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高中說課稿1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么優秀的說課稿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高中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語文高中說課稿1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勸學》。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等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勸學》是人教版必修3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主要是通過閱讀鑒賞,啟迪學生智慧、鞏固文言基礎。
《勸學》是荀子的一篇論說文。作者闡述了在學習方面的觀點。把《勸學》安排在本單元,對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文言文的信心和正確的學習態度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 說學情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生對文言文知識已經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相對而言,他們的學習自主性和獨立思考能力還有所欠缺。
三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根據課文內容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掌握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合理論證的能力。
3、情感目標: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要“積累”“堅持”和“專一”的道理。
4、教學重點:積累文言文知識,學習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
5、教學難點:把握全文的論證結構和思想內容
四說教法和學法
為了落實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1、教法:主要有誦讀法、討論法和點撥法
(1)誦讀法——主要是通過教師范讀、學生自由朗讀、小組齊讀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文章的語言之美。
(2)討論法——主要是提出問題,通過小組討論,師生交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點撥法——對學生提出的難點進行點撥。
2、學法:我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引導學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1)自主學習體現在利用工具書和注釋疏通文意的過程中。
(2)合作學習體現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
(3)探究學習體現在質疑問難,與文本深層次對話的過程中。
五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重點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本節課共有6個學習環節
環節一、溫故導入激發興趣
我的導語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歷代文人墨客給我們留下了許多關于學習的詩句,你知道哪些呢?然后帶領學生一起走近《勸學》,看一看荀子給我們留下了關于學習的什么思考。
環節二、初讀文本整體感知
1、感知作者和寫作背景方面,由學生介紹課前收集到的資料。我會加以補充。
2、字詞方面,學生課下已結合注釋和工具書進行了梳理。課上我會以提問的方式進行,就學生容易讀錯寫錯的字詞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增加文言文的知識積累。
3、然后,請學生聽配樂朗誦。
環節三、再讀文本理清思路
我會設置問題,要求小組合作,明確本文的論點、論據以及論證方法。
問題1、本文作者的觀點是什么?
引導學生齊讀第1自然段。
大部分學生可以找出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即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問題2、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論證中心論點的?
引導學生 小組朗讀第2、3、4自然段
明確: 是從學習的意義、作用和方法三個方面來論證的。
問題3、本文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引導學生明確: 本文使用了比喻論證 和對比論證的方法
通過這3個問題的思考,學生可以把握全文的論證結構,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
完成教學目標三,突破教學難點。
環節四、三讀文本鑒賞語言
要求學生找出本文的比喻句,理解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系。
引導學生明確:比喻句的使用使文章生動形象,深入淺出。
這一環節可以讓學生學習比喻論證的方法。完成教學目標二,突破教學重點。
環節五、拓展遷移
設置討論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討論1:《勸學》告訴我們哪些道理?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暢所欲言。
此問題的設置,可以培養學生及時總結的習慣,能把作者的觀點內化為自己的知識。
討論2:就觀點“學可以已”和“學不可以已”進行辯論。
此次辯論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 用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并嘗試使用多種論證方法。
然后教師總結,通過辯論,我們可以得出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這與我們現在所提倡的“終身學習”的觀點是一致的。
環節六、總結
我會和學生一起梳理文章脈絡,要求學生嘗試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這一環節意在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生的背誦能力。
布置兩個作業
必做作業:1、背誦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選作作業:以“學習”為話題寫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我的板書設計是這樣的
勸 學
荀子
學習的意義 比喻論證
學不可以已 學習的作用
(論點) 學習的方法 對比論證
(論據) (論證)
我這樣設計板書,可以讓學生一目了然地 把握文章脈絡,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語文高中說課稿2
一、說大綱要求
新課程標準和新大綱對高中語文閱讀與鑒賞的介定與要求其中有以下幾點:
1、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
2、注重個性化閱讀,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3、注重合作學習,養成相互切磋的習慣。樂于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鑒賞心得,展示自己的讀書成果。
二、本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裝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語文教材(人教社版)第四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作者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體裁是小說。現行的高中語文教材共編排了六個小說單元,其中第四冊有三個單元為小說單元,本單元作為高中小說教學的起始單元,無疑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和鑒賞小說的習慣至關重要。
三、教學設想
1、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本文特點及本文在教材體系中所處地位,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認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義;
2、能力目標: 結合社會環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
3、情感目標: 認識因循守舊的危害性及勇于改革創新的重要性.
《裝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語言淺易,情節簡單,人物關系單純,學生一拿到新教材就瀏覽一遍后,作為新授課再學時,已覺得興味索然,但對于小說的內容及主題,卻并不能準確深入地了解和把握。故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為:
①理解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②深入把握小說主題。
2、教法與學法
如何突破重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從學情出發,我考慮到高二年級的學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他們喜歡語文課上得有深度、有內涵。作為一節小說鑒賞課,既不能熱熱鬧鬧沒內容,又應力避追求深度而顯死板的偏頗。為此,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學法,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促進學生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為目的,嘗試打破常規,力求創新,激發學生深入研讀課文的興趣。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還應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
四、教學程序
1、布置課前預習,印發預習材料。
要求學生了解作家作品、寫作背景,熟讀課文,理清層次。
2、導入新課
首先,在屏幕上打出“自殺?他殺?”先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緊接著用具有鼓動性的導語幫助學生進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在一所中學的男性職工宿舍里,發現一具中年男尸。據查,死者為該校希臘文教師別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個世紀以后,2004年年初,某校高二某班學生特組成專案組,對這一事件進行立案深入調查。很多學生從小就想做警察,這無疑給了他們一次圓警察夢的機會,很容易就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之中。
3、問題探究
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之后,指出調查應涉及的幾個方面:
調查一:案發背景;
調查二:現場勘查;
調查三:本人檔案資料;
調查四:有關人士采訪。
通過這四個問題旨在探討典型環境、典型人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要求學生四人組成一組,討論決定該組選題。然后小組討論交流,一人執筆,共同寫出該項調查報告。考慮到調查三、調查四的可操作性。教師可以出示以下兩份材料加以引導:
材料一(表格) 本 人 檔 案 資 料
姓名 住所 性別 階級成份 死亡日期 生前職務 愛好 死前狀況 特征 人際關系
材料二:“有關人士采訪”對象可涉及柯瓦連科、華連卡、“我”(布爾金)及虛擬對象(“本市市長”、“別里科夫的親戚”等)
4、成果展示
讓學生充分準備15分鐘后,確定組內一人宣讀,組織班內交流、研討課堂過程至此,教師再順勢推向一個高潮:思考,寫出本案“結案報告”。 至此,學生對別里科夫這一人物形象已把握得相當完整準確。趁熱打鐵,把課堂引向另一個高潮(同時也是本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難點):本案引發的思考?讓學生領悟“創新求活,守舊必死”的主題。
5、能力延伸訓練
借鑒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和雨果《巴爾扎克葬詞》 為“別里科夫”寫一篇悼辭。
語文高中說課稿3
一、說教材
這個單元是戲劇單元。通過學習本單元,將使學生了解戲劇常識,培養戲劇意識,解讀名家名劇,初步涉入戲劇瑰麗之門。 話劇《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之作,自從二十世紀三十年問世以來,一直常演不衰。它之所以成為話劇藝術的瑰寶,原因有三:首先是緊湊集中的藝術結構,四幕劇《雷雨》在一天的時間(上午到午夜兩點鐘),兩個舞臺背景(周家的客廳,魯家的住房)內集中地表現出兩個家庭和它們的成員之間前后三十年錯綜復雜的糾葛,寫出了那種不合理的關系所造成的罪惡和悲劇。其次是個性化的對話語言,劇中人物不多,然而都具有鮮明的個性。最后是用必要的“舞臺說明”更完整地塑造人物,更深刻地表現主題,課文開頭的舞臺說明是:“午飯后,天氣陰沉,更郁熱,低沉潮濕的空氣使人異常煩燥——”這個說明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舞臺氣氛。《雷雨》是中國現代話劇中極為成功的著作之一。作者以卓越的藝術才能,深刻地描繪了舊制度必然崩潰的圖景,對于走向沒落和死亡的階級,給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 。《雷雨》是一出四幕話劇,選入課本的是第二幕。《雷雨》也是一部藝術結構精巧的作品,它的戲劇沖突非常集中,在該劇的第二幕中,有充分的體現,這將是我們本節課學習的重點。,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戲劇常識,作者及作品梗概。走進作品,走進大師。學會鑒賞解讀戲劇。
2、學會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查詢、分析、整理、積累信息。
3、體會作品中起伏跌宕的戲劇沖突 ,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4、通過語言的品味來分析戲劇人物的個性特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
1、訓練獨立閱讀、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鑒賞能力。
2、分角色進行全文的朗讀,了解劇情的發展。
3、組織學生觀看電影《雷雨》(經過剪輯)
4、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探究劇中的主要劇情及人物性格特點,分析作品的主題。
情感目標
1、關注人的情感與生存環境之間的矛盾沖突,培養人文情懷。
2、能辨證地思考神權論、宿命論、人文主義等。
3、了解封建資產階級自私冷酷、兇殘奸詐的本質特征
4、了解階級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和工人階級的覺醒。
三、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1、了解戲劇常識,作者及作品梗概,學會鑒賞解讀戲劇。
2、分析課文中的戲劇沖突,引導學生領會作者通過這一幕劇中的矛盾沖突所表達的人物思想情感。
難點:1、以人文意識探究周樸園與魯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2、了解階級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和工人階級的覺醒。
3、通過劇情對資產階級虛偽、自私、冷酷、殘忍的階級本質的揭露
四、說教法
《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 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朗讀、點撥、討論為主線,培養學生的閱讀和鑒賞能力。
1、指導朗讀。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根據自己已經掌握的戲劇常識及作者、作品、相關背景等知識點撥,初步解讀周樸園和魯侍萍這兩個人物形象。
2、思維點撥。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知識障礙與心理障礙、思維障礙等,用畫龍點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啟發學生開動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從而達到掌握知識并發展能力的目的。
3、整合討論。開展課堂討論,整合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 也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活動。首先,指導學生通過快速閱讀整體把握課文故事情節。其次,指導學生以辯論的形式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最后,指導學生朗讀,品味個性化臺詞,理解人物內心狀態,提高文學語言的感悟能力。
五、 說學法
1、引導學生利用多媒體等教學設備了解戲劇常識、作者、作品、相關背景等。
2、拓展課堂,結合課文進行多元化研究性學習。
3、深入研讀文本,開展合作探究,討論教學難點。
4、著重把握話劇人物的個性化的語言,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階級屬性。
5、通過對劇本的分析,學生鑒賞能力獲得提高,能夠挖掘作品的深刻主題。。
六、 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初步感知全劇
1、 課堂導入:激發情感,創設氛圍。從《竇娥冤》中的“三樁誓愿”導入本課的教學, 引導學生揣摩“雷雨” 的象征意義,簡單介紹劇本的寫作背景:年僅23歲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華大學時創作的四幕劇《雷雨》,為我們留下了這么一個悲劇結局、一聲嘆息。在幻想、憧憬、掙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個愛恨交織,有著火熱人生的年輕人同時踏上了生命的不歸路。《雷雨》,除了生命毀滅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還有多少個難解的迷,究竟還能告訴今天的我們多少些人與人性的啟示。 接著,我與學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近被稱為“中國莎士比亞”的戲劇大師,走進《雷雨》。
2、 字詞梳理:拜望:原是敬辭,指探望。文中含諷刺的意味。涔涔:形容汗水不斷地下流。諦聽:仔細地聽。諦:仔細。恩怨:恩惠和仇恨。文中偏指仇恨。見地:見解。交涉:跟對方商量解決有關的問題。文中含有辦成事情的意思。驚愕:吃驚而發愣。昧心:違背良心。昧:mèi昏,糊涂,不明白。彌補:把不夠的部分補足。
作者簡介:
3、作者簡介:曹禺,原名萬家寶,《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這兩個劇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藝術才能深刻地描繪了舊制度必然崩潰的圖景,對于走向沒落和死亡的階級給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學生積累作者的創作)
4、《雷雨》簡介: 《雷雨》以現實與往事相間的手法,寫了一個封建資產階級大家庭的矛盾以及這個罪惡的大家庭終于歸于毀滅的結局。(用課件展示)
5、學生探究《雷雨》標題的意義, 明確:《雷雨》這個劇名,既指整個故事的背景、情節都和雷雨有關,高潮和結局又發生在雷雨之夜;又指劇中人物雷雨般的性格,象征渴求自由,沖決封建羅網的迫切心情。同時,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訴人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沉悶的空氣里,一場大雷雨即將到來。這就深刻地反映了醞釀著一場大變動的中國社會的現實。
6、學生閱讀劇本后梳理《雷雨》中的人物關系,用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
7、組織學生討論探究節選部分的結構:
課文節選自第二幕,主要寫周樸園與魯家母子的對話,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 三十年后周樸園和侍萍再次相見。
第一層:侍萍以敘述別人故事的口吻,揭露周樸園的罪惡,訴說自己的遭遇。——寫他們過去的矛盾
第二層:通過周樸園態度的變化,暴露他的偽善面目,表現侍萍這個勞動婦女的階級本色。——寫他們現在的矛盾
第二部分: 周樸園與魯大海父子、侍萍與周萍母子見面。
通過周樸園和魯大海的激烈沖突,揭露周樸園壓榨工人的罪行,反映工人階級的反抗斗爭。
分段依據: 第一部分從家庭生活方面來揭露周樸園;第二部分從社會生活方面來揭露周樸園。
為了使周魯兩家三十年的新仇舊恨集中在一幕戲中得到反映,作者靈活地運用了“回顧”的方法,把歷史和現實,過去和現在緊緊聯系起來了,用以刻畫人物性格,推動劇情發展。
第二課時 課堂教學重點:圍繞人物語言和劇情發展分析人物的個性
一、人物形象分析: 教師指導學生展開
1.探究周樸園的性格特征:
課文通過周樸園與侍萍的對話,深刻地揭露他虛偽、自私、冷酷、殘忍的本性,說明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偽君子。(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個性化語言)
這些性格特點,在魯大海同周樸園的面對面的斗爭中進一步地揭露出來。周樸園使用了卑鄙的手段,一方面血腥鎮壓工人,一方面瓦解工人的團結,并且開除了工人罷工的領頭人魯大海。魯大海在憤怒斥責周樸園時,揭露他血淋淋的發家史,所以周樸園是一個壞到了連自己都不認為自己是壞人的人,揭露了周樸園的反動階級本性。
2.探究侍萍的性格特征:
侍萍是一個受侮辱,被損害的女子,是舊中國勞動婦女的形象,正直、善良、剛毅、倔強。她自己被遺棄以及三十年掙扎的痛苦經歷中,認清了周樸園的真面目,表現了對自己的命運的抗爭,對不公平的社會的控訴,從自己痛苦的經歷和現實的磨練中堅強起來了,表現了她的自尊與剛強。(課文分析中應重點分析侍萍不要錢的情節)
3.探究魯大海的性格特征:
魯大海與周樸園,從血緣上看,他們是父子;從階級關系上看,他們是你死我活的仇敵。在同周樸園的斗爭中表現出他是一個覺醒了的工人,代表廣大工人群眾面對面地同周樸園談判,斗爭,他堅定、勇敢、無私、求實。他對資本家有著清醒、透徹的認識,資本家的威脅、訛詐、利誘等卑鄙手段在他面前無所施其計。他義無反顧地在反抗斗爭的道路上走下去,具有反抗精神和堅強不屈的性格,同時在斗爭中也顯出經驗的不足、魯莽等弱點。
二、拓展學習實踐,教師布置:
利用課余時間收集整理材料,評價劇中其余人物----蘩漪,魯貴,周沖,四鳳等
第三課時 分析劇本的結構特色重點、個性化語言、舞臺說明
一、結構緊湊集中:
作者靈活運用“回顧”和“穿插”的表現手法,推動劇情的發展。在侍萍同周樸園相認的過程中,通過侍萍“回顧”過去的遭遇,巧妙地交代了三十年前的事。這樣,既揭露了周樸園罪惡的歷史,又用過去的矛盾推動了現在的矛盾,進而暴露了周樸園偽君子的丑惡面目,構成緊湊的戲劇沖突。
二、故事的時間、地點、人物集中: (三一律,戲劇創作的特點)
因為劇本的演出,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要求故事的時間、地點和人物盡可能集中。 周樸園在家策劃破壞工人罷工;魯侍萍不愿女兒幫人,前來尋找在周家作使女的四鳳;魯大海代表工作來找董事長談判。這樣,就使得三個人物在一個夏天的午飯后,在周公館客廳里相遇了。通過魯家母子的控訴,把周樸園三十多年來在家庭和社會上的罪惡活動揭露出來。其中侍萍被周家趕出,含恨投河及母親被氣死等情節,因受舞臺演出的限制,都是由人物對話表現出來的。
三、人物語言的個性化: 《雷雨》中,人物的語言不僅符合人物的身分,而且隨著劇情的發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作者在用詞和語氣的處理上,也都相應有所變化。劇中人因出身、地位、經歷、個性不同,所以他們的說話口氣,措詞風格也不同。周樸園盛氣凌人,侍萍抑郁平緩,魯大海直截了當。
四、舞臺說明的作用: 1.周家客廳的布景設計:既看出是個闊綽豪華的資本家家庭,又有濃重的封建色彩。一個立柜和上面觸目的大照片,既透露出故事發生的根由,又為劇情發展提供了條件。這舊家俱、這照片,在劇情發展的幾個關鍵處都發揮了作用。
2.人物的服裝: 魯侍萍上場,她的“衣服樸素,潔凈”“頭上包著一條白毛巾”,衣著反映她的性格,白毛巾裹頭是勞動婦女的習慣,又反映她的身分。
3.人物動作: (魯侍萍)“很自然地走到窗前,關上窗戶,慢慢走向大門”,這是人物動作的說明,“很自然地”暗示她曾在這屋里生活過,有關窗的習慣。“慢慢地”暗示她心情痛苦,有矛盾。她的動作,自然地使周樸園回想起三十年前的梅姑娘,推動劇情發展。
4.表情: (周樸園)“汗涔涔地”顯出一副狼狽相;(周樸園)“驚愕”表現出他極度的恐懼和不安。
5.人物的上下場: 作者總是在劇情發展的最需要的時候讓人物登場,讓人物下場,又是為劇情下一步發展創造條件。上下場都是為戲劇的沖突和發展服務的。
五、作業設計:
1、完成《示范課堂》和校本教材《高效導學》
2、進行寫作實踐,為《雷雨》構思續集
語文高中說課稿4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錢鐘書先生的《談中國詩》。本次說課將從教材目標、教法與學法、教學手段、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以及教學反思六個部分來介紹我對這節課的理解和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
《談中國詩》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三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這一單元是全套五冊書中唯一的文藝評論和隨筆單元,具有融會貫通的功能,擔負著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的重任。
三篇課文或探討藝術表現的語言形式,或評論某種審美現象,都能持之有故,自成一言。《咬文嚼字》的思想建構在文字和情感的密切關系上;《說“木葉”》可以看作 “咬文嚼字”的范例;《談中國詩》文采飛揚,中外詩例信手拈來,令人視界大開。
整個演講,錢鐘書先生旁征博引、綱舉目張、高屋建瓴,深入淺出地闡述了中國古典詩詞的特點,又批評中國人由于某些幻覺而對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及橫掃了西方人以歐美文化為中心的偏見。通過本文的學習,能使學生掌握了解中外詩歌的異同,掌握比較的方法,對我國詩歌鑒賞的理論高度有所提升。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面對的是高二學生,從能力與學生生活經驗方面來看,其已有了高一一年對閱讀知識的積累和掌握,包括課上學習的閱讀方法、閱讀技巧;對課外文章的充實等等,這些體驗都是對這篇文藝評論性文章學習的一種良好的鋪墊。因此,學生學習起來不會非常吃力。
作為學貫中西的大學者,錢鐘書先生以他的睿智和淵博,在觀察中西文化事物時,表現出了一種深刻的洞察力。從認知結構、知識的縱深度來看,作者的引用語句的精妙與內涵以及比喻的妙用對學生來說存在著一定的難度。
教學目標的明確是教學設計的指南針和風向標。在充分考慮教材和學情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的“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基礎上,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3)目標設定
1.知識與能力: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理解中國詩歌與西方詩歌的異同;熟知中國詩歌特點,掌握比較研究的方法,并學會借此研究其他文學現象。
2.過程與方法:采用情境導入、活動探究和互助討論等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師生互動和合作過程中帶領學生把握作者行文的結構思想以及文章的寫作意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作者分析他就精神和對待中國詩歌研究的正確態度;感受作者博古通今,學貫中西,妙趣橫生的豐厚學術涵養。
(四)教學重難點
為了充分發揮本教材的優勢并使學生能較順利地達到教學目標,我把教學重難點確定為:
教學重點
1.從段落構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構思的巧妙之處。
2.引導學生理解分析含義深刻的語言,品味作者用語之機巧。
教學難點
1.分析文章以綜合為綱,以比較為網的行文布局的特點。
2.品析文章中所使用的引用、比喻之法。
二、教法學法
教學目標的落實、教學流程的順利展開都離不開得當的教學與學法,接下來介紹教法與學法的使用。
(一)教法
設計理念
《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同時,以教學方式的改變作為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變傳統教學為師生或生生互動式教學。這種教學要求課堂上要創設情境,加強與學生的合作,為學生鋪路搭橋,點撥引導,令其學會自主有效的閱讀方法,以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授課目的。
理論來源
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和俄國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發展的建構主義思想也強調老師在設計教法和學法的時候,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基于以上的要求和本節課的特點,同時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目標,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1.反復閱讀,感知文本。本文寫得典范古雅,行文布局言語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復吟誦。
2.點撥引導,學習文法。理解本文首先要掌握行文結構。此文結構最大的特點在于開篇立論,然后逐層展開,使文章跌宕生姿。
3.探究合作,雕琢精義。理解本文的另一要點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細琢;特別是文中的旁征博引以及比喻的妙用,都要用心揣摩體會。
(二)學法
必修五作為必修教材的“終結者”及選修教材的銜接者,承擔著“授人以漁”的重要使命,所以我主要采用的學法是:
1.自主研讀法。 指導學生學會篩選信息的能力。
2.組織學生合作,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使學生都能參與教學活動。
3.拓展思維法。“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指點學生拓展延伸。
(三)課時安排
本課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在學生進行課外搜集資料和充分預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檢查學生在字音重點詞語的掌握情況,交流印象中的錢鐘書先生,理清文章的結構。第二課時重在研讀文本,突破重難點,同時進行課外延伸。
三、教學手段
使用多媒體技術和電子視聽設備。導入新課時引播放鄭愁予的旋律《錯誤》,配上問題設計,讓學生隨著音樂進入情境,自然的與文本進行鏈接,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情境教學法的理論依據來源于杜威的實用主義理論。
2.孔子提出“不憤不啟”的啟發式教學。行為主義心理學也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大腦內部發生了什么,是無法確切探測的“黑箱”。因此,利用文字材料引導學生進行探討,不僅方便快速,還能通過刺激反應推進課堂生成,提升學生語言能力和運用能力。
4、教學過程
理論依據:美國心理學家達菲“閱讀策略教學”安排閱讀三步驟(習得知識——拓展延伸——遷移應用)。
教學步驟:(共分為四個環節)
環節一:以“香”引蝶—情景導入
伴隨ppt課件輕柔優美的音樂旋律播放鄭愁予的《錯誤》(課件展示內容)之后,老師吟誦:
中國是詩的國度,它從遠古的《詩經》走來,歷經了建安的蒼涼、盛唐的繁華,留下了多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從小至今,我相信大家學過不少中國詩。結合如上詩歌,談談中國詩有怎樣的特點呢?(學生發言)下面我們就聽聽學貫中西的錢鐘書先生是怎么說的。老師適時展示課題:《談中國詩》
[設計意圖]“花香蝶自來”,好的導語不僅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對學生語言能力也能起到熏陶作用。本課采用配樂誦讀,老師牽引能使學生盡快進入情境。
環節二:合作探究,解讀文本
這個環節意在突破整個文章的重難點,主要以課前準備作為鋪墊,遵循循序漸進,步步深化的原則,從三個大的方面進行操作:
(一)引“人”入勝——印象作者
(二)把握“脊骨”——研讀文本
(三)豐滿“血肉”——深入探究
(一)引“人”入勝——印象作者
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作家資料及背景材料,老師加以補充,以便為理解文章奠定良好基礎。在介紹作家時,不僅僅當其是枯燥的文學常識,而是把每一位作者看成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靈魂的人物,用他們的人格和精神激勵我們的生活。這部分主要用講故事方式來介紹,這樣學生們會記憶深刻,對培養作文的思路也有幫助。
(二)把握“脊骨”——研讀文本
解讀文本部分主要通過設置三個問題解讀行文結構,理解作者利用對比把握中國詩的個性與普遍性的方法。真正明白作為“中國的”詩,它有哪些別具一格的'特點,而如果不分國界,它們的共同之處又是什么,作者這樣寫的意圖何在。問題的設置如下:
1、閱讀思考——理行文思路
(1)錢鐘書認為中國詩有哪些特點?(學生討論后概括歸納,老師請2-3位學生答并適當補充) (2—7段)
(2)本文是篇演講稿,面對一群金發碧眼的美國人,錢鐘書先生是用什么方法來論述中國詩的?(學生找答題段落,歸納) (第1段)
(3)作者通過比較中西詩的異同,得出了什么結論?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么? (第8段)
[設計意圖]此環節旨在訓練學生合作篩選信息以及概括歸納能力。
(4)小結:行文結構及中國詩的特點
結構: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談中國詩的根本立場。
第二部分(第2段),概括中國詩的發展特點及其一般規律。
第三部分(第3至7段),闡述中國詩的特點。
第四部分(第8段),總說中國詩沒有特別“中國”的地方。
特點:(突顯個性和普遍性)
篇幅簡短,韻味悠長(形式) ——“輕鳶剪掠”
富于暗示,引人遙思(技巧) ——“微雕”藝術
筆力輕淡,詞氣安和(語言) ——“中和之美”
無地心引力一蹴而至(構思) ——“空中樓閣”
多社交詩,少宗教詩(內容) ——“無甚差異”
2、討論分析——解文法之妙
學生分組討論本文行文的特點.要求舉例說明,此部分重在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
(三)豐滿“血肉”——深入探究
1、旁征博引
這小節主要讓學生找出文中引用的古今中外的例子,討論分析,最后師生交流,概括作者這些引用的特點。
(1)感受豐富
(2)感受巧妙
(3)感受貼切
【設計意圖】:在讀和品中感受作者引用的特點,通過閱讀和鑒賞,激發學生對作者學養淵博的體悟。
2、妙用比喻
通過問題“這篇文章錢先生用引用的方法,將觀點議論地如此深入,那又如何讓美國人聽懂并心領神會的呢?文章在晦澀難懂處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進入到比喻的分析,具體做法是讓學生交流印象深刻的比喻句子;投影所有比喻句并小結,歸納方法。
【設計意圖】:對于學生易把握的比喻,由學生交流,教師小結,領略幽默大師的風范。
至此,教學重難點得以落實。
環節三:演練提升,課外延伸
1.學以致用 ——演練提升
結合所歸納的方法,欣賞下列比喻句,分析其妙處。(課件展示例句)
[設計意圖]此環節由學生欣賞,品讀后口述完成。其設計旨在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
2.由此及彼——課外延伸
鼻鐘書所闡發的“中國詩的印象”,能引起你的共鳴嗎?你認為中國詩還有其他方面的特點嗎?請結合自己閱讀詩歌的體驗談一談。
[設計意圖](這道題的設置,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思維拓展能力,不僅溫故而知新,還能進一步對中國詩歌的特點做縱深化的了解。)
環節四:余韻留香,布置作業
完成課文后第53頁“研討與練習”第三題,比較曹操的《觀滄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在內容與形式上的異同,看看相同大海背后的異國文化。
[設計意圖]對所學知識進行延伸訓練,既能檢驗學生的課堂吸收情況,又能訓練寫作表達能力,這對適應當前高考是很有好處的。
四、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是一節課的微型教案,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能把知識點串珠成線,結線成網。為了突出本節課的知識框架,對應教學過程,我設計板書如下:
談中國詩
對比
五、教學反思
教學設計上看,本節課重邏輯性、啟發性,循序漸進。體現了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合作,突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也做了一些嘗試。但在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方面做得不夠。對于文章妙句和引用挖掘不深,如能更細微入至的思考,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說課內容,謝謝各位評委老師的指導!
語文高中說課稿5
一、說大綱、考綱、教材和學情
(一)關于大綱:《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閱讀的要求是: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大綱在語文教學目的闡述中還有這樣的話:“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這也是與文言文教學密切相關的。
(二)關于考綱:
根據《大綱》的要求,高考《考試說明》對古代詩文的閱讀作了三個遞進層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層級B):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常見文言虛詞虛詞在文中的用法;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綜合(能力層級C);篩選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③鑒賞評價(能力層級E);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
(三)關于教材:
新教材非常重視古代經典詩文的閱讀積累,全套教材編排的古代詩文作品,約占課文總數的40%,高一文言文按時代編排,高一下第五單元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繼承唐古文運動的傳統有所發展,題材更加廣泛,形式更加多樣,語言更加暢達,并且更長于議論,對后世的散文創作有深遠的影響。從語言文字上看,宋朝散文較上冊的文言文更為淺顯。
文言文教學,新教材編排上有明顯的“兩重一輕”傾向,“兩重”是指重視誦讀,重視積累;“一輕”指輕篇章的瑣屑分析。這一傾向從新教材的練習設計可明顯看出來。我個人認為文言文教學應體現這種傾向,避免大量無效的分析,應多誦讀……培養語感。
(四)關于學情:
學生經過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學習,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難點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等。我任教的兩個班的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比較濃厚,課堂氣氛活躍。
針對以上的分析情況,本課的教學目的、學法、教法和教學程序確定如下:
二、說教學目的
(一)教學目的:
①誦讀課文;
②準確理解常見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③歸納并掌握“道”“蓋”“文”三個多義詞的義項及“乃”“然”“其”三個虛詞的用法;
④體會并借鑒本文即事明理的寫法;領會文章所闡發的哲理。
(二)教學重點:①誦讀②積累
(三)教學難點:①準確判斷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②虛詞用法:
三、說學法、教法:
(一)學法:
1、誦讀法。這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誦讀能在感知言語聲音形態的同時,實現對文本的感悟理解。言語聲音形態與情味的關系是極其密切的,從感知的直接性來說,文字不如聲音徹底、深刻、細膩。因此誦讀法成功關鍵是要讀出聲音的各種形態,如節奏、語調等,只有這樣,才能聽到“古人”的心聲,才能“得他滋味”(朱熹語),才能觸摸到言語主體的情味。否則,僅得其聲音,得其字形,充其量也只是“認讀”。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有一個探究、發現的過程,教師應引導學生逐步讀出“情味”來。因此,范讀多讀顯得非常重要。
2、圈點法。使用各種圈點勾畫符號閱讀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種重要的讀書方法。唐彪曾說:“凡書文有圈點,則讀者易于領會,而句讀無訛。不然,遇古奧之句,不免上字下讀,而下字上讀,……”我從兩方面進行指導:一是指導使用圈點勾畫符號,二是指導學生在圈點勾畫的基礎上適當作一些批注。第一節課,學生主要勾畫出疑難處及哲理句。
3、猜讀法。哥德曼認為,閱讀過程并非一個精確知覺的過程和系列加工的過程,而是一個選擇的過程和預期的過程,閱讀是一種語言心理學的猜測游戲。在學生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匯后,碰到難詞時,教師應引導點撥學生大膽猜測,在小心求證的基礎上準確把握詞在文中的含義。這就是“教是為了不教”。學習《游》文,我精選七個重要詞語為例讓學生猜,點撥指導運用七種方法。
4、練習法。這是鞏固知識、發展能力的有效方法,關鍵在一個“精”字。“練”不求“多”,應求“精”,要用最少的練習鞏固學生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我設計兩套練習,一是課堂鞏固練習,重在鞏固課文的重要詞語;二是課外遷移練習,選用98高考題,進一步鞏固準確把握文言詞語意義的方法。
(二)教法:
1、點撥法:蔡澄清先生大力倡導的語文點撥教學法是根據中國漢語文的特點,針對中學生學習語的實際,為落實啟發式教學原則而采取的一種教法。所謂“點撥”,就是教師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知識障礙、思維障礙與心理障礙,運用畫龍點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啟發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的方法。簡單說,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點撥法”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游褒禪山記》中,我主要點撥的是準確理解詞語含義的幾種方法,使學生學會“猜”,從而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
2、歸納法。從上學期開始,我一直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網絡化,既便于記憶,又便于運用。如《游褒禪山記》一文的第二課時,我主要運用歸納法,歸納“文”“蓋”“道”三個實詞義項及“乃”“然”“其”三個虛詞用法。茲舉一例如下:
→獨體漢字叫“文”→文字
文
→裝飾→掩飾(文過飾非)
→彩色交錯為“文”
→華麗,有文采→文辭→文章,文獻→文化教育
四、說教學程序:
(一)總體設計:通過以上分析,我確定了本文的教學整體思路:通過誦讀把握全文;通過猜讀訓練思維;通過歸納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通過精練鞏固、強化。在這個思路指導下,《游褒禪山記》一文的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誦讀、積累;第二課時主要是:誦讀、歸納。
(二)第一課時教學過程設計:
1、導入及解題(2分鐘)毛澤東詩導入:“無限風光在險峰”
學生自讀注解①補充王安石相關內容
2、整體把握:(19分鐘)
(1)范讀(5分鐘)難讀字點撥:褒、華、謬、咎、父
(2)自由朗讀(5分鐘)誦讀點撥:(略)
(3)齊讀(5分鐘)
(4)全文思路:(4分鐘)
語文高中說課稿6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作用分析:《蜀道難》是蘇教版高中必修教材必修四“筆落驚風雨”專題“詩從肺腑出”板塊的一篇文章。本板塊的其他篇目是《登高》(杜甫)、《琵琶行(并序)》(白居易)、《錦瑟》(李商隱)。本詩是專題第一篇,在專題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本詩在李白詩歌中既有代表性,又有特殊性。代表性主要體現為:內容上傷時憂世、關注國事的憂樂意識和熱愛大好河山的誠摯感情,藝術上新奇大膽夸張想象的浪漫手法,風格上熱情奔放宏偉豪邁的基調等。特殊性體現為:作者采用古樂府形式,卻又對樂府古題有所創新和發展。本詩運用了大量散文化詩句,字數從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了極為奔放的語言風格,韻腳也三次變換。
2.說學情分析
對于高中學生而言,一方面,他們已接觸過不少李白的詩歌,對其詩歌也有了一定了解,但實際上仍停留在較為膚淺的層次;另一方面,他們又擔負著艱巨的應考任務。因此,本文教學既要立足課文解讀,也要著眼全局,使學生通過學習本文,舉一反三,加深對李白詩歌、盛唐詩歌的理解,學得一些詩歌鑒賞的方法。班級學生素質一般,對本文文字有較多障礙,難度較大,所以仍然要安排足夠的教學時間———兩課時,并且布置預習作業。
3.說課程標準: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恰當地表達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
基于以上幾點,本詩意象雄渾,筆意恣肆,詩風豪放。努力滲透新課程理念,擬以“難”為切入點,以“嘆”激趣、導疑,層層深入,引導學生品讀意象→體味詩風→感悟情感,最終達成對詩歌的綜合體驗。
我把教學目標設定為
(1)研習意象,體驗討論,品析蜀道之“難”,感悟詩人情感。
(2)學習詩歌描寫蜀道難的手法,體會李白雄放詩風。
而把(1)作為教學重點,(2)作為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
1.朗讀———感受音韻之美。朗讀是詩歌教學的重要環節。通過朗讀,透過抑揚頓挫的語調節奏,可以感受詩歌的音韻之美。詩歌的朗讀要把握好兩個重要環節。一是音步,即詩歌的停頓及由此形成的節奏。二是輕重音調,即語調。音步和音調都應該根據詩歌內容劃分。因此,朗讀的第一步是深刻體會詩歌內容,準確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同時,朗讀也是感受詩歌情感的重要途徑。通過反復朗讀,可以加深對詩歌情感的體悟。
2.研讀法、點撥法:師生共同探究,尋求文字背后的知識,品味李白語言的獨特魅力;
三、說學法
1.朗讀法
2.自主合作探究
四、說教學流程
1.導入
李白印象:人,豪放率性;詩,浪漫雄奇。
2.激趣
(1)粗讀全詩,明確李白對蜀道的印象:難!
(2)面對蜀道之難,李白如何感嘆?
引導學生找出詩中表達強烈感嘆的詞語:“噫吁戲”“長嘆”“嗟”“長咨嗟”。
3.激疑
(1)嘆什么?
引導學生重讀全詩,從詩中找出蜀道“景物”:“鳥道”“天梯”“石棧”“高標”“回川”“黃鶴”“猿猱”“青泥(嶺)”“悲鳥”“子規”“連峰”“枯松”“瀑流”“劍閣”。
(2)為何嘆?
引導學生在自由精讀全詩的基礎上,選擇一個意象品味揣摩;交流品讀體驗。
一嘆蜀道之高危:用秦蜀人煙不通的歷史、五丁開山的傳說,用絕頂鳥道、回日高標、黃鶴難越、猿猱愁度極寫蜀道山嶺之高危。
二嘆蜀道之雄奇:以回日高標、沖波回川、近天連峰、倒掛枯松、飛湍瀑流極寫蜀道山川的雄壯奇麗。
三嘆蜀道之兇險:以攀援時斂氣屏息、撫膺長嘆,悲鳥子規的飛繞夜啼,極寫蜀道山道之峻險;以劍閣“蛇”盤“虎”踞、殺人如麻極寫蜀道人事兇險。
(3)如何嘆?
A.鋪墊: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用疊詞將詞人內心堆積縈繞的愁緒描寫得真切入微。
B.研讀:李白用何種方式來表達對蜀道的感嘆?
鋪墊:賀知章看了李白此詩后,屢屢稱嘆,號其為“謫仙”,當即解金龜換酒,與傾盡醉。詩中“仙氣”何在?
反復詠嘆:詩中用頂真、排比手法三次感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一嘆其高危不通,二嘆其峻險難越,三嘆其雄奇兇險。
大膽想象、聯想:用蠶叢魚鳧開國、五丁開山、六龍駕日的傳說極力渲染蜀道之隔、之通,以此表現蜀道山嶺之高危。想象、聯想歷史久遠,空間廣闊,氣勢酣暢。
極度夸張:極寫秦蜀之隔,太白之高,青泥(嶺)之峻,連峰之高,飛瀑之喧,劍閣之險。
反復烘托:以黃鶴猿猱愁度來襯托蜀道山嶺之高,以飛鳥悲號、子規夜啼來襯托蜀道空寂悲凄;以行人的斂氣屏息、驚魂不定、失色長嗟來襯托山之陡峭峻險。
C.小結:面對蜀道,唯有李白敢將它與天比高,與蠶叢魚鳧開國比久;唯有李白敢借五丁開山寫通,借六龍回日寫隔;唯有李白敢借捫參歷井寫驚,借悲鳥夜啼寫凄;唯有李白敢借倒掛枯松寫險,借萬壑雷聲寫雄,借“蛇”盤“虎”踞寫兇,這便是李白身上常人無法企及的“仙氣”——雄奇壯麗、高危峻險的意境,雄放灑脫的詩風。
4.悟情
思考:
(1)你從李白的嘆息中聽出了什么?
引導學生在品味意象的基礎上分析詩人情感:贊嘆其雄奇偉麗;驚懼其峻峭險惡;遺憾其高不可越;憂慮其兇險多事。
(2)有人說,此詩表面寫蜀道艱險,實則寫詩人自己仕途坎坷,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你贊成嗎?為什么?
理由:這是一個開放性的題目,可以各抒己見,不求統一,但要言之成理,尤其要能緊貼文本,找出根據。以本題為例,詩人本身可能未必有這層意思,但學生結合詩人生平,讀出這樣的感受也應予以尊重。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兩點:第一,主旨概括最重要的依據是文本;第二,文學作品的解讀可以多元,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讀者可能會讀出不同的感受和體會。但是多元解讀不能漫無邊際,要防止不顧文本過度解讀。
5.體驗
(1)學生在涵泳的基礎上自由吟誦全詩。
(2)教師范讀(或播放錄音范讀)。
五、說板書
蜀道難
李白
開辟之難
難度越之難手法:形象聯想、鋪墊、烘托、夸張
安居之難安史之亂
理由:詩歌的內容通過結構直觀的顯示出來,對高中生來說,板書不必過多、過細,但必須點到恰處,點到亮處。)
語文高中說課稿7
一、教材簡析
人教版高中語文第四冊第四單位是學習中國戲劇和外國戲劇。《茶館》是本單元中的一篇閱讀課文。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咀嚼本性化和富有行動性的人物語言,掌握文中的戲劇辯論,認識人物性格是怎樣在辯論的生長、變革中得到顯現的。
本單位第二篇,這個位置決定了它在學生知識的掌握中起著承先啟后的作用,既要引領本單元的講授任務,又要牢固掌握已經學過的知識:既要負擔教會學生觀賞要領的事情,又要教會進步大的學生的現實本領。
老舍話劇創作的高峰是《茶館》寫于1957年,曹禺稱它為“中國話劇史中的經典。”劇本以北京裕泰大茶館為中心場景,展示了清末、民國初年、抗戰勝利后三個不同時代的、近50年的社會生活,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的動蕩、黑暗和罪惡,達到了作者預想的創作意圖,即埋葬這三個可詛咒的時代,宣告舊中國必將走向滅亡。《茶館》全劇共三幕,一幕寫一個時代,每一幕敲響一個時代的喪鐘,最后一幕三個人的談話點出了全劇的主題。
課文節選的是《茶館》第二幕。這一幕寫的是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時期。這時裕泰茶館漸趨衰落,茶館主人王利發積極迎合潮流實行改良,卻仍然難以維持下去。
這篇課文的教學主體是高二學生,對于戲劇,他們僅僅在初中接觸了《威尼斯商人》選段和《白毛女》選段,客觀地說對戲劇知識他們了解一些,但戲劇的鑒賞能力還有待提高。
針對這樣的教學實際,依據語文課程標準,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
2、掌握《茶館》卷軸式的平面結構及其獨特的戲劇沖突。
3、培養學生的文本研習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水平。
過程和方法
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的“探究理論”指出:學習中,學生的“心靈是一個參與者而不是參觀者”,學生應由“無知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探究者,教師應由“有知的”傳輸者變成探索的激發者和引導者。根據這一理論和語文課標的核心理念,師生課前分別準備資料,課上師生互動,通過誦讀、討論、研習、品讀的過程,完成教學目標,解析重點、難點。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認清那個時代的黑暗,了解百姓的痛苦,珍惜現在幸福生活。
教學重點
品味劇本獨特的語言風格,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分析矛盾沖突,揭示《茶館》的主題思想。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茶館》電影VCD光盤
課時安排
2課時
二、教法和學法分析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學生要在“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五個方面獲得發展的要求和美國心理學家達菲“閱讀策略教學”三步驟,確立了“習得知識——拓展延伸——遷移應用”三步教學法。
依據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捷的建構主義理論,主張學生必須主動“投入學習”和課程標準大綱要求建立同伴式的師生關系,創造平等民主的學習氣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采用了多媒體激趣教學法,誦讀法,分析討論法和比較鑒賞法。
三、教學過程分析
(一)說預習
1、觀賞《茶館》全劇,了解人物的命運。(使學生對《茶館》有感性認識)
2、上網查閱資料或翻閱書籍,了解本文的作者,本文的寫作背景,弄清“戊戌變法”“庚子年”“八旗”等概念。(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內容)
3、預習課文內容,清除語言障礙,準備復述。(為理性分析文章打基礎)
(二)說導入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好的導入可以調動學生的興趣。我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畫面,音樂,創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的體會到茶館的氛圍,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說解題
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茶客生活上的變遷可以反映社會的變遷。
(四)說步驟
整個步驟分“習得知識——拓展延伸——遷移應用”三個環節
習得知識
根據教學重點、難點“習得知識”分兩個脈絡進行
1、解決教學重點、梳理情節,品味個性化的語言,分析人物形象。
A、指名同學簡要復述課文節選部分的情節,教師通過課件演示進行概括。在這個環節既檢測了預習,使預習和新課緊密銜接,又使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的感知。
B、篩選人物富于個性化、動作性的語言進行朗讀、品讀,教師進行范讀。(這個過程既使學生從語言角度品味了老舍先生卓越的藝術成就,又為下面分析人物形象準備了充分的依據)
C、分組討論人物形象,重點討論王利發,教師點撥、歸納。(“言為心聲”上個環節的品味人物個性化語言使人物形象的分析水到渠成。讓學生分組討論總結,大家群策群力,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2、分析人物性格產生的原因,分析《茶館》的矛盾沖突,揭示作品的主題思想。(解決教學難點)
A、王利發對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態度,原因是什么?
B、常四爺是旗人,卻也反對大清帝國,這說明了什么?
C、松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吳祥子、宋恩子這類人的存在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時?
這三個問題的解答,結合李三、大兵、唐鐵嘴等人的經典語言,就把全劇矛盾的焦點直接指向那個舊時代,人物與人物之間每一個小的沖突都暗示了人民與舊時代的沖突。這樣學生就理解了本劇特殊的戲劇沖突,理解了《茶館》的主題。本課的教學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知識拓展
比較《雷雨》與《茶館》的戲劇結構,了解本文的平面結構。
遷移應用
閱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選段,分析水手長的什么模樣。
課堂小節中交代本文的重點、難點完成情況。
布置作業
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分角色表演《茶館》的一個片斷,加深對本文中人物的認識。
四、板書分析
語文高中說課稿8
一、說教材(30分)
1、教材的知識結構和邏輯關系(10分)
《荷花淀》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四冊第一單元的一篇現代小說,按照新教材的編排順序,高一年級學習現代文,主要培養理解、分析現代文的能力,高二學生在此基礎上則著重培養初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本單元主要培養欣賞小說的人物形象和語言的能力,后一單元的重點則是欣賞小說的主題、結構和人物。這里體現了知識結構循序漸進、能力培養不斷加深的邏輯順序。
2、教學目標(5分)
這個單元的總的教學目標是欣賞小說的人物形象和語言。根據這個目標和本文的特點,設訂三個教學目標:
1)學習以簡潔傳神的對話和生動的細節描寫刻畫人物的手法。
2)學習本文充滿詩情畫意的景物描寫,理解“詩體小說”的特點。
3)學習白洋淀地區人民英勇抗日的愛國熱忱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這三個目標不僅有認知目標,還有技能目標和情感目標。
3、教學重點和難點及其依據(10分)
教學重點:學習以簡潔傳神的對話和生動的細節描寫刻畫人物的手法。
教學難點:學習本文充滿詩情畫意的景物描寫,理解“詩體小說”的特點。
教學重點的依據:
小說的三要素是完整的故事情節、生動人物形象和人物活動的具體的環境,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物形象。本單元的重點就是欣賞小說的人物形象和語言,《荷花淀》塑造了一群以水生嫂為代表的白洋淀婦女的形象,她們既有中國婦女的傳統美德,又有解放區婦女的特點,他們勤勞善良,溫柔體貼,識大體、明大義,堅強勇敢。而作者主要通過簡潔傳神的對話和生動的細節描寫來刻畫她們的,因此,我把這個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的依據:
在現代文學的長廊中,孫犁作為“白洋淀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獨具藝術魅力。《荷花淀》是一篇取材于戰爭年代并以一次激烈的槍戰為中心事件的戰爭題材的小說,但是它與一般意義上的戰爭題材小說有著截然的區別。它沒有具體描寫戰爭中的硝煙彌漫、槍林彈雨、血肉橫飛,而是充滿浪漫主義氣息和樂觀精神,景物描寫充滿了詩情畫意,有“詩體小說”之稱。學生初次學習這種作品,欣賞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4、各知識點簡析(5分)
1)詩體小說:是詩化了的小說,它選擇優美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景物,運用清新自然、富有韻味的語言,勾畫了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意境,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語文高中說課稿9
一、說大綱要求
新課程標準和新大綱對高中語文閱讀與鑒賞的介定與要求其中有以下幾點:
1、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
2、注重個性化閱讀,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3、注重合作學習,養成相互切磋的習慣。樂于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鑒賞心得,展示自己的讀書成果。
二、本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裝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語文教材(人教社版)第四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作者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體裁是小說。現行的高中語文教材共編排了六個小說單元,其中第四冊有三個單元為小說單元,本單元作為高中小說教學的起始單元,無疑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和鑒賞小說的習慣至關重要。
三、教學設想
1、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本文特點及本文在教材體系中所處地位,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認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義;
2、能力目標: 結合社會環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3、情感目標: 認識因循守舊的危害性及勇于改革創新的重要性.
《裝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語言淺易,情節簡單,人物關系單純,學生一拿到新教材就瀏覽一遍后,作為新授課再學時,已覺得興味索然,但對于小說的內容及主題,卻并不能準確深入地了解和把握。故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為:①理解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②深入把握小說主題。
2、教法與學法
如何突破重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從學情出發,我考慮到高二年級的學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他們喜歡語文課上得有深度、有內涵。作為一節小說鑒賞課,既不能熱熱鬧鬧沒內容,又應力避追求深度而顯死板的偏頗。為此,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學法,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促進學生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為目的,嘗試打破常規,力求創新,激發學生深入研讀課文的興趣。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還應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
四、教學程序
1、布置課前預習,印發預習材料。要求學生了解作家作品、寫作背景,熟讀課文,理清層次。
2、導入新課
首先,在屏幕上打出“自殺?他殺?”先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緊接著用具有鼓動性的導語幫助學生進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在一所中學的男性職工宿舍里,發現一具中年男尸。據查,死者為該校希臘文教師別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個世紀以后,20xx年年初,某校高二某班學生特組成專案組,對這一事件進行立案深入調查。很多學生從小就想做警察,這無疑給了他們一次圓警察夢的機會,很容易就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之中。
3、問題探究
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之后,指出調查應涉及的幾個方面:調查一:案發背景; 調查二:現場勘查; 調查三:本人檔案資料; 調查四:有關人士采訪。通過這四個問題旨在探討典型環境、典型人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要求學生四人組成一組,討論決定該組選題。然后小組討論交流,一人執筆,共同寫出該項調查報告。考慮到調查三、調查四的可操作性。教師可以出示以下兩份材料加以引導:
材料一(表格) 本人 檔 案資 料
姓名 住所 性別 階級成份 死亡日期 生前職務 愛好 死前狀況 特征 人際關系
材料二:“有關人士采訪”對象可涉及柯瓦連科、華連卡、“我”(布爾金)及虛擬對象(“本市市長”、“別里科夫的親戚”等) 4、成果展示
讓學生充分準備15分鐘后,確定組內一人宣讀,組織班內交流、研討課堂過程至此,教師再順勢推向一個高潮:思考,寫出本案“結案報告”。 至此,學生對別里科夫這一人物形象已把握得相當完整準確。趁熱打鐵,把課堂引向另一個高潮(同時也是本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難點):本案引發的思考?讓學生領悟“創新求活,守舊必死”的主題。
5、能力延伸訓練 借鑒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和雨果《巴爾扎克葬詞》 為“別里科夫”寫一篇悼辭。
語文高中說課稿10
一、課題:氓
二、課型:人文學科語言類講授課
三、課時:兩個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能夠增加古漢語字詞基礎知識,例如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等;可以了解上古文學作品的一些特點,懂得什么是“賦、比、興”的藝術手法等文學文化常識。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反復吟誦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感知語言韻律和諧之美;懂得如何判斷“賦、比、興”手法;體味主人公前后情感的變化從而使學生的閱讀感知能力得到訓練。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上古語言的魅力和先民的思想,進而喜歡《詩經》等上古文學作品,拓展閱讀視野,提升閱讀品味,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審美能力。另外本文是一首以愛情為主線的敘事詩,通過學習這首兩千多年以前的愛情悲歌對學生今后的愛情觀產生影響,他們能夠對自己的情感有所思考,努力做一個懂愛、善愛的人。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文言句式、詩經的“賦比興”手法和語言特色等基礎知識和文化常識。主人公的情感變化和性格特征等文本深層理解。
2.教學難點
學生與文本內容距離較遠,尤其是古漢語發展到今天已經和我們現在的語言大不相同,對于學生很好的理解課文內容造成了困難,另外學生對古文本身也有畏懼心理。
學情掌握
1.知識能力情況
這冊課本是為高一下學期學生準備的,高一的學生已經具備了獨立學習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在課前可以通過圖書資料查閱或互聯網搜集《詩經》或《氓》相關信息,有了初步的探索和感知。再加上初中及上學期的古文學習,他們有了一定的古文閱讀能力和文學審美能力。
2.學生階段特征
從初中到高中,學生首先需要有學習習慣的改變,學習將由老師督促學習變成自己主動學習,有些學生還不太適應,他們有足夠的學習熱情但是缺乏克難意志;其次,初高中知識難度的巨大落差,知識層次的加深,教師授課風格方法的改變會對學生學習造成一定的影響;再次,學習心理的調整,由初中的佼佼者進入人才濟濟的高中課堂如何讓自己脫穎而出,也是學生比較苦惱的一點。
但是因為這已經是第二學期,所以學生有了第一學期的高中語文學習經驗,也為課程教學坐了基礎鋪墊。
教學關鍵
以誦讀為切入點,使課文內容教學為文化教學服務,努力讓課文內容為主導向文化這一主體轉變,在課文學習中滲透文化語言等常識性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恰當引導。
教學過程設計
1.導入
愛情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在任何一個民族都是這樣,我國也不例外。早在兩千多年前,先民們就為愛唱響了一只只情歌,《詩經》的開篇——《關雎》如是(多媒體播放《關雎》的配樂朗誦)。
剛才的朗誦美不美?(生答美)除了對美好愛情的歌頌沒那么有沒有對于愛情悲劇的描述呢?也是有的,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詩經》里的另外一篇《氓》。(板書課題)
2.揭題
《氓》是《詩經》名篇,詩一首敘事詩。屬于國風,所謂國風就是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在古代我國遼闊的疆域上分布著不同的諸侯國,共同歸周天子管制,這些不同國家的是個酒為百姓管理查探民情提供了依據。《氓》是“衛風”里的一首,也就是衛國的風俗,衛國也就是我們現在的河南北部濮陽,新鄉,安陽,沁陽一帶。
說到“風”,那么《詩經》除了“風”還有什么呢,有沒有同學知道?(生亂答,有知有不知)對,有同學已經說了,還有“雅”和“頌”。
3.預習效果檢驗
課文大家都預習過了,下面有問題先問問大家。
請大家看看PPT上的這些字詞,讀音、意思有沒有不明白的?
氓、蚩蚩、貿、匪、謀、淇、愆、將、垝垣、筮、咎、賄遷、耽、說、徂、湯湯、爽、罔、靡、夙、遂、咥、躬、悼、泮、總角、反
標紅的字是大家要重點掌握的,請特別注意!
下面請大家齊讀課文,注意朗讀的節奏,注意體會韻律感。(生讀文,師板書第一章……第六章)
問:讀完詩歌,能不能每章用一句詩概括出它的的主旨?
答:第一章——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第二章——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第三章——于嗟女兮,無與士耽。
第四章——女也不爽,士貳其行。
第五章——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章——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板書)
問:這是一篇敘事詩,這首詩敘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答:這首詩寫了一名女子追憶她與“氓”從戀愛、結婚到婚變的全過程。故事從“氓”來向她求婚寫起,女子雖然對他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滿意,但還是答應了他;接下來寫兩人的戀愛生活,著重表現了女子對“氓”的癡情;兩人很順利地結婚了;婚后的生活貧困、辛苦,女子毫無怨言地操勞著家務,“氓”開始時還好,慢慢地,隨著生活的好轉,他的脾氣變得粗暴起來,他的行為荒唐起來,并且沒有回頭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傷心,不過,對于這種狀況她不會無限期地忍受下去的,她想:既然“氓”不念舊情,無情無義,那就算了吧!
4.課文內容解析
問:這首詩共六章,可以分成幾個小節?每一個小節是按照什么依據劃分出來的?
答:可以分成三個小節。按照故事的發展順序劃分的。第一章到第二章為第一小節,寫戀愛;第三章到第五章為第二小節,寫婚變;第六章為第三小節,寫決絕。
問:氓最初給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結婚前氓做了什么?
答:“蚩蚩”,忠厚老實 ;“爾卜爾蓍,體無咎言”對婚姻很鄭重其事,認真。
問:女主人公與心上人約定了婚期,在漫長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樣的表現?
答:“乘彼”等六句繪聲繪色地描述了熱戀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現。“復關”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會“泣涕漣漣”一會兒“載笑載言”,足見對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戀愛中的姑娘是那樣的天真、活潑、熱烈。
問:婚后他們生活如何?男女主人公各自有什么樣的表現?
答:婚后他們生活不和諧。女子勤勞肯吃苦、任勞任怨、專情柔弱;男子脾氣暴躁、三心二意、薄情寡義。
5.人物性格探究
問:通過你對課文的閱讀,你覺得詩歌描繪的氓有什么樣的性格特點?這些特點大家能不能在詩歌中找到依據?
答:氓的性格多變,前后判若兩人。在戀愛初,他忠厚老實,急切認真——“氓之蚩蚩”、“將子無怒”、“爾卜爾筮”。婚后他變得三心二意,脾氣暴躁——“士二其行”、“至于暴矣”。
問:女主人公身上有什么樣的品質,請具體談一談?
答:活潑天真熱烈,這在戀愛時期表現十分明顯;勤勞肯吃苦,任勞任怨,專情柔弱,這個主要表現在婚后的生活中;最后決裂是表現出了決絕,剛強的性格。
6.寫作藝術賞析
問:為什么突然寫到“桑樹”葉落前和葉落后的變化,這是什么手法?
答:比興。
問:文中有幾處用到了剛才我們說的這種手法?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答:三處。第一處是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桑葉鮮嫩,告誡斑鳩不要貪吃桑葚。這與后面六句勸說“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形成對照,詩意是相連的。
第二處是第四章,前兩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葉由嫩綠變為枯黃,這與士“信誓旦旦”變為“士貳其行”相對照,含有隱喻。
第三、四章起興的詩句,用自然現象來對照女主人公戀愛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從女主人公的年輕貌美寫到體衰色減,同時揭露了負心男子對她從熱愛到厭棄的經過。激發讀者聯想,增強意蘊,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有人認為,用桑葉嫩綠而枯黃來比喻戀愛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這種興兼有比的特點,更富有藝術魅力。
第三處是第六章“淇則有岸,隰則有泮”,這是暗含女主人公對男子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比興手法的運用,激發了讀者的聯想,增強了意蘊,產生了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
7.知識延伸拓展
問:通過我們前面的分析和探究,你覺得我們這篇課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這首詩通過寫女主人公被遺棄的遭遇,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表現了古代婦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
問:我們分析過了男女主人公的特點,大家能不能再來說一說造成他們婚姻悲劇的原因是什么,你對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
答:從詩的內容看,乃是這女子私定終身而又所托非人造成的。最初她向往自由幸福的愛情生活,以致于無視禮教的束縛,在無良媒的情況下自擇終身,在當時已經埋下悲劇,進而男子變心,其命運更加悲慘,又在不合理的夫權制度下,被棄而赴告無門,正是構成這一無辜女子悲劇命運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其次,在男權社會中,女性在經濟上、政治上都處于附屬地位,她們的生活天地狹小,生活的幸福與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個對感情、對家庭不負責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劇是不可避免的。
8.作業設計
請同學們在課后把這篇經典的詩歌背下來,如果大家對《詩經》感興趣的話,就選取自己喜歡的篇目閱讀,最好能夠背誦,下次上課我們可以一起交流一下大家閱讀后的心得體會。另外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對本篇課文的理解,把這首詩改寫成散文或小說。
板書設計
第一課時板書
第一章——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戀愛
第二章——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成親
第三章——于嗟女兮,無與士耽。
第四章——女也不爽,士貳其行。 婚變
第五章——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反思
第六章——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決裂
第二課時板書
情節 章節 女 氓
戀愛 1——2章 熱情、幸福 蚩蚩、重視
婚變 3——5章 沉痛、幽怨 粗暴、變心
決絕 6章 清醒、剛烈
教學反思
總的來說,本次教學基本達到了預想的目的,收到了預設的效果。本課主要是以問題引導和小組討論解答這樣的方式來進行的,學生自始至終都是在問題中積極思考主動探究來發現和學習新知識,一方面合作能力得到鍛煉,另一方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但是總覺得整個教學工程中學生一直在被老師牽著鼻子走,自己提出問題并解決機會不多,這也使得整堂課一直是被教師操控著把持著;其次,內容安排較多,用兩個課時略顯倉促,這些都是需要在今后的教學安排中注意克服的。
語文高中說課稿11
一、說課部分
老師好,同學們好,我說課的題目是《詠懷古跡》(其三)
(一)、說教材
《詠懷古跡》(其三),選自《杜詩洋注》,這組詩共五首,這里選的是第三首,是詠嘆昭君的出塞之作。詩人杜甫游歷昭君村時,觀古跡而抒己懷,詠嘆自己同昭君一樣,不被賞識,遠離家鄉的悲苦。
《詠懷古跡》(其三),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單元第二課。這個單元學習唐詩,唐詩體現了我國古典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極大的社會認識意義和審美價值。學習這個單元,需要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的獨特審美情趣;要注意聯系不同的時期、不同創作背景和不同的創作風格解讀,注意在朗讀背誦中提高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學生們在初中已經學過杜甫的詩歌,對杜甫的生平以及杜詩的風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根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我將文本設置為以下兩個教學目標:
1、品味詩歌的語言和意象,體味詩歌的情感。
2、掌握詩中所用的藝術手法,理解詩人借詠古跡、古人所抒發的深沉怨恨。
再結合本詩的特點以及學生學情,古詩鑒賞是高二學生的薄弱環節,很多同學在做題時無法準確理解詩歌情感;因此,我將教學重點設置為品味本詩的語言和意象,體味詩歌的情感;教學難點設置為掌握詩中所用的藝術手法,理解詩人的深沉怨恨。
(三)、說教學方法:
新課程紀念很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基于這個理念,再結合本篇課文的文本特點,我確定了本課堂的教學指導思想:即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課堂,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相結合,從而實現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難點。
具體做法:一、朗讀法,學生朗讀詩歌,整體感知。并配以PPT圖畫展示啟迪學生。
二、以提問法為主,啟發學生,讓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
三、以講授法、討論法為輔,讓學生理解領悟詩歌情感,完成教學。
我的說課到處結束,下面正式進入模擬授課環節。
二、授課過程
(一)、課程導入
1、向學PPT展示與昭君有關的圖片引出昭君出塞的故事,進入課文《詠懷古跡》(其三)。
首先讓同學們欣賞昭君圖,引出典故“沉魚落雁”中的“落雁”。
王昭君是古代著名的美女,人們多用沉魚落雁來作為美女的代稱。其中的落雁一詞即指的是王昭君,再從昭君出塞圖引出“昭君出塞”的典故。
昭君出塞: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真實故事。
《后漢書·南匈奴傳》記載:“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遂與匈奴”。
王昭君,名嬙(音qiáng),字昭君,原為漢宮宮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被他哥哥郅支單于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曾三次進長安入朝,并向漢元帝請求和親。王昭君聽說后請求出塞和親。她到匈奴后,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后來呼韓邪單于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后來也有根據這個故事創作的詩歌、琵琶曲、戲劇、電視劇等藝術作品。
問題,昭君為什么愿意離開漢宮去遙遠的匈奴?
《西京雜記》載:漢元帝因宮女太多,不得常見,就讓畫工為宮女畫像,便于隨其臨幸。宮女們爭相賄賂畫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賄,畫工就故意把她畫得很丑。后元帝實行和親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憑畫像派昭君去匈奴,等到臨行時,才發現她青春貌美,閑雅大方。元帝追悔莫及,命令將畫工處以死刑。
可見,昭君因畫工毛延壽從中作梗不被君王賞識,然而根源還是漢元帝昏庸——只憑畫像寵幸宮女,不見真人。
昭君的故事,成為我國歷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同時,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劇是歷代文人常常詠嘆的題材。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追溯歷史,走進被人們譽為“詠昭君之絕唱”的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2、從標題“詠懷古跡”中的“詠懷”二字確定詩歌類型。
詠史詩:大多是詩人針對具體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有所感慨而作,凡是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敘述、評價、憑吊或借國家興亡寄托個人懷抱的詩歌,都可以稱做詠史詩。
(二)整體感知
1、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2、提問:作者是對哪個歷史人物進行敘述從而寄托情感的?
答:王昭君(首聯“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中的“明妃“得出)。
3、提問:既然這首詩是詠史詩,請同學們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情感的那個詞語?
答:主旨落在'怨恨'二字。(尾聯“分明怨恨曲中論”中的“怨恨”得出)。
理解詩人如何借詠嘆昭君的事跡來抒發自己的深沉怨恨?帶著這個問題鑒賞詩歌,品味詩歌語言和意象,理解詩歌情感,掌握詩歌的藝術手法。
(三)、賞析詩歌
1、首聯賞析,理解詩人如何引入歌詠對象昭君。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提問:請同學們描述這句詩所描繪的畫面。
“群山萬壑赴荊門”,多么雄偉的圖景!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赴”本是一個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唐宋詩醇》評為“破空而來,勢如天驥下坂,明珠走盤”。
提問:開篇不寫昭君,卻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目的何在?
引出歌詠對象昭君。
這樣氣象雄偉的起句,本來是用來烘托生長英雄的地方,詩人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響。
2、鑒賞頷聯,說說它們寄托了那些情感?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
燕支長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
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嗟!
——出自唐代李白的《王昭君二首》
李白的詩,對王昭君的不幸充滿著惋惜、同情。
提問:接下來同學們找意象,悟情感。體會王昭君是如何的不幸,她的怨恨具體指什么情感?
一別漢宮便與北方的荒漠連在一起,最后只留下孤獨青冢向著漠漠黃昏。
“紫臺”與“朔漠”形成對比。“紫臺”指宮廷,“朔漠”即北方的大漠。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
“青冢”“黃昏”,黃昏一般指時間,而在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間,黃昏時廣闊的天空連著大漠,卻獨有一個青冢,何等空曠凄清。
“紫臺”與“青冢”的色彩對照,“朔漠”與“黃昏”的意境渲染,營造出濃濃的悲涼蕭瑟的氛圍,透出了強烈的悲劇色彩。
“一去”與“獨留”形成對比,“一”與“獨”同義互文,將生前昭君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可見,昭君是多么孤獨。
“連”與 “向”,“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
頷聯營造出悲涼蕭瑟的氛圍,與前兩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鮮明對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3、鑒賞頷聯,說說它們寄托了那些情感?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明妃曲(其一) 宋·王安石
見疏從道迷圖畫,知屈那教配虜庭。自是君恩薄如紙,不須一向恨丹青。
——白居易 《琴曲歌辭·昭君怨》
提問:同學們從這兩首詩中體味詩人對昭君不幸根源的看法。
在王安石、白居易的詩中把怨恨指向了昏庸的皇帝。
提問: 接下來請同學們找意象,悟情感。
“畫圖”揭示了昭君悲劇的根源:漢元帝只看畫圖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異域的悲苦命運。
這兩句從昭君命運的轉折點說起,寫她自從踏入宮門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這一生的孤獨。毛延壽丑化昭君,讓昭君做了三年冷宮人。然后,一紙和親書,她的美便終老在了單于父子的懷抱。“空歸”一詞,突出昭君遺恨之深,并深寓詩人的同情。“月夜”二字則傳神地渲染出魂歸時凄涼清冷的環境氣氛。“春風面”、“月夜魂”,將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比照著寫。一狀姿容秀美,一寫冷月孤魂。同一個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諷意與同情隱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兩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寫得有聲有色,情景交融。文字對仗工巧,又蘊含著無窮感慨:生前已經錯過知遇的機會,死后魂魄歸來也是枉然。
當然,詩人寫昭君,也是寫自己。在對昭君埋沒宮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獨幽的際遇深表同情之時,借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4、尾聯直抒胸臆,升華情感。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琵琶弦中苦調多,蕭蕭羌笛聲相和。
誰憐一曲傳樂府,能使千秋傷綺羅。
----劉長卿《王昭君歌》
千載以來,琵琶彈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雖死,其怨難平,琵琶曲中傾訴的分明是她的滿腔怨恨。“琵琶”,本西域胡人樂器,漢劉熙的《釋名》說:“琵琶,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卻曰琶。” 故詩人稱其樂曲為“胡語”。傳說漢武帝嫁公主(實為江都王女)于西域烏孫王,公主悲傷,胡人乃于馬上彈琵琶以娛之。后人把這些與昭君的故事攙合起來,寫出《昭君怨》等琴曲,于是,就有王昭君慣彈琵琶的說法。
尾聯正面寫昭君的怨恨。昭君之怨,主要是一個遠嫁女子永遠懷念故土的怨恨憂思。杜甫當時身處異地、遠離故鄉的處境和昭君相似,從詩題《詠懷古跡》可知,詩人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的。
(四)、結合創作背景,歸納主旨意蘊
這是杜甫經過昭君村時所作的詠史詩。詩歌的主旨實際上是詠古跡以感己懷。雖表面寫昭君的“怨恨”,寫昭君生于長江美域,歿于塞外荒漠,去國之怨,難以言表。但聯系寫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寫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
杜甫一生,濟世之志甚高,但終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負。肅宗朝雖任職京師,也只不過是一左拾遺。就這,還因憂國惜才,疏救房琯,而觸怒肅宗,差點獲刑。雖然獲救,卻終被疏遠,終于郁郁辭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漢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遠嫁異鄉,流離而不得歸,身死而遺長恨。二人的遭遇、經歷、處境,無處不相似。顯然作者在懷古傷己,在詠嘆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主旨:詩人借詠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寫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飄淪的悲苦情懷。
(五)、板書設計
詠懷古跡.(其三)
昭君 杜甫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 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遠離漢宮,身死異國 怨 無辜遭貶,漂泊西南
畫圖省識,環珮空歸 不分忠佞,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 (深沉怨恨)
(六)、課堂總結與課后作業布置
1、總結詩中所用的藝術手法,理解詩人借詠古跡、古人所抒發的深沉怨恨。
借古諷今,懷古傷己;對比鮮明,對仗工穩。
2、作業布置
背誦及默寫這首詩歌。
完成相關練習。
預習下一首詩歌。
語文高中說課稿12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李清照詞兩首》,這是高一第二學期后半學期的學習內容。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介紹、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四個部分來進行說明。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李清照詞兩首》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單元中的篇目,這一單元選編的是宋詞,在新課標實驗教材五個必修模塊中,這是唯一的宋詞單元。本單元選取的是柳永、蘇軾、辛棄疾、李清照四位詞人的作品,四者基本完整地體現了宋詞的發展脈絡和藝術價值。李清照的詞《醉花陰》《聲聲慢》放在最后,屬略讀篇目,安排一課時完成教學。《醉花陰》是作者南渡前的作品,抒發“相思閑愁”,《聲聲慢》是作者南渡后的名篇之一,將重點賞析,寫詞人歷遭國破家亡夫喪劫難后的愁苦悲戚,是詞人晚年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時代苦難的象征。本課的學習將引導學生深入熟悉詩詞鑒賞的基本方法,為以后進行詩歌與散文系列的選修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部分——學情介紹
通過本單元前面六首詞的學習,學生對豪放派和婉約派的風格特點已有了大體認識,對詞的文體常識和基本鑒賞方法已有所掌握,這一點對學生學習本課是很有利的,但李清照的這兩首詞如果不了解詞人的人生遭遇就很難把握兩首詞中深層的感情內涵。
針對學生學習本課的不利因素,我安排學生在課前1.回顧以前學過的李清照的作品2.查找相關資料了解李清照生平3.利用早讀熟讀成誦,初步感知兩詞。第三部分——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教材地位、學情特點以及新課標的要求,我確立了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①背誦這兩首詞,因為《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學生要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
②通過反復誦讀,對比探究,品味意象,體會“閑愁”與“悲愁”的區別,熟悉詩詞鑒賞的基本方法,學會知人論世。因《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要加強誦讀,在誦讀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和深層意義”,還提出要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要學習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學會知人論世,了解與作品相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依據這兩點所以我確立了教學目標二,同時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③體會真情之美,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及審美情趣。《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培養學生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因此我確立了教學目標三。
教法與學法
依據教學目標,及《語文課程標準》中“語文教學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要求,本課將通過誦讀法、情境法、對比探究法來進行教學,學生通過誦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來學習。
說完了教法與學法,緊接著我將要說的是“教學過程”,分五步走。
第四部分、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課前播放《菊花臺》歌曲,學生欣賞完我會問:為什么說“菊花殘,滿地傷”?菊花有什么象征意義?學生對《滿城盡帶黃金甲》這部電影比較熟悉,可能會想到鋪滿皇宮的菊花,宮廷軍變的失敗,生命的凋殘消逝??我會順勢總結到:菊花在影片中象征①對已逝輝煌的傷感②對生命凋殘的悲悼。“花”這個意象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古人有以花喻女子美貌的習慣,比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南國有佳人,容華如桃李”,“美人二八顏如花”,“綠窗人似花”,“人面桃花相映紅”等等,黃花也無例外地成為這一習慣借用的對象,菊花就是黃花,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是一位善用“黃花”表達情思的人,《菊花臺》中的菊花意象就是對古詩詞中黃花意象的繼承。
李清照在一個秋雨點點滴滴的黃昏,看著滿地堆積殘損的黃花正傷懷,聽著急風細雨吹打梧桐的哀樂,又想起那聲聲凄厲的雁鳴,不覺悲從中來,百感交集,寫出了飽含苦澀愁情的詞作《聲聲慢》,而在《醉花陰》中她寫黃花則是一句肝腸寸斷的“人比黃花瘦”,同樣的黃花詞人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情感體驗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李清照詞兩首》,從黃花入手,感悟一般黃花別樣情。
之所以設計這樣開頭,是因為《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這一情境和導語可以激發學生興趣,營造氛圍,讓學生更容易融入到詞的意境當中。
二、誦讀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中建議“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所以在本環節我將引導學生通過聽讀、自由誦讀把握兩首詞的不同愁緒,然后提問:為什么一般黃花別樣愁?這樣就順利進入到教學的第三環節:
三、品讀探究——賞析意象
1、首先請兩位學生分別朗誦兩詞,然后全班一起探究問題一:對比賞析《醉花陰》《聲聲慢》中的黃花意象。(讓學生結合自己搜集的作者生平資料全班自由討論)學生討論后自由發言,然后教師用PPT展示李清照生平資料,再補充明確:
這個問題其實有兩問,我會引導學生重點賞析“瘦”“憔悴”“堪摘”。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高中階段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越來越強,思維靈活,已能對材料進行分析、比較、概括,所以這個問題通過課前預習和當堂討論,學生可能會賞析出《醉花陰》中的黃花是作者的顧影自憐,黃花外形上的淡雅、清秀和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體態相近,詞人借黃花反襯因思念而花容失色的自己,作者巧妙地用形象的“瘦”表達抽象的“愁”。
《聲聲慢》中黃花的賞析學生由課前預習和導入可能會想到①作者借殘損凋零的黃花喻指漂泊殘老的自己和風雨飄搖的國家,“堪摘”暗指人老珠黃無人憐惜,可能想不到深層次的,這時我會用PPT展示李清照生平資料并創設情景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說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一直是伉儷情深,夫妻恩愛,志趣相投,經常一起踏雪尋梅,品詩論畫,觀賞美景,可是現在呢?學生在引導下可能會說出睹花思人這層意思。我會說:②作者想起昔日看到美好的黃花,夫婦總是攜手共賞,丈夫摘取一朵為自己戴上,萬般柔情,千種疼愛,而此刻自己卻
是形影相吊,恓惶煢孑,無心賞花,亡人已遠,音容猶在,事過境遷,情何以堪?
③作者經歷了北宋到南宋的歷史巨變,目睹了國破山河碎,飽嘗了時代苦難,再加上作者的士大夫情懷,作者才如此傷感,作者借殘損的黃花傷己、傷時、傷國。
之所以設置這個問題是為了讓學生在鑒賞古詩詞時學會知人論世。探究完本問題,我會緊接著引導學生探究問題二:
2、自讀并比較《醉花陰》《聲聲慢》中愁緒的不同,通過前一問題的鋪墊,學生會很容易回答出:《醉花陰》中是相思閑愁,是浪漫的愁、是懷著期盼與等待的美麗的愁;《聲聲慢》中是家國悲愁,飽含著亡國之恨、喪夫之痛、孀居之哀、顛沛之苦,是絕望的、壓抑的、難以訴說的愁。
之所以設置這個問題,是為了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分析,感受兩首詞中愁緒的不同,突破本課教學重點。
接著我會總結到:從黃花意象背后,我們讀出了一幅幅生動可感的畫面和主人公愁苦的情狀,體會到了詩句意象背后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這里第一個象和景指詩詞意象淺層的形象,第二個象和景指詩詞意象深層的情感和思想。我們賞析詩詞,一定要讀出它的深層內涵。比如孟浩然的《春曉》表面似乎只描寫了詩人春日酣眠醒后發現落紅遍地的情景,“花落知多少”深層則暗含著惜春、惜時的思想感情。
指導完詩詞鑒賞方法,我會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三:
3、作者還通過那些意象表達了兩種不同的愁緒,請同學們再讀兩詞,選出你喜歡的詞句及意象,從深層賞析兩詞,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試用散文化的語言,加入適當的想象和聯想,以“我”開頭進行描述。
認知發展論指出高中階段,學生的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能進行相關的學習遷移,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可能會賞析到過雁、酒、黃昏、梧桐、細雨等意象,對淡酒、過雁可能賞析不到位,教師要給予必要的指導,對學生獨創性的賞析要給予表揚和激勵。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會示范到:我最喜歡《聲聲慢》中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我形單影只,只有殘損的黃花在這清冷的秋風中與我相伴,我苦苦尋找,尋找我逝去的青春,尋找我魂牽夢縈的丈夫,尋找我失去的藏書和金石,尋找我們曾有過的幸福生活。可眼前卻四壁空空,冷冷清清淡淡,孤苦伶仃的我,內心涌起萬千愁思和悲痛。作者從動作、環境、心理對愁苦的情狀進行了層層深入的描摹,為全詩奠定了凄慘悲涼的基調。
之所以設置這樣的活動,是因為《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語文教學應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心理學家皮亞杰在認知發展論中也提出,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增加知識,而是設置充滿智慧刺激的環境,讓學生自行探索,主動學到知識。
同時這一活動的完成就實現對本課教學難點的突破。我會以下面一段話對本課的教學進行總結:
四、課堂小結
通過對比賞析,我們體會到作者早年的“愁”是相思閑愁;晚年的“愁”則是在歷經國破家亡夫喪后的悲愁。真是“一般黃花別樣情,半世漂泊感生平”,由此可見,鑒賞古詩詞一定要做到知人論世,賞析意象,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把握情感主旨。
請同學們化身為作者,用自己的生命去體驗,讓我們在吟詠背誦中結束對本
課的學習。
通過課前預習和當堂的反復誦讀、賞析理解,學生背誦本詞已沒有多大障礙,這樣就完成了本課的教學①,教學目標③則貫穿在整節課的誦讀賞析中,教學重難點的依次突破,教學目標的逐步實現后,本課的教學任務就完成了,我會安排課后作業:
五、課后作業
1.你對本課還有別的疑問和理解嗎?請寫成小論文,如果沒有請任選一首詞改寫成散文。
2.積累有關黃花、梧桐、黃昏、酒、雨等意象的詩句,體味這些意象在古詩詞中的文化內涵。
設計意圖:根據語文新課標的要求,作業設計可以呈現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業的形式符合語文新課標的要求,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提高語文綜合素質,新課改還提出學習語文應該養成積累和梳理的習慣。因此我設置了這兩項作業。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語文高中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囚綠記》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一單元,本單元所選三篇課文都是散文中的名篇佳作。單元教學要求是通過欣賞精美的寫景、品味優美的語言,來賞析文章深刻的意蘊。 《囚綠記》是一篇詠物抒情散文,將自然界的“綠”與作家內心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描繪了綠的狀態也寫出了作者自身的處境,頌揚忠貞不屈的氣節,抒發了對黑暗的憎惡,對光明與自由的向往之情 。
通過學習本文,學生要學會散文鑒賞的方法,閱讀名家名篇,從而步入散文鑒賞的規律之門。
二說學情和教學目標
我們的學生經過前兩篇課文的學習與熏陶,可以說對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已有所領會。本文篇幅不長,且文字不深,學生基本能讀懂,但由于我們的學生認識問題還比較表面化,他們的閱讀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上,對文章的象征意義和含蓄而內斂的情感認知,還難以理解。所以,抓住關鍵語句來理解文章就顯得更為重要了。雖然學生上高一以來,老師就已經開始有意識地訓練學生這方面的能力,但他們還沒有養成圈點批注的習慣,圈點時往往捕捉不到重點詞句,批注時也缺少個性表現,語言表述也難以做到準確、完整。還需要老師的點撥和引導。
依據以上的分析以及新課標要求,制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如下
11.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對本文內涵的理解。
(2)指導學生篩選出關鍵語句,學會運用圈點批注的讀文方法
來把握語句的重要信息,體會象征意義和作者的感情。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朗讀的方法,使學生能夠復述作者囚綠的經過,達到
把握全文整體脈絡的目的。
(2)運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逐步深入課文,使學生能夠自
主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聯系當時的社會環境,明確作者在抒寫對綠的摯愛之情中,表達對生命的愛,對光明、自由的向往,對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的歌頌。
教學重點 學會圈點批注,理解語句含義,理解“綠”的象征意義,達到思想上的升華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含蓄的以一棵常春藤作為民族精神的象征,歌頌中華民族不畏、追求自由光明的忠魂潔魄,寄托了他對祖國自由、光明、復興的熱切期盼。
三 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程下的教學理念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所以我在課堂上對教材的處理做了大膽的突破,不是像以往分析課文那樣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標題和文中的幾個重點語句引導學生通過批注來研讀,在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側重對學習方法進行指導,力求利用四十五鐘時間讓學生學到一點對自己的發展有用的東西。所以,我將學法及教法確定為:
(1)誦讀法———反復朗讀,把握語言特色;
(2)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3)圈點批注法———抓詞語含義,理解句子意思;
(4)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
(5)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并在實施教學中運用這些方法。
四教學過程
1.學案檢查
在課前就設置互動學案,疏通字詞,解決閱讀障礙,了解作者的經歷,為課堂的分析打下基礎,并在課堂上互相交流補充。
2.導入
教師給出一組綠色的圖片,指出當一抹綠色出現在沙漠中時,我們感覺到生命的希望;當綠芽沖破險阻綻放綠意時,我們意識到生命的頑強;當無邊的綠色撲面而來時,我們仿佛聽到生命的樂章。綠在視覺上給人以色彩美,在心理上使人愉悅、安寧,這也是一般人都喜歡綠、愛綠的原因。由此,引出今天將接觸這樣一位非常喜歡綠色的人,只是他鐘情到了極致,以至于將綠色囚禁起來,引出陸蠡的這篇文章《囚綠記》。
這種導入,能營造出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鮮明的畫面給學生以全方位的視覺沖擊和強烈的心靈震撼,迅速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刺激了學生閱讀的興趣。
3.講解
首先由標題入手,先列舉幾篇已經學過的課文標題,如《荷塘月色》,分析其對理解全文的作用,再讓學生探討本文為什么要以“囚綠記”為題目,讓學生明白題目是一篇文章的靈魂,由題入文是很有用的讀書方法。之后指出要想對題目理解得更深刻,還要回到文章中,結合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綜合分析而過渡到下一環節。
我圍繞題目,設置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回到文本篩選出語句做圈點批注,分小組討論、交流批注內容,具體問題如下:“綠”具體指的是什么?為什么作者要囚“綠”?“綠”是怎樣被“囚的”?“囚綠”的結果怎樣?在“囚綠”的日子里,綠藤所表現出的哪種精神震撼了作者?本文的主旨又是什么?
(在學生圈點批注的同時,老師適當地引導圈點時要注意語句之間的關聯,批注時要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還要注意語言表達的條理性。)
這些問題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既包含了文章的基本結構,又在篩選語句的圈點批注中理解了文章的主旨,結合學生學案及教師圖片展示,歸納主旨,即借贊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頌揚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抒發自己忠于祖國的情懷,并借“有一天”重見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淪亡的祖國河山早日獲得解放。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這種圈點討論交流的方法體現了對話教學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尊重了學生的個體閱讀,尊重了學生交流發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符合教育心理學的要求。在這一過程中,老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又是一個指導者。
4.小結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鑰匙,適當的方法,歸納與強化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鍛煉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師生共同合作,按照“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原則,總結出圈點批注時要抓住重點語句,這些重點語句對我們理解文章的
思想內容、作者的情感態度,把握文章的藝術特點都很有幫助。
5.學生遷移練習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學習都是學習者自主構建知識的過程,教師包辦代替是不行的。而對于學生來說,重要的不是會學,而是會用,將學與用聯系起來,要給學生自主實踐的過程,所以,接下來讓學生對精短美文《遍地黃金》做圈點批注。老師把學生共同批注的地方進行展示,讓他們通過比較、討論,進一步掌握圈點批注的要領,以此抓住主旨,強化知識和能力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落實。
6.布置作業
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發展他們健康的個性,使他們形成健全人格是我們教育的目標,在布置作業時,要給學生布置一道開放性的作業:結合《囚綠記》重點語句的圈點批注,展開聯想,以作者的口吻寫一段200 字左右的心理描寫,感悟作者此時此景此境的內心感受,深入理解作品主旨。
7.結語
悲歡離合往往是人與人之間的故事,草木非人,但它們卻永恒地演繹著生命的故事。作者以一株常春藤為線索,牽出無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綠色生命之歌。我們也通過圈點批注的方法從中窺見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喚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靈魂”。讓我們用此法去閱讀一篇篇優秀的作品,去感受一位位作家黃金一般的心靈!
8.說課小結
本課的基本流程為:情境導入—解題—遞進問題解析—小組討論質疑—方法歸納總結—遷移能力提升—作業應用反饋,借此來實現本課的三維目標。
最后,遵循簡潔美觀、揭示內容的原則,
我設計了以下板書:
囚綠記
陸蠡
象征 生命希望
綠色 向陽 向往光明自由
固執 詠物抒情 堅貞不屈的抗爭精神
語文高中說課稿14
一、教材分析
1 《促織》是《聊齋志異》中的一篇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小說。它以明代皇室尚斗促織,并征之于民間,給百姓帶來深重苦難為背景,通過描寫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納促織而備受摧殘、幾乎家破人亡的命運,反映了皇帝荒淫無道,巡撫縣令胥吏橫征暴斂的罪惡現實,寄托了對受盡欺凌和迫害的下層群眾的深切同情,曲折地表現了對清代黑暗現實的強烈憤慨。
《促織》揭露社會的黑暗,鋒芒所向,從皇帝直到里胥,譴責了整個統治階級和各級行政官員。是一篇血淚的控訴,卻編寫成一出悲喜劇,以喜寫悲,叫人開心不起來,反而更讓人覺得沉痛。至于藝術成就方面有三大特點:第一,情節曲折離奇,跌宕起伏;第二,描寫細膩生動,情態畢現;第三,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完美結合。(根據《教學大綱》要求,高中語文第四冊,所選文言文著重以提高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和欣賞水平為宗旨。此篇文言文選自第四冊的最后一單元,時代較我們接近,淺顯易懂,有深刻的社會教育意義和文學欣賞價值。教學此篇文言文能達到《大綱》的規定要求。)
2教學目標
知識:掌握文學常識,了解本文借古諷今的特點。(知識目標的設定有利于幫助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培養對作家作品的興趣。)
能力:歸納文言現象,掌握學習規律。(能力教學目標的設定正是體現了語文學科性質的“科學性”。)
情感:揭露封建社會的罪惡,寄托對受盡欺凌和迫害的下層群眾的深切同情。(這個教學目標體現了“人文性”,使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情感觀。)
3教學重點
理清曲折離奇、跌宕起伏的情節線索,把握作品主題。(探討此教學重點,有利于提高學生組織概括語言的能力和鑒賞名篇名著的方法。)
4教學難點
鑒賞細膩生動、真實感人的心理描寫。(掌握了此心理描寫方法對學生作文的提高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二、教學方法
講解法(重點放在引領學生把握課文的特點與基礎知識上)
疏通法(重點放在指導學生對文言詞句的疏通上)
討論分析法(重點放在對課文的情節線索整理上)
總結歸納法(重點放在對具體段落的分析歸納上)
三、教學手段
1提供與本課有關的資料。
2借助電教多媒體教學。
四、教學設想
由于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平行班的學生,所以整個過程注重以基礎知識為主,抓住全文的重點詞句,帶領學生熟悉故事大概內容。從分析情節結構開始入手,弄清全文線索,以及圍繞“促織”所展開的人物悲歡情感故事。
五、教學過程設計(第一課時)
1 導語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增加他們對古代文學人物的了解,從而提高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愛好。)
清代鄒弢的《三借廬筆談》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怪人”:此人家里窮得叮當響,他典當了所有破舊衣物,置辦茶水擺在路邊,供過往行人歇腳、解渴,但他不收一分錢,只要求每個歇腳的人給他講個新奇的故事。原來此人是在搜集寫作素材。他遵照一位駝背老人說的“甜、酸、苦、辣”四個字去做。“甜”就是嘴巴要甜,對人和氣,男女老少都能接近;“酸”指心腸酸,故事里的人傷心,他就跟著落淚;
“苦”指寫作吃苦,不管條件多么艱難,都要堅持不懈;“辣”指文字有鋒芒,尖銳潑辣,能警世醒人。他白天聽,晚上伏案寫作。這個“怪人”就是清初著名文學家蒲松齡。
2 解題(遵循“回到原著去”的原則,讓學有余力的同學課后能閱讀《聊齋志異》,擴大知識面,提高自身文學的修養。也正是完成教學目標中的“知識”目標。)
語文高中說課稿15
一、 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課是高中語文小說單元的一篇重點課文,是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不論是從思想性還是從藝術性看,都具有極高的欣賞性,堪稱千古佳作。《項鏈》以其精巧的構思,出色的心理描寫、意味十足的結尾被廣泛傳誦。學習本文,可以讓我們進一步體味作為短篇小說巨匠的莫泊桑作品的魅力;學習本文,可以為學習《陳奐生上城》打下基礎;學習本文,還可以讓我們領略到外國小說的無窮魅力。學習本文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還可以從思想上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二、確定教學目標
1、確定依據
1)那么鑒賞小說可以從小說的人物形象、小說的語言、小說的主題、小說的結構及小說的描寫技巧等方面著手。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對小說的主題、小說的結構及小說的描寫技巧進行鑒賞。
2)本文的特色:本文構思特別精巧,作者為主人公設計了一個由逆境到順境,然后再墜入了逆境的曲折經歷,安排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節。這些出人意料的情節,一次又一次的擺布著瑪蒂爾德的命運,開著瑪蒂爾德的人生玩笑;演繹著瑪蒂爾德的命運悲劇。瑪蒂爾德的心理,瑪蒂爾德的性格,瑪蒂爾德的命運均在這曲折的情節中實現。
鑒于上述原因,我將本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A、知識目標:
1、分析小說的情節, 體會小說精心的構思和巧妙的布局。
2、分析深刻、細膩的心理描寫,評價人物的性格特征,進而發掘人物的精神世界。
3、整體閱讀小說,客觀、全面地評價瑪蒂爾德的形象。
B、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抓住線索,快速梳理小說情節的能力。
2、培養學生多角度審視小說人物的能力。
3、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展開思維的翅膀,培養學生仿照原文風格寫作的能力。
C、德育目標:體味人在物質與精神世界中的執迷和追求,以及這種追求在現實的限制下的無奈、荒誕與虛幻。以及由此產生的人的本性的堅持和女扭曲。從瑪蒂爾德身上吸取和發揚人性中善的力量。培養學生的同情心、責任感,讓他們明白生活中發生的一切不幸,可能都將與自己有關,要學會關心、尊重他人,不斷提升自己的心靈,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
對瑪蒂爾德的解讀,傳統的理解,人們常常從單純的階級論出發,忽略了從人性的角度去詮釋這一人物,所以,如何引導學生鑒賞和評價瑪蒂爾德這樣既有虛榮心又有誠實、堅強、善良品質德復雜人物,是本課重點;探求隱藏于悲劇后面的根源是本文的難點。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介紹對莫泊桑作品的情節的相關評價。
<二>、品讀本文情節和心理描寫
導入新課后,要求學生抓住項鏈這一線索,在項鏈前分別添加6個不同的字來概括本文情節,再由學生找出情節中的高潮部分,最后由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原文分析:本文是如何體現“處處出人意料,處處又合乎情理”的情節特點的。賞讀情節后,要求學生按照情節找出描寫瑪蒂爾德心理德句子,并加以概括,再據此指導學生初步探討瑪蒂爾德的性格。
<三>、重點難點的突破:
1、仿寫:
兩個話題中選擇一個,要求突現人物的心理及性格。
A、如果沒有那份請柬。
B、“啊!假的”
2、結合課后題對瑪蒂爾德定位,并要求從原文找出依據,同組討論后,選派代表發言。
3、形象對比分析:將瑪蒂爾德與簡愛對比分析。引導學生發現瑪蒂爾德追求的不合理性。
4、引導學生對瑪蒂爾德德的肯定評價。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A、俗語說:“人無完人,金無赤足”;
B、多面人。
<四>、作業
續寫該文,注意盡量模仿原著的寫作風格。
五、板書設計:
情節————心理————形象
羨項鏈——痛苦不堪 愛慕
借項鏈——忐忑不安 虛榮 瑪
失項鏈——驚慌失措 堅強 蒂
賠項鏈——悲苦不堪 誠實 爾
還項鏈——輕松欣慰 善良 德
識項鏈——當頭一棒
【語文高中說課稿】相關文章:
語文高中說課稿11-21
高中語文的說課稿10-24
高中的語文說課稿11-23
語文高中說課稿范文11-19
高中語文優秀說課稿10-25
高中語文說課稿10-24
高中語文優質說課稿精選10-24
高中語文優秀的說課稿10-29
高中語文《過秦論》說課稿11-25
高中語文《祝福》說課稿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