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優秀說課稿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怎么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中數學優秀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數學優秀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從知識結構上看,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數量關系,為后續學習解直角三角形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從學生認知結構上看,它把形的特征轉化成數量關系,架起了幾何與代數之間的橋梁;
勾股定理又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根據數學新課程標準以及八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確定如下學習目標: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其中【情感態度】方面,以我國數學文化為主線,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悠久文化的情感。
(二)重點與難點
為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為:勾股定理的探索過程。
限于八年級學生的思維水平,我將面積法(拼圖法)發現勾股定理確定為本節課的難點。 我將引導學生動手實驗突出重點,合作交流突破難點。
二、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已具備一定的 分析,歸納的能力和運用數學的思想意識對于勾股定理的得出,需要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在觀察的基礎上,大膽猜想數學結論。但學生在這一方面的可預見性和耐挫折能力并不是很成熟,從而形成困難。
三、教學與學法分析
教學方法
葉圣陶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因此教師利用幾何直觀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的探索,設計實驗讓學生進行驗證,感悟其中所蘊涵的思想方法。
學法指導
為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鼓勵學生采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親自感知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四、教學過程
首先,情境導入 激問設疑
給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調動學生興趣,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創新熱情和和情感體驗。是學生帶著好奇心開始本節課的學習。
其次,自主探究,獲取新知
勾股定理的探索過程是本節課的重點,依照數學知識的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我設計如下三個活動。
1. 追溯歷史 解密真相
讓學生欣賞傳說故事:相傳2500年前,畢達格拉斯在朋友家做客時,發現朋友家用磚鋪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邊的某種數量關系。通過故事使學生明白:科學家的偉大成就多數都是在看似平淡無奇的現象中發現和研究出來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們應該學會觀察、思考,將學習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
這樣,一方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也對學生進行了學習方法指導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2.動手操作----探求新知
通過對地板圖形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到一般直角三角形中三邊關系的探究,讓同學們體驗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過程,學習這種研究方法。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充分利用學具去嘗試解決,力求讓學生自己探索,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盡量學習更多的方法。
這里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圖1、圖2、圖3,讓學生計算每個圖中的三個正方形的面積,(注意:學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正確合理,各種方法都應給予肯定)。然后通過探究S1、S2、S3之間的關系,進而猜想、發現得出勾股定理,并用自己的語言表達,這樣做不僅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探索,感受學習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也有利于突破難點,讓學生體會到觀察、猜想、歸納的思路,讓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無形中得到提高,這對以后的學習有幫助。
從上面低起點的問題入手,有利于學生參與探索。學生很容易發現,在等腰三角形中存在如下關系。巧妙的將面積之間的關系轉化為邊長之間的關系,體現了轉化的思想。觀察發現雖然直觀,但面積計算更具說服力。將圖形轉化為邊在格線上的圖形,以便于計算圖形面積,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思想。學生會想到用"數格子"的方法,這種方法雖然簡單易行,但對于下一步探索一般直角三角形并不適用,具有局限性。因此我引導學生利用"割"和"補"的方法求正方形C的面積,為下一步探索復雜圖形的面積做鋪墊。
3、自己動手,拼出弦圖
讓同學們拿出了提前準備好的四個全等的邊長為a、b、c的直角三角形進行拼圖,小組活動,拼出自己喜愛的圖形,但有一個前提是所拼出的圖形必須能夠用等積法證明勾股定理。此時已經是把課堂全部還給了學生,讓他們在數學的海洋中馳騁,提供這種學習方式就是為了讓孩子們更加開闊,更加自主,更方便于他們到廣闊的海洋中去尋找寶藏,學生們拼得很好,并且都給出了正確的證明,在黑板上盡情地展示了一番。
突破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束縛,探索在一般情況下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存在這一結論呢?體現了"從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規律。在求正方形C的面積時,學生將展示"割"的方法, "補"的方法,有的學生可能會發現平移的方法,旋轉的方法,對于這兩種新方法教師應給于表揚,肯定學生的研究成果,培養學生的類比、遷移以及探索問題的能力。
以上三個環節層層深入步步引導,學生歸納得到命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感性認識未必是正確的,推理驗證證實我們的猜想。
合作交流,講述論證
教材中直接給出"趙爽弦圖"的證法對學生的思維是一種禁錮,我創新使用教材,利用拼圖活動解放學生的大腦,讓學生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證明勾股定理。這是教學的難點也是重點,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的思維在相互討論中碰撞、在相互學習中完善。同時我深入到學生中間,觀察學生探究方法接受學生的質疑,對于不同的拼圖方案給予肯定。從而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一教學理念。學生會發現兩種證明方案。
方案1為趙爽弦圖,學生講解論證過程,再現古代數學家的探索方法。
方案2為學生自己探索的結果,論證之巧較方案1有異曲同工之妙。整個探索過程,讓學生經歷由表面到本質,由合情推理到演繹推理的發掘過程,體會數學的嚴謹性。對比"古"、"今"兩種證法,讓學生體會"吹盡黃沙始到金"的喜悅,感受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自豪感。教師對"勾、股、弦"的含義以及古今中外對勾股定理的研究做一個介紹,使學生感受數學文化,培養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我按照"理解—掌握—運用"的梯度設計了如下四組習題。
(1) 體會新知,初步運用(2)對應難點,鞏固所學;(3)考查重點,深化新知;(4)解決問題,感受應用
最后、溫故反思 任務后延
在課堂接近尾聲時,我鼓勵學生從"四基"的要求對本節課進行小結。進而總結出一個定理、二個方案、三種思想、四種經驗。
然后布置作業,分層作業體現了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
五、板書設計
板書勾股定理,進而給出字母表示,培養學生的符號意識。
六、學習評價
本課意在創設和諧的樂學氣氛,始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課堂教學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留下最大化的思維空間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從一般到特殊從特殊回歸到一般的數學思想方法。重視數學式教育,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操,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時候需要老師幫助學生去理解和轉化,而更多時候需要學生自己去探索,嘗試,得出正確結論。
初中數學優秀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數的圖象與性質是對正比例函數圖象與性質的復習和對比,也是以后學習二次函數的基礎。本課時的學習是學生對函數的圖象與性質一個再知的過程,由于初二學生是首次接觸雙曲線這種函數圖象,所以教學時應注意引導學生抓住反比例函數圖象的特征,讓學生對反比例函數有一個形象和直觀的認識。
二、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二期課改“以學生為主體,激活課堂氣氛,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精神。在教學設計上,我設想通過使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在掌握反比例函數相關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和主動探索。
因此把教學目標確定為:1、掌握反比例函數的概念,能夠根據已知條件求出反比例函數的解析式;學會用描點法畫出反比例函數的圖象;掌握圖象的特征以及由函數圖象得到的函數性質。2、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思考及想象,從而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的綜合能力。3、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本堂課的重點是掌握反比例函數的定義、圖象特征以及函數的性質;
難點則是如何抓住特征準確畫出反比例函數的圖象。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并制作了能動態演示函數圖象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親手操作,積極參與并主動探索函數性質,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性質。
四、教學方法
鑒于教材特點及初二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設想采用問題教學法
和對比教學法,用層層推進的提問啟發學生深入思考,主動探究,主動獲取知識。同時注意與學生已有知識的聯系,減少學生對新概念接受的困難,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時間。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活動、多觀察,主動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來,組織學生參與“探究——討論——交流——總結”的學習活動過程,同時在教學中,還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通過演示,操作,觀察,練習等師生的共同活動中啟發學生,讓每個學生動手、動口、動眼、動腦,培養學生直覺思維能力。
五、學法指導
本堂課立足于學生的“學”,要求學生多動手,多觀察,從而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分析、
對比、歸納的思想方法。在對比和討論中讓學生在“做中學”,提高學生利用已學知識去主動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因此在課堂上要采用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的方法組織教學,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體會參與的樂趣,成功的喜悅,感知數學的奇妙。
六、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反函數解析式
練習1:寫出下列各題的關系式:
(1)正方形的周長C和它的一邊的長a之間的關系
(2)運動會的田徑比賽中,運動員小王的平均速度是8米/秒,他所跑過的路程s和所用時間t之間的關系
(3)矩形的面積為10時,它的長x和寬y之間的關系
(4)王師傅要生產100個零件,他的工作效率x和工作時間t之間的關系
問題1:請大家判斷一下,在我們寫出來的這些關系式中哪些是正比例函數?
問題1主要是復習正比例函數的定義,為后面學生運用對比的方法給出反比例函數的定義打下基礎。
問題2:那么請大家再仔細觀察一下,其余兩個函數關系式有什么共同點嗎?
通過問題2來引出反比例函數的解析式,請學生對比正比例函數的定
義來給出反比例函數的定義,這不僅有助于對舊知識的復習和鞏固,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對比和探究能力。
例題1:已知變量y與x成反比例,且當x=2時,y=9
(1)寫出y與x之間的函數解析式
(2)當x=3、5時,求y的值
(3)當y=5時,求x的值
通過對例1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如何根據已知條件來求出反比例函數的解析式。在
解題過程中,引導學生運用在求正比例函數的解析式時用到的“待定系數法”,先設反比例函數為,再把相應的x,y值代入求出k,k值的確定,函數解析式也就確定了。
課堂練習:已知x與y成反比例,根據以下條件,求出y與x之間的函數關系式
(1)x=2,y=3(2)x=,y=
通過此題,對學生掌握如何根據已知條件去求反比例函數的解析式的學習情況做一個簡單的反饋。
(二)探究學習1——函數圖象的畫法
問題3:如何畫出正比例函數的圖象?
通過問題3來復習正比例函數圖象的畫法主要分為列表、描點、連線三個步驟,為學習反比例函數圖像的畫法打下基礎。
問題4:那反比例函數的圖象應該怎樣去畫呢?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仿照正比例函數圖象的的畫法。
設想的教學設計是:
(1)引導學生運用在畫正比例函數圖象中所學到的方法,分小組討論嘗試,采用列表、描點、連線的方法畫出函數和的圖象;
(2)老師邊巡視,邊指導,用實物投影儀反映一些學生在函數圖象中出現的典型錯誤,和學生一起找出錯誤的地方,分析原因;
(3)隨后老師在黑板上演示畫好反比例函數圖像的步驟,展示正確的函數圖象,引導學生觀察其圖象特征(雙曲線有兩個分支)。
初二學生是首次接觸到雙曲線這種比較特殊函數圖象,設想學生可能會在下面幾個環節中出錯:
(1)在“列表”這一環節
在取點時學生可能會取零,在這里可以引導學生結合代數的方法得出x不能為零。也可能由于在取點時的不恰當,導致函數圖象的不完整、不對稱。在這里應該要指導學生在列表時,自變量x的取值可以選取絕對值相等而符號相反的數,相應的就得到絕對相等而符號相反的對應的函數值,這樣可以簡化計算的手續,又便于在坐標平面內找到點。
(2)在“連線”這一環節
學生畫的點與點之間連線可能會有端點,未能用光滑的線條連接。因而在這里要特別要強調在將所選取的點連結時,應該是“光滑曲線”,為以后學習二次函數的圖像打下基礎。為了使函數圖象清晰明顯,可以引導學生注意盡量選取較多的自變量x的值和對應的函數值y,以便在坐標平面內得到較多的“點”,畫出曲線。
從而引導學生畫出正確的函數圖象。
(3)圖象與x軸或y軸相交
在這里我認為可以埋下一個伏筆,給學生留下一個懸念,為后面學習函數的性質打下基礎。
需要說明的是:利用多媒體課件學習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不過,盡管多媒體的演示既快又準確,我認為在學生第一次學畫反比例函數圖象的過程中,老師還是應該在黑板上認真示范畫出圖象的每一個步驟,畢竟多媒體還是不能替代我們平時老師在黑板上板書。
鞏固練習:畫出函數和的圖象
通過鞏固練習,讓學生再次動手畫出函數圖象,改正在初次畫圖象時出現在一些問題。老師使用函數圖象的課件,用屏幕顯示的函數圖象驗證學生畫出的函數圖象的準確性。
(三)探究學習2——函數圖象性質
1、圖象的分布情況
問題5:請大家回憶一下正比例函數的分布情況是怎么樣的呢?
提出問題5主要是起到鞏固復習,為引導學生學習反比例函數圖象的分布情況打下基礎。
問題6:觀察剛才所畫的圖象我們發現反比例函數的圖象有兩個分支,那么它的分布情況又是怎么樣的呢?
在這一環節中的設計:
(1)引導學生對比正比例函數圖象的分布,啟發他們主動探索反比例函數的分布情況,給學生充分考慮的時間;
(2)充分運用多媒體的優勢進行教學,使用函數圖象的課件試著任意輸入幾個k的值,觀察函數圖象的不同分布,觀察函數圖象的動態演變過程。把不同的函數圖象集中到一個屏幕中,便于學生對比和探究。學生通過觀察及對比,對反比例函數圖象的分布與k的關系有一個直觀的了解;
(3)組織小組討論來歸納出反比例函數的一條性質:當k>0時,函數圖象的兩支分別在第一、三象限內;當k<0時,函數圖象的兩支分別在第二、四象限內。
2、圖象的變化情況
問題7:正比例函數圖象的變化情況是怎么樣的呢?
提出問題7主要是起到鞏固復習,為引導學生學習反比例函數圖象的變化情況打下基礎。
問題8:那反比例函數的圖象,是否也具有這樣的性質呢?
在這一環節的教學設計是:
(1)回顧反比例函數和的圖象,通過實際觀察;
(2)根據解析式對XX取值,比較x在取不同值時函數值的變化情況;
(3)電腦演示及學生小組討論,請學生給出結論。即這個問題必須分成兩種情況討論即當k>0時,自變量x逐漸增大時,y的值則隨著逐漸減小;當k<0時,自變量x逐漸增大時,y的值也隨著逐漸增大。
(4)對于學生做出的結論,老師應該要給予肯定,同時可以提出:有沒有同學需要補充的呢?若沒有,則可以舉例:當k>0,分別比較在第三象限x=—2,第一象限x=2時的y的值的大小,則以上性質是否依然成立?學生的回答應該是:不成立。這時老師再請學生做小結:必須限定在每一個象限內,才有以上性質成立。
問題9:當函數圖象的兩個分支無限延伸時,它與x軸、y軸相交嗎?為什么?
在這個環節中,可以結合剛才學生所畫的錯誤圖象,引導學生可以通過代數的方法分析反比例函數的解析式,由分母不能為零,得x不能為零。由k≠0,得y必不為零,從而驗證了反比例函數的圖象。當兩個分支無限延伸時,可以無限地逼近x軸、y軸,但永遠不會與兩軸相交。隨即強調畫圖時要注意準確性。
(四)備用思考題
1、反比例函數的圖象在第一、三象限,求a的取值范圍
2、
(1)當m為何值時,y是x的正比例函數
(2)當m為何值時,y是x的反比例函數
(五)小結:
初中數學優秀說課稿3
下午好!(自我介紹略)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八年級數學下冊第三章第二節分式的乘除法。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板書設計等方面來進行闡述。
一、說教材
1、 教材內容:我認為可以理解為探索法則——理解法則——應用法則,進一步體現了新課標中“情境引入——數學建模——解釋、拓展與應用的模式”。分式的乘除法與分數的乘除法類似,所以可通過類比,探索分式的乘除運算法則的過程,會進行簡單的分式的乘除法運算,分式運算的結果要化成最簡分式和整式,也就是分式的約分,要求學生能解決一些與分式有關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2、 教材地位:分式是分數的“代數化”,與分數的約分、分數的乘除法有密切的聯系,也為后面學習分式的混合運算作準備,為分式方程作鋪墊。
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理解分式的乘除運算法則
(2)、會進行簡單的分式的乘除法運算
能力目標:(1)、類比分數的乘除運算法則,探索分式的乘除運算法則。
(2)、能解決一些與分式有關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情感目標:(1)、通過師生觀察、歸納、猜想、討論、交流,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2)、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應用意識。
(3)、讓學生感悟數學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又為現實生活服務,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
4、教學重點:分式乘除法的法則及應用.
5、教學難點:分子、分母是多項式的分式的乘除法的運算。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是我們實現教學目標的催化劑,好的教學方法常常使我們事半功倍。新課程改革中,老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1、啟發式教學。啟發性原則是永恒的,在教師的啟發下,讓學生成為課堂上行為的主體。
2、合作式教學,在師生平等的交流中評價學習。
三、說學法
學生在小學就已經會很熟練的進行分數的乘除法運算,上一章又學習的因式分解,本章學習的分式的意義,分式的基本性質等,都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知識上的鋪墊。
1、類比學習的方法。通過與分數的乘除法運算類比。
2、合作學習。
四、說教學程序
1、類比學習,探索法則。(約3分鐘)
讓學生認真思考教材上提供的4個分數的乘除法的例子(2個乘法,2個除法)
復習:分數的乘除法法則(抽一學生口答)
猜一猜:
(a、b、c、d表示整數且在第一個式子中a、c不等于零,在第二個式子中a、c、d不等于零)
類比:得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則(a、b、c、d表示整式且在第一個式子中a、c不等于零,在第二個式子中a、c、d不等于零,a、c中含有字母)
活動目的:
讓學生觀察、計算、小組討論交流,并與分數的乘除法的法則類比,讓學生自己總結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則。
教學效果:
通過類比分數的乘除法的法則,學生明白字母代表數、代表式,這樣很順利的得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則。
2、理解法則:(約2分鐘)
文字敘述:兩個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積作為積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積作為積的分母;
兩個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顛倒位置后再與被除式相乘.
活動目的:
兩種形式鞏固對法則的理解。
教學效果:
理解法則,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符號感。
3、應用:(約20分鐘)
(1)牛刀小試
教材74頁到76頁的例1、做一做、例2.我準備把例1和例2先學習了。再學習做一做。
活動目的:
抓住學生剛學習了法則,躍躍欲試的學習激情,抽2名同學上黑板演算,其他學生在課堂作業本上演算。老師巡查,予以輔導,反復提醒學生像分數乘法一樣來學習分式乘法(即類比)。
教學效果:
有的學生可能沒有注意把結果化為最簡分式,要提醒注意,有的學生可能一邊計算一邊就分解因式進行約分(化簡)了的,說明已經很好地與分數的乘法進行類比學習了(分數是分解因數),應該予以表揚,讓全班學生認真學習、領會。講評時還應該讓學生理解一步的算理。
(2)“西瓜問題”
活動目的:
能解決一些與分式有關的簡單的實際問題。能有條理的進行表達。
教學效果:
通過以上例題幫助學生總結出分式乘除法的運算步驟(當分式的分子與分母都是單項式時和當分式的分子、分母中有多項式兩種情況)
4、隨堂練習。(約5分鐘)
76頁第一題,共3個小題。
教學效果:
在總結出分式乘除法的運算步驟后,大部分學生能很好的掌握,但是還有些學生忘記運算結果要化成最簡形式,老師要及時提醒學生。分解因式的知識沒掌握好,將會影響到分式的運算,所以有的學生有必要復習和鞏固一下分解因式的知識。
5、數學理解(約5分鐘)
教材77頁的數學理解,學生很容易出現像小明那樣的錯誤。但是也很容易找出錯誤的原因。
補充例3 計算(xy-x2)÷
教學效果:鞏固分式乘除法法則,掌握分式乘除法混合運算的方法。提醒學生,負號要提到分式前面去。
6、課堂小結(約3分鐘)
先學生分組小結,在全班交流,最后老師總結。
7、作業布置,凝固新知。(約2分鐘)
教材77頁到78頁,習題3.1,1、2、4.并補充一題(分式乘除法混合運算的)
五.說板書設計
主板書采用綱要式,一目了然。
初中數學優秀說課稿4
各位評委:早上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 《有理數》復習課 ,這節課所選用的教材為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七年級上冊教科書。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是初中數學七年級上冊第一章《有理數》的復習內容,是初中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有理數作為中學階段的入門章節,非常重視與前面學段的銜接。一方面,數從自然數擴展到有理數,初步形成有理數的概念后,進一步學習有理數的運算,是小學算術的延續和發展。另一方面,有理數的學習為學習實數等知識奠定了基礎,是進一步研究代數式四則運算工具性內容。準確數和近似數、計算器的使用也是本章的教學內容,它是應用有理數解決實際問題所必需的。因此有理數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學情分析
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第一章有理數,對_有理數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為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基礎,但對于有理數的知識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較高,)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由于七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特征和生理特征,學生好動性,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等特點,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一生理心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學情分析,結合新課標對本節課的要求,我將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有理數概念和有理數運算
難點確定為:負數和有理數法則的理解和運用
二、 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我確立了如下的三維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復習整理有理數有關概念和有理數運算法則,運算律以及近似計算等有關知識
2. 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整合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在教學中滲透美的教育,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學會與人相處,感受探索與創造,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興趣,感受數學之美。
三、 教學方法分析 方法:分層次教學,講授、練習相結合。
本節課我將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為主線,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在引導分析時,給學生流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聯想、探索,從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自我建構。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直觀呈現教學素材,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1、師生互動探究式教學,以教學大綱為依據,滲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結合初三學生的求知欲心理和已有的認知水平開展教學,形成學生自動、生生助動、師生互動,教師著眼于引導,學生著眼于探索,側重于學生能力的提高、思維的訓練。同時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進行分層施教,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知識,能力得到提高。
2、采用表格形式,將知識點歸納,讓學生通過這個表格很容易看出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的聯系,讓學生形成以清晰、系統、完整的知識網絡。
3、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既直觀、生動地反映圖形變換,增強教學的條理性和形象性,又豐富了課堂的內容,有利于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更好地提高課堂效率。
學法指導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傳授學生基本知識,還要培養學生主動觀察、主動思考、親自動手、自我發現等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達到教學的終極目標。教學中,教師創設疑問,學生想辦法解決疑問,通過教師的啟發與點撥,在積極的雙邊活動中,學生找到了解決疑問的方法,找準解決問題的關鍵。
四、教學過程分析
為有序、有效地進行教學,本節課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學環節:
(1) 復習就知,溫故知新
設計意圖:建構主義主張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出發,____是本節課深入研究____的認知基礎,這樣設計有利于引導學生順利地進入學習情境。
(2)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以問題串的形式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對舊知識產生設疑,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初中數學優秀說課稿5
各位評委:
大家好!我是 號說課者,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 ,所選用的教材為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于本節課,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法和學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板書設計六個方面展開說課。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是初中數學 年級第 章第 節的內容,是初中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這是在學習了 的基礎上,對 的進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為學習 等知識奠定了基礎,是進一步研究 的工具性內容。鑒于這種認識,我認為,本節課不僅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而且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從心理特征來說,初中階段的學生邏輯思維從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著迅速發展。但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些特點,一方面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從認知狀況來說,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 ,對 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為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基礎,但對于 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較高,)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三、 教學目標分析
新課標指出,教學目標應包括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這三個方面,而這三維目標又是緊密聯系的一個統一整體,學生在學會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同時也是成為學會學習,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告訴我們,在教學中應以知識與技能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并把前面兩者充分體現在過程與方法中。所以,我將三維目標進行整合,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 (了解、理解、熟記、初步掌握、會運用 等);
2. 通過 的學習,培養學生 觀察分析、類比歸納的探究 能力,加深對 函數與方程、數形結合、從特殊到一般、類比與轉化、分類討論 等數學思想的認識。
3. 通過主動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體會數學的合理性和嚴謹性,使學生養成積極思考,獨立思考的好習慣,并且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學情和教學目標的分析,結合新課標對本節課的要求,我將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 難點確定為: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 教法和學法分析
1. 教法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言道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根據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我采用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境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精神得到充分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或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為主線,始終在學生知識的“最近發展區”設置問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
在引導分析時,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聯想、探索,從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自我建構。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直觀呈現教學素材,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由于本節課內容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系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直觀的感受。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并列舉社會上存在的一些相關現象,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后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認識更清晰、更深刻。
2. 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知道,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這節課我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下面我具體來談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五、教學過程分析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間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為有序、有效地進行教學,本節課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學環節:
(1) 復習舊知,溫故知新
設計意圖:建構主義主張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出發, 是本節課深入研究 的認知基礎,這樣設計有利于引導學生順利地進入學習情境。
(2)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以問題串的形式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對舊知識產生設疑,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通過情境創設,學生已激發了強烈的求知欲望,產生了強勁的學習動力,此時我把學生帶入下一環節———
(3) 發現問題,探求新知
設計意圖:現代數學教學論指出, 的教學必須在學生自主探索,經驗歸納的基礎上獲得,教學中必須展現思維的過程性,在這里,通過 觀察分析、獨立思考、小組交流 等活動,引導學生歸納 。
(4)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設計意圖:數學教學論指出, 數學概念(定理等) 要明確其 內涵和外延(條件、結論、應用范圍等) ,通過對 定義 的幾個重要方面的闡述,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得到優化,知識體系得到完善,使學生的數學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維的難點。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基本把握了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此時,他們急于尋找一塊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體驗成功,于是我把學生導入第 環節。
(5) 強化訓練,鞏固雙基
設計意圖:幾道例題及練習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各有側重,其中例1??例2??,體現新課標提出的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的教學理念。這一環節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內化知識。
(6) 小結歸納,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結歸納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應該是優化認知結構,完善知識體系的一種有效手段,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學習的知識、方法、體驗三個個方面進行歸納,我設計了這么三個問題:
①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②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體驗是什么;
③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學習數學的方法?
(7) 布置作業,提高升華
以作業的鞏固性和發展性為出發點,我設計了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一個反饋,
選做題是對本節課知識的一個延伸。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鞏固提高。
以上幾個環節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并充分體現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在教師的整體調控下,學生通過動腦思考、層層遞進,對知識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課堂效率達到最佳狀態。
六、 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這有利于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便于學生理解掌握。 我的板書設計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復習舊知,引入新課;第二部分,定義,法則和定理的說明;第三部分,通過例題鞏固應用。
七、結束語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 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認知規律,采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完成教學。教師的“導”立足于學生的“學”,在教學中要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地學習,使他們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中,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并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
初中數學優秀說課稿6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完全平方公式》,所選用的教材為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于本節課,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是初中數學七年級下冊第一章第八節的內容,是初中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這是在學習了整式的加、減、乘、除及平方差公式的基礎上,對多項式乘法的進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為學習《因式分解》《配方法》等知識奠定了基礎,是進一步研究《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數》的工具性內容。鑒于這種認識,我認為,本節課不僅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而且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2、學情分析
從心理特征來說,初中階段的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有待培養,從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著迅速發展。但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些特點,一方面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從認知狀況來說,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多項式乘法法則、平方差公式的探索過程,對“完全平方公式”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為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基礎,但對于“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較高,)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學情分析,結合新課標對本節課的要求,我將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
對公式(a+b)2=a2+2ab+b2的理解,包括它的推導過程、結構特點、語言表述(學生自己的語言)、幾何解釋。
難點確定為:從廣泛意義上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符號含義,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思考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教學目標分析
新課標指出,教學目標應包括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與態度目標這三個方面,而這三維目標又應是緊密聯系的一個有機整體,學生學會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告訴我們,在教學中應以知識與技能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并把前面兩者充分體現在過程與方法中。借此,我將三維目標進行整合,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經歷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過程,進一步發展符號感和推理能力。會推導完全平方公式,并能運用公式進行簡單的運算。
2、在探索討論、歸結總結中,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
3、通過主動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體會數學的合理性和嚴謹性,使學生養成積極思考,獨立思考的好習慣,并且同時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對數學問題的討論并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
三、教學方法分析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言道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根據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本節課我采用啟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為主線,始終在學生知識的“最近發展區”設置問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在引導分析時,給學生流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聯想、探索,從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自我建構。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直觀呈現教學素材,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四、教學過程分析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間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為有序、有效地進行教學,本節課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學環節:
(1)復習舊知,溫故知新
設計意圖:建構注意主張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出發,是本節課深入研究的認知基礎,這樣設計有利于引導學生順利地進入學習情境。
(2)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以問題串的形式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對舊知識產生設疑,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通過情境創設,學生已激發了強烈的求知欲望,產生了強勁的學習動力,此時我把學生帶入下一環節———
(3)發現問題,探求新知
設計意圖:現代數學教學論指出,的教學必須在學生自主探索,經驗歸納的基礎上獲得,教學中必須展現思維的過程性,在這里,通過觀察分析、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等活動,引導學生歸納。
(4)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設計意圖:數學教學論指出,數學概念(定理等)要明確其內涵和外延(條件、結論、應用范圍等),通過對定義的幾個重要方面的闡述,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得到優化,知識體系得到完善,使學生的數學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維的難點。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基本把握了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此時,他們急于尋找一塊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體驗成功,于是我把學生導入下一環節。
(5)強化訓練,鞏固雙基
設計意圖:幾道例題及練習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各有側重,其中例1……例2……,體現新課標提出的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的教學理念。這一環節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內化知識。
(6)小結歸納,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結歸納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應該是優化認知結構,完善知識體系的一種有效手段,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從學習的知識、方法、體驗等幾個方面進行歸納,我設計了這么三個問題:
①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②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的體驗是什么;
③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學習數學的方法?
(7)布置作業,提高升華
以作業的鞏固性和發展性為出發點,我設計了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一個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課知識的一個延伸。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鞏固提高。
以上幾個環節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并充分體現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在教師的整體調控下,學生通過動腦思考、層層遞進,對知識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課堂效益達到狀態。
初中數學優秀說課稿7
一、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矩形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積累一定的經驗的基礎上學習的。它是這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既是平行四邊形知識的延伸,又為學習其它特殊平行四邊形提供了研究方法和學習策略,也為今后學習其它有關知識奠定了基礎,起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對本節內容的要求及本課內容的特點,運用新課程理念,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技能:
1.理解矩形有關概念,根據定義探究并掌握矩形的有關性質。
2.了解矩形在生活中的應用,根據矩形的性質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數學思考:
1.經歷矩形的概念和性質的探索過程,發展學生合情推理意識,掌握幾何思維方法。通過觀察、思考、交流、探究等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根據矩形的性質進行簡單的計算和應用,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培養幾何直覺向思維邏輯轉化的習慣,進一步體會類比及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解決問題:
通過學生觀察、實驗、分析、交流,引出矩形的概念,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及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通過收集生活中的數學信息以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應用數學意識。
情感態度:在與他人的交流合作中,讓學生感受數學活動充滿探索的樂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和大膽猜想、樂于探究的良好品質以及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主動探索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三、教學重點:矩形的性質及其應用。
教學難點:理解矩形的特殊性,探究矩形特殊性質。
四、教法及手段:
根據本課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及教學的要求,采用教師引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使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
教學手段:采用多媒體(PowerPoint,幾何畫板)、實物投影輔助教學。
五、教學過程
本課的設計環節如下:創設情境 引入新課、動手操作 得出定義、引導探究 得出性質、運用新知 解決問題、歸納小節 鞏固新知、分層作業 學有所得。
在本課各個環節設計中力求突出以下幾個方面:
1、數學問題生活化
設計中我遵循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課標要求。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讓數學問題生活化,活動1我展示給同學們一張校園門口的照片,讓同學們感受生活中到處傳遞著數學信息,通過觀察、搜集并分析熟悉的圖形,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進而引出活動2 ; 性質應用中計算電視屏幕的大小,也是與生活聯系非常密切的問題,有的學生還不知道電視的大小是指的對角線的長短,通過這道題目,讓學生了解到生活的常識,也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而且通過問題的解決培養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的熱情。
2、創設自主探究情境,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矩形定義的探究,學生拿出自制平行四邊形學具,分組活動,通過學生觀察、實驗、分析、交流,引出矩形的概念,把平行四邊形的演變過程,遷移到矩形的概念與性質上來,明確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并通過學生找出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感受數學美及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矩形性質的探究是讓學生類比平行四邊形的性質,通過觀察、測量、分析、證明等手段,()讓矩形的性質在活動中"浮出水面".活動中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在探索中發現新知,在交流中歸納新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我在評價中對活動積極的小組和個人進行表揚,增強學生創造的信心,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性質1是學生小組交流完成的證明。而性質2要求學生認真寫出已知、求證和證明過程,在此基礎上請一個學生上黑板板書,其余學生觀察其板書正確與否。培養幾何直覺向思維邏輯化轉化的習慣,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活動中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同時也積累了良好的學習經驗。
3、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培養學生嚴謹的解題習慣。
本節課新知應用環節,我設計了3個題目。練習1是性質的定義的直接應用,在鞏固新知的同時,引導學生進一步發現與矩形中所包含的基本圖形,從而讓學生感受矩形與等腰三角形與直角三角形有密切的關系,讓學生體會知識的聯系與延伸,培養幾何直覺向思維邏輯轉化的習慣,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例題的設計是讓學生體會性質應用的同時規范學生的解題步驟和格式,讓學生感受數學思維的嚴謹性。練習2是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數學,做到學用結合,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的熱情和情趣。
4、教學活動中注重體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首先根據不同學生的智力、能力、基礎不一,把學生編排成探究小組,在探究中注重組內幫帶,以互幫互助促進不同層次的學生共同提高,其分組的原則是:數學成績優秀的,組織能力強的、動手能力強的、成績中等的、基礎差的。 其次是作業的設計體現的是層次性。我把作業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兩種。必做題較基礎,可以發現和彌補課堂學習的遺漏和不足。備選題則僅供學有余力的學生選用。另外數學日記是幫助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獲和不足,培養學生善于總結和反思的習慣。
5、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本節課是采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的,給學生以直觀感性的認識,培養學生觀察、表述、歸納的能力。 使教學目標得以順利完成。
以上,是我設計本節課的一些做法和體會,有不妥之處請大家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初中數學優秀說課稿8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八年級下冊第五章第4節《數據的波動》(第一課時)。現我就教材、教法、學法、教學流序、板書五個方面進行說明。(懇請在座的各位專家、同仁批評指正。)
一、說教材:
1、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探究數據的離散程度及認識“極差”“方差”“標準差”三個量度及其實際意義。主要是運用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到當兩組數據的“平均水平”相近時,而實際問題中具體意義卻千差萬別,因而必須研究數據的波動狀況,分析數據的差異,逐步抽象出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極差”“方差”“標準差”的三個量度,并掌握利用計算器求方差和標準差。
2、地位作用:
縱觀本章的教材安排體系,以數據“收集—表示—處理—評判”的順序展開。數據的波動是對一組數據變化的趨勢進行評判,通過結果評判形成決策的教學,是數據處理解決現實情景問題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是本章學習的最終目的和落腳點。通過本節的學習為處理各種較為復雜的現實情境的數據問題打下基礎。
3、教學目標:
依據課標對本節知識的提出的“探索如何表示一組數據的離散程度,會計算極差和方差,并會用它們表示數據的離散程度”要求,確定以下目標:
(1)知識目標:a、掌握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極差”“方差”“標準差”三個量度。b、會動手和利用計算器計算“方差”“標準差”。
(2)過程與方法目標:a、經歷感受表示數據離散程度的三個量度的探索過程(“極差”“方差”“標準差)。b、通過數據分析的學習,培養學生探索數學規律的能力(“平均數相同的兩組數據,極差越小,波動越小,越穩定”;“一組數據方差越小,波動越小,越穩定”)c、突出關鍵環節,判斷兩組數據穩定性就是抓住計算其方差進行比較。d、在具體實例中體會樣本估計總體的思想。
(3)情感目標:通過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認真參與、積極交流的主體意識,通過數據分析,培養學生善于用數學的眼光認識世界,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數學素養。
4、重點與難點:重點:
理解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三個量度——極差、標準差和方差,會計算方差的數值,并在具體問題情境中加以應用。
難點:理解極差、方差的含義及方差的計算公式,并準確運用其解決實際問題。
二、說教法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啟發學生自主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素質。根據這一原則和本節教學目標,我采用如下的教學方法:
1、引導發現法。數據分析的三個量度,是十分抽象的概念,要引出三個概念,必須借助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我設計了一個連接奧運會中韓射箭運動員的場景,并用表格記錄環數,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評判,通過學習分析具體的生活實例來發現當兩組數據的“平均水平”相近,無法用平均數來刻畫時,引入一種新的量度,逐步抽象出“極差”“方差”“標準差”。以此,打開教學突出教學難點的缺口,充分激活學生思維,調動其主動性和積極性。
2、比較法。在極差和方差的應用中,讓學生在比較中發現用已有的知識還是難以準確的刻畫一組數據的離散程度,從而引入新的量度。
3、練習鞏固法。通過練習,強化鞏固概念,熟練計算器的操作。進一步理解本節知識對于實際問題的意義。這樣更能突破重點、解決難點,在運算中深刻理解“極差”“方差”“標準差”的內涵。使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4、選用一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背景。通過一個實際問題情境的導入和比較,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直觀地估測甲、乙兩名選手的成績,回顧有關數據的另一個量度“平均水平”,同時讓學生初步體會“平均水平”相近,但兩者的離散程度未必相同,僅有“平均水平”還難以準確地刻畫一組數據,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入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一個量度—極差;然后,設計了一個“做一做”,因承上面場景的情境,增加了一名選手丙,旨在通過丙與甲、乙的對比,發現有時平均水平相近,極差也相同,但數據的離散程度仍然存在差異,僅用極差還難以精確刻畫一組數據的離散程度,從而引入刻畫一組數據離散程度的另外兩個量度—標準差和方差。指導學生動手計算平均數、極差、方差、標準差,并依次比較,讓學生在比較中發現問題。
三、說學法:
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本節課注重調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盡可能地增加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我主要設計的學法指導是:
(1)引導觀察分析法:鏈接運動員設計場景,引導學生觀察把環(用眼),關注收集的數據,積極思考,分析兩名運動員設計的穩定程度(動腦),指導學生動手計算(動手)。讓學生學會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2)引導比較鑒別法:在教學過程中,每出現一個新概念或一個新公式,采取的方法是:一是引導學生讀,二是解釋關鍵詞語,三是讓學生動手計算、鞏固知識,加深理解概念的內涵,四是回頭看實際情形,認識數據的變化規律,在實際背景中比較形成正確的決策。
(3)引導練習鞏固:注重“做一做”的練習中強化、觀察、切入公式特點、計算、分析、判斷的方法的鞏固,通過強化加深學生對三個量度的理解和應用。讓學生知道數學重在運用,從而檢驗知識的應用情況,找出未掌握的內容和知識。
(4)引導自學法:學生自學掌握計數器計算方差和標準差的操作功能。
四、說教學程序: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展示情景(鏈接奧運會中韓運動員設計的情景)。
<3>、分析思考尋求解決方案(觀察表格數據求平均數)。
2、新課:
(由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來引出課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學習本節知識的興趣)
<1>、概念介紹:
<3>、引進概念
<5>、計算引例中的方差和標準差。(作用:一是鞏固“方差”的計算方法;二是用方差來刻畫引例中的數據離散程度,加深學生對方差意義的理解。三是會用運“方差”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2>、P—235隨堂練習(1)(通過這道習題鞏固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小結談體會:教師引導回顧所學概念;讓學生談學習、運用的體會。
5、布置作業:P—199(1)(2)(3—選作題):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為表格式,這樣的板書簡明清楚,重點突出,加深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便于比較和記憶,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初中數學優秀說課稿9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已掌握了長方形面積的計算、面積概念和面積單位,以及認識了平行四邊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運用轉化思想,在數方格法的基礎叟,用割補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為長方形,并分析長方形面積與平行四邊形面積的關系,再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然后通過實例驗證,使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公式。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知道推導方法,為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做準備。
2、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自己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溝通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之間的內在聯系。
(2)通過操作,讓學生嘗試用轉化的思想方法解決新的問題。
(3)理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底和高有關,并會運用面積公式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3、教學重點: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
4、教學難點: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二、教法學法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一堂幾何初步知識課,為以后學習三角形面積和梯形面積的計算,提供了知識準備。本課的教學設計由直觀到抽象,層層深入。從動手操作 觀察思考 歸納概括 初步反饋,遵循了概念教學的原則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動手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再現已有的表象,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觀察、分析、比較、推理、概括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正體現了概念教學的順序:動作感知 形成表象 抽象概念。
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自己去操作,自己去觀察、比較,自己去探求,重視讓學生自己去操作,自己去獲取知識,以思維訓練為主線,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互助合作,以全體學生為教育對象,整體提高,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教具逐個出示:
1、圖(1)是什么圖形? 它的面積怎樣算?現在量得長是7厘米,寬是4厘米,你知道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
2、長方形的面積可以直接用公式計算,那么圖(2)我們能直接用公式計算它的面積嗎?用什么辦法求它的面積?
學生獨立思考,討論后反饋。(教具演示把多的一塊剪下來,拼過去正好是一個長方形,再用長乘以寬就是它的面積)
3、剛才我們用割下來補過去的方法將圖(2)轉化成和原來圖形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再用長方形面積公式求出它的面積。現在誰能計算圖(3)的面積?
學生獨立計算后,反饋。你是怎么算的?為什么?(教具演示:把圖(3)右邊的三角形割下來補到左邊,轉化成一個長方形。)
(二)導入新課
圖(2)、圖(3)我們用割補的方法把它們轉化成學過的長方形就能算出它們的面積。(教具出示下圖)
你能想辦法求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出示課題。
(三)引導探究
1、學生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嘗試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教師巡視,學生計算1號學具紙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誰能說一說,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多少?你是怎樣計算的?學生可能出現不同的答案。
到底怎樣思考才是正確的呢?充分運用你手頭的學具和有關工具(尺、剪刀等)來嘗試操作,然后列式計算(四人小組進行合作、交流)
反饋交流: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具演示“轉化過程”。 演示前先比較兩個全等的平行四邊形,再將其中一個平行四邊形沿著平行四邊形的高把圖形剪開,將左邊的三角形(或直角梯形)拼到右邊去,正好是個長方形,量出它的長是7厘米,寬是4厘米,面積是7×4=28平方厘米。
追問:為什么可以這樣算?
把平行四邊形割補成長方形,圖形的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
比較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寬與原平行四邊形的底、高之間的關系。
2、操作實踐,驗證想法。
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邊形都能轉化成長方形?任意畫一個平行四邊形或任意取一個學具平行四邊形紙片,證明你的想法。(結論:由此看來,對于任何一個平行四邊形,要計算它的面積,我們都可以用割補的訪求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來計算它的面積)
3、觀察分析,歸納公式。
那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該怎樣計算呢?為什么?(學生討論)
結合回答,教具演示:因為割補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形變面積不變,我們發現,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平行四邊形的底,寬相當于平行四邊形的高,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底乘以高。
板書: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如果用字母S表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a表示它的底,h表示它的高,那么平等四邊形面積的字母公式是怎樣的?
(四)小結
1、面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個新問題,我們利用已有的“求長方形的面積知識”,通過轉化的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2、現在,你們說說,要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關鍵是找哪兩個條件?
(五)練習
1、計算下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練后講評)
2、計算下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3、有一塊平行四邊形草地,底18米,高10米。這塊草地的面積是多少?
4、口答下面每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底(厘米)
50
12
100
9
高(厘米)
40
8
36
4
面積(平方厘米)
(六)課堂小結
1、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有什么體會?
2、同學們的表現好在哪里?
*3機動練習:
計算下面圖中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正確列式為( )。(單位:厘米)
初中數學優秀說課稿10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從知識結構上看,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數量關系,為后續學習解直角三角形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從同學們認知結構上看,它把形的特征轉化成數量關系,架起了幾何與代數之間的橋梁;
勾股定理又是對同學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根據數學新課程標準以及八年級同學們的認知水平我確定如下學習目標: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其中【情感態度】方面,以我國數學文化為主線,激發同學們熱愛祖國悠久文化的情感。
(二)重點與難點
為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為:勾股定理的探索過程。
限于八年級同學們的思維水平,我將面積法(拼圖法)發現勾股定理確定為本節課的難點。 我將引導同學們動手實驗突出重點,合作交流突破難點。
二、學情分析
初二同學們已具備一定的 分析,歸納的能力和運用數學的思想意識對于勾股定理的得出,需要同學們通過動手操作,在觀察的基礎上,大膽猜想數學結論。但同學們在這一方面的可預見性和耐挫折能力并不是很成熟,從而形成困難。
三、教學與學法分析
教學方法
葉圣陶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因此教師利用幾何直觀提出問題,引導同學們由淺入深的探索,設計實驗讓同學們進行驗證,感悟其中所蘊涵的思想方法。
學法指導
為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同學們,教師鼓勵同學們采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讓同學們親自感知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四、教學過程
首先,情境導入 激問設疑
給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調動同學們興趣,啟迪同學們思維,激發同學們創新熱情和和情感體驗。是同學們帶著好奇心開始本節課的學習。
其次,自主探究,獲取新知
勾股定理的探索過程是本節課的重點,依照數學知識的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我設計如下三個活動。
1. 追溯歷史 解密真相
讓同學們欣賞傳說故事:相傳2500年前,畢達格拉斯在朋友家做客時,發現朋友家用磚鋪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邊的某種數量關系。通過故事使同學們明白:科學家的偉大成就多數都是在看似平淡無奇的現象中發現和研究出來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們應該學會觀察、思考,將學習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
這樣,一方面激發同學們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也對同學們進行了學習方法指導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2.動手操作----探求新知
通過對地板圖形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到一般直角三角形中三邊關系的探究,讓同學們體驗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過程,學習這種研究方法。
在這一過程中,同學們充分利用學具去嘗試解決,力求讓同學們自己探索,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盡量學習更多的方法。
這里首先引導同學們觀察圖1、圖2、圖3,讓同學們計算每個圖中的三個正方形的面積,(注意:同學們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正確合理,各種方法都應給予肯定)。然后通過探究S1、S2、S3之間的關系,進而猜想、發現得出勾股定理,并用自己的語言表達,這樣做不僅有利于同學們主動參與探索,感受學習的過程,培養同學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也有利于突破難點,讓同學們體會到觀察、猜想、歸納的思路,讓同學們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無形中得到提高,這對以后的學習有幫助。
從上面低起點的問題入手,有利于同學們參與探索。同學們很容易發現,在等腰三角形中存在如下關系。巧妙的將面積之間的關系轉化為邊長之間的關系,體現了轉化的思想。觀察發現雖然直觀,但面積計算更具說服力。將圖形轉化為邊在格線上的圖形,以便于計算圖形面積,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思想。同學們會想到用"數格子"的方法,這種方法雖然簡單易行,但對于下一步探索一般直角三角形并不適用,具有局限性。因此我引導同學們利用"割"和"補"的方法求正方形C的面積,為下一步探索復雜圖形的面積做鋪墊。
3、自己動手,拼出弦圖
讓同學們拿出了提前準備好的四個全等的邊長為a、b、c的直角三角形進行拼圖,小組活動,拼出自己喜愛的圖形,但有一個前提是所拼出的圖形必須能夠用等積法證明勾股定理。此時已經是把課堂全部還給了同學們,讓他們在數學的海洋中馳騁,提供這種學習方式就是為了讓孩子們更加開闊,更加自主,更方便于他們到廣闊的海洋中去尋找寶藏,同學們們拼得很好,并且都給出了正確的證明,在黑板上盡情地展示了一番。
突破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束縛,探索在一般情況下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存在這一結論呢?體現了"從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規律。在求正方形C的面積時,同學們將展示"割"的方法, "補"的方法,有的同學們可能會發現平移的方法,旋轉的方法,對于這兩種新方法教師應給于表揚,肯定同學們的研究成果,培養同學們的類比、遷移以及探索問題的能力。
以上三個環節層層深入步步引導,同學們歸納得到命題,從而培養同學們的合情推理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感性認識未必是正確的,推理驗證證實我們的猜想。
合作交流,講述論證
教材中直接給出"趙爽弦圖"的證法對同學們的思維是一種禁錮,我創新使用教材,利用拼圖活動解放同學們的大腦,讓同學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證明勾股定理。這是教學的難點也是重點,給同學們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時間與空間,讓同學們的思維在相互討論中碰撞、在相互學習中完善。同時我深入到同學們中間,觀察同學們探究方法接受同學們的質疑,對于不同的拼圖方案給予肯定。從而體現出"同學們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一教學理念。同學們會發現兩種證明方案。
方案1為趙爽弦圖,同學們講解論證過程,再現古代數學家的探索方法。方案2為同學們自己探索的結果,論證之巧較方案1有異曲同工之妙。整個探索過程,讓同學們經歷由表面到本質,由合情推理到演繹推理的發掘過程,體會數學的嚴謹性。對比"古"、"今"兩種證法,讓同學們體會"吹盡黃沙始到金"的喜悅,感受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自豪感。教師對"勾、股、弦"的含義以及古今中外對勾股定理的研究做一個介紹,使同學們感受數學文化,培養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了同學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我按照"理解—掌握—運用"的梯度設計了如下四組習題。
(1) 體會新知,初步運用(2)對應難點,鞏固所學;(3)考查重點,深化新知;(4)解決問題,感受應用
最后、溫故反思 任務后延
在課堂接近尾聲時,我鼓勵同學們從"四基"的要求對本節課進行小結。進而總結出一個定理、二個方案、三種思想、四種經驗。
然后布置作業,分層作業體現了教育面向全體同學們的理念。
五、板書設計
板書勾股定理,進而給出字母表示,培養同學們的符號意識。
六、學習評價
本課意在創設和諧的樂學氣氛,始終面向全體同學們,"以同學們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課堂教學充分體現同學們的主體性,給同學們留下最大化的思維空間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從一般到特殊從特殊回歸到一般的數學思想方法。重視數學式教育,激發同學們的愛國情操,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時候需要老師幫助同學們去理解和轉化,而更多時候需要同學們自己去探索,嘗試,得出正確結論。
初中數學優秀說課稿1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學數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在初中數學中占有重要地位。通過一元二次方程的學習,可以對已學過實數、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等知識加以鞏固,同時又是今后學習可化為一元二次方程的其它高元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數等知識的基礎。此外,學習一元二次方程對其它學科有重要意義。本節課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通過豐富的實例,讓學生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并通過觀察歸納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的要求、本節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已有的知識經驗,本節課的三維目標主要體現在:
知識與能力目標: 要求學生會根據具體問題列出一元二次方程,體會方程的模型思想,培養學生歸納、分析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引導學生分析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回顧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自己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數學建模的分析、思考過程,激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體會做數學的快樂,培養用數學的意識。
3、教學重點與難點
要運用一元二次方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首先必須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而概念的教學又要從大量的實例出發。所以,本節課的重點是:由實際問題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鑒于學生比較缺乏社會生活經歷,處理信息的能力也較弱,因此把由實際問題轉化成數學方程確定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法、學法
因為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及相關概念,所以本節課我主要采用啟發式、類比法教學。教學中力求體現“問題情景---數學模型-----概念歸納”的模式。但是由于學生將實踐問題轉化為數學方程的能力有限,所以,本節課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指導學生通過直觀形象的觀察與演示,從具體的問題情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建立數學方程,從而突破難點。同時學生在現實的生活情景中,經歷數學建模,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進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有效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教學過程設計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因為數學來源與生活,所以以學生的實際生活背景為素材創設情景,易于被學生接受、感知。通過微機演示課本中的實例,并應用微機對其進行分析,充分顯示微機演示中的生動性、靈活性,把圖形的靜變成動,增強直觀性;同時幫助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提煉出數學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概念和抽象能力。情景分析中學生自然會想到用方程來解決問題,但所列的方程不是以前學過的,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順利地進入新課。
初中數學優秀說課稿1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這節課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初級中學教材北師大版七年級第二章第一節《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課時,勾股定理是幾何中幾個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邊的數量關系。它在數學的發展中起過重要的作用,在現時世界中也有著廣泛的作用。學生通過對勾股定理的學習,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對直角三角形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掌握勾股定理,并能運用勾股定理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經歷探索及驗證勾股定理的過程,了解利用拼圖驗證勾股定理的方法,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意識、主動探究的習慣,感受數形結合和從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愛國熱情,讓學生體驗自己努力得到結論的成就感,體驗數學充滿探索和創造,體驗數學的美感,從而了解數學,喜歡數學。
(三)教學重點:經歷探索及驗證勾股定理的過程,并能用它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用面積法(拼圖法)發現勾股定理。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辦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學生動手實驗,讓學生在實驗中探索、在探索中領悟、在領悟中理解。
二、教法與學法分析:
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觀察、歸納、猜想和推理的能力。他們在小學已學習了一些幾何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包括割補、拼接),但運用面積法和割補思想來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還不夠。另外,學生普遍學習積極性較高,課堂活動參與較主動,但合作交流的能力還有待加強。
教法分析:結合七年級學生和本節教材的特點,在教學中采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拓展鞏固”的模式,選擇引導探索法。把教學過程轉化為學生親身觀察,大膽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歸納總結的過程。
學法分析: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研討式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教學過程設計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2、實驗操作,模型構建
3、回歸生活,應用新知
4、知識拓展,鞏固深化
5、感悟收獲,布置作業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圖片欣賞勾股定理數形圖1955年希臘發行美麗的勾股樹20xx年國際數學的一枚紀念郵票大會會標設計意圖:通過圖形欣賞,感受數學美,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價值。
(2)某樓房三樓失火,消防隊員趕來救火,了解到每層樓高3米,消防隊員取來6。5米長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離墻基的距離是2、5米,請問消防隊員能否進入三樓滅火?
設計意圖:以實際問題為切入點引入新課,反映了數學來源于實際生活,產生于人的需要,也體現了知識的發生過程,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一個“數學化”的過程,從而引出下面的環節。
(二)實驗操作模型構建
1、等腰直角三角形(數格子)
2、一般直角三角形(割補)
問題一:對于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積有何關系?
設計意圖:這樣做利于學生參與探索,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
問題二:對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積也有這個關系嗎?(割補法是本節的難點,組織學生合作交流)
設計意圖:不僅有利于突破難點,而且為歸納結論打下基礎,讓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無形中得到提高。
通過以上實驗歸納總結勾股定理。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合作交流,歸納出勾股定理的雛形,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時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體驗了從特殊——一般的認知規律。
三、回歸生活應用新知
讓學生解決開頭情景中的問題,前呼后應,增強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增加學以致用的樂趣和信心。
四、知識拓展鞏固深化
基礎題,情境題,探索題。
設計意圖:給出一組題目,分三個梯度,由淺入深層層練習,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知識的運用得到升華。
基礎題: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邊長為3,斜邊為5,另一直角邊長為X,你可以根據條件提出多少個數學問題?你能解決所提出的問題嗎?
設計意圖:這道題立足于雙基。通過學生自己創設情境,鍛煉了發散思維。
情境題:小明媽媽買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電視機。小明量了電視機的屏幕后,發現屏幕只有58厘米長和46厘米寬,他覺得一定是售貨員搞錯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嗎?
設計意圖:增加學生的生活常識,也體現了數學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探索題:做一個長,寬,高分別為50厘米,40厘米,30厘米的木箱,一根長為70厘米的木棒能否放入,為什么?試用今天學過的知識說明。
設計意圖:探索題的難度相對大了些,但教師利用教學模型和學生合作交流的方式,拓展學生的思維、發展空間想象能力。
五、感悟收獲布置作業:
這節課你的收獲是什么?
作業:1、課本習題2、1 2、搜集有關勾股定理證明的資料。
板書設計探索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分別為a,b,斜邊為c,那么
設計說明:
1、探索定理采用面積法,為學生創設一個和諧、寬松的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形結合及從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2、讓學生人人參與,注重對學生活動的評價,一是學生在活動中的投入程度;二是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思維水平、表達水平。
初中數學優秀說課稿1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這節課是在同學們已經學習了一次函數、正比例函數、反比例函數的基礎上,來學習二次函數的概念。二次函數是初中階段研究的最后一個具體的函數,也是最重要的,在歷年來的中考題中占有較大比例。同時,二次函數和以前學過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著密切的聯系。進一步學習二次函數將為它們的解法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徑,并使同學們更為深刻的理解"數形結合"的重要思想。而本節課的二次函數的概念是學習二次函數的基礎,是為后來學習二次函數的圖象做鋪墊。所以這節課在整個教材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學目標和要求
(1)知識與技能:使同學們理解二次函數的概念,掌握根據實際問題列出二次函數關系式的方法,并了解如何根據實際問題確定自變量的取值范圍。
(2)過程與方法:復習舊知,通過實際問題的引入,經歷二次函數概念的探索過程,提高同學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觀察、操作、交流歸納等數學活動加深對二次函數概念的理解,發展同學們的數學思維,增強學好數學的愿望與信心。
3.教學重點:對二次函數概念的理解。
4.教學難點:由實際問題確定函數解析式和確定自變量的取值范圍。
二。教法學法設計
1.從創設情境入手,通過知識再現,孕伏教學過程。
2.從同學們活動出發,通過以舊引新,順勢教學過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過思維深入,領悟教學過程。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什么叫函數?我們之前學過了那些函數?
(一次函數,正比例函數,反比例函數)
2.它們的形式是怎樣的?
(y=kx+b,k≠0;y=kx ,k≠0;y=k/x , k≠0)
3.一次函數(y=kx+b)的自變量是什么?函數是什么?常量是什么?為什么要有k≠0的條件? k值對函數性質有什么影響?
【設計意圖】復習這些問題是為了幫助同學們弄清自變量、函數、常量等概念,加深對函數定義的理解。強調k≠0的條件,以備與二次函數中的a進行比較。
(二)引入新課
函數是研究兩個變量在某變化過程中的相互關系,我們已學過正比例函數,反比例函數和一次函數。看下面三個例子中兩個變量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電腦演示)
例1圓的半徑是r(cm)時,面積s (cm?)與半徑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解:s=πr?(r>0)
例2設人民幣一年定期儲蓄的年利率是x,一年到期后,銀行將本金和利息自動按一年定期儲蓄轉存。如果存款額是100元,那么請問兩年后的本息和y(元)與x之間的關系是什么(不考慮利息稅)?
解: y=100(1+x)?
=100(x?+2x+1)
= 100x?+200x+100(0
教師提問:以上兩個例子所列出的函數與一次函數有何相同點與不同點?
【設計意圖】通過具體事例,讓同學們列出關系式,啟發同學們觀察,思考,歸納出二次函數與一次函數的聯系: (1)函數解析式均為整式(這表明這種函數與一次函數有共同的特征)。(2)自變量的最高次數是2(這與一次函數不同)。
(三)講解新課
以上函數不同于我們所學過的一次函數,正比例函數,反比例函數,我們就把這種函數稱為二次函數。
二次函數的定義:形如y=ax2+bx+c (a≠0,a, b, c為常數) 的函數叫做二次函數。
鞏固對二次函數概念的理解:
1.強調"形如",即由形來定義函數名稱。二次函數即y 是關于x的二次多項式(關于的x代數式一定要是整式)。
2.在 y=ax2+bx+c 中自變量是x ,它的取值范圍是一切實數。但在實際問題中,自變量的取值范圍是使實際問題有意義的值。(如例1中要求r>0)
3.為什么二次函數定義中要求a≠0 ?
(若a=0,ax2+bx+c就不是關于x的二次多項式了)
4.在例2中,二次函數y=100x2+200x+100中, a=100, b=200, c=100.
5.b和c是否可以為零?
由例1可知,b和c均可為零。
若b=0,則y=ax2+c;
若c=0,則y=ax2+bx;
若b=c=0,則y=ax2.
注明:以上三種形式都是二次函數的特殊形式,而y=ax2+bx+c是二次函數的一般形式。
【設計意圖】這里強調對二次函數概念的理解,有助于同學們更好地理解,掌握其特征,為接下來的判斷二次函數做好鋪墊。
判斷:下列函數中哪些是二次函數?哪些不是二次函數?若是二次函數,指出a、b、c.
(1)y=3(x-1)?+1
(2)s=3-2t?
(3)y=(x+3)?- x?
(4) s=10πr?
(5) y=2?+2x
(6)y=x4+2x2+1(可指出y是關于x2的二次函數)
【設計意圖】理論學習完二次函數的概念后,讓同學們在實踐中感悟什么樣的函數是二次函數,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操作中。
(四)鞏固練習
1.已知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長的和是10cm.
(1)當它的一條直角邊的長為4.5cm時,求這個直角三角形的面積;
(2)設這個直角三角形的面積為Scm2,其中一條直角邊為xcm,求S關于x的函數關系式。
【設計意圖】此題由具體數據逐步過渡到用字母表示關系式,讓同學們經歷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從而降低同學們學習的難度。
2.已知正方體的棱長為xcm,它的表面積為Scm2,體積為Vcm3.
(1)分別寫出S與x,V與x之間的函數關系式子;
(2)這兩個函數中,那個是x的二次函數?
【設計意圖】簡單的實際問題,同學們會很容易列出函數關系式,也很容易分辨出哪個是二次函數。通過簡單題目的練習,讓同學們體驗到成功的歡愉,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3.設圓柱的高為h(cm)是常量,底面半徑為rcm,底面周長為Ccm,圓柱的體積為Vcm3
(1)分別寫出C關于r;V關于r的函數關系式;
(2)兩個函數中,都是二次函數嗎?
【設計意圖】此題要求同學們熟記圓柱體積和底面周長公式,在這兒相當于做了一次復習,并與今天所學知識聯系起來。
4. 籬笆墻長30m,靠墻圍成一個矩形花壇,寫出花壇面積y(m2)與長x之間的函數關系式,并指出自變量的取值范圍。
【設計意圖】此題較前面幾題稍微復雜些,旨在讓同學們能夠開動腦筋,積極思考,讓同學們能夠"跳一跳,夠得到".
(五)拓展延伸
1. 已知二次函數y=ax2+bx+c,當 x=0時,y=0;x=1時,y=2;x= -1時,y=1.求a、b、c,并寫出函數解析式。
【設計意圖】在此稍微滲透簡單的用待定系數法求二次函數解析式的問題,為下節課的教學做個鋪墊。
2.確定下列函數中k的值
(1)如果函數y= xk^2-3k+2 +kx+1是二次函數,則k的值一定是______
(2)如果函數y=(k-3)xk^2-3k+2+kx+1是二次函數,則k的值一定是______
【設計意圖】此題著重復習二次函數的特征:自變量的最高次數為2次,且二次項系數不為0.
(六) 小結思考
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
【設計意圖】讓同學們來談本節課的收獲,培養同學們自我檢查、自我小結的良好習慣,將知識進行整理并系統化。而且由此可了解到同學們還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以便在今后的教學中補充。
(七) 作業布置
必做題:
1. 正方形的邊長為4,如果邊長增加x,則面積增加y,求y關于x 的函數關系式。這個函數是二次函數嗎?
2. 在長20cm,寬15cm的矩形木板的四角上各鋸掉一個邊長為xcm的正方形,寫出余下木板的面積y(cm2)與正方形邊長x(cm)之間的函數關系,并注明自變量的取值范圍。
選做題:
1.已知函數 是二次函數,求m的值。
2.試在平面直角坐標系畫出二次函數y=x2和y=-x2圖象
【設計意圖】作業中分為必做題與選做題,實施分層教學,體現新課標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另外補充第4題,旨在激發同學們繼續學習二次函數圖象的興趣。
四。教學設計思考
以實現教學目標為前提
以現代教育理論為依據
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
貫穿一個原則——以同學們為主體的原則
突出一個特色——充分鼓勵表揚的特色
滲透一個意識——應用數學的意識
初中數學優秀說課稿14
我說課的題目是冀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時《垂線》。下面我從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學設計: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教材分析:
垂線在生產、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垂線的概念、性質是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在教材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大多數學生感到數學枯燥,學習興趣不高。我所教的班一直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基本養成了良好的預習習慣。這節課利用普通的多媒體教室,靈活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通過實例的展示及動畫演示,讓學生充分感知圖形中蘊含的垂線特征,使知識的生成過程更直觀更形象。對學生的認知、理解以及教學重難點突破起到了關鍵作用。
2、根據以上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知識與技能包括垂直的定義垂線的畫法與性質。
數學思考包括
探索垂線的性質,發展學生的幾何直覺,培養學生的猜想能力。并通過“做數學”,讓學生對猜想進行檢驗,作出正確判斷。
解決問題包括
培養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時的合作意識和習慣。
情感與態度包括
讓學生體驗數學充滿著探索和創造,感受數學趣味,獲得發現的喜悅。
鼓勵學生感想敢說,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垂直概念的建立、垂線的畫法與性質。
教學難點:
用數學語言描述垂直的定義以及學生猜想能力的培養。
二、教學過程設計:
根據這節課的特點,我把整堂課分為課題導入、合作探究、課堂小結、拓展創新四個環節,靈活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突出重點,化解難點。為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設立了預習導航,準備了大量有關本節課的學習資料,并鼓勵學生自己到網上查閱資料,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1、課題導入
課題導入運用多媒體展示學生熟悉的馬路、籬笆、小棒等實物形象,并提出問題:仔細觀察各組圖形中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有什么共同點?讓學生感到數學貼近生活,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
2、合作探究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質疑、學會發現。合作探究分為垂直的定義、課堂練習、試試身手、垂線性質、你來當老師、走進生活五個小版塊。其中,垂線的定義鼓勵學生自己概括,并積極與大家交流。課堂練習梯度明顯,答案靈活,盡量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獲。“試試身手”讓學生走上講臺,展示自己的發現,學生在輕松愉悅中很容易發現垂線的性質。“你來當老師”、“各抒己見”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發表自己的見解,營造平等、民主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探求的欲望,給學生一份自信,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質疑、學會發現。“走進生活”借助多媒體把學生的生活體驗真實的再現給學生,讓學生體驗學有用的數學,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課堂小結”讓學生自己總結,談本節課的收獲、體會、本節課還有什么問題、新發現。鼓勵學生大膽發言、鍛煉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語言概括能力。
4、探究創新:“創新園”讓學生利用本節課所學知識,課后去思考、去動手制作、去創新發現。既能激發學生課后去學習、去探索的欲望,又能讓學生感悟數學來源于生活,并反作用于生活的道理。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創新意識,我想,只要我們教師用心,精心培育,創新園一定能育出創新果。
【初中數學優秀說課稿】相關文章:
初中數學優秀說課稿《垂線》11-15
初中數學的優秀說課稿《梯形》01-15
優秀的初中數學說課稿11-28
初中數學《正數和負數》優秀說課稿06-12
初中數學的說課稿優秀范文3篇01-15
關于初中數學優秀說課稿3篇01-02
初中數學優秀說課稿(通用5篇)03-05
全國初中數學優秀說課稿(精選6篇)04-19
初中數學經典說課稿11-30