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說課稿【范例1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說課稿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什么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中說課稿1
尊敬的各位評委:
你們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 教材分析
1.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第**單元的第**篇課文,本單元的學習內容為**,鑒賞目標是****。
***是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寫的一首歌行體長篇敘事詩,它最大的藝術特點是用極富音樂性的語言描寫音樂形象。同時也向我們演繹了一段傷感動人的`知音故事。是個主題鮮明、人物形象生動,抒情真切細膩,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卓越的藝術技巧。
依據新課標中“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個維度,考慮到學生實際情況,結合本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將本課教學目標確定為:
(1)欣賞并學習詩人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敘事抒情的表現手法,增加詩歌語言的積累。
(2)領悟詩人與***感情的共鳴點,品味***的內涵。
2.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領悟詩人高超的寫作技巧,主要是對音樂多角度、多方法、多層次的描寫技巧
3.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對音樂的描寫以及如何將樂曲的情調和演奏者、聽者的感情融為一體的。
二、教法與學法
我們在教學活動中首先要考慮的是學生的基礎、現有困難和學習心理狀態。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二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文知識積累,因此對生字詞的學習以及字句的疏通可以預習完成。如何讓學生在短啊時間內感受一篇融音樂、文學于一爐的抒情敘事詩是我重點思考的問題,因此我將采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1.教法
我確立的教學方法主要有朗讀法、討論探究法、情景教學法、視聽結合法,整體感知——局部研讀——綜合領悟——遷移提高,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誦讀、設疑、討論為主線,培養學生的閱讀和鑒賞能力。
2.學法
本課教學主要通過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生合作探究的方式來完成,以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比較分析的思維習慣。
三、教學過程
本課內容豐富精彩,我在教學上安排兩節課的時間,第一課時了解文學常識和寫作背景,解讀小序,掃除字音字義障礙,反復朗讀,對文章有個整體感知。第二課時,賞析文章,學習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培養學生詩歌、音樂的鑒賞能力。本說案只說明第二課時。
(一) 導入新課
(二)課文賞析
1.聽課文錄音,整體感知課文的感情基調,反復朗讀,整理出詩歌描繪的五個內容。(主要訓練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2.分析全文
3.全文分析結束,進行文章小結。
全文結束后,設計提問
(三)從結構上、寫作手法上、對音樂的描寫上總結本詩寫作特色。
(四)課外拓展
(六)板書設計(略)
高中說課稿2
一、說教材
《藥》是一篇具有強烈時代意義的小說,作者魯迅以辛亥革命為背景,描寫了干革命者夏瑜的鮮血這被當成了平民華老栓為兒子治病的“藥”這一發人深省的典型事件。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利用鋼刀鎮壓革命和利用“軟刀”愚弄人民的反動本質,表現了群眾的愚昧和辛亥革命嚴重脫離群眾的弱點。這篇小說主題深刻,人物形象鮮明,情節安排精巧,環境描寫典型,既是魯迅短篇小說的代表,更是作為小說教材的典范。編者把它放在教材小說單元的第一篇對于教會學生如何讀懂小說,如何欣賞小說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說目標
教學《藥》這篇小說必須實現以下三方面的目標:一是知識目標,職高學生在本學期第一次接觸小說這種文學樣式,要求學生了解小說的基本知識,比如小說的三要素;識記有關文學常識,比如作家作品;積累字詞。二是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欣賞小說的能力,通過分析主人公的言行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理解小說的主題。三是情感目標,體會作者高度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對作品中人物的復雜感情。
三、說重點、難點
《藥》是一篇揭露封建統治者鎮壓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動本質的小說。重點確立在對這個雙手沾滿了革命者鮮血的劊子手康大叔的人物形象的分析上。作者通過對康大叔的肖像、語言、動作的個性化描寫,充分表現了康大叔兇狠、殘暴、貪婪、無恥的性格特征。丑陋的外衣里包裹著一個丑惡的靈魂,通過人物的性格認識他所代表的階級的反動本質。教讀本文的難點是作者對作品中人物的復雜情感態度。小說描寫了一群人,是一幅社會眾生相,作者對這些人物的情感態度是不相同的,這跟他所持的立場密切相關,他對當時的社會的認識是入木三分的。作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讓他站到了斗爭的最前線,用他那支犀利的筆同舊的勢力作不妥協的斗爭。“橫眉冷對千夫指”,作者在《〈吶喊〉自序》中說,“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突破難點的方法是分析比較法,通過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來比較他們性格的異同,進而體會作者的情感態度。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之前,要求學生做好充分的預習,職高一年級的學生學習主動性較差,閱讀能力較弱,沒有課前預習,會浪費很多課堂教學時間,課前預習要求學生完成以下任務:利用校園網了解作家的生平和作品,了解作家生活時代的特征,利用工具書識記文本的字詞并積累部分詞語,了解小說的中心事件和主要人物,在讀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并寫出你的猜想。在課堂教學中不必面面俱到,可采用長文短教的辦法,檢查學生預習后,交流一下學習心得,師生之間共同解答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的疑難,然后就抓住重點對人物形象進行分析,突破難點,體會作者的情感態度。就整篇小說而言,作者的情感態度是帶有強烈的批判性的,“恨”是作者的基本態度,但是作者對不同的人物恨是不同的,對康大叔是一種階級仇恨,是憎恨;對華老栓等社會平民是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怨恨,對革命者是一種帶著悲哀的惋恨。小說的主題也能夠通過作者對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態度表現出來。課后,要求學生完成練習,說說以“藥”為題的含義。
高中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地位、作用:
《信息的管理》是高中信息技術課本第一冊(必修)的第四章“信息的管理”的內容。
本節是在學習了第3章《信息的加工》之后編排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對信息處理的概念的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又可以為后面學習信息資源管理、數據庫打下基礎,所以信息資源管理以及數據庫是本章的重要內容。此外,信息資源管理的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生產、科學研究管理大量數據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學習這部分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基礎教育階段信息技術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和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表現在:利用信息技術工具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信息的能力;對信息活動的過程、方法、結果進行評價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術條件和環境的基礎上發表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與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積極探究技術應用給社會生活帶來的變化,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
1)知識與技能
a. 了解信息資源管理的目的和當前常用的管理方法
b. 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信息管理內涵
c. 了解影響信息資源管理的三個領域
2)過程與方法
a. 感受利用數據庫存儲、管理大量數據并實現高效檢索方面的優勢
b. 初步掌握利用網上數據信息進行數據分析與比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 了解使用數據庫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與方法
b. 能根據應用要求從網上數據庫中搜索相關信息,并作出正確的情感與價值分析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3、教學重點:
a. 信息資源管理的內涵
b. 日常生活中的信息管理方式
c. 數據庫系統的基本概念
d. 字段的各種數據類型
4、教學難點:
a. 利用網上數據信息進行數據分析與比較
b. 根據應用要求從網上數據庫中搜索相關信息,并作出正確分析
c. 能根據要求建立數據表
d. 初步掌握利用Access管理數據的基本方法
二、說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據自己對研究性學習“啟發式”教學模式和新課程改革的理論認識,結合學生實際,主要突出了幾個方面:一是創設問題情景,充分調動學生求知欲,并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二是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就是把教和學的各種方法綜合起來統一組織運用于教學過程,以求獲得最佳效果。另外還注意獲得和交換信息渠道的綜合、教學手段的綜合和課堂內外的綜合。并且在整個教學設計盡量做到注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觸發學生的思維,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的學習過程,以思維教學代替單純的記憶教學。三是注重滲透數學思考方法(聯想法、類比法等一般科學方法)。讓學生在探索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領會信息技術的思想,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造性素質。四是注意在探究問題時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以利于開放學生的思維。當然這就應在處理教學內容時能夠做到“教就是為了不教”。因此,擬對本節課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三、說學法:
學生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主動獲取、整理、貯存、運用知識和獲得學習能力的`過程,因此,我覺得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時,應盡量避免單純地、直露地向學生灌輸某種學習方法。有效的能被學生接受的學法指導應是滲透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是通過優化教學程序來增強學法指導的目的性和實效性。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主要滲透以下幾個方面的學法指導。
1、培養學生學會通過自學、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相關知識,使學生在探索研究過程中分析、歸納、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本節教師通過列舉具體事例來進行分析,歸納出信息資源管理的目的和當前常用的信息管理方法,并依據此知識與具體事例結合,推出當前常用的信息管理方法,這正是一個分析和推理的全過程。
2、讓學生親自經歷運用科學方法探索的過程。主要是努力創設應用科學方法探索、解決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探索中體會科學方法,如在講授數據庫的基本操作時,可通過在Access中建立的數據表進行管理,通過對數據表中的字段、記錄的編輯以及簡單查詢的演示,創設探索數據庫管理的情境,引導學生以可靠的事實為基礎,經過抽象思維揭示內在規律,從而使學生領悟到把可靠的事實和深刻的理論思維結合起來的特點。
3、讓學生在探索性實驗中自己摸索方法,觀察和分析現象,從而發現“新”的問題或探索出“新”的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收斂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動力。在實踐中要盡可能讓學生多動腦、多動手、多觀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師要給學生多點撥、多啟發、多激勵,不斷地尋找學生思維和操作上的閃光點,及時總結和推廣。
4、在指導學生解決問題時,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猜測、嘗試、質疑、發現等探究環節選擇合適的概念、規律和解決問題方法,從而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促進知識的正向遷移。如教師引導學生對比中,蘊含的本質差異,從而擺脫知識遷移的負面影響。這樣,既有利于學生養成認真分析過程、善于比較的好習慣,又有利于培養學生通過現象發掘知識內在本質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課題引入:
教師創設問題情景(創設情景:A、教師演示實驗。B、使用多媒體模擬一些比較有趣、與生活實踐比較有關的事例。C、講述數學科學史上的有關情況。)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引導學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問題。
(二)、新課教學:
1、針對上面提出的問題,設計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通過動手探索有關的知識,并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得出新知,并進一步提出下面的問題。
2、組織學生進行新問題的實驗方法設計—這時在設計上最好是有對比性設計實驗,指導學生實驗、通過多媒體的輔助,顯示學生的實驗數據,模擬強化出實驗情況,由學生分析比較,歸納總結出知識的結構。
(三)、實施反饋:
1、課堂反饋,遷移知識(最好遷移到與生活有關的例子)。讓學生分析有關的問題,實現知識的升華、實現學生的再次創新。
2、課后反饋,延續創新。通過課后練習,學生互改作業,課后研實驗,實現課堂內外的綜合,實現創新精神的延續。
五、板書設計:
在教學中我把黑板分為三部分,把知識要點寫在左側,中間知識推導過程,右邊實例應用。
六、說課綜述:
以上是我對《信息的管理》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在整個課堂中,我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學過的信息的概念的知識,并把它運用到對信息的管理的認識,使學生的認知活動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識,又學會了方法。
總之,對課堂的設計,我始終在努力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基礎,以能力、方法為主線,有計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和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為指導思想。并且能從各種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高中說課稿4
(一)抽象藝術及其兩種形態(冷抽象,熱抽象)
1、抽象藝術的含義?
在20世紀初才開始逐步形成的一種用美術的基本語言元素和語言手段進行獨立創作的美術類型。
2、冷抽象、熱抽象藝術的代表藝術家及觀點。
冷抽象含義:代表人物:蒙德里安。
熱抽象含義:代表人物:康定斯基。
作品賞析《百老匯的爵士樂》。
學生活動:請同學們先鑒賞紐約百老匯夜景的照片,然后一邊聽爵士樂(爵士樂:《藍色狂想曲》),一邊欣賞蒙德里安的《百老匯的爵士樂》。
教師活動:老師介紹:1、爵士音樂;2、蒙德里安生平簡介;3、蒙德里安對百老匯城市面貌的感受及對爵士音樂的感受。
問題思考與探討:
學生活動:同學們分組討論后回答問題:
1.這幅作品使用的語言有哪些?不同的顏色塊讓你聯想起什么?橫豎交錯的線條讓你想起什么?
教師活動:老師補充總結
能力練習:欣賞幾幅作品,判斷它們是屬于冷抽象還是熱抽象藝術作品。
創設情景請同學們思考:具象藝術能夠如實的再現客觀世界,而抽象藝術卻完全排除現實形象的可辨性呢?那么藝術為什么會走向抽象?
由上面的問題引出:
(二)藝術走向抽象的原因
問題思考:請同學們迅速瀏覽課本25頁,回答問題。1.抽象藝術的形成?2.抽象藝術形成的原因?
1.抽象藝術的形成:
19世紀中葉照相機的發明加速人們對美術的本質思考,20世紀初,抽象藝術的概念在西方已經基本確立
2.抽象藝術形成的原因:
照相機的發明,現代的社會化大分工,西方科學理性的影響。
抽象藝術形成之后具有什么樣的特點?
(三)抽象藝術的特點:
分析性,即把藝術的各種語匯分析、抽離、孤立出來并加以夸大,甚至絕對化,這就形成了抽象藝術特殊的藝術美。
抽象藝術獨特的.藝術美包括:A形式與色彩;B構圖與筆觸;C材料與肌理;D空間與透視;E光影與運動。
學生能力練習:讓學生自己來欣賞作品,判斷作品的藝術美的表現。 知識補充:抽象藝術在我國的獨特表現,抽象藝術在現代生活中的運用。
拓展:學生欣賞完這些作品后,躍躍欲試,都想創作抽象藝術作品,那么,這時候老師要適時滿足學生的欲望,動手實踐,創作作品。讓學生聽一首音樂,創作一幅抽象藝術作品。
(四)課堂回顧
這節課重點講述的是冷、熱抽象藝術作品,抽象藝術的特點及其獨特的藝術美的表現。
四、板書設計:
通過多媒體直接展示,首先展示本課課題,然后分別展示冷抽象、熱抽象美術作品,分析其分類、代表藝術家、特點等環節,分析鑒賞部分作品。
高中說課稿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我今天要進行說課的課題是魯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單元第三節——水圈和水循環第一課時(水循環及其地理意義)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六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節的內容,本節內容首先介紹水圈的構成及其特點,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兩個知識點。第一個知識點淺顯易懂,是學生學習的基礎知識,是為第二個知識點的學習作鋪墊;第二個知識點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緊緊圍繞 “水循環示意圖”以海陸間循環(又稱大循環)為主介紹了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分析了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二、說教學目標:
課標中對本節的要求是“學生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主要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分析這條標準,要注意把握如下幾點:
1.教學重點應引導學生通過繪圖方式加深理解認識水在自然界的循環過程與環節。 2.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是本條標準要求的重點,對水循環意義的.學習應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認識,如水循環將水圈、巖石圈、大氣圈和生物圈聯系起來;水是自然界最富動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資源處在不斷更新知中,但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等。
根據課標要求,講本節課細化為以下幾個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組成及主要類型,能夠分析掌握陸地各種水體之間相互運動和相互轉化的關系,掌握陸地水體的運動更新過程和規律,明確水循環對整個地理環境的作用和意義。
⑵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判讀地理原理示意圖的方法,培養學生從圖像中提取、認定、加工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陸地水體對于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明確在人類生產生活中應合理利用水資源使之能夠可持續利用下去,使學生樹立節約用水的意識,逐步樹立人地協調的觀點。 (三)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說教學重點: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
教學重點的確定,能使學生樹立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觀點,從而對我國的“黃河小浪底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實現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的觀念。 (二)說教學難點:不同水體相互補給的關系
目前學生對各區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同時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比較缺乏,對各種水體之間的補給關系不易理解。 四、說教法
1.創設情景 設置學生感興趣的問題,
2.討論法 通過組織學生討論,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機會。
3.多媒體演示法 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直觀的圖片、動畫和數字資料,把學生輕松得引入本課,通過形象生動直觀地展現相關地理事物和現象,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興奮點,幫助他們理解課本內容。 說學法
1、學會用圖:讓學生仔細觀察課文中的圖理解水循環的相關性。 2、學會探究:學生思考分析總結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3、學會合作:學生討論合作收集相關的資料,完成活動。 五、說教學過程 導入:【問題1】:李白的《將進酒》中有佳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它隱藏著一個巨大的錯誤,你們知道錯在什么地方嗎?而且黃河之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復還”了嗎?
【板書】: 水循環及其地理意義
水圈的組成
學生自主學習
【課件展示圖片】:
多媒體展示課本上圖2—3—2“水圈的構成”,了解水體的構成:
總結:目前全世界的淡水資源僅占其總水量的2.526%,其中70%以上被凍結在南極和北極的冰蓋中,加上難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凍積雪,有87%的淡水資源難以利用。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淡水資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約占地球總水量的0.26%。
高中說課稿6
一、教材分析
本節是人教A版高中數學必修三第二章《統計》中的第三節 “變量間的相關關系” 的第二課時。在上一課時,學生已經懂得根據兩個相關變量的數據作出散點圖,并利用散點圖直觀認識變量間的相關關系。這節課是在上一節課的基礎上介紹了用線性回歸的方法研究兩個變量的相關性和最小二乘法的思想。
從全章的內容上看,線性回歸方程的建立不僅是本節的難點,也是本章內容的難點之一。線性回歸是最簡單的回歸分析,學好回歸分析是學好統計學的重要基礎。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及前面的分析,結合高二學生的認知特點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 知道最小二乘法和回歸分析的思想;
2. 能根據線性回歸方程系數公式求出回歸方程
過程與方法:
經歷線性回歸分析過程,借助圖形計算器得出回歸直線,增強數學應用和使用技術的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合作學習,養成傾聽別人意見和建議的良好品質
三、重點難點分析:
根據目標分析,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
1. 知道最小二乘法和回歸分析的思想;
2.會求回歸直線
教學難點:
建立回歸思想,會求回歸直線
四、教學設計
提出問題
理論探究
驗證結論
小結提升
應用實踐
作業設計
教學環節
內容及說明
創設情境
探究:在一次對人體脂肪含量和年齡關系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獲得了一組樣本數據:
問題與引導設計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問題1. 利用圖形計算器作出散點圖,并指出上面的'兩個變量是正相關還是負相關?
教師提問,學生
通過動手操作得
出散點圖并回答
以舊“探”新:對舊的知識進行簡要的提問復習,為本節課學生能夠更好的建構新的知識做好充分的準備;尤其為一些后進生能夠順利的完成本節課的內容提供必要的基礎。
教師引導: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散點圖是研究兩個變量相關關系的一種重要手段。下面,請同學們根據得出的散點圖,思考下面的問題2.
問題2. 甲同學判斷某人年齡在65歲時體內脂肪含量百分比可能為34,乙同學判斷可能為25,而丙同學則判斷可能為37,你對甲,
乙,丙三個同學的判斷有什么看法?
學生能夠表達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可能會認為乙同學的判斷是錯誤的;有的學生可能認為甲乙丙三個同學的判斷都是對的,答案不唯一
該問題具有探究性、啟發性和開放性。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通過設計該問題,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注意到散點圖中點的分布具有一定規律,體會觀測點與回歸直線的關系;進而引起學生的對本節課內容的興趣。
問題3. 反思問題,你還可以提出哪些問題嗎?小組討論,看哪個小組提出的問題多
在小組討論的形式下和比較哪個小組提出的問題多,學生之間會充分的進行交流,提出問題
通過小組討論比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達到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的效果,培養學生的學生創新思維和問題意識。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
①為什么甲、丙同學的判斷結果正確的可能性較大,而乙同學判斷結果正確的可能性較小?
②某人年齡在65歲時體內脂肪含量百分比最可能是多少?在其它年齡時呢?
③這些樣本數據揭示出兩個相關變量之間怎樣的關系呢?
④怎樣用數學的方法研究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呢?每個問題都是學生“火熱的思考”成果
高中說課稿7
本說課稿由八部分構成:
(一)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重點、難點等);
(二)學情分析(包括學生現有的基礎和學習興趣等);目標定位;
(四)教學設想(包括課時安排、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
(五)學法指導和習慣培養;
(六)教學過程;
(七)板書設計;
(八)理論支持。
備課既要備教材又要備深學生,教材分析透了,學情了解清楚了,目標定位才能準確,而教學目標的完成有賴于教學法方法、教學手段的選用和教學過程的實施,在實施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引導學生學,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正所謂“教是為了不需要教”。板書設計是課文教學過程的高度濃縮,整個教學設計過程是一些教育教學理論的現實運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想北平》是高中語文讀本第三冊中的一篇課文。它本身的作用是讓學生利用課內所學的知識、方法到課外去自學,體現的是知識和能力的遷移。另一作用是擴展學生的知識面,鞏固課內教材所學知識,積累語文的素養。在高一學生已接觸到散文,是以寫景抒情散文為主。在高二再次遇到散文,學生對散文的鑒賞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有了一定知識的積累。所以在鞏固先前所學散文鑒賞方法的同時,要繼續鞏固鑒賞的方法和加深鑒賞的深度,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舒慶春)寫的一篇散文,是一篇典型的文學作品。文學作品的核心意義分析是教學活動的邏輯起點和歸宿,核心意義須通過審美形式表現出來,作品的內涵是以審美意義的存在為依據和前提。
“教材是個例子”(葉圣陶語),《想北平》這個例子既承擔落實延伸課內教學重點任務,又承擔對學生進行文學審美教育的責任。
2、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的確立
因為散文單元的教學目標是“整體感知,揣摩語言”(主要是語言的含義及情感)。在高一學生已接觸到散文單元,對散文鑒賞的一些基本方法已初步掌握,再加上這是高二第三冊的讀本課文,其目的是結合第三冊散文單元來實現單元教學目標和課內教學目標。因而根據散文鑒賞的方法,揣摩語言含義及情感的單元教學教學目標確立本課的教學目標是散文鑒賞技巧的運用,揣摩語言的含義和情感,掌握散文的寫法“形散而神不散”。
教學重點是鑒賞的方法,對散文語言的鑒賞主要是語言的情感和含義的鑒賞。
教學難點是語言的特色和關鍵語句的情感和含義。
依據是,散文的語言往往滲透作者的情感而散文語言的情感又往往是作者寫作意圖的流露,大多時候它就是文章的中心。把握了這些也就把握了文章,其它問題也就隨之而解。同時學生平時在鑒賞方法上積累較少,生活的經驗積累也少,故而少年人來理解成年人的情感相對來說比較困難。又因為第三冊的散文單元目標是把揣摩語言作為重點來對待的,在整個單元的編排中體現了這一精神。另外,散文本身的語言特點就是滲透情感,具有豐富的含義。
(二)學情分析
1、大部分學生喜歡閱讀散文作品,因為散文語言的優美,情感的豐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歡的較少。但無論哪種對大部分學生來說,來具體說說它美在何處,為什么這樣寫,都是一些難題,不能很好的把握。
2、學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學過散文,對散文的一般性鑒賞方法已初步掌握。
3、老舍其是個小說家也是個劇作家,他的許多作品都拍成了影片,如《駱駝祥子》、《茶館》等早已為同學們熟知。但老舍的散文平時學生接觸的不多,不知其風格如何,故而有很強的好奇心理。
4、題目是《想北平》,寫作的主要材料是關于老北京的生活。因北京是祖國的首都,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早已對其有所了解。另外,我們在高一課文中學到的《胡同文化》,高二本單元中《故都的秋》已對北京,特別是對北京的風土人情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目標定位
《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能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理清作者的思路,領會作者寫作意圖”,“根據語境揣摩語句含義,體會表達效果”。
根據此要求,結合教材和學情分析,定位如下:
1、整體感知,誦讀品味,體味語言的情感、含義及特色。
2、揣摩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和對比等寫作技巧。
(四)教學設想
1、教學時數:考慮其是讀本文章,主要是學生自學為主,安排1教時。
2、教材處理:整體感知課文之后,從課文正文的第二段中“我真愛北平”切入,因為此句為本文的文眼(有關文眼在《荷塘月色》中強調過),展開文章思路的理清。在理清文章思路之后著重對重點語句進行情感和含義的揣摩,分析其語言特色,寫作技巧,最后總結全文。
3、教學方法:新教材“重視積累,感情熏陶和培養語感”,而科學的方法可以提高效率。
①誦讀法。大綱要求學生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課文”,朗讀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握重音、語調、語速、體會作者的感情等。通過誦讀,得出整體印象,感覺文章的“氣質”,通過誦讀去發現精妙詞句,體會其作用。
②情境法。人類所獲取的知識百分之八十五都是通過視覺直接獲得的,情境法既有利于直接獲得感性認識,快速進入角色,又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
③研討法。在高一開展的研究性學習的基礎上,開展課堂內的主題式研究。它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有利于培養學生養成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語文新課改要求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師生互動性。教師在課堂上主要起到引導和組織作用。語文教學主要是主題式探研。以上三個教學方法充分體現了這一精神。
4、教學手段:幻燈片等多媒體手段,它既便于學生直觀,節約時間,又能利用情境營造課堂氛圍,引發學生的興趣,在獲取知識的同時能快速進入角色。
(五)學法指導和習慣培養
“教”是為了最終落實學生的“學”,以達到“不需要教便能自行研習”的.目的,而學法指導和習慣培養是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
1、學法指導
①誦讀法:朗讀要注意語言的節奏,體會作者的情感。
②揣摩語句法:主要是從句子所蘊藏的含義和情感入手。
③比較閱讀法:將要學的內容與已知內容進行比較,求同存異,加深理解
2、習慣培養
①誦讀的習慣,為是培養語感最直接有效的習慣
②對散文中抒情語句和議論語句的敏感。
(六)教學過程
1、導入:由住校生在外讀書求學想家導入,調出一個人長期在外對家鄉的思念,進行情感準備,同時達到要文情感基調一致,達到更好的,更有效的理解課文。
2、作家介紹和背景介紹(用幻燈打出)
①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現代小說家、戲劇家。代表作有解放前創作的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建國后創作了話劇《龍須溝》、《春華秋實》、《茶館》等。因話劇《龍須溝》的創作1950年被譽為“人民藝術家”。
②用幻燈播放北京城的布局,環境,自然風景、人文生活,使學生有了對“北京”特色的感性認識,這些能讓學生更好的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印象。
3、學生一起誦讀課文體味語言特色和作者的情感,同時讓學生思考用文中的一個字來回答作者對北平的情感,哪些語句體現了這一情感?這是落實重點、難點的第一步。
4、理清線索和思路
從第二段“我真愛北平”這句話切入,因為這句話是本文的文眼,全文的情感抒發和材料組織都是圍繞這句話進行的。在解決誦讀時的問題同時理清線索和思路。
(情)俊偉景物上海、天津(情)
復雜有邊際巴黎
我真愛北平人為之中顯出自然四大歷史都城真想念北平
(神聚)物多(花多、菜多、果子多)其它地方(神聚)
(形散)對比手法
5、揣摩關鍵語句的含義和情感。
①真愿成為詩人,把一切好聽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鵑似的啼北平的偉俊。啊,我不是詩人!我將永遠道不出我的愛,一種像由音樂與圖畫所引起的愛。
答:此句道出了作者對北平的那種難以用語言表達,難以割舍,刻骨銘心的愛。
②北平的好處不在處處設備得完全,而在它處處有空兒,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氣;不在有好些美麗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閑的地方,使它們成為美景。
答:本句在突出北平的與眾不同時,道出了作者對北平的喜愛之情。
選取這兩句作為情感和語意的分析依據是:第一句是抒情性的語句,第二句是議論性的語句。目的是想要讓學生明白散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和作者直接議論的句子是文中的關鍵句,它往往包含了作者的情感和態度,體現了文章的中心。
6、文章語言特色
學生獨立思考,然后討論回答。
①語言樸素、自然,帶有北京地方特色。
②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語言樸素中蘊含典雅。
③句式靈活,整句的運用,使語言抒情味更濃。④⑤⑥
7、總結
對文章的寫作思路,語言的情感和含義,尋找關鍵句的方法進行總結,以梳理知識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8、作業布置
課后模仿老舍的《想北平》的寫法寫一篇作文,題目是《想家鄉》字數600字。此題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學以致用,體現知識和能力的遷移。
(七)附板設計
俊偉景物上海、天津(情)
(情)復雜有邊際巴黎
我真愛北平人為之中顯出自然四大歷史都城真是想念北平
(神聚)物多(花多、菜多、果子多)其它地方(神聚)
(形散)對比手法
(八)理論支持
1、散文鑒賞的方法:主要從語言、技巧、思想內容三方面入手。
2、語文特級教師程翔的講與不講原則“是否有利于學生學”。
3、中觀分析:宏觀的把握與微觀處理原則。
4、顧泠沅先生的情意理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情
5、褚樹榮先生的主題式活動,學生獲取知識的最有效途徑。
6、曹樟玉先生的新課改評價理論
高中說課稿8
一、首先我來說說對學生的分析
高一學生對經濟生活的內容很感興趣,對經濟生活中的現象有一定程度的關注和了解,上網收集資料的習慣正慢慢養成,動手能力也在不斷提高,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但學生缺少對現象本質的深刻的分析,而且建構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二、接下來我來談談對教材的理解
1、說本框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包含的一些經濟理論是以后政治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時這一框的知識為后面學習樹立正確消費觀這部分內容打下基礎,起到了過渡的作用,此外,這部分知識對提高學生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2、說教學目標
關于本課,課程標準是這樣要求的:
歸納影響商品價格變化的因素,理解價格變動的意義,評價商品和服務的變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在認真解讀課程標準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立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本框學習,使學生理解價格變動對消費者需求量的影響,以及價格變動對相關商品需求量的影響,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參與經濟生活的水平。
(2)過程與方法:本節課,我以創設的情境為線索,以學生的活動為主線,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他們參與教學過程,形成自我發展的能力;
引導他們學會學習,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引導他們善于合作,形成個體與集體協同發展的合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關心生活中的小事,做到“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從而培養他們熱愛生活的人生態度。
3、說教學重點難點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這節課的重點定位為:價格變動對人們生活和生產經營的影響。確定其為重點,是因為這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掌握的理論知識。
我將這節課的難點定位為:如何看待買漲不買落的經濟現象。確定其為難點,是因為這種消費現象學生在生活中常常看到,看上去似乎和我們今天所講的生活消費的一般規律相矛盾。
三、說教法和學法
1、接下來說說我將采用的教學方法
我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教學指導思想,以多媒體為輔助教學手段,采用“情境--發展”的教學模式。具體說,第一步,創設情境,提出問題;第二步,小組討論,自主探究;第三步,師生互動,建構知識。
2、接下來再說說我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本著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加注重學習的過程,更加注重能力的培養,因而我采用了新課程提倡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四、接下來簡單說說這節課的課前準備
上課前,我深入學生之中,了解情況,如:家里是否有轎車、摩托車、電動車等交通工具?最近家里是否有買車的打算?買什么車?布置學生預習新課知識,收集車市的有關材料,既為課堂上設置的情境作了鋪墊,又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同時,也提高了課堂的有效性。
五、下面我重點簡述一下我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我想用四句古詩來形容我教學過程的四個環節:第一,未成曲調先有情;第二,事事留心皆學問;第三,似曾相識燕歸來;
第四,紙上得來終覺淺。下面我來分別闡述一下
1、未成曲調先有情--在導入新課時創設情境(約3分鐘)
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導入新課時如果能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就能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引起學生的求知欲。
所以我首先在導入時創設情境:《少軍的煩惱》。這個情境講述的是本班同學少軍家里打算買車,但是家里人意見不一致,怎么辦呢?在此基礎上自然過渡:相信通過本框的學習我們應該可以給他們家一個合理的建議。
2、事事留心皆學問--在推進新課時創設情境(約34分鐘)
陶行知先生曾提倡生活教育,即生活即教育,要從生活中學習。因此在推進新課這一環節中,我注意引導學生關心生活。
因為課前已布置學生留意車市的新聞材料,所以在這一環節,我設置了這樣的情境:圍繞當前車市展示四三則材料,讓學生去分析解釋這些情境,近而突出本框的重點,得出本框知識點。
相關材料如下:
①大排量轎車價
格大幅上調,銷售量驟然下降。
06年4月1日實施的新消費稅,按照新的消費稅率,2.0以上排量的車型稅率普遍提高,其中升幅最大的4.0升(含)以上排量的轎車,稅率從8%增加到20%。由于消費稅大幅提升,大排量車普現漲價,尤其是進口車。據了解,在寶馬創造了近30萬元的漲價新高之后,奔馳、VoLVo、捷豹、路虎、勞斯萊斯等車型價格集體上揚,其中勞斯萊斯最大漲價幅度達到70萬元。價格的大幅上調,令這類汽車的.市場銷量也驟然變冷。
②中小排量轎車降價促銷不斷,銷售卻不溫不火。
調查顯示,"油荒"打擊了市民的買車積極性,在準備購買汽車的人群中,不到一成的市民堅持原來的買車計劃,近三成市民推遲了買車計劃,35.9%的買車人仍處于觀望階段,12.8%的買車人甚至因"油荒"放棄了買車,這對當前的汽車銷量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嚴重的沖擊。近七成買車市民受到"油荒"影響而再三權衡購買車型,低油耗、經濟型汽車成為時下購車首選。
③我國已成為電動車生產、消費和出口大國。
目前,我國電動車產業的從業人員達30萬人,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車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20xx年電動車在中國的總銷量達到xxxx多萬輛,同時還在以每年1500萬輛的速度遞增,這一速度大約是汽車增長速度的3倍。據估算,到xxxx年,中國電動車的年產銷量將達到3000萬輛,產業總體規模將達到1300億元。
接下來,用3分鐘的時間展示介紹這些新聞,再把學生分成A、B兩大組,每大組中再由4人一組組成若干小組。A組同學分析解釋價格變動對生活的影響。B組以轎車生產商的身份分析,如何應對高漲的油價,如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如何使自己的工廠獲利更多。
然后用7分鐘的時間,由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及討論,接著由學生代表發言,總體時間控制在12分鐘,最后用6分鐘左右由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建構知識。
這樣,A組學生根據材料1得出本課第一個知識點:價格變動會引起需求量的變動,即一般說來,一種商品價格上升時,人們會減少對它的購買;當這種商品價格下降時,人們會增加對它的購買。老師在此基礎上反問:同學們想一想,如果大米的價格也大幅上調,人們對它的購買會不會驟然減少呢?學生自然知道不會。于是可以得出結論:價格變動會引起需求量變動,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是不同的。價格變動對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響比較小,對高檔耐用品需求量的影響比較大。然后再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小事,如最近有哪些生活必需品價格變動了?人們對它的需求量有沒有驟然減少或增加?通過列舉生活中的例子來印證這一觀點。根據材料2油價上漲影響轎車銷量,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一種商品價格上升,需求量會減少,會導致它的互補商品的需求量也減少。根據材料3轎車滯銷電動車卻風靡起來,會得出結論:一種商品價格上升,需求量減少,會導致它的替代商品的需求量增加。這樣學生就知道了,消費者對既定商品的需求不僅受該商品自身價格變動的影響,而且受相關商品價格變動的影響。
B組學生根據材料,結合自己課前搜集的材料,可以得出結論:面對商品價格變動,生產者一般會調節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生產適銷對路的高質量產品。即價格變動對生產經營的影響。
之所以這樣設計,因為這部分知識是本節課要掌握的重點所在,與學生生活實際結合的比較緊密,理論難度又不大,這樣由他們自已討論得出知識,可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在自主探究與小組討論的過程中,讓他們學習著如何自主探究學習,如何與人合作學習,最終使他們真正會學習。
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得出了上述結論后就會反思質疑,有的學生會說:房價漲得那么厲害,可是買的人一樣很多啊。如果沒有人質疑,那我會反問一句:是不是一種商品的價格升了人們的購買就一定會減少?生活中有沒有反例?有的學生就會想:咦,這不是和我們剛才講的生活消費的一般規律相矛盾了嗎?于是我借機過渡到本框題的難點:“如何看待買漲不買落”的經濟現象。
通過列舉現象,小組討論,分析原因,最后師生建構知識,突破難點:原來買漲不買落,是消費領域的一種特殊情況,實際上是人們受各種客觀情況影響,消費心理預期在起作用,擔心物價一漲再漲,因而在物價上漲時出現了搶購現象;而價格低時人們總是渴望買到價格更低的商品,因而手持貨幣觀望。同價格影響生活消費的一般規律并不矛盾。講到這里,讓學生注意我們在講消費的一般規律時用的“一般說來”這四個字。
這一環節的設計重在培養學生養成“學有所結”的學習習慣和“學有所疑”的發問精神。(這個部分大約3分鐘)
然后可以順理成章的接著問一個問題:“學習了這節課的理論知識,你有沒有找到消費的竅門?”這樣,經過學生的思索與討論,一定可以生成一些課本里沒有的新的東西。(這個部分大約3分鐘)
3、似曾相識燕歸來--在課堂小結時回歸情境(3分鐘)
俗話說:編筐編簍,全在收口。因此課堂小結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在本節課的小結中,我采用了首尾呼應的手法。
前面導入時介紹了《少軍的煩惱》此刻再回歸到這一情景中,讓同學們利用本節課所學知識給少軍家人一個合理的建議。
4、紙上得來終覺淺--在布置作業中創設情境
要促進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就必須讓學生親身經歷實踐的檢驗。因此在這一環節里,我布置了一項作業,讓學生制定“家庭主婦行動計劃”--根據家里最近的消費需要,本周內給父母提供一個購物的具體計劃,說明理由,從中感悟其中的經濟學道理。
課堂的最后我留5分鐘左右給學生,讓學生去遐想,去深思。中國畫強調要“留白”,政治課堂也同樣講求留白。因為預設歸根到底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把課堂的學習預設的滿滿的,不留一點余地,我覺得會抹殺了學生質疑與拓展開放的時空。我相信學生:我給學生一個天地,他們還我一個驚喜!
順便說一下我的板書設計:
二、價格變動的影響
(一)價格變動對生活的影響
1、價格變動會引起需求量的變動
2、生活必需品和高檔耐用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是不同的
3、一種商品價格上升,需求量減少,導致:替代商品需求量增大、互補商品需求量也減少;反之……
(二)價格變動對生產經營的影響
1、調節生產
2、提高勞動生產率
3、生產適銷對路的高質量產品
各位老師,我今天的說課到此結束,希望聽到各位老師的意見。
高中說課稿9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上午好,我是高中體育組的X號考生,我的說課題目是行進間低手上籃,本節課的內容是:復習行進間運球技術,學習行進間低手上籃技術。用時約45分鐘
我將課程內容分為7個環節進行介紹,分別是:
一、教材分析
二、學情分析
三、教學目標
四、重點難點分析
五、教學方法
六、課前準備
七、教學流程
一、教材分析
本課在《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全面貫徹“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著重培養學生能力,為終身體育打下基礎。
行進間單手肩上低手投籃是在快速跑動中超越對手或強行突破時經常使用的一種投籃方法。具有伸展距離遠,動作速度快,出手平衡的優點,多在快攻和強行突破時使用。在教學和比賽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學情分析
高中生已經基本掌握了一些運球技術和部分的投籃技術,而且進入生長發育的末期,他們的年齡特征是模仿能力和好奇心強,自我約束能力較好,在上課時,配合度較高。在授課時對于部分學生的挫折和自卑心理應該正確引導和鼓勵,對于個別調皮、不守紀律的學生,在提出批評時應注意語言和方式,避免學生產生逆反心理。
三、教學目標,有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認識目標:使每個學生都能理解行進間低手上籃的動作概念,了解其在籃球運動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個層面:技能目標:能夠熟練的運球,靈活的控制運球節奏,通過學習,使80%的學生學會行進間單手高手投籃的動作并能輕松完成動作。發展學生跳躍能力,促進身體協調性的發展。
第三個層面:情感目標:通過學習及游戲,加強人際交往,正確處理好人際關系,培養競爭意識和團隊精神。
四、重點難點分析,行進間低手上籃技術是運球技術與投籃技術的結合體
重點:跑動中的運球與投籃的協調配合
難點:投籃時手腕的用力及對球的控制。
五,教學方法:
考慮到低手上籃技術的動作完整性,首先由老師進行示范法,使學生產生直觀的動作認識。
然后采取分解教學法,對低手上籃技術的各個環節進行分解練習。簡單概括為一大二小三高跳
在分解教學完成后,采用游戲法鞏固練習效果,通過教師點評提高動作質量,從而完成教學任務。
學法:
學生根據教師安排,進行分解練習法,組織形式以隨機分組為主。當各個環節的技術動作基本熟練時,進行游戲法,以活躍課堂氣氛的方式提高教學質量。
六、課前準備
器材準備:籃球若干(人手一球為宜、如果條件有限也可兩人一球)場地準備:根據人數選擇適應場地
要求:師生身著運動裝精神飽滿心情愉快,對于見習的同學,要合理安排。
七、教學流程,這也是本課的著重點,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準備部分(5—8分鐘)
第二部分:基本部分(32—37分鐘)1。運球練習(復習課)(10—13分鐘)2。學習行進間單手高手投籃(新授課)(20—25分鐘)
第三部分:結束部分(2—3分鐘)
第一部分:準備部分
1。課堂常規:體育委員整隊,報告人數,師生問好,檢查服裝,安排見習生,教師宣布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及課程要求。
2。隊形練習:整隊,原地各種轉法,反口令練習。讓學生根據教師的口令進行隊列練習。練習學生的反應能力,使學生盡快的進入學習狀態。
3。準備活動部分:教師帶領,進行2分鐘變換路線的曲線跑及6—8節的拉伸操,使學生預熱,防止運動損傷的發生。
第二部分:基本部分
1。運球練習:包括高手運球、低手運球與交叉運球。
具體目標:使學生對運球技術做到熟練掌握,不丟球。(采用游戲法,激發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練的興趣。)
如圖所示,可以采取運球過標志物的方式進行
教法:組織學生進行全場行進間各種運球,并對動作錯誤的同學進行個別指導。
游戲:運球接力賽
規則:把學生分為四組分別站在籃球場底線后方進行運球接力要求:向前快速推壓球,手腳協調配合
2、學習行進間單手低手投籃(采用分解練習法進行教學)
第一步:原地單手托撥球練習(以右手為例)第二步:原地左腳跳起右手托撥球練習第三步:原地運球跨步收球練習第四步:完整動作練習
第一步:原地單手撥球練習
要點:持球的手臂要伸直,當手逐漸舉至最高點時左手離球,右手外旋,掌心向上托球,并充分向上伸展,接著屈腕,食、中指撥球,通過指端將球投出教法:集中對學生進行講解示范。將學生分四組,進行對比練習。
第二步:原地左腳跳起右手向上撥球練習
要點:跳至最高點和手托球到最高點同時撥球,強調身體在空
中的`伸展
教法:把學生分兩組進行結合投籃的練習,也可兩人一球,進行托
撥球的對練,使學生相互指出對方錯誤,以便改進,教師巡視指正
如圖所示:右側第二圖向左開始即起跳托撥球動作,教師可在教學時選出典型,鼓勵和推廣,以便活躍教學氣氛
第三步:原地運球跨步收球練習要點:跨步收球時手與腳的協調配合教法:一人一球原地運球
教師喊“一”,跨右腳的同時雙手把球收至腰間;喊“二”時,再跨左腳;喊“三”時,做起跳右手托球上舉并用腕和手指撥球將球
投出。(如下圖)
如圖所示:要把握好持球的時機,一旦持球過早很容易造成走步。如上圖,正常的三步上籃是雙腳離地后持球的,在B點落地的腳才是中樞(右)腳,如果持球過早,腳還在A點時就持球,在A點的腳是中樞腳,造成中樞腳前移,如果此時還是走兩步后球出手(第三步)落地就是走步球了。
第四步:完整動作的練習
要點:掌握“一大二小三跳起”的節奏
教法:把學生分兩組進行上籃練習,并由教師檢查糾錯。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學生動作尚不連貫,需要老師不斷的指出錯誤動作并監督改正
3、在基本完成完整動作后,可以采用運球上籃接力比賽的方式進行鞏固,如圖所示,學生分為兩組,相向而立,由中線出發,進行運球上籃接力。
規則:在完成動作的情況下,速度快者為勝
第三部分:結束部分
1放松操:培養學生運動后做好放松的良好運動習慣。
內容:靜力拉伸
2籃球知識普及:按計劃進行一到兩種犯規或違例行為的介紹,本節課可以復習先前提到的走步的評定與改正方法。
3小結:回收器材,師生互相評價。教師總結
以上就是我試講的主要內容請各位專家老師批評指正!
高中說課稿10
一、說教材分析:
本課是湘版高中美術新課程實驗教科書《美術鑒賞》第一單元第二課。本課介紹了美術作品形式構成基本要素,如:點、線、面、明暗、肌理等等,但主要內容是美術作品的一種最基本的分類方法,即根據圖像反映物象的不同特點而分成的具象美術、意象美術、抽象美術三種類型。因此,通過對本課的學習,有助于學生打破那種以“像不像某物”來衡量作品的欣賞方法,使學生意識到美術除了可以表現我們眼中所見之物,還可以表現我們的幻想、夢境乃至內心感受。
二、說教學目標:
綜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學生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初步了解并熟悉美術作品分類的相關知識,在此基礎上,學生學會并能運用觀察,逐步培養和提高美術鑒賞的學習技能。 2:能力目標:學生使用判斷思考,回答問題,比較分析等學習方法,按感受——分析研究——理解接受——審美獲取——主動表現的學習過程,完成三種美術形態劃分的學習過程。
3:情感目標:讓學生理解各類型作品的創作觀念和審美機制。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了解美術語言;突破只能欣賞具象美術作品的局限,了解美術形象的基本種類;理解三類美術作品的內涵并初步掌握欣賞的方法。
2.難點:。根據美術作品的圖象特征來劃分三種美術形態(具象、意象、抽象美術);從形象人手來理解三種美術形態的特點。如何運用邏輯語言講授藝術語言。
四、教學方法:
說學情:
經過初中三年的學習,高一年學生已有一定的美術感受力,對美術作品形式構成基本要素有初步了解,能欣賞一些具象和意象的美術作品,但是對于“肌理”的認識,對抽象美術的理解還相當有限,應該在本課教學中逐步啟發。
說教法:
本課宜采用討論法及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設計具備可操作性,能達到教學的實效性,有效促進教與學的完美統一。基于此,我準備主要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展示法,討論法。
說學法:
學法上,我的知道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有閱讀法,比較法,討論法等,幫助學生從形象的不同特點入手,比較辨析不同類別的美術作品。讓學生理解各類型作品的創作觀念和審美機制。
五、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美術作品形式構成的基本要素。(5分鐘)
一件美術作品同樣需要很多元素構成,如點、線、面、體積等要素,(打開幻燈片圖1結合范畫,讓學生理解這些基本要素)。同時提問:什么是肌理?(物質組織的條紋。)為什么肌理是美術作品的要素呢?
(教學意圖:新《課標》要求學生學會鑒賞的基本方法,恰當使用美術術語來描述、分析美術作品。所以上述教學活動就是運用直觀教學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美術作品的構成要素,同時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新課,提高學習興趣。)
2.講授新課:
1、肌理在美術作品中的作用。(5分鐘)
首先,同學們能說出“石頭”、“木材”、“不銹鋼”這三種材質的肌理?其次,看到“石頭”會想到什么?看到“木材”會想到什么?看到“不銹鋼”會想到什么?
最后用詞語形容這三種材料的肌理和特質,同學們會用什么詞呢?
教師歸納:因為石頭的堅硬、厚重、永恒,往往被作為紀念性雕塑的材料;木材的年輪使人看到歲月的滄桑,歷史的痕跡,而被用作歷史人物或佛像雕刻的材料;不銹鋼是新的事物,它的肌理給人以速度感、時代感,所以經常被用作城市雕塑的材料。
(教學意圖:新《課標》建議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據學生、學校和當地的`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改變。上述教學過程,就是教材及教參所沒有的,通過,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討論分析,變抽象為具體,加深學生對肌理的理解。)
2、具象美術、意象美術及抽象美術的特征。(25分鐘)
1)具象美術;請同學們欣賞《重屏會棋圖》、《貴婦人像》、《劉胡蘭就義》,注意觀察這三幅畫的共同點,接著請部分同學發言,教師總結:具象美術作品再現具體可感客觀物象,但又不同于攝影作品,而是藝術家根據繪畫的主題創作出來。
2)意象美術:請同學們比較《李白行吟圖》、《荷石水禽圖》、《圣維克多山》與前三幅作品的不同之處?請學生討論,并各組推薦代表發言,(比較簡約、不那么注重細節,但突出或夸張物象的某些特征)。再提問:美術作品除了表現我們所看到的事物之外,還能表現什么?學生思考、討論并回答,教師歸納:意象美術作品不拘泥于對客觀物象的再現,有時會對物象的某些特點進行夸張、變形或結構重組的處理,美術家主觀認識和情感性的因素會多一些。
3)抽象美術:請同學們欣賞《即興》、《紅黃藍的構成》這兩幅作品,能給你們什么感受?能從這兩幅作品中看到什么?請學生發言,教師歸納:剛才你們所見的作品就是抽象美術,作品中的圖像不能對應客觀物象,這類作品強調美術作品形式要素的獨立的審美價值,或線、或色彩、或光影,并以此表現作者對旋律、節奏、均衡、對比等單純視覺元素的感悟。但是也不難欣賞,這兩幅作品或直線、或曲線、或有秩序感、或感覺躁動,都與藝術家的內在情緒有關。中國的書法也是一種抽象的藝術,同學們認為書法最主要的元素是什么?(線條的形式美感)。
(教學意圖:美術鑒賞是運用感知、經驗對美術作品進行體驗、分析和判斷,上述過程從總結具象美術、分析意象美術到體驗抽象美術,由淺入深,激發學生的合作和探究意識,最后教師引導、歸納,幫助學生掌握比較法賞析作品,提高鑒賞力。)
3.知識和技能的鞏固
選擇多幅典型美術作品,由學生分析選擇,檢測學生學習效果。(10分鐘)下列三組美術作品,同學們能辨認出分別屬于那種類型的美術作品,每件作品的基本要素又是什么?
篆刻《白石》、《中國長沙湘潭人也》——抽象美術,基本要素為線、章法;肖形印《雞》、《鹿》——意象美術,基本要素為線、面、章法;
雕塑《構成》——抽象美術,基本要素為體積、肌理;
雕塑《人體》——意象美術,基本要素為體積、肌理;
繪畫《主席到安源》、《貝爾坦像》——具象美術,基本要素為色彩、體積、構圖、明暗;
繪畫《舞蹈》——意象美術,基本要素為色彩、面、線、構圖;
繪畫《即興》——抽象美術,基本要素為色彩、面、線、構圖;
中國畫《人物頭像1、2》——意象美術,基本要素為點、線、面。
(教學意圖:新《課標》要求通過鑒賞活動幫助學生逐步提高審美能力。因此較多的美術作品讓學生辨別、比較,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具象、意象、抽象美術的認識、理解,同時讓學生更多地了解美術的基本要素,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為進一步上好鑒賞課奠定基礎。)
4.布置課后學習任務。
5.小結
美術作品因美術語言運用的不同而產生的圖象給人感覺也不同;美術作品表現的方法也可以不同,不能用“像不像某種事物”的標準來衡量一切美術作品,即便是具像美術作品也不能等同于照片。針對不同類型的作品要從不同角度欣賞它們。
板書設計
為了讓學生清晰明了地掌握本課所學知識,我把黑板劃分為三個部分,一部分板書課題和主要知識點,一部分板書關鍵詞,一部分準備張貼學生的美術繪畫作品或一些美術作品。
結束語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
高中說課稿11
一、高一年級武術教材的意義:
高一年級武術教材主要由武術基礎知識、養生知識和“形神拳”等內容構成。其內容具有以下幾方面意義:
1、促進身體的全面發展
“形神拳”是長拳類的基礎套路,是在初中武術基本功、基本動作的基礎上編寫的。特點是動作規范、舒展大方、剛勁有力。對于全面發展高一學生的身體素質,特別是增強腿部的靜力性力量,提高身體的協調能力和上下肢的伸展幅度,有著獨特的鍛煉效用。同時,長拳對于身體姿勢的要求和手眼配合的技法,可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身體姿勢并體現出武術的“精、氣、神”,培養良好的精神面貌.
2、掌握武術知識、技法、理解武術動作的內涵
在初中基礎上,高一教材在知識方面增加了武術簡史和養生知等內容,讓學生了解武術走向世界的歷程和養生保健的傳統,以加深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認識和初步樹立養生、保健的意識。學生在學練“形神拳”的過程中可以不斷體悟所練動作的內在含義,提高拳術動作的質量,展現武術的風格特色,培養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的興趣,并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3、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良好的思想品德
高一教材向學生介紹了中國武術從民間走向世界的歷程。讓學生從正面了解我國武術從原始社會的萌發到伴隨著中華民族文明的發展,成為當今廣傳于世界的武術運動所經歷的漫長歲月。學生在加深對武術認識的同時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在集體練習或競賽中還可直接受到集體主義教育。
二、高一年級武術教材的特點:
1、點帶面地介紹武術的基本輪廓
高一學生對武術知識知之甚少,學習的課時又有限,因此在考慮想學生介紹這部分內容時,選擇了以點帶面的方式。所謂“點”,就是選擇最新和具有權威性的概念和事例;所謂“面”,就是將這些概念和事例排列成涵蓋武術主要方面的知識體系使學生了解武術的基本輪廓。
2、拳術套路內容更加豐富,在初中基礎上提高了動作的難度
“形神拳”是在初中武術教材基礎上編寫的拳術套路,考慮到目前學生學練武術的最大問題是體現不出武術應有的技術特色,因此,在“形神拳”素材動作的選擇上,以長拳動作為主,同時還選擇了適合出學水平的少林拳、南拳華拳中的典型動作。
3、體現了長拳傳統技術要求
針對當前學生學習武術體現不出特色的現狀,為學生掌握能展現武術風格的拳術動作,形神拳的動作圖解中,安排了長拳傳統技術要求——“十二形”。編寫這部分內容便于他們在學習“形升拳”動作過程中體悟每個動作應體現的風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動作質量,體現武術風格特點,培養學生對武術的興趣,使之成其想學愿練的終身體育手段。
三、教材分析
1、形神拳教材的特點
形神拳具有一定的實用性,體現武術的基礎動作。以基本功為例,如基本手型,基本步型,基本腿法等,都是從武術的基本動作和技擊的角度編排的。要完成這些動作不僅要求發力完整,步法靈活,而且手、腿、身、法、步,精、神、氣均要協調配合。對發展學生的柔韌、靈敏、速度、協調等身體素質,增強肌肉韌帶的伸展性和彈性,提高中樞神經系統和內臟器官機能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套路結構簡短,動作精練,動作的起伏轉折、快慢停頓過渡銜接自然,有利于教師教,也有利于學生學習領會。全套動作除起勢、收勢外,共分4段11個基本組合動作。全套動作層次分明,相互聯系,銜接緊密,過度自然,有利于學生掌握。
2、形神拳教材的重點、難點
高一學年形神拳教材的重點是基本動作,教材的難點是形神拳的套路動作。
從武術的套路動作結構特點分析,套路動作是由若干個基本動作所組成,而套路動作的規格質量,取決于基本功和基本動作。所以,基本動作作為重點學習內容,應貫穿武術教學的始終,以保證套路動作的'質量。
在形神拳套路動作學習的過程中,由于套路動作的結構比較復雜,每個動作都包含著方向、路線、勁力、方法、意氣、神韻等,處處體現攻防技擊特點。動作要求做到形神兼備、內外和一;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協調一致,緊密配合,難度是比較大的。因而套路練習是本單元的教材難點。
四、教學方法與教學設想
高一年級在基本功和基本動作學習階段,一般采取示范與講解教學法,學習單個基本動作。例如,學習分掌正踢腿時,教師首先做一遍完整的示范動作,然后講解其動作要領與要求,讓學生根據動作要求做體會練習。在練習過程中,可采取集體練習法和預防與糾正錯誤法,組織學生有目的的進行練習。如:先進行原地正踢腿練習,然后再過度到行進間正踢腿練習。
在學習基本步型和基本手法組合動作練習、基本腿法和基本手法組合動作練習階段,一般可采用完整與分解教學法和武術程序教學法,學習各種組合動作。例如,按照武術程序教學模式要求,首先把高一年級所要傳授的基本功、基本動作、形神拳的套路動作分解之后,重新排列為步型組合類、腿法組合類、平衡組合類。例如,練習弓步時,把在形神拳套路中所出現的各種弓步與不同手法的組合動作,在練習時,結合各種手法進行練習,如弓步架打、弓步頂肘、弓步格擋、弓步沖拳、弓步勾手推掌等分別進行單式動作練習。逐步形成動力定型,為學習套路動作打下良好基礎。在練習過程中,可采取集體練習法或分組練習法,組織學生有目的的進行練習。
在學習形神拳套路動作階段,可采取完整與分解教學法和講解與示范教學法進行教學。教師先做一遍完整的套路示范動作,給學生留下一種完美的印象,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然后進行分解教學。在進行分解教學過程中,應采取套路動作拆解教學法,使學生在掌握基本動作的同時,進一步理解動作的攻防實用價值。例如,學習弓步左架右沖拳動作時,教師應根據其動作的結構和攻防含義,分別講解其實用價值。再如,“當對方利用右沖拳擊打胸部以上部位時,必須迅速地用左臂架開對方的右拳,同時右拳乘虛而入,擊打對方胸部以上部位。”使學生既學會了基本動作,又掌握了攻防實用技術方法。為記憶套路動作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復習鞏固提高階段,可采取分組練習法和比賽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有利于鞏固和提高技術動作質量,體驗武術中的攻防含義和文化內涵,培養學生克服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樹立良好的武術道德風尚。
五、形神拳考試評價標準
標準內容
等級
形神拳
優秀
套路熟練,姿勢正確、規范,精神飽滿,勁力順達,剛勁有力,手眼相隨,有氣勢。
良好
套路熟練,姿勢正確,動作較規范,精神飽滿,勁力較順達。
及格
套路基本熟練,姿勢比較正確,動作基本規范,動作力度一般。
高中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囚綠記》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一單元,本單元所選三篇課文都是散文中的名篇佳作。單元教學要求是通過欣賞精美的寫景、品味優美的語言,來賞析文章深刻的意蘊。 《囚綠記》是一篇詠物抒情散文,將自然界的“綠”與作家內心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描繪了綠的狀態也寫出了作者自身的處境,頌揚忠貞不屈的氣節,抒發了對黑暗的憎惡,對光明與自由的向往之情 。
通過學習本文,學生要學會散文鑒賞的方法,閱讀名家名篇,從而步入散文鑒賞的規律之門。
二說學情和教學目標
我們的學生經過前兩篇課文的學習與熏陶,可以說對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已有所領會。本文篇幅不長,且文字不深,學生基本能讀懂,但由于我們的學生認識問題還比較表面化,他們的閱讀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上,對文章的象征意義和含蓄而內斂的情感認知,還難以理解。所以,抓住關鍵語句來理解文章就顯得更為重要了。雖然學生上高一以來,老師就已經開始有意識地訓練學生這方面的能力,但他們還沒有養成圈點批注的習慣,圈點時往往捕捉不到重點詞句,批注時也缺少個性表現,語言表述也難以做到準確、完整。還需要老師的點撥和引導。
依據以上的分析以及新課標要求,制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如下
11.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對本文內涵的理解。
(2)指導學生篩選出關鍵語句,學會運用圈點批注的讀文方法
來把握語句的重要信息,體會象征意義和作者的感情。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朗讀的方法,使學生能夠復述作者囚綠的經過,達到
把握全文整體脈絡的目的。
(2)運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逐步深入課文,使學生能夠自
主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聯系當時的社會環境,明確作者在抒寫對綠的摯愛之情中,表達對生命的愛,對光明、自由的向往,對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的歌頌。
教學重點 學會圈點批注,理解語句含義,理解“綠”的象征意義,達到思想上的升華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含蓄的以一棵常春藤作為民族精神的象征,歌頌中華民族不畏、追求自由光明的忠魂潔魄,寄托了他對祖國自由、光明、復興的熱切期盼。
三 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程下的教學理念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所以我在課堂上對教材的處理做了大膽的突破,不是像以往分析課文那樣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標題和文中的幾個重點語句引導學生通過批注來研讀,在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側重對學習方法進行指導,力求利用四十五鐘時間讓學生學到一點對自己的發展有用的東西。所以,我將學法及教法確定為:
(1)誦讀法———反復朗讀,把握語言特色;
(2)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3)圈點批注法———抓詞語含義,理解句子意思;
(4)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
(5)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并在實施教學中運用這些方法。
四教學過程
1.學案檢查
在課前就設置互動學案,疏通字詞,解決閱讀障礙,了解作者的經歷,為課堂的分析打下基礎,并在課堂上互相交流補充。
2.導入
教師給出一組綠色的圖片,指出當一抹綠色出現在沙漠中時,我們感覺到生命的希望;當綠芽沖破險阻綻放綠意時,我們意識到生命的頑強;當無邊的綠色撲面而來時,我們仿佛聽到生命的樂章。綠在視覺上給人以色彩美,在心理上使人愉悅、安寧,這也是一般人都喜歡綠、愛綠的原因。由此,引出今天將接觸這樣一位非常喜歡綠色的人,只是他鐘情到了極致,以至于將綠色囚禁起來,引出陸蠡的這篇文章《囚綠記》。
這種導入,能營造出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鮮明的畫面給學生以全方位的視覺沖擊和強烈的心靈震撼,迅速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刺激了學生閱讀的興趣。
3.講解
首先由標題入手,先列舉幾篇已經學過的課文標題,如《荷塘月色》,分析其對理解全文的作用,再讓學生探討本文為什么要以“囚綠記”為題目,讓學生明白題目是一篇文章的靈魂,由題入文是很有用的讀書方法。之后指出要想對題目理解得更深刻,還要回到文章中,結合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綜合分析而過渡到下一環節。
我圍繞題目,設置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回到文本篩選出語句做圈點批注,分小組討論、交流批注內容,具體問題如下:“綠”具體指的是什么?為什么作者要囚“綠”?“綠”是怎樣被“囚的”?“囚綠”的結果怎樣?在“囚綠”的日子里,綠藤所表現出的哪種精神震撼了作者?本文的主旨又是什么?
(在學生圈點批注的同時,老師適當地引導圈點時要注意語句之間的關聯,批注時要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還要注意語言表達的條理性。)
這些問題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既包含了文章的基本結構,又在篩選語句的圈點批注中理解了文章的主旨,結合學生學案及教師圖片展示,歸納主旨,即借贊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頌揚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抒發自己忠于祖國的情懷,并借“有一天”重見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淪亡的祖國河山早日獲得解放。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這種圈點討論交流的方法體現了對話教學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尊重了學生的個體閱讀,尊重了學生交流發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符合教育心理學的要求。在這一過程中,老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又是一個指導者。
4.小結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鑰匙,適當的方法,歸納與強化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鍛煉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師生共同合作,按照“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原則,總結出圈點批注時要抓住重點語句,這些重點語句對我們理解文章的
思想內容、作者的情感態度,把握文章的藝術特點都很有幫助。
5.學生遷移練習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學習都是學習者自主構建知識的過程,教師包辦代替是不行的。而對于學生來說,重要的不是會學,而是會用,將學與用聯系起來,要給學生自主實踐的過程,所以,接下來讓學生對精短美文《遍地黃金》做圈點批注。老師把學生共同批注的地方進行展示,讓他們通過比較、討論,進一步掌握圈點批注的要領,以此抓住主旨,強化知識和能力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落實。
6.布置作業
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發展他們健康的個性,使他們形成健全人格是我們教育的目標,在布置作業時,要給學生布置一道開放性的作業:結合《囚綠記》重點語句的圈點批注,展開聯想,以作者的口吻寫一段200 字左右的心理描寫,感悟作者此時此景此境的內心感受,深入理解作品主旨。
7.結語
悲歡離合往往是人與人之間的故事,草木非人,但它們卻永恒地演繹著生命的故事。作者以一株常春藤為線索,牽出無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綠色生命之歌。我們也通過圈點批注的方法從中窺見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喚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靈魂”。讓我們用此法去閱讀一篇篇優秀的作品,去感受一位位作家黃金一般的心靈!
8.說課小結
本課的基本流程為:情境導入—解題—遞進問題解析—小組討論質疑—方法歸納總結—遷移能力提升—作業應用反饋,借此來實現本課的三維目標。
最后,遵循簡潔美觀、揭示內容的原則,
我設計了以下板書:
囚綠記
陸蠡
象征 生命希望
綠色 向陽 向往光明自由
固執 詠物抒情 堅貞不屈的抗爭精神
高中說課稿13
一、教學內容分析
1、本課內容在本學科教學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名為《寫景抒情作文講評》。寫景抒情與寫人記事、議論抒懷都是高中生應該培養的寫作能力。學生現在學習的第二學段的教材,四個單元的作品欣賞,其中有兩個單元是寫景抒情類散文,一是第一單元的《荷塘月色》等現代佳作,二是第三單元的《赤壁賦》等古代名篇,讀寫結合,讀書時所吸取的語言、技巧、思想情感等養料可以運用到寫作中,提升作文水平,寫作時的體驗又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所以,在學生學習完第一單元、正在學習第三單元的時候,布置學生寫一篇寫景抒情作文。本課是在批改完學生作文之后的講評。
2、本課內容的重點、難點
高一學生,甚至高中學生,大部分人的作文的一個不足之處是空泛、平庸,以寫景抒情作文為例,語言通順但卻文采不足、對事物有一定的觀察力與感受力,但沒辦法更深刻的寫出事物的特質與美感。
因此,本課的重難點是讓學生在比對閱讀中學習感悟事物的特質,發現事物之美,學習對事物的觀察、感受與想象,并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將它們表達出來。
二、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學會在寫作時多考慮寫與自己個人有獨特聯系的事物與風景,寫出事物的特點,寫出事物與自己的獨特聯系,避免空泛。
感悟事物的特質,發現事物之美。
過程方法:
學習在對比中評判作文的特點和優劣得失;
學習在閱讀吸取作文的寫作營養;
學習反思自己的作寫特點,以圖改進
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習發現大自然和生活的美,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與生活的品質。
三、教學方法
1、對比欣賞法
本課將讓學生在對比中欣賞各個寫景的段落和篇章,以評判作文的特點和優劣得失。
2、用圖片和語言創設情景,讓學生領會事物之美。
四、教學過程
1、、講析本次學生作文的偏向
在批改完兩個班的作文后,發現學生的寫作題材相對集中,寫得最多的是下面幾個題材:四季(各種節候的不同特點給了人們不同的情緒和感受)、雨(和流水一起,都是一種能惹人遐思的東西)、黃昏(晚霞的景致最為迷人,黃昏又是一個安祥而適合欣賞事物、思考生活的時刻)、大海、寺廟(我們這里的人熟悉這兩樣東西)。
寫這些題材的占了三分二左右。題材這么集中,而且集中在這些人們時常見到的事物中,這不是好事,這容易寫得空泛平庸。
我將引導學生在寫在自己的生活中占著特殊地位的某種事物、或個人比較偏愛的哪一處景致,或本土獨有的一些風光。比如衙口海灘、閩南的民居、英林中學校園,我將用結合圖片和語言,向學生展現這些景物的可寫之處、美麗之處。
接著,我將介紹本次作文中出現的一些選材比較特殊的.作文
《再游黃山》、《一山一水一天蓮》、8班蔡志添《家鄉的海》(簡介之)、7班張連冠《憶蓮》(簡介之)、8班洪萍瑜《那美》(簡介之)。
2、我將用多媒體展示一篇學生作文---《閩秋》,并在學生閱讀之前,提示學生從以下三個方面與《故都的秋》作對比:1、感悟事物的特質,發現事物之美;2、所選取的秋天景像,及其所展現的美感;3、人與事物之間的感情。在學生充分思考與發言后,老師總結如下:1、兩者都在對比中感悟事物的特質,但《故都的秋》領悟得更透徹;《故都的秋》所寫的秋天景物更典型、更有美感;《故都的秋》所表達的感情更深厚,在故都,作者找到的不僅是一片風景,更是一方心靈的棲息地。
最后,向學生指出,寫景抒情作文的寫作要旨就是:寫出事物的特質與美感,寫出事物與自己的獨特感情,應該把事物當做自己的一個朋友或一個心靈的棲息地來寫,而不僅僅是一方客觀的風景。
3、在明了上述兩個寫作要旨后,運用多媒體,讓學生在對比中閱讀幾個不同同學的同類題材的寫作片段,讓學習進一步領會寫作要旨。
比如,我們將展示三個寫雨的段落,具體如下:
1、雨
A、春雨灑落,總會牽動我的心弦,把我帶入那如煙如霧的世界。天下起了絲絲細雨,桃花在雨中綻放,小草在雨中發芽,樹兒在雨中伸懶腰。
B、春雨,如云如霧,如絲如煙,把山嶺的蒼翠化成一抹一抹淡淡的灰綠色,宛如一幅幅水磨大理石的圖畫。(7班蒲婷婷)
暴雨,像一條鐵絲銀鏈,鞭打著顫動的山;又像有千針萬線,把天地密密集集地縫合起來。(7班蒲婷婷)
夏雨,落在土地上,卷起一陣輕煙,土地好像綻出了一個個笑窩。(7班蒲婷婷)
C、這些天,雨下了個不停,天色灰暗,整個城鎮被籠于一層安靜的陰影里。馬路上依舊車來車往,人們穿棱于車流之中,帶著各自的情緒,空氣中能嗅出點水墨畫的味道。(8班周銘仁)
聽著這雨聲,總能依賴地進入夢鄉,呼出倦怠的憂慮。(8班周銘仁)
在學生作出對比性的評判之后,老師總結:
A、寫出了春雨的一些特點,但不夠獨特鮮明
B、寫出了各種雨的特點,形象生動(比喻、想像)
C、寫出了對雨的獨特觀察與感受。
同時,我將向同學指出,上述寫雨段落之所以有成功之處,不僅在于作者善于觀察,也在于作者善于感受與想象。
再如,我還將展示兩個寫在某一個季節中的感受的段落。
A、在秋天,孤身一人前往開滿雛菊花的山坡上,置身于漫野的花叢中,看著被風吹過而泛起波浪的花海,聞著空氣中彌漫著的雛菊香,心中便像被山泉洗滌那樣平靜、安寧,一個人回憶,一個人思索,享受著只屬于自己一個人的天空,只屬于自己的世界。
B、冬天里的陽光是昂貴的。
在那片灰黃色的枯草地、白細沙的河灘,或者亮麗的陽臺和走廊上,把自己攤曬在陽光中,任那暖烘烘的金色穿透厚重的冬衣,從里到外把周身浸透……那時候,你感覺自己就是一棵樹,一根藏在土中的草芽,或者一只沉入冬眠的小動物。你會告訴自己:醒來吧,萌發吧,再生吧,延續你生命中所有的幸福與痛苦!
老師小結:兩個段落都不是純粹的賞景,都是抒寫在景物中的感受,但B段的感受已達到了“物我冥合”的境界,不是一般的感受,而是一種切切實實的與自然的交融。
4、賞讀學生佳作《噓,小聲點!》
讓學生在老師的提示下賞讀這篇作文。
(1)、作者如何感悟事物特質、發現事物之美
在學生充分思考與發言后,老師總結:寫大自然之美和環保的文章很多,但這篇文章有自己的特點,這種特點就對于作者對自然的特獨感悟,即感悟到大自然的靜謐之美和靈性這美。
(2)、對《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綠記》的超越。
我將向學生指出:教材中的三篇名作,寫于同一個時代,都是解放前,風格也是同屬一個類型,都是優美而傷感、深沉,作者與事物的關系,也是大同小異:都是作者從景物中得到安慰(喜悅、啟發)。這實際就是中國文人的格調,也是一種傳統的美學范式。大家的作文也大部分是這種風格、這種境界,其中,典型代表作是8班歐陽曉峰的《觀月》(簡介之)。
而本文,是對大自然奧秘的獨特發現;大自然的靜謐之美和靈性之美,不是給作者帶來安慰、喜悅或啟發,而是一種自在自由地呈現的生命力;作者發現它、禮贊它,并批判人類對此的破壞。(不同于課文傳統名作的新風格,有之前讓學生讀過的詩歌《臺風》。)
在賞讀了這篇文章之后,學生對如何感悟事物特質、發現事物之美就該會有新的認識。
5、本課還將留下一個機動環節,若有時間的話,讓學生賞讀一些學生作文中出現的優秀段落。
五、教學效果的預估
寫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本課如若上得成功,學生應能在今后的寫作中嘗試寫出事物的特質和美感,寫出事物與自己的獨特聯系,至于具體能提高到什么程度,則當是因人而異。
再者,本課在教學中力圖讓學生學會對比鑒賞、學會反思自己的寫作,學生對作品的鑒賞能力當能得到一定的鍛煉,今后對自己的寫作水平和寫作特點也將多一分清醒的認識。
高中說課稿14
一、教材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花城版高中選修課歌唱的第二單元的一首抒情歌曲《共和國之戀》。歌曲為二段體結構,旋律優美深情,深受廣大青少年朋友喜愛的優秀歌曲。歌曲選自電視劇《共和國之戀》的主題歌,由劉毅然作詞,劉為光作曲。歌曲以優美的旋律,簡練的語言,表達了一群有志學子對祖國的眷戀之情。本節課從歌唱技巧入手,根據氣息和咬字吐字解決歌唱的發聲技巧。
二、學情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初步的音樂審美、感知能力,對音樂的學習大多建立在興趣的基礎上,故本課從學習如何發聲入手,激發興趣,層層深入。通過創設良好的音樂氛圍,拉近和同學們的距離,使我們教與學在音樂活動中相識、融洽、和諧。
高中生已經過了變聲期,而且具備了音樂的鑒賞能力,但是這時期的學生對歌唱技巧的學習還處于初級階段,對氣息和咬字吐字的歌唱技巧還不能掌握,因此如何培養學生對歌唱技巧的學習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的任務。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我將設計以下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挖掘歌曲表達的思想感情,激勵自己作為新一代中國知識青年必須繼承前輩不渝的愛國熱情和在科學道路上奮勇攀登的.精神。
【過程與方法】
通過集體訓練,個別示范和才藝展示,學生自學和集體討論,歸納,提高歌唱技巧。
【知識與技能】
理解、掌握的歌唱中的氣息與咬字、吐字的有效結合方法,正確的使用氣息,咬字吐字,能更好地進行科學的演唱。
四、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教材、學情、教學目標的確立,我設置了一下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歌唱實踐,學生能夠提高音樂表現力和審美能力。
【難點】理解、掌握的歌唱中的氣息與咬字、吐字的有效結合方法,正確的使用氣息,咬字吐字準確。
五、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考慮到高中學生的現狀,我主要采取設置欣賞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利用其視聽結合,聲像一體,形象性強,信息量大等特點,為學生創設了一系列優美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對音樂作品情感的掌握,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采取練習法鞏固學生的演唱技巧,探究法培養學生的創編能力。
(二)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能主動積極的學習,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據大綱要求及教材內容,我在學生學習指導時,圍繞學習目標,主要通過聽、練、唱等方法,讓學生去感知歌曲的吟唱形式及歌唱技巧的表現。讓學生嘗試,討論分析,編創,演唱等方法融合在一起。以興趣促練習,以學練求鞏固,在展示樹榜樣的教學中輕松愉快的達到教學目的。
六、說教學用具
為了更好地學唱《共和國之戀》,我采用鋼琴、多媒體以輔助課堂教學的展開。
七、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教學過程的主要環節是:新課導入--初步感知--討論探究--擴展延伸--課堂小結五個環節組成。教學過程具體設計如下:
(一)新課導入
在導入環節,根據高中生的特點,我采取對比聆聽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內蒙民歌《牧歌》和湖北民歌《龍船調》運用不同的氣息和咬字、吐字的方法,從而導出本節課的內容--氣息與咬字、吐字。學生通過對比欣賞,渲染氣氛,營造氛圍,讓學生放松心情,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也為接下來氣息和咬字吐字的發聲練習做好了鋪墊。
(二)初步感知
情感是歌曲的靈魂,所以學唱歌曲《共和國之戀》之前我引導學生欣賞歌曲,感受歌曲表達的思想感情。之后引導學生自學,為歌曲劃分段落,從旋律、歌詞等音樂要素感受兩段歌詞表達的不同音樂情感。最后學生在了解了歌曲的意境之后由老師范唱,高中生自學歌曲,有助于發展學生演唱歌曲的興趣與愛好,增強演唱的自信心。
(三)討論探究,教唱歌唱方法
歌唱教學主要是學習并逐步掌握歌唱的基本技能,運用正確的呼吸方法、有氣息支持的發聲、圓潤的音色、清晰的咬字吐字,有感染力和藝術表現力地歌唱。所以在歌唱之前我引導學生進行發聲練習:第一步根據課前搜集的材料引導學生明白歌唱中的氣息、咬字和吐字的知識進行目的性的討論與總結,解決相關知識問題。第二步教授學生練習的正確方法和引導學生練習發聲練習曲,第三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根據歌曲的咬字吐字選擇合適的練習曲,第五步學生在練聲之后,自己用正確的歌唱技巧演唱歌曲。學生通過練聲曲的練習,使學生具備放松穩定的喉頭和口腔的開度,訓練聲音連貫統一,注意呼吸、發聲的協調配合,體會腹部的力量感。
歌唱技能的學習和訓練應盡可能地融于歌唱實踐活動中。接下來在歌曲演唱的階段,首先我彈琴,學生演唱歌曲,檢驗歌曲的學習情況,之后老師根據學生出現的問題注意糾正:
①氣息通暢自然。
②喉嚨打開,腹肌跳動,第一遍先用練聲“來”把旋律哼出來,第二遍唱歌詞。
③咬字吐字清晰干凈,努力唱好每一個字。
④每一小節中的強拍要有圓舞曲的特點,使音樂流動起來。
⑤充滿感情、真摯地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在樂曲的高潮部分把激情表現出來。
⑥結束時氣勢宏大、磅礴,用飽滿的情緒演唱全曲。
學生通過發聲練習,采取正確的歌唱技巧運用到歌曲的演唱中,同學之間相互聆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終將正確的演唱技巧運用到歌曲中,既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更能依據自己的聲音特點,自信地、有表情地歌唱歌曲。
(四)鞏固提高,成果檢驗
在鞏固提高環節,為了檢驗本節課的學習成果(歌唱技巧和情感的運用是否到位),我彈琴,個別學生演唱《共和國之戀》或其他樂曲,演唱結束后讓學生主動發言,談談在唱這首歌的過程中,學生的心得體會(呼吸、吐字、感情表達等),學生在演唱和評價中找出自身的優缺點,激發學生歌唱、表演的熱情,熱愛祖國積極健康的心態,面對生活,快樂成長。
(五)課堂小結
課堂的最后,我會去總結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認識到呼吸和咬字吐字的重要性。呼吸是歌唱的動力,字正腔圓是最基礎的要求。我們要在不斷的歌唱實踐中,學會和掌握呼吸的方法,并運用到歌唱中。歌唱是內心情感的抒發,我們在歌唱中要有感情演唱,把歌曲的意境和感情表現出來。
高中說課稿15
隨著說課的發展及其應用范圍的擴大,說課逐漸成為現階段極其重要的一種教研活動。那么湘教版高中美術該如何寫說課稿呢?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湘教版高中美術說課稿,一起來看看吧。
湘教版高中美術說課稿:人間生活
一、教材分析
這節課主要講述《人間生活》(中國古代美術作品部分):教材例舉了從唐代到宋代的較有代表性的人物畫作品,并分析了這些作品所體現的社會觀念。本節課通過對這些作品進行講述與思考、體驗與探究、使學生真正認識理解畫家是如何表現世俗生活的。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中國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畫、風俗畫作品。
能力目標:體會并理解美術作品是如何表現世俗生活的。
情感目標:感受中國古代美術作品的美,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熱愛。
【教學要點】
重 點:美術作品如何表現世俗生活的。
難 點:體會作品所表現的生動生活。
興趣點:畫家是怎樣捕捉并表現精彩的生活。
二、教學方法
運用啟發式教學、討論法、練習法等相結合。
綜合運用感悟式鑒賞、形式鑒賞、社會學式鑒賞、比較式鑒賞。
三、教學過程
(一)、課前(5分鐘)準備
1、播放背景音樂《生活》。
2、出示字幕: 《美術鑒賞》上篇 第二單元 第四課:人間生活 第1課時
主講:石門縣第一中學 歐文博
(二)、復習導入:(2分鐘)
以古箏曲為背景音樂,多媒體課件(每幅6秒的速度)展示關于宗教方面的美術作品。并同步講述: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宗教和政治因素的不斷減弱,藝術家們開始把世俗生活作為藝術表現的主要內容。他們的靈感主要來自于現實社會中真實的生活場景,即描繪人間生活。
板書課題:人間生活(第1課時)
(三)、新課講授(28分鐘) 創設情景:
1、播放影視片段《滿城盡帶黃金甲》的局部 (3分鐘)(以啟發式、談話式)(3-4學生回答)
(1)、看視頻思考以下問題: 劇中講述的是什么朝代的故事?劇中婦女的體型是胖還是瘦?她們穿戴的服飾有何特色?在你印象中這個朝代的社會狀態是怎樣的?
(2)、學生思考回答:唐朝;比較暴露、領口低、顏色很鮮艷;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思想開放。
(3)、教師小結:通過簡短視頻了解到唐朝宮女服飾特點及社會狀況。假如要你用繪畫的形式來表現唐代宮廷生活,你會畫嗎?有難度!那我們一起看看唐代宮廷畫家是如何描繪的。
提示同學們翻開課本第31頁。
2、展示圖片:張萱《搗練圖》(6分鐘)(啟發式、感悟式鑒賞)(3-4學生回答)
(1)、教師介紹:這是一幅唐代仕女畫,作者名叫張萱,宮廷畫師。這幅作品主要是描繪宮中婦女搗練時的情景。練是古代的一種白絹,經漂洗和沖搗后才會變白變軟。整幅畫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即搗練、織修、熨燙。我們來欣賞“熨燙”部分。
(2)、展示“熨燙”部分圖片。
(3)、教師提問: 你覺得這個片段哪些地方最有生活情趣?(學生思考交流并得出結論)
學生思考并得出結論:仕女扯白絹時挽袖,身子微微著力后仰;中間婦女手拿熨白絹器具,表情十分專注;小孩屈身來回穿梭于白絹下等。
(4)、活動:學生上臺模仿體驗“熨燙”部分人物動作及神態。
(5)、教師小結: 這些細節非常真實、生動,極富生活情趣,是畫家對生活細心觀察善于表現的結果。我們欣賞了唐朝畫家張萱畫的宮廷仕女搗練時的生活畫,下面我們再來看一幅表現宴請的作品。
3、出示作品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10分鐘)(啟發式、社會學式鑒賞)(3-5學生回答)
(1)、教師語:閱讀課本第32頁的文字內容,要求學生介紹這幅作品表現的內容。
(2)、教師小結:南唐后主李煜讓畫家去窺探大臣的生活,以了解大臣的為人。整幅畫采用了我國傳統表現連續故事的手法,隨著情節的進展而分段,以屏風為間隔。通過聽樂、觀舞、歇息、清吹、散宴等情節,敘事詩般描述了夜宴的全部情景。
(3)、出示《韓熙載夜宴圖》 “聽樂”部分。播放琵琶曲,讓學生判斷是什么樂器聲音?引導學生判別畫面中哪個是韓熙載,判別的理由是什么?韓熙載心情怎樣?
(4)、學生回答:琵琶;從坐的位置、相貌、穿著打扮;心情顯得很沉重。
(5)、教師小結:聽歌妓彈奏琵琶,韓熙載正襟危坐,戴著高帽,留著長胡子,內心顯得很沉重。
(6)、教師語:這幅畫中韓熙載邀請當時幾位名流志士也參加宴會,有太常博士陳致雍和門生舒雁、狀元郎粲、李嘉明等。除歌伎外,賓客都穿著官袍。
(7)、教師提問:哪位是狀元郎粲?畫家捕捉到他的動態,反映了他怎樣的心情?我們有這樣的舉動嗎?
(8)、學生回答:穿紅色狀元袍;比較得意、忘形(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9)、教師小結:通過畫家對服飾和動態的描繪我們認識了郎粲,體會到得意、忘形的心情。
(10)、教師提問:畫中李嘉明的側身、回頭,太常博士陳致雍、門生舒雁拍手掌跟聽音樂聯系嗎?
(11)、學生回答:有,他們聽音樂很投入。
(12)、教師語:畫家觀察非常仔細,表現了他們對音樂的不同感受。
(13)、教師提問:你們再仔細看這些歌伎們,她們對這種場景的感受以及她們在畫面中所占畫面比例說明了什么?
(14)、學生回答:女性身體比例較小,反映出當時歌伎們身份卑微、地位低下。
(15)、教師小結:通過探討、合作、交流等方式對這幅畫有了比較真實細致的了解,如果畫家沒有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不可能畫出這樣的畫來,同時這樣一幅畫對后人了解當時社會生活和韓熙載提供了寶貴真實的歷史資料。
4、北宋畫家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啟發式、形式鑒賞)(6分鐘)(4-8學生回答并體驗)
(1)、教師演示詩句:“歷經風雨八百年,繁華古都在眼前。千姿百態眾生像,盡在綿綿畫中間。揚名海外震國威,驚世絕技人人贊。”并思考這首詩是指哪幅中國名畫?
(2)、學生回答:北宋畫家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3)、教師語:《清明上河圖》是一幅反映市井生活得風俗畫,有人稱它為我國宋代的小百科全書。觀看視頻,思考這幅畫到底畫了些什么?有些什么特點?
(4)、教師演示:出示視頻《清明上河圖》并配樂《春江花月夜》。
(5)、教師小結:此畫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描繪市郊景象,第二部分描寫繁忙的汴河碼頭,第三部分描寫熱鬧的街市。繪畫的規模宏大,場面繁雜,且筆筆精到,一絲不茍,達到生動明確,惟妙惟肖的境界。
(6)、教師演示:出示范畫《清明上河圖》。
活動:讓學生分組走近欣賞、感受這幅名畫。并模仿體驗畫中人物動態的描寫。比如挑擔的人、賣東西的人、店里的小二、抬轎的人等等。(課堂氣氛達到高潮)
(7)、教師小結:剛剛我們一起著重欣賞了古代畫家的三幅美術作品,其中兩幅是表現貴族生活,一幅是描繪反映市井生活的風俗畫。那么,在當今我國現代畫家是否也在表現現今的人間生活呢?
5、出示:現代畫家忻東旺作品《早點》以及徐維辛作品《工棚》(形式鑒賞)(1分鐘)
(1)、教師語:這是中國現代畫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忻東旺教授一幅同樣描述人間生活的油畫作品,畫家描述了是處于城市郊外農民工兄弟吃早點的情景,畫家對畫中的人物的表情、神態、動作、穿著打扮以及周圍環境進行了詳細刻畫,是當代社會普通人人間生活的.真實寫照。在現代中國有很多像忻東旺教授這樣的畫家,以同樣的方式在關注人間生活。如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徐維辛作品《工棚》等等。
(四)、課堂總結:(1分鐘)
1、教師總結:今天我們一起分享了中國古現代畫家描繪世俗生活的美術作品,很有感觸和體會。可以說現實生活是畫家永恒的主題,沒有畫家對現實生活的熱愛和細致入微的深入觀察,古代畫家不可能,現代畫家也是不可能表現出的這么生動的“生活”畫面。假如你以“春游”為題,畫一幅畫,你會表現什么內容?用小短文的形式描述。
2、教師總結并同時演示上課內容:
(五)、實踐練習:(12分鐘)
(1)、出示文字:思考與交流:如果你以“春游”為題,畫一幅畫,你會表現什么內容?你會選取什么樣的對象?突出哪些細節?用小短文的形式描述。
(2)、教師提示:從人物主體形象(包括表情、動作、神態)周圍環境、道具等方面進行分析。
(六)、展示點評:(3分鐘)
要求3至4個同學就自己的描寫內容與大家分享。請其他同學評一評,你覺得他的描寫內容怎么樣?閃光點在哪里?有什么樣的意見。
教師最后點評:
(七)、作品欣賞:(3分鐘)
1、背景音樂:播放背景音樂古箏曲《高山流水》。
2、演示圖片:出示古代人間生活的一些圖片(20幅,每幅6秒)
3、結束語:這節課我們通過了中國古代畫家的一些代表性作品了解了中國古代社會人間生活狀況,透析作品我們看到畫家高超的技藝和對生活細節的細心觀察。而在我們的生活中,表現人間生活的素材很多很多,只有通過對生活得細心觀察才能創造出好的美術作品。謝謝大家!!
【高中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說課稿02-17
高中說課稿11-06
高中鉛球說課稿12-23
語文高中說課稿11-21
高中說課稿課件07-09
高中優秀說課稿10-09
高中《勸學》說課稿06-29
高中足球說課稿07-20
高中體育說課稿04-23
高中物理說課稿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