗讀短文。加強詞語積累的訓練,利用組詞、說句子、猜字游戲等形式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注重字的筆順訓練,在學生自學生字跟隨的基礎上,通過老師的范寫和學生的書空、描紅、仿寫等,幫助學生掌握字的筆順規則。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激發興趣
1.上節課我們學習的一種識字方法是什么?
2.除了這種識字方法,你還有什么好的識字方法?
3.今天這節課老師教你們在來學習一種新的識字方法。
4.導入新課。課件出示(看畫識字真有趣)
板書:(1)學生跟師書空寫。(2)學生齊讀。
二、動畫導入,激趣引新。
1.打開書46頁看圖。
2.出示課件:出示日、月、水、火、鳥、馬、蟲、魚、的象、形字及相應的畫面讓學生觀察說一說。
師:古代人真聰明,他們看見這些東西,就模仿這些東西的形狀創造出文字了。這些都是古代的象形字,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為了方便書寫,就把彎曲的筆畫寫直了,逐漸變成了現在的漢字。現在的很多漢字都是由它們演變而來的,多奇妙呀!下面我們一起來通過看圖學習這些有趣的漢字吧!
(1)學習日看圖.(告訴學生看著圖學習字,這是古文字是古代人模仿太陽的形狀造的字,叫象形文字。后來慢慢的演變為古代一種字體小篆,再后來又變為現在的漢字楷書。)
(2)學習月看圖.彎彎的月亮像什么?
(3)學習水看圖.學生用水字組詞和選詞說話。
(4)學習火
看圖.學生猜謎語;(人們做飯離不開它,冬天取暖離不開它,它能給人們帶來好處,也能給人們帶來災難。是火。)(思考:火能給人們帶來那些災難和好處?
(5)學習鳥看圖.思考:你們都見過什么鳥?
(6)學習馬看圖.觀察圖.
(7)學習蟲看圖.思考:誰最愛吃蟲子?
(8)學習魚看圖.小魚的家在哪里?
3.出示生字卡片.(1)全班齊讀(2)開火車讀
三、自讀課文,認識生字
1.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短文。(思考:遇到不認識的字你怎么辦?)(合作學習要求:小組合作識字,讀短文。)
2.檢查合作學習生字掌握情況(出示12個生字)
(1)指名讀(2)兩人合作猜字游戲(3)同桌合作猜字游戲(4)練習連線(5)師生合作猜字游戲
3.抽查讀文
(1)指名讀(2)男女生賽讀(3)師生合作讀(4)小組賽讀
4.思考:讀了這篇課文你知道了什么或課文告訴了你什么?
四、指導書寫
1.學生觀察書中上是幾筆寫成的?
2.觀察上在田字格中占什么位置。
3.指名上講臺書寫。
4.評一評。
5.學生獨立書寫教師巡回指導》
五、教師小結:
同學們,模仿事物的形狀發明創造字,這是古代人造字的一種方法,他們還用了很多方法發明了很多字,同樣又好記又有趣,這些字正在以后的學習中等著和我們見面呢!
小學語文《畫》說課稿 2
一、說活動背景及設計意圖
我班幼兒對繪畫的興趣很高,不管在午餐后還是個別化活動中都喜歡拿起畫筆畫他們想象中美麗的圖畫,然而,單純的記號筆和蠟筆已經讓孩子們感到厭倦,但同時對顏料的豐富色彩又很感興趣,躍躍欲試。在《常用的用具》這一主題中,通過歌曲《粉刷匠》的學唱,幼兒又對粉刷匠的工作十分感興趣,我嘗試讓孩子把自己制作的“房子”刷上顏色,孩子們在做粉刷工作中找到了無限快樂和沒有過的挑戰,為了進一步滿足孩子們對顏料、粉刷的興趣,用生活中的廢舊牙刷作為創作的工具,嘗試讓孩子體驗不同作畫工具的樂趣,所以結合主題,我設計了用廢舊牙刷來作畫,希望孩子們能在活動中感受到更多的樂趣。
二、說活動目標
根據本次活動制定了一些活動目標:
1、體驗生活用具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用途。
2、嘗試用牙刷創作各種刷畫,能在其中體驗合作的快樂。
三、說重點及難點
重點:體驗與同伴合作的快樂,感受共同完成作品的成就感。
難點:掌握用牙刷和小棒刷畫的技巧。
四、說教學方法
本次活動采用了情景教學法、整體教學法、觀察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感官認識,使教法和學法有機的聯系在一起,讓目標得到落實。最終達到教學目的,培養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五、說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為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本次目標教具準備:
1、經驗準備:用顏料能均勻涂色。
2、物質準備:桌布、牙刷、小棒若干、顏料、畫紙、各種圖形紙。
六、說活動過程
整個活動分為四個部分:
(一)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猜一猜、試一試的方法,讓幼兒與教師共同驗證這幅畫所用的工具,讓幼兒在情感上感受猜測后驗證,失敗后繼續猜測驗證的方法,激起幼兒探索的欲望。
(二)教師演示操作
先出示刷畫所用的牙刷和小棒,讓幼兒繼續猜測,如何用這兩樣東西畫出畫來,在猜測中演示刷畫的過程,通過兒歌讓幼兒掌握刷畫的重點和步驟:
(1)先擺圖形,確定位置不亂動。
(2)牙刷蘸一蘸,多余顏色撇一撇。
(3)小棒刷一刷,動作放放低。
(4)顏色均勻灑一灑,蘸蘸刷刷真好玩。
(三)拼一拼、刷一刷
通過老師的演示和兒歌所要掌握的要點,根據老師所準備的卡紙與小伙伴共同完成拼畫,確定不動后,商量著一起完成用牙刷和小棒刷畫。
(四)共同欣賞
在最后這一環節,幼兒在創造作品的過程中已經體驗了快樂,也達到了興奮點,通過完成的作品,幼兒會發現每一組的作品都是不一樣的風格,欣賞玩后讓每一組幼兒給自己的.作品取個好聽的名字,自由發揮。
七、說活動效果
作為一次展示自己的課,自己也做了很多次的嘗試,在出現的問題中不斷嘗試調整,如顏料的稀稠度上的把握,教具的準備上,為此我精心準備。在活動過程中,按照我預計的展開著,但遺憾的是幼兒用手感觸刷畫與其他畫不一樣時,幼兒不能很好的表達,由于之前沒有接觸過“毛糙”這個詞,缺乏之前的經驗準備,所以表達得不理想,沒有達到我預期的結果。在操作刷畫的過程中,由于幼兒第一次嘗試用牙刷和小棒來刷畫,對于手勢的要求我沒有表達清楚,所以在活動中對個別幾個幼兒有很多次的提醒,這是我對要求沒有考慮周到,我認為作畫最重要的是把要求講清楚,這樣幼兒的操作才能更加完美,雖然顏料的把握上還不是很好,但幼兒呈現的作品還是挺美觀的,風格也不一樣,讓大家眼前一亮。我想每次活動總有不足之處,這樣才能讓自己再開展類似的活動時有經驗的積累和進步的空間。
小學語文《畫》說課稿 3
一、說教材
《畫》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的第一篇課文。課文有一幅經過裝裱的山水畫和一首五言謎語詩。畫上有山、水、花、鳥,給人以山水相映,鳥語花香的美感。課文以“畫”這個謎底為中心,抓住山水畫的形象特征展開描述,圖文對應,妙趣橫生。在教學本課時,要引導學生通過誦讀詩歌,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二、說設計理念
《課程標準》強調:“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低年級閱讀教學是母語教育起步階段的一項重要內容,她要求:“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美。”因此我把“讓學生能朗讀課文并感受閱讀的興趣”作為起步階段閱讀教學的第一要求,采用多種手段讓每一個學生都喜歡讀書,主動地讀書,進而視讀書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讓學生通過讀書實踐“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語言的特點”和“閱讀的樂趣”。力爭讓課堂充滿情趣,讓學生成為學習、發展的主人。
三、說教法
《課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發揮學生主體性和自主性是語文教學的核心,是衡量語文活動效果的重要標志。語文中的閱讀教學要以讀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認真鉆研文本,誦讀文本,觸摸語言,達到“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在讀中體悟語言之精妙,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全身心地沉浸在語言環境中,“眼觀其文,口誦其聲,心唯其意”,從而知其味,得其趣,悟其神。并樹立“生活即語文”的理念。因此,在教學中,我還主體地位于學生,引導學生充分閱讀自主學習,積極思考,合作探究,討論交流。抓住父親的話聯系實際進行的重點品悟,少講精讀,讀中感悟,課中明理,情感熏陶,感悟人生。
四、說學法
“方法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為了給學生的“點金術”授人以漁。我著重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精讀領悟,討論理解及運用,讀、思、議、說、悟的方法學習。這樣喚醒學生的主動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主動精神,真正使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五、說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根據剛入學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教學本課時,要教學生認識11個生字,會寫4個漢字,了解“遠”和“近”、“有”和“無”、“來”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這首詩講的`是一幅山水畫。我認為一年級識字教學應該讓學生先認字,然后在認識字的基礎上學會寫字。因此,我將本課教學分為兩課時進行,第一課時重在引導學生熟讀古詩,理解古詩詩意,認識11個生字,而將會寫4個漢字,了解“遠”和“近”、“有”和“無”“來”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詞作為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本節課教學時,我采取以下步驟:
首先由學生已知的謎語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去學習課文,同時又為本課猜出謎底作了鋪墊。再借助多媒體課件映出山水畫,引導學生引導整體觀察圖畫,再由遠到近地觀察,說說圖上畫了些什么。然后教師播放優雅的古典音樂,范讀課文,讓學生很快進入古詩描繪的優美的情境中。在學習生字這一環節中,首先我讓學生自由讀,要求讀準每一個字的字音,遇上不認識的字就請拼音朋友幫忙拼一拼,多讀幾遍。在此基礎上,用同位互讀,分組讀讀,開火車讀等多種方法鞏固讀音。既鞏固了生字的認讀,又膠片給學生學習和記憶生字的方法。第三個環節是誦讀古詩,理解詩意這一步是教學的重點,重在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及動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詩的內容,想象詩中描繪的美好畫面,感受畫的美,語言文字的美。
六、說教后反思
認真反思本節課,還存在以下幾點不足:
1.由于學生年齡小,課堂上不時地亂動、坐不住,而我對課堂教學的組織緊緊停留在表面,缺乏實效性和趣味性。
2.由于時間的限制,對個別學困生關注不夠,他們參與還不夠積極、主動。
3.課上對學生的即時性評價,僅停留在口頭褒揚階段,實效性不強:
4.時間把握欠妥當,前松后緊,使得后面的教學草草了事,自己也臨時對預設的教案進行了調整,連板書設計也未能按計劃完成。
5.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忽視了對學生唱讀的糾正:
針對以上存在問題,今后打算從以下幾方面改進:
1.認真學習《新課標》、《語文課程標準》,深入鉆研教材,了解學生,制定合理的三維目標,準確把握教學的重、難點,并突破重、難點。
2.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設計和教具、學具的準備,精心設計每一節課,備好課為上好課奠定基礎,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
3.用新穎、靈活的教法來指導學生輕松、愉快的學,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體現他們的主體地位;并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他們變學會為會學、變不愛學為愛學、樂學。
4.教學中盡最大努力關注學困生,對他們多提問、多鼓勵。要進行分層教學、分類要求、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和提高。
5.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要多元化,真正做到師評、生評、生生互評相結合,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
6.每上完一節課及時撰寫教學后記和心得體會,多問幾個為什么,在反思中不斷完善,力爭使自己的教學藝術有所提高。
7.多和帶同頭課的老師交流,并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學習他們的豐富經驗,彌補自己的不足,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8.業余時間多學習新的教育理論專著,用新的思想來武裝自己的頭腦,不斷加強自身業務學習,不斷地充電,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以便更好地適應新課改的形式和目前的工作。
總之,自己教齡短,缺乏經驗,還請各位老師在評課時,給我多提寶貴意見和建議,以幫助我今后努力改進,更好、更快地成長。
小學語文《畫》說課稿 4
一、說教材
《畫》是北師大版教材一年級上冊第十一單元字與拼音(四)中最后一篇主體課文。這是一首五言謎語詩,詩人用優美、易懂的語言為我們勾畫了一幅山水圖,扣住“畫”這個謎底,抓住畫的形象特征展開描述。課文里有一幅經過裝裱的山水畫,畫上有山、水、花、鳥,給人以鳥語花香、山水相襯的美感。圖文對應,能使學生有滋有味地看圖讀文,感悟詩中所描繪的生機勃勃的景色。
編者將這首詩安排在拼音單元教學內容完成之時,可能正是考慮到學生通過之前一個月左右對聲母、韻母及特殊拼音規則的學習已具備了一定的拼讀能力和較強的拼讀興趣,借機巧設一首繪景美、韻味足、字面淺的五言謎語詩,讓學生既能“現學現賣”嘗試獨立拼讀識字,感受其中樂趣,又能在自己標準的普通話誦讀中去感受詩句美。另外本文識、寫字考慮到了拼音知識點的點撥、強化,無形中對拼音單元的學習進行了反饋。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根據學生認知水平,我為本課擬訂了以下四個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拼讀拼音,讀準古詩的每一個字音。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的詩句,試著背誦。
2、隨文識字11個,會寫4個字。
3、了解“遠”和“近”、“有”和“無”、“來”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詞。
4、生通過師點撥個別字詞、圖文對照感悟詩情、品讀詩韻,在自己的美讀去享受詩與畫中鳥語花香、山水相襯之美。
三、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正確拼讀拼音,讀準古詩的每一個字音。
2、會認11個字,會寫4個字
(二)教學難點:
1、讀準詩句中“山有色”一詞
2、掌握“去”、“來”的筆順及關鍵筆畫
3、學會通過讀好詩句中的反義詞讀出詩句的美感、韻味。
四、教師教法
創設“賽詩會”情境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運用啟發式、點撥式教學讓學生自己去嘗試自主拼音識字、實踐情感美讀詩,在學詩的過程中去發現“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五、學生學法
讓學生通過“圈”找出生字,用自己喜歡的辦法去識字。用五星勾出翹舌音幫助正音。通過師滲透“遠近”這組反義詞,嘗試找出其他幾組反義詞。然后嘗試透過圖文對照理解詩意、感悟詩畫美,自悟讀詩韻律感。
六、教學程序
(一)激趣開場、創設情境
創設“賽詩會”情境,從學生表演、誦讀已學過的詩帶動一股愛詩熱情,教師借機參與其中吟誦《畫》引出本詩的教學。
(二)自主識字、嘗試讀詩
學生自瀆《畫》,用“圈”的方式找出生字并用拼一拼的辦法認識它。學生嘗試讀詩,師正音,采用多種形式進行字音的檢測,激發學生賽讀興趣,讓他們都愿意讀好、多讀。師點撥畫五星標注翹舌音的辦法強化普通話對字音的講究。生從讀通一句逐漸訓練讀通全詩。
(三)點撥字詞、自悟韻律
組織“賽詩會”在學生評,老師評的過程中隨文識字、自瀆詩、互比較、自悟讀本詩節奏與韻律。
(四)圖文對照、讀出美感
圖文對照,感受畫中的詩,詩中的畫,領會幾對反義詞的意義,體會山水花鳥相襯的美,從而自發的美讀古詩。
(五)游戲激趣、鞏固識字
通過翻滾列車、郵差寄信、畫中藏寶等游戲讓學生在快樂中識字,鞏固隨文識字效果。
(六)靜心觀察、樂中書寫
在學生在音樂中賞字、陶冶情操、靜心學寫字。
(七)拓展訓練、模擬作詩
出示三幅山水畫,選一幅自己喜歡的畫,用上反義詞仿寫一兩句詩。
七、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方法
通過學生反復地拼讀,同桌正音等方法,使學生讀準每一個字音。學生通過聽,自由朗讀,同桌互讀,分小組朗讀,齊讀等不同的訓練方法,能夠流利地朗讀古詩的詩句,試著背誦。讓學生反復地讀課文,無形地識字,再通過多種形式讀詩及趣味游戲方法鞏固生字。通過學生自己找反義詞,讀反義詞,理解反義詞,進而達到自己嘗試讀出韻律感、節奏感,讀出自己從詩、畫中體會到的真情實感。在音樂中陶冶詩情,讓學生不僅喜歡讀詩,還愿意寫好詩中的字。
八、抓關鍵點的方法
本詩的教學我主要以讀為主要教學活動,采用各種各樣的形式在各種不同的目標引領下讓“讀”貫穿學習始終。老師在其中少范讀、帶讀,把充分讀詩的機會交予學生,而老師在其中只需借機點撥關鍵點,讓學生能自信、自學、自瀆、自賞、自悟,成為學習的主人。我要給學生一個較為開放的學習空間,使他們自主學習顯現出來的個性能得以張揚。
小學語文《畫》說課稿 5
一、說教材
在我國燦爛的藝術瑰寶中,《清明上河圖》是一顆璀璨的明珠,有人稱它為我國宋代的小百科全書。這篇略讀課文,用生動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這幅名揚中外的古代繪畫作品——清明上河圖。作者先對清明上河圖作了簡單的介紹:圖畫的年代、作者、畫面內容、目前保存的情況。短短的幾句話,所含信息量卻很大。后面的幾段,介紹了清明上河圖畫面上的內容。先是概說畫面上的人物很多的;然后講畫上的街市熱鬧非凡,;之后,選擇了一個小的場景加以具體生動的描繪;最后,簡單寫出了《清明上河圖》的歷史價值。
二、說教學目標
我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對照畫面,了解課文描寫了畫面上的哪些內容,了解古畫《清明上河圖》的歷史價值。
3.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光輝燦爛,激發民族自豪感。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因此本課教學的重點是通過閱讀課文和觀察畫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圖》的內容和藝術價值,繼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感情。
難點:
由于《清明上河圖》是一幅畫,學生對畫的鑒賞能力不強,因此對了解《清明上河圖》的內容和藝術價值,繼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感情,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
1、電教法:我運用多媒體直觀法,利用電教手段,創設多種情景,使學生完全置身于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之中,寓教于樂,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能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2、情境朗讀法:葉圣陶先生曾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小學生的情感是伴隨著清晰的表象和正確的理解不斷深化的。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引導學生利用文本信息,憑借聯想,激活已有的知識庫存、生活積累、閱讀積累,將語言文字還原成語言形象,再現課文中描述的情境,使學生主動的獲取這種感受,體驗這種情感。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多想象,在閱讀中見文生義,見義生情,借助生活經歷中類似的.感情經驗去感受,讀出感情。
學法:
1、合作探究學習:《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讀寫結合:只有寫,才會努力去使其變得精練,因此,讀寫結合,在中高段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
五、說教學過程:
(一)談話釋題導入。
1、教師用溫和親切的口吻說:同學們,這一單元我們已經打開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大門,走進它,我們已經領略了很多,今天的這一堂課我們還要欣賞一幅古畫,誰來讀一讀課題。
2、師:你知道什么叫名揚中外嗎?
針對學生的回答再做總結:全世界都非常有名。課文將向我們展示怎樣了不起的古畫呢?請你認真地反復地讀讀課文,如果遇到特別重要的信息,用筆畫一畫,等一會我們交流一下從課文中了解了什么?
(二)初讀,交流學習心得。
1、師:我發現每位同學都讀得很投入的,我們來交流一下,剛才你讀課文,從中了解了什么?
《新課程標準》在第二學段的“閱讀”目標中提出:“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后,共同交流學習所得,這是引導學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在交流時,教師應適當引導學生去朗讀課文中的相當段落與文本再接觸。
(三)欣賞圖畫,再次讀文。
1、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變成單純的學習知識。他不僅應該是一個學生,而且首先應該是一個有多方面興趣、要求和愿望的人。”這幅畫,距離學生生活實際很遠,因此,在學生對《清時上河圖》的價值有著初步認識的時候,定會產生想去親眼目睹畫的欲望的情況下。
師:我覺得我們班同學讀書能力特別強,剛剛大家初次朗讀課文就有這么多收獲,那你想不想看看這幅畫,欣賞一下這幅名揚中外的畫?
當然,看畫的目的是為能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文本。因此,指導學生:請你細細地欣賞這幅畫,看看能不能從畫中找到你讀到的內容。
(多媒體滾動演示清明上河圖,配上優美的輕音樂,老師根據場景適當提示:進入汴粱市區了,你能看到什么;到橋北頭了……)引領學生放松地欣賞,在視覺、聽覺都在其中得到了享受。這里運用電教法,通過邊看邊讀、邊聽邊觀察,使信息更加便捷地進入到學生的大腦;另外,還通過教師的語言與優美的樂曲等中介手段,使信息的傳入渠道更加多元。
2、這時,老師又引導:欣賞完了,你看到了什么,想說點什么?
這時可以又一次引領學生走近文本。比如:當學生談到:我在畫上看到很多人。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是的,有很多人,你能根據課文來說一說,有哪些人嗎?“這就進一步帶領學生來學習文本了。
3、在初讀交流學習心得與再讀欣賞圖畫之后,老師就可以帶領孩子走進課文中最能突顯主題的段落的學習,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沒必要字字斟酌,比如第一自然段,寫《清明上河圖》的基本情況,我們在讓學生交流心得時就可以完成,不用再細細研讀。
4、這是略讀課文,只要學生對“名揚中外”的原因有所了解,對文本能較有感情地朗讀,教師就應及時引領學生進行下一段落的學習。
如:還有形態各異的三百六十行,都畫在里面了,了不起。剛才大家說畫面上的人真小,但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還能夠看到橋北頭生動有趣的生活情景。老師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第四小節,然后把你的感受和你的同桌輕輕地交流一下。
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全員參與,個個興趣盎然,紛紛談、讀、釋,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的有效交往。教師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文,與同桌交流學習心得,創設了一個較好地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平臺,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學生。
學習這一段話,有一個問題的討論,能讓學生對“名揚中外”會有更深刻地理解,那就是:橋頭的生活情景也許是瞬間發生的情景,但也搬到了畫上。這說明了什么?
從中可以看出畫者張擇端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細節,也是他畫技高超地體現。這樣的理解還不夠,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對學生進行寫作手法的指導,如:其實寫作文和畫畫一樣,你抓住一個瞬間的精彩把它寫具體,那么文章就如畫一樣活起來了。
(四)欣賞圖畫,填寫資料卡。
1、有了上述的鋪墊之后,對最后一個自然段的教學,我是采用引讀法進行的。
《清明上河圖》是一副偉大的著作,因此,讓學生再次欣賞圖畫,加深印象。
2、都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學習有關文物、古跡、圖畫等一類的文章,指導學生寫“資料卡”,就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在這兒,教師指導學生制作一張“資料卡”。如下:
師:剛才大家看看圖,讀課文欣賞了一幅了不起的畫。如果你想要把從課文搜集到的信息長久地保存下來,我們可以做一張資料卡。
3、請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填寫資料卡,這是另外一種閱讀學習方法的指導。當要填寫相關內容時,并不需要把整篇文章一一細讀,而是快速瀏覽,尋找自己所需要的材料。指導學生學會了一種新的學習方法,別忘了要學以致用,不斷鞏固。
小學語文《畫》說課稿 6
教材簡析:
今天我執教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流動的畫》一課。
本課是以“祖國”為主題的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課是首小詩,通過一個孩子和媽媽外出旅行,坐在車窗邊和與媽媽的對話,表達了孩子對祖國的熱愛,和自覺保護祖國的自然環境的情感。這首小詩既充滿了款款的深情,又充滿了濃濃的情趣,更充滿了燦爛的美的一首兒歌。這首小詩文質兼美,語言生動形象,讀起來瑯瑯上口,非常適合學生的口味。
教學目標:
在教學這課時,我根據新課程的標準和本文的特點,確定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學生自主識字12個;
2、學生通過個性化學習,理解兒歌內容,想像出祖國山河的美麗,明白要以實際行動愛護她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詩句;
4、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過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該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如何憑借教材落實這一點呢?我做了以下的教學設計:
一、激情導入;
二、初讀感知;
三、自主識字;
四、總結延伸。
在這個過程中,我采用個性化教學,通過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體驗、感悟、思考,使學生獲取了知識,陶冶了情操,啟迪了思想。
我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突出了以下幾點:
一、根據漢字特點,引導學生自主識字,培養識字能力。
漢字是音、形、意的統一體,從造字角度說,漢字的形聲字又特別多,教學中,激發學生主動發現漢字特點,主動探究規律,引導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識字方法,逐步學會自主識字,有效地提高了識字能力。我的具體做法是:
1、字理識字。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出發,通過學生自學識字的實踐,讓學生領悟了漢字形聲、象形等特點,并利用這些特點來識記字形。我首先讓學生回顧原來學過的識字方法,在小組里合作學習,自主識字。然后出示課件,將漢字歸類,使學生很容易地發現這些字的特點,并說出識字方法。這樣既提高了學生識字的興趣,又培養了其識字能力,從而提高了識字教學的效率。
2、自主識字。在本課的識字教學中,讓學生運用自己已掌握的識記字形的方法去記生字,強化了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能很快地進入識字狀態,積極地去思考。在小組合作學習、自主識字后,我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喜歡說哪個就說哪一個字,體現了他們在識字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
3、突出重點。在對待本課兩個較難記憶的字“梭、橘”的教學上,我在啟發學生自己想辦法的基礎上,老師利用課件展示“梭”字筆畫的變化,給“橘”字的右上方數筆畫的方法,引起學生注意,從而掌握難字。
二、閱讀過程注重實踐、感悟、積累,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的協調發展。
《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1、增強形象感受。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時,增強學生的形象感受,不進行分析講解。而是創設情景,引導學生產生興趣,直接感知課文中具體、生動的形象,進入課文描繪的情景。開課激趣導入,通過傾聽火車開動的聲音,引入課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在感知課文內容時,課件出示圖畫展開了想象,借助音樂渲染,使學生看著車窗外一幅幅的美景依次閃過,學生仿佛身臨其境,感受祖國的山河美進而感受到祖國的可愛。不用講解分析,學生獲得了豐富的審美感受,在主動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
2、引導學生多讀多背。多讀是感悟的基本方法,讀是發展語言的一種最經常的重要手段。朗讀是一個把元聲語音轉化為有聲語音的過程,這個過程充滿著想象,充滿著不可言喻的情感體驗。通過讀,讓學生與語言直接接觸,品嘗語言的“原汁原味”,使學生感受作者的感情,領悟課文蘊涵的道理。因此,本課中我設計了各種形式的讀、自由讀、小組讀、配樂讀,從語言因素入手,設計的'對比讀等,讓學生反復朗讀、熟讀、美讀、背誦。學生在品讀中增強了對課文的情感體驗,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領悟,在領悟中實踐,從而受到了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
3、引導學生融入自己的生活體驗,激活思維。《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應該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為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抓住了第一小節的省略號,設計了發散訓練:火車繼續向前開著,每到一處都會看到不同的景物,你又看到了什么?學生紛紛發言。通過發散想像,進一步激起了學生對祖國山山水水的熱愛,訓練了學生的想象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再如,在學習第二節課文后,我結合學生實際,引導學生角色體驗:又問學生“國慶節就要到了,假如你也跟隨父母去外地旅游,會怎么做呢?”學生融入了自己生活的體驗,紛紛說出辦法。課文中蘊含的道理很自然地滲透,使學生在內心油然產生愛祖國的情感。
三、自主學習
課堂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更要關注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是通過教師傳授的,還是自己主動探究獲得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斷激發和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創造的時間和空間。在本課教學中,我也注意了對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
在識字教學中,我讓學生在小組里自主合作識字,自己動腦想記字方法,自己選擇對象交流,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得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在學習課文中,我讓學生自讀自悟,自己進入角色談感受,自由地選擇喜歡的段落,自由地選擇朗讀方式,自由地將對這幅畫的感情表達出來,努力體現“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理念。我們將繼續努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小學語文《畫》說課稿 7
一、文本解析:
《我的畫》是魯教版教材二年級上冊的一篇主體課文。作者以畫畫、送畫為由,寥寥幾筆,便描寫了一幅色彩艷麗而又充滿人文情感的“秋景畫”,并把自己熱愛生活、贊美秋天的情感真實地表達了出來。其中,優美而富童真的語言,適合學生閱讀積累;貼近生活的內容,有利于調動已有經驗,激發情感。另外,本課還有要求學生認識的11個生字,要求會寫的9個生字,這些生字,大多是學生生活中的常用字,從造字法來說,大多是形聲字。所以,本文難易適度,文質兼美,適合此年齡段的學生學習。
二、方法簡述:
1、綜合實施
《課標》指出:“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本節課充分體現了教學目標的綜合落實和各種能力的綜合提高,其中包括識字教學與閱讀教學的有機整合,語文學科與美術學科的有機整合、教學各環節之間的密切融合,以及課堂教學與生活經驗的融會貫通等。
2、以趣促學
依據低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教學形式必須在“趣”上做文章,以“趣”激學,以“趣”促學。但形式的“趣”一定要建立在充實、合適和富有實效的內容之上,所以,本節課把多種教學目標和有趣的活動、游戲相融合,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玩。
3、分類識字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我把本課要求認識的生字分為三類來處理:第一類是與文中描寫景物有關的,比如“蘋果、梨子、楓樹、桂”,這幾個字基本都是常見字,可以與畫對應起來學習;第二類是可以作為指導識字方法范例的,比如“桂、毯”,這樣的字要引導學生重點識記;還有一類生字是意思比較抽象,二年級學生不易理解的,比如“卻”,這類字就要設計巧妙的方法使之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引導學生在說話練習中理解它的意思。根據小學生的遺忘規律,本節課還采用了“小組合作識字、找字貼字游戲”等生動活潑的形式讓學生反復鞏固記憶。當然,還有一些生字,不是教材中要求認識的,這類生字,我想通過引導學生在讀書中隨文認識即可。
4、多法解詞
對于文中像“一抹金黃”、“秋天的地毯”這類關鍵詞語,根據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我引導學生把這些詞放到句中,放到生活中,放到圖畫中來理解,從而落實課標中倡導的“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借助圖畫閱讀”等要求。
三、目標定位:
根據課標要求、本文特點及學生情況,本課學習目標我從以下幾方面定位:
1.認識生字;理解“秋天的地毯”、“一抹金黃”等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自己喜歡的詞句。
3.感受秋天的美麗,激發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四、教學流程
一、談話熱身,突破難點
為什么把“課前談話”單列一項,原因有二:第一,我們都知道,一說“上課”,學生就進入了嚴肅、拘謹的狀態,學習起來就“有板有眼”了。如果重視了課前的這段熱身,就能很快和學生打成一片,掃除情感障礙,為“無痕教學”打下基礎。第二,課前談話不僅是在“談話”,更重要的是利用與學生原生態的對話情景,進行難點的突破,“卻”字的教學就是很好的例子。
二、聯系生活,激趣導入
在導入環節,我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想象:如果把秋天變成一幅畫,畫里都可以畫些什么?跟隨學生的回答,我隨機板畫“蘋果樹”、“楓樹”、“梨樹”、“桂花”,并板貼生字卡片識記“蘋果”、“梨子”、“楓樹”、“桂”幾個生字詞。在此過程中,我還隨機引導學生進行了語言文字的擴展訓練。如:桂花是什么顏色?“金色、黃色”還可以換成什么詞?“桂”和哪個字長得很像?這樣導入是綜合學生、文本及教學目標等多方面進行考慮。首先,本文的題目叫《我的畫》,主體內容也是描寫一幅美麗的秋景畫。所以,讓孩子聯系生活、共同描繪心中的圖畫,符合本文的特點,更是孩子們喜歡的。而且,畫面的創設讓孩子很快走入秋天,拉近了與文本的距離。其次,字畫結合,適合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讓他們愿意學習漢字。再次,在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適當的換詞練習和字形比較,有利于豐富學生詞匯,鞏固識字方法,可謂是一舉多得。
三、讀通課文,識記生字
我們都知道“溫故而知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這些至理名言需要和實際的學習實踐結合起來,學生才能慢慢體會它的妙處。比如,在布置讀書任務時,我引導學生回顧閱讀中認識生字的`方法并用自己的經歷鼓勵學生多讀書,就是這個目的。而接下來運用“爭奪第幾段冠軍”的形式鼓勵全體學生自愿站立把課文讀通,主要考慮了三個方面:一是體現了素質教育“面向全體”的核心理念。二是利用小孩子不服輸的心理,培養自信心。三是給孩子一點“寬容”,讓他們在“濫竽充數”中讀熟課文,學會合作。
關于“識字”教學,是我長期以來一直思考的問題。我們經常看到,通常的識字教學一般是在通讀課文之后,運用一些能激發興趣的手段進行集中識字。這樣做有利于學生集中精力識記,也能及時地掃清閱讀障礙,為后面更好地學習課文打下基礎。但我覺得,這種識字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與閱讀教學彼此獨立的,所以在復習課上我經常用到。而初學新課時,我是將識字、學文、生活、經驗等很多學習因素有機結合,有時由一個字的學習聯系到某句話的理解,有時又由某段話的朗讀聯系到一個字的識記,字不離文,文不離字。除此之外,還在不同的環節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導孩子多次鞏固本課的生字,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復現”。這樣做,既符合學生的認字規律,又體現了識字教學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四、走進文本,豐富體驗
當我們對課文有了整體的感知之后,就應該走進那些經典的句段,在語言文字的涵詠中感悟、體驗。因此,在這個環節,我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從多個角度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豐富體驗,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多種能力。
1、在實踐中生生互動
我們都知道,小孩子好動。他們樂于表現自己,更樂于在動手實踐中獲得新知或是成功的快樂。所以,我請一名同學走下座位,動腦筋貼“毯”字,自選粉筆畫草坪,這些都充分迎合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因此,一人動,大家動。這個孩子在想“秋天的地毯怎么畫”,其他同學能馬上聯系課文找到“草坪”這段話;這個孩子畫完草坪,其他同學又馬上聯系生活經驗進行評價。在此過程中,孩子的眼、耳、口、手、腦得到了全方位運用,而且生生互動,集體合作,所以他們思維靈活,興致勃勃。
2、在體驗中有效朗讀
為了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綠色的地毯”有多美,“一抹金黃”有多美,大自然的變化有多美,我設計了一個“想像說話”的練習。夏天是綠色的地毯,秋天是----的地毯,冬天是----的地毯,到了春天,就變成----的地毯。當學生描繪這些的時候,他的眼前一定看到這美麗的景色,也感受到大自然的綺麗變化。當然,這是“假看”,接著又來了“真看”——通過評析修改草坪圖來感受綠草帶黃的情趣。這就是體驗,一種思維體驗、視覺體驗、心靈體驗。在這種體驗中,教者、學者、聽者都與文本進行了深度對話,達到了心理共鳴,在此基礎上的朗讀效果便不言而喻。
3、在無痕中綜合提升
這個環節的教學,學生參與的都是他們喜聞樂見的游戲或活動,即使要思考問題,也是能引起他們探究欲望的問題,比如,大自然里的地毯怎么畫?一年四季草坪的顏色怎樣變化?而在“玩”中,他們卻認了字、解了詞、讀了文、學了法,還懂得了細心觀察生活。這一些,都是在不自覺中實現的。而整個教學流程,由“字”到“文”的學習過渡自然,“語文”與“美術”的融合銜接緊密,這正是我們所提倡的“在無痕實施中綜合提升”。
五、品文積累,情感熏陶
這一環節讓學生自選段落有感情地練讀,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提示卡背誦法”引導學生背誦積累,有效降低了積累難度。在學習“小朋友”這段時,我還引導孩子們感受了幫助別人的快樂,對學生進行了人文熏陶,體現了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
當然,我們現在執教的只是一課時,不可能把文本資源開發的點滴不漏或盡善盡美。大家可以看到,在最后“品文積累,情感熏陶”這一環節,有的段落我進行了著重性的朗讀指導,有的則進行了背誦積累,還有的一筆帶過,甚至有的沒有提到。正所謂“有舍才有得”,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怎樣取舍直接影響著我們的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當然,語文教學是一個長期的、連續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就一篇主體課文的教學目標,我們至少也得兩課時完成。比如這篇課文的“寫字”目標,我就安排在第二課時來進行。
最后,我想用16個字概括我的這節課,這也是我長期以來致力追求的教學理想:綜合構思、無痕實施、對話推進、全面提升。
小學語文《畫》說課稿 8
《畫》是人教版新課標實驗教材一年級上冊課文部分第一課的內容,這是一首五言謎語詩,詩人用優美、易懂的語言為我們勾畫了一幅山水圖,扣住“畫”這個謎底,抓住畫的形象特征展開描述。課文里有一幅經過裝裱的山水畫,畫上有山、水、花、鳥,給人以鳥語花香、山水相襯的美感。圖文對應,能使學生有滋有味地看圖讀文,感悟詩中所描繪的生機勃勃的景色。
一、根據教材特點,根據學生認知水平,我為本課擬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讀:能夠正確拼讀拼音,讀準古詩的每一個字音。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的詩句,試著背誦。
認:通過本堂課的學習,認識11個生字。
理解:理解:了解“遠”和“近”、“有”和“無”、“來”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詞。
2、過程與方法:
⑴通過學生反復地拼讀,同桌正音,等方法,使學生讀準每一個字音。學生通過聽,自由朗讀,同桌互讀,分小組朗讀,齊讀等不同的訓練方法,能夠流利地朗讀古詩的詩句,試著背誦。
⑵讓學生反復地讀課文,無形地識字,再通過齊讀,開火車讀,男女讀等方法鞏固生字。
⑶通過學生自己找反義詞,讀反義詞,理解反義詞,再記住它們。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反復朗讀,了解古詩內容,懂得這首古詩講的是一幅山水畫,激發學生熱愛自然和喜愛朗讀古詩的情感。《語文新課程標準》中的“感悟”、“體驗”,都是以讀為本,讀是語文教學重要手段。讀的實踐越多,自然感悟越深,體驗也越深。“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一篇文章,讀得多了自然就見其義。特別是一年級的孩子,他們接觸的字詞量極少,這首古詩的意思非常淺顯,只要他們反復地讀,都能夠理解其義。
二、為達成以上教學目標,我采取以下教學策略
讀準、讀好、讀懂、讀背。
1、讀準:
初讀古詩,讓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這一點非常重要,假如學生連字音也讀不準,哪來讀的感悟。這里我安排了各種讀法,由于學生已經學了所有的漢語拼音,能夠獨立地拼讀音節,所以我先讓學生自己拼讀,再同桌互讀,接著指名讀(2~3名),然后分小組讀,最后齊讀。通過各種不同的訓練方式,大部分學生都能夠讀好,有些基礎比較弱的學生要進行個別指導。雖然這首古詩只有20個字,但是里面的字比較難讀準,平翹舌音,前后鼻音難區分,比如說“色”讀成“shè”,“近”讀成“jìng”,還有“聽”、“聲”、“春”、“驚”。“近聽水無聲。”這一句特別難讀,學生容易把“近聽”這兩個字都讀成后鼻音。我把這些字著重讓學生練讀,分開讀,連起來讀,放在詩句里讀,直到學生讀好為止。在這一教學環節,一定要沉著,不能浮躁。
2、讀好:
怎樣讀好,讀出古詩的韻味?古詩節奏鮮明,音韻和諧,朗讀起來瑯瑯上口。為了使學生讀出味兒來,讀出感覺來,我設計了兩個環節:①讓學生聽讀,我范讀,學生聽;②標上停頓記號“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劃兩條的地方聲音延得長一點,劃一條的地方聲音延得稍微短一些。然后反復練讀,采用自由讀,個別讀,男女讀,小組讀,配樂讀多種形式,最后熟讀成誦。
3、讀懂:
我這里所說的“懂”,并不是說要說出每個字詞的意思。根據一年級的特點,我只要求學生初步知道這是一首謎語詩,謎底是畫。“水無聲”、“花還在”描寫的'就是這幅畫。我先讓學生整體感知,再反復讀。讀好后,我例舉詩中的一組反義詞“遠——近”,通過采用各種形式反復地讀,讓學生們理解什么是反義詞,然后到書中找出其他兩組反義詞。
4、讀背:
學生通過不同方式不斷的練讀,一些基礎好的學生在課堂上已經能背出了,還不會背的學生,讓他們課后再讀,要求人人會背。
通過讀準、讀好、讀懂、讀背這四部曲的層層深入,完成了讀的教學目標。
三、本課的字詞我是這樣處理的
新課程標準中提倡“識寫分流”的識字教學新理念。我在教學本課生字時讓學生在閱讀中識字,,通過前面學生反復地讀課文,再讓學生圈出自己已經認識的字,這時大部分學生都能認識所有的字。現在的識字不是像過去那樣孤立地一個個學習生字,而是把生字直接放到課文里去識記。當生字與生動有趣的課文內容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時候,識字難度就大大降低,這不是抽象的識記,而是一種有意義、有趣味的識記,孩子們通過反復閱讀,不知不覺間就把生字記住了。
然后我把要求掌握的生字拿出來,反復練讀,采用齊讀,開火車讀,男女讀,讀的時候及時正音。然后把拼音擦了,再練讀。接著我安排了一個送信的游戲,“丁零零,丁零零,郵遞員阿姨來送信……”拿到信的小朋友大聲朗讀,讀對了,大家一起跟讀,讀錯了,讓其他人送信。學生們在學中玩,個個興趣盎然。這些都是鞏固識字效果的方法,讓生字不斷再現,不斷重復,反復強化。在教學中創造各種再現重認的機會,尤其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游戲活動,把已經學過的生字進行溫習鞏固。
本節課要學生會寫兩個生字“人”、“火”。寫字時,首先還是要規范寫字姿勢,這是他們入學時就反復強調的。寫字姿勢不正確,事雖小,但危害不小。我在寫字前要求學生背“寫字姿勢很重要,身體做正書放平,一寸一尺和一拳,學好知識身體健。”這樣耳提面命,時間久了,印象也就自然深刻了。其次要著重強調寫字的筆順,要求學生一定要嚴格按照筆順來寫。最后要求寫好每一筆,擺好每個字的結構。每課書后面都有“描一描,寫一寫。”我在教學這兩個生字時,自己先在黑板上示范,然后讓學生書空,書筆畫,再描一描,最后留出一些時間讓學生自己寫一寫,讓學生在課內完成。
語文教學是一門永恒的藝術,需要不斷探索。我這樣設計肯定還有很多不足之處,請老師們多指教。
小學語文《畫》說課稿 9
一、說教材。
《畫》是人教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的第一篇課文。課文有一幅經過裝裱的山水畫和一首五言謎語詩。畫上有山、水、花、鳥,給人以山水相映,鳥語花香的美感。課文以“畫”這個謎底為中心,抓住山水畫的形象特征展開描述,圖文對應,妙趣橫生。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剛入學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年齡特點,我從知識與技能、教學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設置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具體是:
1、認識文中“遠、色、近、聽”等11個生字。
2、理解課文內容,知道這首謎語詩講的是一幅山水畫。(謎底是畫)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說重點、難點。
1、重點是認字,練習朗讀。
2、難點是了解詩句和畫的關系,揭開謎底。
四、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標準中提倡“識寫分流”的識字教學新理念,我在教學本課生字時讓學生在閱讀中識字,通過反復讀課文,再讓學生圈出生字。現在的識字不是像過去那樣孤立地一個個學習生字,而是把生字直接放到課文里去識記。當生字與生動有趣的課文內容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時候,識字難度就大大降低,這不是抽象的識記,而是一種有意義、有趣味的識記,孩子們通過反復閱讀,不知不覺中就把生字記住了。然后,我把要認識的生字做成卡片,讓學生抽讀卡片,同桌互讀等。再用“找朋友”的.游戲來鞏固已認識的生字,這樣,既鞏固了生字的認讀,又活躍了課堂的氣氛。
在理解課文內容時,我通過觀察圖畫,用課件演示等幫助學生理解,再讓孩子們親身體驗等,(例如,把耳朵貼在畫上聽水流的聲音和小鳥打招呼等。)通過多種方法理解感悟詩的內容,想象詩中描繪的美好畫面。
五、說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
我由已學過的兒歌謎語《猜一猜》引出課題《畫》。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認讀生字。
1、多媒體課件放映出山水畫,或直接觀察課文中的圖畫,引導學生觀察圖畫內容,由遠到近,說說圖畫上有什么。(圖畫上有山、水、花、鳥)
2、初讀古詩,認讀生字。
學生借助拼音自讀古詩,要求讀準每一個字的字音,
圈出生字,通過同桌互讀,抽讀卡片等學習生字,教師指導、正音,然后再通過玩“找朋友”的游戲來鞏固生字。
《三》、再讀古詩,引導質疑,揭開謎底。
1、逐句講解詩句與畫面的關系。(課件)
(1)、出示“遠看山有色”。老師描繪:遠遠看去,一座座山峰連綿起伏,多美呀!那么山是什么顏色呢?(青色)
(2)、出示“近聽水無聲”。同學們把耳朵貼在書本上聽聽,能聽到水流的聲音嗎?為什么?(不能,因為是畫中的水,不是生活中流著的水。)
(3)、出示“春去花還在”。春天過去了,可花怎么還在開放呢?(因為是畫上的花)
(4)、出示“人來鳥不驚”。請小朋友們和小鳥打招呼吧,一起說:“嗨,小鳥,你好哇!”哎呀,小鳥不理我們,這是怎么回事呀?(因為是畫上的鳥,不是真的小鳥。)
2、請小朋友們想一想,這首詩講的是什么呢?(畫—一幅山水畫)
3、指導朗讀及背誦。
出示課件:“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六、說板書設計。
1、畫有色無聲開放不動
小學語文《畫》說課稿 10
尊敬的各位專家:
你們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畫》的第一課時。我將從說教學目標,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四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目標
我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偏旁字歸類等方法,認識是個生字和兩個偏旁,會寫“來;、去”兩個生字。
2、朗讀課文,感受詩中描繪的景色。
3、聯系生活經驗,理解“有———無”“遠——近”“來——去”3組反義詞。
我確立此目標有以下四點依據:
一是基于對課程標準學段目標的理解:《語文新課程標準》中的“感悟”、“體驗”,都是以讀為本,讀是語文教學重要手段。讀的實踐越多,自然感悟越深,體驗也越深。“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一篇文章,讀得多了自然就見其義。特別是一年級的孩子,他們接觸的字詞量極少,這首古詩的意思非常淺顯,只要他們反復地讀,在哪結合圖畫,都能夠理解其義,并感受詩中描繪的景色。
二是基于對單元重點項目的理解:
本單元主題為“識字”,教學要點就是認識60個生字和10個偏旁,會寫23個生字和2個筆畫,能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借助會意字識字,歸類識字,反義詞識字等多種方法識字,進一步了解漢字的文化內涵,喜歡學習漢字,能正確的朗讀課文,感受古詩描繪的景色。
三是基于對教學內容的認識:《畫》是人教版新課標部編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識字部分第一課的內容,這是一首五言謎語詩,詩人用優美、易懂的語言為我們勾畫了一幅山水圖,扣住“畫”這個謎底,抓住畫的形象特征展開描述。課文里有一幅經過裝裱的山水畫,畫上有山、水、花、鳥,給人以鳥語花香、山水相襯的美感。圖文對應,能使學生有滋有味地看圖讀文,感悟詩中所描繪的生機勃勃的景色。
四是基于對一年級學生學情的把握:《畫》這首詩表現的山、水、花、鳥對于一年級的小朋友是非常親切與熟悉的,這無疑會增加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自信心,而且他們剛學完漢語拼音,現在孩子們學習漢字是很有激情的,課堂中要以興趣引導學生學習。
2、據此我確定教學重點是正確的朗讀古詩,通過偏旁歸類,反義詞識字等方法,識記生字。教學難點為圖文結合,感受詩中描繪的景色,認識走之、斜刀頭2個偏旁。
二、說教法。
新課程標準中提倡“識寫分流”的識字教學新理念。我在教學本課生字時讓學生在閱讀中識字,通過前面學生反復地讀課文,再讓學生圈出自己已經認識的字,這時大部分學生都能認識所有的字。現在的識字不是像過去那樣孤立地一個個學習生字,而是把生字直接放到課文里去識記。當生字與生動有趣的課文內容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時候,識字難度就大大降低,這不是抽象的識記,而是一種有意義、有趣味的識記,孩子們通過反復閱讀,不知不覺間就把生字記住了。除了隨文識字,還通過偏旁歸類,近反義詞的方法進行識字,讓學生習得方法。
在教學中通過各種各樣的游戲活動,讓生字不斷再現,不斷重復,反復強化。
三、說學法
本課我采用的是朗讀法、觀察法、自主學習的學習方法。
(1)朗讀法,一年級的學生最主要的學習方式就是朗讀,通過反復的朗讀讓學生感悟詩中描繪的景色,并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
(2)觀察法,本課我配有多幅插圖,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畫,發現圖與詩聯系,并利用課件展示達到識記生字的'目的。
(3)自主學習法,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在適當引導中讓學生自己觀察圖片,并說出自己看到的畫面,通過觀察發現同偏旁的字,引導學生學會自學,找到識字的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通過猜謎語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老師范讀課文,讓學生猜猜這首詩的謎底是什么?對學生來說這個問題有一定難度,要想知道答案就需要認真學習課文,由此引發學生學習課文的熱情。
(二)初讀正音,感知課文
出示插圖,由看畫引入讀詩,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發現圖中有詩,詩中有畫。在讀詩看畫中認識事物和生字,把讀詩、學字引入活動情境中,引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致。通過畫和文的結合,幫助學生提取詩中的信息,在對比中領會詩句的意思,從而體會詩句描寫的奇怪現象,原來詩句說的是“畫”。
(三)認讀生字,指導朗讀
本環節遵結合古詩這個語境,不僅能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漢字的意思,而且還能在語境中加深對漢字音、形的印象,感受漢字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先看圖讀詩句,再識字。通過初讀古詩,讀通句子,認讀和積累本詩中的詞語,學生們掃除了生字障礙。讀通、讀順了課文,對課文的內容、思想也有了整體的感知。通過多種方式的誦讀,引導學生在交流與合作中感悟和體驗語言的優美。教給學生加一加,換一換的識字方法,引導學生理解反義詞的意思并鞏固識字。
(三)書寫指導
1、引導學生觀察,注意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師邊范寫邊提示書寫要點及關鍵筆畫,學生跟著老師一起書空。感悟書寫規則。
3、學生在書上描紅,然后自己練寫,加強記憶。
(四)回顧總結,布置作業。
把今天所學的生字書寫在作業本上,加深學生的記憶,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五、教學反思
在本課的教學中,由于缺乏教學經驗,沒有充分掌握學生的情況,自己的準備也不是足夠充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
1、由于學生年齡小,課堂上不時地亂動、坐不住,而我對課堂教學的組織緊緊停留在表面,缺乏實效性和趣味性。
2、由于時間的限制,對個別學困生關注不夠,他們參與還不夠積極、主動。
3、課上對學生的即時性評價,僅停留在口頭褒揚階段,實效性不強。
4、時間把握欠妥當,前松后緊,使得后面的教學草草了事,自己也臨時對預設的教案進行了調整,連板書設計也未能按計劃完成。
5、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忽視了對學生唱讀的糾正:針對以上存在問題,今后打算從以下幾方面改進:
1、認真學習《新課標》、《語文課程標準》,深入鉆研教材,了解學生,制定合理的三維目標,準確把握教學的重、難點,并突破重、難點。
2、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設計和教具、學具的準備,精心設計每一節課,備好課為上好課奠定基礎,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
3、用新穎、靈活的教法來指導學生輕松、愉快的學,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體現他們的主體地位;并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他們變學會為會學、變不愛學為愛學、樂學。
4、教學中盡最大努力關注學困生,對他們多提問、多鼓勵。要進行分層教學、分類要求、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和提高。
5、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要多元化,真正做到師評、生評、生生互評相結合,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
6、每上完一節課及時撰寫教學后記和心得體會,多問幾個為什么,在反思中不斷完善,力爭使自己的教學藝術有所提高。
7、多和帶同頭課的老師交流,并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學習他們的豐富經驗,彌補自己的不足,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小學語文《畫》說課稿 11
一、說教學理念
根據教材的特點,其字里行間蘊涵著極其豐富的審美資源。因此,在學習語言文字的同時,我把引導學生審美作為重點,把這節語文課上成一堂美的欣賞課。“讓詩教永駐語文課堂”,這就是我教學設計的主導思想。我的想法是:
1、落實“讀”——讀出形、讀出情、讀出神
2、感受“美”——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
為學生創設一個“書聲瑯瑯”的課堂氛圍,讓他們沉浸在優美的意境中,豐富情感,陶冶情操。
二、說教學要求
●教學目標
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設置教學目標:
1、將“讀”的訓練貫穿于教學全過程,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讀通、讀順、讀美課文,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2、使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感悟到詩歌的語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培養語感。
3、激發學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熱愛祖國的美好河山。
●教學重點
通過落實“讀”,讓學生感悟詩歌的“美”。
●教學方法
我主要采用“自讀自悟”的教學方法,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在整堂課中,力求做到:
(課件顯示:過程——盡可能讓學生自己——參與;
問題——盡可能讓學生自己——提出;
疑難——盡可能讓學生自己——探究;
朗讀——盡可能讓學生自己——評價;
詩歌——盡可能讓學生自己——感悟。)
三、說教學過程
1、讀出詩歌的形,披文入境發現美(課件顯示)
“讀出形”即讓學生通過讀,在頭腦中喚起語言描繪的形象,發現詩歌的美。這個環節通過3步來實施:
●“猜謎激趣,讀題質疑”;
●“自讀自悟,合作探究”;
●“觀畫說景,感自然美”。
上課一開始,我用了一首優美的關于“畫”的謎語詩。(課件演示: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這樣,緊緊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引導學生大膽質疑,水到渠成地引入新課學習、探究。
接著,讓學生通過三次自讀(課件顯示:一讀,自主解決課題質疑;二讀,自主合作學習生字;三讀,合作探究新的質疑),把課文讀通、讀順、讀懂。
利用課件“活化”教材內容,創設情境(課件演示:車窗外不斷變換的美景),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再結合詩歌中的語言描寫,讓學生在頭腦中喚起詩歌描繪的形象,讀出詩歌的“形”。
這個環節,主要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初步讀懂詩歌。
2、讀出詩歌的情,情理交融欣賞美
“讀出情”即引導學生讀出語言蘊涵的情感,由發現美進而到欣賞美,提高了審美的層次。要達到這一目的,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情感為突破口,讓學生主動走向教材。
●首先,讓學生“盡情品讀,賞自然美”。即引導學生品讀詩歌中寫景的六個句子。(課件演示)通過對比讀、指名讀、評價讀、挑戰讀、示范讀、配樂讀等方式,(課件出示:品讀:對比讀、自主讀、指名讀、評價讀、挑戰讀、示范讀、配樂讀)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會。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揣摩語言,欣賞景物,獲得美的享受。
●緊接著,拓展學生思維,讓學生“內化文本,說自然美”。我是這樣設計的:小朋友,猜猜看,流動的畫中還會有什么美景?二年級學生的生活感受畢竟有限,我用課件出示田野、果園圖,(課件出示:田野、果園圖)指導他們模仿課文的句子進行描繪,讓“大家都來說流動的畫”。為學生創設說話的情境,進行口語訓練。
●“略讀課文,悟人文美”。通過“三讀三說”學習詩歌的第二小節,(出示課件:三讀三說——自由讀,說說讀懂了什么;分角色讀,說說沒讀懂什么;集體讀,說自己的感想。)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思考,感悟到詩歌中蘊藏的人文美,懂得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熱愛祖國的美好山河。此時,學生的理解已經層層深入,能明確地領悟到詩歌的語言美、情感美和意蘊美了。
3、讀出詩歌的神,導之以行創造美
這個環節里,我再次借助多媒體,通過兩個方面和學生一起來感受、學習,引導學生讀出語言包含的精髓和言外之意,達到審美的更高境界。
●“廣泛閱讀,拓展知識”。(出示課件:模擬網站)我試著讓學生自主上網,廣泛閱讀課外資料,更多地了解祖國的壯美山河。通過泛讀拓展,“讀出神”。
●“感官閱讀,延伸情感”。讓學生通過課件“飽覽祖國美麗河山”,(課件演示:一張中國地圖,圖上演示從長沙出發的鐵軌圖,鏈接著名風景點的美景)又一次讓學生從感官上來“閱讀“祖國的畫,延伸情感。從課內知識自然地拓展到課外生活,引導學生用實際行動來表達對祖國的愛,來創造美!
在迷人的風景中,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欣賞戛然而止,“課已盡而意無窮”。
總之,本課教學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自主完成對詩歌的探究和感悟,提高審美情趣。力求在詩歌的教學上有所創新,“讓詩教永駐語文課堂”!
小學語文《畫》說課稿 12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材圍繞著"要正確看待問題,善于思考"這個專題選擇了幾篇不同體裁的課文,內容豐富。《玲玲的畫》講的是玲玲收拾畫筆時不小心把第二天參評的畫弄臟了,在爸爸的啟發下,她開動腦筋,在弄臟的地方畫了一只小花狗,巧妙地掩蓋了污漬,第二天她的畫在評獎會上得了一等獎的事。課文內容簡單,主題明確,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簡單的故事之中,對于啟發學生處理生活中的類似事件有較強的教育意義。
本文語言樸實,對話較多,玲玲的情感變化是本文重要的線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話語是課文的主題所在。因此教學中教者要牢牢抓住這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充分讀書,在讀中體會情感,感悟語言,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重點理解爸爸意味深長的話,從中受到啟發,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的道理。
二、教學目標
依據課標要求、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本節課我確定了以下兩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在讀文中感悟積累對自己有啟發的句子。
2、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的道理。
其中,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出人物對話的語氣和表情,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是教學的重點,理解爸爸說的話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學難點。
三、教學過程
(一)、抓主線理清思路
本文記敘的是常見的生活小事,內容淺顯,沒有詩情畫意的語言,該如何下手?通過考慮,我決定以玲玲的情感變化:高興、滿意(畫好作品)--著急、傷心(弄臟作品)--滿意、喜悅(畫更漂亮)為本文的主要線索展開教學。在復習完生字詞后,讓學生自讀課文,再次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畫出能表現玲玲心情變化的有關詞語,理清了玲玲從"滿意"到"哭了起來"再到"滿意"的情感變化。同時借助課文中提到的兩幅畫,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從而形成了"以心情變化為主線","以畫為輔助"的兩條線索。這兩條主線相互交錯,相輔相成,使全文脈絡清楚,豁然開朗,撥云見日般明了了。
(二)、讀中體會悟中朗讀
《大綱》指出: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教學過程中,我緊跟"讀(走進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帶著感受讀(表現文本)"這一基本的語文教學理念,努力落實以讀為本的原則。首先保證閱讀的時間,從整部分朗讀,到重點句子的研讀,給學生充分的感悟時間。其次,在朗讀形式上,采用自讀、接讀、范讀、指名讀、齊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讀文的興趣。我始終牢牢抓住那條情感主線,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玲玲情感的變化,緊緊抓住玲玲的情感變化讓學生深度感悟文本的語言,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例如在玲玲畫好了畫,滿意地端詳自己的畫時,就引導學生從表演者的表情中去體會,讀出玲玲的"滿意";在爸爸催促玲玲快去睡覺時,就引導學生聯系自己作業做晚了,爸爸媽媽怎么催促自己時的語氣來讀爸爸的話;在爸爸問玲玲"怎么了,孩子"時,就做了引讀處理,讓全班同學也一起問問玲玲;在玲玲哭了起來時,就指導學生想想,哭著說話時該怎么說,從而讀出玲玲著急、傷心的語氣;在指導讀第8自然段時,引導學生從"滿意地笑了"感悟到玲玲高興的心情,從而讀出玲玲想出辦法把"壞事"變成"好事"后的"滿意"心情。
"從讀中來,到讀中去"讓學生從讀中去體驗,從讀中去換位思考,從讀中體會人物的'情感,學生就從讀中得到了心靈的意會,體驗在讀中就得到了升華,理解從讀中得到了加深,情感在讀中也得到了熏陶。
(三)、抓字詞積累語言
字詞教學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的訓練之一,抓住課文中的重點字詞,根據詞語的一定情境展開想象,通過朗讀體會詞語的含義,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表層意思,而且能使學生體會到詞語內在的含義和豐富的感情色彩,加深學生的內心體驗。在教學設計中,我就抓住了課文中的兩個詞語進行訓練。一個是"端詳",另一個是"懶洋洋"。針對學生對兩個詞語的感知程度,我分別采取了不同的訓練方法進行訓練。學生對"端詳"比較陌生,教師進行空洞的解釋無助于學生真正地掌握這個詞,而如果采用表演這種外在的形式,讓學生看表演說意思并用詞語說話,學生就對"端詳"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懶洋洋"這個詞比較常見,但在這里特別提出來,讓學生說說句子用上"懶洋洋"好在哪里,學生就對譴詞造句的妙處有了更深的體會,為以后的寫作積淀了語言,使學生的語言訓練落到了實處。
小學語文《畫》說課稿 13
說教材:
《畫》是人教版第一冊教材中的第一篇課文。本課有一幅山水畫和一首五言謎語詩,畫上有山、水、花、鳥,給人以鳥語花香、山水相襯的美感。全詩共四行,讀起來似乎行行違反自然規律,其實正是暗中設謎,寫出了畫的特點。看遠處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畫上的山色卻很清楚。在近處聽流水,應當聽到水聲,但畫上的流水卻無聲。在春天盛開的花,隨著春天的逝去就凋謝了;而畫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節,它都照樣盛開著。人走近停在枝頭上的鳥,它就會受驚飛走;但畫上的鳥,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會驚飛。這些都表現出一幅畫的特點。
說教學目標:
根據剛入學小學生的認知特點(直觀形象,認識事物比較表面)和他們的實際(對這首詩,他們是比較熟悉的,大部分學生都會背了。)依據年段訓練的重點,結合本課的學習內容,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會寫“人、火、文、六”4個漢字,認識2個偏旁。
2、知道“遠”和“近”、“有”和“無”、“來”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詞。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這首詩講的是一幅山水畫,感受詩中描繪的景色,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認識11個生字和2個偏旁,會寫4個漢字。
2、理解詩句的意思。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理解詩句的意思。
本課我打算用兩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我將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2個偏旁。
2、知道“遠”和“近”、“有”和“無”、“來”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詞。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練習背誦課文。
4、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這首詩講的是一幅山水畫,感受詩中描繪的景色。
教學重點:
1、認識11個生字和2個偏旁。
2、理解詩句的意思。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理解詩句的意思
說教學方法:
一年級的學生形象思維豐富,因而古詩的教學,要將學生領入詩的情境,“詩情畫意”地教古詩,“詩情畫意”地學古詩。課文圖文對應,能使學生有滋有味地循圖讀文,感悟詩中所描繪的生機勃勃的景象,從而受到美的熏陶。我打算引導學生通過誦讀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
說教學過程:
一、猜謎語,導入新課
1、老師說個謎語讓大家猜一猜好嗎?“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學生猜謎語)這則謎語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畫》。(板書課題:1畫)
(好奇、愛表現是低年級學生最大的特點,利用他們感興趣的謎語引出課題來抓住了孩子的心,激發了孩子們學習課文的熱情。)
2、(出示課件)今天,老師就給你們帶來了一幅山水畫。請你們看看畫上都有什么?(指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觀察、說話)(隨機板書:山水花鳥)
二、初讀感知,認讀生字
(一)范讀課文,學生邊聽邊欣賞“畫”,進入古詩描繪的優美的情境中。
(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體會大自然的景色美和詩句的韻律美。)
(二)識字
1、你們想讀嗎?要想讀得好得先過生字寶寶這一關,你們有沒有信心?
2、課件出示本課生字,你認識哪個就讀哪個,不認識的借助拼音來練習讀。說說你是在哪里認識這些字的。
(引導學生交流識字經驗,增強學生識字的信心和識字的愿望。對識字量大的學生及時鼓勵,激發他們更積極地去認識更多的漢字。)
3、(課件)自讀課文,邊讀邊用自己喜歡的符號畫出生字表中的生字,同桌合作認讀生字。
4、交流識字方法。(認識2個新偏旁。)
(交流識字方法,有利于學生擴大視野,相互促進,豐富識字經驗,提高識字效率。)
5、你想提醒大家在識字的時候注意什么?小老師領讀(注意區分平翹舌、前后鼻音:“色”是平舌音,“聲、春”是翹舌音,“聲”是后鼻音,“春”是前鼻音。用給熟字換筆畫或換偏旁的.方法來識記“無、人、近”;用給熟字加筆畫的方法識字“來”。)
6、認讀帶拼音的生字,隨機認識2個偏旁。(齊讀,開火車讀)
7、摘掉拼音帽子的生字寶寶你還認識嗎?請你通過這一關!
(識字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識字積累,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還應適當滲透一些識字的知識和方法,采取活潑有趣的方式反復再現生字,讓學生從整體上認記字形,使識字得以鞏固。)
三、讀詩想象,體會感情
(一)朗讀
1、生字寶寶對大家的表現非常滿意,你們順利過關了,可他們又調皮地跑回課文中去了,你還認識他們嗎?請你們自由朗讀課文。
2、指名讀課文,引導學生相互評價。
(引導學生學會正確評價他人,是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任務,從一年級起教師就應該組織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評價活動,培養學生正確的評價態度和良好的評價能力。)
(二)感悟
1、說說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引導學生簡單地說出詩意,發現問題并質疑。)
2、結合圖,說說你是怎樣猜出這首謎語詩的謎底的。
(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調整教學內容,學生喜歡讀哪一句,就指導學生讀哪一句。)
“遠看山有色”,多媒體課件演示“山”的分解圖片,師描繪遠山:遠遠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連綿起伏,多美呀!誰能把這行詩讀得很美呢?
“近聽水無聲”,演示“水”的分解圖片,師述:嘩嘩的流水從山間流出,請一位同學上臺來聽流水的聲音,其他同學把耳朵貼在書上聽一聽,能聽到流水的聲音嗎?為什么?(畫上的水)。那么,這一行該怎么讀呢?
“春去花還在”,演示“花”分解圖片,師述:春天到了,百花盛開,現在春天過去了,花怎么還在開放呢?(畫上的花)。誰能把這一句讀好呢?
“人來鳥不驚”,演示“鳥”的分解圖片,師述:枝頭上站著一只可愛的小鳥,我們來跟它打個招呼吧。請一個同學上來,和下面的同學一起說:“嗨,小鳥,你好呀!”哎呀,小鳥不理我們,這是怎么回事呀?(畫上的鳥)。誰會讀這行詩?
3、指導學生把整首詩連起來讀好,明白詩的謎底是畫。引導學生再來欣賞一下這幅美麗的畫,多媒體課件展示畫,學生邊看圖邊吟誦。
4、多種方式練習朗讀。(師范讀引導學生注意詩的韻律)
(堅持以讀為本,讓學生真正成為拇指教育的“讀者”,通過自由讀、分組讀、指名讀、教師引讀等多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圖文對照,感悟詩句的內容和表達的感情。另外,文中句子的節奏感很強,朗讀時指導學生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味,在讀中感悟、體會詩的讀法,想象詩中描繪的美好畫面,感受畫的美,語言文字的美,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三)背誦
給合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練習背誦。
(四)表演
啟發學生展開想象,根據個人的感悟設計動作,結合音樂進行表演。
如:遠遠地看畫中的山,念第一句;貼近畫側耳聽,念第二句;想象春天過去了,夏天也過去了,秋天也過去了,冬天來了,但這畫中的花兒還是開著的,念第三句;到畫前驅趕鳥兒,念第四句。
先練習,再指名表演,最后大家一齊表演。
(根據學生好動、好玩的特點,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學。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他們感覺到樂在其中。)
四、鞏固字詞,課外延伸(課件)
1、找朋友游戲:在“找朋友”的音樂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戲,找到了朋友就用卡片上的詞說一兩句話。(14名同學到前面,每人手里拿一張卡片,找到與自己手里卡片意思相反的字,站在一起,其它同學做裁判,給找對的同學以掌聲鼓勵。這14個字是遠——近、高——低、來——去、笑——哭、白——黑、晚——早、有——無)
2、讀句子,找生字。
3、猜謎語。(月亮、熊貓)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大家一起認識了11個生字和2個偏旁,朗讀并背誦了課文,有些小朋友還進行了表演,還有些小朋友沒有展示自己讀書呢,回家讀給爸爸媽媽聽。
六、作業
(1)回家請爸爸媽媽猜今天學的謎語。
(2)請教家長,或者看書、上網等方法查找謎語,開展猜謎語競賽活動。
說板書設計:
畫
山有色
水無聲
花還在
鳥不驚
小學語文《畫》說課稿 14
一、說教材:
《手形添畫》是江西美術出版社小學美術教材第二冊第九課,屬于“造型表現”領域中的學習內容。旨在通過多種方式的手形表演與聯想,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游戲式的活動中體會簡單的、變化的手形帶給我們的豐富聯想與無窮樂趣,并鼓勵學生通過繪畫和光影結合的方式,嘗試將自己借助手形聯想到的形象表達出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今后的學習起到鋪墊作用。
二、學情分析
我所執教的班級是一年級。該年級的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活動常規,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已經可以跟著老師的思路學習新的內容,接受新的知識。同時他們已初步形成了正確繪畫的概念。初步掌握了運用各種線條、花紋,圖案對畫面進行裝飾、繪畫。他們在美術課及區域活動中能利用教師提供的各種材料繪畫,完成情況較好。
三、說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必須從學生角度出發,同時結合教材人文與藝術的特色,因此我制定了如下三個教學目標:
首先,知識與技能目標:初步學會用觀察加想象的方法作畫,認識手的外形特點。
其次,過程與方法:通過玩手形游戲,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及創新能力。
最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關美術活動,激發學生創作欲望,體驗合作交流的樂趣,培養熱愛生活、熱愛自己的美好情感。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情分析,我確定本課教學重點為:觀察感知不同姿態,不同角度的手形,發揮想象力,創作手形畫。
難點定為:怎么使普通是手變得有趣、新穎、有創意。
五、說教學策略和學習策略:
依據本課的性質及小學一年級學生的身理和心理特點,我將采用啟發式引導教學法為主,以實例為線索,不斷采用欣賞、啟發、歸納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我結合游戲、魔術等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想象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遵循“學為主體”的教育思想,做到學與練緊密結合。本課運用多媒體展示圖例和指導添畫進行繪畫過程的演示,通過課堂討論,合作學習,觀察,創作,互評,讓學生積極參與,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六、教學準備
首先教師需要準備的教具有以下幾種:電子白板,網絡
課件,素描紙,簽字筆、以及小粘貼等。學生則需要準備彩筆、油畫棒、水粉顏料、手電筒、圖畫紙等用具。
七、教學過程
為了使學生能在看、聽、說、做、評等行為環節中體驗美術學習的過程、體驗審美的快樂,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如下:
(一)激趣導入
本環節中,我讓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形喜羊羊以嘉賓的身份出現在課堂中,并給大家帶來一條謎語:“一棵樹,五個杈,不長葉不開花,做事情全靠它。”激發學生興趣,導出有關手的話題。教師進而引導學生交流討論:你們的手都能做什么呢?
交流過程中,教師適當進行鼓勵性評價,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討論后,教師要充當
魔術師,變個魔術給學生看,瞧一瞧老師的手會變出什么東西來?然后學生觀察討論:老師的手變出了什么?我是怎樣變出來的?通過這一環節,導出課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二)板畫點撥本環節中,我將用電子白板展示一副關于手的圖片,引導學生認識各個手指的名字,并通過游戲形式加深對手指的認識。為了讓學生更深刻的領會手形畫的創作規律以及創作技巧,我將會利用屏幕展示一段手影戲以及手形畫作品。通過感知、觀察,分析他們的作品是如何創作出來的,運用了哪些技巧,加深對手形畫創作的理解。
(三)自主創作
為了給學生一個自由發揮、創造的空間,我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分別是光影小組、拓印小組、彩筆小組、油畫棒小組,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合作的重要性。在創作的過程中,我強調學生大膽發揮想象,從生活中尋找靈感。同時,讓學生在優美的旋律中展開思路、大膽創造,體驗造型活動所帶來的樂趣。
(四)評價體驗
在學生創作基本完成時,我讓學生采用自評為主,互評與教師簡評為輔的方法進行評價。首先,讓學生將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臺上本小組的區域內展示,并說說自己的作品名稱,講述自己作品的構思和創作意圖。然后,學生之間相互談談自己的看法,講出各自的優缺點。
并將自己手中的小紅花粘貼貼在自己喜歡的作品下方的評價欄內,
根據紅花數量的多少,評出本節課的最佳創意小組和優秀個人,并頒發獎狀。讓他們在共同的參與過程中產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審美能力。最后,根據激勵性的原則,在學生互評的過程中,我相繼結合學生作品的不同特點,肯定孩子們的各種表現,保護他們的積極態度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自信心,體驗成功的喜悅。
(五)總結拓展
科學精練的結束語能起到“課雖盡,但趣無窮”的效果。在課程即將結束時,鼓勵學生在生活中應用課堂學習到的知識。并把創造技巧編成一首兒歌,既加深了對整個教學過程的印象和體驗,同時又是對這節課的總結和梳理。
最后,我給學生留了一個拓展延伸的作業:和家長共同創作一個圖畫拿到學校來,把自己的創作感想和樂趣跟大家共同分享。
八、信息化教學資源應用。
信息化教學資源能夠為教學方式的變革提供比較理想的支持環境。因此,為了科學地開發、合理地配置和有效地利用教育信息化資源,我在活動的自始至終我都將信息化資源的利用放在教學手段的首位,課堂上我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電子白板、實物投影儀交互使用,增強了教學效果,同時網頁課件的設計美觀、新穎、靈活,易于吸引注意力。同時將圖片、文字、聲音、視頻整合在一起,極大地推動了課堂教學。
總之,本節課通過精心設問、合作探討、動手探究,引導學生進行再創造,強調把學生當成發現者。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自行探究,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互助、參與合作意識、實現了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真正實現了知識與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學效果很好。
小學語文《畫》說課稿 15
紅蘋果綠蘋果(含活動反思)
【活動目標】
1.學習制作紙漿,并用紙球做芯制作紙漿蘋果。
2.能嘗試新的作畫方式,能做大膽、細心的作品。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有制作紙漿畫的經驗。
物質準備:
1.范畫蘋果一個。
2.乳膠、紅、綠顏料、廢舊紙頭做的球紙、抹布。
3.一棵枯樹枝。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出示蘋果樹,引起學生興趣。
師:看,這是什么呀?(樹)這是一顆蘋果樹,可是樹上光禿禿的什么也沒有,好孤單,好可伶!你們誰有辦法幫幫他呢?(做一些蘋果,做一些樹葉)
二、教師講解制作方法
1.你們都很聰明,會幫蘋果樹找朋友了,接下來呢我們就來給蘋果樹做一些朋友好嗎?
2.教師示范
蘋果是什么顏色的?(紅紅的、綠色的)那我們就選這兩種顏色來做個蘋果樹的朋友,有了朋友蘋果樹肯定會很開心的。看看我拿的是什么?(紙漿)今天我們就要用紙漿來做蘋果,我喜歡吃紅蘋果我選擇紅色的紙漿來做一個大大的蘋果,怎么做呢?看仔細嘮,就像我們的唱的歌一樣:“選紙漿,選紙漿,選一樣。做蘋果,做蘋果,拖拖拖。紅蘋果綠蘋果,做好啦!真好吃”
三、學生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1.一邊念著兒歌一邊做蘋果。教師輔導個別學生。
2.把做好的蘋果放在太陽底下晾干。等晾干后掛到蘋果樹上。在做一些樹葉做成一顆完整的`蘋果樹。
四、結束活動
學生整理桌面,洗小手。
活動反思:
經過有序的準備,課前的鋪墊,今天的紙漿特色活動完成的很順利,雖然還有幾個能力相對來說較弱的學生沒有很好的完成作品,其他學生都能獨立完成蘋果的制作。在制作的過程當中也遇到了一些可以彌補的問題,比如,紙漿的粘性不夠,加上紙球上有不干膠,導致了制作過程中紙漿與球體表面不能很好的黏住,課前還是要做好周到細致的準備。
小學語文《畫》說課稿 16
教學目標:
1、講一個大樹的故事,并且能夠截取故事中的一個片斷作為繪畫的內容。
2、為主人公設計形象。
3、將這個片斷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
4、嘗試用色彩來強調自己的情感。
教學重點:能否用繪畫的`形式表現故事情節。
教學難點:故事主體形象和情節的設計與表現。
教學用具:師——收集上些有關樹木的圖片、課件等。
生——收集不同種類樹的圖片、圖畫本、水彩筆、油畫棒。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檢查工具,師生問好!
二、引入
1、猜謎導入新課,介紹新朋友。
A、課件展示:春、夏、秋、冬樹的圖片
B、揭示課題:大樹的故事
三、認識大樹
1、各種姿態的樹
(1)看一看
這些大樹的生長姿態有什么不同?
A、比較松樹和雙葉蘆薈樹枝生長方向有什么不同?
B、比較棗椰與胡楊樹的色彩有什么不同?
C、比較椰子樹和楓樹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
(2)你還知道其它種類的大樹嗎?
2、樹的結構
(1)想一想大樹可以分成哪幾部分?
A、樹枝、樹葉、樹寇、樹根(展示圖片)
四、大樹的故事
1、欣賞名家作品
設問:畫中給我們講什么故事呢?在什么時候,誰,在什么地方,于什么?
A、《菩提樹》作者:杰西·艾倫
B、《鄉情》作者:關山月
C、《落葉季節》作者:東山魁夷
D、《家鄉老樹》
五、愛保樹教育
A、校園中的大樹是我們的好朋友
B、人類不斷地砍樹木、破壞了大自然,危害著我們的生存環境。
C、小朋友們要怎么做呢?
五、師以自己的故事為例,示范繪畫的步驟、方法:
1、為樹主人公設計一個形象(出示圖片)
設問1:這兩棵樹哪一棵姿態美?
2、將樹主人公畫在畫面顯著的位置(根據故事情節,畫出動態)
設問:比較這兩張畫的構圖有什么不同?你喜歡哪種,為什么?(畫面飽滿、主體突出)
3、學生作品欣賞:
六、布置作業:畫出大樹的故事看誰的故事最有趣
七、師巡視輔導。
八、作業展示:師生點評
小學語文《畫》說課稿 17
教材分析
本課是“造型表現”領域的課程,教學內容是學生利用生活中的廢舊紙張材料,進行有創意的拼貼與添畫。在這節課中引導學生采用舊畫報、舊報紙、廣告紙等作為材料,巧妙利用紙的肌理或花紋圖案,以小組合作形式創設一幅拼貼畫。通過觀察、比較、思考、想象與討論,學生能夠感知繪畫與拼貼畫的不同效果。本節課設置的目的是在設計中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在操作中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在欣賞比較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在拼貼中了解撕剪紙粘貼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造型能力,感受拼貼畫的創作樂趣。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觀察、比較、思考、想象與討論,學生感知繪畫與拼貼畫的不同效果,了解拼貼畫的藝術形式美,提高審美趣味。
過程與方法:學會拼貼添畫的基本方法,嘗試剪紙、撕紙和粘貼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的造型能力和動手能力,在制作中感受創造活動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利用收集的廢舊掛歷、廣告紙、彩紙等進行拼貼添畫創作。
教學難點:紙材的巧妙利用,創新的表現主題。
教學準備
教師:課件、范畫若干張等
學生:廢舊報紙、廣告紙、畫報、彩紙、剪刀、粘膠等
教學過程設計
一、教學準備
學生拿出收集的各種廢舊畫報紙、廣告紙、報紙等制作材料。
二、欣賞討論,揭示課題
1、欣賞畢加索的幾幅人像。
師:這是西班牙畫家畢加索的作品,他是立體主義繪畫派創始人之一。這幾張畫面上表現了什么?(人像)和我們平時表現的人像有什么區別?(變形、夸張、抽象)
師:動物與人臉的結合,夸張變形的臉孔,打亂了原有形的序列。立體主義畫派打破了以往觀察視點所能看到的角度,可以在一張畫面上同時展現出人物的多個角度特征。
2、再出示《吉他》(引導學生從畫面的材質、形、色上逐步逐層分析)
師:這張畫面上你看了什么?(廢報紙、花紋墻紙、彩紙,幾何形)從這彎曲的外輪廓線上能讓你聯想到什么?什么樂器?(吉他)確實,畫家挪用了吉他特別具有代表性特征的少部分形,可以讓我們隱約辨別。在一百多年前,一般畫家表現木質樂器、桌子等只用木紋紙等接近木質感的材質表現。(課件出示胡安.格里斯作品里的吉他)但畢加索突破了固有的觀念,敢用花紋墻紙表現桌面,報紙表現吉他。而當時采用黏貼方式表現畫面,是立體主義的一大創舉。
3、今天我們將一起學習:
師:這張作品在色彩對比上給你怎樣的感覺?(對比鮮明)藍色底紙比襯著深淺不同的黃,加上中性色黑白灰的調配,使得畫面既對比鮮明且協調不失統一。
三、探究學習,摸索方法
1、師:我們怎樣利用手中素材進行創作呢?
比如老師手里有一些廣告宣傳單,你可以把它變成什么呢?(……)請看老師這里,變成了(一雙鞋、帽子、包、椅子)
師:我們可以挪用圖案的少部分,也可以挪用許多甚至全部。然后進行拼貼添畫。(出示課件及范作1《沙灘上的女孩》)
2、出示范作2:你猜這張畫面主題表現的是什么?(《花瓶》)
提示:這部分形狀、圖案熟悉嗎?老師挪用了上次課示范花瓶,不過這只花瓶看起來像是被打碎了,老師采用了它的大部分了,并故意打亂了花瓶原有形的序列,重新進行組裝設置。畫面還利用了月餅包裝袋上的圓與方,也嘗試將圓剪開重設置底,運動產品包裝袋的撕貼幾何、不規則形等,茶葉袋青花紋瓶重設等。
(將制作過程拍成照片,分解給學生看)
3、《找一找》
請大家打開課本對照畫面主題找找看:哪張是不同時間、空間事物與人物的自由組合;哪張添畫細節豐富;哪張巧用色彩烘托心情。
比如:《太空暢想曲》----將我們身邊的汽車飛上了太空,在神秘太空里遇見了各式飛行器以及宇航員,一定會發生一些有趣的事情吧。
比如:《過大年》----畫面中充滿喜慶的氣氛從哪些地方表現出來?(漫天的煙花爆竹,中式建筑門上的對聯,耍獅子舞龍燈等)
比如:《我的偶像》----畫面上每個運動員的表情一樣嗎?他們背后的色彩給你怎樣的感覺?(有的需要沉著冷靜,爭取更好的發揮表現,所以藍色是冷靜代表;有的看來有了很棒的表現,采用使心情亢奮的紅打底;有的正在奮力踢球;有的.像是賽場失利,恨恨的表達著失望的情緒……畫面還強化了運動員的特寫表情。)
4、下面老師請大家做回《小小診斷師》
這幾張作品在拼貼添畫上出了些什么問題?
范作3拼貼圖片過于零散(不足以表達運動員激情迸發的場景)
范作4拼貼大小匹配不合適
范作5添畫背景不符合主題
5、教師現場拼貼示范《京劇紙偶人物秀》
這些人物有的是事先從不同的畫報上剪下重新組合(頭與身重組搭配)
拼貼時,先拼貼大圖片,注意人物方向的變化與錯落有致,再依次添加小圖片,可以相互間有前后的遮擋關系。
6、范作賞析
范作6:給《動物秀》添畫的背景(炫酷的黑貓,像我們打招呼的狗,愛歌唱的鳥,會玩雜技的藍猴……)
范作7:《水果大餐》今天女主人和她的藍熊邀請了好多客人來參加這次水果大餐聚會,客人當中有從遠方趕來的幸福一家人及他們的寵物貓貓,看來這次的戶外聚餐一定會很熱鬧啊。
范作8:根據大量收集的藍色畫片經過重置取名為《藍色鄉思》
范作9:從這張畫面上大家看到了什么?(頭像,瓦楞紙,報紙碎片)
巧用瓦楞紙與報紙碎片表現的人臉,與黑紙上再利用橘色紙撕剪拼貼打底形成對比,并在背景上采用線描進行裝飾。
(將制作過程拍成照片,分解給學生看)
四、回顧作業要點,拼貼藝術創作(以小組合作形式完成一張拼貼添畫)
1、選擇圖片確立主題:首先選擇尺寸較大、印刷清晰、色彩鮮明的圖片,擺放在畫面顯眼的位置,其次搭配其它圖片。
(參數支持:根據圖片設定好主題,再依主題大膽添加背景,可以直接畫或者剪貼大局背景(比如:城市、公園、海底、沙漠、臥室……))
2、再緊扣主題進行撕剪拼貼想象添畫。
(1)可添加具體的景物,完成畫面。
(2)添加背景顏色,起到拼貼畫之間的過渡和裝飾作用。
3、背景可以結合線描進行裝飾。(出示部分線描裝飾圖供參考)
五、課堂評價
出示《評價小指南》:構思新穎有創意、添畫細節豐富、色彩搭配對比鮮明且和諧統一、巧用材料、拼貼添畫緊扣主題
1、學生展示作品。
2、學生互評。
六、拓展延伸
欣賞更多作品,了解其他材料的藝術創想作品。感受平常生活帶來的藝術靈感和藝術感染力。
小學語文《畫》說課稿 18
一、教材分析
不論是在城市還是在鄉村,皎潔的星光、五彩斑斕的燈光、千變萬化的焰火,閃爍的霓虹燈,金碧輝煌的高樓大廈,彩虹一樣的立交橋與忙碌的汽車?使我們的夜晚變得更加美麗、迷人。本教材以此為描繪對象,啟發學生回憶夜晚的萬家燈火和五彩的節日焰火,給我們的居住環境披上了美麗的霞衣,感受現實生活的美好。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善于表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從中體驗生活的樂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識:認知黃色、橙色等明亮的色彩與深藍、深紫等深暗的色彩,了解明亮的色彩與深暗的色彩在同一畫面出現會形成強烈的明暗對比關系。技能:學習使用色彩明暗對比、襯托的造型手段,運用水彩筆,油畫棒、彩色紙等美術媒材,采用剪貼、描繪等方法,創作表現家鄉或城市美麗夜景的藝術作品。
2、過程與方法
認知生活中夜晚景物與白天景物明暗、色彩的不同,了解運用明亮的色彩與深暗的色彩在畫面互相襯托的方法,通過畫夜景掌握色彩的明暗對比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啟發學生感悟身邊的美,體驗生活的樂趣,大膽的運用藝術創作抒發內心感受,表達對生活、對家鄉的熱愛,培養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通過對夜景的觀察、回憶和感受,表現夜景的美感,認識深淺色使畫面產生的對比效果。難點:巧妙使用亮色與暗色,運用對比效果使畫面表現出夜色的美感。
四、學習材料
課件、彩筆、油畫棒、黑色卡紙、剪刀、膠棒等。
五、教學設計
組織教學,師生問好(穩定情緒,檢查學生用具準備情況。)
1、變魔術,激發藝術激情
師:(黑板上出示準備好的畫)同學們,看看老師的這幅畫上有些什么?(樹、建筑?)
其實在這幅畫中還隱藏著很多奧秘,你們想知道嗎?接下來,老師要變魔術了。
魔術表演:白晝變黑夜
演示:黑板上貼有依仗表現城市白晝的圖畫,畫面中老師事先用粉筆畫好了太陽、云彩等,只見老師用蘸滿黑色水粉顏料的大刷子在畫面上一刷,白晝立刻變成了黑夜,天空中出現了月亮、星星、煙花等。學生贊嘆不已。
師:今天我們就要一起去探訪夜的奧秘,來畫一畫夜景。(教師指向畫面)
出示課題:《畫夜景》
(設計意圖:心理學認為,非智力因素是學生學好功課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內驅動力,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學生的學習才能有效。本環節我利用油畫棒和水粉顏料不相融的科學原理,在白紙上表演了一個色彩魔術。這樣的導入,巧創教學情境,營造一個神奇有吸引力的學習氛圍,不僅可以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熱情,感受夜晚的美。引發學生的內在驅動力,更喚起學生對獲得知識的渴望。)
2、找不同,分析夜晚色彩明暗對比
師:老師這里有兩張天安門的圖片,我們來做一個“找不同”的游戲,看誰找到的色彩不同的地方最多。教師分別出示天安門白天和夜晚同一角度的圖片。根據圖片找出天空、天安門、燈光等處色彩不同。
(設計意圖:對比分析晚景色與白天景色的.不同之處,找出夜景的特點。)
3、欣賞感受,提煉夜景色彩
⑴接下來,老師當導游,帶大家去欣賞美麗的夜景,繼續探尋夜晚色彩的秘密。
多媒體欣賞:各種各樣寧靜的夜晚:城市、鄉村、海洋?
⑵逛了這么多地方,你對夜晚是否有了新的感知?在這些夜景中,你發現了哪些顏色?(黃色、粉紅、粉綠、藍色、紫色等)
⑶這些明度高的顏色在深色背景上給你什么感覺?你能用詞語來表達一下你的感受嗎?(鮮艷、明亮、對比強烈、五彩繽紛、色彩斑斕......)⑷出示同樣的色彩,不同的背景,讓學生感悟亮色與暗色互相襯托形成的強烈對比。教師總結:亮色與暗色產生強烈的明度對比,這就是美麗夜景的色彩秘密。
(設計意圖:通過回憶、感受、表達三個步驟,讓學生逐步提升對夜晚美的體驗。特別是在欣賞部分,結合悠揚舒緩的音樂,寧靜優美的圖片,伴隨老師輕輕的吟誦,讓學生沉醉在大自然的風光美景中,有的驚嘆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的合著音樂低聲吟唱,一起感受和體驗夜晚的美妙,這一切仿佛把學生帶進了充滿趣味和奇妙而又絕對真實的童話世界。)
4、教師示范
師:是什么讓高樓大廈擁有了這么多漂亮的顏色?是絢麗的燈光給他們披上了美麗的彩衣,使夜晚變得如此迷人,接下來老師來示范一下如何讓高樓大廈披上彩衣。
首先我們要選擇各種明亮的顏色,因為燈光的作用,一棟樓房顏色會比較多,也也可以有一種主色,配以少量的其他顏色,展示兩種處理效果的半成品。(引導學生解決本科的重、難點,認識深淺色使畫面產生的對比效果,并知道如何利用顏色對比表現夜色的美感。這樣,不僅使課堂煥發了勃勃生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獲得了有力的翅膀。)
5、放飛想象——創造藝術作品
⑴除了煙花,還有什么事物可以扮靚夜色呢?
⑵讓我們一起去尋找扮靚夜色的好方法。
多媒體欣賞:五彩繽紛的夜晚:彩燈、星月、倒影、閃電?
⑶欣賞學生、畫家表現的夜晚美景
油畫棒畫、水粉畫、剪貼畫、水彩筆畫?
提出問題:
①這些學生作品是以什么為內容來表現夜色的?給你印象深刻的夜色在哪里?
②從書上看,表現夜色都用了哪幾種方法?還有什么樣的方法?
師:今天我們要用繪畫的方法小組合作完成一幅美麗的夜景,你們可以自己分工畫房子、馬路、樹等。要求:
1、合理分工
2、色彩明暗對比3畫面整潔干凈
3、春風化雨——感動生活藝術
⑴展示評價
①向同學介紹自己的作品。你畫的是哪里?畫面中都表現了些什么?
②欣賞其他學生的作品。交流經驗。
⑵感動生活
欣賞其他學生的作品。你覺得那位小畫家的夜景最美?
②總結:原來,美麗的夜景就在我們身邊,生活是如此美麗,讓我們好好珍惜。
(設計意圖: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讓課堂教學回歸生活,這樣才能使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本環節運用與學生生活貼近的家鄉夜景,把本課所學和生活顯示聯系起來,使學生產生共鳴,升華了熱愛生活的感情。)
小學語文《畫》說課稿 19
一、教材分析
根據小朋友愛在小紙片上畫畫寫寫的心理,由小變大的畫畫變大的畫可以滿足他們的要求。畫變大的畫是指由不同的可以拼合的小紙片畫面來共同構成一個較大的畫的過程。此過程需要隨機應變的思考,由小變大的畫依據已畫的內容或是情節的需要適當拓展,既有趣又要動腦筋。小學美術教案一年級下:15課由小變大的畫為了呈現變大后的效果,教材編排有三種樣式:
1.幾張小紙片的拼合變大。
2.將大些的畫紙折小后從一小塊開始畫變大。
3.從拆開的小紙盒反面的某一塊開始變大。變大只是一種形式,而目的.在于使已畫的形象與未畫的內容不斷關連,擴大合理想象的空間。《火車跑》中的火車畫到了頭,而前面又需要再畫些東西,這需要畫面空間補充。畫一位摩托車手難于構成你追我趕的氣氛,于是就有了后面的擴大和添加。《郊外的汽車》一畫中,橋下水中的故事既豐富了畫的內容,又是合理的延續。所有這些想象都是從一小塊畫面開始的,小朋友很樂意這樣去畫。也許畫得不美,這不要緊,在不知不覺中大腦進行了想象與表現,主動投入才是最重要的。
教材中的兒歌,是為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編寫的,可以學習背誦。兒歌包含了一種快樂,也包含了一種環境保護意識的養成教育。
二、教學目標
告訴兒童并使之掌握一種有趣的圖畫方式,豐富表現手段。
畫一幅較有趣味的變大的畫,獲得一次記憶與想象的訓練。
讓兒童在充滿情意的學習中,受到一次環境保護意識的教育。
三、教學設計學兒歌導入
激勵兒童在較短的時間內背誦。由環境保護——廢紙片不亂扔——可以畫畫過渡到教學的中心環節。
出示變大的畫,師生問答評析范例。設問“這樣的畫是怎樣變大的呢?”再過渡到教學的重點,即怎樣變,變多大……用多媒體演示不斷變大的過程。每一過程之前讓學生猜想多種可能性,使學生互動,但要適可而止。聯想得好的,教師應予以肯定表彰,促使舉一反三。三種樣式的簡介。重點介紹較大紙的折小:把小于16開、大干32開的圖畫紙折成大小不等的多塊,作業時露出其中的一小塊,其余的先折疊好,作業過程中視其需要逐步展開,慢慢變大。多張小紙片拼合畫大和拆開的小紙盒的變大畫的樣式是不難理解的。
布置學生作業,提出作業要求。每位同學自選一種樣式進行創作,內容不限。也可采取分組集體作業的形式。為避免學生作業中的麻煩,教師要強調動筆之前應有所構思。要從最適當的一塊開始,分散的小紙片可以編號標記等等。
作業要求:
學生自選一樣式(多張小紙片的、拆開的小紙盒或大紙折小的)進行獨立作業。內容自定,基本符合逐步變大的過程,具有一定創意和想象,未涂抹色彩也是可行的。允許畫面留有一兩塊空白。
四、教學建議
本課作業也可以采用分組集體作業的形式。
由老師在黑板上畫出不同的作業紙樣式,然后分組接力續畫。
同學之間的作業交換續畫。這樣可以使教學更生動活潑。
小學語文《畫》說課稿 20
一、課前分析
(內容、學情、學法、教法等)
本課是計算機畫圖的綜合課。活動用學生熟悉的《上學歌》引起,歌詞描繪了一幅早晨的美麗圖畫,激發了學生的作畫興趣。活動要求學生將語言文字信息轉化成圖畫信息,并發揮自己的豐富想象,畫出自己心中的美麗早晨。同時在作畫的過程中,練習使用畫圖軟件中的工具,達到熟練、靈活運用的目的。
教師鼓勵學生自主創新,大膽操作。引導學生合理利用畫圖工具欄。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引導學生自主發揮想象,通過回憶日常生活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
2、過程與方法
在作畫的過程中,練習使用畫圖軟件中的工具,達到熟練、靈活運用的目的。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畫圖工具。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生綜合運用畫圖工具畫出想象中的美麗早晨。
教學難點:指導學生將語言文字信息轉化成圖畫信息,并發揮自己的豐富想象,畫出自己心中的`美麗早晨。
四、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入
激發興趣
1.教師出示課件圖片及歌曲《上學歌》。
學生欣賞并跟唱。
2.提問:這首歌中描寫的早晨景象,是通過什么體現的?提示:歌中唱到的什么怎么樣?
學生自由回答。
3.談話:你能用計算機中畫圖軟件畫出這樣美麗的早晨嗎?你還想到了畫什么來體現早晨的美麗?誰來說一說?
展現其他的早晨圖片供學生參考
4.出示畫圖窗口
提問:你能想象一下它們在畫中的位置嗎?
學生發揮想象設計方位
【設計意圖】用學生熟悉的《上學歌》引起,歌詞描繪了一幅早晨的美麗圖畫,激發了學生的作畫興趣。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幫助學生尋找素材。
二、試一試
學生在計算機上畫美麗的早晨
1.現在就讓我們行動起來,找到相應的工具在畫布上畫一畫你設計的美麗的早晨。
學生嘗試電腦繪畫
2.小插曲
在畫畫的過程中我看到有的同學想畫相同的東西,老師這有個小竅門供大家一起來參考一下。下面老師給大家變個戲法,好好看呀
教師演示:畫好一朵花,用選定工具選定它,按住Ctrl鍵的同時拖動選定內容,放開鼠標按鍵后再放開Ctrl。問學生有什么神氣的現象發生了?復制幾個調動學生興趣。
請同學們打開書11頁,按照書中的方法學一學,你也會成為小魔法師。
學生嘗試復制粘貼快捷鍵的功能
教師:告訴大家這種現象是復制粘貼的結果。
3.編輯菜單中復制粘貼功能的使用。
談話:還有一種復制的方法
教師邊演示邊講解。選定要復制的對象,單擊編輯菜單,選擇復制命令,然后在選擇粘貼命令。并調整圖像菜單中的“不透明處理”觀察粘貼效果有什么不同?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大膽嘗試注意指導學生要先選定對象再復制粘貼,選定圖形的操作可以使用“選定”或“任意形狀裁剪”工具,通過具體操作比較出二者有什么不同。
4.任務
選定要復制的對象,嘗試并比較使用Ctrl鍵復制和使用菜單復制的不同(菜單方法總是將圖形復制到畫布的左上角)。
5.繼續畫美麗的早晨
【設計意圖】學生只有在操作對比中才能感受到不同方法的不同效果。比教師的說教效果更佳。
三、提個醒
用多媒體網絡教室展示提個醒的內容,供學生提起注意。
(如果需要比顏料盒中更多的顏色,我們可以通過“顏色”菜單中的“編輯顏色”工具添加自定義顏色。)
【設計意圖】計算機必然是一種操作性很強的工具,再加上學生接觸的時間不算很長,教師的指導及提醒也是非常必要的。
四、保存作品
教師:如果你畫完了,給作品起個名字,保存起來,要記錄保存的位置和文件名吆!
【設計意圖】隨時教育學生養成保存作品的習慣。
五、拓展延伸
保存完作品的同學可以互相欣賞一下。
還可以嘗試利用“圖像”菜單中的“翻轉/旋轉”和“拉伸/扭曲”命令作出不同形態的小鳥。
操作之前也需要選定對象。
【設計意圖】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完成效果也就有所不同,既要照顧全體,也要照顧個體。
六、交流與評價階段
1.介紹你的作品,說說你是怎樣設計和完成的。
2.春、夏、秋、冬四季的早晨各有什么特點,畫畫時應怎樣體現?
3.你認為這節課誰能成為我們的操作小能手,
誰是這節課的創新小畫家?快快把他推選出來吧。
下節課,希望同學們再接再厲,涌現出更多的創新小畫家來。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一年四季早晨的不同,可以讓學生學習總結事物的特征,并把這些特征信息轉化成圖像信息表達出來。還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
七、作業設計
每天早上上學欣賞一下美麗的早晨。
利用美術課或課余時間手工做一幅紙貼畫或布貼畫。
統計自己都會用到哪些材料。
【設計意圖】完善本節課的繪畫意境。為下節課的學習做出準備。
【小學語文《畫》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畫》說課稿(15篇)12-19
小學語文《畫》說課稿13篇01-02
小學語文《畫》說課稿(13篇)01-02
小學語文《畫》說課稿精選13篇01-03
小學語文《畫》說課稿集合15篇12-19
小學語文《畫》說課稿(集合15篇)12-19
小學語文《畫》說課稿(匯編15篇)12-19
小學語文《畫》說課稿(通用20篇)11-03
小學語文《畫》說課稿(集錦13篇)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