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品德說課稿1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品德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品德說課稿1
今天,我要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下冊課文《我們長大了》。這篇課文位于本冊的最后一個單元——我們在成長。作為二年級下冊的最后一個單元,這是對二年級孩子學習的一個總結,總結他們的成長,更是對他們的期望,期望他們以更自立的狀態進入三年級。
本課是這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思品新課標指出,“道德存在于兒童的生活中”。本課通過展示學生自己的成長,能看到自己的成長和變化、欣賞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并且通過發現學生身上的細微變化,讓學生為自己的成長而感到快樂。讓學生學會關心他人,做一個懂事的好孩子。這篇課文能夠讓學生在成長中得到自信,愿意去做懂事的孩子,為學生安排暑假生活,打下基礎。
二年級下學期的孩子,還很小,很多事情還比較依賴父母,不過,他們已經有一些自立、自理的意識,而且渴望得到成長。根據本課的要求和二年級下學期孩子的特點,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通過尋找自己成長的足跡和紀念物,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成長與變化,結合自己的成長過程,比較全面地認識成長的含義。
(2)積極參與與體驗活動,提高體驗能力、收集資料的能力。
(3)激發孩子欣賞自己的成長,學會展示自己,產生成長的喜悅感,樹立自信心;
針對本課教學目標,我認為本課教學的重點是:通過尋找自己成長的足跡和紀念物,結合自己的成長過程,比較全面地認識成長的含義,產生成長的喜悅感。本課的難點是讓孩子從具體事情中懂得熱愛父母,孝敬父母,懂得關心別人。
基于以上目標,我將在課堂上采用搜集資料法、討論法、講述法、角色表演法和情景模擬法等教學方法。
學生將在調查、討論、說話和寫詩等過程中,認識成長的含義,產生成長的喜悅感。
接下來,我將簡單闡述我的教學設計。我這一課分為五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環節是游戲導入,體驗成長。
第二個環節是成長包展示,體驗成長
第三個環節是朗誦詩歌,學會自立。
第四個環節是情景表演,學會懂事。
第五個環節是制作成長樹。
現在,我將詳細地說一說我的,每一個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體驗成長
1.猜照片:挑一位班里同學的照片,讓小朋友們猜猜照片上的人是誰?
2.揭示照片主人。圖中的小朋友長大了,所以,你認不出來了。長大會給我們帶來很大變化。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課文《我們長大了》。
板書課題
(游戲是兒童有效的學習方式,對培養兒童的情感,讓兒童體驗生活的樂趣,對學習知識等是很有用的。一開始采用游戲導入,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成長包展示,體驗成長
1.不僅照片可以讓人感覺到我們的變化,還有很多東西可以讓我們感覺到成長的變化。幻燈展示課本48、49面。說說哪些東西可以展示成長的變化。
2、那你們有哪些東西也可以展現你長大了?請你們拿出自己的成長包,和同桌說一說吧。
(1)幻燈出示要求
(2)小組交流
(3)學生代表展示自己的成長包。
5、師小結:長大不僅是身體上的變化,更是隨著你們學會了越來越多的本領,慢慢長大。
(課前我讓學生去搜集有關自己成長的東西,可以是照片、作業、獎狀等,把所有東西放在一起,做成一個成長包。思品新課標指出,教學活動在內容上既依據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勵教師從兒童的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讓學生動手搜集資料,可以提高學生的體驗能力、收集資料的能力。讓他們在自己的搜集東西的過程中,體會到成長的喜悅。)
三、朗誦詩歌,學會自立:
1、課件展示兒童詩歌《別說我小》。學生朗讀。
2、鼓勵學生,編成長小詩
①課件展示老師編寫的小詩
②課件演示,根據學生發言編寫小詩
【我選取了兩首十分貼近學生的心理兒童詩歌,通過朗誦詩歌可以勾起學生的很多回憶。并且結合前面一系列的展示活動,讓學生現場編寫小詩,讓學生對自己的成長有具體的認識,并為之感到驕傲自豪,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四、情景表演,學會懂事
1.幻燈出示課本第51面以及要求。請學生看屏幕:遇到這兩種情況我們應該怎么做呢?請同學們先在小組內討論,并試著演一演,一會到前面來表演。
2、我該怎么辦?
從同學們的表演中,老師知道你們長大懂事了,學會關心別人了,生活中還會遇到許多問題,我們該怎么辦呢?
(1)在爸爸媽媽工作忙的時候我們該怎么做?
(2)有好吃的東西怎么做?
(3)同學的筆掉在地上摔折了怎么辦?
(4)垃圾紙滿了怎么辦?
3、你生活中有什么體現懂事的故事。寫在課本上。
4、夸夸班上懂事的孩子
老師知道,我們班還有很多懂事的孩子呢,那就把他們找出來,夸一夸他們吧,想一想,你想夸誰?為什么夸他啊?
【讓孩子學會做人是課程的核心目標,通過活動讓孩子們知道學會關心他人是長大了的一種重要體現。興趣是學習的老師,情景表演可以讓學生在表演中體會關心他人。讓學生夸夸班上的同學,既可以讓學生學會發現別人的優點,也讓被夸的孩子,感到驕傲】
五、制作成長樹
1、剛才有很多同學都很棒,都比以前有進步,學會了很多本領,也學會了關心別人。我要請今天表現特別棒,特別懂事的人,掛上自己成長包里,認為最驕傲的一件東西。
2、師小結: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進步了,開心了,該感謝誰呢?你為什么會感謝他。
我們的成長離不開親人的關心與照顧,離不開老師的教導,離不開伙伴的陪伴。所以,老師希望你們多學會更多本事,懂得關心別人,做一個長大了的孩子。
(這一環節,可以讓學生體會家長對孩子的愛,從而讓他們學會關心家人)
教學無定法,還請老師在教學中因材施教,使學生的成績早些提高。
小學品德說課稿2
各位老師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二課《我們的地球村中》的第二個小話題《經線、緯線和赤道》,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我的課后說課:第一,說教學達標情況;第二,說教法運用情況;第三,說學生活動情況;第四說課堂結構實施情況。
下面,我先說第一個方面:教學達標情況。
1.屏幕展示教學目標:
(1)知道地球的經線、緯線、赤道、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2)培養孩子觀察能力、搜集材料能力以及合作學習的能力。
(3)感受地球有關知識的趣味性,激發起孩子對相關知識的渴求。
本節課教學目標達成情況較好,大多數學生已經能夠區分經線、緯線這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對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劃分也基本能夠掌握。孩子的觀察和合作能力在本堂課中得到了很好的鍛煉。而欠缺的地方在于第三個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不是很好,由于時間關系,教學中有一個能夠讓學生切實體會經緯線作用的環節沒有應用的上。
2. 說教法運用情況
本節課主要采用了講授法、演示法、合作交流法與啟發式目標教學法,圍繞目標,通過教師誘導、學生觀察思考,較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不僅使學生學到了知識,也培養鍛煉了觀察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
講授法貫穿于課堂的始終,老師會適時對學生不懂的知識進行補充和講解。演示法讓學生在親身觀察地球儀的同時對地球有了了解,也能夠切實地區分經線緯線,了解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劃分。合作交流法作為本課主要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相互探討、學習中自己總結知識,共同進步。對學生的啟發式教學降低了學習坡度,激發了自主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己在書中找到知識點,學會觀察,自己得出結論。學生學得主動,有興趣,知識點感到易學易懂。
3. 說學生活動情況
(1)教學中由于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積極參與,爭先恐后舉手回答問題,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積極性。
(2)教學中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每個學生都對地球儀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在教師引導下觀察、分析、歸納得出正確結論,使學生動眼、動腦、動手、動口,理解記憶。親自動手繪制經線、緯線,讓學生對知識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小游戲的設置讓學生在玩的同時,對南北半球的劃分記得更加牢固。
4. 說課堂結構實施情況
(1)本節課設計的教學程序是順理成章的。沒有遇到學生思維的障礙,各環節之間聯系緊密,基本上都能完成當堂目標測評。
(2)在具體的課堂操縱中,老師還是沒有做到徹底放手讓學生去學,個人認為,老師的話比較多,沒有真正地做到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3)本節課結束后,發現板書沒有預想的美觀,我想提前做好恰當的布局效果會更好。
《經線、緯線和赤道》這節課的教學目標、課堂結構、教學方法、學法指導等方面是可以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感覺是比較順手的,學生表現反映是滿意的。下次講授這節課時,大體上可以不動,僅需在幾個方面稍加注意改進:①教師語言要簡練確切,減少不必要的重復,學生自己概括出來的知識點,老師沒必要再重復。②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總結、歸納,一個學生概括不好,其他同學補充,老師沒必要著急地自己說出答案。
這就是我根據這節課的教學實際情況,擬寫的說課稿,期待各位老師的批評指正。
小學品德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遼師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是“大”學生了,第三課《珍惜時間》。這一單元分為三個主題活動:我懂事了、我與小伙伴、珍惜時間。在學習生活中能夠珍惜時間,合理地安排時間,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學生在校園中雖然已經生活了三年,養成了一定的學習和生活習慣,但是對于自己的學習和作息時間不能自覺、合理的安排,常常出現拖拉、浪費的情況,對于時間沒有概念和認識,不懂得時間的寶貴。
《品德與社會》所要學習的道德規范、社會知識、生活常識等都是從生活中來的,因此,他的教學內容和教育形式都必須貼近孩子的生活,反映他們的需要。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將教學內容整合成3個部分:感受一分鐘的長短、體會時間的寶貴、學會合理利用時間。每個教學環節都從生活的實際需要出發,從內容上體現了源于生活的理念。在認真鉆研新課標和教材后,我設定了以下3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只有珍惜時間才能提高學習、做事的效率,學會制定學習計劃,并能夠嚴格地按照自己的計劃去做。
2、方法與過程:通過直觀感受、激趣游戲、小組交流、辨析討論等教學活動,使學生知道時間是寶貴的,懂得珍惜時間的意義。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珍惜時間,合理利用時間,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重點:感受在生活中時間的寶貴。
難點:學會合理安排時間。
二、說教學方法
(一)說教法
教師應當擁有講授不同內容,訓練不同項目,攻克不同難點的眾多教學方法,才以游刃有余,從容施教。根據本課教學內容,我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談話法、直觀教學法、辨析討論法、激趣游戲法等。為使學生感受時間的寶貴激發學生珍惜時間的愿望。我采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加深學生的感受,攻克重點,提高教學的效果。
(二)說學法
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時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獲得知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很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在兼容并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陶情、啟迪心智、感悟積淀的四重境界。學法有自主探究法、交流法、觀察法、情感體驗法。加深學生對時間寶貴的認識,使學生懂得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教學目的。
三、說教學過程: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因此,本節課的設計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通過學習者自身的生活經驗來學習,在生活中學習生活,學習知識,切實增強課堂實效性。
(一) 情境導入,體會時間的寶貴。
根據學生喜歡游戲,樂于競賽的特點,上課開始讓學生在一分鐘的自由活動中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然后及時總結,發現有的學生做了有意義的事,而有的同學什么也沒有做。老師提問:你認為一分鐘時間長嗎?從而引出一分鐘數據庫,通過數據庫使學生知道如果珍惜時間一分鐘可以做許多有意義的事,最后讓學生再一次在一分鐘做喜歡的事,并暢談感受。教師總結,揭示課題:《珍惜時間》
(二) 創設情境,感受時間寶貴。
對于孩子們來說,他們的學習過程本身就是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那么讓他們通過生活主動學習就需要我們去精心設計,共同營造。
我營造了醫院里的醫生搶救病人、游戲中小伙伴激烈的競賽等情景,讓學生感受時間的寶貴,知道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勝利、時間就是知識和金錢等等。并讓學生自己總結交流時間對于生活中自己的意義。
(三) 深入感知時間寶貴,合理安排時間。
兒童的生活是課程學習的基礎,因此,在本課設計中我注重讓學生在走近生活的過程中獲得精神的體驗,在回歸生活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首先讓學生判斷一些同學的做法是否合理,這樣安排時間會有什么后果,你有什么合理安排的方法告訴他們。然后,請學生自己制定出每天回家后的時間安排,并在小組中交流。并鼓勵學生珍惜時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 總結升華,延伸課題。
最后一個環節是總結升華的環節,教師為學生設計精美的書簽,并啟發學生寫出自己收集到的時間格言。
小學品德說課稿4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我的好習慣》。(板書)下面我將從說教材、教學教法、教學過程、教學板書等幾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我的好習慣》是鳳凰國標教材小學《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成長樂園”中的一篇。本文體現了《品德與生活》內容標準中健康、安全地生活理念,意在使兒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獲得基本的健康意識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環境與人生存的關系,為其一生身心健康發展打下基礎。低年級兒童以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對一些抽象的道德概念理解模糊不清。所以對于低年級兒童來說習慣教育不在于告訴他們多少道理,記住多少規則,最重要的是運用一些具體生動的例子,通過兒童喜聞樂見的活動,幫他們形成基本的做人道理和思考問題的取向。由于現在的孩子大多嬌生慣養,生活習慣不是很理想,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行為與習慣:在老師的幫助下,引導學生參與自我檢測、討論交流、制定計劃、實踐操作等活動,使學生初步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品德行為習慣。
2、知識與技能:使學生認識到好習慣帶來的益處,提高學生養成好習慣的自覺性。引導學生學習制定計劃,培養獲取信息的能力。
3、過程與方法: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與同學合作交流,分享感受,共同體驗活動的成果。
二、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認識到好習慣有益終生,提高并強化學生養成好習慣的自覺性。
三、教學準備:
1、對學生已養成的習慣情況進行調查分析
2、多媒體課件。
3、 樹葉貼紙
4、寫有數字的圓片貼紙。
四、教學設計
教學中我努力從兒童真實的生活中挖掘課程資源,用討論、現場調查、游戲活動等方法來組織教學,圍繞什么是好習慣、怎樣養成好習慣、好習慣養成的意義等逐層進行分析,設計中尊重兒童的生活體驗,力爭用兒童的生活來教育兒童,以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圍繞“我的好習慣”這一主題,設計了以下活動:1、自我檢測、2、對錯碰碰車3、小樹快快長、4、學唱文明拍手歌。“自我檢測”讓學生在自我評價中對自己已有的好習慣進行初步的認識,在活動中同時與他人進行比較,知道有更多的好習慣還要培養。“對錯碰碰車”讓學生在對比活動中初步了解好習慣與壞習慣的區別。“小樹小樹快快長”,讓學生感受到成長的快樂,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情感。“學習拍手歌”,游戲方式不僅能活躍學生的思維,更能讓學生在游戲中進行道德規范的內化。
1、談話導入——走進主題
當上課師生問好時,師與生談話并創設三個問題,一、咱們班同學每天上課都要向老師問好嗎?二、為什么要這樣做呢?三、你們是怎樣養成這個好習慣的呢?由此學生明白這樣一個小小的活動表達了同學們對老師的尊重,這真是一個好習慣。(本環節設計意在通過學生學習生活中一個真實而細微的常規活動,引發學生的生活經驗,自然地導入活動主題,體現了本課程生活性這一基本特征,為后面的進一步學習奠定了基礎。)
2、自我評價——領悟主題
《品德與生活》課程在評價建議中強調:評價多樣化。其中談到“評價是教師和兒童共同合作進行的有意義的建構過程。兒童既是評價的對象,也是評價的主體。”過去課堂上的評價多是教師對學生、自己對他人(或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恰恰忽略了自我評價。
活動一:自我檢測:
首先教師取出本課插圖,請學生說出圖上好習慣的名稱。其次給每一個好習慣編上號,指導學生了解插圖內容。第三學生看看想想,把自己養成的好習慣的編號圓片貼在自己身上。最后教師請出部分學生說說自己貼的情況,進行當場演示,比如:請貼上“自己的事自己做”圓片的學生表演疊衣服;請貼上“不挑食”圓片的學生說說自己平時怎樣做到不挑食的等等。同時請其他學生對表演情況進行評價。
(本環節的設置就是為兒童提供一個自我評價的舞臺,在自我檢測中,對自己已有的好習慣進行初步的認識,在活動中同時與他人進行比較,知道有更多的好習慣還要培養。這一環節的設計正是尊重了兒童的生活、激發了兒童對自我的認識。)
3、辨析解難——探究主題
活動二:對錯碰碰車
1、闖關游戲,一共三關:看看圖上哪些是好習慣,哪些是壞習慣?還要告訴他為什么?小組討論交流。
2、每小組選一幅圖派一個代表重點說說,同組同學如果有不同意見可以進行補充。(教師根據學生的評價意見進行電腦操作,答對了出示笑臉,反之則播放哭臉。)如:(針對圖上課間因上廁所為了不遲到而奔跑的學生發言):我們認為這個小朋友的做法是錯誤的,因為拼命奔跑是會摔倒的。
師質疑:不跑怎么行,要遲到了呀!
生明白要真遲到了,跟老師說,老師會原諒你的,因為遲到比撞得頭破血流要好。
師質疑:如果我既不想遲到,也不想出意外,該怎么辦?讓生明白養成有事早點做的好習慣。
《品德與生活》課程強調“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同時提出“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道德情感”。我們眼前的兒童并非一張白紙,他們有自己的生活以及對生活的認識,但是由于受自身思維水平的限制,他們對生活的認識是不全面的,甚至會有偏差。這一環節的設置就是要讓孩子明白我們的身上已經形成了許多習慣,有好的,也有壞的,要讓自己健康、快樂的生活就要拋棄這些壞習慣。
4、書寫表達———深化主題
活動三:小樹小樹快快長
1、請學生把自己現在計劃養成的好習慣寫在小樹葉上,同時想想自己準備怎么做!(學生在紙做的綠葉上寫想養成的上好習慣,教師相機在黑板上貼上光禿禿的樹干圖。)
2、讓孩子們明白成長樹上綠葉代表著許許多多的好習慣,好習慣越多,大樹就會越茂盛。我們每個小朋友都是一棵小樹苗,我們養成一個好習慣,自己的小樹上就會長出一片綠葉。
(習慣的養成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個不經意的過程,讓學生用貼樹葉的方法來展示自己的好習慣,是讓學生為自己養成的這個好習慣而自豪;另一方面,我想用樹葉這樣一個具體化的健康形象激勵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成長的快樂,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情感,增強孩子在今后生活中自覺的養成好習慣的意識。)
5、 學唱兒歌——延伸主題
活動四:學習兒歌
把《文明拍手歌》送給大家,并希望大家按照兒歌里的要求去做,讓自己的小樹快快長大。(課件出示兒歌內容。)
(兒歌的內容來自兒童真實的生活,展現的是文明健康生活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培養兒童的情感,讓兒童記住規范,并在游戲活動中內化規范要求,進一步將好習慣延續到現實生活中去。)
五、教學板書
教學安排的其中一個環節學生寫上自己好習慣的片片綠葉貼在成長樹上作為板書。設計意圖使生一目了然綠葉代表我們的好習慣,每一個小朋友就是一棵小樹苗,好習慣越多,樹就長的越茂盛,我們就更健康成長。
常言道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過程中常會生成動態的新資源,面對課堂教學中臨時生成的新情況、新問題,我會努力做到及時去捕捉這些閃光點,為每一個學生表現或發展自己創造機會,以達到《品德與生活》的教學理念,讓課堂煥發生命。
小學品德說課稿5
教材分析:
《天天都是助殘日》是未來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獻出我們的愛心》主題之一。這一活動主題分為“認識殘疾人”、“走近殘疾人”、“我們來體驗”和“我們應該怎樣做”這幾個部分。教材意在讓學生理解殘疾人生活的難處和他們為克服困難所付出的努力,懂得關愛殘疾人是全社會的責任,學習他們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精神。
學情分析:
現在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家庭情況優越,所以,存在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的思想狀態;況且,在生活中對殘疾人接觸較少,缺乏關心愛護弱勢群體的意識,甚至還有歧視殘疾人的現象存在。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體驗殘疾人課堂活動使學生獲得殘疾的親身體驗,從而增進對殘疾人的關愛之情。能夠理解和尊重殘疾人,并對他們在困難面前自強不息的精神持有敬佩之情。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殘疾人,培養學生體察他人,觀察社會事物和獲取社會信息的能力。
(2)通過小組間的討論、體驗,使他們獲得一種親身的體驗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殘疾人在實際生活中的困難,以及他們為克服困難所付出的努力。
3.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道殘疾人生活中的不方便,初步了解我國殘疾人保護方面的有關政策和措施。
教學重點:
通過讓學生學習、體驗、感悟殘疾人的社會生活,讓學生獲得親身體驗,從而尊重殘疾人,培養學生關愛殘疾人的情感、關注殘疾人生活的意識。
教學難點:
感受殘疾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把對殘疾人的理解、尊重、關心落實到實踐中去。
教法:講解教學法 討論式教學法 情景教學法 多媒體教學
學法:合作學習、 實際體驗
教學用具:
1.課前布置學生注意觀察生活中的殘疾人。
2.課件:視頻、殘奧會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視頻舞蹈《千手觀音》
師:大家覺得這段舞蹈精彩嗎(學生回答)
師:然而,表演這支舞蹈的卻都是聾啞人,大家都知道聾啞就意味著他們聽不到任何聲音,但他們卻將《千手觀音》演繹的如此精妙絕倫。我建議大家把最熱烈的掌聲送給他們。
[設計意圖:親切自然地拉近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激起孩子的探究熱情,為順利的創設情境做好鋪墊。]
現在同學們把書翻到56頁,今天我們來學習《天天都是助殘日》
二、講授新課
1、走近殘疾人
師:其實在我們的周圍,有著各種各樣的殘疾人。他們在學習、生活中有很多不方便,他們需要人們的理解、關懷和幫助。那么,你認為什么樣的人被稱為殘疾人呢你周圍有沒有這樣的人呢
生:(聾啞人、盲人、智障、肢殘等)
師:你還知道那些關于殘疾人的資料
生:回答并齊讀課本56頁小資料。
學習課本57頁兩個故事,談談感受。
(學生交流 教師小結)
[設計意圖:給學生了解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通過對殘疾人的認識和了解建立起為什么幫助殘疾人的意識。]
播放幻燈片配樂(隱形的翅膀):
教師獨白:在我國,目前有6000多萬殘疾人,他們有的看不見蔚藍的天空,有的聽不到親人的呼喚,有的必須借助機械的力量才可以行動,可是他們卻是那么勇敢、頑強,忍著傷痛,含著眼淚,微笑著,努力著追求著,并且最終取得了成功。
那么,就讓我們一起去走近殘疾人、認識殘疾人、體驗殘疾人的生活。
2、體驗殘疾人生活
⑴ 師:是呀!他們用自己的堅強、勇敢贏得別人對他們的理解和尊重,在生活中看似簡單的事情,他們要付出比常人多幾倍甚至幾百倍的努力和艱辛。下面我們就一起走近殘疾人的世界,體驗殘疾人的生活。
活動一:盲人找座位
活動二:單手系紅領巾
(2)體驗活動結束后,請同學們談談體會。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情境親身的體驗,使學生更深刻的感受到殘疾人的不便和痛苦,從而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使學生對殘疾人的幫助意識逐步加深]
三、關心殘疾人,關愛殘疾人
師:是啊,幾個小小的體驗,已經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聾啞人、盲人,以及許許多多的殘疾人在生活中與他人交往的種種困難,為了使殘疾人生活有保障,減少他們生活中的困難和不便,國家和社會紛紛向殘疾人伸出了關愛的手。國家在公共設施和政策方面為殘疾人的發展提供方便。你都知道哪些
(學生回答:盲道、紙幣上的盲點、殘疾人通道、殘疾人福利廠等)
教師補充并進行總結
[設計意圖:通過了解讓學生知道關愛、關心殘疾人是政府的行為、更是社會的行為]
四、我們應該怎樣做
師:國家和社會通過各種途徑倡導民眾去關心、愛護、理解、尊重殘疾人。那么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又是怎樣去做的呢
視頻:助殘特輯
1、小組討論
2、全班交流
3、如果你的身邊有殘疾人,你怎么做
(學生回答 教師小結)
投影:平等、關心、理解、尊重、心靈上的呵護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視頻給學生一個更為廣闊的體驗舞臺使學生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助殘是每個公民的責任,是每天都要進行的事]
那么,我們國家6000多萬殘疾人,他們只在這兩天需要關愛嗎引導學生回答:讓我們伸出溫暖的手,獻出我們的愛心,把我們最最真摯的情、最溫暖的愛送給每一位殘疾人,讓每一天都變成助殘日。
板書課題:天天都是助殘日
七、小結
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在汶川地震中,許許多多的人因為地震的傷害,在一瞬間由一個健全人變成一個殘疾人,在世界助殘日即將來臨的日子里,讓我們用親手制作的愛心卡,為災區人們送上祝福。
學生制作愛心卡,背景音樂響起。
八、作業
1、向身邊的殘疾人送上節日的祝福。
2、給災區人民寄去愛心卡。
板書設計:
天天都是助殘日
小學品德說課稿6
教材分析:
此主題有三個教學重點:通過認識生活中某一物品的發展變化,認識生產要根據人們的需求不斷革新和發展;從各種產品的不斷更新中,知道生產的發展是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需要,是社會生產發展的需要;通過對勞動工具發展變化的認識,體驗人們在勞動中的不同感受,知道人們為什么要不斷改進生產工具的原因。本節課以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物品的多樣化和便利化入手,明確社會進步、科學發展、生活水平、生活需要之間的密切關系,重點教學前兩個主題。
學情分析:
四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成為迫切的需要。而且,他們的求知欲十分強烈,這是完成品德與社會教學任務的有利因素。四年級的學生開始有興趣也有能力,關注自己的一些學習能力、學習途徑,從身邊的一些變化中探究其變化的原因。這是完成教學任務的有力條件。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認識生活中電視機的發展變化,認識各種產品的不斷更新,知道科學的發展是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需要,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2、能力目標:通過調查發現生活中產品的不足,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不便,有設計、更新產品為生活服務的意識,并進行簡單的設計去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認識到科技不斷發展、社會不斷進步、祖國不斷強大,激發學生科技創新的理想。
教學重點:
體會科學發展、生活水平、生活需要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關系。
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科技創新的意識。當孩子在生活中發現產品不足時,能進行簡單設計去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課前小調查表、電視機變化的課件、其它物品變化的課件、
學生搜集的材料。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
隨著當今時代的變遷,我們的生活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上課伊始,我便在變化上做文章,介于對即將上課這個班級的了解,我會問:“同學們開學快一個月了,你們能說說咱們班都發生了什么變化了嗎?”(板書:變化)學生暢所欲言,從不同層面展現班級的變化。接著我將及時引入本課主題,“在我們的生活中,小到我們的集體,大到社會、國家,在每個時期都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交流、研究我們生活中的“變化”問題。首先我們先來研究研究電視機的發展變化。”(板書:從電視機說起)
二、新授部分:
活動一:七嘴八舌話電視
1、交流匯報家庭電視機小調查。
電視機是我們每一個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件物品,學生對它再熟悉不過了,課前我讓學生回家調查一下自己家的電視機是否進行過更換,什么原因,及更換的時間、款式和功能。上課后我首先會讓他們在全班進行交流,學生調查情況有的會很詳細,有的簡單,但對電視機的變化都有一個較清晰的了解。并隨機問學生通過調查有什么感受?(板書有關話題:生活需要、科技發展、生活水平)
這樣從兒童的家庭生活手入,讓學生通過自己親眼所見的、調查得出的知識來說說電視機的變化,會更好地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同時讓他們說自家的變化,也能激起孩子們的自豪感。
2、“新的課程標準強調教師不再是單純的傳遞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聽了同學們的發言,我覺得調查情況受年齡影響,無法真正體現電視機的發展變化,于是我就會向學生介紹我家的電視機更換情況。“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我像你們這樣大時,家里只有一臺黑白的14寸小電視機。(課件)頻道要用旋鈕,搜索節目還要用天線控制,有時候信號不好,什么也看不清。你們猜猜老師當時收看這臺電視的心情怎么樣?(學生眾說紛紜,多數猜一定是不高興。)其實老師當時還高興得很呢!在那個年代能有這樣一臺電視收看就已經很滿足了!不過漸漸地,我也像你們剛才說的那樣,渴望能有一臺色彩更鮮艷,收看更便捷的電視機。終于在我上小學四年級時,家里新買了一臺彩色電視機還是日本原裝的那,聽爸媽說還很難買那!,大家再猜猜,我這回又是怎么想的?(學生又猜錯了)為什么?是呀,還想看更好的呢!”教師幽默、風趣的談話方式,使課堂輕松愉悅。
3、知識拓展:展示幾款新型的電視機
這一環節讓學生了解電視機的發展史,從黑白電視機、到彩色電視機、到大屏幕電視、到低輻射電視、到高清晰度電視等。讓學生感受到電視機的發展變化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同時又會課件出示環保的低輻射電視機——不傷眼睛的液晶電視機,還有科技含量很高的等離子電視機、即將大量投入市場的3D電視機、惹人喜愛的卡通電視機。
學生通過了解之后,很自然地會發現產品的更新是隨著人們的需求變化而變化的,與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有關。我趁熱打鐵問:剛才咱們說了這么多關于電視機的話題,你們從中發現了什么呢?(結合板書談感受:生活需要、科技發展、生活水平)
4、學生的感受不會很全面,教師及時的進行總結: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了,這樣就促進人們產生很多新的需求,新的需求又會促進科學技術不斷提高。(板書箭頭)為了引入下一環節,我會很自然的拿起桌上的一個小杯子說:今天出門,為了攜帶方便,我就帶了這么一個輕巧又不易損壞又不漏水的塑料旅行杯,多方便呀!同學們,你們有嗎?拿出來?這真是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創造!(板書:需要創造)
活動二:尋找身邊其他方面的變化
因為課前我都讓孩子們做過調查,所以他們在小組交流及班級匯報中一定能夠很快地說出來。此環節目的在于通過感受周圍事物的變化,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確: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激發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發明。
活動三:“金點子”行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動一動,想一想中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才能使學生投入到課堂中來。這一活動是一個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的環節,但考慮到課上討論的時間一定不夠,學生想法也會有很多考慮的不夠成熟。于是采取舉辦一次奇思妙想金點子行動,把點子寫在自己的小卡片上,便于課下繼續交流。學生們稍作思索后,便開始回答,一定是有的想發明這個,有的想改進那個。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設計出更方便于生活的日常用品,也會夢想自己的創意能成為現實,熱愛科學,努力學習良好氛圍油然而生。我也會及時評價與總結:從同學們的創意里,我深受啟發,仿佛看到了一個個小發明家小設計師正在冉冉升起!這樣把大家把你們的金點子貼在這張愛心卡上,我下課粘到學校宣傳欄里,讓全校同學一起分享。這是學生們的盡頭會更足,使課堂學習氣氛達到高潮。
三、總結提升,回歸生活:
“同學們,我們的社會之所以能發展,我們的生活之所以有變化,就是因為我們人類自己的不斷創新,不斷探索!正如奧林匹克精神所說的,我們將永遠向著“更高、更快、更強”的方向前進著,同學們,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努力學習,用一雙睿智的眼睛去發現,一顆敏銳的頭腦去思考,用我們勤勞的雙手去創造,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本節課我力求避免講大道理,學生回答內容緊緊圍繞生活實際,特別注重課堂平等的學習氛圍的創設,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創新意識的培養,并想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教學內容層層遞進,能夠達到預期教學效果。
小學品德說課稿7
一、說教材。
《我愛我的家》是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社會》第一單元“家庭、學校和社區”的第一課。本單元以家庭、學校、社區這些學生的生活舞臺為范域,以兒童所熟悉的生活為教學的基本素材,引導學生在對生活的認識和體驗中,學會做人和做事。本課注意體現綜合課程的特點,將學生熟悉的家庭生活與時空相結合,引申出相關知識,以逐步形成學生看問題的整體視野。本課是本冊書第一單元的第一課,要對學生進行該門課程學習方法的指導,以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本課總目標為讓學生體會家庭生活的溫馨、家庭成員之間的關愛,增進對家庭愛的情感。本課由兩個話題“人人都有自己的家”、“我的一家人”和兩個活動天地組成四部分內容組成。
二、說設計理念:
1、科學整合重組教材,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品德與社會課程內容為教師結合教學實際,創造和開發課程留有一定的空間,是教師設計、組織活動,引導兒童通過自己的活動去獲得知識的一種資源。在進行教學活動中,根據實際情況,根據教學需要,對教材進行補充,進行再創造,從而提高教育的針對性。
2、創設情境,重視情感的陶冶。本節課注重培養兒童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情感,重視實際生活中現實性的、情景性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創設情境,加深學生對家庭的了解和對家深深的愛。
3、體現參與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品德與社會》教材作為一門思想教育意義的綜合性課程,其教育效果如何,學生的參與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本節課通過看溫馨家的圖片情境導入、介紹家庭生活、講述我家的故事、匯報家庭調查表等活動,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這種積極參與有意義的、真實的活動過程加深對家的了解,認識到人的生活離不開家,激發愛家的情感。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知道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體會家庭成員間的親情。以恰當的方式表示對他們的感激、尊敬和關心”確定本課的知識目標:懂得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人的生活離不開家講述日常家庭生活,
了解家庭過去和長輩們小時候的生活,進一步加深對家庭的認識和了解。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與人合作交流、觀察事物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對家的親近感和歸屬感,激發愛家的情感。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懂得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人的生活離不開家,培養對家的親近感和歸屬感。
難點:通過了解家庭的過去和長輩們小時候的生活,進一步加深對家庭的認識和 了解,體會家人之間的關愛,懂得人的生活離不開家。
五、說教學準備。
學生:畫一張自己家居的圖畫或拍攝自己家居的照片,并做好介紹自己家故事的 準備。
教師:搜集人們的家居圖片、準備音樂《回家》、《讓愛住我家》、家庭資料、照 片;做課件。
六、說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
(一)活動一人人都有自己的家。(預計用時7分鐘)運用多媒體幻燈再現一個溫馨的家居圖片,創設情境,激發情趣,在優美 的“回家”背景音樂下,展現溫馨的家居圖片,引導學生談對家的感受,從而引出本課的話題之一“人人都有自己的家”貼出家的圖片,說一說自己、家人什么時候最想家?
[這樣的設計,與自己的科研課題相結合,用直觀的圖片、學生生活中的事例來幫助學生體驗,獲得對家的認知與感悟。]
(二)活動二介紹自己家的環境與日常生活。(預計用時11分鐘)先由老師拿一張自己小時候的照片,介紹自己家庭的環境,再引導學生在四人小組中交流課前搜集并整理的自己家庭環境的情況,然后讓學生全班交流,將家庭的圖畫貼在黑板中。[《品德與社會》課程準指出,“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教學要從生活中來,又要到生活中去。此設計緊扣“生活”二字,同時,讓孩子們從同伴的情景到自己真實的生活中來,在師生平等交流的課堂氛圍中,加深對家的認識、了解,]
(三)活動三講述“我家的故事”。(預計用時12分鐘)教師出示自己的全家福照片,介紹自己的家庭故事;然后學生在小組中交流各自家庭照片背后的故事,教師要注意從照片和學生的語言中找到深挖下去的切入點,引導學生發現家人之間的關愛、家庭的溫馨。并提出問題,引發思考[ 品德與社會課程以學生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活動形式,從自身的生活出發在與教師的平等互助交流中,通過直接參與各種實際活動,獲得對自我、對世界、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發展各種能力。本設計根據這一思想,設計了師生的互動活動,讓學生不再成為被動受教育者,而是成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
(四)活動四
匯報調查內容,主題升華。(預計用時10分鐘)首先讓學生匯報自己在對家人的調查中印象最深刻、最感興趣的事,接著明確這使我們更愛自己的爸爸媽媽,更愛家人。然后引導學生思考:那我們怎樣表達對家人的愛,做一個爸爸、媽媽的好孩子呢?再集體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師小結,同時播放背景音樂《讓愛住我家》[品德與社會課程,其內容來源于生活,還要回到生活中去,去指導學生的生活,以兒童現實生活為切入口,以獲得真實的體驗與感悟,遵循兒童認知規律,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的情感因素,提高課堂的針對性、時效性。]
小學品德說課稿8
一、說教材
《別把花草弄疼了》是蘇教版《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愛心行動”中的最后一課。本課和《關心老人》,《他們需要關愛》、《小手拉小手》同屬“愛心行動”系列教育單元。本單元從不同層面引導兒童去觀察、探究、體驗愛的真諦,幫助兒童學會愛,不僅愛人,還要愛人類賴以生存的大自然中花草樹木。在愛心的培養中快樂地成長。本課活動通過花草樹木給人類帶來的作用,提出了愛護花草樹木的要求,并引導學生調查周圍護養的情況,進行簡單的探究活動。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要求及學生實際,我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通過了解花草樹木對人類生存的作用,培養兒童熱愛自然的美好情感和珍愛花草樹木的態度, 逐步樹立自然界的生物與我們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意識。
2、行為與習慣:通過活動初步了解花草樹木也需要呵護,自覺養成保護環境的文明行為和習慣。
3、知識與技能:初步了解自然常識,建立生態意識,學會種植花草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4、過程與方法:讓學生通過調查,了解在花木種樣的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并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養護的探究。
《品德與生活》課程要求走進兒童的現實生活,回歸兒童生活。因此,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定為:從孩子的需要出發,貼近孩子生活,努力創設自悟氛圍,調動孩子的心靈的體驗,從而引導孩子真正從內心認識到要愛護花草樹木,別把它弄疼了。
三、說教法、學法
課程要求形象生動的體驗活動成為孩子重要的學習方式。本課中,我們從優化活動設計的角度出發,本著尊重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的根本想法,著重引導他們全員、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參與、親歷活動。采用了談話、欣賞、角色扮演、游戲等教學方法,輔以電教多媒體,營造情境,激發情感。
四、說教學過程
《品德與生活》是一門開放的、建立在孩子的生活基礎之上的課程。無論是經驗的積累,自我認識的提高,能力的發展,品德行為的形成,還是對社會生活的理解,都需要孩子自己直接地去參與各種實際活動,切實地去和周圍的自然、社會、人、物發生實際的接觸和相互作用,從而產生真實的感受和情緒體驗。因此,我非常注重引導學生課前的調查收集資料等活動:1、課前布置學生查找有關資料,了解花草樹木對環境的保護作用;了解一些養護知識; 2、準備各種花、草、樹木的頭飾;3、班級種植;4、準備課件。這些和學生一起收集資料、準備道具的過程,其實就是引領孩子走進“花草樹木”這個生靈世界的過程。只有對這個世界有了接觸,孩子才能了解它,才會用心地去呵護它。
在課堂活動設計時,我們經過研討精選以下幾個活動環節
活動一:一起選新房
這是一個導入環節,設計了一個老師買新房子的情境,讓學生幫助老師在兩個不同環境的小區進行選擇,從而引出花草能“美化環境”的話題。接著配著優美的音樂,欣賞著大自然里美麗的花草樹木的圖片,讓花草美麗可愛的形象深深印在孩子們的心里,激發孩子熱愛花草、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活動二:花草樹木作用大
這個活動分為兩個環節,第一環節是:花草樹木的自我介紹。本環節教學內容取自教材40頁,讓學生了解花草的調溫、吸塵、制造氧氣的作用。為了將這些科學知識介紹得淺顯易懂,富有實效,我們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用聽資料、看圖片、呼吸體驗等方式進行,讓學生能真實、真切地吸收、內化這些知識。
第二環節是:“悄悄話”。讓學生通過摸取盒子中的實物,認識到花草樹木的身影遍及生活每個角落,是我們人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活動時學生對盒子里的東西充滿神秘感,摸出后又發現是自己熟悉的東西,能觀察,會表達。在這樣輕松愉悅的游戲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強化了學生對花草樹木作用的認識。
活動三:學習兒歌《愛護花草樹木》
前兩個活動將孩子們內心喜愛花草的情感由感性層面上升到理性層面。有了前期的情感鋪墊,已經激活學生內心渴望關心、愛護花草樹木的心愿,而這首兒歌內容恰恰濃縮了花草樹木對人類的貢獻,此時高歌愛護花草樹木正是水到渠成。通過吟誦兒歌活躍了課堂,又整理了前面的內容;既激發了學生的道德情感,又深化了主題。
活動四:愛花草齊行動
這一主題下的活動由:可憐的花草、愛護花草、宣傳花草幾個小環節組成。
花草樹木作用大,我們正躍躍欲試要來保護它,可是此時話鋒一轉,受傷害的花草形象配著悲傷的樂曲一個一個真實地呈現在孩子面前,同情、憤怒之情油然而生。此時再問:你想說什么?孩子們都呼喚著同一句話:要愛護花草樹木。因為它們太可憐了。愛護花草樹木已經刻不容緩。此時孩子內心奔發的情感是真實的、本色的。接著來交流如何保護花草樹木、如何宣傳它們,孩子們想說的多了、能說的多了。
五:活動設計依據:
1、生活教育的理論。生活教育強調教育與生活的聯接,要求教育活動既關心兒童未來的生活,也要關心兒童的現實生活;強調兒童的主體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兒童的個性,要依據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進行;還強調兒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適應社會發展對人的需要,也要滿足個體自身發展的需要;生活教育強調教學做合一。我充分將這一理念融于教學中。從孩子的興趣出發,充分運用角色模擬,表演,游戲等方式,引導孩子活動中感悟,體認,最終內化品行。
2、現代德育價值觀。現代德育充分關注生活中的人,關注人和人的生活,道德教育是為提高人的生活質量服務,引導人去建構個人完滿的道德生活,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的生活結構中獲得個性的完滿,實現德育目的。于是,我較為關注孩子課堂的學習生活,同時用心引導孩子課外的現實生活(課前調查,課后延伸),使之能融會貫通,真正使品德這門課能引導其健康快樂地生活。
3、現代德育實踐觀。道德的本質在于實踐,歸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的統一,學生的道德是在活動和在交往中形成的。因此,本課的教學通過生動的實踐活動引導孩子,用心引領孩子的心靈成長。
4、主體教育思想。道德是貫注著人的主體精神的自由自覺活動。因此兒童從一開始就是道德生活的主體,而不是道德容器。我們應該把學生視為具有獨立人格、自主意志、選擇愿望、自主負責性的主體。教學中我非常注重學生創設自悟的情境與氛圍,珍視個性的感悟,耐心地引導。
現行德育堅持“生成在于活動”的理念,在整個教學過程設計中,我以“人的發展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為出發點,以情為主線,以課內課外學生自主活動為載體,積極創設道德情境,多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活動,從親歷的活動中引發體驗、孕育感悟,實現優良德性的建構和社會性發展。
小學品德說課稿9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品德與生活是這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設置的一門綜合課程,主要意義是通過課程的綜合,為小學生開辟一條通向他們生活的渠道,使品德培養回歸生活。《名字的故事》這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遼海版《品德與生活》新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第一課。這一節課所處的單元是“我們的新家”,包括兩個主題,這是其中的一個主題“我”。在授課時重點從學生看到過的、感受過的生活情景入手。激發學生對名字來歷的疑問與思考。結合本課特點及《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的要求,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如下:
(二)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了解名字的來歷,感受父母家人的愛和美好祝愿;
2.情感目標:通過為班級起名字的過程感受班集體這個大家庭與同學的關系;
3.行為目標:愿意把自己介紹給大家,鍛煉口頭表達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介紹自己名字的故事.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欲望。
教學難點:為班級起名字,感受班集體這個大家庭與同學的關系。
(四)課前;隹備
1、向父母了解自己名字的來歷。
2、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二、說教法
現代品德教學研究證明:學生有目的的主體活動是促進道德內化,提高其思想素質的關鍵,因而,我根據教材內容和兒童道德認識形成的規律,以“啟發式”教學理論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論為指導,采用以下教學策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1.創設情景法:從學生熟悉的街道、店面的名字引出課題,貼近學生的生活.容易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2.討論交流法:學生分組討論交流自己名字的來歷(誰起的、名字的意義,感受家人的愛與希望),由此產生表達的欲望、探究的興趣。
3.傾聽欣賞法:請學生講述自己名字的故事,引導孩子尊重別人,學會傾聽欣賞別人的講話。在講述過程中,要注意鼓勵孩子。保護孩子的積極主動性。
4.對比法:對比、感受家長為自己起名字和自己為班級起名字的心情是怎樣的。由此感受父母的愛、關心、和對自己的美好祝愿:同時通過給班級起名.加強班級的凝聚力.使學生知道自己是班級的小主人,產生熱愛自己班級的情感體驗。
5.活動延伸法:討論確定班級的名字,說出充足的理由和可行的方案。除了課堂,還可以延伸至課后,最終達成活動的目標,真正起到教育作用。
三、說學法
新課標要求教師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兒童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本節課我選擇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結合實際引發兒童的探索欲望。通過讓學生充分地討論、傾聽、欣賞和對比。使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身心健康的成長。
四、說教學程序
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我設計的教學程序如下:
(一)創設情景:
從學生熟悉的街道、店面的名字引出課題,貼近學生的生活.容易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老師導入: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走過的每條街道,路邊的每個店面都有自己的名字,名字或許只有兩三個字.卻包含著深深的祝愿、美好的祈盼。一個名字就是一個故事,今天這節課我們來共享關于名字的故事。(配著舒緩的音樂教師娓娓道來)
板書課題:名字的故事
(從學生看到過的、感受過的生活情景入手,激發學生對名字來歷的疑問與思考,從兒童的興趣和童心出發,為后面開展講名字、起名字的活動做好了心理鋪墊。)
(二)全班介紹自己名字的來歷
1.師:課前,小朋友們都向自己的父母打聽了自己名字的來歷。比比看,誰能把自己名字的故事清楚地講給小組的同學聽!講得好的,由小組推薦講給全班同學聽。學生分成六人小組交流,每個學生都發言。
(品德培養不能只局限于課堂40分鐘,而是延伸到學生生活的任何時間與空間,時時提醒并引導學生學會關注生活,關注自己身邊的事和物;同時家長的參與與配合,正是教育所要求的、期望的,為教育一致性的達成所努力追求的。我把教育搬到了家里,把父母、長輩、家庭對孩子的愛也充分調動起來,讓愛成為最好的教育。)
2.師:看到同學講的這樣好,我也來講講我的名字的故事,好嗎?(老師講自己名字的來歷,同時表達了對父母的熱愛。因為這是剛入學不久,學校、老師一切都那樣陌生,而老師在他們心目中是那樣神圣、威嚴。老師通過向大家告白自己,消除了學生對自己的畏懼和緊張,為和同學友好、坦誠、朋友似的相處打開了心靈之門。這也是新課程、新理念對教師的基本要求:做學生的朋友,與學生平等相處。)
(三)學生講述名字的故事
下面我們就請小組推薦的同學來講,相信大家講的會比我好。
(請學生講述自己名字的故事,鼓勵敢于發言的孩子,每個孩子講述完后,教師做簡短精辟的鼓勵引導之語。幫助學生分析出取名的幾種方式1.根據季節取名。2.根據出生地取名。3.根據家譜取名。4.根據家人的期盼和祝愿起名字。)
這個活動,目的一是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二是使全班同學在講述人的敘述中共同感受長輩的愛與期望。
(四)評選最佳聽眾
師問:同學們聽了這么多名字的故事.現在評選最佳聽眾。誰記住了另一個同學名字的故事?(新入學的孩子在課上、課下會傾聽別人說話,即影響學習,又影同學之間的交往。傾聽是一種人際交往的技巧,也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的表現。認真地傾聽他人的談話,會給他人帶來溫暖,也有利于自己今后的成長和學習。)
(五)給班級起名字
師問:我們自己都有寓意深刻的名字。那我們生活的一年級一班這個溫暖的大家庭還沒有名字呢?讓我們一起開動腦筋.帶上自己的希望和祝愿給我們的班級起個名字吧1
1.小組討論,學生積極動腦起名字。
2.交流匯報各小組的情況。師先起個名字“清華班”“快樂天使班”(備課時,我擔心學生起不出名字就給學生做個示范。)
前面的活動學生感受到的是愛,心中充滿愛。而為自己班級起名,除了進一步體會愛.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愛,實踐愛。愛自己的班級,愛自己的新家。真正體會到品德的養成,離不開生活,使這次活動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孩子們在為自己班起名的過程中。帶著希望、祝福、帶著對班級的熱愛.也帶著對家長愛的體驗.親身感受愛.家人的愛.自己的愛。
(活動上到這里。已達到了本節課的高潮。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熱愛自己的班級.顯現出自己對班級的關心。充滿了對班級的希望與祝福。)
(六)教師總結、學生談感受
1.師:說說你給班級起名字時,心情怎樣?
2.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心得體會。
3.師小結:是啊!你給班級起名字時的心情和爸爸媽媽給你起名字的心情是一樣的。你的名字包含著父母的希望.和對你生命的祝愿。
(七)活動延伸
師:為了我們班級有一個響亮的、代表大家共同心聲的名字.請同學們在課后認真討論.選出大家贊同的名字,我們下一次活動時,表決、掛牌,好不好?
(學生的感受,教師的總結,并不是活動的結束,而是美好生活的開始。家長對學生的愛,已經延伸到學生對班級的愛。下一節課的最終選定班級名字和掛牌儀式更會讓學生期待)
五、說板書設計
本課板書設計具有以上特點:簡明扼要、占題固情,使學生對起名的方式一目了然。留下深刻的印象。
附:名字的故事
季節
出生地
家譜
意義
小學品德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我的崗位》是二年級第二學期第十二課的教材,即第四單元第一課。《品德與社會》學科提倡從學生身邊的實際生活引入,關注學生的生活事件,要求教師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想學生所想,讓學生通過活動獲得知識,豐富體驗,特別是在教育內容上有所拓展。同時,《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還要落實"兩綱"要求,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要力求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融入日常的教育活動之中。這要求教師要善于發掘和運用學生身邊的,鮮活的各種教育資源,特別是各種生動典型的案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我的崗位》這一課正強調了學習活動的實踐性, 而且與班主任的班務工作是密切聯系的,二年級下班級已經開始培養班級小朋友的勞動能力了,為了讓學生在集體意識的基礎上有各種崗位的體驗,同時在活動過程中更注重激發學生的熱情和潛能,因此把尋找崗位與培養學生勞動意識,能力有機結合起來。
二、說學情
通過觀察交流發現,班中許多學生雖然已經有一個服務崗位,但是崗位意識并不明確,職責意識不清楚,甚至連尋找崗位的目的也存有偏差;另外,還有部分學生沒有實際服務崗位,所以對于集體的事情抱有不聞不問,事不關己的態度,缺少責任意識。其實每個孩子都有獲得成功的愿望,因此教師要充分激發孩子為他人服務的意識,通過了解崗位的作用,幫助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崗位,從而培養責任意識與主人翁意識。
三、說教學目標
我們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 在教學中,擬定的教學目標是:
1、知道集體的事是大家的事,人人都有責任;
2、能在集體中尋找為大家服務的崗位,并且盡心盡力去做好。
四、說教法
在課前與學生交流中發現,部分學生對于崗位的概念還是停留在有個與眾不同的名稱這個表面上,所以,我們利用救災志愿者的故事圖片來引出崗位的概念。崗位的概念清楚了,就讓學生明確尋找崗位的目的。在課前了解學生現狀時發現,的確有部分學生找崗位的目的有所偏差,有的是為同學服務,而有的是為了管別人,有的是感到很神氣等,所以,課中先組織大家討論,再由教師歸納總結出三種意見,這也是教材上所出現的,在此基礎上再次組織學生討論,縮小了討論范圍,使討論的目的更明確。可是怎樣化抽象的書面語為實際的理解,我們組織已經有崗位的學生來談談他們在崗位上是怎么做的,有介紹自己,有介紹同伴在已有崗位上工作中的閃光點。我們嘗試引導學生來尋找崗位,在學生尋找的過程中,更加直接地體會崗位責任意識。
五、說學法
針對低年級學生處于知識能力接受的起步階段,多角度地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感悟,運用各種手段,如有崗位的同學自我介紹他們在崗位上是如何做的;在班上增設崗位;舉行崗位競聘會以及寫出今后努力的方向,更好地將文本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所知。創設良好的教育情境延伸,使學生能在實踐中鞏固,在實踐中認知,在實踐中延伸拓展。
六、說實施
本篇課文,我們用一課時來完成。教學設計為六個活動環節:
活動一:聯系實際生活中的人樹立榜樣,理解什么是崗位。
活動二:讓學生明白集體的事應由大家一起做,讓學生了解如何尋找崗位。通過討論知道了什么才是班級中的崗位,通過現場生生互動了解到尋找崗位的目的,應該說每個人的想法是不一樣的,因此自然引出班級學生對崗位的真實看法,結合教材中"聰明豆"欄目歸納出幾條不同意見,再組織學生針對這些想法展開討論,從而明確尋找崗位的真正意義。
活動三:聯系實際,讓已經有崗位的學生談談他們是怎么做的。教師先讓學生來了解現有崗位的職責,體驗到集體的事情要靠大家一起做。通過夸夸小伙伴,可以更堅定為大家服務的熱情,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
活動四:結合班級情況,獻計獻策解決遇到的困難。結合崗位明確責任,知道集體事情大家做。因為班級中現有的崗位有限,而且有的孩子已經在崗位上做了一段時間,在崗位上會遇到不盡如人意的事,從培養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出發,讓同學幫忙想辦法解決困難。
活動五:聯系實際,在班中增設崗位,開展競聘活動。引導學生尋找崗位,明確職責組織競聘。集體的事情大家一起做,因此發動學生們一起來尋找班級中的崗位,并來制定出崗位職責,然后找找適合自己的崗位,激發自主意識,在競聘中進行能力培養。我們在學生應有意識的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有激發道德情感的教學情境中,以境生情,以情促行,讓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從而進入角色,產生情緒體驗,達到動情中明理,明理中促行。
活動六:總結談話,激發情感指導行為。并不是課結束了,崗位就定了,因此將崗位的競聘與課后的延伸結合起來,既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又可以作為促進學生發展的動力機制。
七、說策略
1、變單一灌輸模式的策略
結合本課的教學目標,在本課教學中,我們注意貫徹二期課改所提倡的新理念:讓課程適應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學習內容為載體,強調學生對學習活動主動參與和親身體驗,關注學生學習經驗的形成和建構。為此,在教學方法上充分利用了媒體,小組的討論明理,實際困難的解決,崗位的競聘和表達心愿等形式,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發揮,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的參與能力,特別是在解決實際困難的過程中,學生有了更為真切的情感體驗,培養了合作意識。
2、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學生十分重視老師對他的評價,對于學生來說,教師的認可應該是意義最為深遠的。教師與學生關系的親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師教學目的的實現。要取得好的教學效果,除了認真鉆研教材認真備課外,還必須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這種平等關系是人格上的平等和心靈上的平等。在獻計獻策,解決困難板塊中,黃芳老師并沒有直接指出班上存在的問題,也沒有直接派學生做這做那,而是讓學生討論在具體的崗位上遇到了什么困難,以及可以采取什么方法去解決。這樣教師為學生創設了積極活動的寬松情境,突出了學生主體地位,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處于主體激活狀態,這種平等關系是人格上的平等和心靈上的平等。
3、多媒體的恰當運用策略
課堂中恰當運用多媒體的形式,比老師單一的說教更能讓學生接受,更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利用多媒體,把使學生難以直接感知的事物和現象,在短時間內直接而有聲有色地呈現出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之間對崗位有不同理解,怎樣尋找崗位以及尋找崗位的目的引導,通過多媒體制作后的形象演示,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因為讓學生在多媒體創設的形象情境中進行探究,發現,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事物本身,將有助于加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4、以情激情,情緒感染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觸景生情,產生情感。此類情境包括校園,教室的環境布置,教材及其它媒體展現的情景,教師的表情動作,語言聲調等創設的氛圍等等,使孩子們引起情感共鳴,產生豐富的情感想象。在課的結尾部分,老師自制了一棵行動樹,讓學生把自己選擇的崗位以及自己的心愿掛在樹上,讓這棵美麗的行動樹見證我們(學生)的行動,同時老師相信每個小朋友都會時刻牢記自己的崗位,記住自己的責任,盡心盡力為大家服務。最后送一首兒歌給學生"一個崗位,一份責任,時刻記住同學的信任,服務熱情,工作認真,我們都是集體的主人" ,結束整堂課。在學生充滿感情的朗讀中,老師感受到學生熱愛班級這個家,都愿意為這個家盡自己的一份力,都愿意為班級,同學服務。崗位責任的認同只有同道德情感相結合,才能使學生產生思想上的共鳴。把握學生"道德情感"的脈搏,"以情動情,以情育人" ,才能使品德教學煥發蓬勃的生機。
小學品德說課稿11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今天非常有幸向各位專家匯報《交通安全每一天》一課在網絡環境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理念和設計思路。
主要內容:了解交通事故的危害,提高防范意識。學生情況:對交通安全有較多了解,但存在麻痹心理,具有基本的計算機操作能力。
教學目標:通過學習,逐步培養學生珍惜生命,熱愛生活的態度,以及對社會的責任感。通過網上瀏覽、資料搜集交流等方式,感受交通事故的危害性。引導學生觀察本地交通秩序現狀,學習與交通有關的保護方法。
重點:了解感受交通事故造成的危害及原因
難點:如何提高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
突破:讓學生通過觀看錄像,網上瀏覽,在貼吧發表資料等教學形式,讓學生入情入境的感受交通事故帶來的危害,消除麻痹思想,提高意識。
整合點診斷:運用錄像、空中課堂、網上資料瀏覽搜集、帖吧等教育技術手段,整合教學內容,改變了以往“注入式”教學那種閉門讀書,單一的“聽分析”的被動的學習狀況,拓展學習空間,讓學生真正主動地去交流、探索。
活動一:實話實說(3分鐘)
設計依據:這一活動的設計先利用錄像資料,以真實的交通事故將學生引入情境之中,我以央視“實話實說”節目主持人的身份對學生進行采訪,主要圍繞以下兩個問題進行“實話實說”。
1、教師點擊網頁上的實話實說,播放一些實地拍攝的車禍錄像,讓學生看后談感受。
2、想一想為什么會發生這樣悲慘的事故?
這一設計符合信息技術整合教學多感官配合原則,充分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同時體現了現代教育媒體的延伸功能,突破了傳統教學文字敘述的局限性,向學生提供了當時當地無法看到的事故現場,加深學生對交通事故的警示心理,更好地為以下環節進行鋪墊。
活動二:面對面---空中課堂(5分鐘)
利用網頁上的面對面——空中課堂實現現場交通知識講座、與交警交流的目的。老師作為主持人引導交警介紹一些交通安全知識,以下兩個問題進行談話:
1、在日常的上學、放學途中,我們應該怎樣避免交通事故的發生?
2、如果發生交通事故,我們應怎樣做把傷害降到最低?
設計依據:這一活動是通過點擊網頁上的空中課堂,實現網絡鏈接,而這正體現著信息技術構建下開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最大程度的活躍起來,與常規教學相比,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更高。
活動三:安全365(20分鐘)
這一環節重在突破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因此我設計了兩項活動:
1、《交通安全每一天》的貼吧:學生在網絡上瀏覽搜集資料,可以把搜集的資料發到創建的《交通安全每一天》的貼吧中,便于全體學生共享。
幫學生創建貼吧,學生可以在貼吧內發表信息,展開討論、獲取信息。展示學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應用信息——拓展信息”自行探究學習的能力。而且本環節也利于課后的延伸,以后再有新的資料包括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交通事故,都可以繼續發表在貼吧中。
2、重大交通事故網頁:鏈接到重大交通事故網頁,讓學生瀏覽之后,分析事故發生的原因。
(板書車禍發生的原因)
設計依據:開發多方學習的資源,解決常規教學條件下資料貧乏,單一教師灌輸式學習方式的弊端。學生在利用網絡學習時,會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獲得大量信息,形成自己的認知,讓學生在網絡教學環境中體會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樂趣,使得本課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水到渠成。
活動四:溫馨的話,我對你說(5分鐘)
小小電子賀卡——為自己的親朋好友發去電子賀卡,在電子賀卡上寫上關于交通安全的溫馨提示。
設計依據:學生寫下溫馨提示,發出電子賀卡的過程就是享受幫助他人快樂的同時改變自身意識的過程。
活動五:爭當安全小衛士活動(5分鐘)
設計依據: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不但是讓學生了解“是什么”,明白“為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用怎樣的觀點指導行動”。因此我安排了以下幾個環節:
1、點擊網頁上的兒歌,讓學生誦讀兒歌。
你拍一,我拍一,交通安全是第一, 你拍二,我拍二,紅綠黃燈要看清,
你拍三,我拍三,不穿紅燈保安全, 你拍四,我拍四,車輛行駛往右開,
你拍五,我拍五,大小拐彎要注意, 你拍六,我拍六,自行車上別載人,
你拍七,我拍七,不要邊走邊玩耍, 你拍八,我拍八,生命才是第一位,
你拍九,我拍九,遵紀守法最重要, 你拍十,我拍十,做個文明小公民。
2、舉行“爭當安全小衛士”活動。
這一環節是對本節課的拓展、延伸。充分利用學校的校園網,將兒歌和爭當安全小衛士活動發到校園網上,在全校范圍內號召開展爭當安全小衛士活動,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
活動六:實踐超市(2分鐘)
為了將課堂中所學的交通安全知識更好的指導學生的行動,把信息技術從課堂之上延伸到課下,故而設計了讓學生寫一份調查報告,把報告發到校園網的留言板,讓導行在無形中完成。
調查報告:通過網絡、電視、報刊等方式查找資料,關注近幾年兒童發生交通事故的案例,然后寫一個小的調查報告。
調 查 報 告
發生事故的數字
發生事故的原因
事故的分析
設計依據:設計實踐超市,既能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拓展學習空間,又能鍛煉學生的課外實踐能力,有道是“得法與課內,得益于課外”,讓學生從另一個角度體會交通安全與我們的生命安全息息相關,這正體現了“品德培養回歸生活”的理念。
教學反思: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載體作用,為“課堂”拓展學習空間,發揮網絡教學信息量大、學生可掌握選擇權和主動權的優勢,在有限的時間、空間內更加高效的培養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讓學生在感悟中體驗,在體驗中成長。
小學品德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今天我要說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品德與生活》第二冊第二單元《走進大自然》中的第3課《風兒吹呀吹》的第一課時。
《風兒吹呀吹》重要通過圖片、質料引導學生探求風,感覺風,并在親身實踐中相識風的形成,學會制造風,從而引發學生探索自然的興趣。
二、說教學目的:
1、通過感覺風,相識風的特點,開端知道風孕育發生于氛圍的活動。引導學生本身能制造風。
2、通過圖片,質料引發學生探索自然的興趣。
三、說教學重點:
1、感覺風的特點。
2、知道風孕育發生于氛圍活動。
四、說教學難點:
自己制造風。
五、說教學準備:
三只五彩風車、氣球、電風扇、蠟燭、打火機,多媒體課件。
六、說教法學法:
學生的品德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知和感悟。根據教材特點,本課教學我主要采用體驗式和引導式等學習方式。結合當地實際和學生生活,設計了“尋找風”、“感受風”、“制造風”三個活動,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在自己的真實生活中學會用各種方式了解風的特點,學會制造風,并通過多媒體課件與親自實踐,激發學生探索自然的興趣。
七、說教學流程:
1、走進生活,了解風的形成;
2、走進文本,充分感受體驗風;
3、聯系生活,學會制造風。
八、課件使用說明
幻燈片一:一年級學生對生活已有了初步的感知,但是他們表達不出來,因此在引導學生分組感受校園里,生活中的風后,多媒體出示教材上32頁~33頁圖畫。說:“風姑娘”藏在什么地方呢?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并說說你怎么知道“風姑娘”藏在那兒的。目的在于
①巧用媒體使學生把對生活的感受與文本內容緊密結合,做到既走進文本又走出文本。
②集體交流,上臺指說,師再次隨機播放課件,交給學生描述風的方法,讓學生在觀察中學會表達。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風的特點。
③把學生零散的觀察進行整合,引導學生充分尋找風,知道風無處不在。從而達到引導學生表達和突出文本重點的目的。
“風姑娘”逃不過小朋友們的火眼金睛,她夸你們都是細心觀察生活的孩子,決定帶咱們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感受“風”。
幻燈片二:多媒體播放大自然中“風”的錄像片斷,師生一同欣賞大自然中的風。目標在于通過圖片、聲音從差另外角度,多層面的感覺風(大海的風、樹林中的風、生活中的風)讓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從視覺、聽覺感覺風,欣賞風。從而起到進一步突出文本重點,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作用。
幻燈片三:小朋友,你知道風與我們的生活的接洽嗎?(學生不知)師使用媒體課件目標在于資助學生創建開端的感知,同時也為下文學生自主探究,使用吹蠟炬學會制造風做好鋪墊。此課件起到了突破文本難點的作用。
總之,我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實踐為紐帶,以多媒體為本領,以體驗運動為中央,通過學生切身材驗,讓學生在探求風,感覺風的同時,學會制造風,引發學生探索自然的興趣。
小學品德說課稿13
一、教學資源分析:
《保護水,節約水》是北師大版二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本課的教學引導學生認識到我們地球上的水資源分為淡水資源和咸水資源,咸水是咸的,不能喝,只能喝淡水。并且讓學生調查生活周圍有哪些污染水和浪費水的現象。并且讓學生制訂保護水、節約水的計劃。從而讓學生感受水資源的稀少和寶貴,養成關心周圍水資源的環保意識。懂得節約用水,愛護水資源的道理。
二、教學背景分析: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地提高。雖然大部分人們喝上了自來水,不再為生活用水而煩惱。但是,人民卻不懂得好好去保護水、節約水。人們生活周圍水污染和浪費水的現象很嚴重。結合當前地球上用水缺乏的情況進一步加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因此,在教學中主要圍繞“污染水和浪費水的現象調查”、“制定保護水、節約水的計劃”進行教學,這寫重點拉近了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距離,貼近學生生活;另一方面增強了教學的實效性。
三、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體會保護水,節約水的好處。培養學生養成節約用水,保護用水資源的意識和責任感。
2、過程與方法:本課教學以活動為主,通過看一看、誦一誦、說一說、討論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養成愛護水資源和節約水資源的的生活態度。
3、知識與技能:在實驗和看課件中了解地球上有哪些淡水資源,以及感受可飲用水資源的稀少和寶貴。
4、行為與習慣:積極參加保護水、節約水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養成愛護水、節約水的行為習慣。
四、課程資源整合:
文本資源:
本課是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題目是《保護水,節約水》。
媒體資源:
自制Power point課件。
動態資源:
1、學生收集自己周圍水污染和浪費水現象的照片。
2、學生填寫調查表,并根據調查情況制定保護水和節約水的計劃等。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同學們,水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的生活是離不開水的。有了水才有我們美麗的環境,才有我們生機勃勃的世界。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我們的水資源。好嗎?(激情的導入,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
2、實驗:嘗一嘗,辨一辯,認識淡水和咸水。
(1)同學們,在你們的桌子上都有一杯水。大家來喝喝,看看這一杯水是什么味道的?
(2)師:老師手上也有一杯水,誰想喝喝,這也是淡水嗎?什么味道的?
(3)師:地球上哪些水是咸的?一、嘗一嘗,辨一辯,認識淡水和咸水。
1、學生喝后,讓學生說出是沒有味道的水。認識到這一杯水是我們平常喝的淡水。
2、可讓一到兩個學生喝。讓學生說出老師手中的那杯水是咸的。從而認識到水資源分為淡水資源和咸水資源。
3、讓學生在小組里討論,然后派代表回答。讓學生說出咸水多。
(目的是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實驗,讓學生認識到我們的水資源分為咸水資源和淡水資源。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通過討論,使活動“活”起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4、看課件,認識淡水資源和咸水資源的所占的比例。 過渡:究竟地球上是淡水多還是咸水多?
[讓學生認真地看課件,了解介紹海水(咸水)占地球上水資源的比例和淡水占地球上的比例。
通過看課件,讓學生清晰地認識到我們的淡水資源占的比例,從而認識到淡水資源的稀少和寶貴。]
5、師:對,地球上是咸水多,大家請看課件(介紹海水(咸水)占地球上水資源的比例和淡水占地球上的比例。)
6、通過課件,了解淡水資源所分布的地方。
(學生通過看課件了解到淡水資源主要有:江、河、湖、泉、冰川和地下水等。
設計意在了解淡水資源的分布,增長學生對淡水資源的認識。)
7、師:地球的水資源豐富,可是能讓人直接飲用的淡水卻是很少很少。打比方:如果地球上的水是一桶。那么,我們可以飲用的卻只是一小勺子。讓學生明白到我們喝的淡水是非常少的。
過渡:師:我們平時飲用的淡水是從哪兒來的?
8、學生匯報后,看課件(三),了解我們的淡水資源分布在什么地方。
9、學生根據生活的經驗進行匯報。
10、實驗:干凈水變成污濁的水,讓學生初步認識水污染。 7、教師手中舉著一支純凈水,說:“同學們,老師手中有一支純凈水(向瓶中滴墨汁),這杯水變成怎樣呢?
同樣,河水受污染了,會變成非常臟,大家都不敢喝和用。 7、引導學生說出水受污染了。讓學生認識到水受污染了,是不能喝和水。 意在讓學生明白干凈的水是很容易變成污濁的水的。
11、了解當前水污染的現象,學生匯報自己調查水污染的現象。并且認識保護水資源的方法。師出示課件(四)水污染的現象
師:課前,大家已經去調查我們生活周圍環境水污染的現象,現在請大家把調查到的結果在小組里交流。
師:同學們,水資源受污染越來越厲害,應該受到大家的重視,為了我們的身體健康,為了能讓大家喝上干凈的水,我們應該怎樣做?(教師隨機板書:保護水)
12、師:我們怎樣做才是保護水呢?課件(五)出示:我們怎樣做才是保護水呢?
13、老師再歸納保護水資源的方法。
過渡:我們只是單單保護水,行嗎?看課件(六),了解中國缺水的現象。
14、小結:的確在我國缺水的現象是非常嚴重的。在今年,我們廣東也遭受了50年以來罕見的干旱。所以,我們除了保護水以外,還應該怎樣做?
二、調查水污染的狀況,齊來保護水。
1、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從圖片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小組交流后,請幾個學生到講臺上,投影調查到的內容,并且說一說水資源受污染的程度。
3、學生認真地思考,然后回答。
4、學生在小組討論后,指名回答。
5、讓學生說一說從圖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6、引導學生說出還要節約水。師板書:節約水
通過讓學生親身去調查水污染的現象,讓他們知道水污染離我們并比是很遙遠的,而是無時無刻都存在的。喚醒學生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匯報調查浪費水的現象,號召大家節約用水,從我做起。 12、可是老師在前幾天看到同學們這樣的行為。大家請看錄像:浪費水的現象。看完后,看看你有什么想對他們說的?
隨學生的匯報,教師適當進行思想教育。
活動三、調查浪費水的現象,節約水,從我做起。
1、先讓學生看錄像,再指名談看法。 設計意圖在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中,使他們的浪費水的思想得到轉變。
2、 師:錄像中的兩個小朋友這樣做,是浪費水的行為。我們的自來水是怎樣來的?看課件(六),自來水的處理過程。自來水來得容易嗎?看課件,認識自來水的制作過程,。
3、教師總結:的確自來水是來之不易的,每一滴都凝聚了工人叔叔的汗水。浪費了水,就是沒有珍惜工人叔叔辛勤的勞動。
4、師:浪費水的現象是無處不在。課前同學們調查了生活中浪費水的現象。現在請大家交流。
5、讓學生在小組里說說自己調查到浪費水的現象。(可以說自己的,也可以說別人的。)然后,再派幾個學生來匯報。
正面引導學生,讓學生感悟到自來水的來之不易,更加懂得該如何憐水、惜水。
6、明辨是非,制訂保護水、節約水的計劃。出示課件(七),共有四幅圖,題目是“誰√誰Ⅹ”。(四幅圖中有兩幅是浪費水的現象。有兩幅是節約水的現象)
7、師小結:浪費水的行為是可恥的,我們應該學習上面兩幅圖的小朋友那樣去節約水,就讓我們一起來保護水,節約水,讓我們從我們做起。板書:從我做起。
8、師:節約水,你們有什么好辦法呢?(教師歸納方法有:一水多用、關緊水龍頭等。)
9、師:只是我們保護水、節約水,行嗎?
10、師總結: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保護水,節約水,讓我們的水更加清澈,讓我們的學校和家園變得更加美好! 3、先在學生在小組里說,再讓小組長派一些學生到講臺上說。
學生回答,引導學生說說在家里怎樣做?在學校里怎樣做?
引導學生說:“還可以提醒身邊的人一起來保護水、節約水。”
11、學生在小組里討論,然后引導學生用寫一些提示標語、畫宣傳畫、建立護水行動組、制定節水的計劃等方法來提醒身邊的人保護水、節約水。
(意在導引學生明辨是非曲,提高學生道德認識水平,培養他們初步的判斷能力。
意在引導學生有禮貌地勸說保護水、節約水的意識,同時增強學生的責任感。)
小學品德說課稿14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父母的疼愛》。
下面我主要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設計、板書設計等方面來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
《父母的疼愛》是中國地圖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2課。本單元以家庭生活為主題,共有5課,分別是《家庭樹》、《父母的疼愛》、《現在的我能做什么》、《家庭的記憶》和《我想要 我能要》。這5課在知識內容和教學目標上互相依存、環環相扣、層層深入。讓學生了解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深刻感受親情中最偉大、最無私的愛——父母的疼愛,知道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懂得父母的養育之恩,會用恰當的方式表達對他們的感激、尊敬和關心。因此,這一課在本單元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公民奠定基礎。為此,本節課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父母的疼愛,懂得父母的養育之恩。
2、能力與方法目標:學會關心父母,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對父母的感激、尊敬和關心。
3、知識目標:了解父母為自己的成長付出了許多的心血。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本學期品德與社會課的重點訓練目標和本單元的主題,確定本節課的重難點:
重點:感受父母的疼愛。
難點:懂得感激父母。
四、教法學法
《品德與社會》這門課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在教學中,我以新課程為指南,以現實生活為背景,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依據,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運用情景教學、活動體驗、分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五、教學流程
我設計了4個教學環節。
1、激趣導入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開放性的課程,課程的開放性決定了教材是開放的文本。”“一堂好課,開好頭是關鍵。”教材中歌曲欣賞環節提供的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孩子們唱得比較少。為了更貼近現代孩子們的生活,激發他們的興趣,我選用的歌曲是《爸爸去哪兒》。上課伊始,我就播放這首歌曲,讓孩子們隨著音樂輕輕地哼唱,左右搖擺。老師隨著孩子們的情緒導入課文:孩子們,上節課我們了解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這節課讓我們去感受父母的疼愛。板書:父母的疼愛。
孩子們通過傾聽哼唱,重溫歡快的生活,回憶父母對自己疼愛的點點滴滴,是多么溫馨愉快的一件事啊!
2、感受疼愛
現代家庭的生活條件好,孩子生活在蜜罐里,對于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事,大部分孩子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他們不能全面地正確理解父母的疼愛。為了突破這一重點,讓孩子從心靈的深處真切地感受、正確地理解父母的疼愛。
我設計了以下三個層次讓學生去感受父母的疼愛。
(1)找一找,愛無處不在
首先要讓他們感受父母的愛無處不在。于是,我讓孩子們說說從小到大父母為自己做過什么,接著讓同桌間互相找一找書包里的文具、看一看身上穿的衣服鞋子,聞一聞頭發里飄出來的洗發水的香味兒,你感受到父母的疼愛了嗎?在這個簡單的活動中讓孩子們親自尋找并交流父母從物質、精神上都給予了自己無微不至的關愛,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疼愛無處不在。
(2)說一說,傾訴偉大的愛
為了讓他們從心底中真切地體會理解父母的愛,讓父母深深的愛叩擊到孩子們心靈的深處形成情感的共鳴。我接著將課前準備的一篇故事與孩子們分享。故事內容是這樣的:湖北女士陳玉蓉,她的兒子13歲那年被確診患有豆狀核病變,這種肝病可能導致死亡。為了挽救兒子的生命,陳玉蓉請求醫生將自己的肝移植給兒子。但在當時,這位母親患了重度脂肪肝,為了挽救兒子的性命,她通過鍛煉、節食、暴走在短短七個多月里讓脂肪肝奇跡般地消失了,成功地賦予了兒子第二次生命。陳媽媽用她平凡地舉動傾注著對兒子不懈的愛。20xx年她當選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在她的頒獎詞中這樣寫道:這是一場命運的馬拉松,她忍住饑餓和疲倦,不敢停下腳步。上蒼用疾病考驗人類的親情,她就舍出血肉,付出艱辛,守住信心。她是母親,她一定要贏,她的腳步為人們丈量出一份偉大的親情。當孩子感受這位母親對兒子偉大的愛后,回憶父母親對自己的愛中最感人的一瞬間。接下來讓孩子們以小組形式交流,每一組推薦一名故事講得最感人的孩子在全班進行交流。
(3)辯一辯,理解正確的愛
當孩子正沉浸在父母愛的濃情時,為了突破正確理解父母的疼愛,懂得感激父母這一難點,我設計了下面這個教學環節:我用課件出示兩幅圖片。第一幅圖是孩子在前悠閑地走著,而父親身上背滿了孩子的各種物件;第二幅圖是父親嚴厲地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孩子覺得很委屈、傷心。圖片出示后全班分為兩個大組正反方進行辯論。
在感受親情這一環節中,我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活動的指導者和合作者,引導學生通過找一找、說一說、辯一辯來感受父母的疼愛。
3、體驗親情
“體驗學習能讓孩子在活動中獲得真實感受”,所以我設計以下兩個情境,讓學生換位扮演“父親”或“母親”。
情景一:平時,當父母早起為自己做早餐時,孩子們還沉浸在夢鄉里。當孩子起來吃著美味的早餐時,父母早擠上擁擠的公交車去往上班的途中。周六,當父母還未蘇醒時,孩子們反過來為父母準備一杯熱騰騰的牛奶。
情景二:當孩子生病時,父母對孩子的照顧是無微不至的;當父母生病時,孩子為他們端茶倒水。學生通過入情入境的親身體驗,理解對父母疼愛自己的厚重與不易。
4、感恩行動
“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首先讓孩子填寫61頁、62頁令父母操心、生氣、高興的是什么以及父母的生日是什么時候、心愿是什么等。接著我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親情卡片,完成課本61頁“你為父母做過什么”并將填好的卡片貼到我們的親情樹上。
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在充分了解父母的同時,自主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回報父母的方式,讓學生對父母的愛具體化,落實到實處。
六、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緊密結合教學內容,直觀、形象、簡潔明了,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板書:略)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指出“必須從學生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提高德育的實效性。”這節課,我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以讓學生感受愛、認知愛、體驗愛、回報愛為線索,采用了情景教學、活動體驗、角色扮演等方法。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深刻體會父母的愛是偉大、厚重的并學會感恩。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小學品德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龜兔外傳》是遼海版《品德與生活》第四冊第四單元《生活中的我》的第1課《多彩的我》的一個主題活動內容。
第四單元《生活中的我》事本冊教材課程內容的最后一個單元,其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梳理兩年來課學習中自己成長、發展變化的活動指引。
生活中的我應該事豐富多彩的,多方面都應得到發展的,本單元的三個主題活動從三個維度反映了學生在生活中要成長發展的方向。其中主題活動一,《多彩的我》是引導學生多方面發展自己,應涉及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做人方面,要初步形成有主見、不盲從地品質,做一個有獨立個性的人。
二、說教學目標
1、初步做到有主見、不盲從
2、知道在生活中多方面發展自己
3、愿意為自己豐富多彩的生活發展特長
三、說教法
兒童是課程的主體,他們是真實的,有思想的、有感情,他們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我在本課教學中采用講故事、討論交流、角色扮演等方式進行,注重以豐富的情感、語言激發學生,調動他們的心理活動、思想活動,引起他們情感的共鳴,使他們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教學準備
1、烏龜和兔子的圖片及頭飾
2、悄悄話信箱
說教學流程
在本課中,我主要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1、情趣導入:
今天老師請到了兩個神秘嘉賓,掌聲有請,(出示烏龜和兔子的圖片)
你們認出了他們了么?知道他們的故事么?(生很容易就能說出來)
師小結:是呀,《龜兔賽跑》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那你想不想知道烏龜和兔子之間還有什么有趣、離奇的故事呀?好,我們今天啊就來了解一下他們之間的另一個故事——《龜兔外傳》
師板書課題
(生動、新奇的語言緊緊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在一種興奮而又好奇的心理狀態下走進了教學活動中。)
2、講演聽看故事,悟道理
先請同學勇敢地到前面對照圖片,將《龜兔外傳》的故事講給大家聽,請同學評價
然后提出如果能活靈活現地演出來就更好了,你們說呢?那我們小組合作組織排練怎么樣?學生按組排練,教師指導并參與角色。
選取兩組學生進行匯報,并簡單地對同學們的表演質量做出評價。
(通過故事、表演使學生對故事內容有了清楚的認識,從而更加了解了故事意圖,盲目地效仿別人而忽視自身特點是沒有主見的表現。更重要的是通過生生之間的互評、互助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參與意識。)
教師緊接這讓學生說說自己從故事中知道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啟示?(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最后教師小結:是啊,《龜兔外傳》就是告訴我們: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見,分清是非,不能盲目地判斷和輕信。(教師板書:做事要有主見,不盲從。)
3、出注意,想辦法
在同學們的生活中,一定有過類似 小烏龜的經歷,,那就把它寫在你們手中的“心事卡”上,然后頭到“悄悄話信箱”中,不用簽名,同學們可以毫無保留地寫出來,看看大家能不能幫你解決。學生填寫“心事卡”。
老師當著全班同學從“悄悄話信箱”中抽取出幾張心事卡,大家一起來看看。你有過這樣的經歷么?你愿意幫助她解決問題么?
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匯報,師生進行評價。
(用故事中的道理聯系生活中的實際,體現了《品德與生活》課程貼近學生生活的特征。結合生活中學生遇到的問題,運用感悟出的道理去解決,達到了學以致用的效果。同時,“悄悄話信箱”也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
4、再創作
好多年前,《龜兔賽跑》的故事就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今天《龜兔外傳》又讓我們懂得了怎樣做事有主見不盲從的道理,那我們能不能再為龜兔創作一個新的寓言故事?讓可憐的小烏龜建立自信并快樂起來,讓驕傲的小白兔改正缺點、踏踏實實做事。總之,展開你豐富的想象,進行創作。
學生自愿組合,共同研究制定新的寓言故事內容,并分工合作,并聯系表演,向全班匯報,師生評價。
(這一設計,創造性地開發了教材內容,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創造思維,這是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的具體體現。)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本課。
【小學品德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品德說課稿11-09
小學品德說課稿及課件10-24
小學品德教育說課稿03-25
小學品德與生活《我長大了》說課稿09-29
《尊重與理解》說課稿小學品德教案09-24
小學思想品德說課稿模板12-06
小學品德與社會《江山多嬌》說課稿12-08
小學品德與生活《我的崗位》說課稿12-03
小學品德與生活《可愛的祖國》說課稿12-07
小學品德與生活《秋天的收獲》說課稿范文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