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說課稿:《故都的秋》3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說課稿:《故都的秋》,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語文說課稿:《故都的秋》1
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的說課課題是高中語文課本第三冊中《故都的秋》一課。
下面我將分五部分來匯報我對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即“教材分析”、“教學目的的確定”、“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選擇”及“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教材分析
高二階段閱讀部分所選課文皆為文學作品,意在加強文學教育,著重培養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本冊課本閱讀部分所選課文為詩歌、散文,其中前三個單元為詩歌單元,《故都的秋》位于第四單元——抒情散文單元,為散文鑒賞的起始課。因而在閱讀欣賞本課時,提示學生融匯已學的詩歌鑒賞的某些方法,在此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對散文欣賞的興趣,指導學生學會一些鑒賞抒情散文的方法,以對后面的散文教學及學生課外自行閱讀起到一定示范作用。
《故都的秋》是一篇情真意切、風格獨具的散文。作者通過對北平秋色的描繪,贊美了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了向往、眷戀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憂郁、孤獨的心境。文章緊扣北國“清”、“靜”、“悲涼”落筆,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由于本文寫作年代久遠,學生對于作者“悲涼”的情感會難以理解,要學好本課,應適當介紹作者寫作本文的背景及作者寫作的藝術風格,為學生進一步理解作者情感掃除障礙。另外,對于寫景抒情散文,學生學習的關鍵在入境,難處也在入境,因而我選擇與課文基調相稱的音樂及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輔助教學。盡量使學生與作者的心靈貼近,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二、教學目的的確定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對本課教學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在鑒賞本文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優美情致,獲得審美的愉悅。
2、培養初步欣賞散文的能力,按“整體感知”——“揣摩領悟語言”——“展開聯想想象”——“明確意象,建構意境”的欣賞性閱讀的認識規律,使學生初步掌握欣賞散文的方法。
3、體味文章緣情寫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提高自身寫作水平。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鑒賞品味語言,由“景語”而“情語”,深層體味作者情感。
難點:調動學生各種思維,對文中所描繪的景物展開聯想、想象,進入“故都的秋”的意境,“設身處地”體驗對象。
四、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選擇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教學目的與教學重難點及教學大綱要求,本課教學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按照“寫了什么”——“怎么寫”——“為什么這樣寫”三個層次展開教學。
(說明:“寫什么”是閱讀一般的、基本的,也是最起碼的要求,“怎么寫”“為什么這樣寫”是閱讀理解的深化,不僅可以強化作品思想內容和語言藝術的熏陶作用,培養審美意識,還可為寫作提供有益借鑒。)
2、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指導者、監控者。本課主要采用啟發引導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保證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充分的品味,感悟空間。
教學手段的選擇,除一般教具外,還選擇錄音機、幻燈機及多媒體計算機,后者用于播放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演示型課件。
五、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導入
師生共同暢談對秋的感受,也可談談歷代文人所寫的有關秋的詩文。
(說明:通過暢談,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積極性,創造良好的氛圍。)
(二)課文賞析
〈一〉整體感知課文
1、投影出示本課學習目標(即教學目標的內容)。
(說明:通過學習目的的出示,讓學生心中有數,積極主動地按教學目標完成學習任務。)
2、預習
發放有關作者寫作本文背景及作者寫作風格的資料,同時播放與課文情感基調相稱的音樂作為背景配合學生個人獨立誦讀、品味課文,并投影出示以下預習要求:
都之秋的景物的句子,找出文中直接抒發作者對故都之秋情感的句子,并認真體會。
2除直接描寫故都秋天的景物外,作者還采用了什么寫作手法來表現故都秋天的特點。
3.重點解決預習要求中的問題
針對預習要求1,師生共同歸納,將作者直接描寫的故都秋景概括為“秋晨圖”“秋槐圖”“秋蟬圖”“秋雨圖”“秋棗圖”五組鏡頭。
針對預習要求2,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在學生回答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北國之秋與南國之秋的不同。(如:文中倒數第二段北國之秋與南國之秋的對比,引導學生從“黃酒”、“白干”等飲食中的“味”去領悟兩地不同的秋的“味”。)
〈二〉揣摩領悟語言
1、演示播放課件。幫助學生進入“故都的秋”的意境。
2、學生獨立有感情地吟誦關鍵語句,相互討論、交流、發言。
提示學生抓住文中直接抒發對北國之秋情感的句子及直接描寫北國之秋景物的句子加以品味。在品味語言之時,結合課件演示中的圖景,運用聯想、想象,并抓住“景語”中的關鍵性詞語加以體會。如“秋晨圖”抓住“細數”、“靜對”、“破壁”等幾個詞,“秋槐圖”中抓住“細膩”、“清閑”、“落寞”等幾個詞,“秋蟬”圖中抓住“衰弱”、“殘聲”等詞,“秋雨圖”中抓住“灰沉沉”、“青布”衣、“緩慢悠閑”等詞,“秋棗圖”中“淡綠微黃”等詞。
(說明:作者直接抒懷的句子學生容易體會其情感,重點引導學生
對景物描寫句子的體會。)
〈三〉品讀文章,深層把握作者情感、文章主旨,品味借鑒其寫作手法。
教師以問題點拔,學生討論交流、發言。
1、在文中找出能概括作者對故都之秋的感受和情感的一句話,并思考這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說明:通過對該問題的解答,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作者的情感,理解“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一句在文中作為主線,貫穿全文的作用,進而領會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2、印發栗子珍的散文《秋天是一支紅唇膏》。學生對比閱讀思考:同是描寫秋景,表達對秋的熱愛、贊美,《故都的秋》為何流露出“悲涼”之情?作者筆下選取的景物為何皆為冷色調?
(說明:啟發學生結合作者寫作本文的背景思考,從而認識理解文章緣情寫景,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四〉本課小結
通過小結,總結鑒賞抒情散文的方法,進一步提高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以上是我對《故都的秋》一課的設計,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附:板書設計
秋味
秋色:碧天藍朵落蕊棗子清
秋聲:鴿聲帚聲蟬聲悲涼
(反襯)靜
人聲雨聲
秋味
高中語文說課稿:《故都的秋》2
一、高中語文優秀說課教材分析與學情狀況
郁達夫先生在《故都的秋》這篇文章中為我們描繪了故都秋色,抒發了對北國秋色的無限向往和眷戀之情。作者運用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作手法,在對故都秋景的細膩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內心的眷戀和落寞之情,體現出這位文人當時的處境和濃重的主觀色彩,顯示了作家卓越的藝術才華。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年級的學生,他們與作者無論是從年代上還是年歲上都相距甚遠,對于體味秋之悲涼很容易流于表面。所以本節課要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感悟寧靜美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與重點難點
這一單元為綜合表達單元,教學上要求培養學生在閱讀和寫作中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的能力。為更有效地完成這一教學要求,就必須讓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體會作者的情感,因此我將單元教學要求做為第三課時教學重點。
根據以上教材特點和學情狀況,本節課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并掌握抒情散文的寫作特點;
2、能力目標:理解本文作者主觀色彩的情與客觀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學習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培養學生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
3、情感目標:體味作者向往、眷戀故都之秋的真情。
依據此教學目標,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設定如下:教學重點:學習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體味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
三、教學方法及學法指導
1、教學方法
教學指導思想:以作者的情感為線索貫穿全文,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閱讀、設疑、討論為主線,培養學生的閱讀和鑒賞能力。
主要采取閱讀感知法、情境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
2、教學手段
在教學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利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質疑思辨,補充信息,突破重點、難點。
3、學法輔導
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
四、教學過程說明
環節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利用課件展現北京秋景,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北京秋天的絢爛多姿,并配以輕松明快的音樂,使學生如見其景,如臨其境。在視覺和聽覺上產生強烈的沖擊。就在學生陶醉于這艷麗之美時,我將提出郁達夫筆下的《故都的秋》又是怎樣的呢,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閱讀興趣,引領學生進入閱讀情境,也為之后的深入分析做好充分的鋪墊。
環節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在這一環節中,學生默讀課文,并在閱讀過程中思索:在郁達夫筆下,北國秋天的總體特征是什么。要求學生盡量從原文尋找答案,從而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和概括文本的能力。而此時,我將絢爛的圖景換成色調灰暗的秋景圖,將先前明快的音樂轉換成低沉的音樂,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整體感知文章的情感基調。
在學生總結出北國之秋的總體特點為:清、靜、悲涼之后,再提出疑問: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體現這一特點的呢?引起學生思考,詳盡研讀課文。
環節三:咀嚼語言,細品秋味這一環節,將分成三個步驟進行。
1、覽秋色
讓學生在文中找出描寫色彩的詞語,并概括出這些色彩的特點,品味秋色的意境,體會北國之秋的特點一:清。在這一環節,學生要去收集文本信息,并加以提煉,從而進一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聞秋聲
讓學生找出文中都提及了哪些聲音,品味秋聲的特點,體會北國之秋的特點二:靜。在這一環節中,學生能找出很多聲音,我將提出疑問:這么多的聲響交織在一起,這秋天似乎是非常熱鬧的,是這樣的嗎?這樣做的目的是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引導學生了解反襯這一寫作手法。
3、品秋味
這一步驟是將學生分組為五幅秋景圖命名,要求用首字為秋的四字詞語,并且要體現出畫面中主要景物的`特征。
在這一過程中充分體現學生的分工與合作,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提高合作學習的能力。通過對文本的詳細研讀,經過收集、篩選、提煉信息,進而深切體會作者對故都秋的贊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涼、傷感之情。
然后教師給出自己的概括,讓學生比對哪個更貼切。(秋院對花、秋槐落蕊、秋蟬殘鳴、秋雨話涼、秋棗染色)這一步驟既對剛才的學生活動進行了點評,也明確了北國之秋的特點三:悲涼。
之后全班齊讀秋槐落蕊圖這一段落,通過朗讀進一步感受悲涼的秋味。環節四:介紹背景,追本溯源
這一環節中我將提出一系列問題,問題是按照由淺入深的順序設置的。 本文除了作者寫南國之秋的目的是什么?作者本身是南方人,可是為什么會喜歡北國的秋天呢?喜歡的是北國哪里的秋天?描寫北國之秋外,還提及哪的秋天?為什么作者所描寫的景致和我們所感受到的明艷繁鬧的秋景截然不同呢?我將從四個方面去介紹:中國文人的傳統——傷春悲秋;作者的生活經歷——身世坎坷;當時的社會背景——動蕩不安;作者的創作風格——靜的文學。
通過設疑——解疑這一過程,讓學生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了解秋味之源,掌握閱讀此類抒情散文的方法——知人論世,并充分體會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主觀色彩的含義,掌握抒情散文的特點——以情馭景,以景顯情。
環節五:總結秋味,延伸拓展
教師給出小結語句:故都的秋像一首詩,深沉而又含蓄;拋磚引玉,學生依此做仿句練習,來把握秋味,體會作者情感。這樣做的目的在于考察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環節六:課后作業,鞏固所學1、收集有關秋的詩句,至少4句以上。
2、任選一幅秋景圖,手繪或電腦繪制,并在班內舉行小型畫展。(電腦美術專業)作業一的目的是學生的閱讀視野由課內拓展到課外;作業二的目的是將語文學習與專業課相結合,從而促進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得語文教學服務于專業教學。
高中語文說課稿:《故都的秋》3
一、說課內容
我所說課的篇目是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三單元的《故都的秋》,本文是中國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美,對培養學生散文閱讀與鑒賞習慣起著指引性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郁達夫先生于1934年8月創作于北平的一篇散文。作者在對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姿態”的描繪中,寄寓眷戀故都自然風物的情愫和對美的執著追求,并流露出憂郁孤獨的心境。郁達夫是一個深受傳統文化浸淫的知識分子,且不說他的人生經歷與命運多舛的舊式文人有多少相似之處,就精神氣質而言,他也是深得傳統文人的遺傳。他不遠千里,從青島趕往北平,只為嘗一嘗故都的秋味,其狀物寫景之細膩,可以與古典山水游記相媲美。《故都的秋》可以看作是現代漢語版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用八個字概括:名士風流,悲秋情結。
三、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和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分析五幅秋景圖中的物象特點,說明與“秋味”的關系。
2.揣摩作者在秋景中所蘊含的情感。
3.把握寓情于景的寫法。
散文屬抒情文學,重在表情言志,表達作家對人生的一種感悟。大部分學生通過高一年級的一些散文(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等作品)的學習,已經初步了解了散文諸如的“形散神聚”、“情景交融”的一些特點,但散文的鑒賞與評價能力有待于進一步形成。
四、教學重點及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分析秋景圖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把握并能準確應用寓情于景的寫作手法。
五、突破重、難點的途徑及方法
為完成教學任務,本課計劃安排二課時。第一課時在整體誦讀的基礎上理清課文層次,感知課文內容,把握本文的結構特點。第二課時重點賞析本文以情馭景、情景交融的特點,鑒賞簡潔清麗并富有音樂美的語言,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師生互動,貫穿“閱讀和欣賞——鑒賞與評價——綜合與運用”這一教學思路。
1、解決辦法:
(1)適當介紹作者及作品的藝術特色。 (課前印發相關資料)
(2)強化誦讀,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特級教師韓軍倡導的“人性、真實、自由、多元”的“新語文教育”的“三原則”中之一提到“吟誦與討究相結合”原則,督促學生在吟誦的時候,親身地體會,將內容與理法化為學生自己的東西。
(3)重點分析一些語段。緊緊扣住“言語”,進行“討究”、“鑒賞”、“體悟”。通過字、詞句、段的斟酌、推敲、鑒賞,回歸語文教育的“在言語上下苦功”的傳統。
2、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學生活動及學法設計:
(1)通過朗讀進入課文情境,理清思路,把握整體內容,討論課文有關段落和難點。
教師活動及教法設計:
(1)布置學生預習相關材料。
(2)指導學生朗讀、分析、組織并參與學生討論,從而讓學生理解本文的內容和感情。
(3)結合作家作品等寫作背景,點撥學生解決疑難。
(4)出示思考題調動學生思維。
(5)展示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及內容
教學內容:分析以情馭景、情景交融的特點,鑒賞簡潔清麗并富有音樂美的語言。
(一)導入語的設計:郁達夫先生說,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北國之秋蒙上了一層清、靜、悲涼的色彩,那么作者是抓住哪些畫面來突出這些特點的呢?作者深深眷戀的北國之秋為什么卻蒙上了一層悲涼的色彩?
(二)重、難點的解決途徑及方法
提問學生“作者在文中描寫了幾幅故都秋天的畫面?”然后指導學生總結概括為:庭院賞秋圖、落蕊知秋圖、寒蟬報秋圖、雨后話秋圖、佳果繪秋圖
接下來欣賞故都之秋的幾幅畫面,掌握情景交融的特點。
用課件展示“故都之秋”的幾幅圖景,并讓學生加以描述,然后讓學生感悟畫面是怎樣體現“清”、“靜”、“悲涼”的特點的。這樣安排,通過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畫面,使本已生動的文字更有一種質感,符合學生心理認知的規律。
在欣賞“庭院賞秋圖”時,設置了以下兩個問題:
問題1:作者寫北平秋景,為什么不寫那些熱鬧、繁華,有帝王氣象的景物,而只依次點到“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之類的,而重點是寫“租一椽破屋來住,清晨靜觀(聽)天色、日光、鴿聲、牽牛花”?(同時對應以上景點用課件播放圖片,從而讓學生可以從直觀上感覺到它們之間的不同)問題2:作者在這幅圖中所寫之景都有哪些?是怎么描寫的?寫出了秋的什么特點?(用課件將要點打出來)給學生看圖討論思考的時間,結合學生的回答,再明確答案:1、①是作者的思想決定的。在杭州過得是一種隱逸生活,(所發背景材料中有介紹)追求的是“清”“靜”的生活情趣,兼之有孤獨,郁悶的內心感受,故所取之景都帶有作者主觀情感色彩。如果寫熱鬧的頤和園,寫火熱的香山紅葉就不合心境。②著名風景,很難挖掘,而平常景象,挖掘后能平中見奇,寫破屋中的一些日常景象也更顯作者平民化情懷。2、屋:一椽破(平民化);天色:很高很高、碧綠(清爽);馴鴿的飛聲:聽得到(講到此穿插問題:為什么能聽到飛翔的聲音?明確:因為靜,所以是以動襯靜的手法,所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里恰恰是借馴鴿的飛聲寫出了秋晨之靜);日光:細數一絲一絲(心靜);牽牛花:藍色或白色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最下(藍色和白色為冷色調,恬淡、孤獨、清冷);秋草:疏落細長(穿插問題:可否換為濃密、肥胖?明確:不可以。因為它稀疏零落、枯瘦憔悴的形態、色彩更顯秋之落寞。)
講到“落蕊知秋圖”時,可以問學生“寫落蕊,調動了幾種感覺去寫?”明確答案為:聽覺,嗅覺,觸覺,視覺,說明只有在心靜的情況下才能如此細膩地去品味落蕊的情狀.進一步提問:寫落蕊掃后的絲紋,能很好地體現此時心境.試找出幾個描寫落蕊的詞語并說明?明確答案:細膩,清閑,落寞,點出了秋味中的清.靜.悲涼,也寫出了作者此時的心境。“落寞”的含義有三:a落蕊一掃而空的直接感受;b.作者當時隱逸于山水,,無法為國出力的悲涼心境,1932年的對聯“豈有文章傳海內,欲將沉醉換悲涼”可見其心境。由落蕊而想到時局,一種隱憂油然而生,只好借“一葉知秋”曲折的表達。這里也很好地體現了以景顯情。
看“寒蟬報秋圖”時,借助我國古典文學中的句子,指出蟬多是哀怨、憂傷、憂愁的象征,如我們學的柳永的《雨霖鈴》一詞中,起句便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蟬已令人柔腸寸斷,蟬聲讓人倍感冷清。同時還運用了以動襯靜的手法,突顯了秋的靜。這里也做到了前后知識的聯系。
對于“雨后話秋圖”可啟發提問:在北國秋雨圖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閑人”的對話,其用意何在?同樣讓學生在充分討論后明確答案為:作者正是用這樣的京腔京調的社會人物來豐富自然的風物,來烘托”清,靜,悲涼”的北國秋味.也表達對故都之秋的神往眷戀。可以看出作者借此流露的深沉的民族情感和追求淡泊、恬靜、悠閑的生活情趣。另外也用到了以動襯靜的手法。
最后的“佳果繪秋圖”主要寫了棗子,果樹來反映秋之全盛,其中措辭的選用:淡綠微黃、八九分熟,而非棗子紅透,葡萄十分熟,寫出了秋的奇。
整個這五幅圖鑒賞完后總結性提問所繪畫出的秋的特點是什么?那就是:“清、靜、悲涼”。在此扣住文眼。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樣的內在情感的驅使下書寫這樣的秋色的呢?結合課前所發材料得出結論:A、和作者的生活經歷有關。他3歲喪父,幼年生活困頓,青年時期,十年客居日本的生活又使他飽受屈辱和歧視。B、他提倡“靜的文學”,他寫的也多是靜如止水遁世文學,故都的秋正體現了他的這一文學主張。C、和文章的寫作背景有關。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作者曾經投入了相當大的精力參加左翼文藝運動。進行進步文學創作,1933年4月,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作者從上海移居杭州,隱居山水,思想苦悶、創作枯淡。本文正是寫于此時,所以他眼中的景無一不是內心情感的外化。
授課到此,主要鑒賞的寓情于景的手法已完全呈現出來,教師對以上內容進行總結:所以,”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從字里行間可以感受到作者對具有濃厚的北國特色的人情風物的熱愛贊美,融情于景,五幅秋景圖,形散神不散,緊扣秋味作文章,寫出了秋的特點,景中見情,由此可見,秋的“清、靜、悲涼”正是作者清閑、寂寞、悲涼的心境的折光。
這堂課不僅要讓學生明白什么是寓情于景,還要讓學生會熟練運用,因此我在最后設計了一個遷移練習題:
1、本文作者是借秋來寫悲情,這恰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種文化傳統,例如: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杜甫《登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李清照《聲聲慢》
理解《沁園春長沙》的上半闕,從景物的描寫中,看一看所寫秋景與上面幾首的不同,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明確:景物,充滿生機,生氣勃勃。人物,寬闊的心胸,昂揚的精神面貌。
可見,景隨情生,有什么樣的情就有什么樣的景。
這道題主要是訓練學生的鑒賞能力,深入把握寓情于景的表現手法。最后又布置了一項專題作業,即將“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兩句詩,依據寓情于景的原則擴寫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文字。這道題旨在使學生能夠準確動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
這就是我對于《故都的秋》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謝謝!
【高中語文說課稿:《故都的秋》】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故都的秋》說課稿11-30
高中語文《故都的秋》優秀說課稿10-31
高中語文優秀說課稿《故都的秋》01-16
高中語文《故都的秋》說課稿范文11-19
高中語文《故都的秋》說課稿設計12-14
高中語文說課稿:故都的秋04-26
高中語文《故都的秋》說課稿模板11-22
高中語文說課稿:《故都的秋》11-17
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故都的秋》04-28
高中語文優秀說課稿范文《故都的秋》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