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高中生物說課稿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生物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1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是高三生物教師,我說的教科書是高三生物選修課本全一冊,這冊教科書是學生已經學習了高二生物必修教材的基礎上的一冊選修教材,通過這冊書的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尤其是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系,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一、課程價值
1、知識構建功能:這冊書共分6章,通過這冊書的學習,讓學生完成以下知識目標:
(1)理解人體的穩態是如何調節的,知道免疫的過程和意義
(2)理解光合作用中能量的轉換過程,了解C3植物和C4植物的結構特點,理解如何提高農作物光合作用,掌握固氮微生物的類型及氮循環的過程。
(3)了解細胞質遺傳的原因及特點,掌握基因工程的操作過程及應用,理解基因的結構及人類的基因組計劃
(4)了解什么是細胞的生物膜系統及應用,掌握細胞工程中的植物細胞工程和動物細胞工程的技術要點及這些技術的應用
(5)了解微生物的類群,理解微生物的營養、代謝和生長,掌握發酵工程和酶工程及應用
(6)自學能力,即通過已有知識的回顧和閱讀教材,能把一些基礎問題找出來并解決,并能對書本上的知識進行理解、分析、總結。
2、能力培養和實踐操作功能
(1)培養學生能根據書本知識進行自主學習及能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高三生物的學習,使學生通過觀察或從現實生活中提出與生物學相關的、可以探究的問題,做出假設和預期等從而發展學生的科學探能力。
(3)明確實驗原理及操作中的關鍵步驟的注意事項
(4)掌握實驗設計的基本要求和基本過程
(5)能有一定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既能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和解釋身邊的常見的現象
3、心理教育及情感教育功能
(1)通過學習生物知識,培養他們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求實精神
(2)通過知識的獲得過程的學習,培養他們勇于面對困難,承受失敗和壓力,以平靜的'心態對物對人的能力
(3)通過生物學家在探求科學真理上默默而又執著的精神的介紹,培養他們不畏辛苦,執著追求的品德
(4)通過生物學的學習,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點,辨證唯物主義觀點以及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的情懷。
(5)關心我國的生物資源狀況,對我國生物科學和技術發展狀況有一定的認識,更加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增強振興中華民族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二、課程價值達成度
1.內容選取:
(1)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對高二生物的升華,是對高二基礎知識的拓展和延伸,以及對高二沒有涉及到到由于生物學的日新月異的快速發展而生物書的編排內容比較滯后的一種補充,更注重和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
(2)各章節內容緊密聯系,都圍繞一個中心——服務于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從這個角度展開內容的編排,比如人類首要的問題是生存,所以第一章就介紹了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營養和免疫,而人類的生存中最關鍵的就是吃飯,所以第二章介紹的是如何用人類的智慧盡量地提高糧食的產量,在所有的方法中最科學的方法就是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它帶來人類的便利正越來越明顯。所以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介紹了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而在這些高科技的工程中又常常需要微生物來幫忙,比如基因工程中就用到了細菌,或用它的質粒用我們做運載體或用它小小的身軀做受體細胞,通過它的大量繁殖為我們人類生產許多有用的東西,如胰島素、干擾素等
2.內容組織:
這一冊書是在學生已有了一定的生物學知識的基礎上而開設的,是對原有知識的一種補充和拓展,所以學生學起來要比在高二剛接觸這門課程要容易入門一些,比如高二講過光合作用,在高三再次接觸這部分內容時學生就容易領悟一些。還有象基因重組在高二講自由組合定律時已介紹過,那么在我們講基因工程要用到基因重組就不用太費勁去講。但畢竟這本書要比高二的知識更加抽象、更加尖端,也就是事情雖然在身邊但道理卻很深奧,而解決的方法和途徑又很難,所以學生學起來仍然有一定的難度。針對這種情況,在教學時盡量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他們進行自主——互動——探究的學習,并且多采用高科技的教學手段——多媒體進行教學,增強直觀性和趣味性。
3.形式特征:
這本書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就是采用多種形式把內容呈現給大家。要求學生必須達成的知識目標是以正文黑體的形式出現:需要了解或輔助說明某些內容的以小字或小資料形式出現:專業性太強、需同學們簡單了解的又以“選學內容”出現;而為了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書的旁邊還有許多小資料以及還有一些致課外讀,這樣既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又增長了知識。而且書上還有許多圖,使本來比較抽象、高深的知識形象、鮮活起來
三、對教科書的加工和改造
1.加工和改造教科書的視角
高三選修這本書既然是對高二知識的一種補充。那么很多內容都和高二有直接聯系,完全可以把它和高二知識進行整合,比如第六章《人與生物圈》,和高二的第七章生態系統有一定的聯系,那么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就完全可以以高三的知識點為線索把高二的知識進行一下復習和穿插,這樣既使知識系統化,又便于學生形成整體感覺,而且使學生更加體會到其實自己就是生物圈中的一員,一定要保護地球,保護人類唯一的家園
2.加工與改造教科書的途徑
這本書的知識點是:第一章 穩態的平衡如何維持及免疫過程;第二章 如何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及生物固氮過程 第三章 基因工程的過程及應用 第四章 細胞工程及作用 第五章 發酵工程和酶工程。在這些知識點中,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是重點知識也是一個難點知識,一方面是它在現在生物科技中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它和人類關系密切,它的發展確實解決了人類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如健康問題,糧食問題及環境問題等等,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對于教科書中比較抽象的知識,特別是教科上表述不夠詳盡的知識,如單克隆抗體的制備過程,書上對二次篩選,介紹的不祥細,我廣泛涉獵相關的資料,通過上網等途徑,自己先學習、研究,然后將資料盡量清晰、簡捷的呈現給他們,幫助學生分析和理解。為了做到教學統一,我也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比如對書本上一些比較難而學生又非常感興趣的知識,我就鼓勵他們親自去查資料,這樣就更容易把學習中的疑惑自已解決,既增長了學習興趣,又培養了自主學習的能力。還有高三學生既有了一定的生物學基礎知識,又有了一定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所以很多知識完全不用老師一一講解,可以把很多時間、很多學習機會留給學生,讓他們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比如他們能說的老師不說,他們能懂的老師不講,在課堂老師就是一個學習的引領者,問題情景的創設者。
3.教材不足:
(1)這本書中很多實驗就目前絕大多數學校的實際情況而言是做不了的,所以,這些實驗的安排就顯得有些形同虛設。
(2)有些內容介紹得不清楚,比如在講免疫時的效應T細胞能否殺死抗原,表達的不好,而又沒有地方可查。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冊第五章第三節《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的內容。接下來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說這一節課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細胞呼吸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生命活動。教材首先簡要概括地介紹了細胞呼吸的概念,然后重點講述了細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和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四大部分內容,為我們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動的過程奠定了基礎;它與第三章所學的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第四章的主動運輸和本章第二節細胞的能量“通貨”——ATP、第四節的光合作用等內容有密切的聯系,也為今后學習其他生命活動及規律奠定了基礎,因此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改中高中生物課程的指導思想和新課程標準的“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的四個基本理念,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①說出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
②理解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概念、總反應式、過程和圖解。
③掌握有氧呼吸中物質及能量變化的特點。
④了解細胞呼吸的概念、類型以及在工農業生產、生活實踐上的運用。
2、能力目標
①通過引導分析有氧呼吸的過程,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
②通過學生自主閱讀,培養自學和主動理解新知識的技能技巧。
③學會用化學反應式表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領會細胞呼吸的實質。
④通過討論對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區別與聯系,培養自我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和對相關知識進行分析比較的思考能力。
⑤適當擴展認知面,培養聯系生活與工農業生產實踐的能力。
3、情感目標
①在教學中,通過聯系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等實際,激發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關心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關心社會生活的意識和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②在教學中,通過分析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關系,滲透生命活動不斷發展變化以及適應的特性,逐步學會自覺地用發展的、變化的觀點來認識生命的奧秘。
(三)教學重點、難點(有氧呼吸部分)
1、教學重點及突破策略
有氧呼吸過程的知識是學生理解其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并產生ATP的本質的基礎。
教學重點:有氧呼吸的過程。
突破策略:
1、通過自主閱讀、提問、、思考、理解反應式及圖解、課堂練習來突破。
2、通過簡表列出有氧呼吸三階段的比較欄目,簡明地抓住要點。
3、教學難點及突破策略。
學生的化學知識功底不深,尤其是有機化學知識還未學習。在有氧呼吸的過程中,葡萄糖的徹底分解,需經過一系列的氧化還原反應,這些反應所伴隨的能量變化,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度。
教學難點:有氧呼吸三階段中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
突破策略:
1、利用多媒體形象地說明有氧呼吸過程的三個階段和兩個場所,通過引導、思考,學會寫相關反應式,使學生清楚須有“能量”欄才能表達其完整性和科學性。
2、利用化學反應式理解有氧呼吸的實質。
二、教法與學法分析
在教學中,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但“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課堂應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活動中也須起主導、引導作用。所以本課利用直觀教學手段,采用以下幾種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閱讀能力。
(一)自主閱讀:自主閱讀有氧呼吸三階段內容,明確有氧呼吸的場所、反應物、生成物和釋放的能量狀況等內容。
(二)直觀教學: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和啟發性。
(三)比較法:學生參與完成有氧呼吸三階段區別的表格,進行教學反饋;比較有氧呼吸和有機物體外燃燒的不同,進一步認清有氧呼吸的特點。
(四)歸納法:歸納有氧呼吸的概念。
三、教學過程分析
步驟一:導入新課。通過問題探討導入本節內容——第三節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
步驟二:聯系生活(酵母菌可用于發面和釀酒)介紹細胞呼吸概念——細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無氧呼吸;
步驟三:回顧第三章細胞器的知識,學習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線粒體的結構;
步驟四:用下表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培養自學能力:有氧呼吸的階段場所反應物產物釋能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
步驟五:講授二、(二)有氧呼吸的過程,主要學習三個階段的化學反應式和過程圖解;通過學習三個階段的化學反應式和過程,理解和掌握有氧呼吸三階段的物質變化、能量釋放特征和進行場所。
步驟六:比較有氧呼吸三階段:場所、反應物、產物、釋能等方面的內容。
步驟七:歸納(三)有氧呼吸的概念——通過對有氧呼吸概念的歸納,鍛煉學生聚合思維力。
步驟八:分析(四)有氧呼吸的特點。通過和有機物在體外燃燒做比較的方法,了解有氧呼吸過程反應的條件溫和性、能量逐步釋放的特征和能量的部分貯存特征。
步驟九:有氧呼吸小結:場所、能量去向、總反應式、概念。
步驟十:練習鞏固。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這是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的第三章。通過該單元前兩章的學習,學生對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和造成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有了一定的認識。學生從學習生物的分類,到認識生物的多樣性,都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生物的多樣性。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因此本章特別注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新課標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對該部分要求“關注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說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意在使學生通過調查和資料的收集、處理、交流等活動,幫助學生領悟生物和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并積極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活動。由于本節涉及的活動多,學生又是初次嘗試角色扮演和辯論,所以本節內容將分為兩課時進行,我主要講的是1課時“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原因”。
(二)教學目標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將該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1.知識目標
舉例說明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
描述所熟悉的珍稀動植物的生存現狀。
2.技能目標
在“角色扮演”和“辯論會”活動中,培養學生收集資料、處理信息、語言表達、與人合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學會關注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進一步增強關愛生命、熱愛祖國的情感,形成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參與意識,真正把保護生物多樣性付諸于行動上。
(三)重點和難點
1重點:描述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
2難點:培養學生收集資料、處理信息、語言表達、與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說學生。
通過一年多對生物的學習,學生收集資料、整理資料、語言表達、與人合作等的能力已經大大加強。學習態度更加主動,參與意識有所增強,初步具備了關注生物圈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同時,由于生理和心理的不斷成熟,他們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有較大提高,渴望表達和被人認可。這些都為自主探究學習創造了條件。
三、說方法
1.教學方法
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本著"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的思想,我大膽的改變了課堂教學模式,采用了"資料分析—角色扮演—辯論會"的新型模式。本課活動多,容量大,所以課前分好小組,組織好學生做好充分準備工作是相當必要的,如收集信息,制作課件,小組分工并寫好簡要的發言提綱等。通過教科書上6幅圖片和小組收集的圖片,引導學生分析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通過角色扮演完成對面臨威脅的原因的探究,通過辯論活動,對保護麻雀的方案達成共識,從而使學生意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大意義。
2.學習方法
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不是僅僅為了"學會"知識,更是為了"會學"知識。在本節課中,學生將通過多種途徑如:合作探究—自主探究—角色扮演—辯論活動—總結歸納等,來開展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和自主學習,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四、教學準備:
教師:1、收集資料,制作課件。
2、將學生分成八個小組,有針對性的組織學生收集相關資料。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由組長分配,共同完成資料的收集、整理并在老師的指導下制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
五、說過程
我將整個教學過程分為三個階段,一、預熱段,臨景入興,激發動機;二、探究段,包括資料分析、角色扮演、辯論會三個部分;三、拓展延伸段包括課上拓展和課下延伸。
(一)預熱段。臨景入興,激發動機。
大家對那些憨態可掬的海豹一定不陌生,一到繁殖季節,鄭百上千只海報聚集在一起,場面非常壯觀,可是你知道嗎?現在,今天,海報正面臨著滅頂之災。請大家觀看視頻,
1.處理:播放海豹被屠殺的視頻(組織學生觀看)
看完這個消息你有什么感想嗎?我請同學來談談。。。。。。
我這一段的設計意圖是:上課伊始給學生播放熱點視頻,學生不僅注意力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新課標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教學開始就要滲透這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的態度。
2.教師對談感想的學生給與激勵性評價“同學們都有一顆慈愛之心,都懂得珍愛生命,老師由衷的感到欣慰,當你們有能力保護那些弱小的生命時,你們一定要記得:保護它們就是保護我們自己。其實,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大自然是個和諧的鏈條,在這個鏈條上各種生命環環相扣,一物制約著一物,誰也無法獨領風騷,但是由于人們隨意破壞了這個鏈條上的某一個環節,失去了某種制約的生物,某些生物就變得瘋狂起來,而另一些生物則可能面臨滅絕的危機,今天我們就來探討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出示板書“保護生物多樣性”。
我給大家3分鐘時間,請各組同學對本組信息進行討論、完善。請組長將本組的關鍵信息板書在小黑板上,與大家共同分享。
(二)探究段。
第一部分:資料展示。
1.下面請一組介紹現在已經滅絕的動、植物情況。
(1)組員1簡介麋鹿歷史;組員2介紹新疆虎等多種滅絕的動植物。組員3對照動物滅絕年代石碑進行交流;
(2)其他組員談把石碑建在麋鹿苑的什么感想?
我這一活動的設計意圖是:學生將課下收集的資料帶入課堂與他人分享,既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又鍛煉了學生對資料的收集,歸納,整理能力,還使得課堂活潑起來,更好的吸引住了學生。質疑2既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使學生了解生物正面臨著威脅。
學生回答完后進行激勵性評價,“一組同學收集的資料太豐富了,不僅有麋鹿失而復得的歷史,還向大家展示了多種已滅絕的動植物,最后的感想談的也很深刻,他們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我們其他組的同學也一定不會甘于人后的,老師期待著你們更精彩的表現。這些生物我們還沒來得及認識他們,他們就從地球上消失了,現在我們只有在石碑上才能看見他們冰冷的名字,而在自然界中再也不見他們的蹤影,在眾多的生物類群中,鳥類和哺乳類滅絕的種類最高。
2.請二組同學展示“對17世紀以來鳥類和哺乳類滅絕的數量的分析”。針對這幅圖片,二組同學提出了三個問題:
(1)鳥類和哺乳類滅絕趨勢各為什么?
(2)推斷鳥類和哺乳類的滅絕原因是什么?
(3)推斷為什么近現代鳥類和哺乳類滅絕的速度在不斷加快?
請二組的三位同學為大家展示討論結果。
這一活動的設計意圖是:通過分工合作,使每個組員都能參與到資料的分析整理中來,鍛煉他們的資料處理能力。通過圖表的分析,發展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同時使他們認識到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已越來越嚴重。
同學們,人類文明發展越快,向自然界索取的東西越多,對于自然界的破壞越嚴重,現在世界上的`哺乳動物已經很少了,照這樣的趨勢繼續下去,這些哺乳動物將在一萬到兩萬年的時間內徹底消失。全世界生物多樣性面臨滅絕的危險。我們來關注一下我國的珍稀動植物。
3.請三組同學為大家介紹我國珍惜動植物現狀。3位組員介紹課本給出的6種生物并豐富課本知識,包括20xx年6國科學家搜尋白鰭豚的結果和朱鹮目前的分布情況,其他組員介紹我國部分一級保護動植物的現狀。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不僅能使學生在資料收集中了解我國珍稀動植物的現狀,完成教學目標1和3,還能訓練他們的收集資料、整理信息和語言表達能力。真正達到了師生間,生生間的資料共享,在學生充分體會成功、自信、被人欣賞的喜悅同時,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第二部分:角色扮演。
這部分由其余5組同學從我是森林,我是藏羚羊,我是魚,我是水葫蘆這四種角色中任選一種按要求進行角色扮演
要求:課前以小組為單位,結合95頁資料和本組收集的信息,認真討論,并擬定發言提綱,組長主動征求組員意見,充分發揮組員的作用,討論后,每組分別推選一位同學,代表本組角色的利益就這種角色的現狀,受到傷害的原因,希望得到人們怎樣的保護等問題進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完后,組長點明該種角色面臨的威脅和我們應怎樣做。
在這我收錄了一篇學生的發言稿【我是水葫蘆】我是水葫蘆,我不像白鰭豚那樣有著悠久的歷史,我是新來的,不過我的現狀可比他強多了,我喜歡這個新家,在這里我沒有天敵,我不擔心被消滅,這里的水質污染嚴重,可對于我水葫蘆來說,確實天賜良機,因為那些被污染的水使我們的天然肥料。那些含化肥,有機農藥,氮、磷、鉀的工業廢水污水是我們的最愛,所以,我們瘋狂了!我們長滿了滇池,入侵了河道,現在連長江都是我們的領地,我們覆蓋河面,接受了全部陽光,我們生長吸收了養料,占有了空間,使那些自以為是的土著走向死亡。人們哪!給你們一個忠告:下次再引進物種是一定要慎重,由于缺乏天敵就算在柔弱的生物也可能會對當地物種造成毀滅性打擊。
角色扮演的設計意圖是:各個學生能力不同,有的擅長表達,有的擅長寫,有的擅長分析卻不愿站到前排,而“角色扮演”活動注重集體智慧,發揮個人優長。突出學生主體,強化準備意識。給與學生充分發揮才華的舞臺,從而更加深刻體會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艱巨性。活動中學生躍躍欲試,積極發言,課堂氣氛可以被推向高潮。
活動結束后,學生對以上八組進行自評與互評,通過學生的自評與互評,發現了自己與他人的閃光點,從而更加信任自己,欣賞他人,能做到取人之長,補已之短。
最后請幾個學生共同進行歸納總結影響生物生存的原因,并板書。
第三部分:辯論會
以“麻雀是否應得到保護”為題進行辯論,每個小組選派一名代表參加,抽簽決定正反方,給三分鐘準備,小組成員可幫忙組織材料,我們先請正方的一號辯手發言。。。
我們的辯論太精彩了,一號同學的發言正中要害,2號同學的伶牙俐齒讓在場同學佩服,3號同學理論聯系實際,5號同學的反駁,6號的唇槍舌劍都太出彩了,正反有理,反方有據,勢均力敵,同學們,從維持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角度看,麻雀應得到保護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我們在保護麻雀的問題上應該怎樣做呢?我們大家一起提出合理化建議好不好?八位辯手都把他們精彩的一面展示給了大家,在這八位中你最欣賞誰,就為誰投上寶貴的一票吧,我們來選最佳辯手,誰票最多誰就能得到寫有老師祝福和全班同學簽名的紀念冊。這一活動的的設計意圖是:通過激烈的辯論,學生能夠合理的將所學到的科學知識運用到社會中去,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三)拓展延伸段
1.課上拓展
(1)理論聯系實際,環保從我做起。
向同學們發出倡導:在我們有限的能力內,我們能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做什么?
學生暢談做法,可以任意舉例,例如:不亂摘野菜,不把野生動物當寵物,不吃青蛙,雙面使用紙張等。
(2)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
執法人員據舉報,調查發現餐館出售的食品中有野生鳥類,他們依據的是垃圾桶里鳥類的足,引導學生說出他們的推測理由。
2.課下延伸
大自然是人類唯一的家園,它賜予我們生存的條件,我們應存著感恩之心接受大自然的賜予,請大家在課下收集一首小詩,幾句語錄或用幾句話來表達這種感恩之心。讓我們把感恩之心落于實踐,讓它成為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路。
綜述
以上是對"保護生物的多樣性"這一節教材的認識和教學過程的設計。本著改變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的思想,在教學過程中,我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熱切的參與和激烈的辯論中,使學生主動而輕松的學到了知識,鍛煉了資料的收集、整理和語言表達能力。整堂課,生動活潑,學生由始至終處于一種興奮的狀態,成功的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六、說板書
本節課我采用自由式板書,這樣即能表現本節重點,很好地說明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又能增強參與性,與本節教學氣氛相符。
附板書:
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1.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
2.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的原因:
七、教學反思
優點:本節教材的內容向學生傳遞的信息量較少,我沒有拘怩于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組織學生將知識與問題延伸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擴大學生的信息量。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參與意識較強,氣氛和諧。本節課讓學生自主地選擇問題進行自主研究,在研究中鍛煉自己的分析歸納能力,在研究中發現新的問題。能事先組織學生自己制作PPT演示文稿,為學生提供了一良好的合作交流與研究的平臺。
不足:忽視了學生作品制作的質量,以后教學中要注意的。學生課前收集的資料,非常豐富,但是教師要提前閱讀指導,進行取舍,以便短時間內把問題的重點交流出來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的特征》這節課是本套教材的開篇內容,它交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征,從而為本學科指出了研究的對象。本節內容的呈現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避免了從理論到理論的弊端,從而召示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將發生很大的變化。由此可見,本節內容在教材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2)學生能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珍愛生命的情感。
3、教學重點
(1)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強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
4、教學難點
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討論的組織
二、學情分析
本節的授課對象是還帶著稚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的初一新生,他們還不懂什么是生物學,雖然具有一些小學自然課基礎,但對生物的特征只具朦朧的認識,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不強。
三、說教學方法
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討論法、探究法。把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東西拿來做教具,充分設疑,調動學生主動思考,引導學生認識生物,激發他們主動探究生物的特征,以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為主,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
四、說學習方法
學生以小主為單位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五、說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目前我校還沒有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基于這種實際條件,我一實物為教具,準備大量的生物和非生物實物,及一些圖片。
2、學生準備:學生準備實物,如蘑菇,含羞草,瓢蟲,水瓶等
六、說教學過程
1、小組競賽 激發興趣 導入新課
一開始上課,先進行一個小組競賽,教師把師生課前準備的實物放在一起,要求各小組把它們分成生物和非生物兩類寫在紙條上,看哪組正確率最高,然后排列名次。這種導入新課 的方法,抓住了初一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既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又增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而且能提高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能力 .
2、充分質疑 分析討論 暢所欲言
從上面的競賽內容,順理成章地提出本節課要討論的重點問題(1)怎樣區分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然后分小組進行討論,討論后全班交流,讓所有的學生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這樣不僅有利于解決問題,還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鍛煉,真正體現新課標的面向全體學生的宗旨。通過這一過程,教師收集學生的正確觀點,糾正學生錯誤觀點,使生物的共有特征在學生頭腦中漸漸清晰,以利于接下來的教學的順利進行。
3、舉例和討論 突破重難點
通過以下的教學過程,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從而突破本節的重難點。
(1)小組討論:人為什么要吃飯?動物都要吃東西嗎?植物也"吃飯"嗎?它們吃什么?這些都說明了什么問題?
問題一出,學生一下子活躍起來,紛紛亮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還爭得面紅耳赤。這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能培養他們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獲得了知識,最后在教師適當的講解下各小組達成共識,得出結論: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小組討論:人為什么要大小便?動物都要排出體內的廢物嗎?動物還有哪些排出廢物的途徑?植物是怎樣排出廢物的?這說明生物都有什么現象?
通過學生的討論,最后得出:生物都要排除體內的廢物。
(3)小游戲、小討論:拿東西在小組成員眼前晃一下,他會怎樣?或拿東西想打他的頭,他會怎樣?為什么會這樣?植物會對刺激做出反應嗎?怎樣證明你的說法?
對這些現象的原因,學生能解釋的很少,而且解釋的也不夠到位,特別象植物對刺激有明顯反映的例子少。這時教師做適當的解釋得出結論即可。更多的疑問作為質疑留給學生,激發學生繼續學習和探究的欲望。最后總結出:生物能對刺激作出反應。
(4)小競賽:
舉例說出生物繁殖的方式,看哪組舉的多。誰能說出生物體是有什么組成的?生物都能由小長大嗎?
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來回答這些問題,比誰的知識豐富,誰為小組作出的貢獻大。由此啟迪學生,平時要多用功學習,將來才有勝過別人的希望。"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喚醒、激發、鼓舞",在學生熱情高漲的時候,由學生總結出:生物都能生長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什么樣的,學生并不清楚,由此設疑,為以后的學習設下伏筆。
(5)學生討論:
小貓掉到水里,長時間出不來會淹死,死亡原因是什么?植物也要進行呼吸嗎?由此你得到什么結論?
通過學生分析討論,讓學生把所知道的告訴給其他同學。通過表達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得出:生物能進行呼吸,絕大多數生物需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因學生知識有限,只要求知道什么是呼吸,而不能對呼吸進行深入地探究。
4、課堂小結 課后延伸
通過以上的學習,讓學生總結出生物的特征,教師板書。
同時提示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如果你對課本中提出的生物的特征有什么不同意見而需要補充和建議的話,課后可以進一步觀察生物,查閱相關資料。
5、課堂練習
小組間舉出不同的例子,相互提問是生物還是非生物,教師做裁判。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呈現生物的六個特征
第一節 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體內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細胞的增殖》是人教版必修1第6章第1節。本節內容較多,可分為2課時進行教學,此次說課主要圍繞第一課時展開。這部分內容主要包括:細胞不能無限長大、細胞通過分裂進行增殖、有絲分裂和無絲分裂四部分知識。在細胞增殖的三種方式中,有絲分裂是最主要、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它既是學習減數分裂和遺傳規律的基礎,同時也可為后續學習選修模塊做好了鋪墊。
二、說學情
要想上好一堂課,了解學生的情況也是必修課。此階段的學生,已經學習了細胞生命系統的物質組成、結構和功能,而且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這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但是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還不夠完善,對于理解有絲分裂各時期特點有一定困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會運用演示法,直觀教學法和小組討論等方法來進行教學,以此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本節主要內容。
三、說教學目標
1理解細胞大小與物質運輸的關系及細胞不能無限長大的原因概述有絲分裂的過程及各時期細胞形態特點。
2在探究細胞大小與物質運輸的關系過程中,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和總結歸納能力在探究有絲分裂的過程中,提高觀察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設為真核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同時也是本節課的難點。
五、說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我會展示大象和老鼠的圖片,并提問學生一系列的問題:大象和老鼠體型大小不同,它們的細胞大小又是怎樣的細胞會不會無限長大我們由一顆受精卵長成現如今的我們原因是什么由此引入本節課的課題:細胞的增殖。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使學生主動的參與到課堂中來。
2、新課教學
在這一環節主要講解:細胞不能無限長大、細胞通過分裂進行增殖、有絲分裂和無絲分裂四部分內容。
對于第一部分的講解,我會采用演示實驗法,利用事先準備好的實驗材料,按照課本上的實驗要求進行實驗操作,并提醒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同時完成書上所給出的表格,待實驗做完之后結合著所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得出結論,隨后共同總結細胞大小與物質運輸的關系及細胞不能無限長大的原因。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利用瓊脂塊類比細胞,通過顏色變化來模擬物質在細胞中的運輸速率有利于學生更容易理解細胞大小與物質運輸的關系,摒棄了滿堂灌的教學思想。
對于第二部分的教學,首先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從多細胞生物體的發育過程及其體內的細胞更替去認識細胞增殖。然后組織學生閱讀教材,通過提問引導學生舉例說明細胞增殖是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和遺傳的基礎。之后,通過設疑:細胞在分裂的過程中是如何保持其遺傳特性的穩定呢細胞增殖包括哪幾個階段由此引出細胞增殖一般包括物質準備階段和細胞分裂兩個階段。之后,通過動畫說明細胞分裂有三種形式,并強調有絲分裂是我們研究的重點。從而順利過渡到下一個知識點的學習。
接下來,我主要采用直觀教學法予以突破。首先利用多媒體展示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的flash動畫圖,先讓學生明確一個細胞周期分為分裂間期和分裂期,其中分裂間期的時間遠遠長于分裂期,為了研究方便人們又將分裂期劃分為:前、中、后、末四個時期。由于此部分知識較為抽象學生不容易理解,所以在講解時我會依次給大家播放各個時期的動畫,讓學生帶著問題觀察思考,討論各時期的細胞變化特點及染色體形態特點,同時會結合掛圖進行直觀教學。在這個過程中會分別總結出各個時期染色體形態變化的順口溜。待學生對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有清晰的認識之后,讓學生結合教材自主學習動物細胞有絲分裂,并及時組織學生對比動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的異同,讓學生在頭腦中自主構建整合出思維導圖,最后師生共同總結有絲分裂的過程及意義。
關于無絲分裂這一部分,利用動畫給大家簡單講述無絲分裂的過程和特點。
最后,為了及時鞏固所學知識,我會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將動物細胞在有絲分裂各個時期染色體的形態變化繪制出來,這樣,內化知識的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生物繪圖能力。
3、課堂小結
以問答的形式共同總結出本節課的知識點。
4、布置作業
上網搜集各種動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各個時期染色體形態圖,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同時真正的增加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使其由學會順利的過渡到會學最終達成樂學的程度。
六、說板書設計
為了突出重點,簡單直觀的呈現本節課的主要內容,設置了如下的板書。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本章是高中生物必修3的第五章,前面一章是《種群和群落》,是這一章的學習基礎。平時學生也接觸一些人工生態系統如城市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果園生態系統等,所以本章的學習過程既是對已有經驗進行解釋的過程,又是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建構新概念的過程。
二、說教學目標。
本節內容既要在原有經驗基礎上復習鞏固,又要建構新概念,且提高學生建構概念模型的能力。所以確定目標是:
1. 明確什么是生態系統。
2. 討論某一生態系統的結構。
3. 城市建構生態系統的結構模型。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建構模型的抽象思維能力要求教高,但又是提高學生概括能力,培養整體觀點的好方法、途徑。所以本節重點和難點是生態系統結構模型的建立、分析、理解。
四、說教學方法。
問題--à學習--à嘗試--à討論--à修正--à完成構建
生態系統結構模型的建立是本節的教學重點,因此采用上述的教學方法。
五、說教學過程。
1.引入:復習種群、群落,引出生態系統概念、建立三者關系的模型。
2.生態系統的結構:
①列表分析圖5-1的各成分的聯系、區別
②建立生態系統成分的'四者相互聯系的模型。
3.食物鏈、食物網。
學生分析,并交流數食物鏈的方法。
重點是方法的建立,最后教師指出注意事項,如
① 三級消費者與第三 營養級的區別。
② 食物鏈中起點是生產者,重點是不被捕食的消費者。
③ 生物的種間關系會重疊,如既是捕食又是競爭。
④ 一種生物可能占多個營養級等等。
作業:創新p132 研討二 表、圖的總結
p135 7、8 p136 3
既復習知識,又鞏固模型建立的能力培養。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第________單元,第_______章,第_______節。在此之前,我們已經學習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基于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將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確定本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判斷、辯認活動中培養學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體會到生物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2)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的意識,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3)體驗生物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生物就在身邊,培養應用意識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為了使學生能較順利用地達到教學目標,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四、說教法
眾所周知,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者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法上我主要體現“啟發式”的理念,并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增加教學的新穎性,同時我還采取1、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2、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這節課我主要采取一下方法:小組合作學習法,通過小組間的合作,學生參與整個課堂及課下活動,既發揮了集團軍的作用,學生也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會了與人合作和交流。我還讓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分析、探究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最后,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在分析教材合理選擇教法和學法基礎上,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分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復習提問,導入新課
第二環節:學習新知(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第三環節:課堂小結,強化認識
第四環節:練習鞏固
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設計練習時盡量地做到科學、合理,體現一不定期的層次性和針對性,難易適中。我首先安排了__________________。
七、說板書設計
以上就是我對“___________________”一課的設計過程,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8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生物教學大綱》指出:“高中生物選修課是在必修課的基礎上開設的,是理科學生的必選課,要為理科學生的升學和就業打下良好的生物學基礎。選修課課程內容的安排側重于生物科學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密切關系的基礎知識,……以上選修課教學內容,與必修課內容既不重復,又有密切的內存聯系,而且是必要的延伸和提高,力求做到從理科學生升學的實際需要出發,著重選取反映現代生物科學新進展的內容,并且十分重視理論知識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我國生產、生物技術及環境保護等實際”。
1.本章教材承接了高中生物必修課中有關遺傳學基本知識。
本節是對必修教材第六章《遺傳和變異》的第一節《遺傳的物質基礎》部分知識的補充,并使學生對基因在遺傳中的地位以及作用有較全面的了解。《基因的結構》涉及到DNA的結構特點及其作用,基因的概念、結構,復制及其表達,中心法則等知識,可以使學生對基因及其遺傳機理在高二基礎上取得更深一層的認識和理解。
2.為學習《基因工程簡介》打好基礎。
本章教材共包括三節:《細胞質遺傳》、《基因的結構》和《基因工程簡介》。有關基因工程的內容在本章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基因工程技術是四大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酶工程)的核心技術.基因工程的學習又是在掌握基因結構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無論是從其內容,還是從其所處的地位來看,本節教學內容對理解基因工程以至于第四、五章教學內容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分析
按《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生物教學大綱(供試驗用)》精神,本節應該達到如下目標:
1.知識目標:
認識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
知道人類基因組研究
2.能力目標:
1.通過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和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的學習,培養學生運用對比法進行學習的方法。
2.理解編碼區,非編碼區和RNA聚合酶的作用,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人類基因組研究”的`學習,培養學生在科學研究中團結協作的精神。
2. 通過介紹我國科學家在人類基因組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使學生樹立愛國主義思想。
3.正確認識人類基因組草圖的價值及人類基因組計劃的艱巨性,通過閱讀分析有關新聞報道,理解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廣博的知識,否則會誤導公眾。
三、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
落實方案:用多媒體課件說明原核細胞基因結構與真核細胞基因結構的區別。
2、教學難點:原核和真核細胞基因非編碼區上游RNA聚合酶結合位點的作用、真核細胞基因的間隔序列。
突破策略:
1) 安排學生預習,讓學生閱讀分析教材,熟悉教材。
2) 使用多媒體直觀顯示真核細胞基因結構。
第二部分:教法分析
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采用的教學模式為“引導—發現”式, 融合討論法、比較法、歸納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并配以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師通過列舉事例,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及相關材料,進行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讓學生自己去學會學習,積極去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促進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
《基因的結構》這部分內容理論性較強,比較抽象,所講述的知識大多是微觀的,知識難度較大,因此,我利用多媒體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將微觀結構宏觀化,以形象思維啟迪學生的抽象思維,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信息時代的學生要有獲得信息、分析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信息的搜集、分析和判斷,從而促進“再發現”,增強思考和創造力. “人類基因組計劃”是當前生物科技發展熱點課題,媒體上關于“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報道很多,而且各方面的論述都有:正面的、反面的,悲觀的、樂觀的……我收集了一些資料讓學生閱讀討論,讓學生全面的了解人類基因組計劃。
第三部分:學法指導
學習指導的目的在于使學生愿學、樂學、主動學、會學,在于提高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因此教學該課,我確定了以下學習方法:確立學習目標——活動與探究——交流與討論——練習與提高。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習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概念的學習,通過概念來了解事物的性質;二是規則的學習,懂得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系;三是問題解決的學習,運用概念規則來解決實際的問題。本節內容不強調學生對基因的結構的死記硬背而注重引導學生形成核心生物概念,真正理解,熟練應用,更注重第三層次的學習,目的是發展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四部分:教學程序
我認為。一個能鼓舞自己的學生學習的教師就是好教師。教師在教育上的成功就是要讓學生在任何時候都不失掉信心,始終保持強烈的求知欲望。如何才能激發起學生的這種強
烈的學習愿望呢?我的教學過程是這樣設計的:
一.溫故知新,引出問題
引導學生回顧原有知識經驗,生成對本節相關內容的問題情景。精心設疑,置學生于知與不知的矛盾中,使學生產生價值取向,注意力開始集中起來,準備主動積極投入新問題的解決過程
1)什么叫基因?基因的化學本質是什么?
2)基因有什么功能?
3)思考:唾液淀粉酶和胃蛋白酶的基因存在于人體的什么細胞中?為什么細胞含基本相同的基因,但只有唾液腺細胞中合成唾液淀粉酶、胃腺細胞中合成胃蛋白酶呢?這與基因的結構密切相關的,那么,基因的結構究竟是怎樣的呢?
二. 閱讀自學,分析問題
帶問題閱讀教材,觀察課件,通過類比、推理、歸納,很自然就可解決了這些問題,學生因而產生興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一) 要求學生帶著下列思考題閱讀教材《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部分內容
出示思考題:
1、 原核細胞基因的結構包括哪幾部分?
2、 什么叫編碼區?
3、 什么叫非編碼區?其重要作用是什么?為什么?
4、 RNA聚合酶的化學本質及作用分別是什么?它是如何催化DNA轉錄RNA的?
學生閱讀、思考、回答、補充,教師歸納。
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的片段,是控制性狀的遺傳物質的功能單位。遺傳效應是指能轉錄為
mRNA,繼而翻譯為蛋白質,或轉錄為核糖體RNA.轉運RNA的功能。
3、RNA聚合酶:位于編碼區上游,其作用是催化DNA轉錄成RNA。
(二) 再要求學生閱讀教材《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部分內容,并思考下列問題:
1、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如何?
2、與原核細胞基因結構相比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投影原、真核細胞基因結構示意圖,并比較它們的異同。
學生閱讀、思考、回答、補充,教師歸納。
2、真核細胞基因結構特點:與原核生物的基因結構基本相似,只是編碼區是間隔的、不連續的,可編碼蛋白質的序列(即外顯子)被不能編碼蛋白質的序列(即內含子)隔開。而且外顯子序列在整個基因中所占的比例較小。
3、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和真核細胞的基因結構
4.由旁欄思考題的解決過程加深對上述內容的理解。
指導學生計算旁欄思考題中外顯子的堿基對在整個基因堿基對中所占比例的問題。使學生掌握外顯子序列在整個基因中所占的比例較小,從而使學生了解并掌握基因中調控序列的重要作用。
(三)提供資料,指導學生閱讀有關《人類基因組研究》有關內容,并分組討論銀屏出示的思考題,教師在學生探究的基礎上給予適當的點撥、歸納。
1、研究對象:人體1—22號常染色體和X、Y兩條性染色體上的全部基因(22+XY)
2、研究內容:繪制人類基因組四張圖,即:遺傳圖、物理圖、序列圖、轉錄圖
3、啟動時間:1990年
4、參與國家:美、英、法、德、日、中(我國承擔其中1%的測序任務)
5、研究意義:
①對各種遺傳病的診斷、治療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②進一步了解基因表達的調控機制、細胞的生長、分化和個體發育的機制,以及生物的進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③推動生物高新技術的發展,并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三.疑難分析
通過疑難分析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本節內容,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的問題。
1)編碼區和編碼序列的區別
基因分為編碼區和非編碼區,非編碼區是非編碼序列,編碼區不一定都是編碼序列,編碼區中也存在非編碼序列,如真核細胞基因的內含子。
2)外顯子堿基數目與對應蛋白質數目的關系,其核心是“堿基配對原則”及中心法則的應用。同時注意由已知蛋白質氨基酸數目,只能計算出基因中編碼區的外顯子所含的核苷酸數目,而非編碼區和內含子中的核苷酸數目是計算不出來的。
3)水稻基因組為什么只要檢測12條染色體?而不像人類基因組那樣需檢測22條常染色體和X、Y兩條性染色體。
水稻是雌雄通體的生物,沒有性染色體與常染色體之分;人是雌雄異體的生物,有性染色體與常染色體之分.所以人類單倍體基因組就由22條常染色體DNA分子和XY兩條性染色體DNA分子組成,而水稻的單倍體基因組只有12條染色體DNA.。
四.小結與練習,鞏固知識
課堂小結,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本節課重要知識進行總結整理,查漏補缺。形成學習——總結——學習的良好習慣。通過課堂練習的處理增強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布置課后活動,搜集關于“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相關報道。
本節課,充分發揮教材中蘊含的創新、探究的素材,并結合多媒體上豐富的教學資源,把教材中的“現成結論”,通過多處“設障”、“布惑”,將教材進行活化和優化處理,使之真正成為學生的“學材”。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不僅給學生自主的空間,也要學生自主的時間,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能動性,使學生學會分析學會學習。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9
第一章第一節《細胞生活的內環境》
一、
說教材
1.該節內容屬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穩態與環境》第一章第一節的內容:細胞生活的環境。本節內容主要突出的是內環境的概
念,為下一節穩態的重要性及下一章動物和人的生命活動的調節做鋪墊。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①描述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②說明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能力目標:①通過思考與討論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②通過相關練習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
*目標確定依據:主要根據課標要求及教材內容特點。3.重難點及依據
(1)重點:①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②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依據:根據課標要求,同時是高考考點。
(2)難點:①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②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依據:學生缺少相關的有機化學的知識基礎,且內容相對枯燥抽象。二、
說教學方法
1.教法:直觀教學法、講解法、談話法。2.學法:語言表達法、練習法。
*依據: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積極思維,主動求知。且活躍課堂氣氛,從中培養他們的表達能力。再加上適當的講解可
啟發學生思維。直觀教學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三、
說教學過程
(3)情感目標:關注維持內環境穩態與健康的關系。
第二節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1、說出內環境穩態的概念。2、說明穩態的生理意義。3、簡述穩態的調節機制。能力方面:
測定人體體溫的變化。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1、關注內環境穩態與健康的關系。2、運用這方面的知識關愛家人和親友。
3、建立敢于質疑尊重事實,嚴謹、仔細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教學重點】
內環境穩態及其生理意義。
【教學難點】
內環境穩態及其生理意義。
【教學方法】
問題探究教學法、直觀性教學法、討論法、講授法【課前準備】
1、制作多媒體課件2、甲烷的化學結構模型3、“體溫的日變化規律”的調查
【教學設計思路】
說明:本節內容的教學是按照教材順序安排的,采用先授課后實驗的模式。本教學設計針對課堂授課部分。
本著“提高生物素養”和“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的課程理念,本教學設計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力圖實現多層次的教學目標。
穩態概念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內容,涉及到的'內環境,內環境的化學成分、理化性質等很抽象,而內環境的化學成分和理化性質的動態變化更令學生難以捉摸。因此在本概念的教學中要通過引導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以豐富學生對內環境穩態的感性認識。通過甲烷中C原子的穩定性類比推理導入課題。然后讓學生分析血液生化六項檢查化驗單;討論體溫的日變化規律;體驗內環境理化性質處于相對穩定狀態的事實。在逐步的體驗過程中,穩態的概念就呼之欲出、水到渠成,從而突破重難點。關于穩態的調節機制,因為后面還有進一步的學習,因此在這里只通過“資料分析”進行簡單的介紹,以承上啟下。
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分析穩態失調的病例,使學生深刻理解穩態的重要意義,這是本節的另一個重點內容。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討論保持機體健康的具體做法,使知識的學習真正落到實處。【教學過程】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10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減數分裂》這一課題是在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一節的第二部分。這部分內容不僅是第三章的重點內容,也是整本書的重點內容之一。它以學過的細胞學知識、染色體知識、有絲分裂知識、生殖種類知識為基礎。通過學習, 使學生全面認識細胞分裂的種類、實質和意義,為后面學習遺傳和變異,生物的進化奠定細胞學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減數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過程;理解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
2、能力目標:通過觀察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培養學生識圖、 繪圖能力以及比較分析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3、德育目標:通過學習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加深對事物自身變化規律性的認識,培養對立統一和發展變化的觀點。
三、教學重點、難點以及確定的依據
1、教學重點:減數分裂概念和過程。這是生殖細胞形成的基礎,又是遺傳和變異和細胞學基礎。
2、教學難點:同源染色體、四分體的概念以及染色體行為的變化規律,其中染色體行為的變化規律既是難點又是重點。初學者對此缺乏感性認識,較難抓住本質。
四、教材處理
根據教材的重難點、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多媒體課件傳遞信息量有的特點,這部分內容我安排2個課時。第一課時學習減數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過程,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第二課時學習卵細胞的開成過程,減數分裂和有絲分裂異同點的比較。這里主要說明第一課時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五、教學方法和手段
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氛圍,同時應用講述法、談話法、比較法、指導讀書法等,引導學生思考一系列問題,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總結的能力。 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總結的能力。
六、具體的教學過程
分為二部分
第一部分:導言
首先以問題引入,引發思考(1)什么是有性生殖?(2)其主要方式是什么?回答之后,演示卵式生殖過程即受精作用,提醒學生注意受精卵中的染色體組成,為進一步觀察受精卵中染色體的特點,又設計動畫模擬精卵的`結合過程。這樣,學生從畫面上能清楚看出,受精卵中的染色體一半來自精子,一半來自卵細胞,并且每兩條染色體大小、形態相似,由此引出同源染色體概念。為進一步說明同源染色體特點,插人類體細胞的染色體圖,最后得出完整概念。同源染色體是本課題的關鍵點和切入點,在教學安排上,將同源染色體概念提前講述,為的是分散難點,為后面講述聯會和四分體奠定基礎。
由于精子、卵細胞的染色體都只有受精卵即體細胞一半,自然引出問題精子和卵細胞怎樣產生?先請學生討論,能否以有絲分裂方式產生?之后引出減數分裂概念。并展示學習這一概念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包括:減數分裂自然想了解減數分裂的具體發生過程,進入第二部分,以精子的形成過程為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過程。
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過程
首先以指導讀書法,讓學生帶著幾個思考題進行讀書學習。思考內容包括:"精子在哪里形成?精子形成過程中各階段細胞名稱是什么?什么是聯會、四分體?’減數’發生在什么時期?"為講述方便,也為了后面能說明染色體分離的隨機性,細胞中的染色體以4條表示.同時,為防止學生眼花繚亂,分散了注意力,整個分裂過程先逐圖出現。
講述精原細胞時,除指出它來自精巢,還應點明它的染色體數就是體細胞的染色體數。精原細胞形成初級精母細胞時,強調染色體在這一時期復制,也就是要說明,聯會時期,每條染色體已含有兩條染色單體,只是由于這一時期染色體呈染色質狀態,所以看不出來,這樣可以避免學生錯誤以為復制是在四分體時期進行。四分體時期,除強調概念處,為避免個別學生錯誤地將整個細胞中的4條染色體當作一個四分體,先提問:圖中有幾個四分體?再將其中一個四分體作閃爍處理以加深印象最后還要對四分體作個總結,指出:四分體個數就是同源染色體對數。這樣處理,較好地突破?"四分體"這一教學難點。分裂后期,先顯示一種同源染色體分離情況,形成兩個子細胞,接著讓學生討論同源染色體能否有另一種的分離情況?討論之后在后期又出現另一種分離圖,由此說明:染色體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同源染色體移向哪一極是隨機的即不同對染色體之間可能自由組合。為后面學習遺傳學的"分離規律和自由組合規律"奠定細胞學基礎。減數第二次分裂過程與有絲分裂相似,學生容易掌握,但也要強調兩點?"分裂"和"等數"。"分裂"即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等數"即染色體數目不再減半。至于減數第二次分裂的過程,尤其突出有絲分裂后期與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圖的比較,使學生通過畫面,清楚地看出二者的不同,即"是否含有同源染色體"的問題,進一步說明了減數分裂的本質。接著,全屏展示減數分裂的全過程,目的有兩個,一是總結減數分裂的實質,二是利用板書復習各分裂時期細胞的名稱。板書如下:
&nb
sp;精子的形成:
精原細胞 初級精母細胞 次級精母細胞 精子細胞 精子
(復制) (減數第一次分裂)(減數第二次分裂)(變形)
2n 2n n n n
在上面學習的基礎上,為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染色體行為變化,播放精子形式的的連續動畫過程。
最后,總結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先讓學生討論,教師再作補充,這樣既使學生理解其意義,而且培養了歸納總結的能力。最后指出這些也正是有性生殖的意義,從而既聯系了上節課內容,又使本節課內容前后呼應。
為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設計了兩道課堂練習題,第一道題考查學生對染色體數目變化規律性的掌握情況,第二道題考查學生對同源染色體、四分體概念的掌握情況,通過兩道練習題,及時反饋教學效果。
實踐證明,在教學中能否引導學生進入一種最佳的學習情境是教學成敗的關鍵。講授減數分裂這部分內容,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而應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以把復雜的問題具體化,把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給學生創設了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11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細胞的分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六章第2節內容。本節內容包括兩塊知識,一是細胞的分化,一是細胞的全能性。細胞分化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是細胞生命中的重要現象。高度分化的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這是細胞的全能性。前面學習了細胞的分裂,它是理解細胞分化和細胞全能性的基礎,而細胞分化與后面將要學習的細胞癌變,基因的表達,有著密切的關系。學好這一課,有利于完善學生對細胞生命現象的整體認識,同時有利于學生對后續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2.三維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知識目標是:闡明細胞的分化;舉例說明細胞的全能性。圍繞上述知識目標,本節課將實現以下能力目標:首先通過學生收集分析有關干細胞的資料,從而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其次通過探究細胞分化的特點和細胞全能性的體現,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學生通過課前收集資料,課上進行交流討論,進而關注健康,珍愛生命,從而實現本節課的情感目標
3.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細胞分化是分子與細胞的主干知識,是生物高考的高頻考點,所以我把它作為教學的重點。植物的組織培養和動物的克隆,其原理都是細胞的全能性。細胞全能性與生物前沿科學緊密聯系,知識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因此,我把它是確定為教學的難點。
二、說學情
學生在初中學習了克隆羊的形成過程,前面又學習了細胞分裂,積累了一定的知識經驗,同時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為這節課的成功學習奠定了基礎。由于學生還沒有學習基因的表達,所以細胞分化的本質和細胞全能性的體現就顯得難以理解,教學中要注意這部分的處理。
三、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結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實際,課前讓學生搜集造血干細胞相關的資料,為課堂上的交流做好準備,同時我準備了胎兒發育的錄像,胎兒組織細胞的圖片,植物組織培養的圖解,克隆羊形成過程的示意圖,在課堂上創設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歸納知識結論。
四、說具體的教學過程
(一)引入設置:播 放“胎兒的發育”錄像,錄像展示了由一個受精卵細胞發育成一個胎兒的全過程,對學生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引起學生的好奇和求知的*望。看完后,我追問學生: 一個受精卵,如果只進行細胞的分裂,能形成一個胎兒嗎?答案是否定的。細胞通過分裂只產生相同的細胞,從而引出本節課的主題:細胞的分化。
(二) 新課設置:
1、細胞分化
⑴細胞分化的概念
展示:胎兒和一些組織細胞的圖片
設疑:
① 你能據圖說出組成人體胚胎的部分細胞嗎?
②這些細胞在形態、結構、功能上有何不同?(簡述肌細胞、神經細胞,血細胞的不同)它們都來源與一個相同的受精卵,為什么不同?因為發生了細胞分化,那么什么是細胞分化,與細胞分裂相比,它又有什么的特點?
組織學生閱讀教材并交流討論,準備舉例說明。
引導學生舉例說明,歸納出細胞分化的概念,(體會細胞分化后形成形態、結構、功能不同的細胞)和特點(持久性、穩定性、不可逆性)
⑵ 細胞分化的意義
在個體發育過程中,細胞為什么要發生分化?
追問:沒有細胞的分化,有人體產生嗎?
引導學生歸納出:有了細胞的分化,才會形成不同的細胞,進而形成不同的組織、器官、人體,因而細胞的分化是個體發育的基礎。
⑶細胞分化的`根本原因
探討以下問題:
① 細胞分化是否意味著細胞中遺傳物質發生改變?為什么?
② 同樣來自一個受精卵,且每個細胞都攜帶有相同的遺傳信息,為什么還會出現差異?
教師舉例:紅細胞和肌細胞
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內容討論分析出:
不同細胞中遺傳信息的執行情況不同,細胞在遺傳信息控制下合成特異性蛋白質——基因的選擇性表達
2、 細胞的全能性
⑴細胞的全能性實例展示
已經發生高度分化的細胞,還能像早期胚胎細胞那樣,再分化成其他細胞嗎?
多媒體演示實驗過程:
①胡蘿卜韌皮部細胞培養成植株的過程
觀察現象: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具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
②綿羊“多莉” 整個克隆過程展示
觀察現象:高度分化的動物細胞核具有發育成個體的能力。
根據上述事例引導學生思考:何為細胞的全能性
思考:高度分化的動植物細胞為什么具有全能性?
教師點明:
高度分化的動植物細胞由于細胞核中具有該物種全套的遺傳物質仍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
3、干細胞的研究
我們體內還有沒有可以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細胞?
讓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關于造血干細胞資料
教師展示圖片并提問:造血干細胞有何特點?有何功能?
骨髓移植是什么意思?有何意義?
學生觀察、讀圖,思考回答相應問題。
思考:人體還有哪些干細胞,研究用途有哪些?
教師補充:
將干細胞在體外培養出組織和器官,解決器官移植治療疾病的難題
4、設計課堂練習:
設計一道典型的課堂練習題:通過當堂練習,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重點,反饋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改進教學。
5、師生共同小結
6、布置課后作業
五、說課反思
1、短時間內準備,能脫稿說課,在規定的時間內說完;
2、說課程序周到全面,在15分鐘內將自己的教學目標,教學意圖,教學手段的使用介紹得清晰、明確;
3、由于知識點較多,為了在規定的時間內說完,語速就較快,顯得較匆忙,語調無法抑揚頓挫,顯得激情不夠;
4、在說教學過程時,最好先定好框架,這樣便于非專業評委了解你的大致教學程序,在非專業評委面前,說得越簡單越好,越形象越好!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1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
本節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2《遺傳與進化》的第五章《基因突變及其他變異》的第一節內容。
本節介紹了可遺傳變異的兩種類型: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其中基因突變從實例對鐮刀型細胞貧血癥的分析入手,引入基因突變的概念,然后詳細闡述基因突變的原因和特點、意義。在闡述自然狀態下基因突變的頻率很低時,教材用實例說明在一個足夠大的群體中,即使基因突變頻率很低,突變個體仍然會占有一定的數量。這個實例體現了生物在進化過程中“變”與“不變”的平衡,有助于學生理解基因突變在生物進化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在基因重組部分,教材設置了“思考與討論“的欄目,旨在讓學生利用數學方法,通過計算,體會基因重組機制提供的極其多樣的基因組合方式,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基因重組是生物多樣性形成的主要原因。正文中則簡要闡述了基因重組的概念、類型和意義。本節內容引導學生從分子水平上理解遺傳物質如何引起生物變異的。
2、教材地位和作用
通過前面各章的學習,學生對“基因是什么”、“基因在哪里”和基因如何起作用“等問題已有了基本的認識。本章內容既是對前四章內容合乎邏輯的延續,又是學習第六章《從雜交育種到基因工程》和第七章《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重要基礎。
3、教學目標
依據課程標準和本節內容確定本節教學目標為:
知識目標:
①舉例說明基因突變的特點和原因。
②舉例說出基因重組。
③說出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的意義。
能力目標:
①通過對課本中實例的分析,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總結的邏輯推理能力。
②通過學生之間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激發靈感,提高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③教師精心設計智能訓練和反饋.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情感目標:
①通過生物變異的事例,增強學生對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護意識,培養學生們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熱愛科學的興趣。
②引領學生進入“自主—合作—探究”新課程理念氛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教學重點
基因突變的概念、特點及原因。
4、教學難點
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的意義。
二、教學策略
1、從科學發現的過程切入,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究。
對于于基因突變,通過鐮刀型細胞貧血癥的實例,從現象開始,追根溯源,讓學生理解基因突變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的堿基對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可能會導致生物體的性狀發生改變,并結合“思考與討論”中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和探究。通過討論讓學生認識到基因突變的本質是DNA分子的堿基對發生了改變,并且能夠進一步理解“基因對性狀的控制是通過控制蛋白質合成來實現的”這一基本的生物學原理。
2、用類比推理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基因突變的類型。
引導學生理解基因突變的類型時,可讓學生觀察P80圖片,討論英文句子中個別字母發生改變后,對于全句所表達的意思的影響情況。通過分析可以看出,英語句子中一個字母的改變,可能導致句子的意思不變、變化不大和完全改變這三種情況。然后,老師再通過聯想和類比的方法,結合不同的密碼子可以對應相同的氨基酸的知識,引導學生推測基因突變與生物性狀改變之間的關系,從而理解不是所有的基因突變都會導致生物體性狀的改變。所以,基因突變對于生物體來說,有的有害,有的有利,有的既無害也無利。
3、通過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引導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在學習基因突變的原因時,引用癌癥的病例,介紹癌癥的形成是體細胞發生基因突變的結果,然后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事例,歸納哪些因素會導致基因突變。
4、以設問和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的意義。
教師精心設問,使學生理解基因突變最重要的特點是產生了新的基因,原來的基因和新的基因所表達的性狀為自然環境提供了選擇的材料。
聯系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讓學生理解基因重組盡管不能產生新的基因,但可以產生不同的生物性狀組合,產生新的基因型。所以說,基因重組為生物的進化提供了可供選擇的材料。
5、以填表的形式引導學生對比和總結。
教師在教學結束時,可將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進行列表總結,其中的總結內容可由學生討論回答
三、學法
觀察與比較、思考與討論、分析與歸納
四、學情分析
學生對于生物變異的現象并不陌生,通過初中生物課的學習,學生已初步認識到生物的變異首先與遺傳物質有關,其次與環境有關。本節內容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遺傳物質究竟是如何引起生物的變異的。
必修一中《細胞的癌變》一節,介紹了引起原癌基因與抑癌基因發生改變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有利于學生理解引起基因突變的原因。
學生已學過的孟德爾的具有兩對相對性狀的豌豆雜交實驗及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在此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對基因重組概念、時期及意義的理解。
五、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多媒體課件展示:xx年,一黑人青年因發燒和肌肉酸痛到醫院看病,經檢查發現他的紅細胞為彎曲的鐮刀狀,(展示圖片)引出鐮刀形細胞貧血癥,引導學生分析病因,發病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引入新課教學——基因突變。
2、基因突變的新授教學
(1)基因突變的實例及概念
從現象開始,追溯根源,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積累,大膽聯想、推理、討論。通過觀察課件(課本“思考與討論”中P81圖)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探索。從上→下順次演示,讓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認識。當學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后,再次演示可變為從下→上次序播放。而此種安排則有助于學生明確因果關系,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理解(基因對性狀的控制是通過蛋白質合成來實現的)。完成思考討論中的圖解及問題。
讓學生觀察P80圖片,討論英文句子中個別字母發生改變后,對于全句所表達的意思的影響情況。老師再通過聯想和類比的方法,結合不同的密碼子可以對應相同的氨基酸的知識,引導學生理解基因突變的概念,并引導學生推測基因突變與生物性狀改變之間的關系,從而理解不是所有的基因突變都會導致生物體性狀的.改變。所以,基因突變對于生物體來說,有的有害,有的有利,有的既無害也無利。教師點撥引導學生得出基因突變的根本原因、概念、時間等問題。
(2)、基因突變的原因、類型和特點
設問:基因突變為何產生?聯系細胞的癌變展開互動的討論,相互啟發,互相補充,解疑去惑,獲取知識,鍛煉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得出基因突變的具體原因(外因→內因),并由課文敘述引導學生得出基因突變的類型有自然突變和誘發突變(人工誘變)兩種,作為人工誘變育種的理論依據,為下章內容打下基礎。
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討論探究,使學生對基因突變的特點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做系統點撥和補充,使他們更加準確、牢固地掌握本知識點。
(3)基因突變的意義
在基因突變特點的探討學習過程中已充分滲透了基因突變對生物進化的意義,并引導學生得出突變是不定向的,選擇是定向的,為第七章生物的進化打下基礎。(這里引導得出結論的同時重點強調)
3、基因重組的新授教學
問題情境:P83課本中的“思考與討論”入手,討論親子代之間,子代個體之間性狀不同的原因,帶領學生梳理知識直接找出基因重組的概念、類型,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基因重組可以為變異提供極其豐富的來源,是生物多樣性的原因之一,對生物進化有重要意義。
4、課堂總結(注重知識聯系,有利于對知識的理解)
1)多媒體展示
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本質發生時間及原因條件意義發生可能發生的生物范圍聯系
2)反饋訓練(注意典型性,由基礎到提高的層次性)
六、板書設計
(一)、基因突變
1:概念DNA分子中發生堿基對的替換、增添、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
根本原因DNA分子的堿基對發生變化
時間DNA分子復制時
結果引起基因結構的改變,可能會導致生物體的性狀發生改變。
2:原因(多媒體展示)
3:特點普遍性、隨機性、不定向性、低頻性、少利多害性
4:意義基因突變是新基因產生的途徑,是變異的根本來源,是生物進化的原始材料
(二)、基因重組
1:概念:生物體在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
2:類型
(1)隨機重組: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
(2)交叉互換:簡述第一次分裂四分體時期。
3:意義基因重組是生物變異的來源之一,對生物的進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七、教學效果
預期效果: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完成教學目標,把傳授知識、培養興趣和能力、滲透方法有機地結合到一起,全方位地培養學生。
八、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的設計過程中嘗試建立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打破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以講授灌輸為主線的教學套路,構建以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創新為主線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主動搜集、分析有關信息和資料,主動建構良好的認識結構,使學生受到科學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13
第三節《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說課稿
各位老師,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本節課是新課程教材第四章內容,知識雖然抽象但是并不難掌握,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更進一步的提高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解讀圖表數據的能力。
對于本節課,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反饋練習、總結反思”這樣六個方面進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節的內容,本模塊第3章已經介紹了細胞膜的化學組成和細胞膜結構以及大致的功能,本節著重介紹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離子進出細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通過對幾種跨膜運輸方式的探究,并運用數學坐標圖來表達三種方式的規律和特征,可以培養學生對圖表數據的解讀能力,即信息解讀和知識遷移轉化的能力。這部分內容和前面所學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有關聯的地方,同時又是對生物膜具有流動性的一個很好的佐證。對學生理解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有著重要的意義。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高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和現有的知識水平,擬定了下列幾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a.能舉例說明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類型及特點。
b.正確解讀坐標數據圖表。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本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特點不太明顯,主要強調積極思考,主動自覺。
3.教學重點、難點
本著高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
教學難點:主動運輸
4. 課時安排:1課時
二、學情分析
本節的授課對象是高一的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生對物質交換有了很膚淺的了解,通過前幾章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細胞膜的結構,水分子跨膜運輸實例的基礎,掌握了蛋白質多樣性的知識,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并且還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獨立思考,對生活現象提出疑問,并通過多種途徑找出解決的辦法。同時經過前階段的新課程學習,他們具備了群體討論,并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論依據的能力。對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對探究的目的性及過程,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師的引導。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三、教學方法
根據上述對教材和學生情況的分析,本節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學法突破教學重難點:
教法:本節課的教學采用教師主導,學生自主,合作和交流討論相結合的方法,總體思路為:展示現象→ 提出問題→ 解釋原理 →總結概念,使學生綜合運用到課程標準所提到的“觀察,描述,比較,概括,分析,解讀圖表”等技能,并配以多媒體輔助教學。
學法::主動運輸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要掌握好這點,必須運用對比的方式進行學習,通過觀察討論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找出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的主要區別來掌握該難點。
最后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
復習細胞膜的成分和結構,讓學生對基礎內容進行復習,為本節課內容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利用“問題探討”,用多媒體展示,提出問題:⑴什么樣的分子能夠通過?什么樣的分子不能通過?⑵葡萄糖不能通過該膜,但是小腸上皮細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如何解釋 ⑶觀察此圖,聯系已有知識,你還能提出其他問題嗎?能不能對所提出的問題作出嘗試性的回答 引導學生觀察,并歸納出答案。
教學說明:設立問題情景,創設物質跨膜運輸的思維平臺,為學生的有效發散思維提供背景,培養學生的主動思維能力,為進一步突破難點做鋪墊,激發學生學習激情。
(三)幾種物質運輸方式
1、小分子和離子的跨膜運輸
(1)多媒體展示擴散現象,引出物質運輸的兩種方式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的概念,讓學生分析水分子進入細胞的原因和方式,是不是和上述擴散相似,總結出自由擴散的概念,多媒體動畫展示自由擴散的過程,組織學生討論,得出自由擴散的特點。
教學說明:該部分內容簡單,通過多媒體展示,使抽象內容形象化,便于學生理解。
(2)進一步提出問題:葡萄糖不能通過人工合成的脂質雙分子層,但對于細胞來說,葡萄糖又是必需的,它是怎樣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激情,讓學生嘗試作出解釋,再指出載體蛋白的作用,總結出協助擴散的概念,多媒體動畫展示協助擴散的過程,組織學生討論,得出協助擴散的特點。
提出問題進行小結:①自由擴散與協助擴散需要消耗能量嗎 ②自由擴散與協助擴散有什么相同點 有什么不同點 ③自由擴散與協助擴散為什么被稱為被動運輸
組織學生思考和討論,得出答案。
(3)多媒體展示物質逆濃度跨膜運輸的現象,并組織學生分析討論,提出問題:為什么這些物質可以逆濃度梯度運輸。并利用舉出生活例子 上下坡運東西來解釋主動運輸需要能量,總結主動運輸的概念,多媒體動畫展示主動運輸的過程,組織學生討論,得出主動運輸的特點。
提出問題:這些物質進出死細胞還能進行主動運輸嗎 主動運輸對于生命現象有什么重要意義?學生總結和講述補充得出主動運輸的意義。
為了使抽象內容具體化,上述過程中模擬現實生活中的三個常見現象,通過三個動畫的展示,運用類比的方法,使學生對三種運輸方式的認識更加直觀化。
教學說明:該部分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通過圖形展示引出問題,并層層深入,展示出物質運輸的幾種方式,動畫展示更加具體和形象化,同時,組織學生針對問題進行探討,既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激情,深入開發了學生比較,概括和分析能力,又增進師生互動,活躍了課堂氣氛。
(4)提出問題,講練結合:練習1看圖回答,引導學生理解主動運輸和被動運輸的不同點,識別主動運輸;練習2通過對典型坐標圖所呈現的曲線理解細胞對某物的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速度隨細胞外濃度的改變而變化的規律,從不同角度加深對三種運輸方式的理解。組織學生分析,反饋和糾正。
提出問題:三種運輸方式有哪些異同 組織學生分析填表,反饋和糾正。
教學說明:本環節鞏固理論知識是對課本知識擴展和對重點,難點內容的深入理解和總結,只有理解了三種運輸方式的異同,才能完成本環節教學任務,既突顯書本知識,又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提高學生解讀圖表的能力和抽象化思維能力的形成。
2、大分子的運輸
引導學生回憶免疫系統吞噬大分子異物的過程,得出胞吞現象,提出問題:那大家知道白細胞是如何吃掉病菌的嗎 顯示有關動畫、圖片。
強調:胞吞和胞吐作用都需要能量
提出問題:胞吞和胞吐體現了細胞膜結構的特點是什么 與書本前面知識相聯系。
(四)技能訓練
指導學生就《技能訓練》部分進行討論。
五、反饋練習
1、教師小結幾種運輸方式,特別是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的特點
2、隨堂訓練(課堂練習)
本部分習題,針對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特點和不同而設計,讓學生思考完成具有針對性的練習,進行知識鞏固和教學效果反饋,及時糾正錯誤的理解和片面的認識。
六、總結反思
本節課比較符合新課標的理念,改變了以往填鴨式的教法,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這部分內容本身并不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相對輕松,但是如果不把新舊知識進行整合,在解題的時候還是存在一定困難。在分組討論中,雖然學生的回答不一定完整,但還是從多角度對學生給予積極的肯定,從而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在教學節奏的把握上,由于學生討論和交流比較花費時間,容易出現前緊后松或是前松后緊的情況,因此在時間上應當注意控制。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14
自新一輪課改開展以來,以培養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的教學理念已經逐漸走入課堂,本次說課就以理念為基,以學生為先,以問題為導向來展開。
一、說教材
教材作為知識的載體,在授課前要悉心研讀,對于本節課,我是這樣理解的。
本節課選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穩態與環境》第五章第五節,主要內容是演替的概念、演替的類型、頂極群落。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群落的主要類型,通過一些實例,初步感受了各群落的特點,所以本堂課對學生而言并不陌生。而學好本課,也為后續學習生態系統打下了基礎,所以本節課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說學情
要想上好一堂課不僅要對教材非常熟悉,還要切實做好學情分析。下面說一說我所面對的學生特點。
我所面對的是高中學生,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生物學知識積累,但是學生在理解演替類型這一知識點時需要借助一些實例,并進行全面的比較,因此有一定難度。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會采用直觀的教學方法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把感性認識轉化成理性認識,快速掌握知識點。
三、說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我精心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印尼火山爆發的文字資料,闡明群落的演替過程。
2.通過比較兩個演替過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通過教師列舉不同類型的頂級群落,明確頂極群落的概念。
四、說教學重難點
結合教材的內容特點及所面對的學生特點,我把教學重難點設置如下:
重點:群落演替的概念。
難點:群落演替的概念。
五、說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標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因此,本節課我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小組討論法、直觀教學法、講授法。
六、說教學過程
下面將重點說明一下我的教學過程,這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部分。我的教學過程共分為以下幾個環節。
(一)新課導入
我先通過多媒體展示森林群落的圖片,學生經過回顧上節課的知識能夠得出森林群落的特點。進而我再向學生追問森林群落是如何演變過來,遭到破壞后又會發生什么?從而引出新課——《群落演替》。
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在課程的開始就設下懸念引發學生思考,同時吸引學生注意力,激起學生對于本課內容的好奇。
(二)新課教學
首先我會展示印尼火山爆發后的群落變化示意圖,組織學生觀察圖片并分組討論,思考兩個問題:(1)火山爆發后,在裸地上先長出的小草和出現的蜘蛛,能不能將它們統稱為群落?如果是群落,那穩定性怎么樣?(2)后面形成的小樹林算一個群落嗎?那么,小樹林這個群落和前面有小草、蜘蛛的群落還是同一個群落嗎?為什么?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大致理解群落演變的過程。之后,我會引導學生嘗試描述這種群落間演變的不同點和相同點,最后我再來強調群落演變的過程是一些物種取代另一些物種、一個群落類型取代另一個群落類型的過程,這個過程直到出現一個穩定的群落才會中止。群落這種依次取代的現象就叫做演替。通過這種方式,依次遞進,可以強化學生對于群落演替的概念。
為了讓學生能將火山演替的認識遷移到其它類型的演替上,我還會讓學生回憶在日常生活中見到過的演替現象?然后提問:這種演替和發生在裸巖上的演替過程有什么異同之處?學生思考后不難得出——火山裸巖演替和常見的'農田棄耕演替,各自的起點不同,一個從裸巖開始,一個從草本植物開始。但最后都走向了森林階段。進而我總結出:群落演替如果是在從未有任何生物定居過的裸巖、沙丘和湖底開始,這種演替就是原生演替。如果是由于火災、洪災和人為破壞把原有群落毀滅,在毀滅群落基質上所進行的演替就是次生演替。并補充講解,次生演替與初生演替的在經歷時間上的不同。
在此環節中,我主要以舉例為主,通過讓學生分析各自異同,使學生形成更加科學完善的知識體系。
在學生掌握演替類型的基礎之上,我還會向學生講解頂極群落的概念——演替所達到的這個最終平衡狀態就叫頂極群落。
通過教師講解,幫助學生深化該部分的概念。
(三)鞏固提升
在鞏固環節,我會展示群落演替的圖片,請學生小組討論《群落演替》與生物多樣性之間的聯系。以此來加深對于群落演替的理解。
(四)課堂小結
在小結環節,我會組織學生分享本節課的收獲。將知識串聯到一起,起到查缺補漏的作用。
(五)布置作業
由于群落演替的內容較多,在課上無法全部講解清楚,所以我布置了查閱資料,撰寫科普文章的作業,在鍛煉學生的資料收集能力基礎之上,還能將課堂延伸到生活。
七、說板書設計
最后說一說我的板書設計,我結合教學過程設計了此提綱式板書,以此來體現教學重難點,方便學生梳理課堂中學到的知識。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15
一、專題說明
高考復習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尤其是以某一知識為中心的專題知識,基于這點考慮,本人認為“細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以此為中心,構建知識體系;廣泛聯系實際;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同時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是后面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蛋白質的合成、動物細胞的有絲分裂等的最根本的基礎。通過學習,使學生從系統的角度來認識到細胞,認識系統內的主要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及細胞器之間是怎樣分工合作,協調配合來完成細胞的生命活動的,為后面學習細胞的能量的供應和利用奠定細胞學基礎。與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有關的內容,也是歷年高考的重點,今年的考試說明中也體現它的重要性,生命的物質基礎與結構基礎15%。所以以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為主線,緊緊圍繞細胞這個核心概念構建知識網絡,將是本專題最重要的任務。
二、學情分析
維果斯基說過:“良好的教學應走在發展前面”,教學內容和方法應靠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對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已經初步了解,對細胞亞顯微結構圖的各種細胞器能初步識別,掌握了細胞膜、液泡膜具有選擇透過性的知識。具備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平時學習生活中也積累一定的有關細胞的知識。學生潛在的發展水平:不能將已有的知識很好進行聯系,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所以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對這個專題進行整理,學生就能把所學知識系統化,理順知識點間的關系,找出它們的聯系,編織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這樣做,學生就能對知識的全面理解和掌握,就能對知識的.記憶和檢索,就能在高考解題中確定解題思路,尋找解題突破口,確定解題的知識范圍和答案。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細胞膜的組成成分和結構特點,理解物質通過細胞膜的各種方式,
(2)知道細胞核、各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能對細胞亞顯微結構圖識別和運用,理解各細胞器生理功能
(3)學生能列舉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具體例子
2、、過程與方法:
(1)描述細胞膜的磷脂雙分子層結構以及磷脂分子與蛋白質分子的關系
(2)用類比、歸納的方法,列表描述細胞核、各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3)結合例題分析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初步學會簡單實驗方案的設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建立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部分與整體統一的觀點
(二)、重點、難點
1、重點:
(1)細胞膜的化學組成和結構特點,被動運輸、主動運輸,各種細胞器的主要功能
(2)細胞亞顯微結構圖的識別和運用,各種細胞器的生理功能
2、難點:
(1)細胞各結構之間的協調配合;
(2)細胞膜上脂質和蛋白質都是運動的
四、教法和學法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交流的過程,選擇良好的教法關鍵在于找到教法與學法的結合點,實現教、學的統一。
主要教法:
1、問題情境教學法
通過層層設疑,引導學生思考,如細胞進化趨勢越來越小嗎?為什么?給你磷脂分子,你將如何做出磷脂雙分子層的結構?溫度對膜厚度有何影響?為什么無細胞質的核很快死亡,而無細胞核的細胞生活一段時間后才死亡?等等問題串,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解決情境問題。使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去回顧知識,形成技能。同時通過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建構知識,應用知識,從而達到知識的同化,能力的訓練。
2、直觀教學法:
通過視頻等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啟發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本節課利用視頻是人和老鼠細胞融合過程,從直觀上對細胞膜的流動性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并對該過程的細胞融合方法有哪些?影響流動速度的因素
有?做一歸納,還通過fLAsH動畫,例如:物質出入細胞膜的方式的動畫模擬,讓學生很快的回憶其他們之間的區別點,然后再通過三個曲線圖的對比,加深學生對物質跨膜運輸的理解和思考。提高課堂教學思維強度。
主要的學法指導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教學過程中要教會學生在自己的知識體系中搜集有效信息,使用這些信息來同化新知識,并將新知識放置在自己的知識體系的適當位置,形成學習生物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方法。本節課主要對以下學法進行指導:
(1).探究性學習
科學探究作為發現科學事實、揭示科學規律的過程和方法,在科學教育中有重要的意義。在分析細胞膜的結構這一教學環節,引導學生沿著科學家的探究過程,來推演結論,另外我增加了一個有學生獨立完成探究的實驗設計,課堂練習例1,通過呈現水通道的素材,讓學生設計實驗證明該水通道就是膜蛋白。讓學生親歷思考和探究的過程,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使學生在獲取一定的知識的同時也得到獲取知識的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2).自主學習
建構主義認為,自主學習是學習者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任務的要求,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和努力程度的過程。教師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出相應的學習要求,督促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如在分析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內容時,通過層層設疑,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會學生學習。
總之,具體做法如下:
①、教學生讀圖:通過指導識別細胞亞顯微結構圖,培養學生讀圖能力
②、讓學生講:引導學生大膽發言,對那些容易比較繁瑣的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引導學生去歸納,對于難于掌握的內容,積極引導學生去議,鼓勵學生敢于講出自己的見解。例如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這一問題,讓學生舉例說明,在講的過程中,教師要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出現的差錯、漏洞,幫助學生歸納。
③、引學生想: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渠道去思考;運用對比、理論聯系實際的思維方法去討論,用辯證統一的觀點來分析。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想細胞器在功能上的聯系,細胞器與物質代謝的關系,細胞器與生殖發育關系,細胞器與遺傳變異及進化聯系,去總結:細胞中的三個子系統:膜系統,遺傳系統,細胞骨架系統,元和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
④、帶學生做: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題,在每個難點的和重點的內容中都穿插了典型的例題,來幫助學生尋找解題突破口,確定解題思路,這樣學生就能對知識的全面理解和
掌握例如:課堂練習1、2、3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整體把握,明確專題思想
首先對整個專題作個簡要介紹,牢牢抓住結構和功能相適應這一重要思想,所以第一環節先讓學生走近細胞,宏觀認識細胞。再讓學生走進細胞,由外至內逐一回憶和總結細胞的各種結構,同時還是抓住學生思維的薄弱點,就是結構如何決定功能,結構和哪些功能相適應,教師可以通過例舉具體例子說明,例如細胞膜具有一定流動性的是它完成各項功能結構基礎,如變形蟲的運動,白細胞的吞噬作用等等。第二點就是細胞是生物體內最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但細胞功能的完成必須由細胞各結構的配合才能進行,必須強調細胞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如核質關系,各細胞器之間的分工合作等。分析清楚專題思想之后,通過設計幾道典型的習題,比如:通過課堂練習2,反饋學生對這一思想的認識。
(二)、搭橋牽線,細化專題內容
引導學生思考,這部分知識點與其他內容之間的聯系,
第一:介紹細胞膜有關知識之后,要讓學生發散思維,寫出與之有聯系的內容,燃后教師總結,例如:與細胞的吸水與失水的聯系,與細胞融合的聯系
第二:從細胞器上看:細胞器在功能上的聯系,細胞器與物質代謝的關系,細胞器與生殖發育聯系,細胞器與遺傳變異及進化的關系,讓學生從縱向上進行練習思考,還可以,通過設計表格比較各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在橫向上的比較,建構立體概念。讓學生知道知識點可以這樣歸納和總結,從而達到發散思維的目的。
第三:有關細胞核可以引導學生想到:核移植,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比較
最后通過課堂練習的例3來鞏固。
(三)、總結歸納,建構知識網絡
用概念圖可以有效地組織課程內容,激發學生自主構建生物學知識體系,使知識概括化、網絡化,并能靈活地遷移,以概念圖的形式,讓學生對本專題的概念及重點知識進行總結,讓學生走出細胞來看細胞之間的聯系,概念圖的好處是可以讓從總體上把握知識點間的聯系,為以后的復習提供方便,對于這部分的處理主要讓學生自己來歸納,我僅僅是查漏補缺的作用。
六、板書設計
【高中生物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生物說課稿10-25
高中生物的說課稿10-27
高中生物說課稿11-03
高中生物全國說課稿10-25
高中生物說課稿模板10-25
高中生物人教版說課稿10-25
高中生物說課稿范例10-25
高中生物說課稿格式10-25
高中生物說課稿模版04-28
高中生物優秀說課稿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